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世界经济的第一本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6 16:34:49

点击下载

作者:张卉妍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看懂世界经济的第一本书

看懂世界经济的第一本书试读:

前言

世界经济今天走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某些问题的严重性跟我们过去30年中所碰到的难度是不同的。自2008年以来,经济危机带来的世界各国的政治动荡加剧,世界经济大势风起云涌。当今的世界格局与未来的发展趋势都不容乐观。发达经济体债务危机一波未平一波再起,特别是欧债危机久拖却无治理良策。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下调,给世界经济缓慢的复苏进程带来许多不确定性。尽管中国经济增长仍然保持着较高的速度,但令人不乐观的世界经济毫无疑问使其下行的风险增加。从微观面看,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就业者发现工作岗位变少了,竞争更激烈了;贸易商发现生意越来越难做;房产商发现房子不好卖了;投资者因为股票不断下跌蒙受损失;决策者发现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了,能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余地变小了……大家难免感叹:难道是好日子到了头?难免追问:这一切的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

有人说,是华尔街金融家的冒险游戏,把全世界都拖入了经济的冬天;有人说,是美国为了自身的核心利益,滥用霸主的权利,用美元绑架了世界经济;有人说,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早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有人说,世界经济本身就遵循着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的周期定律……答案五花八门,使本次经济危机成为了一场充满悬疑的罗生门。要想获得比较客观公正的答案,就需要看懂世界经济,弄清其来龙去脉。尤其要弄明白我们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所处的位置,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世界各国经济的运行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我们读懂世界经济就意味着读懂我们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于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及其来龙去脉,不仅我们的政府官员和经济学家需要弄明白,我们正在奔向世界各地的商人,还有我们千千万万怀抱着理想的年轻人,同样希望弄明白。进而言之,所有关心自己前途和命运的中国人,都希望弄明白。因为这件事情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政府官员需要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与教训,提高经济学素养,维护改革开放的果实。而对于年轻的创业者而言,看懂世界经济,了解当前形势,有助于自身找准正确的创业方向,抓住创业路途上珍贵的机遇,在世界范围内学习优秀企业和成功创业者的商务模式和前沿理念,形成自己的法则,让自己和企业保有战斗力。任何和国计民生相关的事情,都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世界经济的大乾坤里,也装着普通老百姓的小世界。世界经济的风吹草动,会通过各种途径影响我国的经济格局,进而影响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工资、学费、房价、医药费等的涨跌均牵动着老百姓敏感的神经,甚至操纵着民众的喜怒哀乐。管中窥豹,我们从物价、汇率变化、利息调整中可以反推出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甚至可以把出世界经济的脉动。

世界是平的,作为地球村的村民,经济全球化浪潮让我们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于世界经济大局之外。然而,经济变局宏大艰深,国家博弈真假难辨,令人眼花缭乱。全球经济向何处去,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格局如何,骨子里积淀着家国情怀的中国人渴望对此有清晰和深刻的了解,也希望在后金融时代守住自身的财富,创造更多的财富。为了帮助人们全面系统地看懂世界经济这盘大棋局,我们特编写了这部《看懂世界经济的第一本书》。本书将当今世界格局及其历史渊源娓娓道来,并从源起、主导因素、影响范围以及未来走势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和介绍,希望能使读者掌握看懂世界经济的理论、方法,能客观公正地看待当下经济形势、社会热点。本书适合所有对经济热点问题感兴趣的读者阅读。通过阅读此书,读者能看清各类波谲云诡的经济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真相,了解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发展脉络和未来走向,以便更有效地规避风险,把握机会,找准自身的位置,作出有利于自身的抉择。

第一章 世界经济现在走到了哪里

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经济可能二次探底

老施到西班牙已经十几年了,刚开始时是在教会工作。来西的第4个年头因为一些变故,停止了教会的工作和妻子儿子在瓦伦西亚开办了一家糖果店。开始生意一直都不错,据他介绍:“之前没有金融危机西班牙真的不错,有很多拉美移民来到这里,而且因为当时西班牙经济还可以,所以工资待遇也不错。拉美人赚得多就花得多,每次来买东西都选相对贵的。但现在比如酒都挑最便宜的,以前全要贵的。你看现在因为经济不好这条街上的拉美人也少了,都回自己的国家了。这经济越来越差。”

从2008年开始,西班牙的经济开始走下坡路至今已经有3年时间,在这3年里,经济持续低迷,未有好转,虽然身处西班牙的海外华人所受到的冲击较小,相比其它国家移民甚至是本国国民来说,境遇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西班牙华人所从事的各行各业也都多多少少受到一定损失。因此,在这样的经济大环境下,很多华人纷纷卷起铺盖走人,而这些返乡的人群中,不仅仅只有那些生意艰难做不下去的侨胞,还有很多工作稳定,甚至是生意做的还不错的老板,都纷纷准备离开西班牙,回国发展。

2011年上半年,包括美国、欧元区、日本在内的多数发达经济体都出现经济增长减速。尤其是在欧洲债务危机持续恶化、美国主权信用评级遭降的背景下,市场开始担忧发达经济体将陷入衰退,并导致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美国商务部2011年7月底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二季度美国GDP(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实际增长1.3%,低于市场预期的1.7%;同时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速也由原先预测的1.9%大幅下调至0.4%,创下经济衰退结束后的最低季度增幅。

2011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增速远低于2010年2.9%的增长。美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2011年7月,美国有超过一半的州失业率继续上升,消费和工业生产疲软,住宅市场仍萎靡不振,消费者、企业和投资者信心不断减弱,这些不利因素恐将推动美国经济今后进一步走低,二次衰退的风险不断上升。欧洲方面,欧盟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第二季度,欧盟与欧元区经济环比均增长0.2%,同比均增长1.7%,比第一季度增速有所放缓,欧元区两大经济体增速也大幅下滑,德国第二季度经济增幅从第一季度的环比增长1.3%下降到0.1%,法国经济增速则从第一季度的0.9%下降到零,英国第二季度经济环比仅增长0.2%,经济复苏几乎陷入停滞,欧洲经济二次衰退的风险也在提升。日本经济则已陷入技术性衰退,目前仍未恢复,日本内阁府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去除物价变动因素并经季节调整后,第二季度日本实际GDP环比下降0.3%,按年率计算下降1.3%,这是日本经济连续三个季度出现负增长,结合物价变动因素,今年第二季度日本名义GDP环比下降1.4%,按年率计算下降5.7%。

无论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都出现回落;一些国家主权债务风险增大,引起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上升。这些都表明了世界经济复苏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这是普遍看法。权威人士认为,大的经济体目前特别是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非常敏感复杂,很可能继续恶化,并很可能导致全球经济的二次探底,“可能这一次不是到底,还会继续走向衰退,如果解决好这也是一个平底锅的锅底,一个长期的、持久的、缓慢的复苏。如果搞得不好,也可能会引起另一次新的经济危机。”

由于目前欧盟并没有行之有效的应对债务危机的措施,南欧的主权债务危机将很可能导致欧洲经济的全面崩溃。他说,尽管欧洲有统一的货币政策,但却缺乏整体的财政政策,各国自主借债违约后产生的风险由欧盟总体经济埋单的行为,导致整个欧洲经济的下滑。

与金融危机爆发初期不同,发达国家政府提振经济的手段已越来越少,被称为“末日博士”的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努里尔·鲁比尼指出,直到2010年,政策制定者还能以零政策利率、量化宽松、财政刺激等各种手段刺激资产价格膨胀和经济复苏,但现在他们已没有什么刺激手段可选。

在欧洲,不但欧元区外围国家希腊、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债务问题突出,核心国之一法国也遭到市场对其主权信用的质疑,而标普调降美国信用评级更是将市场信心拖入低谷,引发连续两周的全球股市下行震荡,尽管从安全性、流动性等综合指标考察,美债依然是长期投资者资产配置的主要选择,但长期而言美国信用固若金汤的观念将发生变化。

摩根士丹利认为,美国以及欧元区正濒临再次陷入衰退的险境,2011年发达经济体的平均增速将仅为1.5%,近期一些国家的决策失误,尤其是欧洲对于主权债务危机反应迟缓以及美国在提高债务上限问题上的政治闹剧给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的损伤,并影响了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

未来几年内,欧美经济将持续低迷,疲弱难振。摩根大通中国区全球市场业务主席李晶亦坦言:“10年低增长我不敢说,但未来2~3年,欧美的经济增长率肯定是比较低的,而且也看不到有什么刺激经济的方法。”

全球经济结构失衡与深刻调整

中国商务部长在法国巴黎与工商界人士见面时说,中国要用8亿件衬衫才换得一架空客380飞机。这位部长的言论传回中国,让国人十分震惊,但却是严酷的事实。

严酷在哪里呢?可以解读的地方很多。但有一点是很明显的,这就是这两种商品的价值量肯定被扭曲了。而多年来,发达国家就是这样,利用种种游戏规则和实力优势,对新兴经济体的剩余价值进行毫不留情的攫取,但因此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评论员马丁·沃尔夫撰写了《亚洲的复仇》一文,在解析华尔街金融危机时,提到一个很特别的理由,就是“储蓄过剩”问题。由于新兴经济体特别像中国这样的亚洲新兴经济体与石油输出国的总储蓄过剩,为高收入国家的高负债消费创造了条件,从而使这场金融危机在高收入国家爆发。

国际经济大环境从上世纪70年代就一直处于不稳定的失衡状态,近年来演变得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了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经济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全球外汇储备失衡。数据显示,全球外汇储备自2000年起大幅增长,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大幅超过国际共同认定的三个月进出口需要的合理水平,亚洲各国外汇储备平均水平增长更大。2000年全球外汇储备1.936万亿美元,2010全球外汇储备达到8.986万亿,是2000年的4.5倍。2001年开始外汇储备逐年以超过18%速度快速增长,其中半数以上年份增长超过22%,远远超出全球同期3.93%的贸易增长和全球同期2.5%的经济增长水平,带来全球外储的空前失衡。第二方面,国际贸易失衡。全球贸易失衡始于上世纪70年代。历史数据研究显示,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占GDP不到1%的贸易逆差主要对应德国、日本以及南美各国的顺差。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美国逆差扩至占GDP的3%左右,亚洲四小龙、四小虎成为对应美国贸易逆差增长的新的贸易顺差国。进入21世纪,美国贸易逆差最高扩大至6%左右,中国成为美国新的贸易顺差国。2007年,美国贸易逆差占GDP比重达到5.85%的最高纪录,全球也达到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大贸易失衡。第三方面,全球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脱节日趋严重。目前,制造业中心逐步从发达国家转向新兴市场国家,但货币金融中心仍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对外交易中长期依赖储备货币进行计价、结算、借贷和投资,货币错配带来的汇率和资产风险不可避免,风险将越来越多地由新兴市场国家承担。2007年12月27日,国际清算银行公布,全球外汇市场交易,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交易全年规模达到596万亿美元,十倍于全球GDP总量。资产价格泡沫迅速膨胀,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快速扩张,最后把失衡推向了危机。第四方面,全球债务国与债权国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布的失衡。由于这种贸易分工与金融分工的失衡直接导致的全球债务与债权分布的失衡。当前中国占全球外汇储备约三成,位居世界第一。全球前10大储备经济体中,有8个是新兴经济体。与之相对应的是全球的债务分布,全球十大债务国排行榜几乎囊括了所有经济强国,排名前10位的外债总和,已经占到全球债务份额的82%,而美国外债余额已达13.6万亿美元,占全球外债余额的23.9%。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深刻背景,就是全球经济发展过度失衡。一些国家以过度的财政赤字、金融部门衍生化和居民负债为支撑,走上了高福利、过度消费的发展道路,造成巨大的经常账户赤字。另一些国家则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导,居民消费不足,积累了过多的外部盈余,并向赤字方提供融资支持。

全球经济失衡与金融危机如影随形。例如,上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失衡,导致日元升值、日本经济泡沫破裂,触发了日本经济危机和日本十多年的经济停滞,当然那一次经济失衡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失衡。

失衡首先是全方位的,不仅是贸易失衡,而是全球商品贸易、金融资本、货币债务等多方面失衡的相互交织。资本、金融和债务的失衡比贸易的失衡更严重。贸易失衡也不只是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失衡,而是美国与全球各国之间的贸易失衡。

受危机影响全球消费市场萎缩,全球经济失衡现象持续。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贸易负增长,受刺激经济计划影响,第二季度贸易大幅反弹,危机导致贸易骤降骤涨更不稳定的态势;全球流动性加大对新兴市场的流入和外汇储备的进一步大幅上涨,泰国外储超过1300亿美元,4倍于亚洲危机时的水平;韩国外储较2000年增长近3倍;印度增长了7倍;中国外储2007年危机前较2000年增长10倍,危机后的2010年,较2000年增长16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疲软,但金融资产价格已快速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为拯救危机,发达国家主权债规模空前扩大,美国2009年和2010年国债规模分别增18.8%和17.61%,大大超过前10年平均增长水平8.72%。2011年美国国债达到占GDP98%的水平。欧元区主权债2009年和2010年分别增长8.34%和10.24%,是前10年平均增长水平的两倍。用泡沫救危机,用新的失衡救危机,会否再次陷全球于更大的危机之中,令人担忧。

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深刻地冲击着旧的经济格局,全球经济处于再调整、再平衡之中。世界迫切需要新的增长动力,引领经济走出危机。

全球经济要走上强劲、可持续的复苏道路,就必须在再平衡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各国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新产业开发,找到新的增长点,而不是重回过度发展虚拟经济的老路。一国无能为之,那么就需要全球性的协调机制大力推动。

遗憾的是,危机后各国在再平衡上难以达成共识。发达国家重振经济的手段,依旧是老一套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和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赤字危机从居民转移到了政府,欧美主权债务风险大幅上升,进一步传导到金融部门和居民消费领域,经济复苏陷入迟滞。

面对失衡的挑战,未来仍需各国大力协作。应对举措至少包括:

第一,对过度的全球失衡设定约束指标,要求各国采取切实的改革措施,否则将给予强制惩罚。美国率先提出了经常账户余额不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4%,但目前看来实施难度较大。

第二,世界各国应在维护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复苏的前提下,大力推动改革。对发达国家而言,要削减债务,巩固财政;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而言,需进一步扩大内需,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第三,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推进新一轮产业革命。在上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之后,新能源和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可望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突破点。发达国家应充分利用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先发优势,加大对新兴市场的技术转移力度。新兴市场国家则应该以政府为主导,强力推行新技术的运用,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后危机时代,全球各方需要深入研究失衡的最主要的原因,以找出最有针对性的、最合适的解决方式,方能走出失衡——危机——汇率纷争、贸易摩擦、货币战争——更大的失衡——新的危机这样的恶性循环。

以美国为代表的赤字国一直在经济失衡问题上耿耿于怀,一方面敦促德国、日本等主要“储蓄国”进一步采取措施提振国内消费,另一方面不断逼人民币升值。事实上,早在去年韩国G20会议上,美国就抛出了量化全球经济平衡的操作方案,但没有通过。而今G20会议再次把矛头指向全球经济平衡,有关国家试图制定量化经济失衡的共同指标,重订“经常收支的调整方式”,让失衡的责任更多地由创造真实财富的国家来承担。

全球经济失衡是国际分工的失衡,这就决定了纠正全球失衡的措施必须是全球性的、长期的和复杂的,而不是短期的政策性调整能够改变。纠正全球失衡需要各国从解决其内部的结构性问题入手,进行更加广泛的结构性调整和经济转型,而非通过量化失衡指标就能够根本解决。

债字当头,财政恶化成发达国家普遍难题

日本时任首相菅直人在国会发表就任后首次政策演说时警告:日本财政已成为发达国家中最糟糕的情况,过度依赖国债已让财政持续恶化,就像希腊给欧元区带来的混乱一样,日本若再坐等,将有破产之患。在此之前,日本都还很乐观地认为,日本国民储蓄率很高,国债的持有人都是日本国民,所以即使国债依赖度高过希腊,应该不至于像希腊一样带来全球的金融危机。但是菅直人没有这样想。他说,日本如果再无限制地发行公债,将在国债市场上失去信赖,导致财政破产。

到2010年3月,日本多年来累积的债务数额,包括国家和地方的长期债务,已经高达949万亿日元(约10万亿多美元)。以日本现在GDP总额500万亿日元来计算,日本债务已经是GDP的1.97倍,每一个国民一出生就要负担约750万日元(约8万多美元)债务,是发达国家中的劣等生。经济评论家浅井隆在“日本在2014年破产”中严重警告说,一般国家破产大约是债务为GDP的2倍,日本已濒临破产边缘。

主权债务不仅是欧洲的风险,当前债务问题和财政状况恶化在发达国家同样具有“普遍性”,并成为二战后发达经济体政府负债率上升最快、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

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西方发达国家中鲜有达标者:美、英、德、法、日五国2010年预算赤字分别达到GDP的11.0%、11.4%、5.7%、8.2%、9.8%;而五国截至2009年年底的公债余额占GDP比例分别为83.2%、68.2%、72.5%、77.4%、217.7%,财政赤字水平较危机前都大幅提高,负债水平普遍比危机前的2007年提高了15%~20%。

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提高美国债务上限和削减赤字法案。法案内容包括:提高美国债务上限至少2.1万亿美元,并在10年内削减赤字2万亿美元以上。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2011年8月5日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AA”降至“AA+”,这是自1917年以来美国政府信用评级首次被下调。标普指出,调降评级主要由于美国政府与国会达成的债务上限协议,缺少标普所预期的举措以维持中期债务稳定。同时,标普维持美国短期主权信用评级“A-1+”不变,评级展望负面。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中的另外两家惠誉公司和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先后宣布,维持美国的3A主权信用评级不变。

美国主权债务问题更需高度警惕。美国财政部在年度财政报告中表示,美国政府2010财年赤字为13.5万亿美元,高于2009财年的11.5万亿美元和2008财年的10.2万亿美元。随着美国8580亿美元减税计划的实施,还将不断加大联邦赤字水平,预计2011财年预算赤字可能再破10万亿美元。

造成发达国家财政赤字水平和公共债务负担攀升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政府对金融业的救援力度大且占比高。发达国家政府在2009年承诺的融资支持占这些国家GDP的5.7%,而G20新兴成员国家的融资支持仅为GDP的0.4%。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发达国家政府落实的融资支持占承诺比例的44%,收购不良资产占承诺比例则约为26%。如果政府已宣布的支持政策完全兑现,发达国家的财政状况则会糟糕得多。

其二,税收收入下降。政府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着重反映在所得税和增值税方面的减征。同时,由于经济活动的下降,如企业经营效益、进口规模的下降,税收基础收缩,从而降低了政府的税收收入。此外,由于经济不景气,一些税收规避行为相对增多,也影响了政府的税收收入。

其三,金融危机造成社会福利开支增加。随着经济状况的恶化,主要发达国家失业率普遍上升。例如,西班牙2009年底失业率高达20%,美国的失业率接近10%的水平。失业人数规模的扩大自动增加了政府失业保险开支,同时也加大了政府的社会救济开支。

其四,多个发达国家本身存在着结构性财政问题,财政支持政策是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而负担高昂成本的无奈之举。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在危机初期的赤字水平和债务存量较高,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财政支持政策,无疑加重了政府进行财政结构调整的难度,例如希腊、葡萄牙、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家。一些国家同时存在着财政结构性问题,与金融危机无直接关系,例如日本、美国等国家。另有一些国家的财政本身存在着结构性的问题,金融危机使债务状况恶化,例如爱尔兰、西班牙、英国等国家。

主权债务危机已动摇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内稳性,甚至开始干扰市场对风险资产的有效定价和资源配置。债务违约风险给金融市场存量风险资产带来了明显的风险敞口,并加剧了风险定价的不确定性。未来各国漫长的财政重建过程,可能使主权债务风险对风险资产定价的扭曲和干扰不再是一个短期效应。

第一个层面是政府去杠杆化。政府应该减少投资,据IMF估计,要在2030年把国债比例减少到60%,需要在2010~2020年间,作出几乎是GDP九个百分点的预算调整。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政府也开始了“去杠杆化”的进程。例如,作为欧债危机的始作俑者,希腊政府正积极致力于制定大幅度的财政紧缩方案,减轻财政负担,缓解其严重的债务危机,防止其国民经济、国家信用和政府崩溃,以期能够使自己继续留在欧元区。然而,希腊等债务危机国家的财政紧缩计划,将会降低社会福利、增加税负,减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能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制约社会总需求和经济增长。

第二个层面是金融系统去杠杆化,加强金融监管,防止资产证劵泡沫化。美国利用发达的金融体系导致大量资本在股市、汇市、债市、期市以及各类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循环流动、杠杆放大。10年前,美国金融产业的杠杆化是GDP的70%,5年前是100%,2007年则是137%。金融危机,美国金融提出了去杠杆化。截至目前,美国金融部门杠杆率已从2008年初的峰值下降了26%~20.6%,回到1979年第三季度的水平,大幅低于30年来历史平均杠杆率。尽管FRB(美联储)释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资产负债表急剧扩张,银行业拆借市场已有所企稳,但由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严重受损,银行借贷意愿不足,信贷标准趋紧,信贷市场在零售层面上仍处于紧缩状态,货币乘数缺乏显著改善。

第三个层面是家庭去杠杆化。部分美国家庭也采用杠杆化消费和投资。对于家庭来说,“去杠杆化”就是一个家庭减少使用金融杠杆的过程,即把原先通过各种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钱偿还给债权人。家庭去杠杆化,即减少家庭债务。为了减轻债务,家庭消费减少,储蓄增加了。

全球流动性泛滥,新兴经济体持续通胀

与欧美发达经济体面临的经济衰退风险不同,新兴经济体需要应对的则是日益高企的通货膨胀。新兴经济体的通胀状况取决于全球的利率环境即美国利率。2009年3月和2010年11月,FRB先后实施了两轮量化宽松政策,向市场投放2万多亿美元。虽然QE2招致来自FRB内外的批评,但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仍认为QE2是成功的。FRB8月30日公布的最近一次货币政策决策例会纪要称,最近一轮美国经济衰退比原先预计的程度要深。截至今年第二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还没有恢复到本轮经济衰退以前的水平。同时,FRB的决策者还讨论了其他一些刺激经济复苏的政策工具,并准备在适当时机采取行动。FRB理事在是否采取新的刺激性货币政策问题上产生分歧。在参加投票的10位FRB货币政策决策者当中,有7人投了赞成票,3人投了反对票。这种情况在美联储历史上是少见的。反对者担心进一步的宽松货币政策会导致未来通货膨胀加剧。

美联储像是个水龙头不停向池子里注水,这些水大部分被其他国家吸收。有人认为,各国的紧缩政策只能拖延时间等待美联储宽松政策的退出。

当前发达国家深陷主权债务危机,尤其是对于美国债务型经济体制而言,要想举债就必须提高债务上限,而未来继续增发货币以及“弱美元政策”赤字融资无疑是债务削减的必然选择。

美国将由此大量印钞,美元维持弱势甚至继续贬值的趋势将更加明显,而作为“世界货币”的美元泛滥引发的全球流动性过剩将使通货膨胀问题“雪上加霜”。

2010年以来,受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美元和欧元“轮番”贬值,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3.1%左右,人民币对欧元升值11%左右。

美元和欧元轮番贬值。弱势美元和流动性过剩,将推动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因此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要警惕“输入性通货膨胀”。

同时,由于美欧经济复苏乏力且投资机会少,加上美国超长时间的超低利率政策,巨量投机性资本(俗称“热钱”)将持续涌入复苏情况较好的新兴经济体寻求更好的回报,因此新兴经济体还要严防资产泡沫的风险。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持续的“量化宽松”政策将推高金融资产和大宗商品的价格,进而为日后更高的通货膨胀埋下伏笔。另一方面,“量化宽松”将推动投机资本流入新兴经济体,导致这些经济体面临更大的通胀风险。2011年,中国前7个月CPI同比上涨5.5%,巴西前5个月通胀率累计达3.71%,印度前5个月批发价格平均涨幅为9.25%,已连续17个月超过8%,俄罗斯5月份CPI同比上涨9.6%。此外,越南等“新钻国家”也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管理通胀及通胀预期,新兴经济体纷纷开始收紧货币政策。2011年以来,中国央行连续6次提高准备金率了,3次加息,巴西央行连续4次加息,印度央行更是从2010年3月至今已经10次加息。为了消除物价上涨的货币条件,中国自2010年以来共12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冻结银行资金大概在4.2万亿左右,而从9月份开始,保证金将纳入存款准备金提取范围,初步测算在8000~9000亿元。在20个月的时间里,中国“蓄水”逾5万亿人民币。而这些资金主要是用于对冲外汇占款。2011年10月7日巴西国家地理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巴西综合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7.31%,为2005年5月以来新高。同时环比上涨0.53%,超过8月份0.37%的环比涨幅。

但就在新兴经济体国家紧缩货币政策效果日益显现,通胀率有望在触顶回落之际,由美债引发的这场经济风暴很可能将这些国家抗通胀的努力吞噬。自美债评级遭标普下调以来,恐慌情绪弥漫全球。美、欧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发全球金融市场过山车般的大起大落。

美国疲弱的经济数据再次引发投资者恐慌,全球股市普跌;受避险情绪影响,国际大宗商品跟风回落,原油期货重挫近6%;金价再受追捧连创新高,1800美元大关已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民说:“当前,新兴经济体总体而言都面临通胀压力。”他认为,新兴经济体物价上涨,首先是由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带来的流动性过剩。“现在全球流动性比危机前还要高,主要发达国家央行资产负债表比危机前成倍增加。”

食品价格的攀升是新兴国家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攀升过快的重要因素。食品价格在印度的CPI中占58%,在印尼和泰国占40%,在中国占34%。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报告称,由55种粮食商品组成的食品价格指数在6月份攀升至234点,同比涨39%。据荷兰合作银行统计,食品约占亚洲国家CPI权重的30%,在印度和菲律宾,食品占比甚至高达45%。

朱民强调:“更重要的是,新兴经济体大多处于经济转型期,劳动力、土地、污染控制成本上升很快,也增加了通胀压力。”

当前新兴经济体物价上升仍是一个长期趋势。中国应当在稳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前提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对通胀的“消解力”。

2011年8月初召开的央行上海总部年中工作会议强调,当前货币条件正向常态回归。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宏观调控的取向不能变。同时,必须根据形势变化,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切实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

货币政策不收紧,通胀难控;而此时货币政策收紧,又无异于“自杀”。在全球经济不明朗以及美元持续走弱的情况下,新兴经济体的滞胀风险将越来越明显。

受流动性推动,经济增长较快以及全球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进入2012年,新兴经济体通胀整体抬头,开始成为全球面临的一个新风险。因此,“外堵热钱,内防通胀”是新兴经济体的头号大敌。

金融危机系统性风险尚未根本消除

从直接原因看,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是由于美国房地产价格下跌波及到金融市场,导致金融机构持有的大量次贷支持证券大幅缩水,但问题的背后是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和经济结构下所形成的全球经济金融结构失衡,以及建立在这个失衡基础上的华尔街投行模式的制度性缺陷。《断层线》作者借用了地质学的一个概念:断层线。地震往往是沿着断层线爆发的,因此,沿着断层线的痕迹去追溯,可以为把握金融危机及其演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作者对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并没有一个单一的解释,而是发达国家贫富悬殊与政治压力之下的过度宽松房贷政策、新兴国家出口导向政策与发达国家过度消费、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在金融监管上的尺度不一以及不当的政府干预措施等因素形成了多条“断层线”,这些深层次的不平衡相互作用,阻碍了各自功能的正常发挥,并由此打破了各国为抑制金融膨胀而建立的制衡体系,在积累了巨大的泡沫之后,整个世界金融体系便出现了深度的调整。作者从社会变迁、政治制度、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货币体系等宏观视角入手,层层推进,并结合对不同体系的微观分析,尝试从系统的角度道出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和演进根源。作者认为,新世纪以来,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推动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出现了大量结构性失业现象,导致收入水平的严重不平衡。在政治压力之下,政客们极力推动以扩大住房信贷为代表的宽松信贷政策,以使低收入阶层提前消费,改善生活质量,其后果就是助推了房地产市场的巨大泡沫,构成了第一个“断层线”。与发达国家过度消费相对应的是新兴市场国家的过度储蓄,由于内部市场狭小,新兴国家对出口型企业的补贴政策会抑制家庭消费,使国内市场受到进一步压制,其巨额的外汇储备又只能以低廉的资金价格流回发达国家,助推了资产泡沫,这是造成金融危机的第二个“断层线”。在一些发达国家,社会保障体系薄弱,加上较高的失业率,使得政府倾向于制定减税、增加支出、降息等宽松的经济政策,一方面造成了巨额的财政赤字,另一方面推高了资产价格,形成了第三个“断层线”。在极度宽松的货币环境下,加上金融自由化浪潮下的监管放松,使得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彰显,倾向于大规模扩张业务,制造了大量的衍生证券,而各国廉价的资金涌入美国又进一步刺激了以次级贷款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扩张,这是第四个“断层线”。作者所谓的断层线就是金融危机的系统性分析。

过去10年,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和资本流动速度的不断加快,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对冲基金、资产管理公司等众多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复杂金融市场网络,不同投资主体持有同质的投资工具。而随着与次贷相关的结构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兴起,上述市场参与主体的联动效应进一步增强。

次贷危机之所以最终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不仅是因为相关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结构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而且与金融机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导致风险在金融市场网络中的传播放大密不可分。

在2008年中,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公司、AIG(美国国际集团)以及其他一些重要金融机构濒于倒闭,造成很高的系统性风险。这些金融机构不但规模庞大,且与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它们一旦倒闭,将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瘫痪,使实体经济陷入萧条。因此,美国政府在当时不得不采取极端措施,以便使这些“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机构不能关门。

当地时间2010年9月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俄亥俄州发表演讲。在公布500亿美元的交通基础设施更新及扩建计划后,奥巴马呼吁国会通过一项总额2000亿美元的减税措施。

纵观全球几大经济体,复苏前景变数犹存。日本经济毫无生气,经济地位被中国赶超;欧洲债务危机阴霾未散。刺激政策成为抵御危机的法宝。2008年,世界各国拿出了总计高达10万亿美元的救市计划,“G20”取代“7国集团”,大国协商“同舟共济”。

曾几何时,随着金融海啸的远去,市场开始倾向于认为全球经济进入复苏通道,但急剧升温的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将这一美梦击得粉碎。标普调降美国信用评级后,整个国际金融市场哀鸿一片。

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世界经济还没有进入稳步增长的良性循环,系统性和结构性风险仍然比较突出,要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并统筹考虑当前和长远的发展,在继续促进经济复苏的同时通过经济结构性的改革,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这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作为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失衡的始作俑者的美国,在金融危机中并没有改变。众所周知,美国金融扩张是通过推行赤字财政和信用膨胀政策实现的。美国的赤字经济不仅表现为政府的双赤字,也表现为不断增长的美国公司、消费者和金融机构的负债和透支。美国过度滥用金融信用,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生产力的增长速度。

国际社会应继续推进全球金融结构调整和改革,加强金融创新、资本流动的监管,保持主要储备货币流动性的合理稳定,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还应重视对各国财政金融的监测分析,根据不同情况采取调整措施,降低财政金融的失衡度,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断层线》的作者给出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路线图也是清晰的:减少政府不当的市场干预,制定适应经济周期的监管规则;终结对金融机构的补贴和特权,鼓励金融竞争,变革金融机构的薪酬体系,降低道德风险,消除大而不倒的难题;减少对金融债权的过度保护,逐步淘汰储蓄保险;建立良好的危机缓冲机制,完善金融机构的破产机制等。

简单来说,就是要在继续推行金融市场化的同时,确保金融系统的风险被有效控制和释放。这些建议大部分已被人们意识到,但真正去修补金融市场的断层需要国际社会、政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等多方势力的博弈,推行起来还是会受到既得利益阶层的重重阻挠,系统性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既复杂,又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发达国家结构性失业问题难解

美国金融中心——纽约华尔街当地时间17日遭遇了一场大规模示威,示威者们扬言要“占领华尔街”。示威组织者称,他们的意图是要反对美国政治的权钱交易、两党政争以及社会不公正。纽约警方不敢怠慢,当天不仅早早将华尔街完全封锁,就连华尔街的标志——铜牛塑像也被完全封锁起来,内外均有众多警察镇守,警车和警用摩托更是遍布华尔街周围,气氛格外紧张。不少示威者对警方完全封锁华尔街恼怒不已,但尚未与警方发生对抗。记者看到,不少人选择到华尔街的街角静坐,并带来了帐篷和铺盖卷,意欲打“持久战”。

华尔街附近的保龄球草坪一时间成了示威者们的聚集地。群情激昂的人们在高喊“现在就革命!现在就革命”的口号,更有不少人在高呼“要工作!要工作!”一位匿名示威者说,要通过这次示威“显示民众的力量”,迫使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们吐出他们“霸占的人民财产”。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则对形势发展忧心忡忡。他说,如果美国政府不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就业,美国国内可能会发生类似于埃及和西班牙的街头骚乱。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布了总额4470亿美元的就业刺激计划。当前美国民众正翘首企盼政府重整低迷的就业市场。

美国失业率从2010年12月开始曾经出现过连续4个月的下降,市场似乎看到了经济复苏的曙光。然而好景不长,从2011年4月开始美国失业率终止下降势头,出现了小幅反弹,如今已经连续3个月处于9.1%的高位。此轮经济衰退期内,美国共损失近850万个就业岗位,为二战以来美国历次经济衰退中就业岗位损失数量最多的一次。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复苏势头缓慢、企业增加雇员信心不足,要想在短期内降低失业率难度很大。

欧洲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失业是当前欧洲人的头等“心病”。在这份调查中,受访对象需要从犯罪、失业、物价、医疗、教育、环境、住房等十几个选项中挑出两个自己最关心的事项,结果48%的人选择了失业,在所有选项中比例最高,表明失业问题已引起欧洲民众的普遍焦虑。

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份,欧元区失业率已连续4个月维持在10.1%,这是自欧元区1999年成立以来的最高纪录,整个欧盟的失业率也连续第七个月保持在9.6%的历史高位。其中,形势最为严峻的西班牙更是高达20.5%,相当于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处于失业状态。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增添了人们对经济前景的担忧,成为经济复苏的一大隐形杀手。与此同时,失业大军的不断扩大也增加了政府用于失业救济的支出,加重财政负担。

在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门前,数万名来自欧洲各地的示威者举着标语和气球,高喊“不要紧缩政策,优先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口号,市中心道路全面瘫痪。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工会组织了几十万人参加的大罢工,地铁、公交和高速铁路全部停运,巴塞罗那部分示威者还与警察发生冲突。

而在两年前,也就是金融危机即将爆发之际,欧洲民众对于失业的担忧远没有如此严重。欧洲人对于失业之所以变得更加恐惧,主要是因为当前欧盟国家的就业形势正处于最糟糕的时候。虽然欧盟经济自去年第三季度开始迈上复苏轨道,但依然受到主权债务危机威胁,复苏前景变数犹存,这导致企业普遍持观望态度,不敢贸然招人以扩大生产。因此,就业形势不仅没有随着好转,反而在继续恶化,无就业复苏成为当前困扰欧盟经济的一道难题。

由于失业率高企、工资减少和部分社会补助被取消,中下阶层遭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较富裕人群更为严重。西班牙2010年的基尼系数为0.339,为1995年以来的新高,贫富差距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媒体分析指出,在此轮经济危机的前期,受影响较大的是那些最为弱势的群体,这部分人的就业大多集中在建筑业。但随着危机的持续,一些中产阶级家庭也开始感受到“拮据”两字的含义。

正处于经济缓慢复苏的美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促进就业。事实上,美国面临的失业问题主要为结构性失业:有很多工作岗位空缺,却没有合适的人才填补。

劳动技能供需失衡,劳动者技能的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技术进步与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也成为美国就业市场面临的一大结构性难题。全球著名猎头公司万宝盛华今年5月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即便在此轮经济衰退周期中,就业市场处于买方市场的情况下,仍有14%的美国企业表示找不到具有合适技能的员工。而美国目前持续的失业长期化现象还在损害着劳动者的工作技能,对其就业前景造成长期影响,加剧结构性失业难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1年公布《世界经济前景半年报告》指出,在全球经济走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之时,对抗失业仍是各国政府面临的一项关键性的政策挑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虽然各国政府积极的货币财政政策仍可能是提振就业市场的主要工具,但尽快重建全球金融业及鼓励增加工人薪资弹性,对提升就业或将起到不可小视的促进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称,“对于那些宏观经济仍有不确定性、但劳动生产力强劲的国家,针对那些特定的目标及临时性的聘雇岗位,采取给予适当经济补贴的措施,或许有助于改善全社会的就业局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称,“在那些具备大量短期就业岗位的国家,随着经济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及时设计、推出相应的就业保险计划,或将可以促进劳动力市场跨行业流动。”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其会员国的高失业率有何看法?秘书长葛利亚表示:“以宏观政策因应这些复杂挑战的施展空间已经严重耗竭。”他呼吁各国从“结构面”下手,亦即着重于无法明显影响当前就业局面的长期改革。

第二章 当前世界经济的格局

美国经济:不稳定的复苏

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通过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应对衰退。从2009年第四季度开始,美国经济扭转了负增长的局面,开始正式步入复苏;但是从2010年末2011年初以来,复苏势头有所放缓。在2011年下半年已经出现明显的复苏迹象。商业活动变活跃,企业开始增加雇工数量,增加工人工资,失业率已经下降到8.6%,这些都是积极的经济复苏信号。这一系列经济数据,给正在遭受暴风雪侵袭的美国民众带来丝丝暖意。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经济正在逐步走出增长乏力和失业率高企的困局,复苏前景向好。企业投资强劲,消费者也开始动员,从汽车购买升温即可见一斑,11月汽车销售年率达到1360万部。汽车销售和旅游业推动消费者支出增长。由日本地震所造成的供应中断影响消退,汽车供应量增加,进而提振了汽车销售,旧金山和纽约地区的汽车销售增幅最大,一些地区的汽车供应商表现强劲。野村证券经济分析师艾伦·曾特纳预测,基于人口趋势及车龄老化,汽车生产及销售将持续扩张,目前美国民众用车的平均车龄为10年,达到纪录高位。美国11月份新屋开工数较上月增长9.3%,折合成年率为68.5万套,好于市场的预期。当月新发放的建筑许可较上月增长5.7%,折合成年率为68.1万套。此外,NAHB(全美住房建筑商协会)编制的12月份住房市场指数也连续三个月实现上升。美国房地产市场可能接近触底,因房产抵押利率处在历史记录低点,加上政府的购买优惠措施,吸引诸多买家进入房地产市场,建筑商信心攀升至2010年5月以来最高。美国银行业也开始放贷,上季商业与工业贷款大幅增长,创雷曼兄弟2008年9月破产以来最大增幅。纽约决策经济学首席全球经济暨策略师艾伦·斯纳德指出,“美联储祭出经济利好措施时,我们总是会作出反应。美联储的刺激措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认为终究会在某些领域发挥效果。”他表示,如今情况或已有所改变,因美国家庭与银行业在重建资产负债表方面已有所进展。

尽管经济数据喜人,多数经济学家仍只是持谨慎乐观态度。一方面,正如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所显示,失业率下降的部分原因在于大约31.5万人主动离开了就业市场。换言之,实际增加的就业岗位数量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多。另一方面,美国经济2011年第四季度较快增长和就业增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年一度的假日消费。有统计数据显示,感恩节期间的美国消费市场较往年更加火爆,很多零售商在“黑色星期五”的销售额几乎占到全年销售总额的1/4。

美联储2011年公布的褐皮书报告显示,美国经济复苏步伐仍然缓慢,大部分地区的经济活动在9月仅略有升温,美国民众支出增加,但就业市场缺少改善迹象。报告指出,多数辖区表示经济复苏的步伐仅仅是温和或者轻微,企业前景更加不确定。就业市场依旧疲弱,美联储12个辖区9月份就业市场状况依然疲软。

伯南克曾将美国经济2011年表现欠佳,归咎于“运气不好”,这包括中东油价狂飙,以及欧债危机持续恶化重创股市。

欧元区债务危机肆虐,严重阻碍了欧洲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复苏进程。标准普尔首席经济学家贝斯·安妮·波维诺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经济在2012年仍旧面临诸多挑战,经济增长将在1.6%左右徘徊。不过,基于2011年下半年美国经济显现出的复苏迹象,有可能经济增速将会接近2%。目前市场中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美国经济总体依然偏弱。由于欧洲债务危机有蔓延的趋势,美国银行业很可能受到外围影响,进而对美国经济带来下行风险。

虽然欧债危机不会将全球经济拖入衰退,但市场信心依然相对较为脆弱,基于各种不确定性、潜在风险以及低通胀率,美联储仍有可能在2012年推行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

最近,尽管我们看到美国经济有复苏迹象,但是复苏的基础并不稳固且十分脆弱。特别要提的是消费问题。美国经济有超过75%靠消费提振,一旦消费者停止消费,复苏动力会立即减弱。

投资者的忧虑在于,一旦美国国会决定实施财政紧缩,并且执行过快,力度过大,将会使得消费力大大被削弱,这同时也会打击信心。从目前来看,市场信心依然相对较为脆弱,处在衰退期中。信心在缓慢重建中,一旦信心再度崩溃,你将看到人们会呆在家中,不愿去外边消费。

奥巴马多次敦促国会共和党议员尽快通过延长工资税削减方案至明年底。奥巴马更警告,若国会不采取行动,则平均家庭税负将增加1000美元。可以看到,若然工资税削减方案得以通过,对消费好转态势有支持作用。“只要我们持续就业增长,推升总体收入,消费者便愈来愈有能力及意愿消费,”曾特纳称,“但月度新增就业岗位必须超过10~15万,才能让经济动起来。”

美国亚特兰大联储主席丹尼斯·洛克哈特表示,当前美国经济增长仍然脆弱,仍不足以彻底解决高企的失业率,高油价和疲软的楼市也为复苏增添了风险。

洛克哈特还表示,尽管当前较高的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短期内推高了消费者价格,但供给冲击带来的通胀影响仅为暂时性。2011年11月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升至52.7,较10月50.8高。过去12个月,PMI平均值为55.6,2011年11月最高,到8月陷入最低潮。虽然扩张动力不强劲,但经济总算是以缓慢速度爬行,在扩张与收缩分水线边缘上蹒跚前行。从公布的非制造业指数看,美国经济虽露出多项改善信号,但要整固复苏步伐,仍有明显不确定性和逆转因素。2011年11月份所有行业工人平均工资减少2美元,至23.18美元,过去一年,平均小时工资仅上升1.8%,低于通胀。由于美国经济高度依赖内需推动,消费动力不足,意味美国经济增长也缺乏持续扩张动力。洛克哈特称最新的就业数据反映了过去五年内最好的私营企业雇佣状况,但当前状况还不足以彻底扭转2008~2009年间衰退时期产生的800万失业人口。

2011年11月失业率意外下降和零售销售更加强劲都表明,经济逐渐改善。但是,消费者信心并未增强,经济的复苏力道依然有限。

美国企业高管和华尔街分析师也都认为,美国经济仍易受冲击,虽然所受冲击没有欧洲那么大,后者已经滑向衰退,美国第三季经济仅温和增长2%,缺少强劲的国内动力。

无论是控制欧洲债务危机,还是大幅收紧美国预算,只要有一项失败,美国经济便可能脱离复苏轨道。“根本不需要多大力气,便能让美国经济脱离正轨。”美国运通首席执行官、兼白宫就业与竞争委员会主席肯·切诺特称。

另外,受大选政治影响,美国国内党派斗争日益白热化,政治僵局将导致政府决策不力,挫伤经济脆弱复苏苗头。近来,美国国会两党围绕薪资税减税和长期失业者救济金政策延期的激烈交锋就是例证。

欧元区经济:复苏中蕴藏不确定性

长期以来,人们曾相信国家是不会破产的,把以国家信用为担保向外借的钱称为主权债务。但上世纪80年代席卷拉美多国的债务危机,改变了世人这一看法。而如今在欧美闹得沸沸扬扬的债务危机,又让人明白了:富国也可能还不起钱。

2011年,一轮接一轮的债务风波便接踵而来。严重的债务危机,正在大西洋两岸同时上演。1月14日评级机构惠誉便将希腊债券降为垃圾级,5月9日,标普将希腊债券评级连降2级,从BB-降至B级,6月13日更是降至CCC级,为世界各国之最。7月5日与12日,穆迪分别下调了葡萄牙与爱尔兰的债券评级。进入最后一个季度,意大利、西班牙国债收益率再度攀升,其中意大利10年期国债收益率甚至超过8%的警戒线,意味着这个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很可能陷入类似希腊、葡萄牙与爱尔兰同样的境地。

在整个2011年中,应对愈演愈烈的主权债务危机几乎成了欧洲政策制定者天天要学的“必修课”,而已呈“双速”之势的欧元区经济蜕变为易碎品,在内部主权债务危机升级、外部经济复苏放缓的双重压力下,逐步滑向“二次衰退”的边缘。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欧元区经济陷入衰退,2009年GDP同比下降4.1%。此后,受大规模刺激政策影响,欧元区经济逐步企稳,并于2009年第三季度触底反弹,四个季度GDP环比分别增长-2.5%、-0.1%、0.4%和0%。

2010年欧元区实现GDP增长率1.7%,与美、日等国相比,经济复苏缓慢。第一季度环比仅增长0.4%,而同期美、日复苏力度强劲,分别增长0.9%和1.5%;第二季度美、日经济复苏放缓,而欧元区触底后实现环比增长1.0%;第三季度受全球贸易增长放慢影响,欧元区环比增长0.3%;第四季度欧元区投资大幅下降,出口放缓,环比增长0.3%。

从2011年初到年末,从整体上看,欧元区经济复苏一直难有起色,特别是步入下半年后,形势更为严峻。欧盟统计局2011年12月初公布的修正数据显示,受债务危机拖累,欧元区今年第三季度经济环比仅增长0.2%,与二季度持平,低于第一季度的0.8%。同比来看,欧元区第三季度经济增长1.4%,低于第二季度的1.7%。经合组织11月末发表的公告也称,欧元区经济2011年第四季度将环比下滑1%,明年第一季度环比继续下滑0.4%。

欧元区经济各项主要指标在年末均呈现明显下滑态势,对外出口回落、产值萎缩、企业订单大幅减少、社会消费零售额下降,而失业率却攀升至欧元启动13年以来的峰值。

欧元区经济前景依然面临高度不确定性,下行风险巨大。欧洲金融市场紧张状况加剧,正继续打压欧元区经济活动,前景依然面临高度不确定性和大量的下行风险。

但欧洲经济也有亮点,北欧国家经济恢复增长,特别是德国等核心欧元区国家表现强劲,而南欧国家深受债务危机困扰,将持续衰退。以高端制造业为主的德国经济增速预期却升至2.9%和0.8%。与深陷债务危机而艰难跋涉的欧元区其他国家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德国各大制造企业高调发出扩大生产规模及增加员工计划。

欧元区经济整体不振,主权债务危机自然是主要祸因,各国政府为了应对危机纷纷采取了紧缩措施,导致政府支出与公众福利下降、失业率上升。

为了应对主权债务危机的负面溢出效应,确保欧元区的稳定与发展,欧洲国家领导人付出了巨大努力。从7月21日峰会的希腊第二轮救助、扩大EFSF(欧洲金融稳定工具)规模,到10月27日峰会的希腊债务减记、欧洲金融稳定基金杠杆化方略,再到年终得到英国以外26个欧盟成员国支持的“财政契约”,欧洲开出了一张张“药方”。但在悲观预期的影响下,市场似乎并不买账,主要欧元区国家的国债收益率仍居高位,而欧元兑美元的比价也勉强维持在1欧元兑1.30美元一线。

为应对欧元区的疲弱境况,新上任的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基可谓“新官上任三把火”,上任后连续两个月降息,将基准利率下调至1.00%的纪录低位。

值得警惕的是,主权债务危机正在欧洲境内演变为银行信贷危机,10月份德克夏银行被迫拆分,已经向欧洲政策制定者发出强烈的预警信号,而救助银行业由此也上升为与救助“欧猪五国”同等重要的地位。官方数据显示,欧洲银行业持有大规模的欧洲主权债务,其中法国的风险最大,仅国内四大银行就持有4190亿欧元(约5599亿美元)。进入10月以来,三大国际评级机构接连对法国提出降级警告。

高盛集团曾对欧洲可能陷入“死亡螺旋”发出警告。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哈丘斯则制作了一张图,解释了所谓的“死亡螺旋”,即更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