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珍取穴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4 14:47:55

点击下载

作者:牟淑兰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袖珍取穴手册

袖珍取穴手册试读:

前言

腧穴学是中医针灸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取穴治病,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它传承千年,一直为保障人们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穴位内容也更为翔实。而能否准确把握腧穴定位,事关治病的疗效。因此,为了方便读者学习、记忆和应用针灸穴位知识,笔者精心编写了《袖珍取穴手册》一书献给广大读者。《袖珍取穴手册》详细介绍了人体经穴和经外奇穴共409个,绘制穴位图154幅,采用图文互参的方式,形象生动,并对取穴方法进行多方位描述,通俗易懂,容易掌握。本书内容包括腧穴概述和穴位详解两部分。第一章概括介绍了腧穴的基本知识,第二章详细讲述了穴位的名称注解、定位、取穴法、功效、主治、刺灸法、指压法及注意事项等内容。书末附录中还有十四经脉穴位主治分部示意图,并配有穴位的索引,方便读者查对。另外,简易经穴歌和常见病取穴参考亦为读者学习和临床运用提供了便利。本书在编写时力求内容文图结合,条理清晰,在保证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突出实用性和可读性。

编者编写本书时参考了大量书籍和资料,但由于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肯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编者2014年5月第一章腧穴概述第一节 腧穴的发展、命名与分类一、腧穴的概念

腧穴俗称“穴位”,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等。人体有52个单穴,309个双穴,48个经外奇穴,共409个穴位。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按摩治病的刺激点。经穴分别归属于不同的经脉,经脉又归属于不同的脏腑,所以按摩穴位就可以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因此,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活动的门户,是脏腑经络病症的反应点,亦是针灸施术的具体部位。

按摩时可以根据被按摩者不同的临床症状选择穴位,加减配合,并可采用不同的按摩手法,对穴位加以刺激,使刺激更好地传入人体内部,激发人体正气,起到抵御疾病、调节阴阳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二、腧穴的形成和发展

腧穴的形成和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远古时代,当人体某一部位或脏器发生疾病时,人们发现通过在病痛局部砭刺、叩击、按摩、火灸等方法可减轻或消除病痛,这就是腧穴的最初形式——“以痛为输”。这是腧穴形成的第一阶段,即无定位、无定名阶段。

第二阶段:当人们对体表施术部位及其治疗作用的了解逐步深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时,发现有些腧穴有确定的位置和主治的病症,于是人们开始总结、描述和命名,这是腧穴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定位、定名阶段。

第三阶段:随着对经络及腧穴认识的不断深入,古代医家对腧穴的主治作用进行了归类,并与经络相联系,认为腧穴不是体表孤立的点,而是与经络脏腑相通的系统。人们通过不断总结、分析及归纳,逐步将腧穴归入各经。这是腧穴发展的第三阶段,即定位、定名、归经阶段。《黄帝内经》论及穴名约160个,并有腧穴归经的记载。晋代《针灸甲乙经》记载全身经穴349个,除论述了腧穴的定位、主治、配伍、操作要领外,还对腧穴的排列顺序进行了整理,为腧穴学理论和临床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北宋王惟一对腧穴重新进行了考证,撰写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详载了354个腧穴,并铸造铜人两具,铜人外刻经络和腧穴,内置脏腑。元代滑寿所著《十四经发挥》记载经穴亦为354个,并将全身经穴按循行顺序排列,称“十四经穴”。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记载经穴个,并列举了辨证选穴的范例,充实了针灸辨证施治的内容。清代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定经穴361个,并沿用至今。2006年12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又将印堂穴(GV29)归入督脉,使经穴数目增加到362个。三、腧穴的命名

腧穴名称是古人对腧穴定位、治疗作用等特性深刻认识的反映和生动鲜明的表述。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指出:“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因此,了解腧穴命名的含义,对掌握腧穴的分布概况、作用、主治等大有裨益。

1.腧穴的命名方法(1)比拟法:根据腧穴所在的位置、功能作用、主治病症及施治反应等特性,用自然及人类社会等各种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性质和现象,进行相类似比较,依其相近似者来命名腧穴。如承山、梁丘、大陵、丘墟等穴,即是因为它们分布在人体凸出部位,故比拟为山、陵、墟、丘等;后溪、合谷、水沟、四渎等穴则是因为它们分布在人体凹陷部位,故比拟为溪、谷、沟、渎等。又如,尺泽、少海、曲池、经渠、曲泉、太渊等穴,是以海、池、泉、泽、渠、渊等来比拟它们气血流注的情况;气街、五处、关冲、水道、风市、步廊等穴,是以街、处、道、冲、市、廊等来比拟它们的处所或通路。(2)象形法: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突出特征,借助于事物的外在形象来命名腧穴。如鱼际、伏兔、鸠尾、犊鼻、鹤顶等穴,属于动物象形;攒竹、禾髎、丝竹空等穴,属于植物象形;天井、内关、玉堂、天窗、曲垣、气户、紫宫等穴,属于建筑物象形;大杼、地机、颊车、天鼎、悬钟、华盖等穴,属于生活用具象形。(3)会意法:根据腧穴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治疗作用及位置等特点,通过会意的方法来命名腧穴。如口唇下的承浆穴、目下的承泣穴、口旁的地仓穴、耳旁的听会穴等,属于根据腧穴生理功能和(或)位置特点的会意;通鼻窍的迎香穴、分利水液的水分穴、健下肢的飞扬穴、明目的光明穴、祛风解表的风池穴、利舌窍的哑门穴等,则属于根据腧穴的治疗作用特点的会意。(4)写实法:以直接实录的方式、将腧穴所在位置、功能作用、主治特点用做腧穴的名称。如腕骨、曲骨、大椎、巨骨等穴,是直接以腧穴所在位置用做名称;关元、气海、命门、归来等穴,是直接以腧穴功能作用或主治特点用做名称。

2.腧穴的命名依据

古人在单独或综合运用上述方法命名腧穴时,主要以中医学理论及与中医学理论密切相关的其他自然科学理论为依据。(1)中医学理论

①根据阴阳学说命名。上肢内侧有阴郄;上肢外侧有阳溪、阳池、阳谷;下肢内侧有阴陵泉、阴包、阴谷、阴廉;下肢外侧有跗阳、委阳、膝阳关、阳辅、阳陵泉;背部有至阳、阳纲、腰阳关;腹部有阴都等。

②根据五行学说命名。依五音命名的有少商、商阳、商丘、角孙;依五色命名的有侠白、浮白、阳白、隐白等。

③根据藏象学说命名。依脏腑名称命名的有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胆俞、胃俞、膀胱俞、三焦俞、胃仓;依脏腑所藏的五神命名的有神堂、本神、神门、魂门、魄户、意舍、志室;依脏腑化生的气血津液命名的有血海、气海、水道、承浆、金津玉液;依五脏所主的五体命名的有筋缩、申脉、滑肉门、发际;依五脏所主的五官命名的有目窗、睛明、听宫、耳门等。

④根据经络学说命名。依经脉的循行关系命名的有三阴交、百会、阴交、阳交、合阳、会阳;依经脉的气血流注形象命名的有少海、尺泽、曲池、曲泉、经渠、太渊等。

⑤根据古代人体部位命名。如横骨、腕骨、曲骨、完骨、巨骨等。(2)与中医学理论密切相关的其他自然科学理论

①根据天文学命名。如日月、上星、地仓、华盖、太白等。

②根据地理学命名。除了前面提到依水流形象之外,还有依高出地面的山、陵、丘等命名的承山、大陵、梁丘、丘墟;依低于地面的谷、沟、渎、盆等命名的合谷、陷谷、水沟、支沟、四渎、中渎、缺盆等。

③根据气象学命名。依六气命名的风府、温溜;依雷电形象命名的有列缺、丰隆、云门等。

④根据动物学命名。如伏兔、鸠尾、犊鼻、鹤顶、百虫窝等。

⑤根据植物学命名。如攒竹、禾髎等。

⑥根据建筑学命名。如天井、玉堂、内关、曲垣、府舍、库房、天窗、气户、内庭、紫宫等。

⑦根据物象学命名。如颊车、大杼、大钟、悬钟、天鼎等。

总之,腧穴的名称非常重要,不能以简单符号或数字序号来替代。古人对腧穴的命名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并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四、腧穴的分类

人体腧穴大致可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1.十四经穴

十四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又称为“经穴”。它们是腧穴的主要部分,具有主治本经本脏病症和反映本经经脉及其所属脏腑病症的作用。

经穴具有固定的部位,针刺治疗时应根据腧穴的标准定位进行穴位选取。

2.奇穴

奇穴是指既有固定穴名,又有明确位置,但是不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又称“经外奇穴”。

经外奇穴的分布比较分散,有的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些不在经脉循行路线上,但却与经络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奇穴并不单指某一部位,而由多穴位组合而成,如八风、八邪、十宣、华佗夹脊等。

奇穴的主治范围一般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的疗效。如四缝穴治疗小儿疳积,腰奇穴治疗癫,二白穴治疗痔疮,外劳宫治疗落枕,百虫窝治疗皮肤病等。

奇穴的起源很早,《内经》中已有记载,《备急千金要方》中载录奇穴达187个。据有关资料统计,到20世80年代初,经外奇穴数目已超过1595个。

3.阿是穴

阿是穴是指无具体名称,无固定位置,无经脉归属,而是以疾病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不定穴”“天应穴”“压痛点”等。它们主要治疗筋肉病症,同时对某些脏腑病症也有较好的疗效。

溯本求源,阿是穴始自《黄帝内经》“以痛为输”的记载。第二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临床中,针灸治疗的效果与取穴的准确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定准穴位,必须掌握好定位方法。穴位所处的位置各有一定的特点,不同穴位可采取不同的取穴方法,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四种。一、骨度分寸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是指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人体不同部位的长度,作为量取穴位的标准方法。骨度分寸法有横寸和直寸之分。常用的横寸有:两额角发际之间9寸、两乳头之间8寸、两肩胛骨内缘之间6寸。常用的直寸有:前后发际之间12寸、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9寸、胸剑联合至脐中8寸、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5寸、腋前皱襞至肘横纹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19寸、臀横纹至腘横纹14寸、腘横纹至外踝尖16寸、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18寸、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13寸。特定部位的骨度分寸只能作为该部位取穴所用。(表1-1)(图1-1)表1-1 常用的骨度折量寸表续表图1-1 常用的骨度折量寸图1-1 常用的骨度折量寸图1-1 常用的骨度折量寸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表面具有特征的解剖标志为依据确定穴位位置的方法。人体的解剖标志有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

1.固定标志:指各部由骨骼和肌肉所形成的凸起和凹陷、五官轮廓、头发边际、指(趾)甲、乳头、腋窝等标志定取穴位位置的方法。

2.活动标志:指运用人体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标志来定取穴位位置的方法。三、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以患者手指的长度或宽度为标准来取穴的方法,简称“指寸法”。常用的指寸法有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和横指同身寸三种。(图1-2)

1.中指同身寸法: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2.拇指同身寸法: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亦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3.横指同身寸法:又名“一夫法”,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用于四肢部、腹部、背部取穴的直寸。图1-2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四、简便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常作为一种辅助方法使用。如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尽端到达处取列缺;立正姿势,垂手,中指端取风市;手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2横纹上取劳宫穴等。第三节 腧穴的治疗作用及主治规律一、腧穴的治疗作用

1.近治作用: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这些腧穴均具有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病症的作用。如眼区的睛明、承泣、四白、瞳子髎各穴,均能治疗眼病;耳区的听宫、听会、耳门、翳风诸穴,皆能治疗耳病;胃部的中脘、建里、梁门诸穴,皆能治疗胃病等。

2.远治作用:这是十四经穴位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穴位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局部病症,而且还可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例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手腕部病症,而且还能治疗颈部和头面部病症,同时,还可以治疗外感发热等病症。

3.特殊作用:临床实践证明,针刺某些腧穴,对机体可起双相调整作用。如泄泻时,针刺天枢能止泻;便秘时,针刺天枢又能通便。此外,腧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可以退热、至阴可矫正胎位等,均是特殊的治疗作用。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腧穴的主治范围与其所属经脉、所在部位关系密切,因此,腧穴的主治规律一般可从腧穴的分经、分部两方面来归纳。

1.分经主治规律:十二经腧穴的主治以分经为基础。由于十二经循行分布和属络脏腑的不同,十二经腧穴各有不同的主治病症;同时,由于某些经脉经过或到达同一或相近部位,这些经脉的腧穴又有相同或相近的主治病症,这在主治四肢、头面、躯干部的腧穴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总之,十二经腧穴的分经主治规律既有共性,又有特性。(表1-2)表1-2 十二经腧穴的分经主治规律续表

2.分部主治规律:腧穴的主治作用与腧穴的部位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每一个腧穴所处位置不同,其主治病症也有差异。如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与迎香穴:迎香穴位于头面部,主治病症以近治作用为主,即治疗面部、口部、鼻部等的病症;而合谷穴位于掌指部,主治病症除近治作用外,还有远治作用,即治疗掌指部病症及前头部、面部、五官、咽喉、颈项部、肩部、上臂部、肘部、前臂部、腕部等病症。

一般来说,头面部、躯干部、四肢肘和膝关节以上腧穴的主治病症以近治作用为主,即治疗腧穴所在局部和邻近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四肢肘和膝关节以下腧穴的主治病症,除近治作用外,还有远治作用,即治疗腧穴所在局部和邻近部位,以及腧穴所属经脉循行所及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第四节 特定穴的简介一、特定穴的概念

在十四经穴中,有一部分腧穴,它们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外,还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故将这部分腧穴称为“特定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又分成“五输穴”“原穴”“经络穴”“郄穴”“下合穴”“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等。二、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

1.五输穴

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合称“五输穴”。古人把经气在人体四肢运行的过程比作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结合标本根结理论,将“井、荥、输、经、合”5个特定穴按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为经气所出,像水的源头;“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像刚出的泉水微流;“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经气渐盛;“经”穴多位于前臂、胫部、如水流变大畅通无阻,经气盛行;“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江河水流汇入湖海,经气充盛入合于脏腑。所以,《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由于五输穴又与五行相配,故又有“五行输”之称。

2.原穴、络穴

脏腑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原”即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之要本。阴经之原穴又为五输穴中的输穴,所谓“阴经之全并于原”(《类经图翼》),就是“承经以输为原”。阳经脉气盛长,于输穴之后另有原穴。十二经原穴分布于腕踝部附近。“络”有联络和散布的意思。十二经的络脉表里相通,各有1个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加上任脉络穴鸠尾位于腹,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合称“十五络穴”。

3.郄穴“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脉、阳脉、阴维脉、阳维脉各有1个郄穴,共16个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部以下。

4.下合穴

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胃、胆、膀胱的下合穴在其本经,而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在胃经,三焦的下合穴在膀胱经。

5.俞穴、募穴

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称“背俞穴”。五脏六腑各有1个背俞穴,位于背腰部第1侧线足太阳膀胱经上,其位置大体与相关脏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

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俞穴,又称“腹募穴”。五脏六腑各有1个募穴,其位置也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接近。募穴在身前,俞穴在身后,前后均与脏腑相应。

6.八会穴

八会穴,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气所聚会的8个腧穴。各穴分散在躯干部和四肢部,与8个组织、脏器有着密切关系,主治其有关病症。

7.八脉交会穴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交的8个腧穴,称八脉交会穴。指十二经脉通于八脉的8个穴位,能主治奇经病症,这些穴位都位于腕、踝部的上下。李梴(《医学入门》)说:“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强调了八脉交会穴的重要作用。

8.交会穴

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第五节 腧穴与经络的关系

经穴归属于经络,经络与腧穴构成了针灸学的核心内容。经络学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广泛,涉及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等各个方面。经络学主要以腧穴的临床应用为依据,阐述人体内脏、体表及各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其调控规律。腧穴,其实是经络的外属部分,是经络通道上的传输“驿站”和信息“窗口”,既可反映经络所内连脏腑的生理、病理活动,又可将其接受到的外来刺激信息传至脏腑而调节其功能。针灸治病的基本原理就在于此。因此,脏腑的病理变化可通过经络反映在相应的腧穴上,在体表的穴位处施以针灸则能通过经气传导治疗脏腑、组织的病症。由此可见,腧穴-脏腑-经络三者之间内外相应,不可分割。若要掌握好腧穴,必须明确其与经络、脏腑的归属关系,以及经脉活动在体表四肢的循行分布规律等内容。大体而言,阴经与脏相连,阳经与腑相连。十二经脉在体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①在四肢部,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面,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面;外侧分三阳,内侧分三阴。三阳排列顺序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三阴排列顺序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上肢内侧分布的手三阴经依次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上肢外侧分布的手三阳经依次是: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下肢内侧分布的足三阴经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下肢外侧分布的足三阳经是: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②在头面部,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少阳经行于头侧部。③在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三阴经及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部),太阳经行于后(背腰部),少阳经行于侧面。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部。循行于腹部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由于经穴分布于经脉上,所以掌握经脉的循行分布是准确定位腧穴的前提,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第二章穴位详解第一节 十四经经穴一、手太阴肺经经穴1.中府【名称注解】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中,中焦;府,处所。穴为中焦脾胃之气聚集肺经之处,故名。【定位】胸前壁外上方,云门穴下1寸,第1肋间隙处,前正中线旁开6寸。(图2-1)【取穴法】从乳头第4肋间隙,向上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云门穴直下1寸,第1肋间隙处即是。(图2-2)【功效】调理肺气。【主治】咳嗽,气喘,支气管炎,肩背疼痛。【刺灸法】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指压法】正坐或仰卧位,以中指指腹按揉对侧的中府穴,按揉该穴时,酸痛感明显,按揉的力度宜适中,以舒适为度,不可用力过大。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按揉,两手交替反复进行操作,每次1~3分钟。【注意事项】不宜直针深刺或向内斜刺,以免刺伤肺脏。2.云门【名称注解】云指云雾;门指门户。此指人体气血,似天气云雾一样,能滋生万物,而其首出之处即称为云门(最终归于期门)。【定位】胸前壁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图2-1)图2-1 中府、云门穴【取穴法】胸前壁的外上方,锁骨下缘三角窝的中点处,距前正中线6寸。(图2-3)【功效】清肺理气,泻热平喘。【主治】咳嗽,气喘,发热,胸痛,肩背痛,四肢酸痛。【刺灸法】向外斜刺0.5~0.8寸;可灸。【指压法】正坐或仰卧位,以中指指腹按揉对侧的云门穴,按揉力度宜适中,以微有酸痛感为度,不可用力过大。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按揉,两手交替反复进行操作,每次1~2分钟。【注意事项】①云门穴,不可直刺,恐刺中腋动、静脉。②切忌深刺,以防刺破肺脏,造成气胸。图2-2 中府取穴法图2-3 云门取穴法3.天府【名称注解】天,天部也;府,府宅、门府也。天府名意指本穴为肺经阳气上输天部之门府。【定位】上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图2-4)【取穴法】

①肘微屈,上臂内侧可触肱二头肌,在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取穴。(此法受操作动度影响难以精确取穴。)(图2-5)②坐位,微屈肘,肱二头肌外侧缘肘横纹上6寸处,即腋前纹头至肘横纹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功效】调理肺气,止咳平喘。【主治】咳嗽,气喘,甲状腺肿大,眩晕,鼻出血,肩臂部疼痛。【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4.侠白【名称注解】侠,挟也,主指部位靠腋下,兼指穴位的功能作用;白,肺之色,肺居上焦,气化如雾露之盖也,故名。【定位】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处,或肘横纹上5寸处。(图2-4)【取穴法】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天府穴下1寸,即肘横纹上5寸。(图2-6)【功效】宣肺理气,宽胸理胃。【主治】胸闷,咳痰,心悸,呼吸困难,上臂内侧疼。【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图2-4 天府、侠白穴图2-5 天府取穴法图2-6 侠白取穴法5.尺泽【名称注解】合穴。尺,尺部、前臂;泽,河泽,浅水低凹处。脉气流注于此,如水注河泽,故名。【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肌腱桡侧凹陷处。(图2-7)【取穴法】仰掌,微屈肘,在肘横纹上,弯正中可摸到一条粗大的筋腱即为肱二头肌肌腱,在其桡侧凹陷中取穴。(图2-8)【功效】调理肺气,清热和中。【主治】咳嗽,气喘,胸部胀满,乳腺炎,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刺灸法】直刺0.5~1.0寸,或点刺放血;可灸。图2-7 尺泽、孔最穴【指压法】端坐位,一手臂伸臂向前,仰掌,掌心向上,肘弯曲约120°,用另一手中指指腹按压尺泽穴,按压的力度要适中,以按之酸痛明显,甚至酸痛感向上、下扩散但能够忍受为度,亦可按压至局部透热为度。双侧交替按压各2分钟,早晚各1次。6.孔最【名称注解】郄穴。孔,空隙;最,极。穴为手太阴肺经之气深聚之处,故名。【定位】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图2-7)【取穴法】伸臂侧掌,在尺泽与太渊连线的中点上1寸处取穴,即在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处。(图2-9)图2-8 尺泽取穴法图2-9 孔最取穴法【功效】清热止血,宣肺理气。【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肘臂疼痛。【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指压法】端坐位,一手臂伸臂仰掌,另一手拇指或中指指腹点揉孔最穴,以穴点有酸痛感为度,可按揉至透热或者局部皮肤微红。双侧穴位交替点揉各3分钟,每天早晚各1次。7.列缺【名称注解】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列,分解;缺,缺口。手太阴肺经从此穴分出一支,走向手阳明大肠经,故名。【定位】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肌腱与拇长展肌肌腱之间。(图2-10)【取穴法】左右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到达之处或在阳溪穴上1.5寸的桡骨茎突中部有一凹陷处即为此穴。(图2-11)【功效】宣肺疏风,通调任脉。【主治】外感头痛,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㖞,齿痛。【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指压法】端坐位,一手臂屈肘放于胸前,以另一手拇指指端点按列缺穴。点按时,以局部有酸麻胀痛感为佳,点按之力要渗透,使力达深层局部组织,切忌用蛮力。左右手交替按压各1分钟,早晚各1次。8.经渠【名称注解】经穴。经,经过;渠,沟渠。穴当动脉所在,血气旺盛,犹如水渠,故名。【定位】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图2-10)【取穴法】伸臂侧掌,腕横纹上1寸,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的凹陷处。(图2-12)图2-10 列缺、经渠穴图2-11 列缺取穴法图2-12 经渠取穴法【功效】宣肺利咽,降逆平喘。【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呃逆,手腕痛。【刺灸法】避开桡动脉,直刺或向近端斜刺0.3~0.5寸。9.太渊【名称注解】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太,甚大;渊,水深处。穴位局部脉气旺盛如深渊,博大而深,故名。【定位】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图2-13)【取穴法】伸臂侧掌,在腕横纹桡侧轻触桡动脉,从感觉到脉搏处稍往桡侧移动,至凹陷处即是,位于掌后第1横纹上。(图2-14)【功效】调理肺气,活血通脉。【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刺灸法】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指压法】伸臂仰掌,另一手握住腕关节横纹的尺侧,以拇指指腹按压太渊穴,按压的力度要适中,以微有酸痛感为度。双手交替操作,每手操作1~2分钟,早晚各1次。10.鱼际【名称注解】荥穴。鱼,鱼腹;际,边际。掌中屈指肌隆起似鱼腹,穴在它的边际,故得此名。【定位】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图2-13)【取穴法】仰掌,第1掌指关节后,第1掌骨中点,掌后白肉(大鱼际肌)隆起的边缘,赤白肉际处。(图2-15)【功效】清泻肺热,止咳平喘。【主治】哮喘,咳嗽,支气管炎,肺炎,咯血,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发热,腹泻,心悸,小儿消化不良。【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指压法】以一手拇指指端垂直按揉另一手的鱼际穴,以感觉酸痛为宜。按压2分钟,左右交替,早晚各1次。按揉时要使力透达皮下组织,不可在皮肤表面浅按。11.少商【名称注解】井穴。少,小也;商,五音之一。井为泉眼气血,生发之地,其脉气外发似浅小水流,故名。【定位】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处。(图2-13)【取穴法】俯掌,手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处取穴,按后有痛感。(图2-16)图2-13 太渊、鱼际、少商穴图2-14 太渊取穴法图2-15 鱼际取穴法图2-16 少商取穴法【功效】清热利咽,醒脑开窍。【主治】咽喉肿痛,咳嗽,扁桃体炎,腮腺炎,支气管炎,肺炎,失眠,中暑,中风昏迷,小儿惊风。【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1~0.2寸,或点刺放血;可灸。【指压法】将一手大拇指伸出,用另一手的拇指和食指握住此大拇指,垂直掐按少商穴,以刺痛感明显为佳。左右交替,各1~3分钟,早晚各1次。二、手阳明大肠经经穴1.商阳【名称注解】井穴。商,五音之一,属金;阳,阴阳之阳。大肠经与肺相合,行于阳分。肺音商,金音商,故名。【定位】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图2-17)【取穴法】微握拳,食指前伸,食指指甲桡侧与基底部各作一线,相交处即是本穴。【功效】清热解表,理气平喘,开窍醒厥。【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牙痛。【刺灸法】浅刺0.1寸,或点刺放血;可灸。【指压法】一手食指自然弯曲,另一手以拇、食两指夹住该食指,以施术手的大拇指指尖垂直掐按被施术手的商阳穴,以疼痛感明显为佳。每次掐按1分钟,早晚各1次,注意不要掐破皮肤。2.二间【名称注解】荥穴。二,第二;间,隙也,意指隙陷处。穴在手第2掌指关节前陷处,本经第2个穴位,故名。【定位】微握拳,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中。(图2-17)【取穴法】微握拳,食指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皮肤皱褶顶点,触之有凹陷,按压有痛胀感。(图2-18)【功效】解表清热,通利咽喉。【主治】目昏,鼻衄,齿痛,口㖞,咽喉肿痛,热病。【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3.三间【名称注解】输穴。三,第三;间,隙也,意指隙陷处。穴在手第2掌指关节后陷处,本经第3个穴位,故名。【定位】微握拳,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图2-17)【取穴法】微握拳,沿食指桡侧的掌背交界线轻推,于手食指第2掌指关节后触及一凹陷,按压有酸胀感。(图2-19)图2-17 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穴图2-18 二间取穴法图2-19 三间取穴法【功效】泄热止痛,通利咽喉。【主治】目痛,青光眼,三叉神经痛,齿痛,咽喉肿痛。【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4.合谷【名称注解】原穴。合,合拢也;谷,山谷也。穴在第1、2掌骨之间,言两骨相合形如山谷,故名。【定位】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图2-17)【取穴法】①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上,拇指尖处即为本穴。(图2-20②拇、食指并拢,肌肉隆起的最高处即为本穴。(图2-21)③拇、食指张开,虎口与第1、2掌骨结合部连线的中点即为本穴。(图2-22)图2-20 合谷取穴方法一图2-21 合谷取穴方法二图2-22 合谷取穴方法三【功效】镇静止痛,通经活络。【主治】外感疾患:发热恶寒,头痛,汗出伤风,咳嗽,哮喘,痄腮,咽喉肿痛;五官疾患:牙关紧闭,口眼㖞斜,面肿,三叉神经痛,头痛目眩,鼻塞,耳聋耳鸣,目赤肿痛,牙痛龋肿,口疮,口噤,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