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兴良讲工业4.0(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5 02:57:29

点击下载

作者:丁兴良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丁兴良讲工业4.0

丁兴良讲工业4.0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丁兴良讲工业4.0作者:丁兴良排版:AGOOD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12-01ISBN:9787515814261本书由北京博瑞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中国工业智能化革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之后,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经济都萎靡不振,德国却一枝独秀,失业率低且经济增长迅速。制造业“顶梁柱”的作用被重新认识,经济发达国家都开始着手制定本国的工业发展战略规划。德国是世界上顶级的制造强国,“德国制造”的代名词是“品质保障”,德国提出的工业4.0理念在全球引起关注。

工业4.0的理论基础是“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Cyber-Physi calSystem,CPS)”,认为随着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高度融合,资源、信息、物品和人力相互关联,网络、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软件与自动化技术深度交织,产生“自下而上”变革的新的价值模型,工业制造应用物联网、智能化等新技术提高制造水平,使工业由制造向智造转型。

工业4.0意在对抗美国,同时也在防守中国。2014年3月27日,德国《世界报》网站称“中国机械制造业严重威胁德国”。同年6月24日,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主席菲斯特格指出:“日本和德国的机械制造企业,应该为确保长期发展和经济上的成功进行深入合作,尤其在有交叉的一些产品领域,两国应该携手面对中国的挑战。”

中国正行进在实现中国梦的路上,经济决定梦想,驶出高速路的中国经济能否平稳驶入新常态至关重要。工业制造是中国GDP的两大支柱之一,工业制造中国不能输也不敢输,输了就等于中国经济输了。

本书是上海工业品营销研究院推出的一部工业领域的倾心之作,是一本全面分析中国新时期工业革命的专著,研究剖析了德国工业4.0提出的时代大背景及其概念,指出德国的工业4.0与我国工业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详尽分析了我国工业领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出了我国工业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努力的方向、实现的方法和途径。阅读本书,就会对工业4.0有一个更直观、系统的认识。第一章工业4.0大背景

工业4.0是一个概念,概念其实是构成理论的一部分。概念本身改变不了什么——不论这个概念有还是没有,现实就在那儿。探讨工业4.0之前必须先了解这个概念产生的大时代背景。

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谁离了谁都不行,互为存在的理由。理论可以是从实践中总结得来的,也可以是依据科学逻辑推理而来的。理论的唯一使命即是服务于实践,脱离了实践的理论毫无价值。理论的价值是指导实践,为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提供方法论,指明方向。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犹如盲人骑瞎马,走一程算一程,全凭运气是靠不住的。反过来,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理论正确与否不是哪个人说了算,而是实践说了算。

人类的工业制造在一两百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手工小作坊到如今的智能化大制造,无论是速度效率还是质量规模都是不可比拟的。人类工业文明的不同发展过程都产生过相应的理论,而这个理论反过来会促使工业制造业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造福于人类。梳理工业制造业的发展脉络

既然提出“工业4.0”的概念,必然有“工业3.0”“工业2.0”和“工业1.0”。前三个阶段是人们对两百多年来人类工业发展历程的总结,每一个阶段的开始都有标志性的划时代的科技突破事件,如图1-1所示。图1-1 从工业1.0到工业4.0(1)工业1.0

时间节点是18世纪60年代,一直到19世纪中叶,前后近100年的时间跨度。标志是发明和普及了蒸汽机,特征是机械代替了手工。社会经济模式从手工加工变成机械加工,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如图1-2所示。图1-2 工业1.0

这一时期,发达国家完成了工业生产的机械化改造。中后期,工业生产开始了大规模的流水线作业模式,零部件生产与整体产品装配分离,使生产能力极大提高,效率得到极大改善,可以大批量生产产品。(2)工业2.0

人类发明了电并将其运用于工业生产,开辟了工业2.0时代。电力替代了蒸汽机,工业生产开始电气化改造,工业生产进入电气化时代。这一时期的主要标志是电在工业制造过程中被广泛应用,比起蒸汽机,生产效率极大提高。这一时期大概持续了100年。图1-3 工业2.0(3)工业3.0

这一阶段,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所以可以称之为电子信息时代。时间节点大概是20世纪中期前后,标志是有了电子工程技术和新的信息技术等,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制造。工业生产模式开始自动化改造,所以工业3.0也可以称之为自动化时代。尤其有了计算机技术并普及化,实现了计算机的全球联网,工业生产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不过,目前仍然处于工业3.0阶段,若按照工业发展的历史规律保守预测,3.0时代仍将持续一段时期,大概到2050年,人类社会将会全面进入工业4.0时代。(4)工业4.0

工业4.0的概念是在两年前由德国人提出来的。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提出工业4.0的概念。信息化是3.0时代的主要特征,那么工业4.0时代的特征是什么呢?对于什么是工业4.0,目前各国的理解不尽一致。德国认为,工业4.0是智能化的时代,将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美国是互联网的发明者,他们也更侧重于工业的网络化。因为这一概念刚提出来,对于其内涵正处于思索探讨争鸣阶段。

回顾两百多年来的几次工业革命,可以肯定地说,第四次工业革命会在将来某个时候到来。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变革过程都经历了100年左右的时间,第三次工业革命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还会持续多长时间,估计谁都没法给出准确的答案。与工业3.0时代相比,工业4.0时代肯定有完全不同的特征,至于特征是什么,各人见解不尽相同。目前的认识是智能化和网络化,也有人认为是定制化。

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使产业转型升级,使科技水平极大提高,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状态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工业1.0把劳动者从繁重的手工劳作中解放出来,工业2.0使工业生产有了更清洁的能源,工业3.0时代的工业生产更加多元化、灵便化。工业4.0带给人们什么?将会使工业生产发生什么样的变革?目前就国内工业现状而言,机遇和挑战是什么?国家的决策者和工业领域的企业家如何迎接工业4.0时代的到来?这些问题都需要从现在就开始进行研究和思考。第四次工业革命真的到来了吗

有人大声疾呼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了,真的到来了吗?答案是没有。目前工业制造仍然处于工业3.0阶段,最多可以认为是处于“后3.0时代”。如此定性的依据是,目前还尚未出现像蒸汽轮机、电、计算机那样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产品,不足以带动工业制造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德国是世界上顶尖的工业制造强国,德国的工业制造发达程度没有谁能够比得上,之所以提出工业4.0,是忧患意识的表现,也是为了继续保持制造业的领先地位而启动的战略性举措,也并没有说已经进入4.0阶段了,而是在为工业4.0做准备。对于美国而言,中低端的工业制造业本来就大多数外迁,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认识到实体经济比虚拟经济更可靠,开始呼吁“再工业化”,这样的状况下,不可能被认为已经进入4.0时代了。中国目前的工业制造水平甚至连3.0的程度都没有实现,甚至有人认为必须得补上2.0的功课,就更谈不上已经进入4.0时代了,只能说是制造大国,离制造强国的距离还有一段路。

德国提出未来的工业制造将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支持下,依托物联网实现工业的智能化,是继蒸汽机、电气化、自动化之后的又一次大变革。这种判断是正确的,但在吸收这一概念的同时,也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要一听到新名词就“随风而去”,不要被忽悠了。我们要正确判断自己的实情,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策略和路子,不能驴学马走,在尚未完成3.0的摊子上,向4.0大跃进并不是明智之举,稳扎稳打是良训。

德国人之所以上心,把工业智能化升级纳入国家发展计划,是因为人家有优秀的工业3.0的底子。德国确实朝着智能化方向急速前进了,在2010年的《高技术战略2020》中,就已经将工业升级计划列入未来十大项目,而且建立了示范共产,开始先行试验,在各项技术标准上做先行探索。我国也在青岛建立类似的试验基地,试验肯定没有错,但要认清我国工业制造的大背景,认识到工业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虽然在某些方面也可以跨越式发展,但总体上必须得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欲速则不达。我国的工业发展路子不能完全跟着德国和美国这样的制造强国走,要走有自己特点的发展路子,先静下心来把信息化的工作做好做扎实,然后再琢磨4.0的事情。可以让国内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企业先行试验,慢慢摸索出一套好的方法,为将来推广普及做准备。

工业制造智能化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实现的,需要诸多技术条件,管理思想也得转变,而且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情况,需要因企业制宜,许多难题需要慢慢解决,不能急于求成,好奇心要有,但不能把好奇心当作驱动力。

前三次工业革命可以分别概括为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化,如果将第四次工业革命定位为智能化未尝不可,建立在彻底信息化基础上的工业制造完全可以实现智能化制造的目的。工业4.0时代的工业制造无异于是智造——智能化的制造,在工业网的支持下,整合所有链条上的生产和营销要素,使生产过程更加顺畅,更加高效低碳。

有些比较先进的企业的生产过程已经很“智能”,开始采用完全不同于传统模式的可视化的生产方式,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实施定量管理。每一件产品都有唯一的识别特征,通过网络,纵向无缝连接,与生产链的各个环节相互衔接进行数据交换,横向可以初步实现对于一些衍生的价值进行有效管理,使整个生产过程成为一个高度智能化的体系。

这样的模式到底是不是4.0的模型,谁也不敢肯定,只能说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试验。嵌入式的工业系统肯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最后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则只能边试验边改进。工业革命无法预知,必须依赖科技的进步。在有蒸汽机之前,谁都无法预测到会在将来某个时候能发明蒸汽机,电也是一样,在发明电之前,无法预知。对于现在被热炒的工业4.0来说也是一样,只能坚持朝前走,肯定在某一个节点会顺其自然发生质变。

现在设想中的工业4.0是高度智能化的制造过程,能够精确满足所有客户个性化的要求,也就是产品定制化生产,而不是批量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讲,似乎是对产品规模化生产的回归。生产线上出来的产品一模一样,没有区别,而智能化生产的其中一个内涵就是满足客户个性化要求,不是按照厂家的设计而是按照客户的要求生产产品。工业生产要达到这样的要求绝非易事,不但生产硬件要高度数字化,而且对于产品与客户之间的流通距离要实施精确化管理,目前的物流及客户管理系统离这样的要求显然差得很远。不说其他,单就是客户管理系统一个环节就有无数难题。比如供应商,对于业务的动态把控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根据当下人们对于工业4.0的理解,假如真的达到那样的生产状态,那么如今的超市也似乎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因为客户需要的商品都是直接从工厂里定制的,淘宝也会倒闭。假如真有工业4.0,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耐心等待,现状离这样的要求差得很远。

从目前工业企业的管理现状看,决策科学化、数字化虽然在不断提升,但离完全智能化决策的水平差得很远。目前的决策完全靠人脑进行判断,而将来的产品决策则完全是智能化决策,依靠的是大数据和云计算。4.0时代的工人的全部任务是处理各种信息,具体的生产过程不是由人来指挥和操作,而是机器指挥机器的过程。看看现在的生产过程,离这样的要求差得很远。工业4.0,为什么由德国提出

为什么工业4.0的概念是由德国提出来的,不是第一经济强国美国,也不是科技发达国家日本,更不是崛起中的制造大国中国?套用一句俗话——存在就是合理,德国提出工业4.0其中必有道理。

首先,在工业制造领域,德国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强国,德国最强最突出的竞争优势就是工业制造,质量和技术都是世界一流水平,“德国制造”是优秀品质的代名词。德国70%左右的工业产品都用于出口,世界各地都在购买德国制造的工业品。作为世界制造强国,由德国率先提出工业4.0的概念理所当然。工业4.0不同于我国热炒的“互联网+”,工业4.0所指对象就是工业制造领域,而“互联网+”则指所有行业。美国和日本自然也是工业制造的强国,但在工业制造的许多细分领域,德国更强。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德国是欧洲国家中受影响最小的,为什么?原因在于德国有着基础雄厚的工业制造业,实体经济是经济的稳定器,正由于实体经济,德国才抵御了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大萧条,这一点事后美国也意识到了。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美国因此提出“再工业化”的经济策略,美国深刻认识到了金融支撑下的经济模式的不可靠性。德国也更加坚定了发展工业的重要性,因此在2013年提出工业4.0的构想,试图在工业制造领域再接再厉。

其次,德国发展工业的动力来自于压力。德国虽然是世界顶级的工业制造强国,但在如今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下,德国感受到的压力也很大。一般而言,领跑者的压力总是比跟跑者大得多,跟跑者顾虑小,能超越就超越,暂时不能超越就先跟着跑,在跟跑的过程中再慢慢寻找超越的良机。领跑者始终能感受到来自于跟跑者的压力,时时担心被人超越,危机感十分强烈。

中国是最有挑战力的发展中国家。对于来自于中国的压力,德国的感受最清晰。虽然目前中国只是制造大国而非制造强国,但中国有加速度,假以时日,赶上来并超越的可能性很大。除中国之外,如印度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都在极力追赶。美国在2008年之后也制定了工业发展目标,对德国也形成一定压力。另外日本也没有闲着,虽然持续了20多年的经济疲软使日本大伤元气,但不管怎么说,日本仍然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是工业制造业强国。

一方面,经济发达国家没有放慢脚步,美国更是凭借信息技术优势试图“再工业化”;另一方面,以中国为主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制造水平提高很快,发展速度未见减慢的趋势,30年来一直在抢占着传统制造领域的市场蛋糕——这从下面一组数字中可明显地看出来:

1990-2013年,欧洲的制造业明显表现出下滑的趋势,1990年整个欧洲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市场份额的34%,而到了23年之后的2013年,则下降到了21%,下降了13个百分点。其中,德国下降近十个百分点,其他国家下降更厉害。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市场份额则从1990年的2%上升到了2013年的19%——五分天下有其一(这仅仅是就总量而言,而非单项比较,如果单向比较,中国制造业仍然落后)。在中国的引领下,2013年整个亚洲的工业制造业占全球总量的近50%,也就是说亚洲占据了全球制造业市场份额的半壁河山。此情此景,德国自然是“压力山大”,德国作为世界上顶级的制造业强国,看着手里的蛋糕越来越少,肯定是心急如焚。

除了在全球制造业市场的份额减小,德国的问题还在于在最近20年间的信息革命中,没有抓住机遇,在互联网技术方面明显落后。对于这一点德国没有粉饰太平,这从他们的口号中就能够看得出来,德国提出这样的口号:“我们尽管丧失了互联网发展的机遇,但要抓住物联网发展的机遇(物联网是工业4.0概念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可以看出德国率先提出工业4.0的概念志在弯道超车,想抢先一步占领物联网这个高地,赢得下一轮竞争的胜利,由此占据世界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德国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不超前发展,不增强创新能力,迟早会被后来者居上超越。只有加快脚步,才能甩开对手。

最后,提出工业4.0也彰显了德国的野心,或者说是雄心。其实,野心和雄心本来就是一回事,仅仅因为观察者的站位和评说者的立场不同而被赋予了不一样的色彩而已。先占山者为王,占得先机就是形成优势。德国首先提出工业4.0的概念,并且得到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和跟进,这本身就是早走一步、高人一筹。中国在古代有四大发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都走在世界的前列,但中国的近代史却很凄惨,始终跟在别人后面,而且落后程度不是一点半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源于英国,因而英国占据世界主导地位100年;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发源于美国,美国占据世界主导地位100年;第四次工业革命又被德国提出来了,德国的野心不能说没有。地理上来说德国无疑是一个小国家,但在意志力方面,德国则无疑是一个大国,始终有雄心壮志。这次首先提出工业4.0的概念,再一次彰显了德国的大志向。德国显然试图在下一次工业革命中拔得头筹,延续自己强大的工业制造力。人要有点野心,国家也要有点野心。我国正在实现中华梦的路上,想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按照历史的经验,没有领先的工业,一切都是肥皂泡。

美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目前如火如荼的互联网革命仍然由美国当仁不让地引领着。美国首先提出建立“工业网”的概念,而德国也不甘落后,力争在“物联网”领域抢先一步。美国仅是建立“工业网”,而在“工业网”建立之后干什么则没有说明,“干什么”的问题,德国的工业4.0则给出了很好的解答。信息技术(更具体点即互联网)影响工业革命已经成为定局,至于如何影响,美国和德国已经走在世界的前面。德国是在用工业4.0狙击美国的“工业互联网”,以更高的站位力图成为新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以更远更宽阔的视野引领世界工业革命的潮流。

计算机领域——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美国无疑是世界强国。而德国则立志在计算机与工业设备的结合上胜过美国,创造出世界一流的工艺水平,形成一个超级优秀的工业制造平台。在大力发展工业制造业的策略上,美国以信息技术为基点,采取“信息技术+”的策略,而德国则以强大的工业制造水平为基础,采取“制造+”的策略,试图把传统制造升级为信息制造。在工业制造领域美国和德国其实都想弯道超车,只不过它们是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出发,而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进,不管怎么说,对两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次机会。

德国的野心是最终把自己打造成这样一个基地——工业品生产基地、工业生产设备供应基地、工业制造一揽子解决方案基地。这样的野心不可谓不大,工业4.0就是德国实现这一野心的“梯子”。对此,中国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工业4.0,德国不是停留在嘴上玩虚的,而是早已积极行动了。在工业制造领域德国不但是野心家,而且事实证明也是行动家。德国的工业制造行业有许多中小企业,规模虽然不大,人数也不是很多,但其生产出来的产品却大都享誉全球。德国总理默克尔明确提出,工业4.0德国首先开始做10件大事,比如为宽带提速、WiFi建设、交通联网、汽车联网等。他们在工业4.0的路上早已动身且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前行进着。再工业化:金融危机敲醒了美国

实事求是地讲,论创新能力,目前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和美国相提并论。美国作为全球第一经济强国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撼动其牢固的地位。

创新能力强并不是说就没有失误。美国被信息化冲昏了头脑,开始轻视工业制造,认为制造业在信息时代没有那么重要了,信息化将颠覆工业化,不少经济发达国家也都跟随着美国对制造业重视不足——尤其是对中低端制造业。美国将工业制造业逐渐转移到其他国家,比如日本等国家,美国自己只摘取树梢的果实吃。后来日本也沿袭了美国的策略,在经济水平提高之后将制造业尤其是低端制造业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低端制造业的确是高耗能、高污染、低收益的行业,我国目前的环境污染就是很好的证明。但是制造业是一个体系,而不是仅仅维持几个孤立的单元就可以立足于世界。对于国家而言,工业体系是不是完整是衡量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工业制造业水平虽然不高,但工业体系齐全,所以在最近二三十年间一直保持着工业品世界生产基地的地位。而美国作为世界首屈一指的经济发达国家,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大都是“中国制造”。

曾经一段时期,虚拟经济如日中天、空前繁荣,但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泡沫破灭了。欧美国家经济遭受重创,许多国家,像希腊等国的元气到目前为止尚未恢复。但是在危机中,德国却一枝独秀。经过反思,发达国家将目光投向了制造业,纷纷出台支持本国制造业发展的政策。2010年,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战略,重走回头路,第二次踏上工业革命的老路。其实美国很早就有人提出要重视工业制造,提出工业制造回归美国,不但解决美国人的就业问题,还能优化美国的经济结构,但这样的建议并未引起很大反响。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美国才真切认识到实体经济的价值,才意识到工业制造对于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过反思,提出了“再工业化”的战略决策。当然美国的“再工业化”不是简单的工业化,不是重新开始自己织布做鞋,而是使传统制造业在新技术条件下实现回归。

在产业的选择上,美国经过了仔细的推敲,决定走“高端制造业”促使工业回归的路子。最终,他们将清洁能源如页岩气等的研究开发利用作为“再工业化”的突破口,实现技术上的突破,激发和带动工业经济的增长。围绕清洁能源这个大主题,美国大力推进太阳能的研发利用,大力扶持风力发电行业,开始建设智能化的供电网络,启动电动汽车整车研究项目和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在围绕清洁能源做文章的同时,还启动了两项计划:“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这些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使美国“再工业化”,使工业制造业重返美国。

美国曾经是工业制造强国,但后来在许多领域逐渐落后于日本和德国等国家。单就汽车制造业,美国远远落后于德国和日本,甚至比不上韩国和墨西哥等国家。金融泡沫的破灭敲醒了美国人企图仅仅依靠金融业统治世界的美梦,开始意识到制造业的价值。

振兴制造业不仅仅是美国的想法,近年来,振兴工业制造业也是其他国家的优先战略。比如日本,日本本来是制造业强国,但日本经济在最近20多年来萎靡不振,“失去的20年”使日本的制造业也遭受重创,曾经的一些威震全球的制造业大企业也在走下坡路,如索尼、夏普、松下等被日本人引以为豪的大型跨国制造企业已经风光不再,有的企业的亏损达到天文数字,被曾经不起眼的韩国三星企业等超越。为了振兴工业,日本也相继出台了许多政策,如安倍的“三支箭”,但目前效果不佳。

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但敲醒了美国,也敲醒了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尤其是最近几年,全世界都开始重视制造行业的发展问题,各国都相继出台刺激制造行业发展的措施,力图以此为契机振兴本国经济。世界经济由实到虚,目前又有由虚到实的发展趋势,这其实是理性的回归。金融经济毕竟本质上是虚拟经济,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持,金融不会存在。市场需求反逼工业升级

市场需求与工业升级之间有什么关系?毋庸置疑,具有需求性是市场存在的本质特征,当需求不存在的时候,市场也就不存在,即便是本来既有的市场也会随着需求的消失而消失。尤其是像工业制造这样的实践性行业,市场需求性的特征更加明显。需求是市场存在的基础,也是推动市场发展的动力。从每一次的工业升级中都能够看出市场需求的影子。

工业革命的动因是什么?是理性的追求,还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为什么是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为什么是电,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为什么是计算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真的如许多人认为的那样是互联网吗?总之,有许多问题需要回答,只有回答清楚这些问题,才能使我们清楚地看出在工业革命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关系——与科技进步及标志性事件等的关系,才能找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真理和规律,更有利于我们把握当前的趋势。

纵观三四百年尤其是近两百年来工业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所谓的第几次工业革命其实是人们主观的结论,总体来看,工业发展是渐进的过程。像人们所说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蒸汽机发明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其标志是被广泛运用的代替手工工作的“工作机”。“工作机”的动力来源是水和风等,直到有了瓦特改进的蒸汽机,蒸汽才替代了风能和水能,使“工作机”的工作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现在所讲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也是渐进的过程,其实在四百年前,人类就已经发现了电现象,在发明蒸汽机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电,只不过电被全面深入地应用到工业制造业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事情。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之一的计算机也是在电的应用过程中的一项发明,而正是这个发明改变了工业制造的业态,成为工业制造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互联网也是计算机应用过程中的发明,在全球得以普及也就是最近20年的事情。互联网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制造的状态,使工业制造进入智能化时代成为可能,所以认为互联网使工业制造进入4.0时代完全可信。

在工业制造进化过程中,市场需求的作用不容忽视。比如人们在利用“工作机”替代手工的过程中,最开始的动力来源主要是人力、风能和水动力等,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局限性,急需一种效能更高的动力源,直到瓦特改进了蒸汽机,这种市场的需求才得以满足,工业发展水平因为蒸汽机的出现和普及而有了极大的提高,蒸汽机也被后来的人认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电被运用于工业制造业也是市场需求的结果,相比于蒸汽机,电能更强大、更清洁、更便捷。从模拟式计算机到数字化计算机,都是因为有极大的市场需求的推动,正好科技水平也达到了相应的水平,计算机便应运而生。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也是市场需求在起作用,最早期的互联网其实是美国部门内很小范围内的局域网,在市场对于信息传递快捷性的迫切需求下,互联网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从而改变了整个世界,也改变了工业制造业。

工业4.0提出物联网支持下的智能化工业制造,也是市场的需求,市场需求反逼工业升级。在如今,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质同型化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消费需求,市场进入个性化的消费时代。市场需求的变化要求生产商家必须改变对客户的服务模式,必须提高生产效率,以满足客户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不但要缩短产品生产周期压缩产品的上市时限,还要能实现一键式的客户定制功能。市场的新变化促使商家必须进行自我革命,对传统工业制造进行升级改造。过去沿用的许多手段已经不能保证市场的竞争优势了,智能化制造成为竞争的高地。正如海尔家电集团副总裁李攀所说的那样,“未来是个性化定制的时代,智能制造是实现个性化定制的唯一途径”。“未来必然是个性化定制时代”的判断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像麦肯锡这样的国际咨询机构也认可这样的发展趋势。

所以,市场需求是推动工业制造业升级的根本动力,满足消费者新需求是工业制造业革命的终极目的。虽然工业4.0的提出有其他许多原因,比如国家之间的竞争、行业之间的挤压、从金融危机中突围等,市场需求恐怕是最基本的动力。制造业信息化革命大趋势

制造业信息化革命是不可逆的发展趋势,制造企业所能做的、应该做的是思考如何使企业加快信息化的脚步,不至于落后于时代,谁先完成信息化改造谁就抢得先机。认识到发展大趋势需要敏锐的判断力,把握时机完成企业信息化改造需要行动力。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力量来自于多方面,除了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还有像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技术的突破,为工业制造业的升级改造提供了新的模式基础,从技术方面予以有力的支撑。

中国已经是世界屈指可数的制造业大国,但仍然不是制造强国,尽快实现信息化改造是中国制造由大而强的唯一途径,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也没有捷径。对此,国家有清晰的判断,将信息化确定为工业发展的国策。

我国企业的转型升级包含两方面的意思:

一是转型,也就是“换道”。在政府指导下,在市场力的作用下,进行行业转换,盘活过剩的社会生产力,比如钢铁企业由于前些年的盲目扩张,导致行业产能过剩,许多企业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困境,这类企业需要彻底换道。

二是升级。立足于原来的技术和产品存量,对企业进行升级,应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企业的节能增效。企业的信息化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将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实现更高层次的自动化生产,继而逐步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另外,企业管理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相应的升级,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使企业服务实现网络化。

不论是转型还是升级,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随着我国制造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企业必须放眼全球市场,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未来的世界经济越来越一体化,大型企业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需要抢占有利的产业链节点,在区域产业集群中取得有利的地位。全球都在进行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如今从全球范围内看,凡是行业龙头企业都是已经实现了信息化改造的大型跨国公司。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仍然比较落后,全国仅有一成左右的企业开始尝试运用诸如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生产管理,一是平均水平很低,二是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信息集成水平不高,仍处于信息单元的技术应用阶段,无论从国家经济总体还是企业内部讲,都存在“信息孤岛”现象,离集成化的水平差距还很大。支撑信息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具有强大服务功能的专业化的信息平台,瓶颈在于尚未发现好的模式。不但没有成熟的信息化平台,在相关软件的研究方面也明显滞后,没有集成软件,有的仅仅是单项的或者是工具集形式的软件,综合系统软件创新欠缺。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我国制造企业面临严峻的考验,必须通过信息化改造激活企业生产力,运用信息技术使经验型生产过渡到精确的数据化生产,从海量信息中提取有用数据,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更先进的生产模型,创新商业模式。信息化将是制造业谋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未来工业企业发展大趋势。

之所以说信息化是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有以下理由:

第一,经过二三十年的高速发展,许多因素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致目前许多制造企业尤其是许多居于产业链中低端的制造企业持续低迷,许多企业难以为继,一些区域出现倒闭潮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生存,企业就必须立足现实寻找新的出路,而信息化改造成为唯一出路,这一点基本上是所有企业的共识。虽然相比其他行业,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比较完善,从市场调研到生产过程,一直到物流和客户管理等,信息化都有很明显的体现,但相比国外发达国家的信息化程度,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很急迫。国外一些企业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经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虚拟产品,企业的各个部门如研发部、采购部、售后服务部等都在信息化运作。

第二,数字化是时代潮流,而数字化是信息化的灵魂,制造业进行信息化改造是大势所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以前的工业图纸都是手绘的纸质图纸,如果现在和将来的企业还用这样的模式,那么想生存恐怕很困难。如今的制造企业必须采用多维度的计算机数字模型,将来3D打印必将被广泛应用于制造行业,凡是制造企业必须基于各式各样的软件之上,增量式制造技术将被应用于企业制造的各个环节中,工业产品都是数字化的产品。

第三,现代经济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全球化,全球化是未来经济的必然发展趋势,制造业也不能例外。中国的企业不仅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需要在全球任意地点进行设计和制造,制造企业必须依赖于信息化的管理,只有高度信息化的企业才能适应全球化的要求。谁最早实现信息化制造,谁就抢占到市场优势。

第四,传统制造是先生产出一大堆产品,然后拿到市场上销售,而个性化消费是未来消费市场大趋势,也就是定制化生产是未来制造企业的生产模式,只有信息化才能实现零库存的个性化生产。个性化制造也可以称之为人性化制造,产品特性不是由企业说了算,而是由消费者说了算。以安全性为旗帜的沃尔沃大卡车,每年只有不到两成是完全一样的,其余的都是按照客户的特殊要求定制的。差异化的工业制造就必须建立面向全球市场的信息化平台,以消费者为本实现数字化建模和产品配置。不但在机械层面实现个性化制造,而且在软件层面要实现个性化,比如iPhone、黑莓手机,其硬件构造其实非常简单,个性化主要体现在软件方面。未来的制造业尤其是工业机械设备制造,软件方面的差异性是产品生产的基本模式。

第五,互联互通亦大势所趋,工业制造必须实现多维度互联,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随着时代发展,工业制造必须依赖于物联网和行业互联网,依赖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智能化生产是时代赋予工业企业的命题。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如空客公司等,他们的每一个产品都有属于自己的IP地址,这些产品在复杂的物联网中都有自己的专属位置,在交付使用后,这些产品依靠感应器实现全程检索和监控。工业制造的互联互通必然要求企业实现信息化革命。

第六,消费格局和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消费者的上帝地位越来越稳固和凸显,企业能不能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取决于消费者的判定和认可。不论是企业还是产品,都需要精益求精地提升服务功能,为消费者提供增值服务价值。信息化是实现工业制造服务化的必需条件,从收集各种数据到为消费者提供售后服务如解答问题和维护保养等,都必须运用信息化的手段。

总而言之,信息化是工业4.0的基本特征,也是工业制造的时代要求。我国工业制造企业要想由大而强,得认清工业发展的大趋势,抓住眼前这样一个良好的机遇,加快信息化改造的步伐。不能指望靠规模降低成本了

许多企业把扩大规模当作降低生产成本的办法不是没有道理的,尤其在我国工业制造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扩大规模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在特殊的经济背景下,扩大规模是一条很好的发展路子。在工业结构非常清晰的前提下,公司可以通过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每一个生产流程都可以起到推动企业生产力提高的作用,但是靠扩大规模降低产品成本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深提速,生产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扩大规模反而使企业面临更加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在目前,我国的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扩大规模无疑使劳动力使用成本随之水涨船高,反而增加了产品成本。

不能简单认为扩大规模就能降低成本。是否扩大规模需要考量许多因素,仅仅为了降低成本显得十分牵强,有显见的风险,从理论上讲有道理,但实际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广义地讲,扩大企业规模指的是多建厂房、多找人员,还包括兼并上下游的企业,吞并物流链和销售链等。狭义地讲,扩大生产规模的意思还包括满负荷生产。举个例子,假如企业的生产线每天能够生产产品的上限是2万件产品,生产规模小,销售量也必然少,而工人工资和房租等费用是固定的,所以企业都会追求饱和生产,每天生产5千件和2万件,产品的成本完全不同。

产品成本控制不但要考虑成本量和成本增长率,同时还要计算产品销售量和利润增长率。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分子和分母是处于动态中的,同时在变,扩大规模的结果不仅仅使分子变大,同时分母也随之变大。

工业4.0真正为企业降低成本指明了道路,工业4.0的提出是为了增强工业生产能力,隐含了降低生产成本的意思。降低成本始终是商家的追求,从目前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环境和形势看,降低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更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工业4.0概念的标志是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也就是说压缩工人人数,用机器人替代工人。机器升级是一次性的,而工人的成本是无限循环的,改造机器的成本相比雇佣工人的成本显然低得多。

时代的进步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使得任何一种工业产品的生命周期极大缩短,灵活机动的生产方式必将取代传统规模化的生产。在20世纪中期,电子产品的生命周期大概是10年,而到了这个世纪初,则只有1年左右。企业的扩展战略已经落后,取而代之的是技术革新,能够及时了解市场需求迅速推出新产品成为竞争力的核心点。为了提高企业对于市场的敏感性和响应度,许多大的制造企业除了加大产品的研发力度,除了将产品的关键环节掌握在自己手中,其他的辅件配件都采取了“草船借箭”式的外包生产模式,不但压缩了产品的生产周期,同时节省了许多力量用于产品研发。外包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使得生产变得极具弹性,可以根据市场变化灵活把控企业的生产规模。

相比企业的生产规模,企业和产品的品牌形象则更重要。规模再大而在消费群中没有良好口碑,一切努力都将化为泡影。扩大规模不如经营品牌,只有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才能为渠道争夺提供有利条件。利用品牌这只“鸡”才能生出更多的“蛋”。

计算机集成生产系统的应用已经成为大企业的必选,这就为企业保持弹性的生产规模提供了技术支撑。像IBM这样的企业,员工也就10万多,但它却能实现数百亿的销售额,原因就在于它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弹性的生产规模,能够针对市场变化将业务外包出去。一旦市场有变,又可以灵活地使规模在极短时间里收缩回来。可以看出他们赢在灵活而非规模大,而要使企业灵活机动,就要依靠信息化的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

企业的规模越大,其反应能力相对越迟缓,因为环节增多了,责任性相对弱化了。信息时代行业分工越来越细化,盲目扩大规模是逆向而动,违反了时代的进化要求。消费者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个性化,不但关注产品的技术指标,同时也在乎企业能不能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产品的价值在降低,而依附于产品之上的其他服务的价值在提升。靠扩大规模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反而会增加企业的管理层次,阻碍对于消费者需求的响应灵敏度。

总之,现在工业企业不要指望靠扩大规模取胜,而要多在横向和纵向的合作上做文章,要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上下功夫。信息化时代一切都可能发生,蚂蚁打赢大象不是没有可能。德国工业4.0发展现状

工业4.0是由德国三个联合会在2013年提出来的概念。从提出来到现在已经有两年时间了,据一份调查显示,德国的企业中已经有44%开始应用工业4.0所提出的生产模式。这些企业中有像西门子这样的大型跨国企业,这些大型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4.0示范工厂。除此之外,也有许多的中小企业都积极行动,比如有一家专门制作名片的企业,也应用了智能化的生产技术,他们把客户的定制要求指标输入产品零部件上,赋予这些零部件以“智慧”,当这些零部件通过机器设备的时候,会向生产机器传输指令,生产设备便按照这些指令生产出客户定制的名片盒等个性化的产品来。虽然不是大型、超大型的工业产品,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工业4.0的典型示范。在他们的这条生产线上,聚集了许多高科技,许多世界知名的研究所和企业都参与其中,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具体的智能化生产当中。这些参与者都遵循同一个技术标准,使得不同机构和企业的产品能够在同一个体系下运作,依据个性化定制产品的要求,许多环节实现了智能化的灵活增减组合。

德国还统一制作了一种叫作“基础设施箱”的东西,用于实现跨模块的信息收集及对信息进行分析的功能。这种设备箱是通用的,不论生产何种产品的企业都可以用。经过生产实践,证明了这种“基础设施箱”的成熟性,在其支持下实现了产品生产的无缝衔接,使得生产过程十分高效。在智能化制造的征程中他们进行着许多大胆有效的创造和尝试。

在工业4.0概念的带动下,不仅仅是工业制造企业开始投入到智能化生产的探索实践中,其他类型的企业也都开始向智能化管理快速迈进,使智能化成为社会潮流。如德国的大型港口——汉堡港,每天都有数万辆货车,以及无数的人们忙碌着,十分繁忙纷乱,经过信息化升级改造,如今俨然已经成为智慧港。他们应用了巨量传感器的管理系统,通过网络连接,按照收集到的相关信息数据对港口进行数字化管理,使运作科学合理井井有条。

德国原本就是世界性的制造强国,工业自动化水平很高,这也是工业4.0能够快速推广的前提条件。这一点和我国的情况有很大差别,我国工业制造自动化水平仍然比较低。德国的企业基本上都使用了一种叫作“嵌入式系统”的智能化产品,他们将这种东西嵌入到控制器里面,其实相当于一种为特定应用而设计的计算机系统。这种系统在德国的应用十分广泛,目前每年的市场盈利达到了200亿欧元。随着工业4.0的广泛推广,“嵌入式系统”的市场需求量极大提高,据预测到2020年的时候将实现400亿欧元的盈利。由此可见,工业4.0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制造升级,还是经济的增长点,将为诸如西门子、通快、菲尼克斯电气等企业带来大量的订单。

德国目前的制造业已经基本将工厂、产品和售后服务初步联通起来了,创造出一些灵活的生产程序,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生产模式发生了有别于传统制造的转变,而且正处于不断创新中。有许多东西值得我国制造企业学习和借鉴,中国制造必须加快智能化制造的脚步。虽然说智能化制造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但我们可以实现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智能化制造必然要求打破各种条块分割的藩篱,实现不同行业和企业的大联合,集所有最优化的技术搭建先进的智能化制造的大平台。第二章工业4.0的概念和实质

人类的工业制造经历了几次里程碑式的革命,第一次以蒸汽机为标志,第二次以电为标志,第三次以计算机为标志,而对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理解和定义则各有各的理解。德国认为工业4.0即是智能化的生产,依靠机器人,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使产品由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的整个过程实现高度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极大降低仓储成本,产品定制化,响应程序化。这一章主要讲什么是工业4.0,了解工业4.0的含义,以及需要做出什么样的努力等问题。在我国与工业4.0相对应的是工业制造2025,在这10年时间里能不能沿着正确的路线发展,将决定10年后我国工业制造业的未来。工业4.0的基本特征、主题和支柱(1)工业4.0的基本特征

工业4.0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智能化制造,所谓智能化制造是指工业品生产过程中,基于CPS系统,基于物联网和服务网,应用了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使生产过程高度自动化,价值链实现了横向和纵向的无缝连接,整合各种资源,实现高度协同的智能化制造。如图2-1所示。(2)工业4.0的主题

智能化制造不是等来的,需要社会、政府和企业共同做出努力,有明确的思路,朝智能化方向不断前进。要实现工业4.0的目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把着力点放在以下三个方面。图2-1 从智慧工厂到智能生产

第一,建设智能化的工厂。许多先进国家都在尝试建设智能化工厂,青岛和东莞等地也在试验,像海尔这样的大企业都在建设智能化工厂。建设智能化工厂的重点应该放在:一是智能化的系统,二是智能化的生产过程,三是生产设施的网络化改造。

第二,实现智能化的生产。智能化生产需着力于:一是企业的生产过程智能化,二是物流智能化,三是人机之间实现智能化互动,四是3D等先进技术的应用。

第三,建设智能化的物流。在工业4.0情境下,对企业物流的要求很高,而智能化的物流主要依靠互联网,利用物联网和服务网络收集信息、整合资源、即时调配,极大提升效率,快速实现服务匹配。(3)工业4.0的支柱

第一,MES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MES系统是一套面向制造企业车间执行层的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为企业提供包括制造数据管理、计划排程管理、生产调度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心、设备管理、工具工装管理、采购管理、成本管理、项目看板管理、生产过程控制、底层数据集成分析、上层数据集成分解等管理模块,为企业打造扎实、可靠、全面、可行的制造协同管理平台。工业4.0要实现自动化与MES的对接,使之无缝化——信息实时可用,实现跨企业的生产衔接。

第二,虚拟与现实的结合。所谓虚拟,指产品的开发设计,指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数字化世界。虚实结合就是企业的数字化与真实的运营相融合,使得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产品变形会随着定制化消费时代的到来而变得越来越频繁。

第三,CPS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是一个综合计算、网络和物理环境的多维复杂系统,通过人机交互接口实现和物理进程的交互,使用网络化空间以远程的、可靠的、实时的、安全的、协作的方式操控一个物理实体。CPS在对网络内部设备的远程协调能力、自治能力、控制对象的种类和数量,特别是网络规模上远远超过现有的工控网络。两个基点:物联网和服务网

从宏观来上讲,实现工业4.0的目标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仅需要工业行业的力量,还需要集聚全社会的能量;不仅仅是工业行业内的事,与行业外的联系也很紧密。从微观来讲,实现智能化工业制造的目标,物联网和服务网是两大支点,其重要性相当于实现智能化制造的两只脚。德国工业-科学研究联盟交流促进组织成员JohannesHelbig认为:“物联网和服务网在制造业中拥有巨大的创新潜力,如果我们成功把基于网络的服务整合进工业4.0,将极大地扩展这种潜力。”

所谓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物与物相联建立起来的网络,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监控、连接各种物品,目的是实现物与物以及物与人的广泛联系,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在信息化时代,物与物建立起广泛联系是必然结果。物联网也可以分为诸多类型,智能化制造所要依赖的不是简单的物与物的联系网络,而是有专项主题的物联网络。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中,物联网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用价值十分大。物联网是互联网的细分,是互联网在物与物联系中的应用。物联网具有泛载性,任何物品都可以相联,与客户端建立各种信息的显示和交换,呈现出一个极其丰富繁杂的物品世界。

互联网本身的根本属性是一种工具,但物联网赋予了互联网一种更实在的价值。甚至有人将物联网称作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这样的定性不一定准确,但却能看出物联网的价值和意义。互联网是工具,而物联网则成为一种实际业务,是互联网的真实应用。要想进一步发掘物联网的价值和应用性,就需要紧紧围绕用户体验进行不断的创新。如图2-2所示。图2-2 智慧工厂的架构

智能化制造必须依赖于物联网,但物联网的应用却不仅仅在于工业,其应用十分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环境监测、路灯照明管控、景观照明管控、楼宇照明管控、广场照明管控、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众多领域。

物联网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十年目标是把我国初步建成物联网技术创新国家。从物联网的市场来看,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从行业角度来看,物联网主要涉及的行业包括电子、软件和通信,通过电子产品标识感知识别相关信息,通过通信设备和服务传导传输信息,最后通过计算机处理存储信息。而这些产业链的任何环节都会开发成相应的市场,加在一起市场规模就相当大,可以说,物联网产业链的细化将带来市场进一步细分,造就一个庞大的物联网产业市场。研究机构MarketResearchStore预计,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在2015年至2019年将以31.72%的复合年均增长率扩容。

所谓的服务网,顾名思义,就是以服务为功能建立起来的网络。与物联网相似,服务网也是互联网的实际应用。有人将服务网称为务联网,相比物联网,务联网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不过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产品的售前、售后服务中。实现智能化生产离不开务联网,究其实质,工业产品的生产本身即是服务,服务于消费者,物联网和务联网都不可或缺。工业4.0实现的先决条件

实现工业4.0智能化制造的目标有许多先决条件,这些条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

从范围角度看,人类实现工业制造第四次革命的时机基本成熟,正处于大变革的前夕。当然,任何变革都不是突然之间发生的,而是渐进的过程,当人们处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往往感觉不到正在发生的大变革,但变革其实正在进行中。从国家层面看,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经济发达国家在变革的前列,引领着变革潮流。从企业层面讲,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都已经开始朝着智能化制造的方向转型升级了,而弱小企业则对于工业4.0感受很浅。

工业4.0实现的前提主要针对技术而言,智能化生产必须依赖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如今互联网已经非常成熟,衍生自互联网技术的云计算和大数据也开始快速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前景,这就为工业制造企业实现智能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依赖于新技术的生产模式呼之欲出。随着新的信息技术在企业装备、企业管理和市场交易等方面的全方位深化应用,随着互联网价值在工业制造业的发掘运用,各行业企业开始实现横向集结,工业企业也开始强化纵向联合,互联网企业与制造企业、生产企业与服务企业之间的边界将日益模糊,企业定制化的柔性生产和智能化的管理运作成为可能。

与许多国家一样,我国工业制造正处于3.X时代,正在为4.0准备着各方面的先决条件。工业4.0的实现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条件越来越成熟,离工业4.0也就越来越近。当然,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所处的状态和进展速度是不一样的,反映出来的不平衡是正常现象,任何事情都存在上、中、下。

实现工业4.0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实践的过程,在理论、技术与实践的交互作用下,技术越来越进步,经验越来越丰富,自然会水到渠成。在实现智能化制造的过程中,可以弯道超车,但不可以揠苗助长。中国企业需要逐步集聚变革的力量,为大变革不断创造条件,但不可断层式大跃进,需要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建设逐步过渡到智能化的阶段。假如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就急于实现智能化,其结果必然是一阵风的形式主义,不但无益而且有害。

从国家层面来讲,政府职能部门要有为而动,联合行业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智能化制造标准化建设的进程,为其提供政策支持和金融支持。另外,政府职能部门还要有意而为之,扶持一批专门为企业智能化改造提供专门服务的高新企业,给我国企业实现智能化升级研发和提供相应的设备和技术——MES系统。同时,企业也要积极行动起来,为实现智能化制造做准备,加快企业信息化升级改造,加快企业数字化世界建设,关注智能化制造动态。工业行业协会要为实现智能化生产出力,引导行业建立更有效率的生产价值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