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悟·修心(套装共4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4 07:31:16

点击下载

作者:索达吉堪布,杨承清

出版社: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禅悟·修心(套装共4册)

禅悟·修心(套装共4册)试读:

改变人生的佛学课

编者序 有佛法就一定有办法

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腕带念珠、胸挂佛菩萨像的人,也总会看到很多人逢年过节到寺庙里烧香拜佛,甚至我们调侃那些平时不准备临时才慌忙应付的人是“临时抱佛脚”。不管这些人出于什么需求,是流于形式,还是虔诚皈依,他们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总惯于念佛、拜佛,为什么会形成这种习惯呢?因为在他们眼中,佛法能给他们带来庇佑、好运、勇气和力量,能帮他们顺利度过难关。

星云大师曾经说过:“我的一生并不平顺,但是在‘佛法’的愿力驱使下,我甘于接受磨炼挑战,所以就有‘办法’面对现实,无畏横逆,一步一步地完成理想。”在星云大师的眼中,诵经念佛是佛法,清净中道是佛法,无常无我是佛法,喜舍布施是佛法,忍耐谦让是佛法,尊敬包容是佛法……乃至惭愧感恩、因缘果报等都是佛法。这些佛法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态度与办法,人们遇到再棘手的问题,就都能通过佛法去解决。

佛法是两千多年来人们不断精研思考的结晶,它往往能用寥寥数语点拨人生,让人顿悟明了,使人受益匪浅。于此,本书挑选了星云大师、圣严法师、南怀瑾等近现代比较受欢迎的12位佛学大师,结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从人生幸福、人生烦恼、立世智慧、生命抉择、人生得失等12个人们最关注的角度入手,将他们的佛心禅语精编成12堂佛学课,试图以最简洁浅白、优美凝练的文字表达甚深微妙的佛法禅机,以帮助读者顿悟烦扰本源,汲取心灵力量,化解人生悲苦烦忧。

在这12堂佛学课上,我们能听到来自佛门净土的般若智慧,找到困扰我们身心的问题根源及解决办法。

星云大师建议我们顺应天性、知足常乐、放旷达观,做到这些,我们便能将人生悲苦隔在外,获得人生幸福。

宣化上人建议我们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语,领悟这六大断欲法宝,我们就可以铲除人生烦躁的根源,真正做到寡欲知足。

……

12位佛学大师,12课禅修精华,不同的佛学感悟,不同的人生指导。在本书中,每一位大师、每一堂课都是独立成篇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开始阅读。每个课时前面都附有相关大师的生平简介,方便读者对他们进行了解;每个节点下都有对应大师的佛心禅语,是对他们般若智慧的摘录与提炼。佛法在教人破执去妄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在困苦中进行自我救赎,如何对今生后世做出重新处置。

在这本书中,既有大师做人的心态、处事的智慧,又有他们立世的箴言、情感的安顿,更有他们对事业金钱的主张和人生得失的看法。

这是一本轻松快乐的佛学励志读物,既能帮助你解决人生烦恼,又能作为一本简单易懂的佛学启蒙书。希望读者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轻松找到解决人生问题的方法。编者谨识2011年6月

第一课 星云大师谈人生幸福

——将人生悲苦隔在外

我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痛苦?

我怎样才能活得自在?

脱离苦海、普度众生是佛家的宗旨,

让我们学会利用佛的智慧,

化解人生的悲苦。

大师简介

星云大师(1927年—),俗名李国深,原籍中国江苏江都,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

星云大师一生弘扬佛法,他教化宏广,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出家弟子千余人,信众更是多达百万人。70多年的佛门生活让星云大师拥有了慈悲的心肠、平和的心态和积极的人生观,推行人间佛教,实现佛教现代化可以说是星云大师的毕生追求。

星云大师主张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件,他坚持“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的信条,进一步地从自身的修行扩大到菩萨道的利益他人。媒体评论说:“如今的星云大师,不只属于佛光山,不只属于台湾,不只属于中国,已经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宝藏。”

星云大师以佛教精义为根底,对世俗社会万千的人和事,即人生观、财富观、爱情婚姻、家庭教育、人际交往等众多方面进行阐释,勘破纷扰表象,指向自省自在的人生幸福,一如细雨甘露,让人身心善美。

不要快,放慢你就能快乐

有些人总以为最美的风景在前面,于是就加快脚步,最后,不仅没有找到最美的风景,就连眼前的风景都来不及欣赏。——星云大师

在一般人看来,快乐往往是通过追求才能得到的,既然是“追”,那就慢不得。但是星云大师却不这么认为。星云大师在谈人生快乐时说:“有些人总以为最美的风景在前面,于是就加快脚步,最后,不仅没有找到最美的风景,就连眼前的风景都来不及欣赏。人生中有很多事类似于这种对风景的追逐,所以,我们不妨放慢人生的脚步,好好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慢慢地享受人生的快乐。”

大师所提倡的快乐之道,是遵从生命规律、遵从自然法则的。科学家发现,生物的寿命与呼吸频率成反比:呼吸频率愈慢寿命愈长。乌龟一分钟只呼吸1—4次,寿命可达上百年乃至上千年;人一分钟呼吸15—20次,因此寿命只有几十年。

这些说明,“慢”可以减少生命消耗。所以,生命需要放慢。其实,人生一切都应该减慢节奏,和龟一样,善于节能,善于慢养,生命之光才能常亮不灭,一切优哉游哉,活得轻松快乐。

目前,你是不是和大多数人一样在工作中忙碌不堪?是否马不停蹄地冲向未来?你的生活,是不是只有快、快、快?要是这样的话,告诉你,你需要调整了。你会说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已经有些跟不上,哪里还有时间放慢脚步呢?过日子需要的东西太多,生活就像鞭子一样抽打着自己不断向前,没办法慢下来。但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失去了太多,不仅是健康,还包括对生活的热爱、激情和享受。生活的高速运转,让我们对周围的一切丧失了新鲜、好奇、体会与感动,生活的细节已被完全地忽视。所以,不要埋怨说你不快乐,只能说你生活的节奏太快。放慢,你就会快乐。

的确,暂停忙忙碌碌的生活,过一种放慢步调的生活,所带来的回报,也许比任何东西都能让一个人快乐。放慢节奏,也许损失金钱,却快乐了自己;太过忙碌的人,永远只会被生活所累,享受不到生活的细节美。所以,慢下来,能欣赏到鲜花绽放,能沉醉于微风清凉,能细想人生况味,能享受生活之美!

曾经有这么一个关于“快”的故事,也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慢”的感悟。

有个小伙子去和情人约会,但小伙子是个性急的人,早早地就来到约会的地点。虽然阳光明媚,春色迷人,身边还有鲜艳的花朵,但他一心只为等情人,无心观赏眼前的风景,一头躺坐在大树下,嗟叹时间过得太慢。

这时,他面前忽然出现了一个神灵。“小伙子,你为什么闷闷不乐呀?”神灵问。“唉,我在等我的情人,可来早了点,不知道时间为什么过得这么慢。”小伙子回答。

神灵说:“让我来帮你一下吧,你拿上这纽扣,将它缝在衣服上。你要遇到不能等待的时候,只要将这枚纽扣向右一转,你就能跳过时间,飞转你的人生,要多远有多远。”说完,神灵就不见了。

小伙子高兴急了,他握着纽扣,试着一转:果然,渴盼已久的情人就来到自己的眼前,还向他送出迷人的微笑呢!

小伙子想:要是现在就举行婚礼,那就更好了。他来不及和情人说话,就急着转了一下纽扣,于是,他置身隆重的婚礼现场,在丰盛的酒席前,他和情人并肩而坐,周围管乐齐奏,悦耳动人。

小伙子看着妻子的双眸,又想到:“现在要是在洞房里该多好呀!”于是,他等不及亲友的祝福,悄悄转了一下纽扣:他和妻子出现在洞房里。但是还没等和新娘喝交杯酒,他就觉得洞房太小了,要是马上和妻子住进大房子该多好呀!他转动着纽扣:大房子一下子飞到他眼前,宽敞明亮。可是他觉得,房子太大了,要是马上有几个孩子就热闹了。他又迫不及待,使劲转了一下纽扣,顿时有一群儿女在他的周围。

可是,这时他已老态龙钟,衰卧病榻。漂亮的新娘已经变成了老太婆。

生活中的一切都快速地如约而至,他再也没有要为之转动纽扣的事了。

小伙子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但是他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享受过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所以,生活需要慢慢地品味才能感到快乐。太快,会让人来不及享受快乐。我们不妨换种活法,暂缓匆忙的生活方式,让自己这个像上了发条的“机器”放慢脚步,慢慢地享受生活赠与的一切。

试着放慢语速,让温柔的细语萦绕在耳际;试着放慢咀嚼,让食物的香甜在口中久留;试着放慢走路,让路边的美景映入你的眼帘……让自己减速,让自己放慢,用心去体味生活,去感受人生的精彩之美。

有知足心,才有喜悦心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万事万物,知足常乐。——星云大师《笑傲江湖》里有一句话:“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无独有偶,星云大师也说了一句和金庸先生这句话含义一样的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万事万物,知足常乐。”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让人快乐的东西,可我们却变得越来越不快乐。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一颗知足的心。不满足,就会感到欠缺;不满足,就有了贪念。因此,拥有一颗知足的心,才可能拥有真正的喜悦、真正的宁静、真正的快乐。

有一个青年总是哀叹自己命运不济,生活多舛,既发不了财也求不到一官半职,终日愁眉不展。一天,他在路上偶遇了一个老和尚,当他看到老和尚一脸的平静祥和时,不由得叹了口气。

老和尚拦住青年,问他为何叹气。青年说:“我看到你开心的样子觉得很羡慕。为什么我总有这么多的烦恼?为何我既没有一技之长而又一贫如洗?”

老和尚说:“年轻人,你明明很富有啊!”

青年问:“富有?我除了烦恼什么也没有。”

老和尚并没有急着解释,而是继续问他:“那么,假如有人给你一千两银子,换你十年的寿命,你换吗?”“当然不换!”“给你五千两银子,换你的健康,你换吗?”“不换!”“给你一万两银子,换你的生命,你换吗?”“不换!”

老和尚顿时笑了:“年轻人,到现在为止你至少拥有一万六千两银子了,难道还不够富有吗?”

青年人的烦恼来自于他未能真正认识到自己所拥有的财富,他只是看到了自己缺少的东西,却从未看到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若能知足,则一切烦恼自会迎刃而解。人要是没有一颗知足心,无论获得多少,进步多少,都不会快乐。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一个人知道满足,心里面就时常是快乐的、达观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相反,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就会时时感到焦虑不安。用星云大师的观点来说,就会使人生在欲望与失望之间痛苦不堪。面对现实,我们看到不少铤而走险而落得身败名裂的人正是因为欲壑难填、贪得无厌而走上犯罪道路的。看到这些人的犯罪事实,很多人都会由衷感叹说:“要是他早一点收手,大概也不会走到这一步了!”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些感叹所流露的,正是“知足”的思想啊!问题是,一旦受贪欲支配,又哪里会知足,哪里会收得住手呢?

古人的“布衣桑饭,可乐终身”是一种知足常乐的典范;“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中蕴涵着诸葛亮知足常乐的清高雅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尽显陶渊明知足常乐的悠然;沈复所言“老天待我至为厚矣”表达着知足常乐的真情实感。更多的时候,知足常乐是融合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意境中。

知足常乐,是一种人性的本真。在孩童时代,我们会为拥有自己梦想得到的东西而喜上眉梢、笑逐颜开,那些简单的快乐至今仍给我们烙下一串串深刻的记忆。今日重温,也许仍会忍俊不禁,无论行至何方,所处何位,知足常乐永远都是情真意切的延续。

人生苦乐一念间

天堂、地狱,唯在一心,可以海阔天空,也可以坐困愁城,可以快乐生活,也可以扰攘终日,是天堂,是地狱,完全在于自己的选择。——星云大师

人之所以生气,是因为不快乐;找到快乐,你就会不生气。人的快乐源自于心态。那些位高权重,住着洋房别墅、坐着宝马香车的权贵们未必能够拥有快乐。尽管他们在人前笑逐颜开,可是你无法看到,他们在人后时的那种因空虚而迷离的眼神和忧郁的愁容。事实上,物质上的满足远不如精神上的满足对于一个人更重要。只有让自己的心态更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尽管外在的花花世界是虚虚假假、争权夺名,只要我们内心的世界无风无浪、无花亦无香,自然会有韩愈所说‘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心’的知足与自在。”星云大师给我们指出了快乐的根源所在。很多时候,人生的快乐与否,完全取决于个人对生活的看法。如果我们想的都是乐观积极的事情,我们的内心就能充满快乐;如果我们想的都是悲伤的事情,我们的内心就会充满悲伤。心态往往决定着我们的情绪。

有一个弟子打坐之时,总觉得有一只五彩斑斓的蜘蛛在自己身上爬来爬去,他常常被惊吓得无法入定,于是他便将这事告诉了禅师。

老禅师递给他一支笔,说:“下次这只蜘蛛再出现时,你把它出现的位置画下来,这样才可以知道它从何而来,才能想办法驱逐。”

当这名弟子再次打坐时,蜘蛛又出现了,他标下蜘蛛出现的位置,然后急匆匆地找到禅师。

老禅师指着弟子画的圈,问道:“难道你还不知它从何而来?”

弟子低头一看,只见这个圈正画在自己心的位置。

五色蜘蛛,不在别处,只是源于自己内心的妄念,因而由心所生。佛经上说,“心净则国土净”,心中澄明,则处处是净土;心中有碍,则处处是地狱。俗话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一切不快皆源于心态,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要时时校正自己的心态,不让心态失去平衡,这是保持快乐的根源。正如星云大师所言:“我们的心,每天都是上天堂、下地狱,来来回回周游。顺心如意,欢喜得意,便是天堂;恶念纷飞,受挫忧悒,即是地狱。”这里,大师指出了痛苦和快乐的根源所在——心。也就是说,很多时候,决定我们情绪的不是外物,而是我们的心态,我们的心情随心而动,要想获得人生的快乐,就应该掌控我们的心。

日本明治时代有一位著名的南隐禅师,他境界很高,常常能用一两句话给人以深刻的点拨,很多人慕名而至,前来问佛参禅。

有一天,有一位官员前来拜访,请南隐禅师为他讲解何谓天堂、何谓地狱,并希望禅师能够带他到天堂和地狱去看一看。

南隐禅师面露鄙夷之色,细细打量了他一番,然后问道:“你是何人?”

官员说:“在下是一员武将。”

南隐禅师哈哈大笑,并用很刻薄的语言嘲笑道:“就你这一副模样,居然也敢称自己是一名将军!真是笑死人了!”

官员大怒,立刻让身边的差役棒打南隐禅师。南隐禅师跑到佛像之后,露出头来对着官员喊:“你不是让我带你参观地狱吗?看,这就是地狱!”

官员顿时明白了南隐禅师所指,心生愧疚,并被南隐禅师的智慧所折服,于是走到禅师面前,恭恭敬敬地低头道歉。

南隐禅师笑着说:“看啊,这不就是天堂了吗?”

在听到南隐禅师的辱骂之后,这名官员尚未思考禅师的用意便勃然大怒,一念之间,便坠入了地狱;反之,当他以坦然平和的心境对待所发生的事情时,天堂也就在眼前了。这正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如果心态是快乐的,我们自然就是快乐的;如果脑子里满是忧郁的想法,我们就会显得十分悲观;有恐惧的想法,就会在心中种植下恐惧;如果我们内心充满愤懑,那么你就会时常生气。

星云大师在《留一只眼睛看自己》中说道:“天堂、地狱,唯在一心,可以海阔天空,也可以坐困愁城,可以快乐生活,也可以扰攘终日,是天堂,是地狱,完全在于自己的选择。”我们应该相信,外在的环境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决定我们情绪的,不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或别人对我们做了什么,而是我们的心理态度。当你生气时,你并非无可救药,你还是可以通过改变你的心理态度来改变你的情绪,你的生活,甚至你的命运。

感受生活中的平淡之美

简简单单是福,平平淡淡是真。——星云大师

人生的内容很多很乱,人的心思太杂太烦,负荷沉重,诱惑太多,站在繁华的都市街口,东边是金钱,西边是名誉,南边是地位,北边是权力。星云大师看到的世人总是东奔西走,南冲北突,想要的东西太多,眼睛盯着浮华世界里的功名利禄,到死才发现得到的东西很多,丢了的东西更多,所以他才会警示众人,人生苦短,如何让自己活得自由自在,这是非常重要的。他说:“人生在世,短短数十寒暑。有的人有钱有势、有名有位,乃至儿孙满堂,但是却活得不自在,人生要活得快乐,就要在平淡中感受生活。”

生活就是平淡,平淡就是生活。满目青山是平淡,茫茫大地是平淡,浩浩长江是平淡,潺潺溪水是平淡,青山翠竹是平淡,郁郁黄花也是平淡。世间一切最终还是以平淡为最美。

有一个学僧到法堂请示禅师道:“禅师!我常常打坐,时时念经、早起早睡、心无杂念,自忖在您座下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用功了,但是为什么我就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了一个葫芦、一把粗盐,交给学僧说道:“你去将葫芦装满水,再把盐倒进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会开悟了!”

学僧遵示照办,没过多久,跑回来说道:“葫芦口太小,我把盐块装进去,它不化;伸进筷子,又搅不动,我还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起葫芦倒掉了一些水,只摇几下,盐块就溶化了,禅师慈祥地说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搅不得,如何化盐,又如何开悟?”

学僧:“难道不用功可以开悟吗?”

禅师:“修行如弹琴,弦太紧会断,弦太松弹不出声音,中道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学僧终于领悟。

其实不止念经,世间百事都一样,不是一味执著就能进步的,读死书而不活用,不能获益。留一点空间,给自己转身;余一些时间,给自己思考,不急不缓,不紧不松,平平淡淡,那就是入道之门了。

的确,高山无语、深水无波,绚烂之极总归平淡。短暂的激情过后总是难免趋于平淡。然而我们所谓的平淡既非平庸之“平”,更非淡而无味之“淡”,而是深入的淡定、内心的祥和。这是古代哲人提倡的万物一体的境界,更是人生之路的终极领悟。

之所以说平淡是一种“美”。原因是它要求我们轻松惬意地生活,在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中发现自然之美、和谐之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争无泥”,古代诗人无不借助自然界平淡至极的事物来寄寓生活之美。

生活并非时时刻刻都有鲜花和掌声的陪衬,普通的日子,我们只需要在心灵的平淡中感受生活,平淡处事,正确对待名利这些身外之物,才可活得舒心自然,体会活着的真实意图:人生不是只为背负沉重而活,而是为了从背负的沉重里取一点成就让自己感受快乐。

星云大师说:“简简单单是福,平平淡淡是真。”人生只有平淡,才能活得自在。人生无须索求太多,口袋里的票子够花就行,家里的房子温馨就行,平平淡淡地过日子才是最快乐的。

简单生活,就是人生的快乐

安静地坐下来看花开花落,草长莺飞;抬头看天高海阔、云卷云舒……才是生活中最幸福的事。——星云大师

生活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被充满物欲的无处不在的繁杂信息包围着。星云大师却能在繁杂的社会生活中泰然自若、心静如水,这源自于他超然的生活观。在一些人看来,生活就是得到的越多越充实,地位越高越风光。可是在星云大师的心中,“走出去平静地听枫林鸟语,看大漠落日;安静地坐下来看花开花落,草长莺飞;抬头看天高海阔、云卷云舒……才是生活中最幸福的事。”

的确,在生活中,人们脚步匆匆,东奔西忙,没有平静,也不会简单。但在这样的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寻求到自己想要的简单和平静。

星云大师告诉我们,简单的快乐的生活,它不在千里之外的岛屿上,而是存在你的心中。不管你有多忙,都要拥有充实愉快的精神生活,感觉到安宁平和的内心世界,用你的心,你的眼神,你的双手,你的行动,去关爱你身边的人和物,而且,你的这种爱应是单纯的、和谐的,为此你不能附加条件,你的这种情感应该是纯粹的。

大师曾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到花市去,选择一盆你第一眼就喜欢的花,把它带回家,移植在一个你每天都能看到它的位置。你就可以开始天天练习照料你的花儿了。你要有意识地关爱你的新宠,就像爱你的孩子一样。你要学会和你的花儿培养感情:经常跟它说话,把心里话说给它听,告诉它你多么爱它——你要相信,它总是很认真地聆听着你的心事。你一定能够体会到自己付出纯真的爱意时内心和谐的感觉——那是多么美妙的感觉啊!你完全忘却了焦躁不安、愤懑和匆忙时的尴尬。你尽情欣赏你可爱的鲜花时,你已融入了爱的氛围,你的身心融入轻松愉悦之中。

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事实上,一个人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物品并不多,超乎此的属于奢侈品。它们固然提供享受,但更强求服务,反而成了一种奴役。有一句歌词说“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其实,真正的快乐生活,不是天天山珍海味,而是粗茶淡饭,一杯清茶,闲坐月下。

不论你对简单下什么样的定义,其本质都是摆脱过剩的物质。你依然可以追求烹饪之乐,但却不必订数种美食杂志、累积收藏无数的食谱;你依然可以追求最新的时尚,但却不必同款鞋各买一色或买许许多多的领带;你依然可以买下别墅,却不必依照超出平日家居的方式来布置它;你可以多交朋友,朋友却不必多到非得用名片检索的地步。

请开始更简单的生活,不要理睬你最初可能产生的焦虑;抛弃你的所有物品,只取你所需要的,而非你所不可求的。简单是一种处世的态度,是一种境界,它不是浅薄,更不是平庸,它是一种处惊不变的人生理念和境界;简单是一种对复杂事物的感悟,就像将厚重的一摞书读完,突然萌生了灵感一样;简单是一种把握自我的精神境界,是一种高格调的东西。在星云大师心中,真正享受每一缕阳光、每一声鸟叫、每一丝凉风,每一天的简简单单,才是最好的生活。

摆脱外界的奴役,才能怡然自得

世间上的一切事情,唯有放旷达观,才能怡然自得。——星云大师

星云大师这样说过:“我们对于世上的知识、财富、爱情等,总是期望别人能教导我们、成全我们、爱护我们,甚至于觉悟成佛都希望别人帮忙,但就禅宗而言,世间上的一切事情,唯有放旷达观,才能怡然自得。”

人生于天地间,则立于世、行于世是人间的真理。星云大师本身就是一位生性豁达之人,他觉得人要立身处世,当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为权势利禄所羁,不为功名毁誉所累,明察世情,了然生死,做到旷达,能持性而往,能临危不惧,能以本色面世,不费尽心机,不为无所谓的人情客套礼节规矩所拘束,能哭,能笑,能苦,能乐,才会怡然自得,真实自然。

俗话说,海纳百川,很多人将“大海”作为浩瀚胸襟的代名词,而星云大师认为人的心是大海与高山都不能比的,“解除心中的框框,把心放空,让心柔软,就能包容万物、洞察世间,达到真正心中万有,有人有我、有事有物、有天有地、有是有非、有古有今,一切随心通达,运用自如”。“只手之声”的故事也许能给我们这方面的启示。

默雷禅师有个叫东阳的小徒弟。

这位小徒弟看到师兄们每天早晚都分别到大师的房中请求参禅开示,师父给他们公案,于是他也请求师父指点。“等等吧,你的年纪大小了。”但东阳坚持要参禅,大师也就同意了。

到了晚上参禅的时候,东阳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然后在师父的旁边坐下。“你可以听到两只手掌相击的声音,”默雷微微含笑地说道,“现在,你去听一只手的声音。”

东阳鞠了一躬,返回寝室后,专心致志地用心参究这个公案。一阵轻妙的音乐从窗口飘入。“啊,有了,”他叫道,“我会了!”

第二天早晨,当他的老师要他举示只手之声时,他便演奏了艺妓的那种音乐。“不是,不是,”默雷说道,“那并不是只手之声,只手之声你根本就没有听到。”

东阳心想,那种音乐也许会打扰自己。因此,他就把住处搬到了一个僻静的地方。

这里万籁俱寂,什么也听不见。“什么是只手之声呢?”思量之间,他忽然听到了滴水的声音,“我终于明白什么是只手之声了。”东阳在心里说道。

于是,他再度来到师父的面前,模拟了滴水之声。“那是滴水之声,不是只手之声。再参!”

东阳继续打坐,谛听只手之声,但毫无所得。他听到风的鸣声,也被否定了;他又听到猫头鹰的叫声,但也被驳回了。只手之声也不是蝉鸣声、叶落声……

东阳往默雷那里一连跑了十多次,每次各以一种不同的声音提出应对,但都未获认可。到底什么是只手之声呢?他想了近一年的工夫,始终找不出答案。

最后,东阳终于进入了真正的禅定而超越了一切声音。他后来谈自己的体会说:“我再也不东想西想了,因此,我终于达到了无声之声的境地。”

东阳已经“听”到只手之声了,那就是无声之声。

一旦仔细去聆听那“只手之声”,人就踏上了心灵的解脱之旅,心感受到的万物之丰富便会远远超过自己视线范围之内的一切。内心丰富,却亦可呈现一种空无的状态,东阳在“无声之声”的境地中进入了真正的禅定。

著名诗人也是礼佛之人的东坡说,能每时每刻都很快乐,关键在不受物欲的主宰,而能游于物外。星云大师也认为,人只有摆脱了外界的奴役,自己主宰自己,才可能永葆心灵的恬静和快乐。逍遥旷达不是要求做到无欲,而是淡看各种名利之欲。淡看之后,则可生旷达,有了旷达之后,人生自然逍遥了。

学会自在生活

人若能像顺应花草的自然天性一样去顺应自己的能力和体力,不在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上强出头,就能营造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做自己理想中的自我。——星云大师

如何求得自在的生活?星云大师这样说:“第一,对感情要不执不舍;第二,对五欲要不拒不贪;第三,对世间要不厌不求;第四,对生死要不惧不迷。”这就是大师自在之道。

星云大师对自己的弟子们说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唐代有一位丰干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一天,他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的声音,他寻声望去,原来是一个稚龄的小孩,衣服虽不整,但相貌奇伟。丰干禅师问了附近村庄人家,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不得已,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因为男孩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

拾得在国清寺安住下来,渐渐长大以后,上座就让他做添饭的工作。时间久后,拾得也交了不少道友,其中与一个名叫寒山的贫子相交最为莫逆,因为寒山贫困,拾得就将斋堂里吃剩的饭用一个竹筒装起来,给寒山背回去。

有一天,寒山问拾得说:“如果世间有人无端地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恶厌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再问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处世秘诀,可以躲避别人恶意的纠缠呢?”

拾得回答道:“弥勒菩萨偈语说——

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这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如果能够体会偈中的精神,那就是无上的处世秘诀。”

有人说寒山、拾得乃文殊、普贤二大士化身。寒山、拾得二大士不为世事缠缚,洒脱自在,其处世秘诀确实高人一等。

其实,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蕴藏着无限的哲理与深意,要做到不为世事缠缚,洒脱自在,就必须对生活的要求不能太多。竹枝芒鞋轻胜马,饥来吃饭困来眠,观潮起潮落,看清风送云。这是获得快乐的生活智慧。

所以星云大师曾强调:“人若能知道植物花草的特长,加以妥善运用,不仅能使环境增辉,更能美化生活,增添情趣。人若能像顺应花草的自然天性一样去顺应自己的能力和体力,不在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上强出头,就能营造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做自己理想中的自我。”所以,星云大师把获得自在生活的方法分为下面几点:

第一,对感情要不执不舍。经常有人问星云大师:“人怎么会来到世间上的呢?”大师会解释说:人是从情爱而来的!佛教讲人叫做“有情众生”,人既是有感情的动物,所以每个人皆离不开感情生活。纵然如此,我们对感情也应该要能做到不执不舍,也就是中庸之道,既不过于执著,为情所困,也不要舍弃感情,最好把感情升华为对众生的慈悲,这才是最美好的人生。

第二,对五欲要不拒不贪。在佛家看来,五欲:财、色、名、食、睡等是人类五种基本的欲望。星云大师的观点是,对于这五种欲望,我们既无法完全舍弃,却也不能过分地沉溺、纵欲。最好抱持既不排拒,也不贪求的态度,就像维摩居士“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这才是我们对五欲应有的态度。

第三,对世间要不厌不求。大师认为,在这个世间上,难免有顺境有逆境,不管是苦是乐,我们应该要随遇而安、随缘生活,千万不要有消极厌世的逃避心理,也不要有希求“长生不老”的妄想。

第四,对生死要不惧不迷。有人说人生如战场。在人生的旅途中,的确有许多的关卡要过,所谓名关、利关、生死关,关关难过。有的人在面对生死时,心生畏惧、迷惑,那是因为不能体悟生命的真谛。假如懂得生死一如的道理,便不再对生死感到畏惧、迷惑,一切就能自由自在了。

人们对事物一味理想化的要求导致了内心的苛刻与紧张,因此,常常不能平和心态,在追求完美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东西。事物总是循着自身的规律发展,即便不够理想,它也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意识而发生改变。不对生活苛求太多,生活反而会赐予你更多的快乐与自在。

健康是快乐生活的根基

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一个不懂得珍惜生命的人等于一无所有。——星云大师

星云大师说:“我们常以为老年人比较容易生病,青年比较少生病。其实老年人生病是由于身体衰老了,是一种自然的病象。可是年轻人的病却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有行为上的、语言上的、性格上的、心理上的病。”星云大师对于人的健康方面非常重视,尤其是对于青年的健康。他认为青年人的健康不仅是身体上的健康,更包括言行举止甚至心理上的健康。一个人只有拥有了身心的健康,才能拥有真正的快乐生活。

人的一生会有许多的追求、许多的憧憬,当然也会有许多的诱惑。追求真理,追求理想,追求刻骨铭心的爱情,追求金钱、名誉和地位……但最后你会发现,健康才是你所有美好追求的基础和根本保证。如果没有了健康,生命就不再是一个蓬勃向上和快乐进取的过程,而成了一个痛苦无奈的延续。一个在痛苦中挣扎的生命,无论拥有再多的东西,也都是黯淡无光的。所以说,人生的快乐与否,关键是有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强健的体魄和坚定的意志相结合,就产生了一个完美、健康的人。很少有人能够彻底明白体力与事业的关系是怎样的密切、怎样的重要。人们每一种能力、每一种精神机能的充分发挥以及人们整个生命效率的增加,都有赖于体力的强健。

云霞大师喜欢游历四海,他在游历的途中收养了两个孤儿,并给他们分别起名为无山和无海。无山和无海两个孩子一边听着云霞大师讲经论佛,一边跟着师父四处布施恩德。

一天,云霞大师发现,无山聪明智慧,与佛有缘,每次在谈经论佛的时候,都能说出颇有深刻的道理;而云海乐于助人,可是在佛缘上的慧根差了一点。云霞大师其实在心里,早已经想好了自己的衣钵传人,就是把自己一生的佛法修行传给无山,可是令云霞大师担忧的是,无山虽然资质聪明,领悟也快,但是天生体弱多病,往往在旅途上一病不起。所以,每当他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云霞大师都把体力的重活交给了身体强壮的无海。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无山在师父的教导下,已经在佛法上小有成就,但是无山的身体也日渐消瘦,由于经常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最后在一次大病中再也没有站起来。

云霞大师看着心爱的弟子死去,十分痛惜,最后也只好无奈地把自己的衣钵传给了另一个弟子——无海。

星云大师曾说:“我是一个软弱多病的孩子,但我后来要决意恢复我的健康,我立志要变为强健无病,并竭尽全力以做到这点。”

许多人就失败在这点上——从事工作时,不能发挥出全部的力量——一个行动力迟缓、精神衰弱、心理失衡、毅志不定、情绪波动的人,自然不能成就了不起的事业。聪明的将军,不能在军士疲乏、士气不振时,统率他们去应付大敌;他一定要先养精蓄锐、秣马厉兵,然后才能去参加大战。

不管我们的理想是什么,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比生命更珍贵的了。我们都希望生活十分美好,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衰老的迹象。人们都尽可能地保持年轻、快乐和健康,然而很多人没有注意保持他们的青春和活力。他们破坏健康和长寿的规则,把生命浪费在不符合作息规律的生活和不良的习惯中,同时他们还不明白为什么生命的能量在拼命消逝。滥用能量和浪费精力必定会受到应有的惩罚。只有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的人才会健康,才能长寿。

星云大师在阐述人的本质的时候,提出身体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生活的物质所在。离开了这一物质基础,就谈不上从事社会生产劳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更谈不上取得个人事业上的成功,乃至人生的快乐。人们都是渴望成功和快乐的,他们给自己设定目标,激励自己向着目标努力,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是可惜的是人们在追求心中所想的时候往往忽略了、甚至牺牲了自己最宝贵的健康。没有了健康,即使你创造出了再多的人生价值也徒劳无用;失去了健康,你拥有再大的人生成功也无福消受。所以大师说过:“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一个不懂得珍惜生命的人等于一无所有。”

第二课 宣化上人谈心念欲望

——铲除人生烦躁的根源

不知道是世界乱了我,

还是我乱了世界。

我总是惴惴不安,诚惶诚恐。

从佛法中,

寻一贴良药,

安顿我们的心灵。

大师简介

宣化上人(1918年—1995年),俗姓白,法名安慈,字度轮,吉林省双城人。虚云法师为其易名宣化,世人亦称其为宣化法师。

法师刚出生时,连哭三天三夜。12岁时,目睹婴儿尸体,明白生死无常。稍长大,便有出家修道了脱生死的志向。未出家前,参加过许多种宗教活动。16岁时,母亲去世,法师守孝三年,孝满随常智法师出家。29岁,经长春、辽宁,抵天津,住大悲院,听倓虚法师讲《楞严经》。1948年,由上海至南华寺参礼虚云法师。

1948年,赴香港弘法,前后十余年。1962年,前往美国,先于旧金山开创金山寺。1976年在旧金山创办万佛城,特在万佛城设立法界大学、培德中学、育良小学。后陆续成立分支道场,在万佛城有如来寺,在旧金山有金山禅寺,在洛杉矶有金轮寺,在西雅图有菩提达摩中心。一生共建道场27所,在美国三十多年,宣讲大乘经典三十余部。为使佛经流通于西方世界,在万佛城成立国际译经学院,将佛经翻译为英、法、西班牙等文,现已出版六十余部外文佛典。

1995年6月7日,宣化法师于美国洛杉矶圆寂,世寿78岁。

养拙是幸,无妄是福

修行要越笨越好,笨得什么也不知,一点妄想也无;你若不笨,妄想就多;妄想一多,就想考古、证今,或管许多闲事,或想明白很多新闻,这都是修行的障碍。——宣化上人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话:“你看,多傻呀,这么好的晋升机会,不知道去争,白白地让别人抢去啦。”“这部分是你该得的钱,为什么不拿?”“这样做,就亏大了。”在言语之间,无不透出做人的精明。其实,人们的精明,不外乎就是为了名利,很多精明之举就是体现对待名利的态度上。很多时候,有精明的地方就会有算计,有算计的地方就会有名利,有名利的地方就会有贪欲。可以说,精明表面上看是吃不得亏,实际上是贪欲心太强的表现。

在宣化上人的眼里,养拙是遏制贪念的好办法。他说;“修行要越笨越好,笨得什么也不知,一点妄想也无;你若不笨,妄想就多;妄想一多,就想考古、证今,或管许多闲事,或想明白很多新闻,这都是修行的障碍。真正的拙、愚痴是什么样子?即是入定。你入定了,东西南北皆不知,与世事无争,自在无碍。”

在上人看来,精明是贪欲的“源头”,一个人要是少了几分精明,也就会少很多算计,少了很多妄想,这样,就淡化了贪欲的根基,人也就有福了。所以上人说过:“切记!不要一天到晚,想神通,想开悟,那是修道的绊脚石。”

在一个小镇的老街上,有一位卖铁锅、菜刀和剪子的老人。你无论什么时候从这儿经过,都会看到他在竹椅上躺着,手里拿着一个半导体收音机,身旁是一把紫砂壶。他的生意也没有好坏之说。每天的收入正够他喝茶和吃饭。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余的东西,因此他很满足。

一天,一个文物商人从老街上经过,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发现是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作品,便想以10万元的价格买下它。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下的,老铁匠犹豫了,壶最终没卖,但商人走后,老铁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总是想着自己要是有10万块钱,该怎么花。

更要命的是,当人们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几个儿子开始向他借钱,为钱财的分配开始争吵。

于是,老铁匠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整天心神不宁。

当那位商人带着20万元现金第二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再也坐不住了,他招来儿孙,拿起一把斧头,当众把那把紫砂壶砸了个粉碎。

有人说,老铁匠太傻了,自己葬送了发财的机会。

可是,老人把紫砂壶砸了之后,又过上了悠闲的生活,据说他活了100多岁。

一把壶,为什么让老人心神不宁呢?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不仅勾起了老人的妄想心,还引发了其他人的贪恋,这就打乱了老人原本恬静的生活。与其说老人太傻,还不如说他是睿智的——及时消除了引起妄想和贪欲的根源——把紫砂壶砸了。当老人消除了自己的妄想心,一切都恢复了平静。

所以,上人说:“常常守住自己的身心,不打那么多妄想,这才是真正修道人。不是真修道人,天天在打妄想,天天想办法得利益。所以真正修道人是‘万缘放下,一念不生’。‘万缘放下’——把一切名名利利、财色名食睡放下了。‘一念不生’——无我、人、众生、寿者相,常常自在、快乐。真正自在是什么?就是不打妄想,你若尽打妄想,就不能自在,尽虚空、遍法界,随处乱跑。”

现代人生活在节奏越来越快的年代,成就感的诱惑始终存在,有太多的诱惑、太多的欲望,也有太多的痛苦,因此我们身心疲惫不堪。人生堪不破“贪欲”二字,就会受到终身的羁绊。上人就此为我们开具了一副快慰人生的良方:养拙,无妄。养拙是幸,无妄是福。所以,不妨做个痴人,看淡名利,当一个人有了这样一份淡泊的心境,人生才又多了几丝温暖和几分安宁。

没有贪念,才不会招魔

贪求名,就被火烧死;贪求利,就被水淹死,这是水火二灾。再贪求荣华富贵,就会死在风里。——宣化上人

人生在世,除了生存的欲望以外,人还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自我实现就是其中之一。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可是,欲望是无止境的,欲望太强烈,就会造成痛苦和不幸。宣化上人说:“我们无论什么也不能贪,要知足,要能忍,但这个无上妙法,人人都把它忽略了,所以不争、不贪就能福寿无边,你要是争、贪、搅、扰,就罪孽不少,要想出离三界,也是无有是处的。”宣化上人把“贪念”看成是“招魔”的诱因,他说:“在《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以,参禅的人,不能执著境界的存在,更不要贪着神通。若有贪着,便会走火入魔。也不要贪着虚妄的名利,否则会入旁门左道,成为魔王的眷属,实在可怕之至!”“不是说,我坐禅有所企图,贪着有个什么境界现前。如果有这种妄想,便会招魔来扰乱。”“贪求名,就被火烧死,贪求利,就被水淹死,这是水火二灾。再贪求荣华富贵,就会死在风里。”

对于修行的人来说,贪念会让人不能安心修行,那么,对于俗世中的人来说,贪欲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困扰呢?

据说,佛祖原先并没有为蜈蚣造脚,但是它仍可以爬得像蛇一样快。有一天,它看到羚羊、梅花鹿和其他有脚的动物都跑得比自己快,心里很不高兴,便嫉妒地说:“哼!脚多,当然跑得快。”于是它向佛祖祷告说:“佛祖啊,我希望拥有比其他动物更多的脚。”

佛祖答应了蜈蚣的请求,他把好多好多的脚放在蜈蚣面前,任凭它自由取用。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这些脚,一只一只地往身体上粘,从头一直粘到尾,直到再也没有地方可粘了,它才依依不舍地停止。

它心满意足地看着满身是脚的躯体,心中暗暗窃喜:“现在我可以像箭一样地飞出去了!”但是等它开始跑时,才发觉自己完全无法控制这些脚。这些脚劈里啪啦地各走各的,它非得全神贯注,才能使一大堆脚顺利地往前走,这样一来它反而比以前走得更慢了。

可见,贪心越大,失去的就越多。人生的很多痛苦乃至不幸,就像故事中的蜈蚣,往往都是贪念造成的,所以有人说:“患起于多欲,祸生于贪心。”

有一个农夫,每天早出晚归地耕种一小片贫瘠的土地,累死累活,收效甚微。一位天使可怜农夫的境遇,就对农夫说,只要他能不停地跑一圈,他跑过的地方就全部归其所有。于是,农夫兴奋地朝前跑去,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一会儿,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儿女们都需要更多的土地来生活,又拼命地往前跑……有人告诉他,你到了该往回跑的时候了,不然,你就完了。农夫根本听不进去,他只想得到更多的土地,更多的金钱,更多的享受,于是继续拼命地向前跑去。结果因心衰力竭,倒地而亡。

生命没有了,土地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贪婪使这个农夫不知道全身而退,于是他失去了一切。贪婪是一切祸乱的根源,这就是宣化上人所说的“贪念会招魔”。所以,一个人欲望太盛,就要消除欲望,这样,才能将人生转移到合理的轨道上来,不然,就会“招魔”,就会出现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淡化自己的欲望,将“魔”挡在自己的人生之外呢?宣化上人这样说道:“在参禅时,用‘忍耐心’来克服一切疼。腿痛不管它,腰酸不理它。要想开悟,就得忍耐。不能忍耐,就不能开悟。这个忍,包括忍饥、忍渴、忍寒、忍痛,一切都要忍耐。若是能忍,就破除我执。若没有一个我的执著,向内观心,心也没有了;向外观形,形也没有了;向远观一切物,物也没有了。这时‘内无身心、外无世界’,这就是一个空。这个空,还不能执著它,如有一个空的存在,那还是一种执著。要把空也没有了,才能与法界合而为一,与虚空没有什么分别。这种境界到了极点,就是一个定。在定中,不是糊糊涂涂的,而是明明白白的,所谓‘如如不动,了了常明。’”

宣化上人说的不仅仅是参禅之道,更是为我们提出了消除贪欲的方法。在上人看来,消除欲望的方法是,一是要学会忍耐,有抵制诱惑的耐力,这样就能抵御贪欲;二是要学会自我放弃、自我解脱,保持一颗平常心。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欲望,不仅关系到脚下的人生,更关系到我们每日的心情。生命属于个人,每个人有权设计自己的生活和人生道路。所有的心愿,只要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要求,都应该受到尊重。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生命的过程中,一切物质及肉体都是不可靠的奴仆,想让自己的人生得以升华,就必须放下这些本性之外的东西,而追求生活本身淳朴,这样才能活得惬意。古人云:求名之心过盛必作伪,利欲之心过剩则偏执。面对名利之风渐盛的社会,面对物质压迫精神的现状,能够做到视名利如粪土,视物质为赘物,在简单、朴素中体验心灵的丰盈、充实,并将自己始终置身于一种平和、自由的境界。

除却心灵尘埃,不让贪欲误了人生

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语。这六大宗旨,就是断欲的法宝,令你获得真正的智慧。——宣化上人

有些人,整天愁眉不展,快乐少于烦恼;而有些人,整天嘻嘻哈哈,快乐多于烦恼。有些人欲望越来越大,而有些人一生都能清心寡欲。为什么人的生活会有这样大的差别呢?答案很简单:关键看你能不能随时除却心灵的尘埃。

宣化上人说:“我们修道,一定要把七情六欲之妄想,大扫除一番,清理得干干净净。要知道七情是修道的绊脚石,有了七情的妄想,那就不能专心修道,整天妄想纷飞,见到境界就动心。经不起考验,将所修来的一点定力,都丢光了,而不起作用,这岂不是白费参禅打坐的工夫?”上人是借修道来规劝世人,要时常清扫心灵,这样,才能“断欲”,才能保持心灵的干净。

怎样能断欲呢?佛典上有一偈:“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意思是人心就好比一面镜子,只有拭去镜面上的灰尘,镜子才能光亮,才能照清人的本来面目。所以,一个人也只有常常拭去心灵上的尘埃,方能露出其纯真、快乐的本性来。

有位禅师与一位小沙弥在庭院里散步,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从树上落下了好多树叶。

禅师就弯下腰,将树叶一片片地捡了起来,放在口袋里。

站在一旁的小沙弥忍不住劝说道:“师父!您老不要捡了,反正明天一大早,我们都会把它打扫干净的。您没必要这么辛苦的。”

禅师说道:“打扫叶子,难道就一定能扫干净吗?而我多捡一片,就会使地上多一分干净啊!而且我也不觉得辛苦呀!”

小沙弥又说道:“师父,落叶这么多,您在前面捡,它后面又会落下来,那您要什么时候才能捡得完呢?”

禅师一边捡一边说道:“树叶不光是落在地面上,它也落在我们心地上,我是在捡我心地上的落叶,这终有捡完的时候。”

小沙弥听后,终于懂得禅者的生活是什么。之后,他更是精进修行。

与其说禅师在捡落叶,不如说是扫去心中的妄想烦恼。大地山河有多少落叶且不必去管它,而人心里的落叶则是捡一片少一片,“拂尘扫垢”,才能还自己一片清静。

人性中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所以生活中会财、色、利、贪、懒等潜伏在我们的周围,像看不见的灰尘一样无孔不入。时间长了,不去清扫,人的心上就会积着厚厚的一层,灵智被蒙蔽了,善良被遮挡了,纯真亦不复见。上人说:“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语。这六大宗旨,就是断欲的法宝,令你获得真正的智慧。”

欲望就像那些尘埃,开始颗粒极小、极轻。起初,我们全然不觉它们的存在,比如一丝贪婪、一些自私、一点懒惰……这些意念,开始时像细微的尘灰,悄无声息地落在我们心灵的边角,而大多数的人并没注意,没去及时地清扫,结果越积越厚,直到有一天完全占满了内心,最后,满心都是贪念。

贪念也好,欲望也罢了,都是由小至大的,如落叶之轻,尘埃之微,刚落下来的时候难有感觉;但是存得久了,积得多了,麻烦也就来了,清理起来也没那么容易了。所以,在生命的过程中,也许我们无法躲避飘浮着的微尘,但千万不要忘记拂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被七情六欲所害!

所以上人告诫我们:“各位注意!切记!要断除七情和六欲。六欲就是六根所生的欲念。六根又名六贼,能把自性的珍宝盗去。所以要谨慎严守六根门头,以免珠宝被窃。”我们能时时清扫心灵的浮尘,欲念怎么会占据我们的心灵呢?

看淡钱财,就会远离陷阱

财欲令人颠倒,财、色、名、食、睡,这是地狱五条根,可是我们人人都把这个根扎得深深的。——宣化上人

有人说,金钱是万能的。这话不对。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万万不能。因为金钱拥有巨大的作用,所以很多人会抛弃道义,唯钱财是图。上人说:“财欲令人颠倒,财、色、名、食、睡,这是地狱五条根,可是我们人人都把这个根扎得深深的。这个善根他不往深的扎。财色名食睡这五条根,他往地里头扎啊!扎了觉得还不够深,还往地里头扎。”的确,世上的很多骗局或不幸,往往都是因钱财而起。

一天,牛大爷去城里看望儿子儿媳,走在半路上,身旁的一个小伙子捡了一个首饰盒,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有一条金项链,还附着一张发票,上面写着某某饰品店监制,售价2800元。小伙子对牛大爷说:“见财有份儿。给我1000元,项链归你啦。”

牛大爷平时就有个贪小便宜的习惯,看看项链,就更动心了。他心想:“我可以把它送给我的儿媳妇,当年她嫁过来的时候,我们手头不宽裕也没怎么给她买过东西。这次去看他们,正好把这个项链送给她,她一定会很高兴的,这也是我这个做公公的一番心意嘛。”

于是,牛大爷拿出1000块钱给了小伙子,拿着那条金项链美滋滋地向儿子家走去。

一到儿子家,他便把路上的事情跟儿子儿媳说了,还拿出那条金光闪闪的项链送给儿媳妇。小夫妻俩一听就不对,原来,那条项链根本就是假的。

牛大爷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人家设了一个陷阱让他跳。牛大爷非常懊恼,却毫无办法。为此,他还大病了一场,幸好,他记住了这一教训,再也不敢贪财了。

掉进陷阱的人,多数是因为贪恋不该属于自己的那份钱财;被当时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所诱惑,结果总是得不偿失的。钱财是身外之外,应该看淡一点,你要是看得越重,可能就会被它害得越深。清朝的大奸臣和珅得乾隆宠幸,一生搜刮民脂民膏,敛聚大量财富。可是在晚年时,也不能看淡钱财乃身外之物。结果在乾隆驾崩后,终被嘉庆帝处置。

我们究竟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金钱,才能远离由它所带来的陷阱呢?就让我们看看,像宣化上人这样的高僧,他对金钱会持什么样的态度。

一次,宣化上人云游,路上因为给疾患者加持,同舟旅客皆生敬信,于是临别赠金,得法币七十余万元。所以,他赴曲江南下的火车票算是解决了。

上人在湖北住了一宿。上人歇息的座庙没有床,什么也没有,于是上人就在地下睡。第二天,上人去火车站,想搭火车前往广东。在火车站遇了一个和尚,这个和尚叫周益,上人记得,他是湖北人。

上人问他:“你到什么地方去?”“我到广州。”上人说:“你到广州做什么?”“我去见虚老。”大家尊称虚云老和尚为虚老。上人说:“你有钱买火车票吗?”周益和尚说:“莫的!(就是“没有”的意思)”他以为上人向他化缘买火车票。上人说:“你没有钱,你在这儿干什么?你没有,我有!我给你买火车票好不好呀?”周益和尚眼看着上人:“真的?”上人说:“真的,我给你买火车票!”两张火车票大约用了上人法币四十万块钱。

周益和尚很欢喜吃东西,在火车上,每过一站都要买东西吃;卖什么东西的来了,周益和尚没有钱,就向上人拿钱;连吃东西,再买东西,又用了二十万法币,最后只剩十五万法币。上人在马坝下火车,那个地方有卖粥的,周益和尚又饿了,说:“我想喝粥,你买一碗粥给我吃好不好?”上人说:“好,好!”上人把剩的十五万法币拿出来全都给他,上人说:“你愿意买就买,我就这么多钱了!”周益和尚大约用一两万法币买粥,还有钱到南华寺。

就这样,上人在南华寺半年多的时间里,连寄一封信的钱也没有,但是上人没向居士化过缘,没向居士说:“我连寄信的钱都没有,你……”。

我们不妨学学上人对待金钱的态度:有它不多,无它不少;看淡些,给需要用的人。上人说过:“我这个出家人从来对钱就没有什么缘,钱虽然愿意往我的口袋里跑,我也不愿意让它进我的袋里,甚至我连钱袋都不要。”很多时候,钱财在上人那儿,即是一个普度众生的工具。其实,金钱的意义,不是占有,而是用得是否有意义。如果温饱不愁,那钱多钱少只是个数字,并没有很大的实际意义。有的人很看重金钱,为了钱不择手段;有的人总想积钱,殊不知正应了红楼梦里的那句话:“终生只恨聚无多,聚到多时眼闭了。”把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这些人往往会成了金钱的奴隶,人生怎么会淡定起来呢?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应该把它看淡些为好,不贪才不会为自己的生活所累。

每个人都应小心控制自己对金钱的欲望,要时刻提醒自己,金钱只是控制你合理生活的一个工具,除此之外,若有多余的钱,也只是你努力工作的报偿。不要把积聚金钱当做你人生最重要的事,你的健康、家庭和朋友,才是快乐生活的保障。

多持色戒,必得福报

人不是为财死,财不过是保护色欲,人往往是为色而死。——宣化上人

孔子说:“食色,性也。”意思是,色和吃饭一样,是人的本性使然。但是,宣化上人认为,人应该“戒色”。他说:“世间一个财、一个色,这两种把很多修道的人都给害了。修道的人放不下财,就贪财;放不下色,就贪色。你贪财好色,那道业绝对不会成就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