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岁时与节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4 05:09:58

点击下载

作者:曲小月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老北京的岁时与节庆

老北京的岁时与节庆试读:

1.春节

腊八节

人们通常把农历十二月初八,称为腊八节。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南北朝时始改为十二月初八日,古时以此时为春节的开始。

老北京人历来把腊八视为“年禧”即将到来的信号。尤其是商家,到了这时,就要开始下达帐贴儿,准备要帐。所以人们常常一语双关地说:“送信儿的腊八粥。”

腊八节这天,民间有煮食腊八粥的习俗。

有关腊八粥的说法,众口不一。有祭祀神农说、有祭祖八神说、有朱元璋忆苦说、有纪念岳飞说、有纪念佛祖说。其中说法最多,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是纪念佛祖说。

相传释迦牟尼成佛之前,痛感人间生、老、病、死的苦恼,毅然舍弃迦毗罗卫国的王位,出行去寻求解脱之道。

他遍游印度名山大川,到处访问贤达人士。这年十二月初八日,因为又累又饿体力不支,行至比哈尔邦的尼连河畔时,昏倒在遍地卵石的大河边,幸亏被一牧女所救。

这位牧女将随身带的杂粮加些野果,用泉水加热煮成粥,一口口地喂他。释迦牟尼多日不见水米,竟然觉得这粥美味无比,于是精神大振,在尼连河里洗去了一路的尘埃,然后面向东方盘腿打坐,苦思解脱之道,最终大彻大悟,成了佛陀。

从此,佛教徒们就将十二月初八日称为佛的“成道节”。

佛教传入中国后,各佛教寺院在每年旧历腊月初八日这天都用香谷和干果做成粥来供佛。

封建时代,腊八这天皇帝会将腊八粥赏赐给文武百官。雍正三年(1726年),雍和宫万福阁就曾煮腊八粥,分给王公大臣食用。民间随即也开始在这天煮粥食用。

在民间腊八熬粥,除了供佛祀祖外,左邻右舍之间还常以此做礼物相互馈赠。但是,凡有亲丧“守制”的则不熬粥。

腊八粥有很多种吃法,一般可根据家庭情况自行决定。旧时,米粮店一进腊月就将芸豆、小豆、豌豆、绿豆、豇豆、小米、大米、高粱米等掺在一起出售,谓之杂豆米、“腊八米”。

一般人家就将这种杂豆米加上小枣、栗子之类的干果,熬成粥之后再加上红、白糖,还有的加上玫瑰、木樨(腌桂花)等甜调料进食。

比较讲究的家庭煮腊八粥,非常注意粥的颜色。他们一般不选用深色的杂豆,只用糯米(江米)、薏仁米(事先得用银针将糠心拨干净)、菱角米、鸡头米(芡实)、莲子肉(去心莲子)等原料,用以上原料煮成的粥,雪白透明,质地精细。

粥煮熟后放在盖碗儿或特制的粥盒里,铺上蜜饯果脯(桃脯、杏脯、苹果脯之类)、荔枝肉、桂元肉、桃仁、松子、染红的瓜子仁和青、红丝,谓之粥果儿;还要摆出图案,谓之“八宝粥”。

腊八节这天,民间不光要熬腊八粥,还要把蒜泡在盛有米醋的坛子里谓之“腊八蒜”。从腊月初八封上坛子口,放在较暖的屋子里,和除夕夜大年饺子一起吃。扫房

老北京把春节前的大扫除称为“扫年”,它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

据《吕览注》载:“岁除日,击鼓驱疠疫鬼,谓之逐除,亦曰木难。”后来,逐渐演变为春节前扫房的习俗。

在旧京城,即便是贫困的人家也要扫房。这不仅是一种迎接诸神下界的准备,而且也是年末岁尾扫除秽气、晦气、穷气的象征。

老北京人常把腊月二十四作为扫房日,其实民间并不在腊月二十四日扫房,而是在腊月十五日以后,二十三日祭灶以前。

扫房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大户人家自然不用自己动手,只要吩咐下人们做就可以了。

一般住户则全家老少一齐动手,将室内家具陈设一律搬到庭院,擦拭干净,尤其是上边的铜活一定要打亮。

屋内主要是扫除墙角顶棚上的塔灰、蛛网,撕掉墙壁上的旧年画,待进行粉刷或裱糊后,再贴上新年画;把玻璃上的旧窗花撕掉,擦净后待除夕时贴上新窗花。

对于佛堂、祠堂更要精心整理打扫,诸如香炉、蜡扦、花筒、海灯碗、供碗等祭器都必须擦亮,佛前旧联对,挂钱等物,一律揭掉焚化。

扫房也不一定非要一天就能完成,大户人家要三五天才能彻底清扫干净。

扫房以后,人们还要“择吉”到澡堂或在家里沐浴洗澡,剃头理发,表示除旧迎新。

扫房结束以后,全家人就开始准备春节用的必需品,请香蜡纸码、供品,写对联、买挂钱、剪窗花、买鞭炮、年画……一切准备就绪,就到年关了。祭灶

祭灶是古老的习俗。最早称为“纪灶”,即纪念让人用火熟食的先灶者。后来演变为祭祀灶神。

据《论语》、《抱朴子》的有关记载可以看出,远古已有灶神和祭灶之举。只不过当时只是在夏天举行。相传某人曾在腊日见过灶神现身,便以黄羊祭祀。从此,人们在腊月以黄羊祭灶。

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糖瓜祭灶”。这是因为人们认为灶王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腊月二十四日都要朝奏玉帝。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为了避免灶王爷说自家的坏话,人们在二十三日晚上给他送行时,就用江米或麦芽做成的糖来粘住他的嘴,使他不能说太多的话。

旧时老北京供的灶王爷有两种,一种是常年奉祀的“金灶”。有双座、独座之分。奉祀人有配偶则供灶王爷、灶王奶奶,是为“双座”,无配偶者则供独座。“金灶”系木刻版,水彩印刷,较为精细,上端印有当年的二十四节气的日期,供者多系农民和城市里的小门小户。贴在灶火台正面上端,并贴一副对联,上书:“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平日应是:“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到腊月二十三日晚上祭灶时揭去焚化,等腊月三十日除夕时再请一份新的贴上。

另一种是大户人家平日不供“金灶”,在腊月二十三日当天,临时到香蜡铺请一份所谓“烧灶”。此系质地粗糙的木刻版,水彩印刷的神纸,上题“司命之神”四字。当天晚上,夹在一个木制的神纸夹子上,摆在正堂八仙桌后端正中央。

供“金灶”、“烧灶”,都要在腊月二十三日晚饭后,将室内各炉火升旺,全家聚会一起,在供桌上摆放关东糖、糖瓜、南糖三碗至五碗,凉水一碗,草料一碟。(凉水、草料是给灶君所骑之马用的。)设香炉、蜡扦等供器。

祭祀开始时,燃点祭祀专用的羊油小红蜡,谓之“小双包”,蜡扦下分别压着一两份黄钱、千张、元宝敬神钱粮。

由男家长主祭上香,有的家里由男人先拜,女人后拜。

上香后依尊卑长幼,依次三叩首,然后肃立十分钟。

香烛快要燃尽的时候,再行三叩首后,即将香根请下,连同灶王码儿、钱粮、草料等一并置于庭院中的钱粮盆(一种生铁铸成的大盆)里与事先准备好的松木枝、芝麻秸一起焚化,有的还要加放鞭炮,一边焚化,一边祝祷说:“老灶王爷,多说好话吧!”

祭完之后,撤下所有的关东糖等供品,剁碎,首先将碎糖,每炉投入一小块,谓之粘粘老灶王爷的嘴。再把剩下的全家一起分着吃。

京城历来有“阔祭灶”和“穷祭灶”之说。王府宅门或豪绅巨贾,于祭灶时是很讲究排场的。他们不但供品丰盛,把关东糖码得像大塔一样,而且还要给老灶王爷糊升天用的车马。

至于那些贫苦人家可就不一样了,他们只在锅台上或墙壁的吊板上摆一碗凉水,烧三炷香,磕三个“素头”,把灶王码儿就地一烧,就算是祭祀完毕了。

祭灶的开始预示春节的到来,老北京人谓之“过小年”。旧时,各买卖地儿(商号)有“三节”结帐的规矩,凡应收帐款一律要结清。

因此,从祭灶开始,纷纷派伙计外出讨债。还不起债的人就要跑出去躲债,直到除夕接神时才回来和家人一起过除夕。除夕

农历腊月三十日,是中国的除夕之日,人们俗称大年三十儿。这一天被北京人视为正式的年禧,辞旧迎新的活动也在这一天举行,因此,这是最喜庆、气氛最活跃的一天。点景

为了使院内院外,屋里屋外充满新春“纳福迎祥”的气氛,人们在除夕前或当天早上,照例要按传统的习惯来美化环境。

贴春联:家家户户的街门、屋门的门框上都要贴上对仗句的红色春联,门媚上要贴上“横批”。书香门第多是自己选拟书写,一般人家就到地摊上买写好的,春联的词句以象征吉祥、健康为主。

北京的老住户,有的将大门上用油漆涂成两条红联,以黑漆写上对仗的词句,到年禧时就用红纸写一副贴上。

有父母丧者,谓之“守制”。过年时照例用蓝纸写“守制”二字贴在门口,并贴一副蓝对子,上书哀挽、行孝之词。

贴门神:门神历来有各种不同版幅,北京多沿用唐时的秦叔宝和尉迟敬二位武将的木刻版画。凡是设有“门心”的大门才贴门神。门神虽是北京人所谓的“家宅六神”之一,但从来不受香火,不享受任何供养。

贴挂钱:有的住户在街门、屋门,甚至佛龛上都要贴上红挂钱。清代满人在祖宗供板上贴白挂钱,上面透刻满文,比较精细。庙宇贴黄挂钱;“守制”的贴蓝挂钱。

另外,有的人家在大门外正对屋门的对面贴上“抬头见喜”;院内贴上“全院生辉”的春条;在窗户的玻璃上贴上红色剪纸的窗花;室内贴上“福”字。钱柜、大型生产工具、买卖幌子及招牌皆贴上黄纸红签的“道有儿”。还有将“招财进宝”、“黄金万两”等吉言每四字组成一字,写在红纸块上,贴于箱、柜正中央。

大户人家或讲究的人家按当时规定,用白宣纸镶红、蓝边做对联。在大门外高悬大红气死风灯,上书“堂号”(如福德堂王、宏善堂李等),表示欢庆。佛堂

过去老北京90%的人信佛,家中常年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禧,一定要上供,三堂、五堂不等,讲究的有设九堂的。供品有:

成堂蜜供:用过油后的面块、面条,滚上蜜,叠成小塔形,高、矮有数尺和几寸之别。除灶王供为三碗外,余者均为五碗一堂。

成堂套饼:即大小不同的五个月饼叠起来,上边摆一个带座、做上红寿字的面桃为一碗,共五碗。每碗插一枝供花。

成堂面鲜:系用面做的五种水果形状的点心。即:桃、苹果、橘子、柿子、佛手,亦为五碗,每碗亦插供花一枝。

成堂的水果:如柑橘、苹果之类。有的在苹果上面刻“福”、“佛”字的图案,亦为五碗,每碗亦插一枝供花。

百果:以干果为主,如什锦果脯、糙细杂拌等,亦为五碗。

花糕或京式大小八件、芙蓉糕马等,亦为五碗,每碗亦插一枝供花。

年糕年饭:用一块黄年糕,一块白年糕,一块枣朝上,一块枣朝下,放在供碟里,上插一枝“刘海撒金钱”的元宝,共两碗,各放一边。中间放一碗年饭,饭上摆着桂元、荔枝、生栗子、红枣等年饭果,中间用一块大柿饼插上一枝带松木豆(可涂红)的松枝,把五个系有红头绳的小铜钱挂在上面,谓之“摇钱树”。

素饺子或馒头等蒸食。如是馒头,上面都要用胭脂点上红点,表示喜庆。亦为五碗,每碗都要插有一枝供花。

素炒菜:如炸疙脂、炸排岔、炸素丸子、炸香椿鱼、罗汉菜(用粉头炸的,也叫菊花菜)。

佛桌前,设香炉、蜡扦、花筒(或香筒)等五供。蜡扦上插大型“素蜡”,有些人家在上面镶有金字。如“花开富贵,云现吉祥”等。

蜡扦下压着黄钱、千张、元宝,谓之“敬神钱粮”。花筒内插上金银佛花。讲究的,佛桌前要挂上刺绣的红桌围子。桌前地下摆蒲团,供礼拜之用。

佛堂大供要在除夕正午十二点以前上齐,正午十二点,开始燃烛,点海灯,烧子午香(有大姆指粗,买来时用一根秫秸捆着,点时,插在佛案两旁的香墩上),谓之“起香”。从此烧线香,使之不中断,直至初五日为止。

有的人家从这时起开始“忌门”,不接待女客,即使是至亲也不接待。天地桌

有的人家没有常年供奉的佛龛、佛像,一般临时设所谓“天地桌”。如前设摆五供等祭器。亦陈供养、挂钱粮、烧香秉烛。惟所供的佛像、神码不一。大致有:“百分”。即天地爷和诸神木刻版的像册,放在一个红灯花纸的大口袋内,半装半露,(第一张为黄纸彩色、银脸的天地爷),夹在神纸夹子上。

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刷的“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的全神码。

福、禄、寿三星的画像或瓷像。

当天接进来的财神码。

根据自家情况,有的把天地桌设在院中,有的则设在堂上。

元旦子时接神时,即将“百分”焚化,其它不动,接递烧香,至到灯节时为止。

据说大年三十晚上至初一凌晨为“诸神下界”,考查人间善恶的时辰,因此,每当这时人们都要谨言慎行。

同时院内正中要设香炉点上檀香、芸香,富户、府第要烧藏香。表示恭迎圣驾,以求各位神灵赐福、赐财、赐寿等。祭祖

为体现“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年禧时很多人家有祭祖的风俗习惯。

不论有无祠堂,一律将宗亲三代主牌亮开,有影者一律悬影。按满人习俗,祖宗的影像或牌位,要在屋内西墙(西墙是尊贵的方位)供奉。有的要将祖宗的遗物从供匣内拿出来,摆在供桌上。

要把月饼、水果及各种蒸食、炒菜之类的供品摆在供桌子,并配以香炉、蜡扦。午后起,点燃红烛,整衣焚香,开始祭祀。

还有些郊区农民,在除夕时举香到坟上请祖宗回家过年。直到正月初六才能撤供,初六才把纸锭、包裹焚化,谓把老祖宗送走了。送财神爷

大年三十刚一擦黑,有贫家小孩挨门挨户地送财神爷。这种神纸是以木板水色印刷的,质地粗糙,上边印着“增福财神”字样,正中印一戴纱帽的财神像。一般人都为取个吉利,用高于财神像成本几倍的价钱接进来。有时,送财神爷的小孩很多,一晚上能接到几十份之多,为讨吉利,也不能说;“不要。”如不再接,就回答说:“有了。”回民们向来不接,遇有送财神爷的,则答道:“隔教!”晚宴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家宴称为团圆饭,也叫年夜饭,是否丰盛,要根据家庭情况而定。但老北京的年禧饭菜吃喝,无论菜肴、主食部有传统的固定套子。许多家庭为了年禧尽情娱乐,在除夕前就将“年菜”做好了。除夕晚宴则是对年菜的首次品尝,可以荤素一齐上。

冷荤:冷炖猪、羊肉,因汤已凝固,谓之“肉冻儿”;冷炖鲤鱼、鲫鱼,谓之“鱼冻儿”;冷炖鸡,即之“鸡冻儿”。

大件:扣肉、米粉肉、四喜丸子、红烧时条、红白丸子,事前准备好,随吃随蒸。

清口菜:年禧吃的油腻过大,因此,佐以爽口蔬菜,以搭配食用,增进食欲。如用蔓菁、大红袍萝卜做成的“辣菜”,在汤里点上香油。还有糖辣白菜、芥末墩儿等,都是根据家庭成员的口味而定的。

咸菜:为了方便食用,易于保存,多炒出一些咸菜,如:肉丁炒咸黄瓜丁、肉丝炒酱瓜丝、肉丝炒干佛手等。

主食以水饺为多,一般有羊肉白菜、猎肉青韭,讲究的有三鲜馅。因羊肉、猪肉馅的饺子比较油腻,因此,吃的时候还要蘸腊八醋、就腊八蒜,这是老北京特有的风味。

除夕晚上这顿年夜饭人要齐,以取团圆之意。菜饭要尽量丰富些,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席间要多说吉祥话,以表示祝愿。这顿饭可以慢慢吃,有的人家从掌灯时分一直吃到深夜。“守岁”娱乐

按传统习惯,饭后至夜间接神、拜年之前不能就寝,为自由娱乐时间,谓之“守岁”。暗示年长的人在辞旧岁之际要珍惜光阴。年轻的有为父、母延寿的意思。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

除夕之夜必须搞些娱乐活动,以免守岁时打瞌睡。年长的一般多聚在一起打麻将牌。有的妇女们则喜欢盘腿坐在炕上打索胡纸牌。虽赌输赢,但输赢也不会有太大悬殊,纯系消遣。

有个别人家用天九牌(亦称“牛儿牌”、骨牌)推“牌九”、掷骰子、“摇宝”,因不够文明,且有赌博之嫌,讲究的人家多不做此戏。

小孩们除点灯笼、放爆竹之外,有三、五个人坐在一起拈“升官图”者,由“白丁”起步,至“大师”荣归。

即用一木制小轴,上书:“德、才、功、赃”四字,拈“德”字进三步;拈“才”字进两步;拈“功”字进一步;拈“赃”字则后退,以先荣归者为胜。以此取吉利。接神

接神在除夕子时(夜十二点的)进行,有的人家由于娱乐或家里人未齐,须要在三、四点钟才接神。

接神前,用香菇、木耳、黄花、炸货、葫萝卜、白菜等拌成素馅,包成饺子。接神时,供桌上只供三碗,每碗五个。饺子端上来以后,马上燃点香烛,开始接神。

接神前,先查好《宪书》元旦之日的喜神、财神、福神,以及阳贵、阴贵诸神的方位,再由家中最长辈主持接神仪式。

然后,主祭人才正式举着高香到院里依次向各方位叩首,表示接请。

礼毕,举香回到堂上,插入香炉,再三叩首,全家依尊卑长幼次序三叩首,肃立十余分钟后,在香烛快要燃尽的时候,主祭人还要领全家依次再三叩首。

然后,再将神像及黄钱、干张、元宝一并请下,拿到院中早已设好的钱粮盆里与松木枝、芝麻秸一起焚化,同时燃放鞭炮。此时,全家人都要互道“新禧”,并说些吉利话,以预示吉祥、顺利。

随后,将芝麻秸铺满甬路,从屋门,直铺到门道,家里人踏上谓之“踩岁”。凡放芝麻秸之家表示初一到初五“忌门”,不接待女客。团拜

团拜一般在接神仪式完毕后进行。首先,齐聚祠堂或设有祖宗影像、牌位的供案前,给老祖宗磕头拜年。然后,长辈们坐在堂上(有时坐在炕上),接受小辈们磕头拜年,还要互相说些祝愿的吉祥话。这时,长辈们照例根据年龄给小辈们一些压岁钱。

团拜之后,全家聚在一起吃素馅的接神饺子,也叫五更饺子。有的把一枚小铜钱放在饺子里,能吃到铜钱的人则预示吉祥如意。元旦

以前,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旦这天亲朋好友便相互拜年问候,但仅限于“官客”(男人)。至于“堂客”(妇女)则必须等到正月初六日才能外出拜年。

清代,官员们在元旦互访拜年,是一种不成文的礼节,也是逢迎上司,联络同事的机会。所以都要衣冠整齐,郑重其事地乘车、坐轿,亲自到长官、同僚的家里去拜年,如主人不在,也要留下“志名”,表示循礼来过。

民间的互访拜年,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下面几类:

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岳母家拜年,其他近亲则根据自己的时间情况而定。这种拜年还要带些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才能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礼节性的拜访。如向同事或普通朋友进行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果是自己的长辈,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搀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稍坐一会,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感谢性的拜访:凡是一年来对自己有恩惠或帮助的(如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向人家表示感谢。

串门式的。这一般是对于街坊邻居,关系一般的人。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些客套话。在屋里坐一会而已。

拜年时互相馈送的礼品大致有:糕点行匣(有用蒲包装的)、成筐的水果、铁筒或纸盒装的茶叶、给小孩买的花炮、灯笼或干果杂拌等吃食、自制的特殊食品。

民国以来,有送各店号发行的礼券,受礼人可持礼券到发行的店号,按礼券票面额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

商号给住户(经常主顾)拜年很简单,凡属一般交往户,不必亲自登门,只要在初一凌晨把贺年卡投到门缝里就可以了。正如《燕台月令》所云:“片子飞,空车走。”

有礼物者,可插上名片派一学徒的送往受礼人家。如同行业有深交往者,则不在此限。

由于希望来年有个好兆头,所以从元旦至“破五”(正月初五)各家都有很多忌讳,除上面已提到的“忌门”不接待妇女外,还有:

禁说不吉利的话,不许小孩子哭闹、吵架。

不准打碎盆、碗等家具,认为打坏器物是破产的预兆,如一旦打碎,也要说些吉利话:“岁(碎)岁平安”,及时进行“破解”。

不准扫地(扫地会把财都扫出去了),不准倒垃圾和温水(怕把财倒出去)。

不准动刀(主凶杀)、针(主长针眼)、剪(主口舌之争)。

不准看病、吃药,否则一年之中身体不健康。

有的家庭元旦之日不许花钱,说花了钱一年之中会有经济危机。

有的家庭因守佛、道两教禁杀生的训戒,初一要忌荤,一天两顿素馅饺子,说是大年初一这天吃素就代表一整年了。祭财神

过去老北京的商号常年供奉的财神有三位:一位是义搏云天的关圣帝君,关公既是武神,又是财神,被誉为商贾的保护之神。而商家均标榜“以义为利”,所以就把关圣帝君,奉为首座财神。

另两位是所谓“文财神”比干丞相和所谓的武财神赵玄坛元帅,据说,赵玄坛元帅是回民。平常人家供奉的头戴乌纱的比干丞相,谓之“增福财神”,但不一定常年供奉。

住户和商号要在正月初二日早晨祭财神。一般住户如无常年供奉的财神像或牌位,就临时到香蜡铺请一份极糙的木刻版,水彩印刷的“增福积宝财神”码儿或者将除夕接进来的那些财神码儿夹在木制的神纸夹子上,设一祭坛;铺户则仍在原奉祀的“三财”神龛前设坛。

比较讲究、气派的王府宅门及绅商富贾所用供品是平常百姓所无法相比的。例如:北京著名的“八大祥”、同仁堂等大商号,在历年祭财神时,都用五宗大供。

整猪或用猪头、前后爪、尾巴,象征着全猪。

整羊或者用羊头、前后蹄、尾巴,象征着全羊。

整鸡。

整鸭,鸡鸭退了羽毛只留后尾上的翎子。

两条红色活鲤鱼,用红绿线拴上,供在正中央,谓之“吉庆有余”(“鱼”与“余”谐音),又叫“一鱼二龙”,有借水得财之意。

一般商号或住户只用猪、羊肉各一块儿(用沸水一汆即可),馒头三碗,每碗五个,酒三盅(用火燃点),茶水一杯。因有财神是回民,因此不用猪肉上供。

此外,凡象征富贵发财,吉庆有余的艺术品如聚宝盆、纸制元宝等,均可供在桌上。

铺户致祭仪式由掌柜(经理)主持,住户致祭仪式则由家中长辈主持。全体依尊卑长幼依次燃烛、拈香、上叩。肃立十分钟左右,待香烛欲尽时,仍由主祭人率全铺(宅)依次三叩首,即请了香根,将年供奉的神纸、除夕接进来的一些财神码儿以及黄钱、千张、元宝等敬神钱粮,一并放到院中钱粮盆内与松木枝、芝麻秸同时焚化,加放鞭炮。

仪式结束后,全家聚在一起吃馄饨,为取吉利,则美其名曰:“元宝汤”。饭后,即前往广安门外五显财神庙进香或在家自由活动。破五

旧时,初一到初五民间有很多迷信禁忌,如不得用生米做饭、妇女不能动针线、不能打扫卫生、不能打碎东西等。还忌走亲串友;忌妇女出门;忌烤食馍饼;忌梳头等,只有过了初五之后,这些禁忌才自行解除,所以把这一天称为“破五”。

民间在初五这天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因为包饺子时,要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着饺子边捏。据说,这样可以规避周围谗言。此外,妇女们在这天还要找出几件旧衣服来拆拆,谓之“拆小人”。据说,这样可以免除霉运。

在中国一些地区,初五这天将灶灰及清扫房屋的垃圾送出门外,再放炮驱邪,称为“送穷”。寓意是在新的一年里送出穷困,迎来富裕和幸福的生活。

春节期间,一些大小商店都要关门休息,但在“破五”过后一般都要选择吉日开张营业,正月初六通常被作为“开市大吉”的好日子。因此,好多商家会在初五这天做好开市的一切准备。开市

旧时,初一到初五,除一些油盐米粮店在门板上留一小洞继续营业之外,其他店铺都上起护窗板,表示过年休息。店铺照例有伙计看柜,敲打租赁来的响器以助兴,也有的铺户伙计们聚在一起打麻将牌、“压六地”、掷骰子、推牌九……伙计们若想要外出逛庙游览也只能是轮流出去。

过了正月初五日,年禧就算基本过完了。除回民店铺和西药房外,其他店铺初六日凌晨四点多钟,均由掌柜的带领全体伙计们,给供在店铺正中的“百分”(全神像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上香叩首,然后将这些神码、“钱粮”和香根请到当街,放在芝麻秸、松木枝架子上一焚,谓之“送神”。

特别是一些油盐店、干果店、绸缎庄更为注重。开市这天鞭炮齐鸣,摇算盘声,打秤盘声响成一片,表示来年生意兴隆。

在热闹喜庆的气氛中,店铺的护窗板开启,露出写有吉祥话语的红对联,店铺便开始营业了。

开张之后,若第一位主顾是男子,便预示着这一年生意兴隆。人日

人们把农历正月初七称为“人日”,这在中国已经是一个有着2000年以上历史的古老节日,也称“人胜节”,或曰“七元”。

道教认为:“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牛,次马,始生人。”此说颇有“进化论”的科学观念。

汉人东方朔的《占书》亦云:“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

因此,民间相信,如果正月初一是晴天,则认为鸡肥蛋多,如果是阴雨天气鸡则不旺;初二阴晴兆狗;初三日阳晴则兆猪,以此类推。

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则谓吉祥,主一年出入顺利,人口平安,生丁繁衍;若阴晦则是不祥的征兆。

清代,北京人正月初七日有测阴晴的活动,“人日”不但要吃春饼(一种双层的荷叶饼)卷、“盒子菜”(酱肘子、小肚等熟肉菜),而且要在院子内做煎饼,谓之“熏天”。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习俗越来越不重视了,到清末民初,就已经没有这种习俗了。【链接】老北京人是怎样过年的

时至今日,在北京人心目中,春节(旧称“过年”)仍然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一直到第二年正月十五“灯节”这段时间北京人都称之为“过年”。

到年三十,一切都准备就绪,红红的对联门神都已贴好后,还要贴“挂千”。贴“挂千”是老北京的风俗之一,每逢年节,街门、屋门、佛龛等处都要贴挂尺寸不同、颜色各异的“挂千”,这是一种剪纸形式的纸制品,质地薄软,遇风晃动,而且图案多样,吉祥意浓。满族人家除在佛龛等处贴挂外,祖宗的供板上也贴白色“挂千”,上面透刻满文及花草图饰。另外,庙宇贴黄“挂千”;遇有丧事的人家则贴蓝“挂千”。

此后,就是年禧中人们最注重的腊月三十晚的祭祖、吃年夜饭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