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世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1 20:17:19

点击下载

作者:周治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为人处世的故事

为人处世的故事试读:

前言

成语是汉语词汇宝库里的璀璨明珠。

它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相沿习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形式简洁而意义精辟的固定短语。

它结构严谨,表现性强,具有庄重典雅的书面语色彩,历来为人们喜闻乐用。不论讲话或作文,准确恰当地镶嵌或点缀一些成语,会使语言锦上添花。

它多出自古代典籍、寓言和诗词歌赋,许多隐含着丰富的传奇轶事或历史典故。

如来源于神话寓言的成语:“叶公好龙”出自于《新序·杂事》,“开天辟地”出自于《山海经·北山经》,“愚公移山”出自于《列子·汤问》,“守株待兔”出自于《韩非子·五蠹》,“刻舟求剑”出自于《吕氏春秋·察今》;

如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完璧归赵”出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闻鸡起舞”出自于《晋书·祖逖传》,“夜郎自大”出自于《汉书·西南夷传》,“望梅止渴”出自于《世说新语·假谲》,“请君入瓮”出自于《资治通鉴·唐纪》;

如来源于诗文的成语:“兢兢业业”出自于《诗经·大雅·云汉》,“学而不厌”出自于《论语·述而》,“舍生取义”出自于《孟子·告子上》,“短兵相接”出自于《楚辞·九歌》,“一视同仁”出自于《韩愈·原人》;

如来源于口头俗语的成语:“狼子野心”、“众志成城”、“千夫所指”等出自民间俚语,“一干二净”、“三长两短”、“千方百计”、“拐弯抹角”等则出自后世口语。

这些成语不论来源于哪里,都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学、民俗、艺术、哲学等许许多多的知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成语的桥梁作用了解到更加丰富的知识,并通过使用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印象。

许多成语是特定的历史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语言文字由文言文变成了白话文,文字也由繁变简了,但它以其独特的作用和魅力变得更加典雅,常用常新,使其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为语言文字增辉加彩。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学习和掌握好成语,我们从浩瀚的成语中精选了大量具有历史性、故事性、艺术性、寓意性、哲理性、趣味性、时代性等特点的成语,编写成了《中华成语故事全集》丛书,共分十册,即《品德修养的故事》、《求知力学的故事》、《真情实感的故事》、《性格气质的故事》、《勤劳勇敢的故事》、《成功励志的故事》、《为人处世的故事》、《文化艺术的故事》、《自然情景的故事》和《智慧哲理的故事》等,相信对广大读者能够起到陶冶情操、加强艺术和语言文字修养的作用。

该书注重知识性、可读性和完整性,每个成语都辟有释义、出处、故事三大部分。编排顺序按笔画多少排列,既方便读者阅读,又方便读者查阅。

该书既可作为中小学生学习成语的工具书,又适合不同层次读者作为故事阅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一言九鼎

【释义】九鼎:古代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一句话抵得上九鼎之重,形容言语极有分量,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秦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到楚国请求援助。楚王不肯答应。最后,平原君手下,一向被人瞧不起的门客毛遂自愿前往,他仗剑上殿,为楚王分析时局,说明利害之所在,终于说服了楚王。毛遂因此立下了大功。“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我们赵国的地位提高到像九鼎大吕般的重要。毛先生的三寸不烂之舌。比百万军队的力量还要强大。”(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国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一言为重百金轻

【释义】一句话使百两黄金都显得不重了。比喻言出必行。形容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出处】宋·王安石《临川集·商鞅》。

北宋神宗时的宰相王安石,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力主变法,大力推行新政。但由于触动特权阶层的利益而遭嫉受谤,新政失败,他也因此仕途起伏不定,最后被罢官回乡。此时王安石写下大批诗文,针砭时政,抒发胸臆。他有一首题为《商鞅》的七言诗,诗中写道:

自古驱民在信诚,

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

商鞅能令政必行。

诗中说的是商鞅在秦国帮助秦孝公变法的事情。商鞅制定的新法公布以后,为了让人们相信革新必定施行,他在城南门外立下一根3丈高的木柱,声称谁能将此木柱搬到北门去,赏给黄金10两。许多人不相信这是真的,没人响应。商鞅又宣布给搬木柱的人赏金50两,于是有个年轻人壮着胆子把木柱搬到北门去,他竟真的得了50两黄金。这件事引起轰动,百姓们都相信了新法,认为商鞅说话算数。

王安石以商鞅变法来抒发自己的改革决心,认为要像商鞅那样言出必果,才能取信于民,成就大业。

一饭千金

【释义】比喻贫穷时受人帮助,发达后加倍给予重谢报答。【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高祖时的大将淮阴侯韩信,是汉朝开国的功臣。但他年轻的时候却有过很多坎坷的经历,过着非常失意、贫困的日子。

韩信小时学文习武,拥有一身文韬武略。后来他父母都死了,他一个人无依无靠,又只知道读书练武,没有什么挣钱的本领,日子过得非常苦。后来实在没有办法,就只好到别人家去混饭吃。日子长了,别人都不免有点讨厌他。

有位亭长过去跟韩信关系不错,韩信就去投靠他。开始时亭长家的人对他还算客气,可日子久了,态度也就慢慢变了,亭长的老婆常常指桑骂槐地说些难听的话。韩信听了,就只好离开了亭长家。

韩信无处可去了,就只好到淮水上去钓鱼,钓到了就可以卖点钱吃饭,钓不到就只好饿肚子。有个老太太靠给别人洗纱过日子,天天在河边洗纱。她每天的午饭都是家里的人给她送来,就在河边吃。她见韩信经常饿肚子,觉得怪可怜的,就把自己的饭分一半给韩信吃,一连好多天都是这样。

韩信非常感激,有一天,他吃完饭,对老太太说:“您老人家这么照顾我,我将一辈子牢记在心,将来我一定要好好报答您老人家!”

老太太听了很不高兴,她对韩信说:“男子汉大丈夫连饭都吃不上,太没有出息了!我是看到你可怜才给你饭吃的,哪里指望你报答!”

韩信听了,感到很惭愧,发誓振作起来,不再受人怜悯。后来,他投到项梁手下去当兵,项梁死了又跟着项羽,一直没有受到重用。最后,他投靠刘邦,得到萧何的赏识,萧何在刘邦面前极力推荐,刘邦拜他为大将军。他为刘邦打败项羽立下了汉马功劳,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不忘当年老太太对自己的恩德,派人把那位老太太请来,送给她一千两金子作为报答,并一再对她在自己最困苦的时候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

一笔勾销

【释义】销:销掉。用笔在书面材料上勾画注销,比喻把一切完全取消。【出处】宋·朱烹《五朝名臣言行录》。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他小时候家中很穷,两岁时就死了父亲。接着,他母亲改嫁到长山县朱家,他便跟着母亲来到了朱家。

范仲淹小时候就很有志气,长大后,辞别母亲,外出求学。他夜以继日地勤奋苦读。冬天感到非常疲倦时,就用凉水洗脸;吃的东西不够时,就喝粥充饥度日。经过刻苦学习,他在大中祥符(宋真宗年号)年间考中进士,历任右司谏、吏部员外郎、知州、枢密副使等职。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被宋仁宗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他和同时任命的韩琦和富弼等一起,进行了一场以改善吏治为中心的改革,历史称为“庆历新政”。

他取来官员名册,一个个地检查他们的任职情况,凡是不称职的官员,他都在名册上一笔勾去,撤掉他们的职务。空出的职位,则从下一级能够胜任的官员中委任。

富弼平时十分尊重范仲淹,对待他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他见范仲淹对这些不称职的官员如此毫不留情,就说:“你用笔一勾,就撤掉了他们的职务。他们一家人都要伤心得痛哭了!”

范仲淹听了,回答说:“他一家人哭,总比他们祸害千家万户,让那些人家全部悲哭好得多吧!”

于是,他把那些不称职的官员全部罢免了。

后来,由于新政遭到贵族官僚的强烈反对而夭折。范仲淹也被贬到陕西任四路宣抚使。这一年他写下了《岳阳楼记》,其中流传至今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反映了他一腔爱国之情。

一诺千金

【释义】诺:承诺,应允。一句答允的话,价值千金。形容说话极有信用。【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季布是秦末汉初楚地著名的侠客,他性格耿直,乐于助人,最可贵的是他特别讲信用,只要是许诺别人的事,无论如何也要替人办到,从不食言。在楚地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得到一百斤黄金,也不如得到季布的一句许诺。”(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季布后来从了军,在项羽的手下当了大将。他作战非常勇敢,很有军事才能。曾经有好几次,他领兵追杀刘邦,刘邦差点死在他的手里。

刘邦在楚汉相争中获胜,建立汉朝,当上了皇帝,便下令捉拿季布,恨不得把他剁成肉酱才解恨。季布见刘邦在全国捉拿自己,只好东躲西藏,四处逃命。因为他的声誉很好,所以人们也都愿意收留他。后来,有位叫朱家的义士说服汝阴侯滕公夏侯婴到刘邦面前为他说情,刘邦就原谅了季布,还拜他为郎中。

季布有个同乡,名叫曹丘,听说季布在汉朝当了大官,就想投靠他,特地请窦长君写信介绍他去见季布。季布不怎么高兴,就打算拒绝他的要求,所以,曹丘来见季布时,季布脸上流露出不耐烦的神色。

曹丘见了,就向季布行了一个礼,说:“在楚地人人都说您很重信义,说是得到千斤黄金也不如得到您的一句许诺,您是怎样得到这种美誉的呢?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也算是同乡吧?我在天下到处宣扬您的美名,您怎么这样无情地拒绝我呢?”

季布听了,马上意识到自己错了,赶紧向曹丘道歉,把他留下来当做上宾对待。后来曹丘离开时,季布还送了许多礼物给他。

一厢情愿

【释义】只考虑单方面愿望,而不考虑另一方是否愿意。【出处】古印度·僧伽斯那《百喻经》(南朝齐求那毗地译)。

有个农家青年,在进城玩的时候偶然见到了公主。公主的美貌使他不能自已。回到家中竟害了相思病,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他的亲友们看他一天天消瘦下去,都纷纷探望询问。他说:“我要是不能娶到公主,只怕命不能长久了。”

亲友们便安慰他,并假意地对他说:“你不用发愁,我们可以派人到京城去,请求国王把公主嫁给你。”

那青年居然信以为真,病似乎也好了一点,一本正经地说:“那真是太感谢你们了!你们快去吧!”

过了几天,那些亲友们又来探望他,欺骗他说:“我们已派人去和国王商量过,国王问了公主,公主没肯答应。”

那青年听了,依旧按照自己的思路来看待这件事,非常高兴地说:“那好办了!只要我再去见一趟公主,公主一定会嫁给我的。”

他只是一厢情愿地想娶到公主,全不顾自己的地位和才貌,这门亲事结果如何呢?当然不会有什么结果的。

一寒如此

【释义】形容贫困至极。【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春秋时秦昭王的丞相张禄,原名范雎,是魏国人,他跟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时,由于齐襄王很赏识范雎之才,而且厚礼相赠,因此须贾就诬告范雎泄露了机密给齐国才获得厚赐。魏王听信谗言对范雎施以重刑,范雎假死而逃到秦国。

一次,魏国听说秦国将要攻打自己,派须贾去秦国打探消息。范雎得悉须贾来到秦国,便穿上破旧的衣服去见须贾。

须贾见了大吃一惊,问:“范叔是否到秦国来做说客的?”“没有,我是逃到这里来避祸的,怎么还敢到处游说呢?”

须贾听说他靠做小生意为生,很同情他的遭遇,便留下范雎喝酒。几杯酒下肚,须贾长叹一声:“想不到范叔竟然一寒如此!”就取一件绸袍送给范雎。须贾向范雎打听秦国丞相张禄的情况,并表示要见张禄。范雎答应了,当后来须贾认出张丞相就是范雎时,吓得急忙磕头谢罪。

范雎因须贾有赠袍之谊,遂放须贾返回魏国。

一蟹不如一蟹

【释义】比喻一个比一个差。【出处】宋·苏轼《艾子杂说》。

艾子这天终于到达了海边,面对从未见过的大海,他感到那么新奇、兴奋,他看到打鱼的人正在收网,就凑上去兴致勃勃地看,他发现网里除了鱼之外,还有几只很大的蟹,每只都有一斤重。“那是什么?”艾子指着蟹问道。

打鱼人笑道:“你连梭子蟹都没有见过,真是个呆子!”“能吃吗?”“当然能吃,味道还挺不错的呢。尤其是雄蟹的油,雌蟹的黄,简直是好吃极了!”打鱼人津津乐道地介绍说。

不久,艾子又看到一种类似梭子蟹的怪物,只不过比梭子蟹要小一点,大的至多半斤重。“这是不是也叫梭子蟹?”艾子问。

打鱼人善意地嘲笑他一番,然后说:“梭子蟹生长在海洋的咸水里。这种也是蟹,但生长在淡水里,人们叫它螃蟹。”

后来,艾子居然发现一种长相似螃蟹,可是比螃蟹要小得多的“蟹”。它的壳最大的不超过铜板那么大。“这是否还叫蟹?”艾子问当地人。

有人说:“这是蟹的一种,叫螃蜞。”

艾子仰天长叹道:“老天爷呀,您竟然造出如此相像却又不同的东西!可是,为什么一蟹不如一蟹呢!”大家都笑了。

二者必居其一

【释义】说明只能在两样中选择一样。【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

孟子向齐王提了很多治国建议,齐王都不予采纳,最后孟子只好离开。齐王赠送给孟子金100两,孟子也拒不接受。但是后来在宋国和薛国时,他却接受了宋君的70金和薛君的50金。

孟子的学生陈臻向孟子说:“如果说您不接受齐王的赠金是对的,那么,接受宋君、薛君的赠金就不对了;如果说接受宋君、薛君的赠金是对的,那么,不接受齐王的赠金就不对了。一个人前后的行为应当一致,您只能在这二者中选择一种(‘夫子必居一于此矣’),怎么前后矛盾呢?”

孟子向陈臻解释说:“我这样做是有原因的,在宋国,我还将去很远的地方,路上要用钱,不接受钱能行吗?到了薛国,看见我住的地方有士兵站岗。薛君给我50金,我接受了,但不是自己要,而是把它分给了士兵。至于齐国,齐王给我的赠金,我没有用处,没有用处而又要别人的赠金,那不是向别人借钱吗?天下哪有君子向别人借钱的呢?”

陈臻听了,觉得老师说得很有道理。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释义】俎:切菜板。比喻任人宰割。【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楚汉相争之时,刘邦与项羽兵分两路,直取秦朝都城咸阳。刘邦部队军纪严明,于百姓秋毫无犯,沿途受到百姓拥戴。秦朝守军纷纷投降,刘邦军队先期攻入咸阳。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项羽也随后入关。

项羽听说刘邦打算自立为关中王,顿时大怒,决定第二天起兵,消灭刘邦。亚父范增支持项羽的决策,说:“刘邦在山东时贪财好色,而今一改往日作为,财宝、妇女一无所取,可见其野心不小,应马上消灭掉。”

项羽的叔叔项伯与刘邦的谋士张良是好朋友。项伯担心张良受到牵连,连夜向张良报信,劝张良火速逃离军中。

张良不愿舍弃刘邦,立即向刘邦通报了军情。当刘邦听说消息来自项伯,而项伯年长于张良时,立即让张良将项伯请入大帐。

刘邦斟满一杯酒捧给项伯,并说:“我已将府库封好,日夜盼望项王到来,绝没有背叛的意思,请您转告项王。我绝忘不了您的恩德。”

项伯说:“我可以转告,但你必须明天早晨向项王谢罪,说明情况。”

项伯归营后对项羽说:“如不是刘邦先行入关,我军不能如此顺利,这是个有功之人,除掉他,不够义气,不如好好地接待他。”

项羽第二天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刘邦由张良、樊哙陪同赴宴,樊哙留在营外。

酒宴之上,范增几次用目光暗示项羽杀掉刘邦,项羽故意视而不见。范增起身招来项庄,让他借舞剑之机,杀掉刘邦。项伯见状。拔剑而起,与项庄对舞,时时保护刘邦。张良见形势危急,跑出军帐与樊哙商议。樊哙不顾卫士阻拦,带着利剑盾牌,闯入酒席宴中。

项羽很欣赏樊哙的勇气,赏樊哙一大头盔酒和一只生猪蹄。

项羽见樊哙酒兴不错,便问:“还能喝一杯吗?”

樊哙满面怒气地说:“我连死都不怕,一杯酒算什么!秦皇无道,杀人如麻,天下背叛。现在我军先行入关为大王扫清道路,封闭宫室等您到来。您却有功不赏,反而听信小人谗言欲杀有功之臣,我以为这种作法太没有道理了。”

喝了一会儿酒,刘邦借故上厕所,樊哙、张良紧随身后跟了出来。

刘邦想借机溜走,又顾虑没向项羽告辞是否太失礼了。

樊哙生气地说:“做大事,顾不得小节,现在人家将砧板和菜刀都准备好了,要把我等当作鱼肉切碎了吃(方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还告什么辞呀!”

张良让刘邦将礼物留下来,由他转交给项羽和范增,并向项羽说刘邦喝醉了,已经回营去了。

张良估计刘邦已到达军中,就转身入营,献上礼物,并说明刘邦喝醉了,来不及当面告辞,请项羽谅解。

项羽本无意杀刘邦,自然也毫不在意。刘邦回到营中,却吓出一身冷汗,他担心范增继续对他进行加害,连夜与张良商议对策。

张良说:“项王素有妇人之仁,目前正踌躇满志,不会轻开杀戒。”

刘邦转危为安,后来终于打败项羽,建立了汉朝。

人言可畏

【释义】言:指流言蜚语。畏:怕。流言蜚语是很可怕的。【出处】春秋·佚名《诗·郑风·将仲子》。

古时候,有个名叫仲子的年轻人,爱上了一个姑娘,想偷偷地上她家幽会。姑娘因他们的爱情还没有得到父母的同意,怕父母知道后会责骂她,所以要求恋人别这样做。于是唱道:“请求你仲子呀,(将仲子兮,)

别爬我家的门楼,(无逾我园,)

不要把我种的花树给弄折了。(无折我树檀。)

并非我舍不得树,(岂敢爱之?)

而是害怕父母说话。(畏人之多言。)

仲子,我也在思念你,(仲可怀也,)

只是怕父母要骂我呀。”(父母多言亦可畏也!)

姑娘想起哥哥们知道了这件事也会责骂她,便接着唱道:“请求你仲子呀,

别爬我家的墙,

不要把我种的桑树给弄折了。

并非我舍不得树,

而是害怕哥哥们说话。

仲子,我也在思念你,

只是怕哥哥要骂我呀。”

姑娘还害怕别人知道这件事要风言风语地议论她,于是再唱道:“请求你仲子呀,

别爬我家的后园,

不要把我种的檀树给弄折了。

并非我舍不得树,

而是害怕人家说话。

仲子,我也在思念你,

只是怕人家风言风语地议论我呀!(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人给家足

【释义】“给”,“足”都是富裕丰足的意思,它至今仍用来指人人饱暖,家家富裕。【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反对战争,他的“非儒”思想正好是儒家的反面。墨子名翟,是宋国人,但他并非是读书出身,他是工匠出身,有一双勤巧的手,有制造机械的技能,并且懂得军事。

墨子自称“贱人”,但对诗、书非常熟悉。他曾经学过儒学,只因不满它繁琐的“礼”,后来才另立新说,提出“非儒”的主张。

和春秋战国时期其他学派不同,墨家学派的成员多半和墨翟一样,来自下层社会,出身于平民小生产者,过着简朴的生活。他们住的是低矮的土房,屋顶上盖的是没有修剪过的茅草。他们吃的是粗茶淡饭,用豆叶子做汤;盛饭用泥土碗,盛汤用瓦器。夏天穿粗麻衣,冬天披鹿皮祆。

墨家的成员就是过着这样艰苦的生活。他们互相救助,严守纪律,服从首领。如果在别的诸候国做了官,要把俸禄的一部分交给墨家团体;谁的行动违反了墨家精神,谁就可能被召回。

墨家的人死了,只用三寸厚的桐木板做个简陋的棺材,丧礼也非常简单。

以上就是墨子提出的“节用”、“节葬”等主张,也就是节制生活,反对铺张浪费;办丧事要节省人力和物力。这些都是对贵族奢侈享乐生活的抗议。

墨子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强调“耕勤者生,不耕勤者不生”。这说明他已经意识到劳动生产是人类生活的基础。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对墨家的评价很高。高度肯定了墨家加强农业、节省勤俭(强者节用)的主张,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人饱暖、家家丰裕。这也是墨家胜过其他诸子百家的地方。

人微权轻

【释义】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威权不足以服众。【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司马穰苴,姓田,名穰苴,是春秋时齐国的大夫,他曾任大司马(官职名,掌管军政等),故称他为司马穰苴。

齐景公在位时,晋国和燕国不断攻打齐国,齐军连连打败仗,齐景公坐卧不安。

齐国大夫晏婴深知穰苴此人深通兵法,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当时的齐国之所以在战争中失利,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优秀的军事指挥人才。因此,晏婴便向齐景公荐举田穰苴。他对景公说:“穰苴虽然是田氏旁支的子孙,但这个人的文才可以使众人团结一致,军事才能足以使敌人畏惧。君王不妨考察他一下。”

齐景公一向尊重和信任晏婴,且知他很有见识,忠心为国。便欣然采取了晏婴的建议,命人把穰苴召进宫来,跟他谈论军事方面的种种问题。穰苴不仅对答如流,而且有卓越的见解。

齐景公很是高兴,立即任命他为将军,带领齐国军队抗击晋国和燕国的进攻。

穰苴拜谢齐景公之后,提出一个请求道:“我出身卑贱,君王把我从底层提拔起来,使我位居大夫之上,但士卒们未必能服从我,老百姓也未必相信我。人微权轻(这是由于我资历太浅,威权还不足以使众人服从)。所以,我希望能有一位全国的人都尊崇而又深得君王宠信的人,担任军队里的监军,这样,我才可以带兵作战。”

齐景公答应了穰苴的要求,并派遣庄贾到军中去当监军。

穰苴辞别了景公,然后跟庄贾相约道:“明天中午在军门前会合。”

次日穰苴早早地来到军中,并在军营里安设了观测日影的标杆及漏壶等标志和记载时间的装置,等待庄贾的到来。

庄贾恃宠骄纵,目空一切,这次在自己的旧部亲任监军,更没把穰苴当回事。许多亲友为他设宴送行,他只顾吃喝,早把与穰苴的约定扔到脑后了。

穰苴等到中午,庄贾未到。他便撤去了标杆,放掉了漏壶里的水,进营部部署作战事宜,申明纪律。到了傍晚,庄贾方摇摇晃晃地来了。穰苴问道:“庄大人为何来迟?”庄贾说:“官员和亲戚们送行,刚刚脱身。”穰苴义正辞严地说了一番道理之后,召来军中执法官问道:“按照军法,误期迟到者该当何罪?”回答说:“当斩!”庄贾忙派人去向齐景公求救,还没等到派去的人回来,庄贾已被斩首示众。

景公派来传令赦免庄贾的使者,因骑马闯入军中,穰苴又按军法斩了使者的副手。从此,全军将士无不震服。穰苴更与士卒同甘共苦,将士斗志昂扬。晋、燕两国闻讯,当即撤兵,穰苴带领齐军追击,收复了齐国的全部失地。

人鼠之叹

【释义】感叹世道之不公平,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悬殊。【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曾在郡中做官,有一天,他上厕所,不禁被吓了一跳,原来一大群正在抓蛆吃的老鼠被吓得四下逃窜。

又一天,李斯去郡里的仓库巡视,发现粮食堆里有几只大老鼠正在偷吃着粮食。李斯去赶它们,老鼠毫不理会地继续细嚼慢吞,安安稳稳。原来仓库里很少有人进来,所以老鼠没有半点儿恐惧感。看到仓里的老鼠养尊处优,长得又肥又大,李斯联想到厕所里的老鼠,不由得感慨万分:同是老鼠,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其状况竟有天壤之别!人也同样,爬上去了就是贤者、君子,沦落下层就是愚民、小人,这和老鼠不是一样吗?

从这以后,李斯发誓要爬到统治阶层上面去。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受到秦始皇的重用,对秦国统一六国起了很大作用。

八面威风

【释义】无论从哪一面看都威风十足。形容声势显赫,威望极盛的样子。【出处】明·董谷《碧里杂存·满江红》。

元朝末年,各地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纷纷揭竿而起,朱元璋率领的起义军基本上扫平了中原,想继续南下进攻江南。在过年那天,他与大将徐达同乘一条小船,从长江北岸渡过长江。船主是一对老夫妻,知道船上坐着的是大名鼎鼎的朱元璋,便高声喊着号子向他庆贺说:“圣天子六龙护驾,大将军八面威风。”朱元璋明白这是祝贺帝王的话,心里非常高兴,便和徐达心领神会地轻轻踢着脚,互相表达庆贺之意。

十二道金牌

【释义】原指宋代写上赦书或军事上最紧急的命令的金字牌。后为紧急命令的代称。【出处】元·脱脱等《宋史·岳飞传》。

宋高宗时的岳飞,是古今闻名的民族英雄,他率领岳家军北伐抗金、奋勇杀敌,力图恢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帝,一统华夏山河。

岳家军节节胜利,金兵闻风丧胆。不久,岳飞进兵朱仙镇,这个地方,离故都汴京已经很近了。岳家军与金兵对垒,岳飞又以少胜多,击溃了金兵的10万大军。岳飞高兴地向高宗奏告:金兵锐气丧尽,目前已丢弃辎重,向北逃窜。机不可失,准备进兵汴京,迎回徽、钦二帝。

然而,以宰相秦桧为首的主和派打算丢掉淮河以北的国土,与金国议和。这时,高宗却倒向了主和派,他也想,如果迎回徽、钦二帝,自己的皇位就危险了。就先调一向与岳飞不睦的张俊等将领率部先归,然后以岳飞不宜孤军久留为由,命令他班师回朝。又怕岳飞不听,一天之内竟连发十二道金字牌,岳飞接到十二道金字牌,明白乘胜追击已绝无可能,悲叹道:“我十年的努力,没想到在一天之内全部作废了!”

十鼠同穴

【释义】许多老鼠穴居在一个洞内。比喻许多坏人聚在一起互相争斗。【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鲍勋传》。

三国时魏人鲍勋为人正派,不徇私情。在他做曹丕的侍从官时,常常犯颜直谏曹丕。因此曹丕渐渐对他产生愤恨。

曹丕的妻子有个兄弟,利用职务之便,私自盗用公款,依法应当处死,曹丕为他向曹操求情,鲍勋不赞成。曹丕因此恼恨鲍勋,但因鲍勋的父亲曾救过曹操,对他也无可奈何。

曹操死后,曹丕成了魏文帝。鲍勋看到文帝贪图享乐,就提醒他说:“您刚做皇帝,当务之急是加强军备、发展农业,建造台榭苑囿等事,可以待财力允许时再办。”文帝听了很是反感。

过了一些日子,文帝要出去打猎,鲍勋又劝阻他说:“从前的三皇五帝,无不以孝治天下,您也应该那样做,怎么可以在守丧期间跑出去打猎呢?”

文帝这次就不听他的,硬是带了几个侍臣出去打猎,玩了个痛快。

后来,文帝率兵出征回来,在陈留郡屯兵休息。陈留太守孙邕是鲍勋的老朋友,想去探望鲍勋。当时军队刚停驻下来,营垒还没有建好,只是立好了矮墙的标志,圈定了范围。孙邕就跨过标志,想抄近路走。军营的管理人员刘晔要阻止他进来,鲍勋因为营垒还没有造好,就劝刘晔通融一次,让孙邕进入营地。

大军回到洛阳以后,刘晔犯了错误,鲍勋提议将他免职回家,刘晔心生不满,暗地里把鲍勋私自放孙邕入军营的事奏告文帝。魏文帝抓住了把柄,小题大作,命令把鲍勋交给廷尉治罪。廷尉决议“判刑五年”,可是三官驳回:“依法罚金二斤。”文帝一听,火冒三丈,说:“这鲍勋没有活命的道理,你们竟敢放纵他!把三官抓起来,让他们跟‘十鼠同穴’一样,跟那伙邪恶奸诈的犯人关在一起!”

曹丕最后还是把鲍勋杀掉,泄了私愤。

三千珠履

【释义】珠履:缀有珠玉的鞋子。形容门客多而且豪华奢侈。【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春申君列传》。

楚国的春申君黄歇,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他礼贤下士,能言善辩,为楚顷襄王内治外交,功劳赫赫。

有一年,秦昭王联合韩、魏两国军队,任命白起为大将,共同讨伐楚国。楚王就派黄歇出使秦国,去劝说秦昭王停止发兵。黄歇陈说利害,说服了秦昭王。秦昭王命令白起停止出兵,并与楚国订立了友好盟约。楚王为信守和约,就派黄歇和太子完一道去秦国当了人质。

后来,顷襄王病重,命在旦夕,可秦昭王竟然不让太子完回国探视父王,于是黄歇就跑到秦国宰相应侯那儿去说情,黄歇说:“楚王恐怕活不长了,如果让太子完回国继承王位,将来他必定会感激秦国的恩德,与秦国亲善;但楚王若是另立了太子,楚国今后未必会与秦国友好,请您去劝劝秦王,放太子完回楚国去吧!”

可秦王听了应侯转达的话仍坚决不允太子完回国,于是黄歇就让太子完扮成楚国的使者,偷偷逃回了楚国。不久黄歇也回到了楚都。

顷襄王病逝,太子完继位,称为考烈王。黄歇因功高劳苦,被提拔为相国,并被封为春申君。黄歇名声越来越大,投奔到他门下的食客竟多达3000人。

当时,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手下的门客也多得不可胜数,门客的待遇都极其丰厚。有一年,平原君派他的一名门客去拜见春申君。这个门客想炫耀一番,就故意戴着一只玳瑁(形状像龟的爬行动物的黄褐色甲壳)头簪,手持一把饰有珠玉的香扇。谁知,春申君的门客一点也没显露出羡慕的神色。原来,春申君好多门客的脚上竟然都穿着缀有珠玉的鞋子(三千珠履)!平原君的门客不禁自惭形秽,忙找个借口,溜了。

三令五申

【释义】三、五:表多数。申:陈述,说明。屡次地命令告诫,再三地嘱咐。【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孙武,春秋末年齐国著名军事家,写有总结战争经验与军事理论的《孙子兵法》。后来他投奔吴王阖闾,吴王看了他的兵书,十分欣赏,特地召他进宫,问他:“你写的兵书我都看过了,很好。但你是不是能用宫中的女子来操练一下呢?”

孙子答道:“可以。”

于是,吴王集合了宫里一百八十个女子交给孙子指挥。孙子把她们分成两队,叫吴王的两个最宠爱的嫔妃各拿一支戟,担任队长。下令说:“我叫前,你们看前面;叫左,看左手;叫右,看右手;叫后,看背后。”

交代清楚后,孙子命令摆下名叫钺的刑具,然后便击鼓传令。谁知那些女子听到命令,竟像做游戏一样哈哈大笑。

孙子自责是自己的过错,没有把命令交代清楚,于是又把号令再三地说明并再三告诫要守纪律,便又开始传令。谁知那些女子仍当作是在做游戏,不听号令,嘻嘻哈哈。这一下,孙子再也不原谅她们了,下令将两个队长杀头示众。

吴王一见要斩自己的宠姬,忙上前求情:“我已经知道你能用兵了,千万不要斩我的爱妾。”谁知孙武并不为之所动,仍然将那两个女子斩首。并另外指定两个队长,重新击鼓传令。这下,队伍中就再也没人敢违抗命令,全部按照号令整齐地操练起来。

虽然吴王宠妃被斩,但当他看到平日娇纵宠惯的宫女都被孙武训练得服服贴贴,发现孙武确实很有用兵的才能,便从此重用他,使吴国成为了春秋时的强国。

三顾茅庐

【释义】三次到草屋来,表示诚心地邀请。【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东汉末年,丞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分争,天下大乱。徐庶辅佐刘备几次击败曹兵。曹操把徐庶的母亲扣留,作为人质逼徐庶归顺。徐庶无奈,只好辞别刘备,奔赴曹营。临别时,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问徐庶:“诸葛亮的才能比先生你如何?”徐庶说:“不能比,我不过是萤火虫的微光,而诸葛亮则如日月的光辉。”刘备又问:“听说,卧龙、凤雏,能得到其中一个人的辅佐,就能安定天下。不知诸葛亮和这两位先生比较怎样?”徐庶说:“卧龙先生正是诸葛亮,如能得到他的辅佐,何必为天下不安定而发愁呢。”

刘备立即带领关羽、张飞到南阳请诸葛亮出山。他们第一次扑了个空,诸葛亮不在家。看门的书僮说不知道诸葛亮到什么地方去了,也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刘、关、张三人只好扫兴回营。

后来有人报告说,诸葛亮回来了。刘备非常高兴,立即和关羽、张飞顶着鹅毛大雪,第二次聘请诸葛亮。结果诸葛亮在他们来到的前一天,又出门了。

刘备第三次和关羽、张飞来拜访诸葛亮时。正赶上诸葛亮睡觉。刘备出于虔诚和礼貌,不让惊动,静静等在门外。张飞要发火,想把诸葛亮惊醒,被刘备止住了。

诸葛亮醒来,听书僮说刘备来访,马上换了衣服,请刘备进屋详谈。

刘备向诸葛亮恳切地表明了平定天下,让百姓过上国泰民安的日子的决心和意愿。

诸葛亮深思熟虑后说:“曹操打着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手下兵多将广,谋士众多,曹操本人又很有军事才能。目前,你没有力量和他争夺高低,他占着天时;东吴的孙权,凭借长江天险,统治江南,从他父亲孙坚到他这一代,已经三代,根基牢固,占着地利,也不能和他正面发生冲突。将军可以先攻取荆州,再占领蜀,然后以蜀为基地进取三秦,从荆州出兵进攻洛阳,老百姓一定会欢迎你。做到这些你就占了人和,天下也就平定了。”一番对天下形势的总体分析使刘备更加佩服诸葛亮的智慧。诸葛亮感激刘备的诚恳,同意出山辅佐,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来刘备称帝,诸葛亮做了丞相。

三衅三沐

【释义】衅,是用香料涂身;沐,是沐浴。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古代的一种礼仪,表示对人极其的尊重。【出处】春秋·左丘明《国语·齐语》。

春秋时,齐国国君襄公在一场内乱中被杀,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想当国君。当时辅佐公子纠的是管仲。他在半路上向公子小白射了一箭,公子小白假装中箭身亡,其实却暗地加紧回国并赶在公子纠之前登上王位,史称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想任命鲍叔牙为相国。鲍叔牙却向齐桓公推荐管仲:“你想成就霸业,必得管仲辅佐才行。”齐桓公还记着一箭之仇,想起来还恨恨不已,鲍叔牙劝解他说:“这是各为其主,您如果宽宥他,委以重任,他必会对您忠心不二。”

当时管仲逃亡住在鲁国,鲁国在齐桓公的要求下,迫于无奈,只得把管仲装在囚车里,押送回齐国。囚车刚进齐国境内,鲍叔牙就来迎接。齐桓公准备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抹在身上。这“三衅三沐”在当时是少有的礼遇。齐桓公还亲自到国都临淄的郊外迎接管仲,管仲感激钦佩齐桓公的气度,从此尽心辅助他,使齐国日益强盛,终于称霸于诸候。

三缄其口

【释义】缄:封闭。用三张封条贴在嘴上。形容其言谈相当谨慎,或一句话也不肯说。【出处】佚名《孔子家语·观周》。

孔子一次到周国首都参观周王的祖庙时,看到在庙堂大殿右边的台阶前有一个铜人,铜人的嘴上封了三道封条,在它的背上还刻着字,写道:“这是古时候说话最小心谨慎的人。”(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上下其手

【释义】比喻暗中勾结,随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公元前547年,楚国攻打郑国,楚强郑弱,最后郑国大败,楚国猛将穿封戌抓获了郑国守将皇颉。

楚国打了胜仗以后,要论功行赏。楚王的弟弟公子围也参加了这场战斗,他为了争功,就硬说守将皇颉是他抓住的。这不是明摆着要抢穿封戌的功劳吗?但穿封戌不肯相让,两人就争执起来。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争得不可开交。士兵们知道皇颉明明是穿封戌抓住的,可公子围是楚康王的弟弟,没有人敢得罪他,谁都不敢替穿封戌说话。

正争论间,太宰伯州犁走了过来,公子围就提出由他来主持公道,因为他知道伯州犁会向着他。

伯州犁问明了情况,想了一想,觉得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也不好公开帮公子围说话,就指着关在囚车里的皇颉,说:“我们让他自己说,他说是谁抓住他的,就是谁抓住的,行不行?”

穿封戌当然同意,王子围看了看伯州犁,伯州犁向他使了个眼色,他明白了伯州犁的意思,也同意了。

伯州犁走到皇颉面前,用手指着公子围,然后把手往上抬了抬,说:“这位是王子围,是我们楚王的弟弟。”又指了一下穿封戌,把手往下压了压,然后说:“这位是穿封戌,是我们楚国的方城外的一名小县尹。”介绍完了,伯州犁就问皇颉:“他们两个都说是自己抓住了你,你说到底是谁抓住的?”

皇颉这时从伯州犁的暗示中早已明白了他的意思,就向着公子围说:“我是被公子围抓住的。”

伯州犁听了,就对穿封戌说:“他自己都说是被王子围抓住的,我想事情应该很清楚了,俘虏皇颉的功劳归公子围。”

穿封戌听了,气愤得不得了,认为是公子围先与皇颉串通好了的,就要去杀公子围,公子围赶紧跑开了。

但是,抓住郑国守将皇颉的功劳仍归了公子围。

上行下效

【释义】效:摹仿。上级或上辈怎么做,下级或下辈就跟着怎样学。【出处】春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爱穿紫衣服是出了名的,后来大臣们也纷纷效仿,跟着穿紫衣服。

城中的百姓见大臣们出出入入,来来往往,一律穿着紫色的衣服,觉得又好看,又时髦,便纷纷竞相仿效。一时之间,齐国都城临淄满街一片紫色。

紫衣服走俏了,结果将紫衣服的价格抬了起来,竟涨得一件紫衣服的价格与五件白衣服的价格相等。而且,继续上涨的势头不减。

这种情况引起了齐桓公的忧虑,他立即召见大臣管仲,不无担心地对他说:“街市上紫衣服的价格太贵了,如此这样下去怎么得了,你要想个办法控制一下。”

管仲看了看齐桓公说:“这件事容易办,但必须从大王身上做起,所谓上行而下效,您以后不要再穿紫衣服了。而且凡是穿紫衣服的人走近您,您就说:‘离我远点,我讨厌紫衣服的臭味。’”

第二天,齐桓公没穿紫衣服上朝与满潮文武共商国事,大臣们见了不禁心中疑惑。

齐桓公对大臣们说:“今天有事快快奏来!”

一位大臣立即上前奏事。还没等他走过来,齐桓公立即以手掩鼻说:“请快快站远些,我闻不了你那紫衣服的臭味。”

满朝文武大臣听了齐桓公的话,不禁面面相觑,不理解齐桓公说的话。

下朝回家,大臣们立即换下自己身上的紫衣服。当天宫中就再也见不到一个穿紫衣服的人了。

百姓们见大臣出来进去都不再穿紫衣服,一时各色衣服又都在街上出现。再看看穿紫衣服的人,他们自己都认为显得非常老气了。这样的衣服自己真的非常喜欢过、真的穿过吗?人们都不禁暗暗地问自己。

不到一个月,齐国京城临淄就看不到有人穿紫衣服了。又几个月过去了,幅员辽阔的齐国连一个穿紫衣服的人也看不到了。

随之,紫衣服价格迅速回落,很快恢复到比较合理的价格。

亡戟得矛

【释义】亡:丢失,失掉了戟,得到了矛。比喻有失有得,得失相当。【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离俗览》。

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齐国和晋国发生了战争,双方战斗很惨烈。在混战之中,有一名齐兵丢失了自己的武器———戟。但在离他不远的地方,正好有一支矛,那是晋兵丢下的。于是他急忙捡起来,准备继续交战,心里却害怕这样做长官会处罚。小卒一时没有了主意,忙问道上的行人,行人说:“戟是兵器,矛也是兵器,一件换一件,得失相当,有什么不行的?”

这时防守高唐的齐国大夫骑马奔过来。小卒忙跑到马前,问道:“大人,我在战场上丢了戟、捡到矛,可以平安归队吗?”

大夫气急败坏地训斥道:“你这个笨蛋,戟不是矛,矛也不是戟,你丢了戟,得了矛,也是抵偿不了的。”

小卒害怕受到长官的处罚,回身又冲进敌阵,直到战死。

千人所指

【释义】千人:是指许多人;指:是指责。比喻品行恶劣,触犯众怒,受到众人的指责。“千人所指”又称“千夫所指”。【释义】汉·班固《汉书·王嘉传》。

西汉哀帝时侍臣董贤相貌俊美又善于奉承,很受哀帝宠信。在宫里,与他形影不离;外出时,与他同乘一车。

董贤得宠后,他的家人也跟着享福:妻子被召进宫内享乐,妹妹被选为妃子,父亲封侯赐爵,岳父和小舅子也当了高官。哀帝还特地为他造了一座富丽的住宅,宅内装饰极其考究,屋柱和窗格都用绵缎包裹;四方进贡的宝物,宁愿自己用差一些的,而把最贵重的赐给董贤。

尽管如此,哀帝觉得对他还不够好,想找机会封他为侯。不久,机会终于来到了。

哀帝没有儿子,又体弱多病,东平王和王后串通起来搞迷信活动,暗地里诅咒他早日死去,东平王好即位称帝。不料,这件大逆不道的事被两个朝臣知道了,他们联名写了一道奏章,通过太监宋弦向哀帝告发。结果,东平王畏罪自杀,王后被处死。

事后要论功行赏,有人迎合哀帝心意,建议把通过太监宋弦送奏章改为通过董贤送,这样,便可封董贤为侯。哀帝听了大喜,亲自起草了一道诏书,把董贤和那两个朝臣一起封为侯。

诏书下达后,丞相王嘉和御史大夫贾延竭力加以反对。他们建议让朝官讨论,董贤在这一事件中是否有功、该不该封侯。哀帝心虚,只好把这件事搁下来。

公元前2年,哀帝的祖母傅太后去世。哀帝以傅太后有遗命为名,加封给董贤二千户。王嘉接到诏书,把它封起来退给哀帝,并又进行劝谏。他在奏章中写道:“董贤靠着陛下的宠信,骄奢放纵,毫不收敛,恶名远扬,引起四方公愤。俗语说,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臣为他今后的下场寒心。望陛下考虑到祖宗创业的艰难,别再这样做了!”

王嘉这一行动,极大地触怒了哀帝。哀帝派使者逼王嘉服毒自杀,王嘉严词拒绝,在狱中绝食身亡。

哀帝治死王嘉后,没有人再敢向他直言进谏了。于是他任命董贤为三大公之一的大司马,这时董贤才过二十二岁。从此,董贤操纵朝政,所有奏章都要通过他才能给哀帝,连新任的丞相对他也惧怕三分。他的权势越来越大,几乎要和哀帝平起平坐了。

但是,好景不长,这种状况仅继续了一年多时间。公元前1年,哀帝病死,董贤失去靠山,王太后罢了他的官。被罢官的当天,董贤就和他的妻子畏罪自杀。抄没的家产变卖下来,竟高达四十三万钱。

千万买邻

【释义】为选择好的邻居不惜重金,形容好邻居的宝贵。【出处】唐·李延寿《南史·史僧珍传》。

吕僧珍是南北朝时南朝梁的开国功臣,很受梁武帝的赏识,他为官清正廉洁,不徇私情,很受老百姓的敬重。

吕僧珍在南兖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当太守时,在当地也很受老百姓的拥戴。有一个名叫宋季雅的人,由于仰慕吕僧珍的人品,特意把吕僧珍家隔壁的房屋买下来居住,与吕僧珍做了邻居。

有一天,吕僧珍和宋季雅在一起聊天,吕僧珍问宋季雅:“你买这幢房子花了多少钱?”宋季雅说:“花了一千一百万。”吕僧珍听了,大吃一惊,他觉得这幢房子无论如何也值不了那么多钱,就向宋季雅说:“怎么会这么贵?”宋季雅笑着说:“一点也不贵呀!我用一百万买房子,用一千万买邻居。”吕僧珍也笑了起来。“千万买邻”又可说“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口血未干

【释义】口血:饮血或用血涂于口旁,是古代结盟时的一种仪式。嘴上涂的血还未干。形容立盟未久,随即毁约。【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九年》。

公元前64年,晋悼公拜荀偃为主师,联合鲁、齐、宋、卫、曹等诸侯国攻打郑国。郑国处于四面夹击之中。

晋悼公命令各国诸侯道:“大家修整好你们的作战器具,把干粮准备得充足,把兵士中年龄老的和小的送回去,让有病的到虎牢(今河南荥阳)去休养,宽免一些犯有过错的人。大家同心合力,包围郑国。”

郑僖公害怕了,便派人求和。

在此之前,郑国表现出亲近楚国倾向,所以引起晋国的不满,这次才纠合各国来攻打郑国,以示惩罚,因为晋国和楚国一直是互相争斗、互相猜疑和敌对的,这次表面是攻打郑国,其实,矛头是指向楚国的。

因此,晋国的三军主帅荀偃便献计说:“我们现在先完成对郑国的四面包围,等到楚国人来救郑国时,我们乘势打败楚国。否则,就不可能真正地谈和。”

晋国另一位将军说:“我们现在就应与郑国人结盟,然后撤兵。郑国与我们结盟,楚国肯定不满意,我们恰好用这个办法激怒楚国去攻打郑国,从而拖垮楚国,那时,我们再联合各路精锐部队,迎击楚军,楚国就吃不消了。这样,比急于马上就跟郑国人决战要好得多。”

晋国出于打败楚国的策略上的需要,加上各诸侯国都不愿打仗,于是便在戏地(在今河南登封县嵩山北)与郑国结盟而休战。

结盟时,郑国的大臣们随从郑僖公,晋国的士庄子起草盟书,书中说:“郑国今后如对晋国不唯命是从,或者三心二意,就要受到上天的惩罚。”

郑国的公子偃快步向前,颇为不满地说:“上天降祸给郑国,让我们夹在晋、楚两个大国中间,而大国不但对我们不友善,反而胁迫我们结盟,让我们不得安宁,有苦无处诉说。从今以后,我们服从大国,大国如对郑国发动战争,也将受到上天的惩罚。”

荀偃听出了公子偃话里有话,便说:“修改这篇盟辞吧。”

郑国的公孙舍之也发言说:“盟书已经报告给神灵了。如果还可以修改的话,那就意味着大国也是可以背叛的。”盟约就在这唇枪舌剑中缔结了。

随后,楚国果然转而攻打郑国。郑国的子驷打算跟楚国讲和。子孔等人担心地说:“我们刚跟晋国结盟, (口血未干而背之)订盟歃血仪式嘴边的血还没有干便违背它,行吗?”子驷等人说:“盟辞本来就是说我们应‘跟随和听从强大的国家’。现在楚军来了,晋国又不来救我们,那么楚国就是强大的国家了;何况,我们是在要挟下举行的盟誓,神灵认为这种盟誓没有诚信,所以,我们违背这盟誓也是可以的。”

口蜜腹剑

【释义】口蜜:说话甜蜜好听;腹剑:肚里藏着利剑。比喻口头上说话好听,像蜜一样甜,肚子里却怀着暗害人的阴谋。【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

唐玄宗时李林甫任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相当于宰相的职位。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品德败坏。他忌贤妒能,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的人,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讨好卖乖的本领。他竭力奉承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爱的妃嫔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阴险狡猾,常常两面三刀,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可惜皇上还不知道。”

李适之信以为真,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

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李适之大不满意,逐渐对他疏远了。

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一直做了十九年宰相。

宋朝司马光评价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后演化为“口蜜腹剑”。

干戈化玉帛

【释义】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这里表示战争。玉帛:瑞玉和束帛。帛是丝织品,古代诸候会盟时的礼物。指变战争为友好相处,化敌为友。【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十五年》。

晋献公把女儿嫁给了秦穆公,史称“秦晋之好”。献公死后诸王子因争王位而内乱,秦穆公帮惠公即位,并帮助晋国度过了灾荒之年。后来秦国发生了灾荒去向晋国求救,晋惠公却拒不援助,并且迟迟不肯送给秦国自己许诺过的城池,秦穆公大怒,起兵伐晋。晋军一触即溃,晋惠公带兵逃到韩地。秦兵追到韩地,结果晋惠公被俘,秦穆公打算把他带到秦国去。

秦穆公的夫人穆姬听说同父异母的哥哥晋惠公被俘,认为晋惠公忘恩负义,现在又成了俘虏,是她的极大耻辱。于是,她领着几个儿女登上一座高台,台下堆满柴草。然后,她命令人们穿上丧服迎接穆公,并且让他们传话说:“上天降下了灾难使得秦、晋两国国君不得用玉帛相见,而是大动干戈。我坚决不见晋惠公,如果大王把他带进国都,我立刻就自焚而死。”

秦穆公无奈,只好把晋惠公暂留灵台。并在不久即与晋国重修于好。

广开言路

【释义】言路:进言的道路。本义为大开进言之路。指让人们尽可能广泛发表意见。【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来历传》。

东汉安帝时,有人告太子刘保谋反。当此事传到安帝耳中时,安帝气愤不已,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商讨废除逆子刘保之事。

大臣们对此意见不一,争论不休。以大将军耿宝为首的都说太子谋反是决不能容忍的,必须废除。而大臣来历等人却说:“太子虽有不恰当的举动,但他年纪尚轻,不辨是非,一定是被人左右,一时糊涂的缘故。而且,废立是件大事应慎重对待。”

安帝经过反复考虑,还是决定废除太子。来历等还不罢休,苦苦哀劝,替太子求情。安帝很不愉快,于是颁下一道诏书:“朕(皇帝的自称)以前总是尽量给大家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广开言事之路’,但是绝不能让有些人用来替别人开脱罪责。”后来太子终被废除,大臣来历也被罢免了。

门可罗雀

【释义】门口可以张网捕捉鸟雀。形容门庭冷落,宾客稀少。【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

汉武帝时的汲黯为人正直,处事公道,亲朋邻友都很尊重他,他从年轻时就研读老子和庄子的著作,但无意高官厚禄,扬名显祖。而地方官员认为国家正缺少像汲黯这样的人才,于是积极向上举荐他。

对汲黯的推荐一级一级传到上衙,最后连汉武帝都听说了汲黯的公正廉明,立即任命他为主爵都尉。不久,又调他任东海太守。

汲黯到东海上任后,他奉行简政宽刑的政策,深受他手下的官员尊敬。他属下的各县县令都向他学习,不扰民,不乱摊派。于是百姓们对汲黯更加爱戴。由于他在太守任上政绩突出,他再次被调回朝廷任职。

汉武帝初年,汉朝的北方边境经常受到匈奴的袭扰。匈奴军队经常侵入边境,他们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生活非常动荡,边境的地方官员无法抵抗匈奴的侵略,多次向朝廷告急。

汉武帝觉得再这样下去,不但百姓受苦,而且还会使匈奴有恃无恐,发展下去势态会更加严重,决定调集重兵狠狠地打击一下匈奴。

汉武帝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给各位大臣,让他们发表对这件事的看法。许多大臣觉得大汉的国力还不足以承担这样的压力,但又不敢直接说出自己的看法。

这时,只有汲黯直接了当地谈出了自己不同的意见。他对汉武帝说:“陛下,臣曾听说高帝(刘邦)率大军30万被匈奴围困在平城,连猛将樊哙都被围在军中,难以突围。现在,陛下勇略不如高帝,将军不如樊哙,这仗打不得!”

听了汲黯的话,汉武帝心中十分不悦,对汲黯的看法有了改变。后来汲黯被免了职。

另有一个叫郑庄的人,他作太史的时候,告诉看门人说:“凡是来见我的人都是宾客,不论贫富都要一视同仁,以礼相待。”

郑庄也很清廉,自己没有什么家财,但来向他借贷的人却不少,而他从不拒绝,借出后更不去讨要。他家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每当遇到属下对国家大事有比较高明的见解,郑庄都马上向汉武帝推荐,唯恐埋没了人才,于国家不利。

后来,郑庄的一个下属贪污了一些钱粮,被淮南太守司马安揭发,郑庄则受到撤职的处分。

当汲黯和郑庄官至九卿的高位时,每天到他们家中来访的宾客,络绛不绝。门外车马不绝,门内你进我出,有些人一时见不到主人,就坐在外面一等就是几个时辰。

但是,当他们二人都被罢官后,情况可就大不一样了,几乎没有人再来他们家。

司马迁写完二人的传记,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像汲、郑这样的贤人,居官时宾客很多,一旦免职,竟无一人来探望;情形与廷尉翟公一样,丢官罢职后,门外冷落得可以设网捕鸟(门外可设誉罗),太可悲了!无怪翟公复官后在门上写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及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啊!”

门庭若市

【释义】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集市一样。形容来的人多。【出处】汉·刘向《战国策·齐策》。

邹忌是战国时齐国的一位大夫,人长得很英俊。有一天早晨,他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一番,然后问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较起来,谁长得英俊?”“你英俊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妻子说。

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听了妻子的话,并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于是他又去问他的爱妾,爱妾回答说:“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

第二天,家中来了几位客人,邹忌又问客人,客人说:“徐公哪有你这样俊美呀!”

过了几天,正巧徐公到邹忌家来拜访,邹忌便乘机仔细地打量徐公,拿他来和自己比较。结果,他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徐公漂亮。于是,他想:“妻子说我英俊,是因为偏爱我;爱妾说我英俊,是因为惧怕我;客人说我英俊,是因为有求于我。其实我实在没有徐公漂亮啊!”

接着,他又从这件事联想到,齐威王身为一国之君,所受到的蒙蔽一定更多。第二天早朝,他就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说给齐威王听,并劝谏说:“现在齐国地方千里,城池众多,大王接触的人也比我多得多,所受的蒙蔽也一定更多。大王如能开诚布公地征求意见,一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