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成功学习秘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1 05:55:58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清华成功学习秘诀

清华成功学习秘诀试读:

内容提要

清华学子的成绩是行动和思想的综合结晶。本书讲的就是清华学生的独特的学习方法和理念。

清华学子自述成功之道

一路学来,一路辛苦

题海战术“劳命伤财”,效果可能还不怎么样。有时候甚至是“咬文嚼字”式的整理……对练习中的错误要及时总结,及时提醒自己,以免“重蹈覆辙”。一路学来,一路辛苦黄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

作者简介:黄明,男,毕业于四川省成都市第二十中学。高三时期获得保送资格,参加了教育部举办的首次保送生文化测试,并以84分的成绩获得了参加试点的五省市第一名。后放弃保送资格,参加98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并以总分675的成绩进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在北京学习期间,曾获“佳能特等奖学金”、“光华奖学金”、“细越奖学金”;在99年被评为北京大学“三好生标兵”,目前已经获得资格保送至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

引子:

有了舵和桨,加上水手的毅力,岸总是可以到达的。在我看来,学习目标是舵,而学习习惯就是桨。

初中物理

——力争上游,奋力拼搏

对于物理,我在初中的时候应该说学习得很好,在原先的中学一直居于榜首,这主要是用一种处于逆境中的全情投入换来的。当时班上60个人中,只有我在积极主动的做作业。物理老师也是一位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满头华发,虽然学生们不好好学习,仍然是诲人不倦,笔耕不辍。对于这位老师讲授的知识,我都认真做笔记,但由于子弟中学教学条件毕竟有限,我们没有做实验的条件,课本上的东西始终是脑海中的一个抽象概念,没有具体化的机会。我只能是边记忆书上的知识,边靠自己的想象来进行理解。这其实不利于这方面才能的养成,这对于我以后在这方面的表现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当时班上的同学已经是一团散沙,现在想起来,我在那个时候已经是比较成熟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不管别人如何贪玩嬉戏,我始终想把自己的学习搞好,那时候心中并没有非常远大的目标,也没有想过自己究竟会向哪个方向发展,只是有个模糊的奋斗目的地——考上大学。这成为最初的也是最为强烈的行为动力。所以,同数学一样,老师每次布置下来的作业,我完成后,周围同学就借去抄来应付差事。可以说,在那个时候,自以为就是才华横溢,自以为自己会永远处在前列。直到转入重点中学后,才体会到什么是自己同他人遥远的距离,才深刻地体会到自己在学习上的一些弱点和缺陷。身处在不同的环境中,一方面是班上的优秀学生非常初中的表现,另一方面是自己在具体操作和运用过程中的生涩,还有就是老师截然不同的讲授方法,一切都让我感到新鲜却难以适应。可能人往往面临这种处境:心中有着遥远的高高在上的目标,而现实中自己的能力又非常有限,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这个班里,由于我自己的基础先天不足,同时才思有限,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有着很大的心理落差,好在班上还有几个像我一样从外校转来的学生,而我自己有比较开朗,所以结识了不少朋友,他们都在当时给我很大的安慰和鼓励,使我没有在这种不如意的情况下变得消极沉沦。

实际上,我是在初三才进入重点中学读书,所以一方面要弥补自己的不足,力争上游,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地和周围的同学暗暗较劲,为不久之后的中考奋力打拼。在实验室里,我认真地向周围的同学学习如何做到电路的顺联和串联,认真地观察光的折射和反射,认真地研究磁铁的基本性能……原先没有条件领会的东西都在这个时候变得异常具体和清晰,都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美丽漩涡,吸引我一步步迈向物理学神秘而璀璨的领域。与此同时,为了提高自己的实战水平,我订阅了《中学生数理化》,积极研究其中所举的经典例题,看每一种题型究竟该用哪一种解体思路和解题模式。但是当时我对于学习物理的方法仍然没有很透彻的掌握,所以虽然费了很大功夫,学得仍不是班上最好的。这种情况既是一种逆境,却也是人生的一种经历,它以冷酷无比的现实告诉我说:世上优秀的人多得是,你并不是最好的那个。虽然有人说:宁为鸡首,不为牛尾。但我仍然执著地相信:在强手如林的环境中,哪怕最初的你仅仅是一个无名小卒,但经过对手的熏陶和自身的努力,一定会力争上游。在这个环境中,我的物理成绩在班上排到前几名,其间也参加过几次物理竞赛,甚至进入了选拔赛,但最终没有成为一名省里的佼佼者。回想起来,可能是我始终没有有效的方法来学习这门功课,或者说我的思维特点直接决定了我在这个领域里的发展潜力。

说起来很惭愧,我总觉得自己缺乏物理思维,几乎是学物理才一个月,我就放弃了,直至上高中选择了文科才总算结束了物理的痛苦生涯。不过上了大学之后与很多理科朋友谈起物理时,倒是听取了不少经验,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比如解决一道物理大题,可以根据如下程序进行;

1.积极主动地融入题中

如果题目讲的是两小球碰撞,首先要设想出情境:怎样把两个小球放在平面上,然后让两个小球碰撞;假如是个杯子掉在地上,当然是把杯子扔下去了;

2.把一个复杂的大过程分解开来

一个物体在一道大题中往往经历了许多种状态变化,比如说一个小球在加速运动状态下突然碰撞的题,就一定要分解成加速运动和碰撞两个过程,才能为进一步解题打好基础;

3.给相应过程找相应公式

学习物理一定要熟练掌握公式,不仅仅是背下来,还要透彻地想明白其物理意义,并且能够还原到原物理环境中。这样,在看到一个物理过程时,才能迅速找对相应公式;

4.找到各个过程之间的联系量

这个联系,可能是时间,也可能是速率,等等;

5.最后一步,细心代入物理量

说透了无非是要重视思考的过程。有句话说的好: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物理不就是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科学吗?所以学物理一定要掌握好物理规律,而物理规律的表现不就是公式吗?因此记牢物理公式,尤其是对推导公式的过程了如指掌,那就万事大吉了。

初中化学

——初涉其间,甘苦自知

化学这门功课应该说是在初三的时候初次接触,站在和其他人一样的起跑线上,我觉得应该拿出全力来学习这门重要的功课。在我们那个时候,不时地听到有前辈教导: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我自己的物理没有成为班上的第一名,这让我始终耿耿于怀,因此对于化学我是投入了很大的热情。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我发现化学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老师在课上进行着种种有趣的实验,我们也有机会进入实验室亲身进行实地操作,真是妙趣横生。但这个阶段的学习,我觉得要求下苦功地方真是不少,不仅要熟背化学元素表,而且要熟练地记忆各种反应公式。当时的化学题也是主要考察这些内容,许多应用题实际上都是在考察对于这些的记忆程度。但是,我特别粗心大意,往往记得不牢靠,不是把数字算错了,就是记错了化学公式,反正是考试的时候不仔细,事后又后悔不迭。但总体来说,我的化学成绩也算很不错,是同学中学得比较好的了。

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却是我整个初三都过得很不安。由于我的学习成绩好,人又比较刻苦,所以班主任让我当学习委员。每天上课的时候,老师走进教室,我就要喊:“起立”,接着同学们一起站起来,向老师表示问候;快下课的时候,我又要喊:“下课”,同学们一起向老师鞠躬,同时齐声道:“老师再见”。这个任务看似简单,实际上对于我来说却比较复杂,因为有时候老师上课,你搞不清他什么时候要下课离开教室,所以往往一边听老师讲课,我一边琢磨老师的意图,真是身心疲惫不堪。而化学老师是位年轻的女教师,那天下午她讲课讲得很有心劲儿,而我则由于精神不济,有些犯困。混沌之中,我听到她说:“那同学们就做这些题吧。”同桌的胳膊有无意识地碰了我一下,我觉得可能是到下课的时间了,于是就站起来颇有精神地喊道:“下课”,同学们都马上站了起来,大声地说:“老师再见!”同时还不怀好意地笑着,我意识到事情有些不对劲,再看看化学老师,脸色铁青,气呼呼地离开了,这时候我才知道,原来离下课时间还有十几分钟。事后,化学老师找我谈话,问我对她是不是有意见,我登时就觉得百口莫辩,十四岁的我无法说出让老师转变看法和态度的话语,也无法巧妙地解释整个事情,只知道这下她对我的印象将有很大的改观。经过这件事情,我对化学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只好靠自己的努力来充实自己。每次看到这位老师我都会觉得一种压力和不安,这实际上直接影响着我这门学科的成绩和学习的劲头,因为,这次谈话的景象始终在我心头,挥之不去,我拼命地想挽回老师对我的看法,却又无能为力。

好在这种情况只持续了一个多学期,我们就进入了中考,不管好坏,终于可以挥别过去曾经历的种种不如意和尴尬不堪,终于可以走出过去的阴影。如果说,我对于初中的化学学习最大的体会是什么,可能没有很明确的话语,唯一能够记起的就是这件现在看来比较有趣的往事,但实际上笑过之后,更多的是对当时的无奈与如今的如释重负,毕竟,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学会如何避免误会,如何处理这样那样的纠纷和矛盾。过去的尴尬和不安都已成为一种记忆深处难以忘怀却又不愿记起的浪花。

就在这种有欢乐更有拼搏与挣扎的初三,我们不但要学的是各门功课的具体知识,更要学习如何有技巧的参加考试。当时这所重点中学经常进行模拟考试,大家经常随身携带小板凳,在户外进行考试。不管是冬天还是初夏,我们都有这种锻炼,一方面可能是考虑到这种考试方式,学生之间的距离很远,有利于防止作弊;另一方面也是在磨练我们的意志和耐力,尽管周遭环境不好,但是还要求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做题。期中期末考试都在教室里考,但是当时规定:不到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就不能交卷出考场。最开始不太适应,但是这种考试方式却使我们在以后的种种考试中有着很强的耐力,一点都不急躁。可能这种方式在一些直辖市而言过于不可思议,但是对于一些内陆省份而言,考上高中的比例可能都要低于北京学生的高考录取比例,所以每一位老师才会如此尽心地要求学生提高自己的考试的能力,尽量减少周围环境对自己的干扰。而且,当时的班主任还告诉我们如何减少靠前的紧张情绪,如何使自己放松下来。记得比较深刻而且用得也比较多的方法就是,考前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先深吸一口气,再慢慢呼出,然后在缓缓吸一口气,再慢慢呼出,如此循环往复。但要点是一定要放慢呼气的速度,我的实践证明,这一方法对我而言是非常有效的,确实能够平复人的紧张情绪。总之,适应考试的方式林林总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关键就是结合别人的经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比较有效的方式。

这样,或者说经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再加上一些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在中考中的成绩还算是差强人意,最终成为这所重点中学面向全地区所招的300多人中的第十名左右。这成为自己面临人生挑战过程中的一个不小的战绩。于是,挥别了初中时代,我怀着憧憬与好奇的心情,信步走向高中时代,走向七月这个蛊惑着所有学子的未知领域……

高一数学:基本知识点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初中毕业后,有很多同学能以较优秀的数学成绩升入高中。可是后来由于不适应高中数学的教学,相当一部分在高一就出现成绩滑坡,甚至不及格的情况,严重的还发展到了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分析一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首先,我们原有的学习方法可能已经不能适应高一数学的学习了。

在初中三年,我们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对于数学来说,绝大多数同学都没有做笔记的习惯,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爱思考,而是希望从参考书或者直接从老师那里得到答案。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初、高中数学内容跨度较大。

与高一教材相比,初中教材有一个显著特点:所涉及的运算均在实数范围内;缺少对一些重要概念(例如函数)的严格定义;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如不等式的性质);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而高一教材开头就是集合、映射等较抽象的内容,出现了大量抽象符号;紧接着就是幂函数问题——在幂函数中,由于指数不同,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图像,这些图像往往能将初学者搞得晕头转向;然后一些同学又在函数单调性和奇偶性上纠缠不清;立体几何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又很高,教材概念多、符号多,一些同学往往将它们弄混。同时,概念定义严格,论证要求高。

是通过以下的方法,通过高一数学这道关卡的。

一、总结教材中的基本数学技巧

技巧往往就是最常见常用的“解法”。而“解法”又以教材上的最为基本和重要。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数学试题,我们不难发现,相当数量的基本题是课本上基本题目的直接引用或稍作变形而得来的,即使综合题也是基础知识的组合,加工和发展,这充分体现出了教材的基础作用。

在高考这根强大指挥棒指引下的其他阶段性考试,自然也在效仿这一做法。因此,要高度重视教材,针对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和方法,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的落实上。千万不要刻意追求一些偏题、怪题和技巧过强的难题,而把教材中最根本的方法和技巧给忽略了。这对于我们做对基础题,做好难题大题是很有好处的。

二、适当练习,进行反思

教材是核心,但并不意味着仅仅依靠教材就能学好数学。经验证明,解题练习是必需的。题目要做,但未必做得越多越好,题海战术“劳财伤命”,效果可能还不怎么样。

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应该设法从质量上而不是从数量上保证学习效果。

要注意积累各种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形成解决同类题的基本思路,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通法”。从而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

看如下例子:22

1.m为实数,方程x-mx+(m-m+1)=0的两根均在(3,4),求m。

2.x为任意实数,使有意义的a的范围。

数>0,故抛物线开口向上,再根据“两根均在(3,4)”做出图像。数形结合,得出不等式组:第1题是一个二次函数根的分布问22题。设f(x)=x-mx+(m-m+1),由于二次项系

解这个不等式组,即可得出m的范围。

第2题是个求定义域的问题,但是可以先将函数变形2

然后令cosx=t。此时,问题转换成了:当-1≤t≤1时,2t+(a-1)2t-2≥0恒成立,求a的范围。再令g(t)=2t+(a-1)t-2,是不是又转换成了二次函数根分布的问题了呢?

看!我们只要掌握了解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许多看似不同的问题就转换成了相同的问题了。要是每次练习后我们都能及时反思总结解题过程的来龙去脉;反思总结此题和哪些题类似或有联系及解决这类问题有何规律可循,那么我们的认知结构就会不断完善,对问题的认识能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及时对所做题目进行反思总结,胜过了毫无目的地做5道题。

在高中阶段,数学计算除了包括初中阶段学习过的比较简单的运算法则之外,还包括一些典型的计算的方法(这些算法在初中阶段主要还是出现在数学竞赛中):如换元法、构造法、拆项法、变量替换法等。上面的例子中,求使函数有意义的a的范围的问题,就是因为将cosx换做了t,让问题变成了一个比较好辨认的二次函数问题。

这类方法常常能让问题变得简单明了,对于提高计算速度以及计算的准确率都是很有帮助的。

高中知识与初中知识之间的跨度虽然很大,但是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通过类比,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高中知识与初中知识是相通的。

以几何为例,初中几何为平面几何,处理二维问题;而高中几何则是立体几何,研究三维空间问题。看下面的命题:

命题一:

正△ABC中任意一点P到三边的距离和等于该三角形的高。

命题二:

正四面体Q-ABC内任意一点P到四个面的距离和等于该四面体的高。

前者的证明:分别连接P与A、B、C三点,正△ABC被分成了三个小三角形△PAB、△PBC、△PAC。然后利用△ABC的面积等于三个小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证明命。

类比高中立体几何,我们能否证明一个正面体内任意一点到四个面的距离和等于该四面体的高呢?答案是可能的。

可以看出这个两个问题十分相似。我们可以这样猜测:二维推广到三维的时候,与面积法对应的是否就是体积法呢?这为我们解答问题指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类似的例子很多。由于篇幅限制,在此就不再赘述。

三、定期热身

记得在高三的时候,老师几乎每天都发一张题单给我们做。让大家疑惑的是,题单上的全都是选择题和填空题,而且几乎没有什么难题。后来老师才告诉我们:一天不练,功夫丢一半。每天完成一张题单是为了调节我们的做题的感觉,让我们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对考试不会有陌生的感觉,而且对提高答题的速度也有很大的好处。

当然,高一时期我们并没有必要象高三那样紧张。不过我觉得大家还是有必要时不时做些“热身”,调解调解情绪,这对于学习新知识或者参加考试都是大有裨益的。

以上就是我对于高一数学学习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下功夫”,才能有功夫

相对来说,物理是高中理科课程中学习起来困难较多的一科。刚进入高一的时候,班上的一些同学总是抱怨:上课老师的讲解很容易听懂,教科书阅读起来也毫不费力;可就是不会做题,考试分数总是那么可怜兮兮。

这是一个让人困惑的现象。不过仔细想想,就会觉得很自然了。例如,有些同学喜欢看作文选,并且常常为范例构思的精巧、文笔的优美流畅而感叹——他们是读懂了作品,可是这些同学是不是就都具有了写出这样的作文的能力了呢?显然不是。要将“看懂”转化成“具有”相当的写作水品,就必须在看懂的基础上,多练习,多下功夫,这样才有可能掌握写作奥妙。在这点上,学好物理与之完全相同。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下功夫”的看法。

一、“勿于浮沙筑高台”——记忆基本知识点

高中物理考试的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极少出现写概念、规律等基本知识点的“文字题”。因此,很多同学就错误认为记忆基本的概念、规律、方法、结论等等没有什么价值。

或许对于某几次考试来说,记不住或者是记不清一些基本知识点不会造成太大的失分,但是这将势必影响到你对物理问题的深入理解,甚至使你无法系统认识整个物理知识的框架。有的人学习非常努力,也有喜欢钻研难题的习惯,可是每次遇到新题型、新问题,总是要等老师讲解或者查看答案后才会做,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成绩也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这就是忽视记忆所造成的。对基本概念、规律和结论都记不住,物理学习怎么可能谈得上真正深入?

不过,记忆需要合理的方法,否则就容易走进“死记硬背”的误区。对概念性的定义、性质不仅仅要从字面上理解,更重要的是理解它的内涵。进行类比或者对比记忆,是理解内涵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对于区分不同条件下的相同物理过程,减少或者避免狭隘经验的干扰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动量和冲量是一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在教科书中有如下表述:

动量: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动量,也即p=mv

冲量:力和力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力的冲量,也即I=Ft

通过比较,我们不但从字面上加深了对动量和冲量的认识,而且还发现:两者都是矢量;但是它们单位不同(动量单位为:kg·m/s而冲量单位为N·s),方向不同(动量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而冲量与物体的速度改变的方向相同),物理意义不同(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是个状态量,而冲量是反映力的时间积累效果的物理量)。

还可以通过动量定理进一步认识到:虽然动量和冲量的单位在形式上不同,但实质上是等效的;冲量是动量改变的量度,加上冲量与力密切相关,这就揭示了我们以前常常被告知的原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通过这样的记忆,我们对于动量和冲量自然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

高一物理中还有大量基本知识点可以通过类似的方法记忆,限于篇幅,不再枚举。

二、“厚积而薄发”——重视积累

积累对于学好任何一门课程,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认为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应该重视对知识的积累。

所积累的知识,不应囿于某一方面,而应是广泛的:既可以来自教科书、参考资料、试卷也可以来自报纸、电视或者演讲报告;既可以是大纲要求的,也可以是大纲之外的;既可以是一道有启发性的题目,也可以一个插图,一段小阅读……形成了积累的习惯,我们就好比获取了一把学习的利剑。

积累范围的广泛性决定了对积累内容进行分类的必要性。在搜集整理过程中,要善于将知识点按照某些标准分类,然后最好能记在不同的笔记本当中。至于标准,可以是“来源”,可以是“内容”,甚至可以是“形式”,这完全依据个人的习惯和爱好而定。另外,归类整理过程中,类比和对比也是有必要的,它们对于我们记忆和理解知识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方法所不能取代的。通过积累,应当使知识更全面、更完整、更系统;使公式、定理、定律的联系更加紧密;使我们对物理问题的实质理解得更加深入透彻。

想强调一下,对所犯错误(主要来自作业和考试)的总结也属于一种非常重要的积累。这一工作往往使你看清楚你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的薄弱环节,以便“对症下药”。同时,它在考前也能起到警示和激励的作用。

三、“学而不思则惘”——学贵在思

人不具有山崩海啸的力量,但人可以通过思考改变天地,成为自然的主人。这就是思考的力量!思考是前行的推进器,纵观时代的发展,工作和生活中的发明创造,无不是思考的结晶。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后,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对任何一个不明白的细节进行思考。22

例如,动能定义为:(1/2)mv。为什么不定义成(1/3)mv或3者定义成(1/2)mv呢?由牛顿第一定律知,要让一个静止的质量为m的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必须要有合外力作用。考虑一维运动的情况。0假设物体原来的运动速率为v,在运动速度方向上受的合外力为F,在此作用下物体的位移为S,运动速率变为vt。依据功的定义:W=F·22S。由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a=F/m。再由运动学方程:vt-V0=2a·S,得:22

F=a·m=(vt-V0)/(2S)·m;

而功的表达式变形为:2222

W=F·S=(vt-V0)/(2S)·m·S=(1/2)mvt-(1/2)mv0

噢!一个好熟悉的式子!它实际上就是动能定理。什么意思呢?2合外力对物体做功,导致了一个量(1/2)mV的变化!而这个量又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密切相关!所以,将它定义成了动能!合外力作的功,也便成了物体动能变化的量度!

有的同学认为定义是随意的,类似这样的思考,纠正了我们的错误观念。类似的思考,使我们对定义、定理、规律的含意和适用条件有了正确理解。

虽然有时思考会让你觉得“一无所获”,但你绝对不应该沮丧。只要下了功夫,就不会白费,它的价值总会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不断的思考,为我们自身储存了大量的“能量”,使我们受益无穷。

天才出于勤奋

给自己准备一个错题集,不定期的翻翻看看。你自己不能完全靠老师的教,自己要从“学会”转到“会学”。这样,接受新的东西,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做好知识的迁移。多接触一些题型,据我个人的经验,这能很好地提高高三时的信心。天才出于勤奋王宏/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作者简介:王宏,男,河南人,1996年考入清华大学,现己毕业继续在清华读研。

引子:

一路走来皆辛苦,一朝得中水木清华,感慨万千,回首烛光灯下,叹追求之路艰辛。唉,一切尽在勤字中!

高中语文:机遇青睐有准备的头脑

关于语文,很多人都头疼,似乎难的很。有的人认为没有什么必要在语文上下太大的功夫,只要有感觉,就可以了。这种感觉,我觉得对一些人来说,就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的结果。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就是这个意思。当然,有人平时学的不怎么好,但是考试就考的很好。这是个人的运气问题。

没有好的运气的话,那就得好好学习了。高一、高二的语文与高考语文的考试内容不是很贴近。所以,我建议在高一、高二阶段,先把基础知识学好。有人对某个字很熟悉,可是到了考场就认不准了,这就是不扎实的表现。一些字的读音,平时你念的也许就与高考的答案大相径庭。高一、高二的时候,最好多看看一些报刊、杂志,为高考作文准备素材。

另外,没有事的时候,就把以前的高考卷子拿出来好好看看。因为出卷子的老师的思维是比较固定的,而每年几乎就那几个老师出题,所以,为了高考考好,就要琢磨老师的出题思路。别的课外题,适当地做做,因为思路不同,弄不好会淆乱你的思路,而且语文的好成绩并不是你做题做出来的,关键是领悟。说句实在的,若你真的从历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发现什么规律的话,那么你的语文的PASS就没有什么问题。那么,我们就以2001年高考试卷为例,看看我们怎么复习和考语文。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璀璨(càn) 憧(chōng)憬 饮鸩(zhèn)止渴

B.凝(níng)固 分泌(bì) 孜(zī)孜不倦

C.蹊(qī)跷 省(xǐng)悟 穷形尽相(xiàng)

D.端倪(ní) 宝藏(zàng) 未雨绸缪(móu)【分析】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正确识记。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项,该项中“分泌”的“泌”应读mì,不读bì。这是个多音字,而“泌阳”6,就读作Bì Yáng。【应对措施】你平时用方言说话,但是你一定记住普通话的读音。可以准备个本子,把易错、易弄错的字、读音记下来多注意就可以了。另外,找出读音错误的,只要你认出一个错的就可以选它了。别的不要看了,节省时间。

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戳穿 力挽狂澜 暧昧 食不果腹

B.震撼 融汇贯通 喧嚣 响彻云霄

C.深奥 死不瞑目 气慨 雍容华贵

D.凋蔽 哗众取宠 辍学 愤世疾俗【分析】第2题重点考查对现代汉语字形的正确识记。这要找出三项错误的地方,仔细瞪大眼睛。C项中:“气慨”应为“气概”,B项中:“融汇贯通”应为“融会贯通”D项中:“凋蔽”应为“凋敝”。【对策】与第一题同,平时注意书写,死背而已,切不可认为小事。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位发言人()指出,美方对这次撞机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向中国人民作出交代,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②尽管这只是一次(),但民警与保安的迅速出击,表明本市第一个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已经成功地开通了。

③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

A.庄重 演练 引导

B.郑重 演示 引导

C.庄重 演示 导致

D.郑重 演练 导致【分析】第3题重点考查结合语境准确选用词语以及辨析同义词的能力。只要你的语感不错,选出不难。但若是你的语感很差,就要吭哧吭哧地做了。只是难度太小了些,只要一看①和③,即可确定答案应该是D,②句中所对应的较有难度的“演示”和“演练”就不必再看。【对策】无他,这种题一般有比较强的政治性,平时多看看诸如《参考消息》、《人民日报》等报纸,注意报纸中措辞的使用。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B.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C.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

D.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分析】第4题重点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这有难度,因为平时我们对成语的感觉一向比较大众化,而考试中的成语要注意语境。作为词义积累性的题,只能看每个学生各自积累的水平如何,虽然语感也起作用,但往往不能完全靠它。【对策】整理、死背、灵活应用,特别要注意语境。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谁能不信高科技会给人类带来福音?正因为这样,难怪骗子们也要浑水摸鱼,打出高科技的幌子了。

B.如何才能让大家都富起来呢?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知识的贫乏必然造成财富的贫乏,财富的充足往往是以知识的充实为前提的。

C.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

D.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分析】第5题重点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本题所涉及的病句的类型,都是考生在写作时常见的,也是一些报章杂志上经常见到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凭借学习中所掌握的病句修改理论,加之正面认定和反面排除,不难看出答案该是A项。所选语料涉及高科技骗子、知识与财富、教育发展等话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策】做这道题时,要注意分析句子的结构。这样,一般的错误可以看的出来,看不出来的,多念几遍,或者换种说法,这句话怎么讲,觉得别扭的肯定有错。

6.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1)每逢深秋时节,()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2)远眺群山环抱,()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分析】第6题重点考查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句子衔接方面的能力。句子的衔接是否恰当,虽然也与句子的形式有关,但主要是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值得注意的是,本题的题干与往年相比稍有变化,往年是“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今年改为“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这就给考生一个暗示,本题中要求填入横线处的语句,不仅要考虑语意的连贯,还要注意音节是否和谐。而音节的和谐常常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句式对称音节协调;二是上下文押韵。本题中的(1)句,“每逢”为六字句,若选①,“置身山顶”是四字句,“俯瞰松竹山茶”又是六字句,显得参差杂乱,极不平稳;若选②,两个六字句相对,接下来是四个四字句。不仅句式对称,而且“瞰”与“览”也押韵。所以第(1)句应该选②,后面的就好解决了。【对策】一看题目要求,“语意连贯、音节和谐”从音节入手,就简单多了。

7关于文学常识的,比较简单,死背而已。而且像2001年的找出错误的,就找到那种一眼看出的错误就可以了。

阅读唐诗,完成8、9题。【分析】8、9、10三个题本来是属于有意要拉开考生距离的诗词鉴赏题,即一般说来,在考生对诗词阅读没有大量积累的情况下,从理论上说,很难设想会对作者简单几句话中的思想感情有准确、深刻的理解。不仅如此,这错误的一项作为“遵守游戏规则”而言,还往往要在表现形式上能使学生积累有效,比如第10题的答案D项,且不说本诗也就是说说对海的感受而已,即使从内容上感觉不敏锐,可只要我们熟悉题型就只常常在这样的内容上作文章,也就使其变成了较为直观的形式。【对策】这种题型,需要一定的鉴赏能力和一定的文史知识。平时,大家要注意一下中国古典知识。就算你没有什么鉴赏能力,至少能够读懂这首诗吧,那就沉下气,从句子的结构到句子所含的蕴意,一句句进行分析了。这种,需要多练练,多感觉。从这几年的题型来看,诗词要不要动辄就反映人生哲学等问题,成了观察题型的着眼点。

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我觉得是选文虽在课外,但基本知识其实在课内。只要把平时文言课文和知识学好、学扎实了,就不怕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一直比较难,学生最容易丢分。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下长期艰苦的功夫,但不等于说没有规律可循。

拿到一篇(段)阅读材料,先要“整体阅读”也就是大体浏览一二遍,了解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写作的对象是什么,这是十分关键的环节,也是容易忽略的环节。在这一步,要善于“借助”,也就是要借助文段的题目和出处,借助注解,甚至借助题干。要善于借助文段的小结句、过渡句、关键句,借助经常出现的词语,借助重要的关联词。尤其要注意把观点和材料分开,看看哪里是作者运用的材料,把这些材料放到一旁,抓住这些观点,就抓住了文段内容的核心。

接触到具体题目时,要注意题目涉及的范围,有的是局部题,有的则涉及整体。涉及局部的题,要善于准确找到有效搜索区域,适当在文中做标记,也有的局部题涉及的区域可能需要在文段中远距离搜索,考生要加强这个意识。

客观性较强的题目,往往提示性和干扰性都很强,我们要善于排除干扰项,利用提示。怎样排除干扰呢?平时训练中应注意总结主要的干扰源。例如“偷换概念”“混淆概念间的关系”“以偏概全”“扩大范围”“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答非所问”“拔高贬低”“倒置错位”(因果倒置、主次倒置、前后倒置、整体与局部倒置、条件与结果倒置、方法与目的倒置、可能与必然错位、已然与未然错位)等等,对之提高防范意识。我们应该更重视作答的表述。表述要准确、全面、简洁。千万不要有答得“多多益善”的“撞大运”心理,否则只会减少得分机率。另外,从历年高考情况来看,现代文阅读题总是丢分最多的,所以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不要一碰到自己拿不准的题就慌了手脚。要允许自己有不会做的题,允许自己在某些地方丢分,心态保持好了,头脑清醒,才能做好这类具有连锁效应的阅读题。

下面,应该讲的是高考语文重头戏——作文。

高考作文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首先要符合题目要求。高考作文的形式不同,其限制条件也不同。命题作文的限制条件主要体现在词语的范围上,如《尝试》这个题目,要看有无深层意义,这种“尝试”不应该是一般意义的第一次实践活动,而应该是主动的、有目的地实践活动。

材料作文的限制性主要体现在材料中,材料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像。一些寄寓性的材料,更需要弄清其限制条件才能动笔。如1995年高考作文所给的材料是一首寓言诗《鸟的评说》:

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题目要求:“根据《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其限制条件首先是必须根据《鸟的评说》来写,不能任意发挥。诗的寓意就是讽喻现实社会中那些对别人的特点、特长有偏见甚至将其曲解为缺点而加以攻讦的现象。这就是作文的限制性条件,离开了诗的寓意去立意构思,都是偏离题意的。

高考作文不仅有限制性,同时还具有启发性。每年高考作文的限制性不同,启发性也会随之而变化。一般来说,限制条件越多,启发性就越少;限制条件越少,启发性就越多。1996年作文题《我更喜欢漫画〈×××〉》就属限制条件多的题目,你不能写两幅漫画都喜欢,更不能写都不喜欢,只能“更喜欢”其中的一幅,既然更喜欢就要把二者进行比较。

用适当的限制条件、又具有较大启发性的材料作文,在最近一两年成为高考作文的宠儿。1999年高考作文题在这方面做了尝试。试题所给的是一则有关研究记忆移植的材料,这个作文题只规定作文的范围,因此无论是内容还是写作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注意这种类型的作文对平时死记硬背的同学并不见得就是很好的,平时思维定势的,也要改改了。最好多看看报纸、杂志,一方面积累素材,另一方面也休息一下。

要关注身外事,关注热点,关注社会。有大视野才不会被“话题”难倒,才能左右逢源。平时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考生,自然会在“话题”前,惊惶失措,不知所云。看得多看得远不够,还要看得深,看得真。要训练自己思辨能力,某个问题不能讲死、讲绝,对一些基本观点要经常思考讨论。

在离考试还剩一个月的时间,应该是冲刺的如何安排?我觉得大家可以做好一下的准备。首先,查漏补缺。把以前做过的试卷好好看看,研究自己做过的题,那些错了,原因是什么。就是对了,也要考虑是自己蒙的还是自己的确会做。找到自己的不足立即进行弥补,弥补的办法是做单项强化训练,先做近几年来的同类考题,然后再做一些其他的训练题。其次,研究高考试题。就语文来说,多做题没有很大的意义,要多研究历年高考题,看看出的题型以及出题思路。

很多同学在做阅读中的简答题时都有这样一个体会,一看答案发现自己在做题时也曾想过这一点,但是自己写出来的答案却与参考答案大相径庭。为什么这样?这是因为同学们思路散漫,想了很多,但是不能最后确定到正确的方向上。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揣摩高考题的思路出发来进行必要的训练。这样,你的思路与高考题同步,才能在做高考卷子时有机可寻。

再次,注意卷面。一般来讲,字迹清楚、卷面干净,这会给阅卷老师留下很好的印象。那种平时不练,认为“只要在考试中注意一下”的想法是不正确的。此外,在写作文时,一般的错误不必改,如果实在有不得不改的错误,轻轻勾一下就行了,千万不可涂黑。

另外,注意做题速度。高考时如果能合理分配做题时间,对考试有很大的帮助。语文考试有150分钟,可以做如下分配:

客观卷用50分钟,其中第一题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一)、第二题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共用15分钟;第三题,即文言文阅读,20分钟;第四题现代文阅读(一),15分钟。主观卷共用100分钟,其中第五题现代文阅读(二),30分钟;第六题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二),15分钟;第七题写作,50分钟;涂卡和整理卷子5分钟。

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略做调整。为了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试题,平时就应该按照这个时间来做,不能有半点拖延,否则,一题一题拖延下来,结果必然是挤掉作文的时间,以至于作文都是急就章,大大影响作文成绩,得不偿失。

高中英语:方法和习惯的运动

英语的学习,到了高中就需要上个台阶了。这不再是初中的简单背背就可以的,要求更多的是一种耐性、忍力了。由于在初中时,英语成绩名列前茅,所以我也想在高中继续保持这一优势。“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绝对是一个真理。

高中的英语考试以及高考的英语准备要从高一就开始准备。首先是要树立一种考试思维。也就是说,高中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高考。那么从各方面都要思高考之所思,想高考之所想。学习方法和习惯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说是决定高考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我想经历过高考的人都知道:高考复习时会出现一种高原现象。也就是有的人成绩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停滞不前。相反,到了高三,有的同学的学习成绩迅速提高。这里的秘密就是学习方法。高原现象就是因为学习方法不正确造成的。这种现象很普遍。以前的学习,只要在考试前背背,或者多做几道题就可以了。但是,高考考的是几年的学习积累和学习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天形成的。所以,到了高考,一些不足的地方就会充分地暴露出来。

学习,不仅仅是做题。若方法不对,那么就算你做遍天下的英语题,也没有用处。而当时又把多做几个题作为考取好成绩的唯一途径。浪费很多时间,有些劳动密集型的感觉。因为做题的“劳动率”很低,心里还乱乱的,尽想多考几分。

一次考试的成绩并不能代表什么,关键是自己的基础要扎实,不能轻飘飘的,那样无论考什么,都不怕了。而且,我也太在乎成绩了,一次考得好,就欣欣然;考不好,就惶惶然如丧家之犬。自己被分数控制了,却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却改正错误,使得以后不再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以以前犯的错为鉴,才能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为那已经打碎的牛奶哭泣,不是很没有必要吗?

我当时上高中的时候,流行一种叫“过电影”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在躺在床上,进入梦乡之前,还要把一天学习的东西在脑子里过一遍,遇到想不起来的东西,还要想想。那个时候,好多的幻想都被“过电影”挤走了,没有办法,3、5:1的高考录取率,让我们整天就想着怎么学习了。第二天起床之前,还要想想昨天学了什么。看过一本书介绍:早晨的记忆力是最好的。这还没完,过了三天,还要看看、想想。简言之:直到你学这个知识点学得快郁闷死,就可以了。这个方法事实上对记忆东西很有用。

学习,不是在你学了多少,而在于你学到多少。这真是至理名言。以前,我也做过改错集之类的东东,但是很少看,觉得写了很多,很有成就感。但是,做这些东东,不是为了做而做,关键是你真正把这个知识点真正变成你自己的东西。正如你吃的东西,你能够吸收。事实上,这就是一个学习主动权的问题。这也是学习能力问题。你自己不能完全靠老师的教,自己要从“学会”转到“会学”。这样,接受新的东西,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做好知识的迁移。也就是通过一道题,你要学会解所有这道题的方法。比如英语中的语法应用。层出不穷的语法变化的确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是只要掌握了基本的语法知识,再做几道典型的题目,并且记住他们能够灵活应用的关键点,就可以了。要记住,有时候,考的题与平时做的也许结构相同,但在小的地方做了手脚,那么就要小心了。

接下来,基础打好了,就要改改马虎的毛病。马虎的毛病,我一直到了高三才改掉大半。在一开始出现马虎毛病的时候,就要将它“扼杀于襁褓之中”。因为,当你在高考的时候,想认真一点,不犯马虎的毛病已经不可能了。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正如“万丈高楼平地起”,所以想改掉这个毛病也不是一时半时的事情。磨练自己意志。与马虎作斗争的最好的武器就是做题。如英语的改错题。大约10个错。这也是很难拿分的地方。我的改错题,一般得8、9分。(共10分)。怎么做的呢?

一开始,想自己的基础也不错,但是一做这种题就要错一半以上。后来,经过长期的练习,我发现了一些对策。在做这种题的时候,一定要通观全文。这样,才能把关于句子逻辑错误的题看出来。而且,这道题有的错误是与句子结构有关的。比如,开头有了Because,结尾又出现了So,那肯定是这两者不能同时用的。看来你知道这个知识点,但你一疏忽句子结构,错误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有人嫌看全文占时间,但是你要知道“砍柴不误磨刀功”呀。接着,你就要高度警惕地看着文章了,不放过一个疑惑的地方。一般的错误,如动词的语态不对,这要看句子的情境,比较简单。先通读一遍,做一下,一般你会改出4、5个。剩下的,比较隐蔽。但不要紧,你要更加谨慎。仔细看上下文,你的扎实的基础知识此时便要派上用场。你一定不要在诸如应该是get over还是get at之类的简单问题上糊涂。这个10分,大部分还是检测你平时学习基础知识以及它的灵活应变上。考不到5-6分,就好好去背单词、词组吧。剩下的,就是一种琢磨了。句子的结构、逻辑,好好分析。还要注意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这可是揣摩作者意思的关键因素呀。记得在10个错中,一般会有一道关于作者观点的题。它表现在前面对什么东东一直在说好,最后突然说出个不好的形容词。那很明显:就是错了呗。看这10个题的感觉就像在一大堆东西中,找你要的东西。但是那个东西又和周围的很像。怎么办?耐下心来,仔细寻找。试以98年全国高考的英语试题为例。My Favourite Sport

My favourite sport is football。I was a member of 86。________

our school football team。We practise for three times 87。_______

every week and often watch football match on TV 88。_______

together。Play football not only makes us grow up 89。_______

tall and strong but also give us a sense of fair play and 90。_______

team spirit。We must keep in mind that we play 91。_______

for the team instead ourselves。Also, the sport 92。_______

teaches us the important of obedience(服从)。Each 93。_______

player must obey captain, who is the leader of 94。_______

the team。And they must not break the rules too 95。_______

of ten if we want to win the game.

看一遍,了解一下讲的大概的内容。会填的空就可以写上了。如86、88、91、92。而87涉及到时间前到底加不加for的问题。89涉及到动词能不能做主语的问题。而90,忽视了句子的结构就找不到give和makes的并列动词的关系。93,忽视了the important of obedience这个句型,就可能找不到有什么错的。94,也要考虑从句对特定主语的修饰作用。95,通观全文或者看到整个句子的对称,也能找到。所以,改错一定注意通观全局,把握重点。

高考的英语,关键就是阅读。阅读,要讲速度、质量和数量。我们当时大约在45分钟内做完40分的题吧。阅读的目的就是要获取书面信息。因而阅读时不能逐字逐句地去分析语法,而是要快速完成树材料的阅读,抓住大意,再深层次地去理解内容。

记得当时有先读文章再看题还是先看题再读文章之争论。依我看,以自己最习惯的方法最准。邯郸学步,可是更糟糕的事情。我是带着问题看文章的。开始的时候,阅读的步骤是看题带着问题看文章。要看的很仔细,不要考虑时间问题。这样,命中率高,只是时间太久。等理解很透彻。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比较熟悉这个方法的时候,就要考虑时间了。而且,文章并不是每个地方都要看的。抓住题目,直奔主题。这就要求聚精会神,全力以赴了。要练成一目十行的本领。

近几年,不只是英语高考,在其他各类的英语考试中,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已放到测试的首位。在这方面,对语言知识的直接考查比较少,而考查作者的态度、意图、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一类深层次的题目逐年增多。在这里,大家注意一个关键问题:你的观点不等于作者的观点!怎么理解呢?你在看了一篇文章之前会对一些问题有“成见”。比如:一篇短文讲机器人多么的智能,有一天会统治地球。作者也支持这一观点。以一般人的观点来说,这个观点不对。机器人不会打败人类。于是,你就选了这一观点。但是,注意:人家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注意审题。阅读有细节题,这种最好带着问题看文章,省时间。看下面这篇高考阅读。E

As prices and building costs keep rising, the“do-it-yourself”(DIY)trend(趋势)in theU。S。continues~to grow。“We needed furniture(家具)for our living room,”says John Ross,“and we just didnt have enough~money to buy it。So we decided totry making a few tables and chairs。”John got married six months~ago, and like many young people these days, they are struggling to make a home at a time when the cost of living is very high。TheRosses took a 2-week course for$280 at a night school。Now they~build all their furniture and make repairs around the house。

Jim Hatfield has three boys and his wife died。Hs has a full-time job at home as well as in a shoe making factory。Last month, he received a car repair bill for$420。“I was deeply upset about it。Now Ive finished a car repair course, I should be able to fix the car by myself。”

John and Jim are not unusual people。Most families in the country are doing everything they can to save money so the can fight the high cost of living。If you want to become a“do-it-yourselfer”,you can go to DIY calsses。And for those who dont have time to take a course, there are books that tell~you how you can do things ourself。

问题:What would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

四个选项分别为:A:The Joy of DIY B:You Can Do It Too!C:Welcome toOur DIY Course!D:Ross and Hat field:Beilevrs in DIY。

这篇文章的大意是:在美国,由于物价持续上升,所以“自己动手”的趋势也在增长。接着列举了几家美国普通家庭“自己动手”的例子,从制作家具到修车无所不能,真是经济实惠。

最后作者问读者,你如果也想“自己动手”,可以参加“自己动手”学习班学习;如没有时间还可以买这一类的书自学。作者的主要意图是引导你“自己动手”(B:You Can Do It Too!)如果你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较差,又忽视作者的主旨,那么这道题你犯错误就是理所应当了。

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我觉得首先一定把每次的阅读当成考试题来做,这样才能培养出聚精会神的功夫。其次,做一道阅读,不在乎它对还是错,关键是要知道你是猜对还是分析对的,错了是因为马虎还是被迷惑了。这样,阅读才能真正有提高。平时,有机会多看些外文书籍、报刊,能够提高阅读水平。

至于作文,我觉得还是基础知识的体现。只要没有什么大错,就可以了。如果还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那就多背句型、短语。写作文时,可以主要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头要尽量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同一个词或者词组不要太频繁使用。比如:I think that完全可以由别的词组代替。试想,阅卷老师在看了N个I think that之后,还会对你的I think that产生兴趣吗?若要引起老师的眼前一亮,关键就是灵活掌握和英语各种常见的句型和词组。

据统计,近几年上海和全国英语高考卷中的写作,主要是关于记人、叙事、写信和通知或看图作文等内容的记叙文、议论文和应用文。一般说来记叙文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六要素,写作时要明白清楚地给予表达。

议论文要求考生就某一方面的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发表自己看法。一般说来议论文文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构成。要做到:1、论点正确无误。2、论据可靠充分。3、论证合理严密。

英语应用文主要以写信为主。英文书信由6个部分组成。它们是信头、信内地址、称呼、正文、结束语、签字。格式一定要正确。

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还是应用文,在具体写作过程中我们不妨按如下顺序进行。

首先,确定写作中心。根据这个中心,能够扩展的材料有哪些。要避免写那些与中心内容无关紧要的细节。

其次,围绕中心,列出写作提纲。提纲一定要包含所提供的情景要点,同时要尽量使用自己熟悉的词汇与句型。

第三、根据字数多少,扩展成篇。扩展的内容一定要紧扣主题,千万不要写那些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扩展时要按照题目要求的字数来写,以避免由于字数不够引起的扣分。

万变不离其中。英语的最后落脚点就在英语单词等基础知识上。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步步为营,稳打稳扎。基础知识的学习,有的同学觉得自己学了这么多年的英语单词,没有问题了。但是,请注意:任何难题都建立在简单的基础之上,任何的阅读、作文都建立在简单的单词之上。什么叫掌握单词?不是你知道它的一般意思就可以了,而是搞清它的在高考英语单词要求内的所有意思,另外,注意词的不同用法,直到举一反三的境界,这才叫你真的掌握了单词。关于灵活应用问题,我们可以看一下1998年高考英语试题的阅读理解第65题。当年考生错选答案比较突出。其原因immediate~cause(直接原因)未列入大纲,又是该题的关键词,所以考生答题时便模糊不清了。Immediatel~y(副词)是考生很熟悉的,去掉后缀ly即immediate(形容词),两词的意思基本一致。只要考生运脑分析并灵活运用是可以答对的。第82题也存在类似的情况,natural学生熟悉,naturally是natural的派生词。

所以,在高考的英语复习中,大家要注意一定把基础打扎实。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培养能力就是多做考题,尤其是多做高难度的考题,因而把时间都花在一份份模拟考题上。这是舍本求末、急功近利的错误作法。在也读上,要加强课内外阅读,扩大视野,全面提高英语水平。加强课内外阅读是指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师指导下阅读,通过科学的训练,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提高阅读理解的速度,使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高。二是考生利用课外时间选择一些相应水平的读物认真阅读,扩充词汇量,扩大知识面,俗语说“见多识广”。读的少,只死抠书本,知识面自然窄,阅读技能再高也无济于事。

至于心理素质问题,我觉得这是决定高考最终是否胜利的关键问题。在考试中,有的人,本来水平不高,但发挥得好,就考中了;而有的人心理素质不好,就不能做到正常水平的发挥。

1.考试前需要提前放松入静。高考是高度紧张的思维活动,考生需要学会在三天里,平静下来,不必看什么资料了。

2.考前需要学会摆脱压力,确立信心。许多考生在临考前甚至考试中总是担心考不过别人,或者担心自己是否能够通过考试,从而使自己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在解题上。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3.及时完成思维的转移和预热。高考是高集中、大负荷量的思维工作。如何完成不同门类考试之间的思维转移和及时集中,是高考中是否能够充分发挥的关键问题。考生考完一门课程之后,不应急于找别人对答案,这将可能导致懊悔的情绪,影响下门考试正常发挥。

4.从简到难,避难就易原则。许多考生有抓高分题、不放过难题的不良习惯,错误地认为先抓到大题目可以得更多的分数。有些考生不忍心丢掉任何分数,在遇到一时不能解决的题目时,也死钻不舍,结果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最终使会做的题目也没有机会解答。

就英语而谈,在考前的一个周,就不要做什么阅读的。高考要碰上原题的机率不大。而且,若做不好,心情还压抑。不如,就把以前的卷子拿出来看看错在什么地方,以免在高考中继续出错。单词仍然不能放弃,每天都要看看。多歇歇,出去散散步,聊聊天。在高考的时候,第一大题若是听力,也不要着急。听多少,算多少。不会,就蒙。心里不要想:完了,听力一塌糊涂。记住:直到你最后铃声响起,你才算终结了英语。沉下心来,做有把握的题。也许,有峰回路转的时候。

不会的先做个记号,做完了再回头看。阅读一定要相信第一感觉。除非有绝对的理由可以改答案。至于作文,在心里或草稿纸上列上大纲。做完,再看看有没有明显的错误。卷面整洁也是必备的。

初中物理:用心感受,脚踏实地

初中物理要学好,自己用心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好的老师更重要。

在我所在的市,小学升初中按学区决定进哪所学校,所以进了市里的第二重点,尽管小学成绩挺好(进班时排在第一位)。初一成绩平平,班里仅六、七的样子,年级(六个班)更是排不上了。初二开始接触物理。由于初一成绩不理想,初二面对一个新的开始,决心做得好一些。对于第一次接触的物理,就更多了一些期望。遗憾地是,第一个物理老师水平太差,后悔没花钱进第一重点。上课拿着课本念一下,定理之类的往黑板上抄一抄;作业上自己不明白的拿去问老师,才发现她明白的不比自己多多少,好生郁闷。物理不同于数学:初中数学中条条框框不是很多,而且数学是小学一年纪就开始学的,不那么陌生;物理则是新东西,而且非常强调对概念、定理等的准确把握,同时还有对以前锻炼较少的抽象思维能力方面的要求。所以,初中物理,门槛较高,入门不易。初二时,学习热情高,所以做一些简单的应用题(相对于基本的概念题而言)没问题,但要把一些概念、定理变变花样,就无所适从了。于是翻课本,概念看了一遍又一遍,可总感觉题目是题目,书本上的概念还是书本上的概念,联系不到一块儿去,也就是不会活用概念。那时吃够了没有“明(白)”师指点的苦头。这一点到初三时就能看得很明显:初三时搞班级调整,班里进来了一个学生,用功程度不及本人的一半,但中等难度的物理考试能考90分(班里仅此一人),而我则只能是七、八十分,还算是一人之下,众人之上了。看看试卷,自己简单题基本不错,但即使中等难度的大题当时对我就成问题。其实物理的题目就是那几个套路,只要有经验的明白人给你讲讲,自己琢磨一下,练几个该套路的题目,就能掌握;当你发现练习中该套路的题目都没问题时,自然对这种题目就有了信心。考试时百分之九十的题目都出自平时练习中接触过的套路,只要熟悉了那些套路,考试时对号入座,分数就不会很离谱。但如果没人指点,摸不着门道,十分左右的大题一分拿不到也没什么希奇的。当时对比自己跟那个同学的试卷,差别就在自己对一类光学的题目摸不清套路,而那位同学曾师从一位不错的物理老师,讲过类似的问题。一个套路的题目不懂,考试就十分十分地丢分,这是很痛苦的。当时的条件,只能靠自己。于是一遍一遍地翻物理书,背概念,又去书店买参考书,看上面的例题和分析,自己总结套路。不过,对一个初学者,许多东西还是太抽象了,不能彻底明白。幸运的是,初三下半学年的中期,换了个新的物理老师,他能把那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讲清楚(而这是以前那个老师所做不到的),不少积攒于心头多日的疑问开始解开。在强烈求知(“知道”的“知”)欲的推动下,同时又加上翻黑的书本,死记于心里的定理、概念,许多以前日思夜想(夸张了点儿)要掌握的套路终于能够了然于心。易师后的第一次大考,物理就拿了满分。当时离升高中的考试也就一个多月,而一个月以前,自己对物理还特没信心,成绩总是八十分左右。对这位“神奇”的新物理老师,我真是景仰之至。

初中的物理教育是很初级的,难度不大。但由于是第一次接触物理这门学科,所以很是需要一位好的物理老师给予指导。所以,如果运气差,没有碰到一位好的物理老师,要设法请一位家庭教师。我真是庆幸后来老师换了,但这样的运气岂是人人都有,事事都有的?由于在最后的几次物理模考中,成绩都不错,有班里物理第一高人的称呼,所以,中招考试(初中升高中的考试)并不紧张,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最后的成绩也还可以,90多一些。但觉得可以考得更好些:如果考前再稍稍紧张一些,考试时不提前交卷,多检查多考虑一些,平时能得到更好的辅导,结果也许会更好一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