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荟萃的中国兵书(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8 21:26:29

点击下载

作者:林之满,萧枫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精华荟萃的中国兵书(下)

精华荟萃的中国兵书(下)试读:

《话说中国》丛书编委会

主  编:林之满 萧 枫

副 主 编:魏茂峰 李亚辉 竭宝峰

编 委 会:(排名不分先后)

    何 莎 刘连旺 常志强 刘 俊 王 蓓

    刘海生 王艳芳 周艳云 李丽丽 刘 洋

    陈时雨 吴良克 刘一石 刘 永 宋春正

    崔文君 邵 军 石 怡 贺小刚 樊景良

    赵明明 于 洋 姚 志 严 鹏 王 军

    陈 凤 李 忠 陈 莹 付中天 杨坦然

    单而辉 孙德民 于 武 赵 明 童恩中

    杨迪穆 郝 纯 胡 凯 邓俊华 夏正言

    鲁正华 罗致平 王洪源 于 斌 曹成章

    黄 铸 白红艳 钟 涛 韩 磊 罗晓宇

编写说明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仆7后继,绵延百代。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无数的文明奇迹。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博大精深的启迪心智的教科书。中国历史是独树一帜的东方文明史。承载中华文明的中国历史,在她形成发展的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中,从未中断过。她虽然历经坎坷,备尝艰辛,却始终以昂首挺立的不屈姿态,耸立在亚洲的东方。即使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对中华文明一个多世纪的强烈冲击和重重劫难,也没有使曾创造过辉煌的中华文明沉沦,反而更勃发了新的生机。《话说中国》丛书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挫折、统一与分裂、前进与倒退、战争与和平、正义与邪恶,放在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中,逐一展现。《话说中国》丛书是一幅历史长卷,共分50卷10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第1卷 文明开放的天朝大国(上、下册);

第2卷 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下册);

第3卷 分分合合的朝代更替(上、下册);

第4卷 改变时局的历史事件(上、下册);

第5卷 独掌乾坤的历代帝王(上、下册);

第6卷 宠辱一身的历代皇后(上、下册);

第7卷 治国安邦的历代名臣(上、下册);

第8卷 一尘不染的历代廉吏(上、下册);

第9卷 尔虞我诈的宫廷政治(上、下册);

第10卷 源远流长的远古文明(上、下册);

第11卷 稳步发展的社会经济(上、下册);

第12卷 日趋活跃的商业贸易(上、下册);

第13卷 刀耕火种的古代农业(上、下册);

第14卷 穿越时空的天文历法(上、下册);

第15卷 独领风骚的古代医学(上、下册);

第16卷 独具一格的古代数学(上、下册);

第17卷 日新月异的古代物理(上、下册);

第18卷 领先世界的古代化学(上、下册);

第19卷 独树一帜的中国地理(上、下册);

第20卷 震惊世界的科技发明(上、下册);

第21卷 光耀世界的科技名家(上、下册);

第22卷 惊心动魄的经典战役(上、下册);

第23卷 智虑谋深的军事名家(上、下册);

第24卷 影响深远的军事思想(上、下册);

第25卷 精华荟萃的中国兵书(上、下册);

第26卷 严密精深的军事制度(上、下册);

第27卷 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学(上、下册);

第28卷 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上、下册);

第29卷 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上、下册);

第30卷 绝唱天宇的中国诗歌(上、下册);

第31卷 脍炙人口的中国词赋(上、下册);

第32卷 千古流传的民间文学(上、下册);

第33卷 龙飞凤舞的中国书法(上、下册);

第34卷 绚丽多彩的中国绘画(上、下册);

第35卷 凝固不朽的中国雕塑(上、下册);

第36卷 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上、下册);

第37卷 低徊狂放的中国音乐(上、下册);

第38卷 摇曳多姿的中国舞蹈(上、下册);

第39卷 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上、下册);

第40卷 美轮美奂的中国戏剧(上、下册);

第41卷 妙趣横生的艺坛典故(上、下册);

第42卷 彪炳史册的古代典籍(上、下册);

第43卷 震聋发聩的思想文化(上、下册);

第44卷 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上、下册);

第45卷 定格历史的史学名著(上、下册);

第46卷 百花齐放的古代教育(上、下册);

第47卷 风格迥异的古代民族(上、下册);

第48卷 遐迩闻名的巨商名贾(上、下册);

第49卷 传诵千古的历史掌故(上、下册);

第50卷 扑朔迷离的千古奇案(上、下册)。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历史的经验是前人付出巨大的代价才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包蕴着发人深思的哲理。要深刻地了解现实,理智地面对将来,就应当自觉地回顾历史。现代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感受历史启迪现实的无穷魅力。惟有从历史经验这里感知杂乱纷纭的现实,才能体会历史智慧的美感与简洁感。

这种由历史引发的智慧、魅力与美感,对丰富一个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一个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人的素质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人文素质。一个人的人文素质是由他所属的民族几千年文化创造的基因,积淀在他的血液和灵魂中形成的。人文教育以文史哲为主体,对人的素质提高具有特别的价值,而中国历史恰恰正是文史哲三位一体的糅合和载体。只有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才能树立民族自信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以他们的不断传承和新的创造,继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共同的血脉上发展起来的13亿中国人和5000万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应有这样的共识,都应当承担这样的责任。《话说中国》丛书把传统的教育和未来的展望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当代中国人顺应悠久古老的中华文明融注世界发展的现代潮流。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话说中国》丛书编委会2008年2月

四、明清兵书

《阵纪》

明代兵书。何良臣撰。何良臣字际明,号惟圣,浙江余姚人。生卒年不详,据本书序跋和书中内容推测,约生活于明嘉靖至万历间。他善长诗赋,热爱军事,“自结发从戎海上”,积累了丰富的战争实践经验和军事理论知识。他曾说:“吾求人以武夫目我,而不得也。”可见他对军人这个职业是很赞赏的。但由于明廷军政腐败,这位有胆有识的将才却长期没有得到重用。在“知阵无所事阵”的苦闷中,“辄寄之歌咏,以畅发其所欲吐所受禁而能为不得为之情”。所以他的诗词具有浓郁的军人风格,张应登说:“诵其诗,纪律严明,有正正堂堂之势,登坛对垒,旗鼓相当者不数也。”由于他有军事才能,自“握管从戎,辄投辄效”,逐渐受到重用,被召为幕僚,参与训兵,运筹诸边要务。后因立战功,升为偏裨将,最高官至蓟镇游击将军。其著作除《阵纪》外,还有《军权》、《利器图考》、《制胜便宜》。《阵纪》是何良臣潜心研究兵法和自身实践经验的总结。其具体成书年代不详,但据书中引有戚继光的鸳鸯阵和对戚继光浙闽用兵方略的评论来推测,其成书的上限应在《纪效新书》的成书时间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之后,其下限应在明万历十七年(1589)以前,因为书后有黄道月明万历己丑(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仲春序和张应登明万历十七年(1589)五月跋。《阵纪》共四卷、六十六篇,其篇目如下:

卷一:《募选》二篇;《束伍》四篇;《教练》三篇;《致用》二篇;《赏罚》四篇;《节制》三篇。

卷二:《奇正虚实》四篇;《众寡》三篇;《率然》二篇;《技用》十五篇。

卷三:《阵宜》三篇;《战令》五篇;《战机》三篇。

卷四:《摧陷》一篇;《因势》二篇;《车战》一篇;《骑战》一篇;《步战》一篇;《水战》三篇;《火战》一篇;《夜战》一篇;《山林泽谷之战》一篇;《风雨雪雾之战》一篇。《阵纪》是讲选练和作战的兵书,内容较为充实,有将士的选拔管理和教练,也有战场指挥和奇正虚实的运用;有兵器的形制性能和配置,也有阵法的种类和变换;有旗鼓烽燧指挥、通讯、报警系统,又有赏罚条格和战场纪律规定;既讲一般情况下的作战问题,又讲特殊天候、地形条件下的战略战术;既言练艺,又言练胆;既有对古代兵法的继承和阐发,如他指出:“孙子谓:‘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要知善用正者,亦如天地之无穷,江河之不竭耳。又曰:‘善用奇者无不奇,善用正者无不正。’正此谓也。……有等庸将派定伍队,正者只做正兵,奇者只做奇兵,皆非也。”又有对前世兵家观点的匡正,如他批评大军事家李靖的“善用兵者,教正不教奇”,“似亦误矣。奇而不教,则号无以别,变何以施?孙子谓,奇正相生,循环无端。安有不教而能相生无端者耶?”既有对明廷腐败军政的揭露和抨击,又有变革图强的见解,如他批评明廷,“今也,将吏惫于监司中制之烦,士卒疲于科克工役之苦,偏裨困于谋求奔走之劳。”“将乏良能,兵无练锐。”又进言“臣于是而知斯时也,非商鞍之变法,不可以言守国,非尉子之连刑,不可以言治旅。”既有对前世军事制度的追述,又有对明代军事制度的记录,如他在讲到军队编制时,除追述周制外,详细记载了明代军队各级的编制人数:“五人为伍,五伍为队,五队一百二十五人为哨,五哨六百二十五人为总,五总三千一百二十五人为营,五营一万五千六百二十五人为镇。大约用一万八千人成一镇也,以二千三百七十五人为奇零之用,余皆仿此。”总之,它既有军事理论价值,又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阵纪》的军事思想主要反映在治军、作战指导和军事哲理三个方面。

在治军方面,重视军队的选练,“众非精选,无以得用”。在具体选募中,主张“募贵多,选贵少”。他认为,“多则可致贤愚,少则乃有精锐”。以人的精神品质为首要选募条件,“首取精神胆气,次取膂力便捷”。反对选“城市游滑之人”,主张用“乡野老实之人”。强调因人而选,因长授职,如年高衰惫,“而有武技兼人,手足利捷,曾经战斗,惯识夷情者,又当别选为司教、司战。乖觉晓事,诚慎细密,备谙山川、进退险易者,宜充哨探巡察。胆力倍人,精神出众,而智识过一队者,立为伍队之长”等。他还参照《六韬》用人思想,根据每个士卒的不同特长组织各类型的专门部队,如异术队、敢死队等。主张明耻教战,“教之以礼,励之以义”,要求全军懂得所谓荣辱廉耻,以战死为光荣,以退逃求生为可耻;将士之间要情同父子,义若兄弟,亲密无间,生死与共。当然这在封建阶级的军队里只能是一种愿望和空想,不可能真正实现。重视赏罚在治军中的作用,认为诛贵大,赏贵小,“能行诛于贵里,下赏于微贱,则威自伸,而明不翳。故杀及权幸,赏及牛童者,谓不论贵贱,不预恩仇,示至公也”。强调赏真罚实,防止私下捣鬼,要求将帅亲自调查,以“耳目见闻”为实。

在战略战术方面,战略上主张“以威德服人,智谋屈敌”,认为“能以威德服人,智谋屈敌,不假杀戮,广致投降,兼得敌之良将者,为不世功。兵不赤刃,军不称劳,而得敌之土地数千里,人民数十万者,为不世功”。而“奋力抵敌,或因救护而致重伤,或带重伤而复得敌级,并获敌中利用器具之类者,为下功”。这无疑是继承了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对奇正的阐述详备而且有新见解。他历数诸家对奇正的认识以后,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奇兵变化无常,正兵也可变化无常;奇兵和正兵相互依存,又可相互变化,奇兵可作正兵用,正兵亦可作奇兵用,要视战场情况而定;他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正、奇、伏三者的辩证关系,“正兵如人之身,奇兵如人之手,伏兵如人之足。有身而后有手足也,三者不可缺其一。三者能俱用,而旗鼓秘之,是为神化。故三分其一为奇伏,然伏出于奇者也,奇又出于正者也。善用伏者,自无处不伏耳。岂独以丛林草木陵阜间可伏耶”。“众寡”是兵家必谈的问题。《阵纪》对“众寡”问题的论述重“众寡”的运用,认为“识众寡之用者胜”。“用众,宜整、宜治、宜分”,“用寡,宜固、宜轻、宜锐。”他还认为众寡也是可以变化的,“莫以土地广大,兵马繁盛,就为众也。但分守处多,便无处不寡矣”。对骑战、步战、车战、水战、火战等战术都根据明代的实战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对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车战,他根据明代战争的特点,提出“非车无以致远,非车无以行制”,“不可以车为无益于军用也”,“欲挡胡马之冲,非车壁不可;欲挫胡马之锐,非车击不可;欲逐套卫之虏,非车攻不可;欲弥隙塞罅,而却胡马之不入,非车守不可;欲出塞开边,以建不世之业,非车行不可”。他总结明代海战的经验,提出:“洋海之战,所虑风涛不时,又虑迷失向往,当以斗建为正,加四时定之,知所进退矣。”

在军事哲理方面,他继承了古代兵家优秀的唯物主义传统。他认为敌情是在不断变化的,用兵的要诀在于因敌转化,阵法“皆参古法今而作,其用变取胜,各有神异,在学者变通之耳。能将握步根本,练之精,出之熟,变之神,自可驱步卒横行而无敌也。”他注意到事物的两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片面性,如他在讲训练时,既强调练技,又强调练胆;在讲赏罚时,指出“赏罚不可以重,亦不可以轻,赏轻则人心不劝,罚轻则人心忘惧;赏重则人心侥幸,罚重则人心无聊”。在讲兵器时,强调兵器短长要适度,“太长则难犯,太短则不及,太轻则锐,锐则易乱,太重则易钝,钝则不济”。朴素地认识到事物的相互转化,指出“必死则生,幸生则死”,这句话不仅道出了“生”与“死”的辩证关系,而且似乎包含着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的思想。在他看来,将士如果抱着必死的决心去英勇作战,便能进发出强大的力量,战胜敌人,取得胜利,获得生的希望;如果个个都有侥幸偷生的念头,那么就必然士气低落,丧失战斗力,而被敌打败。所以,他说:“夫一人必死,足敌十夫;十夫必死,足敌百夫;百夫必死,足敌千夫;千夫必死,足敌万夫;万夫必死,天下莫当。”《阵纪》是明代一部比较优秀的兵书。对中国军事理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讲理论不流于空泛,讲制度不失之于繁杂,“凿凿足当实用,非徒拾前人咳唾,堇堇盗浮声也者”。它“切切以选练为先”,比较实用。明代著述兵书称多,然多为掇拾汇集之作,这更显得《阵纪》之可贵。正像纪昀评论的那样:“明代谈兵之家,自戚继光诸书外,往往捃摭陈言,横生鄙论,如汤光烈之掘阱藏锥,彭翔之木人火马,殆如戏剧,惟良臣当嘉靖中海滨弗靖之时,身在军中,目睹形势,非凭虚理断,攘袂坐谈者可比,在明代兵家,犹为切实近理者矣。”《阵纪》现存有明万历十九年,(1591)刊本、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墨海金壶》本、清道光《珠丛别录》本、道光二十六年(1846)《惜阴轩》本、道光二十八年(1848)《瓶花书屋》本、清同治《半亩园》本、清咸丰《长恩书室》本、清抄本、民国年间《丛书集成初编》本等版本。

《兵法百战经》

《兵法百战经》,简称《百战经》,由《兵法百战经全卷》和《兵法百战经下卷》两部分组成。“全卷”以“王鸣鹤曰”开篇,其中有些思想与《登坛必究》相同;“下卷”卷首则称:“是辑酌古宜今,汇集诸家之精粹,诚兵法之大成,以为卫民之一助也。”而且没有“王鸣鹤曰”字样。卷首均著录“淮阴王鸣鹤编订,古吴何仲叔参辑”。由此推知,“全卷”应为王鸣鹤所著,“下卷”系由何仲叔所辑。《兵法百战经全卷》有如下细目:地利总说、圮地、通形、挂形、支形、隘形、选能、两翼游兵、火攻药法、骑射、安营机要。“全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论述地形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各种地形的特点及作战方法。“全卷”第一句话就是:“王鸣鹤曰:我先知胜地,则敌不能以制我;敌先居胜地,则我不能以制敌。若择地顿兵不能趋利避害,是驱百万之众而自投死所,非天之灾,将之过也。”接着列举了《孙子》中提出的圮地、死地、通形、挂形、支形等各类地形概念,以吴子问,孙武答的形式,阐述了敌我双方陷入上述地形条件时的作战方法。如在“死地”作战,若我陷死地,要深沟高垒,示我有备,安静勿动,以隐蔽我军实力;然后杀牛燔车,犒赏士卒,填井毁灶,打消侥幸偷生的心理。这样全军死战,必锐不可挡,转败为胜。若敌居死地,则要网开一面,虚留生路,动摇其斗志,并在生路两侧埋伏精兵,在要道隘口布署精骑,乘敌逃跑进行截击,必获全胜。

二是记述了选贤任能的原则和考选弓弩、鸟铳手的方法及标准。强调统军作战,务必选拔搜揽各方面的人才。主张要像春秋战国时那样,“虽鸡鸣狗盗之士,无不延见庭养,以为己用”。对于有特殊才能的以很高的礼遇对待。要求将帅不仅要有才,更要有德,“世之为将者,贵有将才,尤贵有将德。”对于鸟铳手的考选记述很细致,从铅子、火药、火绳、铅子袋到瞄准、射击都有具体规定。

三是记述了明代的游兵战法和军中赏罚制度及指挥旗号。所谓游兵,就是在军队左右两翼的前锋,各设一个头队,即侦察分队,由骁将统领,负责侦察敌情,搜索伏兵,应付突然事变。头队中实行逐级论功行赏,一队之中如果赏多罚少,队长领红顶签、赏少罚多,队长则领黑顶签。主将则根据红、黑签赏罚队长。

四是记述了明代火器种类及炮火药、水火药等火药配方。该书记载,当时“火器二百六十余种,皆有稗于实用”,按其用途分,有战器,有埋器,有攻器,有守器,有陆器,有水器。提出用器在于“合宜”;制器在于便利使用,如战器利于轻捷,攻器利于机巧,埋器利于爆击易碎。

五是记述了骑马射箭的要领和训练、检验足力的工具及方法。有歌诀,如马箭歌诀等。有图式,如马箭式、步箭式等。

六是阐述了营垒的重要性。王鸣鹤认为,“张军宿野必有营垒。营者,三军之家也。止而无营,犹人之居无屋宇、墙堑,一旦盗贼窃发,何以押御耶”。他还提出,要巩固营垒安全,形势、米粟、赏罚等固然是不可缺少的,但“上下相亲,人和为要”,“无事忧为有事之防”。

七是总结了明军刘家河惨败的教训,提出加强“正兵”建设的建议。他认为刘家河之败的原因是“既不能用奇,而又自弃其正”。建议先定什伍之法,“五人为伍,以上递相连属,以至于将皆如身臂相使,首尾相应,虽极仓促,只须百人。其差次,先以强力疾足负重能走者三千人,次能射远趋二百里者三千人,次能命中者四千人,次能射远者四千人,次壮健轻勇能格斗者一万人,总二万四千人,将校并在内,为马、步、战兵之数”。《兵法百战经下卷》的细目有:军誓、定惑、符契、乡导、金镜捷法淘金歌、年局起例、月局起例、日局起例、时局起例、太乙起例、测水平器、水军营法、兵夫列船。“下卷”内容较杂,多为用历法推算吉凶祸福,是封建糟粕。其中讲到古代的战斗动员、稳定军心的教育、水军战阵营法等尚有些参考价值。它公开声称,军中进行祭祀等迷信活动是“以权佐政”,巩固军心,鼓舞士气。它记述了当时的战船战斗队形,并认为战斗队形应随水域的不同情况而变化,“港有湾曲阔狭,当风隐风之不同,随港形深浅难拘一定之势”。《兵法百战经》是产生在明代末期的一部兵书。它篇幅较小,约8000余字,但涉及到军事的许多方面,而且图文并茂,附图20幅,比较适宜当时粗通文墨的军人学习。它还能结合明代的军事特点对古代军事思想进行阐发,尚有一些参考价值。不过本书编排较乱,各部分之间缺乏内在联系;有的本应标目的内容没有标出来,杂在其他类中,名不符实。该书刊本著录为“板藏南阳石室”。

《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是一部佚名兵书。该书原是抄本,于1941年最先在分阝州(今陕西邻县)一个书摊上发现。抄本前部“都系养生之谈,而末尾数十篇附抄《三十六计》”(1941年土纸翻印本前言)。同年由成都兴华印刷所用土纸翻印。然而此本流传不广,已往公私藏书目录均未见著录。1961年9月16日《光明日报》第四版发表了叔和的《关于“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文中说:“十几年前,我在成都一个冷摊上无意中发现一本土纸印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是根据一个手抄本翻印的,封面书《三十六计》,旁注小字‘秘本兵法’。”1962年无谷作了译注,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图书资料馆印行,才使这部濒临失传的古兵书重现于世。“三十六计”之称来源于“三十六策”,最早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东昏侯在东宫,议欲叛,使人上屋望,见征虏亭失火,谓敬则至,急装欲走。有告敬则者,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之后,《南史》、《资治通鉴》均有此记载。“三十六计”之名虽然出现很早,但是《三十六计》作为一部兵书却不会成书太早。由于缺乏可靠证据,具体成书年代不可详考。然从早期史籍均不见著录和其系统以《易》演兵的内容方面推测,估计约成书于明、清之际。《三十六计》不分卷。全书共分六套三十六计,前冠一段总说文字,后附一段残缺的跋语。具体篇目如下:

总说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代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渡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途伐虢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跋(残缺)

六套计中,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是处于优势情况下使用的计谋;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是处于劣势情况下使用的计谋。每计的名称多取之于广为流传的成语典故,形象易记。每计的顺序是先出计名,次作解语,再加按语。解语前半部分多引自兵法,后半部分多引自《易经》,理性较强,比较难懂。书中自称,“解语重数不重理”,认为,“理”只能说明设谋定计的一般规律,而“数”才能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按语又是对解语的阐释,一般先理论上阐述,后举实例相参证,较易理解。如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的按语,先解释“所谓‘纵’者,非放之也,随之,而稍松之耳。‘穷寇勿追’,亦即此意。盖不追者,非不随也,不迫之而已”。然后引武侯擒孟获事参证,“武侯之七纵七擒,即纵而蹑之,故展转推进,至于不毛之地。武侯之七纵,其意在拓地,在借孟获以服诸蛮,非兵法也。若论战,则擒者不可复纵”。《三十六计》可以说是集古代兵家“诡道”之大成,专讲军事谋略的兵书。由于它以《易经》的阴阳燮理,推演兵法的奇正、刚柔、攻守、进退、主客、虚实等的相互转化,所以,全书含有丰富的朴素军事辩证法思想。如它在“总说”中就指出:“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从“数”与“术”、“阴”与“阳”的辩证关系,推演出了计谋的运用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不可生搬硬套和预先凭空安排。这就为全书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的辩证方法。它在每一计的解语中都能注意到矛盾对立双方的相互转化,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转败为胜;还注意到了局部与全局的辩证关系,认为“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意思是当战争的形势发展到必然会有所损失的时候,要用局部的损失来换取全局的胜利。全书还贯穿一条战略战术原则,即形势不利不要冒进,敌人强大时不要硬攻。形势对敌有利时,要“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敌人“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书中还谈到了战争的一般规律和计谋的关系,认为“战争之事,其道多端。强国、练兵、选将、择敌、战前、战后,一切施为,皆兵道也。惟比比者,大都有一定之规,有阵例可循,而其中变化万端,诙诡奇谲、光怪陆离、不可捉摸者,厥为对战之策”。意思是关于战争之事,内容极其繁多,例如强国、练兵、选将等等,但战争有一定规律可循,作战的经验也可以取鉴,借以获得教训;然而战争中的对战之策,即阴谋奇计却变化多端、光怪陆离、不易掌握。所以它指出:“‘三十六计’者,对战之策也,诚大将之要略也。”将帅需潜心研究,因时、因地、因敌制变,恰当运用“攻心夺气”等战场的一切诡诈奇变,以实现“胜之转机”的目的。

这里有两点需要指出:一是本书辑录三十六条计谋汇编成书,只是借用阴阳学说中的太阴六六之数,来安排它的所谓每套六条,一共六套,六六三十六条计谋。并非军事上的计谋只有三十六个。实际上,正如本书跋语中指出的,战争中的计谋变化万端,光怪陆离,不可胜数。本书只是对古代部分计谋的概括归纳。二是关于“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是说当处于完全劣势,面临败亡的时候,“走”是上策,而不是说“走”是三十六计中最高明的一策。这从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以避魏的战和本书的按语诠释中都能得到证明。它实际是一种“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战略。按语中说,当敌势全胜,我不能胜他时,出路只有三条,一是降,二是和,三是走。投降是彻底失败;媾和是一半失败;退却不是失败,而是转败为胜的关键。《三十六计》总结了以往战争中施计用诈的实践经验,包含有较为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至今不无参考价值。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封建糟粕,例如“借刀杀人”、“趁火打劫”、“笑里藏刀”、“混水摸鱼”、“偷梁换柱”、“美人计”、“苦肉计”等计中反映的封建割据战争中那些尔虞我诈、掠夺兼并一类落后、反动的思想内容。内容编排上也有许多牵强附会的地方。《三十六计》现存版本有:成都兴华印刷所1941年土纸翻印本、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图书资料馆1962年内部印本、炮兵学院训练部1963年译注本、济南军区司令部1964年翻印政治学院印本、武汉军区司令部1973年和1978年抄本、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年译注本(社会科学丛书本)。解放军出版社1981年出版了李炳彦的《三十六计新编》,删去了原书的“按语”和“跋语”,每一计增加了“新解”,增补调整了一些古代战例,增加了一些近代或现代战例。

《兵机要诀》

明徐光启撰。是一部新发现的失传兵书。此书撰于明万历年间,曾刊印过:后失传。康熙二年徐光启之孙徐尔默撰《文定公集引》,称徐氏所撰《选练百字括》已刻已毁,《选练条格》未刻而佚。徐光启十二世孙徐宗泽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搜集到一些新的徐光启文献,拟出版徐光启新集。从上智编译馆第三卷三、四合期(1948年3、4月间)所刊拟议出版的徐光启新集目录中发现,内有《兵法选练百字诀》、《火攻要略》、《制药》、《练艺条格》、《束伍条格》和《形名条格》六篇(均为《兵机要诀》的子目),可惜新集未能刊刻,所搜集的文献也随之散佚。60年代初王重民先生编辑徐光启集时因没有找到上述文献,仅列其目待访。1982年解放军原装甲兵政委莫文骅将军为支持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的工作,将珍藏多年的一批重要古代兵书送到了军事科学院,供研究参考。其中就包括了失传已久的重要兵书《兵机要诀》,为嘉庆九年甲乙(1804)抄本。《军事卷通讯》特发了一则消息。上海的专家学者闻讯赶到北京,在莫将军热情支持下,很快将此书整理影印,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徐光启著译集》中出版。

徐光启(1562~1633),是明代著名的科学家、军事家。字子先,上海县徐家汇(今属上海市辖区)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崇祯五年(1632)升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并参机要,崇祯六年(1633)兼任文渊阁大学士。从万历末年到天启初年,为了对付后金崛起,明廷特命徐光启“总理练军事务”,训练新兵保卫京师。在这期间他结合军事实践,深入研究军事理论,撰有军事著作多种,并汇编《大明一统九边险要韬略世法》等军事丛书,还将其从万历末至天启初年有关军事的奏疏等辑为《徐氏庖言》(国内已佚,原书藏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据书目著录,未刊而佚的军事著作还有《兵事厄言》、《兵事疏》、《军事或问》等。《兵机要诀》,在《徐氏宗谱·翰墨考》中误作《兵机要略》。新发现的抄本题“云间徐光启子先父著,虞山单侃景略父评”,单侃眉批十余条。全书共计六篇,其篇目和主要内容如下:《总诀第一》,卷端题《兵法选练百字诀》,即徐尔默《文定公集引》所说的《选练百字括》,亦即《徐氏宗谱·翰墨考》所载的《百字诀》。名为“百字”,实为一百零五字,如果将“臂力”、“营阵”各算一字,也有一百零三字。共分学兵之要三、养兵之要三、教兵之要三、学艺之要三、选士之要四、勇之凡四、选胆之略三、练胆之略三、选智之略三、选力之法三、选捷之法三、技之凡五、远技之法三、长短技之法三、相士之法三、身材八字、战之品三、守之品三、和之品三、练士之法八、阵之法五、列阵之法四、进退之法二、兵阵之形十、兵法要八等二十五组,每组多为三字成诀,亦有二字、四字、五字、八字、十字成诀者。每字都有独立的含意,有的并进行简略诠解,如“学兵之要”的“想”解为“沉思曲想”,“讲”解为“学问遍知”,“养”解为“治心治气”。有的未有诠解,但是言简意赅,如将“兵法之要”概括为“攻、守、形、势、奇、正、虚、实”八个字。《条格第二》,卷端题《兵法条格》,其中包括《练艺条格》、《束伍条格》和《形名条格》三篇,是徐光启结合练兵实践,对《选练百字诀》,的具体化和条格化。《练艺条格》强调了练艺的重要性,规定了士兵需练习的各种技艺及具体要求。指出:“练远器先铳炮次弓矢”,“练长器先长枪次狼筅”,“练短器一刀二棍三镰四钯,俱长九尺以上。”《束伍条格》细分为伍艺、伍号、伍约、伍书,制定了军队的组织、管理和纪律规则,规定同伍五人和四伍长互相保结,严禁脱逃。《形名条格》规定军队的指挥号令、标识,包括服章、旗帜和金鼓。强调“齐众若一”,“众人共一耳,共一目,共一心”。

书后附有《火攻要略》和《制火药法》。《火攻要略》分别介绍了新式火器以及使用这些新式火器的胜敌之道。《制火药法》介绍了练硝、练硫和制炭的新方法,其关键是硝取其清、硫求其净、炭择其轻。还介绍了火铳(粗药)、鸟铳(细药)和火门药方等。《兵机要诀》较集中地反映了徐光启在练兵方面的军事思想。他主张养兵要少而精,“少(所以饱)、饱(所以好)、好(所以少)”,这是他设计的养兵良性循环系统,阐明了少、饱、好的辩证关系。主张练兵从单兵练起,“凡练士,先练一人始,一人有五体即伍法也。护首手必应,举手足必随,即常山蛇势也。攻守、形势、奇正、虚实备在一身,因而五人为伍,五伍为队,五队为哨,五哨为部,五部为营,布阵变,化出没总是此理,一人之技精,兵法尽在其中矣”。重视练艺。他针对项羽的“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指兵法)”,批评说:“此不知剑法,亦不知兵法也。”明确指出:“练士之法首技艺。”练艺注重实用,反对于实战无用的花架子,指出:“目今教练诸艺,不及尽学全套,只须除去花法,专练实用。”甚至平时军营活动也强调从军事需要出发,禁止刺绣、结网帽、赌博等,而用射箭、打统各色武艺,投石、超距、跖墙、打球之戏用以决赌者不禁。重视练胆,其要领是怒(杀敌者怒)、耻(明耻教战)、习(艺高胆大)。主张长短兵器都要掌握,认为长短兵器各有所用,“兵法不论短长,用得着时,便为救命立功无上之宝”。尤其是重视先进军事技术的运用。明代后期,火器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一些较为先进的新式火器,徐光启不仅亲手辑录新式火器和火药的资料,而且反复强调:“方今制敌利器,火器第一”,“非火器莫能御敌也。”他还重视训练中的奖惩升降,明确规定:“以胜负为赏罚,积赏罚为升降。”《兵机要诀》是一部失而复得的明代重要兵书,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和军事史料价值,而且它保留的当时制火器火药新法具有科技史料价值。《兵机要诀》嘉庆原抄本由莫将军收藏,上海古籍出版社《徐光启著译集》据此本影印。另外,明崇祯九年(1636)山西绛州韩霖编的《守圉全书》内辑有《选练条格》,分选士、练艺、束形名及营阵五篇,其中《选士》与《选练百字诀》有很大部分相同,而《练艺》、《束伍》、《形名》与《兵法条格》有关各篇内容基本类似,由此可见,两书系出同源。《守圉全书》原刊本现藏上海图书馆,为国内孤本。

《火龙经》

《火龙经》又名《火龙经全集》、《火攻备要》,是明代关于火药、火器技术的兵书。旧题汉诸葛武侯著,显然是伪托。因为那时只有草木火攻,火药和火器尚未发明。

本书是杂抄《火龙神器阵法》、《登坛必究》、《武备志》、《兵法百战经》等兵书中的有关内容汇集而成的。卷前序言即是《火龙神器阵法》的《授书序》。本书中的“火攻总说”,称“东宁伯曰”,实际是《登坛必究》中的“辑火器略说”,原文是“王鸣鹤曰”。既伪托诸葛亮著,又收录焦玉的序,其做法甚为笨拙。

继本书之后,又有人编辑《火龙经二集》、《火龙经三集》,“二集”卷前有毛希秉崇祯五年(1632)序,“三集”卷前有诸葛光荣崇祯甲申(1644)序,据此推知,《火龙经》约成书于崇祯五年之前,《武备志》刻成之后,即明天启至崇祯年间。

本书共分三卷,上卷除“火攻总说”和“选用火兵诸法要诀”外,主要辑录火药配方,共26种,即神火药、毒火药、烈火药、飞火药、法火药、烟火药、逆风火药、飞空火药、日起火药、夜起火药、喷火药、爆火药、炮火药、水火药、火弹药、五里雾、迢魂雾、烟球毒药、神火、神烟、结烟、青烟、红烟、紫烟、白烟、黑烟。中卷和下卷为“火器图说”,将火器区分为炮类、铳类、箭类、器械类、喷筒类(以上为中卷)、牌类、球类、杂品类、禽兽类、水具类、地伏类,后附“万弩齐发说”、“轮流发弩式”(以上为下卷)。共辑录各类火器62种,附图62幅。这些药方和火器在《火龙神器阵法》、《登坛必究》、《武备志》等兵书中大都有记载,但此书所记火药、火器较之上述诸书为略,如火药配方大都不记每料的数量。《火龙经二集》共三卷,卷上收录了《武备志·军资乘》中的“用火器法”,共七篇,其中四篇原出自《火龙神器阵法》,即火攻风候、火攻地利、火攻器宜、火攻兵戒。另三篇是教演火攻、制火器具、火器试验。“火攻风候”还从其他书中辑录了一些占风云的内容,有古代预测风雨的经验之谈,也有阴阳诡诞之说。卷中和卷下为火器图说,其类目有炮类,车炮类、铳类、箭类、器械类、喷筒类(以上为卷中)、牌类、球类、砖弹鹞炬葫芦类、杂器类、兽类、车类、水具类、地伏类。从《武备志》等书中辑录了《火龙经》没有辑录的40种火器,附图40幅,“补初集之遗者”。(毛希秉序)卷前毛希秉作序时间为明崇祯五年,说明本书成书于崇祯初年。而书名页题刘伯温增辑、卷端题明伯温刘基补著,显然又是伪托。似由毛希秉汇辑成书。《火龙经三集》二卷,书名页题诸葛光荣辑,卷端则题明茅元仪汇集,琅琊诸葛光荣校。从编纂质量上看,比较低劣,不像出自茅元仪那样的大手笔,况且茅元仪也不会把王鸣鹤的东西改为自己的,所以本书辑者应是诸葛光荣。本书主要从《登坛必究》、《武编》等兵书中辑录了有关火器的论述及制造方法,卷上有“辑火攻说”、“火攻略论”;下卷有“辑西洋神器说”、“西洋神器诸法”。“辑火攻说”本为王鸣鹤所作,本书改为“茅元仪曰”。“西洋神器诸法”中杂有弓说、披背筋法、漆弓法、裹弓法、傲弓法、焙弓法、焙弓火候、箭说、造伏弩法等有关冷兵器的内容。《火龙经》及其《火龙经二集》、《火龙经三集》虽然是伪托之作,又是辑录成书,但它们把散见诸书的有关古代火药、火器的资料汇辑起来,分类编成火器专书,促进了古代军事技术的传播;清代广为刊行,在军事科技史上产生了一定影响。

《草庐经略》

《草庐经略》,作者不可考,概成书于明万历初年。全书共12卷,152篇。每篇先进行理论阐述,然后引用古代战例或历代兵家言论加以佐证。《草庐经略》内容丰富,对战争目的、战略战术、治军用将、阵形阵法、武器制造、阴阳占卜、屯田粮饷等均有论述。既是对传统军事理论的继承,又体现出对明代战争经验总结的时代特色。其中提出的一些观点,至今仍不乏借鉴意义。《草庐经略》现存的主要版本有:清康熙抄本、乾隆抄本、清《粤雅堂丛书》本、《申报馆丛书续集》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和民国新建出版社印行本(更名为《中国兵学理论》)等。

《兵枴》

作者尹商宾,字毫翕,号白毫子,湖北汉川人。生卒年不详。曾任屯留、祁县知县等职,后因与上司不和,罢官归乡。喜读兵书战策,晚年著书立说,《兵枴》便是其代表作。关于书名,枴。捕鱼工具,古人训为“网之百囊者”。《兵枴》,又名《白毫子兵枴》,共七卷三十六字目。其卷目为:

卷一:“声”八则、“煦”七则、“整”六则、“先”七则、“迅”,七则、“赢”七则、“佯”十一则;

卷二:“乘”十二则、“静”十则、“集”六则、“因”十则、“突”九则、“捭”十一则;

卷三:“诳”十二则、“肄”七则、“信”八则、“必”七则、“镇”十二则、“异”十则、“持”七则;

卷四:“诛”十八则、“制”十则、“变”十则;

卷五:“袭”十则、“合”七则、“待”十则、“独”九则、“谲”十一则、“纡”八则;

卷六:“果”八则、“分”九则、“扼”十则、“寡”十则、“疑”十四则、“托”七则;

卷七:“微”十二则。

该书从范畴的角度,将中国古代兵法抽象概括为三十六字,加以精当扼要的阐释,并配以战例进行说明,使得全书条理清晰、事理结合,便于读者阅读理解,这种写作方法在古兵书是不多见的。作者在吸取传统兵法精华的基础上,又有所发挥,对灵活用兵、因敌制胜、赏罚兼施、诚信治军、精兵思想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该书仅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铅印本。建国后中华书局据此本出过影印本。

《武编》

《武编》是继北宋《武经总要》之后,在明代后期成书年代较干的一部综合性兵书,对古代军事技术记载较多,大多为《武经总要》以后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军事技术问题的论述,则侧重于对传统火药理论,以及诸多火器的形制构造与使用方法的阐发,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被其后问世的兵书所转录,也有一些内容为其他兵书所不载,具有补缺的作用。《武编》系唐顺之所辑。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今属江苏)人,生于正德二年(1507)。青少年时博览群书,嘉靖八年(1529)进士,会试第一,为翰林院庶吉士,曾以郎中身份督兵浙江,与胡宗宪等共同抗倭,屡破倭寇,以功升右佥都御史,代凤阳巡抚。他博闻广识,通天文、乐律、地理、兵法、数学,人称荆川先生或唐荆川。嘉靖三十九年逝世。有《荆川先生文集》、《广右战功录》等十多种著作传世。崇祯年间追谥为襄文。《武编》辑于嘉靖期间,作者在生前并未刊行,只有抄本传世,为秣陵(今属江苏南京)焦澹园收藏。至万历四十六年(1618),始由武林徐象标曼山馆雕版印行,清代有木活字本、抄本传世。《武编》体例略如《武经总要》,分前、后两集,各6卷。军事技术内容散见于各卷之中,以前集卷五最为集中。《武编》虽然对兵法理论阐发不多,但是《武编》前集卷五、卷六对军事技术理论的阐发,却开了明代后期兵书的先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