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趣品汉字:节气节日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6 19:30:12

点击下载

作者:于丹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于丹趣品汉字:节气节日篇

于丹趣品汉字:节气节日篇试读:

节气篇

从2016年11月30日开始,我们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实从小时候起,许多中国孩子都熟悉且背诵过《二十四节气歌》:“

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四句里,藏着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这到底怎么来的呢?春

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成人。从今克己应犹及,颜与梅花俱自新。唐·卢仝《人日立春》

立春·春度春归无限春

大家好,我是于丹。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节气很招人喜欢,冬去春来,立春了。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在阳历的2月3号、4号或者5号,大约在农历的春节前后。立春节气过后,气温逐渐回升,万物复苏。我们还是从汉字说起,什么叫“立”呢?甲骨文·立“立”字的甲骨文字形,最下面那一横是地平线,像不像一个人站在地面上?所以它的本义就是站立,引申的意义有确立、建立、设立等。立春其实就是这样一个日子,表示春天正式来了。甲骨文·春

再看“春”字,甲骨文的字形有点复杂,像不像一幅画?上面是什么呢?就是一株刚刚钻出地面的柔嫩的小草,写作“屮”(chè)。两个“屮”在一起,就是现在的草字头,写作“艹”,也是草木初生的样子,象征着地上毛茸茸的、刚刚发出来的小草。中国人对草本和木本的东西都抱有非常深的感情,因为在春天万物复苏的时候,是大地给我们带来了生机,不仅有美好的景色,还能为我们提供饮食。

再往下看,除了上面的小草,旁边这个字是什么?是“屯”字。它也是个象形字,就像一株正在破土而出的子芽,你看这个弯曲的弧度像不像豆芽?所以《说文解字》里面就说,“屯,难也,象草木之初生”。当然,“屯”在这里也作声符。除了“草”和“屯”,还有个什么字呢?还有个日头。也就是说,在阳光的照耀下,种子拱出了地面,小草破土发芽,万物初生都得益于太阳。所以“春”字从草、从日、从屯,屯亦声。整个“春”字就像一幅大地回春图,阳气从地底萌发,阳光蒸腾着,种子拱出了地面,小草破土而出。字形逐渐演化,到金文和小篆,分别写成这个样子:金文·春小篆·春

这样一幅大地回春图,一定是带着生机和动力的。所以《说文解字》解释“春”是什么?“春者,推也。”有一种阳气蒸腾的强大力量推动它生长,它“从草从日,草,春时生也”。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得时草生也。”也就是说草木是应着季候生长的,从立春以后不负春光、不负阳气,万物迅速生长。[1]

看一看白居易写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草一开始刚没马蹄,到后来蓬蓬勃勃长出来了。当春天草木繁盛的时候,就像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写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这时,不仅仅是草本植物在生长,木本植物也都开花了。万物生春的那种烂漫,就是人们所喜欢的一派春光。人的心要迎合春天,什么叫“沐春风而思飞扬”呢?这个时候人开始生出梦想了,生出豪情了,往往喜欢喝点酒,中国人特别喜欢用“春”字做酒名。过去说酒酿出来以后是黄绿色的,这个颜色不就是春天的青草、芽尖的颜色吗?所以春色似酒。

在很早的时候,《诗经·豳风·七月》里面就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什么意思呢?就是我用这稻谷酿成了春酒,用这个春酒来求长寿。你看那个时候就酿春酒了。李白在《哭宣城善酿纪叟》诗中,[3]追念善酿酒的纪叟,“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就算是到了地下黄泉,忘不了的事儿就是酿酒。这里的“老春”就是指酒。“老春”两个字多生动,它有那种蓬勃的劲道,又有那种掩盖不住的豪情。为[4]什么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醺”?春天有半开到盛开的花,而人饮酒的时候有微醺到酩酊的情,春与酒之间是有这种关联的。[5]《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过:“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立春意味着整个春天的开始,一个节气分三候,立春的十五天是哪三候呢?“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也就是说东风送暖,大地解冻。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化的碎冰片。这三候可以说是相当生动地概括了立春节气的特点。

立春节气不仅要迎来春风浩荡,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民俗节日。从皇室到民间都取个吉祥,毕竟一年伊始嘛,所以“打春”、“咬春”的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俗话说的吃春饼,就是“咬春”。民间的老百姓有各种时令小吃,你看烙出来热气腾腾的春饼,里边有卷豆芽的、卷鸡蛋的、卷黄瓜木耳的、卷韭菜的,卷各式各样的菜,咬一口,春天的生机通过饮食就能够让人精神一振。过去生活不好的时候,民间过个节总要吃点好东西,它既表示对节日的重视,同时也是对人的一份犒赏。[6]

汉代的农书《四民月令》里面说过,立春要“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春天吃什么味道的东西?一说是“春吃芽”,各种新枝嫩[7]叶的芽。另外呢,东汉的时候,应劭的《风俗通义》里面就说,春天要吃点味道重的辛辣菜。过去立春要吃的“五辛菜”是什么?葱、姜、蒜、韭菜、香菜,都是味道很重,咱们现在多用作调味品。古时候很多人家卷春饼都是要吃这些东西的,要借着自然的新鲜生气,促一促人的精神,排一排五脏六腑里的陈旧晦气。还有一点,五辛这个“辛”既是味道的意思,也谐音“新旧”的“新”,一切都是新鲜的,这不是讨个好口彩嘛!

这一天还要“打春”。你说打春天的哪儿呢?其实是打春天的牛,叫“鞭春牛”。当然不是真牛,是用陶土之类的东西做出来的象形的牛,肚子里边塞满了五谷。大家捶呀打呀,用这么一个仪式,打烂它那个肚子,其实就跟扑满罐似的,稀里哗啦,五谷流淌,大家捡谷穗、捡各式各样的粮食放回到自个儿家谷仓,寓意新年仓满钵满,粮足家富。这个时候还没有春耕,所以“鞭春牛”也是开始要春耕了。

正月初七是个好日子,立春也是好日子,唐代诗人卢仝有一年正好赶上初七那天立春,不由得兴发感慨,写下这样的诗句:“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成人。从今克己应犹及,颜与梅花俱自新。”[8]春去春来,过了那么多的春天,似乎是有无限的年华。可是人生有限,在属于自己的春天,一定要让自己长大成人。什么叫“克己”?就是要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如果你在人日立春之时,有这样的一种觉悟,一切还来得及。诗人愧对过去蹉跎的岁月,而今幡然悔悟,发誓说我要洗心革面,我的面容要像窗外的梅花一样焕然一新,来迎接一年的新面貌。大家看,春天来了,我们感觉到岁时的更迭、心愿的更替,感觉到大地上万物蓬勃,人开始站在了一个新的起跑线上。

让去年的一切归零,无论它是遗憾的,还是欢喜的。那些遗憾的东西即使再感叹,也来不及了。那些欢喜的东西,再眷恋,它也留在了过去的年光里。一切要从今天开始。在大地上阳气涌动的时候,让我们的努力、我们的希望像破土而出的小草一样开始生长吧。只要我们耕耘,就一定会有收成。我们今天能不能做到“颜与梅花俱自新”呢?给自己一个新的心愿,给自己一个新的容颜,那才真是不辜负这叫“立春”的日子。扫一扫 听于丹老师讲节气节日

雨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大家都熟悉杜甫的名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9]夜,润物细无声。”想想这样的小雨一般是在什么时候?立春过后,大地回暖,万物生长。接下来就要下雨了呀,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今天咱们就看看雨水这个节气。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新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太阳到达了黄经330度,雨水节气就到了。这时候,冰雪开始融化,降雪减少,雨夹雪多了起来,也就是说降水量在回暖的天气里逐渐增多了。谚语说得好,“雨水节,雨水代替雪。”你看雨水、谷雨、小雪、大雪,都是反映降雨(雪)量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记载:“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水矣。”也就是说春天将至,万物萌动,加上水生木这样一个规律,所以立春以后,自然就该下雨了。冬去春来,这是一个节候变化,倒不见得这一天就一定下雨。我们来看看古人对自然界的天气现象,我们熟悉的“雨”字有什么认识。甲骨文·雨“雨”的甲骨文有意思吧?这真是造字者的智慧。上面这一横表示天,也可以指云层,雨不都是从云里下来的吗?你看这底下的象形多生动,点点滴滴,就是从天而降的雨水。这雨点有多有少,有大有小,有的排得挺整齐,有的参差不齐,像不像素描的画?将下雨的景象描摹下来,哗哗啦啦下大雨的场景,淅淅沥沥下小雨的场景,都在这里面了,让人一看就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金文·雨小篆·雨

到商代晚期,金文跟甲骨文相比,字形更规整了,甲骨文更像画,现在像字了吧?这一横底下的小雨点笔画有的拉长了,连接起来成了一笔。到小篆的时候,就演化成今天的“雨”字了。

小篆和甲骨文、金文相比,能够看出结构上发生了一点变化。上边那一横,当然还是表示天,是那个云层。所谓天上无云不下雨嘛,那么底下的这个冂(jiōng),兜住的就是积雨云。《说文解字》解释说:“雨,水从云下也。一象天,冂象云,水霝其间也。”一横像天,中间的这个门框呢,像云,霝(líng),就是现在“零落”的“零”,表示雨零零落落降下来。“水霝其间”,水从天空的云层之间哗哗啦啦下来了。《孟子·梁惠王上》里面就有对下雨情景的描写,“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看这三个字用得多好,都是三点水,“油然作云,沛然下雨”,所有的禾苗“浡然而兴”,所以古人有智慧,对天时、对农作物,他们有太多太多生动的形容词。我们看见天上出现厚厚的云层,哗啦啦下大雨的时候,那些禾苗就喝着天上的雨水茂密地生长起来,农民的喜悦也就在这里。

这个“雨”字,表示雨雪从天而降的时候用作名词,读作yǔ。我们读的诗文里,读作yǔ的很多。比如《诗经·豳风·东山》:“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从东山回来,满天小雨雾蒙蒙的。

当然它也可用作动词,表示雨水降落的过程,读作yù。比如说《诗经·小雅·大田》里,“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老天爷下雨吧,好去灌溉我主人家的公田,顺带着再浇浇我们这些农奴家里的私田。《韩非子·说难》里边也说“天雨墙坏”,雨哗啦啦在浇着,墙就坏了。还有中学课本里贾谊的《论积贮疏》:“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如果失了天时还不下雨的话,老百姓就狼狈了,生活就没保障了。这里边的“雨”就是动词。后来又引申开来,从天上往下像雨一样哗啦[10]啦落下来的都叫下雨。你看《淮南子》里仓颉作书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小米像雨一样从天上哗啦啦降下来了,这仓颉造字了不起,惊天地泣鬼神。这里“雨”也读作yù。

后来,“雨”动词的功能逐渐消解了。到中古以后,主要都用作名词了。诗歌里最喜欢歌颂的雨是什么时候的雨?就是现在还很稀罕的春雨。你看咱们开头说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就是懂事的雨,知道该它来的时候,如约而至。

韩愈的《初春小雨》,是小孩子都会背的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你想想,人喜欢这个雨喜欢到什么份上?形容它的那种滋润,把干涸了一个冬天寒冷的大地滋润的呀,用了一个“酥”,人心里边那点酥酥痒痒的喜悦,也就随着天降春雨滋润起来了吧。当然再大一点的雨,像陆游[11]写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我们可以期待雨润鲜花的美景了。苏轼写过一阕词:“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12]春雨。”我们发现用的这个量词好,叫作“一犁春雨”。过去的诗人都是很了解农耕的,春天人们喜欢雨,并不是为了写诗抒情,而是因为在春雨中开始犁地,将会有收成、有希望。雨露降临滋润万物,后来就变成了一个比喻,形容对人的熏陶、教育也像春雨一样,这就叫春风化雨。《孟子·尽心上》里,“君子之所以教者五”,第一种就是“有如时雨化之者”,然后是“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这五者,是“君子之所以教也”。说白了,君子教化别人的方式,第一种是要像及时雨滋润大地那样,别人有需求,你就来了。有的时候,孩子们为什么不爱听教化?是因为他心里没需求,甚至他是抵触的。只有被人期待的时候,那个雨才叫及时雨,这才是君子的教育方式。

了解了“雨”字的造字原理以及演变过程以后,咱们回到节气里,看看雨水有什么特点。古人呢,对雨水的三候是这么概括的,“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什么叫“獭祭鱼”?最[13]早是出在《礼记·月令》里,“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水獭是两栖动物,能在水里,也能在岸上。它最喜欢吃鱼,捕到的鱼多,它就把鱼都排列在岸上,就好像是陈列祭祀一样。所以古人就说,当你看到那个水獭把捕来的鱼一条条排列在岸上,好像“拜祭”的时候,就是春天真的来了。你想呀,冰块消融了,鱼才能浮出水面,水獭抓的鱼多了,它才能把鱼排在那儿。再过五天,知时节的大雁开始感觉到天越来越热,就要飞回到塞北。至于说草木萌动,这个最容易理解,春雨下得多了,草木随着地上的阳气蒸腾,开始抽嫩芽了,大地欣欣向荣的景象不就开始出现了吗?

雨水节气,民间有好多习俗。在四川,到了雨水的时候,女婿女儿要回娘家,由姑爷给岳父岳母送礼,比如说送藤椅,上面缠着长长的红带子,这叫接寿,就是祝岳父岳母长命百岁。当然这个时候还会送“罐罐肉”,用猪蹄跟大豆、海带等炖好了,用红纸、红绳封上,给老人家送去。父母养了女儿不容易,借此表示一下感谢和敬意。大家现在可能会说家里面吃个炖菜、吃个肉,如今都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了。但是你要想,在物质不那么发达的时候,人们是借着节气表示心意的,所以这个女儿女婿扛着椅子、端着罐子回一趟门。临走的时候,岳父岳母给什么?要回赠雨伞,让他们回去这一路上能遮风挡雨、平平安安。我挺喜欢过去这些老理儿,因为它代表着人们对节令的重视,代表人们对于亲人的一种在意和祝福。

那么我们今天还有什么要注意的呢?有句话叫春捂秋冻,虽然说开始下雨了,但现在外面还是挺凉的,一早一晚还是不能脱棉衣的。俗话说得好,“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人想要平稳度过季节的转换,春天还得捂着点。雨水前后北方的冷空气活动还是挺频繁的,有的时候碰上寒凉天气,还真是雨夹雪一场一场的,你看这个词多美,叫“梨花雪”。阳气生发,冷热交替的时候,咱们老说“二八月乱穿衣”,能注意一点保暖的话,就能远离伤风感冒。[14]《黄帝内经》里边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也就是说春天万物都复苏了,人应该稍晚一点睡,但是要早起,经常到户外运动,别大跑大跳,要缓缓散步,让自己能够跟上天时调养身心。咱们现在一到春天就防流感,流感这东西越来越厉害了,还出现很多我们以前没见过的病菌。其实按中医的说法,任何一个季节更迭的时候,人都应该要顺应天时,让自己的整个机体跟着季节的变化有一次新的生发。也许这些老理儿里面藏着的就是中国人的科学。

当然,春天也是一个诗意盎然的季节。随着雨润万物,寒冷的天气逐渐远离,春风拂面,温暖的阳光普照大地,我们心里是不是开始有一些酥酥的愿望、一些美美的风景,随着我们张开的眼睛,逐渐都被唤醒了呢?干涸了一冬天,我们的思维、我们的神经、我们的皮肤似乎都太干燥了。那么雨水来了,让雨水滋养一切吧,大地开花了,我们的心里是不是也能开花呢?

惊蛰·春雷响,万物长

俗话说“春雷响,万物长”,意思是说春天到了,听见春雷有响动了,天气回暖了,万物开始萌芽生长。大家说,多快啊!一晃就到春天了。那些严寒季节躲在土底下或者石洞里蛰伏起来的动物,都被春雷惊着了,它们苏醒过来,慢慢舒展活动,往外走迎接春天。所以这个节气名字真生动,蛰虫惊而出走,就叫惊蛰。它是二十四节气中[15]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春已经浓了,生物都开始往外走了,咱们还是回到文字里,看看惊蛰的命名和它的节气文化吧。

关于惊蛰的节日解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边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农历二月春雷乍动,蛰伏在土壤里的小虫子都被惊醒,冬眠结束了,天时变了,蛰虫惊而出走。因为欢欣,生命动起来了。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形容惊蛰时候节气变化,他说:“促春遘[16](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遘”是什么?就是遇到的意思,时雨就是应时的好雨、春雨,所以这几句就是说,到了春意浓浓的仲春时节,春雨应时而降,春雷阵阵。“众蛰”,那些冬眠的各类昆虫,原来是藏着的,这个时候一下子惊了,开始往外走了,草木纵横滋长,舒展开来。小篆·惊

大家想想寒冬以后,一声惊雷唤醒万物,万物竞相生长,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当然我们今天讲文字,还得从最早造字的繁体字看。你看惊吓的惊(驚),繁体字上半部分是今天敬爱的“敬”,下面是什么?是“马”。《说文解字》解释说,“惊,马骇也”,也就是说“惊”原来是指马吓着了。我们今天经常说骇人听闻、惊涛骇浪、惊世骇俗,什么叫“骇”,你看这个“骇”字也从马。《说文解字》说:“骇,惊也。”“惊”跟“骇”两个字,都形容马突然吓着了、狂奔的样子。

你看有惊弓之鸟,这是鸟惊了;打草惊蛇,这是蛇惊了。惊天动地,天地也可以惊动,而人惊魂未定、宠辱不惊或胆战心惊,“惊”字可以说是从马而扩大到所有可知可感的内心。小篆·蛰

咱们再来看“蛰”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藏也,从虫,执声”。“蛰”是虫字底,各类昆虫冬眠时藏起来不动,保存体力,节约能量,熬过这个冬天再出去觅食,这种状态就叫“蛰”。段玉裁注解《说文》也说“凡虫之伏为蛰”,就是说“蛰”专门形容虫类藏起来的样子。

每一节气有三候,惊蛰的三候是“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华”就是开花的意思。“桃始华”就是桃花开始绽放[17]了,我们看得见,“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就是桃花开的时候一树一树粉红色的花,桃花在二月开始萌发,这时候当然还没有开到那么浪漫。“仓庚鸣”是什么?就是我们听得见,黄鹂鸟在这个时候开始叫了。《诗经》里写“仓庚于飞”、“有鸣仓庚”,其实都是说黄鹂鸟在这个时候开始叫了。“仓”的意思就是清,“庚”的意思就是新,此时此刻阳春清新之气蓬勃而来,听着清伶伶的小鸟叫声,人心多么欢[18]畅啊!你看《牡丹亭》里面,杜丽娘游园的时候,她说“闲凝眄兀生生燕语明如剪,听呖呖莺声溜的圆”。如果没有了这样的声音,怎么能像一个春天呢?再过五天“鹰化为鸠”,鹰本来是凶猛的大鸟,惊蛰前后动物都开始繁殖了,这个时候鹰悄悄躲起来养育后代了,而本来安静的鸠却开始鸣叫求偶了。大家没看到鹰,不知道它躲起来了,就觉得周围的鸠怎么一下多了起来,所以大家就说,鹰化为鸠了。你看多有意思,这个时候人是关心动物的。当然人们在春天更关心植物。你看春天是有花信的,惊蛰三候的花信,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我们可以期待姹紫嫣红开遍的满园春色了。

民间有一种说法,这个时候祭白虎,可以化解是非。吃梨、蒙鼓皮、打小人,都是这时候的一些讲究。

所谓祭白虎,就是在纸上画出白老虎,然后用生猪肉之类的东西抹在老虎的嘴上,告诉它充满油水了,就不能张嘴说人是非了。这样看来,其实自古而今,论人是非都是个毛病。

这时的天气还是乍暖还寒,春天有各种病菌,口干舌燥,容易咳嗽感冒。那怎么消咳呢?就是惊蛰吃梨,梨可以生吃,也可以蒸着吃、煮着吃,当然也可以榨汁,也可以煮水。

为什么要蒙鼓皮?我们现在打鼓的时候少了,因为没有那么多民间民俗,过去大家要一起闹个社火,舞个灯,舞个龙,咚咚咚要打鼓。往鼓上蒙皮这个季节,一定要在惊蛰。你想鼓声咚咚像什么?像春雷。惊蛰的时候最典型的天气是打雷。过去有人说“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也有说“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这个时候就是应该有惊雷的。那怎么解释呢?古人认为天上雷鸣,就是有一个拟人化的雷公,它乒乒乓乓在那儿敲鼓,所以这声音就越来越大。你还能在想象中描述这个雷神,应该是长着鸟喙、人身,还有大翅膀,一手持锤,另外一只手击打环绕周身的很多个鼓,就像一个人指挥一支鼓乐队一样,才会有咚咚的雷声。

那么惊蛰这一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有鼓这么一个乐器,也需要鼓舞人心,那就等着这个时节蒙鼓皮吧。当然从季节上来讲也合理,因为你想想看,寒冬的时候,动物的皮太硬;到了盛夏的时候,天降雨水,里面含的潮气太多,鼓声就发闷发沉。只有在春天水分是相当的,而天上又有雷声,把这个鼓给绷上,你想一想,这是多好的时节啊!甲骨文·雷金文·雷

说到天神打雷,咱们就顺带说说这个“雷”字。你看甲骨文和金文的“雷”写得特别有意思,是不是都像闪电,哗啦啦地穿过两个或者四个车轮子形状的东西?古人真聪明,他能把一种声音描绘成图形。造字之初,古人认为雷是跟着闪电来的,天神驾车,临空而过,接着轰隆隆的那个声音就来了,它是雷声,也是天神驾车过去、车轮子碾过的动静。哗哗的闪电就好像是天神甩着鞭子,然后是轰隆隆的轮子碾过去。这就是《淮南子》里面说的“电以为鞭策,雷以为车轮”,这样就把这个字是怎么回事给解释清楚了。

归根结底,民间蒙鼓皮的习惯,是人们不仅意识到百鸟百虫的生态与四季运行的规律,就连万物灵长的人类,也得顺天应物,也得听着天上的雷声耕耘地下的土地。所有生命的生发跟上春天才是这个时候的正理。

也许惊蛰是一个和春天结缘的好时光。我们都去看看自然,让自己有更多飞扬的理由,让自己遇到更多春天的诗意。扫一扫 听于丹老师讲节气节日

春分·忙趁东风放纸鸢

农历二月,“春雨惊春清谷天”,春分在这个时候到来了。在春天的六个节气中,春分刚好是一半。徐铉在诗里说:“仲春初四日,[19]春色正中分。”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春分”是个什么节气。“春”字,咱们在立春的时候已经说过了,它就是指一年四季中生机蓬勃的第一个季节,“春”字的整个字形就像一幅大地回春图。金文·春小篆·春[20]《公羊传·隐公元年》有云:“春者何?岁之始也。”什么是春天?“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希望都是随着开始的季节蓬蓬勃勃长起来的。那么从开始立了春,一点一点走到春浓处,就到了春分两半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三个月不正好九十天吗?正到一半的时候,春天[21]从中间分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春到一半时,我们来看看“分”的字形:甲骨文·分小篆·分《说文解字》解释说什么叫“分”呢?“分,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上面这个“八”的字形,不就是分两半了吗?下边是“刀”,也就是用刀把这个东西分成两半。那大家要说了,“八”现在是个数字,连小孩都知道这样一笔分开是“八”,它怎么能解作分开呢?甲骨文·八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