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世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6 05:24:34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花样世界

花样世界试读:

内容提要

对于云南彝族阿哲陶瓦人来说,他们除了无奈,还有一种更复杂的感情。根据彝族陶瓦人沿袭至今的习俗,每年农历二月都要举行“祭龙”祭祀活动,向神灵祈求传承生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尽管神灵并不是年年恩泽陶瓦人,但至少风调雨顺没有什么天灾人祸,而09年夏秋至今,未降一滴雨,进入冬天后,更是大大小小几乎每天都有火灾发生。

第一章 世界怪事

目前世界上最危险不适合旅游的20个地方

旅游是每个人都喜爱做的事情,如果你比较富裕,当然首选是出国去旅游。同时,你最关心的可能是安全性的问题。本文将针对目前的国际形势以及历史情况列举旅游危险系数比较高的20个国家,仅供大家参考(危险级别无轻重之分)。

1.Colombia 哥伦比亚

虽说哥伦比亚目前的局势还不错,可是绑架犯罪及恐怖袭击事件依旧比较猖獗,事发地段主要集中在农村,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哥伦比亚已有400人丧生于地雷爆炸事件。

2.Haiti 海地

英国外交部近期对本国去海地旅游的团体给予建议,称该国暴力袭击以及绑架勒索类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并且由于飓风引发的洪涝灾害引起该国灾民为生存物品自发组建的活动常常演变为暴力事件。建议避免去海地旅游。

3.Eritrea 厄立特里亚

该国边界地区恐怖主义袭击活动猖獗。

4.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刚果民主共和国

虽然该国目前恐怖主义事件发生次数较少,可是当前的无政府状态仍旧导致部分地区出现混乱局面,尤其是该国东部及东北地区。

5.ziling.comberia 利比里亚

近期该国居民在其首都的迅速蔓延至该国各地区,导致局势比较混乱,犯罪团伙借机猖獗做案。

6.Pakistan 巴基斯坦

目前恐怖主机事件及宗教暴力事件在该国比较猖獗,定期出现自杀式恐怖爆炸时间,据不完全统计在今年9月发生的万豪酒店恐怖爆炸事件导致50人死亡、250人受伤。

7.Burundi 布隆迪

该国政府虽然以与反叛组织签署了停战协议,不过目前在布琼布拉地区仍有一反叛组织活动猖獗。

8.Nigeria 尼日利亚

该国尼日尔河三角洲区域目前绑架及持枪抢劫事件频繁发生,继2006年1月到现在,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00名国外游客遭遇犯罪事件。

9.Zimbabwe 津巴布韦

津巴布韦目前局面动荡不安,在马尼尔兰省等农村区域,由退伍军人引领的持枪袭击政府武装人员事件时常发生。

10.ziling.comdia 印度

该国目前恐怖主义活动频繁,克什米尔地区(除拉达克)以及该国与巴基斯坦边界地区成为恐怖组织聚集地,孟买相对较安全。

11.Mexico 墨西哥

该国目前虽无太多恐怖袭击事件,不过犯罪团伙作案数量急剧上升。并且该国目前处于地震及飓风活跃季节。

12.Israel and the Occupied Palestinian Territories 以色列和被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

该国目前全国恐怖袭击事件相当活跃,7月份耶路撒冷事件曾经导致4人死亡53人受伤,2000年第二次起义运动曾导致5000人丧生。

13.Lebanon 黎巴嫩

自今年5月贝鲁特暴力冲突事件后,黎巴嫩整个局面陷入紧张状态。恐怖分子活动频繁,暴力袭击事件时常发生。

14.Iraq 伊拉克

该国目前局面仍不稳定,其中巴格达的巴士拉和基尔库克地区经常发生绑架及威胁国外游客事件。

15.Afghanistan 阿富汗

目前该国恐怖主义袭击事件笼罩全国,暴力袭击、绑架勒索、自杀式袭击事件频繁。

16.Chechnya 车臣

该国印古什及达吉斯坦地区武装势力相当活跃。各类暴力及自杀式袭击事件时有发生。

17.South Africa 南非

该国农村区域暴力犯罪活动成上升趋势,各类抢劫、强奸、谋杀事件时有发生。

18.Jamaica 牙买加

该国大部分袭击事件发生在居民区,游客应避免出现在该国农村以及废旧沙滩区域。

19.Sudan 苏丹

该国目前局势相当混乱,恐怖份子活动猖獗,各类偷盗抢劫事件频繁发生。政府军与恐怖份子的斗争导致200万人流离失所。

20.Thailand 泰国

该国行动将紧张状况扩散到了曼谷机场区域,并且该国与柬埔寨边境冲突事件时有发生,正可谓内乱外攘。

百年一遇的西南旱情下——云南彝族神秘祭祀活动“祭龙”

“截至4月8日,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5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1.01亿亩,占全国的84%,作物受旱7907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197万亩。有2088万人、1368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分别占全国的80%和74%……”最近一段时间一打开电脑进入网络,关于西南旱情的新闻几乎铺天盖地,枯死的作物、干裂的土地、背水的孩子,一张张图片揭示西南灾情的严峻,同时也灼痛着无数国人的心。而根据相关部门统计的各项数据,西南旱情还在继续,受灾情况日益严重。

对于云南彝族阿哲陶瓦人来说,他们除了无奈,还有一种更复杂的感情。根据彝族陶瓦人沿袭至今的习俗,每年农历二月都要举行“祭龙”祭祀活动,向神灵祈求传承生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尽管神灵并不是年年恩泽陶瓦人,但至少风调雨顺没有什么天灾人祸,而09年夏秋至今,未降一滴雨,进入冬天后,更是大大小小几乎每天都有火灾发生。

而2010年祭龙的日子近了,原定于这一年的“祭龙”活动一改以前只是寨子自己人参加的习惯,准备扩大活动对外公开这一云南最原始最神秘的生殖器崇拜祭祀活动,没想却遇上了这百年一遇的旱灾。火灾不断、饮水都成问题的村寨,既没有足够的条件举办盛大的活动,也没有多少精力心情大肆欢乐。

今年的祭龙,村寨决定暂停一年,于是婉谢了各方前来探寻的人。但由于恢复祭龙也有数年了,村寨的村民还是自发举办了一场小规模的祭典仪式,虽说有所简化,但依然虔诚有序。

尽管祭龙祭祀的重点是种族繁衍,但是祈求风调雨顺也是祭龙的主旨之一。在如此旱情下的祭龙,更增添了一抹神话色彩。

由于从一开始变参与了祭龙恢复的记录,虽然收到了停办的通知,但还是决定照常前往,却也记录了一场不同以往的祭龙影像。

印度有一座城市被称作是穷人的“圣地”

从布什格尔出城约10几公里翻过一座蛇山就是拉贾斯坦帮的另一座城市阿杰梅尔,走上街头,这里无论是高高的清真寺圆顶建筑还是头戴白帽、一袭白衣的阿拉伯装束,都让人感觉到浓烈的伊斯兰气息。

阿杰梅尔对于印度的穆斯林来说是一座圣城,这里宣扬“爱贫济贫”的思想,伊斯兰教在拉贾斯坦邦的渗透,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这种“和平的力量”,并非征服的武力,清真寺被人们视为社区和谐的象征,寺内供奉有苏菲教派圣徒的陵墓,人们称呼这位圣徒为“穷人的恩人”。司机告诉我们2007年这里曾遭恐怖袭击,死伤不少,行走在这个曾经大爆炸的街上,我的镜头记录下一幕幕“恐怖阴影”,爬在地上连滚带爬的残疾人沿街乞讨、相互打闹,我看到的是印度现实版“黑社会”?我寻思:“不可能在一场爆炸中,这么多的残疾人同时见证”,据介绍,印度,确是个不可思议的地方,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出身下下等的穷人很可能会被某些组织剁掉手脚一辈子为之乞讨……

印度街头乞讨者随处可见,但这条街不同的是很多的残疾人聚在一起沿街乞讨,让人震撼。

女人的地狱?印度女人的生活现状着实很杯具

在印度,与男人打交道的机会要远远超过女人,大多数与游客接触的工种,几乎全是男性,餐厅、旅店服务员,商店小贩,公交车司机售票员等……

印度女人呢?重活粗活全包了——行走在印度街头巷尾、田间地头,那些无所事事的男人,目光游离表情麻木,大家聚在一起聚众不闹事,只等时间慢慢流逝,就在他们的旁边,身着艳丽纱丽的女人,正忙碌中,有的还背着孩子,手上的活儿却是一刻停不下来……印度——女人的地狱?

骄阳似火炙烤着大地,乡村的田野、城镇的工地,那些印度的女人,头顶烈日,默默的劳作中。

疏通地沟、搬运粪土、打扫街道、筑路工地等,技术等级要求不高的重活粗活基本都是女人的事。

泰国:身首异处的佛像 与树共生的佛首

一座曾经辉煌的都城沦为废墟时,你想到的是天灾,还是人祸?

三年前,为了一张“深山峡谷里的僧舍”的照片,我曾跋山涉水来到色达。三年后,我又是为了另一张照片“与树共生的佛首”,漂洋过海再次来到泰国。

依然记得第一次见到这张照片时的震撼,佛首与盘旋的树根纠缠在一起,双眼微启,面露安详。那一刻,我的心又被震了一下,身首异处的佛像一定是有些什么事情发生了,它的背后究竟隐藏了多少秘密?

缓缓停住的火车将我们放在了一个名叫“Ayutthaya”的车站,眼前是一座被护城河环绕的城市,传说中的故都大城就在河对岸。乘渡轮过河,在河边客栈一人租了一辆脚踏车加一张简易的地图,我们走进了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大城。

大城的名字Ayutthaya,来源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拉玛女神的故乡,意为不可破灭之城。自1350年以来这个美丽的都城历经了33个王朝的统治,400多年的辉煌灿烂,令小乘佛教的精髓在这里达到了巅峰,为泰国创造了无数精美绝伦的建筑、佛像以及雕刻。在Ayutthaya王国全盛时期,这里不仅是日渐兴盛的泰国的文化中心,更是亚洲最富庶的城市之一。当时的欧洲人在文献里写到大城,都会敬畏地提起这里华丽的庭院和两千多座金光闪闪的佛塔。然而,在经历了与缅甸近200年的战争后,这座不可破灭之城终于还是毁于战火之中。如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大城早已是一片废墟,到处是断壁残垣和静默的砖头,几乎没有一座完整的佛像被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

翻开泰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自古以来,泰国和缅甸就是宿敌,两国经常发生战争。历史上泰国最具毁灭的打击就是大城王朝的消亡,1767年缅甸军队大举进攻大城,不仅把整座城市的建筑和宗教宝藏洗劫一空,还将这座被誉为“人间天堂”的城市焚之一炬,并把国王也虏走了,Ayutthaya王国就此灭亡。后郑信重建王国,将首都南迁至吞武里。

我们在废墟一样的都城里骑行,火辣辣的太阳底下,处处是赭红色的残垣断壁和青青的野草;废弃的佛塔,散落的瓦砾,几根半红半黑的圆柱还顽强地站立在那里;破损的佛像绝大多数没有头,一排排的缄默静坐,无语面对世代轮回。有时地上只剩下一只巨大的手,或盘着的两条腿;还有一些曲线非常优美的石块,上面依稀刻着纹路,像是来自佛像身上的某一个部分,统统散落如荒野一样的地上。望着眼前的这一切,我无法想象佛教国度的人民面对这些残破的,甚至无头的佛像内心的悲凉和绝望。绵延整座城市超过400座废弃的百年建筑就这样静静存在着,让人难以想象当年庙宇如林皇宫辉煌的金色岁月,更难以接受它们只能如此残缺着的沉静面对世人的现实。

玛哈泰寺(Wat Phra Mahathat),大城历史最悠久的寺庙,佛教马哈尼凯派的最高殿堂。曾经是宏大庙宇的地方变成了一堆堆砖块,高棉式的佛塔,在天空下高高地突兀着,颓败的,留下漫长的时光痕迹。浓密的树荫背后,我终于见到那尊被树根紧紧环抱的佛首。

静默的佛首被触角一样的树根所环绕,浑然一体,却有一种沉静且沉重的感染力。

这里是如此寂静,我在佛首前坐了很久,很久。我无法还原1767年缅甸军队攻陷大城的那一幕,手起刀落,滚落到树下的佛首却被千年古榕树的根紧紧包裹起来。几百年的沧桑岁月,你包容着我,我包容着你,不诉说痛苦,不回顾过去,写在脸部的仍是拈花一笑。

骑着自行车缓缓穿行在一座座沧桑的庙宇、一个个废弃的佛塔之间,在斑驳的树影下徘徊于一尊尊肢体残破却依然精致的佛像前,仿佛穿越了700多年的光阴,徜徉在历史的长河。

不需要一一记下这些寺庙、佛塔、佛像的名字,只须静静去品读,从满目疮痍的皇宫庙宇间读出过往的繁华与富丽,从斑驳残破的佛塔中读出昔日的精致和繁复,从缺损不一的佛像中读出旧时的文明和昌盛。

繁华如过眼烟云,战争毁灭一切。不必说谁是胜利者,最终还是尘归尘,土归土。

Ayutthaya,泰国的大城,昔日的恢宏与繁华,如今的苍凉和沉静。

斐济怪事:男人女人竟然如此难以分辨

满脸络腮胡的同性恋者

斐济怪事——雌雄身躯难分辨 牛筋(撰文/摄影)

飞机降落在纳迪国际机常我可是前度刘郎,又来到了斐济,一年内两次来到斐济,源自于斐济有着无可抵挡的诱人魅力,它吸引着无数潜水爱好者来到这一块潜水圣地。

也许经历过第一次的惊讶,当我走下飞机,在机场上见到那些穿着传统民族裙子,耳边戴着花朵的斐济男人,在弹奏着轻快的乐曲,欢迎从世界各地来到斐济的客人时,我已经不再粤犬吠雪。就像人们提到穿着裙子的苏格兰男人,就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闻了。

虽然男人穿裙子戴头花已不足为奇,但在斐济,还是有些事让我如堕云里雾里,有些人还真的不容易辨别其男女身份。记得去年第一次来斐济的时候,我们所住的酒店的一个经理,他是个长着男性躯体的男人,但他的打扮以及行为方式完全都是一副娘娘腔,后来跟他聊天,他也直言不讳地表白他的男同性恋者身份。

这一次刚踏入斐济的土地上,就见到好几个这样的男不男女不女的阴阳人。仅从外表,要想区分他/她究竟是男还是女,那还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你要说他/她是男的吧,他脸上的眉毛,说话的语调,衣着打扮完全是女人胚,你要说是女的吧,脸上又有隐约可见的胡须,喉结突起。

其中有一个商场男性经理,长了个一米八的个头,眼睛上却画着细长的柳叶眉,说话嗲声嗲气,我们在购物时跟他开玩笑,问他有几个女朋友,此君毫无羞涩地说,他没有女朋友,只有男朋友。“你是同性恋者吗?”既然他一点不感到难为情,那我们就直截了当地问他。“是的。”他也大言不惭地予以肯定。

看来这不仅仅是个例。

呜呼哀哉,男人变女人,女人变男人,不是这些人变了态,而是这世界变化太快,老牛实在看不明白!

巴黎——纵欲和放荡的巴黎红磨坊

“各位,今天晚上的节目自费,是在红磨坊看表演,每位135欧元(折合人民币1350元,好像是贵了些。),有去的,到时候跟我下车,演完后,我负责送回!”导游小任显得特别负责任。待车子停到红磨坊的路边时,我发现,只有我一个人下车了,车上的旅伴们隔着窗子,用怪怪的眼神看着我离去,像是看山上的猴子。

导游小任挽着我的胳膊说,没有关系,一个人,我也送你回去,要是你自己打出租回去,要花40欧元呢!咱们这个团太差劲,上个团一下子就去了十八个人呢!后来有人告诉我,门票实际上是90欧元,导游包个车,一个人至少赚35欧元,实价大约300元,人越多越赚。

红磨坊的内饰很陈旧了,墙裙边居然是过时的防火板。大厅也不算大,就像国内的老式影院一般大小。中央是雅座,每位175欧元,管晚餐。服务生给我送来一个小水桶,里面的碎冰块包着一瓶冰镇的香槟,味道不错。一个长方形的条桌,围坐了四个人,我的对面,是一个40岁左右的女人,单身来看演出,大概也是游客吧?

演出的内容主要是杂耍、口技、撩大腿、群舞。女人们半裸着上身,脖子上挂满了项链、项珠,半遮半掩,跳起大腿舞时,乳房上下抖动,服饰极其华美、夸张,笑黡挂在脸上,整个舞台花花绿绿,充满了激情和挑逗。红磨坊的演出不让拍照,进门时过安检,有相机就让你存在柜台处。大概红磨坊也是心虚,怕把色情场面曝光吧。

8:30开演,大概10点结束,出门后,还有几百人在冷风中排着长龙,等着看第二场演出。这种情景居然延续了上百年之久!

第二天,车上的人们都盯着我的小眼睛问:喂!昨天演的什么呀?好像我去了红灯区,必须坦白交代似的。纵欲和放荡:法国“红磨坊”简史

最初,舞女们没有特殊的服饰,只是身着长裙,头带软帽,在男舞伴们中间摩肩抵背地穿来穿去。后来有了演出服,每当乐队奏出欢快激奋的曲子,浓妆艳抹、花团锦簇的姑娘们便跳起“沙瑜舞”。跳到最后,她们就一齐撩起长裙,做出各种令人作呕的动作。“红磨坊”生意日益兴隆。从开业晚会始,布朗士广场的新舞厅就在公众心目中有了位置。报纸连篇累牍的报道。每当夜幕降下后,“红磨坊”的入口处便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奇特建筑、廉价的门票和殷勤的服务,使“红磨坊”保持了整整10年的鼎盛时期。然而齐德勒仍不满足,他不仅招徕了首都最迷人的姑娘,还想方设法使那些男舞星也归附“红磨坊”。

最初,舞女们没有特殊的服饰,只是身着长裙,头带软帽,在男舞伴们中间摩肩抵背地穿来穿去。后来有了演出服,每当乐队奏出欢快激奋的曲子,浓妆艳抹、花团锦簇的姑娘们便跳起“沙瑜舞”。跳到最后,她们就一齐撩起长裙,做出各种令人作呕的动作。结束时,全体舞女一字排开面对观众,跳着“法国康康舞”(19世纪在欧洲下层社会流行的一种舞蹈),长达8分钟之久。“红磨坊”的舞星和画家“卡德利尔舞”原是一个古老的舞蹈,“红磨坊”的创新是将其变成了女人的舞。于是自然主义的“卡德利尔舞”一下子时髦了,巴黎到处都在学。自打“红磨坊”开张后,齐德勒就把“爱丽舍——蒙巴特舞厅”的表演剧团挖了过来。这个剧团有两颗特别耀眼的明星,是“贪食的女人”和“柔若无骨的瓦朗坦节情人”。二人命运不同,却双双迷上了舞蹈。“柔若无骨的瓦朗坦节情人”名叫勒若丁。他之所以获得这一艺名,是因为他身体出奇的柔软和灵活,像是摘掉了身上的所有关节。他并不是天性爱跳舞的波希米亚人,他本是个颇有名望的公证人之子,平时衣着朴素,看上去很有教养,从不沾花惹草。他喜欢骑马,但更爱跳舞。只要有可能,他必定离开住所,来寻找对心思的舞伴。他终于认准了路易丝·威伯——这个“贪食的女人”。“红磨坊”发迹时,路易丝·威伯才21岁。她是地地道道的红舞女,生得肌肤晶莹,体态丰腴。她碰到勒若丁之前,在“金水滴”旅店做洗衣女工,只是靠着诱人的肌肤和体态便很快走红了。她的绰号是因为她有一副永远吃不饱好胃口和对饮料的特殊偏爱。她一生磨难,命运悲凉。左拉曾把她写在一部小说中。图卢兹——劳特累克也专为她著书立说。

劳特累克是位画家。自打“红磨坊”开业,他就是那里的常客,每周总要去三四次。齐德勒时常将他的油画作品展放在大厅内。其中有两幅最负盛名:一幅是《女骑手》》;另一幅就是《红磨坊的舞蹈》,画中央赫然画着翩翩起舞的“瓦朗坦节情人”和“贪食的女人”。这幅画本是1891年齐德勒请画家为“红磨坊”画的第一张广告。画家毅然选定了威伯作为主角。只见她舞步轻捷,呼之欲出。在舞场的晚会上,劳特累克常常同其他画家、艺术家一道喝饮料,天南地北地叙谈着。

他很熟悉来这里消遣艺的术家们,其中有一名叫让娜·阿芙莉尔的女画家同他有着极宝贵的默契。劳特累克同阿芙莉尔建立了深厚的理解和友谊,那是在蒙马特放荡生活中一种特殊而又纯洁的关系。不久画家自己也成了舞星。他正式登台那天举行了隆重的仪式。乐曲声中,他像王子一样,被著名的舞星、有头面的顾客、他的朋友、妖艳的姑娘们前后簇拥着,出尽了风头。

天才舞星的殒落威伯的成功是短暂的。由于奢华和劳累无度,她慢慢地灯尽油干了,白皙的皮肤失去了青春的光泽,身体变得臃肿不堪。此外,成功使她变得十分任性,招来了同伴了反感。一天晚上,卡勒亲王来观赏“卡德利尔舞”,她一脚踢飞了这位未来君王的帽子,使他大丢面子。1892年始,她的霸主地位开始衰落。一日晚上,她饮酒过量,在飞旋的舞蹈中,一个失误,脚部受伤,瘫倒在地板上。残忍的观众向她大声吹着口哨,厅内一片嘘声。这对奥勒来说倒是个摆脱她的好机会。威伯在做了一个马马虎虎的外科手术后,已无法再胜任那激烈的舞蹈了。

她离开“红磨坊”时,口袋里还颇有几个钱,但花天酒地的生活很快耗尽了她的积蓄。1895年,她拣了一间破屋开一家小舞厅,但来者寥寥。无奈,她找到劳特累克,请他帮忙布置一下。昔日的友谊使画家欣然从命。他画了两幅9平方米的巨型油画,着力表现她那辉煌的过去。然而这真正的艺术精品却没给她带来成功,最后这两幅画也被她变卖掉换了酒喝。不久她同一名平庸的马戏团驯兽员成了家,但一天丈夫被自己驯养的野兽吞吃了。威伯毅然接替了丈夫的工作。她关闭了小舞厅,随马戏团开始了流浪生活。谁知驯兽再一次攻击了前来观看的孩子,从此她便失业了。

以后她含辛如苦,做过家庭女佣,甚至拾过破烂。大约在1918年左右,她又回到“红磨坊”一带,沿街卖糖果。她有钱便喝掉,境况愈加凄惨了。后来一名年轻的记者在集市售货棚中发现她时,她已目光滞涩,近乎呆傻,成了行尸走肉。1929年1月她临终时这样向神甫说道:仁慈的主能原谅我吗?我就是“贪食的女人”威伯……“瓦朗坦节情人”的命运完全不同。他退休后安守本分,靠吃定息和出租房产过活。他有时还去“红磨坊”,但只是作为观众而已。

舞蹈仍受欢迎在以后的10年中,“红磨坊”依靠关着门搞色情表演在灰烬中重新树立起来。1924年末,舞厅重建工程竣工。复活后的“红磨坊”,舞蹈依然受着各色人物的青睐。1930年,“红磨坊”受到电影浪潮的冲击,变成了电影院。不久战争降临,巴黎再没心思去一边跳舞、一边对情人说悄悄话了。

直到1951年,“红磨坊”舞厅才又重新开放。两年后,它在这里迎接了共和国总统奥里奥尔的到来,他是来主持“小白床舞”开演式的。以后“红磨坊”主要有两类活动:色情的表演吸引着世界各国游客前来观赏,“康康舞”跳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狂热。这里也举办慈善义演,或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机构募捐,或出于其他美好的理由。一时间,这里又明星荟萃,文艺界、政界的名流都来助兴。1981年11月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来到这里,“红磨坊”为她表演了传统节目。

第二章 大开眼界

大开眼界!全球最离奇的四大机场跑道

据世界概况:到2007年全世界已有机场49024个,这个样本内不乏让人唏嘘和赞叹的跑道杰作:

1.亚特兰大机场的第五跑道——最大的跑道桥

耗资1.28亿美元,历时5年的亚特兰大先锋跑道于2006年五月正式投入使用,该跑道先锋之处在于两段10车道之上的跑道桥,这也是史上最大的机场跑道桥。

在施工开始前操作方甚至在五英里外架设了传送带,运输造桥所需填充物以保证桥梁590吨的承重。

2.直布罗陀机场跑道——全民现场看起飞

毫无疑问这是我最喜欢的跑道,和五道口城铁站一样超有现场感。由于历史地理条件限制的原因,可怜的直布罗陀人民把机场跑道和马路搭在了一起。

在此地上下班的人民可以立两端围观飞机起飞,当然,和轰隆隆的引擎声一起的还有广播:行人车辆请注意,飞机就要开过来啦,请在栏木外等候,不要抢行不要翻栏杆。

3.神户机场——从海平面上起飞

06年竣工的神户机场无疑是极其优美的,整个机场位于独立人工岛上,它和主陆间以桥梁连接,真正的从海上起起落落。

4.丰沙尔机场延长跑道——飞机桥上跑汽车桥下躺

为葡萄牙属地马德拉群岛首府,土地极其稀缺。180根柱子牢牢撑起跑道,之所以摒弃钢混填塞是桥下还可以成为巨型停车场。这么天才的作品也最终获得2004 国际桥梁和结构工程协会的杰出结构奖。

延伸阅读:不得了!看看世界上最危险的七大机场

1.茱莉安娜公主国际机场(圣马丁岛)

东加勒比第二繁忙的机场,以超短的起落跑道闻名:只有2180米(7152英尺),几乎无法让重型喷气机降落。正因为如此,飞机需以极低的高度接近岛屿,从Maho海滩正上方飞过。有关大型喷气机在游客头顶10-20米处掠过的照片不计其数——虽然通常都被当作是PS的伪照——但其实千真万确!因此这里也成了喜爱“猜(拍)飞机”的人的心水之地。迄今还未有记录过任何重大飞行意外。

2.Juancho E.Yrausquin 机场(沙巴)

机场是荷属安地列斯群岛的沙巴岛上唯一的机场,相对占据了面积本来就不大的沙巴岛的很大一部分。一些飞行专家都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机场,尽管这里还从未发生过任何重大事故。机场唯一的跑道两头各标了个字母X,以向商业飞行员表明机场不对商业航空开放。

据称这是世界上最短的跑道:400米!机场的地理条件也决定了其危险程度:一侧是高山,两头均是悬崖——下面就是大海。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如果飞机滑行过头……

3.Courchevel机场(法国)

Courchevel是法国阿尔卑斯山某滑雪胜地的名字,是世界最大的有滑雪道纵横交错的滑雪场,其机场在航空业内颇有恶名:525米的跑道,坡度18.5%。跑道是如此之短,以至于降落的时候要从上坡道减速,而起飞的时候需要下坡加速。

谁能在这里降落?皮尔斯布鲁斯南是少数派之一!这个机场出现在007明日帝国的开头。至于其它人,只能乘私人飞机、直升机或者包机了。千万让你的飞行员多接受点,正儿八经的训练——在这降落之前可不是闹着玩的。

4.Gustaf III 机场(St.Bart)

Gustaf III 机场又称Saint Barthélemy机场,位于加勒比群岛Saint Barthélemy岛上的St.Jean村落内。机场通常只接纳小型的地方商业飞机和包机,其中大多数搭乘的乘客不超过20人。跑道较短,位于一个小斜坡底部,末端直接通往海滩。抵达的飞机须先飞过山顶的环形交叉,因而降落角度非常陡峭;起飞的飞机则直接掠过沙滩上太阳浴的乘客(有一些小型告示牌建议太阳浴者不要躺在跑道末端附近)。

5.Barra国际机场(Barra)

Barra机场是世界上唯一让飞机降落在海滩上的机场,位于苏格兰外赫布里底群岛之Barra岛开阔的Traigh Mhor海滩上。如果你要乘坐商业航空到这里,需要预定英国航空公司从Glasgow或者Benbecula起飞的航班。

这个机场每天都要被涨潮“冲掉”一次……如果你乘下午较晚的航班到达,或许还会看到停车场有几辆车亮着灯:这是为了给飞行员“打光”增加可见度,因为机场原本是靠自然光照的!啥也不多说了,你多半不会想要在Barra国际机场这里闲逛——除非你是狂热的航空爱好者。对于这些莽汉,Barra机场特别设置了“屏蔽系统”,也就是在标志牌上写着道:“当风向袋飘起、机场运作时,敬请远离海滩。”

6.马德拉机场(马德拉)

马德拉机场又称丰沙尔机场、Santa Catarina机场,位于马德拉群岛首府丰沙尔附近,控制马德拉群岛的国内和国际航空。

这座机场曾经因为跑道极短且四周环绕高山深海而招致坏名声,在这里降落十分困难,即便是最最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也会犯难。原先的跑道只有1400米长,在1977年葡萄牙航空425班机事故之后被延长了400米,并于2003年陆续重建,跑道规模几乎达到原来的两倍,一直延伸至海面上。延伸段并不是通过填埋法建造的,而是建在一组70米高的柱子上,共计180根。

7.卢卡拉机场(尼泊尔)

冠有“世界屋脊上的跑道”称号,位于海拔高度2860米,高山在跑道一头,700米的深渊在另一头……跑道只有475米长!还好可以斜坡减速。

Lukla机场是尼泊尔东部Lukla镇上的一座小型机场。2008年一月,尼泊尔政府宣布,为了纪念于2008年1月11日逝世的Edmund Hillary——登顶珠穆朗玛峰的第一人,将重命名这座机场。由于大多数徒步珠穆朗玛峰环线的人都是以卢卡拉镇为起点,这座机场也因而颇有名气。

揭开印度阉人神秘世界:看看真实的印度“人妖”

在印度一些婚丧嫁娶的场合常可以看到一些穿着鲜艳的“莎丽”,化着浓妆,但从脸上看仍有很多男性特征的舞者。这就是“神的舞者”——“海吉拉斯”也被称为阉人,他们是印度社会中一个特殊人群……

传统上,一些男孩在10—15岁被阉割之后作为“海吉拉斯”,“海吉拉斯”被阉割的原因多种多样。

许多人由于生来就具有男女两套生殖器官而被阉割;还有许多人生理上是男性,但他们却具有女性认知,因此自愿接受变性手术。

她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婚丧嫁娶的场合为主人祈福、驱邪避祸。这种人严格地保持着自己的操守,不酗酒、不吸毒、不进正规医院就医、不与外人交友。

一般情况下,男孩要成为“海吉拉斯”必须出于自愿或得到家长的同意,他们要请一位年长的“海吉拉斯”作自己的“导师”,入门后,学生要承诺服从和忠诚于自己的导师,她们要称自己的导师为“母亲”。

由于“海吉拉斯”的社会地位比较特殊,因此成为“海吉拉斯”后,她们往往会割断与原来家庭的联系,而彼此之间组成一个个小团体,几个小团体组成一个大团体。

小团体是由“母亲”和她的几个“女儿”组成的,被称为“家庭”。她们称自己的团体为“母系福利社会”。

阉人的社会地位甚至低于贱民(四种公认的种姓之下的人),大多数人唯恐避之不及。在人们眼里,她们是又可怕又可笑的人物。当她们穿着妖冶的莎丽,戴着粗重的黄金珠宝首饰,涂着厚重的脂粉,花枝招展地沿着马路走来的时候,其他人就会转过身去,或者一走了之。

在印度北部的拉贾斯坦邦和古吉拉特邦等地的婚礼上是少不了“海吉拉斯”的,因为人们认为“她们是神的使者,会保佑新人多子多福”。在婴儿降生的地方同样能看到她们翩翩起舞。亲朋好友围坐在院中一边拍手一边唱为新生儿祝福的歌谣。然后由一名“海吉拉斯”抱起婴儿,手放在他的头顶说:“这个孩子会长命百岁,将来会有很多子孙,他将得到神的祝福。”在农村,她们的报酬是“莎丽”、糖和小麦粉。

许多年轻阉人的容貌太美了,简直令人销魂。她们很容易通过考核,成为女模特儿。

但是,有些参加聚会的阉人,看上去就像滑稽哑剧中的老太婆。无论年老的、年轻的、漂亮的、丑陋的,所有阉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当你意识到你是一个海吉拉斯时,你会永远离开普通世界。其他阉人会成为你的父母和家人。”

有的阉人还被选为市政委员。过去几年,印度中部的中央邦,有三个镇把阉人选为市政委员。“人们投票选我们,因为我们不腐败。我们没有子女要教育,没有女儿需要大笔的嫁妆当陪嫁,所以我们不会贪婪。”哈里亚那邦一名市政委员肖巴哈·尼赫鲁说。

撒哈拉沙漠费赞地区不为人知的一面

费赞地区位于利比亚西南部,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这里地貌丰富,有沙海、旱谷、山脉、平原以及绿洲。每年这里的降水量基本不会超过1英寸,有些年份甚至滴水不降,但是在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后500年的这段期间内,约有近10万人在此地繁衍生息,并且曾经也一度出现繁荣景象。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一直以来,撒哈拉大沙漠给人的印象都是遍地黄沙、毫无生机。然而,日前有探险家深入到利比亚偏远的撒哈拉沙漠费赞地区,在这里诸多古代文明曾一度繁荣衰退。他们也为世人揭开了撒哈拉沙漠不为人知的一面。

大卫·马丁利(David Mattingly)是英国莱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Leicester)的一位考古学家。他带领着一个名为沙漠迁居工程(Desert Migrations Project)的工作小组深入到了撒哈拉沙漠的腹地。他们驾乘着四轮驱动车在沙漠内驰行,希望能够找到人类祖先的相关踪迹。在这次行动中,他们也为我们呈现了撒哈拉沙漠一个暂新的面貌。

费赞地区位于利比亚西南部,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这里地貌丰富,有沙海、旱谷、山脉、平原以及绿洲。每年这里的降水量基本不会超过1英寸,有些年份甚至滴水不降,但是在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后500年的这段期间内,约有近10万人在此地繁衍生息,并且曾经也一度出现繁荣景象。不得不说,这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奇迹。

马丁利表示:“中撒哈拉沙漠是地球表面上‘最干’的区域,这为人类的生存带来了极大困难。”然而,他称自己早已被沙漠独特的景色所折服。马丁利表示:“我在利比亚工作了30年,从一开始我就被这里的景色所深深触动。”实际上,很多人在看到撒哈拉沙漠明亮的阳光以及一望无际的视野之后,就深深被其吸引住了。

休·克莱普腾(Hugh Clapperton)是一位苏格兰探险家,他在1822年至1825年的时候深入到了利比亚西南部的沙漠中。1824年11月7日,克莱普腾在沙漠中穿行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垂死的女奴隶。这个女奴被遗弃在路边,任其死亡。她的头部肿胀的很厉害,已经无法行走。随后,克莱普腾发现这位女奴主人的仆人们都围在她的身旁,但他们什么也没做,这个女奴就这么死掉了。她刚死,那些仆人们就拿掉了她身上仅有的几块用于遮体的破布条,而她的尸体则被忘在沙漠中无人理睬。

这就是是撒哈拉沙漠的可怕之处。到处都是沙子和石子,水源稀少。利比亚面积较大,达到175.9万平方公里,差不多是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和德国四个国家的面积总和。该国600万人口当中,绝大部分几乎都居住在地中海海岸地区。利比亚95%的地域都是沙漠,沙丘地带占总面积的20%,然而整个国家却没有一条终年流动的河流。利比亚境内的撒哈拉沙漠保持着全球最高温度的记录136°F,但在冬天的夜晚气温却又极低。

利比亚费赞地区揭示了几千年来人类适应恶劣自然环境的历史。马丁利的探险小组曾达到一个被称为Ubari大沙海(Ubari Sand Sea)的地区。这里有许多如宝石般美丽的小型湖泊。由于湖底矿物质以及海藻的关系,有些湖泊呈现紫色、有些是橙色。这些湖泊显示,在古时候这里的地下水要比如今更加接近地面。很难想像,在距今20万年前降水量丰富的时候,在撒哈拉沙漠腹地曾出现过和英国Megafezzan湖面积一样大的湖泊。但是,这些地区一些古代沟渠显示,古代的时候在萨哈里沙漠中部地区也曾出现过这类湖泊。

撒哈拉沙漠地区天气变化决定着人类的生活状况。在干旱时期,湖泊萎缩,植物也无法生长。等到湿润气候出现的时候,湖泊水流得到补充,面积再度扩大。这时,撒哈拉部分地区也会出现如热带地区般的景色。人类社区的活动情况也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出现繁荣和衰败。雨季来临的时候,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干旱季节到来的时候,人类的活动也随之出现衰退或者消逝的状况。

人们是如何找到古时候地下水源的方位呢?沙漠迁居工程的团队成员凯文·怀特(Kevin White)和尼克·德雷克(Nick Drake)利用从太空中拍摄的雷达影像来确定古代河流和泉水流动后矿物质沉淀物的所在地,随后,他们就驾驶着路虎车开到这些地点。在这些地方,古人类学家罗伯特·弗雷(Robert Foley)以及玛塔(Marta Mirazón)发现了一些石头工具、箭头、火堆、坟墓以及其它能够证明这些地方曾是人类聚居地的证据。

费赞地区最早的现代居民可追溯到距今13万年前,他们大都是猎人以及采集者。当时该地雨量丰富,整个地区景色同热带地区非常相似。然而,到了距今7万年前的时候,随着雨量逐渐减少,费赞地区的居民也逐渐移居。后来,雨季再次来临,人们也重新回到该地生活。这种不断的迁徙行为被称为“撒哈拉泵”,指居民随着气候的变化不断在北非地区迁入和迁出。在撒哈拉地区岩石上,人们留下了这座大沙漠曾经存在湿润气候的证据。雨量丰富的时候,诸如狮子、大象以及犀牛等动物都曾在此生活过。

在距今最近的一次雨季当中,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这次雨季发生在距今大约5000年前,后来雨季再一次停止,湖泊干涸,土地逐渐沙化。但是这一次,人们留在了当地,并没有迁走。石头上留下的雕刻显示,人类已经完成了从打猎到圈养家畜的转变。随后,人们开始建造城镇,逐渐发展农业,并且形成了葛拉玛提亚文明(Garamantian civilization)。

葛拉玛提亚人最繁荣的时候,当时撒哈拉地区的气候已经和现在相差无几。一直以来,许多学者都认为葛拉玛提亚人是沙漠中的流浪民族,但是根据从他们的首都葛拉玛市挖掘出来的文物以及马丁利团队所做的研究来看,葛拉玛提亚人实际上是靠绿洲农业来生存的民族。他们建造了复杂的灌溉系统,并且能够种植小麦、大麦、高粱、以及橄榄等农作物以及食用植物。他们还挖掘了地下沟渠,引入地下水并且引导到田地中。如今,考古学家们仍然能够探测到这其中一部分总长达到600英里的地下沟渠。据悉,葛拉玛提亚人建设的灌溉系统良好运行了数百年,但随后,在雨季储存的地下水开始挥发消失,葛拉玛提亚文明也因此消逝。

从第一眼上看,撒哈拉沙漠看起来如同一座屏障,把整个非洲分割成两部分。但是对于已经在利比亚繁衍生息了数千年的民族来说,撒哈拉沙漠更像是一条走廊。黄金、象牙以及奴隶可以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运到非洲北部,而橄榄油、白酒、玻璃以及其它商品从地中海地区被运到非洲南部。这种贸易方式一直为人们留下了一个固定印象:蜿蜒的车队穿越高大的沙丘,将人们需要的货物运抵目的地。

撒哈拉走廊也可能是人类祖先穿越大陆东部,在全球各地繁衍生息所经过的途径之一。学者们一直认为,早期人类从撒哈拉沙漠南部地区进入欧亚大陆的时候,所走的路线要么是沿着尼罗河,要么就是穿越了西奈半岛或者是红海,才进入欧亚大陆。但是现在又有了一种新的观点:费赞地区可能是一些人类祖先进入地中海海岸长途迁徙过程中所经过的走廊之一。这些人又从地中海出发穿越了西奈半岛,最终达到了欧亚大陆。

马丁利表示,自己喜欢考古学的原因在于它能够追本溯源,如实反映历史的演化过程。葛拉玛提亚文明消逝1500年之后,利比亚政府正投资建造大人工河(Great Man-Made River),希望这条人工河能够让撒哈拉沙漠重现生机。据悉,利比亚大人工河输水工程是当今世界上输水管线最长、管径最大、投资最多的远距离输水工程,它把撒哈拉沙漠丰富的地下水通过管道输送到北部地中海沿岸人口密集区。之前,调查曾发现在利比亚南部广阔的沙漠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为了开发利用沙漠地下水,利比亚从1984年起,在撒哈拉沙漠水源地布置深井群,打井取水,将水用内径1.6米至4.0米的预应力混凝土管输送到沿海人烟稠密的大城市,输送距离长达1500公里。不过,据估计,这项工程预期使用寿命只有50年至100年。

菲律宾最大的墓地:活人死人同住

马尼拉北部墓地是菲律宾全国最大的墓地,同时这里生活着成千上万的菲律宾穷人。位于诺特区的这处公共墓地并不沉寂阴森,每天人声嘈杂,热闹无比,形成了菲律宾特色的墓地贫民窟。官方透露,在马尼拉有5万穷人住在各处墓地。

据历史学家说,自1884年诺特墓地开辟以来,生者和死者就开始同时入住了。这块占地135英亩的墓地当初主要用来安葬富人和名流,由于随同死人下葬的常有贵重物品,因而需要雇用守墓人。

但在过去几十年间,这里的人口急剧膨胀,越来越多的穷人在墓碑之间安营扎寨。在这个住房奇缺的国家里,官员们面对这种现象也一筹莫展。除了有时候剪断私接乱拉的线路,他们不可能驱逐他们。

地球上还很少有地方像这里一样,贫穷和拥挤造就如此奇特的活人和死人的生存组合。在这里,经常是这边婴儿在降生,那边有人被埋葬。孩子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尊重逝者,不要在缓慢行进的葬礼队伍附近玩耍或吵闹。

有关这块墓地上居民的历史没有官方记载。他们只能在住处上方钉一块铁皮来挡雨。孩子们有时就睡在大理石墓石上,也在那上面做功课。

每到重大节日,在这里生活的一些人家就会把条形墓石当桌子,在上面摆放各种食物来庆祝。这里没有抽水马桶或自来水,狭窄的路上脏水四溢。私自接上的电线在墓石堆中缠绕,经常被市政官员剪断。

菲律宾诺特墓地的穷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地延续着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闲暇时候,许多人就忘情地唱唱卡拉OK。

这里的居民对于生与死有着比常人更豁达的态度,许多人认为死后继续与亲人们“生活”在一起,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西西里“阴曹地府”探秘

想象一下:当你走进一座碎石砌成的地宫,里面触目可见一排又一排保存完好的木乃伊。这就象某部恐怖电影的情节,实际上这是西西里岛巴勒莫地区的木乃伊地宫,每年都会吸引数千名游客前来参观。

在这座天主教圣方济会托钵僧(Capuchin,卡布其诺咖啡之名亦由此而来)的地下墓穴里,沿墙摆放着大约8000具木乃伊,这些干尸均被用钩子钩住脖子和脚,身着昂贵的衣服,头部被吊起作祈祷状。其中一些还被特意摆成某些姿势——两个孩子肩并肩坐在摇椅里,另外的木乃伊,如男人、女人、处女、孩子、僧侣和专业人员均被分组放置。他们都是谁?又是怎么到这里来的呢?时间回放到16世纪,由于原有的墓穴已满,圣方济会僧侣们就在修道院下另挖了一处墓穴。第一个被制成木乃伊放置在这里的僧侣是古比奥的西尔维斯特罗(Silvestro),吸引了大批民众前来参观,来自各个地区的教众纷纷前往瞻仰并参拜其遗容。

该墓穴地宫的初衷只为容纳圣方济会男性行乞修道士的遗体,不过很快那些富有及名望家族也想将其去世亲属的遗体安放在这里,以作为其社会地位的象征。事实上,一些当地知识渊博之士也更改了遗嘱,要求身着特制服装安葬于此,届时其亲属也可定期为其换衣。这已被视为死后保持身份和尊严的方式,即身着最新款式、最昂贵的衣服(尽管修道士们下葬时都身着其苦修忏悔时的普通服装)。据传,西班牙画家维拉斯奎斯(Velasquez)的遗体也葬于此,不过具体位置仍是个谜。

对于悲痛的死者亲属来说,除了为逝者定期更换衣装,让他们看起来更加体面之外,他们还会向修道院捐赠钱物,用于墓穴的修缮维护,使亲人所葬之处永久保存下去。一旦亲属未能按时向修道院捐钱,其逝者的遗体就会被从原先的安息之处移到一个架子上,直至亲属把钱捐上为止。

西西里人制作木乃伊的技术相当独特:尸体被挂在墓穴中陶制的管道上风干,时间长达8个月之久,然后再用醋冲洗并置于空气流动处。随后,部分尸体会被用防腐药物保存,另外一些则会放进玻璃橱里密封起来。上述制作木乃伊的方法一直延续至该墓穴于1871年正式关闭。不过也有少数几具尸体在20世纪初时躲过了当地权威部门的注意被偷偷地放进了这处墓穴里。

西西里人以其独有的墓穴地宫而自豪,对瞻仰和为死者祈祷也极为重视。事实上就在几年之前,他们还能为去世已久的家族长辈更换衣装。在特别的日子里,他们还被允许握住木乃伊的手并为其祈祷,这一仪式由400多年前的圣方济会修道士发明沿用下来。

该墓穴最新成员是一位年仅两岁的小女孩罗萨莉亚.朗姆巴多,她是在1920年被放进去的。当时她因肺炎突然死去,由阿尔弗雷多.萨拉法亚大夫对其遗体进行了药物防腐处理,他也是当地唯一会进行防腐处理的高人。小女孩的遗体保存得几乎完美无瑕,她暗金色的长发和精致的眼睫毛都还栩栩如生。萨拉法亚大夫将他高明的防腐技术带进了坟墓,如今唯有源源不断前来瞻仰罗萨莉亚.朗姆巴多木乃伊的游客还能欣赏到他高超的技艺。

得诸葛亮真传?让人进去出不来的古老“迷魂村”

在广东省翁源县江尾镇,有一座鲜为人知的宏伟村落八卦围,大围以罗盘八卦图形而建并逐渐向外扩展,自明代兴建以来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寻常人等如无向导带路进村,通常不过半个小时就会迷失方向,被远近村民称为“迷魂村”。

历经数百年历史沧桑洗礼,随着围内居民的陆续迁走,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围日显破败之象。近日,翁源县委、县政府已将修复改造八卦围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希望通过招商引资“修旧如旧”,尽早将这座中国古建筑的瑰宝以全新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第三章 奇怪的国家

以“没有”著称的国家:瑙鲁竟然没有土地

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有些国家以某种产品驰名全球,而有些国家则以“没有”著称于世。

没有农业的国家

地处地中海沿岸、三面被法国领土包围的摩纳哥,就是一个没有农业的国家。

摩纳哥又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之一,国土长仅3.5公里,最狭处不足200米,面积为1.9平方千米,人口2.8万。全境都是高大建筑和较现代化的生活设施,惟独没有可耕之地。该国的财政全靠邮票业、旅游业、赌场和关税的收入。

没有土地的国家

地处太平洋上的瑙鲁共和国有“无土国”之称。它是一个由珊瑚礁形成的岛国,面积仅22平方千米,人口9000多。瑙鲁为什么没有土地呢?原来自古以来,在这里栖息的数不清的海鸟给岛上留下了厚厚的鸟烘,完全掩盖了土地。鸟粪经过长期的化学变化形成了一层厚达10米左右的优质磷酸盐层,因而没有一寸可供农作物生长的泥土。该国的经济以开采和出口大量磷酸盐为支柱,粮食、果蔬及各种生活日用品都依靠进口。

没有水的国家

中东的科威特国内大部分地区是沙漠,国土上没有河流和湖泊,连人们饮用的水都很难解决,因此农业不发达,粮食、蔬菜也全靠进口。

科威特成为世界著名的石油生产国也纯属偶然。自古以来,科威特人民渴望找到饮用水。上个世纪50年代该国到处钻井找水,结果饮用水没有找到,却找到了蕴藏在地下的石油。当时人们并不把石油当一回事,但正是石油帮了科威特人的大忙,他们依靠出口石油的收入建造了一些大型海水淡化厂,解决了居民的部分饮水问题。但遇上高温炎夏或旱季,科威特仍需要进口淡水。在这里,一升饮用水要比一升汽油贵上好几倍。因此,科威特是世界上“饮水贵如油”的国家。

没有统一语言的国家

大洋洲第一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356.1万人口,98%是美拉尼西亚人。该国没有统一的语言。据考察,巴布亚新几内亚境内民族语言与“方言”至少有700多种,按平均人口来说,是世界上语种最多的国家。故有“走出十里路,语言各不同”的说法。

没有酒馆的国家

瑞典和沙特阿拉伯都是禁酒的国家。瑞典的一般餐馆只准在晚餐时供应少量的酒;买酒需持有“购酒特许证”,到指定的地点购买。警察发现醉汉时可以随时检查、扣留,被检验出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超过千分之一者,要被送到戒酒医院进行为期3个月的强迫治疗。

沙特阿拉伯当局则把酒精视为只能外用的有毒物品。该国有一条规定,在公共场所绝对禁止饮酒。海关人员对入境旅客所携带的物品查得很严,以防含酒精的饮料流入境内。在该国,醉酒上街者要被监禁7天,鞭笞40下;走私酒类者要被监禁1个月,酒全部倒掉,运酒的交通工具没收充公,秘密酿酒者则要被枭首示众。

没有理发店的国家

梵蒂冈国家虽小,却有自己的法院、卫队、报刊、广播电台和邮电局。国内有许多规模巨大的建筑物,如宫殿、教堂、科学院、娱乐场等,但却没有一处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理发店。人们若要理发,就得出国到意大利去。

没有“山羊胡子”的国家

在不丹王国,老年男子虽然可以留胡须,但没有一个人会留“山羊胡子”。因为留山羊胡子被认为是“越轨”之举。因此,不丹一些上了年纪的男性公民常拿着一块擦得发亮的金属片当镜子照着自己的脸,一根一根地拔下巴上的胡须,以免长出“山羊胡子”来。

没有军队的国家

圣马力诺共和国是建立共和体制最早的国家,位于欧洲的亚平宁半岛,四周被意大利国土包围着,面积61平方千米,人口2.3万。圣马力诺历来不设军队编制,就连消防队也没有。

在圣马力诺,只有人数不多的警察来维持全国的秩序。因为该国一贯奉行和平政策,所以没有受到过别国的欺凌。这里一旦发生火灾,就要请意大利的消防队来灭火。

没有“13”的国家

欧美不少国家普遍忌讳“13”这个数字。因此,在那些国家里,人们忌讳宴席上13人同桌,影剧院都不设13排(号)的座位,街道的门牌没有13号,酒店楼层13用“12A”来替代,船只起航、飞机试飞甚至一些庆典活动都避开13日这一天。

没有猫的国家

在位于印度洋的最大的珊瑚岛国马尔代夫,人们最不喜欢、最讨厌的动物是猫,所以马尔代夫是世界上惟一的“无猫国”。

正因为如此,马尔代夫的自然生态失去了平衡——老鼠没有了“天敌”,使岛上的老鼠不仅长得肥大,而且自然繁殖力很强,多得连白天也成群结队地在街上乱窜,横行无忌。

没有癌症的国家

癌症是目前世界上威胁人类生命最严重却又难防治的危症,几乎全世界到处都有发病。

但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地处南太平洋上、由300个岛屿组成的斐济共和国却是当今世界上惟一没有癌症的国家。当地居民饮食上有一个特殊的习惯:人人爱吃杏,他们吃杏和杏干如同我们吃米饭一样。各国科学家经调查、研究发现,杏中含有一种叫B17的物质,其有较强的抗癌作用。这大概就是该国没有癌症的原因。

一个神秘的深井,史上最神秘的深井

在印度Abhaneri的小村落附近有一处名为Chand Baori的千年深井,这口井建于10世纪,深30米,旁边有13层阶梯,3500个台阶,形状像是一个倒三角型金字塔,整个建筑往里收,中间完全沒有隔间,直通地底。底部的水是不允许外人接触,据说那是村落的圣池,水池通往外部,又因地势的关系把水排往其它地方,所以不论雨水下得多寡,水池的高度永远不会改变。

是鬼神一夜将它建好,之所以建造这么多的台阶,是为了如果有人不慎将硬币掉落,由于台阶太多,根本来不及捡起,就一定会落入井中。

Chand Baori虽然是一千多年前就建好,却是在两百多年前才再次被人发现的。

嘈杂的社会环境——德里:你是印度的恶魔

巴拉的家离新德里火车站很远。我们坐了至少40分钟的出租车,一路上,我十分惊讶:三轮摩托车与奔驰、宝马同行在全封闭的高速公路上——这种情况是我周游世界各国中唯一见到的情景。走过一条古老的巷子,穿过堆放了几辆摩托车的狭小楼梯口,背着70升登山包以及一堆摄影器材的我,艰难地走上了5楼巴拉的家。

一个类似中国70年代的建筑的小单元里,进门就是一个家庭迷你印度教“寺庙”,里面供奉着印度教大神湿婆,神庙边摆着一台25寸的LG彩色电视机,前摆着一张床,床的对面就是一排沙发。由于我要给相机的电池充电,我问巴拉是否可以借他家里的插座给我使用。巴拉指着墙周围的插座说:“你随便用,把插座上的手机充电器拔下就行了。”

我一看,每个插座上都连着一个手机充电器,巴拉把手机自豪地向我展示说,他有两个手机,都是中国货,很便宜很好用,功能很强大,里面的音响系统很适合印度——印度人喜欢随时听音乐。我仔细一看,巴拉的手机是粉红色的,像是NOKIA的某一种款式,劣质的四个喇叭里正在播放传统的印度音乐,牌子是英文,是深圳华强北山寨手机市场里常见的那种款式。巴拉说:“这个手机我花了5000卢比买的(相当于700人民币)。”

象上海石库门弄堂里一样,邻居知道巴拉家来了外国人,纷纷前来参观,一拨人走了又来一拨。最后剩下的两个中年男人,在跟巴拉讨论一个严肃的话题,巴拉因此把我带到他的“卧房”里,拿出了一堆相册给我看——那是他一家最近几年的生活写照。

他们在外屋的神庙前继续热烈的话题。得到巴拉允许后,我开始自由参观巴拉的房子:跟上海石库门弄堂老式的民居结构一样,“卧房”其实就是客厅隔开的一个空间,墙上挂着印有印度教神像的挂历、巴拉家庭成员的照片。里面放着一张1800x2000MMd的大床,床对面的橱柜上摆着另外一台LG彩色电视机,一台双缸洗衣机摆在边上,看不见中国人家里的餐台以及椅子。卧房的另一边就是一个洗手间以及一个杂物房,杂物房的外面是阳台,阳台下面就是古老的小巷子。

20分钟后,客人全走了,巴拉带我去外面的餐馆买食物。他问我想吃什么。我摇着头回答:“我不知道印度菜都有什么,您随便买就是了。”巴拉叽里呱啦跟餐馆老板说了一堆,我就在边上看着,而我周围又围了一圈街坊——我感觉很像90年代我到上海石库门弄堂串亲戚——就差邻居叫的那句“那谁,你们家来客人了……”

我习惯性地点了根香烟,在餐厅的门口外静静地等候。巴拉说,他有一个女儿已经工作了,太太生病了,现在住院治疗。

回到巴拉家,巴拉把食物分摊在内屋的床上,示意我拖鞋上床端坐着吃。看着一床的食物,我无从下手——除了盘子,没有任何的其他餐具,唯一认识的,就是印度薄饼,不知道那个菜配那个主食……我跟巴拉说:“我没有吃过正规的印度餐,不知道怎么吃。”巴拉大笑起来,开始示范给我看。我们开始在愉快的气氛中就餐……

突然,一个女孩从屋外神台的那间房冲进里屋我们就餐的地方,狠狠地盯着我,因为激动而气喘呼呼。热烈的气氛一下遭遇冰冻。巴拉打破了沉默,说:“这是我女儿。”然后开始用印地语跟女儿说话……不知道为何,巴拉父女激烈地争吵起来,越来越激烈,巴拉只好把女儿带到有神台的外屋,争吵声越来越大……

我想,会不会因为巴拉要接待而忽略医院的太太,造成女儿怨恨?……就在我内疚而不得其解之时,女孩再次从外屋冲进内屋,对着我用英语大喊:“这是我家!这里不欢迎你!”我一下就愣住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巴拉尴尬坐在床上,叫我不用理会女儿继续我们的午餐。

我对女孩说:“我知道这是你家,可我是受你父亲邀请到访你家的,我不知道发生了生命事情,您可以告诉我?”女孩继续狂怒狮嚎:“这是我家!这是我神庙!你为什么在我的神庙吸烟?!”我一下愣住了望着巴拉。

巴拉还是叫我不用理会女儿继续吃饭。我对女孩说:“我没有在你家吸烟,更加没有在你的神庙吸烟,因为自从进入你家后,你父亲就把我安排在内屋,我没有机会呆在在你外屋的神庙——因为你父亲一直在那里与别人交谈。”女孩咆哮起来:“用完午餐后你给我滚!这是我家!”

我放下手中的食物,开始收拾我行李,对女孩说:“我是香烟使用者,但我已经周游了半个地球,也在印度呆了半个月,我知道那里可以吸烟,那里不可以吸烟——这是常识以及做人的基本。我发誓,我没有在你家范围内使用过香烟。你可以对我无礼,但,巴拉是你父亲,你不可以对他无礼!”背起行李,我开始与巴拉告别……

女孩语气开始平和,说:“我相信你没有在我的神庙里吸烟,但,这是我家!”我毫不客气地回了一句:“小姐,请你分清楚:我是巴拉邀请的朋友!这是巴拉的家,不是你的!我不相信你有能力购买这个房子——因为你连父亲都不懂得尊重,你不配做他女儿!我很感激你父亲对我的帮助,他是印度天使,但不感激你,你是毫无修养的印度恶魔!”说完,我与尴尬的巴拉握手道别,在转身下楼回头的瞬间,我看见巴拉呆站在门口,而他女儿也已经底下了咆哮的头……

回到德里的背包客聚集区,印度人又开始对我微笑,他们带我穿街走巷,找到了我要住的旅馆:小巷深处的“吉祥如意酒店”。

坐在一间临街的CAFÉ门口,我喝着印度奶茶,在节奏强劲的印度音乐声中,静静地望着街上肆无忌惮乱走的牛,以及三三两两的欧洲游客夹在来来往往的清一色的印度人群中,既繁忙又悠闲……可怜的巴拉,也许是这场“天使与魔鬼恶战”中最大的受害者……

非洲部落的“中国式面孔”

在埃塞俄比亚的奥莫雷特,有一群中国式面孔的人,他们大约是从肯尼亚那里飘泊过来的。

在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交界处的奥莫雷特,居住着一个特殊的族群——达桑内科部落。这一族群在埃塞俄比亚南部的众多原始部落里并不显赫,在各种导游书里也是着墨甚微。

进得村子先要去拜访酋长,这是去非洲部落里的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如果没有酋长的允许,部落里的女孩和女人是没有权力和外来人面对面的,即使被游客照几张相就能得到几个比尔(对她们来说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我惊异地发现,这里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有着亚洲人的面孔,如果他们的肤色再浅一些,或许你会认为自己在中国偏远的农村。一对母女说,她们的祖先是中国人。据说,郑和下西洋,曾在非洲的肯尼亚留下了一批水手。据考证,这些中国水手繁衍生息,在非洲大陆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他们善于农耕,很快在贫瘠的土地上建立起家园,很少与当地人通婚。所以到今天,如果你在肯尼亚的土地上看到一张黝黑的中国人的脸,并不奇怪。奥莫雷特的这些具有中国式面孔的人,大约是从肯尼亚那里飘泊过来的。

日本人防御地震:紧急避难包似“多啦A梦口袋”

东京都内的小学每个月都要进行防震防火的避难演习。新宿区立江户川小学全校有118名学生,为使学生在地震真生时不会慌乱,学校每年实行一次地震演习,借助区里的地震体验车让学生“亲身经历”地震。地震体验车可以模拟七级地震时的震动。在演习中,当广播说地震发生时,学生们立刻从平时被系在教室课椅背后的口袋里取出防灾头罩,戴在头上并跑出校舍。右下照片是全体学生在场地上整队准备上地震体验车。

防灾用品有备无患

现在,日本越来越多的家庭日常都备有防灾用品,以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历史上经历过无数次大灾难袭击的日本人,用自己的智慧开发出很多用于防灾的商品。

紧急避难用品包

这是一个用经过防火处理的聚酯材料制作的背包,里面备有最起码的日常用品,一旦灾害发生,就可立刻带上它疏散到安全处。背包内有各类用品27件,其中包括饮用水装运桶、罐装压缩饼干、罐装面包、矿泉水、手电筒、电池、蜡烛、火柴、防滑手套、棉毛巾、塑料袋、便携纸巾、开罐刀、护创膏、药棉、三角巾、绷带、棉花棍、剪刀、小钳子、镊子、塑料布、绳子、防尘口罩、急用哨子、摇动发光灯、固体燃料等。

急用哨子

这种哨子的特殊设计在于它能发出容易被人听到的三千赫频率的音声,所以,在地震发生后,可以吹哨来求助。

压缩内衣

圆领衫、三角裤等被紧紧压缩成体积为110×70×26mm的大小。使用时,只要用手将其松开即可。

炉具五件套

这套用具中带有能烧一升热水的锅,避难时有了它,就能吃上热饭了。

无需用水的洗发剂

一旦发生灾难,水就变得无比宝贵,洗发也就成为一种奢望。而这种洗发剂,只要将其抹在头发上并搓揉后用毛巾或纸巾擦净,头发的污垢就去除了。

可燃烧100小时的蜡烛

灾难发生后就会停电,夜晚就需要用蜡烛来照明。这种蜡烛能长时间燃烧,如果以每天点燃10小时来计算,便可以使用10天。

手动发电的照明灯

在使用时只要使劲反复捏握把手,就可完成充电和发光。这种灯所使用的LED(发光二极管)灯泡具有寿命长、无需干电池、有益环保的特点。充电1分钟,可以照明约8分钟。

手摇充电的收音机及电灯

体积小巧,仅手掌般大小,内带收音机(限日本国内使用)、发光二极管灯泡、警铃以及便携电话充电功能。因为它是用手动摇杆来充电的,所以不用电池。手摇一分钟(约120次)的充电量,收音机可使用约60分钟,或是照明约30分钟,用于警铃的话,约可发出5分钟的报警声,而如果用于手机,可以通话约3分钟。

饮用水长期保存罐

这种商品名为MEDETANK的饮用水长期保存罐,其罐壁内侧贴有光半导体无纺布,由于光催化的杀菌作用,它可以将自来水保存3年。这种存水罐需被放置在光亮的地方,以利用光的作用来杀菌。饮用水长期保存罐一般为20升装。此外,市场上有销光半导体无纺布封囊,每一封囊可用于5升水。只要放入这种封囊,无论何种容器都会有杀菌作用。

防灾兜帽

经过特殊耐热耐火加工的含铝防灾兜帽,用来保护头部不受掉落物或玻璃碎片等的伤害。日本很多小学都为每个学生备有一顶防灾兜帽。

冷冻蔬菜

蔬菜经过冷冻并干燥后便成为一种保存食品。用热水发开后便能恢复蔬菜本身的润泽。冷冻蔬菜可保存3年。

阿耳法米饭

这是把煮熟的米饭用特殊的方法使之干燥后而成的。放在水里浸60~70分钟(热水浸20~30分钟)后就成为一份可口的米饭了。阿耳法米饭的保存期限为5年。

第四章 最恐怖的城市

解读阿卜杜拉:支持中国救灾最慷慨的沙特国王

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后,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支持中国抗震救灾。沙特阿拉伯、英国、德国、波兰、美国、挪威、西班牙等国家,以及联合国难民署等国际组织向中国提供了紧急援助。截至18日12时,中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89.45亿元,其中,国外和港澳台地区捐助款物共计11.99亿元。在这些捐赠中,沙特阿拉伯国王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齐兹最为慷慨,宣布向中国提供5000万美元的现金援助和价值1000万美元的物资援助。

传统与现代意识兼备的国王

阿卜杜拉国王现年84岁,2005年8月1日接替因病去世的法赫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任沙特国王。阿卜杜拉国王并非法赫德的儿子,而是其同父异母的弟弟。

青年时期,阿卜杜拉接受了系统的宗教和军事教育。1964年,他开始担任沙特国民卫队司令,1975年费萨尔国王遇刺身亡后进入沙特政府,被任命为第二副首相。1982年6月,哈立德国王病逝,阿卜杜拉同父异母的兄长法赫德继任国王,阿卜杜拉被立为王储,兼任第一副首相和国民卫队司令。

法赫德国王在位时年迈体弱,阿卜杜拉一直主持王室和政府事务,执掌王室和国家的最高权力。面对国内不容乐观的经济形势,他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设立最高经济委员会统筹管理社会经济,鼓励外来投资,对一些企业实行私有化,努力创造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阿卜杜拉经常微服私访,听取民众意见,体察民情。针对王室铺张浪费的现象,阿卜杜拉要求出台相关规定,加以限制。

阿卜杜拉国王喜好读书、赛马和沙漠旅行。为恢复阿拉伯民族的善骑传统,他在国内创建了马术俱乐部。他习惯通过卫星电视了解国际大事,而不是自己国家媒体的报道。阿卜杜拉身为王储时,有外国记者在他的办公室里发现了能同时收看33个卫星频道的电视装置。

曾资助波兰连体女婴接受分离手术

阿卜杜拉国王的兄长、前沙特国王法赫德乐善好施,除长期向巴勒斯坦提供巨额资金和物资援助外,也经常向遭受重大灾难的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援助。2004年末,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在印度洋沿岸国家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15万。灾难发生后,法赫德国王下令向受灾国提供1000万美元的紧急人道救灾援助,后来又宣布将援助金额增加2000万美元。

法赫德国王在位期间,身为王储的阿卜杜拉同样热心慈善事业。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资助一对14个月大的波兰连体女婴在沙特接受分离手术的善举。

那对波兰连体女婴名叫达丽娅·科瓦奇和奥尔加·科瓦奇,生活在波兰中部小镇亚尼科沃,自出生之日起,她们的身体就连在一起。姐妹俩的父母希望她们接受分离手术,像其他孩子一样正常成长,但苦于经济拮据,一直未能如愿。一名沙特医生无意中通过互联网聊天室得知了这对波兰连体女婴的情况,并报告了王储阿卜杜拉。阿卜杜拉随即决定,邀请姐妹俩前往沙特接受分离手术,他出钱负担她们一家人的旅行和手术费用。

2005年1月3日,姐妹俩在沙特首都利雅得的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医学城,接受了长达15个小时的复杂手术,沙特医护人员最终成功将她们分离。从向姐妹俩一家发出邀请到手术成功,阿卜杜拉王储多次过问相关情况,令姐妹俩的父母十分感激。“能得到沙特王储的关照,是一个天大的惊喜。”姐妹俩的母亲维斯拉娃·东布罗夫斯卡说。

热心慈善援助他国“不手软”

继任国王后,阿卜杜拉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依然关注慈善事务。2006年3月15日,阿卜杜拉国王在首都利雅得出席了“阿卜杜拉国王慈善住宅基金会”总部大楼奠基仪式。该基金会在阿卜杜拉身为王储时建立,目的是为沙特的穷人提供住房、医疗及教育设施。在阿卜杜拉身为王储期间,该基金会已经完成了大量项目;他登基之后又捐赠了位于利雅得、总面积达10000平方米、价值约400万美元的土地,供基金会建造总部大楼。

2005年10月8日,一场里氏7.6级的强烈地震袭击了南亚次大陆的城市和村庄,巴基斯坦的多个村镇被夷为平地,印度和阿富汗也有强烈震感。大地震共造成约7.9万名巴基斯坦人死亡,大量基础设施受损。地震发生后,阿卜杜拉国王向巴基斯坦捐赠了1.33亿美元。2006年2月,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将本国最高荣誉勋章授予阿卜杜拉国王,表示对他的感谢和赞扬。此前,巴基斯坦仅将这种最高国家荣誉授予了两人——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和印度前总理莫拉尔吉·德赛。

2006年夏,以色列国防军与黎巴嫩真主党之间爆发了持续一个月的武装冲突,造成约2000人丧生,近百万名黎巴嫩人沦为难民,大量房屋、道路、桥梁以及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被毁。黎巴嫩政府评估认为,黎巴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0多亿美元,重建估计需要3至5年,预计耗资数十亿美元。冲突结束后,阿卜杜拉国王宣布向黎巴嫩提供5亿美元援助,以帮助该国重建大量基础设施。他还批准沙特向黎巴嫩中央银行提供10亿美元,帮助该国恢复经济。

财力雄厚出手“豪放”底气足

沙特国王在国内外慈善事业中出手大方,与其拥有的巨额石油财富是分不开的。

目前,沙特的石油储量(2640亿桶)、日产原油量(930万桶)、年出口原油量(约30亿桶)均居世界首位。沙特的政体是君主制,王室拥有全部石油资源。在沙特,石油的勘探、开发、生产、炼制、运输和销售,基本由沙特国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公司)统一经营,该公司因此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公司。鉴于国家石油公司在沙特的重要地位,政府专门在该公司董事会之上设立了一个最高理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的活动,沙特国王兼任最高理事会主席,对一些重大问题,包括公司的组织、公司发展战略、环保标准等拥有最终决定权,甚至可以决定汽油、柴油的价格。

近年来,随着世界石油价格飙升,沙特王室的财富迅猛增长。2006年,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了“国王与专政者亿万富豪榜”,阿卜杜拉国王以210亿美元的身家高居榜首。阿卜杜拉国王登基时的国际油价仅为60美元/桶,而今已突破127美元/桶,实际上,他所拥有的财富远远超过210亿美元。

虽然阿卜杜拉国王平素不事张扬,但从某些沙特王室成员近年花钱的“豪放”程度来看,沙特王室拥有的财富确实令人咋舌。2007年11月,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宣布,沙特王子阿勒瓦利德·本·塔拉勒成为巨型客机空客A380的首位私人买主。据报道,王子购买的这架A380属于特制的贵宾型,价格比普通型号(3亿多美元/架)高不少。今年3月,沙特王室成员的另一个大手笔令人叹为观止——阿瓦立德·本·塔拉尔亲王计划在沙特吉达港附近的沙漠中建造一座高1600米的高塔式建筑。一旦建成,这座可居住10万人的建筑,高度是目前世界最高建筑的两倍多,将成为“世界第一高”,其总造价可能将达100亿美元。

阿富汗:隐藏的珍宝

2008年5月25日,名为“阿富汗:隐藏的珍宝”展在美国国家美术馆开幕,宣告一个大型的阿富汗珍宝展为期17个月的美国之行拉开帷幕。此展在美国国家美术馆将持续至 2008年9月7日,随后,将转展美国的另三个重要博物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2008年10月4日至2009年1月25日);休斯敦艺术博物馆(2009年2月22日至5月17日)和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2009年6月23日至9月20日)。

展品来自被重新发现的阿富汗珍品

这次展览的展品包括228件手工艺品,每件都可谓惊为天物,这些艺术品都来自喀布尔的阿富汗国家博物馆,该馆信奉的是“文化之兴,民族之盛”。人们一直以为,在经历了苏联入侵、塔利班的“文化清洗”以及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等灾难后,阿富汗喀布尔博物馆的记录阿富汗五千年历史的22000件文物早就被偷盗、抢劫一空了,直到2003年在总统官邸的拱顶下面才发现了它们而惊动世人。此次展览的展品即为从这些隐藏的珍品中精选出的精品,同时还会讲述它们如何被发现、发掘和冒险的营救过程。它们大多首次在美国出现。这些艺术品见证了阿富汗曾经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贸易古道的必经之路。

展品时间跨度为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200年间,凝聚了阿富汗文化遗产中丰富的镶嵌工艺,它们分别来自四处考古遗址发掘。其中包括在艺术上联结了阿富汗北部地区和美索不达米亚文化的金碗;来自艾哈农的前希腊城邦遗址的青铜像和石雕;在贝格拉姆发现的从罗马和印度进口的青铜像、象牙雕像和彩绘玻璃器皿;还有100多件黄金饰品,它们是著名的1978年发现的“大夏金器”中的一部分。

此外,展览还提供了详细的地图说明,对大约1500处考古遗址、古城和著名的“丝绸之路”以及与史前古器相关的地方进行了标注。并邀请著名的阿富汗裔美国人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创作了文献纪录片,介绍了古阿富汗文化、这些艺术品的收藏史及其富有戏剧性的发现过程。展厅中还有一些短片展示了巴米扬大佛的被毁和艾哈农的重建。

战乱中,“掌匙人”秘密埋藏珍贵文物

由于喀布尔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和人类文明早期历史中的繁华都市,阿富汗喀布尔博物馆收藏了一批来自各个文明的珍宝。

然而,先是遭受苏联入侵,接着是塔利班实施的“文化清洗”,最后是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人们无法指望这些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无价之宝还能完好无损。但2004年11月17日,考古学家宣布了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战乱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将这些文物分藏在多家银行的保险库和其他安全的地方,现在它们终于重见天日,而且基本上完好无损。

原来,在抵抗苏联入侵期间,博物馆一些管理人员在20 世纪80年代早期把多数贵重文物装入箱子里,并把它们藏到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周围的多个地下能抵御炸弹破坏的保险库中。他们把文物藏好以后就没有向外界透露过任何消息,严格保守着这个秘密,即使在博物馆珍品被毁坏和抢劫一空的流言四起时,他们也一直保持着沉默。这些管理员和文物爱好者被称为“掌匙人”,因为他们无论从实际意义上还是形象地说,都掌握着通向一批无价瑰宝的钥匙。瑰宝中包括来自约两千年前的大夏时期的2.2万个金质构件。

阿富汗战争初期,在大夏金器不见后,历史学家曾担心它们可能被运到俄罗斯,或者干脆被化成金子。后来,阿富汗政府官员在打开一个金库的时候偶然发现了大夏金器。塔利班曾经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想打开这一宝藏,但都无法突破厚重钢门上的七道锁。2003年8月,阿富汗政府终于在德国开锁专家的帮助下打开了这个金库。“这是亚洲甚至可能是全世界历来最重要的一批金质文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富汗事务专家克里斯蒂安·曼哈特说,“它成功地躲过了如此之多的劫难,真是一个奇迹。”

激光重现巴米扬大佛

巴米扬大佛(Bamyan)位于阿富汗巴米扬省巴米扬市境内,深藏在兴都库什山里。屹立在巴米扬石窟群中的两座大佛,一尊凿于5世纪,高53米,着红色袈裟,俗称“西大佛”;一尊凿于1世纪,高37米,身披蓝色袈裟,俗称“东大佛”。两尊大佛相距400米,远远望去十分醒目。佛像脸部和双手均涂有金色。两佛像的两侧均有暗洞,洞高数十米,可拾级而上,直达佛顶,其上平台处可站立百余人。巴米扬大佛历尽沧桑,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高僧法显和玄奘都曾先后在4世纪和7世纪时在巴米扬逗留,他们在各自的著作《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中对巴米扬作了生动的描述。

巴米扬石窟在建成后的千百年中,饱经战火的劫难。有记载的大规模破坏,前后有4次。第一次发生在公元8世纪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征服巴米扬期间;第二次是在13世纪初,成吉思汗蒙古大军的铁蹄踏上了这片土地,巴米扬石窟没能躲过这次战火的劫难,面目全非;第三次是在19世纪,当帝国主义将战火烧到阿富汗领土时,占领巴米扬的英军炮击了巴米扬石窟的两尊大佛,从此巴米扬大佛满目疮痍,肢体残断。人们万万没有想到,在刚刚跨入新千年的第一个春天——公元2001年3月9日,巴米扬两尊立佛在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炸药声中化为灰烬,巴米扬大佛成了人类永恒的记忆!

大佛被毁之前,石洞中终年居住着世界各地前来朝拜的佛教信徒以及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僧侣,最多时可达500人。在公元600年至700年期间,常有得道高僧在石洞中讲经,信徒则围聚在佛像前聆听。原来大佛的鼻孔是天然扬声器,讲经者的声音可被放大数倍,清晰地传到听众耳中。

掌控阿富汗政局的塔利班政权,下令摧毁阿富汗境内所有雕像,包括伊斯兰教统治之前的巨型佛雕在内。

在大佛惨遭毁坏后,国际社会一直在设法努力,试图将被炸成废墟的巴米扬大佛重新修复起来。2005年媒体报道,2001年前被塔利班政权炸毁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有望在2007年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一位日裔美国艺术家hiro yamagata目前正计划用激光束打在大佛的遗址上以恢复其本来面目。

此光电装置将采用超过250套的激光系统,放置在距离巴米扬山500米、1000米、5000米不等的距离,通过长射程的绿色激光和短射程的彩色激光束相互配合,造成激光束与日落后紫红色的背景和黑色的山峦轮廓产生强烈的对比。而支持激光束的能量则由风能发电装置和太阳能电板提供,同时发电装置还能为巴米扬的人民提供日常所需的电力。

艺术家曾于2003年和2005年两次访问巴米扬,并于2005年获得阿富汗政府的批准,原计划于2007年6月完成此装置艺术,但因经费和技术等原因,计划被推迟。艺术家计划2006年至2011年,长达5年的时间里在巴米扬试验激光系统,调试风能发电和太阳能板设备、调试激光系统,建立风能和太阳能系统基地。2012年6月中旬正式展示。届时,激光柱每次将在日落后照射一小时,连续6天作为一组,每年展示12组。据悉,整个激光重塑大佛工程预计将耗资900万美元。

阿富汗艺术:前伊斯兰时代和伊斯兰时代

阿富汗自古是欧洲和中东与印度和远东贸易往来的要冲,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的中心。

在阿富汗的前伊斯兰时期,公元前6世纪伊朗阿契美尼德王朝统治阿富汗,前4世纪被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随后阿富汗东部诸省又相继归属希腊人塞琉古王朝和印度孔雀王朝。公元前250年,大夏(巴克特里亚)希腊人在阿富汗建立独立王国。阿富汗东北的希腊移民城市阿伊哈努姆、贝格拉姆等城址的建筑呈现希腊化风格,曾出土大夏守护神石像等希腊化雕刻。阿富汗的喀布尔博物馆藏有希腊化美术与犍陀罗美术等珍品,对研究丝绸之路文化艺术颇有价值。例如贝格拉姆城东出土的2世纪片岩雕刻的风格接近犍陀罗雕刻,但佛像的双肩上和背光周围雕有火焰,明显受波斯拜火教影响。贾拉拉巴德东南哈达的灰泥与赤陶塑像最具独创性,融会了希腊化艺术与印度艺术的因素,人物造型多样,个性鲜明,被称为哥特式佛教艺术。

另外,最著名的当属阿富汗的石窟艺术,大多分布在巴米扬、卡克拉克和弗拉蒂一带的河谷(3~7世纪)。阿富汗巴米扬峡谷因丰富的佛教洞窟遗址及高达53米的石雕佛像而与敦煌石窟、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同被列为三大佛教艺术最珍贵的遗产地。巴米扬龛状窟的大佛像开中国北魏艺术之先河。卡克拉克壁画《持莲花菩萨》可与印度阿旃陀石窟的同名壁画相媲美。

10世纪中叶,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在阿富汗的加兹尼建立公国。加兹纳维王朝(976~1174)与古尔王朝(1174~13世纪)时代,是阿富汗伊斯兰建筑艺术的黄金时代。一系列刻画人和动物的白色大理石浮雕,风格受伊朗艺术影响。

这一时代还幸存有灯、水罐、碗等青铜器,雕镂图案精美。陶瓷制品有一种金属似的亮丽抛光,类似赖伊和卡珊出土的13世纪陶器。帖木尔的后裔统治阿富汗时期(1404~1507),赫拉特成为伊斯兰文化的中心,建筑艺术也成就可观,代表作有赫拉特的大清真寺、马扎尔-伊-沙利夫的清真寺、赫拉特的伊斯兰学院(15~16世纪)、伽祖尔伽赫的陵墓(1425)、巴尔克的寺院(15世纪晚期)等。这些建筑装饰华丽,瓷釉陶板表面图案色彩缤纷,通常由配以黄色高光的各种深浅的蓝色组合,光滑的或有肋拱的圆顶呈青绿色,瓷砖花纹绚烂。16世纪,巴布尔以喀布尔为根据地征服印度,阿富汗东部被纳入莫卧儿帝国的版图,伊斯兰文化艺术的中心逐渐东移。

最生猛的世界火炉:水泥地上能煎蛋

“抓把茶叶放进灌满凉水的军用壶,在沙漠上随便扒个坑儿,把壶放进去,几分钟后,喝口滚烫的开水泡茶不成问题。”苏丹,人称“世界火炉”,没有浪得虚名。

苏丹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全国气候差异大,虽然年平均气温21摄氏度,可热起来真要命。从地理位置上看,苏丹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全境受太阳直射,是世界上最炎热的国家之一;从天文学角度讲,一年中太阳两次经过苏丹上空:一次是太阳从北回归线到南回归线时要经过苏丹上空;另一次是太阳从南回归线返回北回归线。因此,生活在苏丹的人说,一年里他们要过两个夏天。

为了应付炎热的天气,人们想出各种办法。

苏丹南部的黑格里地区和穆格来德盆地,是一望无际的原始热带雨林和杂草丛生的沼泽地。盆地内的地表温度高达70摄氏度。生活在那里的游牧部族贝都因人就地取材,用杂草和着泥涂在建好的茅草房上,牧民们说,这种房子没有窗户,四面不透风,热浪很难进来,把稻草铺在地上,洒上水,人躺在上面很凉快。有的人连窝棚都搭不起,只能在河塘边、水井旁或丛林中的大树底下乘凉。此外,住在农村的人大多习惯在自家院里挖一条壕沟式的S形地窖,里面摆上稻草做的床垫,放些餐具,一天到晚在里面呆着。

生活在喀土穆等大城市里有钱的苏丹人多居住在像样的、有电扇、安装着自制的(循环)水空调或电空调的楼房里。房间的每扇窗户玻璃外面都涂有一种特制的材料,关上窗户外面看不见屋里的情形,这种材料可以防紫外线、抵御强光照射;而打开窗户时,玻璃窗能当穿衣镜用。

最恐怖的城市:“建在死者身上的城市”萨凡纳

墓地在当地随处可见

在美国佐治亚州的东部,有一座濒临大西洋的历史名城萨凡纳。从外观上看,它是一个拥有浓郁南方风情和众多历史遗迹的古老城市,但真正让萨凡纳名扬全美国的却是流传久远的鬼怪和灵异故事。

萨凡纳始建于1733年,在200多年的历史中,它历经了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两场瘟疫、多次热带风暴和火灾的袭击,因战争和灾难导致的伤亡无数。

因此,萨凡纳也被称作“建立在死者身上的城市”;历史上,这座沿海小镇又是奴隶、海盗、冒险家和灵异现象信奉者的聚居地。独特的人文因素,加上数量众多的墓地,使得萨凡纳成为闻名遐迩的鬼魅故事发源地和超自然现象的代名词。难怪美国“玄灵学会”发布公告,将萨凡纳评定为全美国最“闹鬼”的城市。

在萨凡纳老城区,有许多由传说中的鬼屋改建的餐馆、酒吧、命相馆和旅店。业主们都把曾经发生在那里的鬼怪故事作为招徕顾客的法宝。但是,来萨凡纳观光的游客通常都不会错过特意安排在晚间的“鬼城之游”。

夜色中穿行于墓园之间

借着这次出差的机会,记者有幸体验了一把“鬼城之游”。夜色中,我们乘坐的老式游览车穿行于萨凡纳老街的“鬼屋”和墓园之间。据说萨凡纳老城区共有7座墓园,9000多个坟墓,大小鬼屋多处。只见黑暗的街道上和墓地旁烛光飘忽摇曳,仿佛鬼影闪现;车内,陪同我们的导游绘声绘色地讲起萨凡纳古往今来的“鬼怪”故事:当年,一名叫约翰·哈内的报刊发行人,在萨凡纳辛苦经营报纸但发行量却不见起色。1820年,绝望的哈内在离开萨凡纳前写下咒语,诅咒这座城市遭受大难。就在那一年,黄热病和火灾袭击了萨凡纳。城市遭到重创,共有464栋房屋和建筑被大火摧毁,两周内有666人死于疾病……

至今,小镇居民也不愿再提起那段往事;萨凡纳最著名的鬼怪故事当推威利和娜利的爱情故事:女童子军的创办人朱丽叶特·劳的母亲娜利在1917年2月去世。葬礼上,很多人看到她已过世的丈夫威利将军的身影来到娜利身旁。据娜利孩子们的记载,当娜利去世时,她是带着“新娘”般的幸福笑容离去的。接着,导游还讲述了一件刚刚听到的传闻:数天前,有一位女士在当地的宴会上,忽然看到鬼影浮现,起初她还以为是幻觉,但紧接着又感觉到肩上一阵冰冷的呼吸,大惊失色的女士尖叫着落荒而逃……虽然没有得到最终证实,但这些离奇的事件依然在萨凡纳的街头巷尾广为流传。

次声波可能是“罪魁祸首”

据非正式记载,萨凡纳的许多民宅和旅店都有“目击鬼魅”和超自然现象的报道。

对于传说中的种种灵异事件和鬼怪经历,科学家则有自己的一套说法。英国科学家洛德等人表示,类似萨凡纳这样的滨水城市,风声和潮汐声中往往会有比其他地方更多的次声波。这种常人难以察觉的声波会引起人紧张、害怕和哀伤的情绪,甚至还会让人产生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他认为这是萨凡纳有如此之多鬼怪传说的原因之一。

在萨凡纳的纪念品商店和书店里,有关鬼魂故事的书籍随处可见。每年鬼节都有美国各地的“好鬼者”来这里感受阴森的气氛。不少相信灵魂不死的人认为,在萨凡纳大街上行走的鬼魂,要比来自各地的游客数量多得多!当“鬼城之游”结束时,一位游客问导游是否相信这些传言,导游笑着回答说,“对于鬼的故事,信不信由你。重要的是,这个游乐项目给大家带来了乐趣”。

遗传学家认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孔子后裔”

对姓氏的研究,可分别从社会学和遗传学的角度来进行。在这两个领域中,姓氏的内涵差别很大。目前,社会上有不少人认可甚至津津乐道“孔子后裔”这个概念,但在遗传学家看来,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孔子后裔”,或换一种更确切的说法:根据遗传学基本原理,当前正宗“孔子后裔”继承的孔子的遗传物质其实最少,他们最不应当姓孔;而有些目前不姓孔的人继承的孔子的遗传物质却可能更多,更应姓孔。在社会学家看来,这种说法也许是奇谈怪论,然而在遗传学家看来却是不争的事实。

每个人的祖先数目都随世代增加而按几何级数递增:每个人都有父母2人,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共4人,曾祖父母和外曾祖父母共8人……如此类推,上溯10代,应有约1000个祖先(210=1024);上溯20代(仅600年左右),就应有约100万个祖先(220≈106)。

理论上,每个后代都有均等的机会,从这100万个祖先各继承百万分之一的遗传物质。如果上溯50代~100代呢?得到的将是天文数字。我们每个人都继承了庞大姓氏的血统,在每个人的家谱中,只要耐心地多上溯几代,几乎都能查到百家姓里所有的主要姓氏,同时沿父系和母系多上溯几代,有时甚至能查到在历史上极著名的人。

中国人的姓氏并不多,常见的100多个姓氏便囊括了近90%的汉族人口。不同程度的血缘婚姻(更不用说同姓婚姻)实际上不可避免地经常发生。“孔子后裔”到底继承了多少孔子的血统?现代遗传学已确定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人体每个细胞有46条(23对)染色体,染色体是遗传信息(基因)的主要载体,每个人都只能从父母双方各获得一半的遗传物质(即23条染色体)。

我们可以反过来从某个先辈出发,来估算先辈与后代在遗传方面的数量关系。在后代中,基因减半的过程每传一代都会发生一次,所以后代继承某个特定祖先基因的数量,随传代次数的增加而按几何级数迅速递减。假定孔子的遗传物质(“孔子基因”)全部是特殊类型的基因(事实上,不同人的基因有99.99%都是相同的),并且没有血缘婚姻发生,那么孔子的第6代后裔就只继承了1/64(26=64)的“孔子基因”,其余63/64都来自外姓祖先。这就是说,就个体而言,在孔子的第6代子孙的细胞中,46条染色体里最多只可能有1条来自孔子,而其余45条都来自外姓。再往下每传一代,后代连一条孔子的染色体都没有的概率就增加一倍,即越来越多的“孔子后裔”实际上没有继承孔子的任何遗传信息。

以此类推,就群体而言,孔子的第10代孙只继承了约千分之一(210≈1000)的“孔子基因”,第20代孙只继承了约一百万分之一(220≈106),到目前的第80代,因280≈1024=1亿亿亿,就只继承了约1亿亿亿分之一的“孔子基因”——这个数字与0有多大区别?

虽然经女性传承的不姓孔的“孔子后裔”偶然也会与姓孔的“孔子后裔”婚配(血缘婚姻),把带出去的部分“孔子基因”又带回到姓孔的“孔子后裔”之中,但中国传统习俗强调“同姓不婚”,“孔子后裔”总是尽量选择不姓孔的婚配对象,每代基因减半的发生概率仍然较大。

遗传学上有个著名的群体遗传平衡定律:如果群体很大,个体随机婚配,且不考虑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影响,则群体中各种基因类型的比率每代均保持不变。我们先假设“孔子基因”全部是与众不同的特殊基因。孔子在世时,中国实际人口约为1000万,“孔子基因”在当时人口中所占的比率为千万分之一。现在中国人口超过13亿,是当年的130倍;按照平衡定律,“孔子基因”在现代中国人口中所占的比率仍为千万分之一,在全国13亿人口中总共应有约130人份的孔子基因。

既然80代以后的“孔子后裔”继承的孔子基因不到1/1024(1亿亿亿分之一),远低于全国人口中的平均值(1千万分之一),那么在全国人口中必然有一部分人所继承的“孔子基因”的份额高于这个平均值。这部分人只可能是通过女性传承的不姓孔的“孔子后裔”。这些不姓孔的后代之间,由于不适用“同姓不婚”的限制,可能多次交叉发生血缘婚配。从遗传学的角度看,正是这部分不姓孔的人比目前姓孔的“孔子后裔”更有资格姓孔。

2,000多年前,孔子的传人孟子(非“孔子后裔”)就认识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即先辈对后世的影响经5代就基本上断绝。人们夸耀祖先往往是基于与某个显赫祖先有相同基因的假设,然而人类的遗传物质在后代个体中稀释(递减)的速度非常快,以至先辈的基因在第6代以后的某些个体中就很可能不存在了。

因此从遗传学角度来说,我们整个社会应当淡化姓氏的概念,社会学界对所谓“姓氏文化”的研究,应立足于“文化”的传承而不是荒诞的“血统论”暗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