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复旦大学856经济学综合基础考前冲刺最后三套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3 18:23:08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9年复旦大学856经济学综合基础考前冲刺最后三套卷

2019年复旦大学856经济学综合基础考前冲刺最后三套卷试读:

复旦大学856经济学综合基础考前冲刺最后三套卷(一)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

1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储蓄率的变动对经济有哪些影响?

2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3什么是战略性贸易政策?你认为它的实施能实现预期的目的与效果吗?

二、计算题(每题15分,共45分)

1假定经济满足Y=C+I+G,消费C=800+0.63Y,投资I=7500-20000r,货币需求L=0.1625Y-10000r,名义货币供给量6000亿,价格水平为1,问当政府支出从7500增加到8500亿时,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有多大?

2假定我们有下述形式的消费函数,即:C=200+0.9Y。式p中,Y是持久收入。假定消费者按照本年和上一年的可支配收入的p简单平均来估算他的持久收入,即:Y=0.7Y+0.3Y。式中,pdd-1Y是当年可支配收入。d(1)假定可支配收入在第一年是6000美元,在第二年也是6000美元,在第二年的消费是多少?(2)假定可支配收入Y在第三年增加到7000美元,并且在所有未d来年份都保持在7000美元。在第三年和第四年以及所有其余年份的消费各是多少?(3)什么是短期边际消费倾向?什么是长期边际消费倾向?(4)解释为什么上述消费的表达式比仅取决于现期收入的简单消费函数可以对消费做出更为准确的描述?

3一垄断厂商以常数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AC=MC=3生产。该垄断者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为Q=30-P。(1)试求该垄断者的利润最大化价格和产量,并计算出其利润为多少?(2)假设第二个厂商加入该市场,两厂商形成古诺竞争。记Q为1第一个厂商的产量,Q为第二个厂商的产量。现在,市场需求函数2为Q+Q=30-P。设第一个厂商的边际成本为3,第二个厂商的边12际成本为6。试求各厂商的反应曲线。(3)计算古诺均衡。求出市场价格和各厂商的利润。(4)为什么古诺竞争中两厂商的总产量比第一个厂商作为垄断者时的产量要高?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说明不利供给冲击对需求管理政策的影响,并结合我国供给侧改革进行分析。

2“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请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进行分析。

3国外对我国产品频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诉讼,请分析这类贸易摩擦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分析我国政府和企业在WTO规则下的应对策略。

复旦大学856经济学综合基础考前冲刺最后三套卷及详解(一)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

1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储蓄率的变动对经济有哪些影响?

答: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储蓄率上升,会导致人均资本的上升,而人均收入是人均资本的增函数,因而储蓄率上升会增加人均产量,直到经济达到新的均衡为止。储蓄率下降的结果则反之。

另一方面,稳态意味着:∆Y/Y=∆N/N=∆K/K=n,所以,储蓄率的变动不能影响到稳态的增长率,从这一点上说,储蓄率的变动只有水平效应,没有增长效应。

在图1中,经济最初位于C点的稳态均衡。现在假定人们想增加储蓄,这使储蓄曲线上移至s′f(k)的位置,这时新的稳态为C′。比较C点和C′点,可知储蓄率的增加提高了稳态的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

图1 储蓄率增加的影响

新古典增长理论在这里得到的结论是储蓄率的增加不能影响到稳态增长率(因为这一增长率是独立于储蓄率的),但确实能提高收入的稳态水平。

2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答:(1)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定义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也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它的产生不是由于商品的价格高于价值,而是由于工人在同样的劳动时间中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个别或少数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2)两者的区别

①在现实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单个企业开始的。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能产生相对剩余价值,只能产生超额剩余价值。

因为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决定于个别劳动时间,所以,单个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使生活资料价值降低,不能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不能产生相对剩余价值。

②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资本家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

少数企业不可能长期垄断先进生产条件,其他企业也会竞相采用新技术。当先进技术得到普及后,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此时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商品价值相应下降。原来的先进生产条件转化为一般的生产条件,社会价值和个别价值的差额将不复存在,从而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超额剩余价值在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整个资本家阶级却普遍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

由此可知,超额剩余价值是由单个或个别资本家生产出来的,相对剩余价值是当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所有的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

3什么是战略性贸易政策?你认为它的实施能实现预期的目的与效果吗?

答:(1)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基本内容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观点是由新贸易理论者提出的。新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在某些产品的出口上占据统治地位仅仅是因为它们有企业在该产业中获得第一进入者优势,这些产业由于较大规模经济的要求只能维持几家企业。

战略性贸易政策有两个组成部分。第一,如果政府采取适当的行动,能够保证本国企业而不是外国企业在一个产业内赢得第一进入者优势,就有助于提高国民收入。因此,按照战略贸易政策观,一国政府应该利用补贴支持有前途的企业进入新兴产业。第二,如果政府要帮助企业克服障碍进入由外国企业获得第一进入者优势的产业,则要对该产业加以干预。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政府通过各种贸易政策,如生产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影响或改变企业的策略行为,最终达到增加本国贸易利益的目的。即在不完全竞争环境下,实施这一贸易政策的国家不但无损于其经济福利,反而有可能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2)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已成功地描述了当今国际贸易的发展现象。它之所以对现实世界能提出合理的解释,是因为放松了传统贸易理论最根本也是最不现实的假设,即世界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从而确定现实的研究方向。但是,由于一个系统性完整的一般性不完全竞争理论并没有建立起来,以其为基础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并没有上升到替代传统贸易理论的高度,相反,还有许多缺陷和不足,在其现实的实施中也具有其本身的局限性。

①依赖于一系列严格的限制条件,除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这两个必要条件外,还要求接受补贴的企业能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保持住自身的垄断地位,且别国政府不会采取报复措施等。一旦条件得不到满足,就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

②背弃了自由贸易传统,采取富于想象力和进攻性的保护措施,劫掠他人市场份额与经济利益,容易成为贸易保护主义者加以曲解和滥用的口实,恶化全球贸易环境。

③在研究方法上,战略性贸易政策缺乏不完全竞争条件下政策干预效应的统计分析,需要进行更多的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

因此,在贸易自由化的全球背景下,虽然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以保护本国利益具有必要性,但必须对其可行性和实施后果进行谨慎分析,才有可能实现预期的目的与效果。

二、计算题(每题15分,共45分)

1假定经济满足Y=C+I+G,消费C=800+0.63Y,投资I=7500-20000r,货币需求L=0.1625Y-10000r,名义货币供给量6000亿,价格水平为1,问当政府支出从7500增加到8500亿时,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有多大?

解: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L=M/P,即0.1625Y-10000r=6000/1,可得LM曲线为:

r=0.1625Y/10000-6000/10000①

当政府支出为7500亿时,由产品市场均衡条件Y=C+I+G,即Y=800+0.63Y+7500-20000r+7500,可得IS曲线为:r=15800/20000-0.37Y/20000②

联立①②,求得均衡产出Y=4000,均衡利率r=0.05。

因此,当政府支出为7500时,投资支出为I=7500-20000×0.051=6500。

当政府支出增加为8500时,由产品市场均衡条件Y=C+I+G,即Y=800+0.63Y+7500-20000r+8500,可得新的IS曲线为:r=16800/20000-0.37Y/20000③

联立①③,求得Y≈41438.85,均衡利率r≈0.07。

因此,当政府支出为8500时,投资支出为I=7500-20000×0.072=6100。

所以,挤出效应可以表示为:∆I=I-I=6500-6100=400。12

这表明政府支出的增加挤出了400亿私人投资。

2假定我们有下述形式的消费函数,即:C=200+0.9Y。式p中,Y是持久收入。假定消费者按照本年和上一年的可支配收入的p简单平均来估算他的持久收入,即:Y=0.7Y+0.3Y。式中,pdd-1Y是当年可支配收入。d(1)假定可支配收入在第一年是6000美元,在第二年也是6000美元,在第二年的消费是多少?(2)假定可支配收入Y在第三年增加到7000美元,并且在所有未d来年份都保持在7000美元。在第三年和第四年以及所有其余年份的消费各是多少?(3)什么是短期边际消费倾向?什么是长期边际消费倾向?(4)解释为什么上述消费的表达式比仅取决于现期收入的简单消费函数可以对消费做出更为准确的描述?

解:(1)由于消费者连续两年的可支配收入都是6000元,根据持久收入的公式可知,第二年的持久收入为6000元,因此第二年的消费为:C=200+0.9×6000=5600(元)。23(2)第三年的持久收入为:Y=0.7×7000+0.3×6000=p6700(元);

第三年的消费为:C=200+0.9×6700=6230(元);34

第四年的持久收入为:Y=0.7×7000+0.3×7000=p7000(元);

第四年的消费为:C=200+0.9×7000=6500(元)。4

由于以后的收入一直维持在7000元,则第四年以后的持久收入也一直保持在7000元,因而消费也将一直保持在6500元这一水平上。(3)短期边际消费倾向表明的是消费和当年收入之间的关系,将持久收入公式代入消费函数:C=200+0.9×(0.7Y+0.3Y),短dd-1期边际消费倾向为:∂C/∂Y=0.63。d

长期边际消费倾向表明的是消费和长期收入(持久收入)之间的关系,直接由消费函数可以得到长期边际消费倾向为:∂C/∂Y=p0.9。(4)仅取决于现期收入的简单消费函数,即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无法解释实证中的以下结果:边际消费倾向并不是递减的而是递增的,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是基本稳定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是基本相等的。这种实证结果与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的不一致,被称为“消费函数之谜”。

本题的消费函数实质上反映的是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该理论区别了暂时性收入变化的边际消费倾向和长期性收入变化的边际消费倾向,暂时性的收入变化对于消费的影响很小,而长期性收入变化才会对消费具有较大影响。因此,持久收入假说下的消费函数能够更加准确地对消费进行描述。

3一垄断厂商以常数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AC=MC=3生产。该垄断者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为Q=30-P。(1)试求该垄断者的利润最大化价格和产量,并计算出其利润为多少?(2)假设第二个厂商加入该市场,两厂商形成古诺竞争。记Q为1第一个厂商的产量,Q为第二个厂商的产量。现在,市场需求函数2为Q+Q=30-P。设第一个厂商的边际成本为3,第二个厂商的边12际成本为6。试求各厂商的反应曲线。(3)计算古诺均衡。求出市场价格和各厂商的利润。(4)为什么古诺竞争中两厂商的总产量比第一个厂商作为垄断者时的产量要高?

解:(1)垄断厂商的利润函数为:π=PQ-TC=(30-Q)Q2-3Q=-Q+27Q;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dπ/dQ=-2Q+27=0,解得Q=13.5。

此时价格为P=30-Q=16.5;2

利润为:π=-Q+27Q=182.25。(2)厂商1的利润函数为:π=PQ-TC=(30-Q-Q)Q111121-3Q;1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π/∂Q=27-2Q-Q=0;1112

可得厂商1的反应函数为:Q=(27-Q)/2①12

厂商2的利润函数:π=PQ-TC=(30-Q-Q)Q-6Q;2221222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π/∂Q=24-Q-2Q=0;2212

可得厂商2的反应函数为:Q=(24-Q)/2②21(3)联立求解寡头反应函数①②两式,可得厂商1的产量Q=10,1厂商2的产量Q=7,市场价格P=30-Q-Q=30-10-7=13。212

因此,厂商1的利润π=PQ-TC=13×10-30=100;111

厂商2的利润π=PQ-TC=13×7-6×7=49。222(4)古诺竞争时的总产量比第一个厂商作为垄断者的产量要高的原因在于:古诺竞争时存在两个厂商,每个厂商不仅要考虑自己的生产决策,还要考虑对手的决策对自己的影响,两者对产量进行竞争。两个厂商对市场的垄断势力都比单独一个厂商控制市场时要小,所以其产量比第一个厂商控制市场时的产量要高。这其实是寡头垄断与完全垄断效率的区别。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说明不利供给冲击对需求管理政策的影响,并结合我国供给侧改革进行分析。

答:需求管理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如图2所示。假定由于石油危机等原因,总需求不变,仍为AD,而短期总供给曲线AS由于供给冲击向左移动到AS′,总需SS求曲线AD和新的短期总供给曲线AS′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S′,价格水平为P′,即产量低于充分就业的产量,价格却高于充分就业的价格水平,此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滞胀状态,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状态。

图2 滞胀

为了减轻通货膨胀和失业给整个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此时会运用需求管理政策干预经济。根据图2,如果政府能将经济的总需求曲线从现在的AD向右移动到AD′,使其和AS′曲S线相交于图中的E点,便可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比较E点和E′点可知,虽然产出增加,失业降低,但通货膨胀率进一步提高了,也就是说,传统的需求管理政策并没有解决滞胀问题。

供给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主要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它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面对不利供给冲击,需求管理政策已无法解决问题,亟需供给侧改革。只有通过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使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请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进行分析。

答:(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也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但是,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才被生产出来,货币才能现实地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3)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首先是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形成过程继续延长,超过一定点就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是生产资料的转移和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两重性是以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基础的。工人的具体劳动将生产过程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即生产资料价值转移过程;工人的抽象劳动凝结到新产品中去形成新价值,即工人的活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4)价值形成过程继续延长,超过一定点,就会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至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工人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价值,超过的那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因此,雇佣工人一天的劳动时间实际上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用以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剩余劳动时间,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5)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价值形成过程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生产出剩余价值,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也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3国外对我国产品频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诉讼,请分析这类贸易摩擦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分析我国政府和企业在WTO规则下的应对策略。

答:(1)我国产品频繁遭遇反倾销和反补贴诉讼的原因在于:

①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迅速,对世界贸易的影响力逐渐加大,这是根本原因。中国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必然取得更大的世界市场份额,一方面引起了同类产品竞争国的疑虑;另一方面在进口国造成了同类产品更剧烈的竞争。因此,一些国家便会想尽办法来削弱我国在某些行业和领域的比较竞争优势地位,而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或“反补贴税”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旦被调查的中国产品被课以重税,将会失去价格优势,其竞争力便会大打折扣。

②反倾销作为世贸组织允许的保护国内相关产业不受冲击的法律武器,被一些国家滥用。随着各国关税的进一步降低,用关税壁垒保护国内产业已不大可能,而且关税减让是双方的,任何一方不得任意提高。而反倾销税的实施是单方的,进口国有自由裁量权,反倾销税也普遍高于关税,因此各国普遍采用这种又合法又便利的方法,转嫁经济危机,保护国内工业,甚至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将进口产品挤出国内市场。

③出口企业国际营销战略的失误。中国出口企业大多缺乏对国际市场的深入调研和总体把握,单纯依赖低价战略打入国际市场的居多,具体表现在短视的国际营销策略上:出口企业急于出口,同行竟相压价,低价倾销的客观存在成为反倾销诉讼的导火线;出口企业对进口国的文化及消费者心理缺乏了解,忽视出口产品的技术创新和后续改进,只能以廉价销售;出口企业未能把握国际市场和进口国行情,及时调整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致使某些商品大量涌入进口国,增大了对我国反倾销、反补贴的概率。

④我国企业对反倾销、反补贴诉讼消极应对。在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贴案中,经常出现无人应诉的局面,结果使对方不战而胜,除因“一国一税”制度使企业应诉积极性降低之外,企业缺乏反倾销应诉意识是问题关键所在。而应诉经费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亦导致企业应诉不力。而且越是如此就越导致国外的变本加厉,久而久之,又鼓励了国外相关产业的反倾销、反补贴势头。(2)面对频频发生的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诉讼,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应对策略有:

①加快制度的调整和创新

制度既是引发贸易摩擦的原因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应尽快建立符合WTO规则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协调,争取用磋商的方法解决贸易争端和摩擦。另一方面,我国应该针对主要贸易伙伴新近出现的法律,建立、健全我国的法律防范体系。

②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的发展战略

过高的外贸依存度极容易引起贸易摩擦。从长远的战略来看,将扩大内需作为确保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战略,既有利于缓解贸易摩擦又有利于避免可能的产业空洞化问题。

③建立、健全和完善贸易救济体系

我国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贸易救济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国实施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技术性壁垒等的法规体系,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贸易救济体系。同时,健全应对贸易摩擦的快速反应机制和敏感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加强对不公平贸易做法的调查和制裁,保护国内产业和企业应得利益。

④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摩擦、争端解决机制

建立多边救济、区域和双边救济、国内救济等多层次的贸易救济机制,增强适应和应变能力;建立外国贸易政策体系变动预警机制和产业预警机制;建立贸易和投资申诉中心,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⑤整合上下游资源打通产业链,改变国际营销战略

我国企业应该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打通产业链,实现“中国制造”的升级之路。另外,我国企业还要加强“出口自律”,尽量分散出口目的地,避免一种产品在短时间内在一个进口市场大量增加。将投资政策和贸易政策有机结合,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抵消贸易壁垒的不良影响。

⑥注重政治关系对贸易摩擦的解决

注重政治关系对贸易摩擦的解决,利用西方国家的院外民主争取自身的贸易利益和产业、企业利益。企业在遇到国外起诉时,应该与行业协会、政府合作,积极应对,积极争取自己的合理权益。

⑦建立对话和磋商机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