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能解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9 18:44:41

点击下载

作者:吕立新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花能解语

花能解语试读:

定居北京

我与比我早出生100年的白石老人有缘。我是老人的绝对“粉丝”。这两年,时常有朋友让我写写该如何去看白石老人画作的文章,我也一直在琢磨。

其实,读画是个仁者见仁的事情,因人而异,没有固定的程式,所以我记下的也都是某时某刻心里的感受,有些还可能就是一瞬间的想法。其实看画就是这样的。这些文章有的偏观感,有的偏技法,就当是给大家一个小小的提示吧。这些文章基本上都是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完成的。齐白石北京故居

我们就先从白石老人57岁定居北京说起吧。

定居北京是老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节点。不知道那个年代外地人来北京居住需不需要办理暂住证之类的,总之“北漂”这个词我想当时肯定不会有。依今天的思维,白石老人初到北京,一无户口,二无房产,三无工作,当属“北漂”无疑,所以我在讲完《百家讲坛》后接受采访时无意中说出的一句“史上最牛北漂”,很快就传开了,有些介绍老人的出版物还把这句话印上了封面。

定居北京是白石老人生活和艺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想象,如果白石老人不来北京,那么也就不可能有紧跟其后的“衰年变法”,没有变法,也就没有老人创立“红花墨叶派”,当然,老人也就不可能有在中国近代画坛的“霸主”地位。如果白石老人不来北京,充其量他也就是一个在湖南湘潭地区小有点名气的土画家,那么我们今天也就无从知道还有个做过木匠的大画家齐白石。

我常把齐白石列为中国近代画坛的头号大师,试问一下,如果齐白石不坐中国近代画坛的“头把交椅”,其他谁人又能胜任呢?黄宾虹?吴昌硕?徐悲鸿?还是张大千?都为不妥,唯齐白石无愧。因为白石老人的艺术最合国情,最顺民意,最具中国精神,同时笔墨间又透露着一股自信。这份自信硬挤不出,强装不得,是一种进入大化之境后由里及外的自然流露,是一种泱泱大文化的自信。这样讲,白石老人定居北京的意义就重大无比了。

我们书中选的作品,都是白石老人定居北京后创作的。

人在本命年多多少少都会遇到一些麻烦事,有些还发生得莫名其妙,甚至比较诡异……总之本命年不好过。这一点,我相信,随着每个人年龄的增长,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都能体会得深刻。

1922年,白石老人60岁,本命年。老人的日子过得仍然艰辛,画作不被世人赏识,没有销路,湖南北京两大家人勉强维生,再加上多年漂泊,生活动荡,这些都让老人的心情时常处在一种压抑之中,他常常感到心里空荡荡的没有着落。除此以外,伤心事也是接二连三。先是回湖南老家见二女儿阿梅在婆家被丈夫折磨得不成样子,白石老人空有愁闷而又帮不了什么。11月,老人最爱的大孙子秉灵又因病故去,才年仅17岁,这让老人伤痛至极。白石老人忆起当年在家乡借山馆前,孙子跟在身后种梨树的情景写诗道:“梨花若是多情种,应忆相随种树人。”念及长孙痛彻心扉,这一年老人确实过得不顺当。

齐白石依旧日复一日地画着,对于一位已入花甲的老人来说,外面的事情他能顾及的已然不多,他所能掌控的只有自己手上的这支笔。他只能凭借一支大笔在纸上挥洒涂抹,来宣泄他那无处安放的郁闷和不安。

生活不顺,事业更糟,自从定居北京后,齐白石的艺术受到冷落,他一直以来效仿八大山人所形成的冷逸画风不被认可。此时的北京画坛高手云集,单是热销的大写意画家就有吴昌硕、王一亭、陈师曾、凌直支、陈半丁、姚华、王梦白等人。这位刚从湖南初来乍到的老画家,要想在早已成熟的市场格局中抢占一席份额,难度可想而知。齐白石自知自己的画不好卖,就把价格定得很低,一幅扇面仅售两元银币,比一般画家的价格便宜一半。尽管如此,也是知音难寻。齐白石曾在一幅山水画上题道:“未工拈箸先拈笔,画到如今不值钱。”他还在《花果册》上题道:“冷逸如雪个,游燕不值钱。”都反映了他这一阶段的窘境。

为了改变局面,齐白石接受了陈师曾的建议,进行变法。他要融汇前辈各家所长,特别是取法海派大画家吴昌硕的艺术,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具有“超然之趣”的绘画风格。齐白石发誓:“余作画数十年,未尽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意思是说我画了几十年,自己一直不满意,从此决定彻底改变画风,不想被别人知道,即便饿死在北京,诸位也不要可怜我,只有这样对我心里才能感觉痛快一些。可见白石老人变法之决心。

变法的过程是痛苦而艰辛的。白石老人专门写诗记述:“扫除凡格总难能,十载关门始变更。老把精神苦抛掷,功夫深浅自心明。”他还曾写道:“涂黄摸绿再三看,岁岁平常汗满颜。”到了1922年,齐白石变法小有所成。这一时期他正在努力摆脱八大山人的画风,探求新路。他在吸收前辈大画家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融合了自己的个性、气质和生活经验,在艺术上突出自我。此时的齐齐白石北京全家照白石,其绘画语言已有雏形,画风开始从孤寂冷逸变得宽厚热烈。这一年也是齐白石的绘画开始成功走向市场的一年。

1922年春天,陈师曾来找齐白石,他说日本两位著名画家荒木十亩和渡边晨亩邀请他带着作品参加东京府厅工艺馆的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陈师曾要齐白石准备几幅画,由他带到日本去展览出售。齐白石自进北京后,卖画就一直不好,有此机会当然非常愿意,很快就画了几幅山水和花鸟交给了陈师曾。

不久以后,陈师曾与当时任北京湖社画会会长的金城一同携带作品赴日展览,这次赴日展览的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大多是知名度很高的画家作品,当时雄踞海上、称霸画坛的吴昌硕的作品也在其中。齐白石在当时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大,他能参展完全是因为陈师曾的极力举荐。

转眼到了初夏时节,陈师曾从日本回来,他带去的齐白石的画统统都卖了出去,而且价格特别高,花鸟画一百元银币,山水画更贵,两平方尺的画,卖到了250元银币。

前面我们提到过齐白石在北京的画价,一个扇面两元银币。一个扇面是多大呢?基本上就是一平方尺,以此推算齐白石两平尺的画在北京也就是4元银币左右。在日本如此高的价格着实让齐白石吃了一惊,他想都没敢想过。陈师曾还说,法国人选了他和齐白石两人的画,邀请参加巴黎艺术展览会。日本人还想把他们俩人的作品和生活状况,排成电影在东方艺术院放映。这一切都是齐白石始料不及的。

日本展览是齐白石画作走向市场的转折点,从此以后外国人来北京买齐白石画的人越来越多,琉璃厂的画商和一些附庸风雅的人也都纷纷上门买画,齐白石的画一天天销路好了起来。这是一桩典型的墙里开花墙外香的事例。齐白石曾作诗纪念:曾点胭脂作杏花,百金尺纸众争夸。平生羞煞传名姓,海国都知老画家。“衰年变法”改变了齐白石,也改变了自此之后的中国画坛格局,影响深远。“衰年变法”改变了齐白石

也改变了自此之后的中国画坛格局喜上眉梢102cm×35cm1948年题跋/鹏霄乡先生正画清属,戊子八十八岁白石。印章/白石翁 三百石印富翁一 道不远人 美美与共

迄今为止,我收藏时间最久的作品就是白石老人的这幅《喜上眉梢》了。这些年,进进出出,许多作品都交流了出去,唯有这幅画我还一直珍藏在身。从最初见到,到后来得到,历时一年多的时间,我还曾专门写文章记述过这件事。这幅画还跟我上过央视《百家讲坛》,在电视节目中,我详细地讲解了一番这幅画的如何好。《喜上眉梢》是我所见过的白石老人画鹊之最精彩者,没有之一。其气定神闲的态势,大刀阔斧的笔法,精致入微的细节,色彩饱和的强烈,无一不是白石艺术特色的典范体现,堪称完美。

齐白石作品的美是一目了然显而易见的,当然,他的美更属于那种越看越美,越琢磨越妙的。他画的都是我们身边的物象,题的也都是老百姓能看得懂的人和事。他的作品从来没有“高大上”的空洞说教,也鲜见对别人前途命运的指点。但是,在他看似平凡的画面内容里却处处体现着人性的自尊自贵与自爱,笔里墨里渗透出的多是老人的生活经验和感悟,慧人慧心。齐白石的作品不仅率真、自然,而且彰显着博大高远,他的艺术既有人间情味又具风雅之趣,在亲近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是脱除庸俗的心性与人间情感的温馨。齐白石的作品有着极其精湛的艺术技艺,大匠运斤,呈现出的是一种简朴、纯净的美。

白石老人用真情书写的一幅幅图画

构成了色彩斑斓的大美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一切浮华的都随风逝去,唯有真金才显露出光华。百十年来,白石老人透过画作所呈现出的那些生活大智慧非但没有褪色,反而历久弥新。他所说的那些道理依然还在我们身边,从来也不曾远去,并且让人越悟越精彩,越悟越新鲜。若想读懂白石老人的画作,探得智珠在握,这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咂和体味。

白石老人用真情书写的一幅幅图画,构成了色彩斑斓的大美。大美无言,大美为美。樱桃图100cm×34cm1956年题跋/九十六岁白石。印章/白石 寄萍堂白梅四鹊116.5cm×61cm题跋/白石齐璜。印章/齐大鸡冠蚂蚱图69cm×34.5cm题跋/白石老翁手笔。印章/齐大葫芦图67cm×34cm1956年题跋/九十六岁白石。印章/白石和平鸽37cm×61.5cm1952年题跋/和平鸽。槖也之请。九十二岁白石。印章/齐白石寒夜客来茶当酒130cm×37cm题跋/寒夜客来茶当酒。用昔人诗句作画。白石山翁客燕京。印章/木人 白石翁二 有缘有牵挂

这幅《寒夜客来茶当酒》取材于南宋诗人杜耒的《寒夜》诗,全诗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说: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主人吩咐书童快去煮茶,以茶当酒招待来客。很快,炉中的火苗红了,壶里的水沸腾了,屋子里暖烘烘的。月光像往常一样照在窗前,与平时别无两样,只是窗前的一枝折梅在月光下悄然绽放,暗香袭来,显得今夜的月色与往日的大不相同了。

这首诗原本知名度并不高,但白石老人一定是非常熟悉的。他以诗的第一句作为画题,画面也很好地诠释了诗中所描写的意境。他在画面的大部分位置画了一个青色细颈大瓷瓶,瓶里插着一枝墨梅。在画面的下方画的是一把墨色中略带赭石色的提梁茶壶和一盏正在点燃着的油灯。画面简洁,器物摆放错落明快。这幅画没有大红大绿,在白石老人的作品中属于比较雅致的一类。

因为有了梅花的陪衬,窗前月才别有了一番韵味。梅花已然,画面上的月光何在?白石老人没有直接去画个大圆月亮,而是通过油灯上的一点红色火苗,和长颈瓷瓶上泛着的幽幽青光便让人联想到了皓月当空和洒满厅堂的婆娑月光。这时我们不禁要提醒自己了,这原本是一幅月色下的夜景图。

画中“梅花”与“客来”相呼应,在这里梅花也寓意了来客的品行高洁。同时表明,正是因为来的是让人敬重的好朋友,才值得主人欣喜万分,深夜起床点火煮茶。透过这幅画我们仿佛还看到了另一番景象:风清月朗,疏梅映窗,好友促膝神聊,浓浓的情意伴着甘醇的茶汤,茶不醉人人自醉。这该是何等惬意的情境啊!

寒夜客访,主家火红,梅香伴茶香,宾客情重两相融。品诗读画,不知不觉蕴藏在笔墨间的人情之暖已悄然沁入了我们的心田。一幅画作带着白石老人的情怀,温暖了古今多少人。

读画勾起了我对人与人交往的思考:我们身边有几个是敢于寒夜来敲家门的朋友?又有谁是值得你半夜起床去给他煮茶的?那天,优秀的藏族青年舞蹈家彭措索南问我:“为什么生活中真正的好朋友会很少呢?”是的啊,正因为少,才能让我们体会到友情的珍贵。人生本身多过客,茫茫人海,多少相遇又再见;大千世界,多少相识又相忘。尽管在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可能会遇到不同的人,但是真正能走进你的世界的却是寥寥无几。也许有的人就在你的身边,与你天天碰面,可无论怎样他依然都不会成为你的朋友。也许有的人一度与你来往频繁,又渐渐失去了踪影,你还在为此难以释怀,其实这也只是你的一厢情愿,可能在他的内心世界里,他从未与你真正亲近过。从未曾亲近,又谈何疏远?你失去这样的所谓朋友又何必伤感?

人与人交往全在一个“缘”字

有缘才会有牵挂

言不和无须再说,道不同不必勉强。承诺容易相守难,而看穿了你的脆弱依然相守的就更难。人与人交往全在一个“缘”字,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有缘才会有牵挂,珍惜生活中真正与你有缘的人吧。

朋友不在多,也不可能多。三两好友,一杯清茶。万竹山居图103cm×49.5cm题跋/万竹山居。借山吟馆馆者齐璜。印章/齐大桃源山水图102cm×49cm1938年题跋/平生未到桃源地,意想清溪流水长。窃恐居人破心胆,挥毫不画打鱼郎。戊寅时居燕京城西白石齐璜。印章/齐大雏鸡小鱼图142cm×41.5cm1926年题跋/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自能形神俱见,非偶然可得也。白石山翁制並记。草野之狸,云天之鹅(鹤),水边雏鸡,其奈鱼何。三百八十二甲子老萍又题。印章/木居士 木人 借山老人 寄萍堂三 守住一片自在

看到这幅《雏鸡小鱼图》,马上想起了先秦时期庄子与惠子濠梁之辩的句子—“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白石老人把这些鱼画得实在是太美了。特别是那几条摆尾转弯的鱼,一下就把鱼儿在水中柔美的身姿和悠忽来去的动态表现了出来,让人们感受到了鱼儿的逍遥悠然和在这暖洋洋的一池春水中的幸福生活。

画出如此悠闲图画的白石老人此时的处境可并不像水中的鱼儿那样轻松。画这幅画时是1926年,这一年他的伤心事接连不断。这年春天,思乡心切的齐白石急着要回湘潭探望年迈的双亲,但是由于战争频繁,交通阻断,行至长沙不得已又返回了北京。时间不长,齐白石便接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当得知母亲弥留之时还再三说“纯芝回来了没有?我不能再等他了!我没有看见纯芝,死了还悬悬于心啊!”齐白石的眼睛都快哭瞎了。不能为老母送终,这对于从小就孝顺的齐白石来说打击很大。转眼到了8月,齐白石又接到了老父亲故去的来信。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父母接连辞世,齐白石觉得活着的兴趣都没有了。老人一生勤奋,笔耕不辍,自从成为职业画家之后,他几乎没有一天不作画的,父母的离世让他两度停止作画。这幅《雏鸡小鱼图》是画在父母去世前还是去世后,我们无法考证,但初来北京的这些年,齐白石的生活确是相当的艰辛。

压抑艰难的现实生活,终究也掩不住齐白石笔下世界的从容大雅和一片祥和闲适,那是因为白石老人把自己心中的美好和畅想都交付给了手中的画笔,在他的心中有着自己的美好小宇宙。风轻云淡,春水盈盈,这片平远野水就是他理想中的伊甸园;色墨之间,妙笔落处,那些无拘无束的水中游鱼才是他向往的自在生活。

心若在,梦就在,现实生活的不如意怎能阻挡内心的一片大自在。

现实生活中的白石老人是乐观积极具有很强自我调整能力的,否则他也不可能活到97岁。遇到困难就消极,发生事情就悲观,每天都处于焦虑、烦躁中的人是不会有健康的身体的。这个道理众人皆知,只是许多人到了具体事情上就控制不住了,把生命中的孰重孰轻抛到了九霄云外,这一点我们真应该好好向白石老人学习。

进亦由我

退亦由我

守住自己心中的那一片自在

除了鱼儿之外,画面上还有一群雏鸡,这也是白石老人擅画的。齐白石常常把雏鸡画得活泼生动,充满童趣。但是,在这幅画面里,这群小鸡可就没那么可爱了,在这里它们成了“反面人物”。守在池畔,或叽叽喳喳议论评说,或直勾勾盯着水中做非分之想,此刻它们是外面嘈杂世界的象征。

这群小鸡奈何不了水中的鱼儿。草野之狸,云天之鹤也同样奈何不了水中的鱼儿。

能将忙事成闲事,不薄今人爱古人。做自己喜欢的事,交自己喜欢的人,不受外界纷繁所扰,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这何尝不是现代社会中的最高境界呢?

进亦由我,退亦由我,守住自己心中的那一片自在。鱼图138cm×26cm题跋/余往年尝见南阜老人画小册有此法,奇之。仿其意制作长幅,近于怪也。三百石印富翁並记。印章/白石翁鱼图131cm×34cm题跋/白石老人画。印章/齐大鱼虾负剑134cm×33.5cm题跋/鱼虾负剑。余六十年来画鱼虾之功夫若磨剑,心中不平事必无今日之多也。白石并记。印章/老白四 鱼虾功夫

在世间万物中我认为虾当属于最难画的一类,形状不规矩,又那么多须,那么多脚,且虾的灵动一定要在水中才能显现。真不知前人们拿着画笔面对虾时是如何愁眉不展、不知所措,揉搓了多少好宣纸的?在悠长的中国画史中,擅画虾者实在鲜有几人,也没留下过什么像样的画虾之作,这种状况直到齐白石的出现。能力超凡的齐白石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美术的表现题材,也使虾、蟹、蛙、蝌蚪这些水中一族登堂入室,成为主角儿,并在画史上大放异彩。反过来,这些水中什物也大大提升了老人家的艺术美誉度,而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所津津乐道。比如那幅尽人皆知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一次,在齐白石纪念馆,遇到了几位青年人,他们拉着我让我给讲讲齐白石的水族画好在哪儿?恰好,眼前就挂着三幅画,分别是虾、蟹和蛙。我说:“你们去看吧,齐白石的虾是透明的,蟹壳是扎手的,蛙是黏黏的。”几个人围过去看,惊呼奇妙。

乍眼一看,齐白石的水族画貌似平常,不着颜色,构图不像其花鸟画那样炫目,这也是目前市场上齐白石的虾卖不过其花鸟画的原因,毕竟现在买得起画的还是外行多。但是,细细探究,我们就不难发现白石老人的水族画是深藏绝妙,意趣超凡的。同样一杆笔,用重墨或是淡墨,多加点水,少加点水,或是用中锋或是用偏锋,火候差异仅在毫厘之间,落在纸上即幻化成不同物种的千里之别,或坚硬或黏滑或透明。人间圣手,此非常人所能为。

要“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的齐白石,题材广泛,无所不能,但是在其漫长的绘画生涯中有一个题材是其从始至终,一直专注且倾注了一生心血不停在画的,这就是水族画。画了一生,变了一生,直到80岁左右成熟。了解了齐白石的画虾经历,所以当看到齐白石在其60岁的作品《鱼虾负剑》上题“余六十年来画鱼虾之功夫若磨剑”也就不足为怪了。的确,齐白石画虾是从小时候就开始的。

齐白石曾在题《多虾图》时写道:星塘,予之生长处也。春水涨时,多大虾,予少小时,以棉花为饵,戏钓之。今越六十余年,故予喜画虾,未除儿时嬉弄气耳……鱼虾图136cm×34cm题跋/泥水风凉又立秋,黄沙丽日正堪愁。草虫也解前头阔,趁此山溪有细

流。居京华日久,今年热苦殊逼,挥汗画此记之并题新句。白石。印章/木人五 功夫深处渐天然

在一幅画面上画这么多虾溯溪而下,在白石老人的作品中是不多见的,特别是到了晚年,白石老人画虾按个卖,一般画上个六七只就算多的了,显然,这幅《鱼虾图》是老人画给自己留下来的创作,属于非卖品。

提到白石老人,连小孩子都知道他画虾,这是老人标签式的符号,可谓妇孺皆知,知名度很高。我们知道,凡是能成为艺术家标签式的作品,一定是艺术家上穷碧落下黄泉,倾注了全身心的精力和智慧苦苦探寻的结晶。在近代画坛上还有徐悲鸿的马、李可染的牛、黄胄的驴、李苦禅的鹰,等等。在其他艺术门类,也莫不如此,比如六小龄童的猴戏,杨丽萍的孔雀舞,等等。

白石老人画虾用了一生的精力,他曾躺在藤椅上颇为感慨地说:“吾画虾几十年始得其神。”

生长在星斗塘边,从小与虾为伴,对虾的习性非常了解,虾成为白石老人描写的对象这是很自然的。他曾在画中题到:“友人常谓余曰,画虾得似从何得来?余曰:家园小池水清见底,常看虾游变动无穷。”老人晚年也曾画《儿时钓虾图》,在画上他题道:五十年前作小娃,棉花为饵钓芦虾。今朝画此头全白,记得菖蒲是此花。记录了他从钓虾到画虾直到白头的经历。

齐白石画虾是从青年时期就开始的,最初促使他画虾是因为他见到了八大山人、李鱓、郑板桥等人画的虾。这一阶段齐白石以效仿前人为主。古人画虾通常画一只,齐白石也画一只,形态比较单一。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60多岁。

到了62岁时,白石老人认为自己对虾体会得还不够深刻,就在案头用碗养了几只青虾,每日观察写生,老人还经常趴在案上用笔杆挑逗虾,观察虾的不同姿态。这一阶段老人画的虾外形上已经比较逼真了,但还没有动感和透明的质感。芋虾图138cm×33cm题跋/余画虾已经四变,此第五变也。三百石印富翁。印章/白石翁

到了66岁,齐白石画虾有了质的飞跃,笔墨开始出现了浓淡变化,同时,他把虾腿从10只减到了8只。这一年老人总结到:“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深浅,此三变也。”后来他在一幅《芋虾图》上题道:“余画虾已经四变,此第五变也。”

到了68岁,白石老人摸索出了“破墨法”,就是趁着墨色未干之际,在虾头和虾胸的浅墨位置上加上一笔重墨。这一笔不仅增加了虾的力度,也更加衬托了虾体的透明。他还把虾的眼睛由两个墨点改为两横笔,这样就更好地表现了虾游动时的神态。虾腿也由8只减为6只,虾身由6节变为5节。白石老人就是这样,40多年一刻也没有停止笔墨的提炼,他经过不断地临摹,写生和创造,从最初的眼中有虾,进而上升到心中有虾,最终完成了从形似到神似的过程。直到80岁时,白石老人笔下的虾终于以极简的笔墨,达到了出神入化精妙绝伦的境地,最终成为老人标志性的题材。看这幅作品,我们能感觉到,白石老人笔下的虾是有强大的生命力的,虾的触须带着劲挺,不停地摇动开合,虾钳坚硬有力,向前冲去,虾身随着水流,每一节都在蠕动。水流湍急,群虾浩荡,由上而下奔泻下来,似千军万马,势不可挡。一条溪水里挤满了数十只须多足多节多的虾,却丝毫没有凌乱之感,反而让人感觉聚散得当,疏密有序,这完全得益于老人对笔墨浓淡的掌控。老人巧妙地把粗细、浓淡、软硬不同的墨线和墨块配合起来,构成了一幅绝佳的图画。

白石老人曾在诗中感叹画虾之不易:苦把流光换画禅,功夫深处渐天然。等闲我被鱼虾误,负却龙泉五百年。墨蟹135cm×34.3cm1936年题跋/寄萍堂上老人齐璜制于故都太平桥外,时丙子秋也。印章/老白六 千古一蟹

这是几年前的事了。一位朋友刚染指书画收藏便想买张好画,于是,我把他领到了大收藏家米景扬先生家。米先生拿出了七八张画让他选。这位朋友眼巴巴地看着我,希望我能帮他做个主。我没有犹豫,帮他点了一幅四平方尺长条的齐白石《群蟹图》,这幅画朋友也非常喜爱,直到今天还珍藏着。记忆中,这幅画当时的价格好像是40万元,七八年过去了,这幅画应该在价格后面加“0”了。

我喜欢齐白石的蟹,是因为老人画蟹的技术极为高超,他笔下的蟹活灵活现,像真的一般。

白石老人画的是河蟹,不是海蟹,这两者在形象上是有区别的。河蟹头胸呈方圆而扁的状态,甲壳较厚,蟹腿也是扁圆的。

齐白石画蟹60多岁时已经成型

80岁后笔墨更加精简

白石老人画蟹是经过了几十年的探索才逐渐完善的。1906年,齐白石44岁。在经历了8年的“五出五归”游历之后,齐白石想过踏实日子了,他在余霞峰山脚下的茹家冲盖了自己的新居“寄萍堂”,并建书房“八砚楼”。这里四周是几百年前的老枫树和古松,门前溪水流过,屋后井水潺潺,风景甚是优美。这一阶段是齐白石认为在他一生中度过的最快乐的时期。在一幅《石与蟹》的作品上,齐白石记述了其画蟹的体会:“余寄萍堂后,石侧有井,井上余地,平铺秋苔,苍绿错杂,尝有肥蟹横行其上,余细视之,蟹行其足一举一践,其足虽多,不乱规矩,世之画此者不能知。”

白石老人喜欢吃蟹,定居北京后,学生朋友们探望他时也经常带蟹来,老人只要一看,用手一捏,就知道蟹的肥瘦。老人还常把蟹放在地上,看它行走的姿态,蒸熟了的还要放在桌上,仔细观察。

齐白石60多岁时画蟹已经成型,80岁后笔墨更加精简。白石老人是如何画蟹的?与白石老人交情很深的前辈大画家胡佩衡曾在著作中有过描述,我们整理一下,按步骤逐一写清楚:

1.先用湿墨侧锋连三笔并排画出蟹的头身。左右两笔和中间一笔要有浓淡区别,这样就使得蟹壳看上去是凸起的,并且左右出现了两条小坑,强化了蟹壳坚硬的质感。

2.在头身上部左右画钳。

3.接着画八条蟹腿的第一节,依次从后往前画。然后再画二节,后画第三节。

4.画完腿后勾钳刀。

5.最后以中锋浓墨点眼睛,眼睛成两条斜线。蟹眼及双钳都不能对称,腿要一边伸长,一边收缩,钳一仰一俯,这样画是为了表现出蟹横行的姿态。

他笔下的蟹

绝对称得上是千古一蟹

画蟹除眼睛及蟹钳用中锋外,其余皆用中偏锋。下笔要有力,这样画出来才有扁圆形的硬壳的质感,并且由于墨汁在纸上晕开,能让人感觉到蟹身蟹腿上好像有毛茸茸的细毛。画腿最难,运笔要爽快有力,节与节之间要笔断而意连,三节像一笔而成。

之所以把画蟹的步骤写得如此详细,就是为了使大家能以此为标准去鉴别齐白石画蟹作品的真伪。上面还特别强调了白石老人画蟹腿用中偏锋的笔法,他一笔下去,蟹腿扁圆的形状和坚硬的质感都很好地表现出来了,作伪者断没有这样的功力。

除此之外,大家还一定不要忽略了螃蟹是如何行走的?对,横行。仔细观察白石老人的画作,他老人家把这一特征也都画了出来,看蟹腿的形态,一群螃蟹确是在横行。

白石老人的弟子、大画家于非闇对白石老人画蟹佩服至极,白石老人记录了下来:“非闇仁弟论定,古今画蟹者神行俱似能有几人,非闇心折于余,未足千古评定也。”白石老人客气了,他笔下的蟹,绝对称得上是千古一蟹。水草螃蟹图67cm×34cm题跋/白石老人齐璜。印章/齐大发财图104cm×47cm1927年题跋/丁卯五月之初有客至,自言求余画发财图。余曰:发财门路太多,如何是好?曰:烦君姑妄言著。余曰:欲画赵元帅否?曰:非也。余又曰,欲画印玺衣冠之类耶?曰,非也。余又曰:刀枪绳索之类耶?曰,非也,算盘何如?余曰,善哉。欲人钱财而不施危险乃仁具耳。余即一挥而就并记之。时客去后再画此幅,藏之箧底。三百石印富翁又题原记。三百石印富翁制于燕。印章/木人 白石翁 萍翁七 财富何来

在齐白石的绘画作品中偶尔就会冒出这么一两张“奇葩”,让人目瞪口呆,这幅《发财图》就属于此类。在这么大一张宣纸上讲一个完整故事,这在老人的作品中实在不多见,况且又把两个人的对话写得有鼻子有眼,再配上一只硕大无比的算盘,这在古今画史上绝无仅有。

严格地说,这张画算不上是水墨画,充其量应该叫作是用水墨画的漫画。但这算不算水墨画又何妨呢?对于我行我道的齐白石来说,他根本就没考虑过这些。清规戒律,对齐白石来说那都不算事,他求的是笔头痛快和客户满意。从年轻时进入画门齐白石走的就不是寻常道,老了也就更加无所顾忌,以自己觉得合适的方式为所欲为了。但齐白石终究是齐白石,他愣是把一个个大墨点和横横竖竖组成的大算盘画得那么耐人寻味,充满韵律美,这就不能不叫人称奇了。

这幅画不具有普遍性,在技法上也没什么可学的,能给我们启示的倒是文中的那句话:欲人钱财而不施危险。想想,我们现在人人都在想发财,那么,我们的财富靠什么样的方式获取才能没有风险呢?柴耙图133cm×34cm题跋/似爪不似龙与鹰,搜枯爬烂七钱轻。(余小时买柴耙于东邻,七齿者需钱七文。)入山不取丝毫碧,过草如梳鬓发青。遍地松钱衡岳路,半林枫叶麓山亭。儿童相聚常嬉戏,并欲争骑竹马行。(南岳有松数株,已越七朝兴败,麓山有枫叶亭,袁随园更亭名为爱晚。)三百石印富翁又题新句五十六字。余欲大翻陈案,将少小时所用过之物器一一画之,权时画此柴爬第二幅。白石並记。印章/白石翁 木人 阿芝 老白八 凡事当有自信

这真是一把神奇的超级大柴耙,顶天立地,石破天惊。这是我第一眼看到《柴耙图》时的感想。可是离开画作,脑子里存着的对柴耙的印象无论如何也没那么高大庄严了,它只不过就是被随意丢弃在田边、屋顶或是草垛旁的一件农具,甚至可以轻微到视而不见。

白石老人点石成金的功力是令世人折服的,在他的慧眼妙造之下,凡尘变仙境,紫泥生白莲,多少无用之物,皆化作了一片神奇。别人看不上的,白石老人毫不犹豫;别人嫌弃的,他倍加珍惜。什么白菜青椒,葫芦芋头;什么苍蝇蚊子,蜘蛛屎壳郎,还有板凳、油灯、算盘、菜刀、鞭子、草鞋,等等,数也数不清的“下三滥”,统统入画,并且用之则灵,妙不可言。这些东西反而成了老人艺术精华中的点睛之笔。由此,我们也能得到这样的启示:画品的高下并不取决于画了什么。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柴耙在今天已经被赋予了新鲜的含义,它已经不再单纯是过去那个搂柴的耙子了,因“柴”“财”同音,搂柴的耙子在大众的眼里已经变成了搂钱的耙子。所以,这幅画如果今天能出现在艺术市场上,一定会遭到土豪们的热抢,价格不菲。但在白石老人创作此画的年代这是断然不会的,喜欢这类绘画的人应该都是懂画的行家。

不知当初白石老人是出于什么缘由要画这把耙子的?并且要“将少小时所用过之物器一一画之”。是出于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恋?还是要独辟蹊径画别人笔下之所无?我想最大的可能是二者兼有。我还见过老人画的锄头、簸箕、扫帚,等等。对于一位以卖画为生的老画家而言,白石老人画这些东西可不是为了招揽生意,他的目的是为了大张旗鼓地向世人昭示自己的艺术个性。“用我家笔墨作我家山水”“自家造稿”,白石老人一贯强调的就是创造。他曾为他的学生题画道:“画家不要以能诵古人姓名多为学识,不要以善道今人短处多为己长。总而言之,要我行我道,下笔要我有我法。”他还为弟子李苦禅题句道:“布局心既小,下笔胆又大,世人如要骂,吾贤休吓怕。”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一股犟劲儿,和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对自己艺术的自信。

没有这份自信,白石老人不会画这把柴耙;没有这份自信,从下往上通天的那一笔也不会如此中气十足。当然,白石老人的自信是有扎实的根基的。他的自信源自于他对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参透,源自于他对国情民情的深刻了解,同时也源自于他几十年千锤百炼练就的对绘画技术的娴熟运用。我们看白石老人笔下的这把耙子:耙凿是用竹片烘烤弯成的,画面上竹片柔软带有弹性的感觉给画出来了。而捆扎的麻绳画得一丝不苟,互相穿插,毛渣渣的质感毕现。画面简单,技术超绝。由此可见,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得心应手的精湛技术功力,空有想法也是难以完成好的作品的。过硬的技术是把思想落在纸上开花结果的保障,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其他任何艺术门类。

让我们都能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自信吧,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寻旧图152cm×42cm题跋/草庐三请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深信人间神鬼力,白皮松外暗风吹。戊辰(1928)秋,徐君悲鸿为旧京艺术院长,欲聘余为教授,三过借山馆,余始应其请。徐君考试诸生,其画题曰:白皮松。考试毕,商余以定甲乙,余所论取,徐君从之。一朝不见令人思,重聚陶然未有期。海上风清明月满,杖篱扶梦访徐熙。徐君辞燕时,余问南归何处?答云:月缺在南京,月满在上海。作画寄赠徐君悲鸿并题二绝句,犹有余兴,再作此幅,借山吟馆主者。印章/木居士 白石翁 甑屋九 没有谁能随便成功

去年,出版社为我的书做装帧设计时,我毫不犹豫地推荐了《寻旧图》,作为“齐白石”一章的篇章页用图。因为这幅画人物形象仙风凛凛,气宇轩昂,虽寥寥几笔,但气场宏大,一个侧影折射出的是一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这幅画是白石老人画的自己,这在他的作品中是极为少见的。

1928年10月,经蔡元培举荐,从欧洲归国不久的徐悲鸿被聘任为北平艺术学院院长。这一年的徐悲鸿35岁,春风得意,精力旺盛,力作频出。此时的他还未曾与孙多慈相识被情所困。徐悲鸿上任后,他深感北平“文止于八股,画止于‘四王’,皆至衰途。”他提出了改革中国画的主张。然而,徐悲鸿的改革却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强烈抵制,他急需树立一个在艺术上有所创新的榜样。徐悲鸿相中了刚刚经历十年变法,创立了“红花墨叶”画风的齐白石。

徐悲鸿在观看过齐白石的作品后,十分赞赏老人清新淳朴的画风和大胆创新的精神,当即决定聘请老人为北平艺术学院的教授,以矫正当时的美术教学之弊。徐悲鸿与齐白石

对于徐悲鸿的邀请,同样被保守文人诟病的白石老人顾虑重重,他婉言谢绝。徐悲鸿为此三顾茅庐上门肯请,最终打动了老人。开课之日,徐悲鸿还亲自乘马车到跨车胡同迎接,下课后又将老人送至府上并搀扶进屋。徐悲鸿聘请齐白石的做法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木匠也能当教授?”“艺术学院要搞成什么样子?”责难纷纷。徐悲鸿顶着压力多次在不同场合高度评价齐白石的创新精神,并对学生们说:“齐白石可以和历史上任何丹青妙手媲美,他不仅可以做你们的老师,也可以做我的老师。”然而,徐悲鸿的改革并未能如其所愿,好景不长,在保守势力的攻击下,徐悲鸿在任不到一年便铩羽而归辞职南下。临别之时,齐白石心情黯然,作了这幅《寻旧图》送给徐悲鸿。徐悲鸿写给齐白石的信白石先生:

兹着人送上清江鲥鱼一条,粽子一包,并向先生拜节。鲥鱼请嘱工人不必去鳞内有油,宜清茶,味道鲜美。敬祝节禧。廖静文徐悲鸿五月初四

齐白石用两首诗记叙了徐悲鸿三请的经过,以及两人交往的细节,并把徐悲鸿比作前辈大画家徐熙,表达希望在梦中与之相会的愿望。

这幅作品非同寻常

他既画给了当下又画给了未来

在这幅作品中,占据三分之二空间的文字书写是构成整个画面的重要部分,其文字布局长短、疏密、字号大小都极其考究,并力求使这些文字图形化,使其成为图画的一部分,与下面的人物形成一个整体,合二为一。密密麻麻的文字,即像是梦境中大脑里出现的一个个符号,又像是浩瀚久远的历史烟云记载,使下面的人物置身其中,畅游穿越。

这幅作品使我想到了现在科幻电影中经常出现的高科技数码闪烁的画面,这种处理方式难道是白石老人艺术上的超前意识?还是我的过度解读?总之,这幅作品非同寻常,他既画给了当下,又画给了未来。

徐悲鸿聘请白石老人作大学教授,对齐白石而言其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一个只读过半年私塾的农民画家走进了最高学府,标志着齐白石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又一次重要提升。

纵观齐白石的成长,贵人相助是其走向成功的一个很重要因素,贯穿他的一生。每当他处在人生节点的时候,都会有贵人出现,并且齐白石也都能很好地把握住了机会。这一方面说明了齐白石本身的足够聪明,足够优秀,另外也说明了一个人的成长是离不开高人指点的。这一点不仅齐白石的年代需要,今天也需要。重复我曾说过的一句话:谁是你未来发展中有用的人,谁是能帮助你的人,就与他多多交往,从他身上受益。每个人的成功都需要贵人相助,站在别人的肩上,借鉴和吸收他的经验和成果,就等于延长了自己的生命。把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多花费在有价值的人和事上吧。

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松鹰图186cm×96cm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