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容疾病中医外治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3 03:49:56

点击下载

作者:徐三文,易海容,黄亚芳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损容疾病中医外治法

损容疾病中医外治法试读:

内容简介

21世纪的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美化生活,追求健美已成为当今的一种时尚主流。中医对损容疾病的认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方法,仍被广泛而卓有成效地应用于现代临床,并深得广大患者的欢迎。本书从中医外治法的角度来探讨,大量参考国内相关文献,并结合作者自身的临床经验,博采众说为一体,以指导临床诊治为宗旨,突出损容疾病治疗中以中医外治为核心的方案。全书从【病因病理】、【诊断要点】、【外治方法】、【现代研究】四个部分系统介绍了32种常见损容疾病。是一部较为完善和实用的中医外治方法临床用书。可供从事医学美容专业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者参考,也为广大中医爱好者提供了一本好的读物。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是国家科学技术部系统惟一一家中央级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使您增长知识和才干。

编写说明

中医外治是最能体现中医学特色的传统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以其系统的整体观念、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治疗方法、切实的临床疗效、灵巧的医疗手段、安全的施治途径令中外医学界刮目,尤其是近现代,西医药诸多弊端的日渐显露,医源性、药源性疾病的大量出现,使数千年自然疗法的中医学在全世界掀起热潮,具有简、便、廉、验等特点,无胃肠道反应及肝肾损害等毒副作用的中医外治在此热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有鉴如此,我们特组织相关专家、教授,集体编撰中医外治方法系列丛书,其目的旨在系统总结中医外治历年来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方法,使之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以供临床、教学、科研同道及广大患者参考、借鉴,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医外治法的发展。

本系列丛书分若干分册,对中医外治法疗效理想的疾病进行分述,如颈肩腰腿痛、骨与关节病、风湿病、皮肤病、妇科病、常见外科病、常见内科病、脊柱病、常见脑病、筋伤病、损容疾病、五官病等。

总的编写原则是:诊断以西医为主,治疗以中医为主;略于基础理论,详于防治方法。每病按【病因病理】、【诊断要点】、【外治方法】、【现代研究】四个部分进行逐一分述,力争使整个内容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更进一步贴近临床和科研。

本系列丛书的编辑和出版,始终得到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借此深表谢意!丛书中所述的外治方法包含了原作者及编著者的智慧和心血,凝聚了他们大量的汗水和艰辛,于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不足乃至谬误之处在所难免,祈望广大同仁及读者关心她、批评她,使之为中医外治事业的发展、为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主编 徐三文 易海容 黄亚芳

一、斑秃

斑秃为一种头皮毛发骤然发生斑片状脱落的常见皮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成年人。一般无自觉症状,有时有微痒,大部分患者常在头皮部位突然发现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数目不等、边界清楚的脱发区。若整个头皮头发全部脱落者称为全秃,全秃还有全身毳毛脱落者称为普秃。本病一般属中医学“油风”、“鬼舔头”、“发落”、“发坠”、“毛落”、“鬼剃头”等范畴。【病因病理】

1.病因

斑秃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自身免疫性因素:斑秃患者常与一些肯定的或可能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并发,早期斑秃患者在脱发部位毛囊下有淋巴细胞浸润。血清中可发现抗自身组织的抗体,同时T淋巴细胞数与正常相比有明显的减少。②遗传因素:有10%~20%的斑秃患者有家族史,遗传过敏性体质者易伴发斑秃。③精神因素:常是诱发及促使病情加重的原因。④内分泌因素:有患者在口服避孕药后或月经不调、更年期时发本病。⑤局部外伤:局部病灶外伤均可诱发本病。

2.病理

毛囊下部绕有圆细胞浸润,在毛囊中可有新的毳毛形成,且缺少色素。圆细胞浸润可侵入毛囊壁,并有发基质细胞的变性。晚期,供应毛囊的某些血管有血栓形成,而无浸润。毛球及其真皮乳头均缩小,乳头下的结缔组织呈血管周围变性,基质也缩小,且更显著。【诊断要点】

1.发病部位

本病主要发生在头皮,也可发于其他部位,如眉毛、胡须、腋毛、毳毛等,多见于青壮年。

2.皮损特征

皮损的特征为头皮突然发生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斑状秃发,单发或多发,大小数目不等,局部皮肤光亮无炎症现象,毛囊口健康,其边缘毛发松动易拔除。

3.全身症状

局部无自觉症状,可伴有甲点状凹陷及其他甲病变,有的患者伴有失眠、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

4.病程及转归

慢性经过,有自愈倾向,部分病人可以反复发作。

5.鉴别

注意与假性斑秃、头癣、秃发性毛囊炎、梅毒性秃发等相鉴别。【外治方法】(一)中药外治方

1.生发汤(1)处方:天麻、升麻、柴胡、枳壳、川芎、菊花、白芷、辛夷、藁本、人参各10 g,赤芍、郁金、丹参、何首乌、侧柏叶、补骨脂、白鲜皮、皂刺、川椒各20 g,黄芪30 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适量,煎煮取汁,熏洗患处。

2.固发汤(1)处方:生地、首乌各30 g,黑芝麻梗、柳树枝各50 g。(2)方法:以上方药入瓦钵中,水煎,趁热熏洗患部,每日熏洗3次,每日1剂。熏洗后,用干毛巾覆盖患部半小时,避风。5天为1疗程。新发渐生后,需继续熏洗1疗程。

3.清解汤(1)处方:苦参、黄柏、苍术、白芷、地肤子、白鲜皮、百部、防风、甘草各15 g。(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熏洗头部,每日1次,每次10~30分钟,7天为1疗程。

4.木草汤(1)处方:鸡屎藤、鲜柳树枝各50 g,旱莲草30 g。若头皮痒、头屑多者,加苦参50 g;头脂分泌重、油垢多者,加黄柏、生地榆各30 g。(2)方法:每日1剂,煎水洗头,早晚各1次。

5.生药汤(1)处方:生地、生何首乌、肉苁蓉、白矾、白蒺藜各15 g。(2)方法:将上药共用水煎汤,洗头,每剂药可用数次。

6.苦参汤(1)处方:苦参、鸡血藤、卷柏各10 g,鲜侧柏叶30 g,何首乌、三棱、莪术各5 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适量,煎煮取汁,熏洗患处10~20分钟。

7.斑秃酊(1)处方:补骨脂120 g,党参、黄芪、百部、桃仁、生大黄、川芎各30 g,干姜90 g,红花60 g,蜈蚣10条,斑蝥10 g。(2)方法:以上方药用75%酒精6 000 ml,食醋2 500 g浸泡1周。治疗时以酊剂外搽患处,局部涂搽直至微红自感发热为度,每日3次。

8.紫姜酊(1)处方:紫荆皮、生姜各30 g,斑蝥10只,白酒200 ml。(2)方法:以上方药冷浸2周,每日振摇1次。治疗时每日轻涂患处2次,10天为1个疗程。

9.生发酊(1)处方:补骨脂20 g,旱莲草、川椒、干姜各10 g,斑蝥2个,红花5 g。(2)方法:用70%酒精200 ml将上述药物浸泡1周,去渣后装瓶备用。治疗时用棉签蘸药液外擦患处,每天3~5次,1个月为1疗程,间隔5~7天后可继续下一疗程。

10.红姜酊(1)处方:红花60 g,干姜90 g,当归、赤芍、生地、侧柏叶各100 g。(2)方法:将上药切碎放入75%酒精3 000 ml中密封浸泡10天后备用,每日搽患处3~4次。

11.外用酊(1)处方:硫黄、补骨脂、生姜丝各60 g,辣椒(碎)3个,铁锈末90 g。(2)方法:将上述比例药物放入广口瓶中加白酒500 ml,密封7天后过滤液外搽。每天2~3次,每次用旧牙刷蘸酊剂反复涂搽2~3分钟。1个月为1疗程。

12.润发酊(1)处方:肉桂、木鳖子、桃仁、红花、麻黄、百部各10 g,斑蝥1 g。(2)方法:以上方药用75%酒精200 ml煎泡1周,过滤取汁,外搽患处,连续3个月为1疗程。

13.柏椒酊(1)处方:侧柏叶30 g,干红辣椒10 g,75%酒精100 ml。(2)方法:以上方药共泡1周,取药汁备用。治疗时用棉球蘸少许药液在脱发处擦拭,每日3~4次。

14.信石酊(1)处方:白信石0.6g,新鲜生姜3块,白酒60 ml。(2)方法:以上方药共泡2天后取用,取浸制的生姜擦患处,边擦边蘸药液。每日3次,每次1~3分钟。

15.药虫酊(1)处方:斑蝥7只,骨碎补、破故纸各12 g,鲜侧柏叶30 g。(2)方法:以上方药切碎泡于75%酒精中,1周后外搽患处,每日2~3次。

16.姜药酊(1)处方:鲜生姜40 g,干红辣椒粉、桂枝各15 g,骨碎补50 g,闹洋花、当归各20 g,75%酒精500 ml。(2)方法:以上方药浸泡1周后加920粉0.9 g,治疗时用棉签蘸搽患处,每日3~4次。用药后局部可有辣感。

17.白补酊(1)处方:补骨脂、白蒺藜各30 g,骨碎补20 g,川芎、羌活各10 g,白酒500 ml。(2)方法:将上药置白酒内浸泡7天后,取药液涂患处,每日数次。

18.柏部酊(1)处方:藜芦、蛇床子、黄柏、百部、五倍子各4.5 g,斑蝥3 g。(2)方法:将上药入95%的酒精100 ml内浸泡1周后,用棉签蘸搽病损处(可先试搽1片,如反应不严重,可搽较大范围),每日1~2次。

19.乌脂酊(1)处方:何首乌、补骨脂各30 g,菟丝子、百部各15 g,白酒1 000 g。(2)方法:以上方药共同浸泡15天后,过滤取汁,置于瓶中备用。用时搽洗患处,每日2~3次。

20.理血生发酊(1)处方:生地、侧柏叶、赤芍、当归各20 g,红花12 g,干姜、旱莲草各15 g,佩兰、菊花、夏枯草各10 g。(2)方法:将上药浸入75%酒精500 ml中,密封8天后备用。先用木质坚硬的木梳自上而下轻轻梳头皮5分钟;持木梳从患者圆形脱发部外围开始,围绕患部作均匀叩击,依次叩向中心,使头皮感稍疼痛即可;在脱发部位用药棉吸收以上备用药液均匀地涂搽,并用手指或手掌隔着药棉对患处轻轻按摩1分钟左右,每日1~2次。

21.速效克秃灵(1)处方:人参250 g,制首乌、旱莲草各1 500 g,毛姜、尖干红辣椒各500 g,红花、川芎各300 g,生姜1 000 g,鲜侧柏叶4 000 g,95%酒精10 000 ml。(2)方法:将人参、制首乌、旱莲草、红花、尖干辣椒、川芎等,用粉碎机打成粗末,用酒精浸泡装瓶密封半月,每日摇动1~2次。生姜切薄片,侧柏叶切成3 cm长,亦用酒精浸泡另装1瓶密闭半月,每日摇动1~2次。尔后将2瓶内浸泡药液,合并过滤,兑酒精至总量成10 000 ml,混匀,分装即得。每天用棉签蘸上药液,于脱发区局部外涂2~3次。同时用棉签或清洁手指于脱发区作轻微按摩3~5分钟。少数病例连续用药1个月未见新发长出者,可适当增加次数与用药量。3个月为1疗程。

22.解毒生发剂(1)处方:斑蝥、狼毒、川乌、草乌、百部、麻黄、当归、丁香、红花各10 g,白鲜皮、吴茱萸、黄柏各15 g。(2)方法:先将前6味浸泡于95%酒精1 000 ml中,10天后取澄清液。另取后6味入沙锅内加水至1 000 ml,文火煎至500 ml,两液混合,摇匀备用。每日2次涂擦患处。

23.生发宝搽剂(1)处方:黄芪、丹参各15 g,毛姜、花椒、白鲜皮、鲜侧柏叶、王不留行各10 g。(2)方法:以上方药浸入200 ml的95%酒精中,2周后过滤取汁备用。每日涂搽患处2~3次,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24.药醋汁搽剂(1)处方:生姜汁50 ml,旱莲草、生半夏、芥菜籽、生川乌各20 g,川椒30粒,榧子10个,蔓荆子10 g,醋200 ml。(2)方法:蔓荆子置瓦上文火焙干研末,余药捣烂,共置一处浸泡。用时双手由轻到重摩擦局部,待头皮发热后将药液涂搽局部,每日10余次。

25.附骨醋浸剂(1)处方:制附子、骨碎补各30 g,食醋60 g。(2)方法:将制附子、骨碎补共为粗末,加入食醋中,浸泡7天后即成。用时以药棉蘸上药不定时涂擦患处,每天不得少于3次。

26.通络生发膏(1)处方:雄黄、硫黄各25 g,地肤子、穿山甲各15 g,滑石粉20 g。(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用凡士林或猪脂调成糊状,用纱布包裹搽患处,每日2~3次,每剂搽1周。用后放凉处保存,以免挥发。每5~7天用刮脸刀刮患处1次。

27.当归紫草膏(1)处方:当归、紫草根各100 g,黄蜡380 g,猪油25 g,香油1 000 ml。(2)方法:先煎香油,再加黄蜡、猪油熔化,次加当归、紫草根,煎至鲜明之紫色为度。用3层纱布过滤,外敷秃发区,再用电吹风烘烤5~10分钟,每日1次,12次为1疗程。

28.硝矾香豆膏(1)处方:绿豆(炒熟)、芒硝、松香、枯矾、冰片各等份。(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麻油调匀。患处用花椒水洗净,敷上药,时时湿敷令勿干,每日1次。

29.硝黄皂甲膏(1)处方:火硝、硫黄各30 g,大枫子15 g,牙皂、樟脑、鳖甲、雄黄各6 g。(2)方法:将上药共碾为细末,用香油调涂患处。

30.三子生发膏(1)处方:黑附子、蔓荆子、柏子仁各15 g,乌鸡油适量。(2)方法:先将前3味药共研细末,然后用乌鸡油调和成膏状,在瓷盒内密封百日后,敷贴于患处,每日2~3次。(二)针灸治疗法

1.毫针法(1)取穴:阿是穴、曲池、合谷、太冲、肺俞、肝俞、膈俞、肾俞。根据病变部位作相应的加减取穴,秃在额部加足三里、三间,秃在头顶加行间、中封,秃在脑后部加后溪、申脉,秃在头侧部加外关、阳陵泉。(2)操作:常规消毒后,阿是穴(斑秃患处)用1寸针从四周向中心平刺,多向浅刺,使之出血。余穴交替使用,均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20分钟,10次为1疗程。

2.温针法(1)取穴:百会、上星、后顶,痒重加风池、曲池,失眠加内关、神门,两鬓脱发加头维、率谷,食欲不振加中脘、足三里,脱眉加鱼腰透丝竹空。(2)操作:常规消毒后,快速针刺,得气后平补平泻,再在针柄上加艾段,点燃行温针疗法,每次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3.耳针法(1)取穴:肺、肾、肝、神门、内分泌、皮质下、交感。(2)操作:每次取3~5穴,用0.5寸毫针快速直刺,留针20分钟。每日1次,两耳交替使用,10次为1疗程。

4.皮肤针法(1)取穴:脱发区、百会、风池、颈后部,配脊柱两侧常规刺激部位、太渊、内关、三阴交、血海。(2)操作:先弹刺常规刺激部位,以皮肤发红晕为度。脱发区局部从脱发区周围向脱发区中心均匀密刺,重刺激,至皮肤微微出血。如局部已有稀疏毛发生长时,宜改为轻刺激。百会、风池等穴反复叩刺30~40次,颈后部除沿C 1~C 7纵刺外,还可由耳后通过两侧风池向下至后发际横刺2~3排。隔日治疗1次,7次为1疗程。

5.隔姜灸法(1)取穴:阿是穴即脱发区。(2)操作:先弹刺常规刺激部位,以皮肤发红晕为度。脱发区局部从脱发区周围向脱发区中心均匀密刺,重刺激,至皮肤微微出血。如局部已有稀疏毛发生长时,宜改为轻刺激。百会、风池等穴反复叩刺30~40次,颈后部除沿C~C纵刺外,还可由耳后通过两侧风池17向下至后发际横刺2~3排。隔日治疗1次,7次为1疗程。

6.围刺电针法(1)取穴:斑秃区周边,上星、百会、风池。(2)操作:斑秃区皮肤常规消毒后,选用28号1寸毫针,先行飞针速刺:用右手拇、食、中三指指腹握持针柄,进针时拇指内收,食中指同时相应外展,此时针体便迅速转动,当针处于快速旋转并抵达穴位时,通过腕、指力将旋转的针弹刺入穴位。入针后再行飞针催气:先将针做小幅度的捻转,然后松手,拇、食指张开,一捻一放,反复6次。如此操作,在相距病变0.5~1 cm处四周进行围针,后接上G6805型电针仪,采用疏密波,电流输出以病者可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3天。

7.穴位埋线法(1)材料:2%普鲁卡因,铬制羊肠线(1号),割治缝合包,纱布及消毒药品。(2)操作:患者术前作血常规检查,排除出血性疾病,普鲁卡因过敏试验阴性者作为治疗对象。充分暴露斑秃区,局部常规消毒后行局麻,用三角皮针引羊肠线作皮下“十”字埋藏,必须埋到斑秃区的边缘。线头要植入皮下,勿外露,纱布及止血纤维压迫包扎,必要时服用抗生素防止感染。

8.穴位注射法(1)取穴:以脱发区为主,配头维、百会、风池、脾俞、曲池、足三里、膈俞。(2)操作:每次脱发区必选,配穴每次选用3~4个,交替使用。用注射器抽取当归注射液,针刺得气后,回抽无回血即可向穴位推注0.5 ml药液。每3天注射1次,10次为1疗程。

9.背俞放血法(1)取穴:心俞、膈俞、胆俞、肝俞。(2)操作:局部常规消毒,取消毒的三棱针快速点刺,出针后拔罐放血,每穴出血2 ml左右。

10.壮医药疗法(1)取穴:主穴取莲花,配穴取肾俞、脾俞、足三里、神门、劳宫,均为双侧并用。(2)操作:用2号药线,把药线一端在灯火上点燃,形成圆珠状炭火,直接灼灸。每日点灸1次,10天为1疗程。【现代研究】

1.贵州省黔南州医院吴文芝报道运用养血生发搽剂治疗斑秃86例。①处方:何首乌、侧柏叶各200 g,补骨脂、骨碎补、蛇床子、白鲜皮各100 g,红花、川芎各30 g。②方法:以上药物粗粉碎,加入75%洒精2 000 ml中浸泡15天后过滤外搽。治疗时用生姜蘸药液涂于患处2~3分钟,每日2~3次。③结果:痊愈80例,好转6例[江苏中医药,2005;(12):8]。

2.河北省邯郸市铁路医院徐晶报道运用复方斑蝥酊治疗斑秃20例。①处方:斑蝥、樟脑、紫荆皮、百部各10 g。②方法:将上药共泡于黄酒中24小时(浸泡越久越好)即可使用,用时将棉签蘸上药液,先以小面积涂擦患处,每天2~3次,7天为1疗程。③注意:本药有较强的毒副作用,仅可外用,不能内服;面积较大的应分小面积涂擦;局部在使用时,若起水泡,当立即停止用药,待水泡吸收后,如不愈,结痂后再用。④结果:用药7天痊愈18例,另2例中1例复发,1例过敏[中医外治杂志,2001;(5):43]。

3.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孙兆圣等报道运用生发酊合PUVA治疗斑秃30例。①生发酊外搽:何首乌25 g,当归、桂枝、干姜各20 g,红花、细辛各10 g;以上方药入45度以上白酒100 ml,密封浸泡1周后,放置阴凉处备用。用时以棉签蘸生发酊,外搽脱发区及其边缘,边搽边按摩头皮,每日2次。②PUVA照射:用北京飞天兆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UV801KL惠尔肤光疗仪照射,照射前半小时脱发区外搽8-甲氧基补骨脂素软膏,照射时眼部带防护镜。根据皮肤色素的深浅和对光的敏感性确定或调整光照射剂量,以达到轻度的皮肤光毒反应或亚光毒反应(亚红斑量)为度。一般开始剂量为1.5 J/cm2,每周照射3次,秃发区有新发长出后逐渐减少PUVA治疗次数,进行间断性治疗。并内服斑秃丸5 g,每日3次。③结果:痊愈18例,显效6例,有效4例[中医外治杂志,2003;(3):15]。

4.江苏省海安针灸推拿学校周兴明报道运用针灸治疗青少年斑秃22例。①毫针:取阿是穴、风池、合谷、三阴交,秃发区在额上者加内庭穴,在头顶者加太冲穴,在两侧者加外关穴,在脑后者加后溪穴。针刺阿是穴时从脱发区边缘向中心平刺0.5~1寸,捻转行针,其他穴按常规直刺0.5~1寸,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分钟。②梅花针:先在秃发区局部轻叩,以皮肤潮红或微渗血为度,然后在颈部大椎穴叩刺至微出血。③艾条灸:每次在局部以青艾条温和灸15~20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以上3种方法每种只用1种,每天1次,轮流进行,30天为1疗程。④结果:秃发区头发全部长出并恢复正常者20例,秃发区生发大于70%者2例[中医外治杂志,2005;(5):40]。

5.重庆市荣昌县人民医院莫知丽等报道运用针药结合治疗斑秃50例。①针刺:主穴取百会、生发穴(风池与风府连线的中点)、三阴交、足三里;血虚风燥者配太渊,肝郁血瘀者配风池、太阳,气血两虚者配内关、安眠穴(在项部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肝肾阴虚者配翳明、鱼腰透丝竹空。常规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②梅花针:叩刺脱发区,由边缘向中心螺旋状均匀密刺至皮肤潮红为止;然后再从不脱发区向脱发区中心叩刺20~30次;叩刺腰脊部及脊柱膀胱经,从上至下往返2次,至皮肤潮红。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并配合中药治疗。③结果:痊愈41例,显效5例,有效2例[中国针灸,2004;(9):652]。

6.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医院刘芳报道运用局部围刺加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斑秃120例。①局部围刺加电针:脱发处皮肤常规消毒,用1寸毫针相距0.5~1 cm于病变处四周进行平刺围针,进针深度为0.3~0.5寸,全秃患者沿督脉、膀胱经、少阳经走向每隔1 cm进一针,调针得气后接G26805型电针仪,采用连续波,电流输出以患者可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②穴位注射:采用人胎盘组织液4 ml进行穴位注射,穴位为双侧肺俞、肾俞,每次注射1对穴位,每穴2 ml。2对穴位交替进行。每周治疗2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结果:痊愈68例,有效43例[河北中医,2003;(4):297]。

7.浙江省新昌县中医院岳艳报道运用水针结合体针治疗斑秃35例。①水针:取斑秃部位中心点,药物用维生素B注射液0.5~1 mg。12按斑秃评分多少,10分以下的每次用量0.5 mg,10分以上的每次用量1 mg。注射针头由斑秃中心点进针,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针刺,每个方向进至帽状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层后,回抽无血后注入药液。每块斑秃用药量视具体情况平均使用。每周3次,10次为1个疗程。②体针:取百会、血海、三阴交为主穴,伴头晕失眠者加内关、太溪,伴月经不调者加关元、气海,伴情志不畅者加太冲,伴纳食欠佳者加足三里、阴陵泉。得气后,血海、三阴交2穴接通G6805-2A型电针仪,用疏密波中频刺激30分钟。每周3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结果:治愈5例,显效13例,有效8例,好转7例[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2):145]。

8.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梁绿茵等报道运用梅花针加中药喷雾剂治疗斑秃110例。①方法:常规消毒梅花针和脱发部位,操作者手持梅花针以腕力叩刺脱发部位,叩刺时针尖均匀密布,成网状移动。叩刺由脱发边缘开始,作圆形螺旋状向中心区移动。叩刺强度视病情而定,脱发时间短,病情轻者以皮肤潮红为度;脱发时间长,病情重者叩至皮肤微出血为度。叩刺每星期3次。另嘱患者每日3次外擦中药喷雾剂(每瓶70 ml,由丹参、侧柏叶、旱莲草、补骨脂浸泡而成)。治疗1个月为1疗程。②结果:痊愈92例,显效13例,有效4例[上海针灸杂志,2004;(12):22]。

9.安徽省安庆市中医院曹晓丽等报道运用梅花针加自拟中药酊剂治疗斑秃52例。①方法:治疗时先用75%的酒精局部消毒,然后用梅花针轻敲,隔天1次。每次使用梅花针后即用中药酊剂外搽(斑蟊、肉桂、川椒各10 g,补骨脂、菟丝子各30 g,樟脑6 g;洗净后用50度的白酒500 ml浸泡1周后,去除药渣备用)。使用时如感到有一定的刺激,可用冷开水稀释至合适为止。另外每天搽2次。1个月为1疗程。②结果:皮损处全部长出新发者37例;大部分皮损处有毳毛或新发长出,无新皮损出现者12例[皮肤病与性病,2004;(1):20]。

10.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岑河中医美容中心沈明瑛等报道运用七星针叩击加克秃宁酊外擦治疗斑秃28例。①七星针疗法:嘱患者取坐位,暴露秃发区,局部消毒后,用七星针从秃发区中心开始进行环形叩击,轻中度刺激,以头皮点状出血为度,术后用酒精棉球擦净血迹,不包扎。1周1次,4次为1疗程。②克秃宁酊外擦:高丽参30 g,首乌150 g,毛姜50 g,旱莲草150 g,红花50 g;诸药粉碎后,加生姜50 g(切片),鲜侧柏叶400 g入95度医用酒精1000 ml浸泡,装瓶密封半月,过滤分装而成。每日3次外擦患处,4周为1疗程。③结果:全部病例经治疗2周左右有毳毛生长,4周左右毛发始变粗而黑,4~8周新发色泽、密度恢复正常[中医外治杂志,2001;(3):37]。

11.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叶建红报道运用温灸加梅花电针治疗斑秃6例。①方法:取双侧脾俞、肾俞、风池。患者取俯卧位,穴位局部消毒后,用1.5寸毫针直刺入1寸,脾俞、肾俞采用补法捻转。将木制温灸器置于穴位上,温灸器中燃着6节艾条,每节长约1.5寸。留针30分钟。上述针灸完毕,将带有两根输出线的梅花针,连接在G6805-Ⅱ型电针治疗仪的输出端上。常规消毒斑秃局部皮肤,让患者手握梅花针的一个输出端(铜管),另一端即梅花针置于斑秃处。启动电针开关,刺激量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梅花针叩刺脱发区,直至皮肤发红或微出血为度。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结果:6例患者经治疗后,斑秃局部均长出新发,且头发润泽无枯槁脱落,半年后随访无复发[湖北中医杂志,2001;(7):49]。

12.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中医院谷允江报道运用梅花针加隔姜悬灸治疗斑秃30例。①方法:将秃发部位充分暴露,常规消毒,用梅花针在患处叩打,强度以病员能耐受为度,从患处四周向中心叩打,叩至局部微微渗血为止,然后将鲜生姜切成略大于患处,厚2~3 mm的薄片,贴于患处,点燃艾条,隔姜悬灸20分钟,隔日1次。②结果:治疗2次后,长出新发24例;治疗5次后,长出新发6例[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3):258]。

二、头癣

头癣是某些真菌侵犯头皮和头发而引起的浅部真菌病。多见于儿童,传染性较大。临床有黄癣、白癣、黑点癣和脓癣之分。本病在解放前流行很广,现在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有的地区已基本消灭。中医学一般称黄癣为“肥疮”、“秃疮”,白癣为“白秃疮”、“蛀毛癣”,黑点癣为“黑癣”,脓癣为“赤秃疮”等。【病因病理】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黄癣的病菌是许兰氏癣菌;白癣主要是由铁锈色小孢子菌引起,其次为羊毛样小孢子菌;黑点癣是紫色毛癣菌及断发毛癣菌所引起;脓癣是由小孢子菌及发外型毛癣菌引起。本病主要由于直接或间接接触带菌的痂屑或毛发引起,如理发工具、患者的枕头和帽子等,另外,带菌的猫狗也可以是传染源。【诊断要点】

1.黄癣

俗称“瘌痢头”。初期在毛囊周围出现轻微炎症,于发根部出现小丘疹和脓疱,继而出现黏着性点状黄色或灰色薄痂,逐渐扩大增厚,形成米粒至黄豆大小脓癣痂。典型者呈边缘翘起的碟状癣痂,中心有一根或数根毛发穿过。黄癣痂由黄癣菌和表皮碎屑组成,与头皮附着较紧,不易剥离,刮去后基底潮红、湿润。病情发展缓慢,逐渐黄癣痂融合成片,表面可转化呈灰白色。数年后可遍及头皮,黄癣痂有特殊的气味,被形容为“鼠尿味”或谷物发霉的味道。严重者除头皮外,还可侵犯面部、颈部、躯干和甲部。

2.白癣

好发于学龄前儿童,男性多于女性。初期损害为头部环状红斑和群集的毛囊性丘疹,继而扩大,呈鳞屑性斑片,以头顶部和枕部多见,数周内皮疹扩大,形成圆形或不规则的较大斑片,周围可见较小的卫星状损害。鳞屑为灰白色糠秕样,无光泽,病发在头皮上0.3~0.8 cm处有折断。在残留的毛干上,有灰白色套装鳞屑包绕,称为“菌鞘”,患部头皮一般无炎症反应。本病青春期可自愈,不留瘢痕,毛发可完全生长。

3.黑点癣

儿童和成人均可感染。初期损害为小片丘疹鳞屑,以后发展成为多数甲盖大小的鳞屑小斑,散在于头部和枕部,小斑也可融合成大的斑片。重要的特点是患处病发刚长出头皮即有折断,留下残发在毛囊内,呈黑点状,故称“黑点癣”。有的患者断发发生弯曲,隐藏在鳞屑下面不易查到,须仔细观察方可看到。

4.脓癣

比较少见,为白癣和黑点癣的一种特殊类型,多由亲动物性和亲土性的真菌引起。如狗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疣状毛癣菌等,可从动物传染给人或接触土壤而传染。由于机体的反应性强烈,所以出现脓疱样损害。初期为群集的毛囊炎性丘疹,迅速发展成为多数毛囊性脓疱的肿块,逐渐扩大,可呈胡桃大或更大,肿块边界清楚,质地柔软,表面有多数蜂窝状排脓小孔,从中排除脓液。发根很松,易拔出,损害常为单发,自觉症状轻微,耳后及枕后淋巴结可肿大,愈后有瘢痕形成。

5.实验室检查(1)直接镜检:应取黄癣的黄癣痂或痂上失去光泽的病发,白癣的菌鞘发和黑点癣的点状断发作标本。黄癣病发可见菌丝,有时菌丝分隔像关节孢子。黄癣痂可见孢子及粗细不一、形似鹿角的菌丝。白癣的病发可见很多的小孢子镶嵌堆积在发周(发外型),黑点癣可见圆形孢子,较白癣并发中所见稍大,呈链状排列,充满发内(发内型)。(2)真菌培养:必要时可作培养,应取病发接种于沙堡培养基上,温度25℃,3~5天后开始生长,1周后可做出菌种鉴定。(3)滤过紫外线灯检查(wood灯检查):在暗室中用wood灯检查,白癣发亮绿色荧光,黄癣发暗绿色荧光,而黑点癣没有荧光。

6.鉴别

注意与头部脂溢性皮炎、头部银屑病、石棉样糠疹等相鉴别。【外治方法】

1.清解汤(1)处方:一枝黄花、千里光、百部、野菊花、苦参各15 g。(2)方法:将上药共用水煎汤,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2.三黄汤(1)处方:黄连、明矾各20 g,黄精、大黄、藿香、紫草各30 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3 000 ml,煎煮至2 000 ml,微温时外洗患处,每次15分钟,每日2次。

3.雄苦汤(1)处方:轻粉3 g,冰片5 g,硼砂、苦参各30 g,白鲜皮、土茯苓、黄柏、雄黄各20 g,蜈蚣1条。(2)方法:将后6味药加水2 500 ml,煎至2 000 ml去火,再加入前3味药搅匀,先熏后洗头皮30分钟,每日1剂,日熏洗1次。

4.苦胆汤(1)处方:苦参100 g,猪苦胆1个。(2)方法:将上药共用水煎汤,洗患处。

5.铁莲汤(1)处方:冰片5 g,云南铁线莲叶50 g,枯矾15 g,雄黄10 g,小黄芩25 g。(2)方法:先用云南铁线莲叶煎汤洗患处,再将其余各药共研为细末,外涂患处。

6.紫药膏(1)处方:紫草、黄蜡各60 g,百部125 g,麻油370 g,朴硝50 g,硫黄15 g,樟脑6 g。(2)方法:先将麻油入铜锅内,然后加入百部、紫草,熬至半枯,去渣离火,逐渐加入朴硝(起泡沫时应慢慢加),后加入硫黄、樟脑搅和,最后入黄蜡调和成膏。治疗时先剃光患处头发,然后将药膏敷于患处,每日1次。

7.绿石膏(1)处方:铜绿、石膏、滑石各200 g,枯矾、松香、青黛、黄柏各100 g。(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极细末,入凡士林内调和成膏,外敷患处。

8.白黄膏(1)处方:煅白矾、青矾(生用)各30 g,硫黄(生用)、生石膏各15 g,食油脚(即麻油、豆油等沉淀物)120 g。(2)方法:先将前4味药共研为极细末,入食油脚中调匀,然后上锅中蒸之即可。治疗时取棉签蘸药膏涂搽患处,每日2次。

9.雄黄膏(1)处方:雄黄5 g,氧化锌10 g,凡士林85 g。(2)方法:以上方药调成药膏,外擦患处,每日2次。

10.肥油膏(1)处方:番木鳖、当归、藜芦、黄柏、苦参、杏仁、狼毒、白附子、鲤鱼胆各适量。(2)方法:以上方药按常规制成药膏,用时患处头发剃净,外敷药膏。

11.脂黄膏(1)处方:赤石脂6 g,枯矾、雄黄、硫黄各9 g,冰片1 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为细粉,用凡士林调成膏,涂患处如铜钱厚。

12.茶油膏(1)处方:黑火药15 g,食盐3 g,花椒、百草霜各10 g。(2)方法:先将上药共研为细粉,以茶油调匀成糊,再将头发剃净,外涂患处。

13.桑矾膏(1)处方:鲜桑椹30 g,枯矾粉12 g。(2)方法:将上药共捣烂,调匀,外涂患处。

14.黄鳖膏(1)处方:硫黄、雄黄、木鳖子、土鳖虫各等量。(2)方法:将上药共研细末,加猪油调成膏,外涂患处。

15.香油膏(1)处方:明矾15 g,松香30 g,生猪油60 g。(2)方法:将明矾、松香共研为细末,同猪油调匀成膏,外涂患处。

16.白冰膏(1)处方:鲜白头翁250 g,冰片1.5 g。(2)方法:将上药共捣烂如泥状,外敷患处。

17.楝油膏(1)处方:苦楝子15 g,猪油30 g。(2)方法:将苦楝子研为细末,用猪油调成糊,涂抹患处。

18.粉香膏(1)处方:轻粉、铜粉各6 g,冰片、乳香、薄荷各3 g,凡士林90 g。(2)方法:将前5味药共研为细末,加凡士林调成膏,外涂患处。

19.葱香膏(1)处方:松香30 g,雄黄3 g,葱汁适量。(2)方法:将前2味药共研为细末,用葱汁共调成糊,外涂患处。

20.铜矾膏(1)处方:铜绿、铜粉、松香、枯矾各等量。(2)方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加凡士林适量调成软膏,外涂患处。

21.草枝膏(1)处方:铜绿、紫草根各9 g,槐枝100 g,头发30 g,艾尖10 g,香油360 ml,黄蜡90 g。(2)方法:上药中除黄蜡外,其余各药均放入香油内炸焦,去渣,再放入黄蜡熬成膏。每日先用温开水洗净患处,再用药膏涂之。

22.桃皮膏(1)处方:石灰30 g,鲜核桃青皮100 g。(2)方法:将上药共捣烂,外敷患处。

23.乌银膏(1)处方:生草乌、花椒各15 g,水银25 g,冰片5 g。(2)方法:将上药共研为细粉,加凡士林100 g调匀,外涂患处。

24.三子膏(1)处方:木鳖子、大枫子各30 g,五倍子15 g,枯矾5 g,麻油50 ml。(2)方法:先将前3味药置麻油内炸焦,去药渣,下火放冷,再加入枯矾粉调匀,外涂患处,每日2次。

25.黄豆油(1)处方:硫黄粉6 g,巴豆20个(去皮),生花生油100 ml。(2)方法:将上药同花生油共入锅内加热,至巴豆炸枯、硫黄熔化为度,下火备用。用时以药油涂抹患处。

26.秃疮油(1)处方:枯矾、轻粉、黄柏、栀子、黄芩、黄蜡、香油各适量。(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以香油熬化,外搽患处。

27.药水油(1)处方:生菜油120 ml,枯矾、黄柏、丹皮各30 g,酸浆水60 ml。(2)方法:以上方药共煎汁,外涂患处。

28.巴斑油(1)处方:巴豆5 g,斑蝥3只,千里光、金银花各20 g,麻油30 ml。(2)方法:将巴豆、斑蝥捣碎,入麻油内浸24小时,备用。用时先用千里光、金银花煎汤洗患处,再涂药油。

29.药桐油(1)处方:松香、艾叶、皂角、黄竹沥各20 g,桐油60 ml。(2)方法:将上药共入桐油内浸泡7天后,取药油涂患处,每日2~3次。涂药前先将患处洗净,剃去头发,再涂药。

30.药虫酊(1)处方:斑蝥3 g,藜芦、蛇床子、黄柏、百部、五倍子各4.5 g。(2)方法:以上方药用95%的酒精100 ml浸泡1周后备用。治疗时以棉签蘸药液外搽患处。

31.斑红酊(1)处方:斑蝥、红娘子各7只。(2)方法:用75%的酒精将上药浸泡7天后,取药酒涂擦患处。患处起水泡后,用消毒针挑破,待结痂后再涂药,直至痊愈。

32.松枣散(1)处方:松香、红枣炭各12 g,枯矾、黄丹各1.5 g,花椒2 g。(2)方法:将上述药物均研成粉末,贮瓶备用。用时根据疮面大小取少量粉末以凡士林调匀,外敷时从外向内包围,在头发部使用,以发际为界。一般用1~2次即愈。

33.根糖散(1)处方:山豆根50 g,白糖5 g。(2)方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涂患处。

34.四味散(1)处方:藜芦、苦参、枯矾、五倍子各6 g。(2)方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用香油调成糊,外涂患处。

35.虫矾散(1)处方:蜂房、白矾各30 g,蜈蚣2条。(2)方法:先将白矾研细,填满蜂房孔,共置铜勺内将其煅枯,并研为细末,再将蜈蚣入菜油内煎枯,取出研末,同明矾、蜂房末混合均匀,用香油调成稀糊,外涂患处。

36.芦草散(1)处方:芦荟20 g,甘草(去皮)15 g。(2)方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加陈醋共调成糊,外涂患处。

37.复香散(1)处方:生松香、熟松香、轻粉、铅粉、黄丹、铜锈各等量。(2)方法:将上药共研细末,用沸香油调成糊,外涂患处。

38.半夏散(1)处方:生半夏30 g,松香、白矾各15 g。(2)方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用香油调成糊,外涂患处。

39.龙仙散(1)处方:生石膏、龙骨、天仙子各等量。(2)方法:将上药研为细末,用香油调成糊,外涂患处。

40.石香散(1)处方:轻粉、黄升丹各1 g,熟石膏10 g,老松香5 g。(2)方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用麻油调糊,外涂患处。

41.百草散(1)处方:百草霜、蛇床子、榆皮粉各等量。(2)方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用棉子油调成糊,外涂患处。

42.石灰散(1)处方:陈石灰90 g,鸡蛋清适量。(2)方法:将陈石灰研为细末,加鸡蛋清调成糊状,外涂患处。

43.三黄散(1)处方:黄连、黄芩、黄柏、白芷、苍术、五倍子各9 g,艾叶6 g。(2)方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用食醋调成糊,外涂患处。

44.粉黄散(1)处方:官粉18 g,硫黄9 g,轻粉12 g,大葱(焙干)10 g。(2)方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用棉子油调成稀糊,备用。用时先以花椒水洗净患处,再涂药。

45.椒矾散(1)处方:花椒、枯矾、冰片各3 g。(2)方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用香油调涂患处。

46.紫连散(1)处方:紫草、黄连、轻粉各9 g,冰片1.5 g。(2)方法:将上药共研为细粉,用花椒油调成糊,外涂患处。

47.羊花散(1)处方:羊踯躅根、野花椒籽各30 g。(2)方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用麻油调成糊,外涂患处,每日2次。

48.山黄散(1)处方:山柰、花椒各20 g,硫黄30 g。(2)方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用棉子油调成糊,外涂患处。

49.白连散(1)处方:石灰粉、五倍子、法半夏、香白芷、胡黄连各20 g。(2)方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用鸡蛋清或菜油调成稀糊,外涂患处。

50.倍黄散(1)处方:五倍子10 g,雄黄6 g。(2)方法:将两味共研细粉,备用。使用时先将花椒树根、忍冬藤、夏枯草、柳树叶各10 g水煎取汤,洗净患处,再将上药粉撒患处。【现代研究】

1.河北省新乐骨髓炎医院谢正平报道运用自拟苦百洗方治疗小儿头癣225例。①处方:苦参、百部、明矾各45 g,雄黄10 g,艾叶、川椒、硫黄、黄芩、黄柏、黄连各15 g。②方法:以上方药加水2 000 ml,浸泡15分钟后煮沸5~10分钟,取液待温外洗,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每剂药可洗2~3次。同时可剃光头发(女孩可剪去皮损周围头发),枕巾、手帕、帽子等用具定期煮沸。10天为1个疗程。③结果:经治2~4个疗程后,痊愈140例,显效60例,有效21例[广西中医药,1997;(1):18]。

2.新疆兵团农五师精河医院周强中报道运用自拟外洗方治疗头癣44例。①处方:苦参100 g,茵陈60 g,黄连15 g,百部、明矾、硫黄粉、甘草各30 g。②方法:以上方药加水约2 000 ml,煎30分钟左右,取汁稍浓缩,趁热洗头,洗至药汁不热,用塑料帽罩头,每晚1次,第2天用清水洗去药垢。用药前需将头发剪短,再洗净头上的分泌物。每剂药可洗2天,7日为1个疗程。③结果:治疗1周,无病发以及各种头癣的临床症状,如黄癣痂、潮红糜烂面、菌鞘、黑点状断发等均已消失,经镜检找不到真菌菌丝,发体结构均匀者26例;治疗1个疗程,发病时的症状减轻,如黄癣痂、菌鞘消失,糜烂面基本愈合,发内有散在红点及黑点者14例[新疆中医药,1995;(3):17]。

3.陕西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韩世荣等报道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头癣124例。①处方:土槿皮、苦参、野菊花、生百部、蛇床子各30 g,白矾、苍术各20 g,雄黄10 g。②方法:以上方药加水2 000 g,浸泡15分钟,后煮沸5~10分钟,取液待温外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每剂药可洗2~3次。洗后涂搽克霉唑癣药水,每日3次。同时剃光头发(女孩可剪去皮损周围头发),枕巾、手帕、帽子等用具定期煮沸灭菌。10天为1个疗程。③结果:痊愈89例,显效27例,有效5例[陕西中医,1993;(9):398]。

4.河南省唐河县双河岗北五庄新区门诊韩永胜报道运用硫楝松枣膏外涂治疗小儿头癣66例。①处方:升华硫、川楝末、松香、红枣炭各12 g,枯矾、广丹各1.5 g,花椒2 g。②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混匀装瓶备用。治疗时根据疮面大小取适量药面以凡士林调匀,外涂时从外向内螺旋涂搽(在发际部使用,以发际为限)。治疗前最好先剃去头发,以便涂药,敷药前先用热水肥皂洗头,以加速去除头皮上的鳞屑、痂及病发,使所敷药膏效果更好。每日1次。③结果:痊愈61例,好转4例[中医外治杂志,2004;(4):50]。

5.甘肃省皋兰县石洞镇万庆堂诊所杨衍增报道运用自拟雄百散治疗头癣10例。①药物配制:雄黄8 g,苦参、白鲜皮各15 g,蛇床子20 g,薄荷、百部各5 g等。将上方药研细末过筛,用凡士林和匀,装入干净玻璃瓶中备用。②方法:将患部用0.9%生理盐水洗净,然后用药膏涂抹患处,每天1次,6天为1疗程。涂抹过程中患者忌食辛辣刺激之物。③结果:1个疗程内治愈2例,1个疗程治愈2例,2个疗程治愈3例,3个疗程治愈3例[中医外治杂志,2007;(1):46]。

6.山东省安丘市人民医院王玉莲等报道运用中药外敷法治疗头癣24例。①处方:川黄连50 g,花椒25 g。②方法:以上方药装入瓶内加75%酒精浸泡5天后备用。治疗时用棉棒将药液均匀涂于患部,每日3~4次,连续10日为1个疗程,不愈者可继续用药1~2个疗程。③结果:用药1~2个疗程后痊愈15例;2~3个疗程后治愈6例;余3例病人自觉局部痒感减轻,渗出明显减少并开始结痂,局部头发多变长[中国民间疗法,2004;(1):17]。

7.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景红梅报道运用自制癣酒治疗头癣68例。①处方:川楝皮60 g,大枫子、白鲜皮、海桐皮、百部、苦楝皮、地肤子、蛇床子、猪牙皂各30 g,斑蝥0.6 g,蟾酥12 g,75%酒精500 ml。②方法:将前9味药共为粗末,与斑蝥共浸入75%酒精中,隔日振摇1次,10日后过滤,加入蟾酥即可使用。治疗时将配好的癣酒用消毒纱布或棉签直接涂于患者病灶处,涂抹时应按从周边向中心顺序进行,每日4~6次。连续用药1个月为1疗程。用药期间,停用其他治疗性药物。③注意:病灶局部应理发,便于用药和防止病灶扩大;脓癣病人用药前应进行局部清创;治疗期间禁食辛辣、温燥及鱼虾等物;病灶忌触碱类、机油等对皮肤有刺激之品,洗头不宜太勤,洗发剂最好选用5%~10%硫黄乳膏。④结果:痊愈58例,显效5例,有效3例[河南中医药学刊,1997;(6):57]。

8.安徽省安庆市中医院曹长莉报道运用中药外搽治疗头部白癣13例。①处方:川黄柏、川楝根皮、乌梅、皂刺、大枫子、川槿皮各20 g,川椒、雄黄、樟脑、明矾各10 g,川蜈蚣5条。②方法:以上方药用95%酒精约500 ml浸泡24小时,取药液外搽患处,每日3次。③结果:1周后头皮瘙痒症状减轻,连续外搽半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者12例[中医外治杂志,2000;(1):44]。

9.山东省莱芜市腰关医院刘海英等报道运用梅花针治疗头癣60例。①方法:以梅花针叩刺头癣局部,以局部出血为度,隔日叩刺1次。次日用生姜片擦头癣局部,以局部有热感为度。梅花针叩刺和生姜片擦患处交替进行。10天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7天。②结果:痊愈51例,好转6例[中医外治杂志,2002;(4):25]。

三、雀斑

雀斑系一种常见的色素细胞功能亢进性淡褐色米粒大小的斑点皮肤病。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好发于颜面、颈部、手背等暴露部位。初为淡褐色针尖大至绿豆大小斑点,圆形,表面光滑无鳞屑,境界清楚,斑点疏密不一,但不融合,分布对称。晒后,斑点颜色加深,损害稍变大。冬季颜色可变浅。一般在5岁以后开始发生,青春期随年龄增长而数目增多。女性多于男性。本病一般属中医学“面筎黸”、“面筎氀”等范畴。【病因病理】

1.病因

本病病因比较复杂,至今仍未定论。一般认为与遗传有关,日晒又可以使本病加重。①遗传因素:本病可能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病变区域的表皮内有一种特殊类型的黑色素细胞。②日晒因素:日光通过大气层短波紫外线为臭氧层吸收,只剩下波长为290~400 nm紫外线。当紫外线透过皮肤时,随波长增加,透入皮肤量增加。中波紫外线多被表皮角朊细胞吸收,仅有少许可达真皮上层。长波紫外线可达真皮上、中部。当雀斑患者受日光照射后,其皮损处的黑素颗粒明显增多,其黑素细胞数目虽然不增加,但其多巴染色更为深重。

2.病理

表皮细胞的基底黑素含量增多,但数目正常。雀斑中的黑素细胞较邻近正常皮肤的黑素细胞多,且染色重,树枝状突起更明显,形类黑种人的黑素细胞。雀斑中黑素体数目较多,常呈棒状,其活动程度较高。【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雀斑以鼻面部生有褐色斑点为主要症状。常发生于暴露部位,如鼻面、颈、手背、肩背上方等处,对称分布。非暴露之处很少发生,亦不会发生于黏膜。皮损为针尖至绿豆大小淡褐、深褐色斑点,日晒后呈淡黑色,境界清晰,边缘整齐,圆形或椭圆形,斑点疏密不一,但不会融合,表现光滑,无鳞屑及渗出。日晒后变深,但不觉痒痛。

2.辅助检查

本病根据典型皮损表现即可确诊,无需其他检查。个别不典型皮损,可做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助诊断。

3.鉴别

注意与黄褐斑、色素性干皮病、雀斑样痣等相鉴别。【外治方法】(一)中药外治方

1.外洗方(1)处方:鲜柿叶30 g,紫背浮萍15 g,苏木10 g。(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取汁,趁热先熏后洗面部,每日2次。

2.白豆粉(1)处方:绿豆250 g,滑石粉100 g,天花粉60 g,白芷、白及、白蔹、白茯苓各50 g,葛根40 g,川芎30 g,石菖蒲20 g,白附子、白僵蚕各15 g,冰片1 g。(2)方法:上药研细末备用,每晚用鸡蛋清调涂于面部,待次晨温水洗去。

3.白药粉(1)处方:白附子、白芷、滑石各6 g,绿豆粉250 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和匀,每日早晚洗面后外搽。

4.杏仁粉(1)处方:云母粉、杏仁各等份。(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入银器中,以黄牛乳拌,略蒸过,夜卧时涂面,旦以浆水洗之。

5.柠砂散(1)处方:柠檬、白砂糖各30 g,硼砂20 g。(2)方法:将上述3味药混合伴匀,装入瓶内封闭,保存5天后启用。于每日早晚各取10 g,适量开水冲化,用棉球搽洗患处3~5分钟。

6.正容散(1)处方:皂角、浮萍、白梅肉、樱桃枝各适量。(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水调搽患处。

7.白石散(1)处方:白附子、白芷、白丁香、山柰子、硼砂各15 g,滑石、石膏各21 g,冰片(后下)10 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早晚用水调匀,涂搽面部。

8.二仁散(1)处方:桃仁、冬瓜仁各等份。(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蜜调外敷面部,次晨洗去。

9.润面散(1)处方:石菖蒲、甘草、白茯苓、淡豆豉、皂角各等份。(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成细末,以鸡蛋清调涂面上,次晨温水洗去。

10.二白散(1)处方:白蔹、白石脂各等份。(2)方法:上方药共研细末,以鸡蛋清调和,夜卧涂面,旦以井花水洗却。

11.三味散(1)处方:白矾、石硫黄、白附子各等份。(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以酢1盏渍3日夜,净洗面敷之。

12.增白散(1)处方:猪牙皂角、紫背浮萍、青梅、樱桃各30 g,鹰屎白9 g。(2)方法:上药前4味焙干,兑鹰屎白,共研细末。早晚用少许,在手心内,水调浓搓面部10~15分钟,用温水洗去。

13.药乳膏(1)处方:山柰子、鹰粪、密陀僧、蓖麻子各等份。(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匀,以乳汁调之,临卧时涂,平旦洗去。

14.消斑膏(1)处方:蓖麻子仁、密陀僧、硫黄各等份。(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羊骨髓调和成膏,外涂,每日2次。

15.白药膏(1)处方:白附子50 g,白蔹、白芷、密陀僧、赤茯苓、胡粉各25 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临卧时以牛乳汁和涂之。

16.祛斑膏(1)处方:玉蝴蝶、当归各10 g,生何首乌30 g,珍珠膏适量。(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蜂蜜调匀,每日1~2次搽涂面部。

17.三药膏(1)处方:浙贝母、白附子、白及各5 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加入雪花膏100 g调匀,涂搽面部。

18.骨芷膏(1)处方:鸬鹚骨100 g,白芷30 g,猪脂适量。(2)方法:将鸬鹚骨烧研,加入白芷末,以猪脂调和,每晚临卧前涂于面部,次晨温水洗去。

19.药皂丸(1)处方:甘松、山柰、细辛、白僵蚕、菊花、川椒、檀香、枯矾、密陀僧、独活、羌活、天麻、白芷、白蔹、白及、荆芥、防风、栀子、藁本各3 g,红枣肉7枚,净肥皂500 g。(2)方法:以上药物共研细末,和红枣肉、去弦膜的肥皂,同槌作丸。早晚洗之。

20.黑白丸(1)处方:白僵蚕、黑丑、细辛各60 g。(2)方法:上方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洗脸时擦之,每日2次。(二)针灸治疗法

1.毫针法(1)取穴:肝脾不和者取三阴交、足三里、肝俞、脾俞,劳伤脾土者取足三里、中脘、三阴交,肾水不足者取三阴交、太溪、肾俞。(2)操作:常规消毒,快速针刺,中等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电针法(1)取穴:主穴取迎香、印堂、神庭、巨髎,配穴取合谷、足三里、三阴交。(2)方法:常规消毒后,选择不锈钢毫针,面部穴位进针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手法3~5分钟,然后接G6805电麻仪,频率采用疏密波,电量适度为宜,逐渐递增。每日30分钟,隔日治疗1次。

3.火针法(1)定位:患者仰卧治疗床上,以雀斑为点刺部位。(2)操作:先于患处常规消毒,后涂麻沸散液局部麻醉,约过10分钟后即可开始点刺。若雀斑明显(皮损面积较大)者,可用1%利多卡因行穴位注射(取穴根据雀斑分布密度而定,于其邻近取穴1~2个),每穴注药量为0.5 ml;或用针刺麻醉亦可,如取足三里、合谷。点刺前应备好酒精灯1盏,不同型号平头火针若干支。使用时先点燃酒精灯(火苗宜大),医者左手持酒精灯,右手拇食指挟持针柄,将针尖置灯焰上烧红,对准斑点作快速点刺。点刺后斑点立即变为灰白色而后结痂,此痂一般于10~15天自行脱落,不留瘢痕。点刺时要注意根据患者年龄、皮肤之坚嫩等不同,掌握好用针的温度和下针的力度。点刺速度要快,每针均宜准确点到斑点中心,疗效最佳。

4.耳针法(1)取穴:肺、肾、肾上腺、内分泌、交感、面、鼻、神门、皮质下等。(2)操作:耳廓常规消毒,每次选用3~5穴,用28号0.5寸毫针快速刺透皮肤,以不穿透软骨膜为度,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隔日治疗1次,15次为1疗程。或可行耳穴压籽、耳穴埋针等治疗。

5.圆鍉针法(1)定位:患者仰卧治疗床上,以雀斑为点刺部位。(2)操作:患者暴露患处,解除其思想紧张情绪。术者用右手将圆鍉针鍉针头在酒精灯火焰上烧烤,以手能持针为度,然后快速、准确点刺雀斑处,同时可听到“叭”一声轻响。术者可同时用左手轻轻拍打患者周围皮肤,以转移其注意力。火点时患者只感觉到轻微的刺痛,点后疼痛几乎消失。如果雀斑较多可分2次进行。(3)注意:手法要轻、快速、准确点刺雀斑处;火点处3~5天内禁止触水,以防感染;结痂后有轻微的瘙痒,不可用手抓破,令其自然脱落。

6.背俞浅刺法(1)定位:施术部位自平大椎穴旁开1.5寸和3寸处始,从上而下至平肾俞穴止。(2)操作:令患者伏卧,暴露背部,选用28号0.5寸毫针1支,施术部位皮肤和针具按常规消毒。术者以右手拇指和食指持针柄,中指扶针体,使针尖突出中指尖0.1寸左右。在施术部位每隔1寸刺1点,深度为0.1寸左右,行针时先刺右侧,再刺左侧。每日1次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要求点刺时必须是浅刺,且起针迅速。【现代研究】

1.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李云霞等报道运用联合中药皮肤剥脱剂治疗皮肤色素痣及雀斑221例。①剥脱剂种类与配制:表浅性剥脱剂有果酸系列(70%酒精,90%乳酸,50%苹果酸,50%柠檬酸)和Jessner液(雷锁辛,水杨酸,85%乳酸,95%酒精);中度剥脱剂有中药剥脱剂(斑蝥、鸦胆子、硼砂、儿茶、蒲公英、芦荟、大黄、生石灰、安息香、枇杷叶、巴豆油、丁香油)和35%三氯乙酸;深度剥脱剂有无痛酚(石炭酸、达克罗宁、樟脑、无水酒精、甘油组成)和缓冲酚(64%苯酚、皂甲酚、巴豆油、橄榄油、蒸馏水)。②方法: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将患者皮肤色素痣和雀斑分为表浅病变组、中等病变组(病变涉及真皮浅层)和深度病变组(病变涉及真皮深层),对应各组病例分别采用表浅剥脱剂、中度剥脱剂和深度剥脱剂。消毒皮肤后,对于表浅病变,用棉签蘸药液先涂其上,用针头行表浅均匀刺划;对于较深的病变如色素痣,边刺边涂药,使药液均匀渗入病变基底部。全脸剥脱时,术中进行心电监护,术后留观2~7天。治疗后,病变由霜白到结痂,5~15天脱痂,呈粉红色的创面,半个月后出现色素沉着。③结果:痊愈191例,显效16例,有效13例[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5;(4):13]。

2.广东省中医院尹玉贞等报道运用五妙水仙膏治疗色素痣和雀斑217例。①术前准备:五妙水仙膏(内含五倍子、石灰、黄连等中药)、消毒过的砂石针、牙签和棉签、2%碘酒、75%酒精、1%丁卡因、普鲁卡因等。②操作方法:皮肤常规消毒后,用牙签把五妙水仙膏点在皮疹上,干后再点,直至皮疹周围潮红,然后用蘸有生理盐水的棉签抹去药物。如果是雀斑,就用砂石针轻轻地把雀斑皮疹剔除,扑珍珠末于伤口上,待伤口长好即可。如果是色素痣,则用砂石针轻轻地摩擦患处,然后局部涂搽1%丁卡因,接着再点药,视色素痣的大小,如此反复1~4次,直至皮疹表面均匀着色,最后再在皮疹表面涂上一层药,让其干涸,并保持干燥,经1~2周,药痂与色素痣自然脱落而愈。③结果:痊愈136例,显效45例,有效20例[实用医学杂志,1992;(2):31]。

3.湖南省益阳市中西结合医院刘国仁等报道运用陀僧当归乳膏治疗雀斑50例。①方法:将精炼密陀僧研末,当归煎汁,用优质护肤膏作基质,制成陀僧当归乳膏备用。应用前,用洗面奶或温水清洁患部。用0.5~1 g乳膏涂于患部,色素斑较深的部位要多涂一些乳膏,然后按摩1~3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治疗期间忌日光直射,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②结果:痊愈15例,好转34例[湖南中医杂志,1996;(1):31]。

4.江苏省南京市中医院余穗娟报道运用中药穴位按摩治疗面部色斑300例。①处方:祛斑Ⅰ号为野芝麻、当归、丹参、紫草、白僵蚕、白附子、黄芩、柿蒂等药物提纯液;有清热解毒,活血祛斑增白之功;用于治疗色素沉着过度者。祛斑 Ⅱ号为补骨脂、白芷、乌梅、密陀僧、硫黄、蛇床子等药物提纯液;有养血疏风,柔肤润面之功;用于治疗色素减退者。②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首先打开离子机蒸汽润面,并将中药提纯液涂于患者面部色斑处。医者以双手无名指、中指指腹在患者面部由下向上、从里至外小循环按摩,以皮肤微红为度,约10分钟;再以两大拇指指腹在患者两眉之间呈“一”字形向两侧抹动,落于两太阳穴,并进行点揉;然后经耳前点揉上关、下关、颊车、地仓、承浆、迎香、人中等穴,向上落于头维、百会穴,往返数次,并反复在面部进行点揉5~10分钟。手法必须柔和、均匀、有节奏,切勿用力过猛。按摩结束,再用加入中药提纯液的成形倒膜粉进行倒膜。每周治疗1次,3个月为1疗程。③结果:痊愈32例,显效109例,有效158例[江苏中医,1997;(6):32]。

5.河北中医学院何岩等报道运用针灸治疗雀斑112例。①方法:取主穴迎香、巨髎,配穴合谷、足三里、曲池、血海,两侧交替使用。面部穴位用0.5寸不锈钢毫针,沿皮斜刺,用夹持进针法,其他穴位用2寸不锈钢毫针直刺。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中间快速捻针3次,每次1分钟。起针后,配穴加用艾条温和灸5分钟。每日1次,30次为1疗程。②结果:痊愈35例,有效59例[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6;(4):32]。

6.上海铁道大学附属甘泉医院陆菁报道运用以毛刺为主治疗雀斑76例。①方法:取面部较大雀斑处及印堂、迎香、合谷、三阴交穴。肝郁血瘀者加蠡沟,脾虚血瘀者加足三里,肾阴虚衰者加太溪。常规消毒后,用0.25 mm×25 mm的毫针轻快浅刺面部雀斑,留针20分钟。再用0.25 mm×40 mm的毫针针刺其他穴,得气后留针20分钟。每星期治疗2次,30次为1个疗程。②结果:痊愈5例,其中肝郁血瘀者1例,脾虚血瘀者3例,肾阴虚衰者1例;显效47例,其中肝郁血瘀者19例,脾虚血瘀者16例,肾阴虚衰者12例;好转17例,其中肝郁血瘀者5例,脾虚血瘀者4例,肾阴虚衰者8例[上海针灸杂志,1996;(3):329]。

7.福建省金鸡山市疗养院谢雪榕报道运用火针治疗面部雀斑70例。①方法:病灶局部即雀斑处为治疗穴位。根据雀斑的大小,分别采用粗、中、三头的火针点刺。让患者平卧于床上,面部患处常规消毒。医者左手持酒精灯,右手持火针,将火针放置于酒精灯上烧至针尖端发红时,迅速准确地点刺病灶局部。根据患者面部雀斑的多少,面积的大小,分期分批点刺治疗。一般分2~3次治疗,中间隔15~30天。操作过程同时还应根据患者年龄的不同,掌握不同的火针温度,一般年龄小,皮肤娇嫩,火针的温度不宜过高。另外还必须根据斑点色素的深浅而决定下针的力度大小。结痂一般在7~10天内自行脱落,在此期间勿沾水及用手抓,保持局部创面清洁,以防感染。另外,治疗期间应防止太阳暴晒,不使用任何祛斑霜及化妆品,少吃刺激性食物及有色物质,多吃蔬菜水果。②结果:痊愈43例,显效21例,有效6例[上海针灸杂志,1997;(3):24]。

8.湖北省南漳县中医院田在高报道运用火针治疗雀斑147例。①针具:平顶针。取不锈钢粗针,磨去尖端,以平为度,套上竹柄即成。尖针。用不锈钢粗针套上竹柄即是。②方法:嘱病人仰卧于平板床上,术者面对患者头部,依床而坐。把针尖放在酒精灯上烧红,迅速移到患者面部斑点上点刺,动作要轻、快、准,针尖一定要烧红,不得用已退火的针在斑点上硬刺。斑点色深者,可选用尖针;色浅者,可用平顶针。用尖针时,不能刺得太深,以免伤及真皮层,致使术后留下瘢痕。术中可用纱布将患者双眼蒙上,一方面能减少患者的紧张,另一方面,当患者有眼泪溢出时,可用来擦干眼泪,以防止污染创面。③注意:患者对疼痛过于敏感者,或斑点特多,术中难以坚持者,可肌肉注射50~100 mg度冷丁以止痛;术后面部有痒感或不适者,不得用手抠,痂皮脱落前,不得擦洗创面;痂面不得用任何化妆品;3个月内不吃南瓜等发物;若有感染,应及早使用抗生素。④结果:术后7~15天,痂自行脱落,雀斑随之消失,创面平坦光滑,颜色由红转为正常,3个月后未见复发者119例;有20%的雀斑未脱落,已脱者3个月内不复出者21例;雀斑随痂落而消失,但创面皮肤由红色转为黄褐色或褐色,或雀斑已尽,但2~3个月内又复出者7例[湖北中医杂志,1991;(6):39]。

9.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张岩等报道运用针刺耳穴治疗面部色斑40例。①针刺:面部取穴太阳、印堂、阳白、承泣、颧髎、迎香、颊车、地仓、承浆。穴位可酌情增减,也可用围刺的方法。局部消毒后,选用针身长10 mm,柄长15 mm,直径0.3 mm的针浅刺穴处皮下,留针10~15分钟,其间轻弹针柄2~3次,然后起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②耳压:取耳穴面颊区、肺、内分泌、生殖器;有气血不足者配脾、胃,气滞血瘀者配膈、肝、皮质下。每次选穴5~6个,用王不留行籽按压,每天按3~4次,每次按压5分钟,隔日1次,两耳交替进行。治疗期间禁用一切化妆品,不用香皂洗脸,忌食油腻生冷酸辣食物。③结果:治愈21例,好转17例[针灸临床杂志,2003;(6):13]。

10.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孙敏等报道运用二联疗法治疗雀斑40例。①液氮冷冻治疗:用脱脂棉签浸取液氮在皮损处迅速涂擦2~4遍,使无薄霜形成,对重度病人可大面积涂擦,但须迅速使皮面不致形成薄霜,每周治疗1次。②外敷舒郁散:甘松、白附子、天花粉各15 g,白僵蚕、白芷各10 g,白丁香5 g;以上方药经加工研磨过200目筛,成细粉备用。每用3 g,于冷冻2天后,每晚临睡前以维生素C液调糊涂于患处,次晨洗净。③结果:痊愈38例,好转2例[四川中医,2000;(3):42]。

11.山东省交通医院徐洪玉等报道运用复方黄芩甙霜配合电离子手术治疗雀斑32例。①仪器及药品:电离子手术治疗机系广西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制造,GX-Ⅱ型,频率50 Hz,功率100 VA。复方黄芩甙霜系作者科研成果,院内制剂,主要成分含黄芩甙及月苋草油。②方法:患者首先采用电离子手术治疗机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局部消毒后,将治疗机输出电压调至6~8 V,用大头针圆顶面做触头,长火轻触雀斑,皮损呈黄色焦痂为度。1周后痂皮脱落时,外涂复方黄芩甙霜,每日3次。③结果:经治4周后,皮损全部消失,肤色恢复正常者30例;皮损70%消失或色变浅,接近正常皮肤者2例[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4;(5):498]。

12.甘肃兰化职工医院方永祯报道运用电烧灼法治疗雀斑194例。①方法:治疗前先以75%酒精消毒患部皮肤,不用麻醉,直接行电烧灼。应用本法治疗雀斑要求选用金属烙头要细,动作要快,掌握温度要适宜,避免过度治疗,每次电烙雀斑数目不超过30个。操作时先使电烧灼器接头通电红炽后,放松开关使电路关闭,然后利用其余热,可迅速连续点灼2~3个雀斑。温度合适时每电烙一下,便可听到小爆破声。术后第2日,电烧灼后的雀斑结深褐色痂,7~10日后痂皮脱落,雀斑随之消失,一般局部极少遗留色素沉着。治疗后创面应避免污染,避免搓擦皮肤,脱痂后1~2周应避免风吹日晒,避免应用肥皂洗脸,日光较强时可应用避光剂,遇有色素沉着者,可内服维生素C、维生素E、复方丹参片,外用脱色剂等,一般于1个月左右消退。②结果:痊愈187例,有效2例[皮肤病与性病,1994;(3):31]。

四、黄褐斑

黄褐斑是指颜面出现黄褐色或淡黑色斑片,平摊于皮肤之上,抚之不碍手的一种影响美容的皮肤病。由于妊娠妇女及肝病患者常有黄褐斑,故有“妊娠斑”、“肝斑”之称。因为黄褐斑的形状似蝴蝶,又名“蝴蝶斑”。本病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二者之比为3~4:1。妊娠3~5个月妇女尤多,一般分娩后数月可以消退,妊娠期的黄褐斑为生理现象,半年至1年内不能自然消退者,可视为疾病。本病一般属中医学“黧黑斑”、“面黑筎”、“筎黯”等范畴。【病因病理】

1.病因(1)内分泌因素:内分泌变化是黄褐斑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病多见于妊娠分娩后妇女,是由于雌激素可刺激黑素细胞分泌黑素颗粒,孕激素能促使黑素体的转运和扩散,MSH与黑素细胞高亲和力的受体结合而增加其黑素量。有的学者认为该病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有连锁遗传现象,并发现患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者更易发生黄褐斑。患者LH明显高于正常,E明显低于正常的卵巢功能不全状2态是引起本病的原因。情绪刺激通过下丘脑-垂体而导致MSH释放而致色素沉着。遗传因素是未婚女性和男性发病的主要原因。(2)药物影响:长期服用避孕药可导致激素的改变而成为诱发因素。化妆品由于含有氧化亚油酸、枸橼醛、水杨酸盐、金属、防腐剂和香料而致黄褐斑。长期服用冬眠灵、苯妥英钠、安体舒通而引起本病的发生。(3)日光照射:紫外线作为一种外源性刺激黑素细胞分裂因素,使照射部位黑素细胞增殖。经过太阳照射面部的黑素细胞可达2 22000/mm,而身体其他部位仅为1 000/mm,这是黄褐斑好发于面部的原因之一。皮肤中的pre-D在太阳光照射下,无需酶经光化学作用3转化成维生素D,D可使酪氨酸酶活性增加,大多数黑素细胞树突33明显增大。此外,紫外线照射后,血中MSH水平增加,MSH通过与高亲和力受体结合,使黑素细胞的黑素量增加,刺激黑素细胞有丝分裂并向角朊细胞转运。在紫外线照射后,白介素Ⅰ的基因在角朊细胞中活性增加,白介素Ⅰ可激活黑素细胞MSH受体的活性。(4)其他:某些慢性疾病,特别是女性生殖器疾病和月经失调、痛经、子宫附件炎、不孕症及肝脏病、慢性酒精中毒、甲状腺疾病、结核、内脏肿瘤患者常发生本病。

2.病理

表皮中色素过度沉着,真皮中噬黑素细胞常有较多的色素。光镜及组化证明黑素细胞数目,黑素形成以及黑素颗粒向角朊细胞及噬黑素细胞转移的活性皆有增加。有时,在血管和毛囊周围可有少数淋巴细胞浸润。其基本变化为表皮中色素的紊乱,基底层滤泡间黑素细胞树突常伸入真皮,细胞核固体周围充满了粗线粒体、高尔基体、核糖体及粗面内质网,显示黑素细胞活性增加。黑素小体散在布满黑素细胞的胞浆中,黑素细胞树突明显增大,棘层的角朊细胞含大量的单个聚集的黑素颗粒。角朊细胞内出现卵圆形,表面光滑的空泡,数量极少,看不到退化的角朊细胞。真色噬黑素细胞分布不均,细胞浆丰富,含有极少量直径小的黑素颗粒。【诊断要点】

1.症状

褐色或棕黑色斑片,或深或浅,大小不定,小者如钱币,或蝴蝶状,大者满布颜面如地图。多对称分布于颧、额、颊、鼻、口唇周围、眼眶周围,框廓清晰,压之不退色,表面光滑,无鳞屑,无痒痛感。病程较久,发展缓慢,日晒后加剧。

2.体征

黄褐斑一般无明显体征,某些患者耳穴的内分泌、肾上腺、皮质下、脾、肾、面部、肝等处有明显的压痛,一般可有1~2处压痛点。

3.鉴别

注意与雀斑、黑变病、网状色素性皮肤异色症、盘状红斑狼疮等相鉴别。【外治方法】(一)中药外治方

1.紫药汁(1)处方:紫草30 g,茜草、白芷、赤芍、苏木、南红花、厚朴、丝瓜络、木通各5 g。(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取汁,溻洗湿敷患部。

2.白面散(1)处方:甘松、山柰、茅香各15 g,香白芷、白僵蚕、白及、白蔹、白附子、天花粉、绿豆粉各30 g,防风、零陵香、藁本、肥皂各9 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每日早晚蘸末擦面。

3.增白散(1)处方:玉女粉、白及各7.5 g,白附子、钟乳粉、白蔹各6 g,轻粉、细辛末各1.5 g,密陀僧4.5 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混合均匀。晚上睡前用人乳或温水调和,涂患处,次日用温水洗去。

4.白及散(1)处方:白及45 g,白蔹、白僵蚕、钟乳粉各15 g,白附子、冬瓜子、韶脑各7.5 g,麝香3 g,楮桃儿6 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晚上睡前用玉浆或温水调和,涂患处,次日晨用温水洗去。

5.洁面膏(1)处方:白杏仁、麦冬、白术、桃仁各50 g,牛蒡子、红花各10 g。(2)方法:将杏仁、桃仁用清水浸泡24小时,捞出后去皮,晾干,用药碾碾成极细药面。另将麦冬、牛蒡子、红花碾碎,过180目筛。两药面混合,放瓶内备用。每晚临睡前用温水洗净脸部,待干,而后取鲜鸡蛋清1个,放入干净小碗内,取药面调成糊状,用压舌板均匀涂于黄褐斑处,干后带药入睡,次日早起床后即揭去面膜。每日1次,7天为1疗程。

6.丹白膏(1)处方:白芍、白芷、白茯苓、白僵蚕、白菊花、丹参、丹皮各等份。(2)方法:以上方药粉碎过100目筛,装入干燥瓶中贮存。用时取上述药物细粉15 g,加入适量鸡蛋清或黄瓜汁调成糊状,即为丹白膏。根据皮损面积大小,将丹白膏均匀涂于患处,保留20~30分钟后,清水洗去,每日治疗1~2次,20日为1个疗程。

7.退斑膏(1)处方:浙贝母、白及、白附子各适量。(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加入西安日化厂生产的一叶兰软膏中备用。每天2次搽患处。

8.三仁膏(1)处方:大枫子仁、杏仁、核桃仁、红粉、樟脑各50 g。(2)方法:将大枫子仁、杏仁、核桃仁捣为细末,再加樟脑研细为泥,装瓶备用。红粉另装。每晚用上药,加少许麻油调匀,涂擦患处,先涂一点,看是否过敏。若过敏者不加红粉。

9.祛斑膏(1)处方:制硫黄、密陀僧、冰片各1 g,维生素E 5 mg,白凡士林10 g。(2)方法:将中药研极细末,加凡士林调匀装瓶备用。早晚用凉水清洗患部,再涂祛斑膏,并加以按摩至局部发热为度。用药期间可出现患部及周围正常皮肤颜色变黑,这属正常反应。

10.白斑膏(1)处方:白芷、白茯苓、冬瓜子各20 g,当归尾、川芎、杏仁各15 g。(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用文火浓缩成膏状物,装瓶备用。先用洗面奶洁面,再离子喷雾,同时将祛斑膏加入等量按摩膏进行面部按摩20分钟。再将祛斑面膜粉(白芷、白茯苓、白芥子、白僵蚕、珍珠、田七、益母草各等份,诸药焙干研末,过80目筛装袋备用)以温水调成糊状,并均匀地涂抹于面部,保持30分钟,待自然晾干后用清水洗去,最后用双氧水涂擦。每周1~2次,4次为1个疗程。

11.瓜蒌膏(1)处方:瓜蒌瓤90 g,杏仁10 g,猪胰1具。(2)方法:以上方药共捣研如泥,每晚涂于患处,连用10天。

12.香白膏(1)处方:青木香、白附子、川芎、白蜡、零陵香、香附子、白芷各60 g,茯苓、甘松各30 g,羊髓45 g。(2)方法:以水酒各半浸泡上药1夜,白蜡、羊髓切碎暂存。上药加热煎煮,沸后放凉再煎,三上三下,去掉药渣,投入白蜡、羊髓再煎,去渣,浓缩成膏,敷面作妆。

13.酒油膏(1)处方:白附子、青木香、丁香、商陆根、密陀僧各30 g,牙皂、细辛各90 g。(2)方法:以上方药用酒2 000 ml,煎至1 000 ml,去渣。加入酥油500 g于酒中,煎至1 000 ml成膏。夜涂面上,次晨温水洗去。

14.化斑霜(1)处方:当归、白芷、丹参、紫草各30 g。(2)方法:以上方药经醇提浓缩,制成水泡型霜膏备用。治疗时令患者仰卧,以治疗巾包头,铺巾,用0.1%新洁尔灭按皮纹顺序做面部清洁,再用化斑霜适量外涂,然后运用摩、揉、推、搓、按、叩、梳等手法做面部按摩,约20分钟,以面部潮红、肤温增高为度。继用油纱条对眼、眉、口做保护性遮盖。最后上面膜(于医用熟石膏中加入适量白芷粉,每次取250 g左右,用45℃的温开水调成糊状,从前额、鼻根部迅速向下颏部均匀摊成面具型,30分钟后揭膜,用热毛巾擦净面部,当晚不洗脸)。每周治疗1~2次,10次为1疗程。

15.增白霜(1)处方:柿叶、田七、珍珠末、白芷、白僵蚕各适量。(2)方法:以上方药制成霜剂备用。清洗面部后均匀涂上药霜,然后倒制石膏膜,30分钟后除去,隔天1次。

16.祛斑面膜方(1)处方:白芷、白及、白蔹、当归、丹参、紫草各等份。(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过80目筛,备用。治疗时让患者仰卧于美容床上,以洗面奶洁面后,用离子喷雾机喷面约10分钟,同时进行面部按摩,在面部全面按摩的同时,皮损处作重点按摩,手法以按压及揉摩为主,以患者面部潮红、肤温增高为度。洗净按摩膏,取备用之面膜粉约20 g,以约45℃的温水调成稠糊状,均匀地涂敷于面部,暴露口、鼻、眼等部位,再间断以离子喷雾机喷面,以保湿15分钟后去除面膜,洁净皮肤即可。

17.中药倒膜方(1)处方:珍珠2 g,白芷、白附子各10 g,僵蚕、炙甘草、白及、白茯苓、白术、泽泻各15 g,当归、冬瓜仁各20 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过80目筛备用。用时以药粉末30 g加冬瓜汁或黄瓜汁或鸡蛋清调成糊状,均匀涂于面部,40分钟后洗净。

18.消斑面膜方(1)处方:白及250 g,白芷、白附子、白茯苓各100 g,密陀僧50 g,滑石粉、氧化锌各200 g。(2)方法:将中药洗净,烘干,研细末过筛与滑石粉、氧化锌混匀即得。患者平卧床上,先用清洁霜洁面;蒸汽喷雾面部5分钟;用按摩膏并用手沿肌肉走向轻柔按摩15分钟;将上述消斑面膜粉20 g加蛋清调成糊状涂于面部;2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拍爽肤水,擦防晒霜。7~10天1次。

19.通络填脐方(1)处方:乳香、没药、穿山甲、葛根、山楂、厚朴、鸡矢藤各100 g,桂枝、甘草各30 g,细辛、冰片各15 g,白芍50 g。(2)方法:将山楂、葛根、甘草、白芍水煎2次,浓缩成膏;穿山甲、厚朴、桂枝碾成细粉;乳香、没药溶于95%酒精中以除去不溶成分。以上三者混和,烘干,研成细粉。细辛、鸡矢藤提取挥发油,与冰片一起混入上述细粉中备用。用时先将肚脐洗干净,取药粉200 mg敷贴,胶布固定,3~7天换药1次。

20.麒麟消斑散(1)处方:血竭、参三七、葛根、杭白芍、川芎、香附各12 g,乳香、没药、白芷各10 g,冰片、甘草各6 g。(2)方法:先将上药(血竭、冰片除外)焙干研粉,血竭、冰片分别研极细末后与上述药粉混合均匀备用。用药前先将肚脐用温开水洗净擦干,每次取药粉3~4 g,用米醋调成糊状敷于脐中,外加油纸或塑料薄膜隔湿,纱布覆盖,胶布或绷带固定。每5~7天换药1次,3次为1疗程,连用2~3个疗程。(二)针灸治疗法

1.毫针法(1)取穴:根据面部黄褐斑的发生部位局部取穴,额部主穴为上星、阳白,鼻部主穴为印堂、迎香,颧部主穴为颧髎、四白,颊部主穴为颊车,口周主穴为人中、禾髎、地仓、承浆,阿是穴多以斑色较深处下针。远端取穴有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太冲,或相关的背俞穴、募穴以及辨证选穴配方;肝郁加内关,脾虚加公孙,肾虚加太溪。(2)操作:面部穴位用指切进针法,不提插捻转,留针30分钟,余穴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挑刺法(1)定位:患者俯卧床上,采用舒适体位暴露背部,在充足光线下,从第1胸椎两旁开始向下寻找挑治点,挑治点是皮肤上隆起的小点,如大头针顶大小,皮色灰白或灰暗似丘疹样,其上多生出一根细长的毛。这种点多分布在两肩胛骨内侧缘周围。(2)操作:常规消毒后,术者用左手固定挑治点周围皮肤,用三棱针迅速刺破挑治点,将皮下白色的纤维体物逐一挑断,挑尽为止,并使之出血。然后在挑刺点上拔火罐,从透明的玻璃罐外观察出血量,每次拔出血为1~5 ml即去罐,用无菌棉球擦净局部。每次挑治5~6处,隔2日1次,7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1周。

3.梅花针法(1)取穴:华佗夹脊穴、督脉大椎至命门11穴、膈俞、肺俞。(2)操作:令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局部消毒后,以梅花针首先沿华佗夹脊穴叩刺,由上而下,手法由轻到重,由慢到快,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然后从大椎叩至命门;最后叩刺肺俞与膈俞。接着分别于局部拔火罐。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4.刮痧疗法(1)定位:背部督脉及膀胱经部位。(2)操作:自颈后风府穴起向下刮以疏通督脉、双肩部往左右两边刮,背部膀胱经向下刮至八髎、督脉刮至长强,以出痧为准,痧点吸收后可再进行刮治,刮痧后每天喝3杯淡盐水以助肾排泄。刮痧时要注意补泻,手法需灵活运用,因人而异,刮痧出痧后30分钟之内禁洗冷水浴。

5.推罐疗法(1)取穴:背部督脉自大椎至腰阳关穴,膀胱经背俞穴,重点施术心俞、肝俞、膈俞穴,月经不调者加肾俞穴。(2)操作:患者取俯卧位,先在背部治疗部位擦适量按摩乳,用闪火法使火罐中等力量吸附在皮肤上,先从大椎穴开始沿脊柱自上而下往返数次,然后再施术于两旁的膀胱经背俞穴,其中以心俞、膈俞、肝俞、肾俞穴为重点,以皮肤紫红为度。隔日治疗1次,7次为1疗程。

6.耳针疗法(1)取穴:内分泌、皮质下、肺、心、肝、肾;月经不调者加子宫、卵巢。(2)操作: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寸毫针轻刺透皮肤,每隔5分钟轻捻转行针1次,留针30分钟。

7.耳压疗法(1)取穴:心、肺(上下)、交感、皮质下、内分泌、过敏点;月经不调,痛经配子宫、附件、腹;重症失眠配神经衰弱点、神门;心脾两虚配脾、小肠;心肾不交配肾;肝火上扰配三焦、肝、胆;胃气不和配胃、脾;慢性肝胆病配肝炎区、胰、胆、脾。(2)操作:用探捧或火柴棒选准穴位,耳廓皮肤常规消毒。取0.5 cm×0.5 cm小块胶布将王不留行籽固定于所选穴位上。5~6天贴换1次,5次为1疗程,连续2~3个疗程。治疗期间每天按压耳穴3~4次,每次10分钟左右,并停用外用或内服药。

8.耳廓放血法(1)取穴:耳廓背部上1/2~1/3处;耳轮部耳尖上至耳轮结节段内侧;耳壳内侧面耳根部。(2)操作:取一侧耳穴2~3个,常规消毒后,用消毒手术刀刀尖割1条长3~5 mm的切口(以划破皮肤出血为度,不要伤及软骨),出血3~5滴,病情严重者,可适当多放一点血,然后在切口上用消毒纱布覆盖,以防感染。3~5天以后用同法治疗另一侧耳穴,如病情严重者治疗中可加耳壳穴位交替使用。每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

9.耳穴放血法(1)取穴:内分泌、肺、神门穴;产后孕斑未消退或伴月经不调者,配内生殖器、肾;情志抑郁者配肝、皮质下。(2)操作:先嘱患者揉搓耳廓1~2分钟,待耳廓充血后常规消毒,用锐利三棱针或一次性注射针头快速斜刺入穴位1分深左右,拔针后轻挤出血,两耳交替。每隔3日点刺1次,每10次为1疗程。

10.耳穴割治法(1)取穴:主穴取肝、内生殖器、内分泌、面颊、肺;肝肾阴虚加肾,气血瘀滞加心,食少纳呆加脾、胃。(2)操作:在上述穴位上进行按摩,使其充盈红润,再常规消毒耳廓皮肤,用消毒手术刀(眼科手术刀或11号尖型手术刀均可)在选定穴位上划割,切口约为0.1~0.3 cm,深度以到达真皮、慢慢渗血而不流血为度。放血少许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止血,然后将棉球留在切口处,保护切口。并嘱患者术后不要洗澡、洗头,以防感染。第2天切口结痂后,患者可自行去掉棉球。每次选穴2~4个,每次割治一侧耳穴,4~7天割治1次,两耳交替割治,4次为1疗程。

11.耳穴埋线法(1)取穴:肝、内分泌、肺、面颊;与月经有关配内生殖器,肝肾阴虚加肾、耳背肝,气血郁滞加心,食少纳呆加脾、胃。(2)操作:用注线法。耳廓经过严密消毒,用9号穿刺针装入00号羊肠线0.5 cm(或用9号注射针头,用毫针作针芯,将羊肠线放入针头前端,毫针从后端进入),在穴位旁进针,向穴位中心皮下斜刺后,推入羊肠线。外盖敷料。20天埋线1次,3次为1疗程。

12.穴位埋线法(1)取穴:以面部皮损处为主;气滞血瘀型加合谷、三阴交、蠡沟,气血不足型加合谷、三阴交、足三里。(2)操作:用注线法。穴位消毒局麻后,用9号穿刺针装上0号羊肠线,从皮损旁边向中心横刺,注入1 cm羊肠线,视面积大小沿周边向中心注入2~6根。第二次避开原埋线点注线。余穴除蠡沟向上横刺外,均用直刺方法,注入1 cm羊肠线。每20天埋线1次,3次为1疗程。

13.背俞放血法(1)取穴:大椎、肺俞、膈俞、肝俞、胃俞。(2)操作:穴位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采血针点刺出血,然后用闪罐法拔罐,留罐6~10分钟,出血量1~2 ml为宜。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

14.督脉埋针法(1)取穴:灵台透至阳。(2)操作:患者俯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用圆利针由灵台透至阳,沿皮横刺入皮内,然后用胶布将留在皮外的针柄固定。埋针期间,每隔4小时左右用手按压埋针处1~2分钟,以增强刺激和疗效。埋针处不可沾水,避免感染。每3天埋针1次,18次为1疗程。

15.穴位注射法(1)取穴:肺俞、心俞、膈俞、肾俞。(2)操作:每次取一侧穴位,双侧交替运用。根据辨证,脾虚失运致血虚者用5%当归注射液;气滞血瘀者选用川芎注射液;肝郁兼血瘀者用丹参注射液;脾肾亏虚者可注射胎盘注射液。垂直刺入注射,每穴1 ml,每周2次,10次为1疗程。进针应掌握深度,以防伤及内脏。【现代研究】

1.甘肃中医学院徐亚莉等报道运用祛斑膏贴脐治疗黄褐斑30例。①方法:祛斑膏是根据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的方药经筛选组合而成:人参、当归尾、白芷、白及、白蔹、白丁香、白茯苓、沉香等;将中药按比例研成细粉,过100目筛,将药末和熔化的凡士林膏、氮酮混合制成药膏备用。主穴为神阙,气滞血瘀者加大椎、膈俞,肝肾阴虚者加命门、肾俞。将药膏搓成1.5 cm×1.5 cm大小的饼状,将所选穴位常规消毒后敷贴,医用胶布固定,隔日1次,每次贴4~8小时,10次为1疗程,间隔3~5天继续下1个疗程。治疗期间忌食刺激性食物及发物,停用其他一切治疗,调畅情志,劳逸结合,注意睡眠。②结果:痊愈18例,好转11例[甘肃中医,2003;(4):24]。

2.山东省平阴县皮肤病防治所孙彬等报道运用四白霜治疗面部黄褐斑68例。①处方:白芷、白蒺藜、白芍、白及各15 g,冰片2 g,甘油30 ml。②方法:将白芷、白芍共研成极细末,兑入冰片共研细均匀,备用。将白蒺藜、白及浸泡1小时,水煎3次,共取煎液600 ml,静置4小时,取上清液,然后加热浓缩至20 ml,冷凉。将药粉、煎液、甘油掺合均匀,备用。治疗时先用清水清洗面部,毛巾擦干,然后涂四白霜,涂药后轻轻按摩2~5分钟。每日2~3次,7天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品及化妆品,忌食辛辣食物。③结果:经治4个疗程后,黄褐斑完全消退,与正常皮肤无差别者15例;色素斑消退70%以上者27例;色素斑消退少于70%或色素斑颜色变淡者21例[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6;(11):87]。

3.江苏省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邹米红报道运用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41例。①处方:白芷、白蔹、白及、薄荷各100 g,红花、细辛、珍珠粉各30 g,石膏300 g。②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患者洁面后取1/10加维生素C 0.5 g,维生素E 0.2 g,热水调匀,均匀敷于面部,30分钟后除去面膜。每3日1次,治疗60天为1疗程。③结果: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90%以上,颜色基本消失,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8者17例;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60%以上,颜色明显变淡,下降指数≥0.5者20例;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以上,颜色变淡,下降指数≥0.3者3例[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5):334]。

4.湖北省中医院柳永红等报道运用穴位自血注射加面膜治疗黄褐斑44例。①方法:抽取患者静脉血4~5 ml,立即作穴位注射,每个穴位0.5~1 ml,每次选穴4~6个。每周2次,10次为1个疗程。穴位选择为地仓、颊车、血海、风市、足三里、三阴交、曲池、合谷、肾俞等。同时贴敷自制中药祛班霜面膜,每周1~2次。②结果:表皮型33例中痊愈21例,显效4例,有效4例;真皮型10例中痊愈5例,显效1例,有效2例;混合型1例痊愈[中国民间疗法,2002;(7):13]。

5.湖北中医学院附属襄樊医院李芳莉等报道运用耳穴贴压配合中药面膜外敷治疗黄褐斑50例。①耳穴贴压:选主穴内分泌、肝、脾、肾、面颊,配穴肺、肠、交感、神门、内生殖器,主穴均取,配穴随症选1~2个。用酒精棉球在耳廓部脱脂,用0.5 cm×0.5 cm大小的胶布将王不留行籽固定于穴部。每次选1侧,3天换另一侧。嘱患者每日按压2次,每次按压3~5分钟。2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②中药面膜:白及、白芷、白术、白僵蚕、白茯苓、白丁香、白附子、防风各等份;上药混合后粉碎,过200目筛,取20 g用热水调成糊状备用。常规面部按摩至红润发热后涂上面膜,30分钟后洗掉。3天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③结果:基本痊愈11例,显效16例,好转19例[针灸临床杂志,2005;(11):17]。

6.浙江省上虞市中医院胡涓涓报道运用针灸药浴治疗黄褐斑20例。①针灸:局部与远道配合取穴,局部取穴主要是取黄褐斑及密集周围,用斜刺法透过斑基底部刺。远道取百会、合谷、曲池、血海、三阴交为主穴;气滞血瘀型配支沟、太冲,气血不足型配肝俞、脾俞、足三里,肾虚水泛型配肾俞、命名、关元、太溪。面部尽量用细毫针,进针最好一次到位,其余部位可选用29~31号针,施平补平泻法。②药浴泡腿法:用足浴桶浸泡小腿和脚,桶最好用恒温桶(38~45℃),桶的高度以能浸泡到小腿2/3以上为好。每次浸泡30~40分钟,以全身微汗为最佳。中药用白附子、白芷、白僵蚕、柴胡、白蔹各20 g,白鲜皮、白芍、桑白皮、黄柏、半边莲各15 g,细辛10 g,生黄芪30 g。以上药浴和针灸均每周3次,10次为1疗程。③结果:经治3个疗程后,基本治愈5例,其中气滞血瘀型4例,气血不足型1例;显效7例,其中气滞血瘀型5例,气血不足型2例;好转6例,其中气滞血瘀型3例,气血不足型3例[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4):414]。

7.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任虹等报道运用体穴埋线联合丝白祛斑软膏治疗黄褐斑34例。①取穴:分三组取穴,肺俞、脾俞、天枢、手三里、足三里;肝俞、肾俞、带脉、曲池、血海;心俞、膈俞、膻中、气海、支沟、三阴交。②方法:穴位用安尔碘常规消海,将0号胶原蛋白铬制医用羊肠线装入埋线针前端。背部穴位针尖斜向脊柱方向刺入2.5~3.0 cm,有针感后注入肠线;腹部穴位直刺达肌层,注入肠线;四肢穴位直刺达穴位深度,有酸胀麻针感后注入肠线。肠线不得露出皮肤,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盖针孔。24小时后去除干棉球,不影响日常生活。前3次每隔10天埋线1次,第1次取一组穴,第2次取二组穴,第3次取三组穴。后3次每隔1月治疗1次,次序同上。6次为1疗程。在埋线同时以温水洗面后,薄涂丝白祛斑软膏于患处,并按摩5分钟。每日2次,疗程4个月。③结果:经治后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90%以上,颜色基本消失者12例;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60%以上,颜色明显变淡者16例;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以上,颜色变淡者6例[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3):161]。

8.北京燕化凤凰医院李秀艳报道运用电热针治疗黄褐斑22例。①器具:采用北京华针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DRZ-Ⅰ型电热针治疗仪以及0.45 mm×40 mm电热针,苏州环球针灸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0.35 mm×25 mm和0.35 mm×40 mm毫针。②取穴:主穴取百会、关元、三阴交;肝郁气滞型加合谷、足三里、太冲,脾胃湿热型加曲池、中脘、天枢、厉兑,肾阴不足型加曲池、气海、太溪。同时可在面部黄褐斑局部皮损部位取1~2个穴位。③操作:选定穴位,皮肤常规消毒,以电热针沿皮平刺百会7~13 mm,直刺关元25~37 mm,直刺三阴交穴20~25 mm。接通电热针仪,百会穴电流量定为40~50 mA,不追求温热或酸胀感,以免病人针后疼痛;关元及三阴交穴电流量定为50~60 mA,以病人有舒适的温热或酸胀感为度。另以毫针直刺各型配穴,面部取穴针刺时,针刺方向与皮肤成水平进针7~13 mm,不宜过深。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均留针40~60分钟。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④结果:经治3个疗程后,色斑消失,局部皮肤恢复光泽,肤色正常者9例;色斑明显缩小变浅、变花,接近正常肤色者10例;色斑由大变小,由深变浅者2例[中国针灸,2006;(10):716]。

9.南京中医药大学杨春英等报道运用面部散刺结合体针治疗黄褐斑30例。①取穴:足三里、三阴交、外关、曲池,局部取穴;肝郁气滞者加太冲,痰湿内蕴者加丰隆,肝肾阴虚者加太溪,肾阳不足者加肾俞等。②方法:穴位用碘伏常规消毒后用75%酒精脱碘,体穴取30号1.5寸一次性使用针灸针直刺进针,得气为度,每10分钟行针1次。局部取穴用20号半寸一次性使用美容针,在皮损部位施以围刺、散刺,或排刺的方法,垂直进针约0.5 cm,不行针。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第1个疗程每日1次,第2个疗程隔日1次,第3个疗程每周2次。同时嘱病人注意休息,调节情志、饮食和睡眠。③结果:经治3个疗程后,皮损全部消失,面部肤色恢复正常者6例;皮损消失50%以上,或皮损颜色淡化,接近正常皮肤者14例;皮损消失大于20%,皮损颜色有所淡化者7例[辽宁中医杂志,2006;(10):1334]。

10.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李子勇等报道运用面部挂针加直接灸治疗黄褐斑68例。①取穴:主穴取曲池、血海、三阴交、足三里、肺俞;肝郁气滞型加合谷、太冲、肝俞,胃肠积滞型加天枢、中脘、上巨虚,脾肾两虚型加关元、脾俞、肾俞,失眠加安眠、神门、照海。②方法:常规消毒后,治疗组面部选用0.20 mm×20 mm的环球牌不锈钢毫针,在黄褐斑较明显的部位浅刺1~2 mm,毫针数以遍及黄褐斑范围为宜,毫针间距最小为1~2 mm。对照组面部选用同型号的毫针直刺颧髎、太阳两穴,得气留针。两组体针取穴相同,均选用0.25 mm×30 mm的毫针,直刺进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出针后,治疗组在面部选取斑片较明显的部位涂少许本院自制陈渭良伤科油,行小麦粒直接灸,每穴3壮。每周治疗2次,8次为1个疗程。③结果:经治3个疗程后,基本治愈15例,显效23例,好转30例。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中国民间疗法,2006;(6):17]。

11.江苏省中医院胡津丽等报道运用美容针结合体针治疗黄褐斑31例。①方法:皮损局部消毒,采用美容针,在患者面部将皮损局部多针围刺,以将病处包围为宜,面积较大或泛发者采用循经排刺,不施手法,留针30分钟。每周3次,10次为1疗程。体针取曲池、外关、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为主穴,便秘者加天枢、支沟、照海,月经不调者加关元、气海、列缺,情志不畅者加太冲。施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期间行针1次,每周针刺3次。②结果:基本治愈7例,显效14例,好转9例[中国针灸,2005;(10):698]。

12.上海市闸北区中医院张毅明等报道运用围刺结合体针治疗黄褐斑78例。①取穴:局部围刺;并取内关、郄门、地机、三阴交为主;肝郁气滞加太冲、蠡沟,脾虚湿盛加丰隆、阴陵泉,肾阴亏虚加太溪、肾俞。②刺法:面部常规消毒后,用直径0.18 mm美容针在黄褐斑围刺,以面颊部为主,进针0.2寸;其他腧穴局部常规消毒后,用直径0.30 mm毫针直刺,行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周治疗2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结果:显效51例,有效27例[上海针灸杂志,2005;(4):29]。

13.天津中铁第十八局中心医院李树香报道运用背部走罐加梅花针叩刺治疗黄褐斑66例。①取穴:督脉经大椎至长强,足太阳膀胱经大杼至白环俞。②操作:患者取俯卧位,将液状石蜡涂于所取的经络上,根据患者的胖瘦、体质的强弱选用大号或中号的玻璃火罐,用闪火法把火罐拔在大椎穴或大杼穴上,用双手握住火罐循经由上而下缓缓用力走罐,每条经络走罐3~4次,直至皮肤红紫或出现紫红色瘀点为度。每次选瘀点比较大的5~7个,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梅花针叩打。对痛觉敏感者,可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将瘀点部捏起,改用三棱针快速点刺2~3下,出血部位拔罐5~10分钟,将瘀血拔出,瘀点将随着病情的好转而数量减少。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③结果:经治3个疗程后,治愈29例,好转33例[中国针灸,2001;(7):436]。

14.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张学丽等报道运用灵龟八法针法配合耳穴治疗黄褐斑32例。①灵龟八法针法:采用即时开穴为主穴,以后溪配申脉,列缺配照海,外关配临泣的八脉交会穴相配法取穴处方,根据不同的治疗时间选取不同的主穴及配穴。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休息1~2天。②耳穴压丸法:取穴内分泌、皮质下、肺、肝、脾、心、肾、肾上腺、卵巢、内生殖器、面颊、眼、口、额、颞,其中肺、内分泌、卵巢、面颊为主穴,再根据具体辨证所涉及的经络和脏腑及色斑部位选取耳穴,内分泌、皮质下、内生殖器可交换选用。以王不留行籽贴压,并嘱患者每日轻揉3次,夏日3~4天更换1次,其他季节5~6日更换1次,两耳交替治疗。③结果:痊愈12例,显效13例,有效5例[针灸临床杂志,2002;(6):33]。

15.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田永萍报道运用耳穴加体针治疗面部黄褐斑23例。①方法:耳穴取肺、心、肝、内分泌、大肠、面颊,先将耳廓常规消毒,用0.5寸32号毫针直刺,得气后行捻转平补平泻手法;体针取三阴交、合谷、太冲穴,皮肤常规消毒,用1寸30号毫针直刺,另取面部黄褐斑所在四周阿是穴2~3穴,用1寸毫针于皮下向中心平刺,得气后三阴交行补法,其余各穴行平补平泻手法。以上诸穴均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②结果:经治2~4个疗程后,痊愈15例,有效8例[中国针灸,2003;(12):730]。

16.山东泰山疗养院吴晓林等报道运用经穴按摩配合耳穴贴压治疗黄褐斑49例。①经穴按摩法:患者仰卧位,首先点、揉、按印堂、攒竹、四白、颊车、迎香、水沟、承浆穴;每次顺时针揉按15圈,再逆时针揉按15圈,然后用食、中指螺纹面依次攒竹→鼻根→四白→鱼腰及颊车→地仓→迎香→下关→耳前两条线做轻快的边按边移动,来回往返10遍,然后在起斑处轻拍至微红为止。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②耳穴贴压:病人取坐位,耳廓消毒,以内分泌、缘中、肺、肝、脾、肾、面颊及相应部位为主穴,卵巢、三焦、皮质下、枕、神门、子宫为配穴,用王不留行籽,胶布固定在耳穴上,嘱患者每天揉按数次,每次3~5分钟。3天后换对侧耳穴,交替治疗,30天为1疗程。③结果:痊愈14例,显效18例,好转10例[中国针灸,2003;(12):729]。

17.福建省德化县医院陈卫红报道运用耳穴刺血、贴压配合足部保健区按摩治疗黄褐斑15例。①方法:主穴取肺、肾、肝、脾、内分泌、缘中、皮质下、面颊区;色斑沉着明显,苔黄者加耳尖点刺放血;睡眠差,烦躁者加神门;月经不调者加内生殖器;色斑面积大,色晦暗,脉弦,可在耳部面颊区少量多次点刺出血。足部保健区取肾、输尿管、膀胱、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肝、脾、胃肠、子宫、上下身淋巴腺等反射区。先将患者的耳廓搓热,常规消毒,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消毒的三棱针,快速点刺耳尖穴,挤出10滴左右血后,用干棉球按压止血,隔2天放血1次。用针柄在耳部按压,寻找上述穴位的敏感点,然后将王不留行籽用医用透气胶布贴压,每日用一侧耳穴。按压时以局部产生酸、麻、灼热感为宜。每穴按压1~2分钟,每日3~4次,以加强穴位刺激。耳穴每日1换,10次为1疗程。足部保健区采用拇指指腹点按,按摩力度要适当,患者有酸胀感能忍受为度。临床上可在患者一侧足部标明穴位,嘱患者临睡前先用温水泡脚20分钟,再按压穴位,效果显著。按摩足部保健区的顺序为先左足,后右足,每只足按摩顺序从足底穴开始,再按内侧、外侧,后按足背。双足均需按压,每次按压2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②结果:经治2~3个疗程后,痊愈7例,显效4例,有效2例[中国针灸,2003;(12):730]。

18.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卜彤文等报道运用背俞穴推罐配合药膏按摩治疗黄褐斑40例。①推罐:患者取俯卧位,选择其距后正中线1.5寸的膀胱经第一侧线上背俞穴(从大杼至膀胱俞之间)。将此部位暴露后,选用罐口平滑的中号玻璃罐。先在背俞部涂抹一层凡士林,再将罐拔住,以手推罐。罐口前端向前推进的方法是微翘玻璃罐,沿着背俞部上下慢慢推移。先从上而下,至所选穴稍停,再回复向上,上下反复,慢慢推拉,直至皮肤充血为度。根据辨证选用背俞穴:肝郁气滞者将罐推至肝俞、膈俞、肺俞;肝肾亏虚者将罐推至肝俞、肾俞、脾俞、肺俞;脾虚湿阻者将罐推至脾俞、胃俞、肾俞、肺俞。②药膏按摩:制作药膏,选用白蔹、细辛、白芷、白术、茯苓、白附子、白扁豆各30 g,荆芥、防风、当归、川芎各15 g,研细后,放入100 ml蜂蜜中调匀。在患者每次背部推罐完毕后施行面部药膏涂敷按摩。患者洁面后仰卧,术者将药膏均匀涂于其面部,双手拇指沾水,在面部美容的常规按摩基础上,重点按压印堂、阳白、太阳、四白、巨髎、颧髎、迎香、颊车、大迎、承浆、地仓、人中等穴;又于褐斑局部,即前额、两颊、鼻部、口周等处按压至发红发热为佳。每次30分钟。③结果:经治4~8周后,9例痊愈,25例好转[浙江中医杂志,2003;(10):435]。

19.浙江省仙居县人民医院顾艳明报道运用穴位注射配合按摩治疗黄褐斑56例。①穴位注射:取曲池、尺泽、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均为双侧。用5 ml注射器,5号半针头,抽取维生素B注射液5 12ml,令患者坐位,任选一侧穴位,两侧交替使用,垂直刺入穴位,当有沉胀感时,抽无回血,即注入药液各1 ml。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②面部按摩:取穴太阳、阳白、印堂、四白、迎香、颊车、地仓、听宫、承浆、人中、瞳子髎。先清洁面部皮肤,然后负离子喷雾熏面10分钟,再擦上龙猛按摩霜,做美容按摩以上诸穴,按摩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③结果:治愈32例,好转14例[针灸临床杂志,2001;(5):49]。

20.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陈美华报道运用经穴推拿手法治疗黄褐斑60例。①方法:清洁面部皮肤后,用右手的大拇指第一指腹点按面部太阳、印堂、头维、四白、承浆、听宫,以及耳后翳风、风池,每个穴位先点按15次后,加揉法100次,以渗透皮下为要领。沿着面部皮肤纹理,由下往上用无名指和中指的第一指腹打圆圈,主要有3条线路,由承浆到翳风穴,由地仓到听宫穴,由迎香到太阳穴,每条线路各30遍。3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对肝郁气滞型,手法上加点揉背部的肝俞穴,以及足部的太冲穴,各30次,口服丹栀逍遥丸;对肾精亏虚型,手法上加点揉背部的肾俞穴,以及足部的三阴交、血海,各30次,口服六味地黄丸;对脾虚湿阻型,手法上加点揉背部的脾俞穴、胃俞穴,以及足部的足三里,各30次,口服参苓白术散;对感受风邪型,手法上加点揉风池穴,提拿颈项部肌肉,提拿肩井,各30次,嘱其避风寒。②结果:痊愈20例,好转40例[福建中医药,2005;(4):30]。

五、酒渣鼻

酒渣鼻因鼻色紫红如酒渣而得名。是一种以鼻部为中央的红斑、丘疹、毛细血管扩张为特点的慢性皮肤病。其特点为初起鼻部潮红,继而发生丘疹、脓疱,最后可形成鼻赘。临床常分为红斑期、丘疹脓疱期、鼻赘期。本病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女性较多,但病情严重的常是男性患者。本病一般属中医学“酒糟鼻”、“鼻赤”、“赤鼻”、“鼻准红”、“红鼻子”等范畴。【病因病理】

1.病因

本病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①饮食与胃肠道功能紊乱。②精神因素可加重酒渣鼻损害。③有报道认为,炎症及毛囊蠕形螨是原因,但均未证实。④寒冷与其他气候变化造成血管损害,真皮结缔组织大量弹力纤维变性和真皮萎缩支持气候影响的观点。⑤内分泌因素、免疫因素等。

2.病理

各个时期的组织病理均不同。红斑性毛细血管扩张期表现为:真皮内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有非特异性炎症浸润;丘疹期:真皮内弥漫性炎性细胞浸润,毛囊或皮脂脉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杂有少许组织细胞和浆细胞,有时发生毛囊周围炎,皮脂腺不肥大;鼻赘期:皮脂腺数目增多,脉体增大,脉口扩张,并充满角质和皮脂,兼有皮下结缔组织增生和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或毛囊周围炎和毛囊内脓肿形成。【诊断要点】

1.一期

即红斑与毛细血管扩张期,红斑持续存在,毛细血管扩张渐著,毛囊孔扩大以鼻尖尤甚。患者有热和充血感。皮损常在春季及情绪紧张、发怒和疲劳时加重。

2.二期

即丘疹期,炎症性丘疹和脓疱出现在一期基础上,受害较重时可形成疖肿或类似囊肿性痤疮样损害。丘疹脓疱性损害反复发作。患部毛孔变得显著,可累及面部、头皮、颈、耳后和胸骨区等。

3.三期

即肥大期,常见于40岁后的男性。皮肤发生炎症性结节,疖样浸润,组织增生,尤其是颊和鼻部。皮肤肥厚发炎而水肿,毛孔显著,状若橘皮。皮脂腺增生过度,形成许多淡黄色有脐凹的丘疹,最终形成肿块,位于鼻上则导致鼻赘。极少数病例可发展成为鳞状细胞癌或基底细胞癌。

4.异型(1)眼酒渣鼻:主要损害为睑膜炎、结膜炎、角膜炎和角膜溃疡等,预后不良,视力可因角膜混浊而丧失。(2)持久水肿性酒渣鼻:主要是在额、眉间、鼻部及颊部发生坚硬的非指压性水肿。(3)狼疮性酒渣鼻:发生弥漫性狼疮样肉芽肿,可见许多红褐色丘疹或小结节出现在弥漫发红肥厚的皮肤上,常累及下睑。病程慢性,难以缓解。(4)类固醇性酒渣鼻:皮肤因长期涂搽类固醇制剂,发生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可有毛囊深在性丘疹性脓疱或结节形成,甚至继发粉刺。(5)革兰氏阴性酒渣鼻:临床表现同二期或三期酒渣鼻,培养示有革兰氏阴性菌,抗生素和灭滴灵难以奏效。(6)聚合性酒渣鼻:受害局限于面部,可发生类似聚合性痤疮的反应,形成出血性脓肿和硬结性斑块。病程呈慢性进行性,多为女性。(7)暴发性酒渣鼻:起病急骤,面部弥漫发红,皮脂往往分泌过多,在面部大部发生相互融合的结节和窦道,并发许多脓疱。预后良好。【外治方法】(一)中药外治方

1.药醋汤(1)处方:地肤子、苦参、蛇床子各50 g,白鲜皮、蒲公英各30 g,防风20 g,甘草10 g,明矾2 g,食醋20 ml。(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煎至300 ml,趁热加入明矾后顺时针搅拌,温度降至20℃时加入食醋湿敷鼻部,每日2次,每次半小时。同时,伴毛细血管扩张的用电凝法治疗1次,鼻赘期用磨削术治疗1次。

2.灭螨方(1)处方:百部、苦参、蛇床子、土槿皮、黄柏、乌梅、野菊花、土茯苓各15 g。(2)方法:每日1剂,水煎放冷后湿敷患处,早晚各1次,每次15~20分钟。

3.擦洗方(1)处方:升华硫黄、甘油各10 g,滑石粉、氧化锌各20 g,肥皂、75%酒精各适量。(2)方法:按以上比例将各药溶入酒精中,配成硫黄洗剂,擦洗患处,每日1次。

4.熏洗方(1)处方:蛇床子30 g,玄参、苦参、生大黄各15 g,硫黄、枯矾各10 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500 ml,煎煮10~15分钟,去渣,取液,待温后熏洗鼻部,早晚各1次,每日1剂。

5.酒渣丸(1)处方:桃仁、杏仁各6 g,大枫子肉、水银各3 g,大麻子仁(去皮)10 g。(2)方法:以上方药共捣烂如泥,使水银成针尖大小颗粒混均,搓成丸状,用洁净纱布包扎备用。以纱布包扎“酒渣丸”搽患处,每日3~5次,每次3~5分钟。开始要轻擦,以防搽破皮肤。每丸可用10天,1个月为1疗程。

6.脱皮液(1)处方:斑蝥、地肤子、硫黄、白鲜皮、大枫子各50 g,蜈蚣20条,蟾酥10 g,冰片、蛇床子各15 g,百部、雄黄各25 g,松香20 g,烟膏30 g,土槿皮150 g,镇江醋2 500 g,95%酒精若干。(2)方法:以上16味为1料,将斑蝥、蟾酥、蜈蚣、雄黄用布袋装好,其余10味先放入镇江醋中浸泡10天,10天后再将布袋装好的药放入,再浸泡3~5天。然后取出布袋,将袋内的药物捣碎后再入袋,放入酒精内浸泡2~3个星期。弃药取液,二液合并,装瓶备用。使用时,用小毛笔蘸药液在皮损处连续涂抹,直至痊愈为止。每次用量不能超过8 ml,每隔2星期涂1次。(3)注意:本药液涂后局部疼痛、发麻、起泡、流水,淌出的水注意不要流经正常皮肤,否则会起泡;淌水后不要撕破皮肤,待其自然结痂而自行脱落,脱落后再涂药,痊愈后皮肤无瘢痕,无斑迹;本药液有剧毒,禁内服及入口眼。

7.轻硫酊(1)处方:轻粉、硫黄各15 g,生大黄、百部各50 g。(2)方法:将上药共研细末,溶于95%酒精300 ml中,每日摇荡2次,浸泡6~10天即可外擦患处。每日早晚用温开水洗脸擦干后,用毛笔蘸药液少许在皮损处涂抹3~5分钟。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用药1~2个疗程可痊愈。

8.消炎酊(1)处方:芫花1 g,雄黄、虎杖、白矾、大黄各6 g,甲硝唑、氯霉素各1 g。(2)方法:上方中中药碎成细粉,加入75%酒精60 ml,浸渍1周,取上清液,加甘油10 ml,氯霉素、甲硝唑,蒸馏水适量调酒精浓度为50%。每日外涂皮疹处1~3次。

9.止痒酊(1)处方:全当归、川芎、槟榔各15 g,蛇床子、地肤子、雷丸、野菊花各20 g,百部、苦参、天花粉各30 g。(2)方法:以上方药研碎,浸泡于95%酒精300 ml内,10天左右酒精呈棕红色即可应用。每日早中晚用毛笔蘸药液搽患处。2天为1疗程。

10.面黄散(1)处方:明净硫黄1 000 g,荞麦面、白面各500 g。(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清水微拌,干湿得宜,晒成面片,单纸包裹,风中阴干收起。用时再研细末,用醋调敷患处。

11.四味散(1)处方:硫黄、轻粉、细辛、乳香各等份。(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以井水调搽患处。

12.药豆散(1)处方:绿豆750 g,荷花瓣60 g,滑石、白芷、白附子各15 g,冰片、密陀僧各6 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治疗时先将患处用温水洗净,然后将药粉轻扑患处,每日1次。

13.连茶散(1)处方:黄连、黄柏、儿茶、青黛、蛤粉、煅石膏各3 g,雄黄、轻粉、血竭各2 g,枯矾、冰片各1.5 g,麝香0.3 g,腊梅花20朵(焙干)。(2)方法:以上方药研成极细末,和匀,贮瓶密封。用时取药末加水调和搽患部,每日1~2次。

14.蛤粉膏(1)处方:蛤粉、煅石膏各15 g,轻粉、黄柏各7 g,青黛4 g。(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以50 ml芝麻油混合备用。每天2次涂患处。

15.水银膏(1)处方:水银、大枫子仁、木鳖子、火麻仁、核桃仁、樟脑各适量。(2)方法:以上6味,共捣如泥状,以水银不见星为度,涂擦患处,磨擦1~2分钟,每日2~3次。

16.紫黛膏(1)处方:紫草、轻粉、青黛、黄柏、煅石膏各适量。(2)方法:石膏去黑层后煅,混合5味,共研为细末,过100目筛。加入芝麻油100 ml,混合均匀即得。每用少许,视患处大小而定,临用时取少许加入少量冷开水,混合均匀,水量以涂在皮肤上不往下流为原则,每日2~3次。

17.药仁膏(1)处方:大枫子仁、水银各9 g,木鳖子肉6 g,枯矾粉1.5 g,麻油适量。(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和匀,用麻油调成糊状。治疗时将药膏摊于纱布上,敷贴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

18.活络膏(1)处方:桃仁、麻仁各9 g,珍珠1 g,轻粉、红粉各0.15 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加入冷却凝固的猪板油适量,搅拌调匀,贮瓶备用。治疗时先用温水将鼻部洗净擦干,后用药膏涂于患处,每日2~3次。

19.青黄膏(1)处方:黄柏、硫黄、大黄各5 g,青黛4 g,珍珠、轻粉各1 g,猪油适量。(2)方法:先将大黄、黄柏烤干,后研细末过120目筛,把珍珠、轻粉、硫黄、青黛研细过120目筛,然后把诸药混匀,加入煎熬好并冷却的猪油适量,搅拌均匀,装瓶备用。治疗时先将患处用温水洗净,然后将药膏敷贴于患处,每日2~3次。

20.红药膏(1)处方:红麻子、桃仁(去皮)各7个,硫黄、木鳖子(去皮)各9 g,水银、轻粉、枯矾各3 g,猪油15 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合猪油、红麻子共调成膏,装瓶备用。治疗时先将患处以温水洗净,然后将药膏敷贴于患处,每日2~3次。

21.防风膏(1)处方:防风、樟脑各20 g,大枫子、核桃仁各30 g,冰片5 g,水银3 g,麻油适量。(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加适量麻油调成糊状。治疗时先将患处以温水洗净,然后将药膏敷贴于患处,每日2~3次。

22.蛇药膏(1)处方:大枫子肉、蛇床子、枯矾各15 g,铜绿3 g,水银9 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粉,用生猪油适量捣融成膏,擦涂患处。

23.硫黄膏(1)处方:舶上硫黄、天仙子、川椒、雄黄、枯矾、山柰各30 g,麝香、轻粉各少许。(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以麻油调搽疮上。

24.白药膏(1)处方:硫黄6 g,白芷、天花粉各9 g,全蝎1枚,蝉蜕5个,芫青7个。(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麻油、黄蜡和,每晚于临卧时洗净面,以少许涂面,勿靠近眼。

25.肤满特膏(1)处方:轻粉6.5 g,苦杏仁8.5 g,樟脑、大枫子仁、核桃仁、蓖麻仁各12 g。(2)方法:以上方药按常规制成软膏备用,每天2次涂擦患处。

26.酒渣鼻膏(1)处方:密陀僧60 g,元参、硫黄各30 g,轻粉24 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白蜜调成糊剂备用。早晚各涂擦患处1次,每次轻擦约5分钟。

27.水冰糊膏(1)处方:水银、冰片、樟脑、红粉各3 g,大麻子仁、核桃仁各50 g。(2)方法:先将大麻子仁和核桃仁捣烂,然后加入其余4药一起再捣细拌匀,密封备用。每晚睡前用药1次,涂至局部有薄薄而均匀的一层药膏后,用大小合适的4层纱布包扎固定,翌日起床后,把药膏和纱布一起除掉。7天为1疗程。用药后如无不良反应可继续治疗,连续用2~3个疗程,有过敏反应者停止用药。

28.毛囊虫糊膏(1)处方:大黄、狼毒、白降汞各10 g,孩儿茶、硫黄、凡士林各20 g,枯矾5 g。(2)方法:先将大黄、狼毒、儿茶水煎去渣取汁,煮成稀糊状,再加硫黄、白降汞、凡士林、枯矾,一起调成糊状,贮瓶备用。每晚卧时以膏涂擦患处。

29.中药贴穴膏(1)处方:赤芍、当归、野菊花、夏枯草、苦参、白花蛇舌草各15 g,川芎、红花、樟脑各10 g,生地、蒲公英、黄芩、连翘、鬼见羽各30 g,金银花20 g,大黄、蜂房、冰片各12 g,香油3 000 g,红丹450 g。(2)方法:以上方药粉碎,过7号筛,冰片、樟脑研成细粉,红丹置铁锅内炒干。取麻油置不锈钢锅中,武火加热熬炼,不断搅伴,至油温达300℃以上,滴水成珠,吹之不散。将红丹缓缓筛入炼油中,边加丹边用木棒搅拌,至皂化完全出现大量泡沫,膏液变成黑褐色,取少许滴入冷水中,捏之软而不黏手。将皂化完全的膏液趁热缓缓倒入涡旋的冷水中,并不停搅拌,冷后将膏坨撕成碎块,放入冷水中浸泡4~7日。从水中取出膏块,置钢锅中,加热蒸干水分,熔化。待温度降至60~70℃时,加入樟脑、麝香、冰片细粉搅匀,保持50~60℃的温度。每称取10 g,摊于特制的膏药纸上,涂成圆形,盖塑料薄膜,即得。贴神阙穴、三阴交穴(双)。春、秋、冬季每2日更换1次,贴时加温软化,夏天每晚贴敷。

30.酒渣鼻搽剂(1)处方:水银4 g,苦杏仁、大枫子仁、柏子仁各9 g,木鳖仁6 g,胡桃肉、当归各3 g,樟脑2 g,火麻仁8 g。(2)方法:将上药共研细末,用单层纱布包扎,每天在鼻部周围慢慢搽擦2遍,每遍20~30次。用后将药密封,以防药味外溢,影响药效。药粉过干时,可加入少许菜油或麻油拌匀,每包药可用1个月。(二)针灸治疗法

1.毫针法(1)取穴:主穴取印堂、素髎、迎香、地仓、颧髎,配穴取禾髎、巨髎、合谷、曲池。(2)操作:每次选主穴及2~3个配穴,常规消毒,快速针刺,得气后行捻转泻法,中等强度刺激。留针30分钟,期间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火针法(1)取穴:以局部皮损部位为主。(2)操作:红斑期伴有毛细血管扩张明显,则以细火针在毛细血管上点刺2~3针;丘疹脓疱期和鼻赘期则以粗火针在丘疹、脓疱和鼻部结缔组织增生部位点刺,根据皮损大小点刺1~3针。每周1次,5次为1疗程,1疗程后休息7天,继续下1个疗程。

3.耳针法(1)取穴:肺、脾、胃、神门、外鼻、内分泌、皮质下。(2)操作:耳廓常规消毒,准确定穴后,快速刺入皮肤0.2~0.3寸,中等强度刺激,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

4.耳压法(1)取穴:双肺、胃、脾、内分泌、肾上腺、面颊区、外鼻,配穴辨证而定。2(2)操作:耳廓局部常规消毒,取生王不留行籽贴压在0.7 cm的胶布中间,然后贴在选定的耳穴上,用手指按压,主穴应有明显配胀痛感。每次贴一侧耳穴,双耳交替,每周2次。

5.放血法(1)取穴:以阿是穴,背部肺俞、膈俞为主。(2)操作:局部阿是穴放血,用1寸毫针点刺红斑部位,如伴有毛细血管扩张,则在毛细血管上点刺出血。1次点刺10~20针。背部放血取肺俞、膈俞,以三棱针点刺,每穴3~4针,拔火罐10分钟,以增加出血量。每周2次,10次为1疗程,1疗程后休息7天行下1疗程。

6.刮痧法(1)取穴:主刮经穴为大椎、大杼、膏肓、神堂、印堂、迎香、承浆、养老、支沟、曲池、合谷、内庭;脉络郁滞不通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2)操作:泻法,刮拭以上各经穴部位3~5分钟,其中面部经穴印堂、迎香、承浆用刮板边角刮拭,切不可损伤其皮肤。

7.皮肤针法(1)定位:第1~第12胸椎棘突旁开0.5~1.5寸阳性反应点。(2)操作: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取皮肤针轻轻叩刺5~10分钟,至皮肤微微渗血为度,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擦拭干净。每3天治疗1次,7次为1疗程。

8.划割疗法(1)定位:病变局部。(2)操作:常规消毒,铺巾;用0.5%利多卡因加少许0.1%肾上腺素,从鼻根部向鼻尖或鼻翼两侧作局部浸润麻醉;用酒渣鼻五锋刀先划割两侧鼻翼皮损,再划割鼻尖部、鼻小柱皮损,划刀要轻,最后整个皮肤划割为均匀一致的杨梅状;用温热的生理盐水纱布压迫创面5分钟止血;用消毒透明玻璃纸剪成鼻形盖于创面上,外以6~8层纱布覆盖包扎,术毕;次日用氯霉素纱布换药1次;术后用抗生素5天。

9.穴位注射法(1)取穴:上迎香、下迎香。(2)操作:用复方丹参注射液4 ml(相当于丹参、降香各4 g),每侧穴位各注射1 ml,注射完毕,各穴局部按摩数分钟。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嘱患者少食辛辣刺激之物,禁饮酒。【现代研究】

1.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佟立等报道运用祛渣洗剂治疗酒渣鼻88例。①药物配制:每100 ml祛渣洗剂含有升华硫5 g,甘草酸2 g,替硝唑2 g,庆大霉素40万U,硫酸锌3 g,冰片2 g。将药粉加蒸馏水研磨,再加入酒精及甘油适量,分装备用。②方法:清洁面部后,震荡洗剂,用毛刷蘸药液涂于皮损部位,每天2次,1周为1疗程,进行4~8个疗程。治疗过程中未使用其他内服药及外用药。③结果:治愈28例,显效40例,有效16例[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2):103]。

2.沈阳军区司令部门诊部林存礼等报道运用复方百蛇酊治疗酒渣鼻100例。①药物配制:百部750 g,蛇床子、地榆各150 g,放入60%酒精5 000 ml中,密封浸泡1周,去渣过滤。取滤过液94 ml,加灭滴灵粉2 g,二甲基亚砜加至全量100 ml的比例混匀,分装备用。②方法:以酊剂每日早晚涂擦于患处皮损,勿入眼内。2周为1疗程,治疗期为2~4个疗程。疗程结束后检查蠕形螨情况。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及化妆品。③结果:治愈41例,显效37例,好转16例[现代康复,1999;(7):872]。

3.河南省邓州市中医院张清旺等报道运用轻硫冰红膏治疗酒渣鼻123例。①处方:红粉、薄荷冰各6 g,硫黄3 g,轻粉2 g,密陀僧10 g,香脂30 g。②方法:将红粉分成两等份,1份加硫黄、轻粉研极细面后加入香脂内拌匀,另1份加已研细之薄荷冰、密陀僧混合拌匀并倒入已拌好的香脂内,再拌匀后贮瓶密封备用,1料药用完为1疗程。用时每日早晚温开水洗脸擦干后,毛笔蘸药膏少许在皮损处涂抹3~5分钟。此膏有毒,忌内服及入口;对汞过敏者禁用。③结果:红斑期37例中34例痊愈,3例有效;丘疹期71例中48例痊愈,12例有效;鼻赘期15例中5例痊愈,6例有效[浙江中医杂志,1995;(9):390]。

4.齐齐哈尔铁路车辆集团医院王靖波报道运用自制软膏外治酒渣鼻50例。①药物配制:取硬脂酸156 g,液体石蜡60 g,凡士林10 g于水浴上加热、熔化,保持75℃。另取三乙醇胺2.5 g与蒸馏水720 ml混合,加热至75℃。将前者缓缓加入后者中,不断搅拌至定型。用剩余蒸馏水溶解研成细粉的樟脑10 g,硫黄20 g,灭滴灵30 g,加入上面所制软膏中,搅均即得,分装备用。②方法:使用时,取适量药物涂于患处,每日2次,连用4周。治疗期间不使用其他药物。③结果:痊愈16例,显效21例,进步8例[吉林中医药,2006;(5):39]。

5.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九中心医院龚一云等报道运用中药面膜治疗毛囊虫皮炎(酒渣鼻)66例。①处方:金银花、紫花地丁、黄柏、苦参各50 g。②方法:上药加水3 000 ml,浸泡15分钟,煮沸20分钟,将2次滤出的药液混合,再浓缩至500 ml,装瓶备用。治疗时,首先常规洁面,继用75%酒精棉签进行面部消毒,采用高压消毒过的暗疮针清除成熟的脓疱疹及鳞屑,然后在患处薄涂20%甲硝唑霜,取面膜粉30 g放入面膜调拌碗中,加入上述中药液30 ml,混匀成稀糊状,均匀敷于颜面部(眼眶、鼻孔及口唇除外),待面膜干裂(约1小时),操作者用手指揭起面膜,洗脸,拭干面部,外搽少许收缩水。每5天做1次,4次为1疗程。③结果:痊愈34例,显效23例,好转8例[中医外治杂志,2000;(1):45]。

6.河南省中医院王雪峰报道运用针刺配合药物治疗酒渣鼻40例。①针刺:穴取列缺、合谷、迎香、上迎香、印堂。令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穴位常规消毒,用华佗牌32号1.5寸、1寸不锈钢毫针,根据患者的体质胖瘦,决定取穴的深度。列缺穴以15°角向上斜刺0.3~0.8寸;合谷穴直刺0.5~1寸;迎香穴以30°角向上斜刺0.2~0.5寸;上迎香穴向内上方平刺0.3~0.5寸;印堂穴提捏局部皮肤,平刺0.3~0.5寸。每个穴位运针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间隔10分钟行针1次,以患者穴位局部出现明显的酸、胀、麻等感觉为度。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②药物治疗:大黄、地榆、蛇床子各10 g,百部30 g;将上述药物装入容器里,倒入75%酒精100 ml,密封浸泡7天即成。使用时先用温水洗净患处,用棉签蘸药液直接涂抹患处,每天早、中、晚各1次,10天为1疗程。③结果:经治2个疗程后,痊愈32例,显效6例[中国针灸,2004;(6):391]。

7.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张敏丽报道运用针刺联合替硝唑治疗酒渣鼻22例。①方法:取穴素髎、双侧迎香、双侧少商,用碘酒和酒精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数滴,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隔日1次。同时取双侧曲池、合谷、足三里,常规消毒后针刺,得气后行泻法,要求各穴针感向患处传导,每日1次。治疗10天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一般1~2个疗程。并口服替硝唑片,0.5 g,每日2次,连服10天。②结果:痊愈2例,好转17例[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28]。

8.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孙乐栋等报道运用针灸联合甲硝唑治疗酒渣鼻50例。①方法:鼻尖、鼻翼部及少商穴处用碘酒和酒精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数滴,出血基本停止后,用消毒干棉球揩干血迹,隔日1次。迎香、曲池、合谷、足三里处常规消毒后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要求各穴针感向患处传导。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同时口服甲硝唑片0.2 g,每日3次,连服6周。②结果:痊愈34例,显效9例,好转6例[中国美容医学,2001;(3):199]。

9.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医院闫秀艳报道运用毫针配合火针点刺治疗酒渣鼻32例。①方法:取迎香、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丰隆、太冲,以上诸穴均取双侧,采取平补平泻手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其间每隔3日行1次火针点刺局部,疗程间休息3天。鼻部行火针点刺注意选择细火针,要求医生具备相当熟练的火针操作技术,点刺前,医生和患者均需平心静气,点刺时以红、准、快为度,点刺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并注意鼻部卫生以防感染。②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痊愈24例,显效3例,好转5例[上海针灸杂志,1999;(2):4]。

10.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田青等报道运用刺络拔罐治疗酒渣鼻36例。①方法:取穴大椎、肺俞、脾俞、胃俞、肝俞,穴处用酒精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在以上穴位点刺后双手挤出血1~2滴,然后用火罐拔罐保留10~15分钟后起罐。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7天。②结果: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痊愈29例,显效4例,好转2例[新疆中医药,2006;(1):28]。

六、痤疮

痤疮,又称寻常性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其特点是颜面及胸背散在发生针尖或米粒大小的皮疹,或见黑头,能挤出粉渣样物,俗称“粉刺”。多见于青年男女,青春期过后,大多自然痊愈或减轻。本病一般属中医学“肺风粉刺”范畴。【病因病理】

1.病因

本病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目前认为内分泌紊乱,特别是雄性激素亢进、皮脂作用、毛囊内微生物三者之间关系为发病的主要因素。雄性激素亢进,皮脂腺活性增强,引起皮脂分泌增多,同时造成皮脂毛囊导管角化过度,毛囊壁上脱落的上皮细胞与皮脂混合,栓塞在毛囊口内,从而形成粉刺。当皮脂受微生物脂酶的作用,产生较多的游离脂肪酸,这些游离脂肪酸能使毛囊及毛囊周围发生非特殊性炎症反应,加上细菌感染引起炎症,于是产生了丘疹、脓疱、结节和脓肿。除上述因素外,遗传因素也影响了临床类型、损害分布和病程的长短。某些饮食如脂肪、糖类、花生等,可增加皮脂产生。情绪紧张及某些化学因子亦可加剧痤疮的恶化。

2.病理

毛囊丘疹及毛囊周围有显著的淋巴细胞浸润,部分毛囊壁破裂,并在毛囊内形成脓疱,主要含有中性粒细胞。毛囊周围的浸润可发展成囊肿,其中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异物巨细胞和其附近的角蛋白颗粒。在愈合过程中,炎症浸润为纤维化所取代。黑头粉刺内含角化细胞、皮脂和某些微生物。粉刺之顶部黑色是由于黑素所致。【诊断要点】

1.点状样痤疮

面部呈现的小点状散在小白点接近于皮肤色,如用手挤压,可挤出条状或米粒大的黄白色,半透明的脂肪栓。还有表现为小点状的小黑点,是经过氧化后所形成。

2.丘疹性痤疮

最常见的皮肤损害以发炎的小丘疹为主,高出皮肤,大小有如米粒到豌豆大,较密集,有的也较坚硬,颜色是淡红色或深红色,有时在丘疹中央可以看到黑头或顶端发黑的皮脂栓,时有痒或疼痛感。

3.脓疮性痤疮

以脓疮表现为主,高出皮肤有绿豆大小,顶部形成白头脓疱,底部色浅红或深红,触之有痛感,脓液较为黏稠,治愈后常遗留或浅或深的瘢痕。

4.结节性痤疮

当发炎部位较深时,脓疱性痤疮可发展成壁厚的结节,大小不等,颜色呈浅红色或深红色,表现不一,有的显著隆起,而成为半球形或圆锥形,可长期存在或逐渐吸收。若脓液破溃后形成明显的瘢痕和色素沉着。

5.萎缩性痤疮

是指丘疹或脓疱性痤疮损害,破坏了皮脂腺体,所引起“凹坑状”的瘢痕,多见于患病时间较长,反复发作,而没有加以重视的患者。

6.聚合性痤疮

是皮肤损害最为严重的一种,皮肤的损害呈现多种形态,有很多的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结节及窦道、瘢痕、硬结密集发生。

7.囊肿性痤疮

形成大小不等的皮脂腺囊肿,常继发化脓菌感染,破溃后流出血性胶流状脓液,炎症不重,以后逐渐形成窦道或瘢痕。

8.恶病性痤疮

皮肤损害为小米粒至蚕豆大小的青红色或紫红色丘疹,脓疱或结节,质地较软,含有脓液或血液,长久不愈,愈后遗留小瘢痕,可转变为疽疖痈,此型多见于体质虚弱者。【外治方法】(一)中药外治方

1.三黄汤(1)处方:苦参30 g,黄芩、黄柏、生大黄各20 g。(2)方法:以上方药煎汤外洗,每日3次,每次15~30分钟。

2.改承汤(1)处方:大黄30 g,芒硝(化)、赤芍、红花各12 g,皂刺9 g。合并感染加蒲公英20 g,地丁15 g;兼湿热象加苦参、苍术各12 g,土茯苓15 g,黄柏9 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适量,煎煮取汁,外洗患处,每次持续20分钟左右,每日2次。

3.清解汤(1)处方:苦参、金银花各30 g,秦艽、荆芥、防风、蛇床子、甘草各15 g。(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外洗患处,早晚各1次,7次为1疗程。

4.白子汤(1)处方:白矾6 g,白蒺藜、蛇床子、地肤子各15 g。(2)方法:以上方药煎水取汁,分早晚2次外洗患处,每次20分钟左右。

5.荡痤饮(1)处方:玄参、泽泻、猪苓各30 g,知母、夏枯草、黄柏、赤芍、生地各10 g,丹皮、川芎、白芷各9 g,薄荷5 g,浙贝母15 g。疮面感染化脓加蒲公英、土茯苓;舌苔厚腻难化加佩兰、杏仁、黄芩;大便秘结加玄参、大黄。(2)方法:以上方药煎至大气升腾,嘱患者浴布蒙面,让其熏蒸面部以畅汗为度,然后吸其滤液,每日2次。

6.消痤霜(1)处方:丹参、侧柏叶、黄芩、紫花地丁草各30 g。(2)方法:以上方药经醇提浓缩,制成水泡油型霜膏。治疗时患者平卧,用治疗巾包头,铺巾,用0.1%新洁尔灭按皮纹顺序做面部清洁。黑白头粉刺,经消毒后用异物剥离针挑出,并轻轻挤净粉刺。涂上适量消痤霜,然后运用摩、揉、推、搓、按、叩、梳等7种手法做面部按摩,约20分钟,以面部潮红,皮温增高为度。继用油纱条对眼、眉、口做保护性遮盖。最后上面膜(于医用熟石膏中加入黄连粉适量,每次取250 g左右,用45℃左右的温水调成糊状,从前额、鼻根部迅速向下额部均匀摊成面具型,30分钟后揭膜,用热毛巾擦净面部,当晚不洗脸)。每周治疗1次,5次为1疗程。

7.痤疮散(1)处方:黄芩、苦参、薄荷、连翘、紫草各9 g,赤芍、金银花、黄柏、丹皮各12 g,白花蛇舌草30 g。(2)方法:将上药共研成细末以备用。①首先用清洁霜清洗面部;②再用鸡蛋黄制成霜剂涂敷后,撒上药覆盖在上面;③晾干后擦去面部药粉;④用三棱针挑除脓液及暗疮,并用氯霉素液清洗;⑤用石膏倒膜,30分钟后去除。每周1次,4次为1疗程。

8.去痤散(1)处方:桃仁、白芷各10 g,白及20 g,当归、赤芍各15 g,川柏8 g。如有小米或米粒样白色脂栓出现,加大黄10 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鸡蛋清调涂外敷,早晚各1次。

9.石矾散(1)处方:煅石膏、枯矾、浙贝母、硫黄各10 g,冰片3 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稀蜜水调搽患处。

10.三仁散(1)处方:大枫子仁、杏仁、核桃仁、红粉、樟脑各30 g。(2)方法:先将三仁同捣极细末,再加红粉、樟脑,一同研细如泥,如太干加麻油少许调匀。每日搽患处1次。

11.香白散(1)处方:天花粉、香附、白牵牛、甘松、香附各30 g,官粉、大黄、藁本、白蔹、白及、白芷、白附子各15 g,皂荚(去皮、子)500 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每以少许擦面。

12.面膜散(1)处方:黄连、大黄、苦参、天花粉各120 g,土茯苓、白芷、白及各100 g,甘草80 g。(2)方法:以上方药研成细末,过80目筛,加入硫黄粉80 g,再按2:1的比例加入医用淀粉,即为面膜散。嘱患者用温水、肥皂洗净面部后仰卧。取面膜散60~80 g,加开水调成糊状,用敷料遮盖好口、眼部,然后将药糊敷在面部厚4~5 mm。再用软塑料薄膜贴在药糊外,用手轻拍数下。注意要保持鼻孔通气顺畅。待40分钟后,揭去塑料膜,用压舌板刮掉面膜,用干毛巾擦净面部。嘱患者治疗当天不许再洗脸,少吃辛辣、肥甘之品,多食蔬菜,保持睡眠充足。隔日1次,7次为1疗程。

13.消痤粉(1)处方:丹参、金银花各100 g,黄芩、连翘、生薏仁、蒲公英、皂刺各60 g,大黄、白芷、防风各40 g。(2)方法:按上述处方量或倍量称取药材,淘洗干净,干燥,80℃灭菌2小时,粉碎,过100目筛,细粉装入洁净瓶内密闭备用。首先采用适宜油性皮肤的洗面奶洁肤,同时加用紫外线离子喷雾10分钟。对不是严重痤疮的患者,可用消痤粉与按摩膏混合进行经络按摩,同时应用离子喷雾15分钟,而后将适量的消痤粉用蒸馏水调成糊状,均匀涂布于患处,再行石膏倒膜25分钟,去膜,净面即可。1周治疗1次。

14.痤疮灵(1)处方:辛夷、水蛭、三七粉、冰片各5 g,琥珀、白芷、白及、红花、川芎、黄芩、珍珠粉各10 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过细筛,混入凡士林基质中,均匀地涂于痤疮部位,次日清晨洗去。

15.黛黄膏(1)处方:山慈姑30 g,青黛、黄柏、大黄各10 g,硫黄5 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加入105 g凡士林中,调匀,装瓶备用。每晚睡觉前温开水洗脸后,将药膏涂于面部患处,厚2~3 mm,其上覆盖消毒纱布,次日清晨用茶叶水将药膏洗去。每晚1次,7天为1疗程。

16.药油膏(1)处方:黄连8份,糯米、赤小豆各5份,吴茱萸1份,胡粉、水银各6份。(2)方法:捣黄连等下筛,余药研粉,先于掌中研水银极细使和药相入,以生麻油调,洗后敷之。

17.消痤平(1)处方:黄芩、菊花、蒲公英、蛇床子、白茯苓、防风各30 g,黄柏、苦参、连翘各20 g。(2)方法:上述中药及赋形剂制成消痤平面膜,每周2~3次。先用香皂清洁面部,进行负离子喷雾10~15分钟,紫外线照射1~2分钟;如有黑头、白头粉刺,用探针挑破,通心刮匙挤去粉刺。然后用消痤平面膜均匀涂于患者面部患处,厚度0.5~1 mm,20~40分钟用清水洗净,痤疮严重者可选用家庭包装每日涂1次。

18.祛痘面膜方(1)处方:生大黄200 g,滑石粉100 g,冰片1.5 g。将上药研细混和,加入维生素B 250 mg,维生素B 120 mg,再混匀后备用。612(2)方法:①患者平卧,将头发理顺并用头巾包好;②用清洁面乳清洗面部,并用喷雾汽蒸面5分钟;③用75%酒精消毒后,挑除脓疮;④取上述面膜粉20 g左右加适量清水调成糊状,均匀地涂于面部;⑤20分钟后清洗药膜,并涂维生素软膏。每周1次,重者每周2次,4次为1疗程。

19.痤疮面膜方(1)处方:金银花、连翘、黄芩、黄柏、大黄、紫草、赤芍、丹皮、薄荷各适量。将上药研成极细的细末,而后制成中药面膜备用。(2)方法:①患者平卧,用帽将头发包扎好;②用清洁剂清洗面部皮肤;③有粉刺者,以钩针挑破挤去,有脓疮者,则先挑破并挤去脓液,但切忌用力挤压;④用按摩霜按辨证选择穴位,给予按摩;⑤按经络及皮纹走向轻轻按摩,有穴位处多按摩,全过程约15分钟;⑥用紫外线离子喷雾机进行蒸面10分钟;⑦除净面部按摩霜;⑧将用适量冷水调成糊状的面膜均匀地搽在面部(眼、鼻、口除外),保留40~50分钟后除去药膜。每周做面膜2~3次,每6次为1疗程。

20.面膜消痤方(1)处方:金银花、零陵花、薄荷各10 g,白芷、黄柏、大黄、赤芍、桃花各6 g,白及、丹皮各3 g,连翘9 g,紫草、绞股蓝各12 g。上药研细粉末备用。(2)方法:①患者平卧,用三角巾固定好头发;②清洁面部皮肤;③有粉刺者,消毒后挑破挤去,有脓疱者消毒去除脓液;④选穴位印堂、太阳、迎香、地仓、颊车给予按摩15~20分钟;⑤用上述药粉加适量蒸馏水调成糊状,均匀地涂布于面部,留药20~30分钟后除去药膜。每周2~3次,6次为1疗程。

21.四黄面膜方(1)处方:大黄、硫黄各6 g,黄连、黄芩各12 g,丹参、牡丹皮各21 g,白芷、僵蚕各15 g,石膏粉适量。以上药物研细、过筛,加工成面膜粉备用。(2)方法:患者采取平卧位,毛巾包头,温水洁面,较大粉刺或有脓头者可用手术刀片或消毒针挑破,轻轻挤出脂栓或脓液。然后用美容器蒸面,按摩面部,并按摩迎香、颧髎等穴,整个过程需20~25分钟。最后用中药面膜粉以蒸馏水调匀涂于面部,待凝固后轻轻揭去,凉水洗面,擦收缩液及适当护肤品。

22.药敷倒膜方(1)处方:金银花、野菊花、茵陈各30 g。(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取汁500 ml,将6层纱布垫浸湿药液后,敷于面部,留出眼、口、鼻,每次15分钟。再用5%硫黄霜进行石膏倒膜。每周1次。

23.清热活血方(1)处方:白蔹、杏仁、僵蚕、黄芩、穿心莲、桑白皮、白芷各100 g,乳香80 g,十大功劳120 g,冰片、薄荷各40 g,轻粉20 g。(2)方法:将上药混合烘干打碎,过80目筛2次,备用。使用时,清洗面部后(有脓疱者切开排脓),将中药粉20 g左右煮成糊状,在38℃左右均匀地涂于面部,使之形成厚约0.05 cm药膜,再敷上一层0.5~1 cm的石膏膜,约30分钟后取下。洗净面部,外涂2%氯霉素醑或收缩水。

24.地丁艾叶酊(1)处方:清明节前夕挖取地丁250 g,端午节前夕摘取艾叶250 g,七巧节时提大蜗牛500 g;分别按时浸入500 g白酒内。取新元胡250 g浸入500 g白酒内,于中秋节时分别取汁勾兑,避光封存备用。白酒均取60度以上可饮用白酒。(2)方法:先用硫黄药皂清洁患处,然后用无菌棉签蘸药酊涂痤疮,每日1次。嘱注意清洁,患处避免接触污物,忌饮酒及膏粱厚味,慎情志。

25.外用洁面酊(1)处方:黄芩、苦参各20 g,大黄、黄柏、白附子、白芷各15 g。(2)方法:以上方药入75%酒精100 ml中浸泡7天,过滤取液装瓶备用。治疗时以棉签蘸药液涂搽皮损处,每日早晚各1次。(二)针灸治疗法

1.毫针法(1)取穴:下关、颊车、攒竹,均取双侧。如肠胃功能紊乱加用足三里(左)、合谷(双)、丰隆(右);如肾精亏虚加用三阴交(右)、关下(单)、邻宫(双),关下穴在下关穴下5分,邻宫穴在下关穴旁开2.5寸。(2)操作:下关直刺5~7分,颊车斜刺1寸,攒竹横刺5~7分,3穴均轻刺激。足三里直刺1寸,合谷直刺5分,丰隆直刺8分,3穴均为中刺激。三阴交直刺5~7分,关下直刺1寸,邻宫直刺1寸,三穴均中刺激。开始时每日针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疗程。症状好转后,可改为隔日1次。连续治疗2个疗程,休息3~5日。进针宜慢,快速针法效果不佳。腹部穴位必用,可防止复发。禁用化妆品或其他外擦膏剂。愈后面部如有板结者,用毫针在局部下进行扇面状横刺,快速法。

2.电针法(1)取穴:关元、合谷、曲池、血海、三阴交,大便秘结加天枢,脾气急躁易怒加太冲。(2)操作:令患者仰卧,先取关元穴,用0.35 mm×75 mm毫针直刺40~50 mm,得气后用补法;再取双侧合谷、曲池、血海、三阴交穴,用0.30 mm×50 mm毫针直刺,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法;天枢用0.30 mm×50 mm毫针直刺25~40 mm;太冲用0.30 mm×40 mm毫针直刺13~25 mm,用泻法。以上各穴得气后,接G6805-2A型电针仪,选用连续波,频率为40 Hz,电流强度为2 mA,持续时间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之间休息3~4天。

3.火针法(1)点刺皮损局部阿是穴法:暴露面部皮损部位,选好进针点,常规消毒后用盘龙细火针(直径0.5 mm),在酒精灯上烧红至发白之后,垂直快速点刺皮损顶部。若皮损为丘疹、黑头、脓疱,常点刺一下即可,稍加挤压把皮疹上的黑头粉刺或脓疱分泌物、脓栓、脓血清除;若为结节坚硬者,则应在其中心和周围多处点刺,其深度以针尖透过皮肤病变组织,刺入结节中部为宜;若为囊肿,刺破囊壁时则有落空感,然后用棉签轻轻挤出囊内容物。无论何种皮损,都应先浅后深,且深度尽量控制在2 mm内。一般治疗后第二天开始结痂,且勿用手抓,让痂壳5天左右自行脱落,若痂壳脱落后皮损未消失则再次治疗。5天治疗1次。(2)点刺背部腧穴法:常规选肺俞、膈俞、脾俞,热重者加大椎,便秘者加大肠俞,月经不调者加次髎。皮肤常规消毒后,取火针在酒精灯上将针尖烧红后,迅速直刺各穴,每穴点刺3下,深度控制在5 mm内。5天治疗1次。

4.针挑法(1)定位:患者取横肱位,晕针患者取伏卧位。在1~7胸椎任选4个部位。(2)操作:先用常规消毒,然后用左手捏起皮肤,先从中间再沿两侧用三棱针将皮肤挑开4 mm大小开口,露出皮下白色纤维,继用三棱针挑断2~3根,用火罐在挑破位置上拔出血,血量不等。起罐后用干棉球擦去血迹,盖上敷料。轻者每周挑治1次,重者每周2次,10次为1疗程。

5.锋钩针法(1)定位:在第10胸椎以上肩背部寻找1~2个阳性疹点作为钩刺穴位。(2)操作:局部常规消毒后,用左手绷紧钩刺点皮肤,右手迅速将锋钩针刺入皮下组织,牵挂组织内的白色纤维,上下勾割3~4次。出针后在其上拔罐,血液流出1~2 ml后起罐。隔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

6.三棱针法(1)取穴:大椎、肺俞(双)、脾俞(双)、肝俞(双)、膈俞(双)。(2)操作:用大三棱针,在选取的穴位上,常规消毒后,快速点刺,然后加拔火罐,留罐10分钟。每次选取2~3个俞穴,交替使用,1周治疗2次。

7.梅花针法(1)定位:选取背部美容三角区(大椎与两侧肺俞连线的区域)。(2)操作:皮肤局部常规消毒,用消毒好的梅花针对准叩刺部位,使用手腕之力,将针尖垂直叩打在皮肤上,并立即提起,反复进行,叩打时频率不宜过快或过慢,一般每分钟70~90次,叩刺1~2分钟后,选用大口径火罐在叩击区拔罐,出血量3~5 ml。每3日治疗1次,7次为1疗程。

8.穴位埋线法(1)取穴:大椎、曲池、三阴交、足三里、灵台、合谷。(2)操作:用植线法。穴位消毒局麻后,取1号羊肠线2 cm放在局麻皮丘上,用埋线针缺口对准羊肠线,以45°角向上刺入,至线头没入皮内0.5~1 cm后退针,外盖敷料。每次埋线2~4个穴位,20天埋1次。

9.耳穴压籽法(1)取穴:内分泌、肾上腺、神门、肝、肾、皮质下(卵巢)、下丘脑。大便秘结加肺、大肠;盆腔炎加内生殖器。(2)操作:将耳廓用75%酒精消毒,以白芥子贴在0.5 cm×0.5 cm大小的耳压专用胶布上,再贴压至所取耳穴上。嘱患者每穴每日按压至少6次,按压至局部有胀、热感,耳廓外观发红为止。1周贴2次,双耳交替,6次为1疗程。

10.耳穴埋针法(1)取穴:主穴为肺、膈、皮质下、内分泌、相应部位;配穴为肠、心、神门、肝。(2)操作: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用WQ-10DI型多用电子穴位测定治疗仪,将选择开关拨向“探穴”侧,输出线插头的正端(红色)接金属“手极”;负极(黑色)接探笔杆,在杆端装上探头,然后将两极相碰,喇叭发出尖声,说明探穴功能正常。将手极握于患者手中,医生持探头在耳穴的相应穴位的部位进行测试,一旦探头触及穴位,喇叭声变尖,穴位处有轻微电刺感,即是该穴。施以压力作标志。两手各持镊子,将消毒后的揿针分别刺入所探各穴中,再用0.75 cm见方的胶布固定,使之粘贴牢固。嘱患者每日得闲自行按压各穴数次。严重者3日换贴1次,一般患者5天换贴1次,每次选6~8个穴位,两耳交替,10次为1疗程。严重者休息1周后再进行第2个疗程治疗。

11.耳穴割治法(1)取穴:肺、大肠、内分泌、子宫(精宫)、面颊区。血热者配小肠;顶端有脓疮者配心;湿甚者配肾上腺;风甚者配神门;皮脂溢出重者配脾;气虚者配胃。(2)操作:轻轻搓患者耳廓,使其红润充血,常规消毒,在选择穴位上刺破皮肤,溢血1~3滴。再擦净后用食用香油和胡椒粉配制的药糊固定在穴位上,隔日或2日割治1次,两耳交替进行,10次为1疗程。治疗期间忌食辛辣、酒之品,禁用化妆品。

12.穴注自血法(1)取穴:肺俞(双)、足三里(双)。(2)操作:患者取仰卧位,肘正中静脉区常规消毒,用5 ml注射器6号针头抽取血液3 ml;常规消毒足三里穴区皮肤,将针头垂直刺入足三里,得气抽无回血,即注入血液2 ml;再令患者俯卧,取肺俞穴针尖向大椎方向斜刺,使针感向头面部放散,抽无回血,即将剩余的1 ml血液注入。出针后加压或用酒精棉球贴定。两侧穴位交替使用。3天注射1次,6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2个疗程不愈者,改用其他方法。【现代研究】

1.江苏省姜堰市人民医院吴爱明等报道运用倒膜加中药液外敷治疗寻常痤疮56例。①方法:患者取仰卧位,用治疗巾将患者头发理顺包扎,颌下另铺一治疗巾,用洗面奶加温开水将患者面部皮肤清洗并用冷离子喷雾10分钟,用痤疮挤压器清理面部粉刺和脓头,其中部分结节型痤疮用空针抽吸脓液后局部注入醋酸曲安奈德加庆大霉素和利多卡因各适量,用等量硫黄、大黄、黄芩、黄柏、紫花地丁、蒲公英、丹参、白芷、金银花、野菊花置于烧瓶中加蒸馏水蒸馏所得药液涂敷于患处作底药,用消炎暗疮倒膜粉进行倒膜每周1次,4次为1疗程。用药期间禁涂一切油性及粉底化妆品。②结果:痊愈38例,显效10例,有效8例[皮肤病与性病,2004;(2):35]。

2.河南省商丘市中医院郭青海报道运用喷雾疗法治疗痤疮109例。①方法:采用SG2901型紫外负离子喷雾皮肤综合治疗仪,取复方丹参注射液10支(每支含丹参、降香各2 g),加蒸馏水至1 000 ml,充分混合后注入烧杯至标准线。开启电源,并开启喷雾开关进行预热(约需10分钟),喷雾发生后开启负离子发生开关。患者取仰卧位,调整喷雾头高度与角度,以患者自觉喷雾温度适宜为宜。每日1次,每次10分钟,20日为1个疗程。②结果:痊愈44例,显效52例,好转8例[河北中医,2006;(1):35]。

3.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院郑孝炳等报道运用穴位埋线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寻常痤疮70例。①穴位埋线:取双侧三阴交、足三里、曲池、血海、合谷、肺俞,大椎,交替使用,每次选取4~6穴。准备好26号毫针(剪平针尖作针芯),9号注射针头,消毒针筒,消毒00号羊肠线(长约1 cm)。选好穴位,对穴位皮肤常规消毒,术者用左手将穴位皮肤绷紧,右手将装有羊肠线的9号针头迅速刺入穴位1.5~2 cm深度,稍作提插,得气后将针芯内的毫针向内用力,然后将9号针头缓慢退出,将羊肠线留在体内,用无菌纱布压住针眼,胶布固定,24小时后撤去固定的纱布。嘱患者3日内针孔部位勿接触水。15~20天埋线1次,3次为1个疗程。②中药外敷:选用中药金黄散外敷患处,用时先用清水洁面,取金黄散15~25 g,以凉茶水调成糊状,均匀涂于皮损及周围,厚2~4 mm。每晚1次,每次做30分钟,稍干则以水润湿。治疗期间忌食发物、水产类、牛羊肉类、辛辣煎炙之品及含糖量高的水果、巧克力、奶油等。③结果:治愈43例,显效13例,有效9例[辽宁中医杂志,2006;(6):694]。

4.内蒙古巴盟磴口县医院吴秀英报道运用针刺百种风、大骨空穴及中药贴穴治疗痤疮86例。①方法:取百种风、大骨空穴,两穴同时针刺,隔1日治疗1次,10天为1个疗程。其中,面赤、口臭、大便干燥、脉沉等患者,加足三里、上巨虚穴,用无菌毫针刺入,留针50分钟,每6分钟行针2次,均用平补平泻法。取针后,用草药(黄芩、苦参5 g,黄连6 g,药椒、野菊花各10 g)碾末,再用白酒适量调成膏状,用胶布4 cm×4 cm大小贴百种风穴,隔日换贴1次,10天为1个疗程。②结果:痊愈63例,好转18例[按摩与导引,2005;(4):37]。

5.辽宁省委机关门诊部孙福顺等报道运用电火针治疗痤疮52例。①选穴:肺俞、膈俞、肾俞;重者加风门,极重者再加胃俞。②方法:用电火针刺上述腧穴3~5 mm深,必须速刺疾出。针刺后可不做任何处置,亦可涂绿药膏或京万红软膏于针孔处。嘱3日内针孔处不能洗浴。5~7日针治1次,4次为1疗程。电火针治疗期间,停用其他医治痤疮的疗法。③结果:痊愈42例,好转10例[辽宁中医杂志,2006;(7):865]。

6.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吴祖兰等报道运用火针加中药面膜治疗痤疮96例。①方法:皮损部位用0.02%呋喃西林液消毒,火针在酒精灯上烧至发白,迅速刺入皮损,以不伤及皮损基底层为度。脓疱、囊肿用火针刺破后用棉签轻压,使脓血引流完全。治疗完毕,对皮损再次消毒,并嘱患者24小时勿洗浴患处。3~5天后皮损脱痂,再用中药敷面。对面部进行清洁后,用维生素E胶丸作穴位按摩,时间为10~15分钟,然后用一次性面膜纸隔离,用中药粉末调成糊状(丹参、牡蛎、白及、白芍、茯苓等),均匀地敷在上面,30分钟后洗净即可。每周1次,4次为1疗程。②结果:临床痊愈70例,显效21例,有效5例[江西中医药,2005;(12):63]。

7.广东省湛江市中心人民医院苏小霖等报道运用美容针配合耳穴贴压法治疗寻常性痤疮98例。①美容针围刺或散刺:局部常规消毒,采用直径0.19 mm,长10 mm的美容针在面部皮损局部行多针围刺,美容针数以病灶包围为宜,针与针间距可保持0.5 mm左右,散在皮损部位以散刺数针即可。不施手法,留针3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②耳穴贴压法:主穴取内分泌、面颊、肺、大肠、肾上腺,配穴取皮质下、胃、内生殖器、丘脑、胆。主穴均取,配穴随症选取1~2个。针刺后,用75%酒精棉球在耳廓部脱脂,用毫针针尾按压找到敏感点,用0.5 cm×0.5 cm大小的胶布将磁珠固定于穴部。每次选一侧,双耳交替,3天后换另一侧。嘱患者每日按压3~4次,每次按压5分钟左右,4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③结果:治愈51例,显效20例,有效25例[中医外治杂志,2003;(3):43]。

8.长春中医药大学景宽等报道运用五脏俞点刺放血治疗痤疮60例。①取穴:选用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的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每次应用其中2穴(左右4穴),以上5穴轮流使用。②操作:先在穴位周围用手挤按,使血液瘀积于皮下,继则用2%的碘酒消毒,再用75%的酒精脱碘,然后将三棱针快速刺入皮下2~3 mm,出针后将大号玻璃火罐用闪火法吸拔在所刺穴位上,使之出血3~5 ml。起罐后用消毒干棉球揩净局部。每周2次,4周为1个疗程。③结果:痊愈30例,显效12例,有效17例[吉林中医药,2006;(6):13]。

9.四川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孟军红报道运用梅花针治疗痤疮286例。①用梅花针轻打局部,直至雨点状出血,再用哈慈五行针轻吸2~3分钟,后用酒精棉球清洁局部,隔天1次;轻打曲池、大椎、合谷、血海、委中等穴至点状出血,每天1次。②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药煎熬30分钟后,给予熏汽15~20分钟,每天1次。③TDP照射10~15分钟,每天1次。④严重者加以穴位埋线,每月1次。⑤局部护理和注意问题:保持局部皮肤清洁;不吃刺激性强的食物,忌烟、酒,多吃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类的食物,保持消化良好,大便通畅;注意休息,保持精神愉快,保证睡眠充足;长期接触石油、石蜡、焦油、机油、氯化烃等碳氢化合物,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⑥结果:粉刺128例全部治愈;丘疹65例全部治愈;脓疱治愈38例,有效5例;结节或囊肿治愈17例,有效10例;瘢痕治愈18例,有效5例[中国中医药科技,2004;(5):275]。

10.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梁欣等报道运用围刺结合隔蒜灸治疗面部痤疮24例。①体针治疗:主穴为下关、大迎、颊车、内庭,其中口臭、胃脘部灼热、腹胀、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者加足三里、下巨虚。针刺手法下关、大迎、颊车用平补平泻,内庭、足三里、下巨虚用泻法。②围刺治疗:以面部皮损集中处为中心,酌情用1寸长毫针成15°角向心围刺,针距约为0.5寸。上述治疗均留针30分钟。③隔蒜灸:大蒜(最好是独头蒜)横切成片,约硬币厚,中间以针刺数孔,将蒜片放置于面部皮损集中处,其上放艾炷(如莲子大小),点燃艾炷,以局部皮肤潮红,患者感觉舒适温热为度,每处每次3~5壮。艾灸及针刺可同时进行,每日1次,10次1疗程。④结果:痊愈14例,显效5例,有效2例[针灸临床杂志,2004;(4):36]。

11.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第一人民医院李丽英报道运用走罐配合耳穴贴压治疗痤疮40例。①走罐:让病人俯卧,取背部膀胱经上自风门穴开始,下至关元俞为止,以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后,自上而下涂一层石蜡油,然后取3号火罐,用闪火法将罐吸附于一侧风门穴处,自上而下拉至关元俞处,反复多次,至皮肤潮红。在大椎、肺俞、脾俞各留罐10分钟,再按同样的方法在另一侧走罐。隔日1次,10天1个疗程。②耳穴贴压:取肾上腺、神门、皮质下、内分泌为主穴。再根据临床表现,肺经风热型加肺、耳尖;肠胃湿热型配大肠、胃;脾失键运型配脾。耳廓常规消毒以后,先以探棒寻找出穴区的敏感点,将胶布剪成0.6 cm×0.6 cm,上粘王不留行籽1粒,对准选好的耳穴粘贴牢固,轻轻按压。贴压后嘱患者每天按压3~5次,每次每穴10~20下。3~5日换1次,左右耳交替。③结果:痊愈26例,有效10例[中医药学刊,2005;(8):1506]。

12.江苏省淮安市中医院蒋晓霞报道运用刮痧配合中药外敷治疗痤疮56例。①方法:取项背部督脉经、膀胱经共5线,督脉经从哑门刮至腰俞以下,两侧膀胱经则分别从天柱至大肠俞以下,从附分至胞肓。以刮痧板蘸刮痧油由上向下顺经络下刮,以痧出为度。刮完后,嘱患者饮下2大杯白开水(300 ml以上),促进水液代谢。同时中药局部外敷,净面后,以清热去痘面膜,外敷30分钟后洗去。面膜以清热解毒药为主,配伍少量活血祛风药,根据情况加减。②结果:痊愈38例,好转15例[天津中医药,2005;(1):67]。

七、慢性唇炎

慢性唇炎是唇部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慢性唇炎在临床上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包括光化性唇炎、干燥脱屑性唇炎、腺性唇炎、肉芽肿性唇炎等。这些类型的慢性唇炎均具有较为长久的肿胀、糜烂、脱屑、渗出等症状,有的病例还可伴有疼痛或瘙痒。本病一般属中医学“唇风”、“唇髃”等范畴。【病因病理】

西医学认为,慢性唇炎的病因不甚明确。一般认为与烟酒刺激、风吹日晒、气候寒冷、空气干燥、舔唇、咬唇、吹奏乐器等有关。此外,外伤及急性炎症未彻底治愈者也可转变为慢性炎症。上述种种原因引起上皮水肿、增生,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棘层增厚,固有层及黏膜下层充血。【诊断要点】

1.光化性唇炎

以下唇的唇红部糜烂为主要特征,唇部不同程度肿胀,轻者具有淡黄色渗出液,痂皮颜色较浅,重者则有溃疡形成,出血而形成血痂。病情时轻时重,可迁延数日或更长时间。患者常感到局部灼热、疼痛、干燥,唇部活动受到影响。

2.干燥脱屑性唇炎

此型慢性唇炎以唇红部干燥脱屑为主要症状,有时可伴有纵裂沟,如果裂沟较深,可以出血,形成血痂。患者因为感觉唇部干燥、疼痛,所以常常习惯用舌头舔唇加以湿润,谁知反而愈舔愈严重。

3.腺性唇炎

是由于唇部黏液腺肥厚、肿大而引起。患者常常具有局部肿胀、麻木的感觉。翻开肿大的唇部,可见唇内侧黏液腺导管口微红,有稀薄的或脓性黏液从导管口渗出,呈小水珠状。

4.肉芽肿性唇炎

本病多见于20~40岁的患者,以上唇多见,唇部呈弥漫性肿胀,颜色正常,扪之较软。该病易反复发作,而且复发后肿胀较前一次加重,如此而成为持久性的肿大。【外治方法】(一)中药外治方

1.润唇膏(1)处方:黄芪、当归各15 g,白芷、生地各10 g,青果20 g。(2)方法:将上药粉碎过100目筛,取药粉与适量霜基质(O/W)调制成胶膏。每日2次外擦唇黏膜及病损局部,连涂2周。

2.清凉膏(1)处方:当归30 g,紫草6 g,大黄面4.5 g,黄蜡12 g,香油480 g。(2)方法:先将当归、紫草浸油内2~3天,然后放火上炸枯后去渣滤过,待油至温后加入大黄面及黄蜡,搅匀成膏备用。外敷患处。

3.陀僧膏(1)处方:南陀僧(研末)640 g,赤芍、全当归、赤石脂(研)、百草霜(筛研)各64 g,孩儿茶、乳香(去油,研)、没药(去油、研)各15 g,苦参128 g,血竭(研)10 g,川大黄160 g,香油320 g,桐油640 g。(2)方法:先将赤芍、当归、苦参、大黄入油内炸枯,熬至滴水不散,再下陀僧末,用槐柳枝搅至滴水成珠,将百草霜细细筛入,搅匀,再将余药筛入搅匀,再收入瓷盆内,以水浸之。使用时将膏药按患处大小敷之。

4.三黄膏(1)处方:黄连、黄柏、姜黄各9 g,当归尾15 g,生地30 g,黄蜡124 g,香油372 ml。(2)方法:将上方药炸枯,对入黄蜡中,即为三黄膏。治疗时先用淡盐水擦洗患处,后用棉签蘸药膏涂抹患处,每日3次。

5.石黄膏(1)处方:煅石膏、煅人中白各9 g,青黛、冰片各3 g,薄荷0.9 g,黄柏2.1 g,川连1.5 g,煅月石18 g。(2)方法:先将煅石膏、煅人中白、青黛各研细末,和匀,水飞,晒干,再研细,又将其余5味各研细后,和匀。每用药粉6 g,凡士林30 g,调膏外搽患处。

6.金黄散(1)处方:大黄、片姜黄、黄柏、白芷各25 g,天南星、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各10 g,天花粉50 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每取适量,敷于患处,外盖纱布。

7.生肌散(1)处方:赤石脂、乳香、煅龙骨各30 g,没药10 g,轻粉、硼砂、儿茶各7 g,梅片1 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每取适量,敷于患处,外盖纱布。

8.黄白散(1)处方:五倍子(炒黄)30 g,生白芷6 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每取2 g,调于油脂中,搽口唇患处。

9.二味散(1)处方:橄榄10 g,人中黄2 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植物油或熟猪油调涂患处。

10.青白散(1)处方:青黛3 g,海螵蛸粉9 g,煅石膏粉30 g,冰片2 g,白及粉6 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湿烂渗水者,干扑患处;干燥皲裂者,香油调涂。

11.甘草油(1)处方:甘草10 g,植物油100 ml。(2)方法:将甘草浸入植物油内1昼夜,文火煎至焦枯,熟火滤过,去渣备用。用时直接外涂患处。

12.蛋黄油(1)处方:冰片2 g,鸡蛋黄油100 ml。(2)方法:将上药混合备用,可直接涂于创面或制成油纱布条外用,亦可注入瘘管内。

13.紫归油(1)处方:紫草、当归各等份,麻油适量。(2)方法:以上方药制成膏剂,外搽患处。

14.草藤油(1)处方:紫草、金银花藤、白芷各6 g,冰片3.6 g,达克罗宁0.5 g,黄蜡17 g,麻油100 ml。(2)方法:将各药煎成油剂或制成油纱布,连续贴敷患部,每日更换3~4次。

15.草黄油(1)处方:甘草30 g,人中黄3 g,麻油300 ml。(2)方法:将甘草、人中黄浸入油中1昼夜,小火炸至焦黄去渣,留油备用,外涂患处。

16.蜈蚣大黄油(1)处方:蜈蚣5条(烘干研末),生大黄6 g,麻油5 ml,熟鸡蛋黄2个。(2)方法:将熟鸡蛋黄放入麻油中炸黑弃去,再放入生大黄炸黑弃去,油内放入蜈蚣粉,调匀即可。外用搽唇,每日3~4次。忌辛辣食物。

17.大黄冰片液(1)处方:大黄、黄柏、甘草、芒硝各10 g,冰片3 g。(2)方法:先将前3味药水煎,滤液倒入盖碗中,加入芒硝、冰片,溶化后,待用。治疗时将患者口唇浸泡于以上药液中约20分钟,然后轻轻擦干,外搽红霉素软膏,每日3次。

18.苦苓柏洗剂(1)处方:苦参、白鲜皮、土茯苓、黄柏各15 g,明矾、甘草各6 g。(2)方法:选适当大小搪瓷茶缸煎熬,使水面保持在药物以上二横指,首次文火煎20分钟,以后每次用前煮沸即可。用时先将口唇放在茶缸口上雾熏,待温度适宜用纱布洗漱或将口唇放入药液内浸泡,每日3次,每次持续30~60分钟。每剂药可用5天。

19.解毒湿敷方(1)处方:白鲜皮、蛇床子、苦参各12 g,木槿皮、白薇、儿茶各10 g。(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2次,每次加水500 ml,每次煎30分钟,3层纱布过滤,滤液放干燥箱内,在80℃温度下干燥浓缩至100 ml,每1 ml含生药0.6 g。用纱布或棉球蘸取过滤液,使药液充分浸湿敷于患处,每日湿敷2~3小时。湿敷期间使纱布或棉球一直保持湿润状态,连续使用10~15天。

20.祛风除湿方(1)处方:白鲜皮20 g,蛇床子、川槿皮各15 g,地肤子25 g,苦参30 g。(2)方法:每日1剂,煮沸约20分钟,然后除药渣,待温度适中,浸泡患唇于药液内达20分钟,每日3~4次。(二)针灸治疗法

1.毫针法(1)取穴:颊车、承浆、少商、劳宫、三阴交、合谷、太冲。(2)操作: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少商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其他穴位快速针刺,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2.耳针法(1)取穴:口、舌、心、肝、胃、脾、交感、神门。(2)操作:耳廓常规消毒后,用0.5寸毫针快速无痛地刺入穴位,轻捻转,中强刺激,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两耳交替治疗,亦可运用耳穴压籽法或耳穴埋针法。

3.穴位注射法(1)取穴:地仓、承浆、人中、阿是穴。(2)操作:穴位皮肤常规消毒,用带牙科用针头的注射器抽取卤干和普鲁卡因注射液0.5~1 ml。每次选用2个穴位,交替使用,每穴注入药液0.2~0.3 ml。每周2次,4次为1疗程。【现代研究】

1.广东汕头大学校医院杨晓笛等报道运用愈创中药唇膏治疗慢性唇炎53例。①处方:紫草30 g,红花15 g,白芷、白及各10 g,冰片少许。②方法:上方药加入50%酒精提取各药的有效成分,将滤后的药渣烘干后置入植物油浸泡12小时后煎炸。酒精提取物经回收溶剂,再与油提取物混合,作为唇膏液态油料加入配方中。过滤油提取物,将酒精提取物加入油提取物中,加入其他配料。唇膏浆料经乳化后浇铸,冷却,成形,分装。每日2次外涂唇黏膜及病损局部,将制剂均匀涂于黏膜表面,连涂2周。治疗期间不用任何内服药物。③结果:经治后,创面及裂口大部分愈合,疼痛出血症状明显好转者31例;创面及裂口部分愈合,症状有好转者16例[口腔医学,2003;(3):182]。

2.中国人民解放军135医院苏存瑞等报道运用蛋黄油治疗急慢性唇炎150例。①方法:将鸡蛋1枚煮熟,去皮及蛋白,将蛋黄在小火上煎出黑色液状物,收集备用。将无菌纱布剪成与上下唇型状,浸入蛋黄油中,至将纱布浸透,贴于上下唇炎处,每日3~5次,饭后更换,或不更换纱布,直接将蛋黄油滴至纱布上。5天为1个疗程。②结果:经治1个疗程症状消失,恢复正常者85例;2个疗程症状基本消失者45例;3个疗程症状消失,停止使用后再复发者11例[中国民间疗法,2001;(1):47]。

3.湖北省罗田县妇幼保健院肖志学报道运用中药外敷治疗慢性唇炎30例。①处方:白鲜皮15 g,蛇床子、川槿皮各10 g,地肤子、苦参各30 g。②方法:每日1剂,置沙锅内煮沸约10分钟,离火之后,去除药渣,待温,将患唇浸泡于药液内,每次浸泡15分钟。或用消毒纱布浸透药液,溻于唇部,戴上口罩,可以自由活动。两种用药方法轮流使用,但以唇部直接浸泡在药液中为主。③结果:痊愈17例,显效10例,进步2例[中国保健·医学研究版,2007;(4):70]。

4.河南省洛阳市第二中医院李红文报道运用熏洗涂擦法治疗慢性唇炎47例。①熏洗:青黛0.5 g,川黄连、五倍子各10 g,白头翁、苦参、白鲜皮各15 g。每2日1剂,水煎3次,滤过400~500 ml药液于茶杯内,趁热熏口唇,待温后将患唇浸泡于药液中10~15分钟,每日2~3次。再次熏洗可再将药液热沸后,重复上法。2周为1个疗程。②涂擦:浸泡口唇后,间隔10~20分钟,可在口唇患处涂擦四环素眼膏,每日2~3次。③结果:经治1~2个疗程后,治愈43例,基本痊愈3例[四川中医,1999;(10):50]。

5.辽宁省丹东市口腔医院李寿山等报道运用苦黄汤熏洗治疗糜烂渗出型唇炎31例。①处方:苦参60 g,黄柏、地肤子各30 g,蛇床子、白矾、蒲公英、鸡血藤各20 g,花椒10 g,甘草6 g。②方法:以上方药水煎2次,取液合并,趁热先熏患处,待温再用药液洗。每天2次,每次30分钟。每剂药夏季可用2天,春秋可用3天,冬季可延长1天,以药液不变质为度。熏洗后将药液置阴凉处,下次用时再煮沸。如全身症状明显,可对症配合内服中药。③结果:用药1剂治愈5例,用药2剂治愈10例,用药3剂治愈13例,用药4剂治愈3例。有6例因全身症状明显配合内服中药[中医外治杂志,2002;(3):53]。

6.河南省中医院开雁报道运用内外合治慢性唇炎110例。①内治:黄芩、赤芍、牡丹皮、当归、川芎各10 g,生地黄12 g,蝉蜕、甘草各6 g。湿热盛者加黄连、薏苡仁、猪苓、黄柏;风邪盛者加荆芥、薄荷、连翘;血虚者加丹参、阿胶、黄芪、党参;阴虚者加麦冬、白芍、五味子、地骨皮。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2周为1疗程。②外治:白鲜皮15 g,蛇床子、川槿皮各10 g,地肤子、苦参各30 g,防风、黄柏各9 g,黄连6 g。每2日1剂,水煎2次,滤过后兑为1 000 ml混合液,待温,将患唇浸泡于药液内,每日2~3次,每次15分钟。或用纱布蘸药液于唇部,戴上口罩。或两者轮流使用。2周为1疗程。③结果:经治1~3个疗程,治愈66例,好转34例[河南中医,1998;(2):52]。

7.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五官医院李明珍等报道运用中药喷雾加局部封闭治疗慢性唇炎84例。①方法:将蛇床子、甘草、白鲜皮、地肤子、黄芩等中药煎好后取过滤液备用,采用蒸汽吸入器作喷雾器,距离30 cm。每日1次,每次100 ml药液进行局部喷雾,每次喷雾后局部涂红霉素软膏。局部封闭药物为地塞米松,在唇部病损基底注射,每次2 mg,隔日1次。②结果:治愈66例,好转15例[中医药研究,1999;(6):26]。

8.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林晓萍等报道运用穴位封闭与局部湿敷治疗慢性唇炎28例。①穴位封闭:患者取半坐位,以0.5%碘伏消毒口周,用5 ml注射器接5号针头,抽取2%利多卡因2 ml加注射用水2 ml。注射地仓穴、迎香穴各1 ml。每周2次,4次为1个疗程。②唇部创面湿敷:用1:5 000呋喃西林,将8层纱布润湿,敷于局部,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湿敷后涂抹红霉素眼膏。③结果:经治后,症状消失,唇部组织损害消失>90%者24例;症状缓解,唇部损害消失>50%者3例[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5;(3):232]。

9.福建省泉州市肖厝华侨医院庄学涛等报道运用封闭疗法治疗慢性顽固性唇炎18例。①方法:常规消毒,抽取意大利生产的丙缩酮去炎松混悬液40 mg,维生素B注射液0.5 mg,利多卡因注射液3 mg12等混合注射液,从下唇一侧口角下方进针,回抽无血,缓慢注入药液。以同法注射对侧,使药液均匀布满下唇下肌层内。同时口服甲硝唑片0.4 g,维生素B片10 mg,维生素AD丸2粒,消炎痛片25 mg,每日32次,连服7天。唇部涂擦福建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药厂生产的复方薄荷油滴鼻液,每日2~3次。1周后复查,重复注射1次,口服药、涂擦药同前。②结果:注射1次明显好转,注射2次后治愈12例,好转5例[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0;(增刊):135]。

10.山东省济宁市口腔医院种明媛等报道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唇炎26例。①方法:采用珠海市和佳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CYP-Ⅲ型微波综合治疗仪辐射,辐射器直径为5 cm圆形,距唇部1.5 cm左右,进行微波照射,输出功率为25 W左右。每日1次,每次20分钟。口泰漱口液湿敷患处,每日3次,湿敷后患处涂抹维生素E。口服维生素E 0.1 g,每日3次。如患部痒感明显,可加用地塞米松注射液与口泰液交替湿敷,口炎清冲剂20 g,每日2次。②结果:经治2周后,皲裂、糜烂、结痂、疼痛基本消失,干燥、脱屑稍存者24例;局部症状与体征有所好转者2例[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5):356]。

八、白癜风

白癜风是一种因皮肤色素原发性脱失而发生的局限性白斑性皮肤病。其临床特点为皮肤出现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局限性白色斑片。本病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可单发或泛发,但多见于暴露、摩擦部位,影响美容,易于诊断而难于治疗。白癜风的发病率随地区、人种肤色而异,一般肤色越深的人发病率越高。本病一般属中医学“白驳风”、“白癜”、“驳白”、“斑白”等范畴。【病因病理】

1.病因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其涉及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因素、精神因素等。①遗传因素:有人提出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国外学者统计具有家族史者约为18.75%~38%。②免疫因素:有报道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浓度高于正常;血清中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明显高于正常人,白癜部位进展期皮肤组织液SIR-2含量明显高于静止期,患者除外周T细胞活化外,可能还有局部T细胞活化;患者体内存在抗黑素瘤细胞抗体,使黑色素细胞自毁。③精神因素:许多患者在精神创伤或过度紧张后发病或病情加重。④其他:内分泌异常、强烈的日晒、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酚类、感染、变应性疾病等均有诱发白癜风的报道。

2.病理

充分发展的白癜风皮肤用dopa及银染显示表皮明显缺少黑素细胞及黑素颗粒。早期损害包括增大的白斑边缘区色素减少,可能还存在一些dopa阳性细胞,基底层也可有一些黑素颗粒。有些患者在色素脱失斑的边缘真皮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另外,白斑邻近外观正常皮肤的表皮下层,特别是基底层可发现灶性变性,同时有轻度的单核细胞浸润。【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本病男女均可发生,年龄不限,15~30岁为发病高峰。皮损表现为局部色素脱失斑,呈乳白色,大小不一,从几毫米至几十厘米不等,形态不一,常为圆形、椭圆、不规则形等,数目不等,从单个到多发性皮损,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发生,暴露部位如头面部、手背及受摩擦部位如腰带部位较易发生,也可沿皮节分布。白斑境界清楚,有的边缘部位色素反而增加,有的白斑中可见到正常皮岛,白斑部毛发也可完全变白,黏膜部位如口唇、龟头等也可累及。部分患者有明显的季节性,春末夏初明显加重,冬季可静止或减轻,有时皮损可在发展期和静止期交替。部分患者常因有精神因素和局部损伤因素影响。大多数人皮损无任何自觉症状,极少数患者可有局部瘙痒。

2.临床分型(1)二型:①寻常型。局限性:单发或群集性白斑,大小不一,局限于某一部位;散发性:散在、多发性白斑,往往对称分布,白斑总面积不超过体表面积的50%;泛发性:多由散发性发展而来,白斑多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大片而累及体表面积的50%以上,有时仅残留小片岛屿状正常肤色;肢端性:白斑初发于人体的肢端,如面部、手足指趾等部位,而且主要分布在这些部位,少数可伴发躯体的泛发性白斑。②节段型。白斑为一片或数片,沿某一皮神经节段支配的皮肤区域走向分布,一般为单侧。(2)二类:①完全性白斑。白斑为纯白色或瓷白色,白斑中没有色素再生现象,白斑组织内黑素细胞消失,对二羟苯丙氨酸反应阴性。②不完全性白斑。白斑脱色不完全,白斑中可见色素点,白斑组织内黑素细胞数目减少,对二羟苯丙氨酸反应阳性。(3)二期:①进展期。白斑增多,原有白斑逐渐向正常皮肤移行、扩大,境界模糊不清。②稳定期。白斑停止发展,境界清楚,白斑边缘色素加深。

3.鉴别

注意与单纯糠疹、花斑癣、贫血痣、麻风白斑、黏膜白斑等相鉴别。【外治方法】(一)中药外治方

1.红黄酊(1)处方:红花、桂枝、牡丹皮各15 g,大黄30 g,丹参、补骨脂、何首乌各20 g。(2)方法:以上方药以75%酒精500 ml浸泡1周备用,每天2次涂擦患处。

2.椒补酊(1)处方:川椒30 g,胆矾、白附子各6 g,穿山甲10 g,骨碎补、补骨脂各60 g,灵仙12 g。(2)方法:以上方药用以白酒适量浸10天,取汁外擦患处。

3.活络酊(1)处方:红花、白蒺藜、川芎各等量。(2)方法:以上方药加入30%酒精适量,浸泡后备用。每日3次外搽患处,并用手在患部摩擦,使表皮轻度充血,然后暴露于日光下晒5~20分钟。

4.紫药酊(1)处方:补骨脂、何首乌、生姜、当归各10 g,墨旱莲、紫草各15 g。(2)方法:以上方药用高纯度米酒或优质白兰地密封避光浸泡1个月,即可外用,涂搽伤损皮肤。

5.乌蛇酊(1)处方:乌梢蛇90 g,白芷、白蔹、枳壳、羌活、牛膝、天麻各50 g,熟地、白蒺藜、防风、桂心、五加皮各30 g。(2)方法:以上方药置于白酒4 000 ml中,浸泡7天,取药酒外搽患处,每日3次。

6.黄矾酊(1)处方:姜黄、黑矾各300 g,补骨脂150 g,密陀僧90 g,雄黄、轻粉各30 g,75%酒精5 000 ml。(2)方法:先将上方中前5味药放入酒精中,浸泡7天后去除药渣,加入轻粉制成酊剂。涂药前先用生姜片涂搽患处至皮肤发红,再用棉签蘸酊剂涂于患处。

7.消白酊(1)处方:石硫黄5 g,雄黄、密陀僧、栀子各6 g,补骨脂26 g,冰片3 g,白芷8 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粗末,加入75%酒精300 ml中浸7天,滤渣后加入轻粉装瓶备用。每日2~3次用棉签蘸药外搽皮损处。

8.外涂酊(1)处方:生补骨脂300 g,白蒺藜、菟丝子、沙苑子、决明子、骨碎补、白鲜皮各150 g,肉桂90 g,斑蝥20 g,75%酒精2 150 ml。(2)方法:以上方药浸泡2周,取液1 500 ml,加氟美松813 mg,氯霉素8.12 g,摇成溶液备用。用时涂搽皮损周缘内2 mm,涂搽2小时后日晒患处1小时,每日1次,白斑发红起泡。改搽复方呋甘油,每日3~4次,停止日晒。泡干脱屑后,再用本法,日晒10~20分钟,可逐渐延长。

9.白风酊(1)处方:75%酒精1 000 ml,白芷150 g,补骨脂60 g,紫草、硫黄、鸦胆子、硫酸铜、硇砂各10 g,乌梅20 g,五倍子30 g,铜绿3 g。(2)方法:上方中五倍子水煮取汁,鸦胆子、乌梅砸碎,硫酸铜水溶,共合浸泡1周过滤外用,每日1~2次,涂后日光照射15~20分钟,连用1~3个月。

10.祛癜酊(1)处方:补骨脂200 g,骨碎补100 g,花椒、黑芝麻、石榴皮各50 g。(2)方法:将上药装入瓶内,用75%酒精500 ml浸泡1周后备用。用上药液每日外搽皮损处2~3次,每次搽药后在阳光下照射局部15分钟左右。30天为1疗程。

11.祛白酊(1)处方:由酒精渗漉提取,制成20%酊剂,每100 ml含人参9 g,白鲜皮、黄芪、女贞子各3 g,制首乌4 g,熟地、千年健各2 g。(2)方法:治疗时用药液外搽患处,3个月为1疗程。

12.消斑酊(1)处方:补骨脂200 g,白鲜皮、骨碎补各100 g,白蒺藜、菟丝子各50 g,斑蝥10 g,赤霉素1 g,二甲基亚砜430 ml,75%酒精适量。(2)方法:以上方药浸泡酒精备用,每天2次涂擦患处。

13.抗白酊(1)处方:乌梅、补骨脂各15 g,白芷8 g,红花2 g,地塞米松0.05 g,二甲基亚砜10 ml。(2)方法:将上方中药粉碎成粗粉,加适量95%酒精浸渍10日以上,每日搅拌,过滤,药渣压榨。滤液与榨出液合并,静置24小时,滤过,得中药浸出液。将地塞米松以适量酒精溶解后加入二甲基亚砜,过滤。于滤器上加中药浸出液,再自滤器上添加95%酒精,得药液100 ml。外搽患处,每日3次,疗程1~4个月。

14.毛姜酊(1)处方:补骨脂30 g,升汞1 g,紫草适量。(2)方法:以上方药加95%酒精100 ml,封闭浸泡7天后过滤备用。将药液涂于白斑处,每天2~3次。

15.白癜酊(1)处方:麝香、乌梅、菟丝子、补骨脂、白芷、肉桂、山栀各等份。(2)方法:以上方药用酒精浸泡,每日搽患处2~3次。并每日日晒30分钟或紫外线照射15分钟。30天为1疗程。

16.白灵酊(1)处方:菟丝子、补骨脂、细辛、密陀僧、自然铜、绿矾、血余炭、炉甘石、鳝鱼血各适量。(2)方法:将菟丝子、补骨脂、细辛浸没于75%酒精中10天,去渣,澄清;然后将密陀僧、自然铜、绿矾、血余炭、炉甘石分别研细,过100目筛,最后按比例混合,装瓶备用。临用时取澄清液适量于容器中,将活鳝鱼剪去尾部放血10 ml左右,直接滴入澄清液内,搅拌均匀,最后加入药粉,调成稀糊状即成。每日2次,先涂搽,后湿敷,40天为1疗程。

17.栀脂酊(1)处方:补骨脂、山栀子各30 g,白芷9 g。(2)方法:将上药捣碎,共置75%酒精150 ml内浸泡7天后,取药液涂擦患处,擦药后将患处晒太阳10~20分钟。

18.药碘酒(1)处方:牛粪80 g,白蒺藜、乌梢蛇、莪术各15 g,当归12 g,2%~3.5%碘酒300 ml。(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过100目筛,溶于碘酒中浸泡3天。用时以棉棒蘸药汁涂于患处,每日2次,1个月为1疗程。

19.药醋汁(1)处方:地肤子、密陀僧、白鲜皮、蛇床子各20 g,硫黄、苦参各12 g。(2)方法:将上药捣碎,共置250 ml食醋内浸泡7天后,取药液涂擦患处,每日3~4次。

20.脂醋汁(1)处方:乌头、五灵脂、补骨脂各30 g。(2)方法:将上药共用150 ml食醋浸泡7天后,取药液涂擦患处,每日3~4次。

21.陀硫粉(1)处方:密陀僧120 g,硫黄、雄黄各30 g,冰片3 g,轻粉15 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过120目筛,装磨口瓶摇匀备用。治疗时取鲜生姜1块,切成斜面,断面蘸药粉,使劲反复涂搽患处,至局部有灼热感为度。每日2次,7天为1疗程。

22.祛白粉(1)处方:雄黄3.5 g,密陀僧10 g,白芷、白附子各6 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备用,用黄瓜切平面趁湿蘸药粉涂擦白斑。

23.二黄粉(1)处方:轻粉15 g,大黄、雄黄各10 g。(2)方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用食醋调涂患处。

24.治白散(1)处方:火硝、枯矾各150 g,水银100 g,轻粉30 g。(2)方法:将火硝、枯矾置乳钵内研细,再加入水银共研至不见水银星为度,放入铁锅内,上面覆盖瓷碗,缝隙用湿纸封固,再用盐水和黄土调成泥状,涂封严密,以防泄气,碗底上放棉花一团或大米数粒,用文火烧至锅碗缝隙泥土干燥后,再用武火烧2小时,视碗底棉花团(大米粒)变成黄褐色即成。待锅冷却后除去封固的黄土和纸,揭开盖碗,碗内附着有橙黄色结晶一层,刮下,研细,称量后加入等量的升华硫研匀,再将轻粉研细,与上药共研匀研细即成治白散,装入棕色玻璃瓶中备用。用醋润棉球沾治白散擦拭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2次。

25.黄白散(1)处方:雄黄、硫黄、密陀僧、朱砂各240 g,雌黄60 g,白及360 g,白附子600 g,冰片36 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以生黄瓜蘸此药粉涂擦白斑。

26.消斑散(1)处方:密陀僧、樟脑、硫黄、煅硼砂、枯矾、轻粉各15 g,冰片3 g。(2)方法:以上方药(除轻粉外)共研细末,再加入轻粉,充分调匀备用。治疗时先将皮损处用清水洗净,揩干,而后将生姜切成片蘸药粉稍加力涂搽患处,每日1~2次。

27.蛇草散(1)处方:蛇床子、密陀僧各12 g,雄黄10 g,土茯苓、苦参各8 g,硫黄、白芷、轻粉各6 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粉,用醋调外搽皮损处。

28.三味散(1)处方:密陀僧、乌贼骨各30 g,硫黄15 g。(2)方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用生姜切片蘸药粉涂擦患处。

29.清表散(1)处方:荆芥穗、防风、羌活、当归尾、透骨草、雄黄、枯矾各3 g,地肤子9 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猪大肠打烂和匀药粉,夏布包裹涂搽患处。

30.黄丹散(1)处方:密陀僧、雄黄、硫黄、天南星、樟丹各3 g。(2)方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先用葱汁擦患处,再用生姜切片蘸药末擦患处,每日2次。

31.密陀僧散(1)处方:硫黄、雄黄、蛇床子各6 g,石黄、密陀僧各3 g,轻粉1.5 g。(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直接外扑,或醋调搽患处。

32.抗白灵霜(1)处方:乌梅5 g,白芷10 g,甘草40 g。(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取滤液,浓缩至40 ml。用补骨脂40 g研粗粉,加入40%酒精1 000 ml浸泡1周后,取滤液,挥发酒精,浓缩至300 ml。合并两浓缩液,加汉防己甲素5 g,三乙醇胺6.6 ml,尼泊金乙酯1 g,加水搅拌,加热至70~80℃,为水相料,用硬脂酸130 g,单硬脂酸甘油38 g,液体石蜡54 ml,凡士林8 g,加热熔融至70~80℃,为油相料。搅拌至冷凝。用以涂患处,每日3次,1个月为1疗程,连用1~4个疗程。

33.白癜风液(1)处方:青核桃皮、胡萝卜叶各30 g,用酒精浸泡而成。(2)方法:每日搽患处2~3次,配合紫外线照射每3日1次,每次2~3分钟。

34.马苋糖醋汁(1)处方:马齿苋20 g,红糖10 g,醋70 ml。(2)方法:以上方药煮沸,待温后搽涂患处,每日1~2次。配合日光浴,每天10分钟~2小时。

35.穿山甲药膏(1)处方:穿山甲50 g,水银20 g,轻粉3 g。(2)方法:先将穿山甲炮焦,研为细末,再同水银、轻粉共研细粉,用香油适量调成稀糊,外涂患处,每日3~4次。

36.抗白风油膏(1)处方:硫黄、密陀僧、腻粉、乳香、白僵蚕、杏仁各30 g。(2)方法:以上方药各研细末,和研匀,酥油调膏外擦。

37.二黄蛇僧膏(1)处方:硫黄、雄黄、蛇床子、密陀僧、枯矾各6 g,梅片3 g。(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与凡士林调膏搽患处。

38.温通猪脂膏(1)处方:露蜂房、凌霄花、踟躅花各30 g,附子、川乌头、防风各60 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猪脂1 500 g煎炼,看药焦黄,去渣。外搽患处。

39.双根蒺藜膏(1)处方:苍耳根、潼蒺藜各2 500 g,茄子根1 500 g。(2)方法:将上药晒干,一起烧成灰,加水1 000 g,煎汤取汁,熬成膏。生研乳香15 g,加铝霜、轻粉各0.3 g,调匀共入膏内,再加炼成的黄牛脂60 g,调匀。每日3次涂搽患处。

40.复方地米膏(1)处方:枯矾10 g,密陀僧60 g,硫黄30 g,轻粉5 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调入地塞米松霜。每日涂擦患处3~5次。本方严禁内服;若眉目起粟粘样血疹,应暂停用药,待疹消退再用。(二)针灸治疗法

1.毫针法(1)取穴:风邪袭表型取阿是穴、风池、曲池、外关、膈俞;湿热郁积型取阿是穴、合谷、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肝气郁滞型取阿是穴、期门、合谷、太冲、内关。(2)操作:阿是穴用围刺法,先在白斑中心刺入1针,周边5~7针透向中央;风池刺向对侧耳区,进针0.8~1.0寸,施捻转泻法;曲池直刺1.5寸,施提插泻法;外关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膈俞向督脉方向斜刺0.8寸,施捻转平补平泻法;合谷、三阴交均直刺1寸,阴陵泉、足三里均直刺1.5寸,施以提插泻法;期门直刺0.1寸后刺向肋间隙进针1寸,施捻转泻法;太冲直刺1寸,施提插泻法;内关直刺1寸,施捻转泻法。

2.火针法(1)定位:病变局部。(2)操作:患者取舒适位,裸露患处。先用75%酒精常规消毒患处及周围皮肤,再用2%利多卡因作患处周围皮肤局麻,同时嘱他人点燃酒精灯,将1根尖头火针针头置酒精灯火焰中加温至火红色。待患处局麻生效后,即取之均匀点刺患处,另将第2根火针加温备用。当第1根火针温度明显下降时,迅速更换第2根火针进行点刺。5~7天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3)注意:首先解除患者心理恐惧,使其配合治疗;间隔1 mm均匀点刺皮肤患面,不宜过深,达表皮即可;点刺完毕后,用无菌敷料敷于患处,避免水洗;嘱患者停止其他治疗。

3.皮肤针法(1)定位:病变局部。(2)操作:病变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皮肤针中等强度叩刺,叩至局部皮肤明显充血或略有出血,隔日治疗1次。

4.穴位埋线法(1)取穴:主穴取曲池、阳陵泉;配穴取首发部位、膈俞、肺俞、胃俞、脾俞、肾俞、膻中、关元、外关、三阴交等。(2)操作:①医用埋线针数支,或制作好的9号穿刺针;②医用羊肠线00号、0号、1号各数根(每根长4~5 cm);③选准穴位做好标记,在穴位下0.6寸处为埋线进针点;④常规消毒皮肤;⑤用1%~2%奴夫卡因局麻;⑥左手持镊夹备用羊肠线,将线中央置于皮丘上,右手持埋线针缺口向下压线,以15°角向穴位中心进针,直至线头全部埋入皮内再进针0.5 cm,快速拔针,压迫针眼;⑦用酒精小棉球、创口贴保护针眼1~2天即可。一般1~3个月进行1次,见效者按期治疗,直至痊愈,3次为1疗程,3个疗程无效者此法作为无效。

5.耳穴埋针法(1)取穴:阿是穴、肺、枕、肾上腺、内分泌。(2)操作:先用酒精消毒耳廓皮肤,再用体针的尾部探寻敏感点,用镊子夹住耳针,快速刺入皮内,以胶布固定。嘱患者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单耳埋针,双耳交替,3天轮换1次。

6.药罐治疗法(1)处方:川芎、木香、荆芥各10 g,丹参、白蒺藜、当归、赤芍、丹皮各15 g,鸡血藤20 g,灵磁石30 g;以上方药入95%酒精中浸泡10天,去渣取汁200 ml贮于玻璃瓶中密封备用。(2)取穴:孔最、足三里、三阴交。(3)操作:将指头大小脱脂棉球放入药罐中浸湿,再将其取出贴于玻璃火罐壁的中段,点燃后立即罩在上述穴位上(取单侧穴位)。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每侧穴位连续拔罐10次,再改取另侧穴位,两侧交替进行,同时于局部拔罐;若白斑范围较小,可取1只玻璃罐于局部拔罐;若白斑范围较大者,可酌情于局部拔2~3只药罐,方法同上。【现代研究】

1.山东省曲阜市第二人民医院马建国等报道运用消风酊治疗白癜风139例。①处方:黄芪、当归、白芍、桂枝、补骨脂、白蒺藜、何首乌、五味子、乌梅、女贞子、五倍子各100 g,红花50 g,白酒3 000 ml。②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粗末,入白酒中浸泡2周,滤渣后装入瓶中,每95 ml药液中加入甘油5 ml。用前摇匀,以毛刷或棉签蘸搽患处,每日4~6次,3个月为1疗程。③结果:2个疗程治愈12例,显效21例,有效13例;3个疗程治愈29例,显效35例,有效18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9):28]。

2.河北省沧州渤海专修学院马俊华等报道运用白斑易色酊治疗白癜风26例。①处方:补骨脂、白芷、丹参、汉防己各40 g,红花、雄黄、透骨草各30 g。②方法:将以上方药共浸入75%酒精300 ml中,3个月后滤渣备用。使用时以药液局部外涂患处,每日3次。治疗期间宜多晒太阳,多食黑芝麻、黑木耳,忌食牛肉、羊肉、海鲜、辛辣食物。③结果:治愈4例,显效12例,有效7例[中医外治杂志,2001;(6):50]。

3.山东省临沂市皮肤病医院隋连金等报道运用复方首乌酊治疗白癜风50例。①处方:何首乌30 g,女贞子、黄芪、白蒺藜、补骨脂、白芷各20 g,红花、细辛各10 g等。②方法:将以上诸药研细,浸泡于75%酒精500 ml中,1周后过滤,取其浸出液外用。每日2次在皮损部位边搽边按摩,持续3分钟,然后进行适当日晒或用长波紫外线照射,3个月为1个疗程。③结果:经治2个疗程后,痊愈28例,显效9例,有效8例[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1):59]。

4.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徐向东等报道运用复方敏白灵搽剂治疗白癜风30例。①处方:敏白灵1 g,苯海拉明10 g,氯霉素10 g,沙参30 g,补骨脂50 g,菟丝子10 g,独活30 g,栀子20 g,铜绿1 g,刺蒺藜30 g。②方法:取上述中药材洗净切碎,浸泡于75%酒精中,经渗滤法,得浸出液1 000 ml,再依次加入敏白灵、苯海拉明、氯霉素,搅拌溶解,滤过即得。外用本搽剂涂于患处,每天1~2次,搽后晒太阳1~2分钟,30天为1个疗程。③结果:痊愈2例,显效9例,有效15例[时珍国医国药,1999;(2):135]。

5.福州市第三医院林品东等报道运用白灵霜治疗白癜风31例。①方法:应用白灵霜(由补骨脂、白芷、5%乌梅提取液、0.02%倍他米松、霜剂适量制成),用干净的棉签涂药物于患处,每天2次,不封包。每2周~1个月观察1次,记录疗效。疗程2个月~2.3年,平均6.5个月。②结果:痊愈9例,显效12例,好转6例[福建医药杂志,2005;(6):160]。

6.安徽省石台县中医院舒秀华报道运用针刺治疗白癜风24例。①方法:印堂、地仓、合谷,行平补平泻,留针10分钟;百会、大椎、曲池、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快速刺入不留针。上星、颊车、三间,行平补平泻,留针10分钟;百会、陶道、手三里、上巨虚、绝骨、三阴交,快速刺入不留针。针刺深度均为3~5分。以上2组穴位按疗程循环使用,每月针12次,隔日1次,1个月为1疗程。②结果:痊愈10例,显效7例,有效5例[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9;(6):410]。

7.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车建丽报道运用针刺加醋灸治疗白癜风38例。①针刺:分为两组取穴,第一组取地仓、印堂、合谷、百会、大椎、曲池、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第二组取上星、颊车、三间、百会、陶道、手三里、上巨虚、悬钟、三阴交。两组穴位交替使用,隔日1次,每次针一组穴,每月针12次为1疗程。②药灸:每次针刺后于局部白斑处涂擦食用白醋,而后用艾炷直接灸,每次灸数壮,至局部皮肤发红为度,不留瘢痕。③结果:经治5个疗程后,痊愈3例,显效13例,有效15例[中国针灸,1999;(2):89]。

8.陕西省延安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周子信等报道运用穴位埋线治疗白癜风30例。①方法:取肺俞、膈俞、脾俞、胃俞、肾俞、阳陵泉、三阴交、曲池、外关穴,均为单侧取穴,左右交替使用。选准穴位做好标记,常规消毒皮肤。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注射液,在距穴位5 cm处进针,回抽无血,首先打出直径约2 cm的皮丘,然后向穴位中心边进针边注药,每穴注药1.5~2 ml。再用酒精消毒穴位。左手用镊子夹备用肠线(0号,长4 cm),将肠线中央置于皮丘上,右手持陆氏埋线针,缺口向下压肠线,以15°~20°角向穴位中心进针,待线头全部植入皮内,再进针1~2 cm直达所标记穴位处,缓慢退出埋线针。检查针孔处无线头外露,用酒精棉球覆盖针孔,并用胶布固定1~2日。每隔2个月行穴位埋线1次,2次为1个疗程。②结果:经治1个疗程后,显效3例,有效19例[上海针灸杂志,2000;(3):19]。

9.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郑卫国报道运用神灯下电梅花针叩刺结合穴位埋线治疗白癜风58例。①方法:在神灯照射下用特制的电梅花针,以病人能承受的电流强度及力度叩刺病变处,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穴位埋线主穴取大椎、足三里、曲池;风湿蕴热型取风门、肺俞,肝气郁结型取肝俞、胆俞,肝肾不足型取肝俞、肾俞,气滞血瘀型取肝俞、膈俞。根据病情选定穴位后,皮肤常规消毒,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穴位处,用9号腰穿针(针芯尖磨平),先将针芯向外拔出3 cm,摄取一段1~2 cm已消毒的羊肠线从针头斜口植入,左手拇指、食指绷紧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快速刺入穴内,并上下提插,得气后,向外拔套管,向内推针芯,将羊肠线植于穴位深处,盖上创可贴固定。每周穴位埋线结合电梅花针叩刺病变处治疗1次,连续治疗3~6个月。②结果:显效34例,有效23例[中国针灸,2005;(2):85]。

10.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刘春光等报道运用梅花针局部叩刺并苍耳膏内服外敷治疗白癜风25例。①方法:首日常规消毒白癜风患部,以华佗牌烟斗型小号梅花针重手法遍叩患部,使患部潮红,鲜血隐隐,似欲渗出为度;次日,以苍耳膏(于夏季苍耳茂盛时采集全草,洗净后入大铝锅中和淘米水熬煮成膏,以能用筷子挑丝为度,密闭低温贮存)外敷患部,外用塑料薄膜覆盖,边缘以医用橡皮膏封固,勿使透气;依此顺序交替而行,10日为1疗程(即叩5次敷5次)。停2日后,继行第2疗程,共治5个疗程。治疗期间每日3餐后口服半汤匙苍耳膏(约10 g),忌服油腻、辛辣及发散之品。②结果:患处皮肤色泽恢复如常,外周皮肤色泽不黑者15例;病情不再发展,患处皮肤色泽缺失处逐渐出现黑斑,色素缺失面积减小,边缘开始模糊者10例[中国针灸,2002;(12):797]。

11.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青海总队机关门诊部张书清等报道运用拔罐配合中药外涂治疗白癜风30例。①方法:先用75%酒精棉球反复清洁皮损区,根据皮损范围选择适当口径火罐,要求火罐口径略大于皮损区,皮损中央置艾炷(约2 cm长的锥形艾炷),点燃艾炷当燃至约1/2时,置火罐并轻压罐底,待罐内逐渐形成负压时艾炷自然熄灭,留罐30分钟后去掉火罐,并随即将药液(大黄、薄荷、蝉蜕各100 g,补骨脂50 g,清洗干净后加水500 ml,煎开10分钟后过滤而成)涂于局部数次。3天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对面部无法拔罐者可采用湿巾热敷,待局部皮肤潮红可反复涂擦药液,对面积较大的皮损区可采用走罐。②结果:经治3个疗程后,显效17例,有效12例[上海针灸杂志,2001;(6):23]。

12.河北医科大学中医院刘焕强等报道运用梅花针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白癜风40例。①方法:皮损区常规消毒后,从外向内同心圆式轻巧叩刺,以不出血或少许出血为度。然后根据皮损面积及部位采用SS-03AB型半身或SS-05AB型全身紫外线光疗仪(上海希格玛高技术有限公司),其UVB峰值为311~313 nm。根据既往其他患者2的最小红斑量(MED)确定初始剂量为0.01 J/cm,以后每次照射将剂量增加0.01 J/cm2左右,直至患者皮肤出现红斑反应,采用此剂量继续治疗。2日1次,治疗时间为3~12个月。②结果:痊愈12例,显效23例,好转5例[江苏中医药,2006;(11):51]。

九、扁平疣

扁平疣为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疾患,其皮损多发于面部及手足前臂暴露部位,使面部皮肤呈现点状褐色污迹,甚则面容呈现晦暗色斑;皮损突起于皮肤表面,触之失去光滑感;如伴瘙痒,则患者不自觉以手搔抓。本病多见于青年人,以女性发病较多,亦可见于少年儿童。本病一般属中医学“扁瘊”、“疣疮”等范畴。【病因病理】

扁平疣是因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所致。主要通过直接接触而传染,亦可通过患者所用衣物、毛巾等用品而传染。此外,外伤亦是感染病毒的一个原因。正常人一般不易感染此病毒,只有当免疫力低下时,容易引起疣的发生。因此,有学者认为扁平疣的感染可能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有关。【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青年男女,尤以青春期前后的少女为多。扁平疣体为无炎性的呈芝麻或粟米大稍高于皮面、表面光滑、呈浅褐色或正常肤色,为小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境界清楚,可散在或密集,可相互融合,亦可因抓搔呈线状排列。呈对称性发于颜面、手背、前臂、肩胛等部位,轻度瘙痒或无自觉症状。骤然出现,逐渐增多,经过慢性,可自然消退,愈后仍可复发。

2.辅助检查

IgG、IgA、IgM,淋巴细胞转化率(LBT)、玫瑰花形试验(Et)等均低于正常。必要时可作病理检查。

3.鉴别

注意与毛发上皮瘤、汗管瘤、扁平苔藓、疣状表皮结构不良、雀斑等相鉴别。【外治方法】(一)中药外治方

1.治疣汤(1)处方:贯众20 g,细辛10 g,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虎杖、土茯苓各30 g。(2)方法:以上方药加清水1 000 ml,煎至500 ml,待药温至45℃左右,先用药液擦洗患处,再用药液湿润毛巾湿敷患处,时间10~25分钟,每天1次。

2.消疣汤(1)处方:马齿苋30 g,地肤子、百部、薏苡仁、蜂房各15 g,苦参、香附、苍耳子、蛇床子各10 g。(2)方法:将上方诸药纱布包煎,加水1 000 ml,煎水洗皮损处。每日1剂,洗数次。

3.地参汤(1)处方:地肤子、苦参各60 g,板蓝根、薏苡仁、白矾各30 g,三棱、莪术、皂刺、赤芍各15 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1 000 ml,煎取汁300 ml,待稍温浸泡患处,每次40分钟,每日2次。

4.清解汤(1)处方:金银花、板蓝根各30 g,苍耳子15 g,生甘草、荆芥各10 g,蝉蜕8 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适量,煎煮取汁,趁热熏洗患处。

5.除疣液(1)处方:马齿苋、薏苡仁、板蓝根、大青叶(或紫草)各35 g。(2)方法:每日1剂,加水适量,煎2次,取汁和匀,冷却后擦洗,以患处擦红擦破为宜,日1~2次。

6.克疣液(1)处方:冰片、玄明粉各10 g,苦参、板蓝根、大青叶、鱼腥草各30 g,桃仁、红花各10 g。(2)方法:将冰片、玄明粉研细末以备用。将余药煎汁外擦洗,每日1次,每次15~20分钟,再取上述细末用冷水调成糊状反复涂擦。5天为1疗程。

7.平疣液(1)处方:苦参、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各15 g,板蓝根30 g,明矾10 g,补骨脂50 g。(2)方法:将上述药物混合,加适量冷水浸泡30分钟,加热煮沸30分钟,先用热汽熏蒸患处,使汗毛孔扩张,待药液温和时用其液洗皮损处,每日3~5次,每剂药可洗1~3天。

8.大黄木贼汤(1)处方:生大黄、木贼草、香附、板蓝根各15 g。(2)方法:每日1剂,水煎500 ml,先用洁净的纱布擦洗患部,使局部发热发红为度,每日1~2次。

9.疏郁解毒汤(1)处方:板蓝根、生薏苡仁各30 g,桃仁10 g,紫草、香附、皂刺各15 g,当归尾20 g。(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500 ml,在患处外洗,每日3次,每次15~20分钟。15天为1疗程。

10.食醋木香液(1)处方:食醋200 ml,木贼、香附各50 g。(2)方法:先将食醋加热浓缩至100 ml,再将木贼、香附加水250 ml浸泡30分钟,然后加热煮沸1小时,倾出滤液,药渣再加水250 ml以同法煎滤,合并两次药液,浓缩至100 ml,然后再将食醋液与木香液混合,再加热浓缩至100 ml,即成食醋木香液,备用。用时每日外搽患处2次。

11.祛疣外洗剂(1)处方:木贼草、苏叶各20 g,板蓝根、香附各15 g,红花10 g。(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取浓汁,用棉签或纱布浸透药汁趁热反复轻轻擦洗疣部,每次10分钟左右,每日2~3次。

12.疣涤净洗剂(1)处方:苍术9 g,细辛6 g,陈皮、白芷各12 g,板蓝根、贯众各30 g。(2)方法:每日1剂,水煎趁热外洗患处3次,每次15~20分钟。

13.马齿苋洗剂(1)处方:马齿苋30 g,苍术、蜂房、白芷各9 g,细辛、蛇床子各12 g,苦参、陈皮各15 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适量,煎煮取汁,趁热熏洗患处,每日3~5次。

14.祛疣灵搽剂(1)处方:狼毒50 g,藤黄、紫草各15 g,硇砂5 g。(2)方法:以上方药用适量95%酒精浸泡1周后备用,使用时以其外涂扁平疣体,每日1次。

15.药醋涂搽剂(1)处方:生薏苡仁、板蓝根各60 g,木贼30 g,露蜂房、威灵仙、芒硝各20 g,黄丹10 g,陈醋500 g。(2)方法:以上方药入陈醋中浸泡5天,每天摇1次,去渣密封备用。治疗时以棉球蘸取药液涂搽疣部,每日3~5次。

16.解毒酊搽剂(1)处方:红花1 g,地肤子、白鲜皮、明矾各6 g,蝉蜕3 g,75%酒精50 g。(2)方法:以上方药入酒精中浸泡3天,去渣密封备用。治疗时以棉球蘸取药液涂搽疣部,每日5~6次。

17.软疣酊搽剂(1)处方:乌梅、黎芦、千金子、急性子各30 g,75%酒精200 ml。(2)方法:以上方药入酒精中浸泡1周,去渣密封备用。治疗时将疣体表面粗糙刺状物拔除,以出血为度。用棉签蘸药液涂患处,疣体大者可用棉球蘸药液涂搽,每日2~3次。

18.紫色疽疮膏(1)处方:轻粉、红粉、琥珀粉、乳香粉、血竭粉各9 g,冰片、煅珍珠粉各0.9 g,蜂蜡30 g,香油120 ml。(2)方法:先将香油放入锅内加温,待开后离火,然后将前5种药粉入油内,混匀再入蜂蜡使其完全熔化,待将冷却时兑入冰片、煅珍珠粉搅匀成膏备用。用时外擦患处。

19.半夏斑蝥膏(1)处方:生半夏、斑蝥各等份。(2)方法:以上两味共研细末,用10%稀盐酸调成糊状,贮存备用。治疗时先将疣部消毒,然后削去疣顶部外皮至微微出血,取少许药膏敷其上。敷药后可稍微有烧灼感,继而干燥结痂。

20.蜈蚣石胆散(1)处方:蜈蚣40 g,石灰20 g,鸦胆子仁16 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过筛,备用。治疗时将疣面老化角质层用温水浸泡至软后,用干净刀片将疣赘处削除,勿伤及皮肤。再按患处大小或疣之多少,药粉以凉开水调成糊状涂敷局部病变处,干净纱布包扎。每4~7天揭药。(二)针灸治疗法

1.毫针法(1)取穴:主穴取四白、阳白、中渚、合谷、曲池、三阴交、内庭、太冲;配穴:扁平疣附近的1~2穴,扁平疣个数较多配肺俞、风市、血海,痒感加神门、内关、血海,口干口苦、心烦易怒者加行间、侠溪。(2)操作:每次选用3~4个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用快速无痛进针法刺入,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扁平疣局部手法稍轻。留针20分钟,每日1次。

2.火针法(1)取穴:病变局部阿是穴。(2)操作:患部皮肤严格消毒后,选用1~1.5寸毫针烧红至白亮时,迅速烧灼疣体,几秒钟后离开,再烧针头,反复进行2~3次,疣体可完全烧损。针刺时疾入疾出,刺入深度仅2~3 mm。每日1次。嘱患者局部勿沾水。

3.耳针法(1)取穴:肺区、内分泌、神门、肾上腺及患处在耳部相应的部位。(2)操作:先用75%酒精消毒耳部皮肤,待晾干后,再查找耳穴。采用探穴仪探测耳穴的阳性物或良导点,找准后用探棒按压一下,使之留下充血压痕,然后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蚊式钳夹住皮内针(或图钉式揿针),轻轻刺入所选穴位内,最后以胶布固定之。采用单耳埋针,左右耳交替进行,每次留针5~7天。埋针后嘱患者每日按压穴位3~5次。每次均使耳廓发红、发热。埋针5次为1疗程。

4.耳压法(1)取穴:肺、神门、肾上腺、大肠、皮质下,均取双侧。发于颜面者加面颊区、额、下颌;发于手背者加指、腕;发于前臂者加腕、肘。(2)操作:取5 mm×5 mm胶布小块,将王不留行籽放在胶布上贴于耳穴(发于手背和前臂者可用5 mm×15 mm的长方形胶布将王不留行籽数粒均匀排列于胶布上贴于耳穴处,如从指穴到腕穴连贴)。隔日治疗1次,两耳轮流贴,10次为1疗程,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4~5次,每次10分钟,中强度刺激,以耳廓潮红,面部有热感为最佳。

5.三棱针法(1)定位:耳背部降压沟内缘、上耳背、中耳背、下耳背毛细血管网及浅表静脉。(2)操作:耳廓区皮肤严格消毒后,用三棱针点破局部暴露的毛细血管或浅表小静脉,以出血为度,5~10滴为宜,棉球压迫出血,胶布固定,隔日1次。

6.皮肤针法(1)定位: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以背腰部为主。(2)操作:局部皮肤严格消毒后,用皮肤针以中等强度手法从上而下叩刺,使皮肤潮红为度,然后加拔火罐5分钟左右,每日1次。

7.交叉透刺法(1)定位:病变局部。(2)操作:患部皮肤严格消毒后,用28~32号毫针,与皮肤成15°~30°角,沿病变基底部一侧刺入至病变中心,然后,调整针刺角度并按压对侧皮肤,使针尖从对侧基底部刺出,约沿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呈U形刺向对侧,留针约1分钟。出针时摇动毫针,扩大针孔,使针孔出血为宜。再在病变基底部的另一侧以同样方法针刺。第二针与第一针在病变中心点呈“十”字样交叉。

8.穴位注射法(1)取穴:肺俞、合谷、足三里、曲池。(2)操作: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用5 ml注射器,选5号针头,抽取板蓝根注射液4 ml,分别垂直快速刺入上述穴位,得气后缓慢注药,每穴1 ml,每日1次。

9.穴位埋线法(1)取穴:“母疣”、肺俞、曲池、风市、血海。(2)操作:寻找出最先长出或体积最大者(即母疣),先用银针在疣中央与基底部透刺退针出血,再用9号穿刺针装入1号羊肠线1 cm,从疣体旁1 cm处进针,沿皮下刺至疣体基底皮下,注入羊肠线;肺俞斜刺,余穴直刺,注入1号羊肠线1 cm。外盖敷料。

10.穴位激光法(1)取穴:病变局部阿是穴。(2)操作:选用He-Ne激光综合治疗仪,波长为6328,功率为25 mW。原光束经扩束镜扩散后,照射于皮肤患处。光斑大于皮损边缘0.5 cm,照射时间约为10分钟,距离为1m。每日1次。【现代研究】

1.辽宁省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金春林等报道运用中药外洗治疗扁平疣98例。①处方:金银花、夏枯草各50 g,生薏苡仁、柴胡、丹参各40 g,大青叶、板蓝根各30 g。②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粗末,加水3 000 ml,煮沸后再用文火煎煮20分钟,待水温适宜时外洗患处或用纱布外敷30分钟,15天为1疗程。③结果:痊愈70例,显效14例,有效8例[中医外治杂志,2006;(2):43]。

2.湖北省随州市中医院姚华新报道运用治疣搽剂治疗扁平疣67例。①处方:苍术30 g,白芷、莪术各20 g,牡蛎、生铁落各50 g,守宫20条,食醋200 ml。②方法:将苍术、白芷、莪术、守宫装烧瓶内用清水适量浸泡30分钟,文火轻煎10~20分钟,滤液,同法共煎两次,取药液约100 ml;将牡蛎、生铁落装沙罐,用清水适量煎沸1小时,滤液约100 ml;将食醋200 ml加热浓缩至100 ml,加药液混合轻煎至200 ml即可。治疗时每日用棉签蘸药液点涂患处,早晚各1次,20天为1疗程。③结果:痊愈48例,显效11例,有效4例[中医外治杂志,2001;(3):27]。

3.河北省冀州市中医院田秋真等报道运用消疣剂治疗扁平疣21例。①处方:苦参、白鲜皮各15 g,蜈蚣1条,白芷、红花各10 g,全蝎5 g。②方法:上方药用75%酒精浸泡7日。治疗时以其外搽患部,每日3~4次,15日为1个疗程。③结果:全部扁平疣消失,皮肤平坦如常[河北中医,2005;(11):825]。

4.河南省辉县市第二人民医院靳伟报道运用消疣煎外搽治疗扁平疣60例。①处方:白鲜皮、生苡仁、木贼草、地肤子、生香附、狗脊各30 g。②方法:上方诸药用38%~42%白酒500 ml浸泡7天后,以无菌干棉签蘸药液涂搽患处,晚搽昼洗,连用7~15天。③结果:7日内痊愈15例,7~10天痊愈22例,10~15天痊愈21例;好转2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9):553]。

5.山东省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于学红等报道运用中药喷雾与洗敷治疗面部扁平疣86例。①处方:明矾、苦参、地肤子各20 g。②方法:上方诸药水煎过滤至1 000 ml,保留药渣。将药液注入多功能离子喷雾机烧杯内,按照常规操作方法进行热喷治疗,喷口与面部距离25~30 cm,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调整喷雾方向,重点治疗皮损密集部位,持续喷雾治疗1小时后,嘱患者将药渣带回家,将药渣于晚上临睡前加500 ml水煮沸10分钟,待不烫手时用药水洗脸或敷脸10分钟。每日1次,1周为1个疗程。③结果:痊愈35例,显效18例,有效15例[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2):104]。

6.四川省华蓥市人民医院姜题平报道运用中药热敷并摩擦疣体治疗扁平疣60例。①处方:板蓝根、露蜂房、黄芪、马齿苋各30 g,木贼、香附、陈皮、白芷、三棱、莪术、苍术、苦参、细辛各20 g。②方法:上方诸药加水2 000 ml,浸泡20分钟,煮沸后文火煎熬15分钟,取药水用纱布过滤后备用。使用时置药水于火上,加热至约80℃后微火保温。用毛巾浸药热敷并不断轻轻摩擦疣体表面,每次20分钟,每天3次。③结果:治愈51例,显效3例,有效1例[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9):573]。

7.广西北海市皮肤病防治医院孙国昭等报道运用壮医药线点灸配合中药外洗治疗扁平疣16例。①药线点灸:按《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中的方法,取长子(最先出现的或最大的疣体顶部)为主穴,配合双侧曲池、血海等穴,采用广西中医学院壮医门诊部提供的二号药线(直径0.7 mm,使用范围最广,适用于各种病症)。按《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中的操作方法,每穴点灸1~2壮,每天1次,7次为1疗程,连续点灸2~3疗程。②中药外洗:木贼、紫草、香附、薏苡仁、板蓝根各30 g,红花、桃仁、白芷、莪术各20 g,桔梗10 g;上药加水1 500 ml,水煎30分钟后滤渣取汁,待药液温度适宜时(一般为40℃左右)用棉球蘸药液外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7天为1个疗程。③结果:痊愈11例,有效4例[广西中医药,2003;(2):33]。

8.山东省寿光市中医院王亦华等报道运用穴位注射联合中药外涂治疗扁平疣89例。①穴位注射:选两侧足三里穴,局部常规消毒后,用5 ml注射器抽取聚肌胞2 ml,换用5号针头,快速进针刺入皮下,稍作提插有酸、麻、胀或触电样等明显针感,得气后回抽无血,将药液徐徐注入,每穴1 ml。②中药外涂:木贼草、薏苡仁、板蓝根、山豆根、马齿苋各30 g;上方药煎煮2次,将2次药液混合后浓缩至50 ml,用棉签蘸药液用力涂擦疣体表面,每天3次。③结果:痊愈74例,好转13例[中医外治杂志,2005;(4):11]。

9.江苏省吴县市第二人民医院孟一峰等报道运用针刺穴位法合木贼汤外用治疗扁平疣63例。①针刺:取穴合谷、内关、大骨空;消毒后用1寸毫针垂直刺入,得气后留针15分钟,中间行针1次,每天1次。②中药外洗:木贼、香附、板蓝根、山豆根各30 g;上方药用凉水浸2小时,然后煎煮3次,用纱布过滤放凉备用,每取煎液约200 ml。用棉签蘸药液搓洗扁平丘疹,每次15分钟,每天3次。③结果:痊愈49例,好转10例[中医外治杂志,2001;(2):19]。

10.河南省南阳市中医院陈杰报道运用扬刺法加TDP照射治疗扁平疣100例。①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选最先出或最大的疣3~6个,选用一次性30号毫针,长度分别为25 mm、40 mm。用洛合碘消毒患处,再用75%酒精脱碘2次。医者带一次性医用手套避免交叉感染,左手先持捏起皮损处的皮肤,然后将针沿皮下前、后、左、右快速刺入,正中直刺一针,每针均刺至疣的基底部,提插3~4下,取针后用干棉球按压止血,后用TDP照射针刺疣部20分钟。足三里常规取穴,用捻转补泻法中补法,行针10分钟后取针。隔日1次,严重者可每日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天。②结果:治愈80例,显效18例[四川中医,2004;(7):93]。

11.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针灸专科医院陈纯涛等报道运用火针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扁平疣63例。①火针:充分暴露皮损部位,选择进针点常规消毒。用盘龙细火针(直径0.5 mm)在酒精灯上烧至发白后,垂直快速点刺疣体顶部,疣体小点刺一下即可,疣体大则需在周围刺,不可过深,以不超过皮损基底部为宜。对病程较长、疣体较大,或用前法效不佳者可运用烙刺进针法:即用火针头轻触皮肤后进行烙熨,将突出于皮肤表面的疣体刮除。施术后3天不沾水,一般治疗后第二天开始结痂,结痂期勿用手抓,让痂壳1周左右自行脱落。痂壳掉后疣体未消失则再次治疗。②刺络拔罐:皮肤常规消毒后,选肺俞、膈俞、脾俞,右手握针柄,以无名指、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小鱼际处,以拇指、中指夹持针柄,食指置于针柄中段上面,叩刺上述穴位。实证重叩,虚症轻叩。热重加大椎,便秘加大肠俞,月经不调加次髎。叩刺完毕,即在被叩刺部位拔罐,约5分钟后起罐。取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去瘀血,保护好创面。每周1次。③结果:痊愈37例,显效13例,好转7例[四川中医,2005;(5):85]。

12.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任建军报道运用耳穴埋针治疗扁平疣59例。①方法:取耳穴肺、神门、内分泌、皮质下及患处在耳部穴相应部位。一侧埋针,左右交替,每次留针3天,每天按压3次。埋针10次为1疗程。②结果:痊愈26例,显效22例[针灸临床杂志,2006;(1):31]。

十、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发病率与严重性随年龄增大而增加。病程持续2~4周,一般愈后不复发。春秋季是本病的好发季节。本病一般属中医学“缠腰火丹”、“蛇串疮”、“火带疮”、“蜘蛛疮”等范畴。【病因病理】

本病因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儿童初次感染此病毒,表现为水痘或隐性感染。此后,病毒进入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沿神经纤维移动,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内或三叉神经节内。当因各种原因,如某些传染病(如感冒)、疲劳、精神紧张、恶性肿瘤、烧伤、外科大手木、某些药物等,引起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引起病毒的再次活动,快速生长,大量繁殖,使受累的神经产生炎症或坏死,引起显著的神经痛。同时,病毒也可沿周围神经纤维到达皮肤,在皮肤上产生沿神经分布的带状疱疹水疱。【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1)急性起病,常有低热、疲乏、全身不适,局部皮肤灼热、疼痛,感觉过敏等前驱症状,少数患者无前驱症状,可先出皮疹,然后出现痒感或神经痛。(2)皮疹基本损害为群集的水疱,粟粒至绿豆大小,有的中央可有脐窝,水疱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疱内容物清亮,严重时可呈血性,水疱彼此融合,可发生坏死溃疡。皮疹的单侧分布为该病的又一特点,可见数堆水疱沿周围神经支配的皮肤节段呈带状分布。(3)自觉疼痛,往往年龄愈大疼痛愈为明显,有时疼痛可剧烈难忍。疼痛可发生在皮疹出现前,表现为患处皮肤感觉过敏,轻触之就诱发疼痛。疼痛也常持续至皮疹完全消退后,有时可持续数月之久。(4)本病有自限性,病程一般为半个月左右。水疱可自行干涸、结痂,愈后遗留少许色素沉着,除非发生坏死溃疡,一般不留瘢痕。(5)患者以中老年居多。也好发于长期服用类固醇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好发于肋间神经及三叉神经可支配的皮肤区域。

2.特殊类型

特殊类型的带状疱疹包括不发疹型带状疱疹、顿挫型带状疱疹、大疱型带状疱疹、出血型带状疱疹、坏疽型带状疱疹、泛发型带状疱疹、眼带状疱疹、Ramsay-Hunt综合征、带状疱疹性脑膜炎及复发性带状疱疹等。

3.实验室检查(1)Tzanck涂片:方法同单纯疱疹,不能鉴别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2)直接免疫荧光:具有病毒的特征。(3)血清学检查:在发病1周后,血清抗体滴度明显升高。(4)PCR检查:可扩增出水痘-带状疱疹的DNA片段。

4.鉴别

带状疱疹前驱和无症状型带状疱疹,需与肋间神经炎、胸膜炎、胆囊炎、心绞痛、急性阑尾炎、肾绞痛、十二指肠溃疡、青光眼等相鉴别。【外治方法】(一)中药外治方

1.雄黄洗剂(1)处方:雄黄、明矾各20 g,大黄、黄柏、侧柏叶各30 g,冰片5 g。(2)方法:上方除雄黄、冰片外,将其余药物加温水浸泡20分钟,然后文火煎30分钟,煎至300 ml左右滤出,加入雄黄、冰片粉末,充分混匀后,以不烫手为度,用纱布或脱脂棉蘸药液洗患处,每天2~3次,每次30分钟,药液洗后保留,下次加温再用。

2.解毒洗剂(1)处方:马齿苋、透骨草、蛇床子、苦参各20 g,黄柏、威灵仙各15 g,荆芥、防风、川椒、艾叶各10 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1 000 ml,煎煮取汁300 ml,趁温湿敷或冷湿敷于患处。每日2~3次,每次30分钟。

3.虫醋洗剂(1)处方:蛇皮、蜂房、全蝎各等份。(2)方法:以上方药入醋浸泡,用时取适量药汁用消毒纱布外洗患处,每日3~4次。

4.半夏合剂(1)处方:生半夏9 g,生南星、半边莲、白芷各12 g,雄黄6 g,冰片3 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成细末,装瓶备用。若患处未见溃破流水者,可取药末适量,用白酒调成糊状涂于患处;若见破溃者,可用菜油调涂。每天上药3~4次,一般1天即可见效。

5.二味拔毒散(1)处方:雄黄、明矾各等份。(2)方法:将上药研为细末,用时取药末适量加浓茶水调成糊状涂于患处。

6.雄矾蜈蚣散(1)处方:雄黄10 g,明矾5 g,蜈蚣1条。(2)方法:将3味药共研细末,用凡士林或香油调成糊状药膏外涂患处,每日1~2次。

7.马王冰寒散(1)处方:生马钱子、王不留行各15 g,冰片5 g,寒水石30 g,雄黄、明矾各25 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治疗时用浓茶水调成稀糊状,涂于患处,每日2次。要现用现调,不可将药末全部调成糊状放置,以免凝结失效。

8.三黄二香散(1)处方:生大黄、川黄柏、川黄连各30 g,制乳香、制没药各15 g。(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瓶装备用。用时以细茶叶适量泡浓汁调药末成糊状,外敷患处,干则易之。

9.豆根疱疹散(1)处方:山豆根50 g,黄连(焙黄)、青黛、炉甘石(火煅)各30 g,雄黄、密陀僧各20 g,朱砂、轻粉、蟾酥、冰片各10 g。(2)方法:将上药分别研成极细末,然后混合和匀过100目筛,经高压消毒后储瓶备用。用时,局部先用3%碘酊消毒,以三棱针刺破水泡后,取蓖麻油调散呈糊状,涂搽患处,每天3~5次,7天为1疗程,必要时包扎。

10.大黄五倍膏(1)处方:生大黄、黄柏各2份,五倍子、芒硝各1份。(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过120目筛,加凡士林配成30%的软膏备用。用时,常规消毒皮损部位,按皮损面积大小将药膏平摊于纱布或麻纸上约0.2 cm厚,贴敷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隔日换药1次。

11.特效蛇丹膏(1)处方:黄连30 g,蚤休50 g,明雄黄60 g,琥珀、明矾各90 g,蜈蚣20 g。(2)方法:先将蜈蚣放入烘箱内烧黄,然后分别取上药研细粉,经100目筛选过,混匀装瓶备用。取药粉适量,用麻油调成糊状,即成膏。使用时先在皮损处以生理盐水清洗局部,并用灭菌棉球揩干,然后将本膏涂布在灭菌纱布上敷贴患处,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12.三生草麦膏(1)处方:生半夏、五倍子、生黄柏、伸筋草、麦粉各等份。(2)方法:先以麦粉炒五倍子至熟,与黄柏、半夏、伸筋草碾为细末过筛成粉备用。用时加入陈醋搅拌为糊状,文火煎至外观呈棕黑色,约七八成熟即可装瓶备用,宜当日配制为佳。纱布放入1%的腐植酸水溶液中浸湿,做成腐植酸敷料备用。用时视皮损情况不同确定,不全性带状疱疹一般只需在局部常规消毒后,单纯涂敷本膏;其他型尚需先清除脓液痂皮,再依次敷用腐植酸敷料和本膏,忌与其他药膏同时涂敷。因药膏内水分易于蒸发,一般需每日换药1次。敷贴时按皮损面积大小,将本膏平涂于经消毒过的白麻纸上,一般厚为0.5~1 cm,然后贴于患处,固定即可。

13.四黄当归膏(1)处方:黄连、黄柏、片姜黄各9 g,生干地黄30 g,当归尾15 g,香油360 g。(2)方法:用香油将药物煎枯,去渣,下黄蜡120 g,熔化后过滤,倾入干净容器内备用。用时取药膏20 g加青黛粉适量搅匀后外敷患处。每日2~3次。

14.二黄柏枝膏(1)处方:雄黄、大黄各15 g,柏树枝50 g,冰片3 g,麻油适量。(2)方法:将柏树枝烧灰,与雄黄、大黄共研极细末,麻油放在勺中加热,沸后倒入药末,凉后入冰片搅拌成糊状。用药膏均匀地涂敷于患处,外用敷料包扎,每日早晚各1次。

15.清热解毒液(1)处方:七叶一枝花30 g,金银花10 g,蛇床子90 g,白鲜皮、儿茶、半边莲各60 g。(2)方法:将以上方药浸入75%酒精100 ml中,浸泡1周后,去渣过滤装瓶备用。用时取药液用消毒纱布擦洗患处,每日4~5次。

16.紫黄疱疹液(1)处方:取紫草:大黄:75%酒精为1:5:50。(2)方法:将以上方药置杯中,放置72小时后制取棕黄色浸出液备用。用时以棉签将制取液涂在疱疹表面,每日5~6次。

17.复方蜈蚣油(1)处方:蜈蚣10条(切碎晒干),明雄、白芷、甘草各9 g,香油60 g。(2)方法:前4味药共为细末,用香油浸一宿后外用。治疗时以药棉蘸药油外涂患处。

18.复方冰乌油(1)处方:冰片5 g,雄黄、朱砂、白矾各8 g,川乌、草乌、细辛、白芷各7 g。(2)方法:将上方药研末混匀后加麻油适量和二甲基亚砜3 ml调呈稀糊状,涂于皮损及疼痛区域,然后用薄层纱布覆盖,严禁入口。每日2~3次。

19.上海民间方(1)处方:杠板归、四季青、虎杖各15 g,穿心莲9 g。(2)方法:将上药共研细末,用麻油调成稀糊,外涂患处。

20.山西民间方(1)处方:油菜叶(鲜叶)60 g,白矾9 g。(2)方法:先将上药共捣如泥,待患处用75%酒精消毒,并用消毒针点刺出血后,再外敷药泥。

21.贵州民间方(1)处方:蛇蜕、食盐、茶油各等量。(2)方法:先将蛇蜕、食盐研为细粉,待患处用茶油涂抹后撒上药粉,外用纱布包扎,2~3日换药1次。

22.湖南民间方(1)处方:鲜夏枯草、毛芹菜各50 g。(2)方法:将上药共捣烂,用布包好置米泔水中,1~2小时后取出挤汁,外涂于患处,每日3~5次。

23.陕西民间方(1)处方:雄黄粉10 g,独头大蒜2瓣。(2)方法:将大蒜去皮后同雄黄共捣成稀糊,外涂患处。

24.北京民间方(1)处方:鲜马齿苋30 g,冰片3 g。(2)方法:将马齿苋捣烂,取汁,与冰片共调匀,外涂患处。

25.浙江民间方(1)处方:王不留行适量。(2)方法:将药用文火炒黄,研为细粉,用麻油调成糊,外涂患处,每日4~5次。如疱疹已破溃,有渗出液者,可将药粉直接撒患处。

26.安徽民间方(1)处方:鲜野桃树叶60 g,白矾3 g。(2)方法:将上药共捣如泥状,外敷患处。

27.湖北民间方(1)处方:鲜野棉花嫩根25 g,雄黄粉5 g。(2)方法:将上药捣碎后,用开水浸泡取汁,外涂患处,每日3次。

28.河南民间方(1)处方:青黛、粉葛根各等量。(2)方法:将上药共研为细粉,用香油调成稀糊,外涂患处。若已起水泡者,先用消毒针刺破水泡,再将药粉直接撒患处。

29.云南民间方(1)处方:鲜急性子、鲜七叶一枝花各20 g,冰片5 g,雄黄10 g。(2)方法:将前2味药共捣如泥,后2味药共研细粉,混合后,再加菜油适量,调匀,外敷患处。

30.河北民间方(1)处方:青黛6 g,鸡蛋清50 g。(2)方法:将青黛研为细粉,与鸡蛋清共调匀,外涂患处。(二)针灸治疗法

1.毫针法(1)取穴:外感风热型取风池、曲池、合谷、外关、阳陵泉、血海等穴;热毒内蕴型取阿是穴、华佗夹脊穴,配曲池、外关、阳陵泉等穴;脾虚湿盛型取足三里、期门、渊液、丰隆、支沟、阿是穴等;气滞血瘀型取章门、露风、支沟、阳陵泉等穴。(2)操作: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快速针刺,外感风热型、热毒内蕴型用泻法,脾虚湿盛型、气滞血瘀型用平补平泻法。

2.电针法(1)取穴:局部阿是穴,远端取双侧太冲、阳陵泉、内关。(2)操作: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2寸毫针沿疱疹四周围刺,针尖向病灶中心,每隔2~3 cm平刺1针。针柄接G6805电针治疗仪,隔数针通电1针,共4~6支,选疏密波,频率为300次/分钟,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3.火针法(1)取穴:肺俞、肝俞、胆俞、脾俞,病变在腰以上者配支沟,病变在腰以下者配阳陵泉穴。(2)操作:皮肤常规消毒后,用自控弹簧火针,通过自控升降器与弹簧的作用调节针刺深度至1~3 mm。将针烧灼至针尖红而亮时刺入穴位,快刺疾出。每3日针刺1次。

4.耳针法(1)取穴:肝区、神门、内分泌、交感。(2)操作:耳廓区严格消毒后,用0.5寸毫针以快速无痛进针法刺入耳穴,行强刺激手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或用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每3~5天交换1次,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5~6次,每次5分钟。

5.皮肤针法(1)定位:取发病部位的一侧,沿着神经分布,由背部脊柱旁始至前正中线止(不论有无疼痛及疱疹)。(2)操作:常规消毒后,用皮肤针由后往前依次叩刺,已产生疼痛及疱疹处重叩,以皮肤微出血为度。叩刺区加拔火罐。每天1次。

6.三棱针法(1)取穴:病变局部阿是穴。(2)操作:患处皮肤严格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疱疹患处起止部位,挤出污血数滴,继而围刺患处四周,再点刺疱疹局部患处,挤出污血后用酒精棉球消毒,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7.微波针法(1)取穴:皮损在腰以上者取穴合谷、曲池,在腰以下者取阳陵泉、太冲。(2)操作:合谷、曲池针刺后采用捻转泻法,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阳陵泉、太冲采用WBJ-1型微波理疗机,圆场照射器。照射距离10~15 cm,输出功率40~50瓦,照射时间为每一患处15~20分钟。每日1次。

8.穴位注射法(1)取穴:肝胆湿热型患者取肝俞、胆俞、太冲等穴;疹分布在第1~3胸椎取大杼、风门、肺俞穴;在大腿外侧者取环跳、足三里等穴;在三叉神经第1和第2支所属范围者,分别取攒竹和四白穴。(2)操作:局部常规消毒后,取醋酸泼尼松龙1 ml,2%普鲁卡因4~6 ml,充分摇匀,行穴位注射封闭,每日1次。

9.艾条灸法(1)取穴:病变局部阿是穴。(2)操作:用一层厚约0.2 cm的布将疱疹覆盖,左手固定布面,右手持点燃的艾条,使火头接触布面,绕疱疹周围向中心顺时针方向温灸,以皮肤灼热感、舒适为度。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10.棉花灸法(1)取穴:病变局部阿是穴。(2)操作:充分暴露患部皮肤,将药棉拉成无洞薄片,将棉花覆盖于疱疹上,嘱患者不要移动,然后点燃棉花一端,每日1次。多数患者翌晨疱疹颜色变暗、缩小、平塌,疼痛减轻,结痂3~5日脱落。【现代研究】

1.内蒙古呼和浩特铁路局中心医院刘桂等报道运用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38例。①方法:取黄连、明矾各10 g,半边莲12 g,细辛、川乌、雄黄各6 g,冰片3 g。将上药分别研细粉,过筛混匀,装瓶备用。用时取药粉适量,用凡士林调成糊状,涂在纱布上敷贴患处,每日1次。②结果:38例患者,用药时间最长12天,最短3天。治愈35例,好转3例[中医外治杂志,2005;(3):25]。

2.山西省吕梁市荣军医院任海平等报道运用自制黄黛冰砂膏治疗带状疱疹40例。①方法:取生大黄粉、冰片、青黛粉、硼砂各适量,其用量视患者皮损面积的大小,病程的长短,年龄结构,以及是否伴有发热和疼痛的轻重而定,即随症调整。将上述药物研末混合,过120目筛,加凡士林,配成30%的软膏。常规消毒皮损部位,按皮损的面积大小,将药膏平摊在纱布上约0.15 cm厚,用胶布或绷带固定。每日换药1次,7天为1疗程。治疗期间停止使用其他西药。②结果:所有病人皮疹均于2~21天内干涸结痂脱落[医学信息,2006;(4):734]。

3.江苏省靖江市孤山医院谢晋等报道运用火针加罐及外涂药物综合治疗带状疱疹60例。①方法:病损局部以75%酒精消毒,并用龙胆紫作好标记。选用24号粗,2寸长的不锈钢针,在酒精灯上烧至通红,利用腕力迅速垂直刺入疱疹部位,疾速出针,一般刺入深度控制在头颈部1~2分,胁肋部1~3分,四肢2~5分,具体以体质肥胖部位而定。每次选2~5个操作点,急性患者隔日1次,连续不超过3次,慢性患者3天1次,一般3次为1疗程。火针操作后,在可以拔罐部位留罐3~8分钟,待有点状或块状果冻样血性组织液渗出时取下火罐,用无菌棉球擦去拔罐后的渗出液。然后用棉签蘸取少许生理盐水稀释的阿昔洛韦或病毒唑注射液,均匀涂在被针刺破拔罐后的疱疹上,每日3次。如面积较大者可用纱布敷盖,每日1次,疱疹局部不再用任何其他药物涂抹。②结果:痊愈52例,显效6例,有效2例[中医外治杂志,2004;(3):25]。

4.重庆市万县中医药学校易志龙报道运用皮肤针叩刺加拔罐法治疗带状疱疹32例。①方法:常规消毒病灶皮肤后,局部先用皮肤针叩刺,将所有看得见的疱疹叩破至微微渗血,叩刺后视面积大小选择适当型号玻璃火罐,用闪火法以患处为中心吸附于叩刺部位,根据患者病情使罐内出血数毫升至十几毫升不等,起罐后用纱布将污血擦净,若病灶面积较大分泌物较多者,应多擦拭几遍。疱疹局部创面外涂阿昔洛韦软膏。每日治疗1次,3次为1疗程。②结果:所有患者均获痊愈,治疗最少1次,最多6次,无1例留有后遗症[针灸临床杂志,2006;(5):32]。

5.山东省济南市中医院吕颖霞等报道运用皮肤针加穴注治疗带状疱疹60例。①方法:取相应夹脊穴(1~2穴)、阳陵泉、阿是穴。穴位常规消毒,用5 ml注射器抽取柴胡注射液,将注射针直刺入相应的夹脊穴、同侧阳陵泉穴,每穴2 ml药液,进针15~25 mm,得气后回抽无血的情况下分别注入药液。阿是穴(水疱处)用皮肤针重度叩刺,然后加拔火罐,依据病损面积拔1~4个,留罐5~10分钟,使每次出血量为10~20 ml。随后清洁局部,外敷中药(大黄、黄柏、黄连各等份,共研细末,用温水调成稀糊状,涂于患处),远红外照射30分钟。隔日治疗1次。②结果:1次治愈21例,2次治愈18例,3次治愈6例,4次治愈2例,5次治愈2例;显效6例,好转3例[山东中医杂志,2007;(9):621]。

6.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李念报道运用梅花针加铺棉灸治疗带状疱疹20例。①方法:用梅花针沿病灶周围2 cm处叩打,中度刺激至局部皮肤明显发红有少量出血,然后用75%酒精将病变处疱疹常规消毒,将脱脂干棉花撕成如纸薄片状(切勿有洞眼),铺于其上,用火柴点燃棉花,迅速自燃,此时患者仅有轻微烧灼感。1贴1次,每日1次。2日后无明显变化依法再灸1次。梅花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②结果:痊愈15例,有效4例[针灸临床杂志,2005;(9):40]。

7.辽宁省辽阳市中医院邓俊兰报道运用电针TDP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72例。①方法:取局部与皮损部位相应之同侧夹脊穴。若热盛而皮损鲜红、灼热刺痛,加阳陵泉、行间;湿盛而皮损淡红、渗水糜烂,加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内庭;若气滞血瘀加曲池、合谷、血海、膈俞。同时皮损部加电针TDP照射,针毕再用三棱针由皮损区外缘向中心快速散刺,后用透明玻璃火罐吸拔散刺部位3~5分钟,取下火罐,用干棉球擦净血迹,再用TDP照射10分钟。针刺每日1次,刺络拔罐3日1次,10天为1疗程。②结果:经过1~2疗程治疗,痊愈50例,有效20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3):288]。

8.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吴永刚报道运用电针夹脊穴合至阳穴刺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1例。①电针:根据患者疱疹所发部位的不同,选取发病侧神经分布相应节段的夹脊穴。患者取俯卧位,针刺前先按压所取腧穴片刻,局部酒精消毒,选用0.35 mm×40 mm毫针,脊柱旁开1寸,针尖斜向脊柱方向,成70°~80°角,刺入25~30 mm,进针得气后进行电针治疗。采用上海医用电子仪器厂生产的G6805-c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正极接夹脊穴的头侧,负极接夹脊穴的尾侧,强度以局部肌肉最小跳动感,患者能耐受为宜,频率10 Hz。治疗30分钟,每日1次。②刺血拔罐:于第7胸椎棘突下选取至阳穴,局部碘酒酒精消毒,三棱针点刺出血,迅速局部拔罐,3分钟取罐,局部无菌棉签处置,无菌胶布粘贴4小时,隔日1次。③结果:痊愈21例,显效7例,有效1例[针灸临床杂志,2007;(9):35]。

9.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高学清等报道运用梅花针配合中药离子透入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32例。①梅花针叩刺:疼痛部位常规消毒后,行梅花针叩刺,刺激强度以中等为宜,使皮肤潮红但无渗血。范围可适当超出疼痛部位,叩刺结束后再予消毒。每日1次。②田七酊剂离子透入:采用无锡产JWD-885型直流感应治疗机,按药物导入常规操作,电极与衬垫视患者疼痛部位大小而定,以田七1:1酒精提取液药垫置疼痛处接阳极,阴极置于疼痛处的背区,电流密度为0.03~0.1 mA/m2。每日1次,每次15~20分钟。10天为1疗程。③结果:治愈17例,显效11列,有效2例[中医外治杂志,2005;(3):32]。

10.广东省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郭小云报道运用电针配合皮内针治疗带状疱疹后肋间神经痛32例。①方法:取患侧支沟、阳陵泉穴,常规针刺,得气后连接G6805型电针机,选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持续电针30分钟。当电针治疗结束后,选取1~2处阿是穴(多个阿是穴交替)和期门(患侧)处进行埋皮内针治疗。隔天治疗1次,6次为1疗程。②结果:痊愈21例,显效8例,有效3例[湖南中医杂志,2006;(3):27]。

11.河南省新乡市中医院李志广报道运用穴位药线埋植治疗带状疱疹及后遗症85例。①药线与器械:取上海熠闽实业有限公司羊肠线厂生产的1号羊肠线,截取3~5 cm不等长度,浸泡于95%药物酒精内1周(该酒精是浸泡麝香、檀香、苏合香、降香各等量后过滤所得)即可使用。器械取12号腰穿针,针芯尖部剪掉磨平,常规高压消毒。②操作方法:取阿是穴(带状疱疹者,以皮损纵轴两端距皮损1~2 cm正常皮肤各取1穴;后遗症者,以疼痛两端取穴)。根据辨证分型选取配穴,肝经郁热型加阳陵泉,脾虚湿蕴型加足三里、阳陵泉,气滞血瘀型仅取阿是穴。带无菌手套,皮肤常规消毒,铺巾。用2%利多卡因穴位皮肤局部麻醉(或加维生素B100 mg,维生素B0.5 112mg皮损下浸润)。将药线从腰穿针尖部置入针腔内(针尾不易置入),根据病人皮损大小选择相应长度药线。腰穿针刺入穴位后,沿皮损纵轴皮下平刺,使两端阿是穴埋线呈平行,根据皮损范围相距1~2 cm,将针芯从针尾置入,边进针芯边退针,使药线埋于皮损下。足三里、阳陵泉均垂直进针,得气后埋线2~3 cm。③注意事项:阿是穴选穴一定要距皮损1~2 cm,在正常皮肤上进针,进针深度不可过浅,宜在皮下,以防埋线引起感染;对范围较大的皮损,可以在其周围多选2~4穴,向皮损内进行围刺埋线;凡用戊二醛消毒器械者,操作前一定要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干净,以防消毒剂导致持续疼痛。④结果:所有病人均治疗1次,皮疹3~7天消退,神经痛治疗后即消失。治愈83例,好转2例[四川中医,2004;(11):93]。

12.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张镇峰报道运用推拿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32例。①方法:疼痛部位位于头面及上肢的患者,取坐位。医者用一手固定患者头部用一指禅法推颈椎两侧的膀胱经位,从风池到大椎左右各3遍,并在阿是穴或有结节处重复施治。然后再用拿法,从风池到大椎3遍。用颈部斜扳法拿施于颈部左右各1次,再拔伸牵引颈部,或配合颈椎牵引器牵引颈部。嘱患者尽量少低头,严禁高枕或躺在床上看书、看电视,改掉对颈椎有伤害的习惯。疼痛位于躯干及位于下肢者,患者取俯卧位。根据神经痛所在的区域找到支配疼痛区域的神经根部,用一指禅推法施与其神经根部的位置,用拡法施治于神经根附近膀胱经,约3分钟。双手叠放于此神经根所对应的脊椎棘突上,用掌根有节奏的向下按压20次,力量由轻逐渐加重,最大力量不能超过患者的耐受度。同时嘱患者张口呼吸不要屏气。神经根同位于胸椎附近者,嘱患者端坐,用扩胸牵引扳法施于胸椎。神经根同位于腰椎附近者,用腰部斜扳法施于腰部治疗。每日1次或隔日1次均可。②结果:2例经1次治疗痊愈,11例经3次治疗痊愈,18例经5次治疗痊愈,1例经13次治疗痊愈[陕西中医,2005;(8):832]。

十一、脓疱疮

脓疱疮是一种较常见的化脓性球菌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又称传染性脓痂疹。损害主要为浅在性脓疱和脓痂,有接触传染及自家接种特性。好发于2~7岁儿童,常流行于夏秋两季。本病一般属中医学“天疱疮”、“黄水疮”、“滴脓疮”等范畴。【病因病理】

本病主要由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其次为链球菌,二者混合感染也不少见。近年来,表皮葡萄球菌感染致病的比例也逐渐上升。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其致病菌的种类具有地区差别。居住拥挤、卫生条件差、小的皮肤伤口,与家庭内传染有关。其他皮肤病,如湿疹、疥疮、异位性皮炎等也可并发脓疱疮。感染HIV的患儿,脓疱疮可以是其早期皮肤表现之一。【诊断要点】

1.寻常性脓疱疮

亦称接触传染性脓疱疮,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或与溶血性链球菌混合感染。传染性强,常在托儿所、幼儿园中引起流行。皮损好发于面部、头皮和四肢,面部以口周、鼻孔附近、耳廓为主,严重者可泛发全身。初发损害为红斑及水疱,迅速变为脓疱,粟粒至黄豆大小,疱壁薄,周围有红晕,初丰满紧张,以后可松弛,特别是呈半壶水状时,疮上半为清澈之液体,下半为浑浊之脓液,呈袋状坠积。疱破裂后露出糜烂面,干燥后上覆蜜黄或灰黄色痂。可因自我传播向周围蔓延,亦可融合成片,自觉瘙痒。单个脓胞于5~7日后可吸收,痂脱自愈。如不及时治疗,可迁延数日。重症者可伴发热,体温甚至高达39~40℃,可伴淋巴结或淋已管炎。严重者可并发败血症,由链球菌感染者还可并发急性肾炎。

2.大疱性脓疱疮

主要由噬菌体 Ⅱ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多见于儿童。皮疹为散在性大疱,直径1~10 mm或更大,壁薄,周围红晕不显,破裂后形成大片糜烂,干燥后结痂呈清漆状,不易剥去。有时大疱中央自愈。脓疱边缘向四周扩展呈环状,或多个相互连成回状。好发于颜面、躯干及四肢,亦见于掌跖。本型好发于新生儿,又称新生儿脓疱疮。多发于出生后3个月内,传染性强,易在新生儿中流行。发病急骤,脓胞进展迅速,很快累及全身。常伴39℃以上高热,患儿精神委靡、呕吐、腹泻。如不及时救治,可因败血症或毒血症而危及生命。

3.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系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 Ⅱ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婴儿急性表皮棘层坏死的严重型皮肤感染,亦称新生儿剥脱性皮炎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性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本病常始发于患儿的口腔及眼周,红斑于1~2日内延及躯干及四肢。在大片红斑基础上出现松弛性大疱或大片表皮松解现象,轻轻摩擦即可致表皮脱落,呈鲜红糜烂面,局部有疼痛。轻者1~2周皮损干燥结痂痊愈,重者可伴高热、呕吐、腹泻,或并发败血症而危及生命。

4.深脓疱疮

又称臁疮,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有时与金葡菌混合感染。本症多见于营养不良的儿童或老年人,好发于小腿与臀部。皮损初起为炎性水疱或脓疱,损害逐渐扩大向深部发展,中心坏死,表面形成黑色痂,如蛎壳状,痂脱后形成边缘陡峭的溃疡。自觉灼痛。损害数目多少不定。附近淋巴结肿大,经2~4周结痂而愈。

5.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脓液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由链球菌引起者,抗“O”增高。

6.鉴别

注意与水痘、丘疹样荨麻疹、脓窝疮等相鉴别。【外治方法】

1.清解液(1)处方:蒲公英30 g,苦参、黄柏、连翘、木鳖子各12 g,金银花、白芷、赤芍、丹皮、生甘草各10 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1 000 ml,浓煎取汁,过滤去渣,趁热熏洗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1~2次。

2.白黄液(1)处方:白头翁、白鲜皮、黄芩各15 g,黄柏10 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1 500 ml,煎煮20分钟,过滤后冲洗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3次。

3.二花液(1)处方:金银花、野菊花、苦参、黄柏各9 g,白矾6 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1 000 ml,浓煎取汁,过滤去渣,趁热熏洗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1~2次。

4.地子液(1)处方:地肤子、地骨皮、蛇床子各15 g,川椒、明矾各6 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1 000 ml,浓煎取汁,过滤去渣,趁热熏洗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1~2次。

5.马黄液(1)处方:马齿苋20 g,大黄、黄芩、黄柏、金银花、连翘各10 g,苦参、艾叶、蛇床子各15 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适量,浓煎取汁,过滤去渣,趁热熏洗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1~2次。

6.黄参液(1)处方:黄柏、生大黄、苦参各30 g,蒲公英、百部、银花各20 g。(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外洗患处,每日3~5次。患处有黏稠渗出液或结痂时宜先以温热淡盐开水清洗后再用本方。

7.蛇参液(1)处方:蛇床子、苦参各30 g,苍术、黄柏、川椒各15 g,轻粉0.5 g。(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3次,趁热取药汁分早、中、晚3次熏洗患处,每次10分钟左右。红疹期加蝉蜕10 g。

8.三黄液(1)处方:黄连、黄柏、黄芩各20 g,苦参30 g,蛇床子15 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1 600 ml,煎取1 200 ml药液,待冷后滤去药渣即可外洗。每次外洗时间约10分钟,每日3次,无论有无病灶部位,全身均洗,以防黄水外流,病灶扩散。

9.苦蛇液(1)处方:苦参、蛇床子、百部、鹤虱、土槿皮、土茯苓、鱼腥草各30 g,白鲜皮、地肤子、徐长卿各20 g,白芷、蝉衣各10 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适量,煎煮取药液洗澡,每日煎洗2次,每次15~20分钟,每日1剂。

10.青黛散(1)处方:青黛、黄连各6 g,滑石粉、煅石膏各12 g,麻油适量。(2)方法:将上方药共研细末,用麻油调成糊状,以疮面大小定量。用冷开水将患处洗净去痂,将药涂于患处,棉纸外贴。

11.龙蜂散(1)处方:龙胆草、蜂房各6 g,苦参10 g,枯矾3 g,黄豆8粒(炒黑)。(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极细粉末,调匀瓶装备用。先将疮面用淡盐水洗净,继以香油调药末成糊状,敷于患处,每日换药2次。

12.消炎散(1)处方:大黄、甘草、煅龙骨各20 g,炉甘石粉、青黛、氧化锌各10 g,冰片2 g,黄胺嘧啶片20片。(2)方法:先取大黄、甘草置锅中焙黄后研成细末;用钵将黄胺嘧啶(0.5 g/片)及青黛、氧化锌、冰片、龙骨各研成粉,然后加入炉甘石粉。充分混匀,过80目筛。经高压消毒备用。使用时先在患处用1:5 000高锰酸钾溶液洗净,清疮排脓后,取药散加2%龙胆紫适量调成糊状,外搽,每日3次。

13.二白散(1)处方:铅粉(水调摊碗内,艾熏5~7次,以粉黄色为度)、轻粉各30 g。(2)方法:上药为末,用麻油炸槐枝稍枯,去渣取油,调敷患处。

14.如圣散(1)处方:羌活3 g,苍术、防风各2.5 g,五倍子9 g(焙),黄柏15 g(炙)。(2)方法:先炒前4味至赤色,后加黄柏再炒枯,研为细末,敷疮上。若湿者干掺,干者用烛油调敷。

15.三愈散(1)处方:Ⅰ号方为马齿苋50 g,五倍子、枯矾各25 g;Ⅱ号方为密陀僧7 g,蚤休5 g,大黄、青黛、煅石膏各3 g。(2)方法:Ⅰ号方加水1 000 ml文火煎煮30分钟,取药液凉至37℃备用。Ⅱ号方诸药混合研细过120目筛,盛入洁净瓶内消毒备用。使用时将煮沸过的软布蘸Ⅰ号方药液涂擦已消毒过的皮损处,每次30分钟,每日2~3次。根据皮损程度和范围取适量 Ⅱ号方药粉,用香油或杏油调成糊状,涂病损处,每日2~3次。

16.扫光散(1)处方:铅丹、铅粉、松香、枯矾各等份。(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面,撒敷患处,干则用香油调敷。治疗期间忌食辛辣、发物。

17.青白散(1)处方:青黛、轻粉各15 g,煅蛤粉、煅石膏各30 g,黄柏面18 g,苍术面10 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混匀,用时先用温盐水洗净创面,再把药粉直接撒在患处,每日2次。

18.硝黄散(1)处方:芒硝50 g,黄柏、地肤子各30 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过筛装瓶备用。用时,先以地肤子20 g煎水洗净患处,然后撒上药粉,每日2次。

19.三味散(1)处方:甘油粉、生姜各500 g,铜绿120 g。(2)方法:将以上3味药放入碾槽内研如泥,放入沙锅内炒,将姜炒黑(存性)后放擂碗内研成细末,收贮备用。用时,先以金银花藤煎水将疮面洗净,已溃烂者用干面上之,未溃者用棉油调搽。

20.黛荷散(1)处方:青黛、薄荷各150 g,黄柏120 g,冰片6 g,人中白90 g,黄连45 g,硼砂60 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用时,将药粉用香油调成糊状,患处用75%酒精消毒,然后涂敷药膏,覆盖消毒纱布,隔日换药1次。

21.全蝎散(1)处方:全蝎10 g,黄柏30 g,土霉素10片。(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治疗时先将疱疹处用生理盐水冲洗或用黄柏水外擦,洗去黏稠渗出液或结痂。待干后,将配制的全蝎散根据疮面的大小,用香油调成糊状后敷患处。渗出液较多时,可直接将药粉撒患处,保持皮损区清洁干燥,如有黄水流出应随时用无菌棉球拭去,用双氧水或生理盐水处理疮面后重新撒药,每天2~3次。

22.松香散(1)处方:松香、樟丹、枯矾、炉甘石、雄黄各6 g,铜绿3 g,冰片1.5 g,轻粉1 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粉,混匀备用。有渗出者将药粉直接撒上,无渗出者用香油调敷,用药前先把结痂除去,每2天敷药1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