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1 19:34:43

点击下载

作者:雷家骥, 林静薇, 著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武则天

武则天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武则天/雷家骥,林静薇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8(《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ISBN 978-7-305-19253-1Ⅰ.①武… Ⅱ.①雷…②林… Ⅲ.①武则天(624-705)—人物研究 Ⅳ.①K827-421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217208号 出版者 南京大学出版社社  址 南京市汉口路22号邮  编 210093 出版人 金鑫荣 丛书名 《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书  名 武则天著  者 雷家骥 林静薇责任编辑 党明放 胡 豪编辑热线 025-83594071照  排 南京紫藤制版印务中心印  刷 常州市武进第三印刷有限公司开  本 787×1092 1/32 印张5.125 字数70千版  次 2017年8月第1版 2017年8月第1次印刷ISBN 978-7-305-19253-1网  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官方微信:njupress销售咨询热线:(025)83594756*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凡购买南大版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所购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编委会

主 任:张异宾

副主任:周 宪

编 委(按姓氏笔画排序):王明生 左 健 张异宾周 宪 周 群 金鑫荣胡 豪 夏维中 徐兴无蒋广学 程爱民目录

总序

第一章 明空的家世、性格与初次入宫 一、山西文水武氏崛起二、幼时明空人格发展三、青春才人驯骢性格

第二章 两度入宫与昭仪心机 一、两度入宫与再续前缘二、历史悬案与厌胜巫蛊

第三章 下一站,天后 一、贿赂关说与皇后废立二、肃清情敌政敌三、从“二圣”到天后

第四章 天后的中年焦虑与垂拱统治 一、是“母仪”还是“母疑”二、天皇之死与废帝杀子三、太后垂拱与两次兵变

第五章 女皇即位与神道治国 一、顺天应民,大周革命二、佛道祥瑞,形塑政权

第六章 女皇治下无平静 一、酷吏摧残朝野惧二、波涛汹涌掌大周

第七章 女皇的情人与亲人 一、女皇的三个情人二、情人亲人与政治纠葛

第八章 大周王朝休止符 一、纵容“二张”,引火自焚二、神龙摆尾,女皇末路

延伸阅读总序

古代中国不仅是人类的文明摇篮之一,也是人类的精神摇篮之一。

按照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的观点,在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和中国文明出现之后,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世界上又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文明,可以称之为轴心时代(Axial Age)。这些文明中出现了一些大思想家,对人类和世界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提出了思考,提出了解脱或超越的目标与途径。中国的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思想家,印度的《奥义书》和释迦牟尼佛,希腊的诗人荷马、悲剧家修昔底德、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柏拉图、阿基米德,巴勒斯坦的先知等等,几乎是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互不了解的情况下出现。他们创立了人们至今赖以为精神基础的思想范式或世界宗教,他们仍然与我们生活在一起。

如果以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为坐标,再用雅斯贝尔斯的观点来衡量,那么生活在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间的孔子恰恰是中国文明进入轴心时代的代表人物,他处在中间点和转折点上:中国文明出现到孔子,孔子到我们现今的时代,前后各2500年左右。孔子以前,中国有思想但没有思想家;孔子以后,中国古代思想家层出不穷,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而孔子开创的“温故知新”“信而好古”的思想原则,影响了中国的阐释传统,即尊重古人的思想遗产,不断地理解、发展古人的思想,从中获得思考和应对宇宙、社会、人生问题的资源,这也是我们今天为读者奉献这套《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的缘由。

纵观悠久的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思想家们贡献出的成果具有极高的造诣与价值,在世界思想史上独树一帜,很多思想对于当代中国乃至世界而言,可谓历久弥新,极具生命力。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博大宏深的汉唐经学、简易幽远的魏晋玄学、尽心知性的宋明理学是思想学术的奇葩;佛教的色空禅悦、道教的神仙修养是宗教信仰的沃土;其他如经世济民的政治、经济理想,巧夺天工的科技、工艺之道,风雅传神、丹青不老的文学艺术……都蕴蓄着丰富的思想。中国的思想一方面激烈辩论,水火不容;一方面百虑一致,殊途同归;一方面开宗立派,门户林立;一方面互相启发,入室操戈。儒、释、道三教可以论衡而融合,九流十家可以并行而不悖。总之,中国的思想成就丰富多彩,贯穿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刚健中和等精神传统,在继承、阐释中变化演进,一代有一代之胜,表现出综合创新的特色。

不过,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并没有思想家、思想者、哲学家之类的称呼和概念,只有圣人、贤人、哲人、智者、诸子、大师等等。这些词汇恰恰概括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特征:他们的社会身份往往是教师或学者,他们的思想往往追求道德与智慧。当然,从更广泛的范围看,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法律、工艺、科技、文学、艺术、宗教等诸多文明领域内皆有贡献巨大、自成一家或集大成的杰出人物,他们的言论、著作或被后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内容。早在孔子之前,中国人就以“三不朽”作为追求超越的途径,即“立功”“立德”“立言”,也就是说,为人类社会立下的大功、个人道德修养的成就和思想、智慧、学说等都是不朽的历史遗泽。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思想家的内涵大大地超出了我们现代人习惯认为的职业思想家、哲学家或宗教先知,我们在撰写《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时,也本着这样的标准选择传主。

众所周知,由南京大学已故名誉校长匡亚明教授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是中国20世纪以来最为宏大的中国思想家研究工程。在这套简明读本系列编撰和出版之际,首先要对这200部《评传丛书》工作表达深深的敬意。站在这位巨人的肩上,简明读本不仅具有深厚的学术基础,而且一定会呈现出新的风貌。这种新的风貌就是深入浅出和引人入胜:精炼的选择,简明的评述,生动的故事与智慧……在倡导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多元文化共存的今天,本读本通过介绍古代中国的思想家,向每一位愿意了解中国思想的读者提出一个又一个我们和古人共同面临的问题,引导大家与中国古代思想家展开心灵的对话。编委会2008年9月第一章 明空的家世、性格与初次入宫一、山西文水武氏崛起

唐贞观十一年(637),唐太宗下诏册封应国公武士彟(yuē)的次女为才人。就这样,年方十四岁的明空奉诏入宫,由此,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的历史大戏帷幕悄然拉开。

过去,许多历史文献都争论武士彟家族地位的高低,因为武则天在位期间曾经大举提升武氏家族的社会地位,却同时也有文献记载她的父亲武士彟出身寒微。考证诸多史料,由于隋炀帝时期大兴土木,当时出身山西文水、经营木材生意的武士彟便以此发迹,藉由贩卖木材入京城,进而结交许多京城里的政治权贵。在山西文水的武氏家族,也因武士彟的交游广阔,结交了当时担任太原留守的李渊。隋朝末年,武士彟及其家族追随李渊起兵,一路攻入关中,占领长安,建立唐朝。之后,在唐高祖李渊论功行赏时,武士彟被列名为第二等功臣,担任兵部库部郎,也就是掌管全国武器军备设施的官职。因此,如果从魏晋南北朝以来世家大族的角度来观察,经商致富的武士彟还称不上是当时社会所重视的世家名门,但唐朝建立之后,由于受到当朝政府的重用,其实已经可以算得上是“当世勋贵”了,只是此时的武家还属于新贵阶级,尚未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至于骆宾王《讨武曌檄》一文中所说武氏家族“地实寒微”一语,也不过就是政治对手的抹黑打压罢了。

唐武德三年(620),已经官拜工部尚书的武士彟先是遭逢两个儿子相继病死,来年又遇原配病故。消息传到朝廷之后,唐高祖李渊便为他安排了一门新的婚事。自南北朝以来,在北方群聚而居的大家族多依赖主妇操持门户,这些北方主妇们争讼曲直、代子求官、为夫诉屈,在北方土地上十分活跃。因此,少了女主人的武士彟家族在门户内、社会上或官场上都有诸多不便,唐高祖便为丧妻的武士彟牵线续弦。这时的武士彟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默默无闻的木材商人,而是当朝显世勋贵,因此,婚配对象当然要慎重挑选,此时,唐高祖为他选定的联姻对象乃是当时社会上数一数二的高门大族弘农杨氏。

弘农杨氏从汉朝时就兴起,历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了北朝末年因杨坚建立隋朝而成为王室高姓。又由于李唐王室与弘农杨氏有姻亲关系,许多唐初的宰相如杨雄、杨师道均出自弘农杨氏,因此,唐初的弘农杨氏无疑是当朝最显赫的家族之一,社会上的地位甚至高于王室陇西李氏。在当时注重门第背景的情况之下,能与显赫的弘农杨氏联姻,文水武氏的社会地位也可以想见了。不过有趣的是,当时这位名为“真”的杨氏女婚配为武士彟续弦时,实际上已经四十六岁,这年纪即便是在今天看来都已过了适婚年龄,更何况是在古代?在专为她所修的《望凤台碑》(即《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铭》)中有记载,杨真虽出身高门却不重视女红,反而是明诗习礼、阅史披图,颇能属文,属于才女类型。但可能因为门第过高而又教育良好,因此不容易找到婚配对象,再加上三十多岁时遭逢父亲、伯父均死于征高丽战事,杨氏女遂有依托佛门、不愿婚嫁的心理。当时若非由皇帝钦点此门婚事,杨真恐怕终身不嫁,那么历史上也就不会有武则天这号人物了。武则天像

话说这位弘农杨氏之女杨真,以如今看来都是高龄产妇的年纪,却总共为武士彟生了三个女儿,武则天即为次女,小字明空。明空的生卒年在各史籍中的记载并不一致,不过根据武士彟与杨真联姻的时间、明空初次入宫时间以及最后神龙政变的时间节点来推断,明空的生年应在武德七年(624),十四岁时,即贞观十一年(637)应诏入宫,卒于中宗神龙元年(705)底,依中国出生即算一岁的传统算法,享年八十一岁。

武氏的名字也是历来争议的热点,除了最为人所知的“曌”字之外,就是她的小字“明空”。考察武氏掌政期间,史书诸多避讳改名的记载,“约”字最有可能是她原来的名字;又按照中国古代女性有名有字的惯例,可以推估武氏的原名为武约,字明空。在武则天进行革命之前,也曾有一短暂时间以“明空”为名,直到创造“曌”字为她称帝的正式名字为止。因此,在本书中,就以“明空”来称呼入宫以前的武则天吧。二、幼时明空人格发展

明空于武德七年(624)出生于京城长安,贞观九年(635),十一岁时丧父。武士彟死时,继室杨真五十七岁,必须独立面对前妻所生男丁与众武家亲戚的眼光,还有自身及所生女儿们如何在武家生存的问题。根据新旧两《唐书》记载,武士彟的儿子与侄子们都在士彟死后曾对杨真有过“失礼”行为,虽然史书上写得非常隐晦,但猜测可能与争夺门户主持权有关,也可能是与此相关的家人感情不睦。就当时北方社会的风气来说,家族子弟对后母、庶母无礼已经隐然成为一股风气,有的在父祖殁后就分其妓妾,甚至将她们嫁卖取财。在武家虽然没有将后母嫁卖取财的事情,但很可能会有忽视或是蔑视的情况发生,毕竟杨真没有生下男丁,自己又是继室,夫君亡后便无人为其撑腰。

武士彟的原配夫人相里氏出身门户不高且又早逝,还没来得及享受武士彟爵位所带来的富贵;后来入门的继母杨真又出身高门、家世良好,这可能都让原配之子心中有所不满。《新唐书》中就有记载,武家子弟对杨真及明空有“礼薄”的行为,显然不只是对后母无礼,而且对异母妹妹也同样无礼。只是当时明空年纪还小,即使心中有所不满,也只能隐忍不发。在儿童心理学上已经证实,童少时期的经验对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有极大影响。因此,杨氏母女与武家兄弟之间的长期衔恨,对于明空往后的人格成长,以及明空与武氏家属间的感情关系,都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后果十分严重。明空当上皇后之后,便常常与母亲找各式各样的借口诬赖武家兄弟,想尽办法排除武家兄弟,甚至在他们死后让武士彟留下来的爵位改由士彟的外孙、武后大姐之子贺兰敏之来继承,而不是由武家的子孙来继承。即使在武后当了女皇之后,也不立武家子弟为大周王朝的继承人,想要让武家皇统就此断绝,这都可能与他们小时候的感情不睦有关。

武士彟死后,杨真原本打算以长期礼佛,为夫家祈福来度过余生,但在这样不睦的家庭氛围之下,她可能感于对明空姊妹的养育保护之责,于是打消出家的念头,继续留在武家养育幼女。杨真笃信佛教的信仰也影响了明空,“明空”两字即出自佛教经典之中。而且,母亲影响明空的不只是佛教信仰,她本身知诗习礼、阅史披图的才华似乎也遗传给了明空。《唐会要》中记载,贞观皇帝听闻武明空“有才貌”,于是,“召入宫”;《旧唐书》中也说她“素多智计,兼涉文史。”显然明空不只是外貌出众,才华也不在话下。不过,在美貌才华之外,《新唐书》中也记载了对明空的负面评价。例如:明空在青少年时期“有权术”,而且“诡变不穷”;又说明空城府深,“柔屈不耻,以就大事。”显然,明空幼年时期生活在一个有矛盾冲突的大家庭里,一直承受着某些压力,忍受一些家人或亲属间的无礼待遇,这些经历都可能使明空变得早熟又世故,甚至城府深、能权变、能忍耻,因此而养成具有斗争性的人格。

由此,我们大概可以了解童年时期的武明空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质:十一岁丧父之前,她生活在一个富裕的政治新贵家庭,蒙受母亲良好的照顾与教养,因此从小就具有佛教的宗教信仰及文史的才华根底,举止优美而又聪明多计。但自从父亲死后,由于亲属关系和家庭环境丕变,促使她变得早熟而有城府,具有忍辱、狡猾和斗争性的特征。正面和负面人格特征都可能已经潜伏或出现在青少年时期的武明空身上,这些特质能否在人格上得到调和,抑或变成失调,就要看她在青年时期如何面对更大的环境改变——入宫的遭遇和适应。三、青春才人驯骢性格

十四岁的武明空被唐朝第二任皇帝太宗宣召入宫的时间是在太宗的长孙皇后薨(hōng)后第二年。其实在隋末时因为炀帝采纳无度,唐初一直存在宫人过多的问题,高祖及太宗都曾下诏放出宫人三千余人,让她们返家团圆、各自婚配。既然如此,为何太宗此时还要召武明空入宫呢?《新唐书》及《资治通鉴》都说是因为明空有美色;《旧唐书》说因明空容貌、举止皆美;《唐会要》则指她外貌、才华俱美。也就是说,经过母亲杨真的教养,十四岁时的明空不仅天生丽质,还教育良好、举止优美,是个唐太宗像大家闺秀。因此,太宗诏她入宫并封为“才人”,赐号“武媚”。

才人是内官之一,正五品,主要负责安排宫中宴会和休息,也是处理宫中女性蚕丝纺织政令的妃嫔。可能因为才人这个职位必须负责安排宴会娱乐事宜,需要美而有才的人来担任,因此,才貌兼具的武明空就成了贞观朝的武才人。她处理事情的才干,以及具有支配性、自主力的性格,很可能就是从内官职位上磨练出来的。除此之外,由于太宗十分重视读书和教育,因此,皇宫内设有文学馆、教坊等读书学习的场所,不少妃嫔女官都有在宫中学习的案例。武媚后来经营权力以至于革命称帝,都表现出过人的学识才干,这应当不只是入宫前幼年学习的成果,在宫中的长期学习和磨练,可能才是主要原因。

不过,虽然武媚因为美而有才被召入宫,但事实上并没有受到太宗的宠幸。

长孙皇后薨后,太宗最宠爱的一位妃子就是杨氏,但这位杨氏却是太宗自己同母弟齐王元吉的妃子。当年太宗在玄武门兵变时杀死兄长太子建成及弟弟齐王元吉,连带将两家的子孙全部杀光,然而这位杨氏却被没入宫中,成为太宗的宠妃,甚至为太宗生了儿子。太宗原本想将她立为皇后,却也囿(yòu)于伦理道德而被魏征劝阻,显见太宗对这位杨氏的宠爱。除了这位杨氏之外,还有一位妃嫔徐惠也十分受到太宗的赏识。徐惠一开始也是因为有才学而被拜为才人,去世后陪葬昭陵。徐才人入宫之后仍手不释卷,文采华美,后被升为九嫔的充容,太宗十分赏识她的贤德。太宗驾崩时,这位徐充容因追思哀慕而病倒却不愿意接受医治,宁愿早死以随侍太宗陵寝。因为如此,武媚自入宫后至太宗驾崩,其间有十一年的时间一直受到太宗的冷落。坊间尝言武媚失宠于太宗,其实不然,因为武媚既未曾受宠过,又何来失宠之说。然而更为不幸的是,在宫中虚度十一年青春之后,太宗驾崩,此时的武媚以二十五岁青壮之年,却必须依照皇室惯例出家入寺为尼,长伴青灯古佛,这真叫人情何以堪。

无论如何,贞观时期是武媚从青少年蜕变为成人的主要时期,在这被冷落的十一年间,武媚似乎也费尽心机想要争取太宗的青睐,但此期间关于武媚的记载并不多,我们只能从她的几段回忆来探索。例如:她曾经回忆在入宫之前,母亲杨真垂泪舍不得女儿入宫,当时的小明空却认为,去见天子未必是件坏事,母亲不需过度为女儿感到悲伤。这段话显示,小明空对入宫的前途并不感到悲观,与其在家里受武家子弟的气,还不如入宫赌赌运气,或许还能开拓新的天地。这个推论如果成立,那么就反映了青少年时期的武明空,对武家亲戚的无礼和受辱的家庭生活感到厌恶的心理,而且有以积极态度面对现实人生、以冒险精神面对未来的进取精神。

关于进宫之后的生活,她也曾回忆过一段关于太宗之马的往事。太宗有一匹马叫狮子骢(cōng),是大宛国所进献千里名马的后代,价值连城,宫中一时无人能够驾驭。当时,武才人向太宗要求三样工具:一是铁鞭,二是铁锤,三是匕首。先用铁鞭抽打;不服,就用铁锤敲其脑袋;再不服,就用匕首割其喉咙。这段回忆大大显露出此时期的武才人有暴力倾向的可能性,而且有反社会价值的人格倾向,此处将之名为驯骢心理,显示武媚在贞观朝就已发展出某些人格特质,可能具有暴烈、攻击和敌视不顺从者的倾向。而且在能力上,对自己处理的态度与方式,有极大的自信和果断;在动机上,喜欢自我表现,有很强的自尊心;在价值观上,不重视事物是否珍贵名贵,以能满足自我为最大的价值所在。半个世纪过后已身为女皇的她回忆起这段往事,犹有深刻印象,并且引以为豪,可见这件事情对她的心理影响甚大。这件事情蕴含着青少年时期的武媚在心理上有很大的成就需要,具有支配、自主、暴力等的性格倾向,亦即具有权威人格的特征。

唐朝的学校和医疗系统都设有医学,其中有咒禁科这个部门,类似今天的精神心理医学,但始终没有见到武媚向咒禁科求诊就医的记录。不过,武媚后来用剧烈甚至非法手段当了皇后,杀人甚多,精神心理似乎经常处于敏感和紧张状态,所以曾求助于术士的巫祝符术,就表示了她有精神心理舒解的需要。等到她当了太后,一些反对她的宗室大臣纷纷起兵要推翻她的统治,当时她所说的一段话则可以反映她六十岁时的心理状态。她说:“我侍奉先帝二十余年,一直为天下担忧。王公大臣的富贵都是我给予的,天下百姓的安乐也是我给予的;先帝撒手时将天下交付与我,我爱百姓甚于爱我自己,而你们竟然与我兵戎相对,实在是辜负我至深!本朝最有威望的裴炎、徐敬业、程务挺,都因对我不利而被我所杀。你们的能力如果高过他们,就拿出本事;如果没有,就好好为我做事吧!”这时的武后已经六十岁,思想都已经成熟,加上掌握了君权,其所呈现出来的人格特质正属于权威人格型,而这种权威人格的养成,绝非突然出现,而应该是从青春期乃至幼年时期,慢慢累积培养出来的。

从这几段叙述,我们可以看到从武明空到武媚再到武太后,这段时间她的人格特质的形成与转变、定型的过程。

她生长在一个新贵的佛教家庭,小时候的教育与生活环境十分良好,而且才貌皆美。十一岁丧父之后,由于家庭环境产生变化,母女受到武家亲属的无礼对待。在充满矛盾与冲突的家庭环境中,由于长期的衔恨,使小明空变得早熟、能权变、能忍耻,并产生了压制心理,且进一步发展出向外—入宫—发展的进取人格倾向。

第一次入宫是在她的青少年时代。其实宫中嫔妃众多,武媚只是五品才人之一,不容易被注意到,因此她力求表现,充分展现她的旺盛企图心。藉由驯骢事件可以看出她具有支配、自主、暴力的性格倾向,也就是渐渐具有权威人格的特质。此时期的武媚,人格基本上已经成熟。第二次入宫后,又经历了对内争宠、对外斗争的磨练,等到她临朝称制时所展现出来的是对群臣的整肃威胁,不过是支配、暴力、谋杀等人格特质的展现。然而,正因为她具有这样的权威人格,才可能成为一个篡位者或开国者。

根据这样的分析推论,武氏的权威人格因为遗传、环境与学习,随着环境变动而有其发展轨迹,而且有一定的持久性。也正因为她在人格上有如此的独特个性,她才会是女性中的怪杰,才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第二章 两度入宫与昭仪心机一、两度入宫与再续前缘

太宗驾崩后,武媚立即面临一个重大问题:离宫。从北朝以来常见的皇室惯例是先帝驾崩之后,妃嫔中有子女的,都会出宫依靠子女;没有子女的,就会被安排进入寺庙道观成为女尼或女道士,又或者是安排进入先帝别庙安享余年。根据史书记载,武媚身为太宗的才人,由于没有生育子女,因此在太宗死后便被安排进入感业寺为尼;至于她选择为尼而不为道士的原因,可能与她从小受母亲影响,笃信佛教有关。但即使从小笃信佛教,对于期待入宫之后会为人生带来转机的武媚而言,出宫入寺无疑是人生的绝望。只是,有时危机也会带来转机,在感业寺度过一年青灯梵唱的生活后,她的人生再次出现了重大转折。

太宗在驾崩之前,就已经长年深受心血管疾病之苦,逐渐将国家大事交代给当时身为宰相的妻兄长孙无忌来处理,由长孙无忌总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的政事,自己则是长期在别宫养病。太宗在驾崩前那段发病期间,当时的太子李治随侍在侧,昼夜不食,苦心照料,甚至因忧虑过度而出现了白发。但是,太宗仍然不敌病魔而崩,李治登基为新皇帝,是为高宗。在太宗驾崩后的第一个忌日,高宗率领大批随从到感业寺为先帝上香祈福,就在那里高宗与出家为尼的武媚相见。根据书中记载,两人见面时是“相对而泣”。此后不久,武媚就被召入皇宫。这就是武媚人生中的第二次进宫,也是她后来登基之路的起点。

究竟为什么高宗李治会在感业寺中与父亲的妃嫔“相对而泣”?而且为什么不久之后武媚就被召入皇宫,甚至还成了高宗的妃嫔?他们是否在此之前就已相爱相恋?高宗对武媚的感情如何成为历史的重大转折?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还得从高宗李治的个性与人格特质谈起。

李治是太宗和长孙皇后的第三个儿子,在太宗诸子之中排行第九,所以,最初并非皇太子的法定人选。按照唐朝的法律,原配长子为嫡子,是法定继承人;无嫡子,或嫡子有罪或重大疾病时,由嫡孙为法定继承人;无嫡孙,则以嫡子同母弟依长幼之序为法定继承人;无母弟,以庶子依长幼之序为法定继承人。李治在十五岁被封为晋王时,按照法律是第三顺位继承人。唐高宗李治像

当时,被立为皇太子的嫡长子李承乾,幼时十分聪慧,长大之后却好声色,又漫游无度,不受太宗喜爱,反倒是排行老四的嫡次子魏王泰,因为有才学而深受太宗赏识。二人之间开始有了争夺皇太子之位的冲突。李泰想效仿太宗当年玄武门兵变杀嫡夺位的故事,李承乾也极力防范旧事重演。后来太子承乾被人告发有谋反企图,遂被撤去太子身份废为庶人,流放黔州。原本太宗想改立宠爱的李泰为新太子,此时却因为承乾的申辩而改变心意。承乾向太宗说:“我是因为四弟魏王泰的逼迫而不得不谋反,今天如果册立魏王为太子,不就宣告天下说太子之位是可以逼迫求来的吗?”太宗听罢深觉有理,也自知理亏,当年自己的行为已对儿女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为了公平起见,放弃立嫡次子李泰为皇太子,而将太子之位封给了年十六岁的嫡三子晋王李治。

由于李治是意料之外的皇太子,当时已年近五十岁太宗,担心储君教育的时间不够长久,因此,对于李治的太子教育就非常用心。太子教育与诸王不同,太子是储君,东宫组织犹如中央政府的具体而微,让太子平日就学习政府的运作机制,有利将来即皇帝位后能立刻进入状态。因此,除了任命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李世勣为东宫诸师,倾尽朝廷一时之选外,太宗也亲自教导太子,随时做机会教育。例如:吃饭时告诉他农耕辛苦的道理,乘马时告诉他不竭其力的道理,搭船时告诉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在太宗临朝时,也常常要太子在旁边观察朝政如何决议,或让太子参加讨论。换言之,也就是亲自指导太子如何处理国政。

在亲自指导太子李治处理国政两三年后,太宗曾两次对外发动战争,分别是贞观十九年(645)征高丽,以及贞观二十年(648)征薛延陀。太宗甚至主持亲征。亲征期间,太宗便要求当时已十八九岁的太子监国,也就是代理国政。当太宗出发亲征之前,太子担忧得连日哭泣;太宗亲征回来后,因病卧床调养,仍然要太子继续处理国政;而太子处理完国政,便至父亲病榻边侍奉汤药,不离左右。也因为如此,后来为太宗修筑几座适合养病的宫殿时,也都在旁边另外设置别宫,好让太子李治可以朝夕陪伴父皇。从此处可以看出,李治是个有孝心,但十分依赖父亲的内向青年。此外,史书上多次提到李治“仁懦”或“仁弱”,这是史官用来表示皇帝懦弱的笔法。连太宗也感叹李治不如自己当年的刚猛,并要他多接触军旅以培养勇武之气。知子莫若父,既然担心他的性格软弱依赖,未来恐怕当不好皇帝,这可能是太宗感到有必要亲自教育他为君之道的原因。

既然太子李治朝夕不离地陪伴父皇,那么负责伺候皇帝宴寝的才人,自然颇有机会与太子相遇。李治与武才人的初次相遇,很可能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发生的。但是,在太宗驾崩、武才人入寺为尼之前,二人之间的感情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呢?

史书上记载,太子李治在东宫时就已经认识武才人,过程是“因入侍,悦之。”显然就是因为李治入皇宫侍奉父皇才认识武才人的。这个“悦”字,可以解释为喜爱之意,即是李治对武才人产生了喜爱的感情。那么武才人对太子李治又抱持什么样的感情呢?有一首诗,人们相信是出自于武则天之手,诗里充满相思之情: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全唐诗》将这首诗记载为武则天所写,虽然没有非常明确的证据可以证明,但如果确实是武媚所写的话,那么,会让她相思憔悴、泪湿罗裙的对象,究竟是谁呢?太宗比武媚年长三十多岁,武媚入宫为才人时也没受到太宗多少重视,那么最有可能的对象,就是有密切接触机会的太子李治了。毕竟深宫内苑之中,真正的男人只有皇帝一人,太子李治则是因陪伴父皇之侧才得以留在宫中的,否则依照惯例,皇子十岁后就必须出宫就第,不容易有机会接触到皇帝后宫的妃嫔们。那么武媚身边真正的男人,就只有太宗与随侍在侧的太子李治,若非前者,也就只能是后者了。这首诗写成的时间也应该是在太宗死后,武媚依惯例出宫为尼与李治分别的这一年间吧。

武才人与太子李治在名义上属于母子关系,二人相恋简直是震撼人心。不过太宗仍在世时,二人之间的发展应仍十分有限。因为李治侍奉父皇至孝,个性又十分怯懦,不太可能在父皇之侧大胆地与父皇的嫔妃发生暧昧关系。例如,当初隋文帝寝疾时,太子杨广为了阴谋夺嫡,与隋文帝的宠妃宣华夫人有密切往来。后来,杨广趁父皇病危时逼宣华夫人,被文帝发现,杨广索性以兵幽死父皇,并纳入宣华夫人。显然在八卦到处流传的皇宫内苑之中,要与皇帝妃嫔私下往来是不容易隐瞒的。另一方面,武媚的个性也有忍辱等待机会的特质,既然无法从太宗之处获得太多宠爱,太宗又长期卧病,那么耐心等待太子李治登上大位之后的发展,是值得投资的光阴岁月。至于李治为何会被武媚所吸引,大体上是因为李治本身性格较为怯懦,仰赖且崇拜刚强勇猛的父皇太宗,但父皇日理万机,常年出征,晚年又卧病在床,能给予他的关爱时间其实不多,此时,另一位性格刚强、主见鲜明、处事果断积极的武才人出现在他身边,可能是李治为之倾倒的原因。从上述的诗中所见,武媚思念李治,泪湿罗裙,想来二人之间的感情经过长时间的相处,应该已从“悦”变成了“爱”。只是皇宫之中侍从、耳目甚多,朝夕陪侍在太宗之侧的二人,精神出轨的几率可能大一些。

无论如何,这对“爱侣”在太宗驾崩后因武媚出宫入寺而被迫拆散,直至李治登基后,因前往感业寺上香,二人便有了再次重逢的机遇。不过此时的李治贵为天子,武媚则为前朝旧人、先皇妃嫔,又已削发出家为尼,怎么样也无法名正言顺地相爱、相聚。在这个时机点上为二人制造机会的,是高宗李治的原配——王皇后。

王氏在李治尚为晋王时就已经婚配为晋王妃。到李治被立为太子时,王氏自然就成为太子妃。等到李治登基为皇帝,王氏就自然成为了王皇后。王皇后虽然母仪天下,贵为一国之母,却一直没有生育。李治登基之时,太子时代的妃嫔萧良娣已为他生了一子二女。登基之后,萧良娣也母以子贵被册封为萧淑妃。萧淑妃是南朝梁的皇室后裔,李治的其他儿子都是由其他出身寒微的后宫所生,地位都比不上萧淑妃和她的孩子。古代关于休妻的“七出之罪”,首罪便是无子,只要生不出孩子,夫家可以名正言顺地休掉妻子另娶。一国之主的皇帝对于子嗣继承更为重视,后宫嫔妃无不拥子自重,无子的王皇后还能在后宫受到尊重的原因,也不过就是她贵为皇帝原配,此一原因而已。北朝以来,妇女嫉妒风气甚重,女性的社会地位也相对较高,对丈夫与家庭的控制力也比较强。隋文帝皇后独孤氏独占丈夫更为其代表。隋文帝的五个儿子都是独孤皇后所生,甚至独孤皇后天天陪隋文帝上朝开会。在这种风气之下,无法生育的王皇后对已生有一子二女的萧淑妃满心嫉妒,是可以想见的事情。眼见高宗对萧淑妃的宠爱,王皇后觉得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恰巧知道了高宗与武媚在感业寺相见涕泣之事,或许因此察觉到二人之间有着不可告人之关系;当然也可能皇宫之中总是流传各种小道消息,王皇后早已对二人的关系略有耳闻。总之,王皇后认为可以利用武媚来离间高宗与萧淑妃之间的关系,便暗中要武媚将头发留长,以待时机来临接入宫中。

不过,王皇后此举可说是十分冒险,她明知武媚是先帝嫔妾,是当今皇上的庶母,无论是直接或间接让武媚入宫,其目的都是要利用二人之情来离间丈夫对情敌的宠爱。这表示王皇后不但深知夫皇对武媚有深情,而且也容忍他们之间的关系继续存在与发展,甚至相信接纳武媚也不至于对她自己有危害,否则绝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但正是她这样的错误认知,致使她犯了两项大错。首先,她使当朝皇帝至少在唐朝法律上犯了两项重罪:一是“和奸父祖妾”之罪,一是“和奸女冠尼”之罪。前者可处以绞刑(吊首),后者除了通奸者处以徒刑(牢改)之外,王皇后自己是“媒合奸通者”,也连带要受徒刑。不过因为犯罪者是当朝皇帝,想来不会有人敢降罪于皇帝,顶多是被长孙无忌等贤臣良将疾言直谏一番,以及遭受一些社会舆论的批评罢了。再者,王皇后此举也为自己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她将武媚引入宫中无异于引狼入室,她自己后来被废、被杀,都可说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因此,后代史家似乎也一点儿同情都不给予她。

总之,高宗登基的来年,二人在感业寺相见;第二年,在王皇后安排之下,武媚开始暗中留长发;第三年,高宗服丧期满,在王皇后建议下,武媚被接入宫中成为高宗嫔妃。武媚再次入宫的时间是永徽二年(651)七月,当年十月便已怀孕,翌年七月产下第一个孩子。从武媚入宫生子的时程来看,她果然受到高宗很大的喜爱;另一方面,武媚得到再次入宫的机会,也十分积极把握,用心逢迎侍候王皇后,顺利成为王皇后派系的人物,让王皇后一再于高宗面前为她美言。这不仅帮助武媚很快受到高宗临幸并怀孕,也使武媚被快速拔擢成为后宫正二品的昭仪,地位直逼淑妃。看来王皇后引武媚进宫以转移高宗注意力的目的,很快就达成了。二、历史悬案与厌胜巫蛊

永徽三年(652)七月,武媚在生了长子李弘后,就被封为昭仪。翌年年底,武昭仪又怀孕生下一女,可惜随即暴卒。但高宗对她的宠幸并没有减少,永徽五年(654)二月左右,武昭仪再度怀孕,并于同年十二月生下次子李贤。一个新的嫔妃在三年半之中连续为皇帝怀孕三胎,而其他嫔妃却再也没有生育记录,这之间肯定有不寻常的事情。更不寻常的是,次子李贤出生后的第二年十月,原来拉拢武昭仪的王皇后竟被废为庶人;时隔月余,武昭仪就被立为新皇后!这短短四年时间,宫廷变化如此之大,一国之母在一个月之内遭到废立,这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首先我们不要忘记,武昭仪本身具有支配、自主、权威性的人格特征,在14岁初次入宫前就已说了“见天子庸知非福”之类的话语,可以揣知她不愿屈居于人下的意念。王皇后将她召入宫中,目的是要分散高宗对萧淑妃的宠爱,这个任务武昭仪在入宫后一两年间就已达成,这从武昭仪入宫后不断怀孕生子,萧淑妃却再也无生育记录,即可略知一二。但是对王皇后来说,当武昭仪顺利得到高宗的宠爱,并且陆续生下皇子之后,来自武昭仪的威胁便大过于萧淑妃了。而且,武昭仪有着愿意暂时忍辱以待转机的坚忍性格,降礼讨好王皇后的态度在自己得宠之后就不再继续扮演,甚至开始与王皇后产生摩擦不合。从此以后,王皇后转而与逐渐失宠的萧淑妃联手改变作战策略,采取联合次要敌人,以打击主要敌人武昭仪的战略。

武昭仪比王皇后和萧淑妃都来得年长,却能让王皇后和萧淑妃对这位情敌心生畏惧而必须联手出击,想来武昭仪对高宗一定有某些致命的吸引力。其一是当年在宫闱之中的偷偷相恋,情感上的刺激应大过于对一般嫔妃纯粹的临幸;其二是入宫之后王皇后不断在高宗面前美言,说尽武昭仪的好话;其三是武昭仪不仅能屈己以待皇后,更能曲意迎合奉承与讨好高宗。因此武昭仪入宫不久便获得宠幸,而且可以说是专宠她一人。从永徽三年至五年的三四年间,连续为高宗生下三名子女,此后新增加的子女也都由她所生,总共为高宗生下了四男二女。换言之,自从武昭仪与高宗同床共寝之后,高宗便再也没有与其他嫔妃生过孩子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武昭仪的身价今非昔比,具有权威、进取性格的她,必然不甘屈居于人下,而且想要进一步发展。她采取的手段是:一方面抬高武氏家族的地位,另一方面是想方设法朝皇后宝座迈进。在抬高家族地位方面,史书上记载:永徽五年(654)二月,武昭仪的父亲武士彟获得追赠并州都督,此举有提高武家门第的作用。同年六月,王皇后贵为宰相的舅父柳奭(shì)却自请解除宰相职位,据说是因为王皇后不受宠而感到不安才自请解职。但如果只是武昭仪为高宗生了两三名子女,也不至于影响到当朝皇后与当朝宰相的地位,毕竟后宫之中妃嫔的嫉妒与竞争是司空见惯的事,即使武昭仪散尽受赠之物买通宫女以打听王皇后与萧淑妃的动向,双方之间的摩擦也逐渐浮上水面,但基本上高宗仍对双方保持平衡关系,双方都无法给对方以有效的打击。因此,能动摇到当朝宰相地位的,必有相当严重的事故发生。观察此期间皇宫内部发生的事,就属皇后巫术下蛊与武昭仪之女暴毙两件事情最为严重,而这两件事情都与武昭仪和王皇后有关。

事情发生在永徽四年(653)底五年(654)初,武昭仪的长女出生了。某天,王皇后来探望小公主,逗弄了一下小公主后就离开了。没多久,高宗到来,想看看刚出生的女儿,却发现女儿已经死亡。大惊之下责问宫女,宫女们都说:皇后刚刚来过!对于女婴的死,史书上的记载颇有出入,有的说是武昭仪弄死的,目的是要陷害王皇后;有的是说武昭仪的女儿暴卒,武昭仪顺势藉此诬赖王皇后;有的史书则只字未提。其实,婴儿猝死症在今日所见多有,有的尚且出自于照顾者的无心疏失,比如,婴儿睡觉的姿势有误,或是盖被或喂奶的方式不良等等。但古代无此名词,医疗又不如今日发达,各种猜测与穿凿附会的情况便层出不穷。不论婴儿猝死的原因是什么,总之,根据史料记载,矛头是彻底对准了王皇后,因为她来逗弄婴儿时,婴儿确实还活着,而她一走,婴儿便死了,王皇后真是百口莫辩。至于武昭仪是否真的偷偷弄死婴儿,这恐怕只有她本人知道。部分不相信这种说法的史家认为,虎毒不食子,亲生母亲怎可能弄死自己刚出生的孩子?但如果从武则天一生的发展来看,她可以杀宝马以求博取太宗的注意,可以在皇宫内苑之中不顾自己庶母的身份去勾引太子李治,以至于后来为了夺取、巩固权位而进行的一连串的杀戮行为,她的暴力人格应该是一致的,是个不折不扣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女流。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观察,她是否会为了一己之目的而弄死亲生女儿,似乎就无法断言了。只是,基于罪疑唯轻及无罪推定原则,在没有足够证明有罪的证据之下,吾辈不能直接认定武昭仪害死了自己女儿。但可以肯定的是,武昭仪的女儿猝死这件事确实发生了,而且这件事情恰恰就被赖在了王皇后头上。这对武昭仪与王皇后之间的竞争会造成何种影响?

根据唐朝法律,如果是妻子杀死妾的小孩,在民间只是一般谋杀罪,罪不至死,但可能触犯《唐律疏议》之《户婚律》中出妻的“义绝”条款,会被休妻逐出。不过,若是皇后杀一个尚未封爵的妃嫔之女,如何治罪?法律则无明文规定,况且也没有确实证据可证明皇后杀死女婴。这种情况之下,虽然高宗因为女儿猝死而大怒,但似乎无法可罚,罪也不至于废后出妻。这件事就这么不了了之。但似乎因为这件事情,高宗开始有了废王皇后的想法。因为皇后涉嫌害死皇帝宠妃的孩子,不久王皇后的舅舅柳奭自请辞去宰相职位。或许这才是动摇宰相地位的主要原因。《唐律疏议》刻本

永徽五年(654)初,痛失长女的武昭仪很幸运地又怀上了胎,在当年底便生下了次子李贤。已生两名皇子的武昭仪在后宫地位已然稳固,接连怀孕生子的态势也摆明了高宗对她的专宠态度。武昭仪遂再次对王皇后发动攻势,而且采用比杀婴事件法律层次更高的手法——诬告皇后巫术下蛊。

巫术事件,在史书上称为“厌胜”,是指因憎嫌某人而制作图画形象,或刻做人偶,以刺心钉眼、系手缚足等方式,让对方痛苦或死亡的法术。一般若发生类似事件,在法律上会以谋杀论减二等;但若做法术的对象是其亲尊长、外祖父母、丈夫,或是丈夫之祖父母、父母,则不能减罪,依照法律即为斩首之罪。即使做法术的目的是为了向尊长或是主人求爱媚,也须流放两千里;而若是以此方式求爱媚的对象是皇帝,则一律处斩!另外,下蛊的罪更严重。蛊是指集合各种虫养在一器皿中,培养出蛊,用以害人。依照唐代法律,培养蛊和教唆以蛊害人者一律处以绞刑;养蛊者的同居家人即使不知情,也须流放三千里。

由此可知,不论是做法术或是下蛊,都是不赦之罪。而若是诬陷皇后犯了“厌胜”罪,则要取其性命;若诬告皇后养蛊害人,则更是要害她全家。不论何者,都是非常狠毒的行为。皇后是后宫之首,母仪天下,诬告皇后也是十恶死罪,谁敢轻易做出这种事情?史书上就摆明了记载,说王皇后及其母亲柳氏做法术害人一事,是由武昭仪构陷的。只是当时高宗并不知道皇后是被人诬陷的,因此在得知皇后母女涉嫌厌胜一事之后,大怒之下便将皇后之母柳氏赶出皇宫,已辞去宰相职位的舅父柳奭则从吏部尚书被外贬为遂州刺史。至于王皇后的地位虽然还能保住,因为此事终究是查无实证,也就无法定罪,但是对皇后的地位造成了实质影响,四个月后,王皇后就被废除了。

从这段过程来看,武昭仪借着受高宗宠幸,不甘屈居于人下,为打倒王皇后,便利用长女暴卒一事诬赖王皇后。虽然最终因为缺乏证据与法源,王皇后地位未被动摇,但是皇后舅父柳奭(shì)请辞宰相一职,显然与皇后涉嫌杀人不无关系。再过一年,武昭仪次子出生,连生两名皇子的武昭仪再次出手,诬告王皇后及其母亲柳氏巫术害人。虽然这次事件仍未让王皇后下台,但其母亲柳氏被赶出皇宫,舅父柳奭则被外贬,二人可说是代替王皇后承受了惩罚,王皇后的地位也受到了影响。

眼见两次打击仍未能将皇后拉下,武昭仪转而采取较为温和与间接的做法:游说高宗封她为妃。按照唐代后宫的规制,第一级是皇后;第二级为正一品的妃,有四员:贵妃、淑妃、德妃、贤妃;第三级是正二品的九嫔,昭仪即为九嫔之首。武昭仪已为高宗连生两名皇子,便想要晋升为妃,但当时妃的四名员额已满,没有空缺,于是,武昭仪就游说高宗另外为她设置“宸妃”的封号。这是在原有法规之外设立特别法的概念,也可说是因人设事的特别缺。这件事情遭到了两名宰相——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的强烈反对,理由是后宫自有法规,不可随意更改。因此,武昭仪的这个打算也没能成功。不过,正因为封宸妃这件事情被宰相们强力反对而作罢的经验,让武昭仪体认到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到达皇后宝座,除了需要拉拢后宫势力之外,还必须寻求外朝的支持,尤其需要寻求宰相的支持。正是这个认识,改写了武昭仪的一生和唐代的历史发展。第三章 下一站,天后一、贿赂关说与皇后废立

高宗在位时期,朝廷里的首辅大臣多半都是太宗朝遗留下来的。当年太宗废太子承乾改立李治,一方面担心储君教育不够扎实,一方面担心李治太过怯懦,无法承担国家大任,因此,东宫僚佐倾尽朝廷一时之选。太宗病危之际,又召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为顾命大臣,辅佐太子李治即位治国。长孙无忌是太宗长孙皇后的兄长,也就是当今国舅,当年大唐在太原起义时就已经是太宗的左右臂膀,后来,其妹嫁给太宗,也是两家通好的体现。太宗朝时,长孙无忌以国舅拜相,也是太子李治的东宫师傅。不过长孙无忌虽然“应对敏速”,但是“总兵攻战,非其所长。”因此,太宗另外安排一枚将帅棋子以为准备,即是李世勣。李世勣原姓徐,大唐太原起义时,李世勣来投靠,获赐姓李,论开国功勋,不亚于长孙无忌。由于长孙无忌不擅军事,因此太宗晚年打算托孤长孙无忌之际,也有考虑同时托孤于此将,以补长孙无忌之短处。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病重时,刻意将李世勣外调远离京师,并嘱咐太子李治待登基即位之后,再重新重用李世勣,以换取其效忠。

李治即位之后,长孙无忌以司徒兼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事,也就是同时领导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破坏太宗以来所建立三省分权制衡的原则,也是太宗即位前担任尚书令以来,大唐第二个实际总理。褚遂良则依附在长孙无忌之下,竭力奉行贞观时期的政策,使得高宗即位之初的永徽时期被视为“后贞观时代”,有“贞观永徽之治”的美称。李世勣也在此时被调回京师官拜宰相。一切都如太宗生前所规划好的蓝图进行着。竟没想到,此时拜相的李世勣在后来武昭仪寻求皇后之路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这些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辅政顾命班底,其实也代表着先皇遗留下来的保守势力。由于长孙无忌与褚遂良长期掌握朝廷运作,长孙无忌居于唐廷第一人这个位置超过二十年,长年累月之下与皇室有通家之好,于是,家门之内出了一个皇后和四个驸马,日子一久,便逐渐在朝廷中出现贿赂关说与朋党之争的情况。富心机、擅权术的武昭仪,便思考着如何利用朝廷中这股贿赂关说、派系斗争的风气,为自己制造有利的背景,往皇后之路迈进。

当今王皇后是高宗李治在晋王时期太宗为他选定的妃子,出身太原高门,因此代表着传统政治家族的保守势力,以及先皇赐婚的父祖之命,虽然无子,却始终得到朝中大臣的支持,尤其是皇帝舅舅长孙无忌的支持。由于王皇后一直无子,时时面临宫中妃嫔的地位威胁,因此舅父宰相柳奭建议册立高宗的庶长子陈王李忠为皇太子,其理由是,李忠之母刘氏出身卑微,如果由柳奭辅佐李忠为太子,那么李忠母子肯定成为皇后派势力,支持王皇后的地位。当册立李忠为太子的提议向高宗提出后,也得到了长孙无忌的支持。一方面是长孙无忌代表支持王皇后的保守派势力;另一方面则可能来自集团势力的私心。长孙无忌当年在玄武门事件中协助太宗夺嫡,又在废太子承乾后支持李治,接下来如果再辅佐李忠成为太子,这三度拥立太子,可真是史无前例!但也正因为如此,长孙无忌逐渐被权位冲昏了头,开始对朝廷内部的贿赂关说、徇私利诱视而不见。武昭仪押着高宗封她为宸妃一事失败后,便想方设法地利用朝廷这股风气,开始对宰相们进行贿赂关说,游说他们支持自己登上皇后宝座。

首先,高宗与武昭仪亲自前往长孙无忌的府第拜访,趁着酒酣耳热之际封了长孙无忌的三个儿子为朝散大夫,属于朝廷之中的通贵之官;之后又趁机暗示长孙无忌“王皇后无子”的话语,没想到长孙无忌却一直顾左右而言他,迟迟不接腔,高宗与武昭仪只好悻然离去。不久,高宗又命人为长孙无忌画像,并亲自写下画赞再赐给他,但仍得不到长孙无忌的首肯。后来,高宗又秘密派遣使者赐给他金银宝器各一车,绫锦十车,没想到长孙无忌大方地收下赠礼之后,却仍毫无表态。正当高宗与武昭仪对这件事一筹莫展的时候,外朝官员中书舍人李义府送来了一份大礼。

原本,高宗要废王皇后改立武昭仪为后的事情一直都是私下进行,游说笼络宰相的目的就是希望由宰相们提出改立皇后的议案,但这个如意算盘却迟迟未能实现。恰好李义府由于得罪长孙无忌而将被外放,同僚王德俭建议他迎合武昭仪及高宗所好,或许就能扭转局势。因此,李义府立刻上奏“请立武昭仪为皇后,以满足兆民之心。”高宗接到这奏折非常高兴,马上对李义府予以重赏及升官。这件事情让废立皇后的消息如涟漪般扩散到整个外朝,陆陆续续就有朝臣表态支持废立皇后,这些人后来都被武则天视为有“翊赞之功”的功臣,职位也都获得提升。相反的,听到这消息之后表态反对的朝臣,则被下放到边陲地带,这除了是武昭仪对不服从者的打击之外,也是对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警告。

废立皇后的消息散布出去后,陆续得到部分朝臣的支持,高宗便尝试召开宰相会议,将这重大议题付诸讨论。第一天的宰相会议中,高宗一提出废立皇后的议案便遭到褚遂良的强烈反对,理由是王皇后为先皇太宗钦定,出身名门世家又无罪过,不可以随意罢废。这一方面显示了社会上对名门世家出身的重视之外,之前曾发生过的杀婴案与巫术下蛊案确实都查无实证,否则怎会说王皇后无罪过?由于高宗个性怯懦,无力辩驳,这天的宰相会议只好悻然散会。唐长安城平面图

第二天,再次召开宰相会议,高宗重提废立皇后一事,这显示高宗虽然个性怯懦,但在武昭仪的软硬兼施之下,不得不为她提出废立皇后的议案。但第二天仍然受到褚遂良的强烈反对,理由是武昭仪曾经是先帝太宗的妃嫔,此事已有乱伦之嫌,若立为皇后岂不传丑于后世。就算要另立新皇后,也有其他人选,何必非要武昭仪不可。褚遂良讲到激动处,将笏板掷于殿阶,磕头至流血说:“还陛下此笏,让我回家种田去吧!”在帘幕后偷听的武昭仪听到这里,气得骂将起来:“何不扑杀此獠!”不过幸好被长孙无忌所阻止,说是褚遂良受先帝遗命辅政,不可随意加刑。当年王皇后主导让武昭仪再次进宫与高宗和奸乱伦一事一直是在私底下偷偷进行的秘密,如今却被拿出来在宰相会议上讨论,高宗与武昭仪的难堪可得而知,武昭仪才会气得大骂要杀了褚遂良。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武昭仪在此时已有监控朝政的态势,竟在帘幕之后旁听宰相会议,而此事势必获得高宗允许,可见武昭仪权势在握的姿态显露无遗。褚遂良像

第三天,高宗再次召开宰相会议,虽然仍有其他宰相极力劝阻废立皇后一事,但曾受到高宗大恩拔擢的另一位宰相李世勣,此时淡淡地说了句“此是陛下家事,何需更问外人!”就冲着这句话,高宗便拿定了主意。

就这样,这场非武力的政治斗争,从武昭仪当不成宸妃之后逐渐展开。如果说昭仪派是权力争取的左派,那么长孙无忌派就是权力保守的右派。左派一直在斗争中采取主动,利用当时贿赂关说的不良风气,又挟持着性格软弱的高宗,以行贿、重赏、关说和贬黜等手段,收编拉拢后宫宫女,外朝朝臣,建立皇宫内外的情报网与监视网,甚至亲自监听皇帝与宰相间的密谈,充分展现她强烈的权力企图心、进取人格、组织能力和灵活的斗争技术。相对的,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保守派势力,自恃位高权重,可能想不到一位才30岁左右的昭仪会有多大能耐,因此,虽然面对皇后失宠,舅父失势,却无任何警觉意识或抵制行动,可说是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于是,经过昭仪派三个月的布局,再经历三天的宰相会议,高宗终于宣布废王皇后,改立武昭仪为皇后,这是武则天通往权力之路的第一个里程碑。

与此同时,与王皇后一起被废为庶人的还有情敌萧淑妃。诏书中说,王皇后与萧淑妃“谋行鸩毒”,因此被废为庶人,可想而知这纯粹是欲加之罪。但诏书一下,保守派势力却完全未见抵制的声浪,也无任何声援王皇后的实际举动,废立皇后的诏令顺利通过中书、门下二省的法定程序。看来在昭仪派的强烈攻势下,显然保守派势力已经丧失斗志、弃守战场。二、肃清情敌政敌

武昭仪变成武后,首要之事便是铲除当初那些阻挡她登上皇后宝座的人。第一个目标就是皇后宝座的直接威胁者——王皇后,以及首要情敌兼王皇后同党——萧淑妃。根据史书记载,王皇后及萧淑妃废为庶人之后,被囚禁在皇宫角落的阴暗别院里头。某天,高宗因为想念二人,闲步至别院想见见二人,却发现囚室封闭,暗无天日,只留有一小洞可供送饭。天生具有柔软心肠的高宗见到此一情景,不禁动了恻隐之心,低声呼叫:“皇后、淑妃,你们在吗?”听到高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