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村上春树时,我们在谈论什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0 14:39:47

点击下载

作者:彭麦峰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当我们谈论村上春树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当我们谈论村上春树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试读:

推荐语

关于村上春树与本书

我们先来看一下村上春树的简介。

村上春树,日本后现代主义作家,1949年1月12日生于京都伏见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演剧科。

村上春树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奖。1987年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上市,至2010年在日本畅销1000万册。中国内地简体版到2004年销售总量786万,引起“村上现象”。

村上春树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知名度,作品风格深受欧美作家的影响,基调轻盈,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被誉为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旗手。

2017年2月24日,村上春树出版两卷本长篇小说《刺杀骑士团长》。小说上卷命名为“念头显露篇”,下卷命名为“隐喻改变篇”。该作品的中译本首印即达70万册,由于预售反响不俗又进行了加印。

2018年12月21日,村上春树入选2018亚马逊中国年度纸质图书作家榜前十,排第8名。

村上春树是一代人生活方式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符号。他穿纯棉的衣服,对汽车与音乐津津乐道,喜欢跑步。无论是出门沿途短跑,还是参加马拉松比赛,他都能够在跑步中找到巨大的安慰与乐趣。对于中国城市读者来说,想到小说之外的村上春树,会想到他是当年小资群体的鼻祖。在小资已成落伍词汇的时候,村上春树又借助跑步介入了城市读者的日常生活。

就是这样一个作家,一个非常纯正的作家,却与中国正统的文学圈无缘,只是活在深爱村上春树的读者心中。这样一个作家的世界,并不是一个情调伤感的感情世界,而是有着棱角鲜明的智性观点。村上春树的最基本姿态,不是展露个人的孤独感情,而是一个充满渴望的呼唤姿态。对于这样一个个性独立、作品内容鲜明扎实、对这个世界充满浓重的悲哀与悲悯的作家,现在的文学圈却贫乏得只剩下贴标签的能力了。

而现在,我们要做点儿什么呢?在本书中,我们企图尝试着解读村上春树,通过他的作品吸收一些对我们有用的养分,仅此而已。

要了解村上春树的作品,还要从日本当下的背景下手。村上春树基本上把日本当下的年轻人都写在他的作品里了。

二战后,在美国扶持下,日本的经济实现了一次腾飞。甚至,在房地产价格飙升的年代,整个日本的房价加在一起都能买下两个美国。可是,这些都是泡沫,经济泡沫让日本经济消沉了几十年。

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了,为何村上春树在他的作品里大多流露出失望与孤独感。在他的笔下,年轻人百般无奈地上班,天一黑就跟同伴去酒吧喝酒,谈一成不变的事,没有出口,没有梦。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景象。他们看不到未来,只能得过且过,像极了当下那个日本。而在如此漫无边际的孤独和失望同时,村上春树的作品往往在最后总能给人以启迪,令人释怀,让人找到正确的道路。这就是它的宝贵之处。这也是本书须要做的事。我们希望找到那些对我们有用的阐述并提炼出来,结合当下社会,给读者以有益的启迪。我们打算这么干:让村上春树的作品跟当下的我们来一次真正的对话。另外,我们为何一定要选择村上春树的作品进行解读?因为村上春树的小说里到处都可以找到“中国”的符号,如直接把“中国”放到小说名字中的《开往中国的小船》,如《且听风吟》《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青春三部曲”里的重要人物中国人“杰”和“死在中国的叔叔”等。

村上春树是日本神户人。神户有“小上海”之称。那里有一批中国华侨。在村上春树求学期间总有几位华侨同学,这让村上春树比其他日本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中国人。

在村上春树的小说中,他写到了“战死在上海郊区的叔叔”;而在现实生活中,村上春树的父亲就曾应征入伍参与侵华战争。村上春树在以色列领取耶路撒冷奖发表演说时也提到了父亲在中国打仗的事情。他在演讲中说,经常看见父亲每日早餐前,在家里的佛坛前长时间虔诚地祈祷。父亲告诉村上春树,他是在为那些在战争中死去的人们祈祷。

因此,我们相信,村上春树是了解中国读者的。所以,我们也相信,我们可以跟村上春树的作品来一次亲密接触。Chapter 1 孤独是一种力量

孤独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力量,是因为孤独本身存在着极大的思维活动能量。孤独的时候,人的思维是极其活跃的。如果我们用能量来定义,一切活跃的东西只要能够科学地加以利用,它就能变成一种有效、积极的能量。而孤独之所以是一种力量,原因也在于此。我们不妨跟随本章去做一次心的飞跃。1 孤独中思考,带你走进现实

当然,水族馆里没有鲸。鲸过于庞大,即使把水族馆毁掉弄成一个大大的水槽也没办法养它。但水族馆里放有鲸的阴茎,也就是所谓的代表物。这么着,整个多愁善感的少年时代我都没看原原本本的鲸而一个劲儿看鲸的阴茎。在阴冷冷的水族馆式甬路散步散腻了,我便坐在寂无声息的天花板极高的展厅沙发上,对着鲸的阴茎呆呆地度过几个小时。——村上春树《寻羊冒险记》

这是《寻羊冒险记》里面的一段描写。短短的几句话,却能让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孤独的所在,而这些孤独却来源于对不解事物的思考。可想而知,这是因不解而产生的孤独。这种孤独有区别于不被理解而产生的孤独。因为常人把某件事看得很正常,没有对其进行思考,或者不便于问他人。于是,你的思考便会被人认为是怪癖。对于怪癖,你又无从施问,只好独自一人对这件事进行思考。这正如《寻羊冒险记》里的主人公一样,对鲸鱼阴茎的思考,是那么无奈。但是,这些成长期特有的无奈是有必要的。

在《寻羊冒险记》里,主人公一个劲儿地看鲸的阴茎,其实并非对鲸的阴茎感兴趣,而是对鲸感兴趣。村上春树本人,也是一位喜欢在孤独中思考的人。他的这种思考甚至给他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29岁那年,一场球赛成为改变村上春树命运的转折点。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场演讲上这样表示:“1978年4月,有一天,我突然想写小说……当天下午,我正在看棒球。坐在外野区,一边看一边喝啤酒……我最喜欢的球队是养乐多燕子队,当天是和广岛鲤鱼队比赛。养乐多燕子队在一局下半场上场的第一棒是个美国人,大卫·希尔顿(Dave Hilton)……我记得很清楚,他是当年的打击王,总之,投出的第一球就被他打到左外野,二垒安打。就是那时我起了这个念头,我可以写一本小说。”

球赛结束后,村上春树开始到文具店买了钢笔和纸,创作他的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每天村上春树与妻子经营的爵士乐酒吧打烊后,他就在厨房写作,一写就是两个小时。但由于写作时间有限,间接造成第一本小说句子和章节都很短。完成这部小说大约花了村上春树六个月的时间。村上春树将作品投到文学杂志《群像》,并参与了新作家文学竞赛,初试啼声,结果一举赢得1979年的群像新人奖。村上春树常说,如果当初没有得奖,后来可能也不会写小说了。之后村上春树应出版社之邀,先交出了一些短篇小说、翻译作品和散文,隔年完成第二部长篇小说《1973年的弹子球》,接续《且听风吟》,描述主人公们后来的遭遇。

从此,村上春树走上了成为日本大文豪的光辉道路。如他本人所说:“没有彻头彻尾的失望,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文章。”而让当时已经对文学失去希望的他有这么大转机的原因,完完全全归功于那场橄榄球比赛。至于为何那场球赛让他产生了写作的欲望,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他是在喝着啤酒、无聊、孤独的日子里,脑子里在思考一些什么的时候,才有了这么大的决心。

孤独,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消极的状态,但是,他们却忽略了孤独潜在的力量。很多时候,人总是在孤独的时候崛起。因为孤独里面隐藏着一股蓄势待发的力量。

当然,如果正确地利用这股力量,你将会过关斩将;而如若一味地在孤独中彷徨,也许你就如一缕烟雾一般消失在希望的旅途中,一无所获。

那么,结论来了,如何让自己在孤独中产生正能量?如何让自己如村上春树一般——在球场旁边喝着啤酒、百般无聊地看球赛的过程中突然决定写作?

为此,我们需要做一些心理上的调节,再结合现有的环境,一起把那股潜在的力量激发出来。回到我们的主题,思考。无疑,我们所说的方法是思考。当你孤独的时候,积极的思考才能够激发正能量和自身的潜力。

心理过墙梯

心理调节是一门艺术。当我们结合思维,运用一些科学手段制造出一个积极氛围时,孤独便可以减退。当然,以下这些手段都得靠孤独者本身去积极探索和尝试才有效。相反,靠他人引导,其效果甚是微弱。所以,我们主张孤独者能亲身去体验这些方法。

抛弃自暴自弃,思考便变得积极

孤独往往会产生两种情绪:一种是静静的思考,以方法论的态度去思考;另一种是陷入绝望的孤独中自暴自弃。这两种情绪中,第一种是积极的,会随着思考的过程而产生积极的能量。或是做出一种决心,或者得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第二种往往会使人失去方向,乱了方寸,使问题放大化,最后得不到解决。

所以,当我们孤独时,切忌自暴自弃。要用积极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只有如此,才能将自己从孤独中解救出来,找到那个属于你的最大能量。

孤独时,及时衡量你的决心

在这个可以任凭个体随意游走的社会里,很多人并不怕孤独,因为孤独刚好提供了这么一个氛围——属于自己的空间、时间。但是,孤独一旦泛滥,人们便开始慌了,不知道如何收场。其实,这里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即在孤独的时候仔细衡量自己的决心。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决心更加坚定起来。随着衡量决心的过程,你会发觉,孤独悄无声息地消失了,换来的是一种更加强大的决心。这就是孤独时及时衡量决心的力量。

另外,我们应该记住,不管你的决心如何强大,经过孤独的思考这个过程后,那个决心将会变得更加清晰。你会清楚地明白,那个决心是否真的要一直坚持下去。这也是孤独时及时衡量决心的作用。

孤独时,伴随思考随便走走

孤独,表面上是安静的,其实内心是躁动的。内心,这个东西很奇怪,它从不逆来顺受。你只有顺着它,它才能在某个时刻接受你。比如,孤独时,它躁动的时候,你就要跟随躁动起来,之后它便安静了。所以,当你孤独时,你多多走动,便会逐渐安静下来。在这个过程中,你的一切思考都会变得积极起来。如此,正能量再次激发了,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孤独时产生的负面情绪,或者消极行为。2 寻找那份一样的孤独,互补性地强大起来

她通过手拉手向我传达了这一点,告知我现实世界中的确存在那样的场所。在那十秒之间,我觉得自己成了一只无所不能的小鸟。我能在天空飞翔,能感觉到风力,能从高空看远处的景物。由于太远了,具体有什么无法看得一清二楚,但我感觉得出它就在那里,我总有一天会到达那里。——村上春树《国境以南,太阳以西》

以上是《国境以南,太阳以西》第一章节里的内容。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想象得出,两人手拉手地彼此找到了一个相通的点,并透过这个点得到释怀。这是因为彼此孤独着。当这种孤独被认定为彼此相同的孤独时,两人便可以得到安慰,并相互释放出正能量,让这种孤独展现出积极的一面。

其实,主人公的孤独来源于自身的特殊性,找不到依存或者相互作用的话题。一旦找到了跟自己有着相同的孤独感的人,那么,他们就可以得到一些力量,相辅相成。所以,作者这样叙述:“同她在一起,我没有同别的女孩子在一起时那种心神不定的感觉。我喜欢同她搭伴走路回家。岛本轻轻拖着左腿行走,途中有时在公园长椅上休息一会儿,但我从未觉得这有什么妨碍,反倒为多花时间感到快乐。”在现实社会中,有类似孤独症状的人很多。他们共同拥有一份孤独的原因、孤独的状态。比如,两个失恋的人,第一时间接触会少了很多孤独的感觉,并在心底对生活多了些希望。天才也是如此,在众人中他们是那么孤独。但是,一旦两个天才相遇,他们内心便开始明朗起来,迸发出百倍的力量,从而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创造能力。这也是为什么高素质群居的人比混合群居的人作出的成绩更大的原因。比如北大,全是优秀生,当他们在一起学习生活时,他们会比高中时发挥的能量更大。

在《国境以南,太阳以西》第一章中,主人公表示,自己童年时,曾有过这么一种孤独——自己是独生子,其他孩子认为他体弱多病、极端任性。总之,各种情况都跟家里有几个孩子的其他人不一样。所以,他常常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于是便被人们排斥。孤独感由此产生。

但是,幸好有一位女同学跟他的条件差不多,家里也是只有她一个孩子。于是,两个人自然而然地交往起来,成为朋友。在交往的过程中,两人相互得到了该得到的那份温暖,并且感到快乐,于是孤独感消除了。

尽管两人后来不能在一起继续交往,但是,他们彼此却一起度过了那个孤独的童年,那个他们彼此都认为不完整的人生。他们以同是独生子女的身份一起交流,虽然彼此表现淡淡的,但那些淡淡的、轻轻的抚慰,给他们的童年增添了一些快乐。于是,两人都很满足地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一直到初中、高中、大学,他们都怀念这段童年的经历。主人公在后来的描述中这样写道:“不去见岛本之后,我也经常怀念她。在整个青春期这一充满困惑的痛苦过程中,那温馨的记忆不知给了我多少次鼓励和慰藉。很长时间里,我在自己心中为她保存了一块特殊园地。就像在餐馆最里边一张安静的桌面上悄然竖起‘预定席’标牌一样,我将那块园地只留给她一个人,尽管我推想再也不可能见到她了。”

这是主人公对那段经历的一种认可,它在内心留下了宝贵的东西,这是积极的一面。主人公回忆起两人相处的感觉时,认为他们也许没有轰轰烈烈的友谊,但那种淡淡的慰藉,足以让他们起码快乐地度过了他们的童年,不至于认为那是不完整的东西。两人交往时,主人公这么描述两人的感觉:“她无疑是早熟的少女,无疑对我怀有作为异性的好意。我也对她怀有作为异性的好感。可是,我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办,岛本大概也一样。她握过一次——仅一次——我的手,握法就像当向导时说‘快请这边来’那样。握手的时间也就十秒钟左右吧,但我却感到有三十分钟之久。她松手时,我还希望她继续握下去。看得出,实际上她也很想握我的手,尽管她拉过我的手时显得很自然。”这正是他们渴望得到的友谊,而不是彼此排斥。

孤独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段难忘的友谊。这段友谊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彼此的孤独找到了出口。原以为这样的孤独是多么没有希望,但自从两个有着相同的孤独的人相遇之后,他们彻底放弃了原来的对自身孤独的认识,重新衡量了自己的那种孤独。瞬间彼此得到了慰藉,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所以,当我们孤独的时候,应该尝试着去找到那个与你有着相同的孤独的人或者事物。

心理过墙梯

那么,到底如何才能找到与自身孤独相同的人或者事物呢?找到之后又该如何从对方身上汲取温暖或者相互取暖呢?这是每个孤独的人须要思考的问题。

了解孤独的来源

很多人恐惧孤独,当孤独来临时候就会一味地用各种方式来麻醉自己。很显然,这是不科学的。正确的方法是,应该尽快去找到那个与你一样孤独的人或事物。所以,在此之前,先了解自己的孤独来源,才能更好地找到那个与你一样孤独的人或者事物。

找到自己的孤独来源,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事实上,找原因远比找结果困难;但是,一旦找到原因,大多数问题都能解决。所以,当找到孤独的原因后,你会下意识地往你的“同类”靠拢,因为你下意识地需要“同类”的慰藉。总有一天,你的孤独会在无数跟你有着相同孤独的人或事物的慰藉下消失,你也会因此而变得积极、向上、快乐。

善于倾诉孤独

对于孤独者来说,倾诉是必要的。如果一个孤独者失去了倾诉的欲望,那么,这位孤独者势必变得精神麻木,甚至有可能成为精神病患者。所以,在这里有必要倡导孤独的人们多进行交流、倾诉。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得到释放,二是方便找到你的“战友”,即跟你一样有着同一种孤独的人。大家都知道,语言是人们交往的桥梁。缺乏语言交流,彼此便陌生起来,更谈不上寻找到与你一样有着同一种孤独的人了。所以,孤独的人可以尝试倾诉,哪怕是别人厌烦你的倾诉,你也要继续向下一个人倾诉。说不定,下一个人也是孤独的。这时,你们就可以更好地交流了。而远离孤独的愿望也就得以实现了。

观察别人的内心

一个孤独者一般表现得异常敏感。不敏感的情况也有,但这种情况仿佛已经超越了孤独,开始趋向于麻木。所以,孤独的时候,是最容易观察他人内心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加上细心观察,你会感觉到对方是否跟你有一样的孤独内容。

村上春树在《国境以南,太阳以西》里有过这么一句描写:“现在仍真切记得当时她的手的感触。它同我所知道的任何感触都不一样,同我其后所知道的任何感触也不一样。”对于这样的感觉,那不是一般情况下可以感觉到的,而是在孤独的时候,遇到了与你有相同孤独内容的人的时候,自然地表现出的敏感。所以,这时候,你的观察力是最强的。善于去观察,更是可以感受到彼此。要积极地利用这种孤独时给予你的能力。而正是在这种能力的促使下,你往往能找到与你同样孤独的人,从而得到慰藉。3 品味自己,一切都清晰起来

我常常光身站在浴室镜前,花时间仔细查看自己的身体。显而易见,自己的身体正在发生意想不到的急剧变化。我为之欢欣鼓舞。倒不是欣喜自己一步步向大人靠近,较之成长本身,不如说更是为自己这个人的蜕变而欣然。我高兴自己不再是往日的自己了。——村上春树《国境以南,太阳以西》

人要学会品尝自己,如若不然,势必对自己认识不够,一旦须要做出与外界“交战”的决定,势必吃亏。在《国境以南,太阳以西》的第二章,书中主人公就是一位注意品尝自己的人。由于一直以来被人以“是独生子女”的眼光看待,于是多少受人排斥,孤独的他一直认为,他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主人公想着自己能快点儿发生一些什么变化,以此来改变现有的格局。没错,此时,主人公初君有变化了,对照着镜子,发现自己的肩膀变宽了,其他部位也有了一些变化。为此,初君觉得无论如何,十六岁的他,已不再是那个体弱多病的少年了。作者这样描写道:“即使不巧暴露自己是独生子,好像也没人当回事了。看来我已经——至少表面上——挣脱了独生子这个紧箍咒。”就这样,书中的初君从品味自己开始,慢慢地抛去了对于身为独生子的恐惧,甚至觉得自己多少有些伟大,因为他也开始有女朋友了。孤独悄然消失,伴随而来的是无限美景。

当然,品味自己并非仅从自己的身体入手,更多的是品味自己的思想变化过程。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和以前有不同的地方时,想必他已经进步了。所以,完全有理由相信自己是伟大的。而认识到自己有进步的时候,肯定会认识到这一进步过程是如何艰辛。那么,经验就有了。一个人有了经验,能量往往得到几倍的增加。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所以,一个人要懂得品味自己,这样才能有阶段性的进步。谁说人生不是阶段性地一点点成长的呢?正如村上春树说的那样:“事物这东西要通过阶段性地叠加一个个具体图像方能获得进展。”

在《国境以南,太阳以西》的最后一章里,主人公跟妻子交代了出轨的事实。之后又经过苦苦的内心挣扎,主人公突然看清了一切,并无比坚信地认为,不能跟妻子分手。而在看清这一切的瞬间,主人公对着镜子看着自己的身体,他看到的是自己不断发育,每天都有新变化的身体。正如作者所说:“每当立于镜前,我都能够看出自己身体的变化,安静的夜晚里甚至能够听到肉体发育的响动。我即将身披新的自己这层外衣踏入新的场所。”

随后,主人公开始了新的生活。作者这样描述道:“天早已大亮,女儿们得起床了。她们比我更强烈更迫切地需要新的一天。我应当走到她们床前掀开被子,手放在柔软而温暖的身体上告知新一天的到来。这是我的当务之急。然而,我无论如何也无法从厨房桌前站起,似乎所有气力都已从身上消失,就好像有人悄悄地绕到我背后轻轻地拔去我的体塞。我臂肘拄着桌面,双手捂脸。黑暗中我想到落于海面的雨——浩瀚无边的大海上无声无息地、不为任何人知晓地降落的雨。雨安安静静地叩击海面,鱼们甚至都浑然不觉。我一直在想这样的大海,直到有人走来把手轻轻地放在我的背上。”

是的,此时的主人公显然清醒了许多。他积极地品味自己,看清了事实。他知道,人不断地需要一些新的东西。于是,对于那些痛苦的记忆,他只能试着去接受或者承担起来。在无可奈何的痛苦中,主人公进入了另一种境界,即责任与理想并存的生活世界。

当然,现实中陷入孤独的人,或许不会像村上春树笔下的人物形象那样主动地去欣赏自己,相反,他们是在懊悔、憎恨自己,心里无时无刻地有着这样的思维——如果时间能倒退,也许我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而事实上,孤独已经生成,我们应该积极面对。这个道理似乎谁都明白,但是,就是提不起精神去面对。这就是孤独的可怕性。

心理过墙梯

村上春树的作品告诉了我们一个方法,只要能够做到自己品味自己,那么,孤独将会消失,世界将会瞬时间变得清晰起来。如何才能做到品味自己呢?

心灵回到自己身上,品味自己

当一个人陷入孤独时,思维会因孤独本身而越想越糟糕。比如,失恋,人们想的最多的是对方如何如何,或者想两人相处时如何如何,于是产生了一种依恋对方的心理,而又不能完成复合的愿望,于是开始孤独。这是一般孤独者的心态。

但是,当我们换一个思维方式去对待时,事情就好办多了。将思维的落脚点放在自己的身上,品味自己,积极地去发现自己好的一面。比如,对着镜子看自己的身体,如此完美,感觉无时无刻都会有新的变化产生一般,于是你会忘掉那些让你孤独的东西。为了镜子里的那份完美,你会觉得明天将会有许多新的东西出现。如此,希望降临了,孤独也就消失了。

跟人多比较,发现自己

对比,是一个排解孤独的方法,也是实现自我品味的最佳方法。因为人通过对比,会发现别人和自己不一样的东西,而同时也会发现自己身上跟以往自我了解的不一样的东西。比如,你一直以为自己的学习很差,但是,通过考试跟人比较,你发现你的成绩比别人好,那么,自然打破了你原来对自己的认识。于是,你开始不觉得自己很差了,从而成功引发了自我品味的新思维。

在村上春树的小说里,品味自己的细节有很多。比如,村上春树小说里面的主人公,总是照镜子,或者故意把自己跟另外一个人对比。这些都是自我品味的表现,是一个人排遣孤独的方法。

乐观,自我品味的开始

乐观是什么?乐观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最为积极的性格因素之一。乐观就是无论什么情况下,也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始终保持相信坏事情总会过去,相信阳光总会再来的心境。

这好像在说废话,就像有人问你,为什么身体会生病,如何是好?你回答:“不生病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对于孤独的人来说,很多人都知道,只要乐观,什么孤独啊等等都可以看得开。但是,这里面有些细微的不同,看得开是一个主动、主观的行为,不是客观的。所以,有时候人虽然表现出乐观,但还是摆脱不了孤独的本质。于是,很多人不喜欢在孤独的时候乐观,或者乐观不起来。但是,乐观本身是有推动作用的,其作用在于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产生自我品味的思维。比如,如果一个人试着去乐观,那么,他就会做出一些乐观的自我评价,于是,开始慢慢地品味自己,最终孤独伴随着自我品味,悄然地消失了。4 当你独自跑步时,谈谈孤独

现在是坚忍地累积奔跑距离的时期,所以眼下还不必介意成绩如何,只消默默地花上时间累积距离。想跑快点就适当地加速,不过就算加速也为时甚短,只想将身体感受到的愉悦尽量维持到第二天。——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村上春树在第一本类似自传体的文稿《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一五一十地阐述了作者本人关于跑步的故事以及跑步所能给他带来的快乐。是的,我们看到最多的是作者只单纯地想通过跑步获取快乐。沉静下来,试想跑步这项运动,其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孤独、无聊、单一的气息。作者选择这项如此单一无聊的运动,并非偶然。这项运动的运动者须要具备如下性格特征才能坚持下去,安静的,孤独的,不喜欢与太多人一起合作的性格。所以,我们大胆地推断,作者本身或多或少属于安静型人物,甚至达到了平静的水平。所以,作者乐于将跑步这项无聊的运动坚持下去。而且,在此过程中,作者还能享受到跑步的乐趣,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作者通过这种激烈运动,从累积距离中找到了乐趣。其实,这也是一种排遣自身孤独的方式。有意识地利用“积累距离”的游戏来填充自己的脑袋,把多余的、不可收藏在脑袋里的孤独排挤出去。在生活中,这样的方法叫发泄。

找到合理的发泄途径无疑是对抗孤独的好办法,而那些粗暴的发泄仿佛不能促进对孤独本身的思考。因为粗暴的发泄只能使孤独表面上得到一时的缓解,而得不到彻底的根除,其原因在于没有促进思考。相反,类似村上春树那样的发泄方式刚好给了孤独者一个完好的思考空间,在发泄的同时也得到了思考。所以,我们说,如果你找到一种既可以发泄,又促进思考的发泄方式,那么,孤独将得到有效解除。

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的第一章里,作者提及他给自己设定了每个星期、每个月的跑步目标——每个月跑两百六十公里。如此这般,每个月坚持。

对于村上春树来说,运动习惯早已经成为他日常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部分:晚上10点前睡觉,早上5点前起床,先伏案写作四五个小时,然后出门开始长跑。据他自己说,长跑对于喜欢独处的自己而言有着极大的乐趣,不必与人说话,必揣着录有摇滚音乐的MD(迷你磁光盘),然后随意地看,默默地跑,尽可能地跑得远远的。

村上春树回忆起夏天在新英格兰的一次长跑。他说:“新英格兰的夏天,远比不曾体验的人想象的难熬得多。虽然也有凉爽的时光,不过令人难以忍受的炎热的日子随即到来了。有风儿吹拂的时候,还算好的。一旦风儿停息,从海上便飘来雾一般的湿气,犹如潮湿的薄布缠裹住人。顺着查尔斯河滨跑一个小时,就仿佛用水桶泼过水,身上的每一样东西都被淋漓的汗水打得透湿……可是当你不顾一切地坚持跑完,便觉得仿佛所有的东西都从躯体最深处挤榨了出来……”

基于这个理由,村上春树坚持每天跑步。从1982年的秋天开始跑步,(截至2005年)坚持跑了将近23年。他几乎每天都坚持慢跑,每年至少跑一次全程马拉松,到2005年为止共跑了23次,还在世界各地参加过无数次长短距离的比赛。村上春树说,跑长距离适合他的性格。只要跑步,他就能感到快乐。同时,这也使他的身体和精神朝着良好的方向得到强化。

从村上春树的跑步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一个劲儿跑步的作家的感受,他感受最多的是快乐、挤榨、得到强化。这几个字眼儿很好地说明了运动带给人的某种益处。当然,我们不能只关注跑步本身,我们要从全部运动的角度来看待。

既然跑步能给人带来快乐,孤独的你为何不选择去跑步或者做些运动呢?因为运动是一种挤榨内心废弃思维的很好方式。通过这些还可以使自己朝着良好方向强化自己。这是积极科学的方法。作为孤独者来说,要打开心结,使静谧的心得到解放,须要我们重新运动起来。如何激发运动的欲望,便成了孤独者自我解救的重要需求。

心理过墙梯

行动可以让孤独者得到发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借助行动来使孤独感减轻呢?

其实方法有很多,只要我们采取科学的行动,配合思维加以运用,孤独是可以减退的。

借发泄来发挥运动时的思考

孤独者希望发泄,因为发泄可以让抑制在内心的不快得到释放。但是,大多数孤独者是理智的,知道随意发泄是一种粗俗的行为,于是选择默默的承受。然而,只要找到一个合理的发泄方式,想必大多数人还是希望去发泄的。

孤独,是一种被压制在内心无法释放的心理问题,只有适当的发泄才能使其得到解压。一般而言,安静类型的释放是最好的发泄方式。比如跑步、游泳、打乒乓球等比较安静的运动,最适合孤独者发泄。这些运动方式在让孤独得到释放的同时,有足够的空间让孤独者进行思考。这种发泄和思考相结合的方式恰恰是孤独者最需要的。所以,当我们借助这些安静的运动来发泄时,我们就应该在孤独中享受那种思考。这样的思考是快乐的,是能促进人进行自我变革的。

走出屋子,让思维活跃起来

孤独者的思维是有定式的,所以容易被困在孤独的状态中。为了摆脱被困,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出口,让自己的思维开阔起来。而空间跟思维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所以,转换空间是最好的方法;但是,仅仅变换空间又会导致思维被困在另外一个新的空间里。于是,我们可以考虑连续性地变换空间。要做到连续性地变换空间,最好的办法就是跑步。因为跑步会让地域随着跑步而变换,如此一来,思维便开阔起来了。那么,孤独也就随之变淡了。

提高体能,孤独悄然消失

孤独者的特点之一是,当孤独的时候思维特别发达,而行为动作会有所“退化”。但是,思维越是发达,孤独才越是深化。为了打破这种趋势,我们要用另一种东西来击退这个使人孤独化的思维,那就是行为。我们要极力让行为活跃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淡化孤独。

为了活跃行为,我们须要运动,而你要找到一个理由去做运动,这样你才能主动行动起来。这个理由便是体能训练。体能训练可以使你的体能得到提升,所以,很多人愿意为了体能而去做运动。换句话说,当你孤独时,你越是希望提高体能,你就越有动力去做运动。那么,你的思维就会开阔起来,而孤独感也会因为运动而被淡化。5 自我,个体时代下制造孤独的产物

就像每一个人都有他独特的走路方式一样,感觉、思考和看法也都有不同的地方,即使想改正也不是一蹴可及的。如果勉强修正,恐怕别的地方又会变得很奇怪。——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自我,是隔离外界或者排斥外界的一个表现。得出这样的表现,完全在于自我的人内心对自我以外的东西或多或少都觉得奇怪,所以会有意识地去与外界区分开来。因为有了与外界区分的意识,所以导致了他得不到广泛的交流,即便交流也是流于表面,没能真正从情感上满足性地交流。于是孤独感油然而生。这是由于自我导致的一种孤独现象。

在村上春树的作品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自困于自我心理的人物出现。他们常常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其实,他们也不愿意这样,但是又极度不愿意接触外界。于是,他们在孤独和痛苦中度过。本节开头的导语,其实是《挪威的森林》里一个精神病患者写给主人公信中的一段话。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人物的内心挣扎过程。他无法改变对外界的看法,于是只好改变自己,但是,即便改变了自己,又觉得哪里怪怪的。所以,他无法达到与大众交流、浑然一体的和谐状态。于是,孤独伴随着他。

现实中,很多人都会犯这样的错误。特别是在今天这个个体崛起的时代,每个人的思维习惯都不一样,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主张、意见等。正是有了这些允许,自我的心理才得到助长。所以,孤独日益增多。

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里,有这么一个故事。

小说主人公结识了一位精神病患者,于是前往精神病院看望这位朋友。主人公发现这个朋友跟普通人没有什么不一样。起初,主人公还不了解这位朋友的心理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包括读者,也仍不太明白这位精神病人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主人公离开精神病院后,有一天他收到了精神病院的朋友来信。通过这封信,我们仿佛明白了这位朋友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信的内容如下:

我在这里还打网球和篮球。篮球队是由患者(虽然这个字眼很讨人厌,但是也没办法)和工作人员组成的。不过,由于全心投入比赛中,我会渐渐忘记谁是患者,谁是医生。那真是很奇怪的感觉。虽然说很奇怪,但是一边打球一边看周围的人,就会觉得每一个人都是同样扭曲的。

有一天,我把这个看法告诉主治大夫。他对我说,我的这种感觉在某种意义上是正确的。他说,我们到这里来,不是矫正扭曲的,而是来学习适应那种扭曲的。他又说,我们的问题之一,就是无法承认并接受那种扭曲。就像每一个人都有他独特的走路方式一样,感觉、思考和看法也都有不同的地方,即使想改正也不是一蹴可及的。如果勉强修正,恐怕别的地方又会变得很奇怪。当然,这是很单纯的说明,而且,只不过是我们问题中的一小部分,但我还是了解他所想要说的。或许,我们是真的无法适应自己的扭曲吧!所以就没有办法把这种扭曲所引起的真实痛苦好好地加以定位,因此只好远离它,进到这里来。在这里,我们不会去折磨别人,别人也不会折磨我们。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是“扭曲”的。这就是这里与外面世界完全不同的地方,外界有很多人都不晓得自己是扭曲的。但是,在我们这个小小的世界里,扭曲正是一个前提条件。我们就像印第安人那样在头上插着代表本族的羽毛,承认自己的扭曲,所以能够不伤害彼此地安静度日。

从以上的这封信件中,我们看到了来信者的痛苦。她只有在这个小小的精神病院里才能“正常”地生活下去。

也许,以上故事说得有点儿夸张;但是,仔细想起来,我们也遇到过类似的人。在生活中,有一些有点儿见识但又做不出什么成绩的人,见到什么事或者人都要大肆批评、讽刺一番,语言华丽、艺术,但是自己却活得一塌糊涂,生活穷困潦倒。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大多过于自我,不屑于社会的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看哪儿都不适应、不符合他们的观点。于是他们处处碰壁,剩下的只有怪异的行为、语言,其实他们自身孤独无比。

既然自我是导致孤独的一个因素,这就意味着,想要快乐地生活,我们不可过于自我。因此,避免陷入自我的泥潭,就成为解决孤独的一个手段。走出孤独,从不自我开始。

心理过墙梯

自我,是孤独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尽快地消除孤独,我们必须学会在社会中做到不自我,使自己完全地融入到社会中,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因为如果过于自我,你将脱离社会,变得孤立无援,也就是孤独。

那么,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如何摆脱自我的性格,从而建立快乐、积极、温馨的心理环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三个人当中必定有一个是可以做我师父的。这是一个大家公认的真理。但是,很多人却偏偏要违背这个道理,认为自己是最厉害的,所以全盘否定他人。

如果你能意识到自己有不足的一面,也就没必要自我了。因为自我的源头在于认为自己是最厉害的。如果意识到自己有不足的一面,那么,内心产生更多的是谦虚,而不是自我。一旦自我的性格被抛弃后,孤独也就消失了。

走进群众,商议与抒发

很多人的语言表述是有问题的。这些问题不在于语法上面,而在于表达方式上。所以,这造就了这些人无法跟外界接触,从而逐渐形成了自我的性格。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原来的抒发性语气转变为商议性语气。很多人说话带着个人主义或者自我的情怀在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他的唯一目的是,“大家都要听我的”。这是一种自我的习惯。而那些不自我的人,他们说话往往带有商议性的语气,比如,在语句后面多加一句:“你们觉得呢?”这样可以使自己进入与群众相呼应的氛围,彻底把自己置身于群众或者社会中。所以,要做到不自我,就要从语言方式下手,逐渐让自己适应社会,消除孤独。6 孤独,欲望变大

有一段时间——10年前的事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逢人就问自己生身故乡和成长期间住过的地方的事。那个时代似乎极端缺乏愿意听人讲话那一类型的人,所以无论哪一个都对我讲得十分投入。甚至有素不相识的人在哪里听说我这个嗜好而特意跑来一吐为快。——村上春树《1973年的弹子球》

有时候,孤独是一种蓄势待发、属于酝酿中的状态。它默默地潜藏在心里,痛苦地埋藏着。为了解决现有的这种痛苦,于是当事人开始四处寻找出口。这种状态所散发出来的力量是很大的,表现在那种孜孜不倦的执着态度上。因为这种欲望只要有一天没实现,那种痛苦就将始终伴随着,所以人会孜孜不倦地寻找出口。

村上春树在《1973年的弹子球》里就有过这样的描写。在主人公的童年时代,曾一个劲儿地喜欢听人讲故事,目的在于了解自己的生身故乡和成长期间住过地方的事,仅此而已。这种潜在的行为,并非是有意识的或者有目标的,只是潜意识中想满足内心的欲望而已。有时候,当事人对这种欲望也不太清楚,反正是根据内心需要,一个劲儿地行动。以至于作者描写了这样一个给他讲故事的人:他的座右铭是“行动决定思想,反之则不可”,至于什么决定行动,却无人指教。作者之所以这么描写这个讲故事的人,是因为自己也在潜意识驱使下行动着。他以为自己的行动决定了思想,其实真实的情况是:思想、情绪决定了他的行为。这就是孤独时所产生的欲望,一种看似正能量的孤独。

话又说回来,凡事都有其两面性。以上所说的这种孤独中的欲望,也有可能会造成偏激行为。比如,有人会因为孤独而成为虐待狂或者杀人犯等。所以,当出现孤独症状的时候,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正确的心理调整方法,使自己在孤独中所产生的欲望得到满足,情绪得到发泄。在村上春树的文章中有一个人的故事真实地体现了这种孤独催生的欲望的力量,我们去看一看。

在《1973年的弹子球》里,村上春树一如既往地采取第一人称的方式,十分直白、一五一十地讲述了一段故事。其中,从第一章开始,村上春树便给读者讲述了几个人的故事,这几个人都是给主人公“我”讲故事的人。这些给他讲故事的人五花八门儿,正如原文说的一样:

他们简直像往枯井里扔石子一样向我说各种各样——委实各种各样——的事,说罢全都心满意足地离去了。有的说得扬扬自得,有的则怒气冲冲;有的说得头头是道,有的则自始至终令人不知所云。而说的内容,有的枯燥无味,有的催人泪下,有的半开玩笑、信口开河。但我都尽最大努力地洗耳恭听。

原因固然不得而知,反正看上去人人都想对一个人,或者对全世界拼命传达什么。这使我联想到被一个挨一个塞进纸壳箱里的猴群。我把这样的猴们一只只从箱里取出,小心拍去灰尘,“呼”一声拍打屁股放归草原。它们的去向我不知道。肯定在哪里嚼着橡树子什么的,然后一只只死掉——命运是奈何不得的。

其实,让“我”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在于有很多人也在潜意识驱使下发挥内心因孤独而产生的欲望,于是不自觉地以各种形式的欲望表现出来,有的可能希望这个世界和平,有的希望在外星球生活……诸如此类,他们就很希望跟人聊天来刺激那份孤独的欲望。

而对于“我”,他极力想找到他心中的那个地方,于是极力去倾听他人的故事。即便理智告诉他不可能会有那样的地方,但还是不自觉地听了起来,从而形成了习惯。这样的孤独是积极的,它能刺激人去探求。而从某种层面分析,那些讲故事的人的欲望多少也是积极的,因为起码促进了交流。

所以,“我”在跟一个叫直子的人聊天后,就真的去寻找直子说起的那个车站,直接从欲望进入行动。他最后去了一个地方,发现了弹子球机。借用这个机器,“我”给自己喜欢听别人讲故事的怪毛病做出了解释。原文是这么说的:

重来、重来、重来……甚至使人觉得弹子球游戏存在本身即是为了某种永恒性。关于永恒性我们所知无多。但可以推测其投影。弹子球的目的不在于自我表现,而在于自我变革;不在于扩张自己,而在于缩小自己;不在于分析,而在于综合。假如你想表现自我和扩张自己,那么,你恐怕将受到警示灯的无情报复。祝你玩得愉快!

这不正是“我”希望的吗?寻找自己出生地的故事,了解自己成长过程中住过的地方,那正是想极力挽留过去的欲望,一种希望时间能够永恒、回到过去的欲望。

生活中,很多人都像《1973年的弹子球》里面的主人公一样,喜欢寻找一些过去的东西,人、地点、故事等,反正多少对过去有些留念,并多少成了潜意识中的一种欲望。但是,没有人会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执着地去为了满足这个欲望而付出。那是因为现实社会约束了他们。但这不代表他们内心不存在这样的欲望。

这种欲望是需要发泄的,但也不可过度发泄,所以要把握好。把握好了就能成为真正的正能量,如不然,你可能会因此走上歧途。

心理过墙梯

孤独中潜藏的欲望是可喜、也是可怕的。当运用不正确,或者发泄失当时,就会酿就过激行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些欲望呢?这将是一个自我变革的过程。

认识欲望,再判断欲望

孤独者并非精神混乱者,两者的区别是:孤独者有独立的思考能力,而精神混乱者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孤独者能分清自己孤独的原因。

但是,一般孤独者比较容易陷入潜意识的思维形式,于是终日跟随内心潜在的欲望去思考事情。越是这样,他就越感到孤独。所以,当孤独的时候,我们可以来一次强制性的理智思考,积极分析你想要什么。然后,再针对你的欲望,积极分析你的这种欲望是不是可以实现的。如果是可行的,你可以为了满足这种孤独中的欲望而采取相应的行动。

正是因为有了思考,才能够认识到自身的欲望是什么,然后,再判断满足欲望的可行性。步骤极其简单,关键问题在于要提醒自己用理智的思维去思考,仅此而已。

把孤独转变成行动

孤独,最惧怕的是寂静的脑袋。寂静地等待孤独时,这种孤独感会越来越强烈。最后,当你无法忍受这样的孤独时,就会像气球一样,“嘭”的一声,爆炸,世界更安静。这是孤独者一种安乐死式潜意识的自杀行为。

所以,当因孤独产生欲望时,就要用行动去实现你的欲望。当然,首先你要确立欲望的可行性。如果不可行,也不要过于安静,可以通过语言来发泄,让欲望得以满足。当你找到发泄的出口时,孤独也就逐渐消失了。

了解孤独者的欲望,帮助他发泄孤独

语言其实可以让孤独减轻,这是众所周知的事;但是,有些孤独仅仅依靠语言是不可以减退的,所以有些孤独者往往会反感别人在他旁边唠唠叨叨地跟他交流。为什么呢?因为孤独者内心存在着一个欲望,如果这个欲望没法实现,那么他会对所有与欲望无关的事都感到反感。

为了解决这一点,旁观的好心人应该积极地观察孤独者的欲望是什么。了解孤独者的欲望后,我们可以针对与孤独者的欲望有关的话题进行交流。当这样的话题在孤独者的耳边响起时,孤独者会情不自禁地对此话题产生兴趣,于是积极地投入到交流当中。随着交流的进行,孤独也就随之减退了。Chapter 2 一切都须要联系在一起

不管什么时候,什么状态下,我们都不能孤立地进行生活。纵如《鲁滨逊漂流记》里面的情节,也不能抛开世界的一切孤立发生。因为鲁滨逊脑海里的知识,是世界给予的。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在孤岛上生活。从这个意义来说,他并非一人在生活,尽管他孤身一人在岛屿上。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势必要考虑这个问题——该如何与自己以外的事物进行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生活。1 做有骨气的人,让事物自然相连接

鼠说有钱人的坏话,并非今天心血来潮,实际上他也深恶痛绝。其实,鼠的家也相当有钱——每当我指出这点,鼠必定说不是他的责任。有时(一般都是喝过量的时候)我补上一句:“不,是你的责任。”可话一出口又每每感到后悔。因为鼠说的毕竟也有道理。——村上春树《且听风吟》

在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就是自我与社会的话题。人们一直生活在社会上,这一点谁都知道。然而,有些人说他要做自己。这一点听起来很有骨气,但是,细细说来,总感觉有一些不妥当。

何为做自己?就是有自己的态度,用自己的方式去对待世界。嗯,是的,一种很有骨气的生活方式。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保证自己的态度和方式是正确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如果没能保证,这种“骨气”势必是在做傻事。为了让自己有骨气起来,我们有必要设法把自己与世界联系起来,适当地改变自己。要知道,一味地“做自己”并不能适当地改变自己。因为只有世界可以判断我们是不是做了无用功。无益于自己和他人的处事态度和方式一般不称之为有骨气。

在《且听风吟》里,鼠和主人公“我”经常到酒吧喝酒,每次都会聊到“鼠的家庭有钱,不是鼠的责任”。后来,“我”问鼠为何这么讨厌有钱人,鼠说:“说白啦,因为有钱人什么也不想。要是没有手电筒和尺子,连自己的屁股都搔不成。”仅此而已。

那么,为什么有钱人“连自己的屁股都搔不成”还会让鼠这么讨厌呢?这就是本节要讨论的话题,即事物与自然相连接了起来。很明显,鼠并非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把自我跟外界连接起来一起思考事物。但是,在他的自我心中,讨厌有钱人,显然这是一个错误。所以他无时不处于郁闷状态。这就是前面所说的错误的自我表现。所以,我们有必要做出让步,选择跟世界联系在一起,融入世界,不可以过于自我。

据村上春树在《且听风吟》结尾的那段文字,我们大概了解了《且听风吟》这本书是怎么写出来的。说起来,是一件事情引发了他写这本书的冲动。这件事与写书之间是有联系的。正是这样的联系让村上春树完成了一次飞跃。下面我们看一看村上春树在《且听风吟》结尾的一段话:

高中时代,我曾在神户的旧书店里一起买了好几本估计是外国船员丢下的哈特费尔德的平装书,一本50元。书很破旧。如果那里不是书店,绝对不会被视为书籍。花花绿绿的封面脱落殆尽,纸也成了橙黄色。想必是搭乘货轮或驱逐舰下等船员的床铺横渡太平洋,而经过漫长的时光后来到我桌面上的。几年以后,我来到了美国。这是一次短暂的旅行,目的只是为了探访哈特费尔德之墓。墓所在的地点是一位(也是唯一的)热心的哈特费尔德研究专家托马斯·麦克莱亚先生写信告诉的。他写道:“墓很小,小得像高跟鞋的后跟,注意别看漏。”

从纽约乘上如巨大棺材般的大型公共汽车出发,到达俄亥俄州这座小镇时是早上7点。除了我,没有任何人在这里下车。穿过小镇郊处的一片荒野,便是墓地。墓地比小镇子还大。几只云雀在我头上一边盘旋一边鸣啭。整整花了一个小时,我才找到哈特费尔德的墓。我从周围草地采来沾有灰尘的野蔷薇,对着墓双手合十,然后坐下来吸烟。在五月温存的阳光下,我觉得生也罢死也罢都同样闲适而平和。我仰面躺下,谛听云雀的吟唱,听了几个小时。

这部小说便是从这样的地方开始的,而止于何处我却不得而知。“同宇宙的复杂性相比,”哈特费尔德说,“我们这个世界不过如麻雀的脑髓而已。”

是的,特别是最后一句话:“我们这个世界不过如麻雀的脑髓而已。”这无形中体现了世界与人的一种联系。世界和人是有连接的,世界也正是由无数多的“麻雀的脑髓”组成的。

心理过墙梯

每个人都是跟世界相连接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如何更好地跟世界相连接,怎么才能抛开自己,放开自我,完全地把自己置身于社会中去,这就需要一系列的调节。

下面是一些调节的方法。

努力对外界感到好奇

对外界好奇,是一种摆脱自我最有效的方法。再如何自我的人,如果有一种东西让他感到好奇,势必也会跟随这件东西,并试着去了解。因为好奇本身是没有任何自我的,只剩下了未知,所以,他会寻求各种答案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为什么一旦有点儿好奇心出现,就会去多接触外界?因为不管多么博学的人,外界总有一两样东西是他弄不明白的。

学会理智

理智是抵触一切自我的好办法。它可以让一个人抛弃自我,重新回到真相,然后,成功地与世界连接起来。当然,一个人习惯了感性,总不会习惯去理智地看待问题,所以须要人运用大量的精力去抵抗内心的痛苦。不是有人说了吗?做内心强大的人,痛苦也就是这么回事。

要做到理智,首先,要在第一时间推翻自己的内心,否定自己;然后,去解析外界。如果仍然没法解析,再回到内心。只要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你就已经完成了理智的需求了,即,你已经理智了。

多为这个世界着想

不愿意跟这个世界多一点儿连接的人,是因为他们过于自我,这前面已经讲过。摆脱自我,最好不要只为自己考虑,内心要变得豁达点儿,多为这个世界考虑。如此一来,你就学会了换位思考,抛开了自我,把自己融入了这个世界。

比如,有人一味地认为自己是最伟大的。但是,当他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时,他就会觉得:“那个人不帅,他该多痛苦啊。”于是,他就会下意识地将别人跟自己做比较,最后得出结论,其实自己也不是最帅的。对于世界,也是如此。如此,站在世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自己的一切就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个世界。那么,这个过程就是他连接自然的一个方法。2 文明需要传达

需要表达、传达之事一旦失去,文明即寿终正寝:咔嚓……OFF(关闭)。——村上春树《且听风吟》

文明需要传达,这一点须要大家理解的是,这里所说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文明传播。这里所要讲的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非整个社会的文明。个体也是存在文明的,也就是属于自己的文化。这有点儿像气质、内心那类玩意儿。所以,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自己的内心需要传达,要不然你就会咔嚓……OFF。

在现实社会里,我们需要交流;如果不交流,生命会因此失去一半的意义——假如生命是由肉体和精神组成的话。精神得不到传达,死在肉体里,那跟植物人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须要传达内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创造自我的价值。这就是自我传达“文明”的意思。

在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这本书里,主人公跟随妈妈去看心理医生,于是心理医生说了这么一个小故事:

很早以前,有个地方有一只非常逗人喜爱的山羊。山羊脖子上总是挂着一只沉甸甸的金表,呼哧呼哧地到处走个不停。而那只金表却重得出奇,而且坏得不能走。这时,兔子朋友赶来说道:“喂,小羊,干吗总是挂着那只动都不动一下的表啊?又重,又没用,不是吗?”“重是重,”山羊说,“不过早已习惯了,重也好,不重也好。”一天,山羊过生日,兔子送来一个扎着礼品带的漂亮盒子。里面是一只光闪闪的又轻巧走时又准的新表。山羊高兴得什么似的,挂在脖子上到处走,给大家看。

这时,心理医生对小说主人公说:“你是山羊,我是兔子,表是你的心。”

如此看来,一个人如果不用心地去跟人交流,就会保守、落后。而守旧的东西无疑是生活的阻碍。我们只有打开心扉,去跟外界交流,传递个人的信息,交流个人的“文明”,我们才能促使自己“更新换代”,正如小羊脖子上的那块表一样。也许你已经习惯了,不觉得是一种落后。但实际上,你可能存在着某种你不曾发觉的陈旧,只有外界才能帮你找到答案。

村上春树是一个开朗的人,自从开酒吧以来,就一直跟外界接触。当成为真正的小说家的时候,他不再开酒吧了。但他也并不是整天闷在家里写作。闭门造车这玩意儿,他不习惯。所以,我们会看到他每日长跑。村上春树喜欢跑步,每个月都要(至少)跑上几十公里。在跑步的过程中,按照村上春树的解析,他并非单想锻炼身体,更多的是为了把自己暴露在大自然中,从而获得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比如,他可以在马路上跟同是坐在路边休息的人聊天。这种东一句西一句的聊天方式,他觉得比什么都好。起码,他能感受到对方特有的东西。(每个人都有着特有的东西)所以,村上春树坚持跑步已是多年的事了。

村上春树在《27年的跑步生涯》里这么说道:“成为职业小说家,让人觉得最高兴的,是可以早睡早起。闭店歇业后,开始了小说家生涯,我和太太最先做的事情,就是彻底改变生活形态。我们决定,太阳升起来的时候起床,天色变暗了便尽早就寝。这就是我们想象的自然的、正经人的生活。不再从事服务业了,今后我们只见想见的人,不想见的人则尽量不见。我们以为,这样一种小小的奢侈,至少在短期之内无伤大雅。此话好像重复再三了,我本非善于同人交往的人,有必要在某个节点回归原始状态。”

是的,人要不断地跟外界保持联系,不能一个人活着,要传递关于你的信息,也就是你的文明。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并非一股脑儿地包揽,而是有选择地接触世界和传达信息。对于这一点,村上春树非常清楚。他需要一个状态,不是一个劲儿地去做作家,要有选择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