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吃饭,妈妈怎么办(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4 13:02:21

点击下载

作者:亲亲宝贝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孩子不吃饭,妈妈怎么办

孩子不吃饭,妈妈怎么办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孩子不吃饭,妈妈怎么办作者:亲亲宝贝排版:skip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8-01ISBN:9787210104919本书由北京竹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可以好好吃饭,自己的孩子却总是会偏食、挑食呢?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长得高大壮实,自己的孩子却这么瘦小柔弱呢?还在抱怨孩子不吃饭?埋怨孩子吃饭习惯不好?这不仅是孩子的问题,更是父母的问题!

孩子不吃饭,父母应该从自身找原因!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宝,每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但是面对孩子挑食、偏食等不好好吃饭的现象,很多父母竭尽所能却还是收效甚微。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父母只有与孩子好好地沟通,找到孩子不愿意吃饭的原因,才能做到对症下药,真正地解决问题。

在教育孩子方面,鲁迅先生认为家长首先要尊重并理解孩子,如果不先理解孩子,而只是一味地蛮做,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鲁迅先生在家中宴请宾客,其儿子海婴也同桌吃饭。在吃鱼圆时,客人们都说:“这个鱼圆真好吃,新鲜可口,回味无穷。”只有海婴对妈妈说:“妈妈,鱼圆是酸的!”妈妈以为海婴是在乱说话,故意捣乱,于是责备了海婴几句。海婴受到了责备,十分不开心,悻悻地放下了碗筷。鲁迅见到这个情景,便把海婴咬过的那个鱼圆夹过来尝了尝,确实不怎么新鲜,还有点轻微的酸味。于是,鲁迅感慨地说:“孩子说鱼圆不新鲜,我们不加查看就直接抹杀是不对的,只有通过查看验证才能确定孩子说的是不是真话。如此看来,仅仅让孩子尊重我们的话是不够的,我们也要尊重孩子说的话啊!”

每个孩子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思想,他们不会完全地按照家长的想法去行动、生活。要让孩子好好吃饭,家长既不能对孩子予取予求、过度纵容,也不能对孩子严加苛责、命令教育,而应该通过平和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适当地尊重孩子的行为。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是生活中人们要关注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对于0~6岁的小孩子来说,他们的身体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食用多样食材,吸收多种营养,才能有效地增强孩子身体的免疫力与抵抗力,使他们远离疾病的困扰。

在平时的生活与教育中,家长往往过于重视孩子的吃饭问题,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吃得少或者饿一顿或许会出状况,于是一直让孩子多吃,甚至不惜采用威逼利诱等手段,这样不仅家长自己觉得心累,也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与压力,甚至会让孩子对吃饭产生恐惧,不利于孩子健康饮食行为习惯的养成。

本书主要描述了生活中的常见情景,并对这些案例情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实用性与操作性较强的建议,以期缓解家长们的困扰,让孩子可以好好用餐。  第一章 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健康饮食的榜样

父母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面对不好好吃饭,甚至是不吃饭的孩子,家长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规范自身的饮食行为,以身作则,在饮食方面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本章主要针对家长在日常饮食中的不良行为方式与行为习惯提出了建议,以便孩子可以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养成健康、良好的饮食习惯。吃饭不要吧唧嘴,培养有教养的孩子名言点灯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范晔〔中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年龄小,大部分时间都跟父母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也十分依赖父母,因此,与父母有关联的东西他们就会去模仿,而观察父母的言行举止,并通过模仿与练习掌握本领是小孩子的主要学习方式。

古代人在用餐时讲究“食不言”,这样的饮食行为虽然在现代的餐桌上并不适用,但是其中蕴含的“礼”是可以通用的。在现代的餐桌上,吃饭吧唧嘴的行为时有出现,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这种行为逐渐被人们认为是一个人自身修养不良的外在表现。对于父母来说,在吃饭时吧唧嘴不仅是降低自身修养的行为,更是给孩子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

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的大多数模仿都是属于无意识的,由于他们还无法判断父母某种行为的优劣,因而无法做到父母所期待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要让孩子表现出良好的饮食行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父母就要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让孩子对饮食行为产生正确的认知。一例一析爸爸也是这样吃饭的

一家人在餐桌旁高高兴兴地吃饭,不时地聊聊天。爸爸先吃完饭,他打开电视开始收看新闻。可是孩子吃饭总是吧唧嘴,发出一些声音,他都无法听到新闻的内容了。这时妈妈出面了。

妈妈:“宝贝,饭菜很香吧。”

孩子:“嗯嗯,很好吃。”

妈妈:“那宝贝吃饭的声音能不能小一点呢?你看爸爸都听不到新闻里说什么了。”

孩子:“可是爸爸也是这样吃饭的啊!不能这样吃饭吗?”

妈妈:……

案例中的妈妈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为孩子的行为不是故意的,只是模仿爸爸,问题的根源在于爸爸的行为不当。如果只是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好的,由于孩子的认知有限,他们很难接受并改正这种行为;而如果爸爸在今后吃饭时能注意到自己的问题,并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那么孩子自然而然就会改正自己的行为。

言传身教是家长教育孩子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其中“身教”重于“言传”。“言传”虽然可以将道理更为清楚地讲出来,却很难引起孩子的重视,使得教育的效果不痛不痒,达不到应有的目的;而“身教”则犹如绵绵细雨,润物无声,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进而激发出孩子内心的主动性,使其以家长为榜样,积极主动地改正自己的不当行为,提升自身的内在修养。吧唧吧唧地吃饭

一家人在餐桌旁吃饭,父母吃得很香,孩子则坐在座位上玩玩具。

妈妈:“宝宝,今天的饭菜很香,你快尝一尝。”

孩子:“我在玩玩具火车呢,不吃。”

妈妈:“饭菜真的很好吃哦,你看爸爸妈妈吃得多香。”(此时爸爸妈妈故意发出很大的声音,使劲地吧唧嘴。)

最后,孩子也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吧唧吧唧地吃饭。

案例中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吃饭而采用吧唧嘴的方式故意引诱,以暗示孩子饭菜很香,结果确实解决了孩子不吃饭的问题,但是由于引导的方式不当,又衍生出了新的问题——吃饭时吧唧嘴。这就会使孩子误认为吃饭吧唧嘴、发出很大的声音是好的表现,并可能因此逐渐地养成吧唧嘴吃饭的习惯。因此,父母要严格地约束自身的行为举止,尤其是在孩子面前,以便在不知不觉中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能因为好事小而不去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可以成为有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会成为祸乱天下的大恶,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在吃饭的问题上教育孩子,我们也要遵从这个原则,好的行为要发扬,不良的行为则要及时改正,以便让孩子可以学习、模仿到优秀的品质,并逐渐地形成良好的饮食方式。给妈妈的话

吃饭吧唧嘴的情况在餐桌上时有发生,有些人对这种情况不以为意,有些人对这种行为比较敏感,甚至会觉得反感。随着餐桌礼仪的不断发展与深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吃饭吧唧嘴是一种缺乏教养的表现。有些父母的这种行为是本能的反应,平时自己很少注意到,那么看到本书的父母们就可以进行自我反思了,争取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那么,应该如何行动呢?

1.询问其他的家庭成员

由于对自己的行为习以为常,有些父母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有不当之处。为了“防患于未然”,我们可以询问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如果不存在这种情况,则皆大欢喜;如果确实存在吃饭吧唧嘴的情况,那么父母以后在饭桌上要刻意地改变以往的吃饭方式,并注意孩子的吃饭习惯。

2.小口、闭口吃饭

咀嚼食物的时候,由于上下颌或者上下唇的频繁接触、分离而发出“咂咂”声是出现吧唧嘴现象的主要原因。要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父母可以通过小口、闭口吃饭来逐渐改正,逐渐地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为孩子树立一个积极正面的榜样,与孩子共同进步。

3.不要刻意引导孩子

孩子不吃饭的情况经常出现,有些妈妈在喂饭时会不自觉地“咂咂”嘴,以便孩子在模仿的过程中可以吃饭。但是孩子不吃饭的原因多种多样,如身体不舒服、吃零食了不饿、本身饭量小等,针对不同的情况,妈妈们应该采取对应的方式,而不是刻意地引导孩子吧唧嘴吃饭。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坐有坐样,促使孩子有样学样名言点灯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中国〕

孩子就像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是父母行为的真实反映。俗语中的“虎父无犬子”“上梁不正下梁歪”都是这个论点的印证。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傅雷曾说过:“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的事千万别要求别人,自己也要犯的毛病先批评自己,先改自己的。”在教育孩子方面,身教更易于孩子模仿,也更为直观、有说服力。因此,父母要认真地写好身教这本“教科书”,以自身为模板,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倡导人们在举手投足、站立坐卧方面都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正如我们常说的“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在吃饭时我们也要讲究坐有坐样。小孩子天性好动,他们在吃饭时大部分时间都不会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而会走着吃或者全身靠在椅子上等着妈妈喂到嘴里。不正确的坐姿会让孩子的胃部受到挤压,使吃下去的食物在胃里没有足够的空间容纳,进而影响胃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容易造成腹痛、腹胀。而且,坐姿不当也会影响孩子的腰肢发育,特别是在孩子长身体的时候,因此,培养孩子的正确坐姿尤为重要。

在餐桌上保持良好的坐姿是一种礼仪,是对他人的尊重,因此,我们要规范自身的行为,以身作则,以良好的形象去影响孩子,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一例一析趴在餐桌上吃饭

明明今年2岁,半年前他已经开始自己吃饭了。以前,明明跟爸爸妈妈一起吃饭的时候很开心,虽然会把食物弄得到处都是,但每次都会吃完碗里的饭菜。但是这几天明明突然间不爱吃饭了,一到吃饭的时间还会哭闹不止,离开餐桌后也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缓和过来。爸爸妈妈担心明明是否得了厌食症,可是不在餐桌上的时候,明明还是会乖乖地吃饭。直到明明在玩着玩着突然哭闹起来,妈妈才注意到孩子是后背疼,便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由于坐姿不正确引起的,联想到之前明明吃饭的时候要么趴在桌子上,要么斜靠在椅子上,明明的父母才意识到吃饭时保持正确的坐姿有多重要。同时,也意识到了吃饭时自己坐姿不当给孩子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由于明明的父母都是上班族,他们在吃饭时为了省力,经常会半趴在餐桌上,弓着身子,而明明自然地就按照父母的行为来学习、模仿。

小孩子无法分辨父母的哪些行为是值得学习、模仿的,哪些行为是不应该模仿的。于是,对于父母的种种行为,孩子会在自己的理解范围内尽可能多地吸收、学习,其中包括好的方面,也包括不好的方面。案例中的明明模仿了父母的不良坐姿,而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了损害,主要的责任还在父母身上。孩子缺乏一定的分辨意识与能力,但是父母是很清楚的,他们没有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假想一下,如果明明的父母在平时吃饭时保持正确的坐姿,那么不需要父母的屡次教导,明明也会自然而然地模仿父母,学习到父母身上的优点,保持正确的坐姿吃饭,从而可以真正地实现坐有坐样。因此,家长要在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前提下督促孩子坐有坐样,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姿势,为其身体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给妈妈的话

在进餐时保持正确的坐姿以促进食物的消化,是保证健康饮食的前提,培养孩子良好的坐姿习惯也是幼儿教育中的重点项目之一。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妈妈一定要注重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在家庭进餐中培养孩子的坐姿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椅子摆放正确

椅子与餐桌的摆放位置适当是帮助孩子保持良好坐姿的前提条件,适当的位置会让孩子坐着更舒适,也便于他们愉快地进餐。如果椅子与餐桌的距离过远,很多小孩子会够不到饭菜,为了可以吃到饭菜,他们会靠在餐桌上,导致整个身体倾斜,甚至会摔倒在地。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妈妈就要在进餐前调整好椅子与餐桌的距离,让孩子可以安全用餐。

2.双腿自然放置

小孩子处于身体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不良的坐姿习惯会对他们的身体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大部分的小孩子都活泼好动,在吃饭时腿会随意乱放,经常会出现椅子后脚翘起、孩子“啪嗒”摔倒的情况。对此,妈妈应当告诉孩子吃饭时双脚要自然放置。所谓的“自然”,并不是孩子怎么舒服怎么放,而是要使大小腿之间的角度大约呈90°。很多家庭的餐桌对于孩子来说都会比较高,妈妈可以在孩子的脚悬空的地方垫上小凳子或是其他的物品,让孩子的脚有处可放,保持身体受力均衡,从而逐渐地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坐姿习惯。

3.发挥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妈妈要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在用餐的过程中保持正确的姿势,并随时关注孩子的坐姿是否正确,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及时地纠正孩子的不良坐姿,进而在互相监督的基础上让孩子健康用餐,促进孩子身体的良好发展。避免一心二用,集中精神用餐名言点灯

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孩子们对谎言或虚伪非常敏感,极易察觉。如果他们尊重你、依赖你,他们就是在很小的时候也会同你合作。英迪拉·普里雅达希尼·甘地〔印度〕

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荀子曾说过:“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意思是眼睛不能同时将两样东西看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将两种声音听清楚。这句话指出了专心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只有专心、用心地做一件事,才能真正地将事情做好。同理,在就餐时也只有专心地吃饭,才能真正地做到健康饮食。

电视佐餐是当前大多数家庭采用的一种吃饭方式,甚至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可以乖乖吃饭,刻意播放动画片等电视节目,让孩子边吃饭边看电视,这种做法是十分离谱的。大人边看电视边吃饭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孩子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一个时间段内只能做好一件事情,而播放的动画片会将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去,导致他们忘记夹菜、忘记咀嚼食物,饭菜渐渐变凉,自然也就无法引起孩子的食欲。

还有一些孩子会一边吃饭一边玩游戏,吃一口饭就跑几步,想起吃饭时再吃几口,这样的饮食方式会降低孩子的消化能力,导致孩子的身体不舒服,进而出现食欲不振等情况。而且,边吃边玩还会让孩子从小养成做事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等坏习惯,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在吃饭时不看电视,也不任由孩子淘气玩耍,让孩子可以集中精神用餐,享受到饭菜的美味。一例一析电视佐餐危害大

苗苗是一个十分乖巧的4岁小姑娘,在幼儿园听老师的话,在家里也很懂事。每次家人一起吃晚餐,苗苗总是最早吃完的那个,爸爸妈妈则会因为看电视、看手机等耽误吃饭时间。但最近苗苗对电视越来越着迷,尤其是在晚餐时间,一定要一边看动画片一边吃饭,如果电视播放的是其他的内容,苗苗就会哭闹。为了让苗苗安心吃饭,苗苗的父母只好同意让她吃饭的时候看动画片。于是事情就发生了转变,每次晚餐苗苗都是最后一个吃完的。几个星期后,苗苗的饭量大减,甚至对吃饭都提不起兴趣了。经过与苗苗老师的交流,苗苗的父母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知道了边看电视边吃饭的危害,并逐渐地改掉了自己的坏习惯。

案例中的父母对健康饮食没有明确的概念,苗苗边吃饭边看动画片的习惯的养成可以说是其父母的无心之失,但其父母对此也确实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孩子在看动画片时,往往会忽略食物本身的味道,使原本的食欲因为受到电视节目的抑制而降低,容易造成孩子营养不良;而且,看电视与吃饭都需要大脑的血液供应,同时进行两件事情,会导致大脑供血不足,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出现头晕眼花等症状。

一心不可二用,如若将注意力同时集中到两件甚至多件事情上,很可能会导致什么事都做不好,尤其是对于小孩子来说。因此,要让孩子做到健康饮食,父母就要注重以身作则,对孩子形成的不良习惯先进行自我反思,在指出孩子的错误的同时不断地修正自己的错误,从而使得家长与孩子互为镜子,共同成长、进步。边玩边吃消化差

成成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小男孩,一刻都闲不住,在吃饭的时候也不会安静地坐在座位上,而会一边玩玩具一边吃饭,尤其是在妈妈叫他吃饭时,他会跑得更快。刚开始成成妈妈还会叫他好好吃饭,但是时间一长,由于效果不大,就放任成成自己一边玩一边吃饭。大约过了一个月,成成每天就几乎不怎么吃饭了,他也变得越来越瘦小。妈妈带着成成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由于消化不良引起的,并告诫成成妈妈:“孩子边玩边吃饭会影响胃部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导致孩子体内的消化功能减弱,进而造成食欲不振,孩子体内营养跟不上,身材也就矮小瘦弱了。”

孩子一边玩一边吃饭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对于这种情况,父母不能听之任之,而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手段来帮助孩子纠正错误的饮食方式,让孩子可以茁壮健康地成长。如果案例中成成的妈妈在发现成成不好好吃饭的时候就采取应对策略,通过询问他人或者咨询老师的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成成也就不会不想吃饭了,反而还有可能会增进食欲,享受到吃饭的乐趣。

集中精神用餐是实现健康饮食的保障。小孩子的身体机能一直处于不断成长发展的过程中,用餐习惯不当很容易给他们的身体带来伤害,“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健康的身体,孩子才会开心、幸福地成长。因此,父母要不断地学习健康饮食的知识,并指导孩子共同遵守良好的饮食习惯,杜绝孩子边玩边吃。给妈妈的话

孩子集中精神用餐有助于其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有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因此,妈妈要为孩子树立起好榜样,杜绝不良的饮食行为方式,从自身做起,为孩子提供一个正确的学习、模仿的模板,在吃饭时避免一心二用,在尊重、关爱孩子的基础上保证孩子的健康饮食。为了让孩子可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吃饭中,妈妈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1.吃饭时间聊聊天

用聊天来代替看电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选择。小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妈妈可以利用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来引出谈话,让孩子可以参与到谈话中,而忘记看电视。比如问问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发生的有趣的事情等,这样的谈话既不会影响孩子吃饭,又促进了家长对孩子的了解,一举两得。当然,谈话的频率不宜过高,妈妈一定要注意以让孩子吃饭为主。

2.将玩具拿离餐桌

小孩子对玩具爱不释手,甚至在吃饭、睡觉时也会拿着玩具,这对于孩子集中注意力是十分不利的,尤其是在吃饭时,孩子很有可能因为看到了玩具就放弃了吃饭,因此,将玩具拿离餐桌是让孩子好好吃饭的又一办法。如果仅仅在吃饭的时候将孩子手里的玩具拿开,孩子会产生反感情绪,因此,妈妈可以给孩子一段缓冲的时间,比如在饭前10分钟提醒孩子要准备吃饭了,让他自己把玩具都收拾好等,以保证孩子可以专心用餐。

3.及时提醒并示范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妈妈悉心的照顾与耐心的指导。在发现孩子的不良饮食行为后,妈妈可以通过提醒并做示范的方式来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如孩子在吃饭时玩玩具,妈妈就可以以自身为例教育孩子,并告诉孩子边玩边吃的坏处。经过多次的交流,孩子便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按照正确的方式来吃饭。细嚼慢咽,以免造成消化不良名言点灯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才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陶铸〔中国〕

俗话说:“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细嚼慢咽一直是健康饮食的主要标准,其可以有效地促进肠胃对食物的吸收,使得营养吸收得更充分,还能减轻肠胃的负担。另外,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牙齿,因为在细嚼慢咽时,牙齿上的食物残渣会在咀嚼时被消除,从而减少牙齿疾病,一些对牙齿有益的营养物质也会深入到牙齿中,进而可以让牙齿变得更坚固结实。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吃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细嚼慢咽”在餐桌上越来越少见,反而是“囫囵吞枣”的饮食方式成了绝大多数上班族的常态。这样的饮食行为与习惯既不利于人们自身的身体健康,也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如果孩子的吃饭速度太快,他们就很难体会到食物的滋味,而只是呆板地往嘴里送入食物,长此以往会降低孩子的食欲;如果孩子在吃饭时,饭菜尚未嚼烂就吞咽下去了,看似节省了吃饭的时间,但是会加重胃的负担,需要胃花很大的力气去“捣碎”食物,并会造成消化的不完全和胃肠道的各种疾病等,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因此,父母要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细嚼慢咽,为孩子树立榜样。一例一析大口吃饭就是乖孩子

餐桌上,妈妈正在喂欣欣吃饭。

妈妈:“欣欣真乖,已经吃了大半碗了。来,再吃一大口。”

欣欣吃了一大口。

妈妈:“欣欣大口、大口地吃饭,是个乖孩子、好孩子。来,再吃一大口。”

欣欣又吃了一大口。

妈妈:“欣欣真棒,大口吃饭会长个子,欣欣以后会比妈妈还厉害呢!”

案例中的妈妈误认为孩子大口吃饭就会吸收到食物中的营养,就会长身体,从而鼓励孩子大口吃饭,这种做法是不妥当的。妈妈错误的观念也会灌输给孩子,让孩子误以为大口吃饭是正确的做法,这既不利于孩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也会给孩子的身体造成不好的影响。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妈妈就要转变自己的饮食观念,学习健康饮食的知识,然后在平时的用餐过程中渗透健康饮食的内容,以便可以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孩子的身体机能比较脆弱,不良的饮食方式很容易给孩子的身体带来伤害。而大口吞咽的吃饭方式会让孩子的消化机能受损。因此,家长一定要给予孩子全面的关心与呵护,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吃饭时细嚼慢咽,为塑造孩子健康的身体打下基础。互相监督

有这样一位妈妈,发现刚满4岁的儿子吃饭吃得很快,还没怎么嚼就咽下去了。担心儿子噎到,妈妈就严肃地劝告儿子:“吃饭快对身体有害,不能吃这么快,要多嚼几口,要细嚼慢咽,营养才好吸收。”没想到儿子听后反倒不服气,他俏皮地对妈妈说:“那您自己就是这样吃饭的,对您身体就没有害处吗?”面对儿子的有力反驳,妈妈抱歉地笑了笑,并对儿子说:“妈妈做得不对,那以后我们共同改正,互相监督好不好?”“好。”儿子点头同意道。于是在接下来吃饭时,孩子果然放慢了吃饭的速度。

对孩子严格要求,家长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案例中的妈妈自己吃饭快,却又要求儿子慢点吃,这是典型的“双标”,虽然目的是好的,但是孩子是很难理解的。要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改正自己错误的吃饭方式,妈妈就要严格要求自己,用积极、良好的形象来熏陶、影响孩子,让孩子在模仿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

俗话说:“吃得慌,咽得忙,伤了胃口害了肠。”“若要身体康,饭菜嚼成浆。”食物只有转化成液体才有机会被人体更好地吸收,而细嚼慢咽就是将我们所吃的大多数固体食物通过咀嚼磨碎,嚼碎的食物到小肠时成为液态的比例也会高,便于人体吸收。而大口吞咽、吃饭速度过快等方式则使得大多数的食物在处于固体颗粒的状态下就进入了人们的肚子,很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因此,家长要注意细嚼慢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作用,给予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给妈妈的话

细嚼慢咽是追求健康的主要手段之一,吃饭时细细地嚼、慢慢地咽,既可以促进孩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也可以增强孩子的饱腹感,使其不会因吃了过量的食物而感到不舒服。那么妈妈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细嚼慢咽的饮食习惯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留出吃饭的时间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很快,大部分的家长都会认为吃饭慢是在浪费时间,因此,留给吃饭的时间很少,吃饭时会匆匆忙忙、狼吞虎咽,甚至有些人将吃饭看成一件差事,吃完了就算完成了工作。这样的就餐方式会让孩子受到直接的影响。因此,妈妈每天要专门留出适当的时间吃饭,与孩子一起就餐,享受吃饭的过程,并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用餐习惯,将吃饭当成一种享受、一种放松。

2.使用小点的勺子

通常来说,勺子的大小决定了我们进食每一口的食物的多少。对于习惯使用勺子吃饭的人,要想做到细嚼慢咽,可以从改变勺子的大小开始,比如使用小一号的勺子,或者是自己规定每次用勺子吃饭时只用1/2。妈妈这样做了,孩子便会有样学样,也细嚼慢咽地吃饭。如果使用筷子进餐,就可以遵循多次少取的原则,以增加咀嚼食物的时间,促进食物的消化与营养的吸收。

3.学着品尝食物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饮食文化也越来越关注。吃饭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逐渐被赋予了更深的内涵。所谓“吃得饱不如吃得好”,在吃饭时品尝食物的滋味,享受吃饭的过程,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与潮流,也是健康饮食的基本要求。妈妈可以带领孩子一起品尝饭菜,做到“食之有味”。不偏食挑食,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名言点灯

对家庭做一番调查,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发现,是证实了家庭确实影响到我们的社会问题,那就是一般人的是非观念混淆不清。而建立生活的是非观念最好的办法,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以身作则。因此,作为教育孩子的父母,必须小心检视自己的行为。里根〔美国〕

俄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办法。”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自身的行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教育孩子,这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也是最容易获得孩子认同感的一种教育手段。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螃蟹夫妻教育自己的孩子要低调,不能横着走路。虽然提醒了多次,但是孩子们还是改不过来。于是他们决定亲自示范。可是他们在示范时却同样在横着走,让孩子们感到奇怪。”错误的示范必然会导致错误的结果,要想教育好孩子,父母首先要做好自我反省,只有具备了正确的认知,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才能真正地给孩子做好表率,树立榜样。

大多数的孩子都普遍存在偏食、挑食等现象,有些孩子不爱吃蔬菜,有些孩子不爱吃肉。如果孩子长期偏食、挑食,很容易造成营养不良,从而影响生长发育。这其中,父母在孩子的偏食、挑食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父母本身的偏食、挑食会影响孩子的判断,让他们刻意地对某种食物产生厌烦的心理;另一方面,由于父母对孩子的偏爱,总是对孩子有求必应,也会使孩子的口味变得越来越挑,让孩子逐渐形成偏食、挑食的坏毛病。一例一析孩子会因为父母而偏食

欢欢是一个4岁的小女孩,深受家长和幼儿园老师的喜爱。但是随着欢欢在幼儿园进餐次数的增多,老师发现了欢欢偏食的习惯。菜里只要有胡萝卜、芹菜,欢欢就一口都不吃,即使让她尝试着吃一口,欢欢也会坚定地拒绝。为了进一步了解欢欢的情况,老师联系了家长,询问孩子是否对胡萝卜、芹菜等食物过敏,结果是欢欢的妈妈不喜欢吃胡萝卜和芹菜。而且由于欢欢妈妈的偏食,饭桌上很少出现胡萝卜和芹菜。考虑到营养的均衡,妈妈偶尔也会在餐桌上添加这两种菜肴,但是,即使有这两样菜,欢欢妈妈也会有意无意地说这两种食物不好吃,这让欢欢也对它们产生了厌恶情绪。

父母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孩子,如果父母在自己的言行中不注意小节,出现了不当的行为举止,就很容易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案例中的欢欢妈妈有偏食的习惯,却没有在孩子面前约束自我,反而时不时地在欢欢面前说这些食物不好吃,使得欢欢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样的想法,进而形成了偏食、挑食的坏习惯。

家长都知道要让孩子吃多种蔬菜、肉类,以保证孩子的营养均衡。但是有些家长自己偏食、挑食,给孩子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孩子模仿父母的行为,这是不可避免的。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家长要想让孩子不偏食、不挑食,自己就要先做到,不然很难让孩子信服,对孩子的教导也难以起到理想的效果。父母纵容孩子挑食

豆豆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每次吃饭时,豆豆都只选择自己爱吃的菜,不喜欢的菜,如果父母要强制喂食,豆豆则会哭闹。为了能让豆豆好好吃饭,豆豆的父母只好听之任之,不再让豆豆吃其他的食物。但是由于豆豆每顿饭吃得都不是很饱,饭后的零食则成了豆豆的另一顿饭。久而久之,豆豆的口味越来越挑,越来越不喜欢吃菜,吃饭时也总是挑三拣四的。虽然豆豆吃饭很少,但是他越来越胖。

父母偏爱孩子,会让孩子任性妄为,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案例中的豆豆没有受到父母正确的教育,他无法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而父母的纵容会导致豆豆越来越偏离正确的道路,并有可能因此而形成自私、自大等不良的品质。

好的饮食习惯不仅会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还有助于孩子心理的积极发展。父母全心全意地呵护孩子无可厚非,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让孩子随意任性、为所欲为。父母要以批判的态度正确地对待孩子的要求,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父母要坚守原则,坚决抵制,从而让孩子明辨是非,理解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促使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给妈妈的话

面对孩子偏食、挑食,甚至因此而不吃饭的情况,妈妈不能让孩子任意妄为。要想让孩子主动改变自己的想法与行为,良好的榜样与适宜的条件是必不可少的。妈妈可以从以下三个具体的方面来解决这类问题:

1.家长以身作则,不偏食、挑食

家长会对孩子的饮食习惯产生很大的影响,要避免孩子对某种食物产生抵触情绪,家长不能在孩子面前说什么菜好吃、什么菜不好吃,以免自己的饮食偏好影响到孩子。另外,偏食、挑食的家长也要尽量地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与孩子一起吃多种食物,以保证孩子可以吸收充足的营养。

2.烹调方法多样,充满新鲜感

单一的烹调方法会让孩子觉得无趣,久而久之,他们自然就会对某种食物缺乏兴趣。妈妈可以采用不同的烹调方式,让孩子对这些食材充满新鲜感,并乐于去尝试新的菜式,以解决孩子不吃某种食材的问题。

3.尊重孩子的意见,不强制引诱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不吃某种食物就会强制性地让孩子吃,还会说出很多大道理,这会让孩子觉得反感。每个孩子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偏食,每当这时,妈妈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去吃,而要在尊重孩子意见的基础上逐渐地纠正孩子的不良饮食习惯,让孩子更乐于接受,并积极改正。小食材,大花样水果燕麦冰粥

炎炎夏日,冰粥是最受孩子欢迎的食物,将燕麦与水果相结合,清凉可口的味道会给孩子带来不一般的体验。(注:适合18个月以上的宝宝。)

食材

即冲即食燕麦片、山楂干各1/2碗,鲜水果适量。

做法

1.将山楂干冲洗干净并用热水冲泡,待山楂水降到室温后将其放入冰箱冷藏备用。

2.选择当季的时令水果切丁,如提子、草莓、樱桃、葡萄等。如果水果有籽,一定要将籽剔除。

3.将即冲即食燕麦片倒入碗中,一边加入热水一边搅拌,直至把燕麦片搅拌成均匀的糊状。

4.将冰镇好的山楂水倒入燕麦糊中拌匀。

5.将切好的水果丁撒在燕麦粥上。

一碗酸甜可口的水果燕麦冰粥就做成了。  第二章 好好沟通,理解孩子对饮食的真实感受

在生活中我们常说“理解万岁”,可是对于孩子的需求与感受,很多家长并没有给予足够的理解与宽容。面对孩子不吃饭的问题,家长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意独断专行,而要与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以便有针对性地解决孩子不吃饭的问题。本章主要介绍了家长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几种方式,以期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关注孩子,积极应对孩子不吃饭的问题名言点灯

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人和他开诚布公地谈心。一个人尽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也可能十分孤独。海明威〔美国〕

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关注与爱护,只有心里有了安全感,他们才能表现出更好的行为。而父母适当的关注会让孩子感受到爱。现在大部分家庭的小孩都是由家中的老人抚养长大的,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有些小孩即使平时很听话,跟父母在一起时,他们也会偶尔任性、发脾气,如不吃饭、不睡觉等,以博得父母的关注,让父母可以多陪伴自己。

面对孩子不吃饭的问题,家长也不必过度关注。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吃饭,往往会采用各种引诱手段,如承诺孩子吃完饭可以看动画片,吃完饭可以吃冰淇淋等。这样的教育方式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反而还有可能会让孩子以不吃饭为借口,逼迫父母答应其他的不合理要求。吃喝拉撒是人的本能,孩子饿了自然就会吃饭。

孩子不吃饭的原因有很多,家长不能仅仅以“孩子不听话”为理由来进行教育,这只会让孩子对家长更加失望,也不利于孩子良好心态的形成。孩子的身体状况不佳、情绪低落、食物不合口味、吃的食物未消化等都会造成孩子不吃饭,家长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感受,以自己的视角来评判孩子的行为方式,而应该对孩子多一些理解与关注,积极地分析并应对出现的问题,让孩子在爱中成长。一例一析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

华华的父母都是工薪阶层,他们平时很少有时间带孩子,只有在每天下班后才能照顾华华。华华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与奶奶在一起。他虽然只有2岁,但是平时很少给奶奶惹麻烦。奶奶收拾屋子,华华就乖乖地坐在旁边玩玩具;奶奶做好饭菜盛给华华,华华就乖乖地自己吃饭;奶奶哼唱摇篮曲,华华就乖乖地睡觉。但是每天晚上华华的父母回到家后,华华就像变了一个人,他不再那么听话,尤其是在吃饭的时候,华华经常不停地说话,如果父母没有回应,华华就会大哭,不吃饭。而只要父母回应他,他就又会变成乖宝宝。

跟华华的父母有同样经历的人不在少数。经历了一天的工作,家长感到劳累是很正常的现象,并会因此而忽略对孩子的照顾。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他们的依赖,一旦父母表现出对孩子的不耐烦、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就很容易受到伤害,并会故意做出一些行为来获取父母的关注,比如不肯吃饭等。因此,父母既要关注孩子的身体成长,也要注重与孩子的心灵交流。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父母的爱,健康快乐地成长。

其实,孩子需要的是更多的陪伴,父母的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会让孩子觉得安心。小孩子的心理是十分敏感脆弱的,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大。有研究表明,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大多会感觉到孤独,不爱与其他人接近,也很少会关心、体谅别人,这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因此,父母要多关心、陪伴孩子,即使每天的时间有限,也要让孩子看到父母的诚意,感受到父母满满的爱意。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

牛牛生病了,总是没有胃口,不想吃饭。妈妈一叫牛牛吃饭,牛牛就很不开心,还故意跟妈妈顶嘴。为了缓解牛牛的紧张情绪,妈妈就给牛牛讲了一个小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牛牛听了这个故事就哈哈大笑,并说自己就是小和尚,妈妈就是老和尚。这样的一个小故事就让牛牛的心情瞬间变好了,他也愿意跟妈妈一起吃饭了。

有人说孩子的心情就像是六月的雨,说变就变。面对孩子不听话的行为,父母要采取正面积极的态度应对,帮助孩子更好地解决问题。试想一下,如果牛牛的妈妈不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与牛牛沟通,而是采取强硬的态度让牛牛吃饭,牛牛肯定会觉得很委屈,又免不了大闹一番。牛牛的妈妈用自己积极的情绪去感染牛牛,既达到了让牛牛吃饭的目的,又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融洽,一举两得。

面对孩子出现的各种状况,父母要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去处理,而不能一味地批评孩子,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在孩子的成长进程中,父母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与陪伴,既要关注孩子的身体成长,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另外,父母对孩子出现的问题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也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良好的心态。给妈妈的话

孩子不吃饭的原因多种多样,妈妈没有必要将孩子不吃饭的事情看得那么严重。当然,妈妈还是要尽最大的努力去了解孩子为什么不吃饭,吸引孩子吃饭,并要在今后的生活中尽量地避免不良因素的影响,让孩子的饮食有规律。当孩子不吃饭时,妈妈可以进行以下“三问”:

1.“孩子是不是不饿?”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人基本的生理需求,因此,当孩子选择不吃饭时,妈妈可以先问自己:“孩子是不是不饿?”如果孩子确实在饭前吃了很多零食,或者是孩子自己告诉你他不饿,那么妈妈就不必非得逼着孩子吃饭,而可以尊重孩子的选择。

2.“孩子饿这一顿会怎样?”

有些孩子会因为看动画片、玩玩具等耽误吃饭,或者就干脆不吃了。在出现这种情况时,妈妈可以先跟孩子协商,如“能不能吃完饭再看动画片、玩玩具?”如果孩子态度坚决,妈妈就不必再纠缠,而可以问自己:“孩子饿这一顿会怎样?”结果就是“不会怎样”。如果还未到下次用餐时间孩子就饿了,妈妈在提供给孩子食物时也可以趁机教育孩子以后要按时吃饭,说不定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3.“如果饭菜好吃,孩子会吃吗?”

有些孩子的父母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尝试做新菜品。孩子吃到的饭菜都是固定的几种,虽然营养可以满足要求,但是长期吃这几种饭菜很难引起孩子的食欲,这也是导致孩子不吃饭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孩子不吃饭时,妈妈也可以反问自己:“如果换个花样,饭菜好吃,孩子会吃吗?”不管结果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多花心思为孩子做特别的饭菜都是不错的选择。学会倾听,了解孩子内心对吃饭的想法名言点灯

做一个好听众,鼓励别人说说他们自己。戴尔·卡耐基〔美国〕

有人说:“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实际上就是在告诉我们要少说多听。”父母在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更要悉心地倾听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用充满行动的爱感染并教育孩子。倾听不仅可以让父母更多地了解孩子,还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平等,与父母成为朋友。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经说过:“父母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不但拉近了与孩子的物理距离,更拉近了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它体现了父母对孩子民主、平等的态度和对孩子的尊重,从而使孩子更愿意听从父母的教诲,接受父母的忠告。”在孩子不吃饭时,父母可以多听一听孩子的想法,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前提下提供一些建议,以便让孩子更好地接受。

大多数的孩子都不善言辞,从最初的牙牙学语到后来的出口成章,是经过了无数次的练习的。面对说话支支吾吾的孩子,父母不能着急催促,更不能厌烦打骂,而要悉心地、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意愿,用心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对于孩子不吃饭的行为,父母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以便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在产生共情的状态下增进亲子关系。一例一析倾听孩子说话

月月现在1岁半,可以说一些短句子与父母交流。每次月月与父母说话时,虽然说得很慢,总是一个词、一个词地往外蹦,但是父母都会十分认真地听,也会积极地回应月月,虽然有时就是简单的一个“嗯”,但这也使得月月对说话更有兴趣了。如月月不想吃饭时,她会对妈妈说:“饿,不……饿。”妈妈就会回应她:“是不饿吗?”“嗯。”月月点头答道,并摸着自己的肚子说:“肚子……鼓。”虽然月月说话很慢,但是妈妈都能够理解,不明白的也会积极地征询月月的意见。等到月月2岁半的时候,她就已经可以说一些简短的小故事了。其他孩子的家长都很羡慕,夸赞月月聪明。

案例中的妈妈面对刚学会说话的孩子,一直耐心地倾听、交流,虽然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比较差,但是妈妈给予了孩子足够的时间去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尊重了孩子的意愿,这对于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与自信心理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学习说话是小孩子要学习并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父母只有用心倾听,多鼓励孩子说话,才能让孩子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乐于与父母交流。

饭桌是父母与孩子沟通交流的主要场所,在吃饭的问题上父母也要尊重孩子的想法,让他们多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在保证孩子基本食物供应的基础上,父母可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吃饭,而不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吃饭,否则很容易就会将饭桌变成战场,使吃饭如同打仗。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尊重,这也是增进亲子关系的有效手段之一。不要打断孩子说话

志志今年3岁了,不怎么爱说话,也不会说完整的句子。有一次,志志与爸爸妈妈一起吃晚餐,他用手指了指桌上的鱼。

志志:“鱼。”

妈妈:“要吃鱼吗?吃鱼对身体好,多吃点。”(妈妈给志志夹了一块鱼肉)

志志:“要……鱼,好吃……”

妈妈:“对啊,妈妈做的鱼很好吃,志志真乖,吃了这么多。还要别的菜吗?”

志志:“不……”

妈妈:“其他的菜也很好吃,要不要尝一尝?”

志志:“不,不吃。”

妈妈:“不吃就不吃吧,想吃的时候再吃也行。”

志志到4岁的时候只会说几句完整的话,这可急坏了志志的父母,他们带志志去看医生。医生说志志的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经常打断孩子说话而形成的,孩子说话时伴随着思维的发展,打断孩子说话也就打断了孩子的思维,长此以往,孩子就很难形成完整的思维,也就很难说出完整的话了。

案例中的志志妈妈虽然在与志志的交流中充分地尊重了志志的意见,但是经常打断志志说话,造成了志志语言表达的障碍,这对我们来说也具有警醒作用。对于孩子不喜欢吃的饭菜,父母可以多让孩子说一说为什么不喜欢,而不要想当然地以自己的想法揣测孩子的内心。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对饭菜的态度,这对于孩子的营养均衡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都知道“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孩子学习说话的进程是比较漫长的,家长要学会倾听,鼓励孩子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只有这样,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才会更加顺畅,孩子也更愿意向父母倾诉内心的想法,从而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给妈妈的话

当孩子不吃饭时,妈妈不能一味地指责孩子,而要了解孩子对吃饭的感受,而倾听是帮助妈妈了解孩子的主要方式。要让倾听取得良好的效果,妈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

1.专心听孩子讲话

倾听是了解的前提,妈妈要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就要专心地听孩子讲话。孩子的年龄虽然小,但是他们十分敏感,如果妈妈在听孩子讲话时三心二意,又在忙着别的事,那么孩子说话的热情就会大打折扣,久而久之,他们就不愿意甚至是反感与妈妈讲话。因此,专心地听孩子讲话是十分必要的。

2.及时给予孩子反馈

妈妈不能当孩子的“吸音桶”,而要当孩子的“回音桶”。倾听并不代表不说任何话,而是要在理解孩子意思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反馈,哪怕只是简单的“对”“没错”“真棒”,都会让孩子的心理得到满足。

3.与孩子产生共情

与孩子产生共情的本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妈妈要真正地走入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就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如有的孩子嫌洋葱辣,不喜欢吃洋葱,如果妈妈只是告诉孩子“洋葱富含维生素C,可以增强抵抗力”,这无疑会让孩子更加反感。而如果妈妈告诉孩子“这次炒的洋葱确实很辣,下次炒得时间长一点就不辣了”,就更易于被孩子接受。用孩子的思维、语言与其进行沟通名言点灯

如果你想让别人喜欢你,如果你想让他人对你产生兴趣,你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谈论别人感兴趣的事情。戴尔·卡耐基〔美国〕

沟通是信息、思想与情感的传递与反馈的过程,有效的沟通会促进父母与孩子相互理解,有利于和谐、良好的家庭氛围的营造。鲁迅先生曾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一味蛮管,就大碍孩子的发展。”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常说“三岁一代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年龄差距,使得代沟的存在无法避免。而沟通就是建立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桥梁,可以帮助父母跨越鸿沟,与孩子平等地交流。

很多父母都会抱怨孩子不听话,一直希望孩子可以听话懂事。其实,不是孩子不想听父母的话,而是因为父母没有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父母与孩子之间缺少共同语言与话题,谈话也就难以继续。因此,要想让孩子听话,父母就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用孩子的思维方式与语言习惯去沟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认同感,从而帮助父母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让孩子乐于听话。

同理,面对不吃饭的孩子,父母要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尊重,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与语言来沟通,以便于孩子接受。但是实际上很多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往往会过多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交流模式会让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要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来沟通对于改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一例一析用故事吸引孩子

立立有段时间很挑食,不爱吃青菜,也不爱吃肉,即使是他之前很喜欢的菜也几乎一口不吃。看着立立的身体一天天瘦下来,妈妈很着急,但是不论做什么菜,变换什么花样,立立还是只吃米饭。在征询了其他妈妈的意见后,立立妈妈决定利用故事来吸引孩子。于是,在一天晚餐前,立立妈妈就把点读笔的任我贴贴纸,贴在了立立的肚子上,用手指一点,立立的“肚子”就发出了声音:“青菜、肉肉,快进来陪我玩啊。”立立一听,立刻就来了精神,奇怪地看着自己的肚子。立立妈妈说:“米饭在你肚子里很寂寞啊,快让青菜和肉到你肚子里吧,那样米饭就不寂寞了,它们也可以一起玩游戏了。”立立听到妈妈这么说,麻利地吃了几口菜,又夹了几块肉。后来,立立不吃青菜和肉的问题就解决了。

孩子是充满好奇心与想象力的,他们对各种童话故事也情有独钟。案例中的妈妈用立立感兴趣的故事来与立立交流,自然就很容易营造出良好的交流氛围,便于立立接受妈妈的说法,并积极主动地去实施。试想一下,如果立立妈妈没有讲故事,而是强迫立立进食,那么很可能就会事与愿违,无法达到目的。

沟通交流要讲究策略与方法,尤其是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既要考虑到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又要考虑孩子对于父母所说内容的理解程度。如果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有限,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情况,父母劳心劳力没有得到好处,反而还会落得孩子的埋怨。因此,用孩子的思维去分析、用孩子感兴趣的语言去交流是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手段。考虑孩子的视觉感受

壮壮3岁,不爱吃蔬菜,看起来也比一般的同龄人瘦弱。虽然壮壮妈妈多次强调蔬菜中蕴含多种营养,不吃蔬菜会导致营养不良等,但是壮壮依旧我行我素,餐桌上的蔬菜一口都不吃。后来,壮壮妈妈就去请教营养师,营养师说:“小孩子对食物的外观要求是很高的,如果食物看起来不好看,就会降低孩子的食欲,甚至会让他们产生厌恶情绪,因此,可以先将蔬菜融入某些菜式中,看看孩子的接受程度。”于是,壮壮妈妈按照营养师的建议,利用大米、胡萝卜丁、玉米粒、青椒丁、蘑菇丁制作了一道“五彩炒米饭”,壮壮看到这个饭吃了一大碗。后来,壮壮妈妈还做了多种口味的“什锦蔬菜沙拉”,炒肉时也会配一些蔬菜,煮面条会放入豆芽、白菜丝等。渐渐地,壮壮的营养跟上了,也不再厌烦吃蔬菜了。

第一印象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很重要,我们常常会根据第一印象对别人有一个主观的认识与评价,而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看到菜的第一眼就会根据自己的好恶来决定是否吃,并单纯地认为不好看的食物就不好吃,这也是典型的“先入为主”的表现。仅凭妈妈的一面之词,孩子是很难改变自己的看法的。因此,将饭菜做得好看,取悦孩子的眼睛,自然也就会让孩子对吃饭的兴趣倍增。

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进行沟通,有助于父母更好地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理解孩子的行为。也许孩子的很多行为在父母眼中都是可笑的,但是在孩子的内心深处,他们却是坚定不移地相信的,比如有些孩子坚信圣诞节前夕把袜子放在床头,第二天早上就会收到圣诞老人的礼物。让孩子保持童真,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行为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亲子关系的升华。给妈妈的话

当孩子不吃饭时,妈妈与孩子的沟通经常会“无解”,孩子不明白妈妈在说什么,妈妈也没有弄明白孩子要表达什么,最后很可能是不欢而散。比如,孩子不爱吃胡萝卜,妈妈告诉孩子“胡萝卜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营养成分,对身体好”,这对5岁以下的孩子来说无异于听天书;同样,孩子跟妈妈喊“不吃,不吃”,也会让妈妈感到烦躁。考虑到孩子的理解程度有限,妈妈在与孩子交流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谈话内容要浅入浅出

孩子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对成人话语的理解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妈妈要注意在与孩子交谈时谈话的内容尽量浅入浅出,用平白简单的语言让孩子更好地理解。面对不吃胡萝卜的孩子,妈妈可以这样说:“吃胡萝卜可以让你的眼睛看东西更清楚,让你的身体长得更结实。”这样朴实的话语就便于孩子理解、接受了。

2.语言表达要儿童化

用儿童化的语言与孩子沟通,可以激发孩子参与谈话的积极性。在交流“是否要吃胡萝卜”这个问题时,妈妈可以对孩子这样说:“小兔子可爱吗?小兔子每天都吃胡萝卜。你要是也想变得可爱,不吃胡萝卜可不行哦。”这样充满童真童趣的话语会很容易让孩子信服,从而可以使其在主观上改变以往的饮食习惯。

3.用积极的语言表达感情

孩子的感性思维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妈妈的语言与情绪都会影响孩子的心情。因此,在与孩子交谈的过程中,妈妈要注意多说积极的话语,让孩子感受到肯定与鼓励。如孩子不吃胡萝卜时,妈妈可以说:“妈妈知道胡萝卜的味道特殊,你不喜欢,但是我们还可以再尝试一下啊,做个小超人,克服困难。妈妈知道你一定行的!”孩子听了这番话,一定会十分开心,并乐于尝试与挑战。杜绝强迫,避免孩子对某种食物产生逆反心理名言点灯

如果人们不会互相理解,那么他们怎么能学会默默地互相尊重呢?高尔基〔苏联〕

对孩子而言,均衡的饮食是成长发育的关键。孩子在5岁前,身体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自主调节,因此,无论是喂孩子喝奶还是吃辅食,家长都不应该强迫孩子,而应该按照孩子的意愿来喂食。强迫喂食不仅会破坏孩子原本的自我调节能力,而且会让他们对吃饭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将吃饭当作完成任务,无法享受吃饭的乐趣。

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吃得少会营养不良,于是总是强迫孩子多吃,并以软磨硬泡、威逼利诱等各种手段来强迫孩子进食;还有一小部分的家长会因为担心孩子吃太多而禁止孩子吃零食、甜点。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强迫孩子进食会让孩子在吃饭时产生心理压力,不良的情绪会影响到食物的吸收,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家长不让孩子吃零食、甜点,这些食物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兴趣,甚至会造成孩子以后吃零食不节制。

孩子的需求来自于其身体的本能反应,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与尊重,如孩子紧闭嘴唇、把头扭到一边等就是吃饱的表现,这时家长就不必非要让孩子再多吃点。反之,如果孩子刚吃完饭又开始吃零食了,父母也不必过于担忧。我们每个人都有爱吃的食物和不爱吃的食物,即使是爱吃的食物,也有没胃口的时候,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严苛要求孩子呢?一例一析再吃一口

餐桌上,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妈妈在喂孩子吃饭。

妈妈:“乖,再吃一口,就一小口。”

孩子:“不吃。”

奶奶:“乖乖,这肉有营养,很好吃,快,吃了它。”

妈妈:“快点吃,不吃完不准出去玩,也不能看电视。妈妈是为了你好。”

奶奶:“你看你才吃了这么一点饭,快,就着这块肉再吃一口米饭。”

案例中描述的场景在实际的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6岁以下孩子的吃饭问题已经逐渐地成了有孩家庭的头等大事。为了让孩子多吃一口饭,全家人都会使出浑身解数,迫使孩子在心不甘、情不愿的情况下还要进食,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会觉得吃饭有压力,而逐渐地产生厌食情绪。

很多家长逼迫孩子吃饭的理由都是“我是为了你好”,如果孩子反驳,家长则会给孩子冠上“不听话”的头衔。家长想让孩子多吃点、长壮点可以理解,但是反复地、强制性地让孩子进食,忽略孩子的主观感受,这是应该提倡的吗?我们不要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却做着伤害孩子的行为。什么都不许吃

孩子:“我还想吃那个奶油蛋糕。”

妈妈:“不行。刚吃完饭不准吃甜点。”

孩子:“可是我想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