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物流(第四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1 09:46:15

点击下载

作者:王任祥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国际物流(第四版)

国际物流(第四版)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国际物流(第四版)作者:王任祥排版:辛萌哒出版社:9787308112826出版时间:2013-03-01ISBN:9787308112826本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第1章国际物流的含义及特点

一、国际物流的含义

国际物流(international logistics)是指货物(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制成品等)及物品(包括邮品、展品、捐赠物资等)在不同国家间流动或转移。对此而言,广义的理解是货物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实体移动。狭义的理解仅是与另一国国际贸易相关的物流活动,如货物集运、分拨配送、货物包装、货物运输、申领许可文件、仓储、装卸、流通中的加工、报关、国际货运保险、单据制作等。

国际物流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活动。当某国的一家企业出口其生产或制造的产品给在另一个国家的客户或消费者时,或者当该企业作为进口商从另一国进口生产所需要的某种原材料、零部件或消耗品时,为了消除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使货物从卖方处所物理性地移动至买方处所,并最终实现货物所有权的跨国转移,国际物流的一系列活动也就产生了。有人将此简单称为出口物流和进口物流。

国际物流是国内物流的延伸,是国际贸易的必然组成部分。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最终都需要通过国际物流来加以实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各国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形成的合作交往日益密切,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所有国家都必须遵守这一发展规律,参与国际分工,提升本国的未来国际竞争能力,发展世界经济。国与国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日益繁荣,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加剧了货物和物品在不同国家间的流动和转移,这需要有高效的国际物流系统加以支持。因此,国际分工的细化以及国际贸易的增长带动与促进了国际物流的发展。

二、国际物流的特点(一)国际物流的经营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国际物流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各国的物流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除了由于生产力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既定的物流基础设施各不相同,各国文化历史、风俗人文以及政府管理物流的适用法律等物流软环境的差异尤其突出,使国际物流的复杂性远远高于一国的国内物流。例如,语言的差异会增加物流的复杂性。在地理上西欧比美国小得多,但由于它使用多国语言,有德语、英语、法语等,致使需要更多的存货来支持其市场营销活动,因此,每一种语言都需要相应的存货。(二)国际物流的系统广泛、风险性高

物流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国际物流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不同国家的要素,这不仅仅是地域和空间的简单扩大,而是涉及更多的内外因素,增加了国际物流的风险。例如,由于运输距离的扩大延长了运输时间并增加了货物中途运转装卸的次数,使国际物流中货物灭失及短缺的风险增大;企业资信汇率的变化使国际物流经营者面临更多的信用及金融风险;而不同国家之间政治经济环境的差异可能使企业跨国开展国际物流遭遇国家风险。(三)国际物流运输主要方式具有复杂性

在国内物流中,由于运输线路相对比较短,而运输频率较高,主要的运输方式是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而在国际物流中,由于货物运送线路长、环节多、气候条件复杂,对货物运输途中的保管、存放要求高,因此海洋运输、航空运输尤其是国际多式联运是其主要运输方式,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中国际多式联运是由一个联运经营人使用一份多式联运的合同将至少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连接起来进行货物不同国家间的转移。(四)国际物流必须依靠国际化信息系统的支持

国际物流的发展依赖于高效的国际化信息系统的支持。由于参与国际运作的物流服务企业及政府管理部门众多,如货运代理企业、报关行、对外贸易公司、海关、商检等机构,使国际物流的信息系统更为复杂,国际物流企业不仅要制作大量的单证而且要确保其在特定的渠道内准确地传递,因此耗费的成本和时间是巨大的。目前,在国际物流领域,EDI(电子数据交换)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它极大地提高了国际物流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传输速度和准确性。但是由于各国物流信息水平的不均衡以及技术系统的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际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发展。(五)国际物流的标准化要求较高

国际物流除了国际化信息系统支持外,统一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这有助于国际物流的畅通运行。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的衍生物,它是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国际贸易得以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如果贸易密切的国家在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处理系统乃至物流技术方面不能形成相对统一标准,那么就会造成国际物流资源的浪费和成本的增加,最终影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而且国际物流水平也难以提高。目前,美国、欧洲基本实现了物流工具、设施的统一标准,如托盘采用1000毫米×1200毫米,集装箱实施统一规格及条码技术等。

三、国际物流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物流是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国际贸易的具体实现途径和方式。在买卖双方达成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之后,如何在一定成本条件下,使合同规定的货物按质、按量,准时而无差错地从卖方处所转移到买方处所或其指定地点,也就成为国际物流的核心业务内容。国际物流的有效运作不仅能够提升一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促进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能够起到有效满足本国经济、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从而满足国内消费者需要的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国际贸易在概念和运作方法上都是较为简单的,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以低价采购大量原材料,而以高价向发展中国家销售制成品,双方之间的贸易极为不平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跨国投资的兴起,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以及跨国生产企业内部的国际贸易发展迅速,国际贸易总量以及运作水平上有了新的变化。适应这一变化,国际物流也逐渐在数量、规模以及技术能力上有了长足的发展。

国际物流在20世纪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国际物流发展的准备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的推动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越来越多。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原有的仅满足运送必要货物的运输观念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系统物流开始进入国际领域。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国际物流设备、工具大型化阶段。随着国际贸易的增长,60年代开始形成了国与国之间的大规模物流,在物流技术上出现了许多大型物流工具,如20万吨级油轮、10万吨的矿石船等。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国际货物包装集装箱化、集装箱船、集装箱港口快速发展阶段。国际物流不仅在数量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船舶大型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同时也有了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要求,国际集装箱船的大发展满足了难度最大的中、小件杂货的物流要求,国际各主要航线的定期班轮都投入了集装箱船,散杂货物流水平迅猛提高,同时这一时期也出现了物流服务水平更高的国际联运。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国际货物多式联运、自动化搬运、装卸技术发展阶段。物流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随着人们的要求观念的变化,国际物流面对“小批量、高频率、多品种”的物流要求,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技术方法,如自动化搬运、装卸技术等。在集装箱运输的基础上,国际多式联运得到了较大发展。

第五阶段:20世纪90年代,国际物流信息化时代。由于Internet、条码及卫星定位通信技术的发展,这些高新技术在国际物流中应用越来越普及,极大地提高了物流信息化和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使国际物流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度发展的时代。

四、国际物流的基本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国际物流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进口物流和出口物流

按照货物流向进行划分可分为进口物流和出口外流。凡存在于进口业务中的国际物流行为被称为“进口物流”,而存在于出口业务中的国际物流行为称为“出口物流”。鉴于各国的经济政策、管理制度、外贸体制的不同,反映在国际物流中的具体表现既有交叉,又有类型的不同,因此须加以区别。(二)国家间物流和经济区域间物流

依照不同国家所规定的关税区域予以区别,可分为国家间物流与经济区域间物流。这两种类型物流,在形式和具体环节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如欧共体区域间物流、欧共体与其他国家、欧共体与其他区域间物流的差异现象,自由贸易区(或保税区)之间、自由贸易区(或保税区)与非自由贸易区(或保税区)之间物流的差异现象。(三)国际商品物流及其他物品的物流

根据国家进行货物传递和流动方式,国际物流又分为:国际商品物流、国际军火物流、国际邮品物流、国际援助和救助物资物流等。

围绕国际物流活动而涉及国际物流业务的企业有国际货运代理、国际船舶代理、国际物流公司、国际配送中心、国际运输及仓储和报关行等具体企业。  第2章国际物流系统

一、国际物流系统的组成

国际物流系统是由商品的包装、储存、装卸、运输、报关、流通加工和其前后的整理、再包装以及国际配送等子系统组成。运输和储存子系统不仅是物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物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国际物流通过物品的储存和运输,实现其自身的时间和空间效益,满足国际贸易活动和跨国公司经营的要求。

(一)运输子系统

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物流系统的核心子系统,其作用是通过使物品实现空间移动而实现其使用价值。国际物流系统依靠运输作业克服物品在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的生产地点和需要地点的空间距离,创造空间效益。物品通过国际货物运输作业由供方转移给需方。国际货物运输具有线路长、环节多、涉及面广、手续繁杂、风险性大、时间性强等特点。国际运输费用在国际物品价格中有时会占有很大的比重。国际运输管理主要考虑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路线的选择、承运人的选择、运输费用的节约、运输单据的处理以及货物保险等方面的问题。

国际货物运输还具有内外运输的两段性和联合运输特点。所谓内外运输的两段性,是指运输的国内运输段(包括进、出口国内)和国际运输段。

1.出口货物的国内运输段

出口货物的国内运输段,是指出口商品由生产地或供货地运到出运港(站、机场)的国内运输,是国际物流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离开国内运输,出口货物就无法从生产地或供货地集运到港口、车站或机场,也就不会有国际运输段。出口货物的国内运输工作涉及面广,环节多,要求各方面协同努力组织好运输工作,摸清货源、产品包装、加工短途集运、国外到证、船期安排和铁路运输配车等各个环节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力求搞好车、船、货、港(主要指港口泊位)的有机衔接,确保出口货物运输任务的顺利完成,减少压港、压站等物流不畅的局面。国内运输段的主要工作分为发运前的准备工作和发运、装车以及装车后的善后工作。

2.国际运输段

国际运输段是整个国际货物运输的重要一环,它是国内运输的延伸和扩展,同时又是衔接出口国货物运输和进口国货物运输的桥梁和纽带,是国际物流畅通的重要环节。国际运输段,主要指被集运到港(站、场)后的出口货物可以直接装船发运,有的则需要暂进港口仓库储存一段时间,等待有泊位、有船后再出仓装船外运。国际运输段可以采用由出口国装运港直接到进口国目的港卸货,也可以采用中转经过转运点,再运达目的港。运达目的港的货物,一部分可以就在到达港直接分拨出去,送达最终用户,另一部分先送达相关的供应部门,再分运给用户。不论是国际转运还是国内拨交分运,均有相应的仓储设施,以备临时存放中转之用。

3.国际货物运输发展的条件

国际货物运输业的发展将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迅速发展。大宗货物散装化、杂件货物集装箱化已经成为运输业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现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无不与运输业的技术革命相关联。如现代运输中,特别是联合运输和大陆桥运输的重要媒体——集装箱的发展更是令人震惊。这种大规模国际货运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国际物流业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与运输发展息息相关的运输设施的现代化发展对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进作用,是两者发展的前提。必须超前发展现代化的运输设施才能适应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的领先地位,这与其物流运输业的现代化条件是分不开的。

(二)储存子系统

物品的储存会使物品在流通过程中处于一种或长或短的相对停滞状态,有人称储存为运输中的“零速度运输”。即使是在“零库存”的概念下,国际物流中物品的储存也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国际物品的流通是一个由分散到集中,再由集中到分散的源源不断的流通过程。例如,国际贸易或跨国经营中的物品从生产厂或供应部门被集中运送到装运港口,通常需临时存放一段时间,再装运出口,这就是一个集和散的过程。它主要是在各国的保税区和保税仓库进行的,因此会涉及各国保税制度和保税仓库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从现代物流的理念来看,在国际物流中,应尽量减少储存时间和储存数量,加速物品的周转,实现国际物流的高效率运转。由于储存保管可以克服物品在时间上的差异,所以能够创造时间效益。

(三)检验子系统

国际物流中的物品是国际贸易交易的货物或跨国经营的商品,其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等特点。通过检验可以促进销售,维护产品质量和提高国际物流效率,这就使商品检验成为国际物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通过商品检验,可以确定交货品质、数量和包装等条件是否符合合同规定,如发现问题,可分清责任。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一般都订有商品检验条款,主要包括检验时间与地点、检验机构与检验证明、检验标准与检验方法等内容。

(四)通关子系统

国际物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跨越关境。由于各国海关的规定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对于国际货物的流通而言,各国的海关可能会成为国际物流中的“瓶颈”。要消除这一瓶颈,就要求物流经营者熟知有关各国的通关制度,在适应各国通关制度的前提下,建立安全有效的快速通关系统,保证货畅其流。我国的海关和检验检疫等口岸机构为进出境的货物制定了有关的监管规定和程序,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并为办理有关手续提供方便。

(五)装卸搬运子系统

国际物流运输、储存等作业离不开装卸搬运,因此,国际物流系统中的又一重要子系统是装卸搬运子系统。它是短距离的物品搬移,是储存和运输作业的纽带和桥梁。它也能提供空间效益,能够高效率地完成物品的装卸搬运,就能够更好地发挥国际物流节点的作用。同时,节省装卸搬运费用也是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途径之一。

(六)信息子系统

国际物流信息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采集、处理和传递国际物流的信息情报。在现代物流的背景环境下,如果没有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就会寸步难行。国际物流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出口单证的作业过程、支付方式信息、客户资料信息、市场行情信息、供求信息以及物品在国际物流环节中的位置和状况等。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交换频繁;传递量大,时间性强;环节多、点多、线长。所以,应该建立技术先进的国际物流信息系统。在国际贸易中EDI的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势;Internet的发展也为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完善提供了条件。

国际物流系统中的上述主要的子系统应该与配送子系统、包装子系统以及流通加工子系统等有机联系起来,统筹考虑,全面规划,建立适应国际竞争要求的国际物流系统。

二、国际物流系统网络

(一)国际物流系统网络的概念

国际物流系统网络,是由多个收发货的“节点”和它们之间的“连线”所构成的物流抽象网络,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信息流动网络的集合。所谓“收发货节点”是指进、出口过程中所涉及的国内外的各层储货仓库、站场,如制造厂商仓库、中间商仓库、货运代理人仓库、口岸仓库、各类物流中心、保税区仓库等。节点内商品的收发、储运是依靠运输连线和物流信息的沟通、协调来完成的。在节点中,除可以实现收发和储存保管功能外,还可以实现包装、流通加工、装卸等功能。“连线”是指连接上述国内众多收发货节点的运输连线,如各条海运航线、铁路线、飞机航线以及海陆空联合运输线路。这些网络连线代表库存货物的移动,即运输的路线与过程。每一对节点有许多连线以表示不同路线、不同产品的各种运输服务;各节点表示存货流动的暂时停滞,其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移动(收或发);信息流动网的连线通常包括国内外的邮件,或某些电子媒介(如电话、电传、电报、EDI等),其信息网络的节点则是各种物流信息汇集及处理之点,如员工处理国际订货单据、编制大量出口单证或准备运输单证或电脑对最新库存量的记录;物流网与信息网并非独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

(二)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具体包括:

①国际物流系统网络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确定进出口货源点(或货源基地)和消费者的位置、各层级仓库及中间商批发点(零售点)的位置、规模和数量。这一中心问题将决定国际物流系统的布局是否合理化。

②国际物流系统网络的合理布局,决定国际物流流动的方向、结构和规模,即决定国际贸易的贸易量、贸易流程及由此而引起的物流费用和经济效益。

③合理布局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对扩大国际贸易、占领国际市场、加速商品的国际流通提供了有效和切实可行的途径。

(三)建立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应注意的问题

具体包括:

①要以国家宏观贸易总体规划为前提,紧密围绕商品交易计划来规划和确定网络内建库数目、地点及规模。

②明确各级仓库的供应范围、分层次关系及供应或收购数量,注意各级仓库间的有机衔接,以保证国内外物流的畅通,同时避免仓库的重复设置。

③国际物流系统网络的规划要考虑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四)国际物流合理化措施

具体包括:

①合理选择和安排国内外物流网点,扩大国际贸易的范围、规模,以达到费用省、服务好、信誉高、效益高、创汇好的物流总体目标。

②采用先进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和运输设施,加速进出口货物的流转。充分利用海运、多式联运方式,不断扩大集装箱运输和大陆运输的规模,增加物流量,扩大进出口贸易量和贸易额。

③缩短进出口商品的在途积压,包括进货在途(如进货、到货的待验和待进等)、销售在途(如销售待运、进出口口岸待运等)、结算在途(如托收承付中的拖延等),以便节约时间,加速商品的资金周转。

④加快进出境通关工作,实现信息电子化。

⑤改进运输路线,减少相向、迂回运输。

⑥改进包装,增加技术装载量,多装载货物,减少损耗。

⑦改进港口装卸作业,有条件的国家或地区要扩建港口设施,合理利用泊位与船舶的停靠时间,尽力减少港口杂费,吸引更多的买卖双方入港。改进海运配载,避免空仓或船货不相适应的状况。

⑧国内物流运输段,在出口时,有条件的要尽量做到就地、就近收购,就地加工,就地包装,就地检验,直接出口,即“四就一直”的物流策略,等等。

三、国际物流运输线路

国际物流流动的路径即是国际化运输线路。随着国际物流的发展,我国已形成国际化运输线路网络,包括国际远洋航线及海上通道、航空网线、公路网线和铁路网线等。这是我国国际物流实现的基础设施。

(一)国际远洋航线及海上通道

1.海洋、运河和海峡通道

(1)海洋通道

太平洋沿岸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世界1/6的港口,货运量居世界第二位。随着亚洲、拉美、大洋洲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太平洋在世界航运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大西洋沿岸拥有世界3/4的港口和3/5的货物吞吐量。大西洋周围几乎都是各大洲的发达地区,贸易、货运繁忙,海运量一直居各大洋的首位,约占世界海运总量的2/3。印度洋周围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世界近1/10的港口和1/6的货物吞吐量。印度洋上的货运以石油为主。北冰洋因气候寒冷,仅有极少部分有通行的条件,其货运意义不大。

(2)运河通道

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东北部,居亚欧非三洲交通要冲,它沟通地中海和红海,连接了大西洋和印度洋,是一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水道。它大大缩短从欧洲通往印度洋和大西洋西岸的航程。目前可通行吃水20.4米、载重25万吨的超级油轮,通过运河平均需要10小时。

巴拿马运河,斜贯巴拿马国中部,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航道水深13.5~26.5米,可通行6.5万吨以下船舶。

基尔运河,位于德国东北部,横贯日德兰半岛,沟通波罗的海和北海。运河长98.7千米,水深11.3米,可通行吃水9.4米、载重2万吨级以下船舶。

(3)海峡通道

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道。海峡包括新加坡海峡,总长1188千米,水深25~113米,可通过25万吨满载海轮。

英吉利海峡,位于英法两国之间狭窄处,连同多佛尔海峡总长600千米,水深25~55米,是连接北欧与北美的主要航线。

霍尔木兹海峡,位于阿曼半岛和伊朗之间,西接波斯湾,东联阿曼湾,全长约150千米,平均水深70米以上,在航运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世界著名的石油海峡。此外,较重要的海峡还有地中海通往大西洋唯一的通道——直布罗陀海峡,沟通印度洋、亚丁湾和红海的重要水道——曼德海峡,黑海与地中海之间的唯一通道——黑海海峡,等等。

2.海运航线

世界各地水域,在港湾、风向、水深及地球球面距离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下,可供船舶航行的一定路径称为航路。海上运输运营为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在许多不同航路中所选定的运营通路称为航线。

航线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按船舶营运方式,航线分定期航线和不定期航线。定期航线又称班轮航线。按航程的远近,航线分远洋航线、近洋航线和沿海航线。远洋航线指跨越大洋的运输航线,近洋航线指与邻国港口间的运输航线,沿海航线则指本国沿海各港口间的海上运输航线。

(1)太平洋航线

太平洋是世界上重要的海运大洋,沿岸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太平洋的海运量约占世界海运总量的20%以上,仅次于大西洋,居世界第二位,但太平洋的航运发展速度超过了其他几个大洋,已形成了世界航运中心东移之势。其主要航线有:①远东-北美西海岸航线;②远东-加勒比海、北美东海岸航线;③远东-南美西海岸航线;④远东-东南亚航线;⑤远东-澳大利亚、新西兰航线;⑥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东西海岸航线。

(2)大西洋航线

北大西洋两侧是西欧、北美两个世界经济发达的地区,又有苏伊士和巴拿马两条运河通印度洋和太平洋。自16世纪起,两岸间的贸易、航运就开始繁荣。长期以来,大西洋上的航运量一直居世界首位。其主要航线有:①西北欧-北美东海岸航线;②西北欧、北美东海岸-加勒比海航线;③西北欧、北美东海岸-地中海-远东航线;④南美东海岸-好望角-远东航线;⑤西北欧、地中海-南美东海岸-远东航线。

(3)印度洋航线

印度洋的航线众多,有:①远东-东南亚-海湾航线;②远东-东南亚-地中海-西北欧航线;③远东-东南亚-好望角-西非、南美航线;④澳大利亚、新西兰-海湾或地中海、西北欧航线;⑤海湾-南非-西北欧、北美运油航线;⑥波斯湾-东南亚-日本航线;⑦波斯湾-苏伊士运河-地中海-西欧、北美航线。

(4)北冰洋航线

北冰洋由于气候严寒,所以航线较少,仅有挪威海和巴伦支海西南全年可航。北极海域在夏季俄罗斯沿岸也有不定期航线至远东港口,但须破冰船开航。

(5)集装箱航线

其主要有:①远东-北美航线(北太平洋航线);②北美-欧洲、地中海航线(北大西洋航线);③欧洲、地中海-远东航线(印度洋航线);④远东-澳大利亚航线,欧洲、地中海-西非、南非航线。

(二)国际航空路线

1.世界重要航空线

(1)北大西洋航空线

本航线连接西欧和北美两大经济中心区,是当今世界最繁忙的航空线,主要往返于西欧的巴黎、伦敦、法兰克福和北美的纽约、芝加哥、蒙特利尔等机场。

(2)北太平洋航空线

本航线连接远东和北美两大经济中心区,是世界又一重要航空线,它由香港、东京和北京等重要国际机场,经过北太平洋上空到达北美西海岸的温哥华、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等重要国际机场,再接北美大陆其他航空中心。太平洋上的火努鲁鲁、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国际机场是该航线的重要中间加油站。

(3)西欧-中东-远东航空线

本航线连接西欧各主要航空港和远东的香港、北京、东京、汉城等重要机场,为西欧与远东两大经济中心区之间的往来航线。

此外,重要的航空线还有北美-澳新航空线、西欧-东南亚-澳新航空线、远东-澳新航空线、北美-南美航空线、西欧-南美航空线等。

2.国际航空站

在世界各大洲主要国家的首都和重要城市均设有航空站。其中主要是有美国芝加哥欧哈机场、英国希斯罗机场、法国戴高乐机场、德国法兰克福机场、荷兰阿姆斯特丹西普霍尔机场、日本成田机场、香港新机场、新加坡樟宜机场等,都是现代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大型国际货运空中枢纽。每年货运量都在数十万吨以上。国际机场协会的会员已包括140个国家的近1000个机场。

(三)大陆桥与小陆桥

1.美国大陆桥

美国大陆桥包括两条路径:一路是从美国西部太平洋的洛杉矶、西雅图、旧金山等港口上桥,通过铁路横贯至美国东部大西洋的纽约、巴尔的摩等港口转海运,铁路全长3200公里;另一路径是从美国西部太平洋港口上桥,通过铁路至南部墨西哥湾的休斯敦、新奥尔良等港口转海运,铁路全长为500~1000公里。

2.加拿大大陆桥

其运输路线为从日本海运至温哥华或西雅图港口后,换装并利用加拿大铁路横跨北美大陆至蒙特利尔,再换海运至欧洲各港。

3.西伯利亚大陆桥

该大陆桥的两端连接太平洋与波罗的海和北海,其具体路径是:从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海口岸纳霍德卡港或东方港上桥,通过横穿俄罗斯的西伯利亚铁路至波罗的海沿岸港口转海运至西北欧,或者直接通过白俄罗斯、波兰、德国、比利时、法国的铁路到波罗的海沿岸港口转海运至西北欧等地,或者相反方向的运输路线。陆桥部分长达1万多公里。

4.亚欧第二大陆桥

该桥东起我国连云港,经津浦、京山、京沪、京广、广深、京九等线路进入陇海线,途经我国的阿拉山口国境站进入哈萨克斯坦,最终与中东地区黑海、波罗的海、地中海以及大西洋沿岸的各港口相连接。

5.小陆桥与微型陆桥

美国小陆桥路径为从日本或远东至美国东部太平洋口岸,经美国大陆铁路或公路,至南部墨西哥口岸或相反方向的路线;美国微型陆桥为从日本或远东至美国东部太平洋港口,经铁路或公路到达美国内陆中西部地区或其相反方向的路线。

(四)国际主要输油管道

世界管道运输网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欧洲。美国和苏联管道运输最为发达。1993年美国有输油管道31.93万公里,原油运输量达9亿多吨,周转量达到8299亿吨·公里,占国内货物总周转量的20%。世界管道技术以美国为最先进。1977年,在高纬严寒地区修建横贯阿拉斯加的输油管道正式输油。苏联管道建设发展也很快。1950年时,共有管道7700公里,之后即以每年6000~7000公里的速度递增,目前,独联体各管道总长度约20多万公里。

除美国和独联体国家外,加拿大、西欧、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管道网也很发达。加拿大输油管道3.5万公里,管道网把落基山东麓产油区与消费区连接起来,并与美国的管道网连通。西欧的北海油田新建了一批高压大口径管道,管道长度现已超过1万公里,成为世界上油气管道建设的热点地区之一。中东地区的输油管道最初主要为自伊拉克、沙特阿拉伯至叙利亚和黎巴嫩地中海港口的管线,由于受战争等因素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初全部关闭。另外,伊拉克于1977年成立了以土耳其杰伊汉刚为重点的新管线,年输油量达5000万吨,成为向西欧供应石油的中东战略原油管道;沙特也在1981年建成自波斯湾横越国境中部至红海岸延布港的输油系统,年输油量达9000多万吨。目前,中东地区正在建设由伊朗经巴勒斯坦至印度的输气管道。  第3章国际物流运作的主要业务

活动与主要环节一、国际物流运作的主要业务活动

随着物流全球化的形成,企业物流国际化运作已成为必然。但其业务活动较为广泛,且远比国内物流复杂,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进出口业务

一个典型和较完整的进出口物流流程在实际业务中,有可能只涉及其中的一部分。

进出口业务涉及的有关参与方有以下几方面。

1.发货人

进出口业务中的发货人(shipper)即是供应商。它可以是生产厂家或他们的经销商,有时也可能是货运公司或货运代理。

2.货运代理

货运代理(forwarder)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及货运业务的日益复杂以及传统承运人(船公司或航空公司)的业务专门化,在近二三十年新发展出来的行业。货运代理是介于货主和实际承运人之间的中间商,它一方面代为货主租船订舱,另一方面又代为实际承运人揽货,从中收取整箱(车)货和零担货之间的差价或收取佣金。对于承运人,货运代理被相对地看作货主(发货人或收货人);对于货主,货运代理则被相对地看作承运人。

货运代理角色的出现,使得整个货运行业日趋专业化。目前大多数的进出口货物运输均是与货运代理打交道,因此了解货运代理的业务,将使企业对国际货运中的成本和时间控制有很大帮助。此外,当前的许多货运代理正不断地演变成第三方物流公司。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贸易和货运体系的不断完善,特别是银行信用证、海关和商业保险体系对货运代理运单的认可,使得货运代理的地位逐渐提高。

3.承运人代理

承运人代理(shipping agent)主要是替承运人(如船公司、航空公司)在港口安排接泊、装卸、补给等业务,有时代理承运人签发运单。承运人代理在海运中较为常见,而在空运中较为少见。有的承运人代理也从事货运代理的业务。

4.承运人

承运人(carrier)是实施运输的主体,在国际贸易运输中主要指船公司或航空公司。虽然有的承运人也直接面对货主,但在多数情况下,货主已经不直接与其打交道了。

5.报关行

虽然各国对进出口货物的管制政策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各国海关都要求进出口货物进行申报。有些货主有自己的报关人员,这时就不需要报关行(customs broker)的介入。许多货运代理也有报关资格,也不需要单独的报关行介入。报关行或货运代理的报关服务都需要货主提供必要的单据(主要包括进口报关单、提单、商业发票、原产地证书、进口许可证或进口配额证书、品质证书和卫生检验证书等),由他们代理在海关进行申报。有的报关行还提供代为商检等服务工作。海关产生关税单后,由货主缴纳关税(有时还有由海关代收的其他税收)并自行提货或由服务机构代为提送货。关税一般用征税国本国货币支付。许多国家为吸引海外投资和促进本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还采取了多种报关方式如电子报关、提前报关实货放行、内陆站点报关等,以缩短货物的在途时间,缓解进出口口岸的交通工具和货物拥挤情况。

6.收货人

运单上所指的收货人(consignee)情况较为复杂。一般来说收货人应是货物的进口人。有时,由于进口管制的原因,最终的收货人并不体现在运单上。运单上的收货人往往是进口代理商,而在“通知人Notif party”上显示的可能才是真正的收货人。另外,在复杂的货运情况下,主运单和分运单上所示的收货人的意义有所不同。分运单上的收货人往往才是真正的收货人,而主运单上的收货人则往往是货运代理人。

进出口业务流程是通过各种业务单证的流转来完成的,业务单证是上述各关系人业务交接、责任划分、风险承担及费用结算的凭证和法律依据。因此,在进出口业务过程中,单证起着重要作用。进出口业务中基本单证有:进出口合同(Import &Export Contract),运单(海运的B/L,Bill of Lading,或空运的Airway Bill),商业区发票(Commercial Invoice),信用证(Letter of Credit),保险单(Insurance policy),装箱单(packing List),还有报关单、商检证书、原产地证书等单据。

(二)国际运输

国际运输是指跨越一国边界的货物或服务的出口或进口。一般最常用的国际运输方式是海洋运输,此外还有航空运输和铁路运输。

由于国际运输中货物需要跨越国境,且多为远洋运输,货物在途时间往往较长并一旦赴运就很难更改目的地,这就极大地限制了企业物流运作的弹性。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时必须具有较高的市场预测能力,才能保证将正确数量的正确货物在正确的时间内配送到目标市场,否则就会导致有些市场断货,而有些市场则有过剩库存。企业一旦将一定数量的商品运到目标市场,再进行不同市场之间的调货就会造成大量的额外开支,并造成供需时间不一致,长此以往必然削弱企业的竞争能力。

随着现代通信手段的进步和专业物流企业服务水平的提高,现在已经有一些物流企业通过采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实现对货主货物的全程监控,并可以对在途货物重新进行调度,使货主可根据市场需求情况重新进行库存定位,随时修改货物目的地,避免地区性调货带来的额外成本并使企业的配送活动成效得以极大提高。

(三)库存与仓储管理

今天,存货管理已成为最关键也最有挑战性的物流活动之一。在跨国范围内管理存货更加困难。由于距离远、港口工作拖延、海关拖延以及转运时间长,需要保有比国内物流更多的存货,这当然提高了存货的成本。而政府对于外贸的管制以及关税的征收更加剧了存货管理的问题。公司不得不保有额外存货以应付断货情况。

国际仓储与国内仓储功能相同,包括收货、转运、配货及发送。但通常人们会更重视货物在仓库系统中的快速运转。

(四)包装与物料搬运

保护性包装在跨国经营中所起的作用比在国内更为重要,这是由于货物在途时间长,搬运次数多,要经历更恶劣的天气变化,等等。通常,跨国性经营的产品的包装会大幅度地增加物流成本,其中一部分是由于特殊的包装要求,此外还有标签和包装标志方面的原因。由于目的国不同,标签要求也不相同。各国对产品标签有许多不同的规定,总的来说,标签规定的目的在于:①迫使货主遵守现行产品标准;②对添加剂的使用加以限制和控制;③禁止使用误导性信息;④建立对产品的标准说明。

物料搬运系统在全球各地都不相同,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的物料搬运系统属于世界上最先进的系统,均已实现了机械化或自动化。然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多数物料搬运系统仍然是人工的,产品在仓库和工厂中的搬运效率很差,并且对有些货物可能根本就无法进行处理。例如集装箱装卸,有些港口只能处理20英尺集装箱。

(五)信息作业

国际物流中的信息作业主要涉及物流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单据传输的电子化、在途货物的跟踪定位以及市场信息的跨国传递。主要信息通信手段包括电子数据交换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Internet以及人造卫星通信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尽管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具备了复杂的物流信息系统,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仍停留在纸和笔的年代,上述先进系统在这些国家根本就无法利用,这不仅造成了企业物流国际化运作中的信息传递受阻,也使这些国家在国际物流网络中处于附属地位。

二、国际物流运作的主要环节

国际物流运作遵循物流系统模式的原理,由一系列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环节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有其明确的系统目标,并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国际物流运行系统中,物流运作的主要环节以商品出口的物流模式为例来说明。商品出口的物流模式主要包括三个主要过程。

对于商品出口而言,第一个阶段主要包括出口方进行的集货、备货,到证,即接到买方开来的信用证,到船,编制出口货物运输计划等;第二个阶段主要包括商品出口前的加工整理、包装、标志、储存、运输、商品进港、装船、制单、交单、报关、报检;第三个阶段主要包括买方收货、交单结汇、提供各种服务、理赔、索赔等。在这三个阶段中,通过国际市场上的信息来引导和协调,通过采用先进的流通技术与组织方式,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上通行的运作规程来组织流通过程,完成各环节的运作,使整个物流系统协调运行,高效地实现系统目标。

国际物流系统相对国内物流系统而言,更容易受到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技术和政策、法令、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制约和干扰,因此必须尽可能提高系统对环境的应变和适应能力。  第4章物流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发展进程在21世纪将更快速地推进和深化。经济全球化同时也是各国经济未来发展依赖的外部环境。处于全球化环境中的企业,不论它们设在何处,市场在哪里,都必须在其竞争战略分析中,考虑到世界上的其余部分,厂商不能忽视其他国家所发生的经济发展趋向或技术创新。就总体和长远而言,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它推动国际贸易的高速增长,有助于国际贸易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供求平衡,它也有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促使物流的全球化。这也是国际物流发展的大环境。

全球物流运作的环境远比国内物流复杂,可以用4个D来概括,即距离(distance)、单证(documentation)、文化差异(diversity in culture)和顾客需求(demands of customers),也即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内,物流活动的距离更长、单证更复杂、在产品和服务上顾客需求变幻莫测,并要满足各种文化差异。

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增长以及人类环保意识的觉醒,全球物流呈现出如下的变化新趋势。

一、新一轮的国际分工将导致全球物流向集装箱货物为主流的方向发展

国际航运是国际贸易的载体。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航运业务的发展,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能接纳国际航运船舶的港口的建设,把港口视为通向世界的门户。港口发展的模式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变化而不断演进,大致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港口作为国际航运的起始港和目的港,主要服务于国际贸易的流动,起着货物装卸、储存和中转的功能,同时为到港船舶提供供应和维修等服务,港口是水陆运输的枢纽,主要发挥着运输功能的作用。城以港兴、港以城荣。随着国际贸易的开展,在靠泊国际船舶和接卸国际贸易货物的港口所在地逐步发展起居民集中的繁荣的商业贸易城市。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出现了国际分工的格局,即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不再局限于将本国或地区的产品销往其他国家和地区,而是经济发达国家将原料从产地国和地区运往本国进行生产,然后将制成品销往全球各地,原料加工后的制成品增加了附加值。要发展这样的国际分工格局必须具备:

①原料产地的矿产品位高、质量好,值得长途运输进行加工,如中东的石油,巴西和澳大利亚的铁矿砂。

②经济发达国家具有雄厚的资金和掌握技术的高素质的人才,足以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大型工业企业,如炼油厂、钢铁厂、发电厂、汽车制造厂等。

③要有运输成本低廉的运输工具,以补偿远距离运输所增加的运输费用,为此在该时期开发了10万~30万吨载重量的大型油轮和运矿砂的散货船,通过规模经济效益,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日本用几十万吨的大型油轮从中东运输石油的成本要比在沿海用小型油轮运输的成本还要低。从经济学角度认识,归根结底重要的是运输成本,而不是运输距离。

④要有能接纳大型船舶的深水港湾。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发达国家,如西欧和日本,在重建战争中被毁坏的港口时,充分利用了临海的深水岸线的良好条件和大型船舶海运成本低廉的特点,发挥深水海港的区位优势,将发展中国家的优质、廉价的原料和能源运到临海港口,建设大型的临海工业区。这次国际分工和全球经济的资源优化配置,对发达国家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和高速增长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临海工业区就成了被称之为第二代港口发展的经典模式。然而这一切均基于工业社会的国际经济分工,即发展中国家输出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加工成制成品再销往全球市场。这种工业社会的国际经济分工模式在新经济时代将不再是发展的典范模式。

在新经济时代,发展中国家将自己加工原材料,制造并输出普通工业品;发达国家则转而生产和输出高科技产品和知识产品,特别是控制高科技产品和知识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一般工业品的生产和销售由跨国公司根据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组织。全球将出现原工业社会国际分工格局与新经济时代新一轮国际分工格局并存的局面,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宗原料和能源的国际运输仍会占有重要地位,但作为全球物流发展的主流将是集装箱运输,当前全球集装箱运输量的快速增长印证了这一科学论断。

二、交通流的强化导致许多地区基础设施能力不足

由于全球经济和贸易量的增长,当今世界许多地方各种运输方式能力过载的现象十分普遍,例如在欧洲,由于拥堵和瓶颈等造成发运时间延长和运输可靠性降低,从而导致与服务质量降低、物品运送耽误、生产中断、车辆利用率降低、能耗增加和工人工时损失等相关的额外成本支出。这些因素迫使物流组织在寻求新的运输方式、新的仓库设置地点或重新配置存货方面作出努力,大致上是沿着下面三个思路去改进以回应基础设施紧张的问题:①实施国际资源政策,扩大采购区域;②使生产设施的设置在地域上分布更广泛;③实施全球的市场营销。

可见,一个国家和地区要使全球物流在本地区得到顺畅的流转和发展,必须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返回物流快速增长

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企业在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必须完成下列实物流中的部分或全部:

①将原料从初始源地发运到客户。

②半制成品从制造厂或供应商仓库运出。

③机器或机具从一个制造厂运往另一个制造厂。

④制成品在工厂、公司自有仓库、客户仓库或物流服务公司仓库之间运移。

⑤易耗品和备件从仓库运往修理厂或客户的产品所在地。

⑥客户需要修理的物品或部件从客户处运送到修理厂。

⑦销售的支持设备,如展台、广告牌和资源等从公司运往代理商。

⑧将空包装从货物送达点往回运到装货点。

⑨将已售出的产品或部件从货物送达点往回运到仓储或制造的初始地点(返回物流)。

⑩将已使用过的产品再循环、再使用或废弃(返回物流)。

早先,物流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从公司流向市场的物流上,而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和对资源保护的日益增长的关注导致对从市场返回公司的返回物流进行管理的需要,着重在对使用过的物品进行再使用、再包装、修理或废弃。

日益加剧的竞争和取悦客户也是返回物流大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公司的销售策略中包含了将未销售出去的过时产品回收的行动和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实行“召回”制度,有些公司则提供30天试用期内可退还货款的保证,这样一些销售策略大大增加了返回的物流量,有些公司甚至达到总订单销量的20%。

四、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物流全球化创造了必要条件

技术的更新实质上也是一种内在的经济活动。因此,市场的经济活动与科技的开发活动不断相互作用必然会引发技术的创新。全球化的物流系统需要众多的企业及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的广泛合作才能建立,而这种合作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信息技术在国际物流全球化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一个国家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普及程度往往就能反映出该国(或地区)的物流竞争力。智能化运输系统(一种安全、高效、对环境无污染的且集聚了许多高新技术及众多功能的运输系统)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应用程度说明一个国家的国际物流竞争力。

通常人们认为,只有当物流的硬件基础设施完善后,新的信息技术才能够服务于先进的物流系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信息技术的威力是奇妙无穷的,它完全可以用来作为战略性调整物流运行系统的有效手段,而且,未来的物流硬件设施的规划与实施建设均不可能离开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的结构、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先进的物流网络,如同一个企业的价值链管理已扩张为全球化那样,物流网络也日趋全球化。然而,物流硬件设施、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及其先进的全球物流网络系统的综合发展必须考虑众多社会性因素。跨地区、跨国家的物流必将面临许多挑战,如怎样处理各国不同的法规、不同的经济利益关系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等,因此,在发展全球物流网络中还应充分重视国与国之间的差异。1995年,美国副总统戈尔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办的世界电信会议上提出了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GII)的概念,说明美国也已经开始着手制定鼓励和推动这方面合作的政策。GII的概念将为物流全球化提供完善的信息交流条件,必将会促进国际物流全球化的进程。

物流技术中综合了许多现代信息技术,如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卫星定位)、EDI(电子数据交换)、BAR CODE(条码)等。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全球物流网络更加科学,并由此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复习思考题

简答题

1.什么叫国际物流?

2.简述国际物流系统概念及构成。

3.国际物流线路主要有哪些?

4.国际物流运作的主要业务活动和环节有哪些?

5.简述国际物流全球化趋势。  第5章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

一、国际贸易的概念和分类

(一)国际贸易的概念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商品以及服务和技术交换活动,包括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这种交换活动,称为该国的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从国际上看,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就构成了国际贸易,也称世界贸易(world trade)。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际经济联系的增强,在当代,国际贸易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内容进一步扩大了。从前,国际贸易实际上只包括实物商品的交换,而现在,它还包括服务和技术等非实物商品的交换。所谓实物商品交换是指原材料、半制成品及工业制成品的买卖;服务交换是指在运输、邮电、保险、金融、旅游等方面为外国人提供服务,或本国工人技术人员在国外劳动、服务,从而获得外国货币报酬。技术交换包括专利、商标使用权、专有技术使用权的转让以及技术咨询和信息等的提供和接受。

(二)国际贸易的分类

国际贸易按货物的流动方向划分,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出口贸易是指将本国所生产或加工的商品(含劳务)输往国外市场进行销售的商品交换活动。进口贸易是指将外国所生产或加工的商品(含劳务)购买后在本国市场进行销售的商品交换活动。过境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之间进行的商品买卖活动,其实物运输过程必须穿过第三国的国境,第三国要对此批货物进行海关监督并作为过境贸易额统计。总贸易是以国境为标准划分进口和出口的一种统计方法,总贸易又可分为总进口和总出口。专门贸易是指以关境作为划分进口和出口标准的统计方法。专门贸易又可分为专门进口和专门出口。专门进口是指外国商品进入一国关境并向海关交纳关税,由海关放行后才能称专门进口。后者是指从国内运出关境的本国产品及进口后未经加工又运出关境的复出口商品。有形贸易也即实物商品的贸易。联合国为便于统计把有形商品分成10类、63章233组、786个分组和1924个基本项目。无形贸易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所进行的没有物质形态的交易,主要是指劳务、技术、旅游、运输和金融等。另外,依照货物运送方式可分为陆路贸易、海路贸易、空路贸易、邮购贸易。在此不一一展开。

二、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

国际物流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当前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一)物流是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

世界范围的社会化大生产必然会引起不同的国际分工,任何国家都不能够包揽一切,因而需要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国与国之间的商品和劳务流动是由商流和物流组成,前者由国际交易机构按照国际惯例进行,后者由物流企业按各个国家的生产和市场结构完成。为了克服它们之间的矛盾,就要求开展与国际贸易相适应的国际物流。对于出口国企业来说,只有物流工作做好了,才能将国外客户需要的商品适时、适地、按质、按量、低成本地送到,从而提高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扩大对外贸易。(二)国际贸易促进物流国际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于恢复重建工作的需要,各国积极研究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从而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世界经济呈现繁荣兴旺的景象。国际贸易也因此发展得极为迅速。同时,由于一些国家和地区资本积累达到了一定程度,本国或本地区的市场已不能满足其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加之交通运输、信息处理及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为数众多的跨国公司。跨国经营与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货物和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的大量流动和广泛交换。(三)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提出新的要求

随着世界技术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格局的风云变幻,国际贸易表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从而对国际物流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1.质量要求

国际贸易的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传统的初级产品、原料等贸易品种逐步让位于高附加值、精密加工的制成品。由于高附加值、高精密度的商品流量的增加,对物流工作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国际贸易需求的多样化,形成物流多品种、小批量化,要求国际物流向优质服务和多样化发展。

2.效率要求

国际贸易活动的集中表现就是合约的订立和履行,而国际贸易合约的履行很大部分涉及国际物流活动,因而要求物流有很高的效率。从输入方看,提高物流效率最重要的是如何高效率地组织所需商品的进口、储备和供应。也就是说,从订货、交货,直至运入国内保管、组织供应的整个过程,都应加强物流管理。

3.安全要求

由于社会分工和社会生产专业化的发展,大多数商品在世界范围内分配和生产。国际物流所涉及的国家多,地域辽阔,在途时间长,受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和政局、罢工、战争等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组织国际物流中,当选择运输方式和路线时,要密切注意所经地域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还应注意沿途所经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局势、经济状况等,以防这些人为因素和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造成货物灭失。

4.经济要求

国际贸易的特点决定了国际物流的环节多、储运期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降低物流成本以获得价格优势是大势所趋。从可能性上看,现代信息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在国际物流上的运用,使降低物流成本具有很大潜力。对于国际物流企业来说,选择最佳物流方案,提高物流经济性,降低物流成本,保证服务水平,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总之,国际物流必须适应国际贸易结构和商品流通形式的变革,向国际物流合理化方向发展。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市场结构的巨大变化,需要专业化、国际化的物流运作。如果国际物流业者无法实现在低成本或不增加客户费用的条件下,跨国货物交付的准确、准时、无差错或少差错以及安全,国际贸易合同的履约率就会受到限制,就会影响到国际贸易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