吴树青《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笔记和习题详解【赠两套模拟试题及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8 21:21:04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笔记和习题详解【赠两套模拟试题及详解】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笔记和习题详解【赠两套模拟试题及详解】试读:

第一部分 笔记和习题详解

第一篇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导 论

0.1 复习笔记

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主要以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为研究对象。

一、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1当时中国国情要求变革社会制度

旧中国是半封建、半值民地国家,封建地主阶级、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以及国外帝国主义形成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在他们的统治下,反动腐朽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1)走资本主义道路,帝国主义列强不容许

帝国主义要维持在华的政治控制和既得利益,绝不容许中国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2)走资本主义道路也不符合中国各族人民的利益

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将要经历比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曾经走过的更加血腥更加残酷的道路,将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而且最终能够发展起来的,也绝不可能是跻身先进行列的现代化国家,而只能是西方列强的附庸。(3)近代中国也没有能够领导人民群众走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社会力量

代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民族资产阶级,虽然由于身受帝国主义的排挤、打击和封建主义的束缚,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希望能够摆脱它们的压榨而获得独立的发展。但他们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比较软弱,无力与之反抗。而中国的大资产阶级则是完全依附于外国帝国主义,并且和国内的封建主义相结合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它同封建主义、帝国主义一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代表这种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的官僚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成为革命的对象。

3.历史已经证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广大人民根据历史必然性做出的正确选择

经过中国革命前和革命后几十年的实践,中国人民完全可以得出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二、中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1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含义(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个特定的初级阶段起始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制度确立,即五十年代中期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终结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从社会性质上说,我国的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从发育程度上说,我国的社会主义还不成熟、不完善,还处在它的初级阶段。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很长的历史时期(1)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决定的

我国革命前长期处于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半值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并完善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能够比较充分地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2)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有关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早已实现了现代化。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现代科学技术还会日新月异地蓬勃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水平还将不断提高。现代化的内容日趋丰富,水平也日益提高。尽管我国有可能加快发展,但要赶上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仍需相当长的历史过程。这种新的时代特点,不能不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

3.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方面的基本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

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建立起来并在国民经济中居主体地位。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呈现出多层次和发展不平衡,公有制还不可能囊括社会经济的一切方面,还必须相应保留和适当发展其他非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同时,公有制经济本身也还存在着不成熟性。(2)在收入分配形式上

随着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确立,按劳分配成为主体的分配形式。同样,按劳分配本身在实现中也还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3)在资源配置方式上

由于社会主义还存在商品经济,市场调节起着基础性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公有制的有利条件,以计划调节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

2.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1)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我国经济文化落后而且人口众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三十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的温饱问题已大体解决。到二十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已经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但是,距离经济发达国家的平均生活水平还相当远。为此我们必须集中一切力量,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争取早日使我国人民过上富裕美好的生活。只有到那个时候才能说: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够格的社会主义。(2)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我国原有的经济文化基础很差,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但还很不够,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较低。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起当今世界先进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不断壮大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保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3)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科学技术文化水平和劳动者的素质,从根本上摆脱落后状况。这是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命运的重大问题。(4)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对国内来说,国家富强,国际地位提高,也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国家的凝聚力,保持政治环境的稳定。这些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是十分重要的。

3.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途径(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除了在发生外敌入侵的战争的特殊情况下,不能另搞别的什么中心来冲击经济建设。一定要以是否有利于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成败的最根本的标准,各行各业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于、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改革就是解放社会生产力,改革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必须改革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破除传统体制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束缚,破除闭关自守、与世隔绝的状态。只有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才能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4)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就是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鲜明地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思想。(3)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升到了“旗帜”的高度,突出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升华到了一个崭新的台阶。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深刻内涵,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①邓小平理论的创立,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崭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新认识,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新的理论成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及奋斗目标(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布局,相应的奋斗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目标的具体要求

①在经济建设方面,要求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在政治建设方面,要求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③在文化建设方面,要求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④在社会建设方面,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六、本书的体系结构

1本书的宗旨

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内外有关的科学成果和经验,研究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探索和阐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

2.本书的体系结构安排(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部分包括第一、第二两章。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制度的两大基本特征。它们既表明我国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又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还是不成熟的,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正确认识这两个基本特征,是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一部分包括第三、第四两章。在当今世界,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都要采取一定的经济体制来配置资源、组织社会经济运行,从而实现自己的经济和社会目标。但是经济体制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又是不同的,经济体制只是资源配置和组织经济运行的形式,本身并不具有某种特定经济制度的性质。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和探索。在党的“十四大”上确定了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3)社会主义微观经济运行

微观经济运行是整个经济运行的基础。这一部分从第五章到第八章。首先阐明社会主义微观经济运行主体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然后逐章分析各个主体的经营机制和经济行为,探索其运行的规律。(4)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和调控

这一部分从第九章到第十四章,是对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总量的分析。从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开始,进一步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关系,最后以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以及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来完成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分析。(5)结束语

扼要说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由不成熟到成熟需要经历一个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将是长期的、复杂的和曲折的,但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不可改变的,人类将最终走向共产主义。

0.2 经典习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主义制度

答:社会主义制度是指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总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1922年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前苏联)。当今世界仍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古巴共和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指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总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本目的是要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一个崭新的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迄今为止最进步的社会经济制度。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根据我国存在的私有制的不同性质,改造措施包括:采取没收的方式改变官僚资本;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变革民族资本;采取合作化的方法改造农业和手工业者中的个体私有制。通过上述变革各种私有制的方针、政策和方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得以建立和发展起来。

3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答: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指从无产阶级建立政权开始,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体地位时为止的时期。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是把非社会主义所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经济结构,改造成为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我国的过渡时期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理论与实践证明,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我国生产力获得更加迅速的发展,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国家越来越繁荣富强。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完成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一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二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社会和谐。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这样一种社会,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我们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现实需要;是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的迫切需要。

二、简答题

1怎样从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和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来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答:(1)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必然性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这个基本矛盾的存在,客观上要求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成长,又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准备了阶级条件。因此,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各国建设社会主义有自身的特殊性

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的必然,但这一历史必然实现的途径和形式却具有特殊性。无产阶级政党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自己国家的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找到最适合于本国条件的具体途径和形式。这种情况和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由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演变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国决不能照搬马克思、恩格斯的模式,而只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3)在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必然性和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有本身特殊性的前提下,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从半值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母胎中产生的,它不仅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带有资本主义的痕迹,而且带有封建主义残余的痕迹,需要经过更加长期的建设和改革,才能在生产力持续不断长期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地消除旧社会母胎中带来的痕迹,使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地趋于成熟和完善。所以,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所进入的社会主义社会,仅仅是它的初级阶段。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我国现在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们将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国家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最大的实际。

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好这个主要矛盾,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并且为此还要改革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所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2什么是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建立,要经过哪些阶段?遵循什么样的途径?

答:(1)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即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与之相适应的物质生产力,或者说,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赖以巩固地建立其上的物质生产条件,就是比资本主义更先进的大机器生产。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是一个历史范畴。一般来说,机器大生产就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它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开始形成的。但是,马克思时代的机器大生产不同于列宁时代的机器大生产,列宁时代的机器大生产的具体标准也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变化的。(2)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需要经过的阶段

①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前旧社会里的社会化大生产,是原始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

②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发展起来的较旧社会更先进的,遍及于工业、农业和国民经济一切部门的社会化大生产,可以称作比较充分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

③有了经过长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起来的,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先进的社会化大生产,才能保证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这样的水平上,才算建立了牢固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3)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途径

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物质基础,只有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来达到。我国建立比较充分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途径遵循“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先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当我们实现第三步任务的时候,我国的经济面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这还只是建立了比较充分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要继续前进,目标是建立牢固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以保证有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高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3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我国国情,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形式和步骤,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其具体途径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通过改造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1)没收官僚资本主义

根据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反动本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后,对它采取无偿没收的政策,把它变成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在我国,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具有两重的革命意义: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消灭了它的买办性和封建性,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消灭垄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2)改造民族资本主义

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赎买,采取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即利用其对国计民生有利的作用,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作用,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这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马列主义的丰富和发展。(3)改造个体私有制

①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个体农民既是私有者,又是劳动者,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对他们不能采取剥夺的办法,只能按照自愿的原则,采取示范、说服教育和国家援助的办法,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把小农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我国的农业合作化是根据生产发展的要求和农民觉悟提高情况,采取了逐步前进的三种过渡形式,引导农民组织起来:第一步是建立农业生产互动组;第二步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步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样采取合作化的道路,经过耐心的说服教育、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办法,引导他们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建立起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科学地提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划分,是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因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从中国国情出发来制定和执行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而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这个阶段还是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是我国现阶段的最重要的、最本质的国情,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如果离开了这个最大的实际,在这个问题上判断错误,我们就不可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像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使我们找到了中国式的革命道路,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一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使我们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条道路必将把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引向胜利,使中华民族获得振兴。(2)为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划分提供了依据

我们既然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必须经历一个初级阶段,那么,一般地说,它的下一个阶段必然是中级阶段,然后进入高级阶段,这是符合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社会主义社会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而整个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作为这个社会形态的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也必然受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支配,呈现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三个发展阶段。这样把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在实践中超越必要的发展阶段,使社会主义社会能按照客观规律正常发展,以充分发挥它的优越性。(3)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法,我们党是很谨慎的,认为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但是,如果考虑到当今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对一些经济落后而可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来说,也必然会经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的阶段。当然,这些国家应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来实现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应完成的历史任务。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是什么?

答:(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2)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①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②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③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⑤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⑥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⑦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⑧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⑨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

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③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④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⑤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⑥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总之,我们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6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的历史事实?

答:(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制度变革的基本原理

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革命率先在苏联和中国等落后国家发生并取得成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率先在落后国家建立,是国际资本主义内部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逐渐激化的必然结果,是这种基本矛盾转嫁到落后国家使其具备了发生革命的全部客观依据的必然结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验证和在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率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不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背离和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违反

①从苏联、中国等国家当时的国内情况看,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从手工作坊向大工业发展,由此造就了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无产阶级;另一方面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在落后国家遇到了最反动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严重阻碍。

②从国际条件看,一方面,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内部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逐渐激化,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为争夺势力范围而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国际资本主义的力量;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对本国人民和值民地国家的残酷压迫和疯狂掠夺,加剧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宗主国和值民地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交织、激化,造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在这里爆发就是在那里爆发的特定国际环境。国际、国内条件的共同作用,再加上马克思主义在这些国家的广泛传播,给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送来了思想武器,共产党的建立和对革命运动的正确领导,所有这些都使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不可避免,并取得了成功。

③经济落后国家越过特定的发展阶段,跳跃式地进入更高的历史阶段其原因依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矛盾的结果,只是由于当时这些国家国内外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等多种特定原因的综合作用,使其社会发展的具体形式打破了社会更替的常规,而以一种特定的跳跃的方式进行。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所表现出的也是这种特定的方式。

第1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1.1 复习笔记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通过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而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它对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和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和多种所有制结构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生产力状况(1)总水平不高,目前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虽然数量很大,但人均水平仍居于世界的后列。(2)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乃至企业之间,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很不平衡。

2.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结构的必然性(1)所有制结构的概念

所有制结构是指社会中的各种所有制及其具体形式的比例和相互关系。(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3)我国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的必然性

①由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决定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生产力虽已得到迅速提高,但总的水平仍然很低,特别是在部门、地区上发展很不平衡。社会上既存在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大生产,又有零星分散或封闭式的小生产;既掌握了自动化、半自动化的先进生产手段,也使用着最落后的手工工具。与这些社会化程度差别很大的、不同层次的生产力相适应,客观上要求建立不同性质和不同公有化程度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②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迅速发展社会生产

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同时并存,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可以广泛动员社会闲散资金,合理利用各种不同水平的生产工具以及各种自然资源和原材料,充分挖掘劳动潜力。它还有利于对外开放,吸收国外资金,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学习有益的经济管理经验。

③为了丰富社会产品,改善劳动人民的生活

全民所有制经济拥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具有迅速增加产品供应的巨大能力,对满足劳动人民的需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集体经济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由于规模较小,布点分散,灵活机动,适应性强,对丰富人民生活,方便群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既能迅速增加商品和劳务的供应,更好地满足劳动人民的全面多样需要,又能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劳动人民的收入,这些都有利于劳动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

3.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重新认识(1)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2)正确认识集体所有制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可以体现共同致富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3)正确认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在其运作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4)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鼓励、引导、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增加就业、稳定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1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本质特征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劳动人民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1)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基本特征

①生产资料在全社会范围而不是在局部范围实现了公有;

②全体劳动人民都是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的主人,都可以作为所有者的一分子享受应有的权力和利益;

③全社会的劳动人民组成为一个整体,成为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任何社会集团或个人都不得瓜分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并将其据为已有。(2)全民所有制的优越性

①全民所有制适应高度社会化的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可以根据各个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采用合适的经营管理形式,排除盲目竞争。

②在全民所有制企业,劳动者作为生产资料的联合所有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劳动者成为生产过程的主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

③全民所有制生产发展的全部成果都归劳动人民共同所有,使广大劳动者的生活和自身素质能够不断提高,不仅有利于增强劳动力这一最基本的生产力,而且能够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民所有制还不成熟不完善,表现在:

①全民所有制占有的客体还不完全,还未能包容社会上的一切生产资料;

②全民所有制还采取国家所有制的形式,由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全社会劳动人民行使所有者的职能;

③全民所有制的公有化程度还不高,还要将生产资料交给企业,因而企业之间在生产资料的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方面还存在某些差别,由此形成的各自的局部利益也有差异;

④容易发生“条块分割”和“地方割据”的局面,不利于全民所有制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⑤全民所有制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制度还不完善。

2.全民所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

全民所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要形式。以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为基础的全民所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1)全民所有制经济生产出绝大部分的现代化生产设备、原材料和能源,提供绝大部分的交通运输和邮电服务,从基本物质条件方面,保证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2)全民所有制经济拥有现代化的生产手段、生产技术和信息网络,可为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提供先进的信息、设备和技术,促进科技的现代化,从而加速生产力的发展。(3)全民所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资金积累的主要来源。全民所有制企业上缴的税金和利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很大比重。(4)全民所有制的生产性企业为满足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绝大部分的消费品。全民所有制的商业,沟通着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物资交流,调节全国的商品流向,这对满足人民的需要起着重要作用。(5)全民所有制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起着领导作用。在中国存在着多种经济形式的条件下,它是保证集体所有制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保证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决定性条件。

3.全民所有制内部的产权关系(1)全民所有制内部的产权关系

由国家代表全体劳动人民行使生产资料的(狭义的)所有权和宏观的支配权,在总体上管理整个全民所有制经济,而将占有权、使用权和微观的支配权委托给企业,由企业进行具体的经营管理。(2)由国家行使所有权并在总体上支配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的原因

①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形成一个掌握着宏观管理和调控权力的社会中心。在社会主义时期,只有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代表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意愿,承担这种社会中心的职能。

②国家只有代表全体人民执行所有权的职能并对整个国民经济具有宏观调控的职能,才能顺利履行造福全民的职责。

③为保证全民所有制的性质不发生蜕变,使其不受侵犯并能有效使用,不断增值,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掌握管理控制这些财产的必要权力。(3)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的占有权、使用权和具体经营的支配权交给企业的原因

①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数量极其众多而条件千差万别,国家不可能完全了解各种复杂情况并对企业的一切活动都进行迅速的、准确的、合理的安排。

②赋予企业必要的自主经营权利,有利于劳动者真正当家作主,发挥创造性和主动精神,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安排生产和经营。

③把具体经营权交给企业,承认企业的特殊经济利益,使企业和职工的经济利益同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充分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

三、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其他形式

1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特点和作用(1)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含义

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公有制。(2)集体所有制与全民所有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①集体所有制与全民所有制的相同点

a.它们的生产资料都属于劳动者共同所有;

b.在联合体的范围内,每个劳动者在生产资料上都有相同的所有权,他们的权力、机会和利益是平等的;

c.联合体作为一个整体成为所有者,而不是一个个劳动者分别成为所有者。

②集体所有制与全民所有制的不同点

a.在一个集体经济单位内部,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上是平等的,但由于不同的集体单位拥有的生产资料在数量和质量上互不相等,各个集体之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上还存在着差别和不平等。

b.各个集体所有制是完全独立的经济实体,具有绝对的独立性,可不受国家和任何机构的干预。在企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不同于全民所有制。(3)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作用

①从农村中的集体所有制经济来看,集体所有制是现阶段我国农业中的基本所有制形式。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繁荣,对加强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巩固工农联盟,加强人民民主专政,具有重大的意义。

②从城镇中的集体所有制经济来看,它在工业、手工业、商业、运输业和服务业中占相当比重。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对改善我国的城镇结构,合理分布生产力,缩小城乡差别也有重要意义。

2.集体所有制的多种形式(1)农业中的集体所有制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基本的生产资料,如土地、重要自然资源和农田水利设施,仍归集体所有,但有一部分生产资料分别交给农户。各个农户根据与集体订立的合同,按照集体的要求,承包一定的生产任务。劳动成果除了交纳农业税和按合同上缴一部分给集体以外,全部归自己所得。

②农村集体所有制的特点

a.农户除了集体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外,还使用一部分私人所有的生产资料,如农具、农机和运输工具等,其数量在各农户间互有差别。

b.农户自己承担数量各不相同的生产投资,自主进行生产决策和经营管理。农户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个体经济的性质。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挥了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作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了基本生产资料公有,保留了某些必要的集体经营,如制订集体生产计划、管理使用大型农机、兴建和管理农田水利设施、安排国家和集体用工、统筹协调共同重大生产措施等,继承了集体经济的一些有效的经验,使集体创建的生产设施得到较好利用,并且克服了以往集体经济管理过分集中和平均主义的弊病,较好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挥了家庭经营在较低生产力条件下在农业生产中的某些长处,扩大了农户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使土地、劳力和其他生产资源得到比较合理的利用,同时又突破了家庭经营的局限性,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消除了土地兼并和两极分化的危险。因此,它的实行大大加快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2)工商业中的集体所有制

①工商业中集体所有制的类型

一是处于城市中的集体所有制,二是分散在广大农村和集镇的集体所有制。

②工商业中集体所有制的建立途径

a.我国城市中的集体企业,一部分是在对个体手工业、个体商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建立起来的;另外一部分是由劳动群众集资,组织街道闲散劳力兴办起来的。

b.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原先的农民建立起大批的乡镇企业,其中相当部分也属于集体所有制。

③工商业中集体所有制的特点

生产资料属于部分劳动者集体共同所有,公有化的范围比全民所有制小,在企业、集资范围或统一经营单位内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生产资料归集体支配、使用,除了照章交纳税金以外,企业的劳动产品、收入全部归集体所得。

④工商业中集体所有制的作用

a.企业具有比较完整的自主经营权利,能够比较灵敏地反映社会需要,灵活进行布点,迅速调整生产经营方向,经营效果比较好。

b.工商业中的集体所有制能够使企业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同企业生产成果紧密结合,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⑤“大集体”企业“大集体”企业是指由城市区、局或全民所有制企业以部分自留利润或集体福利基金创建的城市集体所有制企业。由于资金来源和领导体制上的差别,在生产资料和产品支配、管理体系、劳动报酬等方面,“大集体”企业都具有某些不同于一般集体所有制而接近于全民所有制的特点。

3.公有制形式的发展变化(1)股份合作制经济

①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概念

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指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劳动者的资本联合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它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城乡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运作效率。

②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基本特征

由企业内部的劳动者按照大致等额的原则投资入股,持有本企业的股份,企业的劳动者同时也就是本企业的出资人和资产的所有者。(2)混合所有制经济

①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我国现阶段存在着由公有制经济成分与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共同投资组成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如中外合营经济(包括中外合资经济和中外合作经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与国内私营经济共同投资组成的合营经济等。

②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也都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范畴。

③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作用

a.有利于企业理顺产权关系,转换经营机制;

b.有利于企业内部形成权、责、利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

c.有利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强企业的资金实力和规模;

d.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吸收利用外资和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e.有利于企业扩充资本和技术实力,从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提高经济效益。(3)股份制

股份制本身并不反映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要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股份制是一种现代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适应于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有利于把分散的资本集中起来,迅速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

四、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非公有制经济

1劳动者个体所有制(1)劳动者个体所有制的概念

个体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城乡个体劳动者所有,由他们进行独立生产和经营的一种所有制。(2)优点

①在经营方式和布点方面机动灵活,适应性强,经营时间长,可以在较小的规模里充分利用零星资源,灵活发展生产,扩大社会服务,促进城乡商品流通,方便群众,较好地满足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需要。

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闲散的、辅助的劳动力,有利于众多的剩余劳动力的安排,增加劳动人民的收入。(3)缺点

①个体所有制经济以手工劳动为主,生产设备落后,规模狭小,力量单薄,是一种小私有经济。

②个体经济的经营目的是为了个人取得更多收入,在生产和经营上仍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完全消除资本主义的自发倾向,国家必须通过行政管理,对它们进行指导、帮助和监督。

2.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1)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概念

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存在着雇佣关系的一种所有制。(2)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积极作用

①可以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掌握的资金,生产社会短缺的产品,组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流通,满足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②比起个体经济,它拥有较多的资金,较强的技术,规模较大,劳动生产率也比较高;

③能够吸收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使一些退休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继续施展所长,有利于充分利用劳力资源,发展社会经济;

④利用比较灵通的市场信息,积极组织产品出口,增加我国外汇收入,有利于国家税收的增长。(3)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局限性

①私人企业主的经营动机是剥削雇佣劳动者,唯利是图,生产和经营具有较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与社会主义经济存在着矛盾的一面;

②有的企业采取违法活动牟取暴利,扰乱市场,偷税漏税,损害国家、消费者和雇工的利益。

3.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1)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含义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是指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范围的资本主义。(2)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形式

①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指由中外双方投资主体共同投资建立起来的,根据双方出资比例确定双方的权益和责任,利润分享,风险共担。

②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是指合营双方都提供一定的投入要素,按照双方都能接受的条件达成协议,兴办企业,合作经营,并根据协议确定双方的投入、权责和收益分配比例。

③外商独资企业

外商独资企业是指由外国和港、澳、台的商户或个人单独投资、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3)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作用

国家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不仅有利于利用国外资金,缓解国内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而且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中国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有利于我们引进外国的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而且有利于促进中国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拓展国际市场,而且有利于提高中国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能力。

五、劳动者利益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体现

1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地位和作用(1)劳动者在不同层次和范围内联合起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同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根本摆脱了被奴役、被强制的状态,在生产过程中处于主人翁的地位。(2)在公有制企业里,劳动者具有同等的权利,结成互助合作关系。他们之间在劳动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统治和被统治、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3)公有制决定了劳动者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以公有的生产条件和联合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全部归劳动者共同所有。这就从根本上消灭了剥削关系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和需求之间的对抗性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