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载体与辽宁新兴产业、县域经济发展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5 19:42:10

点击下载

作者:张展 主编 杨颖红 副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创新驱动载体与辽宁新兴产业、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创新驱动载体与辽宁新兴产业、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试读:

前言

创新是推动我国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是辽宁省老工业基地实现二次振兴的关键因素。2015年7月,在长春召开的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纵览东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明确提出了“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四个着力”要求,为辽宁滚石上山、爬坡过坎关键阶段的各项工作,明确了方向、确立了坐标、提出了任务,成为引领辽宁各项工作的总纲领。2016年3月30日,国务院发布文件,辽宁沈大成为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之一。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及“2011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意义上的协同创新,均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被期冀承载诸多重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第三方机构、金融机构等社会主体的积极参与,以及通力合作。合作需要以实际或虚拟的平台为载体。就企业与高校的合作而言,传统意义上的产学研合作,并不刻意强调谁为主导。2007年6月,国家科学技术部、财政部等六部委联手开展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试点工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着眼于强调“以企业为主体”。2012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2011计划”,“2011计划”中的“协同创新”在强调企业为主体的同时,着力于高校的主动性问题。侧重点的不同,反映出国家对创新驱动力更为全方位的认识,以及更大的推动决心。

高新技术性是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世界各国更加关注实体经济,希望通过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掌握核心技术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联盟和协同创新中心均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和抓手。

创新驱动载体与辽宁新兴产业、县域经济发展休戚相关。本书旨在通过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确定适宜辽宁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从而促进辽宁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全书由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组成。上篇探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包括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联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伙伴选择模型。中篇探寻沈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主攻方向及实现路径,包括沈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沈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沈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效应评价及发展路径选择。下篇探讨2011协同创新载体与县域经济发展供给侧模型,包括2011协同创新的基础模式及衍生模式、县域经济发展供给侧协同创新模型。

本书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校协同创新两个重要创新载体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注重区域基础数据的搜集和处理,并据此进行针对性研究;构建供给侧—需求侧—服务侧模型,进行系统性的协同创新影响要素研究。

本书是张展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12BJY07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区域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及政策体系研究》(12YJA790203);辽宁省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我省高校与县域协同创新的要素集成机制研究》(WR2013002);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百人项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2014921038);辽宁省科学技术厅,《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辽宁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2011401017);沈阳市科学技术局,《沈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主攻方向及实现路径研究》(F11-263-5-26)等课题内容的整合、凝练与提升。

本书由张展任主编,杨颖红任副主编,其他参加编写人员有:史唯、王雪、张洪娟、王姗姗、覃波、张静、张殿军、李景弟、王淼、刘军鹏、司马林、卢奇、何山。全书由张展负责策划、统稿。

本书对区域(尤其是辽宁省)经济管理者、研究者,高校学者和研究生及其他感兴趣的读者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16年4月上篇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

2006年,我国提出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指出:“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文件对如何深化改革、全面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提出了三十条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以生产经营活动为主的转制科研院所深化市场化改革,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或整体上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推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第一章 辽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第一节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

至今,国际社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无公认而严格的界定,也尚无完善的、从增长率等角度进行衡量的方法,对其认识还处于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中。有些学者突出其“战略性”,如朱瑞博(2010)、张和平(2010)等;也有些学者着重其“导向性”功能,如邓江年(2010)、冯长根(2010)等。

2010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从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我国现阶段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二、各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1.美国

2009年,在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中,美国将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列为重点投资行业,航天、海洋及大气等领域也受到特别关注,且新能源成为重中之重。美国推动一场以新能源为主导的新兴产业革命,核心目标是为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繁荣打下坚实基础。来自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上半年,全美风险投资主要投向了以计算机和生物技术为主的新兴产业。

2.欧盟

欧盟将低碳经济的发展看做是新的工业革命,将低碳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以发展高效能、低排放型的经济。欧盟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制定了碳排放指标、碳排放机制、低碳项目推广等,并推出了全方位的政策和措施,统领成员国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欧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是以基础创新为出发点,以产业政策为支撑,以产业资金为依托,促进欧盟各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并希望占领世界的制高点。在“2020战略”中,欧盟提出建立“创新型联盟”以促进中小企业创新成果的转化。德国出台了中小企业创新计划、“数字德国2015计划”等,推动创新型和研究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3.日本

1980年3月,日本通产省产业结构审议会议发表《80年代通商产业政策构想》,宣布把技术立国作为奋斗目标,确定信息产业、传统产业信息化等多个目标,提高了日本的整体竞争力。金融危机以后,日本政府将信息通信、节能和新能源开发、环保、生物工程、宇宙航空、海洋开发等产业作为重点领域进行扶持,并提出“环境能源基础创新计划”“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新经济成长战略”,制定《能源合理利用法》《石油代替能源促进法》等,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4.韩国、新加坡

韩国、新加坡也适时提出,培育和发展各具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在韩国公布的“2016年度工作推进计划”中,将对生物、低碳、无人驾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加大支持力度。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及国际趋势,削弱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消极影响,我国政府高瞻远瞩提出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2010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强调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温家宝总理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提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具备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2年7月)指出,“到2020年,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部分产业和关键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并提出了各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

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第四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听取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思路讨论稿)》编制情况,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工作报告,讨论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思路讨论稿)》和《关于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投融资支持力度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等。第二节 辽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

2010年,在《辽宁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的新兴产业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医药产业、信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海洋产业。2015年,辽宁省政府印发了《辽宁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方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进行谋划部署,提出力争到2020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20%以上。一、高端装备制造业

辽宁重点构建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大连“两区一带”装备制造业两大产业聚集区,主要包括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和重大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新能源装备和环保产业关键技术装备。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分布在沈阳、大连两市,具有一大批国内同行业排头兵企业,形成了具有竞争优势的装备制造业集群。

沈阳重点建设区域分布为:西部——铁西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北部——于洪区特种专用数控机床及功能部件产业集群,东部——汽车产业集群,南部——航空经济区和IC(集成电路)装备产业基地。

大连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有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大连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大连冰山集团有限公司等。按销售收入计算,大连机床名列全国同行业第一,已跻身世界同行业前三强。2010年7月,大连先进装备制造业园正式组建。易威川汽电动汽车动力总成项目、大连野马易威电动汽车及大连易威野马动力总成项目、美国迈艾特精密部件制造项目等陆续落户园区。大连汽车产业园发展汽车整车,包括特种车及其核心零部件制造业,拟建设千亿级产值的汽车产业集群。二、新能源产业

新能源产业重点包括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和燃料电池等。

沈阳市已开发的风场主要集中在康平、法库两县。2015年,位于康平县的中电投东北电力开发公司光伏发电项目开工建设,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四道号水库、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花古水库光伏发电项目正式签约。华源电力有限公司康平柳树屯风场项目快速推进,全县风电装机容量达到60万千瓦。

大连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发展太阳能、氢能和高新技术材料制造业,拟建设百亿级产值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聚集区。

朝阳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分三期建设。落户企业为江西佳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陕西锦祥实业有限公司、中能国电(北京)国际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等。项目包括晶体硅太阳能光伏产业链项目、太阳能硅片、太阳能电池片、太阳能电池组件、新能源产业基地大厦等。三、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产业重点包括纳米材料、先进陶瓷材料、先进金属材料、膜材料、节能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等。

沈阳的新材料产业园区主要有沈阳化学工业园、铁西现代建筑产业园、法库陶瓷产业园、康平碳纤维产业园和苏家屯金属新材料产业园等。

盘锦国家级化工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组建于2005年12月5日,2006年被辽宁省政府纳入“五点一线”沿海重点发展区域,2009年辽宁省综合改革实验区,2011年初开始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已入驻盘锦和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辽宁杰事杰新材料有限公司、辽宁华塑实业集团等新材料产业企业近百家,重点发展特种橡胶、工程塑料及其他化工新材料、专用精细化学品、配套关键原料与中间体等主导产业。四、新医药产业

新医药产业重点包括生物医药、化学制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及医用材料等。

沈阳以建设全国重要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为目标,重点发展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新药、现代中药、化学新药及生物医药产业服务外包等。2003年,被沈阳市政府确定为重点产业集群,同时被定为“沈阳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2008年10月,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东北大输液基地项目正式签约,2009年4月开工建设。目的是建设成为以药品生产和医疗器械生产为两大核心,集研发、生产、销售、康复医疗、职业培训为一体的东北最大的综合性医药产业园。浑南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生产领域包括生物芯片、重组疫苗基因工程、现代中药、抗艾滋病化学制药等。

大连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生物制药、健康产品、医疗器械制造业,拟建设百亿级产值的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

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园重点建设项目有:辽宁成大动物疫苗和保健品项目,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北制药)诊断试剂和生物工程药物项目,天津天士力集团物流项目,沈阳药科大学本溪校区,中国医科大学本溪校区。本溪医疗器械产业园重点发展体外诊断产业、功能性生物医用材料、医用电子诊疗器械、新型一次性医疗器械四个子行业。重点建设项目有开普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大型CT彩超生产项目、吉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动物生物制品建设项目、西门子体外诊断产业基地项目等。五、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重点包括集成电路、数字视听、通信、光电、基础电子及软件等。

以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为目标,沈阳市重点发展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电子核心基础产业、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等。

大连软件园创建于1998年,1999年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2001年被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现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和原信息产业部(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简称工信部)联合授牌和命名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2006年被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原信息产业部联合命名为“国家软件出口基地”,2004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简称科技部)命名为“国家欧美软件出口试点基地”。初步形成了软件开发、业务流程外包、网络通信、IT(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服务、软件技术研发等专业化的产业格局。企业包括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简柏特、HP(惠普公司)、埃森哲、SAP公司、松下会社、诺基亚、索尼等一批大型跨国企业,日本SCSK株式会社、欧姆龙集团、阿尔派、FTS株式会社、古野电气株式会社等众多日资软件企业,东软集团、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信雅达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著名软件企业,以及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海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本地知名软件出口企业。六、节能环保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包括节能节水关键技术和装备、环保产业关键技术和装备、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和装备、环保材料与药剂等。

为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沈阳制定了十年发展规划:到2015年,自主研发取得显著成效,形成环保产业集群,实现产值1700亿元;到2020年,形成东北亚最大的环保产业基地,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实现产值3500亿元。为实现这一目标,沈阳加强了与法国企业的合作,并启动了两个“中法环保产业园”规划建设。中法环保产业园位于开发区中部区域,在新能源装备、环保装备和节能环保服务三大领域与法国企业开展合作。环保产业基地位于沈阳西南部,将建成东北亚最大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群。

辽宁(丹东)环保产业园区成立于2009年2月,是列入国家发展战略的辽宁沿海经济带上的一个新兴省级园区。根据园区功能特点,分为产业组团、科研组团、商住组团三大功能组团。2014年,园区编制《辽宁(丹东)环保产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用地面积约15.14平方公里。环保产业园区规划是以“产业主导、珍惜环境、功能匹配、整合互动、设施保障、低耗运营、弹性因应、持续高效”为整个产业园区的发展理念;坚持园区发展不损害环境为代价的基本原则,注重应用园区长远发展手段,追求园区持续、稳定的竞争力,进而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园区通过面向国内外,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全力把园区打造成科学发展的示范区、环保技术的先导区、生态工业的聚集区。

辽宁静脉环保产业园区地处铁岭、抚顺、沈阳三市交界处。功能定位为建成全国示范性静脉产业基地,建成工业、生活废物循环利用的示范企业群。入驻企业中,辽宁牧昌国际环保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危险废物的方式为收集、贮存、处置,经营危险废物类别及规模为:焚烧HWO2、HW03、HW04、HW05、HW06、HW08、HW09、HW11、HW12、HW13、HW14、HW17、HW19、HW21、HW37、HW39、HW40、HW41、HW42、HW45、HW49;填埋该企业焚烧系统产生的飞灰和残渣(HW18)、辽宁静脉产业园内企业产生的适宜填埋的22大类165小类的危险废物。三个月试生产期间核定焚烧量为2160吨、填埋量为1600吨。许可证有效期限为2016年4月11日至2016年7月10日(试生产期间)。铁岭贵鑫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营危险废物的方式为收集、贮存、利用,经营危险废物类别及规模为:综合利用HW06有机溶剂废物(261—005—06),HW46含镍废物(900—037—46),含铂废催化剂100吨/年,含钼、钨、镍废催化剂1000吨/年。许可证有效期限为2016年3月28日至2018年3月27日。辽宁春天化工有限公司经营危险废物的方式为收集、贮存、利用,经营危险废物类别及规模为:综合利用HW02医药废物(271—001—02),右磷左胺盐废液1000吨/年。许可证有效期限为2016年3月28日至2018年3月27日。七、海洋产业

海洋产业以培育发展海洋高端产业和海洋高技术产业等为重点。

大连海洋经济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是由大连市批准的国有股份制企业,成立于2010年12月,坐落于普湾新区,由大连盐化集团有限公司、大连市国有资产投资经营集团有限公司、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连国有资源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以整合大化、盐化和染化三大企业优势资源为基础,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合力打造“海水淡化和浓海水综合利用一体化”海洋产业集群。重点投资建设海水淡化、海洋化工、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培育与加工、海洋旅游等海洋经济新兴产业项目。

大连海洋生物产业园由中国海洋大学、大连高新区海泰资产经营有限公司、青岛海洋世纪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海洋公共食品开发及海洋药物高端技术开发是其主要科研方向,其目标锁定在“发展成为国家生命科学技术与人才基地、国家海洋与中药现代化基地和国家海洋药物技术中心”的高点。第三节 辽宁与上海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

制造业是辽宁省的第一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制造业创新能力对辽宁非常重要。辽宁和上海同为制造业基地,在此将辽宁和上海制造业进行对比研究,以数据分析为依据探讨辽宁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与上海的差距。上海的相关数据均来自上海统计年鉴,辽宁的相关数据均来自辽宁统计年鉴。

表1-1~表1-13的数据分析表明,虽然同为制造业基地,辽宁制造业与上海制造业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差距较大。一、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综合对比

表1-1显示,与上海市相比,2013年,无论是静态的绝对量,还是动态的变化速度,辽宁省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与上海均存在较大的差距。表1-1 2012年、2013年辽宁省与上海市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综合对比情况

首先,在同一时间节点上,辽宁省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的绝对量落后于上海市。2013年,在科技机构数、开发新产品经费支出、科研经费支出上,辽宁省分别为309个、254.4亿元和259.8亿元,而上海市分别为688个、451.01亿元和350.53亿元。

其次,在时间序列的动态比较上,辽宁省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的增长量同样落后于上海市。虽然在科技机构数量上,2013年和2012年相比较,辽宁增加了45个,上海市减少了81个,但在实质性的科技活动人员、开发新产品经费支出、科研经费支出等方面,辽宁分别为无增长、增加39.2亿元和31亿元;而上海分别增加了0.61万人、41.85亿元和33.05亿元。

最后,在静态与动态综合对比上,辽宁省的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上海市,且有差距越拉越大的趋势。在2012年,在科技机构数、开发新产品经费支出、科研经费支出等方面,辽宁省与上海市的差距较小。进入2013年,虽然在科技机构数上差距稍有缩小,但是在开发新产品经费支出方面,差距再次拉大。在原来具有优势的指标上,如科技活动人员,辽宁省同样落后于上海市。总体而言,2013年辽宁省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与上海市相比差距较大。二、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情况

在2009年辽宁统计年鉴中,高技术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投入情况涉及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五大高技术制造业领域。在2009年上海统计年鉴中,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投入情况涉及信息化学品制造、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六大高技术产业领域。为便于比较,这里采用两地的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五大高技术制造业领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在五大高技术制造业领域,2008年,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总数为1.97万人,其中研究与实验发展(R&D)人员8459人,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7747人;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以及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分别为3.21万人、2.10万人,分别是辽宁省的3.75倍和2.68倍。见表1-2。表1-2 2008年上海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情况  单位:万人三、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支出情况

2008年,在五大高技术制造业领域,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为28.24亿元,其中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20.04亿元,新产品经费支出13.50亿元。上海这五大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为98.50亿元,是辽宁的3.49倍,见表1-3。表1-3 2008年上海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项目数与科技经费支出情况  单位:亿元四、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出情况

2008年,辽宁省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为246.33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为301.27亿元;上海新产品产值为1697.37亿元,销售收入为1642.95亿元,分别是辽宁高技术制造业的6.89倍和5.45倍。此外,辽宁省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出口额仅为97.21亿元,而上海为290.08亿元,是辽宁省高技术行业的2.98倍,差距较大。见表1-4。表1-4 2008年上海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出情况  单位:亿元五、上海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情况

由于未获得辽宁的数据,故单独列出上海2009~2014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第一,R&D人员情况。表1-5表明,上海五个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2009年为2.68万人,2010年为2.52万人,2011年为2.36万人,2012年为2.71万人,2013年为3.27万人,2014年为3.24万人。总体看,2009~2012年,人员数量变化幅度不大。与2009年相比,2014年增加了0.56万人。表1-5 2009~2014年上海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情况  单位:万人

第二,表1-6表明,上海五个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2009年为1.16万人,2010年为1.22万人,2011年为1.45万人,2012年为1.48万人,一直保持增长态势。2013年下降为1.32万人,2014年又增加到1.36万人。表1-6 2009~2014年上海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情况  单位:万人

第三,表1-7表明,上海五个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项目数,2009年为3770项,2010年为4044项,2011年为4767项,三年保持增长态势。2012年降到4165项,2013年上升到4444项,2014年又滑落到3442项。表1-7 2009~2014年上海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项目数情况  单位:项

第四,表1-8表明,上海五个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2009年为103.66亿元,2010年为113.76亿元,2011年为148.19亿元,逐年增加。2012年为147.09亿元,较2011年下降1.10亿元。2013年上升到161.78亿元,2014年上升到192.52亿元。表1-8 2009~2014年上海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情况  单位:亿元

第五,表1-9表明,上海五个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2009年为63.47亿元,2010年为74.80亿元,2011年下降到71.74亿元,到2012年上升为87.86亿元,2013年为106.15亿元,2014年为127.41亿元,三年间的上升额度较大。表1-9 2009~2014年上海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情况  单位:亿元

第六,表1-10表明,上海五个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2009年为84.59亿元,2010年为98.51亿元,2011年为114.78亿元,2012年为128.64亿元,2013年为142.17亿元,2014年为174.98亿元。经费支出逐年增多,且2014年支出经费比2009年多出90.39亿元。表1-10 2009~2014年上海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情况  单位:亿元

第七,表1-11表明,上海五个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2009年为1062.00亿元,2010年上升为1136.51亿元,2011年下降为1008.10亿元,2012年下降为774.48亿元,2013年上升为802.90亿元,2014年上升为930.21亿元。表1-11 2009~2014年上海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情况  单位:亿元

第八,表1-12表明,上海五个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主营业务收入,2009年为1229.20亿元,2010年为1233.92亿元,2011年下降为995.75亿元,2012年下降为777.97亿元,2013年略有上升,为795.01亿元,2014年上升为946.27亿元。表1-12 2009~2014年上海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主营业务收入情况  单位:亿元

第九,表1-13表明,上海五个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出口,2009年为416.96亿元,2010年为380.53亿元,2011年为395.75亿元,2012年下降到305.94亿元,2013年又下降到260.77亿元,2014年回升到359.60亿元。表1-13 2009~2014年上海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出口情况  单位:亿元

综上所述,在高技术制造业领域,辽宁与上海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急需加强制造业科技创新工作。新兴产业的首要问题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是辽宁省特色新兴产业技术推动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第二章 联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一节 国家级试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界定

2009年,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做了如下界定: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自2007年6月由科技部、财政部等六部委联手开展试点工作开始,至2015年10月,共有150家联盟参加了试点工作,另外批复重点培育联盟41家。与战略联盟组织模式、传统产学研结合模式,以及教育部2011计划的“协同创新”相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种组织模式具有特殊属性。

第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建强调“产业”发展目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一词的主语表明了一般性,即其为“战略联盟”;定语表明了特殊性,即其定位不仅是技术创新,而且特指产业领域。在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具有明晰的“产业”发展组建目标:“联盟的构建,要以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例,其组建的具体目标包括:一是有利于解决我国钢铁行业长期遗存和近期出现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二是促进中国钢铁材料品种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三是提供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装备用关键钢铁材料;四是开发钢铁生产过程的高效、低耗和低排放技术。围绕该目标,包括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宝钢)、鞍钢集团公司(简称鞍钢)、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简称武钢)、东北大学、上海大学、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钢研)等在内的联盟成员,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为基础,以7.2亿元作为联盟启动资金,用不到两年的时间,自主创新开发了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实现了系统工艺与装备的集成创新。研制的新一代能源生产用耐蚀、耐温、耐压三种“新一代”钢铁材料品种,为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装备的关键钢铁材料提供了保障。

第二,联盟建设体现市场经济规则与政府引导的结合。根据《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第七条,联盟建设要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即“遵循市场经济规则,要立足于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通过平等协商,在一定时期内,建立有法律效力的联盟契约,对联盟成员形成有效的行为约束和利益保护”;“体现国家战略目标,要符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重点领域,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等政策导向,符合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满足产业发展需求,要有利于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有利于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有利于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有利于促进区域支柱产业的发展”;“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要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发挥协调引导作用,营造有利的政策和法制环境,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推动重点领域联盟的构建”。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重要意义

1.高新技术性是全球新兴产业发展的最重要趋势

美国奥巴马政府十分强调新能源、干细胞、航天航空、宽带网络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期待以新能源革命作为工业体系新的标志性能源转换的驱动力,发动一场新的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革命。日本把重点放在商业航天、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医疗与护理、新能源(太阳能)等新兴行业上,制定了长期的战略方针——“技术创新25”,并加以实施,将其作为日本长期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指南。为应对经济衰退,英国启动了批量生产电动车、混合燃料车的“绿色振兴计划”,希望经济尽快以“低碳经济模式”复苏。韩国制定《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三大领域共17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

2.掌握核心技术是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

技术和市场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两大瓶颈。掌握核心技术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我国大多数企业不仅规模不足,且许多又属于技术跟随型,并不掌握核心技术,往往只专注于某一领域或某一环节,企业研发能力明显欠缺。如何将分散的创新力量整合集中,使之在产业链上发挥各自优势,需要组织方式创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即为组织方式创新之一。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会等通过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一种不同于纯粹外部市场关系或者纯粹一体化关系的新型关系,形成一个相互交叉、互相融合的外部网络。为科技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作出重要贡献。

3.联盟是新兴产业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国家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三大载体之一。2006年,国务院提出要加快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其中,创新型企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是三大载体和抓手。创新型企业的目标是形成我国创新型企业500强,支撑国家核心竞争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目标是形成产业技术创新的联合舰队,对国家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全面支撑。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目标是为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系统服务,为重点产业和区域优势产业集群的结构优化和技术升级提供支撑。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系统集成,支持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结合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发展一批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高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4.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承载诸多重任(1)在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在战略任务和重点中,明确提出要发挥联盟在建设制造业强国中的重要作用: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础作用,建立一批产业创新联盟,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攻克一批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快成果转化;采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新机制新模式,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关键共性重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建立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方向选择机制和鼓励创新的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围绕制造业重大共性需求,采取政府与社会合作、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新机制新模式,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开展关键共性重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2)成为“互联网+”的重要保障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围绕转型升级任务迫切、融合创新特点明显、民众最关心的领域,提出了11个具体行动、7方面的保障措施。其中,第二项保障支撑措施明确提出通过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强化创新驱动,支撑创新能力建设。提出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用合作的“互联网+”产业创新网络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设跨界交叉领域的创新平台,并逐步形成创新网络;鼓励国家创新平台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线开放,加大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等网络化开放力度。第四项保障支撑措施提出在拓展海外合作过程中,通过支持联盟推广技术标准,增强走出去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政府、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及相关中介机构作用,形成支持“互联网+”企业走出去的合力;鼓励中介机构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信息咨询、法律援助、税务中介等服务;支持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与企业共同推广中国技术和中国标准,以技术标准走出去带动产品和服务在海外推广应用。

另有国家各部委诸多文件和举措中明确提出要重视联盟发展。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关于进一步做好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废物资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十二五”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建设规划》等。

21世纪以来,在辽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的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家级、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众多。其归口管理部门分别为科技部、辽宁省科技厅等。三、国家级试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评价回顾

评估、评价结果是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状况的重要表征。这里对国家级试点联盟的评估、评价进行简单回顾。(一)简单回溯

第一,科技部办公厅2012年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评估。根据《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评估工作方案(试行)》,科技部对试点的56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行了评估。这56家联盟包括2010年《关于选择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试点工作的通知》中的36家联盟,以及2010年《关于选择部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试点工作的通知》中的20家联盟。评估采用A、B、C制。其中,半导体照明等26家联盟评估结果为A,大豆加工等26家联盟评估结果为B,分别占46.43%,总计占92.86%;高效节能铝电解等4家联盟评估结果为C,占7.14%,根据规定不再纳入试点范围。

第二,2011年网站建立,2013年8月31日,试点联盟联络组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活跃度评价。为进一步掌握联盟发展情况,了解联盟开展试点工作的活跃度,为管理部门指导试点联盟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促进试点联盟间的交流,发挥试点联盟的示范作用,联络组以2011年网站建立,到2013年8月31日期间的信息为基础,参考分组联络员日常掌握的信息,对91家联盟进行了活跃度评价。包括以上52家,以及2012年《关于发布2012年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名单的通知》中的39家,总计91家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单位。评价采用4档制,其中80分及以上的联盟共14家,占15.4%;得分60(含)~80分的联盟共16家,占17.6%;得分30(含)~60分的联盟共38家,占41.8%;得分30以下的联盟共23家,占25.2%。为便于和2014年度的评价进行比较,本书将以上4档仿照2014年度的评价结论,称为活跃度高(80分及以上)、活跃度较高[60(含)~80分]、活跃度一般[30(含)~60分]、活跃度较差(30分以下)。

第三,试点联盟联络组2014年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活跃度评价。2015年年初,联络组继续开展了2014年度联盟活跃度评价工作,评价范围除涵盖前述91家外,还包括《科技部关于发布2013年度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和重点培育联盟名单的通知》(2013)中的55家联盟,共计应参加单位为146家。其中,116家联盟参加了本次活跃度评价工作,30家未参加本次评价活动(表2-1至表2-5中,用※标示)。试点联盟未参加评价的原因有三种情况:一是与其联系不畅,秘书处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无人负责此项工作;二是个别联盟联系人以各种理由推托不愿提供自评价信息;三是一些联盟秘书处工作失误,提交自评价表错过了评价汇总时间。评价时限为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评价采用4档制,其中,活跃度高(86分以上)的联盟36家,活跃度较高(75~85分)的联盟37家,活跃度一般(65~74分)的联盟29家,活跃度较差(64分以下)的联盟14家。如果以接受评价的116家联盟为分母,则活跃度高的联盟占31.03%,较高的占31.90%,一般的占25.00%,较差的占12.07%。如果以应该接受评价的数量,即146家联盟为分母,则活跃度高的联盟占24.66%,较高的占25.34%,一般的占19.86%,较差的占9.59%,未参与评价的占20.55%。(二)56家试点联盟情况

根据2012年科技部的A、B、C评价结果,对56家试点联盟进行分析,包括《关于选择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试点工作的通知》(2010年)中的36家联盟,以及《关于选择部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试点工作的通知》(2010年)中的20家联盟。

1. 2012年评估结论为A的26家联盟

至2014年,评估为A的26家联盟已经分化为4种情况,见表2-1。表2-1 2012年评估为A的联盟(共26家)的情况

第一,始终处于“高”评状态或经波动至2014年处在“高”评价的状态。此类情况共计13家联盟,占50%。其中,有9家联盟一直1保持高评价状态,占34.62%。分别是半导体照明、TD 、集成电路封测、太阳能光热、农业装备、汽车轻量化、化纤、WAPI(无线局域网安全)、木竹。有4家联盟出现了波动,占15.38%。其中3家联盟,2013年的活跃度评价为一般,但2014年又回到高评价状态,分别为杂交水稻、城市生物质燃气和光纤接入(FTTx)。其中1家,即肉类加工联盟,2013年的活跃度评价为较高,2014年的评价为高。

第二,2014年已经滑落至“较高”评价状态。共计6家联盟,占23.08%。其中,有3家,2013年滑落至较高评价,并持续至2014年,占比为11.54%;分别是乳业、存储和闪联联盟。新一代煤(能源)化工联盟1家,2013年为高评价,2014年才滑落至较高评价。医疗器械和柑橘加工2家联盟,2013年滑落到一般的评价,2014年上升到较高的评价。

第三,2014年已经滑落至“一般”评价状态。共计3家联盟,占11.54%。再生资源联盟由A评、高评,滑落到一般的评价状态。有色金属钨及硬质合金联盟由A评,滑落至较高,再滑落至一般。开源及基础软件通用技术联盟由A评直接滑落至一般。

第四,未参加评价的试点联盟。共计4家联盟,占15.38%。其中,长风开放标准平台软件联盟2013年的评价已经滑落至较高;煤层气、饲料、食品安全检测试剂和装备3家联盟,2013年的评价已经滑落至一般。

2. 2012年评估结论为B的26家联盟

至2012年,评估为B的26家联盟已经分化为5种情况,见表2-2。表2-2 2012年评估为B的联盟(共26家)的情况

第一,由“B”上升为“高”评价状态。共计8家联盟,占30.77%。其中,电子贸易联盟2013年已经上升为高评。尾矿综合利用、数控机床2家联盟,由B评、较高上升为高评。商用汽车与工程机械新能源动力系统、新一代纺织设备、多晶硅、抗生素4家联盟由B评、一般上升为高评。畜禽良种1家联盟由B评、较差上升为高评。

第二,由“B”转为“较高”评价状态。共计8家联盟,占30.77%。其中,导航定位芯片与终端、油菜加工、大豆加工3家联盟为B评、较高、较高;长三角科学仪器、钢铁可循环流程、染料、冶金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4家联盟为B评、一般、较高;缓控释肥联盟为B评、较高、较高。

第三,由“B”转为“一般”评价状态。共计4家,占15.38%。其中,传染病诊断试剂联盟为B评、较高、一般;维生素、地理信息系统2家联盟为B评、一般、一般;金属矿产资源综合与循环利用1家联盟是B评、较差、一般。

第四,由“B”转为“较差”评价状态。共计1家,占3.80%,为农药联盟。

第五,由“B”转为“未参加评价”状态。共计5家,占19.23%。其中,小卫星遥感系统联盟为B评、一般、未参加;煤炭开发利用、高值特种生物资源、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应用3家联盟是B评、较差、未参加。

3. 2012年评估为C的4家联盟

高效节能铝电解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流感疫苗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色金属工业环境保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航空遥感数据获取与服务技术创新联盟4家联盟评估结果为C,不再纳入国家试点联盟范围,未能实现稳定发展,见表2-3。表2-3 2012年评估为C的联盟(共4家)的情况(三)39家试点联盟情况

根据试点联盟联络组至2013年8月31日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活跃度评价结果,将包括《关于发布2012年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名单的通知》(2012年)中的39家联盟分5种情况进行分析,见表2-4。表2-4 39家联盟的联络组活跃度评价情况

1. 2014年获“高”评价的联盟

2014年获高评的联盟为8家,占20.51%。其中,维持高评的联盟为2家,是住宅科技、数字音视频编解码(AVS)联盟,占5.12%。由较高评价上升为高评的联盟为1家,是生物质能源,占2.56%。由一般评价上升为高评的联盟为3家,分别是玉米、烟气脱硝和农作物种业,占7.69%。由较差评价上升为高评的联盟2家,是淮河流域再生水利用与风险控制、激光加工,占5.12%。

2. 2014年获“较高”评价的联盟

2014年获较高评的联盟为9家,占23.08%。其中,光刻设备、食品装备2家联盟一直维持较高评价状态,占5.12%。肿瘤微创治疗、国产科学仪器设备应用示范、食用植物油3家联盟,由一般上升为较高评价,占7.69%。智能数字家电、滚动轴承、光纤材料、高效精密磨具4家联盟,由较差上升为较高评价,占10.25%。

3. 2014年获“一般”评价的联盟

2014年获“一般”评价的共8家联盟,占20.51%。其中,一直维持为一般评价的联盟为4家,分别为冷链食品物流、通用名药物品种、电动汽车、生物医用材料;由差评上升为一般评价的为4家,是有色金属短流程节能冶金、集成电路设计、非晶节能材料、火力发电;各占10.26%。

4. 2014年获“较差”评价的联盟

2014年获“较差”评价的联盟共7家,占17.95%。其中,由一般评价下降为较差评价的4家,占10.25%。一直维持较差评价的为3家,占7.69%。

5. 2014年“未参加评价”的联盟

2014年未参加评价的共计7家联盟,占17.95%。其中,原来为一般评价的为3家,占7.69%。原来为较差评价的4家,占10.25%。(四)55家试点联盟情况

根据试点联盟联络组2014年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活跃度评价,将《科技部关于发布2013年度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和重点培育联盟名单的通知》中的55家联盟分5种情况进行分析,见表2-5。表2-5 55家联盟的联络组2014年活跃度评价情况

1. 2014年获“高”评价的联盟

2014年获“高”评价的联盟共计7家,占12.73%。包括粉末冶金、航天制造装备、马铃薯、装配式钢结构民用建筑、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全产业链、贵金属材料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

2. 2014年获“较高”评价的联盟

2014年获“较高”评价的联盟共计14家,占25.45%。包括花卉、高粱、射频识别(RFID)、空间信息智能服务、卤水精细化工、石墨、快堆、食用菌、深部地质矿产勘查、建筑信息模型(BIM)、科研用试剂、应急救援装备、工业酶和公共体育设施。

3. 2014年获“一般”评价的联盟

2014年获“一般”评价的联盟共计14家,占25.45%。包括智能电网终端用户设备、机器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特种分离膜、污泥处理处置、高档数控系统及其应用、稻米精深加工、生猪、轮胎、极端环境重大承压设备设计制造与维护、膜生物反应器(MBR)、海洋监测设备、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

4. 2014年获“较差”评价的联盟

2014年获“较差”评价的联盟共计6家,占10.91%。包括安全自主软硬件、兽用化学药品、设施蔬菜、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马、水环境监测装备。

5. 2014年为“未参加评价”状态的联盟

2014年为“未参加评价”状态的联盟共计14家,占25.45%。包括节能减排标准化、数字视频、先进稀土材料、工业设计、微纳加工与制造、高速列车、物流中心自动化装备及系统、磁电与低温超导磁体应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农业生物技术、牧草、海参、冷水性鱼类、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第二节 辽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一、参与国家级试点联盟的情况

辽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的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包括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医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生物育种等领域。(一)先进装备制造业领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