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优秀,爸妈要努力(当当网畅销精选,家教方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9 02:42:09

点击下载

作者:彦秋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孩子要优秀,爸妈要努力(当当网畅销精选,家教方法)

孩子要优秀,爸妈要努力(当当网畅销精选,家教方法)试读:

前言

我们正处在一个令人惶恐不安的时代,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仍在继续,工商界的“裁员滚滚”、“无薪假”导致失业率飙升,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这种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社会稳定的忧患。我们撇开这个社会经济问题,想想另外一个问题:一个人从幼儿园到大学,耗资甚巨,其间父母、老师不知操了多少心,结果出来的“产品”不为社会所接受,在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桩亏本生意。原因何在呢?虽然我们通常会先谴责政府,但笔者认为,首先要反省的是父母,特别是爸爸。

华伦·巴菲特,无论你有没有投资股票,对他都应该有所耳闻,他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可是世界首富啊!

1930年,巴菲特出生在美国西部一个叫做奥马哈的小城。他出生的时候,正是家里最困难的几年。父亲霍华德·巴菲特投资股票失利,家里生活十分拮据,为了省下一点咖啡钱,母亲甚至不去参加她教堂朋友的聚会。

巴菲特5岁时,在家外面的便道上摆了个小摊子,向路过的人兜售口香糖。后来,他又在繁华市区卖柠檬茶。

巴菲特9岁的时候,从祖父的食品店买来苏打水在炎热的夏季挨家挨户地去叫卖。10岁时,他每天早晨发送500份报纸,一个月下来可以赚到175美元。

当然,你会马上反驳我,“股神”巴菲特是不可复制的。不错,巴菲特在股票方面的才能是很难复制的,可是我们并不是谈投资股票,而是要让你想一想,你的孩子五六岁时在做什么?八九岁时又在做什么?你一定会回答:“在上学啊!”问题就出来了,我们的教育体制是不同的,在我们的学校里,并没有教育孩子有关金钱的学问。学校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要让孩子出类拔萃,少不了家庭教育的配合,而爸爸通常是一个家庭的主角,也有更多的财务认知,因此,培养孩子的“财智”,爸爸是责无旁贷。

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不要在大学毕业后,还要在拥挤的人才招聘会上像大海捞针一样地找工作,你一定要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给他灌输“财智教育”。“有其父必有其子”这样的说法或许有些武断,但是毫无疑问,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试想,假如巴菲特的父亲不是一个富有经验的股票投资者,而是一个老实的农夫,巴菲特成为“股神”的机会一定要小得多。

如果你是一个负责任的爸爸,并且希望你的孩子尽早实现财务自主,你一定要看看这本书。一 钱财并非粪土世界上不爱钱的人是十分罕见的,只是传统上,当多数人说到钱时,总是扭扭捏捏,好像爱钱就是品格低下,道德堕落。中国有句古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说明“视钱财如粪土”或许只是一种虚伪。爱钱是一种健康心理

自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一家入住白宫以来,他的两位千金的举手投足都成了舆论和大众关心的焦点。

据美国媒体报道,奥巴马总统的女儿萨莎和玛利亚要通过帮忙做家务赚取一周的零用钱,在自己家里体验工作赚钱的滋味。

奥巴马说,他只给自己的两个女儿(一个7岁,一个10岁)每人每周一美元,作为她们做家务的报酬,比如布置餐桌、清洗碗盘、打扫自己玩的地方和壁橱等。

把做家务事和酬劳挂勾,甚至给零用钱这件事本身,都是很有争议的问题。一些家庭认为,家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做家务,不应该因为孩子做了家务就给他们报酬;另一方面,支持“做家务给报酬”的人认为,孩子们不应该什么也没做还能拿零用钱,这类酬劳可以帮助孩子们学会重要的理财技巧。

实际上,像奥巴马一样,通过各种简单的方式让孩子从小培养理财思维的做法,在西方很多国家都非常盛行。例如在法国,早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家长们便展开家庭理财课程,教授孩子基本的货币观念;10岁左右,法国家长就开始为小孩设立独立的银行账户,积极培养孩子的理财观。

在美国,理财教育计划的制订则更为详细,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目标:3岁,能够辨认硬币和纸币;4岁,知道每枚硬币是多少美分,认识到自己是无法把商品买光的,因此必须做出选择;5岁,知道硬币的等价物,知道钱是怎么来的;6岁,能够进行简单的找零计算,能够数大量硬币;7岁,能看价格标签;8岁,知道可以通过做额外工作赚钱,知道把钱存在储蓄账户里;9岁,能够制订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购物时知道比较价格;10岁,懂得每周节约一点钱,以便大笔开销时使用;11岁,知道从电视广告中发现事实;12岁,能够制订并执行两周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一般银行业务中的术语;13岁,尝试进行股票、债券等投资活动以及商务、打工等来体会赚钱的意义。

再来看亚洲,大多数父母与孩子谈到金钱时都讳莫如深,基础、系统的儿童理财教育相当空白。爸爸得在社会上打拼,为的是什么?当然就是钱。爸爸们心里都明白,钱这个东西在社会的等价交换物是任何人生产、生活发展都必须的,即便表面再怎么清高,也没有谁会将金钱拒之门外,与钱“结仇”。既然爸爸们实际上也爱钱,为什么要剥夺孩子的权利呢?古语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是取之有道,大大方方地爱钱、赚钱,便应该被看作是一种合理合法的健康心理,大可不必扭扭捏捏。爸爸们越是不把金钱的本质和获取方式告诉孩子,孩子日后就越容易走弯路。

过年的时候,爸爸对妈妈抱怨:“现在经济不景气,今年的奖金少得可怜。哎,钱钱钱,命相连,真是气死人。”

这时儿子点点抱着皮球走过来说:“爸爸,刚才跟邻居天天玩,他说他爸爸都给他压岁钱了。”

爸爸愣了一下,连忙从钱包里掏出一百元给点点:“那,点点也有。”

点点接过钱,不满地说:“才这么一点,天天都有两百呢!”

听完这话爸爸急了:“你个小孩子,成天就钱钱钱,掉在钱眼里了?”

点点委屈地说:“你刚刚还在跟妈妈说‘钱钱钱,命相连’,难道你不爱钱?”

爸爸愣住了,片刻才说:“我爱钱,是因为家里开销需要钱,给你交学费也需要钱啊!”

点点扬起小脸说:“我爱钱,是因为我想买比去年更大的玩具车!”

爱钱,不分尊卑长序,更不分男女老幼。当孩子向你提出钱的需要时,是时候审视自己的理财教育是否缺位或者不当了。学者研究表明,儿童接受各种能力的培养,都有一个关键期,对于稍具难度的理财能力而言,培养的关键期为5~14岁。

没人会凭白无故地爱上一件东西,只有当这件东西能满足人的某种物质或者精神需要的时候,他才会想要得到这样东西。因此,当这个叫点点的孩子爱上钱,这是一件好事,意味着他已经知道了钱的重要性;而此时,就是引导他建立健康、积极的金钱观的最好时机。

一家幼儿园里,一个由4~6岁的小朋友们自主“经营”的“玩具超市”开张了。

在幼儿园里一条长达50米的林荫道上,共开设了近100个玩具摊位,出售的玩具都是“小老板”从自己家里挑选来的。有的小朋友,还给自己的商品“标价”了。

玩具超市生意十分兴隆,有的小朋友为了多“赚”钱,几乎将家里所有的玩具都搬来了,站在旁边“打下手”的爸爸妈妈们累得满头大汗。爸爸妈妈们说,虽然当初在商场里购买的玩具是比较贵的,而在“玩具超市”里却以低廉的价格出售(主要是利于孩子计算),但这个活动能有效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让孩子学会简单的计算,认识金钱,学会理财赚钱,因此很有意义。许多“赚”到钱的小朋友都开心地拿着钱不肯放手呢!

这个幼儿园里的孩子们,通过与爸爸妈妈们一起“做生意”,非常直接地接触到了钱,同时也获取了快乐。看来,让小孩子从小认识钱,并不是什么坏事,关键要看当爸爸的用什么方法去引导和培养孩子树立健康的金钱观念。《穷爸爸富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曾说:“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钱的知识,将会有其他人取代你。”如果要让债主、奸商、警方甚至诈骗集团来替你对孩子进行这项教育,那你恐怕就会付出一定代价了。因此,在孩子的金钱观上,爸爸们应该重视的不是教与不教,而是怎么把握“健康”、“有效”、“实际”这几个限度。

李太太一家人是有钱人,她7岁的外孙女颖颖有一次跟班上的一个男生拌嘴。

颖颖不可一世地学着大人的语调说:“看我用钱砸死你!”

男生笑着回敬:“砸呀!砸呀!砸得越多越好!”

一句玩笑话,引人深思。

据说,如今的孩子互相攀比的风气甚盛,他们通常比较的是爸爸开什么车,拿多少年薪,有多少房子。爸爸们不教孩子如何看待金钱,并不意味着孩子们不懂金钱的重要性,与其放任孩子形成错误甚至偏激的金钱观念,不如主动告诉孩子,如何爱钱才是道德的、健康的。

爸爸们要告诉孩子,金钱能够帮助我们得到很多东西,比如玩具跑车,一本书等等,但是这并不代表金钱就是万能的,比如钱买不来亲情、友情。同时,更要教育孩子通过正确途径赚钱,让孩子了解,金钱是付出劳动后社会给你的报酬,只有通过诚实、智慧的劳动,赚到的钱才是合法的,“赚钱”才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金钱是劳动的产物。辛辛苦苦赚钱,小心翼翼花钱。金钱不是万能的。做金钱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2008年6月21日,美国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记者采访时,宣布了具体的退休日期,并称将把总计580亿美元的个人资产,一分不剩地捐给他与妻子共同创立的“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其子女将得不到一分钱。

盖茨捐款的消息,成为了众多媒体的头条新闻,但在《新闻周刊》、《富比世》等美国主流媒体上却未占据明显的位置。一个看上去似乎石破天惊的捐款壮举,为何没有在西方世界掀起太大波澜?

其实,在欧美等地区,盖茨这种不把巨额财富留给子女,而是大量捐资的行为并不少见。2006年6月26日,75岁的巴菲特决定捐出其所持有的85%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按当时股价计算,这笔捐赠约合375亿美元。巴菲特说,他的底线就是,不会给他的孩子留下太多钱而导致他们什么都不会做。2007年7月,以总资产10.5亿英镑身家荣登苏格兰首富宝座的英国亨特爵士宣布,他计划将个人资产中的10亿英镑拿出来用于慈善事业,这也是英国历来最大一笔慈善捐款。亨特爵士通过名下基金会帮助非洲穷人,为他们提供教育。作为美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开创者,钢铁大王卡内基捐出了全部家产,他留下的名言——“拥巨富而死者以耻辱终”,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

盖茨曾在不同场合说,自己只是财富的看守者而已,要找到合适的方式使用它。对于子孙后代,他一贯的观点是“再富也不能富孩子”,他不希望将财产留给子女,因为这样做就相当于承认自己的孩子最为重要,而且他认为“个人的成功只与个人努力有关,与(继承多少)金钱没多大关系”。

小龙和小虎都是某私立中学的高中学生,经常在校内外打架斗殴,同学们都很惧怕他俩。

有一次,两人听说学校里有个叫小明的富家子弟,不但经常爱给同学钱花,而且胆子还特别小,于是决定从他身上“弄”些钱花。“以后遇上麻烦了就找我们俩,我和小虎认识好多黑道上的人,谁也不敢惹我们!以后你每周给我们送一次钱吧!”第二天,小明竟然真的从家里“轻松”地拿来1万多元钱,给了小龙和小虎。过了一段时间,小龙又给小明打电话要求“准备钱”,越多越好。而这次,小明竟然让小龙站在家门口等着,自己从楼上顺着窗户给小龙扔下去一捆钱,总共有好几万元。

就这样,短短两个月时间,小龙和小虎从小明处先后拿走现金共计数10万元。直到两人以购买手枪为由,一次性索要20万元时,小明才感觉到“吃不消了”,遂将此事告诉了父母,小龙和小虎才被警方逮捕。

小明的父母应该是十分疼爱他的,否则绝不会那么慷慨地给大把的“零用钱”,但这又足以从另一方面证明,把在金钱上的不控制当做对孩子的疼爱,是不科学和不明智的,甚至还会引发很多更深层次的问题。学校里的“富翁”尽管只是少数,但是却充分说明了某些家庭在“财智教育”方面的缺失。

也许爸爸们会说,我们这么辛苦打拼,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赚钱不给孩子花,那又拿来干嘛用呢?从情感上来讲,这话完全没错。可是,金钱教育绝不仅仅是一种理财教育,它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人格和品德教育。

相对而言,国外的金钱教育就比较成熟,许多家庭都一直秉持“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的观点。在美国,大多数家长在对给予孩子零用钱多少的问题上都表现得很“苛刻”,据调查发现,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没有零用钱,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可能拿到零用钱。“过多的财富会给自己的子孙带来灾难。”美国富翁洛克菲勒这样认为。虽然洛克菲勒十分有钱,但是他给子女的零用钱同样也少得可怜。他家账本的第一页上印着孩子使用零用钱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零用钱每周只发放一次,孩子们还要记清每一笔支出的用途,以便下次领钱时检查。在日本,父母主张孩子自力更生,不能随便向别人借钱。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大岛先生有一辆漂亮的丰田小汽车,每逢假日常常开车带着全家人外出游玩。可是,大岛每天上班总是一人驾车独往,绝不让10岁的儿子顺道搭车上学。

一天,儿子的气管炎又犯了,走路也有点困难,他恳求爸爸送他一程。“不行!”大岛斩钉截铁地回答。儿子只好背着大书包,沿着街道慢慢走向学校。当他艰难地在十字路口正欲走上高高的天桥时,突然发现爸爸正站在天桥底下等他。大岛见了儿子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掏出手帕擦去儿子的泪痕,然后一手拉着儿子,一手为儿子提着大书包缓缓地登上一级级台阶。“孩子,不要怪爸爸,你现在是学生,不能坐车上学。将来等你长大有出息了,一定能买辆比爸爸这辆车更好的轿车。”大岛的眼圈有点发红。

俗话说:“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种“富门寒教”的方式,难道不令家长们反思吗?

金钱是把双刃剑。也许,富裕的生活本身不会对孩子有害,但是如果缺乏健康完善的价值观的指导,那么它就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随着孩子们的零用钱、压岁钱越来越多,爸爸们应该在“钱”的问题上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控制。不要再把穿名牌、买高档用品、给大把零用钱当成是对孩子的爱,否则很容易就毁掉孩子的一生。

有一句老话叫“由奢入俭难”。富裕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如果在金钱方面完全不加以克制,很容易让他们拥有一种天生的金钱优越感,这对孩子的成长而言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在国外,父母通常只给孩子很少的零用钱,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打工赚钱,进而让孩子明白:金钱的获得并不是轻而易举的。更为重要的是,让孩子懂得财富要靠自身的努力去累积,并让孩子了解,累积财富的过程或许比财富本身更有价值。“再富也不能富孩子”,不仅是为了帮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意识,更是让孩子将来在脱离爸爸的庇护之后,依然能够轻松实现财务自主。由奢入俭难。给孩子太多钱会导致他们什么都不会做。零用钱的给予可以苛刻些。再富也要适当“穷”孩子。延后享受:犹太人的财智精髓

犹太人里巨富商贾辈出,除了源自于他们自身的努力和勤奋外,与他们早期的家庭教育和熏陶也有很大的关系。

犹太人从孩子小时候就注重财富的教育,尤其对于投资的教育更是世界闻名。他们会给刚满周岁的小孩送股票,这种做法已经成为他们民族的惯例;尤其在今天,聚集在北美的犹太人更是这样。

培养孩子延后享受的理念,是犹太人“财智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所谓“延后享受”,就是指延期满足自己的欲望,以追求未来更大的回报。这个观点可以算得上是犹太人对孩子进行“财智教育”的核心,也是犹太人成功的最大秘密之一。那么,犹太人是如何教育小孩的呢?“如果你喜欢玩,就需要去赚取你的自由时间,这需要良好的教育和学业成绩。然后你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赚到很多钱,等赚到钱以后,你可以玩更长的时间,玩更昂贵的玩具。如果你搞错了顺序,整个系统就不会正常工作,你就只能玩很短的时间,最后的结果是你拥有一些最终会坏掉的便宜玩具,然后你一辈子就得更努力地工作,没有玩具,没有快乐。”

这就是犹太人“延后享受”理念当中最基本的例子。面对关乎孩子一生的“财智教育”,他们具有更加超前的意识,这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将现代的价值观融入其中了;而延后享受,就是希望孩子学会对人生的追求和资源进行更为理性的规划,抛弃享受主义的观点,用更为理智和现实的财富观,换取人生更为长久的幸福。

与成人追求的名牌轿车、海景洋房、品牌服饰不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的享受无非就是比其他孩子拥有更好的玩具、脚踏车、游戏机等等。也许就目前家庭的经济条件而言,要满足孩子的这些要求并不是一件难事,可是爸爸们也应该对孩子的这些欲望进行适当地控制,不要让孩子过早地沉溺在享受当中,否则就等同于在透支他们日后的幸福。

埃霍德纳斯奇蒙托(又被称为埃丁霍)拥有一位伟大的父亲,他就是世界足球史上的超级王者——“球王”贝利。

1970年,当“球王”贝利喜得一子之时,各种贺词纷至沓来。贝利的崇拜者们更是欣喜若狂地预言:“小球王诞生了!”就在这时,这位球王却说:“我的孩子永远不可能成为球王,因为他没有踢着饮料瓶的艰难经历,他只有‘有钱’的享受。”在贝利的观念里,绝大多数球星都出生贫寒,儿子出生在自己这样的豪富之家,因此儿子成不了“球星”,更何谈“小球王”!

果然,这位天才“球王”的儿子在父亲曾效力过的桑托斯足球俱乐部当了8年替补守门员,技术并不出众。因为安于享受金钱,他非但没有获得父亲的成就,反而还因为涉嫌贩毒被捕两次。

作为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足球运动员,“球王”贝利的功绩不用多说,他留下的是一连串后人难以企及的辉煌。不过,“虎父无犬子”这句话并不适用于贝利;和英雄的爸爸相比,他的儿子因为安于享受已有的富足生活,坠入了享乐的深渊。

贝利的预言鲜明地向爸爸们提出一个问题:环境的好坏对孩子的成长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

尽管优越的环境可以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有利条件,但是如果不懂得控制欲望,不知道如何合理地规划和使用财富,反而会把这一切变成堕落的开始。

相对而言,艰苦的环境虽然给孩子的成才带来了种种困难和障碍,但同时也会产生特殊的促进作用,甚至能直接促使一个人成才。犹太人所提倡的延后享受,其实就是希望通过抑制孩子的享受欲,为孩子创造一个相对的“艰苦”环境,进而奠定孩子正确的金钱观,激发创造力,让孩子学会用平常心对待财富,学会脚踏实地地去奋斗。

阿辉和小志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一起离开家乡,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新生活。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必须要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新的田地。小志开垦了一亩地,认为这样的产量已经足够他吃饱,于是,忙完后剩下的时间,他就索性舒舒服服地晒太阳。

阿辉同样也开垦了一亩地,但他并没有停下来晒太阳,而是继续开垦周边荒地。

在树荫下悠闲喝茶的小志,看着一年到头忙个不停的阿辉说:“你歇会儿吧!人生苦短,享乐为先!睡不过一张床,吃不过一张嘴,你这样累死累活是何苦呢?”

阿辉笑着说:“当下的享受虽然舒服,但人生更重要的是将来,我要为未来的幸福生活作打算!”

后来,小志依然依靠自己那一亩地过着悠闲的生活,而阿辉却忙着把多余的粮食卖给别人,再利用赚来的资本去其他地方闯荡。十年后,阿辉开着高级汽车,带着妻儿衣锦还乡,而小志的日子却不再有悠闲的享受,反而常常为窘迫的生活忧愁和奔波。看到昔日的好友,小志惭愧地说:“如果当初我也能像你一样少一些享受,多为将来作打算,那么现在或许也能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了!”

也许目前家里的财务状况非常好,给孩子一些生活上的享受完全不会成为负担。但是,如果过早地沉浸在享乐的生活中,就会让孩子变得目光短浅、不懂理财,孩子早晚有一天还是会受苦的。延后享受,就是要让孩子不能沉迷现状,应该胸有大志,努力去赢取自己在未来的财务自主。

未雨绸缪,才能幸福一生。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自恃有钱而挥霍无度的人,常常因为收支不平衡而身陷债务,结局大都较为悲惨。

所以,要教孩子学会延后享受,其实就是让他们懂得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这不仅是一种正确的财富观,同时也是最简单的理财之道。

为了未来而牺牲孩子现在的一切享受,这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但是,为了享受现在而牺牲未来,对孩子们来说更加糟糕。

所以,不妨从现在开始,帮助孩子在财富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减少不必要的花费,让孩子开始为自己的将来做预算。不过,同时也要让孩子懂得,延后享受并不等于享受不到,只是为了能够获得更长久的幸福和享受。延期满足自己的欲望。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沉迷当下会丧失未来更多的财务自主。合理安排花费。金钱至上:“财智教育”的陷阱

在当前的经济社会里,智商、情商和财商这三“商”都高的孩子,才能赢得自己的精彩人生。

于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点”成了爸爸们的座右铭,而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财商,在孩子的每一步成长过程中都进行有规划的理财教育,更是新一代爸爸们的必要选择。

社会在发展,对于在经济社会里成长的孩子们来说,从小就要和钱打交道,财富将是他们人生中必须面对的主题之一。可以说,社会的发展“逼迫”他们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理财知识,才能将生活经营得更精彩,这堂“人生必修课”从何时开始,也将决定着孩子一生的财商轨迹。

但是,在对孩子进行“财智教育”的过程当中,也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陷阱”,一个不小心,爸爸和孩子都容易掉进去。

过年,最高兴的莫过于孩子,因为孩子不仅可以买很多东西,还可以拿到压岁钱。

春节前,高一的小克缠着爸爸帮他打理一身行头,并要求全是名牌。虽然压力不小,可为了让儿子满意,爸爸还是花掉了一个月的薪水。大年初一,按照惯例爸爸给了小克100元压岁钱,没想到儿子却嫌太少,要求涨到300元,最终,父子二人爆发一场争吵。“给的钱越来越少,全都是因为你不爱我了吧!”小克丢下这么一句话钻进了房间,开始了跟爸爸之间的冷战。

原本是给孩子带来快乐的压岁钱,最终却变成了制造矛盾的导火线,这在很多家庭当中都会出现。冷静下来想一想,问题并不是钱的多少,而是孩子错把压岁钱的数目多少与父母爱的多少之间画上了等号。当金钱成为孩子脑中衡量事物的标准时,孩子很容易就变成一个金钱至上的“势利鬼”。

我们一直在提倡给孩子正确的金钱观,究竟怎样才算正确呢?是让孩子成为尽情享乐、金钱至上的“势利鬼”?还是让孩子小心赚下每一块钱,然后只存不花,做“守财奴”?也许这是两种很极端的情况,但这的确也是“财智教育”上很容易出现的模糊地带。

在孩子们刚刚开始接触钱的时候,并不能准确地认识到钱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所以,他们有时候会天真地给每一件东西进行“标价”。

在孩子的意识里,这些不同“价值”的东西构成了他的整个世界,自然他也就会根据自己当初的“标价”去衡量。

这种做法在大人看来尽管有些不可理喻,甚至还有那么一点离谱,但孩子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妥。所以,爸爸不妨告诉孩子:世界上有些东西可以用钱买到,但还是有很多东西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比如父母对孩子的爱,就是无论多少钱也换不到的。

孩子金钱观的建立需要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所以不要奢望孩子能够完全理解金钱的作用,但是在教孩子认识金钱的时候,也必须避免让孩子形成金钱至上的观念。

比如,在情况允许的时候,适当地放弃一些应酬和加班,陪孩子一起出去旅行,让孩子了解,即便工作可以赚到很多钱,但是全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时光却比金钱更重要。

王先生的女儿上小学六年级。为了激励女儿,他和女儿商量制定了一个激励办法,不管是平时的单元测试还是期中、期末考试,只要成绩达到标准,就奖励100元,哪科能达到标准就奖励哪科。

果然,在奖励机制的促进下,女儿的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都名列前茅。眼看就要参加升学考试了,为了给女儿增加动力,王先生把女儿叫到面前说:“看到桌上这三万块钱了吧,要是你升学考试考得不好,爸爸就用它们来充当人情费,给你找个好一点的学校读。反之,要是你考上了,就用来奖励你,爸爸带你去旅游,国内国外由你挑。”

在现实生活中,以物质奖励的方式来激发孩子学习的冲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虽然这是一种鼓励孩子的方式,但是运用此方式时要特别小心。因为养成孩子习惯得到奖金的模式后,一旦没有了奖金的诱惑,孩子就很容易失去用功的动力。

因此,在与孩子的金钱互动中,如果掌握不好度,很容易就会暗示孩子“金钱至上”。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用钱买到。金钱不应该成为行动的唯一动力。有钱是为了实现目标和应付紧急情况。守财奴要不得

尽管“金钱至上”的观念只是在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中无意间犯下的错误,但是不少家长就会因此而对孩子从小接受财智教育心生顾虑,怕孩子变得财迷心窍,于是就拼命教育孩子要节俭。有的父母不断地帮助孩子存钱,但是却从来舍不得花掉其中哪怕是很小的部分,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在金钱问题上变得异常小气。节俭是好事,但错误的节俭办法却会让孩子变成守财奴,而过分吝啬给孩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比奢侈小。《儒林外史》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堪称经典的情节。

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颤颤巍巍地伸出两根指头,怎么也不肯断气。大侄子走上前问道:“二叔,你是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严监生摇了摇头。

二侄子走上前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藏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严监生两眼圆睁,又把头狠狠摇了几下。

奶妈抱着孩子插嘴道:“老爷,你是因为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挂念吧?”严监生听完这话,干脆闭上眼睛直摇头,但那两根手指还是不肯放下。

最后,严监生的老婆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你心事。你是为那盏油灯里点着的两根灯芯不放心,怕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根就是了。”说罢,赵氏走过去挑掉一根。这时再看严监生,他含笑点了点头,手终于垂下,顿时就没了气。

这个经典的故事桥段,充分呈现了古代守财奴的“最高境界”——“死了都要省”!单从理财的角度讲,严监生是一种“过度节约过日子”人群的代表,但是如果我们的孩子变得如此守财,很容易就伤害到亲情和友情,因为吝啬,孩子很难获得良好的社交关系。

逢年过节,家里的老人总要给孩子们一些红包,数目一般都还不小。爸爸当然可以教育孩子,把每年收到的压岁钱,包括平时的零用钱存在他们自己名下的账户里,让孩子懂得钱放在家里不会“变多”,但存到银行可以变多一些,也就是取得利息收入,让钱自己去“生钱”,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财智教育”。

可是,当孩子们看到自己存款账户的数字越变越大,但是却死活舍不得用作日常的必要开销,无论买什么都还是向家长伸手要钱的时候,那就应该稍微调整一下孩子的心态了。比如,在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病时,告诉孩子也要尽一份孝心,问问孩子是否能够把自己存折里的钱取出一小部分,买点水果去看望老人?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孩子对于亲人的感情,另一方面也是教育孩子不能偏执地只关心自己资产的增长;在增加孩子“财商”的同时,也培养孩子的情商。

爸爸们要告诉孩子,金钱本身并不能使人快乐。只有学会合理花钱,理性认识金钱的作用和意义,才能获得控制金钱的力量,而不会沦为金钱的奴隶。不要拼命教育孩子要节俭。金钱本身不能带来快乐。不要让孩子沦为金钱的奴隶。“财智教育”随时代而改变

1994年3月,日本《产经新闻》记者高梨美穗子有这样一则报导——《中国“小贵族”在日本》。据介绍,有一群广州私立学校的孩子在东京等地大把大把地花钱,平均每月开支约折合人民币27800元。此举让身在发达国家的日本人都为之震惊,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

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富裕家庭的财政情况,并没有在孩子身上展现出来。相反,他们更加注重对孩子的金钱教育,从小就教孩子理财的本领,让他们懂得金钱得之不易。

和大人不同的是,孩子购买商品的经验很少,也更容易受冲动情绪的支配,不能很好地考虑自己所做事情的实际效果,因而常常会一时兴起嚷着买这买那。因此帮助孩子养成合理消费的好习惯,是每一位爸爸义不容辞的责任。

时代变了,许多事情都会跟着变。在今天的父母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大概和“理财”、“消费”,还有所谓的“财商”等等词汇距离遥远。可如今不同了,经济发展了,家庭教育观念更新了,光让孩子了解、认识金钱,在孩子的“财智教育”中远远不够,还要让孩子知道钱是从哪里来的,了解钱在生活中能做什么。

6岁的多多特别喜欢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在走到儿童玩具区时,多多看到了他最爱的米老鼠玩具,于是恳求妈妈买给他,妈妈将购物清单拿给多多看,然后说:“宝宝,妈妈身上只有200块钱,我们要买的东西加起来刚好是这个价钱,如果再买一个米老鼠玩具,钱就不够了!”多多虽然不情愿,但是也在妈妈的劝说下离开了玩具区……

有些爸爸可能觉得,“花钱”有什么好学的?让孩子买买东西,不就自然学会了?千万别小看学习“花钱”的过程,因为会“付钱”买东西并不代表会“花钱”。孩子在一开始消费时养成的消费模式,会对其未来的消费产生深远的影响。孩子购买商品的经验很少,也更容易受冲动情绪的支配,带孩子一起购物

小时候大手大脚花钱,可能导致未来挥霍无度;相反,小时候学会合理、节制地消费,就会终身受益,财富也容易积少成多。如何教导孩子从小学会控制消费欲望?如何避免孩子花钱时太过大方?如何让孩子在消费时养成“货比三家”的省钱习惯?这些都是爸爸们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想让孩子“懂省钱、会花钱”,带着孩子一起去购物是他们学习这些知识的最佳途径。

开始购物前,可以和孩子讨论这次去超市需要购买哪些商品,打算花多少钱,并将购物清单和预算都写在一张纸上,然后将钱交给孩子,就可带着孩子一起购物了。这么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控制孩子看到什么就想买什么的消费冲动,由于预算有限,所以只能购买清单上的东西。

刚开始的几次,当孩子购物时,可先指导孩子查看商品的价格标签,并与手中的钱比较,确认手中的钱是否可以买下该商品,如标签上的价钱是20元,但手中只有15元,那就不能购买这件物品。

当孩子拿着钱去选购产品的时候,父母可借此机会与孩子讨论有关理财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有不同的品牌?不同品牌的产品为什么价钱各有不同?质量是否与价钱成为正比?选取了所有的货品之后,把全部价钱加起来,看看有没有超过预计的金额。如果结果超过预算,则孩子必须想办法解决,如将某些货品调换为较便宜的,一定要把总金额控制在预算内。当然,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第一次执行起来可能有些困难,但唯有坚持,才能帮助孩子养成理性消费的好习惯。

此外,每次完成购物,可指导孩子进行付钱、找零的活做,让他们明白金钱的用途,并了解买东西要付钱。

杰克是纽约市的一位心理医生,他曾带着6岁的儿子汤米逛了四家商店,目的是为了给孩子的祖父买一台物美价廉的收音机。杰克把购物中的主导权交给了儿子汤米,只是适当的时候在旁边给予提示。在爸爸的帮助下和不断的比较当中,汤米终于选到了一款最物超所值的收音机。最后,杰克把最高价与最低价之间的10美元差价给儿子汤米作为奖励。

孩子学会自行购物后,可能在挑选商品方面,只考虑自己的喜好,而忽略商品的价格,显然这并非是选择合适商品的最佳方式。个人喜好固然是重要的选择标准,但相同的商品,如果能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到,何乐而不为呢?杰克的做法让孩子了解到什么是价格差,什么是明智消费。这样,孩子在自己支配金钱的时候,也会货比三家,用最少的钱,买到了最需要的商品,而节约下来的钱,可以买更多的东西,让孩子在实际中明白“物超所值”的涵义,以及“货比三家”的优点。

陈先生带5岁的儿子去购物,孩子看中了一套昂贵的玩具,他告诉孩子自己带的钱不够,孩子说:“可以用卡呀,可以到那个“计算机”前去拿钱呀!”

经过询问,陈先生才弄清楚,原来孩子口中的“计算机”就是银行自动提款机,原来孩子常常看到妈妈用信用卡付帐,也看到过妈妈在银行自动提款机前取钱,所以他以为没有钱了就可以用卡变出来。

在孩子年龄较小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家里的积蓄是有限的,也不知道钱是爸爸妈妈辛苦工作赚来的。因此,儿童心理学家认为5岁开始是给孩子灌输金钱观的最佳时机。

购物的过程其实就是货币的交换过程,这当中蕴涵着许多应该教给孩子的价值观。如果孩子在童年时代就懂得怎样理智地消费和控制自己的购买欲,他很可能成为一个更有耐性、更有计划性的人,这样的教育成果不仅表现在理财方面,同时也会给孩子日后成长的其他方面带来积极的影响。

例如,陈先生就可以借此机会告诉孩子钱的来源,让孩子知道银行自动提款机并不是一个印钞机。如果孩子在购物的过程中提出这样的问题,爸爸们可以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孩子,银行自动提款机就像是宝宝的存钱罐,必须要先把钱存进去,想用的时候才能有钱可以拿出来。如果里面的钱用光了,就得努力工作把钱赚回来,再放进去,这样里面就又有钱了。要让孩子懂得家里的钱是有限的,并不是想买什么就能买什么。所以在花钱买东西之前,得先考虑清楚买这样东西的钱是不是够,是不是应该买,以此为孩子灌输理性消费的观念。

孩子乱花钱,已经成为让许多父母头痛的坏习惯。的确,这种坏习惯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更重要的是会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爸爸们不仅要给予孩子正确的理财观,更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引导他们采用合理的理财方式,而不是用自己的立场去干涉孩子的理财细节,那么孩子便可以从中学到受用一生的金钱观和价值观,藉由正确的理财观念打造自己的财富人生。罗列清单和预算是理性消费的开始。货比三家,价比三家。只买需要的东西。金融卡不是印钞机。每天学一点金融小知识“爸爸,你帮我买那个最新款的滑板吧!”“宝贝,不行啊,现在正是金融危机,这些没必要的东西还是暂时不要买了吧!”“金融危机是什么?”

……

当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时候,人们的生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不过,大多数孩子对此并不理解,在孩子的眼里,只是爸爸妈妈忽然有点“抠门”了,但他们并不能理解其中的缘由。其实,这就是培养孩子财商的一个契机,爸爸们可以藉此机会,及时地给孩子上一堂生动的经济课,教给孩子一些金融小知识。

也许,让孩子从小学习金融知识,在有些家长的观念里,可能还有点新鲜,可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却一点也不罕见。中国台湾著名的经济学家、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熊秉元认为:“经济学和小朋友关系密切。从小灌输金融知识,有助于雕塑他们的经济理性,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在美国,孩子从幼儿园就要开始学习与金融有关的课程,并且会一直贯穿整个初等和中等教育。现在,欧洲发达国家、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几乎所有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将金融知识列入了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内容。

日本秋田市的私立山王幼儿园开设了一家“珊珊银行”,发行一种专用“货币”,专门供孩子们学习金融知识所用。在金融游戏课上,孩子们聚集在模拟柜台前,小售货员将手工“寿司”递给小顾客,在接过顾客的钱之后,从纸箱做的“收款机”里取出“零头”找给顾客。

大阪府贝冢市第五中学开展的“金钱教育”,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别以“储蓄与消费”、“合法经营”和“信用卡知识”为主题进行授课。例如,一年级学生买来花种进行培育,并在当地的节日庆典上出售;二年级学生则请来生活中心的顾问讲授合法经营的方法,以及冻结期制度(在分期付款销售中,顾客可在一定期间取消合约的一种制度)等有关知识;除此之外,每个班级还会选出两名“金钱教育”干事,负责有关事宜。学校还会按期发行自办的《金钱教育报》,详细介绍投资理财的知识。

另外,东京证券交易所等证券机构推出了学生专用的“股票知识游戏软件”,学生可以根据实际的股价进行模拟股票交易,从游戏中了解股票与经济知识。这个教育方法始于1995年,学习股票知识的学生每年递增30%,到2001年,全国已有1175所学校运用这个软件,62746名学生学习了股票知识,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上网学习股票知识。

在日本,从小学习金融知识已成为当今商品经济社会的一种潮流,有关部门正在从银行和证券公司等行业着手,让少年儿童接受“金融教育”。在比利时,学校从小学起就开设了专门课程,教孩子了解经济知识,比如教孩子了解什么是劳动报酬、如何区别各种商品及其价格等。

虽然目前国内很多学校都尚未展开相关课程的教学,但家庭的“财智教育”却可以帮孩子补上这一课。

张先生为了让女儿对存款、贷款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就和太太一起为女儿建立一个“家庭银行”。女儿每个月省下的零用钱、家务劳动所获得的收入,以及过年时收的压岁钱都可以存在张先生的“家庭银行”里,他也会一一记录到女儿的“存折”上。

为了鼓励女儿多存钱,张先生还用上了类似投资的方法,就是当女儿每储蓄1元时,张先生也会同样地帮她存入1元,使她得到双倍的金钱。但是,“高息”储蓄是有代价的,张先生规定,如果女儿在某一时间内取出储蓄的话,父母便会把自己的那份取回。借着这样的方法,除可以增添女儿储蓄的动力外,更可延长储蓄的时间。

不仅如此,张先生还教会了女儿怎样使用贷款。他用家里的房贷来举例,“虽然我们家的房子很大很舒服,但是爸爸妈妈是不可能一次支付这么多房款的,只能依靠银行贷款,也就是向银行借钱,代价是每个月要按时地缴纳房贷款,还要多支付给银行一些利息。”所以,在女儿有大量支出的时候,张先生就会“贷款”给女儿购买她想要的物品,但是女儿必须按照分期付款的方式,按月地从零用钱里抽出一部分来偿还“分期贷款”。

有很多银行都推出了一些针对青少年的“儿童账户”,受到了家长们的欢迎。但是很多人的做法仅仅是用子女的名字开设一个账户而已,存款、取款的业务依然还是家长包办,孩子们根本没有学到任何的金融知识。

其实,爸爸们不妨先将银行储蓄的方法、种类、利率等知识教给孩子,然后带孩子到银行,鼓励他们亲自办理一些基础的银行业务,告诉他们为什么要把钱存在银行里,不同年限的存款利率为什么会不同,如何填写存款单和取款单,怎样给外地的爷爷奶奶汇款等。

对于热衷投资的爸爸来说,带着孩子一起参与股票买卖也是较为常见的“财智教育”方法。但是,爸爸们常为孩子开设了基金和股票的账户,却忽略了让孩子参与。其实,我们可以介绍一些简单的投资知识让孩子认识,例如带着他们在计算机前查看基金的净值,简单地告诉他们净值涨跌对自己的财富会有什么影响。

对股票熟悉的爸爸,还可以选择一些孩子们知道的公司股票,比如家里电视、冰箱的出产公司,这些品牌都出现在孩子周边,他们并不陌生,进而可以陪孩子一起注意所投资公司的相关信息,让他们知道,哪些信息会促使其股票涨价或跌价,以及对所投资的钱会有何影响等。在潜移默化中,孩子自然就学会简易的股票投资原则。

另外,要教会孩子一些简单的金融知识,完全可以从“大富翁”这类的模拟游戏开始着手,利用孩子的兴趣,在游戏中建立他们对金融知识的初始印象。

教会孩子金融知识,不仅是为了让孩子养成不乱花钱的习惯,更是为了帮助孩子建立起独立的生活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指导孩子熟悉和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与工具,才能够让孩子在高度发达、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具有可靠的立身之本。金融知识是生存工具。金融知识课程随时存在。从游戏中学习金融知识。给孩子实践的机会。省一分是赚两分

一直以来,勤俭节约都是一种被世人所称道的美德,因为它不仅能够带给人富裕安宁的生活,同时也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好处。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情况下,如果能够让孩子学会适当地节省,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就等于让孩子学会从另一个方面来赚钱。尤其是在这个时代,爸爸们的股票被套牢,钱包在“瘦身”,年终分红又虚无缥缈,钱当然就越来越少了。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多赚钱?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投资。这当然没错,可是,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方式吗?其实,省钱也是赚钱。每省下一块钱,就等于你多赚了一块钱。积少成多,久而久之,数目可不小。所以,当“省一点是一点”正成为时下消费的准则时,“省钱就是赚钱”也应该成为最值得爸爸们灌输给孩子的理财观念。

据说有一次比尔·盖茨开车应邀去见一个朋友。由于去得稍微晚了一些,饭店的停车场都已经停满了,因此服务生建议他把车停在贵宾区。

贵宾区的停车费自然比一般场地的停车费要高,盖茨觉得这样做纯粹是浪费,而且把车停在贵宾区和普通区没有什么区别,还要多花那么多钱,于是就不肯同意。

盖茨的那位朋友见状,便提出由他支付多出来的停车费,但盖茨还是不同意。他说:“我不是缺这些钱,而是觉得完全没有必要把车停在贵宾区,白白多花停车费。至于这多出来的停车费是你付还是我付,都改变不了浪费的事实。”

最后,盖茨还是找了个空地,把车停在了普通停车区。

关于比尔·盖茨的财富数量,据说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推算:如果把他的钱全部换成100美元的钞票用来铺路,可以从地球铺到月球来回14趟。由此可见,拒绝把车停在收费更高的贵宾区,显然不是因为他缺钱。

花钱就像炒菜放盐,应该要恰到好处。如果盐放少了,炒出来的菜太淡,也吃不出其他的味道;可是,一旦盐多了又苦咸难咽,所以才需要刚刚好。哪怕只是很少的几块钱甚至几分钱,也要让它们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要让孩子懂得,一个人用好手里的每一分钱,就是在无形当中创造了更大的财富,进而才能做到事业有成、生活幸福。

也许有的爸爸会认为,省钱只是穷人的事,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那就大错特错了,绝大部分的富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很节约,会省下每一分能省下的钱。他们当中有的人身家数十亿,身上穿的依然还是只值几百块钱的杂牌货,购物时还是会照样使用优惠券,鞋子坏掉就修补好继续穿。不要把这些当成是玩笑,有不少富人确实就是这样做的,就因为他们都在秉承“省钱就是赚钱”的信念。

最新的一项统计调查显示,在全球首富500强当中,有着节约意识的富豪占了总人数的84%,如果除去那些向来以为不奢侈便显示不了身分的暴发户,这个比例还要更高。省钱也是赚钱。每省下一块钱,就等于你多赚了一块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