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儿童文学教育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6 00:26:58

点击下载

作者:唐东堰,杨子赟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当代高校儿童文学教育研究

当代高校儿童文学教育研究试读:

改变我们的儿童观(节选)

(代序)

关于教育的诸多话题,最终都会归结到受教育者——我们的孩子。而我们怎么看待孩子,即我们的儿童观,会影响我们如何当父母,如何当老师,影响我们思考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福利制度。所以,在我看来,今天我们在教育中遇到的虐童问题、营养餐问题、留守儿童与流浪儿童问题、校园安全问题和考试问题,都牵涉到我们的儿童观问题。

早在1919年,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么做父亲》一文中就说过,我们中国人对于儿童,历来没有正确地理解过,以为是“缩小的成人”。其实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对于儿童也没有正确理解过,一直以为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这两种观念都忽视了儿童自身的存在。儿童就是他自己。他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有独特的身心发展规律。成年人既不可拔苗助长,也不可一味迁就,而应该如鲁迅先生所说:“健全地生产,尽力地教育,完全地解放。”这一切的中心,是理解尊重儿童的个性,爱护他的生命,激发他的潜能,助益他的成长与发展。

因为孩子是弱小的,所以要爱护儿童的生命,首先要求我们给予他们安全。这种安全是儿童生存的必要条件与保障。在孩子从0—18岁的成长过程中,接触得最多的人是父母和老师。父母和老师往往是凭天性与责任在爱护孩子。但是天性与责任有时候也是靠不住的,这就需要社会制度设计上能保障一个孩子的安全。于是就有了如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和我们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约束性的条文。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的老祖宗孔子说过要“因材施教”,但是,因为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也因为整齐划一的考试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对孩子的教育变成了知识的填鸭,标准化教育取代的个性的发展。当过老师的人都有这样的深刻体会: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是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而增长,反而是减弱。所以,才有了钱学森之问:“我们的学校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玩是儿童的天性。孩子往往通过游戏探索世界,认识自我。但是,现在的孩子因为怕输在起跑线上,课余时间被各种培优与补习班占满,玩耍的时间越来越少,体育锻炼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为了安全起见,许多学校甚至连传统的春游、秋游都取消了。可是,没有玩耍和游戏的童年还能算是童年吗?没时间玩的孩子,不管知识多么丰富,生活多么优裕,也是不幸福的。

先哲纪伯伦说过: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你们可以阴庇他们的身体,却不可阴庇他们的灵魂;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可以使他们像你;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停留,因为孩子住在明天的宅中。为了我们明天的孩子,改变我们的儿童观,让孩子回归孩子,已经刻不容缓。汤素兰于岳麓山下

绪论

儿童文学对小学生人格心理、审美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早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等发达国家就在一般高等院校与政府教育机构中就设有了相应的儿童文学课程研究所或专门的研究岗位。而中国,晚清时期梁启超才在《少年中国说》中论及了少年儿童在民族与国家发展中应有的价值。而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史直到20世纪初的“文学革命”中才出现,随后在周作人、郭沫若、魏寿镛、周侯予等人的推动下开始了课程建设。认为儿童文学对儿童人格心理、审美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我国高等院校的儿童文学教育却实在令人担忧。具体来看,首先是儿童文学缺少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根据新华网报道:“我国大部分师范院校没有儿童文学教师。在我国100多所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的中文系、教育系中,只有不到30名儿童文学教师。北京有40多所高校,只有北师大有两位儿童文学教师。”更为严重的是,在一些高等本、专科学甚至师范性院校当中,教师们没人愿意承担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有的师范院校干脆取消儿童文学这一课程。至于儿童文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就更少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期以来一些高等学校特别是师范院校积极开展了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研究。据笔者所知,开展的较好也较早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昆明学院等学校。同时一些院校也成立了儿童文学研究所。1985年,四川外国语学院创设了我国第一个儿童文学研究所——外国儿童文学研究所,但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停办了。1987年12月,广州师范学院建立了儿童文学研究所,但随着学院调整为广州大学而撤销。20世纪90年代彭思远在重庆师范大学建立了西部儿童文学研究所,21世纪初昆明学院建立了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研究所,其中坚持得最好最久的应当数浙江师范大学。从1979年创设儿童文学研究室,到1989年改名为儿童文学研究所。而这些研究机构都是对儿童文学史与儿童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强调争取儿童文学的学科地位,而儿童文学教学改革与研究则往往被悬搁与旁置。

而就儿童文学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交流来看,在新时期以来的三十年,就召开过四次全国性会议,1985年辽宁大连会议,1992年的广州会议,1999年北京会议,2003年的昆明会议。而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教学研讨会就大连和昆明两次。这样,全国高校中对儿童文学师资建设缺少一个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更缺少应有的教学交流与研讨的平台。从而缺少对世界儿童文学教学进展情况的了解,也无法对儿童文学发展的态势、走向,予以及时的把握,并无法科学地引入当下儿童文学的课堂教学。就儿童文学课程改革研究论文来看,收入中国知网的为数很少,这表明人们对儿童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不多,不甚深入。

特别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本专科毕业生的就业趋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中文专业毕业生是我国小学、初中语文教师的主力军。新的就业形势给中文专业传统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大“儿童文学教育”,对于实现“中文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小学初中语文教师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长期以来这门课程并没有受到重视,一些高校中文专业甚至取消了儿童文学课程,只是在讲授“现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时零星的带及,远乏系统性。近年来不少高校逐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本科生中开设了专门的“儿童文学课程”。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它们又常常直接套用“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课程的模式,并没有建构出符合时代要求和儿童文学特点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因此,加大儿童文学教学改革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当务之急。

本书通过调查问卷与文献研究的形式,着力了解当代儿童文学课程在高校建设开展的现状,实地考察江西省高校中文系儿童文学课程开展的情况,并研究分析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并针对江西省高校中文系及部分外文系的儿童文学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向试图提出改革的建议,旨在说明在高校开展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必要性,为未来儿童文学课程的研究和高校儿童文学教学提供研究素材及出路,弥补高校儿童文学课程研究的空白。同时,进一步推进高师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构建符合师范生特点的儿童文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儿童文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门通识基础课程,对其教学实践进行研究与探索,是改变该课程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的必需。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势必对整个师范院校特别是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学校在学生素质形成,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等方面产生持续、正向性的影响。同时,以儿童文学教学改革与实践推动不仅有利于推动儿童文学教学落后与停滞的局面,也有利于增进师范学生特别是高素质的语文教学师资的培养提供有利的支撑,更为提高整个师范生的审美水平,促成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有利于高校中文系、初等教育学乃至外语系本科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推动与促进学生了解儿童,认识儿童,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学院了解儿童,熟悉儿童,培育儿童,践行基础教育的本质特征。

第一章 江西省高校儿童文学课程建设的现状

新世纪以来,随着国民教育意识的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的教育问题,自觉认识到儿童文学对儿童身心的重要性,儿童文学图书市场销售出版火爆与儿童文学作家占据作家收入排行榜是这个现象的侧面反映。然而,作为承担培养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高校中文系——除了极少高师院校外,大多数都没有意识到中文系毕业生构成了中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的现实,也没有从图书市场的变化意识到儿童文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在中国当下文学中的地位。他们对童文学课程的开设、儿童文学教学论以及儿童文学研究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正是基于此,急需要对高校儿童文学课程进行改革,尤其是随着高校中文系毕业生就业更多地流向小学教师岗位——我国新增的小学语文教师84%来自高校中文系,高校中文系加强儿童文学课程设置、教学指导与研究显得必要且紧迫。江西省自古有着“人杰地灵”的美誉,现如今,江西的教育也较发达,高校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因此,在江西省高校中文系进行儿童文学课程设置与探讨将对全国高校儿童文学课程与儿童文学教学教研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示范性作用,并将对其他高校儿童文学的发展发挥着带动作用,具有先创性意义。

目前关于高校儿童文学课程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师院校,研究的内容主要有:论证儿童文学在高师院校教育的地位和儿童文学对小学教育的重要性的研究、有关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程教育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有关高师院校儿童文学课程改革必要性的研究、有关语文教师和师范院校学生缺失文学素养的原因及应该采取的对策的研究、有关高师院校儿童文学课程设置的现状与儿童文学教材编写方面存在问题的研究等等。上述研究几乎涉及到了儿童文学课程改革的每一个方面,遗憾的是它们针对的都是高师院校的教育系,而对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生力军的高校中文系却没有进行研究,这显然是极不合理的。众所周知,20年前,中文系、外文系的本科生毕业生是我国中学教师的主力军,那时候的课程设置不加设“儿童文学课程”也是合理的。然而到了21世纪的今天,随着我们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文系、外文系本科毕业生已经从中学教师的生力军变化为小学以及部分初等中学的主力。工作对象的不同,他们的课程设置理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可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严重滞后性,这种就业变化并没有及时的反应在高校中文系、外文系的课程设置当中。而研究者也很少对这个不合理的现象提出质疑与深刻的反省。

在对江西省高校儿童文学课程进行研究之前,笔者首先调查研究了儿童文学课程在江西省高校中文系、教育系以及部分外文系的课程建设情况,笔者拟定的调查子类分为江西省高校儿童文学教材选择与使用的现状、江西省高校儿童文学教研与科研的现状和江西省高校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察方式等几个方面。以下为基于调查问卷的总结。

一、课程开设的现状

高校中文系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情况能够基本反映各高校对于儿童文学课程的态度,它包含的方面是:有没有开设儿童文学课程、儿童文学专业教师配备程度与数量、儿童文学科研与教研开展情况以及中文系学生儿童文学素养水平等。通过调查与研究,我们可以将江西省高校中文系儿童文学课程的基本现状主要情况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是儿童文学专业学科地位低。江西省有上百所高校,在这上百所高校中开设了中文系的本科院校有二十一所,而就现有调查结果来看,在这二十一所高校中文系中,只有赣南师范学院等极少数高校在中文系与教育系都开设有儿童文学这门课程。也就是说,儿童文学等相关课程在江西本科院校的中文系的开设率还不到5%。此外,还有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南昌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2年改名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学院、江西科技学院、景德镇学院、萍乡学院、宜春学院、上饶师范学院和江西教育学院开设有儿童文学课程,这些高校开设儿童文学课程一般都属于教育系中的初等教育、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部分学校开设儿童文学是在其大专部初等教育系或者五年制大专(包分配),总体来看,开设儿童文学课程的高校数量还不到江西高校总数量的12%。由上述数据可知,儿童文学课程在江西省的开设的情况并不理想,儿童文学课程在中文系、外文系本科生课程中基本被忽略,在与儿童文学更为直接相关的初等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种种情况表明——儿童文学专业学科在江西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很低。

学科地位低还体现在开设了儿童文学课程的高校对儿童文学课程的不重视和设置的不合理,具体表现为学时短、学分少、课程性质多为选修课等。以赣南师范学院为例,对儿童文学这门课程规定的学时为一个学期32个学时,也就是说一本16开大小,五百多页的教材,只用32个学时就要求全部学习完。五百多页的教材包含的知识量很多,显然,32个学时完全够不上教材内容的需求的。东华理工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也是32课时,南昌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为36课时,学时短还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了在规定时间内教授完规定的知识,任课教师必定会压缩教学内容以完成教学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产生教学重点不明显甚至教学过程避重就轻的现象,对于学生完善的掌握儿童文学学科知识十分不利。

儿童文学的学分多少涉及到课程性质的问题,即与其作为专业必修课还是选修课的地位相关。对于高校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应该设置多少学分才算合理,这是教育界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根据笔者的学习经历,高校一般会把专业课和学位的学分设置得比较高,分别是2~3和3~4之间,对于选修课或者非专业课的学分则设置得较少,一般不高于2个学分。目前,赣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将儿童文学设定为专业必修课,学分为2学分;景德镇学院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将其设定为专业基础课,3学分。其他高校则一般将儿童文学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例如江西师范大学,对这门课定义的是“选修”,要求学生只用掌握学科基本知识,了解儿童文学的含义、发展历史,对儿童文学的应用性层面不作要求,东华理工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也是将其作为选修课。正是由于儿童文学课程长期处于选修课的地位,儿童文学课程所占学分一直都比较少,江西省开设有儿童文学课程的高校对这门课只设置了2个学分,甚至有的学校只设置了1个学分。根据课程的学分设置,学校可能会压缩低学分科目的教学时间,有的甚至在教师资源的分配上存在“高者高就低者低就”的现象。从学科划分上来看,儿童文学属于一级学科中国文学下的二级学科现当代文学下设的研究方向。由于这一系列的原因,又会引发一个更大的问题,即学校多会选择现当代文学相关专业的教师来教授这门课程而不会专门聘请专业教师来任教,不少教授儿童文学的教师可能根本就不了解儿童文学。外文系同样存在这个现象,虽然四川外国语大学成立了“外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但是其他高校的外文系大多数并不重视外国儿童文学的教学,师资力量更是奇缺,即使有高校开设了儿童文学相关课程,也很难聘请到真正懂外国儿童文学的专业教师。正如儿童文学研究著名专家王泉根教授所说,“文学研究领域包括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这样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分工的专业,因之,儿童文学研究自然应由儿童文学理论、儿童文学史、儿童文学批评三个方面所组成”。由于儿童文学有其独特性,其审美特性、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甚至文体与一般意义上而言的文学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如果不了解儿童文学的概念、儿童文学的理论知识和内在特质如审美特征而去讲授这一门课,其教学方法也是生搬硬套其他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导致的结果就是一门兼具理论与应用的课程被定性为理论课程,最终导致学生学习了儿童文学却不知道儿童文学的赏析与教学教法,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那么,这门课程设置的意义就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

其次,儿童文学研究领域与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课程领域之间存在衔接问题。笔者在对江西省高校儿童文学研究进行梳理时,发现这样的尴尬事实:儿童文学研究在江西省高等院校当中也比较薄弱,虽然,南昌工程学院有学者对《英国儿童小说研究》进行了研究,并在2010年成功申报到了国家社学科学基金立项课题,这样的儿童文学的科研在江西省高校中为极少数。有些高校的中文系几乎从来没有关注过儿童文学比如宜春学院与井冈山学院,虽然设立有中文系,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也会从事中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然而却没有开设儿童文学课程,也没有对儿童文学进行学术研究。专门开设了儿童文学课程的高校进行的儿童文学研究也较少,且大多集中在儿童文学的历史发展和体裁研究上,关于儿童文学与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关联研究还极为罕见。

儿童文学对儿童的积极作用早为学者所认识。20世纪初,周作人便在其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中,充分认识到儿童文学对儿童的积极作用,他指出:“小学校里的正当的文学教育,有这样三种作用:(1)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2)培养并指导那些趣味。(3)唤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兴趣与趣味。”笔者曾将周作人儿童文学的教育思想总结为以下几点:丰富儿童的精神生活、“为能长养儿童之想像”的美育功能、培育儿童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认知功能。

儿童文学的作用一直是中国儿童文学研究学界关注的要点。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界,相继提出了“儿童文学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以善为美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童话的特征在于人类愿望的表达和满足性”等新的有分量的理论话语。高校中文系、外文系等有责任传授未来的中小学语文、外文教师中外儿童文学的基本常识,培养他们儿童文学读、写与教学能力。正如许湘云曾在《浅谈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一文中指出的那样,“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两者所面对的对象都是少年儿童,两者所担负的使命与目标都是让少年儿童领会文学的魅力,感受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从而陶冶性情,增长知识,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意识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占了很大的比重。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设置,儿童文学素材还将占据更大的地位。但是,在当今儿童文学研究领域既欠缺对基础阶段语文课程教学的研究,也很少将儿童文学已有的研究成果转化到以儿童文学各文体为主体的语文课文教学中去。所以,现基础阶段语文课程的教学没有结合当前儿童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而是使用“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迫接受”的方法,这就使得高等院校针对儿童文学的研究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之间存在隔膜,也使得儿童文学这一能够连接儿童与课程的重要资源很难充分地发挥自身巨大的作用。二者之间的缺乏沟通与交流这一局面,如果不加以重视与改进,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身负培养基础教育语文课程师资的高等院校中文系等与社会需求的脱离,与基础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学逐步脱节。高校培养的学生若不具备足够的儿童文学知识水平与素养,那么他们在基础语文教学中体现不出人才的优势,也不能很好地开展语文教学,使得语文这门兼具文学性、艺术性和培养儿童德育、美育、智育功能的学科作用单一化。儿童文学这一门明明需要且十分重要的课程长期以来被搁置在一个无足轻重的位置,如果默然这种情况的继续发生,将不断地增大儿童文学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语文教学之间的间隙。

儿童文学课程开展的首要目的是为高校中文相关专业毕业生今后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但是不少高校却把这门课当成了一门儿童文学理论课,完全没有把这门课程的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由于过于重视儿童文学的理论意义而忽视了它的实用意义,导致学生在走上教育工作岗位后不能学以致用。在为基础教育培养人才的高校,教学目的却不再是为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储备技能与先进教育理念服务。

再次,儿童文学专业师资也极为匮乏。据新华网报道:“在我国上百所高校的中文系、教育系中,只有不到30名儿童文学教师。”也就是说,大部分师范院校没有专业出身或相关背景的儿童文学专业教师。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儿童文学在教育部的学科目录中不属于中国文学门类下设的二级学科,它只属于二级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下设的一个研究方向。全国范围内只有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可以招收儿童文学专业或者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可以招收培养儿童文学专业硕士生,还有部分高校如兰州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培养儿童文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总之,这十所左右高等院校招收的儿童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数量非常有限,博士研究生便更少了。因此,专业的儿童文学教师数量较少不足为奇。

在整个江西省高校范围内,专业出身或相关背景的儿童文学教师很少,开设了教育系的高校,例如江西师范大学与赣南师范学院有专业的儿童文学教师,但是有的学校如南昌大学等,便没有专业的儿童文学教师;江西省高校中文系只有赣南师范学院开设了儿童文学课程,并有两名儿童文学专业教师。

由于儿童文学教育师资的严重不足,因此开设儿童文学课程的高校往往选择或调配其他中文专业教师教授儿童文学,虽然这批教师有着很高的文学修养与学术能力,但是在思维方式、授课方式上并不一定符合儿童文学学科的需要。在教学中,普遍以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的范式去讲授儿童文学的做法,常常偏重对文学理论与文学史的讲授,缺乏儿童本位意识,不注重儿童文学欣赏与阅读指导以及儿童文学教学法的技能的讲授。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本科院校的中文、外文等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儿童文学情怀与素养。

当前,高校有关部门对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研不足,没有认识到中文系学生构成了初中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主力军,使得他们仍然不重视儿童文学理论与常识、儿童文学欣赏与阅读指导和教学法等知识的传授。加之,儿童文学学科地位低,我国每年培养的儿童文学专业人才严重不足,致使高校中文系儿童文学专业教师人数奇缺。高校中文系与学前教育减少儿童文学专业课程学分、压缩课时,因而制约了儿童文学科研与教研的开展,割裂了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关联。此外由于教师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思维与儿童文学情怀与素养不够,培养的学生普遍缺乏儿童文学情怀与素养。对没有开设相关专业课程的高校中文系学生而言,其从事中小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时,会显得尤为吃力。在教学中,由于缺乏正确的儿童教育观,他们没有从儿童视角、儿童想像、儿童思维、儿童语言系统来对待他们,更没有意识到儿童是个独特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认知体系,与成人视角、语言、思维完全不同。对儿童而言,儿童文学是反映他们的世界、思维、想像的文学,也是初中、小学语文教师认知儿童的载体、途径与方式。对基础教育语文课程而言,儿童文学既是他们的教育内容,也是他们的教育工具、教育载体,但是高校中文系儿童文学课程开设的缺失使得从高校中文系毕业的初级教育教师缺乏专业的儿童文学素养,影响了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更为有效地进行。

由此,不充分认识到儿童的独特性,认识儿童文学的重要意义,对于没有建构适当的儿童文学科学体系的高校中文系学生而言,缺少儿童文学素养与情怀可想而知。通过对江西开设了中文系的学校进行的问卷调查笔者发现,这个事实显而易见。以笔者所在的东华理工大学为例,09级中文三本专业共有79名在校学生,可是这79名学生基本都缺乏儿童文学素养。中文专业的学生几乎不知道儿童文学是什么,就算模糊的知道一点儿童文学的相关概念,也认为儿童文学不重要,不是当代的主流文学,觉得那就是给小孩子增加生活乐趣的“小文学”,根本没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儿童文学学科地位低是全方面的,是我们国家整体上不重视儿童文学这一宏大背景下的产物,具体到江西省各高校中文系或教育系,对于儿童文学的不重视同样是大环境下的必然。

二、教材使用的现状

教材是课程的基础蓝本,在对教材的选择,包括版本、版次和使用程度,可以反映出高校儿童文学的建设程度。一般而言,对儿童文学重视程度较高的高校,一般会选择最优秀、最新版次的儿童文学教材,部分学校会选择本校教师主编出版的次优的教材版本;反之,则出现随意选择的情形,既不重视版本,更不重视版次,使用程度较低。具体到江西省高校中文系儿童文学课程建设现状,也可以从这些层面来看待。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在教材使用上整体存在着过于简单化处理和强调儿童文学的理论,这种简单化和强调儿童文学理论显示了部分高校中文系和教育系对儿童文学教材的选择和版本的使用并不用心。张心科在《当前儿童文学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文中曾指出,“就目前所见的几则儿童文学教育早期的材料来看,各师范学校在呈现课程时多只列出‘儿童文学’课程名目,并没有详细地列出其课程内容,这大概与最初多数学校并不清楚其课程内容有关”。

从笔者调查的具体结果看,当代中国高校中文系和教育系所使用的儿童文学教材主要有以下几本:黄明超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王泉根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方卫平、王昆建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第2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王泉根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黄云生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由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此外,还有陈子典主编的《新编儿童文学教程》(2003年版)和方卫平等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2004年版)等。

江西省的儿童文学教育从教材的选择来看,普遍存在类型单一、实用性不强、过于强调儿童文学理论的现象。笔者在对儿童文学教材的研究对比上,发现各版本教材叙述的重心都放在了儿童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儿童文学理论的讲述上,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使用的教材是黄云生主编的《儿童文学理论》,其教材内容主要是儿童文学基本理论、儿童文学创作、儿童文学欣赏、儿童文学体裁研究、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及作品研究,旨在告诉学生“儿童文学是什么”,而不是要告诉学生儿童文学是用来做什么的,至于如何讲授“儿童文学”更少涉及。加之,这本教材选择的是出版于1996年的版本,已经明显跟不上儿童文学发展的脚步。十多年来,儿童文学本身的理论话语和审美研究都出现了新的成果。笔者另外选取了吴其南编著的一本供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学的《儿童文学》本科教材进行参照,该教材主要是从儿童诗歌、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戏剧与影视四大方面入手,阐述了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梳理了儿童文学发展简史。教材不仅论述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创作主体与读者对象、文本特征、发展历史等基本问题,也对各种体裁儿童文学作品的选取、鉴赏与批评进行了分析与探讨。针对当前江西高校儿童文学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张心科总结性地论述道,“现在所用的‘儿童文学概论’教材介绍的是儿童文学的定义、本质、种类、体裁、题材、创作等文学研究范畴的东西,而几乎不涉及教育问题。所以,在这门课程中出现了‘儿童文学’与‘教育’看似有联系而实际上是‘两张皮’的现象”。

王泉根、方卫平、梅子涵、朱自强、李利芳等儿童文学研究专家正着力于提升儿童文学学科地位,其急欲解决的问题在于建构儿童文学的理论框架,梳理儿童文学的发展概貌,阐明儿童文学的审美性等。由于这一系列问题并没有得到学界的完全认可,因此在这些教材中,对于儿童文学理论的研究与阐述自然是重点,对于儿童文学应用性的一面则疏于研究——这也与研究者没有深入一线教学现场调查研究相关。

当然,一些学者在探讨儿童文学理论的同时,已经将其研究视角延伸至儿童文学的教学实践功能,在教材中逐步突出教学实践部分。例如,江西教育学院使用的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儿童文学教程》(王泉根主编)就是一本很值得关注的教材。该书2007年被选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13年被教育部评为“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成为儿童文学教材中唯一入选的国家级规划教材。2013年《中华读书报》这样评价这本教材: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至2012年,全国共出版《儿童文学教程》、《儿童文学概论》之类的教材36种。相比之下,王泉根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是新世纪以来一部深具创新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儿童文学新教材,在诸多同类教材中独树一帜,集学理性、系统性、应用性于一体,体系创新,思路清新,容量适中,适合教学,年年重印,因而在激烈的教材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本教材共分九章,内容囊括了儿童文学的分类、叙事视角、审美创造和文学体裁等。其中,教材第三章提到了儿童文学的实用性问题,包括儿童文学与家庭文化、语文教育和校园文化的关系,这与其他教材相比有明显的进步。

在对中国现有儿童文学课程教材的梳理以及对江西省高校中文系和教育系的所使用的儿童文学教材情况来看,各高校在教材版本、版次和教材使用上存在着问题,既有现存教材自身的缺陷——对于儿童文学的教法运用篇幅较少甚至没有,也有因对于儿童文学的不重视,在版本上选择随意性。

三、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式的现状

儿童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都是一环扣一环的,即国家、教育部门和高校整体上对儿童文学的重视性不足导致了不重视儿童文学学科建设,这又决定了儿童文学学科地位低、儿童文学教师培养不足、儿童文学教研科研力度弱以及在教材选择上的随意性。那么,在教学方法与儿童文学课程考察方式上必然存在着缺陷。

我们知道,教学方法有很多种,由北京师范大学版的《教育学》一书中归纳了各学科基本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复习法和学习指导法。总的来看,我们可以把这些教学法分为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法、以肢体感官为主的教学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以欣赏为主的教学法和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法。通过研究儿童文学课程的特征,我们可以发现,儿童文学课程是一门集理论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首先,儿童文学自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它的概念、理论结构、审美、文体、语言特征等都与一般性意义上的文学存在较大的不同,二者之间既有联系,更有区分。正是由于儿童文学其理论、审美、文体等具有独特性,致使在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上要注重它的理论教学。其次,儿童文学课程作为应用性课程,它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在未来的教材中,可以预见,儿童文学这一儿童天然的精神粮食必定越来越重要,为了学生能在日后的教学生涯中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那么,对于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应该着重强调其实践教学方面。最好的教学方式是采取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在更加牢固的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实际。

在笔者实地调查的结果来看,我们发现,有些学校的儿童文学教育方法比较多样,如南昌大学在讲授儿童文学时常常结合学生上台演讲的互动方式,不过江西省大多数高等院校教授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传统讲授法。高校对这门课程采取的教学方法全都是单一的讲授法,这种方式单一刻板,完全没有把这门课的实用性纳入到教学中去。当然,对于师范类院校以及高校教育系会在学期末,组织学生去小学参观实习,将其纳入学生作为师范培养的一环。

片面地强调传统性的讲授法,原因很多:首先,它与现今儿童文学专业教师师资缺少有关,从事这一门课程的教学教师绝大多数非专业出身或者相关背景出身,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这一结果的发生。其次,讲授法是一种很广泛的教学方法,教师已经习惯这一教授方法,调配过来教授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师习惯性地采用讲授法教学。第三,讲授法本身在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是必要的。儿童文学自有其独立的学科特性,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需要要求学生记忆理论性的东西,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常识与知识水平。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讲授法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即使部分高校尝试了让学生上台演讲方式,笔者认为这只适合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部分学生,对其他学生而言就没有吸引力,有的学生可能讨厌演讲这种方式。而且,儿童文学这门课程在儿童诗歌、歌谣、儿童散文外,根本不需要演讲这种方式——儿童诗歌、歌谣、儿童散文在儿童文学的分量不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演讲的方法在以后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发挥足够的作用,其作用与朗诵的方法都跟不上。

上面,我们对江西省开设了儿童文学课程的各高校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梳理,对于讲授法使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在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上是必需的,但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应该成为主要的教法之一,这是由儿童文学课程的应用性决定的,只有二者结合的教学方法才能满足儿童文学课程和中小学语文教师培养的需要。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方式在江西省各高校有足够的提升与探讨的空间,这种提高对于提升江西省各高校中文系或者教育系儿童文学课程建设、对于培养更贴近中小学理想的语文教师有重大的意义。

江西省各高校儿童文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课程考核方式可以简单分为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再细分则可以分为笔试、口试;理论考核、技能操作考核;平时作业测试、期中考核、期末考试等。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代高校对于课程的考核主要是依据课程的性质和重要性划分,比如专业课,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这些课程就采取闭卷笔试的形式,同时结合平时作业来进行考核,这是由于上述课程的教学大纲是要求学生系统的记忆古代汉语知识,重点在于记忆。而对于理工类专业比如机械类、要求画图的专业,其考核方式除了要求记忆公式类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求有操作评价,因此这类专业的课程考察方式是闭卷考试加实验操作。

众多的考核方式中,江西省各高校对儿童文学这门课程采取的方式仅仅局限于开卷笔试与撰写论文的方式,例如南昌大学对这门课采取的是课题论文和开卷考试的考察方式,赣南师范学院采取的是开卷考试的考查方式,江西师范大学同样采取的是课题论文的形式。考察方式单一,太过于简单化,有可能出现低效度的情况。从江西省各高校儿童文学课程考核方式来看,一方面是进一步展示了在儿童文学领域存在不被重视的现象,这表现为考核方式的随意性与简单化;另一方面,学习儿童文学这门课不只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这种文学现象,更是为了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所以,江西高校采取的开卷笔试显然不符合这门课的理论要求。至于撰写论文这种方法在某种角度上来说存在争议,因为撰写论文有的时候确实会催生出一些新奇的想法,也便于考察学生知识的记忆与运用情况,但是有的学生会为了完成任务而东拼西凑,导致论文质量不高——从一位大学教师的角度来看,这基本是现今大学生的常态。总之,江西省各高校儿童文学课程大多存在着注重讲授法来对这门课程知识进行传授,没有看到儿童文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除了讲授法应该强调其应用性的一面,即注重练习为主的教学法,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学习到儿童文学课程的要点,在学生以后的就业中更好地做到学以致用。

由上可知,儿童文学课程在江西省各高校中文系存在诸多的问题,从整体上来说,是一门并不成熟、并不受到重视的课程。其现状包括:课程开设率低,专业教师缺乏,儿童文学科研以及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结合研究成果很少,教材使用随意,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不适用课程的特点以及考核方式简单等。这些现状说明了本课题提出的意义,通过指明江西省高校在儿童文学课程建设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发展方向以及巨大的提升空间,将推动儿童文学课程设置受到重视与建设发展。

儿童文学课程在江西省高校中文系的建设也不理想,但是,从全国范围内来说,整体上,高校中文系开设儿童文学课程的占据的比重也不大,主要集中在少数几所高师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教育部属的六所师范高校中,除北京师范大学外都没有开设有儿童文学这门课程。这种现状说明全国高校中文系儿童文学课程建设的现状很不理想。对于江西省高校中文系而言,这既是大环境下的隐患又是机遇与挑战。江西省高校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将在全国范围内起着表率的作用,其改革的契机也将推动高校的发展与建设。

第二章 江西省高校儿童文学课程建设滞后的原因

在上面对江西省高校中文系儿童文学课程建设现状调查研究中,已经对于造成儿童文学课程现状不理想的原因作了初步的意向性的分析。这一章节,将对原因进行具体而细致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解释。一是在国家与社会整体层面上,国家与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不重视儿童文学是儿童文学这门学科建设现状不理想的根本性因素。普遍存在国家、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不重视儿童文学这门学科、民间和社会对儿童文学价值评估不足、高校中文系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优秀期刊对于儿童文学研究的漠视等原因。二是在江西省高校中文系层面上,普遍没有认识到儿童文学课程对于高校本身与中文系学生的价值与意义。

一、国家与教育部门对儿童文学课程的重视与投入不够

国家与教育部门对儿童文学课程重视不够,这表现为观念上的不重视、国家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儿童文学课程建设的投入资金较少和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

1. 观念上的不重视

我国儿童文学发展比较晚,“晚清时期梁启超才在《少年中国说》中论及了少年儿童与民族与国家发展中应有的价值。而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史直到20世纪初的‘文学革命’中才出现”,“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儿童文学教育却实在令人担忧”。“这种严峻情形的出现,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儿童漠视所导致的结果,更是当下教育体制对儿童教育观念滞后所形成。具体来看,就是在我国高等院校现行的学科体制中缺少对儿童文学学科地位的承认”,“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7年颁布实施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来看,二级学科中压根就没有出现儿童文学,没有学科地位,在学科与课程建设的纵深发展与空间扩大上就失去了可能,更给高校从事儿童文学教学的教师在确立自我教学地位和职称评定等多方面以极大的影响。极大地打击了儿童文学建设的积极性”。这些都说明了我国的教育从根本上来说就不重视儿童文学。国家与教育部门观念上的不重视是全国各高校中文系不重视儿童文学课程建设的诱因。当前阶段,在我们国家,高校的自主权并不大,其课程的设置必须与国家教育部门以及各级政府保持一致,否则,在建设资金和政策方面得不到有力支持的情况下,高校自身是没有办法建设好儿童文学课程建设的。

正是由于国家与教育部门长久以来观念上的不重视,致使儿童文学课程学科地位低下,因此,虽然初等教育对高校儿童文学课程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但是儿童文学在高校的建设上依然只能滞后于其特定的需求力。要从根本上来解决,必须是要提高儿童文学的重视程度,提高儿童文学的学科地位,虽然已经有诸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这些情况,并为之摇旗呐喊,但显然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改进。儿童文学学科地位较低的现实,致使在儿童文学专业领域存在师资力量短缺、科研力量薄弱,这又导致了在教材编写与出版存在版本较少、高水平的著作较少的现实状况。

另外一层不重视来自社会基层与民间对儿童文学本身的认识态度。社会基层的力量包括基础教育的语文从业者与管理者。首先表现为,基础教育的语文从业者较少地具备儿童文学素养与知识体系,他们的专业出身一部分是初等教育专业,一部分是高校中文系相关专业。初等教育专业的教师在大学期间具备了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但是,参照上面的具体的调查,江西省各高校初等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同样存在对儿童文学重视性不够的问题。至于中文系毕业的教师,他们具备文学素养,但儿童文学素养明显不足。其次,在选拔小学语文教师时,基础教育管理者往往注重学历与一般性质上的说课与教学,不注重儿童文学教学能力与水平的考察,他们没有意识到儿童文学对于小学生的独特性意义。

不独国家与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基础教育为核心的社会基层,民间对于儿童文学也不重视。在中国传统上,就一直存在着对于儿童本身的不重视,从《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传统的蒙养读物来看,里面的内容主要是对于儿童的基本礼仪、良好品行的告诫,并不重视儿童自身的思想、语言、想像,没有充分把儿童当作“儿童”。这种境况直到梁启超、黄遵宪、严复、林纾等开眼看世界的开明学者才慢慢得到改善,尽管当时是抱着对于“新国民”的期望而开始重视的。但是,这一批卓越的学者在创作理念与创作上都有本着为儿童创作的意识。在民国前后到“五四”运动这一时期,中国人真正地发现了“妇女”与“儿童”,认识到了他们的价值。在儿童文学领域,周作人、鲁迅、叶圣陶、冰心、张天翼等认识到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思维、人格塑造和语言等重要意义。他们或从理论上思考与研究儿童文学的理论与重要作用,试图建构中国的儿童文学理念;或致力于将国外先进的研究理念引入到中国,引起人们的重视;或用力于国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译介,给中国儿童以良好的读物;或从中国传统的文学素材中,包括民间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搜集整理适合儿童阅读的素材;或从小学国文教材入手,编选作品提供给儿童;或投身于儿童文学作品创作,实实在在地给中国儿童文学创作这座大厦添砖加瓦。在经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儿童文学建设空白时期之后,新中国成立后,恢复了对于儿童文学建设的关注,有严文井、张天翼、洪汛涛、陈伯吹、金波等一批儿童文学理论与创作的作家兼学者。在“十年文革”中,儿童文学理论被简单化与政治化,从小就对儿童灌输政治思想,是古代传统对儿童的思想教育的另一极端与现代形势。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才逐步恢复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状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儿童文学理论到创作都呈现了繁荣的局面,现如今,儿童影视作品与儿童文学读本市场火爆,间接地反映了儿童文学正在为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人们所看重。从这一番儿童观与儿童文学发展的简述中,可以看到,儿童文学在民间曾经一度没有得到任何的研究与重视,最近几年,则显示了这种态度的改变。此时,提出改善儿童文学课程建设正是呼应民间的改变,作为教育界应该为之起着引导、规范的作用,给儿童的身心健康提供参考与发挥培育专业教师的功能。

正是包括国家与教育部门、社会基层力量甚至民间立场在内的环境出于观念上的不重视,儿童文学学科发展才会建设缓慢,对比之下,国外儿童文学研究的火热更显得中国儿童文学的尴尬地位。

2. 相关政府部门对高校儿童文学课程建设的投入少

历年来,我国一直在致力于教育的发展,对教育做出的财政等方面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但是从历年的政府报告中可以查到,我国对教育经费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中长年达不到4%,从2012年起逐步提升到4%以上。在很长的时期内,我们用于教育投入的经费可以说很少,甚至达不到中低收入国家的投入水平,但在未来可以预见的时期,教育经费的投入会不断提升,为提升儿童文学学科建设提供了可能的资金基础。

在所有的教育经费财政投入中,儿童文学这一课程由于不受重视,国家的投入更是少得可怜。首先是表现在财政投入上,到目前为止,国家财政支出专项里没有专门列出对高校“儿童文学课程”这一类目的财政投入比例,对这门课程的资金支持完全是凭借各高校当地教育局教育经费的“偶尔”支持。没有经费就无法建立专门的儿童文学研究机构,高校也无法打造完备的儿童文学课程体系,没有条件创设儿童文学教学情境,也无法鼓励教师进行儿童文学课题研究与教学课改研究。其次是表现在政策上,教育部没有提出对高校中文系大学生关于学习《儿童文学》这门课程的要求,同时国家也没有对进行这门课程的研究提出支持,甚至在部分顶尖的学术期刊还存在漠视儿童文学科研论文的现象。相对比之下,其他文学门类的研究,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在立项、科研经费等方面支持力度远远大于儿童文学学科,这是儿童文学隶属于中国文学类二级学科现当代文学下的研究方向的专业地位决定的,自然无法与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等二级学科相比,另外,初等教育专业也不属于教育学下的二级学科。在就业等方面的政策上,国家也没有相关的支持,所以,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会倾向于选择比较好就业的专业学习,而儿童文学课程似乎可有可无,因为就算没有学习过儿童文学,照样可以走上小学语文的教学岗位。

由于国家政府和各级教育部门对儿童文学采取的“不闻不问”、“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政策,以及社会与民间受到传统思维的制约与影响,这种上面不重视,下面没有强烈的呼吁,使得高校既失去了上层给予的压力又缺乏足够的动力加强儿童文学课程建设,使得儿童文学的发展举步维艰,状况日益艰难。

3. 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是以其最终的应用方向为目的的,比如高校开设大学英语这门课,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为他们今后升学、出国深造和工作提供可能性。同样,高校开设儿童文学也应该是为了中文系、教育学、乃至外语系毕业生今后能够更好的进行小学教学储备知识与技能。那么,从江西省高校儿童文学课程的设置来看显然是不合理的。

这些不合理包括有几个方面。首先,大多数高校中文系根本没有开设儿童文学课程,这对部分中文系学生毕业后在小学从事语文教育教学非常不利。中文系开始的专业课程如《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史》等主要都是成人的文学,这些课程虽然是必要的,能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但是儿童文学有其特殊性。儿童对于文学的理解与爱好与成人大不一样,这种只专注于成人文学世界的中文系课程设置显然阻碍了高校毕业生对于儿童心理、儿童阅读习惯、儿童审美趋向、儿童文学特质的全面把握。一旦走向小学语文的教学岗位,他们很容易对自己的工作对象感到束手无策。此外,由于学生在本科阶段难以接触儿童文学这门课程,部分可能有志于提升学历层次的学生错过了选择儿童文学这个研究方向,客观上导致了相关具备招收儿童文学专业研究生的高校报考人数不足,使得全国高校专业的儿童文学教师力量很少,这对于儿童文学发展以及中文系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有着较大的影响。其次,部分开设有儿童文学课程的高校中文系毕业生虽然学习了儿童文学,但是因为缺乏专业素养的儿童文学教师讲授,使得他们没办法真正的理解儿童文学,有的学生在进行学习后开始讨厌儿童文学,导致高校中文系毕业生毕业后不愿意选择儿童文学这个专业进行深造,甚至不愿意从事与儿童文学有关的行业和研究。这样的结果自然也就培养不出高质量的儿童文学专业人才。这一系列的因素长久下来就导致了高校儿童文学课程的建设明显滞后于小学语文教育的需要,培养的中文系毕业生在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之后并不完全不适应小学教师的生活和工作。

高校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是高校儿童文学课程建设的一个重点,儿童文学课程的建设要想取得成效就必须对高校儿童文学课程的设置进行改革,真正做到由市场和社会需求来导向我们高校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学有所值,学有所用。

4. 科研力量薄弱与主流文学学术期刊的漠视

目前,主流的文学学术期刊在一定程度上漠视儿童文学研究。首先,这表现在学界具有较高学术地位的刊物一般较少刊登儿童文学相关论文,正如王泉根教授指出的那样,“主流理论界对儿童文学依然心存偏见”。例如北京某核心期刊主编就说:“我们从来不刊登儿童文学理论。”学术期刊对儿童文学研究的轻视严重打击了高校教师的科研热忱。其次,缺少核心级别的儿童文学专业期刊,这对于儿童文学研究者也是一大冲击。现在的事实是,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地位与待遇,许多学者不得已脱离儿童文学研究领域,选择其他研究方向,本身就供血不足的儿童文学研究队伍面临着不断失血的代价。

王亚玲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国儿童文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梳理了当前的儿童文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研究比较热门的是儿童文学基础理论、儿童文学历史发展、儿童文学比较研究以及儿童文学文体类型研究,存在较大不足的研究在于儿童文学应用性研究。

在论文中,她指出了当前儿童文学整体研究的基本状况,“在这样一个教育培养体系的支撑之下,儿童文学独立的学科性日渐彰显。儿童文学研究愈加系统化与学院化,研究论文、研究专著丰赡,儿童文学研究的学位论文也愈益丰富”,“这些博士学位论文涵盖范围广泛,理论、史论、文体、应用等无所不包,其作者所属的学科构成多元,多属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教育学等学科,可见当下儿童文学研究关注范围之广泛与复杂,也更加凸显出儿童文学学科构成之特殊性”。同时,她还指出,“儿童文学博士学位论文具有双重属性,它们一方面是儿童文学研究的最为高端的成果体现,另一方面是儿童文学学科教育成就的体现,儿童文学博士学位论文与儿童文学学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其重要性与意义自然不言而喻”。截止2012年,我国儿童文学博士学位论文总数为88篇。这个数字对于儿童文学学科可以说是令人高兴的,但是,在一级学科中国文学下设的二级学科对比中,88篇无疑显得极为可怜,儿童文学研究的力量依然薄弱。

总之,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民间社会对儿童文学观念上的不重视,主流核心期刊的漠视,加上国家和教育部门资金投入较少的基本现实,构成了儿童文学课程在高校中文系受到冷落的外在原因。

二、江西省各高校对儿童文学课程建设意义与价值认识不足

江西省各高校中文系儿童文学课程建设的落后,既与上述所谈及的国家、社会各种大环境状况有关,也与江西省各高校中文系自身建设不力关联更大。笔者在江西省某高校中文系工作,发现儿童文学领域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在于江西省高校中文系对儿童文学课程建设的意义与价值普遍认识不够。具体而言,这种认识不够导致在高学历高层次教师的引进、儿童文学课程的建设投入、中文系课程设置、儿童文学科研教研、中文系毕业生就业去向跟踪调研存在较大的不足。而且,在固步自封的情况下,缺乏与北京、上海、浙江等儿童文学课程建设取得较大成就的高校相互联系以吸收有益经验。

1. 高校教师与管理者对儿童文学教育的意义认识不明

儿童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兴旺一时,“‘全国儿童文学教学研究会’曾先后在吉林市、兰州、大连召开过三届年会,当时每届年会都有一二百人参加,可谓热气腾腾,人丁兴旺,而且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各地师范大学、师范院校中文系、教育系的教师,由此可见当时儿童文学师资队伍的盛况。但时至今日,儿童文学师资已急剧流失、萎缩。不少大学由于某位老师的退休或教研室合并,就再也无人开课,大有‘人存政兴,人亡政息’的悲氛”。之后,便是长时期的低迷阶段,直到近十年来,儿童文学又开始慢慢地恢复。王泉根教授在2003年的一篇文章中曾指出,“华东地区是我国经济文化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现在除了浙江、上海以外,江苏、山东、安徽、江西、福建等五省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都是一片空白”。笔者认为,江西省高校中文系儿童文学学科建设落后其他地区,原因之一是教育主管者低估了这门学科的发展,长时期内,没有意识到儿童文学的长足发展与重要性,只把它当作文学的一个分支,没有看到它的独特性。

这种低估是多方面的,既有现今儿童文学的文科地位仍然较低的事实,也有对于中文系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查不深入。在2000年左右,随着中师被教育部撤销,小学教师的培养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承担,又由于大部分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培养小学教师基本上由教育系负责,高校的各专业承担着高中、初中教师的培养。随着各专业的扩招,初中、高中教师逐渐饱和,当初中师培养的大量小学教师逐步退休,各专业的教师大量地涌向小学。在上面,引用了一份数据,“据教育部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新增小学语文教师约有80%的来自各高校中文系”。江西省各高校中文系没有针对这种变化,适当地调整教学方案,以适应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需要。由于没有意识到高校中文系毕业生大量走向小学语文教师岗位的现实,便没有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人们对于儿童文学专业知识的需要。各高校中文系教育主管者没有从儿童文学销售出版市场的火爆深入思考背后的原因。

这种低估还在于对于国家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和语文新课标的实施的无动于衷,《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育大纲》等重大教育方针的调整没有充分地认识。前者所规定的20本书籍,其中,有11本是广义儿童文学的范畴。后者则更为具体地提到:“‘低年级课文要注重儿童化,贴近儿童用语,充分考虑儿童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的联系,语文课文的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高年级课文题材的风格应该多样化,要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大纲》中规定的童话、寓言、诗歌(实际就是儿童诗)、故事以及科学文艺等,都是儿童文学文体,这充分说明:小学语文课文的儿童文学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课文的接受对象都是少年儿童,都必须充分考虑到少年儿童的特征与接受心理,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思维特征、社会化特征,契合他们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的联系。”因此,从根本上说,小学语文实现儿童文学化这是符合儿童教育的科学经验和心理规律的。目前,我国小学教师当中“能指导儿童课外儿童文学阅读的不到3%,能认识到儿童文学与新课标教学理念有相通之处的几近无人”。小学语文课程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低下不仅会损害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可能对他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在中小学,优秀的教师对于逆反期明显阶段的学生发挥着正面引导的作用,其结果对于学生而言,影响是终生的;反之,水平不足、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的引导不力,将产生不好的作用,比如学生厌学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儿童文学既是教师观察学生状态与心理的载体,又是指导学生、引导学生的有效工具。

此外,江西省高校在儿童文学课程建设投入(包括科研经费、教师引进、教材选择、儿童文学教研室设置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划。这充分体现了江西省高校以及中文系对儿童文学现状的漠视。既没有看到儿童文学课程的重要性,也没有预见到儿童文学的发展,对于中文系学生的就业去向可能并没有认清形势。

江西省高校中文系出于对儿童文学发展及其重要性评估的不足,加上习惯性地躲在社会的象牙塔尖与部分高校忙于急剧扩张,而高校中文系本身又是长于各专业学科的研究,天然地在应用性研究缺陷明显,综合这些因素,儿童文学欣赏与阅读指导、教学法等层面存在缺陷也是在所难免。

2. 儿童文学专业教师培养与引进力度不足

上面曾引述前几年新华社报道的数据,全国儿童文学专业教师不过30余人。当然,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儿童文学教师数量应该有所增加,总数接近或者达到100人。根据笔者的调查,整个江西省高校中文系中,只有赣南师范学院有2名儿童文学专业教师,其他高校中文系包括重点大学南昌大学和师范类高校江西师范大学都没有,另外还有两所高校教育系有专业的儿童文学教师,其余高校则根本没有专业或者相关背景出身的儿童文学专业教师。在其他高等院校同等发达的省份,中文系儿童文学专业教师基本上都有,部分高校还可以培养儿童文学专业教师。以笔者读博的湖南师范大学来说,就有汤素兰这样既能创作又懂得儿童文学教学应用的作家型教授,几年来,为教育界培养了多名儿童文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

然而从全国范围来看,儿童文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数量仍不够多,加上高校文科类专业普遍提高了进入大学教学的门槛,硕士学位教学一般只能从事教辅岗位,即使获得儿童文学硕士学位的教师也很难进入高校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就江西省高校而言,目前还没有一所大学具备培养儿童文学研究方向研究生的能力。由于不重视儿童文学本身以及儿童文学课程建设,中文或教育系相关专业青年教师外出参与培训、培养的机会也非常少。这样一来,就很难提高教师儿童文学的基本素养,很难完备知识体系和教学能力以适应儿童文学这门应用性强的课程的教学特点。

总之,儿童文学专业教师引进不力与自身培养的意识不强,致使江西省高校中文系儿童文学教师的数量仍然有限。

3. 中文系课程设置不合理

江西省高校中文系儿童文学课程设置现状很滞后,这种滞后的原因在与中文系课程设置不合理。首先,我们要调查江西省高校中文系课程设置的开设情况。在对江西省高校中文系课程的设置调查时,笔者从课程科目、学分、课时、性质以及学期来制定表格。在这里,笔者选取了三所大学中文系的课程设置:

其一为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笔者只选取其专业必修课的开设:

其二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

其三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原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

上述所列的三所高校都是江西省的高师院校。通过对上述表格内容的研究与分析,可以发现三所高校中文系中,只有赣南师范学院将儿童文学列为专业必修课,学习课时为32课时,学习时间为1学期,学分为两学分。在赣南师范学院,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儿童文学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呈现课时、学分和学期安排较少的情况。另外两所师范院校,儿童文学更受忽视,既不是专业必修课,也不是专业选修课,有的学校甚至根本不开设有这门课程。

上述不合理之处还表现在某些课程所占学分与课时比重过大,如赣南师范学院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训诂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的学分设置与科室安排明显较多,对于大部分的中文系学生而言,这些课程的实际运用机会十分少。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原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的汉语词汇、民间文学、中国古代文献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诸子散文导读、实用汉语修辞等课程等为4个学分,64个课时,至少是两个学期实践,而世界文明史、哲学通论两门课程为3个学分,32课时。这些课程的学分比重与课时比重都较大。江西师范大学的计算机相关课程占据的课时与学分太重,分别为必修课8个学分、选修课2个学分,总课时为必修课96课时,选修课32课时。

高校课程不合理还表现在没有实际意义课程的开设太多。如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原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中文系开设了过多的计算机课程,如VFP程序设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技术学等等,占有7个以上的学分,虽然教育信息技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对于中文系学生来说,这门课程完全可以归口到教育技术学课程当中去;况且他们开设的社会调查、世界文明史、地方文化资源调查与开发、江西省情与区域社会发展等课程也显得有些多余,社会调查可以划分到应用文写作的课程考核中去,单独作为一门课程意义不大,世界文明史课程开设没有必要性,地方文化资源调查与开发和江西省情与区域社会发展两门课程共计4学分,64课时,其实这两门课可以融为一门课程,32课时,2学分是最好的选择。设想一下,以上各门课程随意减少其中一门,将剩下的学分与课时分配给儿童文学,整体上并不影响中文系的课程设置。又如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课程设置,计算机相关课程为必修课三门,分别是计算机文化基础、Access数据库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共8个学分;选修课一门,为网络教学资源设计,2个学分,所有的加起来共计10个学分,128个课时,比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中文系计算机课程设置还要多。另外,江西师范大学还开设了很多文学类的选修课,其中有民间文学、世界文学专题、外国文学经典导读、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导读、港台文学、近代文学研究、诺贝尔获奖作家作品研究、网络文学概论、影视文学、比较文学等12门课程,每门课程均为两学分,课时都是32课时,上课学期是1个学期。在这些选修课中,部分课程重合的现象比较明显,且都有对应的专业必修课作为依托,开设的必要性并不大,例如,世界文学专题、外国文学经典导读、世界文学专题、比较文学、诺贝尔获奖作家作品研究等都是专业必修课外国文学的范围,在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外国文学为8学分,总课时为128课时,周课时为4课时,上课学期为2学期,已经足够讲述以上各项课程。港台文学、网络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导读、影视文学等为专业必修课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范围(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10个学分,160个总课时,2个学期的开设)。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开设这类同质课程的同时,仍然摒弃儿童文学这门不同质且具备实际应用功能的课程。

在上述对江西省高校中文系课程设置分析的简要总结与表述中,我们发现江西省高校中文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学分的不均衡,课时的不合理,开设的课程不合理。有些课程开设的过多,像计算机相关课程;有些课程开设因为没有意义应该压缩课时与学分,如训诂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社会调查、近代文学世界文明史、地方文化资源调查与开发、江西省情与区域社会发展等;有些课程设置同质化明显,如近代文学隶属于古代文学的概念与范畴,却被开设为两门课程。师范院校中文系专业设置一般历史悠久,在这种历史悠久的作用下,其课程设置已经相对合理,如都重视近现代历史纲要这门课程与哲学课程等关联甚大的课程;非师范院校中文系相较于师范院校中文系,其专业开设一般较晚,虽然贴近时代,但其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要明显下降,虽然要考虑到二者的培养目标的不同之处。

其次,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与教师队伍建设以及高校绩效考核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而言,高校中文系开设课程,尤其是学科相关的专业课程,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会考虑本系的教师配备情况,如本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教师较多,会考虑开设较多现当代文学相关的选修课程,其他文学专业也相同。这样条件下,课程设置会得到一定程度内的平衡。儿童文学课程本身没有专业教师的现实,使得江西省高校中文系自然不会贸然开设儿童文学课程,而赣南师范学院开设儿童文学课程的条件之一在于其中文系有两名儿童文学专业教师。同时,由于部分高校实施绩效考核,专任教师必须按照规定拿到足够的绩效点才能得到完全的工资,这会迫使中文系管理者考虑课程设置,维系每个教师的实在利益,而每个教师也会在系里争取自己的利益,通过上更多的课来完成自己的绩效点。这一层必将在以后的江西省高校中文系儿童课程改革得到充分考虑。

江西省高校中文系儿童文学课程设置的滞后,与高校中文系课程设置不合理和其本身对于儿童文学课程的不重视息息相关。此两方面的原因,使得高校中文系忽视了儿童文学课程的价值与意义,普遍没有开设儿童文学这门课程;少数高校开设有儿童文学,所占学分与课时都较少,不能完全地发挥这门课程应有的作用。还必须认识到,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当前课程设置的客观存在的结果,是中文系儿童文学教师缺乏的原因,今后,高校绩效考核的政策还将影响着课程设置的合理程度。

第三章 江西省高校儿童文学课程建设改革的建议

本书的研究目标在于为江西省高校中文系构建科学合理地儿童文学课程体系,为建设一支优秀的儿童文学专业教师队伍,推动高校儿童文学发展水平,带动儿童文学教科研,提升推动儿童文学学科地位,推进高校课程改革的良好开端。根本目标在于培养适合当前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优质教师人才,不断提高江西省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为此,笔者针对当前阶段江西省高校中文系儿童文学课程滞后的原因,就儿童文学课程改革提出探索的空间、方向与初步的建议。概括地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更新教学理念。儿童文学课程中,应该以儿童文学作品为核心,而不是将儿童文学视为文学史知识体系,也不能将其看作生命哲学与命运体验的范本,而应是以审美为主,指导学生学会发现与领略儿童文学朴素、纯真、稚拙、变幻、欢愉的基本审美品性与艺术特质。二、调整教学内容。在儿童文学教学中,我们更应该见到该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不同,它不是按照时间的进程、以审美价值的大小去编排作家作品,而是包括儿童文学基本原理、儿童文学简史和儿童文学的阅读与欣赏三个基本构成的课程。从其内容构成来看,可说它所要讲解的内容比一般文学史要较为完整与全面,也更具有实践性。既包括儿童文学基本原理或儿童文学史知识的传授,也有儿童文学的批评、欣赏与创作,更有儿童文学的创作。三、改进教学方法。将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一方面开出专业必读书目,并区分精读书目和泛读书目,从而使学生读书有指南;另一方面精选讲授篇目,兼顾儿童文学各种文体、时代和风格的独特性与多样性。做到“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在精讲的示范下,督促检查学生的阅读,尤其是精读篇目的阅读,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四、丰富教学手段。针对儿童文学独特的审美特性,可以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增加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教学,专题讲座、座谈会、儿童文学经典诵读、儿童文学创作大赛、儿童文学主题征文活动、经典儿童影视观摩活动、微型课大赛等。五、创新考试方式。作业、开卷与闭卷考试、课堂发言、文学创作甚至口试都值得尝试。即使是传统的闭卷形式,题型也要侧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具体表现为鉴赏题、分析题、论述题所占分值大大提高,题目有较大弹性,鼓励学生探索和创新精神的提高。

一、转变儿童文学教育观念

透过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变法”与“改革”的进行都是从改变观念开始的,比如“百日维新”。最后这些改革基本上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就是总有一批顽固守旧派从中阻挠。更深层次原因其实是改革者没有促使这些守旧派从根本上改变思想观念,以至于他们只看到即将进行的改革当前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却看不到未来,因此他们才会对改革横加干扰。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要想在某个方面进行改革,最主要的也是最先做的就是转变观念。高校中文系儿童文学课程的改革也与之相似。

第一,在江西省高校中文系开展儿童文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中首先要厘清对儿童文学的认识。相关教育管理者应树立儿童文学的全新观念,改变过去将儿童文学当作儿童的读物与玩伴的“小儿科”观。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思维、想像力、语言和感情都与成人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对文学有着特殊的需求,儿童文学以儿童为本位,适合于儿童生理特征、心理特征、想像特征以及审美要求,是儿童成长路上的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这些功能是成人文学所不具备的,学术界、教育界应该改变长久以来对儿童文学的偏见和歧视,认清儿童文学对少年与儿童伦理道德观念的形成、认知能力的发展、欣赏力的培养以及健康人格塑造的重要意义,意识到到具备儿童文学专业素养的教师对中国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那么,儿童文学对小学教育究竟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呢?首先,儿童文学对儿童的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性。儿童教育之所以需要儿童文学就是因为儿童文学是儿童的文学,所有的出发点是服务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儿童文学的突出功能便是教育功能,通过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给儿童在生活上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榜样,让他们通过模仿或心生向往,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其次,儿童文学在培养儿童良好心理素养具有有利的影响。儿童文学的审美特性、表现方式、语言特性、思维方式、文体形式和想像都满足儿童的需要,是儿童的精神食粮。儿童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能够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认知能力、审美能力与想像力,塑造他们良好的人格品行、丰富的想像力、巨大的创造力,提升儿童感受艺术的能力与创造能力。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在陶冶儿童的情操,培养他们发现美和感受美的能力,激发儿童的创造力有着无法比拟也无法取代的优势。再次,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儿童文学素养是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一个专门的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连基本的儿童文学素养都没有,那么是无法有效的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小学语文教师与儿童从年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层面上天然地存在代沟,在平时的沟通交流中很容易产生误会,在教学管理上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与举动。因此,一位专门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指导学生阅读儿童文学的能力,并率先应该提高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确立以儿童文学为途径充分认识到儿童的心理状态、精神状态,在日常生活中指导与规范儿童的行为举止,发现他们的擅长与不足,有针对性的措施与办法,以更好地从事教学与辅导管理工作。

第二,江西省高校管理层与中文系管理者要认识到中文系毕业生流向小学语文教师的现实。上两章都有过对于中文系毕业生流向小学语文教师行业的数据,教育管理者需要认清这一事实,并将这一事实作为中文系儿童文学课程改革的现实依据,以此说明儿童文学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与紧迫性。认识到中文系毕业生流向小学语文教师这一现实还将对中文系教师教学与教研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此为契机,推动高校中文系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法,提升高校整体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第三,江西省高校管理层以及中文系等系部管理者要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受大环境的影响,儿童文学学科地位仍然较低,可能在未来长期一段时间仍然无法成为文学类的二级学科——这意味着儿童文学仍然只会是现当代文学专业下的研究方向,因而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在资金投入、政策支持等方面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江西省高校管理层与教师要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出发,抓住机遇,做好基础工作,在高校中文系大胆创新改革,力争儿童文学课程在江西省各高校中文系得到长足发展,在全国各省高校的对立中占据领先的地位。既能够为儿童文学学科地位做出贡献,也可以在将来可能的儿童文学学科地位升级上依靠先前打下的牢固基础,占据先机。从布局上来说,需要江西省高校管理层与中文系管理者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并努力争取江西省教育厅的政策与资金上的支持。

观念的改变是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的关键因素,只有在观念上重视起来,认识到儿童文学学科的重要性与独特的意义,才能在师资配备、课程设置、科研支持等领域改革创新,不拘泥于学科地位的高低,儿童文学学科建设才能够在江西省各高校中文系、教育系或外语系真正地建设起来。

二、争取国家和教育部门的支持

当前,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仍然可以调控高校的发展趋向,它们在政策、资金、科研、人才培养等仍然发挥着关键的导向作用,高校办学的自主权利虽然在不断地发展与突破,但在现阶段看来,高校的学科建设仍然受着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工作强有力的领导。江西省高校在积极配合国家和教育部门工作的同时,在儿童文学学科建设上积极主动,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改变现今对儿童文学学科建设“不闻不问”、“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态度。

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在政策上可以影响到儿童文学学科的发展。正是由于儿童文学学科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没有列入二级学科,只是在二级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列入儿童文学作家作品课程,这导致儿童文学的发展一直受到限制。这种状况可以说是儿童文学发展的根本上的问题。在其他的政策上,比如学生就业等,由于儿童文学学科地位较低的事实,没有得到关注与政策的倾斜。总体来看,目前国家和教育部门的政策对儿童文学的发展并不十分有利,江西省高校可以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知名大学,不断寻求机会,争取提升儿童文学的学科地位,从而将儿童文学课程有效地建设起来。

在科研经费、课题立项上,同样需要争取国家和教育部门的支持。国家级立项、教育部立项、省级立项课题都与科研经费、研究者的学术地位息息相关。在笔者对照的近四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中,即2010、2011、2012、2013年,发现与儿童文学相关的各类立项课题大致如下:2010年,有中国文学门类下的上海师范大学的《城市文化与上海现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群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的《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青少年网络小说阅读研究》和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歌谣整理与研究》;外国文学门类下的南昌工程学院的《英国儿童小说研究》;归于新闻学门下但与儿童文学相关的有重庆邮电大学的《中国动漫受众群体研究》,清华大学的《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经验与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流动儿童的媒介使用及其社会融合影响研究》。2011年,有中国文学门类下的山东师范大学《20世纪中国幼儿文学史论》;外国文学门类下的有安徽师范大学《西方成长小说流变考》、东北师范大学《现当代美国少年小说类型研究》、浙江师范大学《西方儿童文学的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和湖南师范大学《现当代美国科幻文学研究》,与之可能相关的还有语言学门类下的南京师范大学《汉语儿童语言发展障碍研究》。2012年,有中国文学门类下的喀什师范学院《维吾尔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研究》和外国文学门类下的深圳大学《拉什迪的童话诗学和文本政治研究》,与之相关的可以算上新闻学门类下的有四川大学《我国儿童电视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郑州大学《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和湖南大学《手机沉迷对青少年的影响与干预试验研究》;语言学门类下的山东大学《中国大中小学生认知隐喻能力发展研究》。2013年,有语言学门类下的华东师范大学《学前特殊儿童汉语语言治疗标准研究》和北京林业大学《动词论元结构的儿童习得研究》和外国文学门类下的沧州师范学院《英美科幻小说科技伦理研究》。以上统计可能存在部分遗漏,但基本上囊括了最近四年儿童文学相关的国家社科立项课题。

在对以上国家级立项课题的归纳总结,可以发现,纯粹的中国儿童文学研究在所列的儿童文学相关的立项课题中占据的比重不大,与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门类下的立项课题整体数量相对比,更加微不足道。可以说,儿童文学研究在国家级立项课题的对立中明显地出于劣势,与其他中国文学下设的二级学科无法相提并论。以此可以说明,儿童文学研究需要得到国家和教育部门在课题立项上的大力支持,此举将推动儿童文学研究逐步走向繁荣。

江西省高校在儿童文学学科建设上,可以立足自身研究成果与建设成绩,争取国家和江西省教育厅的资金、课题、政策上的支持,更快更好更为有效地推动儿童文学学科发展。

三、优化中文系课程体系

前面已经分析了高校中文系课程设置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部分课程设置没有实际意义,在今后的再学习或者就业中使用机会不多;二是某些课程的课时安排与学分设置不合理,与其课程本身的地位不相符合。基于此,笔者认为江西省高校儿童文学课程设置还存在有足够的学分与课时空间,这些空间完全可以向儿童文学课程倾斜从而达到优化中文系、教育系等课程体系的目的。当然深化高校课程设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优化儿童文学课程只是实习这个过程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优化儿童文学课程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高等师范院校与其他高等院校应采取不同的儿童文学课程设置体系。一般而言,高等院校中文系的培养目标是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掌握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擅长语言文字表达,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文艺出版、文化管理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宣传、秘书、编辑、记者、文化工作,以及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为此,对学生的基本专业要求是:第一,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艰苦奋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较强的独立意识、竞争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较好的道德、文化、心理和身体素质及自律谦逊、团结合作的品质。第二,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及新闻、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学、影视艺术的方针、政策、法规。第三,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较强的汉语、英语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及一定的协调与管理能力。第四、熟练掌握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技术,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其课程体系一般包括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性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外语、体育、文化基础类等公共课程,还包括学科基础课与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包括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培养及创新能力培养。在能力培养层面,一般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与理论能力,文学鉴赏与写作能力,文秘与文化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独立创新能力,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学、影视艺术的方针政策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等。对于高等师范院校而言,学生培养目标在全面与系统化外,着重培养学生从事于中小学各学科教育教学能力。

正是二类高校中文系学生的培养目标存在不同,在儿童文学这门课程的课程性质、课时、学分、学期布置上体现出不同。对于高等师范院校而言,其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于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工作,那么,在兼具了理论性与应用性双重特性的儿童文学这门学科的设置上,其课时与学分应占据较大的分量。笔者认为,对于中文系而言,儿童文学课程设置,在课程性质上应该为专业必修课,学期安排为一年两个学期,学分设置为4个学分,课时安排为64课时。针对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儿童文学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在下面各节,笔者将一一著述,此次略过。同时,由中文系儿童文学专业教师负责教学,在高等师范院校全校范围内将儿童文学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让其他专业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时安排为32课时,学分为2学分,学期安排为一学期,考核方式可以灵活些,教学内容侧重于儿童文学基本常识的解读与儿童文学阅读指导,教学方法可以大胆创新,灵活应对。对于高等师范院校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儿童文学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让各学科学生了解儿童文学基本的学科特点,从完善知识结构体系的角度来看,可以让各学科的学生接触文学,认知到形象思维的模式特点,同时,借助儿童文学作为儿童思维、语言、想像、心理的载体,通过此桥梁,能够成为认识儿童本身,从而形成健康的儿童观,尊重儿童的个性与人格。各学科的学生们通过把握儿童的心理特征,在以后从事教学工作,在具体的教学辅导的过程,有效地针对儿童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

对于其他高等院校中文系而言,儿童文学课程可以参考其他一般性文学类课程设置,大致是:儿童文学课程性质是专业必修课,学分为2学分,课时安排32课时,学期安排一学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方式与高等师范院校非中文专业一样处理。对于非中文专业的其他学科的学生,儿童文学课程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学分、课时、学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方法等同于中文专业。对于这些高校大部分学生而言,从事中小学教学工作的极少,然而,绝大部分学生将成为家长。儿童文学课程在完善、丰富大学生知识结构体系,大致了解文学形象思维的作用之外,还可以为未来的家长提供平台与窗口去正确地看待儿童,在儿童教育或者与儿童相处时,可以更为科学、合理地指导与更为准确地把握儿童的思想,更好地配合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校的教学;可以更好地陪伴儿童,通过认知儿童叛逆期的特点与时期,适当地引导,力促他们在成长之路上更为健康和顺心。

至于没有建设有中文系以及教育系的高校,则视高校条件而定,一般而言,或者可以采取网络学习的平台,共享其他高校录制的儿童文学课程资料或者课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空间。或者在大学语文教材中增加儿童文学的作品,在讲授过程中可以增加儿童文学作品欣赏与阅读指导环节。

总的来说,优化儿童文学教育课程设置,是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儿童文学专业课程,并在课时、学分、性质、学期等安排上给以重视,改变江西省高校儿童文学课程只是在少数几个大学开设或者开设有儿童文学课程却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等现象,逐步推动儿童文学课程建设。儿童文学专业课程在整体上,并没有对中文等专业已有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成冲击,而是在缩减不必要课程与压缩不重要学科课时与学分的基础上,空余出来的部分由儿童文学课程来填补。

四、打造专业教师队伍

这是个日益趋向专业分工的社会。在教育教学领域,专业教师自有非专业教师无法取代的专业能力、知识与素养。就儿童文学而言,一名专业教师在儿童观、儿童思维、儿童语言、儿童心理、儿童想像的认知与非专业的中国文学类下设的其他二级学科专业教师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别。在儿童文学应用性教学与研究,这种差别将会更大,专业出身的儿童文学教师在理论知识结构、教学教法与儿童文学作品的赏析更加专业、更有针对性。这种儿童文学素养与专业教育技能培训能够更容易地让中文系学生接受儿童文学,提振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基本的儿童文学常识与应用技能。因此,打造一支专业儿童文学教师队伍是江西省各高校中文系课程改革的重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