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明探索系列(当当网知识精选畅销系列,全三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3 21:22:59

点击下载

作者:《文明探索系列》编委会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古文明探索系列(当当网知识精选畅销系列,全三册)

古文明探索系列(当当网知识精选畅销系列,全三册)试读:

文明探索:古印度

彩插

第一章 追踪印度文明演进的步伐

度文明拜印度河这条源自雪山、归于大海的河流所赐,最早在哈拉巴拉开了序幕,哈拉巴发达的城市文明为印度文印明创造了一个高的起点。在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断裂之后,文明继续在躁动中演进。古印度经历了自身的繁荣、外族的入侵、列国的纷争、帝国的崛起,在抗争与融合、分裂和统一之间撰写着不平凡的历史。

1.印度文明的源头

度原为婆罗多,是古印度一个名叫婆罗多的国王建立的国家,印度一词由信德河而得名。“信德”出自印度的梵文,意为印“海洋、江河”,信德河就是现在的“印度河”,所以印度最初指印度河流域这个地理名称。后来,才逐渐包括恒河流域以至整个南亚次大陆。古波斯语将信德变为“印督”;古希腊人特别是在亚历山大统治的马其顿时期,又把“印督”改为“印度伊”,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印度称为“印度斯”,后来罗马沿袭了这个词。

印度地处南亚,良好的气候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都为人类早期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在印度次大陆这块土地上,适宜的气候条件加上印度河、恒河的滋养,印度早期农业得以顺利发展,也为人类文明的演进提供了足够的食物;再者,这一地区河流、湖泊密布,不仅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还孕育了丰富的鱼类资源,繁茂的原始森林中栖息着各种野生动物,这些都为印度早期的渔猎者提供了恣意驰骋的场所,最终逐渐形成了以印度河和恒河为中心的古代印度文明。印度河孕育的古文明——哈拉巴文明以两座城市为标志:摩亨佐·达罗与哈拉巴。左图和下页图为摩亨佐·达罗遗址,在砖石废墟之后巍然耸立着一座公元2世纪时的佛塔。印度河流域出土的艺术作品——母亲赤陶像,表现了印度文明源头处对母性的崇敬。

目前亚洲发现最早的人类,就是在印度博德瓦高原发现的古人类遗址,他们大约生活在200多万年前,那时候他们已经开始制造石器了,而同时期其他地区的人种尽管已经开始出现,但大多还处于进化阶段,还不会制造工具。在法国和巴基斯坦的联合考古行动中,在梅赫尔格尔镇发现了公元前7000年的农业定居点,与此同时相伴随的是新石器的发现,包括用于收割小麦的石镰等精致石器。除了用于劳作的工具之外,他们还发现了陶器,这些陶器在当时来说已经相当精美。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泥制的房屋在印度已经很普遍,大麦和小麦的种植已经很广泛,而且,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彩陶,这些彩陶有一些简单的花纹。同时期出土的墓葬陪葬品中也发现了大量的以绿松石、珍珠、玛瑙等串成的珠链和玉坠,可见印度人的服饰文化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仓廪实,而知礼节”,粮食充沛了,不仅可以知礼节,还可以让人有爱美和欣赏美的时间和意识。可以想见当时的印度已经具备了向城市文明过渡的一些条件。

正是这些在工具、文化和人口等方面的发展,到了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的第一个文明高峰——哈拉巴文明到来了。

2.神秘的哈拉巴文明

世纪初,人们普遍认为,在印欧语系民族到来之前,印度无史可言。1922年,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偶然发现了一处奇20特的文化遗址,这一遗址的发现把印度的历史提前了1500年左右。经过数十年的发掘研究,整个印度河流域目前已发现大小城镇遗址200余处,其范围西起伊朗边境,东近德里,北及喜马拉雅山麓,南临阿拉伯海,估计占地约130万平方千米,呈巨大的三角形状。这一文化以南部的摩亨佐·达罗和北部的哈拉巴为中心,习惯上统称为哈拉巴文明。哈拉巴人的繁华街市。在这里,行进着装有成坛谷物的牛车。收获季节,人们把小麦和大麦从边远的田地运到城市,存放在谷仓里。

哈拉巴文明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业生产,现已发现了当时所用的镰刀等农具。当时栽培的作物有大麦、小麦等。除田间作物以外,椰枣、果品也是人们常用的食物。当时人们已经能够驯养牛、山羊等动物及各种家禽。哈拉巴文明遗址中虽然有许多石器,但也发现了大量铜器。人们还掌握了对金银等金属加工的技术,从出土的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和奢侈品中,可以想像当时工匠的精巧技艺。制陶和纺织是哈拉巴文化的两个重要部门,遗址中染缸的发现,表明当时的印度人已掌握纺织品染色的技术,纺织业与车船制造业等也已高度发达。城市的繁荣使哈拉巴文化的商业兴盛一时,不仅国内贸易活跃,国际贸易也特别频繁,在大量古迹遗存的发掘中,充分证明了其与伊朗、中亚、两河流域、阿富汗,甚至与缅甸和中国也有过贸易活动。

哈拉巴文明的重要特征就是城市文明,这一时期的国家是以一个或几个城市为中心结合周边的村镇而形成的,很像西欧后来形成的城堡国家。哈拉巴、摩亨佐·达罗和甘瓦里瓦拉是当时最大的3个城市。尤其是哈拉巴与摩亨佐·达罗两处城市遗址,规模都相当大。居民大约在4万人左右,街道布局整齐,纵横相交,房屋一般用砖建造,并有良好的排水设备。

在这些城市遗迹中并没有发现规模恢弘的王宫式的建筑,因此可以断定当时还没有形成至高无上的王权。在遗址中发现了很多印章,这些印章的图纹以独角兽和公牛最多。一方面是因为在哈拉巴文明时期,牛已经成为了人民生活的经济基础,成为人们崇敬的一种动物;另一方面考古学家认为这是图腾崇拜的一种,和独角兽一样。当时存在最为重要的两个氏族就是公牛氏族和独角兽氏族,他们可能是氏族部落中的领先部落。在这些城市中还发现了一些用于战斗的兵器,再加上毛第默爵士在这些城市遗址上发现的一些类似军营式的建筑,考古学家还断定这时已经产生了军队。在一座被考古学家认为是神庙的摩亨佐·达罗建筑废墟中发现了许多刻有独角兽的印章,上面的文字至今未能破译。

这些情况说明,社会上已有财产的不平等和阶级的对立,已经存在依靠剥削养尊处优的统治者。印度河文明已经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它们主要存留于各种石器、陶器、象牙制的印章上,这些文字符号有象形的,亦有用方、圆等几何图案组成的,一般认为属于达罗毗荼语族,至今尚未成功释读。

哈拉巴文明已经是当时世界上领先的城市文明,它的城市建筑和规划都是当时最先进和最科学的。摩亨佐·达罗城里的街道大部分是东西向和南北向的直路,成平行排列,或直角相交。主要街道宽达10米,下面有排水道,用拱形砖砌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排水系统。

古城里的建筑物都用火砖砌成。在这里,人们能看到5000年前留下来的高达7.5米的断垣残墙。住宅大小不等。小住宅只有两间房,大住宅里有大厅和许多间房屋。凡是多房间的住宅,都有几间面向中央庭院,另有一扇侧门通向小巷。在这些住房中间,最突出的是一幢包括许多间大厅和一个储存库的建筑物。它可能就是当时摩亨佐·达罗城的首领居住的地方。

另外,还有不少两层楼房屋,下层是厨房、洗澡间,上层是卧室。这些显然是属于有钱有势人家的住宅。不过,迄今还没有发现,或者还无法证明,哪一座建筑是宫殿或神庙。古城里发现过一些带有很多装饰品的小型裸体人像。据推测,这也许是一种吉祥的象征物。哈拉巴“洛萨港”复原图。几艘运粮的船只正将粮食运往镇上的仓库。镇上的房屋鳞次栉比,袅袅炊烟中生活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简直如同世外桃源。不过令人“扫兴”的是,考古学家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三四千年前的这里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码头,而是一个提供饮用水和灌溉水的蓄水库。

古城里的大多数住宅都有水井和整洁的浴室,而且有一条修得很好的排水沟,以便把废水引入公共排水渠中。大小住宅多半都在外墙里面装有专用的垃圾滑运道。居民们可以把废物倒进滑运道,滑到屋外街边小沟,小沟又连接下水道系统。这样复杂的污物和污水处理系统,出现在上古时代,足以让人相信当时的文明是多么的繁荣。

古城的居民特别爱清洁。城里最突出的一个建筑物就是一个大澡堂。澡堂里的大浴池呈长方形,长40米,宽约20米。浴池南北两端有阶梯,有一条一人高的排水沟可以随时把废水排出浴池。澡堂和一个房间里有一口椭圆形水井,大概是给浴池供水的。浴池底部和四周的砖块都用石膏灰浆砌合,外面涂上一层沥青,然后再砌一层砖块,以防漏水。浴池北面有一连串小浴室。每个浴室里有一个放置水罐的高平台,看来是作热水浴用的。此外,还有作为其他用途的一些房间。这座大澡堂是摩亨佐·达罗人高度重视清洁卫生的标志,也是首次见于历史的一种现象。更令人惊讶的是,在摩亨佐·达罗还有很多蹲式厕所,这种厕所以砖为材料,建筑坚固整齐,还建有排除粪便的水槽,直接将污物冲入下水道,十分整洁卫生,因此考古学家又称这个时代为“清洁时代”。哈拉巴出土的陶罐的盖子

但哈拉巴文明来得突然,去得更突然,在后来的印度文献中对它几乎只字未提。关于哈拉巴文明衰落的原因,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假说。其中的一种为外族入侵说。他们认为,公元前1750年前后,一批外族人也就是后来的雅利安人,出现在印度河流域,在当地人与雅利安人的激烈对抗中,城市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摩亨佐·达罗的破坏表现得尤为明显,在遗迹中保存了大量被杀戮的男女老幼的遗骨;在哈拉巴卫城同样有被破坏的痕迹。多数学者目前依旧认为此次破坏活动为雅利安人所为,但缺乏足够令人信服的证据。因为据较为确切的记载,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时候,哈拉巴文明已经消失了,同时在哈拉巴文明鼎盛时期,雅利安人的一些习俗已经在他们的城市中出现了,因此雅利安人没有必要完全毁灭这种文明形态。

第二种说法就是自然生态变迁说。这种说法认为,文明的破坏应归因于自然灾害,例如大规模的沙漠化、地震、洪水的灾害都会引起生态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关于洪水的说法,有的学者认为当时的洪水毁灭了城市文明,侥幸生存的印度人只能在洪水退去后的泥沙上重新开始建设家园,但是文明形态已经倒退了几百年,无法恢复哈拉巴鼎盛时期的文明形态了。从摩亨佐·达罗遗址中发掘出的这尊雕像被命名为“教士-国王”,其所着袍子上的三叶形花纹象征着神秘的星宿和天体。

第三种说法认为由于哈拉巴文明的自身缺陷导致了该文明的衰落乃至消失。主要表现在农业过分依赖河流的补给,城市进一步发展需要农业的扩大再生产,但是当时还没有产生现代农业的经营策略,只能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解决,农业远离河流以后无法生产,这样一来人口开始减少。但是这种说法有一个极大的缺点,就是不能解释一种“情理”,即在这种状况下,至少哈拉巴文明可以保持不往前发展,却绝不致于突然消失,故而这种说法很少有人采信。摩亨佐·达罗大浴池结构合理科学,其供水和排水系统设计巧妙。这是根据浴池废墟(18-19页)和其他资料绘制而成的大浴池复原图。

不管怎么样,这些都是假说,没有找到切实的证据。总之在哈拉巴文明突然消失以后,印度文明出现了短期的暂时倒退,可是这种倒退并没有延续太长的时间,之后雅利安人到来了,他们创造了印度文明史上的又一个文明高峰。大浴池并不是哈拉巴人洗澡的惟一去处,很多时候他们是在家里从井中汲水冲洗身体。从这幅在考古成果上稍加想像绘制而成的复原图中,我们可以得知一些与哈拉巴人建筑和生活相关的重要信息。哈拉巴人重视浴室的功用,他们用烧制的砖块将浴室的地面铺得齐整细密,在砖块上还涂有石膏,以增强其防水性。在浴室的墙基处设有排水沟,以排放污水。这让我们看出哈拉巴人对健康的关注。在酷热的气候下,居住着数万人的拥挤街区必然是疾病传播的场地,哈拉巴人设计出如此完善的排水系统也正是为了防止疾病的传染。这种“群体意识”让几千年后沐浴在现代文明中的我们仍然惊叹不已。

3.列国时代

名思义,“列国时代”,就是诸国林立的时期,它是指印度公元前6~前4世纪这一时期,因为佛教产生于这一时期,因此顾又被称为“早期佛教时代”。这个时期里,诸多分立的小国逐渐向着一个统一的大帝国演进。古印度人的牛车模型,与现在仍在巴基斯坦和印度使用的高效率的牛车极其相似。

据佛教文献记载,当时印度次大陆有16个国家,其中恒河流域主要有伽尸、鸯伽、居萨罗、跋祗、末罗、摩揭陀等国,在印度河流域有犍陀罗、剑浮沙等。其他文献也有16国之说,但是具体的国家不尽相同。其实,16国之外还有许多国家。这些国家之间不断发生兼并战争,分分合合也时常发生。到公元前5世纪,位于恒河中下游的摩揭陀、居萨罗和伽尸成为主要的强国,而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犍陀罗地区当时为波斯所占领,在大流士时期,印度河以西的地区已经都为波斯所占有,印度历史发展的中心东移,转到恒河流域。

列国时期,各个国家的政体并不完全相同,但大部分是君主国或共和国。共和国的形式也不一样,有单一的部落,也有部落联盟,但是一般都有公民大会或贵族议事会这样的机构。有些小国的政治制度还很原始,处于军事民主制时期,有部落首领、长老大会和民众大会,权力往往集中于公民大会。而在君主国中,君主专制逐渐形成,国王掌握了政治、经济、法律和军事大权,他任命一些官吏来辅佐自己管理国家。佛经中还经常提到一些国王为所欲为,以致激起民愤,爆发起义的事情。有些大国还在被征服地区设立副王。在整个列国时代,这两种政治体制并存,但君主制有逐渐取代共和国的趋向。古印度北部居民所使用的鱼叉。不过经研究发现,这样的鱼叉并不十分适合于捕鱼,人们相信这是古印度人用于宗教仪式的器具。

列国时代,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主要要归功于铁器的广泛使用。但是,农业仍占主要地位。恒河地区的自然环境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农业的发展又相应地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手工业的专门化有了相当的发展。当时的手工匠人的分工已经比较细致。商业在各个城市中兴盛起来。当时有8个著名的城市:王舍城、吠舍离城、舍卫城、阿逾陀城、波罗尼斯城、赡波城、乔赏弥城和口旦叉始罗城。货币交换代替了物物交换,表明商品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伽女神——恒河的拟人化形象。这尊雕塑里的伽女神手托水罐,脚踩水妖,安详的神态中有种神秘的力量使人折服。

在这样社会的经济背景之下,列国时代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现象。种姓制度严格将社会分成几个阶层: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种姓只能代表一种天生的血缘地位,不能反映出实际的经济地位。在四个种姓的内部都出现了分化。婆罗门原来是不从事生产的,但在这一时期,也有一些婆罗门开始从事农业。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大奴隶主,而另外一些人则变成了贫困的小农,或者从事他们以前看不起的各种行业。刹帝利种姓也是如此,以国王为代表的贵族通过不断的对外战争,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并且在国家中的重要性增强。但是也有些人地位下降,从事低等的职业。而作为平民的吠舍,他们中间却有一部分人经商致富,拥有了大量的土地和财富,成为新的地主。因此,许多人的实际经济地位和种姓制度发生了冲突,很多富有的人处于低级种姓,他们要求与其经济地位相应的政治地位。正因为如此,社会上出现了反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的思潮,佛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佛教强调“众生平等”,这迎合了那些要求地位提升的低级种姓者的要求。列国时代又被称为“早期佛教时代”,佛教即产生于这一时期。当时社会上各阶层在政治地位上的严重不平等为佛教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条件,佛教强调“众生平等”,正迎合了那些要求提高自身政治地位的人群。

4.摩揭陀称霸恒河流域

列国时期,国家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他们主要是为了争夺土地、水资源和霸权,在争雄过程中摩揭陀王国脱颖而出。其统治者在频毗沙罗王时期是摩揭陀的兴起时期。摩揭陀一词是“行吟诗人”、“商人”的意思。摩揭陀以此命名国度,大约该国的诗歌和商业在当时是很发达的。在摩揭陀不仅有雅利安人,还有原来就居住在这里的土著人,摩揭陀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丰富,铁很快就成为制造农业工具和军队武器的主要材料资源,这一条件为它的称霸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关于这件风格化的铜制人像至今仍然是个谜:有些人认为它有着宗教的意义,也有些人认为它是一种用来猎杀飞鸟的飞去来器。刻有圣牛的印章,上面刻的是一头婆罗门公牛,这种牛在现代印度被视为圣牛。

摩揭陀王国在难陀王朝时期达到了鼎盛,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完成了恒河流域的统一,它的领土包括整个恒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的一部分,以及中印度的一部分,成为当时印度列国中最为强大的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摩揭陀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它政治开明、经济发达,尤其是在军事上,由于摩揭陀连年的征战,军事实力一直比较强大。到了难陀王朝时期,更由于大规模征伐,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军事力量也与日俱增。据记载,当时难陀王朝的军队中,步兵已经达到了20万,还包括几千头战象,数万辆战车,武器也变得种类繁多,达到了印度文明新的高峰。大象有时候会被古印度人用来作为战斗时的坐骑。在古印度的军队中还有战象编队,这种重型骑兵和大象本身的威慑力直可令敌人望而生畏。

5.马其顿和波斯的入侵

列国时代,诸多小国并存,力量分散,这就给外族入侵提供了机会。特别是在西北印度河流域,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军事实在力较弱,先被波斯占领,后来由马其顿统治。斯基泰骑兵,本是阻止大流士波斯帝国扩大的一股强劲的草原部落,后来为大流士所雇佣,用以侵略希腊及印度。

波斯人和雅利安人是同根同祖的人种,他们进入伊朗高原以后,开始称呼自己为波斯人,公元前5世纪左右,建立了米底王朝。该王朝建立以后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侵略。在波斯国王大流士时期,波斯开始了对西北印度的进军,他们很快就征服了那里,并设立了行省,将那里变为波斯王国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波斯帝国末期,波斯衰落,马其顿兴起,因此西北印度借机恢复独立,又成立了很多小国。但是好景不长,这些小国很快就被马其顿所消灭,它们又被纳入到马其顿的版图之中。

马其顿王国在亚历山大的统治下,成为地跨欧亚非的一个大帝国,它的强大与荣光要超过波斯。亚历山大率领强大的军队用了不到10年时间就消灭了曾经辉煌一时的波斯帝国。公元前300年左右,亚历山大率领军队入侵西北印度,尽管当时有一些国家进行了激烈的抵抗,但是大多数国家很快就臣服于强大的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西北印度以后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有的地区直接由马其顿来统治,有的地区则由原来的国王统治,但是要派遣马其顿总督加以监视。

波斯和马其顿占领西北印度以后,在经济上和文化上与印度之间进行了密切的交流与融合。波斯时期,印度与波斯的商品贸易活动频繁,在度量衡和使用的文字以及货币上都产生了趋同的倾向。甚至波斯人在石壁上刻铭文以表功的方式也被印度人学会。马其顿尽管在西北印度统治时间很短,但是它所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亚历山大在征服西北印度的过程中派人记录了印度的文化和经济状况,回到国都以后,将印度的这一东方文明介绍给了西方,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亚历山大大帝的战马布斯法鲁斯,它随主人经历了数十次战役。当它因年老且受伤而死于印度后,亚历山大还以它的名字建造了一座城市——布斯法拉。亚历山大大帝头像

6.强大的孔雀王朝

国时代,印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已经东移。波斯和马其顿王国都曾征服过这一地区。与此同时,东方的恒河流域则在列摩揭陀的难陀王朝统治下统一起来。难陀王朝已初具帝国规模,并且准备了向印度河流域推进的力量,但这一进程被亚历山大的入侵所打断。大约公元前324年,旃陀罗笈多在西北印度自立为王,而后向东攻占摩揭陀首都华氏城,推翻难陀王朝统治。随着马其顿驻军的撤离,整个北印度在旃陀罗笈多的统治下基本统一。旃陀罗笈多利用人民的力量成为新王朝统治者,因其出身于豢养孔雀的家族,故此王朝被称为孔雀王朝,定都华氏城。孔雀王朝传至阿育王时代,对南印度进行了大规模的征讨,除南印度部分以外,悉入孔雀帝国版图。至此,孔雀帝国疆域广大,幅员辽阔。公元前250年阿育王统治时期的孔雀帝国地图持佛药叉女雕像。药叉女手持佛尘,目视前方。她有着丰满的乳房、纤细的腰部和丰腴的下腹部。雕像丰腴的女性肉体,蕴含着印度人生殖崇拜的观念。

孔雀帝国时,奴隶制发生了一些新变化。首先,雅利安人沦为奴隶的现象受到限制。再则,奴隶地位有所改善。孔雀王朝时期,奴隶制度发展到最高点,同时也开始走向衰落。而种姓制度也面临各种危机:由于不能适应阶级分化的新情况而受到广泛抨击;阿育王时期,因其不利于帝国统一而受到抑制;帝国解体时期,因其不便容纳外来民族而遭外来民族的拒绝。为摆脱危机,婆罗门法律文献对种姓制度做了新的补充和解释:四大种姓仍然是种姓制度的基础,但同时承认“杂种姓”的存在。奴隶制的阶级关系日趋弱化,而种姓间的等级却更加森严,这是古代印度社会没落时期值得注意的特点。阿育王统治时期,印度各地兴建了大量的公共设施,以方便人民的生产生活。如右页图,运货的旅客可以从驿道上的公共水井中取水解渴;水井对面高大的柱子又似乎在提醒人们:不要忘了,这是统一而强大的帝国所给予的恩赐。这根看上去十分光滑高挺的砂岩柱是在阿育王的命令下竖立起来的。柱头刻有一头坐着的雄狮,柱身刻有阿育王的赦令和法规。

旃陀罗笈多在位25年,在军事上和外交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军事的强大使得他第一次建立了统一印度河和恒河两个流域的大帝国,并且和西方的一些国家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他在位期间兢兢业业,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民富国强,也赢得了广大臣民的爱戴。他退位后到各地流浪,前往印度的南部过起了隐居生活,最后采取耆那教的方式,绝食而安宁地死去。

旃陀罗笈多传位给他的儿子宾头沙罗。宾头沙罗继位后大大巩固了帝国的基业,继续维持和西方国家的良好关系,还镇压了西北印度的反叛,并开始了向南方印度的扩张。宾头沙罗对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征讨行动,表明了他要统一印度次大陆的决心,宾头沙罗在位20多年,孔雀帝国的版图在他治领下进一步扩大。据传这位帝王手段残暴,杀人无数,他先后攻占了16座都城,毫不留情地杀掉了16位君主,他因而得了个“歼灭者”的称号。但是印度次大陆完全统一这项工作是由他的儿子阿育王来完成的。阿育王年轻的时候就在国内有相当的威望,但是宾头沙罗并没有立他为嗣,而是立了长子。阿育王对此不满,暗自积蓄自己的力量,最终在残酷的宫廷政变中,杀死了自己的哥哥,登上了王位。为了巩固王位,他大肆杀戮异己,在他的王宫里有一个监狱专门用来监禁异己者。虽然是监狱,但简直就是地狱,凡是进去的人没有能够活着出来的。他采取暴力行动巩固了国内政治基础以后,开始了大举征伐南印度的军事行动。阿育王在征服南印度的时候也采取了杀伐政策,在伤亡最多的一次战斗中,竟然有10万多人丧命,可以想像阿育王的残暴到了何等程度,但是他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