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3 17:50:04

点击下载

作者:(清)蘅塘退士 编选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试读:

前言

唐朝是令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为之骄傲的黄金时代,而产生于那个时代的唐诗则代表了诗歌的极致,达到了难以企及的艺术境界。

唐代近300年间,诗坛上不仅涌现了陈子昂、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白居易、韩愈、孟郊、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等璀璨的群星,而且升起了“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两位光照千秋的诗坛巨星。唐诗在诗体上日臻完善,以五言、七言为主的古体诗、乐府诗乃至律诗、绝句无不具备,许多诗人对近体诗的掌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唐代诗歌流派众多,风格多样。著名诗派有山水田园派、边塞派等,呈现出雄浑、高古、典雅、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清奇、飘逸、旷达等风格,可谓绚丽多姿。唐诗意象的选择、摄取极为广泛,社会生活、人物内心世界无不涉及,真实记录了唐代的社会现实和生活面貌,表达了不同阶层人物的情感和愿望。唐诗以其广泛的题材,开阔的意境,创造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审美境界,取得了后人难以超越的艺术成就。

唐诗的选本很多,《唐诗三百首》的选本也不下十种。然而在众多的选本之中,以清朝乾隆时蘅塘退士所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孙洙自幼家贫,性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乾隆九年考中举人,乾隆十六年得中进士,历任卢龙、大城知县,因遭人谗陷罢官,后任山东邹平知县。乾隆二十五年、二十七年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他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家塾课本。他们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编辑完成,书中收入了唐代不同时期诗人的作品。初唐的诗,多是作者对自己理想的抒发,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也有对未来的憧憬。盛唐时期,是对祖国山河的歌颂,对盛世唐朝的咏叹,当然,也少不了对风花雪月的低吟。随着时代的变迁,唐朝逐渐没落,晚唐诗人们表现出的更多的是对社会的忧虑,对人民疾苦的感伤和对当朝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到后来则是国破家亡的辛酸和无奈。《唐诗三百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唐代历史的缩影。读《唐诗三百首》,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诗人各自不同的风格:李白让我们看到的是盛唐的繁荣昌盛,祖国山河的秀美壮丽,以及诗人本身的豪迈和浪漫,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乐观;杜甫让我们看到的是唐朝统治者奢侈荒淫的生活,是“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凄惨,是一代诗圣忧国忧民、感时伤神的情怀;李商隐让我们知道的是人生苦短,却仍有那么点缠绵悱恻的情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追忆,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高适、岑参让我们领略到的是边塞的美丽风光和战士们不畏苦难驻守边塞、征战沙场的激情,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幻,是“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的气概…《唐诗三百首》以其成功务实的编法、简易适中的篇幅、脍炙人口的诗歌打动着读者,成为儿童的最佳启蒙教材、了解中国文化的模范读本,对中国诗歌选编学、中国人的心理构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在浩瀚的中华典籍中,若论深入人心者,《唐诗三百首》无疑是其中之一。自清代蘅塘退士编成此书,伟人、英雄读之以言志,达官、巨贾诵之以怡情,家家户户持之以教儿童。凡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地方,都有《唐诗三百首》的诵读声,而且还将伴着时代的风雨世代传诵。

本书分卷参照四藤吟社本,并且插入了数百幅精美的图画,使得诗情与画意相得益彰,辉映成趣。此外,本书版式新颖,设计考究,双色印刷,装帧精美,除供广大读者阅读欣赏外,更具有极高的研究、收藏价值。卷一 五言古诗感遇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1]

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

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2]

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春天里兰花繁盛芬芳,秋天里桂花皎洁飘香。世间的草木生机勃勃,自然顺应美好的季节。归隐山林的高人雅士,闻到芳香且满怀喜悦。散发香气是草木本性,怎会求观赏者攀折呢?【赏析】这首诗以比兴手法,寓意于高雅清香的春兰秋桂,不慕求虚荣,不阿谀权贵;芳香出于自然,不是为了博取别人的欣赏。以此来自勉、自娱,透露出诗人洁身自好、不求名利、不与佞臣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注释】[1] 葳蕤:草木枝叶茂盛的样子。[2] 林栖者:栖身于山林中的高人、隐士。感遇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

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1]

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2]

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3]

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4]

此木岂无阴?生长在长江南岸的丹橘,经冬不凋仍然四季常青。这难道是地气暖和使然?橘树有耐寒无畏的本性。丹橘是款待亲朋的佳品,怎奈路途遥远山水阻隔。命运难测只能顺其自然,如同四季变换不能追寻。世人却都偏爱栽种桃李,难道这橘树就不能成荫?【赏析】这一篇以橘喻人。屈原曾经写过一篇《橘颂》,赞美橘树具有的“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品格;《古诗》中也有“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的句子,比喻贤者要求用世。张九龄这首诗兼有这两种意思。橘树之叶经冬不凋,这不是因为地气暖,而是因其自身具有凌寒傲霜的品质。诗人将自己比作橘树,这丹橘本是可以让嘉宾食用的,然而生长在偏远的江南,得不到大家的注意。人们都说要种桃种李,其实丹橘不仅果实可以待嘉宾,而且四季不凋,随时都有树荫,哪一点不如桃李呢?这就像作者虽有才华却得不到赏识,只能作诗申述心中的不平一样。这首诗比喻恰当,抒发情怀婉转自如,故历来为人称颂。【注释】[1] 岁寒心:不畏严寒之心。《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2] 阻重深:指道路被重重阻隔。[3] 循环:命运无常,好坏交替。[4] 树:种植。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

暮从碧山下,

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1]

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2]

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3]

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4]

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5]

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6]

陶然共忘机。走过碧绿的青山脚下,多情的明月伴我归家。回望走过的山间小道,山林青翠且幽深蜿蜒。与友人携手来到田家,小童为我们打开柴门。穿过绿竹入幽静小路,青萝枝叶轻拂着衣裳。欢笑中主人殷勤留宿,共同举杯来畅饮美酒。放声长歌一曲《风入松》,歌罢已夜深群星渐隐。我已沉醉他兴致仍高,陶陶中忘记尘世烦扰。【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暮色月夜与友人同归的田园诗。沿途青幽旖旎的山色,友人清净优雅的居所,以及到友人家受到的礼遇,使诗人在酣饮放歌时,无拘无束,心旷神怡。当时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虽不能说春风得意,却也洒脱无拘。这首到终南山访友诗,笔出自然,格调明快,简练准确,情景交融,自然景色与饮酒放歌的情景跃然纸上,具有浓郁的田园诗风味。【注释】[1] 却顾:回头观望。翠微:青翠的山坡。[2] 田家:田野山村人家,指斛斯山人家。荆扉:荆条编制的柴门。[3] 青萝:攀缠在树枝上下垂的藤蔓。[4] 憩:指留宿。挥:举杯。[5] 松风:指古乐府琴曲《风入松》,此处也有歌声随风而入松林的意思。[6] 忘机:道家语,指忘掉世俗的心思,心性淡泊。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1]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2]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3]

相期邈云汉。花丛中摆下一壶好酒,无相知作陪独自酌饮。举杯邀请明月来共饮,加自己身影正好三人。明月本来就不会饮酒,影子只是随我身而动。暂且以明月影子为伴,趁此春宵要及时行乐。我唱歌月亮徘徊不定,我起舞影子随之凌乱。清醒时我们共同欢乐,酒醉以后便各奔东西。但愿能永远尽情漫游,在茫茫的天河中相见。【赏析】这首诗因波澜起伏,无中生有,静中有动,丝丝相扣而为世人传诵。李白虽在长安供奉翰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深感虚有其职,无事可为,郁郁不快。诗人就是在彷徨苦闷的心情下写的这首诗。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因孤独而邀月、影为伴,时而同饮,时而歌舞,孤独的场景经诗人想象变得热闹、欢快。然而诗人毕竟是“暂伴月将影”,而“行乐及春”“永结无情”才是其内心深处的感慨。诗人将月亮拟人化,并希望与月亮成为好友,其浪漫、率真的性格由此可见一斑。【注释】[1] 三人:即我、明月和身影。[2] 将:和,共。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3] 无情:忘情,尽情。相期:相约。邈:高远。云汉:天河,这里指天上仙境。春思李白

燕草如碧丝,[1]

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2]

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3]

何事入罗帏?燕地小草像碧丝般青翠,秦地的桑树已叶翠枝绿。当你怀念家园盼归之日,正是我思念你断肠之时。春风啊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要吹进我的罗帐呢?【赏析】在这首描写思妇内心独白的诗中,诗人语义双关,用春思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同时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表现异地夫妇之间的思念情怀。居住秦中的少妇,丈夫远在北方戍边,春天的到来激起了她对丈夫忠贞不贰的痴情;同时也遥望远方,遥想丈夫也和自己一样思念对方,希望早日回归故里,早日团聚。全诗明快清新,落笔自然,是诗人描写儿女情长的诗中比较著名的一首。【注释】[1] 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一带。秦:今陕西省。[2] 妾:古代妇女自称的谦词。[3] 何事:何故,为什么。罗帏:用丝织的帷帐。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1]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2]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3]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4]

一览众山小。五岳之首的泰山何等巍峨!青青山色覆盖了齐鲁大地。神奇的自然汇聚千种美景,南北的晨光暮色截然分明。云气蒸腾重叠我心胸激荡,极目远望那一群翩翩归鸟。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脚下的群山非常渺小。【赏析】这首诗描写从山下远眺泰山看到的雄奇壮观的景色,抒发了诗人的凌云壮志。全诗意境开阔、新颖,被人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句。【注释】[1] 岱宗:泰山别名岱,因其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齐鲁:春秋时两个国家,在今山东境内;齐在泰山北,鲁在泰山南。未了:无边无际。[2]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赋予,汇聚。阴阳:阴指山之北,阳指山之南。割:分划。[3] 荡胸:在胸中激荡。决眦:眼睛睁得眼眶几乎裂开。[4] 会当:一定要。凌:登上。赠卫八处士杜甫

人生不相见,[1]

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2]

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

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3]

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4]

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5]

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6]

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7]

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8]

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9]

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10]

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11]

世事两茫茫。人生旅途常有别离不易相见,就像参星商星实在难得相遇。今夜又是一个什么吉日良辰,让我们共同在这烛光下叙谈。青春壮健年少岁月能有多少?转瞬间你我都已经两鬓如霜。昔日往来的朋友一半已去世,我内心激荡不得不连声哀叹。没想到我们已分别廿个春秋,今天还能亲临你家里的厅堂。相分别时你还没有结婚成家,一转眼你的子女已成队成行。他们彬彬有礼笑迎父亲老友,亲切地询问我来自什么地方。还来不及讲述完所有的往事,你就催促儿女快把酒菜摆上。冒着夜雨割来了新鲜的韭菜,呈上新煮的黄米饭让我品尝。主人感慨见面的机会太难得,开怀畅饮一连干掉了十几杯。一连喝干十几杯还没有醉意,你对老友情意深长令我感动。明日分别后又相隔千山万水,人情世事真是令人愁绪难断。【赏析】肃宗乾元元年(758),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冬末赴洛阳。第二年春又由洛阳返回华州,途中遇故交卫八处士有感而作此诗。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叛军猖獗,局势动荡不安,加上荒年,杜甫能在途中遇友,并受到礼遇,悲喜交加,既感到莫大的欣慰,又生发出无限的感慨。诗人用极其自然纯朴的语言,抒发出心中不尽的感慨,情真意切,低回深婉,耐人寻味。【注释】[1] 参与商:即参星和商星,星宿名。[2] 今夕:今夜。语出《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3] 热中肠:内心非常悲伤。[4] 君子:指卫八处士。[5] 行:形容子女众多。[6] 父执:父辈的老朋友。[7] 驱:差遣,安排。罗:张罗,摆设。[8] 间:掺和。黄粱:黄小米。[9] 累:接连。觞:酒杯。[10] 故意:老朋友的情意。[11] 隔山岳:明日又要被山岳隔开,指明日要分手。佳人杜甫

绝代有佳人,[1]

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2]

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3]

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

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4]

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5]

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6]

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

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

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

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7]

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

日暮倚修竹。有一位美艳绝代的女人,独自住在幽深的山谷中。自称出身名门良家女子,飘零沦落才与草木相依。当年关中一带战火连天,自己的兄弟也惨遭杀戮。官高禄厚又有什么用处,连骸骨都没能收进坟墓。世间万事险恶变化无常,万事就像那摇曳的烛光。薄情寡义的丈夫厌弃我,爱上了貌美如玉的新妇。夜合花尚知道朝开夜合,鸳鸯鸟双栖不只身独宿。丈夫眼里只有新人笑容,哪听得到我的悲伤啼哭。大山里的泉水清澈透明,出山后泉水就变得污浊。侍女变卖珍珠刚刚回来,牵起藤萝修补破漏茅屋。不去采摘鲜花装饰鬓发,却总是采摘满把的柏枝。寒风吹动我薄薄的衣衫,日落黄昏我斜倚着青竹。【赏析】诗的主人公是一位在战乱中家道衰落又遭丈夫遗弃,飘零到山中安家的女子。局势动荡,世态炎凉,老天并未因女子不幸的遭遇而怜惜她,反而使其生活更加困难。然而主人公坚贞不屈,没有被不幸压倒,在清贫困窘中顽强地生活着。诗人以青柏的崇高、翠竹的劲拔、泉水的清白比喻空谷佳人的高尚品格。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当时杜甫已辞去华州司功参军之职,携眷属寄居秦州(今甘肃天水),生活十分困难。诗中寄托了诗人的慨叹,又投上了诗人自己的影子,故写得真实、生动、亲切感人,荡气回肠。【注释】[1] 幽居:隐居。空谷:山间峡谷。[2] 子:古时女子也叫子。零落:飘零沦落。[3] 关中:指长安。[4] 衰歇:衰败嫌弃。转烛:烛光随风转动,喻指世事变幻不定。[5] 夫婿:古代妇女称丈夫为婿。[6] 合昏:植物名,即夜合花,其花朝开夜合。鸳鸯:一种水鸟,雌雄相伴不散。[7] 动:动辄,往往之意。盈:满。掬:双手合捧。梦李白杜甫

死别已吞声,[1]

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2]

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

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

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3]

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

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4]

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5]

无使蛟龙得!死别的悲伤痛苦终会消失,生离的悲伤使人痛不欲生。你被流放的地方瘴疠肆虐,被流放的老朋友杳无音讯。你定知我在苦苦把你思念,你终于来到梦中和我相见。只怕见到的不是你的生魂,路途遥远万事皆难以预料。来时飞越南方葱茏的枫林,去时越过昏黑险要的秦关。你现在被流放已身不由己,怎么还能够自由地飞翔呢?梦醒时分月光洒满了屋梁,我仿佛看到你憔悴的容颜。水深浪阔一定要多加小心,千万别遭遇蛟龙袭击伤害!【赏析】“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作者欲写梦,先言别;未言别,先讲死,以死别来衬托生别,极写李白流放绝域、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两句描写梦醒后梦中人仿佛就在眼前的情形,写得十分传神。整首诗不但突出了李白命运的悲剧色彩,而且表达了诗人对李白命运的极度关怀,感人至深。【注释】[1] 吞声:泣不成声。恻恻:内心悲痛不已。[2] 瘴疠:山林间易致人生病的湿热之气。逐客:被朝廷流放的人,与下句的“故人”都指李白。[3] 关塞:指杜甫旅居的秦州。[4] 颜色:容貌。[5] 蛟龙:古代传说中能兴风作浪、发动洪水的龙。这里喻指恶人。梦李白杜甫

浮云终日行,

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

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1]

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

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

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2]

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3]

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

寂寞身后事。天上浮云日日飘来飘去,远游的故人却久去不归。夜晚我屡屡梦中见到你,可知你对我的深情厚谊。分别时你总是神色匆匆,总说能来相见多么不易。江湖上航行多险风恶浪,担心你的船被掀翻沉没。出门时搔着满头的白发,悔恨辜负自己平生之志。高车丽服显贵塞满京城,你才华盖世却容颜憔悴。谁能说天理公道不欺人,迟暮之年却无辜受牵累。即使有流芳千秋的美名,也难以补偿受到的冷落。【赏析】李白因永王李案被牵累,先是被囚禁在浔阳(今江西九江),乾元元年(758)被流放夜郎(治所在今贵州桐梓西北)。第二年春,在巫山途中遇赦。当时杜甫飘零到秦州,得知李白被流放夜郎,日夜惦念着自己的忘年交,以致积思成梦,而有此章。李白和杜甫情谊深厚,杜诗中有十多首诗是咏李白的,对李白的才能和生平给予了高度肯定。因此,当杜甫得知李白的不幸时,以梦的寄托追述了他对李白的同情、怀念,同时对李白的无辜受牵连生出无限的愤慨。【注释】[1] 局促:匆促不安。[2] 冠盖:指冠冕和车盖,这里指京城的达官显贵。斯人:指李白。[3] 网:天理。恢恢:宽广。送綦毋潜落第还乡王维

圣代无隐者,[1]

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2]

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3]

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4]

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5]

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6]

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

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

勿谓知音稀。清明盛世没有隐居的人,英才俊杰都为国家效力。你这无意做官的山林隐士,都不学伯夷叔齐山中采薇。虽然落第不能等待诏命,但能证明你没有才华吗?启程赴考江淮正逢寒食,洛阳家家户户缝制春衣。长安郊外置酒为你饯行,朋友就要踏上归家路程。将要乘船回归南方故里,你就要叩开自家的柴门。你身影将消失在山林中,落日的余晖斜照着古城。才华没有得到赏识任用,不要认为世间缺少知音。【赏析】这首送别友人的诗,给落第之人以慰藉、劝勉,有一种鼓励和振奋的作用。此外,在肯定友人的同时也暗含对当权者不识英才的讽刺。【注释】[1] 圣代: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的时代。英灵:有德行、有才干的人。[2] 东山客:东晋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借指綦毋潜。薇:植物名,又名大巢菜。商末周初,伯夷、叔齐兄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世便以采薇借指隐居生活。[3] 金门:即金马门,汉代宫门名。汉武帝曾令学士在此待诏,以备顾问。远:指未得中第而不能待诏帝侧。[4] 寒食:清明前一天或两天。京洛:河南洛阳,天宝初为东京。[5] 违:离别。[6] 桂棹:桂木做的船桨,借指船。送别王维

下马饮君酒,[1]

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2]

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请君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去向何方。你说自己郁郁不得志,归去隐居在终南山旁。只管去吧我无须再问,山中白云无穷尽之时。【赏析】诗人虽仕途得意,开元中进士,政治上也有抱负,但社会现实又使他的才能无法施展。这次友人仕途受挫归隐终南山,相送饯别,诗人在抒发感叹的同时,对友人的归隐产生羡慕向往之情。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语句看似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而意味无穷。【注释】[1] 之:往,到。[2] 南山:即终南山,主峰位于陕西西安市南。陲:边缘。青溪王维

言入黄花川,[1]

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2]

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

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3]

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4]

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

垂钓将已矣。每当我来到这黄花川上,都会追逐着清清的溪水。溪水随着山路千回万转,其实这段路途不满百里。流过山间乱石轰轰作响,在静谧的山林缓缓流淌。漂浮着嫩绿的菱角荇菜,碧澄的深潭倒映着芦苇。我的心早已经淡泊名利,好似那平静清澈的溪水。我愿留在溪边的磐石上,终日垂钓取乐安度一生。【赏析】这首山水诗作于诗人归隐之后。诗的每一句都可以独立成为一幅优美的画面,全诗又可组合成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诗句自然清淡,绘声绘色,静中有动,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托物寄情,韵味无穷。【注释】[1] 黄花川:位于今陕西凤翔县东北。逐:追逐,循、沿之意。[2] 趣:通“趋”。[3] 菱荇:水生植物,菱角和荇菜,根生水底,叶子浮出水面。葭苇:芦苇。[4] 澹:平静,安静。渭川田家王维

斜阳照墟落,[1]

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

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2]

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

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3]

怅然吟式微。夕阳的余晖照着村庄,牛羊回到深深的小巷。老人惦记远出的牧童,拄着拐杖在门口眺望。抽穗的麦田野鸡鸣叫,稀疏的桑叶蚕儿休眠。归来的农夫扛着锄头,相见时招呼絮语依依。我多么向往隐居生活,不禁怅然吟起《式微》。【赏析】这是一首十分有名的田园诗。诗人当时还在朝廷为官,张九龄被排挤遭贬,王维深感政治上将失去依靠,进退两难。这首诗以自然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极为普通的乡村春末夏初的黄昏景象,刻画了农家自由无拘、简朴清淡的生活。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中,由此产生向往之情,从侧面反映了诗人在宦海浮沉中的苦闷和彷徨。【注释】[1] 墟落:村庄。穷巷:深巷。[2] 雉:野鸡。:鸣叫。[3] 式微: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出自《诗经》。西施咏王维

艳色天下重,[1]

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2]

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

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3]

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

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4]

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5]

效颦安可希?天下人看重美丽容貌,西施岂能长久的贫贱?早晨还在越溪边浣纱,夜晚就成了吴宫宠妃。贫贱时没有什么特别,尊贵后那么不同寻常。梳妆施粉有婢女服侍,穿衣用不着自己动手。君王宠爱她娇态万分,君王迷恋得不分是非。当年同她浣纱的同伴,没有谁和她同车共荣。奉劝邻居家中的女子,光学皱眉怎能受赏识?【赏析】这首诗借西施的故事,感慨世事无常,贵贱发生在朝夕之间,早上还是一个贫家女子,晚上就成了君王面前恃宠的娇娘,就此身价不凡。这首诗强烈讥讽那些由于偶然机遇受到君王恩宠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才士;同时又劝勉世人,不要为了博取他人赏识而模仿别人,故作姿态,弄巧成拙。【注释】[1] 西施:也作西子,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被越王勾践选送给吴王夫差,颇受宠爱。后吴国为越国所灭。[2] 越溪:指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东南,传说西施曾在此浣纱。[3] 傅:通“敷”,擦抹。罗衣:用丝织的衣服。[4] 浣:洗涤。[5] 持谢:奉劝。子:女子。效颦:效,仿效;颦,皱眉。秋登兰山寄张五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

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

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

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

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1]

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2]

共醉重阳节?你在白云深处北山之中,享受着怡然自得的乐趣。登上高山眺望你的住处,心已随鸿雁消逝在天际。望着落日余晖泛起忧愁,清秋佳节使我意气风发。常望见收工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在渡头处歇息。远望天边的树木像荠菜,江畔中的沙洲好似明月。何时你能带来琼浆玉液,与我畅饮共度重阳佳节?【赏析】诗人以独特的感受和画家的艺术笔触写景,情景清雅优美,语言淳朴隽永。这首诗名为寄,实为隔山遥望而不能见,以清秋登高眺望遥寄来抒发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希望朋友于重阳佳节携酒登高。语意亲切自然,寄托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情谊。【注释】[1] 荠:荠菜,一种野菜,茎叶可以食用。[2]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因为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月皆为阳数,故称“重阳节”。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

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1]

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2]

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3]

终宵劳梦想。山上的夕阳慢慢向西落,池塘上的月亮渐渐东升。我披散着头发尽享清凉,推开窗户我悠闲地躺着。微风吹拂荷花清香怡人,竹叶滴落露水声音清脆。想要取出鸣琴弹奏一曲,可惜没有知音前来欣赏。如此美景更加思念老友,日夜都在梦中想念着他。【赏析】这是一首怀念友人的诗。诗人“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语),随手拈来夏日乘凉,日落月升,清风送爽,露珠滴落这些自然景观,巧妙地过渡到思念老友来,可见他对老友的深厚情谊。诗人白描自己所置身的环境,从中感到自己生活的闲适、自在、随意,但也流露出孤寂和落寞的心情。【注释】[1] 散发:古人平时都束发戴帽,散发表示休闲自在不受拘束。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屋。卧闲敞:清闲自在地躺在宽敞的地方。[2] 恨:遗憾。[3] 终宵:整夜。劳:苦于。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1]

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

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2]

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3]

孤琴候萝径。夕阳慢慢落入西边山岭,群山忽然变得昏暗不清。月上松枝含着微微凉意,风声伴着泉声分外动听。打柴的樵夫都已经回去,雾霭中归鸟也入巢栖息。盼望你能如约来寺共宿,我独自抚琴在山路等你。【赏析】常人与人相约,久等不至,难免会心躁不安。然而这首诗人夜宿僧舍等待友人不至的独白,却没有半点这种心情。在等待的过程中,从夕阳西下,群山昏暗到松间夜凉,诗人耐心静候,抱琴独自伫立丝毫没有焦急、猜忌的迹象,对朋友是何等的虔诚和信任。【注释】[1] 暝:昏暗的样子。[2] 烟鸟:指太阳快要落山时暮烟中的归鸟。[3] 萝径:藤萝悬垂的小路。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1]

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2]

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3]

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4]

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5]

微风吹兰杜。悠闲地躺卧在南面书房,拉开窗帘看见明月初上。月光照耀着水面和树木,影子随水波掩映于窗上。不知月亮经历几度圆缺,映照了多少岁月的变迁。思念的人你在清江河畔,今晚一定吟诵思乡之曲。遥隔千里能否共享明月,微风吹拂着清香的兰杜。【赏析】这首由赏月而思念起故人的诗,通过月有盈虚而联想到世间聚散离别无常,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思念与敬仰之情。【注释】[1] 帷:窗帘。[2] 澹:水缓缓地流。演漾:水流摇荡。[3] 荏苒:时间流逝得很快。几盈虚:月亮圆缺反复多次。[4] 美人:自己思慕的人,这里指崔少府。越吟:战国时越人庄舄在楚国为官,曾唱越歌以寄托乡思。[5] 兰杜:兰花和杜若,都散发着芳香。寻西山隐者不遇丘为

绝顶一茅茨,[1]

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2]

窥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车,[3]

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4]

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

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5]

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

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

何必待之子?西山的最高处有间茅屋,从山下上去要走三十里。久叩柴门没有童仆回应,壁缝中看屋里只有桌椅。他若不是驾柴车去云游,就是到秋水潭边垂钓了。错过时机没能与他相见,空负我对他的满腔热情。雨后草色分外青翠嫩绿,晚风将松涛声送进窗户。这清幽的景色多么惬意,心胸耳目顿时旷达开畅。虽没有宾主欢叙的雅趣,却得到清净高雅的情趣。直至尽兴我才满意而归,何必非要和主人相见呢?【赏析】本诗描写诗人寻访山中隐士不遇的情景和感受,通过描写山中清净高雅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别有一番收获的喜悦之情。【注释】[1] 茅茨:茅屋。[2] 扣关:敲门。[3] 巾柴车:意指乘小车出游。巾,作动词用,覆盖。柴车,简陋的车子。[4] 差池:参差不齐,这里是指此来彼往,未能相见。黾勉:勉力,这里意为殷勤。仰止:仰望。止,句末助词。[5] 契:惬意。荡心耳:荡涤心胸和耳目。春泛若耶溪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1]

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

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2]

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3]

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4]

愿为持竿叟。寻幽探奇的心意不曾断绝,此去任由小舟随意地漂流。

晚风吹拂着小船缓缓而行,驶入春花掩映中的溪口处。入夜后转到西边的山谷中,隔山望见天上明亮的南斗。月光下水面升起浓浓夜雾,月亮和两岸树木向后移动。世事如烟雾一般弥漫不定,我想隐居做个垂钓的渔翁。【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归隐后所作,记录了诗人在一个春风和煦的傍晚,乘小船顺风漂入溪口,然后信马由缰地随船漂游,极其自然地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的春江花月夜泛舟图。所过之处,花路、山谷、潭烟、林月等景色,都给诗人一种美好的感受。诗人以自然景象譬喻人生:“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诗人虽曾为仕人,却一心向往清幽、远离纷争的隐居生活。【注释】[1] 幽意:寻幽的心意。偶:通“遇”。[2] 际夜:到了夜里。壑:山谷。南斗:星宿名,即斗宿,和北斗星位置相对。[3] 潭烟:水潭上如烟的夜雾水汽。溶溶:形容雾气柔和迷离。[4] 持竿叟:垂钓的渔翁。宿王昌龄隐居常建

清溪深不测,

隐处惟孤云。

松际露微月,

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1]

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2]

西山鸾鹤群。清溪远流望不到尽头,隐居处只有孤云飘浮。松际间明月悄悄升起,淡淡的月光为你洒下。茅亭花影的睡意正浓,芍药园里长满了青苔。我将远离纷繁的世俗,与西山鸾凤白鹤相伴。【赏析】这首诗通过对王昌龄住处清新幽静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山中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诗形象明朗,诗旨含蓄,意向显豁,引发人的联想。【注释】[1] 宿:喻夜静时花影亦如睡去。药院:种着芍药的庭院。滋:繁衍。[2] 谢时:“谢时人”的简称,即告别世人。鸾鹤群:与鸾、鹤为伍。古人认为鸾和鹤是仙人的禽鸟。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岑参

塔势如涌出,

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1]

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2]

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3]

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

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

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4]

宫观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

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5]

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6]

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7]

觉道资无穷。这座宝塔宛如平地涌出,独自高耸入云直指天宫。登上它如远离尘世喧嚣,塔梯像盘旋于空中一样。雄伟挺拔镇守神州大地,塔势神奇犹如鬼斧神工。四角如阻碍了太阳运转,七层塔峰可与青天相接。下看飞鸟正在脚下飞翔,俯身听到山风擦塔而过。起伏群山如大海的波涛,延绵不断地向东方奔流。青青的槐树掩映着大道,宫室楼台显得非常精巧。秋色随风从西面飘过来,苍茫之景遍布整个关中。汉代王陵建在北原之上,万古以来一直那样苍茫。登此塔明白了清净佛理,素来信奉善因必有善果。我决意弃官而归隐山林,只有佛学之道受用无穷。【赏析】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一年(752)秋。当时同登慈恩寺的还有杜甫、储光羲,五人分别就此题作诗。沈德潜认为:登慈恩寺塔,少陵(杜甫)下应推此作。诗在描绘登塔四面眺望时,各有胜景特色,东面群峰连绵,南面宫观玲珑,西面秋色满关,北面五陵青秀。身临这种苍莽的景色中,又登的是佛塔,自然使人领悟到佛理,甚至想辞官皈依佛门。当然这不过是诗人突发奇想,借题发挥而已。【注释】[1] 出世界:高出于人间世界。蹬道:塔的石阶。[2] 突兀:高耸的样子。神州:古称赤县为神州。峥嵘:高耸的样子。鬼工:鬼斧神工,非人力所能建造的神奇工程。[3] 苍穹:天空。[4] 驰道:供车马驰行的大道。[5] 五陵:长安城西北有汉代五位皇帝的陵墓,即汉高祖长陵、汉惠帝安陵、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汉昭帝平陵。[6] 净理:佛家的清静之理。了:了然。胜因:善缘、善因。夙:素来。[7] 挂冠:辞去官职。觉道:佛学中消除一切欲念和物我两忘的大觉之道。资:应用,供应。贼退示官吏元结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与?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昔年逢太平,

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

洞壑当门前,

井税有常期,[1]

日晏犹得眠。

忽然遭世变,[2]

数岁亲戎旃。

今来典斯郡,[3]

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

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

此州独见全。

使臣将王命,[4]

岂不如贼焉?

今彼征敛者,

迫之如火煎。

谁能绝人命,

以作时世贤。

思欲委符节,

引竿自刺船。

将家就鱼麦,

归老江湖边。我过去欣逢世道太平,在山林中隐居二十年。庭院中泉水涓涓流淌,门前的峡谷幽深宁静。缴纳赋税有规定日期,早晚还能安然地睡眠。忽然发生了安史之乱,我多年随军南征北战。现在来治理这个州郡,山中的蛮夷纷纷作乱。强蛮见百姓生活贫苦,不忍让百姓再遭屠掠。所以邻近州郡被攻陷,这个地方幸免遭劫难。使臣们奉令收取租税,难道还比不上盗贼吗?缴纳租税的穷苦百姓,被逼得如在火上煎熬。怎能断绝人们的生路,用来换取贤臣的美名。我真想辞去官职归隐,自己撑船离开这地方。带着家眷移居到他乡,在江边独享欢乐晚年。【赏析】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可一言以蔽之:苛政猛于盗贼。其实在此诗的序中已说得明明白白的了:“岂力能制敌与?盖蒙其伤怜而已。”盗贼与官府相比,倒显得“有道”了!这岂止是讥讽,简直是血泪控诉了!“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这虽然是诘问,但却是明知故问,很显然这些横征暴敛的使臣就是不如盗贼!他们哪里会顾及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呢?他们要的就是敲骨吸髓的榨取。作为一个有良心的文人、官员,元结不想把百姓逼上死路,而想归于田园江湖,不闻不问,求得些安慰,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作者这种消极回避的方式根本不能救民于水火之中。【注释】[1] 井税:这里指赋税。[2] 世变:安史之乱带来的社会动荡。戎旃:军帐。[3] 典:镇守,治理。斯郡:指道州。[4] 使臣:朝廷派到各地催征各种赋税的官员。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1]

燕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

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

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

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

性达形迹忘。

鲜肥属时禁,

蔬果幸见尝。

俯饮一杯酒,

仰聆金玉章。

神欢体自轻,

意欲凌风翔。

吴中盛文史,

群彦今汪洋。

方知大藩地,[2]

岂曰财赋强?官署前排满卫士的画戟,内室里散发着缕缕清香。海面上的风雨飘然而至,亭阁顿时使人心清气爽。烦闷燥热立即消散而去,所有宾客云集整个厅堂。惭愧自己虽然官高位尊,但未能使百姓安居乐业。通晓事物之理能分是非,天性旷达就可忘掉一切。盛夏之时禁食鲜鱼肥肉,要多把蔬菜水果来品尝。俯下身喝杯香甜的美酒,抬头恭听诸君吟诵华章。神情舒畅身体感到轻盈,真想凌风飞上广阔天空。苏州会聚了众多的才子,才学之士如灿烂的群星。才知这广阔的神州之地,难道仅仅是财税富足吗?【赏析】此诗系韦应物任苏州刺史时所作。这首诗描写的是韦应物日常生活的情景,表现了当地文化的强盛和诗人豁达的心胸。此诗的“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两句为历代说诗者欣赏,谓其气象森严中有闲适,用词凝练准确。【注释】[1] 森:森列,罗列众多。戟:古代的一种兵器。燕寝:供休息安居的处所。[2] 大藩:大的州郡,这里指苏州。藩,原指藩王的封地。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

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1]

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

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2]

沿洄安得住。凄然地辞别了好朋友,驶向烟雨蒙蒙的江心。在乘船返回洛阳之际,传来广陵树间的钟声。此时我们在扬州惜别,不知何处才能再相逢。世间事如同浪里行舟,顺流逆流都无法停下。【赏析】这首诗描写诗人与好友依依惜别之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烘托出诗人对好友的真挚感情,同时感叹对多变世事的无能为力。全诗语言含蓄,自然超凡。【注释】[1] 棹:船桨,这里指船。广陵:古扬州城,今江苏扬州。[2] 沿:顺流而下。洄:逆流而上。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1]

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

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

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

何处寻行迹?今天斋舍受到寒冷侵袭,忽然想念起山中的友人。也许他在深山涧底打柴,归来像仙人煮白石充饥。此时我应带着一壶佳酿,在风雨的夜晚去看望他。落叶覆盖了静静的空山,我到哪里寻找你的踪迹?【赏析】这是一首思念友人的诗。本诗通过简单朴实的语言,隐现出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同时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生活的担忧和对友人的无限思念之情。【注释】[1] 郡斋:滁州刺史官署的斋舍。长安遇冯著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1]

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2]

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3]

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

鬓丝生几缕?友人从东方来到京城长安,衣衫上还带有灞陵的雨露。问友人有什么事来到京城,他说要买开山种地的斧子。沐浴了春风的繁花在盛开,哺育了幼雏的燕子在飞翔。去年分别到如今又是一春,他的两鬓又添了几缕白发?【赏析】在一个春暖花开、乳燕纷飞的日子里,诗人见到朋友冯著。冯著是诗人的好友,韦应物曾数次写诗给他。如今冯著要隐居山中了,他是为了伐木之需而入长安买斧的,衣上似还沾着灞陵的春雨。韦应物显然是惦记着已经隐逸的冯著的。“冥冥”几句,表面是写春景,实则也写出了韦应物见到老友的欣喜之情,诗人对冯著很关切:好像昨日才分别似的,不觉又是一年春天了,你的头发又白了几根呢?这中间也夹杂了韦应物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注释】[1] 灞陵:即灞上,古地名,在长安东,因汉文帝葬于此,故得名。[2] 采山:意指隐居山林。[3] :轻快飞翔的样子。夕次盱眙县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1]

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

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2]

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3]

听钟未眠客。卸下船帆停泊在淮镇边,这里临近一家孤独驿站。浩浩狂风掀起汹涌波涛,残阳渐渐西沉大地昏暗。山峦昏暗人们都已回家,芦花如雪飞雁栖宿沙州。孤独之夜遥想故乡长安,卧听钟声游子怎能入眠?【赏析】这是一首抒发羁旅之愁的诗。此诗以眼前所见的萧瑟秋景自然地衬托羁愁,并以景物加深羁愁,写出了诗人在异乡孤单寂寞、不堪羁旅之愁。

吏舍跼终年,[4]

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5]

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6]

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7]

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

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8]

慕陶直可庶。【赏析】本诗描写清晨郊外清幽恬静的景色,寄情于景,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仕途生活的厌倦。【注释】[1] 淮镇:淮水边上的一个小镇。[2] 山郭暗:日落后山峦昏暗。芦洲:芦苇丛生的水泽。[3] 秦关:韦应物的故乡在长安,古代长安属秦地。[4] 踞:拘束。[5] 澹:澄清。虑:思绪。[6] 缘:通“沿”,沿着。还复去:往来徘徊。[7] 霭:云气,此为动词,有笼罩之意。[8] 庐:茅庐,草屋。庶:差不多。东郊韦应物我终年在官署中拘束着,清晨来到郊外豁然开朗。杨柳在春风下徐徐飘荡,青翠的山色澄清了思绪。惬意地倚靠着树丛歇息,沿着山路徘徊不舍离去。蒙蒙的细雨笼罩着原野,斑鸠鸣叫却不见其行踪。喜欢这清幽恬静的胜景,但公务缠身来去太匆忙。总有一天我将辞官隐居,像陶潜那样自在地生活。送杨氏女韦应物

永日方戚戚,[1]

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2]

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3]

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

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

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4]

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5]

任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

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6]

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

见尔当何秋?…居闲始自遣,

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7]

零泪缘缨流。我的心里整日悲伤不快,女儿出嫁远行路途遥远。今天女儿就出嫁到他乡,此次出行却是逆水行舟。你自幼痛失母亲的关爱,抚育你我倾注更多心血。幼小的妹妹靠姐姐抚育,姐妹难以割舍哭泣不止。面对此情景我肝肠寸断,女大当嫁不能总在身边。你自小缺少母亲的训导,我怕你对公婆侍奉不周。幸好你嫁入的是好人家,会得到他们的信任体恤。家境清贫更要崇尚节俭,嫁妆哪能做到周全丰厚。你要尊老爱幼遵守妇道,妆容和举止要合乎礼节。父女离别就在今天早晨,日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平日里我还能自我解忧,临别时的伤感无法排遣。回来后看到孤单的幼女,禁不住流下悲伤的眼泪。【赏析】诗人的大女儿要出嫁,他的心情异常复杂,于是写了这首诗。开头点明女儿将出嫁之事——女儿要嫁到很远的地方。念及女儿幼年丧母,自己又当爹又当妈,当此离别之际,心中甚为不忍。然而女大当嫁是天经地义的事。诗人忍痛告诫女儿,到了夫家要遵从礼仪、孝道,要勤俭持家,这又是对女儿的一片殷殷期望。诗人终究不能摆脱离别的愁情:女儿此番远行,何时能再见面啊!平时安静时还能自我安慰,临到女儿出门时,不仅潸然泪下!尤其是嫁女儿出门,归来看到女儿原先房中空空,那种凄恻、离别的伤感,怎能用语言来表达呢?我们可以想象诗人想痛哭一场的情感。嫁女本是喜事,可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毕竟“心头之肉”就要离自己而去,且路途遥远,不知何日才能再见!这是一幅令人肠断的“嫁女图”!【注释】[1] 戚戚:悲伤忧愁的样子。悠悠:遥远。[2] 行:出嫁。[3] 无恃:幼时无母。[4] 阙:通“缺”,缺少。内训:母亲的训导。[5] 令门:好的人家,这里指女儿的夫家。尤:过失。[6] 猷:规矩,礼节。[7] 缨:帽的带子,系在下巴下。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

汲井漱寒齿,

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1]

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2]

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3]

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

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

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4]

悟悦心自足。汲取寒凉的井水漱口刷牙,再拂去沾在衣衫上的尘埃。清闲自在地捧起佛门经书,走出书斋逐字逐句地诵读。叹佛经真谛不被世人领悟,荒诞之事却为人们所追寻。经书劝善积德必有好回报,但苦于无法领会其中含意。僧人的庭院静寂而又幽雅,青苔一直蔓延到竹林深处。太阳升起时晨雾还未散尽,葱郁的青松仿佛刚刚沐浴。我心宁静悠然却难以表达,领悟了佛理心中畅快满足。【赏析】这首诗有点类似于东晋南朝的“玄言诗”,玄言诗是阐述玄理的,而柳宗元此诗则以寂静之境来印证佛理,诗人是想在此环境中,在这种心态下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扰和苦闷。【注释】[1] 贝叶书:即佛经。古印度没有纸时,常用贝多树叶写经文。[2] 真源:真正的本源。了:了然,明白。[3] 缮性:修养本性。[4] 澹:宁静。悟悦:悟道后的喜悦。溪居柳宗元

久为簪组束,[1]

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

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2]

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3]

长歌楚天碧。长久地为做官所束缚着,庆幸被贬永州得以解脱。自在闲居且与农家相邻,有时还像山林中的隐士。清晨踏着朝露耕田除草,夜晚泛舟观赏青山绿水。来去都看不到世俗之人,仰望碧空蓝天自由高歌。【赏析】这首诗是作者被贬至永州后作的,诗中描写了诗人在山林中悠然自得、如隐士般的生活,同时也暗含了作者被贬的悲伤之情。【注释】[1] 簪组:古代官吏的冠饰,此处代指做官。谪:流放,放逐。[2] 榜:船桨。[3] 楚天:永州,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乐府塞上曲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1]

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

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2]

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3]

矜夸紫骝好。深秋桑叶凋零寒蝉悲鸣,八月萧关古道秋高气爽。出塞再返回天气已转寒,枯黄的芦草覆盖着原野。来自幽州并州的勇士们,都埋葬在这尘土黄沙中。莫学那自恃勇武的游侠,只知道夸耀自己的骏马。【赏析】这是王昌龄所作的边塞诗。他的诗大都写得意气风发,可与岑参的边塞诗媲美。在这首诗中,他讽喻市井游侠,同时也让人看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塞下曲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

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4]

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

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5]

白骨乱蓬蒿。饮完战马渡过秋水,水寒浸骨疾风如刀。茫茫沙漠夕阳西下,暮色之中远望临洮。昔日长城征战频繁,所有将士士气高涨。黄沙弥漫古今长城,杂草在遗骸中生长。【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塞外战场荒凉悲惨的诗,表达了作者对保家卫国的戍边将士的赞扬之情,也表现出作者反对那些无谓的征战和杀伐。关山月李白

明月出天山,[6]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7]

吹度玉门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