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心理丛书·心理咨询室的那些事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2 18:09:46

点击下载

作者:文武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百姓心理丛书·心理咨询室的那些事儿

百姓心理丛书·心理咨询室的那些事儿试读:

与心理学相伴的岁月(代序)

常常有人问我,你为何进入了心理学领域?

我原本学的是文学专业,做过全国百强中学的语文教师,担任过好几批由美国耶鲁大学来中国教授英语的外籍教师的中文教师,写过小说和散文,也出过文学集。我本可以在文学路上继续往前走,可在内心深处,我总是觉得这些都不是我真正想要的,似乎这些都只是一个过渡,我不知道我将要去哪里……

我要去哪里呢?我不断梳理并询问着自己。学心理学之前,我似乎一直是生活在两部分的自我中,一部分自我用来应对现实生活,比如要刻苦地求学,要认真地工作,要做好母亲、称职的主妇、孝顺的女儿、真诚的朋友等;而另一部分自我在干什么呢?它一直在做一件我认为很重要的事,在忙于自我探究,在不停地追问“我是谁”“我是一个怎样的生命”,在探索“如何成为我自己”。

我曾经非常羡慕那些衣食无忧、生活安定的人,曾经埋怨自己,为何要求那么多、那么高,那么难以满足?假如我可以少想事儿,可以一根筋儿,可以傻乎乎,可以乐天知命,那该多好!我常常会生出对自己的无奈,感觉拿自己心灵的那部分自我不知怎么办,不知如何安抚它,不知如何处置那部分不羁的灵魂。尤其是在青春萌动、自我刚刚觉醒的少年期,我很是苦闷,不喜欢这样特别的自己。

我在对自我的好奇却又无奈中,稀里糊涂地念完大学,紧接着忙着恋爱、结婚、养育幼儿、升职称、调往珠海工作,现实生活的忙碌让我暂时忘却了心灵的渴求。直至1996年,我被选拔为共青团珠海市委员会心理热线志愿者,随后去中山大学进修心理学专业,顺利考入中山大学当时的心理研究所,成为景怀斌教授的研究生,从此转入心理学行业,一路前行。

我想,上帝造我一定是让我来学心理学的,没有什么比探究自我、了解人性更让我感兴趣了。这些年来,我先生常说我做母亲心不在焉,做主妇也不太用心;应对日常生活我总是很不精明,不是丢三落四,就是忘东忘西;应对工作也不积极,曾经有好些升职的机会,我却视而不见;也有好些人鼓动我跟他们合作将心理学商业化,我亦全无兴趣。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心理学上追寻什么。我那么孜孜以求地学,乐此不疲地思考,花不菲的学费去接受国内外心理大师的专业培训,写专栏、开讲座、上电视、做个案、主持电台心理节目、做公益,只要跟心理学相关的事,我都会付出无比的热情。但有一点我明白,如此努力,我既不是为名,也不是为利,只是因为我喜欢、我热爱!

2009年,在社会需求的推动和家人的支持下,我终于拥有了温馨雅致的个人工作空间。窗外是如洗的碧空和蔚蓝的大海,入夜,璀璨的澳门灯火在对岸梦幻般地闪烁。从此,我不仅在学校以心理学教学和辅导为职业,还开始了八小时之外以心理咨询工作来助人自助的理想生活。

如今,我已深深明白心理学对我的意义,它其实就是一种心灵修炼,我渐渐能感觉到潜意识深处那些曾经浑浊、阻塞和不放松的部分,开始越来越多地接近通畅均匀、清透简捷、平静舒展愉悦的状态,我知道我要去的地方就是找到那个本真清净的自我,借着心理学的路径找到我自己。

写到此,我的内心忽然有些不安,这些年,为了找到我自己,我疏忽了多少人、多少事啊!我的恩师、故友、亲人,尤其是我的孩子和先生。当我沉浸在心灵的自我中遨游时,我一定是忽视了他们。可是,人又没有办法不尽力照顾自己,不爱自己的人无法很好地爱别人,这是心理学的基本法则。于是,我开始感恩,感恩我生命中许许多多的人:感恩我的恩师,桃李无言,润物无声;感恩我的朋友,在我忙着探索自己的日子里从没忘记我,总把关怀和友情传送给我;感恩我的来访者,将你们的成长融入我的生命;感恩我的父母,生下这么独特的我,尽力给我最好的教育;感恩我的孩子,包容、接纳妈妈的种种不足;尤其是要感恩我的先生对我一直的支持与信赖、关爱与呵护……

我知道,我走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追求人格的完善、人性的圆满,像修行。我的生命注定有孤独的一部分,只是阶段不同,感受不同。所幸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身边的同行者越来越多……

就这样,我在这些与心理学相伴的岁月里找到了自己,同时,顺便把自己造就成了一名心理咨询师。2013年11月10日于珠海心之灯工作室上编心理咨询师感悟1 关注你的心理颜色

心理学业内人士常常说:每个人都会有心理问题。这句话在圈外总会引起一些争议。事实上,心理健康状况跟身体健康状况一样有好与不好之分。由于“好”是没有上限的,故从严格意义上说,每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都可以有上升的空间,更有保持和不断维护的必要。

如果把相对健康的人的心理喻为白色,那么,心理完全不健康的人就是黑色。具有白色和黑色心理健康水平的人在芸芸众生中很少,各自约占5%和9%,而余下的绝大部分人的心理都是在白色与黑色之间的浅灰色到深灰色不等。

经常有人会问我: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应该绝对健康吧,不然他怎么帮助别人?我告诉他,就像医生也会生病一样,心理咨询师也难免会遇到心理问题,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状况,也像一般人一样要经历一些过程,只是相对于普通人,他们能较快地觉察问题并懂得及时作出调整。他们由于懂得心理保健,总体心理免疫力比一般人强,产生问题的几率会低些。

我曾经思考:我的心理算是什么颜色呢?比较多的时候是白色,清浅、明快、少有沉淀和杂质,阳光一照就反射明亮的光;少数时候是灰色,有一点点沉郁,有一点点浑浊,但要澄清它很容易,无须费很大的力气。

当然,我能拥有比较健康的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从青少年时期起就开始自我认识、自我反思,不断调整完善而锻炼来的。尤其是近十多年来,我在心理学专业领域不断深造、吸纳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锻造自己的人格,清洗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留下的心理伤痕和隐患,清除遗留的心理垃圾,直到成为一个清清亮亮的人,拥有一颗清澈见底的心。

曾见识过各种各样颜色心理的人。那些长年沉浸在灰色心理中的人,尽管在外人看来各方面条件都很不错,但他们自己内心的感觉却总是不好,他们少有快乐,更感受不到幸福。一旦心理完全坠为黑色,内心世界一片黑暗,仍不及时调整,不用多长时间,就必定会造成精神的全面崩溃。可见,心理的颜色直接关乎你的生活质量。

人对物质的需求是有限的,当人们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后,继续提高生活品质就必须依赖精神上的东西了。所以,你应该像关注天气预报一样,每天关注你的心理颜色;同时,你还要在自己的大脑中装置一个颜色调节按钮,随时对自己的心理颜色进行微调。你可以自己实践,也可以找专业心理人员帮助你找到这些技巧,也许他们可以用神奇的方法令你改变生活。

心理学是一门关乎快乐与幸福的学问,探讨这门学问真的很有趣。2005年7月2 把信赖强加给你

难得这天空闲,我跟一位女性朋友一起到海边散步,准备去情侣路边的“太阳与海”见另一位朋友。傍晚时分的香炉湾很娴静雅致,闲适的人们三三两两在小方砖路上漫步,渔港里的船静静地停泊着。我俩感觉格外放松惬意,感叹做珠海人真的很幸福。就在这时,手机响了,是一个陌生的声音:“你是心理医师吗?我有话要跟你说。”对方的口气干脆、急切、不容置疑。

由于我算半个公众人物,个人电话资料难免外泄,所以时常会接到这样的电话。他们中有的人的语气是怯怯的,似乎鼓足了全身勇气才拨通这个电话;有的人的语气是戒备警惕的,他反复对你的履历作调查,仿佛是你去向他要求什么;也有一些会很有礼貌、很尊重地向你征询;还有的就像现在这位了。“是的,我是心理咨询师,很抱歉,现在是我的休息时间,这个时间我不接受咨询。”我说。“为什么现在不可以?问题是我现在想说啊!我信赖你还不行吗?我不信赖你还不说给你听呢。”对方说。被人信赖是幸福的,但是,当人们将信赖当作工具来控制你的时候,你就要警惕并学会避开了。“对不起,先生,现在的时间不是我的工作时间。如果你需要咨询,可以跟我先预约一个合适的时间。”我回答。对方又说:“那我现在怎么办?我现在有一个问题要问你,我现在就非说不可……”这位陌生的先生坚持要说,同时开始噼里啪啦地倒起了他的苦水,我把电话从耳朵边移开一段距离,直到那边的声音终于停止。在随后的一个小时里,这位先生一共拨打了16次我的电话,直到我把手机关掉。

记得改革开放初期,许多电台纷纷开设夜间的谈话节目,由于节目主持人的善解人意和乐于倾听,这些节目成为了许多听众的心理宣泄平台,人们把心灵垃圾一股脑儿倾倒出来,而节目主持人也在听众的高度信赖中逐渐将自己幻化成了救世主和神灵。然而,虽然你从事着精神工作,但你终究还是人不是神,你也必须有正常的作息时间,你也会有自己的局限。这不,当年就有好些电台名主持人最终不堪心灵重负,纷纷自杀,成为一时的悲剧。

心理咨询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它是有特定要求的。就像医生用药物和器械治病,心理咨询师用的是心。为了把这颗心修炼好,他们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和训练。可就是这颗心,除了用来做心理咨询,还要用来过普通人的生活,用来承担各种社会角色。面对自己的人生议题,假若不划定好区域和界限,他们的角色该何等混乱?心灵又如何承受?况且那种不分场合地逮着个心理学人士就开始倒苦水的行为,就好比要求医生在没有任何设备的自然环境中做手术,无论病人如何说“我信赖你”,医生也无法实施。

所幸今天我们终于有了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高明的专业心理人员由于有强大的理论背景作支撑,工作中有咨询设置作保障,还有定期的督导制度和个人体验,能够不断深造学习,他们不但可以化解别人的心理郁结,治愈心理疾症,而且能在那些跌宕起伏的情绪大潮中让自己保持定力。

常常有人对我的职业特别好奇,有的人说:我不敢跟你在一起,怕你看透我的心;也有人问:你天天跟那些有问题的人打交道,自己的心情会受到影响吗?我告诉他们,我不会每时每刻分析人,因为分析人其实是一件很累的事情,骨子里的我也很懒呢;至于让心情不受影响,那是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必须跨越的第一道门槛。2005年8月3 强硬背后的虚弱

20岁那年,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某省级重点中学,刚去就被安排当班主任。年轻的我稚嫩、缺乏经验却又雄心勃勃,总想干出点儿名堂让别人瞧瞧,也让自己有成就感。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我每天绷紧面孔跟班上的学生说话,如果有谁违反了纪律,我必定气咻咻地当众训斥他一顿,想着这是杀鸡儆猴。我终日拉紧脑子里的弦,唯恐被人发现我的稚嫩、缺乏经验等种种不足,直到做了半年不成功的班主任,被调换做科任老师。

心理学告诉我们,内力不足的人常常会借助外力来掩饰自己。不妨用这条尺子量一量身边的人。

在学校里,那些对学生最严厉、最苛刻的老师,一定是内力不足的人。正因为他们不够力量,所以才丝毫不敢懈怠地攥紧学生,他们担心一旦放松,便再没有力量收拢。殊不知真正的有力量是舒张有度、收放自如。曾经有一位优秀班主任说,他的学生课余称他为“林仔”;还有一位则说,学生将私下取给他的绰号“小强”(时尚语言,即蟑螂)当面叫他的时候,是他最开心惬意的时候。

在单位里,那些板着面孔说话,动不动就起高腔、发脾气的领导,一定是内力不足的人。正因为他内在力量不够,才需要虚张声势,用外表的强硬来掩饰内心的虚弱。

在家里,那个说话粗声大气,动辄砸东西、打孩子、骂老婆的男人,一定是内力不足的人。而那些作河东狮吼的悍妇,其实只是一个内心渴望被爱、渴望被温情滋润的可怜小女人。

或许你会在市场、公交车站等人多的公共场所不期然与别人生出些磕碰。如果对方暴跳如雷,不依不饶,蛮不讲理,那么你不要紧张、不要害怕、不要乱了方寸,因为你心里有底,他的蛮横不全是因你而起的,而是他内心虚弱的自然反应,一个内心虚弱又不愿意承认并面对的人,必定会敌意程度高些。假使一个人随时可能与全天下人为敌,他对你狠点就情有可原了对不?所以,你犯不着跟他计较,只要真诚地、温和地致礼,或微笑着撤退就行了。

中国有两个成语,一个是虚怀若谷,一个是色厉内荏。前者展示的是一个内心世界极其强大的人的风骨,后者描绘的是一个内心世界极其虚弱的人的表现。这是多么奇妙的语境呀,我常常为中国语言的精粹而暗自惊讶。

人的内在力量从何而来?它是在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以及与人交往中逐步历练而成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你境遇的改变,它也会有所改变。综观古代历史,又有多少改朝换代的国君,不是在打江山时具有广纳贤才的海量,而在坐江山时则因心虚而嫉贤妒能、谋害忠良呢?

至于我个人,感谢生活已将我历练成一个具有内力和爱心的教师了。2005年9月4 弱的魅力

这些年,我尝到了弱的甜头。

我本是个不愿示弱的女人。小时候,父亲一直对我抱有很高的期望,因为我是长女。我父亲和我爷爷两辈人都是一代单传,到我父亲与我母亲结婚后,母亲生下了我们三朵金花,这要在旧社会就叫断了香火。幸好我父亲生在新社会,又是国家干部,爷爷奶奶早已去世,我父母就没了这些压力。但我知道,没有儿子这个事实始终是父亲潜意识里的遗憾,要不他怎么给我和妹妹们清一色地取了男性化的名字呢?这还不够,我父亲还曾送我去体校,让我学篮球。每到假期我回到家里,父亲就在家外走廊的梁上吊一个绳头,让我做“摸高跳”,为的是练习弹跳力。当时我们住在父亲所在单位文工团的宿舍,每天清晨,当团里的年轻女演员苗条柔软的身体穿着宽大的彩色绸质练功服,在院子里走着曼妙的莲花台步时,剪着男孩头、穿着男生运动服纤细高挑的我,则在走廊里做着单调的“摸高跳”。我虽很不情愿,但当时自我意识还未觉悟,不懂得反叛父亲,只是到今天才想起父亲不就近将我塑造成一个具有文艺气质的女孩,却花那么大的精力去塑造我做运动员,一定是因为骨子里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作怪吧。

就这样,背负着父亲的期望,我一直很好强,打篮球想打成体校里最好的,结果打掉了半颗门牙也只是擦一把流血的肿嘴唇仍继续坚持,终于赢得了场外观战的父亲的鼓掌。读书也是决心要成为最好的,用半年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后来又用三个月夜以继日的刻苦考上了研究生。我努力做了最优秀的教师,然后又致力于做最优秀的心理咨询师。结婚后我尽力做最模范的妻子,有了孩子我又要求自己做最好的母亲。

我就这么一直好强下来,似乎是获得了外在的强大,我以为这种强大会给自己带来幸福,可奇怪的是,我的内心深处并没感到有多么幸福。我就这么追求着,偶尔也停下一直往前的脚步思考着,进而发现一直以来的好强让我疲累,让我紧张,让我心绪不能宁静,让我脸上长斑长痘,让我眼睛抹上了黑眼圈……糟糕!当想清楚以后,我在心里呐喊:我不能这样活着。

人为什么要好强呢?好强的人其实是觉得自己还不够强大,对自己没有信心;或者说,好强的人太追求完美,总希望自己臻于完美的程度。无论是没有自信还是追求完美,在心理学意义上都是不健康的表现。尽管阿德勒说自卑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但一个人如果以“好强”或“自卑”为追求进步的动力以至于损害自己的幸福,那这种对进步的追求又有什么意义呢?人类追求进步的最终目的肯定是追求幸福。

对好强的思考,让我理解了弱的魅力。恰到好处的弱展示着你的从容、优雅,昭示着你无与伦比的自信。正因为相信自己,深信不会因为弱而减损自己的能量,你才敢于弱,敢在人前低头,正如只有饱满成熟的稻穗才会低垂着它的头。

我是一个清楚了道理就必定去践行的人,近十年来,我用心学习弱的艺术,接受自己的不够好,容许自己丢脸。这门艺术的确给我带来了许多甜头,领悟到弱的魅力后,我的心灵开始变得更柔软,心态更平静,身体也变得更富弹性。偶尔,我在身边还能看到那些过分“好强”并不断“示强”的人,只感觉焦虑、躁烦等负面情绪从他们僵硬的身体和晦暗的面孔四散开来,让人压抑,让人避之唯恐不及。我不禁为自己庆幸,同时更担心他们不仅会伤害自己还会伤害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和同事。

我知道,修炼的终极境界是什么都不“示”,无论是强还是弱,眼下我只享受现在的自己,安闲地说话、优雅地走路、从容地做事。看着案台前照片中的自己,目光中透出的是沉静、温柔和淡定。我对她说:真喜欢这样的你!2006年7月5 幸福就是爱人和被人爱

我有一个在许多时尚朋友眼里常常被视为“毛病”的爱好——给单身男女做牵线搭桥的工作。朋友们嘲笑我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现代人找对象都进入闪婚阶段了,你还在搞什么老八股!但我总是止不住这个念头,只要听说身边有某个不错的人到了适婚年龄还没有对象,就会开始替他/她留个心眼。记不清我做过多少回这样的事,也算不出花了多少时间和心思,唯一记得的是迄今为止我已拥有“两对”成功例子,他们是两对非常和谐幸福的夫妻。尽管我早已从他们的视野中淡出,但我一直关注着他们的生活,因着他们的幸福而幸福。

心理学研究表明:幸福跟收入、美丑、地位甚至健康都没有绝对的关系,而跟爱人和被人爱的能力有着绝对的关系。我是一个特别在意幸福婚姻和幸福情感生活的人,因此,推己及人,我总是特别关注那些情感生活不圆满的人,真心希望他们拥有钟爱的对象并能幸福地享受被人疼爱的滋味。“爱人”是人的一种能力,并不是天生就会的。我就遇到过天天吵闹、厮打却又深深相爱的夫妻,其原因就是渴望做“完美人物”的妻子把自己的爱一股脑儿地倾泻到丈夫身上,可是,爱的承受者——丈夫,感受到的却并不是幸福,而是一张无形的网,是桎梏。为了挣脱这个束缚,丈夫开始对妻子恶言相向,不知所措的妻子以为自己还做得不够好,更加力争完美。不得其法的丈夫被爱纠缠得焦虑至极,最终用暴力来对待这份爱。可是,丈夫并不是良知泯灭的暴徒,每次动手后他也万分痛苦和悔恨,最终便又演成了一出妻子原谅丈夫的团圆戏。就这样,扭曲的亲密关系还在继续,直到他们接受系统心理治疗后才懂得:以爱为出发点的行为有时也会导致恨。“被人爱”也是需要一些技巧的。常常有做妻子的跟我抱怨:我的丈夫简直是个榆木疙瘩,一点都不懂女人的心思。其实这世界上不懂女人的男人多着呢。早些年有一本非常畅销的书不是叫《男人来自金星,女人来自火星》吗?可见这两种性别的人的差异实在是太大了,要弄懂彼此的确需要时间和精力。还好女人是天生的人际高手,只要有一点点慧心的女人都能很快读懂男人的心理需求。但男人不同,他们没有那个慧心,或者即使有,也只在求爱的过程中使用,结婚后他们大多都懒得展示了。那怎么办?聪明的女人会了解到男人只是懒得琢磨而并不是不爱自己,于是,就不跟他玩“弯弯绕”和“猜谜语”的游戏,直接告诉他自己的需求吧:“我今天要加班晚回家,亲爱的你可以来接我吗?”“我今天很累不想做饭,你可以帮帮我吗?”“我今天没来由地情绪低落,不开心,你可以抱抱我吗?”……就这样,一个细致、体贴且善解人意的丈夫就被打造出来了,而那个在不经意中塑造经典丈夫的女人则充分享受到了“被人爱”的幸福。

我们常常称那些圆润、白皙、皮肤有光泽、心态安详平和的女人为有福气的女人,有旺夫之相,其实那正是情感生活和谐幸福的结果。我们也常常暗暗欣赏那些体态匀称、干净清爽、举止稳重的男人,那种稳定感恰恰是源自他背后有一个安如磐石的家和一个温雅而实在的女人。其实说到底,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幸福,你只要看他一眼就可以知道,那些自然而然地在行动上给予别人谦让与体贴、在言语上给予别人赞美与欣赏,并且从没想过要回报的人,一定是享受过充分的爱、内心充溢着幸福与满足的人。2006年7月6 情人老爸

这是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李咏于2006年9月12日发明的感性、浪漫的词,他发誓要做自己小女儿眼中的“情人老爸”,要尽量地呵护、宠爱和欣赏女儿。说实话,我原来对这个留着长发、瘦瘦干干的、主持的节目红透了中国半边天的男人并没有很深的印象,自从得知了他这一宣言后,我就对他另眼相看了。“情人老爸”这个词听起来有些暧昧,但其实是相对这个世界上数不胜数的威仪有余而温情不足的爸爸提出的挑战。说穿了,“情人老爸”就是温情、包容的新父亲形象。我相信每个女性的内心深处都渴望有一位这样的父亲,尤其是中国女性。因为在传统“夫权父权文化”熏陶下的中国男人,常常是端着架子做男人,更是端着架子做父亲,内心中最柔软、最感性的东西常被自己压抑忽视,更别说展示给孩子看了。

每个女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小女孩,她娇弱、敏感、纤柔,永远需要大人尤其是父亲的呵护与宠爱。可是,小时候你的父亲可能难得在家,也许在晚上就寝前才能看到他,也许在周末才能瞥见他的影子,也许有时候有相当长一段时间都见不到他。当然,他也有可能经常在家,但对你来说,他仿佛是在遥远的轨道上漫游,可望而不可即。你曾经渴望他陪你看电影、陪你玩、陪你打球;渴望吵醒他的午觉,要他陪你散步、指导你做家庭作业或只是要他花一点时间坐下来陪你聊天。但你的努力很少成功。如果你拿回了90分的成绩单,他只会正色地告诫你再努力;如果你犯了一点小过失,他必定严厉地苛责你……摊上这样的老爸,你只好拼命让自己成长,你拽着自己的头发往上长啊长,只为了得到老爸的一句肯定,只为了唤回那位在精神上缺席的父亲。

终于,当你长大后,你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你已为人父母,甚至你的眼角已经有了皱纹,一切人生的经历,使得你把自己称作大人。但是,你内心那个没有得到父亲宠爱与欣赏的小女孩永远也没能长大。我的一个朋友就说,她把丈夫视为自己的密友、知音、孩子,但是,她感觉丈夫对她的包容只达到了兄长的级别。可见,无论外在如何幸福,女人内心中永远渴望自己的情人有一种父亲的胸怀——温情的包容心。

我有一位好友近来常跟我嘀咕女儿大了变得难以管教,他那位正值青春期的女儿留着男孩一样的短发,每天打扮得帅帅的跟男同学称兄道弟,义气十足,甚至还瞎打抱不平帮人打架以致违反了学校纪律,结果家长被老师叫到学校去接受教育。好友很沮丧,直跟我叫嚷要拿女儿跟我换儿子,说:“男孩子就好办,大不了打他一顿,这女孩大了还打不得,你让我拿她咋办?”我肯定他没有白受高等教育,总算知道“女儿大了打不得”,我给他支了个招:尽情地去肯定、欣赏、宠爱女儿。女儿崇尚讲义气,说明她在心里特别认同自己的父亲,她崇拜、模仿父亲,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和喜欢。如果能得到这些,女儿就安静了,心就踏实了,然后你可以因势利导;而如果父亲忽视了她行为的积极意义,女儿就只好到外面去寻求尊重、认可和欣赏了。多少叛逆女子就是因为内心那个柔软、弱小的小女孩没能得到父亲——这个生命中的第一位异性的接纳与认可,才做出极端行为的啊。

具有温情、包容品质的男人是心理力量很强大的人。宠爱你的女儿和你的女人吧。虽然我们要警惕跌进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但我们依然希望拥有一个永远欣赏、宠爱和包容我们的老爸或情人,因为这两种品质可以兼而得之。2006年7月7 借一只耳朵倾听

某个周末的下午,我偶然打开电视机,邂逅了一个难忘的电影片段。尽管用文字来解说画面会有一些困难,但我还是试图把这个情节写下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记得片名叫《大腕》。由关之琳饰演的女主角是一名华裔美籍女子,她以国际名导演助手的身份随同来中国拍片,其间结识了中方的摄影师——由葛优扮演的男主角。不料大腕导演突染沉疴,生命垂危。他那视同亲生女儿一样的助手(女主角)几天几夜守候在病床前,已经是疲惫不堪、心力交瘁。平生第一次来中国的这个年轻女孩要面对和处理这么大一件事,可想而知她承受的心理压力之大和内心之脆弱,那一刻,她的身边没有任何人可以依赖,除了唯一陪伴左右的刚结识的朋友——男主角(葛优)。就在那样两人独处的片刻,无助的女主角用不太熟练的中国话对傻坐在对面的男主角说:“我想要你抱抱我。”男主角尴尬地一愣,然后自作优雅地婉拒了人家。回到家里,男主角津津有味地将白天的这一幕在脑中回放了几次,在想象中完成了与对方热情似火的拥抱和激吻……

看过这个电影片段已有一年多了,但每每想起这个镜头,哂笑之余心里总还是隐隐难受,为那个被误解的女子,更为那个因压抑以致曲解别人心意的男人。我常常遗憾中国人性别间的鸿沟之大,为什么就那么难以超越“性”的差异,达成异性之间的友谊与沟通呢?

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叫《借一个肩膀用用》,里面提到偶然听来的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大学毕业后独自在城市打拼,觉得好累。当时,她所在公司里有一个维修电脑的男孩,下班后教教她电脑,没事时一起去吃个大排档,两人处得不错,但充其量也只是好朋友关系。有一段时间,女孩心情特别糟糕,终于在一次晚上散步时,女孩忍不住伏在男孩的肩膀上哭了一场。第二天女孩很后悔,也有些担忧,害怕要对自己的举动承担什么责任。还好,男孩很知趣,他们依然是好朋友。只是女孩为男孩的善解人意心生了一份感激,而他们的友谊则锻造得更纯更美。

总觉得生活中的这个小故事特别美、特别人性化,如果这样纯美的友谊充满着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的负面情绪都能像那位女孩一样,及时地找到一个恰当的释放渠道,那么这个社会将会多么的美好、和谐!

我身边有一个女性朋友,她丈夫长期在外地工作,一个全职女人带着一个顽皮的男孩生活,常常会有一些无法化解的压力,尤其是当孩子的顽劣撞上女人周期性的情绪低潮时,抑郁、无助就会袭上她的心头。幸好女人自有女人的办法,她会打电话向男性或女性朋友倾诉,说给人家听也在说给内心的自己听,宣泄情绪的同时也在整理自己的理性。有时候,女人会在电话里嘤嘤哭泣一会儿,她会主动地向听电话的人解释:“没什么,我只是想哭一下,只是需要一个人听我哭一下,哭过了我就好了。”有时候,她会告诉对方:“我现在感觉好多了,真的很感谢你的倾听。”其实,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心理治疗过程,只不过要借助一只耳朵,要强调的是你必须选择一只善于倾听的耳朵。

拥有善于倾听耳朵的是那些具有成熟人格的人,他们清楚自己的个人喜好和态度,理性使得他不会对说话者作出武断的评价和判断,不会轻易受到过激情绪的影响,能对对方的情感感同身受,能设身处地看待事物。好的倾听者能透过他的言语、眼神、身体姿势等建立一种温暖而积极的疗愈氛围,让你在安然的细细倾诉中不知不觉得到释放和滋润。

借一条胳膊抱一抱,或许只是为了获得一点力量和些许温暖;借一个肩膀靠一靠,或许只是为了获得片刻的休憩和宁静;借一只耳朵听一听,或许只是为了宣泄一点负面情绪,找到一点理解和共情。人生的路很长,独自行走的时候你要学会适当地借助一些外在的力量。当然,希望你不要遇上像前文提到的男主角一样又傻又笨又不识趣还假道学的人,而能遇上一些幽默、谐趣、真诚而又举止得体的同路人。2006年7月8 永远都会有办法

总有学生对我说:我努力学习,用心听课,可我的成绩还是没法提高,我没有办法了。

总有家长向我倾诉:我尝试了各种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可是,他依然问题不断,始终看不到起色,我实在没有办法了。

总有已婚人士在我跟前感叹:我不惜一切代价拯救我的婚姻,可我们还是天天吵架,真的没有办法让自己感到幸福了。

生活中、职场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没有办法”的声音和叹息。“没有办法”是人生的一大障碍。今天,我想尝试破除这道障碍。

首先,让我们来解剖一下这个词的背景。“没有办法”,从能量上讲,它是一个让人的能量呈减少趋势的词。说这个词的时候,大部分人是愁眉苦脸、一筹莫展的,表现出无助、无奈、无力的态势。“没有办法”,从方法上讲,它是一个托辞,是一个逃避的借口。说这个词的时候,人们就在推卸责任。

问题就在于,是不是真的没有办法?

从心理学意义上说,解决世界上的任何一件事有三种以上的办法。

你所说的“没有办法”,是你目前所掌握的办法都用完了,而不是这世界上的办法都用尽了。要找到新的办法,你就必须突破自己,或突破知识局限,或突破能力局限,或突破思维局限,或突破心态局限。

去读一本新的书,去与一些人沟通交流,去请教一位能人行家,去学习一种新的技能……总归是会有办法的,只要你坚信世界上任何事情都会有三种以上的办法。一个人可能被各种问题重重束缚,束成一颗茧,只留一个小口可以出入观望,外面的世界其实无限广阔,最重要的是要敢于突破。突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没有一点修为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信念正确就为突破打下了基础。

相信古人说的“天无绝人之路”是有科学道理的,相信哲人说的“不要轻言放弃”也是有科学道理的。

记住,朋友,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要说出“没有办法”这个词,对领导不要说,对孩子不要说,对亲人不要说,对自己更不要说。让我们突破自己,到更广阔的领域平心静气地寻找新的办法。2006年11月9 带着问题去生活

常有人向我倾诉,他们有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工作中的烦恼、婚姻中的困惑。如果他们能正式预约咨询,通过一系列辅导,或许我能给予他们帮助。事实上,生活中真正如此重视心灵幸福的人并不多,更多的是在听完公益讲座后围着提问,或是在电话中、书信中倒苦水。对于这样的求助者,我会针对不同问题进行不同处理。有的是,简单开导点拨,给予看问题的新角度;有的是,提醒他赶紧看心理医生,因为不能再延误了;还有的是,我会善意地告诉他,要学会带着问题去生活。

是的,要学会带着问题去生活,因为生活从来就是与问题分不开的。世界上从来没有不存在任何问题的人,只有可能你认为是大问题的事,人家也许不觉得是问题。其实,问题还是那个问题,只是观念不同而已。

有位身为母亲的来访者,被孩子的事折腾得寝食不安,经过几次咨询后,终于调整到带着问题去生活的状态。我告诉她:孩子到了青春期或多或少会出现情绪波动或行为问题,这只是一个过渡期,不是一个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不断回应并处理问题,但也需要正常地生活,要吃饭、睡觉,要把自己打扮整齐,要像过去一样认真工作、健身……生活不能因为孩子的问题就停滞或被完全打乱。对于不能很快解决的问题,我们只能将问题视同正常生活的一部分,并带着问题去生活。

有位成功男士,他开的公司一度出了问题。他是个很隐忍的人,能不告诉家人的困难都不会讲出来,负面情绪压抑久了导致身体也有了问题,说连买药的心情和空闲都没有,更不要说去医院看病了。我回应他:问题暂时就在那里,急也于事无补,只能带着问题去生活。事要做,药也要吃,都不能耽误。

许多人觉得,既然问题出现了,就必须尽快解决,不解决就放不下心、吃不下饭,否则就是不负责、不尽心的表现。事实上,许多问题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或者说不是经你个人努力就能解决的。就算一个问题解决了,令你能获得片刻的安宁,说不定下一刻新的问题又出来了,因为生活就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向前继续的。与其苛刻地要求自己只有解决了问题才能放下心来生活,不如历练自己将问题正常化并带着问题去生活的本领。

无论问题有多大,它始终只是全部生活中的一小部分,更只是生命历程中的一小段,你不能因此让生活停滞。该吃饭就吃饭,该散步就散步,该健身就健身,该治病就治病……

亲爱的朋友,也许你正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也许你正遭受着精神的折磨,但有时候,我们的确需要放下自己高贵的精神,重视一下我们认为不如精神高贵的肉体,让它吃好、喝好、睡好,并且让它美丽。2006年12月10 学会合理拒绝

网上的朋友纷纷向我倾诉,懊恼他们不善于拒绝别人。学会拒绝,这真是人生的一门学问。我曾经因为不会拒绝,委屈了自己好多年,也使不少人际关系蒙受了损失。别人来求的事,明知道会为难自己,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只好硬着头皮答应,最后肯定是让自己受伤。要是一回两回还好办,若成为一种习惯,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受气包了。还有那些凭自己的能力根本就办不到的事,因怕失去面子不便于解释,也默认下来,最后让别人寄予希望却又失望,于是连自己也觉得没脸见人了,岂不就失去了一份情谊?

有一类不敢拒绝别人的人,他们心地太善良,总觉得别人有求于自己就是信赖自己,怎么能让人失望呢?于是,他们搁置自己手头上的事,放下家人的需求,甚至不顾自己的身体不适,想尽一切办法去成全别人。结果呢?因为你用损害自己的办法去帮助别人,从心理学意义上说,你给予别人的帮助就是不健康的。

另一类不敢拒绝别人的人,他们太好面子,说穿了他们帮别人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尊需求,但这种自尊需求是病态的。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电视小品叫《有事您说话》,主演是我很喜欢的小品演员郭冬临。这角色最大的嗜好就是帮别人忙,其口头禅就是“有事您说话”,结果人家科长要他买火车票,他花了三个通宵抱着铺盖卷去火车站售票处排队总算是买了张高价票,临到人家科长来取票,他还说是铁哥们儿送他的票,不要钱。这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在中国特别多,他们辛苦一生为别人奔忙,客观上是为别人,但主观上是为自己,因为他们感觉自我价值低,只能依靠别人夸自己几句过日子了。这些人不是雷锋,而是心理疾病患者。

一位中年女教师,因为严重的腰腿痛去骨科看病,经验丰富的骨科医生看出了她是因心理问题而引起身体疾病后,建议她来我的工作室接受心理治疗。果然,女教师心理问题不轻,其主要郁结是她从来不会拒绝人,承担着许多自己不喜欢、内心也根本不能接受的责任。她做英语教研组长,学校要派公开课任务,组里人都认为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没有人肯承担,因此作为组长的她只好自己承担。每年都自己承担,她觉得很委屈自己,却又不知如何解决。她被选做工会女工委员,人家主席和副主席把所有的责任和事情都推给她,她深感被欺负,想辞职,结果校长一番鼓励的话让她再次压抑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可她内心的委屈、不满和愤怒的负面情绪却越积越多,永远没有出口,只能指向自己。天长日久,她就犯了全身疼痛的疾病,心理学上称为抑郁性疼痛,因不会拒绝而压抑,因长期压抑而抑郁,因抑郁累积直至变得躯体化而产生腰腿疼痛,实为心灵的重负变成身体的重负。

不会拒绝的后果,就是承担许多超出自己能力或负荷的责任。表面上,你是在做好人,可是,因为不爱护自己,你把自己弄得怒气冲天。这些怒气,如果你不发向周围的人,算是你有修养;但你可能发向亲人,包括你的爱人、孩子或家里忠实的小狗;假如你自豪地宣称你没有伤害任何人,那就更不幸了,因为你在伤害自己。许多癌症患者都是好人。常常有人说,好人命不长,为什么呢?因为那些可怜的好人太压抑、委屈自己,总是牺牲自己成全别人。他们不爱自己,生命就成全他们的不爱,自动去消逝。

学会合理拒绝,既有利于人际关系,也有益于身心健康。我今天只谈了一点重要性,还没谈拒绝的方式和方法,在咨询室里我们还需要与来访者反复模拟练习巧妙的拒绝方法直至让它成为来访者自己的本领。2007年1月11 人生无须太多深刻

人际沟通学家说:计算一下你的朋友,若有六个以上称得上亲密朋友的人,你的心理健康就有了基本保证。几个好朋友顶得上最好的心理医生,因为他们总是能够在你需要的任何时刻及时地帮你清除心理垃圾,以至根本等不到你累积成大问题再去找心理医生。可见,亲密的朋友圈子有多重要。

我也曾暗自扳起指头计算自己亲密的、可以讲知心话的朋友,还真算出了十来个。这些朋友,好多个平日并不经常联系,但是,时常会有惦记,只要想起对方,心里就有踏实亲切感;只要拿起电话或见到面,便能瞬间走进彼此的心灵。那种感觉真的很美好。这是一些互不依赖但彼此心灵相通的朋友。

也会有一些彼此依赖的朋友。有一个固定的朋友圈,我们几家人中,各自的丈夫、妻子和孩子都是好朋友,周末和长假经常一起搞活动,大家彼此投契、兴趣相近、非常友好。如果会长安排周末打羽毛球,那么即使遇到身体状况不佳而不宜做剧烈运动,但就是冲着那些人,也还是想过去凑凑,看看大家,聊聊天。有时大家一起吃饭,孩子们一桌自己去热闹,大人们围坐一圈,说一些玩笑话,打趣,调侃,甚至像顽童一样打闹一阵子。尽管男人们都是大公司、大企业的老总,女人们个个为白领、金领,但到此刻,大家都自动回归最原始的身份——男人和女人。不用装深刻玩深沉,更不用粉饰自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甚至可以不经大脑思考。

小时候,长辈和老师就教育我们,说话做事一定要经大脑思考。于是,本能和直觉都很强的孩子便开始努力学会用理性思维来武装自己。多年以后,我们学会了理性,也学会了深刻,只是,同时我们也丧失了上帝赋予人类最重要的财富——直觉,丧失了许多创造、活力与热情。我们曾经如此崇尚理性的高山,可是,当我们攀上山顶,却开始嫌弃它,因为它冷、硬、一点也不亲切。于是,我们开始呼唤感性。而往往此时,理性的躯壳已经太坚硬,打开它已非易事。

有一个朋友,是我特别欣赏的类型,他身材魁伟,有一颗难得的童心。在朋友圈中,他总是那么活泼风趣,是大家的开心果。他不怕犯傻,不怕显得幼稚而不高深,他的率真常常让我们忍俊不禁,实在是可爱之至。事实上,这样的男人才是勇敢而具内力的男人。敢于表现真我,敢于脱下理性的外衣,这样柔软而富有弹性的人,这样有情又有趣的人,怎能不受人欢迎呢?

人是关系的产物,所以特别害怕孤独,特别需要朋友。但若是一群过于理性的人聚在一起,即使在吃饭、喝酒的时候,也在谈什么理想、信念、政治、和平的宏大主题,那就只能让人感觉累。说实话,假如可以选择,我还是尽量不跟这样的人待在一起,因为在人际关系中,他们所做的常常就是向人显摆肚子里那点学问并把周围的人累坏。幸喜我懂得跟这类人保持距离,这样,生活就少了好些无聊。

其实,人生并不需要那么多深刻,懂得休闲,懂得放松,才能深味快乐;懂得享受亲情,懂得分享纯粹的友谊,幸福才会升华。还是让自己变得感性些吧,我们的生活将会更丰富而美好。2007年4月12 心灵的伤口

有一次,在封闭性的专业成长团体内,我做了一个自我体验的深层分享,后来几天感觉心里一直不是很舒服。仔细体会那种感觉,就像是伤口裸露在外,呈现红嫩嫩的新肉,尚没有皮肤覆盖的嫩肉就那样敞开在外,既没有安全感,又怕细菌感染,还觉得又羞又愧……只是,这个伤口是在心灵中的。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已在专业领域接受过较多的自我体验,在探索心智自我成长的路上走了很长一段,到这种时候依然是如此脆弱,真不知其他深受心理创伤的人们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是如何渡过这一难关的。再一次深深感受到治疗师的深度共情在咨询过程中的重要性。

想起我的母亲,她在45岁时患了乳腺癌,这在那个年代还是很罕见的病,幸好发现得早,于是做了根治手术。十多年后,她的另一侧乳腺又发现恶性肿瘤,再次被切除,并接受放疗、化疗……任何健康人都无法想象,一个两次从死亡线上挣扎着捡回条命的女人的心灵是怎样的伤痕累累,可是,在我们眼里,母亲的生活依然宁静、知足、快乐,甚至越来越成为一个漂亮的老太太。这么多年过去了,母亲只有一个忌讳,就是不能说“癌”字,过去连听别人说都不行,听到这个字,她的眼圈就会变红。现在情况有了些改善,她称可以接受别人在她跟前谈论这个话题,只是自己说不出口,总是用“那种病”三个字来代替。癌——就是母亲心灵永远的伤口,触及它就会是血淋淋的、撕心裂肺的痛。

有一位阿姨,是我父母的同事,55岁退休后,好端端的她忽然就在一次常规体检中查出了乳腺肿瘤,活检结果是恶性的,于是做了切除手术。由于发现得特别及时,所以不用做别的附加治疗。阿姨高高兴兴地出了院,觉得自己挺万幸的,也没有对任何外人提及自己的病名,就当没发生过这件事。可是,后来她的主治医生对她的一位同事说到了她的遭遇,于是,阿姨生病的事在原单位传开了,许多人给她打电话求证,满怀悲悯地来看她的人络绎不绝……好多年过去了,阿姨还在跟我倾诉她对那位主治医生的愤怒。我特别理解阿姨的感受,尽管医生并没有恶意,可是,对一个自己尚没有完全接纳的残酷事实,外人的谈论无异于雪上加霜。阿姨所受到的伤害是可想而知的。

前两年,我有一个大学时代的同窗好友也患了这个病,等我得到消息的时候,她已经出院在家休养。身居外地的我震惊难过了好几天,不能想象当年那个自信、美丽、骄傲如公主的女子如何能承受得了这样的打击。反复思量后,我小心翼翼地往她家打了电话,接电话的是她丈夫,我们都是很熟悉的朋友,我谨慎地问:敏子还好不?他回答:好啊,只要不提她那个病,她就蛮好。我们又聊了好一会儿,他始终不提让敏子来听我的电话。当时我心里还有些遗憾,现在想来,那样做其实是对敏子最好的保护呢。

作为健康人,我们常常不能理解病人的脆弱,常常任意给予着自己的同情心,似乎是很豁达、很大度,殊不知有时病人并不需要这些。那么,如何对待心灵伤口尚在流血的那些人呢?唯一的方法,就是做他们的“妈妈”,全方位地包容、接纳,耐心地陪伴,细致地呵护……只有真挚的爱,才能弥合伤口。只要心中有爱,定能传达友善与能量。2007年6月13 心的质地

心有质地么?我常常想这个问题。

心一定有质地。不单有质地,还有颜色、温度和强度等质感的东西。每颗心的质地不同,它的颜色、温度和强度也会有差异。

我曾经就这个问题在网上征集过一些朋友的答案。

有的朋友说,他的心的质地是铁,颜色是黑色,温度是凉凉的,强度自不必说。一看即知这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儿,只是,是否缺少了一些柔性的生命力量呢?

有的朋友说,她的心是丝绸质地,颜色是柔和的,温度偏低。这是一个柔软随和的女子,只是,偏低的温度是否意味着心还不够暖和,依旧渴望能温暖自己的东西?

有的朋友说,她的心的质地是脆的,似乎像是玻璃,没有色泽,没有温感……短短一行字引发我的无限思虑:这个有着易碎心灵的人,该有着成长经历和怎样的人生呢?

我曾经无数次揣摩自己的心,它到底是怎样的?也曾经将这个题目交给身边的朋友讨论,请大家为我参考。

甲朋友说,你的心是缎子质地的,有一定的厚度,表面有一层肉眼几乎看不见的绒,即使是角度稍有变化也能引发它色泽的变化。你的心的颜色应该是黄色的,很温暖的颜色,它的温度适中。

朋友乙说,你的心似乎是一件衣服,有一定的厚度,感觉是一件秋衣,冷的时候可以挡挡风,热了也可以脱下。

朋友丙说,感觉你的心是土地,是泥的质地;它的颜色是赭石色,大地的颜色;它的温度刚刚好。

我将思绪沉淀到最宁静、最深邃的去处,反复思考,我的心究竟是怎样的呢?

一开始我脑子一片空白,真的没感觉。我试图先从颜色上找答案,因为自己是一个对色彩比较敏感的人。心的颜色……也就是我人格的颜色……蓦然,一个念头如电光火石般从我的心头闪过:蓝色!对啦,就是蓝色,是那种牛仔布的蓝色,很纯正很经典的蓝,漂亮而不张扬的颜色。

我的心曾经确实是缎子,只是缎子太高贵,不适合在这个尘世沉浮。如今我已将它打造成了上好的牛仔布,有点厚度,比较有质感;相对柔软,舒服地贴着皮肤;可以吸汗,也可以透气;可做休闲风格,也可以很时尚前卫;可贵族,亦可平民,适应性很强;好的牛仔布会有弹性和张力,虽然不算耐磨,洗多了会起一些毛边,可一点也不难看,甚至更可爱、更招人喜欢、更先锋文艺了……对啦,这就是我。此刻,我很肯定!

我的心的强度怎样呢?似乎不是很令自己满意。试着拗一拗,大部分倒是比较韧,但有一小部分好像比较弱,似乎容易改变,容易隐没。从正面说是可塑性强,随和;从负面说就是不够决断。想到这里,我的心有些不舒服,那是因为一下子我还不能完全接受这个发现。可是,哪里会有完人呢?只能充分享受自己好的那一面!想到此,我就释怀了。

我的心的温度怎样呢?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如果十度是很热情,我应该有七八度。我不算特别热情似火的人,但绝对知情重意,能温暖人。我觉得我的温度合适,既不会过度燃烧自己,也不会冷落任何朋友。

仔细看看自己的答案和朋友给予我的答案,其实有许多相通之处,这说明我的内在自我和外在自我基本协调一致。寻找并发现心的质地让我更懂得自己心灵的图谱,那明亮的蓝色、柔和厚重的质感让我对自己更放心、更踏实。

朋友,愿意的话不妨也感受一下你的心的质地吧。2007年7月14 健康的心灵富有弹性

人是由身体和心灵两部分组成的,这一观点越来越为现代人所接受。通常情况下,身体和心灵同等重要。身体如果生病了,人们一般的做法是先评估一下它的轻重度,能扛过去、能凭借身体的自然康复能力恢复的话,就扛一扛;扛着难受,或程度较重的话,就赶紧去看医生。心灵与身体一样,不时会患患病。正确的做法也应该是能自然康复就等它康复;等着难受,或程度加重,甚至反复发作,就应该尽快去看心理医生。但是,如此重视心灵健康的中国人还不多,这就是为什么目前我国医生人数达到了平均每一千国民拥有一个的程度,而其中心理医生的人数是多少万人还分不到一个的原因。

前面说的是在通常状态下身体和心灵同等重要,而在一些特定条件下,心灵的重要性却是远远大于身体的。比方说,心灵如果长期出现问题,肯定会危及身体;而一个身体有病长年坐轮椅或卧床的人,却可能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和平和接纳的心境。再比如,人对身体的需求是有限的,而对心灵的需求却永无止境。可见,对于生存需求已满足了的现代人来说,心灵的建设更为重要。

人的健康状况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在这里我不想转抄医生的标准和心理医生的标准,也不想转述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只想谈谈自己的感觉。健康的最基本状态,应该是弹性的身体和弹性的心灵。

弹性的身体好说,医院的病人大多面部表情单调、身体不够灵动。看看健康状况良好的运动员,他们的身体就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可是,即使健康如姚明,一旦在球场上受伤,身体也会变得僵硬而缺乏弹性。

而弹性的心灵是怎样的呢?应该是一个人看世界不只是黑与白,看人不只是好与坏,看事不只是对与错,他知道在这两极之间还有许多丰富的变化。他的心应该有原则、有界限,但他的原则和界限能随时间、环境和身体的变化而变化。

那些被心理问题困扰的人,身体或多或少会比健康时更僵硬、更缺乏弹性。究其原因,要不是因为离婚、失财而深陷在愤怒和不甘中,就是因为失恋、丧亲而深陷在自责和悲哀中。抱怨、憎恨、痛苦、愧疚等种种负面情绪充斥其心、缠绕其身,让他们的心灵僵硬,进而身体僵硬。于是,潇洒的身影不再,美丽的倩影不再。

有些人总是标榜自己是非分明、原则性强,在他们眼里世界非黑即白。其实,这类人的心理最不健康,因为他们忽略了这个世界是如此色彩缤纷,即使在黑白两色之间,也还有许多灰色地带呢。东方哲学认为,世界起于混沌,止于混沌。其实,在我们的生存环境中,有许多东西是较难分出个是非黑白的,你若非要去较真,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何不练就弹性的心灵包容一切呢?

在我了解的又为大家所熟悉的人中,最具有弹性心灵的人是邓小平先生。他老人家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以及“一国两制”等重要理论,有哪一条不是原则、界限基础上的灵活?而事实证明,无论哪一条都对中国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看来,弹性的心灵更接近真理。

因此,一个健康的人必须在爱护自己的身体、让它柔软而充满弹性的同时,历练自己的心胸,让它也具备柔软且富有弹性的品质。2007年8月15 男人的温情

好男人必须具备一些核心品质,如坚忍、负责、坦荡、进取等,就像好女人必须温柔、知性和善良一样。但是,在我的心目中,除却核心品质外,男人的个性中如果还有一些温情作为补充,那就是珍品了。

传统的价值观念中,男人与温情无缘。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下,男人为了养家糊口,必须与天斗、与地斗、与猛兽斗,才能赢得生存的机会。区区血肉之躯,要承受自然和不成熟的社会机制带来的种种磨难与压力,男人不得不收藏起自己柔软的情感,高扬起理性这面冷峻而凌厉的大旗,使自己变得内敛、压抑,甚至粗暴、硬朗。人们的审美情趣总是要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那个时代的女人都喜欢硬派小生,喜欢美国的西部牛仔,喜欢日本的高仓健。

如果世道永远不变,男人就这么养成下去也挺好的。可事实并非如此,这世道变了,尤其是近几十年,变得很迅猛。人的心由过去担忧生存问题转为考虑如何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了。过去依赖男人生存的女人,只要男人可以让她不挨饿、不受冻、不被外力侵犯足矣,男人强壮就可以解决一切。今天的女人自己打拼生活,职场上与男人平分秋色,甚至家务孩子也一肩挑,只要男人自己能搞定自己的事情,再付出一点温情,实在是不过分的要求。韩剧中的男人,精致、温和、体贴、重情、负责,为此大受欢迎,体现在他们身上的这些形容词也变成了完美的代名词。

时代变了,女人的身份、地位变了,内心的需求也变了,假如中国男人的集体无意识状况仍不改变,依然一心打造自己的大男人形象,拒绝表露或不敢展示自己温情的一面,那就注定让女人失落。

我曾经在另外的文章里分析过,不善表达温情的心理症结是内力不足,缺乏内力往往让女人成了悍妇,让男人成了莽夫。相反,那些内心具备充足的自信和爱的能量的人,他们的心灵往往柔软且富有弹性,往外流露的是天然的温和与友善。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温情的男人,你看他对自己的学生多么包容欣赏;苏轼是温情的男人,直到老年怀念自己早逝的发妻依然温柔溢满心。不是所有男人的温情都能打动人,南唐后主李煜的温情透着些软,婉约派代表柳永的温情又透着些腻。这样的男人,可以阅读,可以去理解,但不会去爱慕。只有刚性男人的柔情,才会特别让人心动。

这个世界上好女人的心就像缎子,柔软而细腻,表面上覆盖着一层几乎看不见的绒,它是经不起任何粗糙打磨的。或许,它经受住了,但缎子的美丽与光泽已不再了。曾经在一次朋友聚会中,一群朋友抱怨某女友不该离婚,说她的前夫是一个难得的好人。女友说她完全认可她的前夫是个好男人,非常优秀。只是自己的心长得太特别了,经不起任何摩擦。尽管她的丈夫已经够努力了,但还是无法让她幸福。所以,她放弃了庸常的幸福,赢得了心的安静和自由。冰雪聪明的女友懂得从自己身上找离婚的原因,事实上,如果男人真有一颗包容的心和汩汩温情,女友那颗特别的心不就妥帖安稳了么?

男人温情的背后,是成熟的人格,是一颗博大而包容的心。爱心是温情的温床,怜惜是温情的血肉,人格力量是温情的骨骼。温情的男人懂得怜香惜玉而绝不轻佻薄幸,温情的男人是好女人心灵栖息的福地。2007年8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