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装甲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3 00:55:29

点击下载

作者:姜坤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坦克装甲车

坦克装甲车试读:

前言

“武器怎么工作”系列图书以介绍武器如何工作为主要内容,兼顾百科知识与深度鉴赏两个方面,侧重于武器知识的科普传播。

武器百科知识部分,以简练的语言和一目了然的结构图片讲解武器知识,涉及到武器结构、发射原理等内容,可读性与知识性都比较强。著名武器的深度鉴赏部分,没有面面俱到地讲各种车型,而是根据以下两点原则进行选择:一是经典武器,有谈资,讲历史,讲战例;二是最新武器,有亮点,讲设计、技术上的创新与变革。

本书是“武器怎么工作”系列图书的一本。上篇从坦克的概念、坦克的发展、坦克的武器、反坦克武器等方面入手,介绍了坦克装甲车的基本知识,让读者能够初步认识这种被称为“陆战之王”的武器。下篇则围绕世界各国的著名坦克装甲车以及在各次战争中崭露头角的坦克装甲车加以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坦克装甲车的特点。

本书适合青少年和军事爱好者阅读收藏。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清楚地了解到坦克装甲车发展的大致历程,更能丰富读者对坦克装甲车的基本认知。上篇 认识坦克什么是坦克“坦克”是英语“Tank”的音译,“Tank”原本的意思是“水柜”,之所以得到这个名字的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率先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坦克,而研制坦克是英国军方的高度机密,对外宣称是为军舰打造盛装淡水的大水柜。当建造完成后,人们便沿用了“水柜”这个说法,称之为坦克。被称为“水柜”的英国马克I型坦克,是世界上第一种参与战争的坦克。坦克小知识坦克第一次投入实战1916年9月15日清晨,十几个黑色的钢铁怪物出现在战场上,在泥泞的弹坑间如履平地般驶过,压倒了曾经阻挡过无数步兵的铁丝网,越过了堑壕,将德军的工事碾压得支离破碎。它们用机枪和火炮猛烈射击,打得德军尸横遍野。德军士兵在这突如其来的钢铁怪物面前,纷纷扔下枪支,四散奔逃。这些钢铁怪物就是英国刚刚制造的马克I型坦克。

坦克究竟是怎样的武器呢?坦克是一种具有强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强大的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一般装备有一门中或大口径火炮(视坦克类型而定,有些现代坦克的火炮甚至可以发射反坦克/直升机导弹)以及数挺防空或同轴机枪,主要执行与对方坦克或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工事、歼灭敌方有生力量。

也就是说,坦克能够在各种恶劣地形上来去自如,而且拥有能击穿厚重装甲的强大火力和能够将自身保护得很好的坚固防御,这些特点使坦克不仅可以攻克敌方阵地,更可以成为守卫某些战略要地的强大火力点。

坦克是现代陆战中的主要武器,被称为“陆战之王”。由于其在陆战中的强大威力,自从坦克问世之后,各国纷纷开始根据自身国情及需要(周边环境、战况变化等),设计研发各式各样的坦克,有的注重机动性能,有的注重火炮威力,有的强调防护性能,可谓一时间百花齐放。通常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战斗车辆才能称作坦克。坦克的发展

虽然坦克第一次来到战场是在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实际上坦克这一概念远早于此。在15世纪达·芬奇的手稿中,就已经出现过他手绘的一种圆锥形装甲车。这一设想是人可以藏身在能够行走的装甲车辆中,利用车辆四周的火炮、火枪攻击敌人,与如今坦克的用途相差无几。达·芬奇手稿中的圆锥形装甲车,车体四周装有各种火器,车身覆盖一层金属装甲。坦克小知识为什么坦克使用履带行进?坦克要在各种地形条件下作战,假如用车轮来支撑它笨重的身体,车轮和地面的接触面十分小,开在田野里就很容易陷入泥地;安上履带,履带围在车轮外边,轮子在履带里面滚动,遇上沙土、雪地、泥地,较宽的履带能减小压强,分散坦克的重量,车轮在履带上能像走在路上一样方便,不用担心车轮会陷入泥里。

世界上第一辆制作出来的坦克是英国的“小威利”。“小威利”仅仅算是一件试验品,它没有安装火炮,仅在车身预留了机枪射击的窗口。英国军方对“小威利”进行测试之后发现,“小威利”机动性能太差,不适合在战场上使用,这才有了前面我们提到的马克I型坦克。“小威利”坦克,为方便转向,在车身后伸出一对尾轮,同时这对尾轮也起到了保持平衡的作用。

虽然马克I型已经具备了作战能力,但可靠性差,底盘没有独立悬吊系统,乘坐十分不舒适,车内的官兵常常被颠簸得晕眩呕吐,抱怨连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德国也开发出他们自己的A7V坦克加入战场。只是在战争结束前并未发生坦克在战场上对决的场面。A7V坦克,全长7.34米,宽3.1米,高3.3米,搭载一门57毫米主炮和6挺7.92毫米机枪。1918年投入战场使用,到战争结束前仅生产了17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坦克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认识,各军事强国纷纷开始针对坦克的运用进行了研究,也随之诞生了一批新型坦克。这一时期的坦克较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已经有了很大进步,火力、装甲防护、机动性能都有所提升。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坦克有法国的FT-17坦克、英国的维克斯坦克。FT-17坦克,法军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开始装备的坦克,是世界上第一款安装旋转炮塔的坦克,一直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维克斯坦克单炮塔型维克斯坦克双炮塔型维克斯坦克,英国维克斯公司设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除FT-17坦克外装备数量最多的坦克,有单炮塔和双炮塔两种型号。单炮塔型装有一门47毫米榴弹炮,双炮塔型装有两挺维克斯机枪。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关于如何运用坦克形成了两个对立的派别,一派认为坦克应当作为步兵的辅助性武器,担当起掩护步兵和提高步兵机动力的角色;另一派则认为坦克可以独揽大局,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利用坦克的强大突击和防护能力进行战场突破和攻坚。前者是当时的主流,英国、法国、美国等国的坦克均是按照这种形式编制,后者以德国为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闪电战的成功,证明了坦克能够独立担当地面攻击的角色。

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坦克首次开始被大规模运用的战争,这一时期诞生了许多在坦克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的经典之作,如德国的三号坦克、四号坦克、虎式坦克、豹式坦克,苏联的T-34坦克、IS系列坦克,英国的克伦威尔坦克、丘吉尔坦克,美国的M3轻型坦克、M4谢尔曼坦克等等。三号坦克,早期型号搭载一门37毫米主炮,后期有50毫米主炮型、75毫米主炮型。T-34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军队的主力坦克,有搭载76毫米主炮和85毫米主炮两种型号。丘吉尔MK I型坦克,炮塔装有一门QF 2磅炮及贝莎同轴机枪,车头另装有一门QF 3英寸榴弹炮。M3中型坦克,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早期使用的一款坦克,搭载的主要武器为一门75毫米主炮,此外还有2~4挺机枪。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坦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一时期的坦克在吸收了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后变得更加成熟。比如抛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过分强调坦克防护能力或者火力的重型坦克,同时侧重火力、防护能力、机动性能,从而形成了具有现代特征的战斗型坦克,即主战坦克。

时至今日,主战坦克依然是各国装甲力量的中流砥柱,但火炮、装甲、防护系统等方面在经过数十年发展之后,更加成熟、可靠,可以说,主战坦克就是当今世界上的陆战之王。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是美军的主力坦克,也是当前主战坦克的代表作。坦克性能三要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将军古德里安就提出了机械化部队对于现代战争的重要性,他指挥的装甲部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驰骋整个欧洲战场,将德军闪电战的战术发挥到了极致。古德里安认为,衡量坦克性能优劣与否,有着很明确的标准:“它是否有很好的机动作战能力、在对战时火力是否强大、是否能有效防御敌人的打击。”这三点,正是如今人们所说的“坦克三要素”,即机动能力、火力、防护能力。

坦克并不是一开始就同时注重三要素均衡发展的,而是经过了“重视火力→重视机动能力→重视防护能力→三要素均衡发展”这样一个过程。在这当中,又有着相互渗透,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的坦克就更强调火力和防护能力,美国的坦克则强调机动能力。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M24轻型坦克,虽然无论是火力还是防护力都不及当时德国和苏联的坦克,但良好的机动性却令它成为战争中重要的坦克型号之一。

一般来说,坦克的机动能力主要表现在速度上。虽说坦克的设计不能只追求速度,但是在交战的时候如果能快敌方一步,可能就会获得战斗的胜利。因此坦克的发动机设计及燃料选用一直受到各国坦克设计师们的关注。

坦克的火力主要指的是坦克所搭载主炮的威力,但又并非仅仅是由火炮决定。在战场上,操控坦克的士兵必须在保持高机动性下,做到快速识别敌我、交战及破坏不同类型的敌军目标。在注重火炮威力的同时,非常强调其射击的准确性,如何更有效地杀伤敌人使其失去战斗能力是很多国家坦克设计的重点。德国的虎式坦克以威力巨大的火炮和防护力强的装甲而闻名,但实际上其主炮口径只有88毫米,装甲最厚处185毫米,与如今的主战坦克相去甚远。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装备德军的豹2主战坦克,主炮口径120毫米,装甲为增强钢、钨及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复合装甲,能在1000米距离上抵挡125毫米火炮的攻击。

坦克的防护能力通常会被认为就是指坦克的装甲,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方面,坦克的防护力应包括遭到攻击的抗打击能力、避免被敌人发现的能力、被击中后对车内人员的保护和存活能力等方面。一般主要依靠坦克的装甲、迷彩伪装(包括现代的少部分隐身坦克)以及现今主战坦克配备的核生化防护系统等等。其中首要的,自然就是坦克的装甲,装甲的厚度、材料、形状等都直接影响坦克在受到敌方打击时的防护能力。

试想一下,如果一款坦克,它装载着威力巨大的火炮,能够击穿任何敌方坦克的装甲,杀伤性极强,但是如果它只注重强化火力配置而忽视了其他要素,那么也许它就只是具备强大火力,但却跑不快,防御也极其低下的失败品。一旦它没能顺利命中并摧毁目标,反而被敌方锁定,那就意味着即将被摧毁。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研制的鼠式坦克,装甲最厚处达到了240毫米,主炮来源于德国战列舰上的128毫米舰炮,防护力和火力都达到了当时的极限,但机动性能却十分低下,而且普通道路和桥梁根本无法供其行走。坦克小知识陆地巡航者P.1500怪物鼠式坦克是德国生产的迄今为止最重型的坦克,但德国还曾设计更大更重的坦克。当时德国计划开发的一种重量达1500吨的超重型坦克——P.1500。这种坦克的炮弹的重量几乎就与T-34坦克差不多,但由于考虑到机动性、道路、桥梁等因素,最终没有投产。

为了避免在战场上出现这样的窘况,现代坦克设计中“三要素均衡发展”占主流地位。坦克的结构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衡量坦克性能就看它的三要素,坦克的整体结构也正是围绕这三大要素展开的。

围绕火力的武器系统和火控系统是坦克攻击力的直接体现,武器系统决定了坦克的威力,而火控系统则决定了坦克能否命中目标。动力系统则是坦克机动性的决定性因素,这一部分包括了发动机、各种传动部分及车轮、履带等行动部分。装甲车体是坦克的主体,也是坦克防护力的体现。另外,还有不可或缺的通信系统,如果要划分的话,通信系统可以划分到三要素的任一之中,因为它既能帮助坦克攻击敌人,又能通过己方坦克之间的联系确定行进路线或者躲避敌方的攻击。

操纵部分即驾驶舱,位于坦克的前部,是驾驶员操纵坦克行进的地方;战斗部分主要包括炮塔和炮塔下方空间,这里是控制坦克的火炮、机枪等武器的地方,通信系统也在这里;动力传动部分位于坦克的后部,主要包括发动机及辅助系统、各种传动装置等;行动部分分布于坦克两侧,包括坦克的履带、诱导轮、负重轮等。1.观瞄设备 2.炮盾 3.同轴机枪 4.炮膛清除器 5.主炮 6.驾驶员潜望镜 7.驾驶员舱盖 8.倾斜式装甲板 9.履带 10.机枪弹药 11.车长机枪 12.炮塔舱盖 13.炮塔 14.炮塔环 15.车壳 16.发动机吸气口 17.发动机 18.履带侧裙 19.诱导轮 20.履带连接扣 21.负重轮坦克的内部是什么样的

虽然坦克的型号众多,但其内部结构和各种汽车大同小异。任何坦克都包括了供驾驶员乘坐的驾驶席、供炮长乘坐的炮长席以及各种驱动结构和必要的防护结构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的M4希尔曼坦克1.拖吊环 2.换气扇 3.炮塔盖 4.观察镜 5.炮塔盖转轴 6.机枪席 7.炮长席 8.装填席 9 .炮塔 10.空气过滤器 11.散热罩 1 2.空气过滤化合物 13.电源组 14.排气管 15.诱导轮 16.单水泵 17.散热器 18.发电机 19.后传动轴 20.炮塔网 21.滑动环 2 2.前传动轴 23.悬吊杆 24.变速箱 25.驱动轮 26.驾驶席 27.机枪手席 28.75 毫米炮 29.驾驶舱盖 30.M1919A4机枪轻、中、重型坦克的区别

通常我们在听到一些坦克名称的时候,会发现有轻型坦克、中型坦克、重型坦克这样的字眼,自然有读者会纳闷,究竟怎么样的坦克才算轻型?多重的坦克是重型?

在现代坦克中,已经鲜有这样的分类方式。因此,轻型、中型、重型多是形容早期坦克的,当时的坦克按照战斗全重进行划分。

轻型坦克是一种外形小、重量轻、速度快、通行性高的战斗坦克,一般战斗全重在20吨以下。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M3轻型坦克,全重14.7吨。

轻型坦克的用途主要是在不便大型坦克通行和展开的地区执行战斗任务,或者装备在坦克部队和机械化部队中用于侦查用途。轻型坦克适合于在山地、丘陵、水网稻田和沿海地区使用,且便于空运、空投和登陆作战。在历次战斗中,轻型坦克曾充分发挥自己快速机动的长处,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坦克技术的发展,轻型坦克由于火力和防护性远不及各国投入战斗的中型坦克,逐渐沦为一种边缘武器装备。20世纪50年代之后,随着步兵战车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代替轻型坦克的作用,轻型坦克更加势微。如今,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已经完全淘汰轻型坦克,但仍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继续使用。德国的四号坦克属于中型坦克,图为出口到芬兰的四号坦克J型,全重25吨。坦克小知识坦克会全速行驶吗?虽然坦克的外形巨大,但实际上它们的机动性能并不差,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坦克速度大多为20~40千米/小时,现代主战坦克的速度多为70千米/小时左右。不过通常考虑到行进中的作战问题以及燃料补给、履带等行进装置在高速行驶中的磨损问题,坦克并不会以最高速度行驶。

中型坦克是火力和防护力均强于轻型坦克的种类,划分标准一般是指战斗全重在20~40吨之间的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中型坦克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中型坦克百花齐放,各主要军事强国都有自己的中型坦克代表。中型坦克外形略大于轻型坦克,但主炮的口径和身管与重型坦克接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装甲水平的提升,中型坦克还拥有了不弱于重型坦克的防护性能,逐渐发展成为现代主战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研制的M46巴顿坦克,全重44吨。虽然通常意义上的中型坦克全重小于40吨,但由于M46原本是作为重型坦克研制的,因此虽然是中型坦克,但实际全重超出了中型坦克的界限。

重型坦克比中型坦克更加庞大,其战斗全重超过40吨,其最大的特点是火炮口径大、炮管长、攻击力强。重型坦克火炮口径有88毫米、90毫米、100毫米、105毫米、120毫米、122毫米、128毫米、130毫米、150毫米甚至152毫米。同时,重型坦克车体装甲厚重,抵御炮击的能力很强。但是,庞大的外形和全重令重型坦克机动性能低下,成为最主要的弱点。

而且,重型坦克的生产成本很高,以德军虎式坦克为例,虽然在各方面都远胜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各国主战坦克,但是相对德国四号坦克的8800辆、苏联T-34的58000辆、美国M4谢尔曼的40000辆,至终战为止,虎式坦克也不过生产了1300余辆而已。虎式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重型坦克的代表,全重57吨。

在战场上,重型坦克外形庞大、重量惊人,是战场上扭转战局的关键。其拥有的重装甲和强力火炮,使每一辆重型坦克都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除了轻型、中型、重型这三大类之外,还有一些坦克的战斗全重小于轻型坦克或大于重型坦克。前者被称为超轻型坦克或小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使用的坦克多属于超轻型坦克;后者称为超重型坦克,德国、苏联、美国都曾研制过这类坦克,其中最大的是德国制造的鼠式坦克,全重达到了188吨!英国在20世纪20~30年代制造的卡登-洛伊小坦克,全重仅1.5吨。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制造的T28超重型坦克,全重95吨。主战坦克

20世纪60年代开始,坦克设计水平和制造工艺较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有了明显进步,尤其是坦克的装甲防护和火力水平的提高,令中型坦克拥有了甚至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时克服了以往重型坦克机动性差的弱点,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现代特征的战斗用途坦克,即主战坦克。

主战坦克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坦克分类方法,从此坦克的分类开始按用途分为主战坦克和具有其他用途的特种坦克。部分国家如苏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主战坦克这一称呼,仍称为中型坦克。主战坦克可以理解为具有现代坦克技术特征、在战斗中担负主要作战任务的战斗坦克。

主战坦克是现代装甲部队的基本装备和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同时是最主要的反坦克武器之一,也是在核战争条件下生存能力最强的武器。主战坦克集以往的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的任务于一身,是坦克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主要主战坦克

早期各国的主战坦克战斗全重一般为40~70吨,大体上等同于重型坦克的重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国主战坦克的重量有快速飙涨的趋势。这是因为面对威力不断增强的各种步兵使用的反坦克武器,虽然先进装甲有助于在不增加车重的前提下加强防护力,但实际仍然是需要有较厚的钢装甲或铝装甲作为内层,而且需要较大的车体保持内部舱室良好的分隔,减小车员因燃油或弹药起火爆炸造成丧生的概率。

新型坦克火炮口径目前多为120毫米或125毫米,滑膛炮也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许多国家设计新一代主战坦克的首选,以增强对装甲的破坏力,如苏联的T-72、德国的豹2、美国的M1艾布拉姆斯等。较大口径的炮弹需要较大的车型来储存,也是现代坦克车型变大的原因之一。苏联T-72主战坦克,全重46吨,坦克炮为一门125毫米2A46滑膛炮。德国豹2主战坦克,全重62.3吨,坦克炮为一门120毫米Rh-120滑膛炮。美国M1主战坦克,全重63吨,坦克炮为一门120毫米Rh-120滑膛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