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0 12:53:30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试读:

2011年山东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80分)

1.感受性

2.知觉恒常性

3.问题解决

4.心理理论

5.心理治疗

6.人格面具

7.成就需要

8.社会角色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120分)

1.试述思维及其特征。

2.简述情绪情感的区别及其联系。

3.简述相加因素反应时法及其实验逻辑。

4.如何看待婴儿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5.准确的共情包括哪些步骤?

6.治疗关系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30分)

1.试述费斯延格认知失调论的基本内容。

四、案例分析(每题35分,共70分)

1.冬冬是一名4岁的小男孩,上幼儿园中班。近半年来,幼儿园老师经常跟冬冬的妈妈反应:冬冬在幼儿园里总是与其他小朋友争抢玩具,推搡其他小朋友,甚至与其他小朋友打架。其他小朋友的父母也经常因为这些事情去找老师。老师自己对这件事情很头疼,也希望冬冬的妈妈好好教育一下冬冬。

你如何解释冬冬的这种表现?请你为冬冬的妈妈和老师提供合理化的建议。

2.请用管理心理学中相关的领导理论分析以下案例。

张峰在某大型家电产品公司工作,前几年因为工作突出被从基层职员提拔为西区的大区经理,他现在管理着10个人。张峰认为自己是“富有人情味的人”,但他的手下工作效率并不高。他手下的人一部分有能力而且积极地完成工作,一部分虽然能力差些但工作积极,还有些人有能力但工作不积极,另一些人则显得对工作漠不关心且难以完成工作。有两个典型:王强和吴力。王强已经工作四年,是个靠得住的人,平时关心顾客,工作有效率。张峰与王强处得很好,而且他相信王强能在没有监督的情况完成工作。吴力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他在这个岗位上的时候还不到一年。在张峰看来,吴力在与同事的交往上花太多时间,天天吴力都是第一个下班的人,他几乎没有完成过规定标准的75%的工作量。

在一次沟通技巧培训课结束后,张峰决定对每个人要更加友善和坦诚,尤其是对吴力和其他表现差的人,他要更关心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感觉。因为从前他给了他们太多的压力,要求他们取得更高的绩效并建立有纪律的工作习惯。他希望吴力(还有其他人)会逐渐成长并进入良好的工作状态。

两个星期后,张峰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心情沮丧。他在自己领导风格方面所做的改变显然是不成功的,不仅吴力的绩效没有提高,而且其他雇员(包括王强在内)的工作业绩与之前相比,都出现了下滑。假日购物黄金季正处于要害时期,老板正不断的向他施加压力,要求他马上进行改进。张峰想知道: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

2011年山东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80分)

1.感受性

答:感受性是感受器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用感觉阈限大小来测量。刺激物的强度达到一定强度后便产生感觉,随着刺激物的强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感觉系统又停止正常工作。从最小到最大的感觉量的全距确定了感觉系统的感受性的范围。

2.知觉恒常性

答: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它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性。知觉恒常性主要有: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以及颜色恒常性。

3.问题解决

答: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4.心理理论

答:心理理论是指对别人和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经验的认识。儿童对信念和愿望等基本心理成分的理解,以及儿童关于这些心理成分与知觉输入和行为如何相互影响的知识,是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及其与他人行为关系的推理或认知。心理理论是儿童关于心理世界的知识,是关于知觉、情绪、愿望和信念等概念如何相互联系并实施组织建构的一种理论解释。

5.心理治疗

答:心理治疗是在良好的治疗关系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过程,以消除或缓解来访者的问题或障碍,促进其人格健康、协调发展。

6.人格面具

答:人格面具是指一个人表现在别人眼中的印象或外表的自我。人格面具涉及到社会对某种性别的人的角色、一个人所处的发展阶段(如青春期、中年期等)、一种社会地位、一种工作或职业的看法。在一生中,一个人可以拥有许多人格面具,并且在某一时刻可以同时戴上几个人格面具。

7.成就需要

答:成就需要是指个人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力求达成的欲望,是人们克服障碍、完成艰巨任务、达到较高目标的需要。

8.社会角色

答: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其含义主要有:①是一套社会行为模式;②是由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而非自定的;③符合社会期望(社会规范、责任、义务等)。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120分)

1.试述思维及其特征。

答:(1)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利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解决人们面临的各种问题。(2)思维的特征

①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人们的认识水平越高,对事物的概括水平也就越高。

②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和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③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2.简述情绪情感的区别及其联系。

答: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的。(1)情绪情感的区别

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即个体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脑的神经机制活动的过程,如高兴时手舞足蹈、愤怒时暴跳如雷。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情绪概念既适用于人类,又适用于动物。人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是情绪的体现。情绪常常通过人的面部表情流露出来。

情感经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作为一种体验和感受,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只有人类才有情感。比如: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等。(2)情绪情感的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有区别的,但又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它又通过情绪来表达。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

3.简述相加因素反应时法及其实验逻辑。

答:(1)相加因素反应时法概述

认知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发展了唐德斯的减数法反应时逻辑,提出了加法法则,称为加因素法,认为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系列进行的而不是平行进行的,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2)加因素反应时的实验逻辑

加因素反应时认为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总和。因此,若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则它们作用于同一个加工阶段;若两个因素不存在交互作用,即相互独立,则它们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根据这个逻辑,研究者在影响反应时间的各种因素中找出独立的因素,即当两个因素影响两个不同的阶段时,它们将对总反应时间产生独立的效应,那么称这两个因素的影响效应是相加的。

4.如何看待婴儿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答:在婴儿的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气质是最早出现且变化最为缓慢的。但伴随着婴儿的发展,气质本身也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着一定的变化。气质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在婴儿期婴儿的神经系统和心理活动都正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后天环境与教育对其发展的影响是不能被忽视的。也就是说,先天与后天的相互作用导致婴儿的气质既具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1)婴儿气质发展的稳定性

在婴儿第一年里其气质稳定性呈一个连续的增长模式,有很多研究者综合采用几种评定法(包括问卷、访谈等)研究证实,婴儿气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研究者在控制得更为严格的情景下进行观察并加以实验测量。结果发现存在一种日益增长的稳定性,并且发现这些差异并不受出生环境的影响。

气质并没有好坏之分,所有类型的气质都是可以对孩子的人生产生作用和帮助的,关键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引导。让孩子的气质类型和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找到适合其气质类型发展的人生轨迹。(2)婴儿气质发展的可变性

气质虽然是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但其在后天生活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作用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改变的。一些研究证明,社会环境(包含后天教养)对婴儿气质的发展变化有着不可忽视的持续性影响。由于社会性相互作用网络的深刻的影响,婴儿气质大都会发生一定、甚至较大的变化。

由于气质的可塑性,父母或者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周围环境对孩子气质所带来的影响。如果发现孩子所处的环境或者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气质类型产生冲突时应该及时发现并作出相应的改变,这样才是理性的对待婴儿的气质稳定性和可变性的态度。

5.准确的共情包括哪些步骤?

答:共情指治疗者设身处地体会来访者的感受、需求、痛苦等心理活动的心理历程和能力。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者时时刻刻都应该是非常敏感的,对于前来寻求帮助的每一个特殊的个体都能保持这种敏感,变换自己的体验。

罗杰斯认为,为了最大限度地了解来访者,尽力体察其精神活动的每一个细微变化,治疗者必须将自己完全融化于对方的观念之中,进入并欣赏对方的精神世界,并将对这一内在世界的理解准确地传达给对方。由此,治疗者才能日益接近来访者的体验与情感,发展起一种基于理解和尊重且不断深化的治疗关系,从而促进来访者的成长。

该过程可概括为三个步骤:

①准确地感受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并从来访者的角度看待事物;

②以言语和非言语方式准确地表达对来访者精神世界的理解。然而,表达若选择时机不当,或缺乏对对方的深入了解,则可能对治疗产生破坏性影响。

③引导来访者对其感受作进一步的思考。

6.治疗关系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的治疗关系是一种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关系。其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达到人际关系之中最为密切的程度。这种关系具有如下一些特征:(1)独特性

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者与每一来访者的关系都是独特的。这种独特的关系正如每个人具有个体差异的情形相似。此外,这种治疗关系与其他所有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比较也是独特的,因为这种关系不同于朋友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医生与病人、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子女、领导与群众的关系与此种关系亦不相同。(2)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①客观性是指治疗者保持客观的、中立的立场,以来访者利益为出发点,尽可能地提出适宜的处理办法。这种客观性的意义,对来访者而言,会感到治疗者不会将其个人意见强加给来访者,而且治疗者的分析是有理有据的,更倾向于信赖治疗者。

②主观性是指治疗者应以共情、真诚的态度对待来访者,尊重来访者,使之感到温暖。由于治疗者与来访者之间没有日常的瓜葛、利害的冲突等,使得治疗者有可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为来访者着想,对来访者负责;又由于这种关系能自觉应用有关人际关系的科学原理,使得治疗关系得到发展,使治疗者与来访者双方都能集中注意于治疗中最基本的问题。(3)专业限制

①治疗关系独特性的限制:咨询关系建立在来访者主动求助的基础之上。

②职责的限制:治疗者应认清什么是治疗者的责任,什么是来访者应负的责任。

③时间的限制:通常治疗或咨询中的一次会谈时间为40分钟至1个小时。治疗者应使来访者明白,治疗是有时限的,这样来访者就会自己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有效地利用会谈时间。

④其他限制:如来访者对治疗者提出个人要求的限制,来访者攻击性行为的限制,对治疗对象的限制等等。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30分)

1.试述费斯延格认知失调论的基本内容。

答:认知失调论是50年代发展起来的关于人们在相互作用中其认知因素由失调到协调,从而引起态度或行为变化的研究领域。(1)认知失调理论的内容。

人们都力求认知的一致性,试图将其认知元素之间彼此协调统一起来,若个体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等认知因素之间出现不一致,个体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和不适感,即产生认知失调。这种情况下,个体就会被驱使减轻或消除这种不平衡。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但有时候态度与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当人们的态度与行为不一致,并且无法对自己的行为找出外部理由时,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2)减少认知失调的策略:

①改变态度:改变自己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

②增加认知: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

③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不重要;

④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选择;

⑤改变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3)认知失调理论的意义

认知失调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引人注目的认知理论,它的兴起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比其他社会认知理论具有更广泛的方法论意义和适用范围。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人的行为和思想、信念、态度变化的内部机制,为心理障碍的分析提供了工具。

四、案例分析(每题35分,共70分)

1.冬冬是一名4岁的小男孩,上幼儿园中班。近半年来,幼儿园老师经常跟冬冬的妈妈反应:冬冬在幼儿园里总是与其他小朋友争抢玩具,推搡其他小朋友,甚至与其他小朋友打架。其他小朋友的父母也经常因为这些事情去找老师。老师自己对这件事情很头疼,也希望冬冬的妈妈好好教育一下冬冬。

你如何解释冬冬的这种表现?请你为冬冬的妈妈和老师提供合理化的建议。

答:幼儿出现打架、推搡别人等攻击性行为时,教师和家长首先要对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的进行分析,只有找到孩子攻击行为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的孩子的行为问题。下面是给教师和家长的4点建议。(1)教师和家长首先简单了解一些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

①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生来具有的死亡本能追求生命的终止,从事各种暴力和破坏性活动,是敌意的、攻击性冲动产生的根源。有时也指向内部,如自我惩罚、自残、甚至自杀。

②生态学理论认为,人有基本的侵犯本能。洛伦兹认为所有本能都是进化的产物,它保证了物种的生存和繁衍。侵犯本能是进化的结果。人出生不久,个体的侵犯倾向就会受到人的社会经验的影响。除了成人的监控之外,儿童也开始内化成人的社会规范,控制自己的侵犯本能。

③新行为主义者则把侵犯行为作为挫折的结果,认为挫折总是导致侵犯行为。因为攻击可以减轻挫折的痛苦,被攻击者发出的痛苦信号成为二级强化物。

④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班杜拉把侵犯行为看作是通过直接强化或观察学习习得的。侵犯行为得以保持是因为:挫折具有工具性价值,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有效手段;挫折得到了社会强化;挫折是自我保护的手段;挫折来自侵犯者的自我强化。

斯金纳认为,内部状态也许促发了侵犯行为,但不是必须条件。侵犯行为既然是习得的,那么也可以矫正。

⑤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强调认知在侵犯行为中的作用,认为一个人对挫折、生气或明显的挑衅的反应取决于他怎样加工和解释这一信息。由于儿童过去的经验和信息加工技能不同,因而在侵犯行为上有很大的个体差异。(2)教师和家长需要简单了解一些关于幼儿侵犯行为的发展规律:

①研究表明,3~6岁幼儿的侵犯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身体攻击4岁时达到顶点;对受到进攻或生气的报复倾向,3岁时有明显增加;进攻的挑起者和侵犯形式也随年龄变化,身体攻击减少,言语攻击增多。

②5岁以后侵犯行为开始减少,一是因为父母与教师不容许侵犯行为,而鼓励合作与分享等;二是因为儿童从自身经验中懂得,协商、谈判是达到同样目的的有效手段。

③尽管随年龄增长,幼儿侵犯行为减少,敌意攻击却略有增加。哈特普认为,大些的儿童正在学习社会认知技能,这使得他们更多地去推断他人的意图,并报复自认为伤害了自己的人。(3)教师和家长需要了解一些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

儿童的侵犯行为倾向部分取决于他所生活的文化或亚文化的鼓励和宽容。

①同一文化或亚文化中成员间的个体差异来自儿童的家庭环境。

a.武断的运用权力、冷淡、拒绝的父母经常允许儿童表达侵犯性冲种行为合法化,同时没有为儿童提供控制侵犯冲动的机会。当侵犯行为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时才给予惩罚,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b.家庭的情绪氛围也影响儿童的侵犯倾向。来自充满矛盾与冲突的家庭的儿童常有情绪方面的困扰和大量行为问题,包括侵犯行为。

②大众传播媒介的负面影响。暴力内容给儿童提供了侵犯性榜样,减弱了儿童对侵犯行为的控制,增加了儿童对侵犯行为的容忍度,鼓励了侵犯行为。(4)侵犯行为的控制

①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奖赏和关注;

②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

③移情训练;

④创造减少冲突的环境等。

2.请用管理心理学中相关的领导理论分析以下案例。

张峰在某大型家电产品公司工作,前几年因为工作突出被从基层职员提拔为西区的大区经理,他现在管理着10个人。张峰认为自己是“富有人情味的人”,但他的手下工作效率并不高。他手下的人一部分有能力而且积极地完成工作,一部分虽然能力差些但工作积极,还有些人有能力但工作不积极,另一些人则显得对工作漠不关心且难以完成工作。有两个典型:王强和吴力。王强已经工作四年,是个靠得住的人,平时关心顾客,工作有效率。张峰与王强处得很好,而且他相信王强能在没有监督的情况完成工作。吴力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他在这个岗位上的时候还不到一年。在张峰看来,吴力在与同事的交往上花太多时间,天天吴力都是第一个下班的人,他几乎没有完成过规定标准的75%的工作量。

在一次沟通技巧培训课结束后,张峰决定对每个人要更加友善和坦诚,尤其是对吴力和其他表现差的人,他要更关心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感觉。因为从前他给了他们太多的压力,要求他们取得更高的绩效并建立有纪律的工作习惯。他希望吴力(还有其他人)会逐渐成长并进入良好的工作状态。

两个星期后,张峰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心情沮丧。他在自己领导风格方面所做的改变显然是不成功的,不仅吴力的绩效没有提高,而且其他雇员(包括王强在内)的工作业绩与之前相比,都出现了下滑。假日购物黄金季正处于要害时期,老板正不断的向他施加压力,要求他马上进行改进。张峰想知道: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

答:本题中员工自身的素质是不同的,则针对不同的员工的领导可以采用不同的领导方式。下面结合性情境领导理论对本题进行分析。(1)情境理论把焦点放在被领导者身上。该理论认为领导风格的选择应视被领导者的成熟度而定。成熟度,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能力与意愿。成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工作成熟度:指一个人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工作成熟度越高,执行任务的能力越强,越不需要他人指导。

②心理成熟度:指从事工作的意愿或动机。心理成熟度越高,自觉性越高,越不需要外力推动。

两种不同方面的成熟度的高低结合,形成四种类型的成熟度构型:

①M1:能力低,动机水平低。

②M2:能力不足,但有工作愿望。

③M3:虽有能力但缺乏兴趣。

④M4:既有能力又乐于工作。(2)对于不同成熟构型的员工,应采取什么样的领导方式呢?和其他理论一样,情境理论也采用工作取向和关系取向两个维度来确定领导风格。两个维度水平的高低配置构成四种领导方式:

①指导式(高工作-低关系):领导规定工作任务、角色职责,指示员工做什么、如何做。

②推销式(高工作-高关系):领导不仅表现指导行为,而且富于支持行为。

③参与式(低工作-高关系):领导不表现过多的工作指导行为,而是与员工共同决策,调剂沟通。

④授权式(低工作-低关系):领导者既少指导也少支持行为。

情境理论指出,对于不同成熟构型的员工,应采取不同形式的领导方式,以求得最佳绩效。随着被领导者成熟度的提高,领导者的工作行为与支持行为都相应减少,既不用过多指导,也不必太注重关系,因为这时员工可凭高能力自觉地工作。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参照对不同成熟度员工的领导风格取向。

2012年山东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80分)

1.韦伯定律

2.心境

3.客体永久性

4.心理咨询

5.创伤后应激障碍

6.人性假设

7.去个性化

8.首因效应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120分)

1.简述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的线索。

2.简述反应时及其影响因素。

3.简述遗忘的规律及如何克服遗忘。

4.判断正常与异常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5.大五人格(OCEAN)中每个字母各代表什么含义?

6.试联系实际分析影响沟通过程的因素。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30分)

1.试评述菲德勒的领导权变理论。

四、案例分析(每题35分,共70分)

1.小刘的儿子瞳瞳今年5岁,上幼儿园中班。根据小刘的了解,儿子在幼儿园里的主要活动就是与其他小朋友“玩”,如玩“医院”的游戏、“过家家”的游戏等。儿子对在幼儿园的这种“玩”也非常感兴趣,乐此不疲。但是小刘却担心这种“玩”会浪费儿子学习知识的时间。小刘对此非常困惑。

如何从幼儿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一现象?

2.某男,37岁,常常头晕,掌心出汗,心悸和耳鸣,还有口干和肌肉紧张的现象。经常性的紧张不安令他精神不能集中。虽然这些症状有时让他“失去信心”,但他否认感到抑郁,而且一直有兴趣跟家人一起活动。但他为很多事忧虑,他经常担心父母的健康。父亲的确在两年前患过一次心肌梗死,但现在感觉良好。他也担忧自己是否是一个好父亲,妻子是否会离他而去,同时是否喜欢他。虽然他知道这些忧虑都没有事实根据。但他不能控制,过去两年他因为紧张不安很少参加社交活动。

针对上述案例完成以下问题:(1)请根据来访者的症状判断其可能属于哪类心理异常。(2)这类心理异常在临床上有何特点?(3)对这类心理异常,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2012年山东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80分)

1.韦伯定律

答:韦伯定律指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差别阈限越少,即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大。用公式表示为。

2.心境

答: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

3.客体永久性

答:客体永久性是知觉常性的进一步发展,是指客体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这种客体并非不存在了的现象。这个概念是由皮亚杰提出的,一般认为乳儿要到8~12个月时才有这种能力。

4.心理咨询

答: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广义的心理咨询往往包括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有时心理检查、心理测验也被列为心理咨询的范围。狭义的心理咨询则不包括心理治疗和心理检查、心理测验,只局限于咨访双方通过面谈、书信和电话等手段向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和咨询帮助。

5.创伤后应激障碍

答: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后出现的一系列特征性症状,其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①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②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或情感麻木;③警觉性增高。其他表现如内疚和自责。

6.人性假设

答:人性假设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对人的本质属性的基本看法。人性假设作为管理思想、管理观念的认识基础,直接决定着管理者的领导方式。

7.去个性化

答:去个体化是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去个体化现象是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的直接结果。去个体化的原因时认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匿名性、自我意识降低。

8.首因效应

答:首因效应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如某人在初次会面时给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这种印象就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人们对他以后的一系列心理与行为特征的解释。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120分)

1.简述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的线索。

答:人们知觉物体距离与深度的线索主要有:(1)肌肉线索(生理线索)

人眼在观看不同距离的物体时,会出现调节和辐合等一系列变化,对人们分辨物体的距离有一定意义。

①调节,指水晶体的形状(曲度)由于距离的改变而变化。例如看近处的物体,眼睛的水晶体曲度变大;物体移向远方,眼睛的水晶体曲度变小。

②辐合,指眼睛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辐合是双眼的机能。由于辐合,物像落在两眼网膜的中央窝内,从而获得清晰的视像。(2)单眼线索,指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包括:

①对象重叠。物体相互遮挡是判断物体前后关系的重要条件。

②线条透视,是由于空间的对象在一个平面(网膜)上的几何投影造成的。

③空气透视,物体反射的光线在传送过程中是有变化的,其中包括空气的过滤和引起的光线的散射。结果,远处物体显得模糊,细节不如近物清晰。

④相对高度。在其他条件相等时,视野中两个物体相对位置较高的那一个,就显得远些。

⑤纹理梯度,指视野中的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发生有层次的变化。

⑥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相对运动时(包括观察者移动自己的头部,或观察者随运动着的物体而移动),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上将出现差异。(3)双眼线索,指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

2.简述反应时及其影响因素。

答:反应时是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包含:刺激使感受器产生了兴奋,其冲动传递到感觉神经元的时间;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至大脑皮质的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从那里经运动神经到效应器官的时间;效应器官接受冲动后开始效应活动的时间。其影响因素主要有:(1)简单一复杂反应时任务的区别。简单反应时是指给被试呈现单一刺激,同时要求被试只作单一的反应的时间间隔。选择反应时是根据不同刺激物,在各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并执行该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多辨别一个刺激并多选择一个反应大约需要0.07秒的心理加工时间。(2)速度一准确性权衡。帕奇勒在实验中发现,在刺激呈现概率为0.2的条件下,要降低2%的错误率,反应时必须增加100毫秒。(3)刺激变量的强度、复杂程度等。当刺激强度很弱时,反应时就会延长;而当刺激增至中等或较高强度时,反应时就缩短了。(4)机体变量。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反应时也会以机体内部状态为中介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影响反应时的机体变量很多,主要有适应水平、动机和个体差异等。

3.简述遗忘的规律及如何克服遗忘。

答:艾宾浩斯利用无意义音节材料使用节省发研究记忆,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例如,在学习20分钟之后遗忘就达到了41.8%,而在31天之后遗忘仅达到78.9%。在生活中避免遗忘的方法主要有:(1)明确识记任务,培养学习兴趣。是否明确识记目的和任务,是否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是影响识记的重要因素。在识记之前明确识记目的和任务,对学习的内容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并且保持良好的情绪会对识记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2)加强对识记材料的理解。识记中对材料理解得越透彻,记忆效果越好。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对本来已经有意义的材料,尽量使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采用意义识记;其次是赋予无意义识记材料以人为的意义,即把无意义材料意义化,进行主观组织、再编码,这样有助于储存和保持。(3)合理分配识记数量。一般而言,要达到同样的识记水平,材料越多,识记所用的平均时间也就越多,因此在一定时间内识记的数量不宜太多。识记一定的材料之后进行休息,然后再进行其他的记忆活动。(4)多种感观合作记忆。多种感观在识记中同时发挥作用,可取得良好的识记效果。在学习外语时,眼看、耳听、手写同时发挥作用,其记忆效果大大优于单一感观的识记效果。(5)对信息的合理组织。对信息进行合理的组织,可以使它们处于一定的前后关系中,增加线索,促进提取。(6)把握150%的学习程度。研究表明,过度学习达150%,保持的效果最佳。超过或者低于150%,记忆效果都将下降。所以,识记时一定要掌握度,防止识记不够熟练,当然也不要超过150%,造成学习时间的浪费。(7)加强复习。学过的知识,如果不经过复习,是不可能永久、完全保持在记忆中的。根据遗忘的规律,总结出以下科学的复习方法:

①复习要及时,正确分配复习时间。研究表明,分散复习笔记中复习记忆要好。

②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可以提高复习的效率。

③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复习时要注意材料的序列位置效应。对材料的中间部分要加强复习。(8)利用外部记忆手段。为了更好地存储记忆的内容,人们还可采取一些外部记忆的手段,如记笔记、记卡片和编提纲。有时还可将需要存储的内容存人计算机等。(9)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人脑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记忆的好坏,严重营养不良,特别是缺乏蛋白质,将使记忆力下降。另外,吸毒、酒精中毒及脑外伤等,都会给记忆带来不良的影响。

4.判断正常与异常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答:界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主要标准包括以下三个原则:

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脑的机能”,提出以下三条原则,作为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1)主观世界与客现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由于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在其内容、形式、数量和质量上都具有与现实一致性关系。这一原则包括人对自我及环境的认知与评价符合客观现实,即自知力和各种自我及现实定向能力。(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人类的精神活动虽然可以被分为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等部分,但它自身却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人的个性是发展而来的,为此,就绝对意义上讲它是变化的;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它又不会无原因地发生突变,这就是它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正常人的个性总会保持相对稳定的性质。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人格的相对稳定性作为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之一。

5.大五人格(OCEAN)中每个字母各代表什么含义?

答:大五人格,英文缩写为:OCEAN),各字母分别表示为:

O即openness,代表开放性,特点是: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

C即conscientiousness,代表责任心,特点是: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

E即extraversion,代表外倾性,特点是: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

A即agreeableness,代表宜人性,特点是: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

N即neurotmsm,代表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特点是: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

6.试联系实际分析影响沟通过程的因素。

答: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包括人与人之间的非物质性信息交流,物质交换及人与人之间通过非物质的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所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或联系。整个沟通过程由七个要素组成,包括(1)信息源,指具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他们始发沟通过程,决定以谁为沟通对象,并决定沟通的目的。(2)信息,指沟通者试图传达给别人的观念和情感,但个人的感受不能直接为信息接受者接受,因而它们必须转化为各种不同的可为别人所觉察的信号,如语词或形象文字等。(3)通道,指沟通信息所传达的方式。我们的五种感觉器官都可以接受信息。但最大量的信息是通过视听途径获得的。通常的沟通方式不仅有面对面的沟通,还有以不同媒体为中介的沟通。电视、广播、报纸、电话等,都可被用作沟通的媒介。(4)信息接受人,指接受来自信息源的信息的人。信息接受者在接受携带信息的各种特定音形符号之后,必须根据已有经验,将其转译成信息源试图传达的知觉、观念或情感。(5)反馈,指在沟通过程中,沟通的每一方不断地将信息回送另一方的过程。反馈可以告诉信息发送者信息接受者接受和理解每一信息的状态。(6)障碍。指信息源的信息不充分或不明确,信息没有被有效或正确地转换成可以沟通的信号,信息接受者误解信息等等情形。此外,沟通者之间缺乏共同的经验,彼此也难以建立沟通。(7)背景,指沟通发生的情境。它影响沟通的每一个要素,同时也是影响整个沟通过程的关键因素。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30分)

1.试评述菲德勒的领导权变理论。

答:弗德勒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一种“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他认为,任何形态的领导方式都可能有效,关键在于视情势如何而定。(1)弗德勒认为领导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关系导向,另一类是工作导向,并且这些领导行为视为领导者个性的一部分,是相当稳定、定型的,而不可任意选择。(2)他提出,领导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三个条件:①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指领导者为被领导者所接受的程度;②任务的结构。指工作任务是否明确。即被领导者任务的常规性、例行性程度;③职位的权力。指领导者所处的地位的固有权力以及取得各方面支持的程度。以上三个条件都具备,就是领导最有利的条件。三者都不具备,那就是最不利的条件。(3)假如将上述每一变量分成两种情况:上下关系好与差,工作任务明确与不明确,地位权力强与弱,则可组合为8种领导形态。在群体情况极有利或极不利的情况下,任务导向型是有效的领导形态;在群体情况一般的情况下,关系导向型是有效的领导形态。

上述权变模式说明,不存在一种适合一切情况的最好的领导形态。企业领导人的领导方式必须适应变化着的情况。上级领导在选用领导人时也可参考上述模式,任用任务导向型的领导于最好或最坏情况的企业或组织,其他情况下则任用以人群关系为中心的领导人为宜。

四、案例分析(每题35分,共70分)

1.小刘的儿子瞳瞳今年5岁,上幼儿园中班。根据小刘的了解,儿子在幼儿园里的主要活动就是与其他小朋友“玩”,如玩“医院”的游戏、“过家家”的游戏等。儿子对在幼儿园的这种“玩”也非常感兴趣,乐此不疲。但是小刘却担心这种“玩”会浪费儿子学习知识的时间。小刘对此非常困惑。

如何从幼儿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一现象?

答: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形式。因为游戏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的社会性的活动。儿童在游戏中反映周围的现实生活,通过游戏,儿童体验着劳动、生活和道德面貌,同时,理解和体验着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游戏的主题和内容都是由社会生活条件决定的,都是跟儿童周围的生活条件密切联系的,都是社会性的活动。游戏对幼儿心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游戏具有社会性,它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儿童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渴望参与成人的一些活动,可是又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游戏恰恰解决了这一矛盾。游戏作为儿童获得和表达其社会交往能力的情境,为儿童提供了社会性发展的机会,可以帮助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倾向,学会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而这是儿童同情心、合作能力等社会能力发展的基础。(2)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儿童在游戏中既能利用假想情境自由地从事自己向往的各种活动(如过家家、打针等),又不受真实生活中许多条件的限制(如体力、技能、工具等);既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又能真实再现和体验成人生活中的感受及人际关系,认识周围的各种事物。(3)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它既不像劳动那样要求创造财富,又不像学习那样具有强制的义务性,因而深受儿童喜爱。(4)在游戏过程中,儿童既可以体验到开放、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又可以发展适应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幼儿不但练习各种基本动作,使运动器官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也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游戏还帮助儿童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对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是自然实现的,需要教师和家长积极组织和正确引导。游戏不仅是幼儿的主导活动,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

2.某男,37岁,常常头晕,掌心出汗,心悸和耳鸣,还有口干和肌肉紧张的现象。经常性的紧张不安令他精神不能集中。虽然这些症状有时让他“失去信心”,但他否认感到抑郁,而且一直有兴趣跟家人一起活动。但他为很多事忧虑,他经常担心父母的健康。父亲的确在两年前患过一次心肌梗死,但现在感觉良好。他也担忧自己是否是一个好父亲,妻子是否会离他而去,同时是否喜欢他。虽然他知道这些忧虑都没有事实根据。但他不能控制,过去两年他因为紧张不安很少参加社交活动。

针对上述案例完成以下问题:(1)请根据来访者的症状判断其可能属于哪类心理异常。(2)这类心理异常在临床上有何特点?(3)对这类心理异常,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答:(1)DSM-Ⅳ对广泛性焦虑症的诊断标准主要有:

①对多种事件或活动(例如工作或学习)呈现出过分的焦虑和担忧(一种提心吊胆的等待和期待),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

②患者感到难以控制自己不去担忧;

③这种焦虑和担忧同时伴有至少如下3项(至少在6个月的大多数时间里存在);

a.坐立不安或感到紧张;

b.容易疲劳;

c.思想难以集中或脑子一下子变得空白;

d.易激惹;

e.肌肉紧张;f睡眠障碍(入睡困难、睡眠浅或易醒)。

④排除发生在其他轴Ⅰ精神障碍的焦虑和担忧。如惊恐发作时的焦虑和担心(惊恐障碍)、在公众场合感到难堪(社交恐怖症)、担心被污染(强迫症)、害怕离家或离开亲人(分离性焦虑障碍)、担心肥胖(神经性厌食症)、多种躯体不适的主诉(躯体化障碍)、担心患严重疾病(疑病症)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焦虑和担心。

⑤焦虑、担心和躯体症状造成了患者的严重痛苦,并且患者的人际交往、工作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⑥排除由某种药物(如某种滥用药物、治疗药物)、躯体疾病(如甲亢)、心境障碍、精神病性障碍或广泛性发育障碍所致的焦虑症状。

根据题干表述,来访者常常头晕,掌心出汗,心悸和耳鸣,肌肉紧张,为很多事情忧虑,根据并与非病的原则,该求职者主客观世界统一,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人格的相对统一。因而,可以初步判定该求助者属于广泛性焦虑障碍,即来访者对一系列生活事件或活动持续性地感到过分的、难以控制的担忧,与大脑的边缘系统和神经递质GABA与GAD有关。(2)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核心症状是漂浮不定的焦虑。患者的症状与现实生活似乎有些联系,然而其担忧的内容及严重程度跟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物是很不相称的。焦虑的内容完全取决于日常生活环境中的变动,没有中心主题,也没有明确的社会倾向性。

患者在焦虑的同时常伴有易激惹、注意集中困难、难以作决定以及害怕犯错误的情况。病人常诉记忆力减退,实际上是因注意力不能集中导致的识记困难。由于焦虑妨害了其工作、学习效率和生活,反过来又加重了,患者的焦虑,甚至害怕自己会完全失控。

焦虑症患者往往表情紧张,双眉紧锁,姿势僵硬而不自然,常伴有震颤,同时有程度不等的运动性不安,包括小动作增加、不能静坐等。有些患者的语言能力也受到影响,严重者出现口吃。(3)广泛性焦虑的主要治疗方法主要有:

①药物治疗。

自从苯二氮类于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种类繁多的苯二氮类药物被广泛地用于治疗焦虑障碍,且证实它们能有效地降低GAD的焦虑水平。但是它们的作用在短期内(4~8周)效果较佳,长期使用,则效果明显下降。这类药物都有共同的副作用,一般只在必要时服药。较为合理的建议是,症状严重或有短暂的危机(应激性事件)发生时,服用快速作用的苯二氮类药物。

②心理治疗

a.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疗法重视创造一种有利于患者成长的人际关系,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真诚和共情是建立治疗关系的最基本的条件。在真诚的接纳和关心的良好气氛中,患者拥有一种心理上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使其能够无拘无束地表达自我和探索自我,从而认识自己真的需要、思想和情感。当他们最终达到对自我的理解和接受,达到自我概念与经验的和谐时,焦虑或其他症状就自然得以消除。

b.行为疗法中有多种形式的技术可用于治疗GAD,例如放松训练、系统脱敏法、生物反馈疗法等。若患者有相对明确的焦虑情境,可采用系统脱敏法l若难以明确焦虑的对象和情境,则可采用放松训练的方法,帮助患者在出现焦虑时,通过躯体放松降低躯体和心理上的不适感,阻止焦虑反应的恶性循环。有研究证实,放松训练的方法可有效地减轻GAD患者的症状。

c.Barlow的认知行为综合疗法,包括:

第一,针对焦虑的生理症状(如肌肉紧张)采取渐进性肌肉放松法;

第二,对与焦虑相关的认知采取认知重建的方法;

第三,对焦虑的行为成分如回避、谨慎、兴奋和烦躁,采用担忧行为阻止法、时间管理和问题解决的方法。时间管理和任务设定的技巧可以帮助患者把注意力集中于努力完成当前的任务,而不是担忧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