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学(第2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9 23:58:57

点击下载

作者:刘克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证券投资学(第2版)

证券投资学(第2版)试读:

前言

Preface《证券投资学》(第1版)于2009年出版,由于本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内容的连贯性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既阐述证券投资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又兼顾证券投资操作实务;既研究了发达证券市场的一般规律和成熟经验,又探讨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现行体制;既吸收了现代证券投资理论的精要,又介绍了具体实用的投资分析技巧;结构新颖,特色鲜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被一些院校选为教科书。

时光荏苒,2009年至今已过去7年,中国证券市场发生了许多变化,如创业板市场和新三板市场的建立,沪港通的开通,证券市场改革不断深入;国际资本市场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有鉴于国内外证券市场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相关领域的新动向,为了让广大读者及时掌握新的知识与信息,我们对本书进行了修订。《证券投资学》(第2版)沿用第1版的编写体例,在下列方面做了改变:(1)对部分章节进行了调整和增删,重点在于依据证券市场的发展变化增加一些新知识,如在第4章第3节中增加了“分级基金的价值分析”的内容,在第8章第3节中增加了“创业板指数”的内容。(2)更新数据资料,书中涉及相关数据更新至2016年6月。(3)更换了部分案例,并对推荐阅读的文献进行了更新。(4)对第1版中存在的个别错漏,作了必要的补正。

本次修订由长春财经学院金融学院刘克教授主持。除仍按第1版分工各自负责原编写章节的修订外,长春财经学院张秀莲协助修订第10章,刘克对全书进行再修订并定稿。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不当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本书的修订与再版得到了中国铁道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意。

编者2016年6月20日于长春前言

Preface

中国证券市场经过20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其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总体的发展是好的、健康的,对于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完善的体系、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丰富公众的投资活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都起到了比较积极的作用。在过去的20年里,不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投资机构,都经历了多次惊心动魄的市场变动。证券投资是当今许多家庭正在参与的一项重要经济活动,证券市场已经成为社会公众和企业重点关心的经济领域。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研究和探讨证券投资的理论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实践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适应证券市场发展的需要,满足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学需求以及广大投资者学习证券投资理论与技巧的需要,我们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证券投资理论研究和证券市场的新变化,借鉴国内同类教材的研究成果和编写经验,编写了本教材。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内容的连贯性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突出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力求熔理论分析与操作技巧于一炉,展现证券投资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和证券市场的新发展。全书共分10章,主要介绍了各种证券投资工具,证券市场的运行环境,股票价格指数,证券投资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证券投资风险和证券投资组合,证券市场的监管与国内外监管体系。本书每章由教学先导、开篇案例、章节正文、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案例讨论、推荐阅读等部分构成,结构新颖,适用性强。

本书由长春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组织编写。第1章、第2章、第8章由刘克教授编写,第3章、第4章由郭树副教授编写,第5章、第6章、第7章和第10章第2节由刘强编写,第9章由张璇编写,第1章第2节和第10章第1节、第3节由张玉智教授编写。全书由刘克负责总纂和定稿。

本书编写历时2年,但因证券市场瞬息万变,加之中国的证券市场还是一个新兴的市场,证券投资的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都有待在证券市场的发展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因此,疏漏与不足之处在所难免,真诚希望并欢迎各院校师生、证券业内同仁和广大读者对本书给予指正。

编者2009年8月于长春教学建议

一、课程简介

证券投资学是建立在经济学和现代金融理论基础之上的应用学科,是与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学科密切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基础性、实践性的独立学科。是金融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也是国际贸易和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证券投资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方法,为今后更好地解决投资问题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技能基础。

二、选课建议

本课程适合金融学专业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先修课程(相关的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等课程)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所用。

三、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证券投资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明晰证券市场的操作流程,熟悉当前证券市场的最新趋势和特征。通过证券投资原理、证券投资实务、证券投资分析、案例研讨、模拟操作等,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投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当前资本市场的特点,掌握证券投资和实物投资的区别;熟悉证券市场的流程和内容(包括:股份制度、证券发行市场、证券交易市场、证券投资环境分析、证券市场监管、证券投资策略的选择),学会基于以上理论基础上的实践应用,包括证券投资分析的基本方法,证券投资组合策略,根据公开信息进行的市场分析、投资目标定位、投资策略的制定和实施。

五、教学内容、学习要点及课时安排

续表

续表第1章证券投资概述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证券投资的基本知识,掌握证券的种类和基本特征,对证券投资的类型和经济效用有深刻理解,并熟悉证券投资学的学科体系。

教学内容(1)证券的概念、种类和基本特征。(2)金融衍生证券。(3)证券投资的类型和经济效用。(4)证券投资学的体系结构。

教学重点

证券的种类和基本特征;证券投资的类型和经济效用;证券投资学的体系结构。

教学难点

金融衍生证券。

开篇案例

投资关键在于评估企业价值

巴菲特在解释2008年自己抛售强生、宝洁等公司股票的原因时说:“我并不是不看好这些企业的前景,当时抛出股票的根本原因是我对伯克希尔公司的现金情况感到不满意,市场在快速的变化,但是公司手头的现金储备水平没有到达让人满意的水平,这是导致我出售一些股票的原因,我需要现金来购买价格便宜的企业。”

巴菲特告诫股东,投资股票并不需要整天关注股价的变动。他说:“投资并不是一个复杂的事情,但是并不容易。如果我去购买一家公司的股票,我不大会去看它的价格变动走势。”

对于巴菲特来讲,决定是否购买一家公司股票的关键是他和公司对于企业的价值评估。

他解释说:“如果你决定投资股票,你并不需要了解所有的企业,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几千家公司中,你不需要了解所有的企业,你也不需要了解几百家或者几十家企业,但是你需要清楚了解你所投资的企业,跟着企业的运行发展,了解市场和企业自身之间的关联,这样你才能够做到低买高卖。你可以从短期的企业运行周期开始入手。你需要了解会计制度,这是了解企业的基本工具,但是你并不能依赖于会计对于企业的判断,你需要知道其中的取舍。”

巴菲特说:“投资并不只是一个关于智商的游戏,如果你的智商超过150,那么你可以把其中的30卖给别人,因为你并不需要过高的智商,过高的智商在某些时候会对你造成伤害。但是你同时需要足够的情商和判断力,因为你会听到各种不同的建议,你需要从中筛选,最终作出自己的决定。”1.1证券的概念、种类与特征1.1.1 证券的概念

证券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概念。从经济意义上讲,证券是各类财产所有权或债权凭证的总称,是用来证明其持有者有权取得相应的权益,或证明其曾经发生过的行为的凭证。从法律意义上讲,证券是指各种记载并代表一定权利的法律凭证的统称,用以证明其持有人有权依其所持证券记载的内容而取得应有的权利的凭证,如股票、公司债券、国库券、票据、存款单、投资基金凭证等都是证券,它们被用来证明或规定某些权益,是权益的具体表现形式。

证券作为一种信用凭证或金融工具,它不是现实的资本,而是“虚拟资本”,是生产过程中实际运用的职能资本所有权的证明。证券本身并无价值,因为它不是劳动产品;证券本身不能参加生产过程,而是独立于实际资本之外的一种特殊的资本存在形式,是生产中实际运用的职能资本的“纸制复本”。虚拟资本不仅在质上区别于实际资本,而且在量上也不同于实际资本,通常情况下,虚拟资本的价格总额要大于实际资本额,其变化并不反映实际资本额的变化。

证券具有法律和书面两个基本特征。法律特征是指证券所反映的是某种行为的结果,它的产生、使用、流通以及它所包含的特定内容必须具有合法性并受法律保护;书面特征是指它必须采取书面形式或与书面形式有同等效力的形式,并且必须依照规定的格式进行书写或制作,载明相关法律规定的全部必要事项。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两个特征的书面凭证才称之为证券。

证券的票面要素通常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持有者,即证券归谁所有;第二,证券的标的物,即证券券面上所载明的特定的具体内容,它表明持有者权利所指向的特定对象;第三,标的物的价值,即证券所载明的特定对象的价值的大小;第四,权利,即持有者持有该证券所拥有的权利。1.1.2 证券的种类与特征

1.证券的种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证券分成不同的种类。(1)按照证券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无价证券和有价证券。

①无价证券是指证券本身不能使持券人或第三者取得一定的收益,但能证明某一特定事实和持有人拥有某种私权的证券。无价证券可分为证据证券和凭证证券两类。

● 证据证券是单纯证明某一特定事实的书面凭证,如收据、借据、证据(书面凭证)等。

● 凭证证券是指能够证明持券人是某种私权的合法享有者的书面凭证,也称占有权证券。如购物券、供应证、存款单等。

②有价证券是指标明一定票面金额,可以自由转让与买卖,代表一定财产所有权或债权的书面凭证,能够给其持有人带来一定收入的证券。有价证券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表示一定量的财产权利,即券面上必须载明财产的内容和数量,持有者可凭以取得一定量的商品、货币,或是取得利息、股息等收入;二是证券所表示的财产权利与证券本身不可分离,即权利的享有或转让,必须以出示或交付证券为依据。

有价证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有价证券可以分为商品证券、货币证券和资本证券。

● 商品证券是证明持券人对商品有所有权的凭证,拥有商品证券就等于取得商品的所有权,持券人对该证券所代表的商品所有权受法律保护。商品证券包括提货单、运货单、仓库栈单等。

● 货币证券是能使持券人或第三者对货币享有请求权的有价证券。货币证券可以代替货币使用,是商业信用工具,其功能主要用于单位之间的商品交易、劳务报酬的支付及债权债务的清算等经济往来。货币证券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商业票据,即商业汇票和商业本票;另一类是银行票据,包括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和支票。目前各商业银行发行的信用卡,本质上也属于货币证券。

● 资本证券是有价证券的主要形式,是指由金融投资或与金融投资有直接联系的活动而产生的证券。持券人拥有对一定资本的所有权、相应的收入权及其他派生权利,主要包括股票、债券及其衍生品种如基金证券、可转换证券、认股权证等。

狭义的有价证券即指资本证券。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通常将资本证券直接称为有价证券或证券。除特别说明,本书所使用的证券一词专指狭义的有价证券。(2)按照证券发行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公司证券、金融证券和政府证券。

①公司证券是指公司、企业等经济法人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有价证券。公司证券包括的范围较广泛,主要包括股票、公司债券、优先认股权证和可转换债券等。

②金融证券是指商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为筹集经营资金而发行的,承诺支付一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的债务凭证。主要包括金融债券、大额可转让存单等。

③政府证券即政府债券。它是指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凭借政府信誉,以信用方式发行的一种债权债务凭证。政府证券从形式上可分为国库券和公债券两类;从发行主体上分,中央政府发行的称为国家公债或国债,地方政府发行的称为地方债。(3)按照证券是否上市,可以分为上市证券和非上市证券。

①上市证券又称挂牌证券,是指经证券监管机构批准,并向证券交易所注册登记,获得在证券交易所公开买卖资格的证券。为了保护投资人的利益,证券交易所对申请上市的证券都规定了严格的条件。发行股票或债券的公司要在交易所上市其证券,必须符合规定的上市条件并遵守交易所的规章制度。当上市公司不能满足证券交易所关于证券上市的条件时,交易所有权取消该公司证券挂牌上市的资格。

证券上市可以扩大上市公司的社会影响,提高公司的名望和声誉,保持公司证券的流动性,使公司能以较为有利的条件筹集资本,扩大经济实力。对投资者而言,由于上市公司必须定期公布其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使得投资人能够及时获得更多的投资决策信息。同时,上市证券的成交价格是竞价买卖形成的,较为公平合理,因而有利于降低投资风险。

②非上市证券也称非挂牌证券、场外证券,是指未在证券交易所注册登记,不能在交易所买卖的证券。非上市证券不允许在证券交易所内交易,但可以在交易所之外的“场外交易市场”进行交易。一般说来,非上市证券无论在种类还是交易量上都比上市证券要多。

证券不上市交易的原因各异,大多数非上市证券因不符合证券交易所规定的上市标准而未能登记注册,但有些规模大且信誉好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大公司,为了免去每年向交易所支付上市费用和定期呈送财务报表等,即使符合证券交易所规定的条件,也不愿意在交易所注册上市。有些公司则是出于保密或是避免股权分散等原因。此外,现代电子通信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场外非上市证券的交易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4)按照证券收益是否固定,可以分为固定收益证券和变动收益证券。

①固定收益证券是指持券人在特定的时间内取得固定的收益并预先掌握收益的数量与时间的证券,如固定利率证券、优先股股票等。

②变动收益证券是指因客观条件的改变其收益也随之改变的证券,如浮动利率证券、普通股股票等。

上述两种证券的收益与风险差别较大,投资人应根据自己的投资偏好选择不同的证券。一般说来,变动收益证券比固定收益证券的收益高,风险大,但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固定收益证券的风险要比变动收益证券大得多。(5)按照证券的发行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公募证券和私募证券。

①公募证券是指发行者通过中介机构向不特定的社会公众投资者公开发行的证券。此类证券的发行,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和市场公示制度。

②私募证券是指向预先特定的少数投资者发行的证券。其审查条件较为宽松,发行程序简单,采取直销方式,投资者较少,不采取市场公示制度。私募证券的投资人多为与发行者有特定关系的机构投资者或发行公司(企业)的内部职工。私募证券一般不允许转让。(6)按照证券的发行地域和国家不同,可以分为国内证券和国际证券。

①国内证券是指由一国政府、国内的金融机构、公司或其他经济组织为筹集资金在国内市场上以本国货币为面值所发行的证券。

②国际证券是指由一国政府、金融机构、公司、国际经济组织为筹集资金在国际证券市场上以外币为面值而发行的证券。国际证券包括国际债券和国际股票两大类。

2.证券的特征

证券作为重要的金融工具,具有下列基本特征:(1)产权性。证券的产权性是指有价证券记载着权利人的财产权内容,代表着一定的财产所有权,拥有证券就意味着享有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利。在现代经济社会里,财产权利与证券已密不可分,财产权利与证券两者融为一体,财产权利证券化,证券已成为财产权利的一种形式,尽管证券持有人并不实际占有财产,但可以通过持有证券,合法拥有有关财产的所有权或债权。(2)收益性。收益性是指证券持有者凭借证券可以获得一定的报酬,它是证券投资者转让资金使用权的回报。证券代表的是对一定数额的某种特定资产的所有权或债权,而资产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它要在社会经济运行中不断运动,不断增值,最终形成高于原始投入价值的价值,由于这种资产的所有权或债权属于证券投资者,投资者持有证券也就同时拥有了取得这部分资产增值收益的权利,因而证券本身具有收益性。有价证券的收益表现为股息、红利收入,以及利息收入和买卖证券的差价。收益的多少通常取决于该资产增值数额的多少及证券市场的供求状况。

一般情况下,收益越高,证券的价值越大,反之则相反。同时,证券的收益性与风险性、偿还期成正比,与流动性成反比。

证券收益按确定与否可分为固定收益、半固定收益和变动收益三种。(3)流动性。证券的流动性又称变现性或兑换性,是指证券持有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地转让证券以换取现金。证券的流动性不仅可以满足证券持有人随时将证券转变为现金的需求,而且还使投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持有证券的种类。证券的流动性是通过承兑、贴现、交易实现的。证券流动性的强弱受诸多因素影响,如宏观经济形势、市场波动、期限等。通常情况下,流动性与风险性、债务人的信用能力成正比,与偿还期成反比。(4)风险性。证券的风险性是指证券持有人面临着预期投资收益不能实现,甚至使本金也受到损失的可能。这是由证券的期限性和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所致。在现有的社会生产条件下,未来经济的发展变化有些是投资者可以预测的,而有些则无法预测。因此,证券投资者难以确定他所持有的证券将来能否取得收益和能获得多少收益,从而就使持有证券具有风险。证券的风险性与收益性成正比,收益是对风险的补偿。风险越大,收益就越高,无风险的证券投资是不存在的。证券投资者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购买力风险、公司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1.1.3 证券的经济效用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对于宏观经济运行还是对于微观经济活动,证券都发挥着多方面的影响,具有如下基本经济效用:

1.筹集资金的重要手段

筹集资金是证券的首要功能。证券作为一种直接融资工具,能够较为迅速、广泛地筹集资金,有效地解决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所需要的巨额资金。随着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要不断扩大再生产规模,向生产领域投入更多的资金,然而,企业自有资本金的积累难以满足企业扩大再生产的长期资金需求,企业需要从外部融资。融资方式主要包括银行间接融资和发行证券直接融资。通常说来,银行提供的贷款期限较短,适合解决企业短期资金周转的需要,而长期贷款不仅数量有限,且条件较苛刻,对企业不利。发行证券则不同。企业通过发行证券,将分散的社会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巨额的可供长期使用的资本,用于支持社会化大生产和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发行证券所达到的筹资规模和速度是企业依靠自身积累或银行贷款所无法比拟的。企业发行股票可以迅速地将社会闲置资金汇集成为长期自有资本,并且可以无限期使用;发行债券的情况下,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确定融资条件和期限,在运用资金时一般也不会受到债权人的限制。就政府而言,在税收收入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财政支出时,通过发行政府债券,可以迅速地筹集长期巨额资金,用于经济建设或弥补财政赤字。

由此可见,证券作为一种重要的直接融资手段,有效地解决了资金余缺之间的供需矛盾。证券融资更有利于资金的供需双方明确债权、债务关系,能够给不同的市场主体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投融资工具,特别是给中小投资者提供了便利的投融资渠道,所筹集的资金具有期限长、相对稳定、成本低的优点。

2.促进资金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证券价格的影响,能够引导资金的合理流动,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证券的产生与发展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大规模地集中一切闲置资金并把它们直接配置于各市场主体,突破了单个资本数量有限且难以进入一些产业领域的障碍,使投资者有条件也有可能筹集到进入某一产业领域最低限度的资本数额。证券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生产要素在部门间转移的限制。企业的财产权利采取有价证券的形式,可以在证券市场上自由买卖,打破了实物资产的凝固和封闭形态,使资产具有极强的流动性,资金自发地向优秀企业和朝阳产业集结,从而发挥出优化资源配置的效用。投资者通过各种证券在市场上表现出来的收益差别及证券发行人所发布的财务信息,可以了解资金使用者的经济效益、技术水平和经营状况,从而选择或改变投资对象,将资金投向经济效益高的证券,社会资金就流向高效产业部门。投资者择木而栖的趋利行为不仅使效益好的、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和产业获得了充裕的发展资金,而且督促效益差的企业加强管理,改善经营状况,用最少的耗费生产出尽可能多的适销对路产品,既满足社会需求,又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还将迫使那些效益差、前景黯淡的企业难以为继,逐渐衰落、消亡或被效益好的企业兼并、收购,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3.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但要依靠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也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商业银行间接融资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必须兼顾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因此必须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资金的运用必须和资金的来源相适应。资金来源的性质决定资金利用的形式,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多为活期存款,吸收的存款又要缴存存款准备金并留足备付金,所以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以短期性的流动资金贷款为主,贷放资金的能力有限,难以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企业运用直接融资方式发行有价证券,不仅可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资金需要,而且有利于完善金融市场结构,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维护金融安全。为此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创造和培育良好的投资环境,充分发挥证券在促进资本形成、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与完善等方面的作用。

4.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重要手段

证券作为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重要手段是指通过证券的发行与运作,促进和实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的转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济运行具有行政权、所有权和经营权“三权”合一、管理高度集中、产权结构一元化的特点,但企业产权关系并没有理顺,企业产权主体不明晰,缺乏人格化的所有权代表,导致企业没有真正的经营自主权,缺乏活力。要增强企业活力,就要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在于产权结构的改革。

证券不仅为货币转化为资本、货币所有者转化为资本所有者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而且也为产权的分割、组合与重组创造了条件。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发行股票,从社会多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变原有单一的产权结构为按照投资股份重新分配产权,实现产权的多元化和人格化,促进企业的产权分离和自主经营,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公司运作。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真正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

5.是国家实现产业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有不断加深的趋势,证券便是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重要工具之一。

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就必须掌握足够的财力资源。目前,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提高,通常在30%以上,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也增加到60%以上。尽管如此,发达国家还是不断发行规模较大、品种繁多的国家债券,以满足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资金需求。为了增加国家财力,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调整经济结构,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连续发行了巨额国债,极大地增强了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和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

证券对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改组,实现国家产业政策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产业政策是国家制定的,利用各种手段,通过规划产业结构的目标、干预产业结构的形成等措施,最终实现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均衡发展的产业指导原则,也是指导投资者合理、正确进行投资的依据。投资者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进行投资,就可以在国家实行的各项优惠政策的作用下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因此,投资者就会向那些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发展前景广阔、社会经济效益高的产业部门进行投资,购买其发行的有价证券,促使这些部门得到充裕的发展资金,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不断向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方向变动。而那些不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的部门与企业,由于发展前景暗淡,社会经济效益不好,投资风险较大,它们发行的有价证券必然受到投资者的冷遇,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得不到满足,其发展必将受到限制。

此外,证券还发挥着调控货币流通的作用。在公开市场上,中央银行大量抛售证券,就会减少货币供应量;反之,如果中央银行大量收购证券,则会增加货币供应量。证券还能影响流通中的货币结构,中央银行通过其信用政策、利率政策来改变货币在证券市场和商品市场的流通比例以及货币在不同地区的流通比例,使货币的流通结构发生变化。所以,证券又是调节货币流通的重要手段。1.2金融衍生工具1.2.1 金融衍生工具的概念与产生

1.金融衍生工具的概念

金融衍生工具,又称“金融衍生产品”,是与基础金融产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建立在基础产品或基础变量之上,其价格随基础金融产品的价格(或数值)变动的派生金融产品。这里所说的基础产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仅包括现货金融产品(如债券、股票、银行定期存款单等),也包括金融衍生工具。作为金融衍生工具基础的变量则包括利率、汇率、各类价格指数甚至天气(温度)指数等。

在实践中,为了更好地确认衍生工具,各国及国际权威机构给衍生工具下了比较明确的定义。199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所发布的第133号会计准则——《衍生工具与避险业务会计准则》是首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文件,该准则将金融衍生工具划分为独立衍生工具和嵌入式衍生工具两大类,并给出了较为明确的识别标准和计量依据,尤其是所谓“公允价值”的应用,对后来各类机构制定衍生工具计量标准具有重大影响。2001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第39号会计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和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均基本沿用了FASB133的衍生工具定义。

近年来,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崛起成为市场经济史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过去,通常把市场区分为商品(劳务)市场和金融市场,进而根据金融市场工具的期限特征把金融市场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衍生品的普及改变了整个市场结构:它们连接起传统的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并深刻地改变了金融市场与商品市场的截然划分;衍生品的期限可以从几天扩展至数十年,已经很难将其简单地归入货币市场或是资本市场;其杠杆交易特征撬动了巨大的交易量,它们无穷的派生能力使所有的现货交易都相形见绌;衍生工具最令人着迷的地方还在于其强大的构造特性,不但可以用衍生工具合成新的衍生品,还可以复制出几乎所有的基础产品,它们所具有的这种不可思议的能力已经改变了“基础产品决定衍生工具”的传统思维模式,使基础产品与衍生品之间的关系成为不折不扣的“鸡与蛋孰先孰后”的不解之谜。

2.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

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有金融创新的原因,也有金融风险的原因,还有金融竞争、金融中介等方面的因素。(1)金融创新。金融衍生品的出现具有金融创新典型的特征。就衍生工具中的金融期货、期权和互换而言,其创新动力主要基于降低交易成本和规避风险,这一动因亦充分体现在金融衍生品所具有的功能和特征当中。20世纪70年代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连续出现危机并于1973年正式瓦解,与此同时,货币主义学说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说相继成为西方主要国家的主流学说。在它的影响下,以金融自由化为基调的金融创新浪潮席卷整个西方世界,发达国家相继放宽或取消了对利率的管制,放松了对金融机构及其业务的限制,导致金融市场波动频繁。为迎合市场的这一需求,作为新兴投资与风险管理工具的金融衍生品便应运而生。(2)金融风险。20世纪70年代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大多数国家转而采取不同程度的浮动汇率制度,西方主要国家间汇率变动频繁。为了保证资产价值不受难以预料的汇率变动的影响,许多公司和金融机构都想通过新的手段减少、规避汇率风险;投机者们则想通过对风险下赌注谋求巨额利润。人们要借助先进的技术,运用低成本、高效率、高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实现自己的目标。(3)金融竞争。在金融衍生品的产生和创新过程中,银行业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金融部门之间、金融部门与非金融部门之间以及本国金融业与进入本国市场的外国银行、证券、保险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寻求工具创新是保持并扩大市场份额,提高自身实力的有效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讲,竞争对创新的刺激是具有普遍性的。(4)金融中介。金融中介机构在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中扮演了推动者的角色。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不断发展,银行业务经营环境即银行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发展条件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商业银行利差日益缩小,反映在商业银行经营收益上,使传统借贷领域可提供的纯利的缩小;另一方面,由于证券市场的发展,投资人和筹资人比以往更多地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资,银行可吸收的存款减少,同时,由于筹资人减少对银行的依赖,银行的贷款业务也在萎缩,传统业务的萎缩使得银行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此外,投资银行的发展也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投资银行是国际资本市场的主角,代表金融高科技和金融领域的知识经济,其天职就是创造能够促进市场流动性并且能够规避风险的金融工具。1.2.2 金融衍生工具的特征与类型

1.金融衍生工具的特征(1)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随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指数、费率指数、信用等级、信用指数或其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变量为非金融变量的,该变量与合同的任一方不存在特定关系。金融衍生工具可以以某种商品、货币为基本资产,也可以以某种虚拟资本(如股价指数)为基本资产。当金融衍生品以股票、股价指数之类的虚拟资本为衍生基础时,它们所依赖的基础是股价运行的轨迹。虚拟性是几乎所有有价证券的基本特征之一,作为以传统金融工具为基础工具的金融衍生品,具有双重的虚拟性:一方面是实物资产价值在传统金融工具上的虚拟,如股票、债券等;另一方面是已虚拟的传统金融工具在金融衍生品上的虚拟。(2)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情况变化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同相比,要求很少的初始净投资。在传统金融工具的投资过程中,金融工具的持有者的相当一部分资金注入社会实业生产过程,参与生产过程的利润分配。而衍生证券资金并未进入实业界,其利润来源于金融衍生市场利润的再分配。由于这种利润是在衍生证券市场投资者之间来回转手,既不能产生新的价值,也不会发生价值漏出(略去交易成本)。因此,可将金融衍生品投资看成为一种完全的“零和博弈”。(3)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投资者在进行投机交易、套期保值、实物交割和套期图利时,首先要考虑未来收益。当预期的未来收益大于其交易成本时,就会选择交易,反之则停止交易。如果预期的未来收益远远大于其成本,则会诱发市场操纵行为的发生:2008年,美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巨大的次贷未来收益和与之相对应的极低的操作成本之间的收支不对称给国际游资造成了难得的市场操纵机会,并最终导致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而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由于未来收益与现实成本的差距不大,且金融体系仍处于半封闭状态,因此,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整体上也比较有限。(4)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能够迅速接受新的技术和观念,充分利用现代科技通信手段。全球金融衍生品交易所采用电子化交易的时间和程度远远领先于传统的证券交易所。金融衍生品市场之间的竞争也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而日益加剧。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除了品种,很重要的是交易成本的降低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换言之,技术是取胜的关键。利用互联网和卫星通信的电子化交易手段,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金融市场的覆盖面局限,不仅降低了交易费用,提高了交易速度,而且迅速扩大了市场参与者的范围,最终促进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正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这种先进性特征,使得其发展越来越快。

2.金融衍生工具的类型(1)按原生产品不同分类。金融衍生工具按原生产品不同,分为远期合约、期货、期权、互换。其中,远期合约是其他三种衍生工具的基础,期货、期权、互换可以认为是远期合约的延伸或变形。(2)按交易的场所不同分类。金融衍生工具按交易的场所不同,分为场内交易衍生工具和场外交易衍生工具。场内交易是指在交易所的场内交易市场上集中进行的竞价交易,场外交易是指在交易所的场内交易市场以外的市场(柜台市场)上分散地进行交易,两者主要区别如表1.1所示。

表1.1 场内交易衍生工具和场外交易衍生工具的区别(3)按交易双方的风险收益不同分类。金融衍生工具按交易双方的风险收益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交易双方的风险收益对称,即交易双方都负有在将来某一日期按照一定条件进行交易的义务,如远期合约、期货、互换等;另一类是交易双方风险收益不对称,合约购买方有权选择是否履行合同,包括期权及期权的变形,如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等。(4)按金融衍生工具的形式不同分类。金融衍生工具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型衍生工具,也称第一代衍生工具,即指远期合约、期货、期权、互换,这些衍生工具的结构与定价方式已基本标准化和市场化;另一类是复合型的衍生工具,它是将各种普通型衍生工具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特制的产品。复合型衍生工具大多是银行专门为满足客户的特殊需要或出于自身造市获利及推销包装的目的,根据银行对金融市场走势的判断,运用数学模型进行推算而制作的。由于复合型衍生工具的内部结构一般被视为是一种“知识产权”而不向外界透露,因而其价格与风险都难以从外部加以判断与分析。1.2.3 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与风险

1.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

金融衍生工具的品种繁多,对社会经济和金融事业发展的作用也各有侧重。但是,作为金融衍生工具,它们之间在经济和金融发展中的作用也有诸多共同之处,即金融衍生工具的总体作用具有一致性。在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中,有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两大类。(1)金融衍生工具对社会金融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一方面,金融衍生工具对投资者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是投资者进行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价格与标的资产的市场价格密切相关,因此它们可以用来控制和转移现货市场的风险,这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基本功能所在。同时,金融衍生工具又具有很强的杠杆作用,投资者可以用少量的资金签订大量金额的衍生证券合同,以对冲的方式,将自己不愿意承担的风险转移给其他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其次,是投资者扩大企业融资渠道的有效途径。金融衍生工具具有套期保值的功能,从而增加了投资者购买标的金融资产的积极性,金融机构也会更踊跃地承销证券,从而提供了更充足的资金来源,有利于工商企业以更低的成本进行融资。另外,金融衍生工具还为工商企业提供了新的、低成本的外部融资渠道。再次,是投资者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有效方式。判断一个金融市场是否具备较高的效率,关键看这个市场是否服从“一价定律”。也就是说,任意两种具有相同风险报酬特征的金融资产,其市场价格应该完全一样。显然,套利行为的存在是保证“一价定律”成立的基本条件。如果具有相同风险特征的两种金融资产存在着价差,则必然导致市场上出现相应的套利机会。如果套利者能很快发现这种机会,他们将采取相应的低买高卖的套利策略。显然,这种套利行为将影响市场上有关金融产品的供求关系,从而使价差迅速消失。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为投资者提供了便捷、低成本的交易途径,使得在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上的套利交易变得十分方便。由于金融衍生工具价格与标的资产价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将有效地保证标的资产的价格同其价值趋于一致,从而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此外,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还加强了不同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例如,货币远期合同把不同货币的利率和汇率联系到了一起。这不仅有利于削弱市场障碍和消除金融证券的不正确定价,同时也增强了金融市场的竞争,进一步促进了金融创新。

另一方面,金融衍生工具对金融机构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金融衍生工具为金融机构创造了拓展业务的机会。在传统业务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限制的背景下,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金融机构一方面通过向客户提供能够满足其特殊需要的产品,从中获得中介费用;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工具调整自己的资产负债结构,从事更为广泛的业务。

总之,金融衍生工具及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存在和发展使得资本市场的概念得以拓展和延伸。任何一种金融活动都可以看作一种资产组合管理的活动,因此组合管理是资本市场活动的最终目标。一些基本的金融资产(权益证券、固定收益证券、货币市场工具和外汇等)构成了资本市场的起点和基础,而金融衍生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则是连接起点和最终目标的中间层次。(2)金融衍生工具也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金融衍生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不当,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和消极作用。其实,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金融衍生工具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金融监管的负面影响。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管主要是通过这些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来实现的。由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不仅涉及大量的表外业务,而且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对冲实现,因此通过会计报表的方式就很难对金融机构的衍生证券交易进行监管。同时,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日新月异,监管当局很难掌握有关领域的最新进展,更谈不上制定合适的监管措施了。对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店头交易市场,监管问题尤其突出。二是对金融机构的负面影响。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一方面为投资者获取高额利润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也为投资者提供了对冲风险的有效途径。在衍生证券交易的高杠杆特征以及由此带来的高利润率的诱惑下,许多投资者往往放弃自己熟悉的标的证券市场,进入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从而极大地影响其自身资产的安全性。投机套利和套期保值本来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实践中很难加以区分。三是对金融衍生工具最终使用者的负面影响。金融衍生工具是技术性很强的一种金融产品,不是每个交易者都能对其有充分的认识。因此,在运用衍生证券进行风险转移的过程中,过度的风险可能被转移给那些不能对风险进行正确判断和评估的个人和机构,从而埋下了严重的隐患。近年来,有关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因参与衍生证券交易而蒙受巨大损失的报道不断出现在人们面前。四是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负面影响。作为金融体系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稳定性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衍生证券在消除市场障碍的同时,也大大加强了各个市场之间的关联度。因此,一个金融市场的动荡会很快地波及其他金融市场,引起连锁反应,并有可能诱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2.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

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是与它的功能相伴而生的,可以看作是衍生工具的“负面功能”。衍生工具的正负功能都是其特有的、精巧的运行机制的产物。由于划分标准和研究目的不同,衍生工具的风险可以分为不同种类,但主要风险有以下五种:(1)市场风险,是指因为原生金融产品(如股票指数)价格发生变化,从而为金融衍生品交易商带来损失的一种风险。在金融衍生工具的各种风险中,市场风险是金融衍生工具最为普遍、最为经常的风险,存在于每一种金融衍生工具之中。因为该风险是由原生资产的价格波动引起的,绝对价格变动风险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且在该市场进行的交易大多是保证金交易,其作为高度杠杆性操作的投机工具极易加剧此类风险。(2)流动性风险,主要包括两类,即市场流动性风险和资金流动性风险。前者是指由于缺乏合约对手而无法变现或平仓的风险。后者是指交易方因为流动资金的不足,造成合约到期时无法履行支付义务,被迫申请破产,或者无法按合约要求追加保证金,从而被迫平仓,造成巨额亏损的风险。整体而言,流动性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合约标准化程度、市场交易规模和市场环境的变化。(3)信用风险,是指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合约的对方出现违约所引起的风险。在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上,信用风险的大小与合约的期限长短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说来合约的期限越长,此风险就越大,同时,对同一期限的合约来说,其信用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发生不断地变化。由于不同的产品可以在不同的交易所交易,相对而言,没有制度保障的场外交易中交易双方存在更大的信用风险。(4)营运风险,是指由于公司或企业内部管理不善、人为错误等原因而带来的损失。其风险来源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一种是由于经营管理上的漏洞,使交易员在交易决策中出现故意的错误或者非故意的失误,从而给整个机构带来损失的风险。前者还能通过保险等方式进行转嫁,带来的损失通常有限,而后者往往会带来巨大风险,并且无法避免、无法转嫁,更无法承担。(5)法律风险,是指因为法规不明确或交易不受法律保障,从而使合约无法履行而给交易商带来损失的风险。此风险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过快发展造成的,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合约确认文件不充分,交易对手不具法律授权或超越权限,或合约不符合某些法律规定,法院依据有关规定宣布金融衍生品合约无效;二是交易对方因破产等原因不具备清偿能力,对破产方的未清偿合约不能依法进行平仓,导致损失。

此外,金融衍生工具还具有外汇风险、利率风险、股权风险、商品风险以及模型风险等,在此不再一一赘述。1.3证券投资概述1.3.1 投资的概念“投资”一词在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使用的相当广泛,如: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股票投资、证券投资,甚至有智力投资、健康投资、感情投资等,人们对投资的一般理解是:将钱用在什么地方,期望获得什么。

1.西方经济学界对“投资”范畴的理解《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投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期望未来能产生收益而将收入变换为资产的过程。”

萨谬尔森《经济学》指出:“对经济学者来说,投资总是意味着实际资本的形成——存货的增加量,或新生产的工厂、房屋或工具。对大多数人们来说,投资往往意味着只是用货币去购买几张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购买街角的地皮或开立一个储蓄存款的户头。”

约翰·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投资就是资本形成——获得或创造用于生产的资源。资本主义经济中非常注重在有形资本——建筑、设备和存货方面的企业投资。但是政府、非营利公共团体、家庭也进行投资,它不但包括有形资本,而且包括人力资本和无形资本的获得。原则上,投资还应包括土地改良或自然资源的开发,而相应地,生产度量除包括生产出来用于出售的商品和家务外,还应包括非市场性产生。因此,政府或家庭购置一辆汽车同厂商购置一辆汽车一样都是投资。汽车在所有的场合都是用于运输服务的生产。同样,政府营造道路、桥梁和机场,同企业获得卡车和飞机一样,都是投资,花在研究和发展上的支出,不论由企业、政府还是由非营利的大学承担,都是投资。更为重要的是,无论在何处,教育和培训都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

上述概念从功能、主体、范围、对象、形式等多角度对投资的含义进行了经典性的界定。

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投资的主体是多元化的,包括政府、企业、非营利公共团体和家庭(个人);投资的范围是广泛的,可以是生产领域、也可以是非生产领域,甚至可以是人力或自然资源的开发;投资的形式可以是直接投资,也可以是间接投资;投资的对象可以是有形资产,还可以是无形资产。

2.我国理论界对“投资”范畴的认识过程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理论界对投资概念的界定主要以制度条件为标准,分为资本主义投资和社会主义投资。《辞海》对投资的解释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为获取利润而投放资本于国内和国外的行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般指基本建设投资。”《经济大辞典·财经卷》的解释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指货币转化为生产经营资金的过程。”《投资大辞典》则认为:“投入再生产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费用的总和,运用资金以购置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投入的经济活动,在我国投资一般指基本建设投资。”

长期以来,人们将基本建设投资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投资等同起来,这是与我国当时以国家为单一投资主体,以实物投资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投资的概念在普通人的眼里是很生疏的字眼。因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投资是国家的事。国家每年下达投资指标,确定投资规模,并由财政拨款和国家银行贷款来分配资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可以进行部分投资,但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受国家总投资规模的控制,所有投资计划都需报批,没有自行投资的权利。集体企业有部分自行投资,但规模很小,速度很慢,效率很低。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投资,其资金来源基本是财政、银行和少部分的自我积累。而投资对象基本是实际资产(即再生产过程中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因为在理论上不允许非金融机构投资金融资产,而且事实上不存在金融市场和可供金融投资的金融工具。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可以说基本上堵塞了个人参与投资的渠道,城镇职工收入来源单一,扣除吃穿用外,所剩无几,而且不允许参加直接投资。农村社员主要是实物分配,货币收入很少,处于刚够温饱甚至饥饿的状态,更谈不上用余钱进行投资。城乡居民实际上参与了部分投资,即通过银行储蓄积累部分资金,由国家进行再投资。但是几乎没有人认识到这是投资,而且到1978年底,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才210亿元人民币。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2年,人们对投资范围的认识有所扩大,将投资学的范围由基本建设投资扩大到固定资产投资,开始注意对流动资产投资问题的研究,但仍囿于固定资产投资,即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和流动资产投资。

1992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融资与投资渠道和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对投资主体和投资范围的认识不断深化。首先,改变了单纯依靠国家进行投资的状况,形成了国家、企业、个人包括外国投资者的多渠道筹资、融资进行投资的局面。其次,中国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1990年底,我国上市公司只有13家,全年股票成交额只有20亿元,而到2016年5月,我国上市公司达到2872家。上市A股2853只,上市B股101只,总股本52296.057亿股,流通股本45703.716亿股,股票市价总值达到477980.366亿元,沪深两市流通市值为340118.379亿元,2015年沪深两市全年累计成交额255.6万亿元,两市日均成交额达10475.2亿元。2015年6月沪深两市投资者开户总数达到30076.013万户。这不仅增加了我国的融资和投资渠道,促进了资源通过市场方式在社会范围内的优化组合,加速了经济市场化的进程,重要的是,它给我国广大公众(包括机构投资者)提供了广阔的投资场所,增加了投资渠道和投资机会,他们不仅可以投资于实物资产(经商、办企业),而且可以投资于金融资产。居民资产持有形式已多元化。居民不仅可以得到按劳分配收入,而且可以得到资产投资收益,居民的投资意识、风险意识也有所增加。

投资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使理论界对投资的认识不断深化,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投资的含义进行描述和界定。认为投资应当包括投资主体、对象、手段、目的和方式,不仅包括直接投资,也应包括间接投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投资,是指一定经济主体(法人和自然人)为形成资产而投入资金(资本)或经济要素以获取利益的经济活动。”(《当代中国经济大辞典》周道炯主编)

3.本书对投资概念的表述

投资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并具有复杂的内涵。在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投资的内涵却是十分简单,实际上,投资包括的领域甚为广泛,既包括生产投资、教育投资、科技投资、卫生投资等实际资产,也包括金融资产,如居民储蓄、购买股票、债券等。

从经济学上说,投资与储蓄、消费是密不可分的。进行投资必须有资金来源,广义上说,全部投资来源于全部储蓄,一定时期的投资总额总是等于储蓄总额。而储蓄来自于消费剩余或消费牺牲。牺牲消费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回报和收益,获得更大的价值或资产,储蓄是延期的消费。正是有牺牲,应当有回报,有投资收益。因此,有人将投资定义为:为了可能不确定的将来消费(价值)而牺牲现在的一定消费(价值)。

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可定义为:个人或机构投资者在买进实际资产或金融资产后的期间内,可以获得由该资产所产生的与所承担的风险成比例的收益。在此,提出了投资中收益与风险的关系问题。同时,又将投资分为实际投资和金融投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