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6 17:48:24

点击下载

作者:励慧芳,陈鹏键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宁波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研究

宁波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研究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宁波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研究作者:励慧芳,陈鹏键排版:aw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01-01ISBN:9787308082303本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1章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理论思考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是要在深刻认识和把握党的建设、执政党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把我们党的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更好地建立在理性和规律的基础之上。

一、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本质内涵

要弄清“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重大命题,完成这一重大任务,就要正确理解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本质内涵。这是我们研究分析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逻辑起点。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一切问题都无从谈起。

马克思主义哲学表明,主观臆断、违背规律就要遭到规律的惩罚,尊重规律、顺应规律就能推进事物不断地发展。由于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概念刚刚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提出来,理论界、学术界对此已经进行了研究,学者们基于各异的独特视角,提出了许多颇富新意的观点和见解,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至今还未形成一致的、具有权威性的定论。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科学”,就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指在党的建设中遵循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使党的建设增强时效性和实效性。它起码由四方面要义构成:一是“求真”。即要探寻并遵循党的建设和党的发展的客观规律。规律性是科学化的本质。党的建设规律包括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规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规律,等等。这些规律是否能够在党的一系列原则、制度、程序和方法方面发挥作用,是体现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要标准。二是“逻辑性”。科学化是符合思想逻辑、思维逻辑以及行动逻辑的。譬如说,根据事物发展的逻辑,所谓科学化的事物,一定具有持续性、重复性的特征,存在着客观的因果逻辑关系,并且可以用同样的事实和逻辑推演出可以预期的结果。三是“推验性”。符合科学原则的事物表明,建立在对已有理论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能够预测和检验问题,既能够对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评估检验,又能够对未来的走向和发展作出预期。四是“规范性”。科学化的特征还表明,人们可以运用一定的规范和程式来解释和解决问题。

基于上述关于科学化的一般分析,作者认为,对党的建设科学化本质内涵可作如下表述: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本质内涵就是指党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适应时代、环境、任务等情况变化的需要,不断创新发展理念、调整自身结构、完善功能机制、改进活动方式,不断提升党的建设水平、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

宁波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概论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的本质内涵则是指基层党组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下,适应时代、环境、任务等情况变化的需要,不断创新理念、调整自身结构、完善功能机制、改进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总体与内在要求

明确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本质内涵固然是重要的,但就党建工作科学化的理论思考而言,仅此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准确把握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总体要求与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的着力点。(一)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总体要求

总体要求就是从整体上对某一事物提出的事项或愿望。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总体要求是服务科学发展,促进自身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发掘和遵循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树立科学的党建工作理念和明确的党建工作目标,建立科学的党建工作机制和党建工作制度,进行科学的党建工作决策,采用科学的党建工作方法和先进的党建工作手段,进而实现对党建工作全过程动态的有效管理和跟踪,以使党建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二)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在要求

内在要求,是指某一事物根据自身的特点必然引发的事项或愿望。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质事项或愿望至少包括三方面内容:

1.党建理论科学化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所谓党建理论科学化,就是把对党的建设规律性认识、对党的执政规律性的认识上升为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要做到理论科学化,就必须与时俱进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应用规律。新中国成立61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党始终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进行了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装。党的建设理论包括思想建设理论、组织建设理论、作风建设理论、制度建设理论、反腐倡廉建设理论、执政党领导理论等。如果党的建设理论不科学,那么党的建设就很难科学化,因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只能是低层次的、盲目的实践,党建尤为如此。党建理论科学化就是要正确认识和遵循党的建设自身特点、内在规律以及其所处的社会经济形势发展趋势,确立起切合实际、切合时宜的科学思想观念。

2.党建制度科学化

所谓党建制度科学化,是指按照政党建设规律推进制度建设,增强党内生活和党的制度系统性、权威性。改革开放前,我党对制度建设重视不够;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以后,我党深刻认识到制度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痛定思痛,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对党内制度建设特别重视和珍惜,在贯彻民主集中制、提高选人用人质量、反腐倡廉等方面都建立了大量制度,党内生活、党建工作的制度体系基本建立起来了。但是也要看到,不少制度贯彻落实不好,在一些领域、一些地方和单位制度形同虚设,一些制度没有收到预期效果。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但制度的科学化水平不高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因。其主要表现有以下两点:一是大量孤立单个要素制度没有构成有机的统一体,不能发挥制度应有的功能作用。所以,要解决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增强党内制度设计的前瞻性、系统性、协调性,使要素制度形成相互配套的体系,使制度不断科学化。二是虽然有了完善的制度体系,但制度欠缺权威性,甚至不具有权威性,完善的制度也形同虚设,起不到作用。增强制度的权威性,要在完善的制度条件下,强化责任设定,使违反制度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后果具体化、程序化,保证制度行得通、做得到、管得住、用得好;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制度,模范遵守制度,自觉维护制度;加大对违反制度行为的查处力度,做到令行禁止,违者必究;堵塞制度漏洞,减少执行制度的自由裁量空间。维护制度的权威和尊严,是制度科学化的根本要求。党建制度科学化,就是要建立起一整套谋划、决策、实施、跟踪、反馈和提升党建工作的科学机制,建立起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党建工作体制机制,使党的建设有“章”可依,有“章”可循,有“章”可行。

3.党建方法科学化

所谓党建方法科学化,是指根据政党面对的客观实际的情况、千变万化的形势、错综复杂的条件,探索符合政党建设规律的方式方法。新中国成立后,我党成为执政党,而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执政党,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执政党;不是闭关锁国、孤立发展条件下的执政党,而是全球化、信息化、相互影响的条件下的执政党。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执政党建设务必积极探索、认识执政党的建设规律,采取和推行符合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方式方法。既要继承和发展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党的建设行之有效的方法,又要积极探索善于应用现代科学方法,还要借鉴外国执政党建设的有益做法,使党的建设方法科学化。党建方法科学化,就是要创造能够为推进党的建设提供有活力、有效率的科学方法。它是使党建科学化的“桥”和“船”,否则会使党建科学化仅仅成为一句空话。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主要特征

党的建设科学化具有规律性、整体性、制度性、民主性、实践性和相对性等主要特征。(一)规律性“科学”与“不科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不是遵循和把握了规律。规律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把握了这些联系性,也就把握了规律性。党的建设科学与否,区别就在于是否致力于研究、把握、遵循党的建设与外部其他建设之间、党的建设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所以,致力于研究、把握、遵循党的建设与外部其他建设之间、党的建设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的党的建设模式,很显然就是党的建设之科学化模式。(二)整体性

党的建设科学化既包括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也包括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党内民主建设、党内和谐建设、党的领导能力建设、党的政治建设等方面建设的科学化。它是涵盖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要素的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宽领域的整体性概念,它同时也是由党的建设整体的科学化所建构和支撑起来的模式。单纯地实现党的建设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科学化,不同时推进党的建设整体的科学化,还不能称作是党的建设科学化。(三)制度性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衡量必须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的制定不能依赖于“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也不能依赖于约定俗成、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必须上升到制度安排上,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什么样的党建模式、党建思维、党建做法才是科学的,才是符合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运行模式所要求的。这就表明党的建设科学化暗含了制度的建立健全过程,它同时意味着党的建设的制度化。(四)民主性

党的建设科学化与民主化是内在统一的。推进党的建设的事实和经验都充分表明:党的建设民主化是科学化的前提与基础,没有党的建设民主化就难保党的建设科学化。党的建设科学化所需要的科学理论、科学制度、科学方法都需要通过领导集体、党员群众在民主基础上的集思广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集中群策群力,才能够不断得到提炼和形成。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实践表明,党组织和领导人的权力过分集中、个人专断、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从来就没有将党的建设引入科学化的轨道,而是使党的建设越来越混乱、破绽百出、危机四伏。如“文化大革命”期间,陷入瘫痪状态的党的建设。因此,党的建设只有充分调动领导集体和广大党员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在他们民主参与的基础上不断形成党的科学决策、开展党的科学管理、实现党的科学运行,不断提升党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五)实践性

实践出真知,实现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归根到底要落实到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实践中去,并以此作为检验的唯一标准。实现党的建设的科学化,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化的要求,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实践的结果,创新的产物。坐而论道论证不出科学化,闭门空谈也实现不了科学化,只有努力付诸基层党的建设实践,才能确立切合时宜的科学观念,创造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机制。正确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强化实践的观点,紧密联系党的建设实际,按照“科学化”的基本要求,积极大胆地探索创新,在不断的实践中丰富和扩大党的建设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六)相对性

实现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既是一个现实的要求,又是一个目标要求,不仅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努力去实现这一要求,同时需要我们将此作为一个长期的目标任务去努力。这是因为科学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同真理总是相对的,总是在不断接近绝对真理一样,科学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创造、不断接近的过程。同时,由于党的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不断变化,随着环境和条件的不同,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具体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而是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不能消极等待,期望“科学化”一朝降临,又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而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通过扎实的工作和持之以恒的努力,使党的建设不断向着科学化迈进。

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意义

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意义很重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是时代赋予党建工作的新要求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进。同时,我国也进入了改革最为关键的阶段,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呈现出新旧矛盾相互交织,长期性矛盾和阶段性矛盾相互交织,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在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都是世所罕见的,而要实现这一宏伟而艰巨的任务,离不开全党的努力,尤其是基层党组织的努力。基层党组织处在我党组织构架的最基层、最前沿,许多任务的落实完成,许多矛盾的处理和化解,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在领导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同时,实现我们党自身的现代化,赋予党建、尤其是基层党建工作时代性特征,以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和挑战,成为新时期党建工作的出发点,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重大命题提出的时代依据,更是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时代依据。(二)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实现科学发展,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全面推进基层党的建设科学化,而绝不能不分轻重缓急、顾此失彼。做到党的建设科学化,就能确保科学发展,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要在基层党的建设中确保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要解决基层党内存在的与科学发展要求不符合不适应问题,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基层党组织团结带领群众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同时,党的自身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还存在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正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的,“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有的软弱涣散、有的领域党组织覆盖面不广、部分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虽然这不是党的队伍的主流,但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党的建设不够科学,特别是一些制度的设计不科学。同时,党的建设还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比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而一些农村青壮年党员大量外出务工经商,村党支部出现“七个党员八颗牙”的现象,领导核心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又如,党员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地方和单位党员“大众化”,而不少地方和单位生产第一线党员骨干严重不足,相当一部分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总体上出现了党员“既多又少”的状况。又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党建工作的延伸,党员人数逐年增加;流动党员和“两新”组织党员队伍持续壮大;党员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参与活动的热情日益高涨,这些都给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类似难题,需要用党的建设科学化去破解。

我们党是一个拥有370多万个基层组织的大党,各级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在基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把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人民群众中去,离不开基层党组织卓有成效的工作。“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基层党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就难以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难以顺利实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就难以保持发展和巩固。基层党组织只有解决了上述矛盾,破解了上述难题,才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好,体现好,见成效。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就是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运行机制,通过解决影响和制约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发挥作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团结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共同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努力。(三)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由之路

基层党建工作也是一项宏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基层党建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有大量工作要做。我们是两点论者,因此,我们只能统筹兼顾,抓住要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加强基层党建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党内民主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就必须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并且始终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核心,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为原则,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根本目的。只有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才能把基层党建各项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四)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现实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战略目标。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重心在基层。正如2006年8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衢州市调研时强调指出的那样,社会和谐,重在基层,重在基础。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基层党组织处在工作第一线,直接面对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只有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执行力,才能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因为:

1.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党员和职工群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细胞

这是由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有赖于党的正确领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党的基层组织及在它领导下的社会基层组织的努力尤为重要,因为基层组织既是社会和谐的重点,更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每个基层都是和谐的,整个社会才能和谐。

2.基层党组织是单位、职工、群众的灵魂和核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只有通过基层党组织才能团结、动员、组织党员群众,把蕴藏于社会基层的一切积极因素和创造性都调动起来,凝聚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去。

3.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好经济建设,一心一意谋求经济发展,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不断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打牢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要靠基层党组织的推动发展来实现。

4.营造和谐的思想氛围,要靠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导向作用来实现

基层的政治思想、先进文化、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和谐社会的灵魂。基层党组织领导要以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导向,以必要的文化设施为前提,以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吸引职工群众积极参与为手段,以丰富单位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目标,大力加强基层先进文化建设,有效发挥先进文化满足基层职工群众的精神需求,陶冶职工群众情操、凝聚人心的良好功能,从而形成健康的道德风尚,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形成文明的生活方式,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5.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要靠基层党员的表率作用来带动

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数量,现在已经达到7500多万人,这支队伍是任何一个政党都不可比拟的,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队伍的作用发挥得怎么样,直接关系到党在基层的战斗力和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每个共产党员在社区、在企事业单位,只有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职工群众的表率,做基层群众的标兵,发扬中华民族友爱互助的优良传统,主动开展“一帮一”的帮扶活动,营造和衷共济、和睦友善的良好氛围,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发展、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我们的社会自然就和谐了。

6.群众的各种困难、矛盾需要基层党组织去理顺、化解

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领导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通过做好群众工作汇聚起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形成广大人民群众人人有责,共同参与的生动局面。只要各级基层党组织牢记“两个务必”,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心系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搞好服务,坚持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摆正党员、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在思想感情上贴近人民群众,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关心困难职工、群众的生产、工作、生活问题,多做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使每个基层都能达到党群关系和谐,干群关系和谐,群众之间的关系和谐,我们的社会就一定会文明和谐。第2章提高宁波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

水平的基本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宁波各级基层党组织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勇于实践、大力探索、锐意创新,全市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一、实事求是、准确地把握地方党情

基层党建工作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必须紧密结合基层党的建设实际。宁波在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中,坚持全面掌握地方党情先行,在准确判断党建工作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任务要求的基础上,谋划和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党的建设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这也成为不同时期推进全市基层党建工作的起点和基础。(一)第一阶段,党的建设在贯彻基本路线中找准定位

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是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党的建设工作的第一阶段,其间召开了中共宁波市第五次、第六次和第七次代表大会。这一阶段宁波党的建设工作可概括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树立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而改进党的建设工作,在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中定位。宁波以地、市合并和整党为契机,努力使党员干部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的要求。特别是1989年8月中共宁波市第七次代表大会,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加快以港口为中心的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为这一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二)第二阶段,党的建设在实现经济跨越发展中实现提升

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是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党的建设工作的第二个阶段,其间召开了中共宁波市第八次、第九次代表大会。这一阶段宁波党的建设工作可概括为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为保证经济跨越式发展而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建设工作也随之得到了相应提升。1994年6月召开的中共宁波市第八次代表大会提出,宁波“有条件成为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之一”,确定了“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这一战略定位,立足长远,全面提升了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层次。与之相适应,宁波党的建设也着眼于走在前列,率先实践探索,实现了党的建设工作层次和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三)第三阶段,党的建设在助推科学发展中不断创新

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至今,是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党的建设工作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其间召开了中共宁波市第十次、第十一次代表大会。这一阶段宁波党的建设总体方向是求真务实,继往开来,为推动宁波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政治保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党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党的建设原有方式已经难以适应,为此,宁波市党的建设重点在与时俱进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激发党内民主活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创新基层工作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使全市各级党组织成为新时期推动宁波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解放思想,确立科学化思路

基层党建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工程。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承担的任务以及党自身情况的重大变化,既给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新挑战。宁波作为沿海开放地区,党的建设受改革开放的影响更早,程度也更深。如何顺应党的建设功能定位和目标定位的新要求,如何顺应基层组织形态、党员结构队伍等的新变化,确保基层党建工作充满活力、实效明显。宁波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认真分析总结基层党组织活动的实践,提出了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的总体思路,总的就是科学理性地认识和把握基层党建工作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规律,积极顺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综合运用一切现代科学知识、方法和手段,科学有序高效地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使之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的过程中,明确了应当坚持的四条原则:(一)统筹兼顾原则

充分考量影响基层党建工作的各种因素,整合资源、科学摆布,发挥优势、合理安排,做好两个层面的统筹工作。一方面,着眼于提升党的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统筹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内民主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等各项重点内容,推动这些重点工作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另一方面,立足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统筹抓好城市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为构建城乡统筹的党的建设新格局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二)远近结合原则

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进程,一方面着眼长远、瞄准未来,在充分掌握党的组织建设发展规律基础上,对形势动态、矛盾程度、具体工作发生变化或趋势进行分析,做到准确预测、主动思考、超前谋划。另一方面更加注重立足当前、循序渐进,找准影响科学化的突出问题和环节,排定亟须破解难题的进度表,扎实做好“眼前”的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科学化的进程。(三)创新突破原则

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也是一个充满困难和挑战的过程,必须始终坚持创新的理念,始终保持敢于突破的勇气。特别是要针对党的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针对改革创新的难点、群众关注的焦点,明确突破的环节、突破的举措、突破的时间节点,使党的组织建设科学化的过程成为不断创新突破的进程。(四)以人为本原则

基层党建工作核心是做人的工作,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目的,以人为动力。始终把服务群众、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组织工作的最终落脚点,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的个性、尊严,关注人的价值、追求,以党员为本、干部为本,全面了解人、公信选用人、努力凝聚人,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潜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宁波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的实践亮点(一)坚持从党员实际出发推进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

1.围绕党员学习需求开展素质培训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分级培训为手段,推行“基地培训+学历教育+实践锻炼”的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市级重点抓好重点村、社区、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的培训,确保全市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县或县以上的集中培训。创新党员培训方式,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党员教育培训的效率和实效。2005年7月宁波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第二批扩大试点单位后,全面加快工作进度,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建成终端接收站点3433个,其中乡镇、行政村站点2708个,城市街道、社区和党员服务中心终端589个,还配套建成l了具有实时传输演播功能的市级中心课堂和7个县级中心课堂,开通了具有VOD点播功能的远程教育教学网站,设置了党员教育板块,累计制作、整合各类课件3500多部,约合2200余小时,实行“菜单式”培训,极大地丰富了基层党组织开展党日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方便了基层党员特别是山区、海岛等边远地区的党员和流动党员参加学习培训。第3章围绕党员身心需求开展关爱关怀

坚持“以人为本”,更多地考虑党员的内在需求,多层次、全方位地构建党员关爱体。一是关注党员政治信仰,在沟通慰问中让党员时刻牢记组织的嘱咐。宁波市各级党组织着重关注党员的思想变化,转变“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增加“启发式”的思想感化,引导党员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针对党员政治尊重的需求,开展了“政治生日纪念”活动,每个党员在其每年的入党之日,党组织给他送上一份贺卡,对党龄在20周年以上且逢五、逢十的党员由支部出面为他们过“政治生日”,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二是关注党员身心健康,在满足需求中让党员时刻体会组织的关怀。党组织在要求党员奉献在先、享受在后的同时,也应关注党员的身心健康,一些地方开展了“党员健康体检”活动,组织党员三年一次进行免费体检,并建立党员健康档案,开展长期的跟踪保健服务。另外,还举办免费的兴趣爱好培训班,培养党员健康的生活情趣,让每个党员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带头人。三是关注党员生活困难,在互助互爱中让党员时刻感受组织的温暖。2007年5月,在市一级,建立了总额1000万元的“党员困难互助金”,全市“党员困难互助金”总额达到了2000万元,并且定期补充,保持收支平衡,促进了困难党员帮扶的持久化。通过一系列帮扶措施,让困难党员感受组织的温暖,让其他党员看到组织的关爱行动,从而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围绕党员奉献意识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为完善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宁波依托各级党员服务中心,按照自愿参加、无偿服务、整合共享的原则,在全市建立了400多支、总数达10万多人的党员志愿者队伍,推出服务项目150多个,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党员志愿者招募、活动、管理和教育制度,并确立每年3月份为党员志愿者服务月,每月的第一个星期六为服务日,实现了党员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为党员更好地服务群众、展示形象、发挥作用提供了有形舞台,党员志愿者的形象已深入基层群众的心中。(二)坚持从服务发展出发推进组织建设,不断夯实党的组织基础

1.着眼服务区域发展开展区域化党建

针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日渐明显,“两新”组织大量涌现、党员流动日益频繁,传统“单位”党建模式难以有效覆盖的新形势,从2005年起,宁波在“两新”组织相对集中的区域,探索实施了以“1+N”为主要形式的区域化党建模式,通盘考虑基层组织设置、党员培养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统筹开展党组织活动,从而有效整合了基层的党建资源和力量,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对“两新”组织的广泛覆盖,全面提升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水平。随后,又将区域化党建的理念拓展延伸到了城乡基层党建各个领域,探索形成了园区统筹、街区统筹、片区统筹、村企统筹、村居统筹、商圈统筹、楼宇统筹、行业统筹、产业统筹、人员统筹等10种区域化党建模式,共建立区域性党组织827个,走出了一条以区域统筹为基础、区域化党建为抓手的城乡统筹党建新路子,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统筹服务能力。

2.着眼促进城乡一体开展城乡统筹党建

从宁波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看,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21∶1,非农业人口比重占34.9%,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85%,城市化率约达63%,城乡关系已步入整体协调发展的新阶段。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对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要求,顺应城乡统筹发展趋势,宁波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从战略上准确把握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目标内涵。2008年,中组部将宁波列为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重点课题的研究单位。全市积极研究形成了《关于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战略研究报告》,提出要围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实践,确立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目标上相协调、工作部署上相呼应、工作成效上相促进的思路,构建起资源共享、功能互补、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新格局,实现城乡党建与城乡发展相协调、相融合、相促进。二是从制度上进一步明确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任务要求。出台《关于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提出了到2012年在全市初步构建起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六大”工作体系,即形成符合城乡统筹要求的基层党组织设置体系、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体系、基层干部队伍管理体系、党员动态教育管理体系、基层党建工作支持保障体系、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并建成一批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示范乡镇(街道)和重点区域。三是从实践上积极探索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实现路径。按照建立“六大”工作体系的要求,提出了需要推进的区域化党建、农村新社区党建、党员动态管理、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基层干部双向流动、党员志愿者活动、深化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城乡结对互助、城乡党建信息网络、城乡党建责任机制等10项重点工作,逐一进行重点突破和推进。

3.着眼促进和谐发展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近年来,宁波立足区域实际,积极探索发展党内民主的新途径新方法。一是全面推行党务公开,畅通党员民主参与渠道。制定了《宁波市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实施办法(试行)》,进一步深化了党务公开工作。在内容上,从党内一般事项向党员群众最关注的事项拓展;在时间上,由定期公开向即时、随时、逐段公开拓展;在范围上,从事后向事前、事中拓展;在程序上,由事后收集意见向事前说明拓展,全面推进党务公开工作。二是扩大基层党内选举的民主化。2008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全市有814个村实行村党组织书记实行公推直选或无候选人直选,占应换届村总数的31.6%,其中余姚市265个村、江北区104个村全部采用直选方式,镇海区和奉化市村党组织书记直选率也分别达到83.3%和54.3%。同时,通过书面或演讲的形式,全面实行了候选人竞职承诺制度,使候选人和与会党员有更多的了解和沟通,搭建了候选人之间公开、公平竞争的平台。稳步扩大社区直选,海曙区实现社区党委换届全面直选,全市社区居委会换届全面实行直选,成为全国首个社区居委会全面直选的城市。2009年11月在象山县泗洲头镇成功进行了乡镇党委书记“公推直选”试点,2010年将把试点扩大到更多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党委班子成员。三是扩大基层党组织民主议事决策的民主化。全面规范基层党组织议事决策规则,全面推行“党员群众提议,干部承诺”以及“三会一课”制度,扎实推进以“建立五制、落实五权”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示范工程建设(即建立党员首议制,落实党员的优先知情权;建立党员提案制,落实党员的合理建议权;建立公推直选制,落实党员的民主选举权;建立党员表决制,落实党员的决策参与权;建立党务公开制,落实党员的民主监督权),以基层党内民主带动基层社会民主。比如,余姚市全面推行了“阳光村务八步法”,建立了完整的民主议事决策流程;象山县推广西周镇试点的“群众说事日”制度,设立专门说事室,每月固定说事日,实行“村民说事议事,干群合力干事”;江北区建立基层党组织党务发言人制度,提高基层党务工作的透明度。四是充分发挥各级党代表的作用。市委制定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宁波市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实施细则(试行)》,建立了党代表任期制10项制度,畅通代表参与重大事项讨论和决策、参加重要干部推荐和民主评议、列席党委有关会议、联系群众等作用发挥的渠道,促使党代表活动的正常化、规范化。加大对党代会常任制的探索力度,着力推进乡镇党代会常任制工作。北仑区从2003年12月开始试行区党代会代表任期制;象山县2004年12月出台《中国共产党象山县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实施办法(试行)》,积极探索党代表发挥作用的途径,实现闭会期间党代表“有为有位”;慈溪市2009年全面实行了乡镇党代会年会制。(三)坚持从适应形势出发革新党建方式,不断扩大基层党建工作影响力

1.创设党员服务中心,构筑基层党建工作新平台

从2004年起,按照“上级党组织凝聚服务下级党组织、党组织凝聚服务党员、党员凝聚服务群众”的要求,全面开展了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全市各级党组织利用原有的党员教育活动场所、便民服务中心和文体设施等资源,共建成1018个党员服务中心,全部实行社会化、敞开式管理,服务对象立足党内、面向社会,立足党员、面向群众,所有的活动设施向党员、群众和附近单位开放,提供一站式、亲情化的服务。一是把党员服务中心建设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了解民情、获知民需的主渠道。组织党员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出台的重要政策和重大工作举措,深入调研,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形成书面意见,提交党组织;定期组织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和党代表到党员服务中心接待群众来访,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所需。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各级党员服务中心共接待群众3.5万多人次,提交书面意见3600多份,经采纳后为群众办好事实事4160余件。二是把党员服务中心建成为党组织关爱党员、激励党员的新平台。发挥党员服务中心的各种资源优势,构建党员再就业免费培训、党内帮困结对等党内关怀网络,为有困难的党员及时提供各种帮助;开通24小时党务咨询热线,为广大党员提供工作咨询、政策解释、思想解惑等服务。三是把党员服务中心建成为广大党员服务群众、体现先进性的示范窗。在党员服务中心开设党员义诊室、党员接待室、法律援助室和党员义务导游队等服务项目,组织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定期为群众提供敞开式服务;推出治安巡查岗、邻里关系协调岗、社会公德监督岗、困难帮扶岗等党员义务岗,让广大党员根据个人特长“认岗履职”,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不定期地在服务区党员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广泛发动广大党员投身于服务群众的实践,为广大党员进一步联系和服务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搭建工作平台。

2.借鉴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基层党建工作新载体

宁波经济外向度高,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党员的流动性和开放性日益明显,这对传统、静态的党员教育管理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2002年以来,宁波积极实施和推进党务工作信息化建设,以建设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党内信息管理网、干部党员学习网“三张网”为重点,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党务工作,实现了城乡党建工作网络互动的全覆盖,发挥了实时查询党内信息、统计分析党内资料、监控预警组织工作、网上办公和公文交换、大市范围内网上转接组织关系等五大功能,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着力维稳突发公共事件,拓展基层党建新形式

随着单位功能逐渐分化、社会利益日趋多元、组织性质日益多样,社会驱动结构主体变得更加多元,形态变得更加开放,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呈频发态势,网络舆论空前活跃,对基层党组织的调控能力和动员整合社会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宁波各级基层组织积极应对,不断拓展党建内容和形式。一是注重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重要内容。在城区党员开展的“一人一岗”活动中,党员所在社区党组织根据和谐社会建设需要,设置政策宣传、民事调解、治安巡逻等重要内容;农村党员开展的“双学双带双联双保”活动中,双保的内容之一就是保平安工作,要求党员积极参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营造文明健康、安全有序的生活环境。二是注重发挥流动党员在加强流动人员服务管理中的特殊作用。组织开展流动党员争做政策法规宣传员、社会稳定信息员、化解矛盾调解员、维护权益联络员活动,协助当地党组织和政府管好外来人员,鄞州区组建了外来优秀党员宣讲团,深入非公企业及外来人口聚集的地区,开展法制、安全宣传;发挥流动党员在营造文明、和谐社会氛围中的作用,慈溪市在全市农村和社区建立了370多个“和谐促进会”,广泛吸收流动党员参加,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威信普遍较高,有号召力的独特优势,影响和带动外来人员。三是注重提高基层组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制定印发《宁波市基层党组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预案》,确保广大党员在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支援抗震救灾、文明城市创建以及重大活动等关键时刻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四、宁波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的实践特点

宁波基层党建工作在实践中形成了体现科学水平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包括:(一)在基层组织体系构建上,突破传统的“单位建党”限制,全面向动态开放的区域建党和“单位建党”并重转变以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为单元,依托与其相关或相联单位的党组织,建立区域性党组织,负责指导和协调这一区域的党建工作,从而使区域性党组织承担这些领域党组织“孵化器”和党员队伍“蓄水池”作用。即当区域内某一社会组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成熟时,区域性党组织按照单位建党模式帮助其及时组建党组织,并通过公开招聘、组织选派等方式向新成立的党组织推荐、输送优秀党务工作者;当某一新兴单元组织注销或由于党员流动等原因,不符合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时,区域性党组织及时将这一组织中原有的党员接纳过来进行管理。从而较好地解决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全覆盖问题,也有效地解决了外资、港澳台资企业党建工作推进难的问题。(二)在党建平台建设上,突破传统“小而全”的分散配置方式,全面向“城乡统筹、集约共享”方向转变为解决基层党建阵地分散建设、功能不全的问题,不断推进党员服务中心建设,打造区域共享的党建综合平台。一是调整设置优化布局。在建好市、县、乡三级服务中心的同时,集中财力,整合资源,在区域化党建推进较快的城市商贸区、中心村、产业园区、专业市场等重点区块建成一批区域性党员服务中心,将服务半径扩大到整个区域。二是强化服务功能。坚持党员服务中心与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81890”党员咨询服务热线同步建设,通过“有形”设施与“无形”网络互补联动,无偿为区域内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提供党员教育培训、组织关系接转以及党代表接访、议事协商、法律咨询、纠纷调解、困难帮扶等“一站式”贴心服务。三是广泛服务群众。以党员服务中心为主阵地,建立党员志愿者队伍,推动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常态化。(三)在党员管理上,突破由各单位、部门、企业分头管理的传统模式,全面向“城乡、区域一体、动态管理”转变充分发挥区域性党组织和党员服务中心的组织优势,探索建立党员动态教育管理机制。一是实施党员IC卡管理。依托党内信息管理系统,将党员基本情况、参加活动、日常表现等项目录入IC卡,党员持卡签到,参加党的活动,党组织即时记录、实时统计、定期分析,对党员参加活动等情况监督预警。二是深化党员分类量化管理。出台党员考核积分管理细则,推行“党员教育学分制”和“党员奉献积分制”,对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教育培训和志愿服务等情况,以积分的形式进行量化考核,并根据农村、社区、“两新”组织党员以及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的不同特点,分类设置考核项目和分值,提出考核管理的最低积分要求,提高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三是开展开放式组织生活。以区域为单位组织开展开放式的组织生活,区域内的党员根据活动主题和时间安排自主选择,获得相应学分,实现了党员教育管理从单位封闭向区域开放转变,党员发挥作用的空间也从单位拓展到了区域。(四)在党建工作运作方式上,突破单纯依靠行政指令的传统做法,全面向“重在指导、共建互动”转变适应基层党组织功能转型的需要,加强区域协商议事组织建设,推动区域各类组织和群体的横向联合与沟通,充分发挥区域性党组织在整合资源、畅通诉求、协调利益中的作用。一是推行共驻共建。以区域党组织为核心,建立区域共建联系协调会、片区和谐促进会等组织,定期听取辖区单位和各层面代表的意见建议,协商解决区域重大事项,以群策群力的方式,共抓党建、共谋发展、共促和谐,实现互利共赢。二是推行同业共建。全市76个农业产业区块在建立产业党支部和专业党小组的同时,普遍成立产业发展协调合作组织,研究解决农产品产销、加工及技术、信息服务等村组“统”不了、政府“包”不了、农民“办”不了的事情,促进了产业健康发展。尤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一些行业协会党组织牵头建立互助帮扶基金,为困难企业提供资金、信息、技术、人才帮扶,抱团取暖,共渡难关。(五)在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上,突破单纯党建服务的功能,全面向“为城乡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公共管理服务”转变把党建服务寓于经济服务和公共服务之中,但又不以经济服务和公共服务替代党建服务。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把服务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的一种基层组织模式和工作形态,内容主要是“四服务”:即服务发展,特别是服务科学发展;服务社会,包括推进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服务群众,重点是改善民生;服务党员,通过组织关心党员,推动党员服务群众和社会,服务科学发展。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今年市委关于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意见》首次明确、系统地提出了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设想和具体举措,将从更深的层次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推进基层党组织服务工作,进而切实改进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式。第4章提高宁波基层党建工作科学

化水平的努力方向一、提高宁波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

与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要求相比,我们觉得当前党的建设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党建工作观念有待科学化

一直以来,党建工作讲得最多的就是发挥组织保障作用,至于为什么开展党建工作,开展什么样的党建工作,怎样开展好党建工作等核心问题则缺乏深入持久的探讨和研究,致使在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实际中,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存在着一些片面的、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1.在为何抓党建上,存在着就党建而党建的片面认识

表现为一些党务系统、党务干部只是满足于埋头搞党建、搞活动,不能自觉地把党建工作放在全党中心工作的大背景下、放在党和政府工作的大格局中来考虑,不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影响了党建效用体现;还存在着抓发展就是抓党建的错误意识,表现为一些党组织书记说起经济工作侃侃而谈,说起党建却三言两语甚至是一问三不知。

2.在如何抓党建上,存在着习惯式、经验性的工作意识和倾向

比如在我们的工作传统中,习惯于将党员作为一种改造提升的对象而不断地施以灌输式教育,习惯于将党员作为一种管理控制的对象而不断地施以依附式的管理,习惯于强调党员多付出多奉献而较少关心关爱党员个体需求意愿,等等;又如在组织设置上,依然按照传统的按单位来设置支部,造成有的支部规模过大,有的支部规模偏小,这些都影响了党建工作的最终成效,制约了党建工作作用的发挥。(二)党建工作机制有待科学化

1.谋划不够全面

现实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党建工作缺乏整体性、长远性、周期性谋划,对城市党建与农村党建没有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对机关、农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子领域党建没有统筹协调机制,工作开展存在着随意性、盲目性、各自为政等现象,致使组织资源的浪费和重复性工作现象时有发生。

2.决策不够民主

虽然党一直都强调党的各项决策决定要经过科学调查研究,充分吸收党员干部和基层意见后确定,但在实际中由于事前缺乏科学的意见采集,广泛的民主商议,事后缺乏有力监督与反馈,使党建工作决策往往很容易异化为少数决策、个别决策,致使一些工作举措偏离实际,影响了工作实效,表现为一些方法举措的制定不是从组织的需要和党员个人的实际出发,而是照抄照搬上级文件,出现“空对空”问题;表现为一些规章制度的制定普遍注重组织因素而忽视党员个体实际,出现党员压抑和逆反心理等等。

3.机制不够创新

机制是使制度能够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配套制度,其重要特征是体现实现形式的动态过程中,是推动制度正常运行的“动力源”。但一些党组织和单位只重视制度的建立健全,不注重机制的创新,导致党建工作开展只停留在静态形式上,而很难动态地贯穿于各项工作、活动过程中。

4.资源不够整合

当前,党建工作对自身力量、行政资源调度得较好,利用得较充分;但是在挖掘党内资源,特别是挖掘党员主体资源上还不够;同时在整合社会资源,利用现代化资源上还有待加强。(三)党建工作方法手段有待科学化

1.方式僵化

我党执政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党的建设在方法方式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形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的移化,党建工作的方法方式显然有些落后,一些党组织对党员教育管理还是沿袭传统的“三会一课”方式,党员组织生活就是读读文件、看看报、聊聊天,缺少创新意识和新办法,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够。

2.手段单一

很多党建工作开展还是局限于“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方式,没有很好地统筹党委和政府各个部门的资源力量,比如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中,没有很好地调动经济部门的力量和优势,形成经济工作和党建工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党的工作覆盖上,简单地以组建支部来替代工作覆盖,致使许多“两新”组织虽然组建了党组织,但党建工作却没有有效开展起来。

3.内容陈旧

比如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还主要集中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传达学习等政治方面的内容,忽视了党员干部成长进步的多方面和多层次需要,教育的针对性不强;一些地方和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还是局限于发展党员、组建支部等内容,缺乏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