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劳动工资管理概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5 20:13:41

点击下载

作者:郭翼翔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铁路劳动工资管理概论

铁路劳动工资管理概论试读:

前言

本书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系列教材之一。

铁路企业劳动工资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处理好劳资双方的关系,维护好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教材以培养学习者业务能力和掌握政策规定为主线,依照劳动工资管理的基本过程和规律,围绕劳动工资业务管理环节和工作流程,根据铁路劳动工资管理制度的新变化,结合国家新颁布实施的劳动工资管理相关法规和规定,按照铁路企业管理专业型人才和操作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系统介绍了劳动定额、机构编制、劳动用工、劳动工资、社会保险、劳动统计等铁路劳动工资管理的重点内容,既注重专业理论学习,同时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力求简明扼要、注重实效、定位明确、重点突出、简明适用,具有鲜明的铁路企业管理特色,可供铁路企业各级领导干部、管理者和劳动工资管理人员学习参考,又可作为各级各类职业院校铁路相关专业的教材。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使各类铁路专业师生了解铁路企业组织架构,熟悉铁路劳动工资管理相关知识和政策规定,为毕业生进入铁路企业,更快更好地适应铁路企业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本书由郭翼翔任主编,吕殿亮任副主编。具体编写分工如下:田陆峰编写第一章,邓光林、赵继东编写第二章,王天勇、王辉、安景辉、王文超编写第三章,王弘、王文超、龚长余、卢海川编写第四章,王弘编写第五章,卢海川、任继柱编写第六章,崔成武编写附录。

本书依据国家和中国铁路总公司新颁布实施的劳动工资管理相关法规和管理规定编写完成。在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得到相关部门领导和有关专家的具体指导,得到中国铁道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编写人员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17年7月第一章劳动定额管理第一节劳动定额概述

一、劳动定额的起源与发展

劳动定额工作作为组织生产的一种手段,形成一门学科并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劳动定额从起源到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萌芽期、成熟期和提高期。

1.萌芽期

关于劳动定额工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美国产业革命前后。由于动力变革,机器代替人力,生产方式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工业的兴起,为各项有效管理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可能,劳动定额的萌芽也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18世纪60年代,法国的坡伦聂制定的每分钟制造494个大头钉的产量标准,就是西方历史上有记载的劳动定额最早一例。但这个时期还没有形成有关这方面的系统理论和方法,也没有出现从事这方面研究和实践的专家学者。当时的劳动定额一般是由工厂主或工头凭个人的经验或主观臆测进行粗糙估工建立起来的。

2.成熟期

成熟期大约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1873年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企业竞相引进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降低工人工资,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由此引来工人的不满,纷纷采取“出工不出力”和罢工的办法进行对抗。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美国人泰勒从解决困扰美国经济发展的低效率入手,首先研究确定工人“一天公平的工作量”,即进行后来称作“工作研究”的“动作和时间研究”,在作业标准化的基础上实行劳动定额管理和计件工资制,并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管理理论,其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于1911年公之于世。在资本主义管理史上,泰勒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他的一套科学管理制度被称为“泰勒制”,后来又演变为“工业工程”。

3.提高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推动管理科学不断发展,“泰勒制”也在不断改进和发展,充实了新的内容,工作研究已发展为多学科的边缘科学,形成一门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自成体系的管理学科。美国工程师奎克在1934年研制出的“预定时间标准”被许多企业采用至今。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预定时间标准”有了很大发展,其中“方法—时间衡量”一法被全世界广泛应用,广泛分析各种作业的结构,选定最基本的动作,并以其难度、距离、负荷量等作为影响因素,制定出相应的时间标准,作为制定劳动定额的依据,劳动定额逐步发展成为企业管理的支柱。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迅猛发展,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很多企业从劳动力密集型转变为知识及技术密集型,同时,对劳动定额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但纵观几次工业革命,不管生产方式如何变革,劳动定额工作越来越成为企业管理的基础。

劳动定额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引进苏联经验,我国劳动定额工作从头开始逐步得到了发展,但道路曲折、几度兴衰,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开始有了较快的发展。1988年10月,原劳动部召开全国劳动定额标准工作会议,决定将劳动定额工作纳入国家标准化管理的轨道,并相应成立了技术工作组织——全国劳动定额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各行业、各企业纷纷成立了劳动定额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劳动定额管理人员,广泛深入开展劳动定额管理。以发挥标准的引导性和示范作用为前提,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的,建立了劳动定额标准、劳动定员标准、工作质量标准、工作效率标准、劳动负荷标准等一系列标准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寻求战略调整、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在加快,传统的人事制度管理正在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轨,劳动定额工作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其思想定位、工作定位和发展方向在企业管理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劳动定额的概念

劳动定额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确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为生产一定量的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量符合要求的工作,所预先规定的必要劳动消耗量标准。(一)劳动定额的表现形式

劳动定额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即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

1.工时定额

工时定额是指对劳动者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或完成某项工作的劳动时间消耗量所规定的标准。工时定额一般适用于单件、小批量、花色品种较多或产品比较复杂的单位和部门,其便于把不同性质的具体劳动化为抽象劳动,能够进行总的劳动成果的统计、分析与考核。

例如,每一节客车车厢的保洁工作包括撤换卧具、擦地、卫生间清理等多个工作项目。经过现场写实,确定一节车厢保洁标准工时为2小时。这种以工时为表现形式的定额即为工时定额。

2.产量定额

产量定额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合格产品或完成某项工作的数量所规定的标准。产量定额一般适用于产品品种单一、工艺简单和大批量生产的工种和部门,其便于安排计划分配任务、计算劳动成果和考核定额完成情况。

例如,经过现场写实,确定每名车站售票员每月的售票张数的定额标准为13360张。这种以产量(售票张数)为表现形式的定额即为产量定额。

除上述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外,还有其他表现形式,如看管定额(是指对劳动者同时看管机台或岗位的数量所规定的标准)、服务定额(是对服务项目的数量规定的标准)、复式定额(是对两个以上指标规定数量标准的定额)、人员定额(为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按一定素质要求,对配备各类人员所规定的限额)等。

不同的劳动定额形式适用于不同的生产类型和不同的产品种类以及不同的管理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可根据自身的生产条件、生产特点和要求,以及各类人员的工作性质、劳动特点和工时消耗等情况,选择采用相适应的劳动定额形式,从而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二)劳动定额的性质

劳动定额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重性质,体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劳动定额是社会化生产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把数量众多的劳动者和功能各异的机器设备组成数量上成比例、时间上相衔接、空间上相吻合、彼此协调一致的有机整体,以保证产品能够经济地、有节奏地、按最短周期均匀地生产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如果没有劳动定额是根本办不到的。也就是说,劳动定额是组织集体生产劳动的客观需要。没有劳动定额,任何社会化大生产都不可能正常进行。从这方面讲,劳动定额与社会制度无关,它是一种科学技术,具有自然属性,属于生产力范畴。另一方面,劳动定额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制定和执行的,它又与社会制度有关。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劳动定额体现着不同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因此,劳动定额又具有社会属性,属于生产关系范畴。

总之,劳动定额一方面反映了生产过程的技术规律,另一方面又反映了一定社会制度中人与人的关系。这门学科,既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又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二者互相交叉,形成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三、劳动定额的作用与特点(一)劳动定额的作用

劳动定额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管理工作有着极其密切关系。

1.劳动定额是计划管理的基础

计划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企业计划的许多指标都与劳动定额紧密相连,无论生产计划、基本建设计划、劳动工资计划、成本计划以至配置机具设备计划等,都离不开劳动定额。编制计划需要以劳动定额作为依据,执行计划也有赖于加强劳动定额的日常管理作为保证实现的措施。

2.劳动定额是组织生产的手段

劳动定额是组织生产过程的客观需要。如果没有劳动定额,劳动组织和生产组织的调节就会缺乏科学依据,就会破坏生产过程的均衡性和节奏性,甚至它的连续性,引起生产混乱,贻误工期。所以,为了有效地组织生产和管理企业,就必须运用劳动定额这一有效手段。铁路运输企业是生产高度分散而又管理高度集中的庞大企业,具有极其严格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牵一发而动全身,所有生产过程都要协调运转结成一体,发挥整体功能,因而铁路用劳动定额组织生产就显得尤为必要。

3.劳动定额是经营管理的依据

实行经济责任制或经营承包责任制是我国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以“责、权、利相结合,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为原则的经营管理制度。企业实行这种制度,就要以劳动定额为依据,科学地确定职工人数和工资基数,并把生产任务和相应的利益层层落实到基层,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建立健全劳动定额日常管理制度,形成压力机制和动力机制,以便不断调动企业和全体职工的积极性,改善经营管理,完成任务,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行中,有两个环节必须抓好:一是将企业经营与经济效益或经营成果联挂,解决企业经营好坏一个样的问题;二是将职工的工资收入与企业的经营成果和个人的劳动贡献直接联系起来,解决职工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要处理好这两个环节,都离不开劳动定额。

4.劳动定额是经济核算的条件

经济核算是企业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工作和要求,企业应当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实行经济核算的目的是为了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就是要精打细算,增产增收,厉行节约,降低成本,增加税利,扩大积累,提高职工收入。产品成本是由人工、物料、能源、管理等多种费用构成的,其中工资费用应当依据劳动消耗量多少来计算。降低劳动消耗量就意味着减少产品成本中工资费用的支出,而劳动定额则是衡量劳动消耗量的尺度或对照物。因此,劳动定额必然成为实行经济核算的重要条件之一。搞好劳动定额管理既可为企业提供预测产品成本的依据,又为促使产品成本进一步降低创造了可能。

5.劳动定额是提高效率的保障

劳动定额可以给劳动者提供明确具体的奋斗目标,为考核评比劳动成果提供可比性数据。这就是说,有了劳动定额,不仅在执行同样工作的职工之间能够进行对比,找出差距,即使对不同工种、不同岗位,也能够通过劳动定额完成情况的分析比较、衡量劳动贡献大小,从而能够进一步激发劳动热情,促进互学互帮。实际上劳动定额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也就是劳动竞赛的过程,它能在生产中把广大职工组织起来同先进职工一道前进。同时,通过加强劳动定额工作,可以帮助企业和职工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充分有效利用工时,减少工时浪费,改善劳动组织和生产组织,改进工作方法,挖掘生产潜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推动生产向前迅速发展。

6.劳动定额是配备定员的标准

劳动管理最后都要落实到人。一个生产岗位、一个工区、一个车间究竟需要用多少人,都必须以定额为基础来确定。只有先进合理的定额,才能确定出先进合理的定员,才能合理用人。通过定额工作的调研,扩大定额管理面,制定各类职工的劳动定额,测定出各个劳动岗位的劳动强度和工作量,各个环节正常生产或业务活动所需配备的各类人员数量,实现定岗定员,优化劳动力结构,既可避免人浮于事和窝工浪费,又能保证生产、工作的需要。

7.劳动定额是按劳分配的尺度

按劳分配是指按照职工付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合理分配劳动报酬,做到劳酬相符。要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就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严格监督考核,加强日常管理,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真正解决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得同样报酬的平均主义“大锅饭”问题。劳动定额作为衡量贡献的尺度和支付报酬的依据,综合反映了劳动者的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最能说明其德、才、绩的水平,且透明度高、导向性强、可比性大,在劳动定额面前人人平等,最能使人信服,从而有利于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经常保持劳动热情,不断开发潜在的生产力,促进企业不断发展。以劳动定额为尺度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表现形式是实行计件工资制和定额工资制。(二)铁路企业劳动定额的特点

铁路运输企业“高、大、半”的特点,决定了铁路劳动定额具有以下特点。

1.全面性

全面性是指铁路劳动定额的对象非常广泛齐全,定额的形式和方法极其广泛,具有面大、形态纷呈的特点。无论是机车乘务员、调车组人员、售票员、线路维修人员、动车组机械师还是接触网工,各工种根据不同的作业性质和特点,都采用形式不同的定额管理形式。

2.复杂性

复杂性是指铁路劳动定额的影响因素多变、情况复杂。客货运量不断变化,客货运输工作要求又具有很强的时间性;部门和工种繁多,相互之间关系复杂,生产组织、劳动组织和工时消耗复杂多样,既有客运员、服务员等简单工种,又有机车乘务员、动车组机械师、信号工等技术等级相对较高的工种;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不断应用,作业方式不断变化,如:列检作业由人工室外检车逐渐发展为通过红外线等手段进行室内检车,高速铁路动车组的检修方式也与机车、车辆检修有较大差异,科技含量更高。这些都是铁路劳动定额的影响因素。

3.统一性和区域性

统一性和区域性是指铁路劳动定额既要统一管理又要区别对待。为使各铁路企业、单位之间开展公平竞争,合理受益,就要求铁路劳动定额工作在全路范围内实行统一归口管理。对同类工作,凡条件相同的,劳动定额就应该统一,即全部相同、全部统一,部分相同、部分统一。

但是,铁路企业遍及全国,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铁路运输和基本建设又多是露天作业,加之各单位使用的生产设备不尽相同,运输工作量的多少差异也较大,这又给制定全路统一定额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甚至有的作业根本无法制定统一定额。这就要求根据不同条件制定和使用区域性定额,使定额本身能够做到因时因地因具体情况制宜,以便充分发挥定额的作用。第二节劳动定额管理

一、劳动定额管理的意义和原则(一)劳动定额管理的意义

劳动定额本身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但是它的制定、实施同样需要管理。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定额管理制度,制定出来的定额标准也就无法得到切实的执行。劳动定额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劳动定额的制定;二是劳动定额的贯彻执行,即定额的应用;三是劳动定额的日常管理,包括定额的统计分析;四是劳动定额的修订。

劳动定额管理的意义在于,充分发挥劳动定额的作用并取得经济效益。当劳动定额制定出来以后,如果得不到广泛应用,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如果不抓好劳动定额的日常管理,即不认真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对定额的执行情况不能及时、正确地加以记录、统计、分析,就谈不上劳动定额的贯彻。先进合理的劳动定额使用一个时期以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它就会变得落后,这就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修订,否则它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管理定额往往比制定定额还要耗费更多的精力。有人把它形象地总结为“三分制定,七分管理”。它决定着劳动定额工作经济效益的高低,甚至整个劳动定额工作的成败,必须高度重视,认真抓好。(二)劳动定额管理的基本原则

1.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相结合

统一领导是指全路定额工作中要有统一的规划,统一的指导思想,统一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工作原则,做到上下步调一致;分级管理是指在铁路总公司统一领导下,实行铁路局、基层站段管理体制。坚持这一原则,既可避免各自为政、一盘散沙,又能充分调动各级管理机构的积极性,使其灵活的、因时因地制宜做好劳动定额工作。

2.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

由于劳动定额工作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业务性和政策性,必须建立健全专业管理机构,配备胜任的专业人员,强化专业管理。同时劳动定额工作又具有很强的群众性,涉及广大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所以在定额工作中必须走群众路线,让职工群众参与定额管理。坚持以专业管理为主、群众管理为辅的原则。

3.深入现场与总结推广相结合

在劳动定额工作中,定额专业人员必须经常深入现场调研,体验工人操作的实际情况,检查生产技术组织措施的实施,总结推广先进的操作方法和经验,发现定额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为做好定额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及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为修订定额提供依据。

4.贯彻落实与宣传引导相结合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定额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劳动定额的贯彻实施直接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定额的贯彻实施中,职工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思想认识问题。这就需要对职工做好深入细致地思想政治工作,使其正确理解加强定额管理的意义、目的和作用,取得广大职工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因此,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劳动定额工作的重要保证。

二、工时消耗与时间定额(一)工时消耗分类

1.工时消耗分类的目的(1)便于掌握工时消耗的实际情况,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采取措施,挖掘潜力,为提高工时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创造条件。(2)通过工时分类及其研究,可以分清哪些工时是必需的,应包括在时间定额之内的,哪些工时是多余无效的,不应包括在时间定额之内的,从而为劳动定额的制定和管理提供客观依据。

2.工时消耗分类的构成(1)生产时间

生产时间是指劳动者用于完成本职生产任务的有效劳动时间,含准备与终结时间和作业时间。

准备与终结时间,是指工人为完成生产任务进行必要的准备与结束工作所消耗的时间。

作业时间,是指工人直接用于完成生产任务、实现工艺过程所消耗的时间,包括基本作业时间和辅助作业时间。基本作业时间是指直接用于完成基本操作的时间;辅助作业时间是指用于完成各种辅助操作的时间。(2)中断时间

中断时间是指在工作日时间内,由于工艺技术、组织管理或工人本身的原因以及企业外部的原因致使工作不能继续而造成的生产中断时间。

工艺中断时间,是指由于工艺技术上的原因使工人无法继续工作而发生的中断时间。

组织责任造成的中断时间,是指由于在企业组织管理方面的缺陷或企业外部因素的影响所造成的工作中断时间。

劳动者造成的中断时间,是指由于劳动者本人的原因造成工作中断的时间,又分为劳动者自然需要的中断时间和劳动者造成的不应有的中断时间。(3)非生产时间

非生产时间是指工人在工作时间内做与完成本职生产任务无关或无效的工作所消耗的时间。

非劳动者造成的非生产时间,即由于企业组织工作或技术上的缺陷造成的非生产时间。

劳动者造成的非生产时间,即由于劳动者技术不熟练或其他本身的原因,对工作处理不当造成的非生产时间。(二)时间定额的组成与计算

1.定额时间

定额时间是指劳动者为完成规定的生产或工作任务所必要的、不可避免的那些时间消耗。

2.非定额时间

非定额时间是指在工作时间内,与完成规定生产或工作任务无关的、不必要的、可以避免的时间消耗。【例1-1】  工作日时间为480min,通过工作日写实确定的工时规范是:日准备与终结时间规范40min,工艺中断时间规范和自然需要中断时间规范分别为10min和25min,加工某一批产品(批量为400件)的单项准备与终结时间规范为50min,一个工作日应分摊的单项准备与终结时间规范为5min。计算单件产品时间定额?【解】  日作业时间:480-40-10-25-5=400(min)

日加工件数:400×(5÷50)=40(件)

单件作业时间:400÷40=10(min)

单件分摊日准备与终结时间:40÷40=1(min)

单件分摊法定中断时间:(10+25)÷40=0.87(min)

单件分摊单项准备与终结时间:5÷40=0.125(min)

单件产品时间定额:10+1+0.87+0.125=12(min)

换算成产量定额:480÷12=40(件)

三、劳动定额的制定(一)劳动定额的水平

1.合理确定劳动定额水平的意义

劳动定额水平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国家或企业单位规定的劳动定额在数值上表现的高低程度。它反映了对劳动者劳动消耗量的要求及其劳动的松紧程度。

劳动定额水平是整个定额工作的核心,是加强定额管理、充分发挥定额作用的关键,定额工作各个环节的活动都要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劳动定额水平过高、过低或不平衡,都会直接影响定额作用的发挥,阻碍生产的发展。定额水平不平衡,不但会影响各项计划指标的准确性和企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比例性和节奏性,还会造成劳动者劳动与报酬的苦乐不均,导致他们在工作中挑肥拣瘦。总之,劳动定额水平既指导着生产,制约着分配,又决定着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因此合理地确定定额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影响劳动定额水平的因素(1)生产技术组织条件

生产技术组织条件包括机具设备、劳动对象、工艺水平、企业管理水平、生产类型、劳动环境与安全条件。(2)劳动者的素质

劳动者的素质是指从事相同工作的同类劳动者在身体、技术水平、业务(技术)熟练程度等方面的平均素质,而不是指某个个别劳动者的素质。

3.劳动定额水平的先进性和合理性(1)劳动定额先进合理的含义

所谓先进,是指确定定额水平所依据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必须具有先进性。也就是说,所确定的定额水平必须能够充分反映企业技术进步和管理发展的成果。所谓合理,是指要以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等方面具有平均水平的劳动者,以正常速度进行作业所能达到的劳动消耗量水平为依据。(2)制定先进合理的劳动定额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处理好质量、安全、节约、效率四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定额水平要建立在保证产品质量、安全文明生产、节约材料消耗和合理使用设备的基础上。

二是充分反映先进因素,但又要从实际出发,即分析先进因素的成熟程度和推广的客观条件,做到切实可行。

三是定额水平应随着生产技术组织条件的进步而适时修改,但又不能在条件尚无进步、只因劳动者积极努力有了超额就去修改提高。

四是注意掌握不同产品、不同工种和不同单位之间劳动定额水平的平衡,既不应保护落后,更不应打击先进,做到公平合理。(二)制定劳动定额的方法

1.技术测定法

技术测定法是工作研究的方法,包括方法研究和时间研究两部分内容。凡是需要制定劳动定额的产品、作业或工作,要先进行方法研究,观察、分析和改进生产劳动组织和技术工艺操作以及劳动环境条件,以求得到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省力、省时和安全舒适的工作状况,并予以标准化和规范化,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时间研究,运用时间衡量技术,进行测定,最终确定工时定额。

2.经验估工法

经验估工法是由定额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相结合,根据生产实践经验,依照图纸、工艺规程和产品实物进行分析,并考虑到所使用的设备、工具、材料及其他生产技术组织条件,直接估算定额的方法。

3.统计分析法

统计分析法是根据过去生产同类产品(或零件、工序)实用工时(或产量)的原始记录和统计资料,在加工整理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实,并考虑到今后生产技术组织条件的变化,制定定额的一种方法。【例1-2】  10人生产产品,日产量定额分别为10、8、12、13、16、7、10、11、9、14,考虑到今后提高定额水平的各种有利因素,决定将日产量提高9%。请计算日产量定额。【解】  日产量平均数=(10+8+12+13+16+7+10+11+9+14)÷10=11(件)日产量定额=11×109%=12(件)

4.现场观测法

现场观测法是指直观通过对生产(或工作)现场的观察测定,取得工时消耗的资料,并在研究改进生产技术组织条件,挖掘生产(或工作)潜力的基础上制定劳动定额的方法。第三节劳动定员

劳动定员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为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按一定素质要求,对企业各类人员所预先规定的限额。劳动定员是企业配备人员的依据和标准。劳动定员是企业的劳动力库存标准,劳动定额是企业的劳动力消耗标准。两者共同形成了企业用人的数量标准。劳动定员同劳动定额一样,也是加强企业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是编制劳动计划、合理组织生产、实行经济核算、调配与节约使用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不可缺少的条件。

一、劳动定员的原则和编制方法(一)劳动定员的原则

1.劳动定员水平要合理

劳动定员水平与劳动定额水平一样要合理,就是要保证生产需要和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劳动定员水平过高、水平冒进,不能满足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但也不能过低,水平保守会造成人员浪费。

2.组织机构设置要科学

组织机构的设置应该从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出发,一般应考虑生产规模、专业化程度和产品的技术复杂程度。如果生产规模大、产品技术复杂程度高,机构设置就应该相应的多些,反之机构设置就应该少些。

3.劳动定员标准要适用

企业在确定劳动定员时,除根据劳动定额和生产任务确定企业的基本生产工人人数外,还应该以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各类人员劳动定员标准为依据,按照劳动定员标准中所规定的各类人员比例,经过认真核算,确定企业的其他人员人数。(二)劳动定员的编制方法

劳动定员工作就是要合理地规定企业各类人员的数量。由于各个企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不相同,而且一个企业内部各类人员工作性质和影响他们数量的因素也不相同,因此计算人员数量的具体方法也就不相同。劳动定员的方法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

1.效率定员法

效率定员法是根据生产任务、劳动效率(平均合理水平劳动定额)和出勤率计算定员人数的方法。这里的效率,即劳动效率,就是劳动定额。凡是实行劳动定额的工人,特别是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或岗位,都可采用本方法计算定员人数。

铁路工务、电务、供电等系统的生产组大都采用效率定员法核定定员。比如线路维修人员,可以按每换算线路公里占用人数核定;信号维修人员,可以按每人每年维修换算道岔组数核定。

2.设备定员法

设备定员法是根据机器设备需要开动的台数、班次和工人看管定额以及出勤率计算定员人数的方法。设备定员是劳动效率定员法的一种特殊形式。本方法主要适用于以机械操作为主,使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设备,实行多机台看管(一人多机)或数人共同看管(多人一机)的工种定员。

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大都采用设备定员法核定定员,比如铁路抓料机、正面吊等装卸机械的操作人员。

3.岗位定员法

岗位定员法是根据生产岗位的多少和岗位工作负荷量大小来计算定员人数的方法。岗位定员法适用范围为除设备岗位以外的其他各类岗位,包括部分生产工作、辅助工作、服务工作及某些管理工作岗位。其劳动定员方法和单人操作设备的岗位定员基本相似,主要根据岗位的职责、工作任务量、工作区域,并考虑实行兼职作业的可能性等因素来确定劳动定员。

铁路车务、机务、车辆系统大都采用岗位定员法核定定员。比如车站值班员,可以按岗位每班设1人,一般实行四班制;机车和车辆修理人员,可以按修车台位数和每个修车台位配备人数核定。

4.比例定员法

比例定员法是以服务对象的人数为基础,按定员标准规定的比例计算定员人数的方法。

各单位服务人员一般采用比例定员法核定定员。比如单位食堂服务人员,可以按就餐人数的一定比例核定;公寓、酒店的服务人员,可以按接待人数的一定比例核定。

二、劳动定员的日常管理

1.采取技术措施

劳动定员是建立在必要的技术组织措施基础上的,及时采取技术措施,是实现劳动定员的重要保证,也是劳动定员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稳定岗位人员

实行劳动定员后,各岗位上的人员要做到相对稳定,不要随意抽调生产工人从事非生产性活动。

3.做好余缺调剂

及时和妥善地解决人员的余缺问题,是正确贯彻和积极实现劳动定员的重要表现。企业的劳动定员和企业的实际配备常常是不相等的,如果不能及时加以解决,劳动定员就会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对必须补充的人员要积极给予配备,多余的人员一定要减下来。

4.保持劳力平衡

随着生产任务的变化,各工种、生产班组劳力一时出现不平衡现象是经常发生的。为了使定员保持稳定,可以采取调活不调人的办法或采取临时调动、内部支援等办法,以保持劳力平衡。

5.动态调整定员

劳动定员经过一个时期的贯彻执行,随着生产任务、工艺技术、设备条件、劳动组织和生产组织以及职工的业务技术水平等变化,要使劳动定员继续保持其合理性,就应该进行必要的修订。在正常情况下,铁路局每年对定员调整一次。但遇有大的生产力布局调整等影响劳动定员因素,可随时调整劳动定员。第四节工时班制管理

一、工时及工时制度

1.工作时间

劳动者工作时间,简单说就是指按照规定的作息时间参加和完成生产工作任务所消耗的时间,包括准备与终结时间、作业时间、劳动者自然需要的中断时间和工艺中断时间;不包括间断和间歇时间。(1)准备与终结时间:指劳动者在工作日(班),为完成生产任务或作业的事前准备和事后结束所消耗的时间。(2)作业时间:指劳动者直接用于完成规定生产任务或作业所消耗的时间。(3)劳动者自然需要的中断时间:指劳动者因自身的生理需要而必须中断正常工作的时间。(4)工艺中断时间:指劳动者在工作时间中,因工艺技术特点的需要使工作必须中断的时间。(5)间断或间歇时间:指因无作业(或工作),而产生的短时或较长时间的休息时间,每次休息1h以内叫间断,1h及以上叫间歇。

对工作中的间断、间歇时间应从广义上来理解,即没有体力、脑力消耗就应视为休息,不能只理解为睡觉或回家才是休息。当然,在工作岗位休息与在家休息确有所不同,但必须从全面考虑,应认识到这是铁路运输特点决定的,在不影响工作和个人休息的条件下,在哪里休息,要以适应生产特点、符合生产需要为原则,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2.现行工时制度

我国的工时制度可以分为标准工时制、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1)标准工时制:也叫日勤工作制,实行每日8h,每周40h工作制,星期六、星期日为休息日。(2)不定时工作制:也叫无定时工作制,没有固定工作时间的限制,是针对因生产特点、工作性质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需要连续上班或难以按时上下班,无法适用标准工作时间或需要机动作业的职工而采用的一种工时制度。(3)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铁路行业针对铁路企业生产特点,主要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需要昼夜不间断作业的劳动者,实行轮班工作制度;需要集中作业的劳动者,实行集中工作,集中休息或轮换调休等工作方式。按照国家现行的工时标准,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不超过166.6h,轮班制的不超过174h。

二、劳动班制管理(一)劳动班制的概念和种类

劳动班制是合理规定职工劳动和休息时间的制度。合理安排劳动班制是劳动组织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企业内部劳动分工与协作又一表现形式,它和作业组的划分共同赋予劳动组织以纵向衔接和横向协调的运行机制,从时间上和空间上把劳动者联系起来,进行有节奏地均衡劳动,以适应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比例性和连续性的需要。

轮班工作制,包括轮班制和乘务制两种形式。轮班制分为四班制、三班半制、三班间歇制、两班半间歇制、两班及以下间歇制,乘务制分为轮乘制和包乘制。实行轮班制的劳动者在法定休假节日、休息日轮班工作应视为正常工作,其中法定休假节日工作按加班处理。每昼夜实际工作时间在11.30h及以下的,实行24h两班间歇制;11.30h~14.13h的,实行24h两班半间歇制;14.13h~16.95h的,实行12h三班间歇制;16.95h~19.77h的,实行12h三班半制;19.77h以上的,实行12h四班制。(二)轮班形式

1.四班制

四班制的轮班办法可以有多种多样。如8h四班制,在铁路运输工作当前大都实行12h多班制的情况下,因其值班交接时间不能同步,且交接班次数较多,不宜采用。又如12h大四班制,每次值班尤其夜班仍为12h,使人过度疲劳难以支持,既不利于健康,又不利于安全。经过实践证明,大白班小夜班的轮班办法是现实中可供选择的最佳方案,即每昼夜分为一个白班和两个夜班,具体办法见表1-1、表1-2、表1-3。表1-1 大白班小夜班四班轮班表“日”为白班12h;“前”为前夜班6h;“后”为后夜班6h;“休”为休息24h。表1-2 大白班小夜班四班轮班表表中符号与上表同。表1-3 大白班小夜班四班轮班表续上表

2.12h三班半制

设三个整班和一个半班,即配备7个组人员每昼夜分两个班次,每次两组分别在两个岗位上值班12h,具体轮班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一、二、三班人员循序值班12h,然后各休息24h,这样连续轮值6个班,休一个60h的大休班。而半班人员则连续轮值两个班,休一个36h的小休班,其轮班表见表1-4。表1-4 12h三班半制轮班表

第二种:各班仍秩序值班12h,然后休息24h,但连续轮值两个班后,即休一个36h的小休班。其轮班表见表1-5。表1-5 12h三班半制轮班表注:以上两表,√表示白班,×表示夜班。

以上两种轮班方法各有利弊,第一种方法每班人员固定,彼此熟悉,有利于联劳协作,便于管理,多数喜欢采用。但是大休时隔太长,劳逸不够均衡。第二种方法虽可克服上述缺点,但每班人员变动较大,管理不大方便。

3.12h三班间歇制

设三班人员,每昼夜分两个班次,每次值班12h,然后休息24h。具体轮班方法见表1-6。表1-6 12h三班间歇制轮班表注:√、×代表意义与12小时三班半制相同。

4.24h两班半间歇制

设两个班一个半班,即五组人员,每昼夜一个班次,每次两组值班24h,然后休息24h,连续值两次班,休一个48h的大休班。具体轮班方法见表1-7。表1-7 24h两班半间歇制轮班表注:√表示值班24h。

5.24h两班间歇制

设两班人员,每昼夜一个班次,每次值班24h,然后休息24h。具体轮班方法见表1-8。表1-8 24h两班间歇制轮班表注:√表示值班24h。

6.一班间歇制

一班间歇制又叫特日勤制,全月必须天天出勤。

7.乘务制

乘务制实际上也是轮班制的一种,在机车乘务员、列车员、车辆检车员等乘务人员中实行。它与一般轮班制不同的是上下班或交接班时间不那么固定统一,而是按照列车运行图和机车周转图来安排轮班次序的。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劳动定额?其表现形式有哪些?

2.工时消耗如何分类?

3.制定劳动定额的方法有哪些?

4.劳动定员的编制方法有哪些?

5.现行的工时制度有哪些?

6.轮班制职工如何确定劳动班制?第二章铁路机构编制管理

编制管理既是国家行政管理的组成部分,又是企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内容。铁路编制管理就是运用编制管理基本原理、原则,科学地将铁路内部各部门、各方面的工作,组织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保证铁路生产、建设、经营和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这也是铁路机构编制管理的基本任务。

铁路机构编制管理的基本任务确定了铁路机构编制管理的主要内容。概括说,铁路机构编制管理的主要内容,它除了包括铁路组织内部行政管理服务工作系统的组织设计和管理工作外,还包括从事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和从事生产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定员编制管理、党群系统的机构定员编制管理。第一节铁路机构编制概述

一、铁路机构编制含义

1.机构的概念

一般地讲,机构是指行政管理领域中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职能、公益服务职能或其他管理、服务职能的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机构与组织密切相关。任何机构都有共同的目标,任何机构中都有结合在一起的人群,从这个意义上讲,机构属于组织范畴,两个概念有时可以通用,行政机构可以称为行政组织。

2.编制的概念

编制,其本意是把细长的东西交叉编织起来,制成器物,比如用柳条编织框子。

引申意义有两种:其一是作动词用,根据资料做出规程(方案、计划、预算),比如编制工资预算、编制施工方案等等,这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经常用到。但这不是我们所要研究的编制含义;其二是作名词用,就是指一切法定社会组织内部的机构设置、组织形式及其工作人员的数量、结构和职务配备等方面的规定,这是我们要研究的编制含义。

3.机构编制概念

我们研究的编制含义,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编制就是机构编制,是指各种机构的设置、机构职责任务确定及其人员数量定额、结构比例和职务配置。狭义的编制是指人员数量和职名。它对机构人员的实际配备工作产生指导和约束作用。

这里隐含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领导职数。一个机构,无论什么层级,都必有一个组织领导者和若干协助组织领导者,是指编制部门核定的领导职务名称、级别和数量。

二、铁路编制管理的主要内容

铁路编制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由铁路编制管理的基本任务确定的,它通过进行行政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职责范围、人员定员、单位等级、管界划分、职务名称等一系列合理的组织设计和管理工作,达到在铁路企业内部建立起精干、统一、高效的行政管理服务工作系统,保证铁路职责任务完成目标。概括讲主要有六个方面内容。

1.管理体制

铁路管理体制是根据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和铁路生产经营任务与特点,对铁路的发展战略和全部活动进行总体设计和安排,从而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能保证生产经营有效运行的管理方式。铁路管理体制研究的是铁路全方位的活动,其核心是纵向和横向各组织之间职责和权限的划分,主要是合理地划分企业管理层次和部门,并确定其性质、隶属关系、主要权责等。

2.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是铁路内部在管理体制基础上建立的各种组织形式。它是由铁路内部执行管理职能的各种要素及相互关系构成的,是铁路为了完成各项管理任务、实现更有效的组织领导而设置的一整套组织体系。它是铁路提高管理效率、加强集中统一领导、促进职工积极性发挥、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正常进行的重要组织保证。

3.职责范围

职责范围是一种责任制。它是在合理地确定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划清各组织机构及工作人员的职能、责任、权力的界限。这是一种正面清单,实际就是明确哪些事物归你管,哪些事该你干。角色决定你的职责。

4.行政管理和服务人员定员

它是根据铁路各种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的不同需要,按部门承担的职责任务,规定各类管理、技术、服务人员的配备数量,通过编制机构定员表来确定。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单位机构定员表”选配合适合格人员,落实定员表。从这个意义上讲,编制部门是组织人事工作的“龙头”。

5.管界划分

管界划分是铁路编制管理特有的工作项目。因为铁路运输生产是在一条条互相贯通的线路上,连续不断地进行货物和旅客的位移,生产过程靠多部门多单位的联劳协作完成。所以,研究和制定管界划分原则和条件,合理划分铁路局、站段、车间、工区等的管界,是铁路编制管理特有的工作。

6.职名

职名是职工的职务名称。它是劳动分工的产物,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由简到繁逐步发展。铁路职工职名,体现了铁路职工在管理、生产等劳动中的分工,是实行责任制、制定工作标准和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的前提。

上述铁路编制管理的主要内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管理体制是编制管理的核心,是组织机构设置的前提。而组织机构的设置是管理体制得以实现的组织保证。行政管理和服务人员定员是实现管理的主体,辅之以恰当的职责范围、科学的职务名称和体现铁路企业特点的管界划分,使铁路编制管理工作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铁路编制管理的特点

铁路是全国性的现代化大生产联合体,包括运输、工业、基建等众多部门。铁路运输企业的性质、特点和经营特征与其他企业有着明显的不同,最明显的就是铁路运输企业的产品是旅客和货物的位移,而不是实物形态的产品。所以,铁路编制管理不仅具有企业编制管理的共同点,还具有铁路自己的特点。

1.整体性

整体性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它涉及面广。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对内对外都和编制工作有着直接联系。二是它牵动面大。编制工作都是从企业整个生产与管理工作出发,统筹研究,综合考虑确定的。好似一台机器,动它某个零件都会影响机器的原有结构,往往还要对其他部分作适应性调整,所以说,编制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

2.科学性

铁路企业编制工作的主要内容,集中地说明了编制工作必须适应本企业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的特点及需要,即编制工作是管理科学在组织生产与经营管理上的具体应用,绝不能违背规律随心所欲,这就是编制工作的科学性。同时,编制工作还有它自身的特点,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性。一是涉及知识领域相当广泛。编制工作是一种“管理的管理”,除了要掌握编制工作自身的科学规律外,还要对企业中其他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科学规律都要有一定的了解。二是客观因素比较复杂。影响编制工作的客观因素很多,不像自然科学可以用一定的实验仪器予以测定,编制工作的正确性要靠较长时间的实践才能证实。三是有一定的伸缩性。它不像自然科学精确度要求高,容许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所差别。

3.政策性

编制工作的基本职能之一是维护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党和国家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具体体现。编制工作必须遵守政策,并且体现政策的程度比其他的企业管理工作要高。

4.群众性

企业编制工作的内容,与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和利益密切联系,体现了每个企业各级机构设置、职责任务确定、权限界定、定员配备、职名设立等。因此,编制工作又有很强的群众性,必须认真再认真,严肃再严肃。

5.法规性

编制管理涉及的职权划分、职能确定、定员分配等诸多方面的关系,只有通过系统的法律规范进行调整,才能保证编制过程的严肃性和执行过程的严格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设机构、增加编制要经过一定的审批程序,由一定的法定机关负责审批,其他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决定。二是机构编制一经确定,就具有法规效力,必须严格遵守,任何部门不得擅自变更,非经编制管理部门批准的“机构定员”和超过定员表配备人员,劳动人事部门有权拒绝配人,财务部门有权不予列支。编制管理的法规性是搞好编制管理,保证铁路各项事业顺利进行的纪律保证。第二节管理体制

一、概述(一)管理体制的概念

管理体制是国家、事业和企业单位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决定着各种关系的协调。

企业管理体制是企业内部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是企业内部在隶属关系、管辖范围、管理幅度、分工分权、管理制度、办事程序等方面的具体规定。

企业内部职能作用的发挥、相互关系的协调都是由管理体制决定的。(二)企业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

管理体制的核心是纵向和横向各组织之间职责和权力的划分,主要是合理地划分企业管理层次和部门,并确定其性质、隶属关系、主要权责等。其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领导体制

实质是企业领导权问题。铁路企业作为国有企业,本质上属全民所有,企业的领导权,主要指三大权,即决策权、指挥权和监督权。决策权是指对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方向、方针以及某些重大措施的决定权;指挥权是指根据既定的决策方针,对企业实施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行政领导;监督权是指从企业所有者的权益出发,对企业的决策者和指挥者进行全面监督。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有企业领导体制经历了一长制、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和厂长负责制三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化管理,股东会负责公司资本权益、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确定董事、监事等重大决策;董事会负责公司经营计划、投资方案、任免经理等决策;经理负责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工作;监事会负责董事、经理的监督。

2.层次划分

层次划分是指对行政组织进行一系列的纵向分解,主要是指管理层次。铁路运输企业一般实行铁路局、站段、车间三级管理体制,站段实行站段、车间、班组三级管理架构,车间实行车间、班组、岗位三级管理架构,即“三三三”制。

3.部门划分

部门划分是指对行政组织进行一系列横向分解,设置不同的工作部门,担负不同的职能任务,分工协作完成本层级的整体管理职能。企业一般分生产业务和综合管理两大部门系统,如铁路局的运输、客运、货运、机务、供电、车辆、工务、电务、建设处等属生产业务系统,计划、财务、人事、劳资、物资、教育处等属综合管理系统。

4.职权划分

职权划分是对各级管理层次和各类管理部门职责和权力的划分,是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职权划分清楚、合理,才能使管理体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纵向上使管理层次减少环节,横向上使组织精干协调。职权划分不明确、不合理,就会在工作中产生办事效率低和办事推诿的现象。

5.布局调整

布局是指对事物的规划和安排。铁路布局通常是指生产力布局,是对铁路生产单位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生产力布局调整一般涉及生产单位及其内部机构的撤并和生产单位管界调整。(三)企业管理体制的作用

1.对企业的组织作用

管理体制的组织作用是通过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实现的。从纵向管理上是通过对各管理层的划分,将各个层次的工作自下而上的将权责划分清楚,确定一项具体的工作,应当放在哪一个层次中比较合适,使这项工作在所定层次内得到组织实施,最终得以实现,达到预期的目标。从横向管理上是通过不同层次上的各管理部门所起到的职能作用来实现的,职能部门的具体分工,更进一步使管理落实到部门和专职岗位身上,使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将工作系统组织到一起。这纵、横两个方面,形成管理网,把企业系统地组织起来,这就是管理体制对企业所起的组织作用。

2.对编制工作的核心作用

编制工作不论是机构设置、定员分配或职责范围的制定,都要依管理体制的确定而确定,而且又制约其他各项工作的决定。以铁路装卸管理体制为例,现在全路基本上存在两种体制——有的铁路局按块块管理的站装合一体制,有的铁路局按条条管理的装卸独立体制。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同,形成了管理上和机构设置的不同,机构设置的不同,决定了在职责范围和定员设置等方面的差异。所以企业管理体制制约着整个编制工作的方向,它在编制工作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起到核心作用。

二、确定企业管理体制的原则

1.适应生产经营需要的原则

这是一条总的原则。一方面,企业管理体制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更好地实现企业生产经营任务和目标;另一方面,企业经营任务和目标实现的好坏,又是衡量企业管理体制设计是否正确有效的最终标准。

2.适应企业生产特点的原则

每个企业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只有根据企业自身特点确定企业管理体制,才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铁路运输企业的生产特点是线长点多、集中统一、连续生产、协调动作及跨越行政区域,所以铁路管理体制的确定,首先要考虑铁路运输指挥高度集中,工作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只有这样充分考虑各自的生产特点,才能使企业的运行机制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3.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

现代化企业管理体制应该是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的有机结合。企业生产过程是产品形成的过程,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各道工序衔接,对产品的技术要求,以及涉及各方面的管理,必须实行统一领导,才能全面考虑问题,使决策的问题得到实施和贯彻,反之企业各方面的决策就贯彻不下去。分级管理是企业管理层的分工,也是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必要手段。作为企业的第一管理者,尽管自身的素质较高,但是对企业的方方面面都精通也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大企业,更需要有各管理层,实行逐级负责,最终保证目标任务的实现。

4.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原则

确定企业管理体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保证管理工作的高效率,从体制机制方面克服办事推诿、扯皮的不良倾向,使各个环节运行畅通。企业经济活动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用以改善企业的再生产、改善职工生活水平,二者的改善,必须以经济效益作为前提,只有经济效益的提高,才能有能力扩大再生产和改善职工的生活水平。

三、我国铁路运输管理体制现状和改革(一)铁路运输管理体制现状

目前,我国铁路运输管理体制的现行基本状况是:中央机构为国家铁路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区域管理机构为铁路局(铁路集团公司),基层单位为站段。

1.国家铁路局

2013年3月,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铁路实行政企分开,将铁道部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能划入交通运输部,组建国家铁路局(副部级),承担铁道部的其他行政职责,为交通运输部管理的国家局,职责以行政和监管为主。主要负责起草铁路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参与研究铁路规划、政策和体制改革工作;负责铁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并实施;负责拟定规范铁路运输和工程建设市场秩序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监督铁路运输质量和铁路企业承担国家规定的公益性运输任务情况;负责组织监测分析铁路运行情况,开展铁路行业统计工作以及开展铁路的政府间有关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职能。此外,国家铁路局设立沈阳、上海、广州、成都、武汉、西安、兰州等7个地区铁路监督管理局,负责辖区内铁路监督管理工作。

2.中国铁路总公司

2013年3月,根据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铁路实行政企分开,在撤销铁道部基础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