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在青春在——俞敏洪写给在路上追梦的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5 06:30:11

点击下载

作者:俞敏洪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梦在青春在——俞敏洪写给在路上追梦的你

梦在青春在——俞敏洪写给在路上追梦的你试读:

版权信息

书名:梦在青春在——俞敏洪写给在路上追梦的你

作者:俞敏洪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9-01

ISBN:9787802566033

本书由北京新东方大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2010年6月14日,与孩子们在舟曲希望小学落成典礼上■90年代俞敏洪在寒假班期间和学生们一起过年■2013年5月13日,与徐小平、王强在《中国合伙人》首映式上■2008年与“新东方骑兵团”在草原■在“2010中国大学生励志系列公益讲座”现场■2008年1月20日,在第一财经知名电视栏目《谁来一起午餐》现场■1998年9月14日,媒体对俞敏洪的报道■2006年9月7日,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大陆在美国上市的第一家教育机构■2007年9月30日,摄于新东方总部■与成都新东方学校员工在汶川灾区■2004年10月10日,在天津工业大学作题为《大学四年,走出自信人生》的大型讲座■2011年4月15日,新东方网XDF.CN隆重上线

自序 成功总是偏爱那些执着于梦想的人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我在北大的时候,还是一个比较土的人。其实在徐小平和王强心目中,我从来没有洋气过。直到今天,他们在任何场合讲话依然把我叫做农民。我的确有农民的性格和农民的踏实。我相信,没有我这份农民的性格和农民的踏实,就没有徐小平和王强在外面调侃的机会。在这个世界上总是需要有些人垫底。

其实从我们身上可以看到,每一个人都是会成长的。有一句话说:“千万不要以某一个人的现在去判断他的未来,除非你发现这个人的心已经死掉了。”一个不死心的人,一个心中总是有梦想的人,不管他现在多么卑微,只要他在前行的路上,就一定能走出很远的距离。你会发现他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取得你想象不到的成就。

在北大的时候,我就是徐小平、王强所取笑的对象,一路走来我非常悲哀地发现,到现在为止他们在任何一场演讲中依然在取笑我。但是我也非常欣喜地发现这样的取笑已经进入了不同的层次。在北大的时候他们是因为鄙视我而取笑我,但是现在他们是因为尊敬我而取笑我,这表明我的成长速度比他们要快。

徐小平参与了电影《中国合伙人》的制作,希望通过电影来展示我们这些人更加完美的形象。电影拍完了以后,陈可辛和徐小平给我发短信,说这部电影你看了之后,一定会为你在电影中的形象感动得热泪盈眶,当场晕倒。我想,徐小平这哥们真够义气,居然在电影中把我的形象描写得这么高大,这部电影我一定要去看。于是我们就一起到了清华大学首映式的现场,看完以后我就发现徐小平在那儿热泪盈眶。他为自己在电影中的形象而热泪盈眶。我看完以后觉得很不爽,心想电影怎么把我描写得这么窝囊:找了个女朋友,结果女朋友跟老外跑了;给学生们上课,学生们全部跑了;好不容易跟领导打交道,被领导开除了;做生意自己做不起来,还是一大帮朋友跟着做,结果才做起来;然后合伙人们想要上市,还坚决不同意上市……假定这个电影中的成东青就是我,孟晓骏这个角色是徐小平,你看孟晓骏聪明果断,还为朋友两肋插刀,演孟晓骏的邓超又是那么英俊。王强的形象在电影中叫做王阳。王强的形象也很好,在大学的时候就长发披肩,颇有艺术家气质。上个世纪80年代还是一个非常封闭的年代,但电影中的王阳在大学的时候就已经泡上洋妞了。我觉得电影对我不太公正,所以我问徐小平、王强,怎么把我拍成这样。他们说成东青的形象真的特别优秀,特别好。我不相信他们的话,所以我就问我的一个大学同学,我说你看《中国合伙人》了吗,他说看过,我说电影中成东青这个角色假定是我,把我描写得这么窝囊,看了会特别不舒服,是吧?结果他说,老俞呀,你在大学的时候不光窝囊,而且挺猥琐的。他又说,徐小平把你在大学的形象提高了很多,你应该感谢徐小平。

这部电影其实反映出了我们之间的哥们情谊,展示了我们为了发展事业而产生冲突和共同奋斗的经历。虽然电影中的很多情节跟现实没有关系,但整个故事主线确实是新东方的发展主线,只在一些感情戏和故事情节上与现实有差距。比如我的大学生活确实要比电影中描述的悲惨很多,因为电影中的成东青大学还谈过恋爱,可是我在大学里从来没有被人爱过,唯一爱我的人就是徐小平,还是一个男的。但是,我确实在大学做了一件比较不错的事情,就是交了一帮有思想、有远见、有创新能力的朋友。这帮朋友不只是王强和徐小平两个人,当然绝对是以他们俩为核心代表。我也非常骄傲,尽管我的大学时代在爱情上一无所成,但是我可以非常骄傲地说,新东方的团队建设其实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甚至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一个人的领导力体现在各个方面。如果一个人天生性格果断,富有远见,这个人的领导力是一种显性的领导力。王强在大学时就已经体现出很明显的领导力。他是艺术团的团长、广播站的站长、团委书记,同时还是我们班的班长。他是一个在大学时代就展现出了领导天赋的人才,但是在我身上你找不到任何显性的领导力,即使到今天你还是找不到。我的领导力体现在什么地方?其实我的领导力体现在我的服务意识上,我愿意为朋友做点事情,愿意为朋友去承担,愿意去做朋友不愿意做的事情,愿意忍受朋友可能不愿意忍受的委屈。所以,每个人的领导力是不一样的,而我的这种领导力在中学的时候就已经体现出来了。我在中学时代就愿意为同学们服务,包括扫地,帮同学做作业,也包括放学后帮同学背书包。我从中学到大学从来没有当过班干部,但是我在这些朋友心目中一直是一个好人。我这个好人体现在什么地方?我给大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时北大操场上放露天电影,需要大家把宿舍里的小凳子都搬过去。我上大学时每场电影是必看的,宿舍的六个同学也都会去看,那谁去搬这个小凳子并抢占最好的位置呢?一般来说都是我,我会一个人扛六个凳子,走十几分钟到北大未名湖边的露天操场,占最好的位置,在那里等宿舍里的同学一起来看电影。做这些事情好像挺亏的,其实不亏。为什么?当你未来真的想要做事情的时候,你非常容易赢得周围朋友和同学的信任。而一个团队凝聚在一起,最重要的原因是在任何表面的冲突和矛盾甚至是观点对撞背后,是基于互相之间深深的、完全没有怀疑的、发自心底的信任。这份信任并不是徐小平赚的每一分钱都给我,我赚的每一分钱都给他,而是充分地相信这是我们共同的价值体系,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心中所留下的一点点不灭的梦想。

到现在为止,你可以看到我和徐小平,以及我们团队间的兄弟情谊是超越那些非常低层次的利益的东西。我把新东方做到几千万的规模之后,第一个想到的合伙人是徐小平和王强这些人。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他们在大学的时候有对梦想的追求,有对理想的执着,有对非现实的但是对人类来说非常重要的“平等、自由、民主、公开、公平”这些理念的追求,他们一直是我大学时学习的榜样。假如说在大学时我曾经有一点独立思考的能力,曾经有一些对世界的独立看法,毫无疑问我的这些能力和看法都来自于我大学的朋友,而这些大学朋友中间,当然少不了徐小平和王强。

但当年的我在北大属于一个彻底的边缘人物。我在北大奋斗了两年,唯一的目标就是希望提高成绩,在同学中间能有地位。因为我刚进北大的时候觉得自己一点地位都没有,农村来的孩子穿着浑身打补丁的衣服,文娱、体育才能完全没有,女同学都不正眼瞧你一眼。而王强大一的时候就有女生追。对于一个不成熟的心灵来说,我唯一想要的是别人的承认。因为我自己不能承认自己。人一辈子得到的最重要的承认实际上来自于自己。在大学的时候,假如徐小平和王强讽刺我,我是会有跳湖的冲动的,尽管未名湖跳下去不会被淹死,未名湖比较浅。但是现在,他们调侃也好,讽刺也好,我的内心已经对自己有了深刻的认同,认同自己的价值,认同自己已经发挥了才能并为世界做过些什么,所以我再也不怕讽刺和打击。一个人真正的成长首先是你内心要承认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从而忽略别人对你的眼光,从此执着于自己的梦想,执着于自己的内心,再也不去关注外界的眼光和别人对你的看法。

看完电影《中国合伙人》后,我对黄晓明说,你长得比我漂亮,比我英俊,这个角色演得还不错,但是非常可惜你没有把我的气质给演出来。为什么?一个男人的气质是来自于经历风雨后的每一条皱纹,以及皱纹背后隐藏着的各种故事。这就是气质。什么时候该培养气质?对于年轻人来说,从现在开始,一直到30岁。孔子说三十而立,但是李彦宏30岁时还是一个穷光蛋,马云30岁时也还是一个穷光蛋。是不是穷光蛋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培养你的气质,气质包含你的志向、梦想等。我们外在的青春总有逝去的时候,而内心的青春其实才是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徐小平、王强和我都已经过了50岁了,我们不可能像你们年轻人那样活蹦乱跳,那我们的青春体现在什么地方?体现在我们内心对青春的欣赏和追求,青春跟年龄没有关系。我们还不算老年人,我们每天都想着怎么创新,怎么跟上时代,怎么跟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怎么去投资最有活力、最有创意的年轻人的公司,跟他们一起成长,然后继续给我们带来财富和希望。我们用挣到的钱继续为世界的进步做贡献。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可能老去?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我们永远有理想和激情,而这些东西恰恰是我们这些人到今天还能保持奋斗热情的最重要的源泉。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即使在最艰苦的时候,也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激情。你30岁以前有外在的青春,30岁以后则要靠内心的青春和气质。30岁以后我们所有的青春、梦想、激情都集中体现在我们对事业、生活、未来以及对社会贡献的追求上。

此外,你今天做的事情跟未来想要的事情立刻挂钩是不可能的,具备这种挂钩能力的人有,但并不多。虽然追逐梦想的过程不一样,但结局是一样的,只要坚持到最后,离成功就不远了。梦想就是你心中的东西,是即使心中迷茫却依然坚守的东西。我在北大那几年的迷茫其实为我奠定了后来创业的所有基础。

所以,不要说等我有一个清晰的梦想才开始去做。你需要的是每一天都知道自己的生命还会前行,知道未来你需要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就是你今天一块一块搬过来的砖,最后才能砌成一栋大楼。对于创业来说,人生一辈子一定要有一次创业的机会,可以是几个朋友一起创业,也可以独自创业。我们要容忍这个世界上的各种局限,甚至有的时候必须屈服于某种既定的规则、习惯和习俗。但是,我们的容忍不能变成只知道戳断自己的脊梁骨,只知道自己一辈子在地上爬,而不知道人是可以站起来行走的动物。你是人,人要有站起来的一天。什么叫站起来?冲破所有你不愿意冲破的障碍,放弃所有你不愿意丢弃的一切,重新开始新的人生,而这个开端最重要的是执着于心中的梦想,而最典型的开始是打破你内心的懦弱、自卑和自己给自己设定的障碍。

新东方上市以后,王强、徐小平再次出走,因为要留一个人在家里看着,我就是那个留下来守着新东方的人。如果哪一天我要把新东方做倒了,他们俩在外面也没有自信调侃的基础了。所以,我必须要保持新东方健康成长,保证新东方的发展,为他们提供能够骄傲地讲述新东方未来的美好故事。徐小平和王强走出新东方的日常管理,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打开了中国天使投资的另外一扇窗,不光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且也让无数的年轻人冲破了自己心目中那么一点点的障碍,最后充满活力地奔向未来。我们能做到,你为什么不行?俞敏洪 2014年6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才叫做青春。青春就是拥有热情,相信未来。

第一章 梦想起飞“致青春”

海的感觉

我出生在长江边上,因为一出生就和水打交道,所以对水有天生的好感。小时候站在长江边上,我以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长江更广阔的水域了。

第一次见到海,大概是我八岁的时候。当时,我从家乡坐船去上海,船开到吴淞口外时,刚好晨曦初露,我站在甲板上四顾苍茫大水,只见无边无际,觉得又惊又喜。母亲告诉我,这就是海。从此,在我心里,海就和无边无际连在了一起。长大后我才知道,其实那次我们还没有到海,只是到了长江的喇叭口,和海交汇的地方。

真正看到海,是上了大学之后。大三那年,我突发奇想,从北京骑自行车一直骑到了北戴河,看到了蓝天白云下碧蓝的海,那种愉悦的心情到今天也不能忘记。那个时候,北戴河的水里还能够看到鱼,岸边还能够抓到活的螃蟹;那个时候,海洋还没有被破坏和过度开发,跳下海,碧蓝清澈的水就把你包围。因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后来我又去过几次北戴河,但发现水质越来越不好。有一年我下海游泳,上岸时发现身上居然粘了很多黑色的油污,从此再也不去北戴河了。

天气晴好的时候,阳光下的大海平静而迷人,但只要是爱海的人,就一定了解或领略过大海凶悍的一面。我第一次领略海的厉害,是20年前从天津坐船去烟台。那是一艘不算太大的客货混装船,锈迹斑斑,显得很陈旧。船在黑夜中航行,起初还算平静,没想到半夜遇到了风浪。船在巨大的波浪中被打得东倒西歪,左倾右斜,颠簸了整整一夜。坐在船里,我觉得随时都有可能被大海吞没。终于在惊恐中到达烟台时,我觉得自己像重生了一回。

我是一个喜欢游泳的人,到了海边就一定会下海游泳,而且非常喜欢游到离岸边远一点的地方去。在大海里游泳,心情十分舒畅,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情。据说当年毛泽东在北戴河办公时,有一天晚上突然狂风大作,黑浪滔天,毛泽东当下对手下一挥手,说:游泳去!任谁也挡不住。每次听到这个故事,我就想象那种搏击大浪的豪迈。记得有一次我在厦门的海边游泳,在大浪中游得离岸越来越远,结果体力耗尽,差点没有游回岸边,从此对海更多了几分敬畏。

由于爱海,所以凡是有去海边的机会我都不会错过。在中国,从大连到海南岛,大部分的沿海城市我都去过。有时候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痛苦和挫折,去看大海就成了我排忧解愁的第一选择。每次看到大海无边,听到海浪澎湃,我就觉得心里的郁积一扫而空。法国文豪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中国也有“曾经沧海难为水”的诗句。我想,世事沧桑,人生起伏,我们每个人都是大海上的一艘船,需要把握方向,躲避险滩暗礁,不断前行,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像大海一样壮阔。

在与海有关的诗歌中,我最喜欢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是与我同时代的一个诗人,从他的笔名“海子”就可以看出他对海的依恋。可惜,他还是没有参透海的内涵,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了却了自己的生命。其实,与海联系最密切的不应该是春暖花开,如果面朝大海是你的选择,那么惊涛骇浪、狂风暴雨才是生命应该面对的事实。

海洋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壮阔,给了我们情怀,给了我们诗歌,也给了我们源源不断的资源和食物。也许我们有着不同的人生理想,但可以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一生至少要看一次海。海是生命的渴望,也是生命的寄托,让我们像爱护生命一样来爱护海洋吧。

爱情和婚姻

二月的主题是情人节,编辑让我写一点有关爱情与婚姻的感悟。我左思右想,觉得这方面的感悟很难写出来:一是因为很多内心的微妙感觉难以落实成文字,二是因为有关这个主题的文字极容易落入俗套。但既然经历过爱情,并且正经历着婚姻,我不妨说一点落入俗套的话,也许会对正在经历爱情的年轻人有用。

初恋总是令人心醉神迷的。初恋的人不会计较后果,因为他们迷恋的是过程,不是结果。不管被什么迷上都是好的:美貌、身材、神态、风度、气质、才华等等。除非是特别实际而世俗的人,初恋的人一般不会考虑对方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否则初恋就没有美丽可言了,初恋的纯洁也不复存在。初恋的一切美好都源自对恋爱过程的专注。不过,因为不关注结果,所以能够修成正果的也很少。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初恋成为一生最美丽的记忆。

一个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就开始找结婚对象,这个过程就像找股票一样。男人找女人最初往往都是看上对方的美貌,但大部分人都承认,美貌是一支现在看上去不错但日后常常会贬值的股票。女人拥有美貌是好事,但如果不能辅以才华和女性的温良,美貌只会慢慢变成垃圾股。其实,和美貌的女人厮守,就像在美丽的环境中久住,时间长了,也就产生了审美疲劳。说到底,男人找女人,还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个与自己情投意合的“贤妻”和能与自己共同培养子女的“良母”。女人找男人就更加充满风险,男人是典型的潜力股,从外表永远猜不出未来他能够做成什么。一些追求现实利益的女性找伴侣时只以一个男人目前的财富和社会地位为衡量标准,结果一头扎进了物质丰富但精神落寞的悲惨生活。但找一个穷困潦倒的男人又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因为并不是每一个穷困潦倒的“潜力股”未来都会变成“绩优股”。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但不管女人如何擦亮眼睛,判断失误的事却常常发生,所以总有些女人感叹自己“红颜薄命”。

一个人对爱情期待越高,对婚姻生活产生的失落也就越多。在爱情中,每一个人都在展示着自己最好的一面。一个人在谈恋爱时的包容和忍受能力是在婚姻中的十倍以上。所以,谈恋爱时,一个男人能够容忍他深爱的女人一切无理取闹的行为;而一个女人也能够忍受她深爱的男人身上原本令人厌恶的一切,比如抽烟、喝酒、不讲卫生。这就是为什么如果一个人用爱情的心态期待婚姻,婚姻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很小。婚后,浪漫迅速后退、隐身,现实摆在眼前,柴米油盐酱醋茶成了日常生活的话题。在这种氛围中还能够活下来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

中国人说西方人很不严肃,在结婚之前就与对方发生亲密关系;外国人说中国人不严肃,关系还不足够亲密就敢结婚。尽管不能绝对,但西方人对待婚姻的确比对待爱情更加严肃和慎重。在他们看来,爱情是浪漫的过程,两个人怎么交往都没问题;但婚姻是一辈子的事,不是儿戏,所以必须慎重。相比之下,中国人在结婚这件事上的思考的确不够,以至于婚后反悔的现象越来越多。现在中国的离婚率比很多国家都高,这表明我们应该更加严肃地思考爱情和婚姻。只要求“非诚勿扰”是不够的,还要思考“诚”后面会产生什么“扰”,以及你能否把这种“扰”看成是一种幸福。

爱情是一段浪漫的旅程,任何人都应该享受这个旅程中独有的美妙与幸福。一个人这辈子如果没有尝过爱情的滋味,就相当于喝了一碗没有加任何调料的汤,一生一定淡而无味。婚姻是一种生命的选择,一旦选择了,就是一种放心的托付,把自己托付给对方,放心地钻到对方怀里,不惮于向他/她展示自己不美丽的一面:不管是流鼻涕、打喷嚏,还是磨牙、打呼噜,对方都会把你看做是身边最亲的人。婚姻,就是不管你多么平凡,总有一双欣赏你、喜欢你的眼睛在看着你。

致青春

青春时期的我们在想什么?年轻的时候,我们做过什么样的事?想来想去,我发现,青春是犯傻的同义词。我们很难把老于世故、老奸巨猾这样的词跟青春联系在一起,也很难把正确和青春划等号。也许,青春最大的奢侈就是可以犯傻,可以犯错误。就像在大学的时候,我们班同学一起上山唱歌,通宵不归;两个男生为了一个女生围着校园一路厮打;有人为了写出一首好诗咬断一堆铅笔;全班同学跳贴面舞被学校点名批评……这些都是我们的青春记忆。记得大学时我帮一个女生扛包,上火车给她扛包,下火车给她扛包,后来发现这个女生跟另外一个男生在散步。我就问她这个男生是谁,她说是她男朋友。我说:你有男朋友,为什么还让我给你扛包?她说,我得让男朋友休息一下。我们班的另一个男生为了表达自己的爱意在女生宿舍前拉小提琴,结果被泼了一盆洗脚水。这些犯傻也许就是青春的代名词,也是青春的第一个显著特征。

青春的第二个特征是拥有纯粹的爱情。现在很多年轻人的青春是没有爱情的。很多女生在找男朋友的时候,先算计这个男生是什么家庭出身,有多少钱,社会地位如何。这样精于算计的女生很难称得上青春少女,简直跟巫婆差不多。青春时期的爱情应该是一种脱离世俗的真爱。当男生看上女生或者女生看上男生时,不管她是灰姑娘还是红姑娘,也不管他是富二代还是穷二代,两人都全身心地去爱,根本不在乎对方的身世、背景。这才是青春阶段纯粹的爱情。

青春的第三个特征是无怨无悔、不计得失地结交生命中最好的朋友。大家可能看过影片《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是以新东方的发展为背景拍摄的,电影中的男主角之一成冬青以我为原型拍摄。其实,我对这部电影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我觉得这部电影有一个特别有魅力的地方,那就是三个哥们儿从大学开始成为朋友,后来一起创业,为了公司发展不断打打闹闹,最后通过共同努力让公司成功上市。在现实中,这个故事一直延续到今天:影片里另外两个人物的原型就是新东方的徐小平和王强,他们都是我在大学时代交的最好的朋友,到今天为止我们依然在一起共事,我们的青春故事一直延续到今天。

什么是青春的友谊?那就是不管为了什么打架—为了利益打架,为了女朋友打架,为了分数打架,为了虚荣打架—打完架后哥们儿还能在一起抱头痛哭。在大学的时候,我跟宿舍同学无数次为了成绩落后、为了生命的卑微、为了自己被看不起而喝醉酒并抱头痛哭,然后互相鼓励,直到大家能够再次坚强地抬起头。这样的友谊才是青春的友谊。

青春的第四个特征是在困惑中思考,为梦想而执着。在大学的时候,如果你没有为普希金、拜伦的诗歌所感动,没有为康德、黑格尔的理论争得面红耳赤,没有苦苦追寻尼采、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脚步,没有去分辨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区别在哪里,没有通过阅读去体会西方社会制度跟中国社会制度的差别到底在什么地方……那你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因为你不曾独立地思考过,因此你也就不是一个真正拥有青春的人。青春最伟大的标志就是思想的困惑和在困惑中的苦苦寻求,寻求真理,寻求人类进步之道,寻求心灵的自由。

青春的最后一个特征是不承认失败,即便历经挫折也初心不改。青春的心是美丽的心、勇敢的心、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心:面对挫折、失败和打击时,你依然能够站起来,发现世界的美丽,找到内心的快乐;被人欺骗、陷入绝望时,你依然相信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是好的,这个世界永远都有机会;被人踩到泥土里时,你依然能像种子一样破土而出,顽强成长。在我的生命中,失败比成功多得多。我的成功只有一个,那就是创办了一个小小的新东方,而我的失败有无数个:参加三次高考都失败,好不容易考上北大又因肺结核住院一年,后来又被北大处分。但是所有这些失败都是我走向成功的垫脚石。只要拥有一颗不服输的青春之心,你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其实,青春跟年龄没有必然的关系。有的人在20岁的时候青春已经死亡,对生命已经没有任何期待,也不再有奋斗精神。有的人则年过80依然有一颗青春的心,仍在思考未来的生命到底该怎么度过。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才叫做青春。青春就是拥有热情,相信未来。

活到点子上

什么叫活到点子上?就是觉得一辈子没有白活,幸福指数很高,心灵很充实,回头看自己的人生道路没有太多的遗憾,尤其是没有太多的悔恨,如果让你再重新过一辈子,你还是愿意这样生活,这就是活到点子上。

哪些人活到了点子上?当官的是不是活到了点子上?有钱的是不是活到了点子上?有名气的是不是活到了点子上?也许是,也许不是。这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别人还真说不出来。不过,对下面几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用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活到了点子上:你喜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吗?你想到正在做的事情会充满热情吗?你周围有朋友赞赏你正在做的事情吗?(注意,不是羡慕,是赞赏,羡慕可能是因为你做的事情能够带来钱或名声,赞赏是因为你做的事情有意义)你做的事情能够给心灵带来充实吗?你有真正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吗?如果你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说明你活到点子上了。

按照上面的标准,我发现很多有权、有钱、有名气的人并没有活到点子上,因为这些人通常想得到更大的权、更多的钱、更炫的名,并为此而苦不堪言。权、钱、名成了他们人生沉重的负担,这些看上去耀目的负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毕竟,面对权、钱、名时,能够处之泰然、得失自如的人并不多。尽管权、钱、名在大部分人眼中是好东西,但一定不是活到点子上的必要条件。

为了讲清楚什么叫活到点子上,我给大家讲两个故事。我的一个朋友有很强的经商能力,他如果做房地产生意的话,一定能够取得成功。但他梦想的生活是草原、天空和马。于是,在捞到第一桶金后,他立刻停止了商场的搏击,到内蒙古买了一片草原,盖起一个很美的小度假村,养了十几匹好马。每当春天来临,他就去自己的草场,过起海子想要的典型生活:“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小度假村每年能够给他带来一些收入,去掉运营成本后还能剩下十几万,用来作为家庭的花销。他找了一个自己深爱的女人,女人也非常喜欢这种生活方式,所以两人在草原上流连忘返。第二个故事是关于一本叫《背包十年》的书,书是一个叫小鹏的人的自述。小鹏是一个不喜欢工作但喜欢旅游的人,他最长的工作时间也就是三个月,每次工作只是为了给旅游筹资。只要拿到工资,他就立刻加入驴友的队伍,以这样的方式走遍了世界各地。他的文字和摄影作品被一些国家的旅游局看上,他们给他提供资助,使他成了职业旅行家。就这样,他圆了自己一辈子旅游的梦想。他有没有一个喜欢的女人我不知道,但我相信他一定有爱他的人与他同行。

讲完以上两个故事,我就可以来做一下总结了。一个活到点子上的人大概需要三个要素:第一,有一个自己真心真意喜欢做的事情,而且这个事情能带来经济收入。当然,如果你是富家子弟,经济收入可以免谈,但其他人就没法免俗了。比如说我的朋友喜欢草原,但同时还得靠度假村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否则就活不下去;小鹏如果没有获得资助,也无法以职业旅行家的身份旅行下去。人毕竟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如果不是出于喜欢,那做任何事都会觉得痛苦。第二,对于权力、财富、名望没有过分的兴趣,更愿意追求内心的充实和满足。对财富欲望大的人往往烦恼无限多,也就不可能活到点子上。钱对于生活是必要的,但钱一定不能成为生命的唯一目标。第三,有一个特别值得你一心一意爱的人和你同行。这个人不是你的父母,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爱人。人心之所以会“撒野”,常常是因为找不到自己的另一半。如果你真的找到了一个自己无比喜欢的人,你就会和她/他一心一意地经营生活。这时候,就算再平淡的生活也充满了欢乐。

有一个你喜欢并且能带来经济收益的事情;对财富没有太多的贪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追求内心充实上;有一个你深爱并且愿意一直陪着你的人。具备以上三个要素,你就算真正活到了点子上。我把这个观点放到微博上,后面跟了几万条评论,大部分人说这三个要素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太难做到了。这表明大部分人都没有活到点子上。其实,能做到三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生命就会减少很多遗憾了。

三种力量

生命之河有不同的方向,但都有同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生命能够远行,能够历经千山万水奔流向前。每个人都有出生的那一天,也都有生命终止的那一天,所有生命的开始和结束都没有太多的不同。因此,最重要的是从生到死的那一段旅程怎样走,怎样活出精彩。这段旅程证明你拥有和别人不一样的生命,在同样的时空里拥有不同的精彩人生。

我一直试图看透成就事业的本质,以期获得生命前行的力量。我曾经经历无数次的失落迷茫,千回百转,在浓雾叠嶂中徘徊,在一次次愚蠢的错误后终于有所醒悟。在盘点过去几十年的生活后,我发现有三种力量在我生命的成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种力量是承受的力量。承受的力量就是能够坦然接受生命中一切苦难和失败的力量。我们和命运抗争的最常见方式是抱怨,但抱怨是一副毒药,只会使自己陷入越来越可怜的境地。只要人活着,苦难和失败就会随时随地降临。我心中曾经充满过抱怨和怨恨:为什么我的父母一无所有?为什么我考大学一次次失败?为什么我会得万人讨厌的肺结核?为什么出去教课就被记过、处分?为什么领取一个办学执照需要把自己喝死好几次?但后来我发现,所有这些抱怨除了证明自己无能外没有任何意义。有一天我终于想明白,既然苦难和失败不可避免,那还有比坦然接受生命中发生的一切更好的办法吗?海伦•凯勒坦然接受了自己失明的现实,霍金坦然接受了自己瘫痪的现实,司马迁坦然接受了自己被宫刑的现实。在接受现实后,他们依然不放弃追求,成就了与众不同的人生。当你坦然接受生命中的苦难和失败时,你会顿觉内心像平静的湖水一样,照得见碧蓝的天空和一片片白云,心里变得了无挂碍、了无尘埃。

第二种力量是奋斗和努力的力量。人最重要的精神之一是相信奋斗和努力能够改变人生。我们常常讨论命运问题,会抱怨自己为什么没有出生在富贵之家,为什么必须从一无所有开始奋斗。但有时候,平白无故地拥有一些东西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药家鑫的父母如果贫穷一点就不会给他买车,不给他买车就不会撞人,不撞人就不会捅人八刀,不把人捅死就不会上断头台。命运之手是环环相扣的。有些东西也许不能改变:我们改变不了自己的出生境遇,也改变不了自己的长相和身高。但我们应该坚信,奋斗和努力是改变命运的最重要力量。我非常庆幸自己一路走来,尽管走得磕磕绊绊,但却从来没有放弃。后来我生命中得到的一切都证明了奋斗和努力的力量。我们也许没有好的运气,不能一个筋斗踏上青云。但通过奋斗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创造一些必然的成就。从一个农民到大学生,从一个讲话不完整的人到被认可的老师,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上市公司,我这一路走来,处处都是奋斗和努力的汗水结晶。我相信奋斗的力量。

第三种力量是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力量。我们发现很多人为了自己的成功,不惜一切代价地践踏着别人往上爬。他们通过巧取豪夺、明枪暗箭、造谣中伤等来达到自己升官发财的目的。大学里就常常有年轻的学生干部为了小小的权力而无所不用其极,认为这就是未来谋取自己人生成功的手段。让我们欣慰的是,那些以别人的牺牲为代价来获取自己功利的人最后往往没有很好的下场。我相信这个世界就是一面镜子,镜子外面是你,镜子里面是别人和社会:你对镜子里的人笑,他就会对你笑;你对镜子里的人拳脚相加,他也一定会对你拳脚相加。成功需要别人的帮助,而获得别人帮助的唯一办法就是先帮助别人。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是每一个人都拥有的力量,而且不需要任何成本投入,你随时随地都可以把这种力量发挥出来,形成你人生的正面气场,让自己在一片祥和的人际关系中成长。不管你被人欺骗过多少次,暗算过多少次,背叛过多少次,请一定相信这个世界上大部分都是好人。请记住,在你身上有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那就是“the power to be nice”,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力量。

当我们能掌控好这三种力量,在遇到苦难和失败时坦然面对,在人生不济时相信奋斗和努力能够改变现状,在进入社会时能够用一颗善良的心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我们离生命的成功就不会太远。每个人的生命之路都是不同的,创造出来的成就也是独特的,但生命前行的力量是可以相同的,这些力量让我们能够安装上生命的发动机,飞向任何一片我们想要到达的天空。

人生幸福两要素:进取心和满足感

人生抓住两头,就能够做到既自强又幸福。一头叫做进取心,另一头叫做满足感。

一个人是不能没有进取心的,一个人最悲惨的一生就是原地踏步的一生,是不敢走出地平线的一生。对于我们来说,进取心是我们获得机会、获得惊喜、获得成就的唯一法宝。这对我本人来说尤其如此,因为我本身不拥有任何社会资源,不拥有任何家庭背景,更不拥有任何权力资源,我能够做到今天,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我的进取心还没有死。守株待兔的故事会告诉你,如果不动的话会有多么严重的后果。当你看到一只兔子撞到树桩后,觉得会有第二只兔子来撞,就坐在树桩上等待偶然的运气,而人生偶然的运气是非常少的。我们要追求的是一种必然的运气。什么叫做必然的运气?就是看到兔子撞树桩以后,能够马上有一个常识性的判断,这个地方机会很多,但是要想抓住第二只兔子,必须主动拿起猎枪。就算你是再蹩脚的猎人,一辈子也能打上几百只兔子,甚至打上几只老虎、狮子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你只是坐在树桩旁等待,头发等白了,树桩坐烂了,也未必能等到兔子。所以,一个人真正的获得一定要靠进取心,不能靠运气。

另一方面,人一定要有满足感。如果没有满足感,再有上进心也是感受不到幸福的,你会陷入不满和贪婪的境地。什么是满足感?就是你对自己当下状态心理上的认可和舒适感。满足感不代表不要进步,满足感的意义在于它使我们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都能获得幸福感。中国人有一个陋习,就是喜欢攀比,而攀比心理是要害死人的。比如在成绩上进行攀比,即使你成绩已经很好了,但发现有的同学成绩比你更好,你就会很不开心,就会想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追上或超过他们。或者你的成绩在排名上已经数一数二了,却总想着如何把后面的同学拉得离你越远越好,拒绝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再比如进入社会后的攀比,你在财富、地位、面子上都要高人一筹,让自己陷入永不满足的痛苦之中。攀比只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不幸。前两天有位老师把一年前花了5万块钱的车卖了,想花20多万买一辆更好的车。我说你的车开得不是挺好的吗,为什么非要买一辆20多万的呢?你那个钱为什么不能用来干点别的更加重要的事情?他说,俞老师,你看我周围的人都开着20多万的车,我要开一辆5万的车太丢面子了。你知道他这话的意思是什么吗?—在中国,面子决定一切,也扼杀了大家的幸福。

人如果满足于自己现实中正在做的事情,同时又能充满上进心地规划自己的未来,你的生活就会幸福,事业也必然会成功。

那一树的火红等我的凝视

十年前,我家搬到现在住的这所房子的时候,我注意到院子外面的马路边上有一棵特别的树。这棵树与马路边上种的其他树不同。其他树都是有着几十年树龄的樱花树,虽然大部分看起来老态龙钟,但每到5月的时候,依然会趁着盎然春意“爆发”出一束束粉红色的花朵,把整条马路打扮得分外妖娆。但每年这个时候,置身于一片花海之中的这棵树却悄无声息,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她不紧不慢地长出嫩叶,叶子渐渐地变圆、变绿。这样的绿叶在姹紫嫣红的春天并无特殊之处,很快就淹没在满街耀眼的粉红色中,被人彻底忘掉了。

到了秋天,这棵树的变化开始渐渐丰富起来。先是绿色的叶子变成了淡黄色,淡黄色还没有维持多久,又慢慢转成了红色,先是深浅不一的红色,随着秋意渐浓,最后变成一树火红,像一把燃烧的火炬。树叶颜色的变化与光照有关。向着太阳的一面先慢慢改变颜色,此时的树会一半变成红色,一半还保持着绿色,但绿色终究难敌秋天的气息和太阳不断的照射,最终也转成红色,最后变成一树火红。这一树火红至少会持续一个月的时间。这期间,周围樱花树的叶子都渐渐凋零,于是这一树火红的颜色就鹤立鸡群,成了秋天里这一带最引人注目的景致。

这十年的时间,我们一直安居在这所房子里。时光静静地流过,这棵树也渐渐地长大,先是小碗口粗,然后是大碗口粗,现在是像小脸盆口一样粗了,而且从以前的几米高长成了现在的十几米高。只有一点没有改变:每到秋天,这棵树就会准时改变颜色,越变越浓烈,直到变成一树火红。不知不觉间,我开始对这棵树怀有某种特殊的感情,像是期待,又像是爱恋,还有点像等待与老朋友的重逢。在她刚身披绿叶的时候,我就盼望着她的叶子变红,甚至有的时候希望秋天早点到来,因为在秋天以外的其他时间里,她是那么普通,而秋天才是她真正展示自己生命的季节,她存在的所有意义甚至就是为了秋天的一树火红。也许树不这么认为,但至少在和我生命相连的日子里,她在我眼中就是这样的。

也许人的生命也是如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生中的大部分日子都很平凡,不引人注目,也没有必要引人注目—如果每天都过得引人注目,就注定没办法顺利成长了。但生命的存在的确需要有灿烂的瞬间,也许隔一段时间一次,也许一辈子一次。这也许就是生命存在的意义:有那么一次或几次,让生命绽放出灿烂的光辉,让自己灿烂的同时,也让其他的生命感受到这灿烂,让其他的生命因为你的存在而感受到生命中的不同和感动。王阳明游南镇的时候,一位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一树红叶历经十年寒暑,就在我的心中,但我却始终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就像一个红衣美女每年在固定的时候从你面前经过,摄你心魄,你却从来不知道她姓甚名谁。我终于下定决心要查一下这树的名字。历经各种搜索,我终于查到这种树叫做“Cercidiphyllum japonicum”,查中文名却始终没有查到。我查到的资料说这其实是一种长在中国和日本的树,在中国已经是濒危树种,在日本还有很多。其实,我查树的名称真是多此一举。我不需要知道她的名字,也不需要知道她生长在什么地方。我只需要知道,每年秋天,她都会如约用一树的火红等待我的凝视。

雁南飞

我是什么时候看到过雁南飞的景象了呢?好像是上辈子的记忆了。记得大概六七岁的时候,在深秋的江南上空,总会有排成人字形的大雁队伍从头顶飞过,一路高亢的雁鸣声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每当雁群飞过,孩子们就会停下手中的农活,站在田埂上,引颈凝视,直到目送大雁南去。再后来大雁就越来越少了,可能是因为全国的农田大量使用农药,河里和湖里的鱼虾被大量毒死,大雁就没有食物了;也可能是当时老百姓实在太饿,看见一只抓一只,最后被抓得越来越少了?印象中十岁之后就再也没看到过大雁成群飞过。而自从到北京上大学之后,在京城就更没看到过大雁南飞的景象。“江上三千雁,年年过故宫。”这种景象,不知道何处去寻了。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一首《雁南飞》的歌曲唱遍了大江南北,即使到今天,只要一看到“雁南飞”三个字,旋律就会在心头响起:“雁南飞雁南飞,雁叫声声心欲碎,不等今日去,已盼春来归……”简单的歌词饱含深情,让人听后感触很深。后来,刀郎用他雄劲的嗓子让这首歌再次流行在中国大地上,人们一边听着歌一边用失望的眼神看遍天际,始终没有等来一只大雁。这首歌曲,来自一部拍摄于1979年的电影《归心似箭》,讲述了一个纯朴的革命故事。我只记得当时在露天看完这部电影,被故事所感动,一口气在深夜跑步了五公里,但现在对于故事情节却一点都记不住了。上百度查了一下,百度上的电影梗概如下:“1939年冬,抗日战争处于最艰苦的岁月。东北抗日联军某部连长魏得胜在一次激战中负伤被捕。后伺机打死敌班长,逃出敌手,拖着伤重化脓的右腿,沿路乞讨,寻找部队。次年春天,魏得胜在一山沟里偶遇开小差离队的小徐子和淘金老汉齐大爷。为弄到掩护身份的通行证,他暂时留下淘金,在劳动中与齐大爷结成患难之交。不久,他谢绝齐大爷的好意挽留,重新上路。但由于小徐子的出卖,再落敌手。在日寇的毒刑拷打和假枪毙的恐吓下,他坚贞不屈,又被送下煤井当苦力,饱受摧残。后来魏得胜冒险找到一个废井口,率众逃出虎口后,又继续南行。秋季某日,他晕倒在一条小溪边,被齐大爷之女、善良的寡妇玉贞救回家中。在玉贞的精心照料下,魏得胜逐渐康复。在这段不寻常的日子里,二人建立起真挚的感情。但魏得胜怀着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毅然辞别玉贞,朝着南归大雁的方向继续前进,终于找到了部队。”那个时候的电影,英雄人物大多都是百折不挠、置生死于度外的,我那少年的心,一次次被革命英雄主义所感动,这种感动直到今天还留在内心深处。

想起雁南飞,是因为我去了一趟加拿大小城里士满的海边,看到了成群的大雁。里士满实际上是一个岛。加拿大西部最大的河流Fraser从千里之外的落基山脉流出,到了温哥华分为三叉,中间就形成了两个岛,一个岛就是现在的温哥华机场,另外一个大岛就是里士满。里士满被两叉河流怀抱,就像母亲抱着孩子一样。实际上整个岛都是河流冲积而成的,岛的西面就是太平洋。里士满建设得很好,沿河沿海都是很好的散步步道,濒海的堤岸外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荡。这里是看夕阳最好的地方,傍晚的时候,可以看到夕阳把河水染红,飞机迎着夕阳起飞,芦苇荡在夕阳中摇曳,夕阳在远方的温哥华岛山后一点点落下去,然后把整个天空泼洒得像一幅暖色调的水墨画。今天我去海边的堤岸上散步,看太阳西斜,突然听到天空中传来高亢的大雁鸣叫声,抬眼望去,看到一群又一群大雁从远方飞来,再看前方的芦苇荡里,群雁飞舞,上下翱翔,无数的翅膀在夕阳下闪烁着光芒。头顶飞过的大雁,有排成一字形的,有排成人字形的,也有排成几排共同飞翔的。雁群少的五六只,多的上百只,从头顶引吭高歌向着夕阳和芦苇荡飞去。大雁飞得很低,对下面的人没有任何戒备心理。这是少年时候才见过的景象啊,如梦一样地忘记了,又如梦一样地回来了。此时的秋雁,没有一声哀鸣,有的是飞赴万里征程的雄壮和气势。李白有诗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诗歌表达的也许正是这种感受吧。

在血红的夕阳里,我最喜欢的一首歌《鸿雁》在我心里响起。每次到内蒙古去,内蒙古的朋友都会唱这首歌,欢迎我的时候唱,送别我的时候也唱:“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鸿雁,向苍天,天空有多遥远,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

落叶

我喜欢秋天的落叶。

秋天的落叶总是那么色彩斑斓,世界上任何一种颜料,都不可能涂抹出如此令人心动的五彩缤纷。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也要让自己以最美丽的色彩呈现,让世界因此充满留恋。

我喜欢听风吹在落叶上沙沙的声响,在化作泥土之前,这是落叶宣告一轮生命的圆满,为明年新的生命进行诗意的铺垫。

我喜欢看落叶飘舞,在秋风中优美地旋转舞蹈,上下翻飞。在蓝天的映衬下,那树叶的飘舞是每一棵树的灵魂在歌唱,是树在永远坚守土地后,一年一度让自己的灵魂飞扬。

我喜欢看人们把美丽的落叶捡起来,然后带回家夹在书里,从此落叶重新有了生命,有了自己的记忆。在很多年后,当主人再次翻开书页,思绪会被带到很远的地方。一片落叶,连起了生命的两端,一端牵着过去的叹息,一端接着明天的希冀。

当落叶化作泥土时,总有人会愁肠百结,浅吟低唱,因为这种惆怅,我们感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也因此更加珍惜生命中种种的缘分和情谊。

落叶,总是和飘零相联系。“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塞门风落木,客舍雨连山。”过去的人们看重故乡,所以落叶一飘就希望身归故里;今天的人们已经淡漠了故乡的概念,天下为家,飘零一辈子,反倒不知道故园的味道,少了一份惆怅,多了一份迷茫。

秋雨来临的时候,雨打落叶,那滴滴答答的声音,比“留得残荷听雨声”更加让人心碎。当白雪覆盖一切的时候,所有的落叶都早已化作泥土,融入大地。其实,它们的生命并没有结束,第二年春天,它们又化身为绿叶,把生命重新高举向天空。

落叶,不是悲情,而是生命一轮又一轮的奋进。父母光爱孩子是不管用的,必须要跟孩子一起设计他的未来,以及一起追求他内心未来的幸福。这才是我们父母要做的事情。

第二章 春风化雨“面向未来的教育”

探寻中国教育问题解决之道

——2012年4月22日在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上的演讲

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是一所能容纳五千人、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的基础教育学校,这所学校是我十年前希望对素质教育进行实验而创办的一所学校。现在看来,这个实验并不是很成功。我的初衷并不是真的去做一所纯粹的、像公立学校一样的基础教育学校。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能否把打破现有的高考僵局和学生的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这其实是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答案,也就意味着这所学校把高考与素质教育结合得还不是那么好。

中国学生的素质教育怎么做,这个问题很重要。中国学生的学科教育毫无疑问做得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如果把中国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全世界排名,从德育素质到美育素质再到体育素质,我们可以看到,不会比中国的人均收入在全世界的排名更高。如今,中国经济总量在全世界排到了第二位;中国教育总量,即大学生的总人数和中小学生总人数在全世界是排在第一位的,中国大学生的人数已经超过了美国大学生的人数,但是我们的人均素质,如果有这样一个统计的话,应该是排在全世界倒数几位的,这是毫不夸张的说法。我们非常痛苦地看到,中国的素质教育自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到现在60多年的时间,基本上没有什么进步。中国的数学教得那么难,按理说数学的诺贝尔奖应该都产生在中国,但是非常可惜的是一个都没有。中国学生的物理和化学水平也相当高,但是中国没有诺贝尔奖得主。中国人的文学功底、语言功底也还不错,从古汉语到现代语言的转化以及中国人学习英语的能力来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应该在中国,可惜的是也没有(编注:本次演讲发表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在体育方面,中国每次的体育比赛,包括大学生的体育比赛都是那些从小到大只进行体育训练的专业运动员去参加比赛,而奥运会上的外国参赛选手可以是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体育只是他们的业余爱好。所以,中国的教育现状存在很多问题。

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有三个大问题需要解决。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的教育就是不成功的,学生素质教育的空白将无法弥补。

第一个是社会体制问题。中国的社会体制应该为中国学生素质教育的失败承担很大的责任。由社会体制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比如说诚信问题、贫富悬殊问题、城乡差距问题等,都要为教育问题买单。非常可惜的是,迄今为止,我们都没有看到制度改革有太大的作为。当然,制度改革不是一天能完成的事情。比如高考制度的改革真的很难,因为它跟所有的其他制度弊病都牵连在一起。高考制度之所以很难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诚信体制没有建立,中国的诚信体制之所以没有建立是因为中国的监督体系没有建立,而中国的监督体系没有建立是因为中国政府很多行为没有受到监督,所以它们是牵连在一起的一体化问题。因此,我认为中国未来的任何改革都要以体制改革为基础。我并不是否认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也并不是否认现有政策中的一些合理因素,但是如果不变革的话,我们未来的教育是没有希望的,而我们未来的教育关系到后面30年中国能不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政治强国、文化强国以及科学强国的问题。再说得严重一点,关系到中国到底能不能稳定发展的问题。不要以为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就能强大,要知道人口数量并不构成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什么才构成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这个国家的人所拥有的素质。而中国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的贫乏是我们屡屡看到的。

由体制问题所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学校问题,也就是学校的管理结构问题。中国的教育体制一个重要的考核办法是校长行政化考核,校长是按照学生未来进入好学校的比例来考核的。对校长的考核不是看学校的学生素质有多高,也不是由家长和老师来对校长进行考核。我们常常看到,全体老师都很反感的校长走向了教育局长的位置,而受老师拥护的校长反而最后连老师都当不成了。这种情况是非常可怕的,因为除了中国,全世界几乎没有第二个国家的校长岗位是由强大的行政化体系来决定的。行政化体系有一个重要特点是下级必须服从上级,而一个好的教育体系里上级永远要倾听下级的声音,并且从下级的需求出发来办事,这就是为什么大学必须教授治校、从教授中选拔校长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中学原则上也应该是由老师选出来的老师组成理事会来选自己的校长,但这在实际中很难实现。这一现状什么时候改变我们无从知晓,但是不改变所带来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

校长是教育的灵魂人物,如果校长都不关心孩子的成长,只关心自己的官位,请问这所学校的学生和家长情何以堪?当校长没有权力去反对教育局或者教育系统所做的任何荒谬的决定的时候,请问教育会走向何方?几年前在江苏曾经发生过一件事情,一辆大巴车载着学生去春游的时候翻了车,不少学生受了伤。教育厅第二天就向江苏省教育系统发了一个通告,严禁任何学校组织学生春游。这个决定如此荒谬,学生的安全不是靠这个行政命令来保障的,就算坐在教室里还会有地震呢。当时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刚好第二天要组织学生乘50辆大巴车去千岛湖旅游,校长接到这个通知就傻眼了,问我说:“俞老师,怎么办?”我说:“你第二天照常出发。”他说:“照常出发省里追究下来怎么办?”我说:“你是谁任命的?”他说:“你任命的。”我说:“要想把你这个校长拿下来,是教育局长拿你还是我拿你?”他说:“你拿我。”我又说:“我让你去,你就得去,你不去我就拿你下来。”第二天50辆大巴浩浩荡荡出发,紧接着半天不到我就接到了教育局的电话,说俞敏洪你能不能不在这个时候跟我们对着干。这就是中国的教育。我的根据地不在江苏,我的根据地要在江苏我敢这么做吗?

我在读岳南的《南渡北归》的时候,有很多感动。这是一本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读的书。《南渡北归》讲了上个世纪20至70年代中国一代大师级知识分子在不同的政治局面下的命运和归宿。在这些大师当中,并没有我们所熟知的季羡林、朱光潜、钱钟书等,而是从王国维开始讲起,讲述了梁启超、胡适、傅斯年、陈寅恪等等这一批大师们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教育即使在抗日战争西南联大的时候,也比今天更像教育。书中的一个故事真的让我很受触动。在这些大师级人物当中有一位大师叫刘文典,他在1928年至1929年担任安徽大学的校长。蒋介石那个时候刚好被选为总统,趾高气扬地跑到安徽大学去考察,对刘文典指手划脚,刘文典就是不听,蒋介石说一句他就顶一句。这就相当于今天国家主席去视察大学时,主席说一句校长就顶一句。蒋介石觉得特没面子,一生气抬手就是一巴掌,打了刘文典一记耳光。蒋介石还是有一点脾气的,又是军阀出身,哪认知识分子?但是刘文典更加不买账,一脚踹到了蒋介石的裤裆里,蒋介石被送到医院两个礼拜才出院。结果全国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声援刘文典,蒋介石出院以后,一句怪罪的话都没有,刘文典一点事都没有,蒋介石后来也一直不敢碰他。

当然,当时的具体情况我们不太清楚,蒋介石打这个耳光表明他并不尊重刘文典,但至少蒋介石后来没敢动他。这就意味着当时知识分子是有社会地位的一个阶层。一个国家的知识分子有地位了,才能使一个国家有良知。为什么?因为知识分子是代表良心和良知的,当一个国家已经没有了良知或良心,或者知识分子已经堕落得不知道良知和良心是什么的时候,这个国家是有严重问题的。而今天的现状是,从校长到老师,良心和良知都没有发挥作用。我们现在很多老师在做着两件事情。第一件事,一边从家长手里拿红包,一边教导学生要大公无私。学生在下面想,你刚刚拿完我爸爸的钱,还教导我大公无私?第二件事,有一些老师在教室里不“喂饱”学生,把学生拉到家里进一步收钱“喂饱”学生。这样的情况我觉得不应该出现。当然,这些不能全怪老师,中国社会变迁太厉害,使老师的地位缺失,工资待遇不高。人一辈子只追求两种东西:一是经济上富有,二是受人尊重。作为老师,我们并不追求绝对富有的经济条件,但我们确实渴望受人尊敬,在社会上有地位,这是一种荣誉感。

第三个问题是家庭问题,而家庭问题直接导致了一部分学生的素质问题。中国家长容易犯两个毛病。第一个毛病是把孩子当宠物养,带来的后果就是孩子像宠物一样成长,成长过程中的几个要素严重缺失:第一个是规矩要素,现在的孩子大都是没有规矩的,有规矩的很少,但其实规矩要素太重要了。第二是健全的家庭要素,就是父母双方对孩子共同培养的要素严重缺失。在中国有一个现象,娘娘腔的男孩子越来越多。前两天武汉还专门报道了“伪娘团”的表演,就是一帮男孩子把自己打扮成女孩子,在舞台上表演。现在的男孩子怎么这么喜欢成为女孩子呢?这是由于中国现在的社会现状是男人在外面打拼,女人在家里养孩子,带来的严重问题是母亲跟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待的时间太久,以致男生的女性化特征明显。我说这话没有任何偏见,但是我觉得如果一个国家的男孩子整体上缺乏阳刚之气,这个国家的教育肯定是有问题的。

坦率地说,中国奥运会的金牌是有问题的,这个问题在于就那几个人能去拿金牌。人家的体育运动是全民运动,中国的体育运动是专业运动。你看大学里不戴眼镜的有几个?跑步能跑上一万米的有几个?打架的时候敢用板砖上去拍的有几个?有阳刚之气的那帮人反而都是高考没考上的那帮人,因为他们从小在胡同里打架。而且,阳刚之气还不是说你的身体健壮,而是精神上和灵魂上的。像我这样的身材显得有点瘦弱,但是我觉得我是有阳刚之气的一个人,因为我一想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就会浑身激动,我觉得男人就应该有这样的感觉才对。但是,现在很多男生一想到穿漂亮衣服就激动得不得了。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感觉,我儿子和我老婆在一起的时间多,有一次我带着儿子玩,在路上看见地上有一只蜘蛛,他就像女孩子一样哇哇大叫,把我气坏了。

由此可见,中国的家庭教育是有缺失的。现在连养宠物都要培训,培养孩子难道不应该培训吗?在中国,因为一家就一个孩子,家庭教育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已经成了中国的一个大问题了。新东方成立了一个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但是后来发现办那么一两个讲座基本上是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

体制问题、学校问题和家庭问题这三大问题带来了中国学生面向未来世界竞争的素质严重不足,以及教育者本身素质不足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中国来说,即使不会亡国,也会对一个民族的气质和力量有致命的杀伤力。当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80后、90后中也有一批非常优秀的学生,而且我也相信一旦给他们独立的天空,他们能够迅速地成长起来。但是,我们不要等到他们30岁有了独立天空再去成长,好不好?我们应该让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现代教育。只知道考试分数的教育太落后了。

我与教育系统的同仁反复探讨过高考改革问题,大家最后的结论就是没有办法,之所以没有办法是因为中国的诚信体系问题没有解决,特权问题没有解决,学校的独立权问题没有解决。而且,高考是中国唯一相对公正的一个考试。无权无势的农村孩子只要考出高分,就有可能进到北大和清华来学习。

我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北大学生里农村人口占到了35%。而现在北大对外公布的学生农村人口只占到15%。这15%的农村人口中间,还有一半其实已经农转非转到城市去了。真正边远地区的农村孩子在北京已经几乎找不见了。

这一次在全国政协会上我爆出一个冷门,提出了一个想法:未来降低高考外语分数的比重,比如总分降到80分,且难度下降,让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外语都能考到80分。为什么呢?我到农村去调研的时候发现,农村孩子在语文和数学上还能够跟城市孩子比拼一下,农村老师教语文、数学的能力还不错,有的农村老师教语文的能力不比城里老师差,因为他们在农村的时候读一些古书,城里老师反而不读书了。但农村老师的外语不行,他们讲的外语,我去了基本听不懂。如果让农村孩子自学外语,从设备到资源跟城市孩子根本没法比,所以农村孩子在参加高考的时候,外语分数平均低40分应该不是夸张的数字,这一分数足以把原来可以上一本学校的学生一下拉到三本甚至大专。所以,我提议把外语考试的重要性整体下调。

讲到中国的考试制度,古代的科举考试比现在的高考更体现城乡公平。因为古代的科举考试有一个特点,就那几本书,不管你住在什么地方都能看到,不管住在什么地方,乡村的私塾老师都能教。所以我们会发现一些优秀的学者都来自农村,胡适来自安徽农村,苏东坡来自四川农村,毛泽东来自湖南韶山,那是一个美丽的农村,当时是连路都不通的乡下。后来清朝灭亡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清朝最后改成现代考试、现代学制以后,所有的学科都必须到城里去学。这就让那些在农村已经努力了十几年到几十年,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知识分子一下子没有了出路。很多人科举考试没得考了,你不让我考,你还改了考试,我学了十几年,突然变成了考数学、物理、化学,可是我在农村没有地方学,就干脆把你推翻算了,所以清朝被推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考试制度的改革。

农村教学和城市教学的城乡差距导致了中国教育的不均衡。一是城市本地不均衡;第二是城乡之间的不均衡。在同一座城市中,优质教育资源会分配到优质学校,如果一所好的中学一年投入一个亿,普通中学能投入一千万就了不得了,到农村中学可能就成了一百万了。钱的投入就意味着教育资源的倾斜,所以越优秀的学校就越优秀,越差的学校就越差。学校的好坏与老师的教学质量尽管有一定关系,但是问题的根源在于投入。所有名牌学校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政府领导的孩子全在里面学习,政府就会额外照顾这样的名牌学校,以至于不断调动资源来支持这样的名牌学校,间接地有利于自己的孩子。

对于中国的未来,我有一个担忧,那就是政要和有钱人的孩子不管怎样都能够得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而普通老百姓,包括我们很多老师在内却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未来教育的希望所在。这样一来,所谓的精英阶层不断集中,这个集中会形成社会上一小撮几乎没法破解的利益集团。最后导致的结果是社会差距越来越大。当老百姓没有办法破解这个困局的时候,就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那社会的和谐及和平发展就可能会有问题。

第二个担忧就是中国的商人和政府官员会互相勾结、权钱交易。权钱交易所带来的最大恶果就是企业家们没有一个公开的、平等的、机会均等的舞台。中国的商人几乎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地寻求政府特权的庇护,并通过政府调动资源。

我对企业家们发出过一个倡议,就是“要做离商业文明尽可能近,离特权暗箱操作尽可能远一点的事情”。权钱交易会导致中国不能形成真正的商业环境。我们不要忘了中国未来最重要的指望就是真正的商业社会的出现。对于稳定发展的社会来说,最重要的力量就是商业的力量。中国的民营企业现在提供了中国就业人口70%以上的工作机会,占到了国家GDP的60%左右,占到了国家财政收入的65%左右,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但是还远远不够。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商业发展能够推动社会一系列规则的建立,比如诚信体系的建立只有通过有秩序的商业发展才能够做到。我们说无商不奸,商人见钱不要命,但是如果一个国家把权力和商人分开,商业就不得不诚信。之所以出现毒胶囊事件、苏丹红事件,就是因为政府处罚不力,地方政府保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商业文明或者商业社会包含了现代社会必须具备的一系列原则,包括平等交易原则、契约公平原则、公开透明原则、资源共享原则、市场竞争原则等等。中国的现状是我们不得不走向商业社会,但是对商业社会这些原则最大的破坏力量就是权钱交易。对于这一困局,中国现在还没有破解之道。出现这一困局,不能怪罪于商人,因为政府权力太大了。有些地方的书记,县党委书记,甚至镇党委书记就像一方皇帝一样,权力没有受到限制,所以他用权力就可以交换一切东西。当然,商人本身也是有问题的,有的时候不讲良知和良心,不惜一切手段赚钱,所以纯粹靠商人来规范中国社会是不行的。那么靠谁来规范中国社会呢?当然一是政府的力量,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就是代表社会良知的独立知识分子。

其实,中国城市之间的教育也不均衡,越是优质的学校资源越集中。城市之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和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怎么打破?这个问题反复探讨过,我跟政府领导就说,能不能在农村户口孩子高考的时候减免30分到50分,他说不行,我说为什么不行,他说因为一夜之间中国城市户口的孩子全变成农村户口了。所以,政府也有很多无奈。这就是中国的现状。怎么办?无解也要解,我相信老百姓要解,政府也要解。

所谓的教育资源均衡,除了城乡教育资源均衡之外,还包括私立教育和公立教育之间的均衡关系。一个优秀的教育体系,整体而言公立教育应占到60%左右,民办教育要占到30%至40%。其中,中小学教育方面公立教育应占到80%左右,而大学教育方面公立教育应占到60%左右。美国的中小学私立教育占到了40%,大学教育几乎占到了50%。日本比例要低一点。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私立大学一夜之间变成公立大学。现在很多有名的大学,包括北大、厦门大学等等都曾是私立大学。而现在全国各地的优秀中学、顶级中学很多原来都是私立中学。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允许民办教育出现,但是民办教育出现了两个不正常的现象,真正的民办教育应该是用社会捐款集资来运行,并且永远不以赚学生哪怕一分钱为目的的教育系统。现在举目四望,在中国能够按照这个标准去办中小学和大学的几乎没有。中国的民办大学,按照现在这个办法,一千年都没有办法跟公立教育进行比较。中国的公立教育收学生的学费只占到了整个学校运营资金的50%左右,中国的民办大学是100%,还要盈余20%到30%作为第二年的发展经费。中小学要稍微好一点点。但是中小学要想办真正的民办教育,比办大学还难,原因是中小学学生的最终目的是要考大学,而考大学已经在中国社会体制中形成一个固态,大学的优秀生源已经被当地的第一、第二名中学统领。

以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为例,现在小学招生忙不过来,初中招生也忙不过来,但中考一结束,高分榜上的前50名学生,原则上应该是留在这儿读高中的学生,几乎无一留下来,全部都到扬州的公立学校去了。为什么?因为那个地方出过国家主席,沾点仙气也得去啊。那个地方毕竟每年有十几个到北大、清华去的学生,新东方没有。所以我们就是第一茬麦苗割完以后,把底下的麦苗再给接着养大。所以,我们到现在为止培养出来的最好的学生考上了复旦、南京大学。

不过,我还挺骄傲的,因为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当年投了三个亿,十年过去了,我一分钱没有往回拿,所有盈余都在继续装修校园,继续种树,继续增加体育设施,基本都在做这样的事情。但是中国的私立教育要做起来真的太难了。也许有一个解决办法:中国政府应该有莫大的勇气把其中一部分高校和中小学拿出来,尤其是最好的高校和最好的中小学拿出来做私有化的事情。这样做的理由有两点。第一,公立学校私有化以后,后面的钱就不用政府出了。如果北京政府愿意把某个中学让我来经营的话,那这个学校以后即使亏本也是我来出钱,政府不用每年再往里补贴。但是我收家长多少钱你别管。哈佛大学收多少钱,美国哪个政府管得了?哈佛大学短短十年学费从两万多美元涨到到五万多美元,中国家长还不是拼了老命想要把孩子送进去吗?它的教学质量在那儿,政府不要说什么教育不公平,教育公平是公立学校干的事情,私立学校干的是精英教育。

第二,公立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四年前的全国政协会上我提到了教育经费要占到财政收入的4%的问题,今年政府终于承诺4%要完成,但是我个人认为非常难。中央政府能完成,地方政府呢?因为土地、房价的下降,土地板块收入在急剧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在减少,地方政府首先要满足自己的需求,最后才会想起教育,很少会想到先把孩子喂饱了。我读《南渡北归》这本书时,里面有一个故事让我非常有感触。当时四川有个军阀叫刘文辉,这个刘文辉是我们课本中读到的地主恶霸刘文彩的弟弟,他下了一个特别简单的命令,只要看到县政府的房子比学校的房子修得好,县长当场枪毙,结果是所有的学生都在特别好的校舍里学习。县政府在哪儿呢?在土坯房里,县长死活都不敢住在好房子里,因为一住好房子就被毙了。据说那十年四川的教育蒸蒸日上。中国政府现在要有这样的想法,老百姓真的能跪在地上哭,可惜的是我们看到最贫困的县却有着最富丽堂皇的政府大楼,而孩子们的教学楼,地震稍微摇一摇就倒下来了。

所以,中国的教育弊病远远不只是一个高考问题,是整个体制的问题、体制的改造问题,以及我们在这个体制当中怎么样推动的问题。我不是做基础教育的,有的时候站的立场也不稳,新东方主要做短期培训。但是,我特别希望新东方不管干什么,都留一点良心和良知,所以我只要收到家长、学生的投诉,就会汗毛直竖,凡是被投诉的新东方分支机构都会被我惩罚。但是,新东方离素质教育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今天这个讲话,真是信口开河,只图痛快,也是提醒自己和新东方不要离教育的本质太远。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站在未来的角度思考中国学生的留学前景

——2013年3月30日在留学高峰论坛上的演讲

我们的未来跟现在以及过去密不可分,考虑中国的未来就不得不考虑中国的现状。对于孩子们来说,留学也是一样的道理。

孩子留学能否成功,首先要看他过去的成长路径。坦率地说,这个路径不是学校成绩。因为学校成绩只能代表成功的一个方向,只能说明他学习能力强或者智商比较高。但从一辈子的角度来说,学习能力强或者智商比较高的人并不一定会成功。我是北大毕业的,又在北大当了整整七年老师,碰到高智商的人太多了。我碰到高智商又成功的人很多,碰到高智商但对整个社会完全不了解的人也非常多。

美国有一部奥斯卡获奖影片叫做《美丽心灵》,故事的原型是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纳什患有精神分裂症,他的病情其实没有电影里表现得那么严重,但是在普通人眼中已经很不正常了。有人说把孩子送到麻省理工学院要特别小心,因为麻省理工学院基本上是精神病的集散地。据说有一个被录取的中国孩子生活自理能力非常低,但只要坐到电脑前面,他编程的思维和速度谁都赶不上。当然,这只是个案。大部分父母和孩子都希望过正常的生活。那么,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仅仅高智商和好成绩是远远不够的。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中国父母做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努力把孩子培养成“废人”。大家有没有发现,中国父母培养孩子的成功率不到50%。这个成功率不是指考上大学的成功率,而是指孩子一生获得幸福的几率。我发现很多中国孩子其实没有获取幸福的能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孩子的独立性远远不够。由于如今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过分关照,并把关注点只放到孩子的学习上,其他方面的能力就放到了一边。为什么那么多父母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国外大学对个人独立性的培养比国内大学强很多,这种独立性不仅仅是生活上的独立性,更是思想上的独立性,就是自己会不会思考。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孩子在表面上有主见,实际上这种主见是一种骄横,不是一种思考后的结果。

中国的父母有时会做出比较荒谬的事情。一个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开车把人撞死了,父母用200万美金把孩子给保释了出来。孩子就觉得我老子在这儿,可以保护我。如果当他有一天去杀了人呢?到时父母纵使有再大的本领也保护不了他了。父母用200万美元把孩子保释出来,这样做其实是在把孩子往死里整,因为这个举动就向孩子证明了他可以无恶不作。

所以,孩子的未来跟从小到大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密切相关的,这点对家长来说特别重要。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审视一下孩子的成长轨迹,再从客观的角度把孩子当做是别人的孩子,看看孩子缺乏什么,有什么需要改正的地方,然后跟孩子一起努力去改正。

是否考世界名牌大学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如果父母决定了孩子要走上留学之路,就千万不要有“我的孩子一定要进世界名牌大学读书”的想法。当然,能进世界名牌大学是很好的,能进哈佛、耶鲁,孩子既能得到很好的教育,父母也会很有面子,这是不用说的。但是,如果进入世界名牌大学对孩子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就有点儿得不偿失了。

如果一定要孩子去名牌大学读书,除非这个孩子本身有非常强大的意愿,他有动力去拼命学习,去考托福、SAT等。但是,即使有这样强大动力的孩子进入名牌大学的机会也只有10%,甚至更低。虽然现在名牌大学录取中国学生的比例增加了好几倍,但是想要出国学习的孩子太多,太多优秀的孩子挤在一起,所以机会就少了。比如原来只有10个人申请而录取2个人,现在1000个人申请只录取4个人,你想想几率降低了多少。所以,虽然孩子有意愿,也要做好去不了的准备。今年已经有这样的情况了,孩子按照去年的标准是能够进美国的常青藤学校的,今年只进入了州立大学,理由非常简单,就是竞争加剧了。

总之,如果孩子本身没有一定要去名牌大学的意愿而父母强迫他去的话,会给孩子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因此,关键是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自觉自愿地去发展。

父母对于孩子出国读书要摈弃一个想法,就是“我的孩子出国读书是一个面子问题”。中国父母常会非常骄傲地说我的孩子出国读书了。十年前中国父母说我的孩子出国读书了,许多人其实读的是语言学校,所以当时有一个关于“留学垃圾”的讨论。现在“留学垃圾”不多了,中国高中生出去读书基本上能够进入国外的正规大学。虽然有读不下去回来的,也有以留学的名义到外面什么也不干的,但这样的孩子并不占多数。但是,现在的父母口口声声是“我的孩子要到名牌大学去读书”。原来是只要出国就行,后来是进入国外的大学就行,再后来是要孩子进名牌大学才行。这里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有的时候父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的,考虑这样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好处,是不是有面子。中国人做事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善于从实际的角度和幸福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有没有面子来考虑问题。

举个例子,一个女人背着一千块钱的包在路上走就觉得低人一等,如果背一个上万甚至十万块的包就会觉得趾高气扬。这就是把外在的东西跟内在的幸福扯在一起了。为什么中国的孩子在国外会开着豪华跑车呢?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灌输了一个错误的理念,那就是外在的拥有等于内在的幸福。其实,二者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另外,孩子留学选专业的时候,很多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中国未来服务业、投资业等发展前景良好,如果孩子刚好喜欢这些东西,他自己就会往这个方面去走。如果孩子就是想学文学,但父母没有从孩子内心想要的东西出发,非要让他去学投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当年想当演员,父母死活不同意。孩子很坚决,跟父母抗争了好几年,从在剧组里搬凳子开始,后来成为男主角了。现在,这个孩子很幸福、很开心。父母也意识到孩子追求自己内心的幸福这条路是对的,所以亲子关系也融洽了起来。我想说,幸亏这个孩子扛住了,而我们中国的很多孩子是扛不住的,因为他们还是愿意听父母的话。

父母在为孩子留学操心的时候不要只想着如何进名牌大学,要想孩子到底喜欢什么。其实,孩子进入什么样的大学不重要,关键是要找出大学的特点来。我曾经拜访过温哥华的不列颠哥伦比亚技术学院的飞机修理专业,发现学生们毕业后找到的工作非常好,工资非常高。其实这就是一个选择的问题,不在于是本科、大专,还是博士生、硕士生,而是说学的东西能不能支持孩子的生存需求和内心的追求。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

从面向未来的教育这个概念来说,我觉得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要站在和世界融合的角度看今天孩子的未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地区的概念越来越淡薄,孩子长大以后,地域区别会更不明显。最近我看了一套书,叫做《罗马人的故事》,讲述了罗马帝国的兴衰史,总共15本,我现在读了11本。当时希腊在文化上比罗马帝国先进,罗马人很崇拜希腊的文明。从文化上看,罗马帝国当时是世界性国家,罗马人有自己的拉丁语,但是罗马人几乎没有一个人不会讲希腊语,并且讲得跟拉丁语同样熟练。罗马的贵族和知识分子写东西的时候不用拉丁语写,而是用希腊语写,很多公开场合讲话都用希腊语讲。由这个例子可以联想到现在的中国和美国。美国确实比中国先发展起来,现在虽然中国也发展起来了,甚至未来的经济总量会超过美国,那为什么我们要去美国留学?站在未来的角度看留学,未来50年之内,英语依然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交流语言,不管是书面上的还是口头上的,哪怕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美国,也不能改变这一事实。这同当时希腊语作为罗马帝国的重要交流语言存在一样。从这点来说,孩子出去留学,尤其是本科出去留学,四年读下来能把英语变成跟汉语同等水平的语言。我通过调研发现,在美国本科毕业的中国留学生中,用英文和中文写东西几乎是一样的水平。但是如果是去读研究生,这个水平就下降了,虽然他们的英语写作水平差不多能达到比较好的论文写作水平,但是口头交流的水平比不上出去读本科的留学生。未来,世界上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因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是不可阻挡的,汉语一定能够作为第二辅助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交流。所以,孩子多掌握一种语言,其工作范围就不仅仅在中国,而是可以定位到全球。事物总是此消彼长,当他们学成之后回到中国,假如碰到中国经济衰退找不到工作,一定有别的国家开始兴旺起来,孩子们就可以在全球找工作,语言不再是障碍。

从学习能力的培养来说,国外对孩子的培养角度绝对不只是知识培养,而是对他们的创新能力、思考能力和在学术或者工作中的交流能力的培养。这一点,中国的教育是落后的。到今天为止,中国的大学对学生的考核依然以期末考试为主,而且由于大学教师水平的下降,再加上中国大学的管理行政化等,每年600多万中国大学毕业生中真正的人才非常少,而这些人才未来要成为世界顶尖人才也是非常难的。如果中国的教育制度不改革,这种状况就不会改变。据说中国初中生的数学水平是美国大学二年级的水平,GRE考试中数学部分的难度相当于中国初三学生的数学水平,这样看来,按理说全世界的数学家都应该产生在中国,可惜的是中国这样的人才其实寥寥无几。

中国人的教育在鼓励孩子寻找不同的答案、鼓励孩子独立思考方面做得远远不够,这样的教育应该在中学甚至小学就开始。我做过中国大学毕业生和国外大学毕业生的对照,两批学生抽样调查以后发现,中国大学生思想僵化和美国大学生思想活跃的对比是非常明显的。而中国大学生的想象力是没有规矩的狂想和瞎想,和美国大学生有规矩的、在框架下的想象力的区别也很大。驱动创新的能力是潜移默化地在每一天的教育中催生的,这是中国教育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地方。

从以上几个角度来说,我一直鼓励有条件的父母把孩子送出去。或许学什么专业不是那么重要,因为在国外上大学更多的是学习整体的方法论和锻炼思维能力,而不是仅仅学习某一个专业的理论和技能。

其实,孩子在国内读书还是送到国外留学并不是很重要,营造一个环境才是特别重要的,要在一个没有独立思考的环境中培养出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难度非常大。我们要刻意去营造这种可以让孩子独立思考的环境。而我们也知道,本身有这种意识的父母是非常少的,所以我们为孩子营造这样一个环境就变得特别重要。

我们小时候都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搬到棺材店就去学做棺材,搬到学校旁边就去学校学习了。这就是环境的作用。又比如我腰椎间盘突出,医生建议我游泳,在北京很多宾馆都有游泳池,我就在某宾馆办了一个一年的游泳卡。因为宾馆离我工作的地方也不近,所以难得有机会去游,一张卡最多用二三十次。大家想一下,如果我到了三亚的海边,我会不会去游泳?到三亚的海边我每天很自然地就可以游两到三个小时,并且剩下的时间还能读大量的书,因为那个环境就是游泳的环境。

我不是说孩子在国内读书就没有希望,但是,在国内读书也要让孩子关注我刚才讲的所有要点。父母光爱孩子是不管用的,必须要跟孩子一起设计他的未来,以及一起追求他内心未来的幸福。这才是我们父母要做的事情。

民办教育面临的挑战与转型

——2013年5月18日在“第三届中国民办培训教育行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的演讲

今天演讲的话题是“民办教育的挑战和转型”。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下我们自身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转型或者叫做解决方案。第一是我们自身所面临的挑战;第二是竞争和环境所带来的挑战;第三是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挑战一是自身面临的挑战。这个挑战跟现在的科技发展以及环境是没有关系的,我们大概有超过半数的困境是由我们自身的问题造成的。比如在面临自身挑战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对教育培训的误解。对教育培训的误解是什么呢?

第一个误解是教育培训就是做生意。教育培训是不是做生意?坦率地说,连管理政府、管理正规的中小学也是做生意,如果没有一个正常的经营思路,任何事情都是做不好的。这就像经营家庭一样,同样的家庭、同样的收入,有的家庭经营得非常好,有的家庭却经营得家破人亡,这是不同的经营理念造成的。就像经营一个家庭不仅仅是管理家庭的财务一样,经营一个教育培训机构也不仅仅是做生意。教育培训最重要的是什么?要想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的是你做培训到底想要什么。是想要挣钱,还是想要这个培训机构稳定、有内涵地发展?如果是建立在稳定、有内涵的发展上,那么,到底为老百姓提供什么样的有意义的服务就成了教育培训机构最主要的思考。换言之,提供服务本身并不意味着你收到学生、家长给你交的学费,因为服务背后包含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要有意义—对家庭的成长有意义,对孩子的成长有意义。扫码观看视频(文字版有删改)

由于新东方的上市以及后来其他一些教育培训机构的上市,导致大家认为教育培训机构只要做大了就能上市,所以大家把它当成纯粹的生意来做了。教育是深层次的东西,我一直认为培训是教育的一部分,只要有一个学生走进教室,哪怕只有一天时间,就意味着他在接受老师向他传递的学习方法、思想和人格教育等等,这就是教育。而很多培训机构纯粹把它当生意来做。现在,上市的教育公司有的已经出现问题了。在中国教育领域十多家上市公司中,已经有两三家陷入了困境,有一家已经被退市了。这表明了什么?做生意和培训尽管是不矛盾的,但是如果不把它们处理好,那就是矛盾的。所以所有教育培训机构的同仁们都要回归教育本源。回归教育本源不等于不能当生意做,而是要把教育培训的理念和做生意的理念良好地结合起来才行。

第二个误解是对发展的误解。所有的教育培训机构都希望自己尽快做大。尽快做大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能把投资者的钱吸引过来就行。结果,投资者给了你1000万,他希望第二年能拿回去2000万,所以就会强迫你不按照自己的步伐往前走。你本来就着急,再加上一个比你更着急的人,最后有可能就是犯罪。现在,有很多拿了资本的培训机构,因为有资本、因为着急,就拼命开教学点。有些培训机构一下子就开了500来个教学点。这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基本上就把学校收的预收款都花掉了。其实,你需要的是有一个人用理性的方式把你拉回来。

教育跟别的生意不一样。你发明一个好的电子产品,可以一天生产上万台,而教育有自己的发展规律,违反这个发展规律,最后就会陷入困境。培训机构一定有陷入困境的,之所以现在还活着,是因为老百姓把三年的钱交给你了。现在,有的培训机构最高收到了八年的钱。我不知道怎么会有这么糊涂的人,居然敢交给一个教育培训机构八年的钱。我对新东方的要求是,除了正经的中小学缴费一年一交,新东方最高收费项目原则上学制不应该超过半年,顶级的特殊项目可以收一年的费用,新东方几乎没有超过一年的收费项目。而且,从新东方开办的第一天起到现在,我对新东方还有另外一个要求,就是新东方必须确保账上有一定的现金,万一遇到紧急情况,所有新东方学员退款完毕,新东方依然不会倒闭。

第三个误解是对上市的误解。很多教育培训机构的目的就是要上市。其实,我到今天还对新东方上市感到后悔。我一直认为,如果不上市的话,今天的新东方将会更好,当然我也要面对更加尖锐的内部矛盾和内部问题。上市不一定等于成功,上市只是一个过程,而且我认为一个教育培训机构能够持续发展跟上市没有关系。教育领域不像别的领域,教育领域都是以预收款支付为前提的领域,只要经营好,就不缺钱。有人说,我就想像俞敏洪一样,上市后变成亿万富翁。你变成亿万富翁干什么呢?如果新东方不上市的话,假设做到今天这个规模,我个人的资产比上市之后更多,就这么简单。之所以上市是因为世界需要著名的教育品牌。但是,如果把上市本身视为成功,一定是错误的。不上市不等于目光短浅,急于上市反而是目光短浅的表现。到现在为止,我也认为上市不是新东方最好的选择,它给我带来的唯一好处就是解决了新东方的内部矛盾。

所以,不要把上市当做成功。坦率地说,我知道教育培训机构能上市的没有几个,上市了能成功的更少。大部分教育培训机构上市后面对的反而是失败。以上就是第一个挑战,即我们自身所面临的挑战。

挑战二是竞争和环境带来的挑战。一哄而上、自相残杀,这是中国人做生意的典型模式。这个模式导致教育培训行业自相残杀的现象很普遍。除了教育培训行业,互联网、电商等行业也一样,每100家只能活10家,10家再过两年就剩两家。教育培训行业基本上也是这个情况。为什么犹太人比中国人聪明?因为犹太人做生意的时候是组合性生意模式体系,中国人是单向生意模式体系。如果有一个犹太人开了加油站,一定不会有第二个犹太人再在同样的地方开加油站,第二个犹太人会开一家餐厅,组合以后共同吸引客户,最后大家都赚钱。中国人如果看到邻居开了一个很赚钱的加油站,他绝对不会想到我要另做一个生意,而是一哄而上也开加油站,最后的情况就是加油站扎堆,结果每个加油站都亏本。教育培训行业的情况是如果一家机构的个性化教学比较赚钱,老百姓一交就是几万元,一下子遍地都是个性化教学,所以就变成了自相残杀。毫无疑问,这种自相残杀的模式是行不通的。在全国,至少已经有上千家做一对一的教育机构关门,老百姓交了钱,学习任务没有完成,只能地方政府接手,导致地方政府对现存的教育培训机构严加看管。前一段时间,有些地方的教育局向教育培训机构收取保证金,像新东方这样的上市公司,不用担心我们卷款逃走,但是教育局一样要收。为什么有这样一个政策呢?因为有的教育培训机构把学生交的钱卷走了,老百姓跑到教育局门口示威,所以教育局就向培训机构收保证金。这就是自相残杀导致的结果。

同时,中国老百姓选择的多样化给教育培训机构带来了挑战,这个在新东方体现得最明显。新东方原来的授课模式很简单,能够容纳几百人的大教室加上新东方最有魅力的老师,每一个老师的讲课都让学生无比神往,面对的人群也是一类人群—大学生。但是,现在老百姓的需求改变了。原来只有大学生出国去读研究生,高中生没有出国的,因为家庭没有这个经济条件,美国签证也不允许任何高中生到美国上大学,所以老百姓只能选择在中国上大学。后来高中生出国的越来越多了。新东方刚开始办的是200人以上的高中生班,发现家长不愿意选择,所以就转成小班模式,40人班、20人班等,这样一改,整体都在改,服务的模式也在改。后来发现老百姓连小班都不来了,他宁可多花钱,让一个老师面对一个孩子,说这样才能够精神集中,才能够学好。紧接着又出现问题了,有的家长说,老师,我的孩子是女孩,一定要派女老师。为什么呢?说怕她的注意力分散。为什么全国个性化教学这么蓬勃发展?原因不是因为老百姓有钱了,而是家长自己管不住孩子,把他放在电脑前学习不太放心,也担心孩子的眼睛坏了,因此就只能交给一对一教学。所以,你会发现模式随着老百姓的需求在不断改变。

新东方改了这么多年,从大班教学改到小班,又改到个性化,现在大班、小班、个性化并行,三种模式是不一样的。不改怎么办?不改可能会死,改也有可能会死。新东方的利润率从20%下降到12%,当然,12%还是不错的。许多教育培训机构现在不交税,因为没上市,随便来。用美国的会计准则算算,像新东方一交税,总收入的百分之十几已经没有了。这对新东方来说是什么概念?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模式转型带来的挑战有多大。

社会发展需求也会改变。以英语学习为例,现在由于网络的发展、自媒体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不管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学生,尤其是城市的,学习英语会变成一件极其容易的事情。这会是什么结果呢?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的英语学习已经基本完成了,还需要新东方干什么?新东方现在有这种现象,打算出国留学的学生到新东方的人数减少,重要的原因是很多高中生只要上两个月的课,出国留学考试就能通过了,因为他在家里英语已经学得非常好了。因此,挑战就变得非常大。

社会需求在改变,老百姓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如今,高考补习班几乎没有了,但十年前中国高考补习班多么兴旺。为什么几乎没有了?社会改变了,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一下转变成了平民教育,还需要高考补习班干什么?英语四、六级本来是大学生必考项目,结果政策变了。这就是在中国做培训面临的风险,因为社会改变非常迅速。

新东方每天都在讨论这些问题,有的有办法应对,有的没办法应对。有一个问题新东方应对起来真的是很困难:在新东方教出国留学考试的老师,教完两三年课以后,对这套流程非常熟悉,他知道出国学生的需求,所以回去自己开一个作坊就可以了,没有执照,不用交税,在自媒体上发个信息,十多个学生就来了。这样一来,学生就从新东方跑掉了。因为学生找哪个老师都差不多,而且新东方收的费用可能还贵一点儿。面对这种挑战怎么办?这样的挑战不是新东方一家机构面对的。

为什么新东方收费要贵一些?这里顺便提一下机构正规化、透明化问题。新东方在2002年以前是不透明的,直到2002年我们想要上市了,才开始透明化运作,当然,这给新东方带来了巨大的好处。我不是鼓励大家透明化,我是让大家想一下,你天天想吸引投资,投资来了第一件事情要干什么?首先是财务全面公开,不能有任何虚假数据。财务全面公开意味着你账上的所有东西都得向其他所有部门公开,结果是成本迅速增加,这也是一个风险。也就是说,这其实就像人的成长一样,小孩子八岁的时候,不能让他读《红楼梦》。一个教育培训机构应该在什么时候发展,就按照它的发展规律去发展,不要拔苗助长,不要吃过多的营养药。

挑战三是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挑战是所有教育培训机构面临的最大挑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习习惯改变了。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新一代人的学习习惯已经完全改变了。学生已经习惯了上网查找信息,包括上网学习大量的视频课程等等。

第二,孩子们的注意力被分散了。年轻一代的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不会超过半个小时,而我们这代人注意力至少能集中两个小时之上。现在的孩子五分钟不看短信就难受得不得了,三分钟不上微信就痛苦得不得了。因此,他们从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学习就成了碎片化。我去年到美国时发现,很多大学教授录制的视频课程不超过15分钟。教授们表示,15分钟以后,学生的注意力已经不在课程上了,所以网络课程最多录制15分钟。面对新一代人学习习惯的改变,甚至行为习惯的改变,你不得不跟着改变。在新东方的面授课堂上,如果一堂课是两个小时,要休息四次左右,哪怕中间让学生休息五分钟,课堂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在海洋上长大的,你不能让他在陆地上走。

第三是网络教育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状态。怎么样利用手机,怎么样利用电脑,怎么样把它们联动,甚至考虑网络教育未来怎么样跟电视结合起来,以及再进一步考虑怎么样跟虚拟空间结合起来,以及跟立体化的虚拟教学结合起来等等,这都是人们每天在思考的问题。

针对以上三个方面的挑战,我们需要努力转型,积极应对。在我看来,未来教育培训有三大模式:第一是地面教育,第二是平台提供商,第三是内容提供商。

首先,教育培训领域的地面模式一定会存在。就像看电影,你必须走进电影院才能看电影,才能知道在电影院看跟在网上看是不一样的,因为它完全是体验式的。所谓体验式就是必须走到现场。当学生来到老师面前的时候,他上课的感受、注意力,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放心程度等都是与网络教育不一样的。所以,地面教育会永远存在。但是,地面教育一定会被网上教育部分取代,因为网上教育有它的便利性,高科技特色也会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乐趣。所以,我估计未来地面教育将会占到整个培训教育总量的60%左右,网上教育占到40%。这个情况的发生就是未来三五年的事情。现在地面教育占到90%不到,网上教育超过10%。

其次,未来最大的网络教育体系是平台提供商。现在很多在线教育都把内容和平台一起做,最后肯定不行,因为不可能同时做两件事情。你没有那么多的钱,即便你有那么多的钱,也没有那么多的人才,因为做平台的思维和做教育内容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大家发现,国外的大型内容提供商现在又火起来了。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内容原来是在纸面上的,现在将内容完全卖给了平台提供商。他们自己不做平台,因为他们知道这不是自己的强项。

新东方未来的定位首先是一个地面教育商,然后是内容提供商,至于平台我们会尽量利用别人的。谁做平台做得特别好,我们就把内容提供给谁。当然,新东方要把内容做好,至少也得十年的时间。只要内容到位,你就永远不会死。而且,做内容还不能自己独立做,必须找全世界最好的机构一起来做,这就是为什么新东方要跟剑桥大学出版社等著名大学出版社成为战略合作伙伴的重要原因。所以,你自己要先定位好,未来你是做店面为主,还是提供内容为主,或者做平台。你不能什么都做,做全就是做死的代名词。

同时,大家也别那么着急。教育的网络化绝对不像电商的网络化那么疾风骤雨,它是一个慢慢转型的过程。真正伟大的平台商的出现还要五到十年左右。现在有的小机构在提供平台,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因为它分散资源,分散资源以后,就会让地面教育机构活得更加艰难,这是必然的。但是,平台商把地面模式消灭是不可能的。

请大家牢记两件事情。第一,要成为专业化的教育培训机构,千万不要语文、数学、地理、历史一起做。现在很多机构都想上市,因为上市要规模大,所以就拼命做大。不要一看新东方做英语,就赶快做;一看新东方做数学,也赶快做。尤其是机构规模较小的情况下,一定要想明白该做什么。你把一两件事情做好,就能成为当地或者全国的著名品牌。举个例子,如果大家一提到数学教育就马上想到的是A机构,那说明A机构做得不错;如果大家一提到数学教育,想到的又是A机构,又是B机构,这就说明A、B都做得不算最好。新东方之所以还能立住脚,是因为大家一想到英语,就想到新东方。你做好一件事值钱,你做好几件事反而不值钱。所以,大家不要随便学新东方。第二,一定要做立体化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除了内容本身以外,要设计出线上线下都能够用的模式。提供教学内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背后含有大量的知识内涵和高科技。这给新东方提供的机会非常多,挑战也非常大。

我相信,在中华文明的熏陶下,这个国度的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会成功。所以,我们的教育培训机构会越办越好。

中国民办大学的困境和高等教育的四大问题

——在中美教育高峰论坛上的演讲

讲到中国的教育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感觉到有点失望,因为我们讲教育改革讲了这么多年,其实很多本质的东西都没有改掉,而且有些最关键的东西似乎有越改越糟糕的倾向。实际上,中国近20年来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其中第一个进步就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尽管大学扩招得有点过分了,但是大学扩招不是一件坏事。中国的特点是一松就乱,一紧就死。大学扩招尽管导致大学毕业生有点过剩,但是这件事情本身依然是件好事。不管大学本身的教学质量是上升还是下降,中国每年增加了几百万受过四年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因此这件事情本身提高了国民整体素质。我们上个世纪80年代进北大的时候,全国的大学生人数加起来大概不超过20万。所以,实际上我们的高等教育是有进步的。

高等教育的第二个进步是国际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越来越多的大学愿意把老师送到国外去进修,就像刚才特洛伊大学的厄尔讲的一样,他们也愿意把老师送到全世界各地去进修,进行学术交换。其实,在中国,最基层的大学都在这么做。我去年接手的耿丹学院是一个三本的民办高校。民办高等教育实际上处于中国高等教育的最底层,因为大部分民办高校都是三本学校。但即使这样,耿丹学院今年一年也送了大概几十位老师到国外去进修,进修时间是两个月到四个月。你可以感觉到,实际上中国的大学在往外走,积极和国际接轨。另外,参与交换学生项目的大学越来越多,中美之间的这个项目叫CHEPD。所以,我们是希望学生走出去的。

第三个进步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积极引进国外的博士,特别是在国外有教学经验的人才回到中国来。我们的课程有时不自觉地变成了双语教育。这个也有例证,我们引进的一个博士毕业生在国外已经教了五年书,他的课堂是双语教学。一个有着国际教学经验的老师在面对中国学生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把国际化的理念带回到中国的大学课堂中来。所以,我能感觉到这些进步,大家都在不遗余力地努力。

同时,我看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国大学的经费不够,因为中国的大学不动用民间力量。我常说,从解放到现在六七十年的时间中国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不再相信民间力量。尽管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终于让民间力量的一部分释放出来了,尤其在经济领域。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当初不是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允许个人成立公司,并从小公司壮大成大企业,今天的中国经济绝对不可能这么发达。现在中国的民营经济已经占到了中国GDP总值的60%左右,而提供的就业机会占到了70%左右。这就是民间力量,要相信民间力量所带来的变化。但是,让我们感到有一点纠结甚至有点失望的是,教育领域一直没有对民间力量真正地开放。教育同经济一样,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所有的私立教育就全部给卡断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迎头赶上了,但是教育领域到现在为止依然没有任何真正鼓励民间教育力量的一系列举措。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关于耿丹学院有两件小事,但对我来说是天大的事情。第一件事是转设,就是要把耿丹学院变成一个独立的不依附于其他公立大学的民办大学。我们国家有规定,转设必须要有500亩地,并且每一分地上只能待一个学生,也就是每亩地只能招收10个学生。现在耿丹学院的状况是460亩地,差40亩地。耿丹学院的学生共有接近6000人,但是按照规定,460亩地只能有4600个学生,因为每分地一个学生。这样的规定是很荒谬的。理由非常简单,在北京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非要增加到500亩地,并且一分地上只能待一个学生,土地多浪费。大家去看看美国的纽约大学就明白了。纽约大学在城里,也就那么十几栋楼,却有接近四万名学生在里面上学。僵硬的规定,不可变通的规则,导致耿丹学院的转设工作遇到了困难。当然我们还会继续做说服工作,抱怨是没有用的。

第二件事是民办大学的老师待遇低,社会地位也成问题。民办大学的老师和公立大学的老师待遇是不一样的。公立大学的老师退休以后的保障很好,属于半公务员制度。民办大学的老师则必须完全按照社会保险来安置,而且退休以后收入会急剧下降。所以,我们即使以更高的工资和待遇来吸引老师,也吸引不到公立大学的一般老师。虽然社会主义的原则是讲究公平,但实际上却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而且公私分明,几乎总是褒公贬私。由此可以看出国家政策对民办大学和公立大学是不一致的。

我不是在抱怨,我只想说中国教育不善于利用民间力量,所以到现在为止中国优秀的、顶级的私立中学和私立大学是不存在的。实际上,私立教育的兴起能减轻国家的教育负担,看看全世界的私立大学就可以明白,经费是不用愁的。为什么?民间力量会把经费补充进去。像我这样的人接手耿丹学院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把我一辈子赚来的财富用于耿丹学院,把它变成优秀的私立大学。但是接手一年以后,我开始犹豫了,因为我发现国家对于这样的事情其实根本不在乎,不在乎的话肯定就白做,谁都不愿意把自己一辈子的积蓄扔进去,最后发现这件事情是白做的。

对于政府来说,利用民间力量办学就是一个鼓励问题,不需要出一分钱,一鼓励民间的钱就出来了。我问过中国很多的著名企业家,他们都说,只要有一个合适的体制,他们都愿意成为大学的捐款者。因为放眼世界上的著名大学可以看到,一个人如果想要流芳百世,给大学捐款几乎是唯一的办法。杜克大学怎么来的?杜克就是一个烟草商,但是现在人们想到杜克,就觉得他很伟大,因为他有一所很著名的大学。很多大学也是如此,比如斯坦福大学。斯坦福曾经想把钱捐给哈佛,哈佛不要,不理他,结果他一生气自己办了所大学,就办成了现在跟哈佛较劲的一所大学,不是哈佛第一就是斯坦福第一。所以,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国际化的问题,而且是如何利用民间力量办教育,如何把民间财富活力调动起来,支持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历史上中国的教育体系以私塾教育为主,中国几乎所有的公学都是辛亥革命以后才有的,中国有着民间教育的传统,为什么不利用民间力量呢?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一个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二个重要问题是教育均衡问题。什么叫教育均衡?我最担心的是乡下人再也接受不到好的教育。我是乡下人之一,30多年前我在农村中学上学,最后通过三年高考到了北京大学。当时北京大学的农村孩子占的比例差不多是35%,而现在北京大学农村孩子占的比例最多只有15%,真正从农村来的10%都不到。我对北大学生做过一个简单的调查,发现80%左右都是来自有政府背景或者有钱人背景的家庭。大家都会问:是不是因为录取上有问题?比如这两天报道的中国高考作弊,在河南一个县有100多个学生有枪手替考,报道说这些被替考的学生的家长要不就是有钱的,要不就是当官的。但是我认为北大的学生应该100%都是自己考的,但是这些学生怎么大多数是政府家庭和有钱人家庭出身呢?我回到家乡又做了一个调查,结果发现这是一个必然现象。我从当地村长开始调查起,发现村长和村支书的孩子基本都在当地最好的幼儿园学习,乡长和乡党委书记的孩子在当地最好的初中学习,县长和县委书记的孩子在当地最好的高中学习。不管我们怎么宣传教育公平,都很难做到让政府领导的孩子按区划片上偏远的学校。他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都接受了当地最好的教育,因此他们的子女走进中国最好的大学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这就说明中国农民和工人的孩子智商并不低,而是他们从一开始就得不到好的教育机会。我回到家乡问了一下我们村里的孩子,上当地最好的初中几乎都是没有希望的,他们上的是乡村的小学和初中。乡村初中毕业以后,他们怎么可能有能力一下子到省重点高中,根本就进不去,因此也就进不去中国最好的大学。所以,中国教育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教育均衡的问题,是中国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有钱有势家庭的孩子和无钱无势家庭的孩子怎样在教育上达到比较好的均衡状态的问题,而不是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教育差距问题。当然,随着互联网教育,像MOOC课程的开始,可能有一些办法。比如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我们是有机会让落后贫困地区或者是农村的孩子接受到优质教育的,但要做到这点需要政府在政策上和资源上的大力支持。如果教育不均衡,中国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而一个社会两极分化到一定程度就会崩盘。

第三,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还有一个结构调整的问题。这个话题一说起来就特别敏感,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我在教育组,民办教育的代表很少,90%都是公立大学的校长或者党委书记,最起码也是系主任。教育组毫无疑问不可避免地会讨论教育去行政化的问题,大家空谈的时候,每个人都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不应该这么行政化,否则就像有一个政协委员所说的那样,中国只有一所大学就是教育部大学,除了教育部大学就没有别的大学了。我不是批判教育部,我知道教育部很难做,因为教育部还要跟上面的制度保持一致。我也知道具体的改革是很困难的,比如教育去行政化。我问了很多大学校长:如果你这个校长不是教育部任命了,也没有了部级、局级待遇,让整个大学的教授来选你,你干不干?大部分校长是犹豫的,甚至干脆说不干。为什么呢?第一,他们说我们让教授选不一定能被选上。第二,他们说我们在教育领域辛辛苦苦奋斗这么多年,好不容易当了校长,现在也算副部级干部,你把这个行政化一拿掉,我们所有的基础都没了,待遇也没了,我们过去的奋斗算什么?所以行政化已经根深蒂固了,一旦涉及个人利益,即使有教育理想的人也不愿意放弃。坦率地说,在这样的教育系统中,唯上不唯下的教育行政化体系如果不改变的话,大学应该有的特质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因为大学需要独立的创新,需要独立的学术研究氛围,需要互相争论,甚至不留面子地互相探讨。所有这一切,当你面对一个可以罢免你的官员和可以罢免你的校长,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作为这个体系内的一员,你只会想,上面的人想听什么,我说什么。所以,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目前遇到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很难解决。但是无论如何,这是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怎么样解决不是我能够想到的,是有理想的教育官员和有理想的中央领导应该想到的事情。这个问题不仅仅关乎中国教育的现实,也关乎中国教育的未来。

第四个问题是教育国际化。首先,教育国际化就不应该是问题,为什么?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凡是有点常识的人都明白,教育国际化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任何人都明白,如果他不把自己变成一个全球公民,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未来。如今中国每年出去读本科的学生接近30万人,而且每年还呈15%的增长,三年前曾达到了100%增长。出去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人也是源源不断。每年中国留学生总人数的增长大概在10%到15%之间,现在总量已经达到了每年接近50万人。除了留学,每年寒暑假去国外游学的学生人数也达到了20万人左右。所以,中国家长其实比任何教育家都明白,孩子必须国际化。家长包括政府官员、有钱人,也包括砸锅卖铁、卖房子也要让孩子出去读好大学的人。我就碰到过这样的家庭,孩子被美国前20名的大学录取了,但是家里钱不够,就把房子卖了。我问家长,你何苦呢?这个孩子在中国也能考上中国前20名的大学,为什么一定要送他出去呢?他说,俞老师,这是一个我的孩子未来80年有没有竞争力的问题,不是上中国大学还是上国外大学的问题。我就问,你为什么认为到了美国去上大学就必然会有竞争力呢?他的回答特别简单,他说,现在这个世界不是中国的世界,也不是美国的世界,而是全球的世界,是把中国和美国加起来的世界。家长这句话说得多到位,比任何教育家说得都到位。

对于中国的教育来说,国际化真不是个问题,各个大学都在强调国际化,这么多的大学跟美国大学联合起来,给学生提供国际化的机会。我反倒认为美国的教育国际化是个问题。我们常常说美国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对全球开放,但是美国人整体上实际上是封闭的。他们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价值观,对全世界真正的了解真的很少。他们了解欧洲,那是因为欧洲是他们的发源地,但他们对其他地方知之甚少,而且固执己见。你要在中国的大街上随便问一个普通老百姓美国总统是谁,都能说出来奥巴马。但我到美国马路上问老百姓中国主席是谁,结果十个至少有八个不知道。他们根本就不在乎这个世界发展成什么样。美国现在每年有多少人到中国来留学的?真的很少。不能说因为中国教育体制落后,因为中文听不懂,你真想要国际化的话,学中文并不比学英文难多少,我周围有一大批外国朋友讲中文讲得溜着呢。因为他们在中国做事情,他们在中国做生意,发现中国生意机会太多了,只要会讲几句外语就能开外语培训学校,就能赚钱了。

今天在座的美国大学校长和老师,我觉得你们很伟大,因为你们真正知道中美大学国际化的机遇是多么的重要。未来50年这个世界的和平一定是中国和美国之间互相谅解、互相理解以后的一种和平。

中国在国际化教育中还可以做一些事情,比如吸引外国人来中国。既然我们在讲国际化,为什么不能有一些大学是全英文授课呢?讲到这个问题,有人认为我是在卖国。我怎么会卖国?香港大学全英文授课,香港理工大学全英文授课,香港科技大学全英文授课,中国大陆的学生每年到香港去读书的很多,都是用英文上课啊。英文授课有几个好处。第一,国外的留学生会源源不断地过来,因为他免去了学中文之苦。第二,大量的学科跟世界科技前沿的信息接轨,你想一分钟之内获取的话,一定是用英文。你如果不懂英文,等中文翻译过来再去读,黄花菜都凉了。中国已经到了这么一个成熟阶段,应该拿出至少十所大学来试点,转成全英文教学。中国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送出去的一大批到美国去读博士的学生,现在有很多是在美国的教学岗位上的,他们全是英文教学。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这帮人请回来,放在一个全英文环境教学,这帮老师是愿意回来的。我曾经问过这些老师,如果我把大学转成一个全英文教学的大学,跟美国一样的工资,你在美国拿五万美元,我给你五万美元,30万人民币一年,你们愿意不愿意回来?不少老师都是说愿意回来的,但是他们有一个附加条件,要给他们一个更加自由的研究氛围。

现在美国人对于到中国来学习的这个需求还不那么强烈。在中国办全英文的大学是吸引外国留学生过来最好的办法。国家现在也在采取一个曲线救国的方法,比如纽约大学上海分校是全英文教学,但是毕竟一年只招收150个中国学生。我们自己办的话成本低,一个大学当年就能转。

另外,有没有可能把我们的大学搬到国外去?我一直认为办孔子学院不是一个办法。因为孔子学院是把钱分散掉的,每年二三十亿人民币,分散以后变成了几百个孔子学院的使用经费。而且在国外办孔子学院的人不乏欺世盗名之徒,招几个外国学生、中国学生糊弄几下,每年拿点教育部的钱,就算把学院办了,也不能颁发学位。现在杜克大学在中国开始办学了,纽约大学在中国开始办学了,英国的爱丁堡大学,甚至伊顿公学在中国也开始办学了,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中国大学也办到国外去?在国外办一所有影响力的大学分校,比如北京大学海外分校,我就不相信没有影响力,外国人不来学?我们中国人喜欢把力量集中起来办大事,也应该集中起来办教育啊。

对于中国教育来说,国际化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怎样更好地推动发展,是我们每一个老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考虑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做,能让中国人得到更好的国际化教育,也是我们要思考的。现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让事情变得更加简单。在网易上的公开课,很多课我都去听,而且不少课我都听完了。现在我已经开始注册在MOOC上面听课了。这些课程大部分都是免费的,而且MOOC课程有一个特点,学生和老师可以互动。试想,教育部国际司有没有可能把一些特别优秀的MOOC课程变成某些大学的翻转课堂?就是让学生学,有助教辅导,最后考试以后可以拿学分。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事情,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学,老师的讲授、互动,学生的讨论,助教的辅导,再把学分结合起来,在基本没有成本的情况之下,就能让大量中国学生接受国际化的教育。我们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如果你能坚持走出足够的距离,哪怕你放慢一点速度,只要前进的方向是清晰的,未来你就能走出别人没有走出来的距离,你就能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风景。

第三章 花样年华“与大学生对话”

走进大学,只是生命真正的开始

——2011年9月2日在“相信未来——2011中国大学新生学习规划公益巡讲”上的演讲

今天的中国在世界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20年前我申请去美国留学的时候,被拒签了很多次;而今天我们想去美国或者西方其他国家基本上都可以拿到签证,这一点表明了我们不断变得强大。但是,今天站在圆明园外,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很贫弱就会受到欺负。这是为什么邓小平总结了一句非常简单的话,叫做“发展是硬道理”。今天的中国有了一定的地位,但是依然不够强大。我们所说的强大,不是说要能够战胜所有的国家,不是说要打到英国大英博物馆或者打到法国的卢浮宫,去把东西抢回来。我们所说的强大,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到精神的强大。

每个人一辈子的历史可以是光荣的,也可以是耻辱的;可以是失败的,也可以是成功的。你想变得成功,你想变得光荣,不在于外在的任何条件,而在于你自身。不在于你现在是什么地位,而在于你到底具备什么样的梦想。很多同学在一路奋斗以后,走进了北京的大学。在座的有来自北大、清华这样的名牌学校的,也有像吉利大学这样的民办学校的。我们进入大学的门槛和分数是不一样的,但是同学们请记住,这只是你人生的一个起点。过去从小学到中学毕业的12年的历史,我们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因为如果我们不努力、不奋斗,就不可能走进大学。但是,走进大学,只是生命真正的开始。扫码观看视频(文字版有删改)

假如我们能活到100岁,那你还有80年的事要做。很多同学说,我现在已经比别的同学差得很远,我未来到底怎么样才能赶上?人最重要的是志向,是内心的渴望,而不是外在的条件。从外在条件来说,人的一辈子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是不平等的。生而不平等,这是一个事实。你出生在农民家里和出生在官宦家里的条件是不一样的,能得到的资源也是不一样的。但是,人一辈子的奋斗过程就是不断地使自己有能力获取更大的资源、实现更大的梦想,并且回过头来把这种资源贡献给社会的过程。所以,当有人问我说:“俞老师,我这辈子还能追上别人吗?像你这样的成就或者像你做的事情,我未来还可以做到吗?”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只要我能做到,你就能做到。因为我的起点并不比你更高,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比你低。人生一辈子不是百米赛跑,如果百米赛跑早跑一秒钟或者晚跑一秒钟,你可能就会早到一秒钟或者晚到一秒钟;人生是无穷无尽的马拉松,不会去计较你的起跑是落后了还是抢先了,计较的是你到底能够跑多远,到底能够坚持跑多久。如果你能坚持走出足够的距离,哪怕你放慢一点速度,只要前进的方向是清晰的,未来你就能走出别人没能走出来的距离,你就能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风景。我希望同学们不要像圆明园一样,最后自己倒成一片废墟,而自己的生命回顾起来也是一片废墟。我希望你们趁着还很年轻,趁着还有理想,趁着还有激情,让生命进一步前行,让生命进一步发出光和热。

同学们,我们现在站在了新的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我们的大学生活。如果我们希望大学生活往前走,我们就不需要太关注过去,不需要关注现在所在的大学是好还是坏,不需要关注家庭出身是农民还是工人,不需要关注长相是好看还是难看,甚至不需要关注未来你到底能不能到国外去读书,因为所有这一切都是外在的东西。外在的东西尽管在一定阶段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从长远的一辈子来说是不重要的。

以大学为例,我们进了北大或者清华这样的大学固然好,但并不是每一个走进北大和清华的学生就必然会成功。很多北大的学生进了北大就不学习了;很多北大的学生由于学习压力非常重,心理很有问题;还有一些北大的学生在大学毕业以后无所事事。但是我看到很多二本三本的学生,他们在经过了自己全力以赴的努力以后,研究生就考上了北大、清华或者是进入了世界名牌大学。我的一个朋友中专毕业以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工作发现中专学历远远不够。他之所以上中专,不是因为他笨,而是因为他的家庭条件实在太差。在当时那个年代,大约30年以前,中专一般都是师范学院,而师范学院是不需要交任何费用的,所以他只能选择中专。工作以后,他发现中专学历远远不够,就开始努力自学,上了大专。考上大专以后,他觉得大专还是不够。现在一般来说要学到本科才能考研究生,但那时只要是大专毕业了就可以考研究生。所以,大专毕业之后,他下定决心要考研究生,而且要考就考最好的学校。所以,最后目标锁定在北大。他辞掉了工作,在北大外面租了一间房子,努力自学了三年,最后终于考上了北京大学政治系的研究生。北大毕业以后,他成了公务员,进入了北京非常好的一个中央单位工作。在中央单位工作的时候,他觉得一杯开水、一张报纸这样的日子不是自己想要奋斗的目标,所以业余时间就来新东方学托福、学GRE,目标是要到世界名牌大学读书。在新东方学了差不多两年,他把这两门考试考过去了,最后通过努力,进入了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毕业以后,他在国外工作了一段时间,刚好遇到中国政府到国外招聘一些在国外毕业后想回到中国工作的留学生,他应聘成功。回国以后,他很快进入了中国的厅局级管理干部的行列。由于他的志向,由于他的努力,由于他中西方文化结合的背景,他很快就成长为了中国比较重要的管理干部之一。有无数的中专生就是以中专生结束了自己的一辈子。但是却有这么一个中专生通过奋斗成了哈佛大学的毕业生。这就是一路奋斗的历程。我们常常说,考入名牌大学需要一些硬性条件,但我们也发现,并不是每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都能成功。

我跟马云有很多相似之处。马云高考考了三年,我也考了三年;马云考的是英语专业,我考的也是英语专业;三年以后,我考上了北京大学,他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这是一所大家都没听说过的学校。如果你曾经听说过这个学校,一定是因为先听说了马云,才听说了这所学校。我跟马云到今天为止还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两个人都可以用英文做报告,我们两个人都只有学士学位。也就是说,我们的最高学历是学士。但是大家可以看到,学校和学位不能阻挡一个人的成长。我曾经认为我比马云要做得更好一点,因为我毕竟是北大的。但是,马云一个人做出了十个我可能都做不到的事情。我做了近20年只做出一个新东方,马云真正的创业,也就是做阿里巴巴是1999年开始的,比我做新东方还要晚。但是他现在除了阿里巴巴以外,还有支付宝、有淘宝。如果支付宝和淘宝再上市,这两个公司的市值将是上百亿美金。

所以,你的成功跟你所上的学校没有必然的联系,跟你内心的冲动有关系,跟你内心的渴望有关系。我常常说,一个人可以过贫困的生活,一个人可以过孤独的生活,但是一个人不能过内心没有火焰的生活,一个人不能过内心没有渴望和向往的生活。我说的渴望和向往不是指你每天渴望吃一顿饭,不是说你每天渴望喝两瓶啤酒,不是说你每天渴望交几个女朋友或者男朋友,尽管你可以有这些渴望,但是一个人应该有更大的渴望。这份渴望就是渴望自己能够变得伟大,渴望自己能够成功,渴望自己能够有影响力,渴望自己能够养活自己、养活家庭,渴望自己能够为这个社会做贡献。这种渴望是你走向未来的强大动力。

一个人就像一棵植物,如果内心没有长大的种子,就永远长不大。如果你内心只是草的种子,你就是草;如果你内心是树的种子,你必然会长成树。在人的心里,树的种子和草的种子是可以变换的,不像自然界,让松树的种子长成杨树是不太容易的,让草的种子长成松树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人是可变的,人的改变往往是一瞬间的事情。只要你内心想要把自己变得崇高、变得伟大,你就能改变。所以,在座的同学都要做到一点,就是要有一颗渴望自己成长的种子。

人的成长有两种:一种叫做自然成长;另一种叫做心灵的成长。在座的所有同学都可以自然地成长,你完全可以预料自己18岁到30岁会是怎么样,30岁到40岁怎么样,到50岁怎么样。经过电脑的精确计算,你能够精确地看到自己90岁长成什么样。我曾经在电脑软件里看到过90岁的自己是一个干瘪的、头发花白、满脸皱纹,但充满智慧的老头。我相信我这个人一辈子可能什么都会丢掉,但是有一点肯定不会丢,就是我对生活的渴望和对创造的渴望。杨振宁教授一直是我的学习榜样。杨振宁教授今年已接近90岁了,还在到处演讲,指导年轻的科学家。人可以不断燃烧,源源不断地发现自己的能量,并不断产生能量。你只要想烧,是永远烧不完的。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只有懒惰的人身体才会不好,而勤奋、有理想的人身体往往不错。年纪大的人中,勤劳的人往往很少得老年痴呆症,那些不需要干活的人则有可能会得老年痴呆症。为什么?他不再行动,不再动脑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像动物一样,是需要干活的。任何一种动物,如果失去了捕食的能力,就会饿死。所以,非洲草原上有被活活饿死的狮子,因为它失去了捕食能力。

我们可以预料自己活多少岁,甚至可以预料自己的长相。但是,你能预料自己30岁能获得什么成就吗?你能预料自己40岁能获得什么成就吗?你能预料自己80岁能获得什么成就吗?你预料不到。人只有这一点没法预料,你永远没法预料你的潜力。但是,你的潜力在什么地方?在你的心里。我从来没有预料到今天我所做的一切事情是我能够做出来的。

今天我能做出一点儿事情来,是因为我对生命有一种内在的渴望和向往。我的家在长江边上,从小坐在长江边看着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看着船来船往,我就产生了一种渴望。这种渴望后来我总结为穿越地平线走向未来的渴望,就是对走向远方的渴望。生命中有榜样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我的生命中有一个家乡的榜样,他的家就在我家的隔壁,这个人的名字大家都知道,叫徐霞客。我从小就听徐霞客的故事。如果说一个榜样离你很远,你可能会把他当做神,比如你把丘吉尔、毛泽东、秦始皇、刘邦、曹雪芹、鲁迅当做榜样,你会觉得他们离你很远。但是,如果你就在鲁迅的三味书屋边上长大,你可能就觉得鲁迅离你很近。所以,我从小就有这样一个感觉:如果徐霞客在400多年前就能够走遍中国的山山水水,把自己走成一个伟大的人物,那为什么我不能?所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从小有一个一般的农村孩子不会有的眼界,就是我希望自己能够走遍中国的山山水水。

人最大的痛苦是什么?就是你如果有一个更加容易的选择,往往就会选择它。更加容易的选择往往导致你降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标准。当初如果有农民工,我就不会那么辛苦地去考大学,因为考大学肯定比当农民工更加难。但是,当你发现一个更难的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达到,它就值得你去努力。

人要有一个向往。我当时的这种向往就是希望自己能够走出去。这样的向往,使我最后能够走进北大。我连续三年高考。第一年高考,英语考了33分,连中专都没有考上。第二年英语考了55分,也是连中专都没考上。但是,由于第三年的努力,我很多门课都考到了90多分,包括英语,而其中成绩最突出的一门就是地理,地理当时满分100分,我考了97分。如果没有把徐霞客这么伟大的地理学家作为榜样,我不会对地理如此感兴趣。到今天为止,中国的几百个城市在什么地方,只要把城市名称说出来,我就可以在地图上几乎毫无差错地标注出来。确实,一个榜样可以催生一个梦想。我已经充分意识到,现在走遍中国是不够的,必须走遍世界。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精彩等待我去探索,有太多的地方等待我去寻找。也是出于这样的目标,当年考虑新东方的上市地点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国。这样选择不是因为我喜欢美国,而是因为我知道,走向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新东方就走向了世界,纽交所会把新东方带向一个世界的平台。

同学们,你们未来的潜力是无限的。不要担心自己现在到底有没有能力。我说过一句话,叫做“不要用你的现在去判断你的未来,因为你的未来不可判断,你要去努力”。我常常听到同学说:“俞老师,人是有命运的。他的命就好,没有办法。有的人生在有钱人家,什么资源都有,大学一毕业就给大把的钱创业,而且天资聪明,一创业就成功。你说我们这些人怎么比?”确实是,表面上看是没法比的,短时间内也是没法比的。但是,从长远来看,一个人拥有的资源并不能决定他一辈子是否必然成功。我们假设有一些人一辈子就可以躺在这个资源上睡大觉,但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没有资源的人最后走向了拥有资源的道路。马云是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孩子,他的父亲是拉三轮车的;我是普通农民家庭的孩子,我的父母是不认字的。但是毫不夸张地说,今天我们都拥有了中国一部分的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当然,我们在尽可能利用这个资源为更多的人服务。

我们讲到一个人的社会资源问题时常常提到命运。有同学说命运是注定的。命运会不会定?有一部分是定的。我刚才说了,你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长成什么样子,这些是定的。除此之外,其他的是可变的。所以,大家要充分地关注可变的命运,而不是关注定下来的命运。什么叫可变的?我们把人的运气分成两种运气:一种叫偶然的,一种叫必然的。一个人如果寻求偶然的运气,生命常常就会比较悲惨;但一个人寻求必然的运气,生命常常就会比较灿烂。什么叫偶然的运气?守株待兔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农夫在等待偶然的运气。什么是必然的运气?如果农夫推断这个地方有动物,把自己变成一个猎人,他可能一辈子不一定只打到兔子,也有可能打到老虎。主动出击和被动生存有天壤之别。一个人吃苦的命也许不能改变,但是命的层次可以改变。我今天会站到这个地方,就是因为自己通过一辈子的努力,经历了一次一次的失败而不罢休。

我常常喜欢讲两个故事,说明心的变化会带来命的变化。有一个故事是讲一个人去考状元的路上碰到一个老和尚,老和尚问他要去做什么,他说考状元。老和尚看了一下他的面相,说你不要去考了,你一辈子都不会有状元的命,你还是老老实实回去吧。但他已经走到半道了,不甘心,就继续往前走。他走到一条河边,发现有人落水了,就跳到河里救起这个人,衣服都湿透了,没办法就又跑回到庙里。老和尚这时候见到他说,奇怪了,你出去了一个时辰再回来,你的命就变了。你的脸上好像已经有了考上状元的脸色了。因为这个人心生了善念。原来这个人很自私,这次却在一瞬间生了善心,救了人一命,所以他的命就改变了。这好像是一个编出来的故事,但是我愿意相信。你的心变了,你的世界就会改变,所以你的命运也就改变了。我觉得努力、勤奋加上正确的志向和目标,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唯一道路。

大学期间到底应该做些什么事情?第一件事就是要认真学习。在大学的认真学习跟中学的认真学习是不一样的,大学的学习是扩展自己的眼光、扩展自己人生的学习。我说的学习是指大学的专业知识。如果我在北大不学好英语,哪有可能做今天的新东方?所以,专业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不喜欢现在学的专业,可以换一个喜欢的。你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个专业,要经过反复琢磨。按理说换过专业的同学应该百分之百地喜欢自己的专业,但是我们在大学做过调研,有些同学换过了专业还是不喜欢自己选择的专业,这就表明有些同学换专业是一个鲁莽的行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美国大学前两年不让选专业,是让学生用两年的时间广泛地培养兴趣。如果你一直学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这是件可悲的事情。一定要寻找自己喜欢的专业。如果不能换专业,就找一个喜欢的专业当做第二专业;如果大学允许你换专业,你要想清楚了再换。所以,在大学里要把最重要的专业知识学好,同时争取学两个专业。

除了专业学习以外,同学们还要利用业余时间读大量的书籍,每两天就可以读一本书。我在大学的时候读了差不多800本书,我能读完,你就能读完。有的同学说,读过书忘了怎么办?你要记住,读过了忘了和没有读过是两个概念。你看周围的同学在读书,而这些书你没读过,你心里应该马上会产生害怕的感觉。所以,读书不光是为了智慧,读书不光是为了知识的扩展,读书还能增强自信心。如果我没有在北大通过读书建立起自信,我就没有自信出来做新东方。

在大学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多参加活动。人生最重要的是占先机,在大学时候能够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我发现,在大学里活跃的同学比不活跃的同学未来的发展空间更大。

第三件事是在大学里要多交朋友。与比你更厉害的人打交道,你的进步更快。我从王强老师那儿学到了读书。他一进大学就把自己的生活费一分为二,一半买书、一半当生活费,所以他每个月都要买很多书。我跟他学,他买什么书我就买什么书。读书让我受益匪浅,所以在大学交朋友要尽可能交勤奋好学的。

在大学要做的第四件事是要照顾所有同学的情绪,尽可能为其他同学服务。大学里有两种类型的同学:一种同学只关注自己的成绩、自己的利益、自己如何在竞争中取胜,从不关注别人。这种人毕业后进入社会,靠着这种心态在社会上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因为这个社会不会接纳只为自己争取利益的人。所以,同学们在大学的时候要关注别人,把好处尽可能地留给别人,坏处尽可能地留给自己。这样你就能得到同学的信任,将来你有事情的时候,就会有人帮助你。我在大学的时候,坚持了四年给宿舍打水、扫地。后来我做新东方的时候找大学同学帮忙,他们都愿意帮我。他们觉得我在大学是一个不错的人,是一个愿意帮助别人的人。所以,我们就这样组成了一个大学同学的团队,一起干新东方。我今天的交往圈已经非常非常广泛了,但是我最好的朋友依然是大学的同学。

在大学,我们要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尽可能地在感情上有所收获。我说的不仅仅是友情,还有男女之间的感情。在大学如果有机会谈一次恋爱,也是非常好的收获。我在大学就没有女孩子跟我谈,你们如果有这样的机会,要抓住机会。当然,不是为了谈恋爱而谈恋爱,而是一定要真正地、刻骨铭心地爱上对方。因为,只有真诚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爱,才能带来真正的成长。如果彼此真的相爱,要爱得一心一意。一心一意不是指在大学只能谈一次恋爱,而是指谈的时候只能谈一个,因为一段真正有归属的感情是在一段时间内心无旁骛地、深深地爱着另外一个人。如果你真正爱上了,你要爱得大度。我说的大度,不是让你把男朋友或者女朋友拱手相让,而是大学里人才济济,今天有人爱上你,明天他/她有可能爱上别人。有时恋爱中会出现比较特殊的现象,在大学时我们班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两个男生是哥们,其中有一个男生有女朋友,大家一起玩,结果最后另外那两个人玩到一起去了,把这个男生搁到一边。最幸福的爱情是两个人同时爱着对方或者是两个人同时不爱了。爱情最痛苦的是什么?你还深深地爱着对方,对方已经不爱你了,而你爱对方的心怎么也放不下。去年,某大学有两个学生谈恋爱,后来这个女生不爱这个男生了,这个男生还深深爱着这个女生。这个男生怎么也过不了这关,最后男生跑到女生宿舍里,把女生从窗户推下去,然后自己也跳下去了。这是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但又是一个卑鄙的爱情故事。这里的卑鄙在于这个男生的卑鄙。如果真心爱着对方,就应该祝福他们,而不是去伤害他们。所以,如果换做我,我一定祝福他们。你不能因此而毁掉自己的生命和别人的生命。所以,如果你碰到了这样的痛苦,一定要用大度的方式去解决。

如果在大学里没人爱你怎么办?不一定每个人都要谈恋爱,也不一定每个人都有机会谈恋爱。就算你想谈,也有可能没有任何人跟你谈。我的第一次恋爱也是最后一次恋爱,是我大学毕业两年以后,我当时25岁了,在北大的校园里找到了我的女朋友,她后来成了我的老婆、我的孩子们的妈妈。所以,即使是迟到的爱情,那也是真正的爱情。如果说今天爱情没有如期而至,你就耐心等待,就像今天你没有成功你就耐心等待一样。在等待中去寻找,在等待中去努力,在等待中相信自己未来总有一天能够走向成功,走向辉煌。不管今天你的环境如何,不管今天你身处何地,只要你心中有生命热情,只要你相信你的未来总有一天会变得更加美好,只要你相信努力和奋斗的力量,你就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每一个生命都应该活出不同的精彩

——在“梦想之旅——2013中国大中学生励志系列公益讲座”咸阳站的演讲

我们在成长中总是在关注自己不该关注的东西,而应该关注的东西我们却从来不去关注。我们关注我们的长相好不好看,关注我们上的大学是否是重点大学,关注我们的家庭是有钱还是没钱,还关注其他有钱、有地位的人霸占着社会的资源等。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去关注自己到底应该怎样成长。当我们忘记了自己不该关注的东西,而真正去关注应该关注的东西的时候,才是我们生命和成长的开始。

一个人命运的改变跟上什么学校没关系,跟家庭条件没关系,跟外表长相更没有关系。所以,要接受你不可改变的事实。不管你长得高还是矮,不管你长得胖还是瘦,这就是爹妈给你的。每一个生命在这个世界上都会活出不同的感觉,所以,你别在乎别人的感觉,只在乎你自己的感觉。而我们在乎别人的感觉的时候,一定会有这样一种心态,就是我们总想从别人的眼中看到我们自己的价值。我们常常会说别人眼中看到的自己怎么样,比如别人眼中看到的我是一个窝囊废,成绩不好,家庭很贫困等等。当你活在别人眼中的时候,你就永远没有你自己。所以,第一步就是一定要忘记别人的眼光,因为只有忘记别人的眼光你才能够成长起来。

我在北大读书的五年是一段无比痛苦的经历,后来我做了一个总结,就是我永远在看别人的眼光。因为我是从农村直接考进了北大,而且高考连续考了三年,心中很自卑。考上北大的一瞬间我非常兴奋,但当我走进北大以后发现自己是如此土的一个人。新东方的创始人很多都是我的大学同学,他们现在开口闭口依然叫我“农民”“土鳖”。但今天的我其实看上去已经不那么土了,因为经过30年的风雨,沧桑已经掩盖了我的土气,但我的内心依然很朴素,因为我一直认为“土的坚持就是洋的胜利”。但我在北大的时候并没有这样的胸怀,因为人的成长需要时间。

刚进北大的时候我还有一丝骄傲,因为我们班50个同学要分成三个小班来学习,我一下子就被分到了A班,因为我的英语考分接近满分。但过了不到一个月,我就被调到了C班,C班叫做语音、语调及听力障碍班,非常悲惨。人一辈子要找一个立足点,如果在同学面前你一无是处,你一定会自己看不起自己,但如果你有一个方面比较厉害,哪怕别的方面不行你也会有奠定自信的一点基础。所以,你在某一个方面一定要把自己训练成全班第一名。这个第一名不一定是学习成绩,可以是踢足球、打篮球、游泳、唱歌、跳舞等,总而言之要有一样是胜过周围同学的。这样你就奠定了一个自信的基础。

但在北大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往哪个方向突破都是没有办法的,不管是读书还是体育。我后来意识到一点,就是我还是只能好好学习。但我的智商很一般,我从小就发现,在任何方面我要取得和其他同学一样的成就,一定要多花一半到一倍的时间。别人背课文10遍就记住了,我要读30遍才行,但我能把课文记得更加长久,因为在一件事上花的时间和记忆的次数跟记忆的持久成正比。但我在北大的时候,在同样的时间之内,跟我的同学基本上没有办法去比,所以到大二的时候,我的学习成绩排在全班倒数第五名。

进了大学以后,除了读书还有很多别的事情要做,其中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谈恋爱。但我从来没敢去追我们班的任何一个女生。我在北大第一次谈恋爱已经是我在北大毕业两年以后,也就是整整在北大待了七年以后。为什么是七年?因为我在北大不幸读了五年。为什么读了五年?因为我到了大三的时候心情实在是郁闷,这种郁闷就来自于我刚才跟同学们讲的一点,就是我每时每刻都在跟周围的同学比较,越比越觉得自己不行。而一个人最怕两种状态,一种是你本来有这么高,但你把自己看得这么矮,当你把自己看成这么矮的时候,内心就充满了自卑。一个内心充满自卑的人永远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而且会非常敏感,甚至别人的一个眼神都会让你认为是恶意的或者是有点儿看不起自己的感觉。第二种状态是人本来就这么矮,但他非要把自己看得这么高,这就是过分的自傲和狂妄。大学中,过分自卑的人和过分狂妄的人都大有人在。毕业后在未来能够取胜的人,都是能够非常理性地看待自己,内心对未来充满了奋斗精神并且合理地自信的人。这一点,在大学的时候我并不明白,所以大三时我得了一场肺结核。医生说像我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得肺结核,在农村吃了那么多苦,18年几乎没吃过肉,都没得肺结核,结果在北大天天能吃到肉还会得肺结核。我说我学习特别刻苦,但考试成绩总是上不去,又没有女生爱我。医生说这些才是真正的原因。

当你充满了自卑的时候,连身体都会生病。但这场病其实救了我。因为我一下子跟同学拉远了距离,上一届的同学已经离我远去,下一届的同学跟我不熟悉,所以,我想跟别人比都没得比。这个时候,我突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下子胸怀宽广了——为什么我要跟人比,我就是我自己。我给自己定了一个不太高的目标,就是先满足于自己拥有的。当时我拥有的是我可以在北大毕业,但我知道自己一定得不到高分,所以目标是“60分万岁”。我在北大毕业时候的平均分是67分,依然是全班倒数第五名,但毕业的时候我已经有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心态。在毕业典礼上,我讲了这么一段话:“同学们你们都很厉害,我追了大家五年,一直没有追上,还得了一场病。但是,请同学们相信,只要我还活着,我不会放弃。你们5年做成的事情我做10年;你们10年做成的事情,我做20年;你们20年做成的事情,我做40年……如果这辈子实在是追不上大家,我会保持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到了80岁以后,把你们一个一个送走了我再走。”其实,当你真心想要追赶的时候,你不需要40年,更不需要80年,差不多你比别人多花5到10年的时间就足够了。但追上去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你要努力让自己成长。

我们靠什么来让自己成长?人一辈子要做成事情有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叫做意愿;第二个要素叫做能力;第三个要素叫做资源。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意愿。

当你有强烈的意愿想要得到什么的时候,基本上你都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当然在不违法的前提下。比如你想追求某一个男生或者女生,但你又不敢,追根到底不是你不敢追,而是没有强烈的意愿去追。有两件事能够挡住你前进的步伐:一是你的意愿不够强烈;二是你太自卑,没有勇气。我在北大没有谈恋爱,看似是因为我太自卑,没有勇气。但后来我冷静地分析了一下,真正原因是我还没有那么强烈的意愿。后来,我有了自信,就问我们班的同学:当时我在北大的时候是不是一副特别悲惨的样子,让你们一看见就想吐。结果没有一个人说我是这样的,他们都说你是一个好人,是一个特别朴实的人,是一个学习特别认真的人,尽管成绩不怎么样,但我们认为你是一个能真正做朋友的人。这就是大学同学给我的评价。我发现,原来我在大学同学心目中的印象除了成绩不好以外,其他都挺好的。

后来,我在分析自己的成长历程时发现,从第一步我就产生了强烈的意愿,这个第一步是指我离开农村考入北大。当时我有一个强烈的意愿,就是我这辈子不能当农民。在当时没有农民工的情况之下,考上大学是离开农村的唯一出路。

我们做事的时候,如果意愿不够强烈,那么就增强自己的意愿;如果意愿已经足够强烈,但不敢去做,那就克服你的自卑。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不仅能帮助自己,还可以逐渐地帮助别人,所以关键在于你要有意愿。有的人就会说,俞老师,你在北大这么窝囊,学习成绩也不好,怎么后来你就慢慢地做出事情来了呢?其实,这还是一个意愿的问题。这个意愿不是说在北大要考第一、第二名,不是说我要成为一个北大的毕业生,这个意愿叫做“成长”。

我从高考开始到今天为止,从来没有一天放弃过自己的成长,这个成长就源自一个强烈的意愿:我每一天都想比前一天更好,而且我只跟自己比。在30年的时间里,我每天坚持写日记,每周坚持写周记,每月坚持写月记,每年坚持写年终总结,这些都是为我自己写,不是为别人。比如今天晚上回去我会想,我今天到底做了什么事情是让我自己成长的。我今天做了两场演讲,一场是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另一场是今天晚上,但演讲对我来说是没有成长的,因为我说过的话已经重复了很多遍。但我把一个事情值不值得去做分成两种情况:第一是这件事如果有利于我的成长就一定值得去做;第二是这件事如果对别人来说有意义也值得去做。所以,今天晚上这个讲座我把它界定为是对同学们有意义的讲座,所以我来到这里。但讲座对我本人来说是没有成长的,所以今天晚上我一定会做一件事情,就是睡觉前打开一本书,至少要读30页。不管白天多么累,我每天晚上不读30页的书我是不睡的,因为我知道这30页的书我读了就意味着我的成长。所以,在你的生命中如果有一天你再也不去跟别人比较,不跟别人比高矮,不跟别人比长相,不跟别人比是富二代还是穷二代,那你的生命就已经开始成长了。

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人走着走着就停下来了,但如果你能够一直坚持下来,你读的书比别人多,那么你的能力会比别人强,而到最后你干出来的事情一定比别人多。所以,意愿跟能力是联系在一起的。

能力是怎么来的呢?能力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没有人能在一天之内把自己的能力提高。人最幸福的年龄就是16到30岁,因为你一无所有,还可以拥有纯粹的青春以及纯粹的爱情,这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可以拥有的东西。但到了30岁以后,你还会有纯粹的青春和纯粹的爱情吗?一般来说不会有了。那到了30岁以后靠什么吃饭?靠你的学识、你的智慧、你的气质、你的经验、你和他人之间的非常美好的关系等,所有这些东西都要靠你从今天开始的每一步做起。所以,抓住了今天就抓住了一切。

我想到了一个笑话。有一位记者采访一位老农民说,老大爷,如果您有一百万愿意捐献给国家吗?老大爷说愿意。记者说你有两套房愿意给国家一套房吗?老大爷说愿意。最后,记者问如果你有两头牛愿意给国家一头牛吗?老大爷就说不愿意。记者就问他为什么不愿意,老大爷说因为我真的有两头牛。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当你去想房子、汽车和财富的时候,所有的这一切都离你非常遥远,好像闪烁的星空一样诱惑你,你通向它们的道路只能是你现在的每一天。所以,抓住两头牛,就像你抓住了每一天一样,而你想象中的两套房子、一百万是离你很远的,所有这些东西都是你每一天努力的副产品,是你能力增加的副产品。所以,一个人一辈子要关注的不是自己会拥有多少钱,而是能提升自己的多少能力。

当然,能力有各种各样的。比如你的个性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你要在大学中磨炼自己的个性,要大度。有的同学腻歪、斤斤计较、小家子气,有的同学喜欢在背后说人坏话,有的同学喜欢占小便宜,有的同学希望别人先为自己做好事后自己才为别人做那么一点点好事……所有这些都是反能力的表现。走进社会以后,反能力会不断地缩小你的世界,最后把你挤压到一辈子无比悲惨的境地。有这样的结局并不是因为这个世界不好,而是你的心胸狭窄和心地阴暗造成的。所以,有太多的个性需要你去磨炼,有太多东西需要你去追求。

能力的训练是一辈子的事情。我到现在为止仍然每天还在训练我的能力,否则我绝对不会从一个北大的普通老师到最后做成新东方,也不可能掌控一家优秀的上市公司。我高中数学曾考过14分,但今天我每个月都要看有几万个数据的新东方财务报表,而且看得非常清楚,能挑毛病。为什么?因为能力在提高,眼光变得越来越敏锐。这就是人一路成长的过程。

除了意愿和能力以外,还有一个要素是资源。在这个问题上,我听到同学们抱怨最多:“资源都被官二代、富二代给占领了,中国社会变得越来越不公平,资源越来越集中,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这样的等到毕业以后连工作都找不到,这一辈子还有什么希望。”其实,有没有希望首先要看大势,也就是看中国有没有机会。在我看来,未来中国的机会比现在还要多,因为一个上升中的社会上升期一般都是100年左右,中国才走了30多年。所以,同学们要相信未来是有机会的。中国是不是公平的呢?中国当然是不公平的,但中国的不公平还不是全世界最不公平的。那么,既然不公平,还有没有机会呢?有机会。原因非常简单,因为中国社会历来都是一个对贫民阶层开放的社会。那开放的社会的资源到底在什么地方?你不能去怪你的父母,说父母很贫困,什么都没有,而官二代、富二代是那么逍遥自在。但是请记住,你们的父母把你们送到咸阳师范学院就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你能够走进这座美好的校园,你心中对父母的感情唯有感恩和感激,其他的都不要再想。

资源怎么争取呢?我开始做新东方的时候,没有任何资源。当我把一个13个人的班级做到了几百人的时候,竞争对手发现新东方已经成为了一种威胁。所以,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把帮我贴广告的人捅了十几刀。我去公安局要求解决这个问题,但公安局说这样的案子太小,他们不管。我经过调查后发现,对方早就把公安局给买通了。这个时候我就面临着一个困境:如果我要继续做新东方,没人敢去贴广告,我自己也不敢;如果我不做新东方,我到底做什么?我已经从北大出来了,一无所有。于是,我下定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

我到公安局门口坐了三天,观察哪一位警员更慈眉善目。终于,我盯上了一位中年警察,他每次进出都对我微笑一下,我觉得这个人大概比较好打交道,于是我就走上去跟他说找你有点儿事,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想认识你一下,能不能到对面小酒馆一边吃一边聊。在小酒馆,他说,俞老师,这件事情你一点儿错都没有,错全在对方,但我帮不了你。你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得找我们的政委和大队长。周末,大队长、政委以及七个警察一起到了我定的饭馆。面对警察我不知道说什么,只能说,哥们儿,干!大哥,干!警察说,俞老师,酒不是这么喝的,不能说你喝一杯,我们大家跟你喝一杯,你得一个一个地敬,连敬三圈。当时的酒杯一杯差不多有一两酒,我一个一个敬下来就喝晕过去了。警察开车把我送到了医院,抢救了五个半小时。我醒过来以后,发现警察都站在我床前。他们说:“俞老师,被你吓死了,以后再也不跟你喝酒了,但冲着你的不要命,也冲着新东方不干任何坏事,从此新东方不会有任何安全问题。”20年过去了,新东方安然无恙。

同学们,资源是你争取来的,我从没有任何资源到跟警察成为好朋友,后来跟街道居委会成为好朋友,跟上级领导成为好朋友,跟各个教育培训机构成为好朋友。为什么?一切凭着努力,凭着真心,当然还有一点就是凭着新东方做的是好事,不是坏事。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有很多东西可以预料,你可以预料自己30岁怎么样,50岁怎么样,80岁怎么样,你可以知道自己一路在变化。但是,有很多东西你无法预料。你30岁的时候到底在干什么?50岁的时候干什么?80岁的时候干什么?所有这一切都是你从今天开始的选择。你要选择你的生命是伟大的,还是窝囊的。窝囊和伟大不来自于外界,不来自于你在什么地方,而来自于你内心的全部选择,来自于你能否坚定不移地付出努力,因为每付出一份努力你就有一丝收获。我相信每一位同学都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窝囊的人。如果你想要有一个伟大的、充满乐趣和惊奇的人生,请从今天开始付出你的努力,不要去关注你50岁以后将会变成怎么样,你要相信的是你50岁以后一定会变得伟大。

经历风雨,共同努力

——在耿丹学院2013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演讲

我为什么要来当耿丹学院的理事长?先要从耿丹学院的历史说起。首先,要感谢北京工业大学,因为耿丹学院是北京工业大学附属的独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是国家公立大学,耿丹学院是民办大学,这是一个民办大学和国家公立大学结合的良好典范,在我所知道的独立学院中能跟国家公立大学结合得这么好的学校其实并不多。

其次,大家如果知道我的历史,也就知道我在几年前就说过,我希望自己办一所大学,而且我一直在为这个目标进行努力。这个时候我知道了耿丹学院,知道这是一所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民办大学,我想如果我自己投入几个亿再去造一个新校园,为什么不把这个钱拿过来把耿丹学院办成中国最优秀的私立大学呢?我非常愿意参加耿丹学院的建设工作,帮助师生一起把这个学校做好。

我在这里也向全体同学和家长们表个态:第一,我们会不断持续地投入来建设耿丹学院,这个投入不仅仅从学生的学费中来,也从我们个人的捐款中来,通过一年又一年的努力,把耿丹学院建设得越来越好!同学们在耿丹学院四年,耿丹就是你们的终身母校。我能够肯定的是,所有同学在未来一定会为这所学校和你在这所学校学习过四年而骄傲。接下来你们可能还会在这里学习四年以上,因为我们已经在对设立研究生课程的资格进行申请。第二,请同学和家长们放心,你们交的每一分学费都会用在学校的建设和同学们身上,我们决不会从这里拿走一分钱,我们只会不断往里投入,请相信我们办学的诚心和衷心。最后,我是非常愿意参与耿丹学院的建设的,尽管我不能投入百分之百的时间在耿丹学院,毕竟我的身后还有一个巨大的新东方教育集团,我不能不去经营。如果我不去经营,新东方教育集团垮了我就没有钱投到耿丹学院来了。现在我做新东方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我个人,很大一部分的目的是为了耿丹学院的发展,这两个机构在命运上已经息息相关了。

接下来我说说“耿丹”这两个字。“耿丹”这两个字特别好,因为一说耿丹,大家马上能联想到“耿耿丹心”,这是中国人为人处世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对人、对事、对父母、对家庭、对国家都要有这种耿耿丹心的情义。其实,耿丹是一个人名,他身上体现出了几个重要的优点,如果同学们也能具备这几个优点,也有可能成为英雄人物。

耿丹是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也是北伐军中最优秀的将军之一。1927年,蒋介石清除北伐军中的共产党员,耿丹就是在那个时候牺牲了。但是,我想告诉大家,耿丹不仅仅是一个军人,他也是一位学者,他在加入北伐军以前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博士毕业生,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是全世界排名前十位的优秀大学,所以大家要知道学习和革命是不矛盾的。只有你学习好了以后,才有底气去做更加伟大的事情。所以,在耿丹身上体现的第一个优点就是爱学习。在大学,学习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

耿丹体现的第二个优点就是人要有梦想。共产党最初的梦想是解放全中国劳苦大众,让每一个人过上幸福生活。现在共产党的任务完成了一半,我们很多人过上了部分幸福的生活,我们的生活状态和财富都比原来要好很多。当然,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一个政党有它的梦想,一个人也必须有他的梦想。如果不是有着为了统一中国去努力这样的梦想,耿丹是不会加入到北伐军的,也不会加入共产党。所以,有梦想你才能做成更大的事情。各位同学在学习之余要想一下,自己这辈子到底想干什么,到底能干什么,是为自己干,为家庭干,还是为了祖国干。我觉得这些都不矛盾。先为自己干,为家庭干,再为祖国干。人一辈子活着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同样的生命、同样的时间里我们能创造出什么来。假定我们在座同学平均年龄活到80岁,我们每个人都有80年的时间,现在过去了18年还有62年的时间,现在大家站在耿丹学院同一个起点上,这62年你能活成怎样?这是由你自己来决定的,尤其是由你心中的梦想决定的。我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之所以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能够做出一些事情来,是因为我心中一直被我的梦想和追求所推动。我从来不认为一个人的努力是白费的,否则我就不会从连续三年高考落榜到最后走进北大学习的殿堂。

同学们最近可能看过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叫《中国合伙人》,主角成东青就是以我为原型的。而且故事基本是与事实吻合的:一个农村孩子高考三年最后走进燕京大学,也就是北大,在北大的时候非常朴素非常土,还得了肺结核,后来留校当老师,因为到外面去代课被北大开除,出来做了个培训机构叫新梦想,和朋友一起合伙,跟美国人打官司,最后到美国去上市,成了一个世界级的上市公司。这个故事完整讲述了我和新东方的故事。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和实际不一样、戏剧化的地方。比如电影描述了成东青在大学追女朋友,但其实在大学没有一个女孩看上过我,我倒是追了很多女孩但没有一个女孩答应我。第二个就是电影中描述了我得肺结核是因为亲吻了女朋友,她有肺炎所以我得了肺结核。如果情况属实,我愿意得一千次肺结核,这样就有一千次的机会去追自己喜欢的女孩。然而,电影真实地展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任何时候遇到任何艰难困苦你都不能放弃。因为你放弃就等于放弃了自己一辈子的精彩,人的精彩是自己争取过来的。

我小时候坐在长江边上的时候就想,为什么长江能够流到天外去我就不能走到天外去?就是这样一心一意要走出农村的梦想激励我三次参加高考,当时在农村高考是唯一的出路。当时连农民工都没有,要是那时候有农民工,现在我应该是包工头了。有时候当人生只剩下唯一一条出路时,其实反而是一条好路,因为你必须沿这条路走下去,也许就走出了一片天地。所以,当你选定一条路时,你要努力走下去。现在你已经选择了耿丹学院,那么耿丹学院就是你大学奋斗的天地,也应该成为你一生的骄傲。北大处分我的时候,一定觉得我这个人是北大最不值得一提的人。从北大出来后,我下定决心这辈子必须要重回北大,必须要带着荣耀带着成就带着骄傲回到北大,现在我做到了。不过我不是带着骄傲回到北大的,而是去资助贫困学生,帮他们完成学业,希望以后他们中能够多出几个优秀人才,从农村来、在北大毕业并干出优秀事业的人。我希望耿丹学院的同学毕业后,未来十年二十年当我们想到你的名字时能够说出:“你是耿丹学院的骄傲。”

耿丹所体现的第三个优点是人要有行动。因为只有行动才能推动你人生事业的完成。一次行动超过一万句的誓言。很多同学一激动就会说我今天要读书,我今天要努力,但睡一觉起来就忘了。很多同学都会在每年的最后一天写“新年决心书”,英文叫做“New year’s resolution”,表明自己下一年要摆脱过去的坏习惯,创造自己的新成就,但每到年底对照自己之前写的新年决心书,却发现列出来的十件事情可能连一件事情都没做完。所以,光有决心和梦想是没有用的,人一定要有行动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实实在在地前行。

所以,在耿丹身上体现了我们需要具备的三种精神:第一种是学习精神,第二种是梦想精神,第三种是行动精神。耿丹学院有四句话叫做“学会学习,决心奋斗,追求先进,争取全面”,是对我刚才说的学习、梦想和行动三个词的进一步阐释。

关于如何度过大学生活,我对大家提几点希望。第一,我希望大家进入大学以后能够抛弃过去追求新生活。进入大学是一个全新的生命的开始。因为大学与过去相比是不同的。我们在中学时永远只有标准答案,如果你不照标准答案去学习成绩就会下降。我想告诉同学,人一辈子最重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独立思考能力,当你拥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判断力、是非分辨能力、自己的价值体系,并且这个价值体系是可以推动国家、民族、家庭和个人进步的价值体系,你才能真正成长起来。在大学的时候不能光听教授和老师讲他们的标准答案,你要学会思辨,多问一句“这是真的吗?”或者“还有别的答案吗?”学到一个历史事实之后都要问一下“这是事实的真相吗?”我们要学会探索、学会思考、学会辩论、学会讨论,我们不要相信专家也不要相信权威,因为他们的观点可能是僵化和错误的。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力,但是我们要放宽心胸,放松大脑,让自己接受来自世界最先进的信息和对我们未来发展最有用的信息。同学们要从标准答案走向独立思考。

第二,同学们要从家庭依赖走向独立成长。耿丹学院是收学费的,而且学费收的比北大还高,同学们能交学费来上学,家庭条件原则上不算太差,这就说明很多同学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原来你们可能一个人住一个房间还带空调,现在要四个人到六个人住一个宿舍,这就是你成长的开始。在宿舍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有很多烦恼,比如有人打呼噜,有人脚臭。我在宿舍的时候碰到过“五毒俱全”的人:打呼噜,脚臭,不洗衣服,让其他人感觉到在宿舍待着没法忍受。这时就看你如何处理了。前年在湖北某个大学有两个学生因为一双臭袜子出了人命。一个学生把臭袜子扔在地上,另一个学生说你袜子那么臭为什么不把袜子收起来,我们闻着都很难受。这个学生说关你屁事,另一个学生就把他的袜子扔到窗外,于是那个学生从床上一跃而起,刚好桌子上放着一把水果刀,他拿着水果刀一刀正好捅在另一个同学的心脏上,一分钟之内一条人命就没了,另一个被判20年。两个年轻人本来可以在大学成为终身朋友,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我在大学的时候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但是我就处理得很好。我每天晚上把同学的臭袜子拎到门外面去,然后早上第一个起床,再把臭袜子拎进宿舍来。后来我发现他打呼噜的毛病没法根治,有一次我突发奇想把他的臭袜子塞到他的枕头里面,发现他再也不打呼噜了。这就是大学的美好生活,同学之间的点点滴滴最后都能成为美好的回忆。在大学,我们可以用很多办法来和同学搞好关系,因为一个人终身的朋友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大学时代,在大学相对来说还不那么功利的环境里,你是能找到真正朋友的。一般来说,在大学要交八到十个真正的朋友,并且要跟全班同学搞好关系。未来你的生命再也不是依靠你的父母,而是依靠你的朋友,依靠你自己的成长。

第三,同学们要抛弃外在,关注内心。也就是说我们要从关心外在,走向关心自己的内心和成长。我们到了大学以后很多同学都会开始特别关注自己的外表,因为到了谈恋爱的年龄,男孩希望自己显得更英俊,女孩希望自己显得更娇美,这都没有问题。我们也会关心自己的成绩,也会关心同学的家庭背景。有时候同学拎着名牌包而你拎着破书包,同学穿着名牌衣服而你穿着普通衣服。但是这些外在的东西到了大学要学会慢慢地淡化和忘记,当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时候,就是再也没有外表、没有身份上的区别,再也没有大学、没有贫富的区别,你就是你!你在独立成长。因为人一辈子跟别人比,永远比不出出息来。你周围的人最多就比你高一点点或者矮一点点。一个人永远要跟自己比,你自己每天跟自己比,发现自己每天都在进步,你这辈子将会走出连你自己都惊讶的道路来,你会走到你自己都会惊讶的地方去。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人比你更聪明,更努力,他们会走得很远很远。你永远赶不上爱因斯坦,你可能也永远赶不上比尔•盖茨,但是一定会有很多人比你走得更慢,比你更笨。所以只要你坚持走下去,一定会走到人群的前20%中间,再坚持走下去你就能走到人群的前5%。20%的人创造了世界上80%的财富和成就,5%的人又创造了80%中绝大部分的财富和成就。所以,当我们坚持努力,就会点点滴滴进步。我一直在坚持努力,不知不觉用了20多年的时间走出了今天新东方的道路和我自己的人生道路。

最后,进大学最重要的是读书。这里说的读书不仅仅是指专业知识,也不是指你专业课门门要拿100分。这里所说的读书是要读天下之书,读各种各样能够开启你的智慧、启发你的理想、燃烧你的激情的书。我能做到今天,并不是因为我的英语水平有多高,也不是因为我在北大的学习成绩特别好,而是因为我在北大五年本科生活读了接近800本书。从北大毕业到今天我大概又读了两三千本书。现在我还是以每年60本左右的速度在读书。我给大家提一个简单的要求,各种社会、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科学的书都应该读。一年读一百本,平均每三天一本,有的书翻翻就完了,有的书要精读。我昨天和耿丹学院的领导说,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拿出50万块钱给学校买两万本书,两千种每种十本,这两万本书都是我自己认为大学生应该读的书,买了以后让学校放在图书馆。我希望你们能认真去读我推荐的书籍,因为这些书对我的生命成长有意义,我相信对你们也一定有意义。

有一句话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这四条我觉得在大学期间都应该做到。关于读书,学院会营造读书氛围,组织读书会、读书比赛,优胜者会获得奖金,可以得到去中国各地实习或旅游,甚至到世界各地去实习和旅游的机会。第二个叫行万里路,这方面同学们应该自己多做一些。大学一二年级的时候不用去实习,那大学的一二年级做什么呢?做社会活动实践,比如寒暑假的时候做做留守儿童的调研,西藏地区老百姓生活状况调研,新疆地区的治安调研等等。去做做这些事情,让你的眼界开阔起来。我会让耿丹学院相关部门给大家提供一定的调研经费,但是我要看到你的调研报告。这样就能够感觉到你们是在进步和成长。到了大三大四的时候,大家再考虑到一些大的企业、机构和公司去实习。在这点上我有优势,因为我是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的执行理事,北京大学企业家俱乐部的理事长,中关村企业家协会的副会长,所以我手中有很多资源可以给大家提供帮助。第三叫做阅人无数。在学校跟同学交朋友,到社会上去就是认识各种各样的人,通过阅人你知道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你的朋友,什么样的人可以和你一起在未来共创事业。对社会上的人有分辨能力以后,你去社会上工作也好,自己创业也好,你会更容易获得成功。我认为我能做成新东方是因为我有认人和识人的能力,就是阅人的能力。你只是傻傻地变成一个书呆子是不行的。第四就是名师指路,对你有启发作用的老师的课要多选。因为大学老师也分各种类型的,有的老师是书呆子型的,只会照着书本念,这样的大学老师通常对大家帮助不大。但是有的老师能够对你进行思想启迪,方法教育,这样的老师大家一定要予以关注。我们也会在耿丹学院安排各类大师的演讲。我们将能聆听到中国乃至世界优秀的企业家的演讲,优秀的教授和思想家的演讲。这项工作已经进入了我的工作日程,并且我已经交代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来做这个事情。但是,不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还是名师指路,都不能解决你本质的问题,最后有一句话请同学们记住了,所有这些都只有在一件事情完成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这就是你必须自己开悟。你必须自己明白,你必须自己通透,你才能够把所有学到的东西用在你的人生道路上。所以,你的独立思考能力,你的领悟能力和判断能力就成了你在大学所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

我们过去是孩子,今天是成人;我们过去是依赖,今天是独立;我们过去可以浑浑噩噩,但从今天开始,你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命运以及祖国的命运都放在了你的肩上。希望同学们能够经历风雨,共同努力,把这个重任承担起来!

要为做人的使命感而活着

——在2013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颁奖分享会上的演讲

编者按:新东方从2007年起分十年共出资5000万元,与团中央联合设立“中国大学生五四奖励基金•新东方自强基金”,用于奖励每年寻访产生的优秀大学生自强之星。同时设立“新东方西部特困大学生专项助学金”,对西部省份的特困大学生进行资助。2014年2月26日,2013年度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颁奖分享会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隆重举行,以下是俞敏洪演讲全文。

今天来到山东特别高兴,很高兴见到了同学们,看到了你们青春洋溢的笑脸。非常开心的是我走出了北京雾霾的范围。雾霾让我这几天很难受,因为连续六天每天的空气指数都是重度雾霾,不敢喘气,不敢说话。我早晨在北京出发时还在咳嗽,结果到了济南下了车以后,我惊喜地发现这里还有蓝天。蓝天在中国尤其是北京很难得。现在,我敢深深地呼吸了,尤其到了校园以后。我发现校园不光美丽,而且还有阳光,还能呼吸,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事情。

新东方2007年以来一直在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提供资助,七年来我们总是被这些同学们的故事打动。上来领奖的这些同学,我们了解他们的事迹以后,觉得他们做了很了不起的事情。他们其实也貌不惊人,有些同学甚至还身有残疾,但是他们在精神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值得我们学习。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人这一辈子好过也是过,坏过也是过。著名作家余华写了一本小说叫《活着》,它描写的是中国的老百姓在社会及政治变革中身不由己地活着以及非常被动地活着。人们经常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但是人最惨的境界是活得不好。还有一句话叫做“人这一辈子活三条命,分别是性命、生命、使命”,这三个层次一级比一级高。

每一个人其实都在为了自己的性命活着。为什么?首先要活下来。上大学为什么?找工作。找工作干吗?拿工资。而拿工资是为了自己活得更好一点。当然,现在工资高的活得也不好,在北京都快呛死了。但光是为人的性命活着,这个人活着没有太多的意义。

昨天我看了一部山东的纪录片,著名的摄影家焦波拍的《俺爹俺娘》。他带领了五六个弟子,平均年龄只有21岁,在山东的一个村庄里住了将近一年,沿着村里的生活轨迹拍了一个纪录片,估计很快就可以公开上映。片子非常感人,所有演员全是老百姓,但是这些老百姓不知道自己在当演员。焦波与弟子们跟踪拍摄了一年以后,从几千个小时的片子里面剪辑出了一个非常有故事性的纪录片。你可以在里面看到老百姓的生活、挣扎,我把观影感受总结为“在绝望中的乐观”。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一个场景是一个农民在年轻的时候写过很多东西,也玩乐器,但是因为农村生活的困苦没有坚持下去。在这个片子里他也学琵琶,老婆跟他争吵,说都吃不饱了还要买琵琶。这个男人说人活着不是为了吃喝拉撒,还需要有精神上的生活。他有精神上的向往,尽管和吃喝拉撒没有关系,但是这种向往让我感到他活得与别人不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