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长寿保健1000问(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4 09:50:37

点击下载

作者:李青

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老年长寿保健1000问

中老年长寿保健1000问试读:

前言

人生百岁大致可分三个阶段:30岁前为青年、少年,30~60岁为中年,60岁以后为老年。30岁前,年轻人精力充沛,慢性病很少;30~60岁,正是奋斗拼搏期,人与人之间的健康差异越拉越大;在60岁时,不同人的健康情况几乎不可同日而语,有的精神矍铄,有的风前残烛,有的已然过世。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关键在于中老年时期的养生保健。

对于健康,我们的定义是:身体和心理都没有疾病的困扰。对于长寿,我们的定义是:活到天年。前者我们很容易理解,对后者中天年的概念我们却很模糊。

所谓“天年”,就是人的天赋寿命、自然寿命。经过多年的调查与研究,诸多医家发现人类的天年至少应该在120岁之上,也就是说,活到百岁不算寿星,因为每个人都应该活到120岁。然而,现代人动不动就生病,活到100岁的都少之又少。如何能够活到120岁呢?答案很简单——顺应天时地利保养身体。

在我国的文献记载中,寿命最长的人是彭祖。据说他是颛顼的玄孙,历经唐虞夏商等朝代,活了880岁。不过,对于这一记载,不少人提出质疑。由于年代久远,关于彭祖活到880岁的真实性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但近代一些有确切记录的人类寿命,也足以让我们震惊:中国气功养生家李庆远,生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死于1935年,享年256岁;中国贵州的龚来发,1996年去世时147岁;伊朗老妇穆赫辛,1997年去世时161岁;英国的弗姆·卡恩活了209岁,经历了12个王朝……

如果说上面这些记载离我们还有些遥远,那么中国老年学学会评选的2011年“中国十大寿星”排行榜则可以说是“铁证如山”了。这些老人虽然早已过了耄耋之年,但大部分人身体健康、精神矍铄,说起话来铿锵有力。比如,榜中年龄最大的罗美珍老人,已有126岁,仍能上山打柴,下地采猪草;榜中年龄最小的田龙玉老人,也有118岁,但头发半黑,皮肤细腻,丝毫没有老年斑。

那么,人到底能活多少岁呢?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认为人至少要活到100岁,如《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另外,《尚书》也提出“一曰寿,百二十岁也”,即活到120岁才能叫活到了应该活到的岁数。哲学家王充提出:“百岁之寿,盖人年之正数也。犹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晋代著名养生家嵇康认为,“上寿”可达百二十,“古今所同”。从上面的论述可以得出结论:中医认为人的寿命应该是100~120岁左右。现代医学也从不同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答,解答的方式虽各不相同,但结论基本一致,即目前一般认为人的自然寿命应为120岁左右。

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来看,人们在逐渐向“活到天年”的目标靠近。据统计,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上升了2.9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上升了1.91%。按照联合国传统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人口数达到总人口的10%,就是“老龄化社会”,我国早在2000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在当前人均寿命明显提高的社会大环境下,一个人能否活到天年,主要取决于自己对健康的态度。一般来说,人们对健康有四种态度:聪明人主动健康,投资健康,健康增值,快乐活到一百二十;明白的人,关注健康,储蓄健康,健康保值,平安活到九十;无知的人,漠视健康,随心所欲,健康贬值,带病活到七十;糊涂的人,透支健康,生命缩水,提前死亡,勉强活到五十六十。可见,只有做一个主动健康的聪明人,才能健康长寿。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中岛宏博士所说“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不要死于愚昧,不要死于无知”。

为了帮助中老年人做一个主动健康的聪明人,提高生命质量和健康,最终活到天年,我们精心编写了这本《中老年长寿保健1000问》,紧密结合当前中老年人的实际情况,从养生益寿、饮食营养、运动锻炼、睡眠健康、健康预警、疾病防治、用药护理、两性健康、心理健康九大方面入手,全面而深入地介绍了中老年人长寿保健的知识,对广大中老年人在生活中实际碰到或要实际运用保健知识的各种现实问题,理论结合实践,给予了科学的解答和具体的指导。

因编者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朋友们指正,以便再版时及时修订。第一篇老年人的养生益寿:寿星都是“养”出来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但许多人到了老年,因为不注意自我保健,往往引发许多疾病,甚至失去自我生活能力,要靠别人照料才能存活下去。这样的生活是不健康的,也是使老年人难以长寿的,因为健康的身体是长寿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人们需要明白:人生命的主动权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养生得法,保健有方,就可以延年益寿,活到天年。第一章老年人正确面对衰老人体衰老有哪些基本变化

衰老是每个人都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对于衰老,普遍的解释是:衰老是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代偿能力逐渐减退的表现。一般来说,人体衰老的基本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与细胞的衰老。人体内有一类细胞,如心肌细胞、骨骼细胞和神经细胞,在人出生后不再分裂更新,死一个少一个,当数量少到危及功能时,就影响到个体的生存,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器质改变和脂褐素颗粒堆积。(2)细胞间质的衰老。细胞间质构成了细胞周围的微环境,对细胞的营养代谢、物质运输和交换起重要作用。人到老年,细胞间质中水分减少,黏度增大;血管纤维化,造成血管硬化;骨质变脆;皮肤下结缔组织纤维化,弹性减弱,等等。(3)体表外形的变化。比如须发变白或稀少脱落,皮肤和肌肉松弛,脸上出现皱纹,牙齿松动脱落,反应迟钝,步履蹒跚,腰弯背驼,个子变矮,等等。(4)生理功能下降。比如内脏器官的储备力降低,适应能力减弱,免疫功能下降,等等。人体器官何时开始衰老

许多人以为,白发和皱纹才是衰老的早期迹象,其实不然,科学研究证明,人体潜在性衰老现象实际上从20~25岁就已经开始了。早在人们刚进入青年期时,体内的一些器官就已经开始衰老退化了。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人体器官衰老的排行榜:(1)脸部皮肤。人往往在19岁半就开始长出第一条皱纹,25岁后脸部皮肤开始出现干燥、粗糙、松弛等肌肤问题。(2)肺。20岁开始衰老。肺活量从20岁起开始缓慢下降,到了40岁,一些人就开始气喘吁吁。(3)大脑和神经系统。22岁开始衰老。大脑中的神经细胞会慢慢减少。40岁后,神经细胞将以每天1万个的速度递减,从而对记忆力及大脑功能造成影响。(4)肌肉。30岁开始衰老。肌肉一直在生长,衰竭;再生长,再衰竭。30岁后,肌肉衰竭速度大于生长速度。过了40岁,人的肌肉开始以每年0.5%~2%的速度减少。(5)乳房、头发、骨骼。35岁,随着女性体内雌、孕激素水平减少,乳房逐渐衰老、下垂。40岁后,乳晕会急剧收缩。

35岁左右,人的头发开始变白。60岁以后毛囊变少,头发变稀。头发乌黑是因为头发里含有一种黑色素,人体没有统一分泌黑色素的腺体,黑色素在每根头发中分别产生,所以头发总是一根一根变白。

35岁,人的骨骼开始衰老。25岁前,人的骨密度一直在增加,但到了35岁,人的骨质开始流失,进入自然老化过程。80岁时,人的身高大多会降低5厘米。(6)心脏、牙齿、眼睛。40岁,人的心脏开始衰老。随着身体日益变老,心脏向全身输送血液的效率也开始降低。55岁以上的人心脏病发作的概率较大。

40岁,人的牙齿开始衰老。40岁以上成年人唾液的分泌量会减少。唾液可冲走细菌,唾液减少,牙齿和牙龈更易腐烂。牙周的牙龈组织流失后,牙龈会萎缩。

40岁,人的眼睛开始衰老。近距离观察事物会非常费劲。接着,眼睛适应不同强度光的能力降低,对闪耀光更敏感,不适宜夜晚开车。(7)肾、尿道旁腺。50岁,人的肾开始衰老。肾滤过率从50岁开始减少,后果是人失去了夜间憋尿的功能,需要多次跑卫生间。75岁老年人的肾滤过率是30岁时的一半。

50岁,尿道旁腺开始衰老,引发了包括尿频在内的一系列问题。(8)耳朵、肠道、性器官。55岁左右,人的耳朵开始衰老。60多岁以上的人半数会因为老化导致听力受损,这多是老年性耳聋的典型症状。老人的耳道壁变薄、耳膜增厚、听高频度声音变得吃力,所以在人多嘈杂的地方,交流十分困难。

55岁,人的肠道开始衰老。健康的肠道可以在有害和“友好”细菌之间找到良好的平衡。肠内“友好”细菌的数量在55岁后开始大幅减少,这一幕尤其会在大肠内上演。结果,人体消化功能下降,肠道疾病风险增大。

55岁,女性的阴道萎缩、干燥,阴道壁丧失弹性,性交越来越疼痛。(9)舌头和鼻子。60岁,人的舌头和鼻子开始退化。一生中最初舌头上分布有大约1万个味蕾。60岁后,味蕾的数量往往减半,味觉和嗅觉逐渐衰退。(10)声带、膀胱。65岁,人的声带开始衰老。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声音会变得轻声细气,且越来越沙哑。这是因为喉咙里的软组织弱化,影响声音的响亮程度。

65岁,人的膀胱开始衰老。65岁时,人更有可能丧失对排尿的控制。此时,膀胱会忽然间收缩,即便尿液尚未充满。如果说30岁时膀胱能容纳两杯尿液,那么70岁时只能容纳一杯。膀胱肌肉的伸缩性下降,使得其中的尿液不能彻底排空,反过来导致尿道感染。(11)肝脏。70岁,人的肝脏开始衰老。肝脏似乎是体内唯一能挑战衰老进程的器官。肝细胞的再生能力非常强大。手术切除部分肝后,往往3~4个月之内就能再长成一个完整的肝。

总之,人们只有熟知身体器官的衰老时间,有针对性地保养身体各器官,全面维护身体健康,才能有效延缓衰老。激素与衰老有何关系

在人体内,对人体的新陈代谢、内环境的恒定、器官之间的协调以及生长发育、生殖等起调节作用的物质,被称为激素,也称为荷尔蒙。激素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刺激、激活、动起来。它是在1902年由英国生理学家斯塔林和贝利斯首先发现的,被称为内分泌物质,至今已发现的激素有200多种。

一旦人体内的各种激素失衡,身体便会出现病变,人体就会快速衰老。从医学的角度来看,激素影响人体衰老的原理是:

人体染色体内有一种叫染色体端粒的结构,它们看起来就像鞋带末端的塑胶套一样,每当细胞进行分裂时,它们就牺牲自己的一部分来保护整个染色体,但年轻的细胞又会由端粒酶基因产生端粒酶酵素,刺激染色体端粒再次重建,这一来人体就不会老化。不过随着人的年龄增加,端粒重建次数增多,在各种致老因素干扰下,端粒酶酵素浓度逐渐降低,细胞分裂后端粒便会缩短,最后所有端粒都变得太短,细胞就不能再分裂,人体逐渐衰老导致死亡。有研究证实,端粒酶是由生物同一激素所控制和激活的,所以体内激素浓度高的人比激素浓度低的同龄人可以年轻8岁之多。

在一份医学的研究报告中,美国反老化医学院院长朗诺·克兹博士曾说道:“人类在21~22岁是青春的巅峰时期,也是分泌系统功能最顶峰的时期,之后激素分泌以每10年下降15%的速度逐年减少。激素的减少影响到其他系统的运作,使身体所有器官的功能下降。30岁之前,人体内分泌系统可以自动调节,激素的微量减少不足以影响到其他生理机能。但到30岁左右时,体内激素的分泌量只有巅峰期的85%,缺失15%的激素分泌量引起其他器官功能衰退,人体各器官组织开始老化萎缩,皮肤明显暗淡、精神不佳,生理机能的缺失会引起容颜上的衰老及心理失落。50岁时,已经大约有40%的功能丧失了。到60岁时,激素分泌量只有年轻人的1/4左右,到80岁时,只余下1/5不到了。”

另一份医学研究也证实,当人在27岁之后,激素的分泌以每年15%的水平下降,当40岁时不足年轻时的40%,这时人体就很容易出现激素的不足而提前衰老,比如出现胸腺萎缩、皮肤皱纹、头发变白、关节退化、性功能减退、动脉硬化等。

可见,人们只要能保持体内各种激素的平衡,就能有效延缓衰老,保证自身的健康和长寿。中医如何看待衰老

在中医看来,衰老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全面地逐渐降低的一个过程。而对于人为什么会衰老,中医做出了如下的解释:(1)阴阳失调。中医认为,阴阳是人寿命的根本,健康的人体是一个阴阳运动协调平衡的统一体,人生历程就是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之间的阴阳运动平衡的过程。如果人体阴阳失衡,就容易招致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从而疾病丛生,出现衰老。因此,掌握生命阴阳运动的规律,围绕燮理阴阳,进行养生,使其达到平衡协调,是推迟衰老、延年益寿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养生学理论的核心。(2)脏腑虚衰。中医认为,心、肝、脾、肺、肾这五脏是人体生命的根本。五脏坚固,为长寿之根,而五脏皆虚,是衰老之本。

心藏神而主血脉,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活动的主宰。“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此养生则殃”(《素问·灵兰秘典论》)。心旷神悦,气血充足,体强神旺,寿延年增。反之,“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脏虚衰,气亏血少,体弱神疲,早衰减寿。故历代养生学家尤其强调保养心神,认为调养心神乃养生之宗,治病之本。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主藏血而为血海。调节气机升降出入,为天地之体用,为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肝气条达,气机调畅,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纵横往来,气血周流,并行不悖。肝为气化之本,脏腑经络之气化,皆赖肝之气化以鼓舞。肝为五脏之贼,随着年龄增长,肝气日衰,肝血日虚,疏泄不利,则性情变异,百脉不定,鬓发憔焦,筋萎为痨,而不能终其寿。

脾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与肾同为五脏六腑之本。人以水谷为本,人体的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物质,均赖脾胃以生。脾胃虚衰,化源不足,气血亏虚,元气不充,则体弱多病而早衰。故曰:脾胃为养生之本。调理脾胃为“养老之大要”。

肺主气,司呼吸,为百脉之宗。人生以气为本,“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气贵运行不息,升降有常,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及寿夭的关键。肺气虚衰,治节不行,则多病早衰而夭亡。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真阴真阳寓于其中,为元气生生不息之地、阴阳化生之源泉、五脏六腑之本。肾气充盛,元气充足,阴平阳秘,生化不已,则精神健旺,形体强健,而肾气虚衰,元气不足,阴损阳耗,生化衰惫,人之衰老就会加速而来。(3)精气衰竭。古人认为,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养生,主要养的就是人的“精气神”。中医有“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亦死”的说法,可见“精气神”三者,是人体生命存亡的关键所在。只要人能保持精足、气充、神全,自然会祛病延年。

那么,人的精气神到底是什么呢?“精”就是食物的精华,说明养生首要在于良好的饮食,充沛的营养;“气”可以当做是外在之气,如“地气”“清气”等,代表了人们生存的外在环境,气还可以当做是人体的元气;而神则代表了人的思想、心灵、精神和灵魂及其表现。

吉良晨就曾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过精气神的内在含义:“这个精就是物质,什么物质呢?你比如说人的津液、人的血液,都可以算精。有了这个物质基础才能产生气,气本身就是动力,就是能量,就是活力。所以有了精,才能有气,有了精气充沛了,才能体现出神。”精气神,构成中国传统养生和生命学说的重要部分。为什么说血液老化是衰老的根源

当人进入中老年之后,身体的各种功能都开始退化,血液的性状、性质也会发生改变,比如血脂含量升高、血液变得黏稠、血液流速的减慢等等,这些都是血液老化的表现。而血液老化就容易导致血管堵塞、硬化,也就容易引起中风、脑出血、心肌梗死等这些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医学家普遍认为血液老化是衰老的根源。

而血液究竟是如何老化的,下面我们将为大家深入解析。(1)造血功能。步入老年后,人体造血功能减退。有研究证实:60~70岁的老年人,造血器官骨髓内的脂肪成分占42%;71~80岁的老年人占61%;80~90岁的老年人可高达76%;90岁以上几乎全是脂肪。因此导致生成红细胞的前身物质减少,造血功能减退,血象和骨髓象均出现不同程度变化。(2)红细胞。步入老年后,人体外周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比青壮年减少10%~20%,红细胞的比容(红细胞占全血体积的百分比)和血红蛋白量均降低。有医学研究证实:在20~30岁时,人体内的血红蛋白量最高,50岁以后逐渐减少。有75%的老年男性,血红蛋白量不到11.8克;有67%的老年女性血红蛋白量不到10.8克。

同时,老年人的红细胞脆弱性增加,容易破裂而造成溶血,致使红细胞寿命缩短(正常人红细胞寿命为120天),血沉增快,70岁以上的老人每小时可下降33毫米。

老年人的红细胞变形能力也大大降低。红细胞在血管中随血液流动时,可随血流速度和血管口径大小而暂时改变自身形态,特别是在通过比自身周径小的毛细血管时,更需要变形而过,以便供应人体各处组织所需要的氧气。因此,老年人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的后果,就是容易引发老年性耳聋、糖尿病、冠心病、老年痴呆症等多种老年性疾病。(3)白细胞。人到老年,白细胞总数也随着老龄化而递减,平均每立方毫米约3000~8500个,尤其以淋巴细胞降低得最厉害。到了90岁时,老年人的白细胞总数大多会降至每立方毫米1500个。这就使得老年人的免疫能力降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抵御外侵致病细菌和病毒的能力降低,容易发生感染;免疫监视能力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增高。(4)血小板。老年人的血小板总数没有多大改变,但其质量与功能却在下降,如血块收缩力减退,影响了血凝过程;黏附力增强,可在血管硬化的基础上,黏附于血管壁而导致血栓形成,是心肌梗死、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5)血浆。老年人体内的水分比例逐年减少,就使得体内的血浆容积较青年人小,故部分老年人的血液黏稠度略高于青年人;血浆中的白蛋白减少(正常值:100毫升血液3.5~5.5克),球蛋白增多(正常值:100毫升血液2~3克),故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例缩小(正常为1.7∶1),70~80岁时,其比例接近于1。随着年龄的增加,其血脂总量也显著增加,肝内胆固醇的脂化作用增强,胆固醇与β脂蛋白的结合量增多,易促进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升高,脂蛋白和脂肪酶的活性降低,易造成高脂血症。人到老年眼睛有哪些变化

眼睛是每个人心灵的窗户,是人体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个机能也在不断的退化,眼睛也不例外。

老年人眼睛的衰老主要表现为:(1)视力减退,视野变窄,对物体形状、大小、深度、运动轨迹的视知觉和一些特殊视知觉现象,与年轻人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如想将手中茶杯放到桌上时,由于深度视知觉差错,杯子在到达桌上之前误认为已放在桌上了,以致脱手将杯子落在地上;上下台阶时由于对空间关系判断不准确,常易摔倒。(2)高级视觉中枢都发生退行性变化,对更复杂视觉信息的认知过程,老年人的反应变慢,与之相应,对于光刺激的脑电波反应也变慢了。(3)瞳孔放大迟缓、视网膜部分功能减弱,因此暗适应明显减退。急速进入昏暗环境时,不能即刻判断所在的位置和方向。(4)随着老年人对光感受性的降低,对颜色辨别能力也较青年人低25%~40%,而且对不同颜色辨别力降低的程度也不等,对蓝、绿色的鉴别能力比对红、黄色的鉴别能力下降得更明显。(5)眼球的突度减小,眼睑下垂,眼裂变窄,瞳孔缩小,角膜周围出现半月状或齿轮状实质混浊,称为老年环。(6)晶状体老化,失去弹性,调节能力减弱,出现“花眼”。(7)有的老年人眼睛的晶状体混浊,容易导致白内障。听力下降是步入老年的象征吗

人的听力,大都在20岁左右最灵敏。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听力逐渐减退,进入老年后,其听力下降更为明显,最常见的现象就是重听。通常所说的老年人耳聋或耳背,其实就是听力下降所引起的重听。

从外耳道来看,这种退行性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皮肤分泌功能的减退,使耳垢变得很硬,难以排出,这可能是影响听力的原因之一。因此,老年人应定期检查外耳道,清除耳垢,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的听力。

从内耳道来看,主要是因为内耳血管萎缩,使得耳蜗的音频音调感受器发生萎缩变性,因而常引起对高频声音听觉的丧失或减弱。一些生理心理学研究发现,老年人对不同音高(声波频)的听力下降是不同的:高音部分随增龄而下降得最明显,而低音部分变化则不明显。因此,为了延缓耳蜗基底部细胞年老退化的进程,老年人应多听一些高音调的音乐,如每日听上一段音调高、节奏强烈变化的迪斯科或摇滚乐。当然,心脏功能不佳的老人,主要应选择一些音调低、节奏中庸的行板或慢板音乐。

此外,老年女性和老年男性相比,变化得要小一些,受损失的音调比男性老人更高。老年男性对4000赫兹以上的声音听力明显下降,而女性老人对6000赫兹~8000赫兹以上的声音才出现明显的听力下降。因此,老年女性重听患者比老年男性重听患者要少。

老年人听觉功能的变化还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言语知觉能力和理解能力。有研究发现,70多岁的老年人对言语知觉所需最低音强比青年人高6~7倍。因此,人们在和老年人讲话时,一定要大声慢讲,并保证周围应尽可能没有其他噪声的干扰。老年人的触觉会下降吗

随着人体的衰老,老年人不仅在视觉、听觉上发生了退行性变化,在触觉上也发生了退行性变化。有研究发现,60岁以上老年人皮肤上敏感的触觉点数目显著下降,皮肤对触觉刺激产生最小感觉所需要的刺激强度在年老过程逐渐增大。老年人温度感觉和痛觉也较迟钝,有些皮肤区的这些感觉小体功能几乎完全丧失。而且,老年女性痛觉敏感度随年龄增大而降低的现象比老年男性更明显。

有研究还发现,老年高龄者不但对室温敏感度降低,而且自己身体的温度也随增龄而降低。甚至有部分高龄老人身体深部的温度低于体表,刚刚排出的尿液温度低至35.5℃,而体表测出的体温并不低。这部分老年人对室温变化的感觉非常迟钝,很低的室温也不觉冷,因此对他们应细心照顾。临床实践证实:尿液温度低到35.5℃的老年人患病率和死亡率比较高。而使得老年人对温度敏感度降低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外周动脉硬化,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狭窄,血液循环受到影响,血管对冷热反应变得迟钝,因而影响体温的调节。这也是老年人遇冷易发生感冒、遇热容易中暑的原因。为什么说皮肤是人体老化的直接指标

皮肤是人体的一个主要器官,人体衰老往往首先表现在皮肤上。如从脸部皮肤往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年龄,就是这个道理,故皮肤老化是人体衰老最直接的体现。当人步入中年后,皮肤也和人体其他组织、器官一样开始衰老,并随状纤维缩短,碎裂、减少,胶原物质浓缩,皮下脂肪明显地减少,致使发生弹性降低,皱纹增多、加深,皮薄如纸等萎缩现象。

要了解皮肤的老化,首先要了解正常皮肤的结构:皮肤可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层。表皮在最外面,根据细胞的形态还可分为五层,最外面是角质层,其次是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基底层。基底层在最下,具有分裂增殖能力,不断产生新细胞,向上推移。表皮下是真皮,其相连处是波浪起伏的曲线面。真皮含有大量的弹力纤维、网状纤维、胶原纤维,以及血管、神经、汗腺、皮脂腺、毛囊等。还含有痒、痛、冷、热、触觉等感觉神经末梢。最下面是皮下组织,由疏松纤维和大量的脂肪组织组成。

中老年人的皮肤发生衰老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当人步入中年后,皮肤表皮细胞层数减少,颗粒细胞层可完全消失,棘细胞层变薄,基底细胞的增殖速度减慢,表皮与真皮相连接的波浪曲线变平或消失。(2)中老年人的皮脂腺的变化是不平衡的:有些人的头面部不但不显萎缩,多数还保持正常或有增生,皮脂分泌增加,皮肤显得光亮、润泽。四肢、躯干皮脂腺的结构,一般变化不大,少数人则萎缩,主要变化是分泌皮脂的功能降低较明显。所以,皮脂腺缺乏是中老年人皮肤容易干燥的主要原因之一。(3)中老年人小汗腺的数量和汗液的分泌量都减少,这往往是皮肤干燥的又一原因。大汗腺在中老年活动减少,一些腺体可发生萎缩,而大多数没有改变。(4)由于皮肤萎缩变薄,中老年人真皮内的纤维组织减少,对皮肤内的血管的支持力量减弱,因而中老年人常发生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瘤、紫癜等疾病。衰老会使得头发出现哪些变化

人到老年,头发变细、变脆,容易脱落,毛囊萎缩,色素脱失而易变白。其一般规律是粗而硬的头发易变白;细而软的头发易脱落;秃发较白发为早,且发生率高。

人们常用“两鬓斑白”“白发苍苍”这些词语来描写老年人。可见,白发是老年人头发最明显的变化。国内有研究曾对900位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调查,发现毛发斑白者占64.4%,全白者占17.1%。

对于老年人白发的原因,中医认为,人体毛发的生长发育与肾气的盛衰关系密切。隋朝《诸病源候论》中写道:“若血气虚,则肾气弱,肾气弱,则骨髓枯竭,故发白。”所以,自古来我国在防治白发的原则上是以调理肾的功能为主。防治白发的方子中所选用的胡桃肉、何首乌、大小黑豆、熟地、山萸肉等都是具有补肾、补气血功效的药物。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要了解老年人白发的成因,首先要了解人体毛发的结构:人的毛发分毛干和毛根两个部分,毛干露在头皮之外,毛根则深埋头皮之内。毛根末端膨大似球形故名“毛球”,其内聚集大量毛母细胞。决定人发颜色的重要因素是毛干内含黑色素颗粒的多少,而这些颗粒是由毛发根部膨大的毛球内的毛母色素细胞所制造的。老年人由于毛母色素细胞活力减低,而丧失了分泌黑色素的功能,于是重新长出的头发内因为缺乏黑色素颗粒而呈白发。

近来还发现在毛母色素细胞内有一种直接影响黑色素颗粒合成和积聚的化学催化剂叫做酪氨酸酶。老人身上这种酶的含量明显减少,导致头发中黑色素颗粒生产障碍而出现白发。

此外,老年人毛发中钠、镍、铬等化学成分的变化,尤其是泛酸、对氨基苯甲酸的缺乏都是引起头发变苍白的原因。由于营养失调导致早衰的人,头发也会过早地变白。微量元素铜、钴、铁是黑色素颗粒的重要组成成分,老年人常因对铁吸收障碍或体内铜的缺乏而发生头发变白现象。指甲也会衰老吗

指甲,是人指(趾)端背面扁平的甲状结构,属于结缔组织。为爪的变形,又称扁爪,其主要成分是角蛋白,起保护指(趾)端作用。

中医认为,指甲为脏腑气血的外荣,与人体的脏腑经络有直接联系,能够充分地反映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也就是说,通过观察指甲的形状、大小、颜色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健康基本状况,甚至看出他潜在的健康危机;而通过指甲的光泽、纹路、斑点等的变化,则可以推断出身体正在悄悄发生的病变。

一般来说,年轻人健康的指甲主要有5个特征:甲色均匀,呈淡粉红色;甲质坚韧,厚薄适中,软硬适度,不易折断;表面光滑,有光泽,无分层、纹路等;甲缘整齐,无缺损(外力原因除外);指甲根部的甲半月(俗称月牙)占指甲升序的五分之一,以乳白色为宜(也有些人天生没有)。

当人步入中老年后,指甲就会变脆、变厚、失去光泽,在指甲上出现纵横条嵴。中医认为,爪为筋之余,筋属肝。而肝肾同源,肾为先天之本,肾中藏有天癸。而天癸决定人的生长发育、身体的盛衰。当天癸衰微后,自然肝肾跟着虚衰,从而牵连至爪,因而人的指甲也会衰老。老年人的呼吸系统有哪四大变化

人体的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肺以及胸廓等,其主要功能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维持正常的呼吸活动。随年龄增加,人体逐渐衰老,老年人呼吸系统的生理功能也不断下降。(1)鼻、咽、喉。当人步入老年,会出现鼻黏膜萎缩、鼻道变宽、咽喉黏膜退行性萎缩、咽腔扩大等现象,这都将导致呼吸道对有害物质刺激的防御性降低。(2)气管。当人步入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率较高,这是因为人体生理调节机能大大减退,上呼吸道对有害物质刺激的反应性也大大降低。因此,这时的人体对一些侵入呼吸道的有害物质,往往不能及时通过防御反射排出体外,就容易导致下呼吸道损伤。由于老年人的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和性激素分泌减少,使得呼吸道黏膜纤毛上皮细胞萎缩、脱落,降低了呼吸道的自净作用。在长期受一些物理、化学因素如烟雾、粉尘等的慢性刺激下,呼吸道鳞状上皮逐渐化生,细胞分泌的局部抗体也减少了,防御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的侵袭能力自然也就大大减退,这些因素最终就导致了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原因。

有统计数据证实,50岁以上的人患慢性支气管炎的概率高达13%~18%,60岁以上的人患慢性支气管炎的概率要比30~40岁的人高6~7倍。(3)肺。当人步入老年,肺的变化主要为:肺泡和毛细血管周围的弹性纤维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肺组织弹性减弱,回缩能力下降;慢性支气管炎导致管腔狭窄,形成不完全性阻塞。在吸气时胸廓扩大,支气管扩张,气体比较容易进入肺泡,但呼气时,胸廓缩小而使小支气管缩小,气体排出困难,肺内压力增高,致使肺泡扩张、破裂而融合成气肿肺泡。右心功能下降,动脉硬化,管腔变细,肺血流量减少,加上气肿肺泡的形成,减少了毛细血管网的数量,呼吸膜的有效面积减少,大大影响了气体交换率。仅从通过肺向组织输送氧气一项功能来看,25岁的年轻人每分钟可输送4升,而70岁的老人只有2升。有研究也证实,60~80岁的老年人气体扩散量每年递减5%~8%。(4)胸廓。胸廓的变化主要为呼吸肌、韧带萎缩,肋骨硬化,胸椎后突,致使胸廓变形,前后径与横径的比值增大,形成桶状胸。

综上所述,我们可将老年人呼吸系统的变化简单概括为四点:(1)肺功能降低,肺功能检查时,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最大通气量降低,残气量、功能余气量增高。(2)换气功能下降,肺动脉血中含氧量减少,氧分压降低。(3)呼吸道的阻塞和感染,容易造成老年性支气管炎、哮喘。(4)肺动脉高压可引起肺源性心脏病。衰老会导致牙齿咀嚼功能下降吗

人到老年,牙齿在经过长达几十年的磨损后,其咬合面变平、缺损的现象比较普遍,再加上酸、甜、冷、热食物的刺激,容易形成龋齿。牙齿周围组织发生老化,牙龈萎缩,故往往出现牙齿松动,甚至一颗颗脱落,加上咀嚼肌退化,故老年人的咀嚼功能大都减弱,对食物的磨碎等机械加工能力减退,这就迫使老年人改变饮食习惯,变得爱吃软食。久而久之,蛋白质食物量减少,碳水化合物量增加,容易形成某些营养物质的缺乏。

对于不爱吃软食的老年人,则容易因牙齿对食物不能充分咀嚼进而影响消化和吸收,加重胃肠负担,导致消化不良等肠胃疾病。

同时,牙齿缺失后,咀嚼功能下降,颞颌关节功能紊乱,残留的牙槽骨不断地萎缩,致使面部下1/3变短,肌肉失去正常张力,就会使面部皱褶增加,口角下垂,显得苍老。

牙齿缺失后,上下颌骨失去了牙齿的咬合支持,颌骨之间的距离就变短。下颌骨的关节一髁状突在关节腔内,不能处于正常的生理位置而后移,经常撞击耳道的鼓板,对耳颞神经、鼓索神经和血管产生压迫,耳咽管受阻,也会导致耳鸣、头晕和听觉障碍。

牙齿脱落后,缺牙间隙两侧的牙齿可以缓缓地向空隙倾斜,使邻牙间隙增宽,容易发生食物嵌塞,引起牙周病及龋齿,还可使缺牙的相对的牙齿伸长,容易发生其他病变。

因此,老年人在牙齿脱落后,一定要及时镶义齿,以恢复正常的咬合关系和咀嚼功能,维持正常的消化功能,还能保护听力,矫正发音的变异,推迟皱纹出现以维护面部的美观。消化系统衰老首先体现在味觉退化上吗

衰老是不可逆转的生物学过程。人们往往只关注自己脸面和外表的衰老,积极地进行美容,殊不知,人体内脏的老化是外表衰老的根本原因。消化系统的衰老,明显影响营养的消化与吸收,加快人体全身衰老的步伐。口腔的老龄性变化是消化系统的最明显表现,而味觉退化则是口腔衰老的最明显表现。

人类的味觉大概可以分为咸、甜、苦、酸四种。对味觉的研究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味觉的绝对阈限,是指被试通过味觉能把另一物质和水区分开来;差别阈限,是指通过味觉能辨认出某种物质。

绝对味觉能力的关键在于定位在舌头和喉咙上的味觉细胞。这些细胞含有可以检测味觉刺激的受体,包含甜、酸、咸、苦涩等。每种味觉细胞只能存活约10~14天,之后就会被新的细胞替换。年轻人舌体上每个味蕾约245个味觉细胞;到70岁时,味觉细胞数量急剧减少;到90岁以后,其味觉细胞减少至88个。

可见,当人步入老年后,味觉也会开始退化。生活中,许多老年人对味美的食物都不觉得十分可口,并容易出现对酸、甜、苦、咸四味的判断错误。特别是高龄老人,对甜、咸的感觉显著下降,吃菜的口味重,使盐、糖的摄入量增加。盐摄入过多,会诱发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量过多,可引起糖尿病或发胖。

有研究报道,微量元素锌在人体内含量越少,则味觉感受器敏感性越差,因此,老年人可适当补充锌元素,对味觉有一定好处。老年人便秘是肠胃道衰老的象征吗

当人进入中老年后,因为身体机能减退,活动量减少,使得胃肠道蠕动变慢,食物行进(消化)速度减慢,易于滞留,就容易发生便秘。可见,便秘是老年人肠胃道衰老的重要象征。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少于2次,同时排便困难、粪便干结的现象。便秘是老年人常见的症状,约1/3的老年人出现便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老年人罹患便秘的概率较青壮年明显增高,主要是由于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的食量和体力活动明显减少,再加上老年人本身的胃肠道的肌纤维组织萎缩,胃黏膜变薄,皱襞消失,平滑肌的紧张性收缩降低,韧带松弛,分泌消化液减少,肠管的张力和蠕动减弱,腹腔及盆底肌肉乏力,肛门内外括约肌减弱,胃结肠反射减弱,直肠敏感性下降,使食物在肠内停留过久,水分过度吸收引起便秘。此外,高年老人常因老年性痴呆或精神抑郁症而失去排便反射,引起便秘。老年人消化不良是因为消化道腺体萎缩吗

消化腺是指人体消化道的腺体,包括大消化腺,即3对大唾液腺、胰腺和肝脏,以及分布于消化管壁内的许多小消化腺(如口腔内的小唾液腺、食管腺、胃腺和肠腺等)。大消化腺是实质性器官,包括由腺细胞组成的分泌部和导管,分泌物经导管排入消化管,对食物进行化学消化作用。

人到老年,消化道的腺体开始萎缩,在一般情况下,50~60岁的老年人,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及唾液淀粉酶分泌减少;60~70岁的老人,其胰脂肪酶仅为原来的三分之一。胃酸分泌明显减少,往往导致许多消化腺的功能降低。因此,老年人的消化机能较低,稍不注意饮食调节,将引起消化不良、胃炎、肠炎等。

因此,老年人进食应以细软,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少含脂肪最为适宜。进食时应细嚼慢咽,让唾液与食物充分混合,这样既有利于增强食欲,又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缓解消化不良。老年人肝脏萎缩有哪些表现

当人步入老年,身体各内脏器官都会发生变化,肝脏也不例外地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一般来说,老年人肝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肝脏循环血流量减少。男性过了25岁,女性过了20岁,肝脏循环血流量平均每年下降0.3%~1.5%。到了60岁时,肝内血流量约比20岁时减少40%~50%。(2)肝脏代谢功能下降。老年人的肝脏代谢功能比青年人要明显下降,其代谢和解毒功能平均要下降40%以上,肝脏内具有吞噬入侵异物和微生物的枯否氏细胞的功能平均要下降67%。这主要是因为肝脏循环血流量的减少使肝内血液循环功能下降,肝脏吸收营养、代谢和清除毒素的能力也相应减退。

有人曾对老年人进行了磺溴酞钠试验,发现有25%的人出现滞留。在肝功能检查时,虽然谷丙转氨酶、麝香草酸浊度试验正常,但它的解毒能力和对蛋白质的合成能力降低,以白蛋白减少尤为明显,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例呈1∶1(正常值为1.5~2.5∶1)。(3)肝细胞量减少。研究表明,人在60岁后,肝细胞量随年龄增长而锐减。85岁时的肝细胞仅是40岁左右肝脏细胞的50%,肝细胞还出现双核、多核、胞体固缩、核染色体变性等老化现象,肝脏趋向硬变,重量明显下降。90岁老年人肝脏的平均重量只有30岁左右青年人肝重的51.8%。胆结石是胆囊衰老的表现吗

当人进入老年阶段后,体内胆囊缩小,胆囊壁变厚,弹性减少并伴有下垂,胆囊充盈可能延迟,但浓缩和排空时间无改变,再加上老年人的胆汁容量减少,变得较为稠厚和含有较多的胆固醇,和年轻人相比,无机物质成分有所增加,容易沉积而形成胆结石。可见,胆结石是胆囊衰老的重要表现。

有人统计证实,在55~65岁的老年男性中,约有10%的人是胆石症患者;在55~65岁的老年女性中,约有20%的人患有胆石症;而71~80岁的老年人中,约有40%患有胆结石。患胆石症的老年病人,又因胆汁排出受阻,而引起胆囊炎。胆囊炎的反复发作可使胰胆总管阻塞,胰液不能顺利流入十二指肠而反流至胰腺,可引起胰腺炎。

因此,老年人需注意胆囊保养,不要经常食用油腻食物、辛辣调味品,不要饮食不规律。每天吃两个橙子,橙子中的维生素C,可以增加胆汁酸的形成,从而抑制胆囊中胆固醇浓度的增高,不但大大降低形成胆结石的危险,而且还有助于胆结石患者减轻症状。老年人经常吃芹菜胡萝卜炒木耳,对胆囊也有良好的养护作用。

调查表明,如果50岁以上的老年人经常出现乏力、右上腹不适、右肩以及右后皮肤疼痛、腹泻、厌油、眼黄、消化不良、口苦等症状,就可能是胆囊出现了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衰老导致了哪些神经系统的变化

人体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其功能是调节内外环境的稳定、完成机体的整体活动,从而使机体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各器官开始衰退,其神经系统也相应地发生很多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神经细胞和脑血流量减少。中枢神经系统与其他器官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细胞不能再生。神经细胞的数目随正常老化而减少,老年脑神经细胞数可减少10%~30%不等。大脑皮质、锥体细胞的树突、树突脊以及突触的数目均较年轻时明显减少,突触和相应神经递质的释放亦减少,运动和感觉纤维的传导速度也减慢,使神经系统功能受到损害。

同时,老年人的脑血流量也比年轻时减少17%,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某种干扰时会出现遗忘,回忆往事的能力和稳定性不如从前。(2)神经递质的改变。参与人脑多种神经递质(如乙酸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代谢的酶的活性降低,表现出记忆力下降、运动障碍、震颤麻痹、睡眠不佳、精神抑郁或狂躁等症状。(3)自主神经的变化。自主神经支配人体内脏,如心脏、胃肠道等。内脏的神经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所支配,不能自我控制心跳的次数、掌握胃肠道的蠕动快慢,所以把能支配这些活动的神经称作自主神经。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自主神经功能发生紊乱,导致各种内脏功能失调等。(4)丘脑垂体的变化。丘脑环境稳定性的控制力减弱,从而导致应激力减弱,代谢紊乱,促进动脉硬化及高血压的发展,并使蛋白质和酶的合成降低。(5)脑萎缩。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也逐渐萎缩:脑体积缩小,重量减轻,皮质及神经核变薄或变小,脑沟加宽,脑室扩大。且年龄越大,脑萎缩发展越快。女性脑萎缩的出现较男性早,女性50岁以后就有明显的脑萎缩,而男性则60岁以后开始出现。一个70岁的老人全脑的重量与年轻人相比,平均轻10%。

在以上这些神经系统的变化产生后,老年人的兴奋和抑制过程转换变慢,灵活性很差,反应迟钝,动作协调性差,注意力不集中,技巧的记忆力衰退而被逻辑性记忆力所代替,对高水平的智力活动保留较久。但很多老年人仍能像年轻人一样精力充沛,有很好的学习和记忆能力。这是因为人正常活动时只运用约15%的脑细胞,其余的脑细胞均处于休息状态。老年人虽然神经细胞数目减少,但是剩余的脑细胞有高度的代偿性和反应性,所以仍能进行复杂的脑力活动。心脏功能减退的原因是什么

心脏是人体循环系统中的动力,其功能是推动血液流动,向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应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的功能也在不断减退,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心肌的变化。心脏的泵血功能取决于组成心室壁的心肌细胞的功能。当人步入老年后,由于生理需要和体力活动减少,为心肌细胞活动提供能量的ATP酶的活性降低,导致对心肌能量和氧的供应减少。此外,心肌细胞纤维化,细胞中脂褐素的沉积也不断增加,心内膜逐渐增厚,心外膜的脂肪增多,也影响了心脏的功能。

这些变化使心肌收缩力以平均每年1%的速度减弱,其结果是心收缩期延长,心输出量减少:30岁时每分钟的心输出量为3.4升,60岁时减至3.0升,80岁时只有25岁时的一半2.5升。

而心输出量是衡量心脏功能的基本指标,心输出量的减少,意味着心脏向组织的供血量和供氧量减少,向心脏本身的供血量也减少。有研究证实,40岁以上的人,冠状动脉血流量约减少35%,这是冠心病发生和发展的原因之一。据统计,心绞痛发病率在40~49岁时为6.6%;5~59岁时为8.0%;60~69岁时为22.9%:70~79岁时为31.1%;80~89岁时为38.4%。(2)心脏传导系统的变化。正常心脏以一定范围的频率不停地、有规则地搏动着,这种搏动是受传导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正常心脏跳动的启动点是窦房结,它具有很强的自律性,每分钟的冲动频率是60~100次;由窦房结发出的冲动(兴奋),再沿着其他传导途径传递下去,从而维持心脏正常的搏动。

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体的窦房结等与传导有关的结构,会由于心脏传导系统内的特殊心肌细胞减少、脂肪沉积、胶原纤维增多或发生钙化等变性变化,从而使得窦房结起搏能力降低,降低了心功能,增加了不稳定性。因此,老年人常出现心率减慢、传导阻滞、异位节律等心律失常,以及窦性心动过缓及窦房结综合征等症状。(3)心瓣膜的变化。心脏的房室之间以及心脏与主动脉之间的都由可单向开放的瓣膜分隔,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脂肪沉积、淀粉样变、纤维化和钙化,心瓣膜也增厚、变硬,因而影响瓣膜的开关运动,造成血流不畅,使心脏功能减弱。如果瓣膜闭合不全,则可听心脏杂音,甚至形成瓣膜性心脏病,尤以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多见。

尽管老年人的心脏功能有了很大的退行性变化,但在一般情况下,老年人的心功能尚能维持基本需要。如果老年人遭遇急性心肌梗死、肺炎及各种感染,心脏常会不能应付突然变化而出现心功能不全。血管方面的变化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吗

血管是指血液流过的一系列管道。人体除角膜、毛发、指(趾)甲、牙质及上皮等处外,血管遍布全身。按血管的构造功能不同,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当人步入老年后,不只心脏功能在衰退,血管也会产生不小的退行性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血管的老化。包括主动脉在内的大中血管壁中膜的胶原纤维和黏多糖增多、弹性纤维变小,加之管壁的钙化,使得血管变厚、变硬,弹性和舒张性降低;小动脉的外膜发生纤维胶原化,孔径变小。这些变化就是通常所说的动脉硬化,它是血管正常老化的结果。

由于动脉血管硬化导致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收缩压每年平均增加0.5%,舒张压每年增加0.37%。若血管硬化以小动脉为主,其血压表现为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但舒张压升高更加明显,致脉压减小;若大动脉硬化,其弹性减弱时,则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下降,脉压增大。(2)动脉粥样硬化。在大、中动脉等血管(包括冠状动脉)内壁上可见大量的胆固醇沉积,好像粥一样的斑斑点点,这就是动脉粥样硬化,它是一种病理性变化。据统计,70岁的老年人中,60%患有动脉粥样硬化。老年人的主动脉也会发生粥样硬化,故在胸透时常见到主动脉弓延长迂曲。也有的病人因硬化斑块损伤大动脉管壁,而导致主动脉瘤的发生。

血管的老化和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血流的阻力增加,流动起来就不那么顺畅了,就会导致组织的缺氧和缺血,如果有粥样斑块脱落或血栓形成,就会发生更为严重的、甚至是致死性病症,例如心肌梗死之类的心血管疾病,以及脑卒中(中风)之类的脑血管疾病。

此外,老年人的静脉血管也会因失去弹性而出现一些临床表现,如直肠静脉丛失去弹性而扩张时,则形成痔疮,故老年人以内痔多见。由于老年人的毛细血管脆性增加,轻微挫伤,也会引起破裂出血而形成淤斑。衰老是如何影响肾功能的

人体肾脏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每天生成和排出一定量的尿液,来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和新陈代谢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毒素,维持体内电解质(主要指钾、钠和氯)的平衡,使它们保持在正常范围内,维持酸碱度平衡,使体液不至于过酸或过碱。

和人体其他脏器一样,人的肾脏在人到了30~40岁以后,也会随年龄增长儿出现老化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肾脏萎缩。40岁以后,肾脏逐渐萎缩,重量减轻,至80~90岁时肾脏重量减少20%~30%,每个肾重量约90~100克,体积较20岁减少20%~40%。(2)肾脏血流量的变化。40岁以后流入肾脏的血液进行性减少,每10年约下降10%,至90岁时仅为年轻人的一半。(3)肾小球硬化。作为检测肾功能指标的肾小球滤过率也逐渐在减少,40岁以后肾小球滤过率每10年下降10%。且由于肾小动脉和肾小球毛细血管丛的硬化,硬化的肾小球增多,年轻人仅有1%的肾小球硬化,而80岁的老年人硬化的肾小球可达10%以上,导致功能健全的肾小球减少。(4)肾小管萎缩。老年人肾小管萎缩,上皮细胞退行性改变,远曲小管的管腔扩张,可有较多憩室或囊肿形成。(5)肾间质纤维化。肾间质纤维化也随年龄增加而加重,尤其在60~70岁以后,肾髓质和乳头区域胶原纤维明显增多。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肾脏血管出现内膜增厚或玻璃样变。

总之,随着肾小球和肾小管的老化,以及随年龄增长而肾血流量逐渐下降,老年人的肾功能可能衰减30%左右。尿失禁是膀胱、尿道肌肉萎缩的原因吗

尿失禁,是指由于膀胱括约肌损伤或神经功能障碍而丧失排尿自控能力,使尿液不自主地流出的现象,可发生于各年龄组的病人,但以老年病人更为常见,这与老年人膀胱、尿道肌肉老化有很大的关系。(1)老年人输尿管肌层变薄,同时支配输尿管平滑肌的神经细胞减少,因而输尿管收缩力下降,推动尿液到膀胱的速度减慢,并容易出现尿液反流。(2)伴随着人体的老化,膀胱肌肉逐渐萎缩,纤维组织增生,膀胱容量缩小。由于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使膀胱既不能充满,又不能排空,以致残余尿量增多。75岁以上的老年人残余尿量可达100毫升。膀胱括约肌位于膀胱口,起着控制排尿的作用。老年人的膀胱括约肌萎缩,同时支配膀胱的自主神经功能低下,尤其是合并脑萎缩的老年人,可出现排尿反射减弱,缺乏随意控制排尿的能力,常有尿频或尿意延迟,甚至出现尿失禁。(3)老年人尿道肌萎缩并纤维化变硬、尿道括约肌松弛,因而排尿速度减慢,残余尿增多,常出现腹压性尿失禁,即咳嗽或发笑时不自觉地有少量尿液排出。老年人尿道腺分泌的具有保护作用的黏液有所减少,以致抗菌能力减弱,易发生尿路感染。(4)老年人尿道的改变,男性多因前列腺病变(炎症、良性增大或新生物)而致压迫梗阻;女性则因长期缺乏雌性激素,外阴萎缩、黏膜变薄、出现裂纹,尿道口充血肥大,尿道黏膜出现褶皱或狭窄等而致梗阻,导致尿潴留等泌尿问题。排尿困难是因为前列腺衰老吗

前列腺是男性特有的性腺器官,是人体非常少有的、具有内、外双重分泌功能的性分泌腺。前列腺的生理功能主要可概括为四个方面:(1)外分泌功能。前列腺可分泌前列腺液,是精液的重要组成成分,对精子正常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对生育非常重要。但前列腺液的分泌受雄性激素的调控。(2)内分泌功能。前列腺内含有丰富的5-α-还原酶,可将睾酮转化为更有生理活性的双氢睾酮。双氢睾酮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通过阻断5-α-还原酶,可减少双氢睾酮的产生,从而使增生的前列腺组织萎缩。(3)控制排尿功能。前列腺包绕尿道,与膀胱颈贴近,构成了近端尿道壁。其环状平滑肌纤维围绕尿道前列腺部,参与构成尿道内括约肌。发生排尿冲动时,伴随着逼尿肌的收缩,内括约肌则松弛,使排尿顺利进行。可以说,前列腺扼守着尿道上口。因此,前列腺一旦发生病变,排尿首先受影响。(4)运输功能。前列腺实质内有尿道和两条射精管穿过,当射精时,前列腺和精囊腺的肌肉收缩,可将输精管和精囊腺中的内容物经射精管压入后尿道,进而排出体外。

当人步入40岁后,性活动逐渐减少,前列腺的工作负担也渐渐减轻,其功能细胞开始萎缩。由于老年期人体内激素水平发生紊乱,前列腺边缘的非功能细胞就发生异常增生,使前列腺体积增大,压迫尿道,引起尿频、尿急、夜间排尿次数增多、尿线变细、排尿困难等,医学上把这异常增大的前列腺称为前列腺增生症。增大的前列腺就像一座山,阻挡了尿液的流出口,可引起尿潴留、肾积水,以致肾衰尿毒症而危害生命。可见,排尿困难往往是前列腺衰老最常见的表现。

此外,到了老年期的前列腺的一些细胞也会发生突变而形成癌细胞。因此,当老年人发现自己的前列腺增肥后,还应抽血查一下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看其是否癌变。衰老对生殖系统的影响有哪些

生殖系统的老化主要表现是:男性睾丸萎缩并纤维化,精子虽然还会缓慢地产生,但数量大为减少。前列腺因激素平衡失调而增生。

在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上,男性和女性有着很大的区别,且老年女性的生殖系统的变化明显大于老年男性。(1)老年男性生殖系统的变化。男性的内生殖器由睾丸(合成并分泌雄性激素、生成精子)、输精管道(包括附睾、输精管、射精管和部分尿道)和附属腺(前列腺、精囊腺等)三部分组成;外生殖器包括阴茎、阴囊等。

当男性进入40岁以后,性激素的分泌逐渐减低,生殖系统表现为萎缩及机能减退等改变,睾丸产生精子的能力也随之下降。但由于男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并不随年龄而显著降低,仍可分泌部分雄性激素,故雄性激素的降低缓慢。因而60~70岁有精子者仍占68.5%,70~80岁有精子者还占59.5%,80~90岁有精子存在者有48%(精子数量不多)。

此外,男性生殖系统的老化还表现在前列腺老化明显,细胞萎缩,代之以结缔组织增生。由于前列腺肥大,可导致排尿困难及尿潴留。(2)老年女性生殖系统的变化。女性的内生殖器由卵巢(产生卵子、分泌性激素)、输卵管、子宫和阴道组成;外生殖器则包括外阴等结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