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珠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6 21:46:35

点击下载

作者:杨宏伟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珍贵的珠宝

珍贵的珠宝试读: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为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建设,特别是随着经济的腾飞,提出了中国文化复兴的伟大号召。当然,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多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风采。

中华文化就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而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文化,历史十分悠久,流传非常广泛,在世界上拥有巨大的影响,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的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的摇篮,也是推动整个世界始终发展的动力。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在200年前,中华文化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和现代思想。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文化最具博大性和包容性,所以世界各国都已经掀起中国文化热。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但是,当我们为中华文化而自豪时,也要正视其在近代衰微的历史。相对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来说,这仅仅是短暂的低潮,是喷薄前的力量积聚。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5000多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的文化纵深感,蕴含丰富的宝藏。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已经受到社会各界重视。这不但对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深远意义,而且对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护也是重要贡献。

特别是我国经过伟大的改革开放,已经开始崛起与复兴。但文化是立国之根,大国崛起最终体现在文化的繁荣发达上。特别是当今我国的大国和平崛起之路,必然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随着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增强,能够有力提升我们融入世界的步伐,推动我们为人类进步做出最大贡献。

为此,在有关部门和专家指导下,我们搜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作品。主要包括传统建筑艺术、千秋圣殿奇观、历来古景风采、古老历史遗产、昔日瑰宝工艺、绝美自然风景、丰富民俗文化、美好生活品质、国粹书画魅力、浩翰经典宝库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作品全景展现,纵横捭阖,故事讲述,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雅,格调温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和知识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在未来世界的舞台上,在中华复兴的绚丽梦乡,展现出具有龙飞凤舞的独特魅力。

天赐国宝——天然宝石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饰用宝石的古老国家之一,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早期。育玉品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宝石产地之一,宝石资源较为丰富,宝石种类繁多,并且有几千年的开采和利用的历史。在众多宝石中,最为贵重的是钻石。除此之外,我国其他天然宝石也较丰富,主要有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绿松石、碧玺、雨花石、翡翠、孔雀石、水晶、青金石、玛瑙、猫眼石等品种,各自不仅具有珍贵的价值,还蕴含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宝石之王——钻石

远古时代的黄金开采主要靠淘洗砂金,人们在淘金过程中偶尔发现了其中杂有一些闪光的石子,这些石子无论怎样淘洗都不磨损,这就是金刚石,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钻石。■ 天然金刚石

金刚之名,初见佛经,取义与金有关。《大藏法数》称:“跋折罗,华言金刚,此宝出于金中。”金刚的含义是坚固、锐利,能摧毁一切。■ 各种形状的钻石

文化是人类独特的标志,钻石具有独特的标志意义。自古以来,钻石一直被人类视为权力、威严、地位和富贵的象征。其坚不可摧、攻无不克、坚贞永恒和坚毅阳刚的品质,是人类永远追求的目标。它具有潜在的、巨大的文化价值。

在古老的传说中,钻石被人认为是天神降临时撒下的天水形成的,而钻石在梵文里是雷电的意思,所以人们又觉得钻石是由雷电所产生的,古代大多数人觉得钻石是陨落的星星的碎片,更有一部分人觉得那是天神的泪滴。

传说钻石的前世是一位勇猛无比的国王,他不仅出生纯洁,其平生所作所为光明磊落。当他在上帝的祭坛上焚身后,他的骨头便变成了一颗颗钻石的种子。

众神均前来劫夺,他们在匆忙逃走时从天上撒落下一些种子,这些种子就是蕴藏在高山、森林、江河中的坚硬、透明的金刚石。

我国的钻石文化历史悠久,如4件良渚文化和三星村文化发现的高度抛光的可以照出人影来的刚玉石斧,表明4000年前的古人很可能已经使用了金刚石粉末来加工这些刚玉斧头。而其中最早的记载见于公元前1005年,在古代为我国玉雕文化的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 黄色钻石《道德经》 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我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据说,早在公元前300年前,在皇帝的御座上就有钻石镶嵌。钻石晶莹剔透、高雅脱俗,象征着纯洁真实、忠诚勇敢、沉着冷静、安静自如、稳如泰山。从那时起,人们把钻石看成是高尚品质的标志。

早在春秋时期老子所著《道德经》中,就有了关于钻石的文字记载,称“金刚”,文中说:“金刚者不可损也……”

我国最早有关钻石的器物,如《列子·汤问》提到一种镶嵌有金刚石的辊铬之剑,和汉代“十洲记”提到的切玉刀也都镶有钻石。

切玉刀据说是天下最锋利的宝刃,也称“昆吾刀”。晋张华《博物志》记载:“《周书》曰:西域献火浣布,昆吾氏献切玉刀。火浣布污则烧之则洁,刀切玉如臈。”

自汉以后,我国古书多有钻石的记载。《南史·西夷传》中说,“呵罗单国于南北朝宋文帝无嘉七年,遣使献金刚指环”。

南朝学者刘道荟著的《晋起居注》第一次阐述了金刚石与黄金的关系,该书记载:

咸宁三年,敦煌上送金刚石,生金中,百淘不消,可以切玉。

就是说,金刚石出自黄金,来自印度,可以切玉,怎么淘洗都不会消减,或者说怎么使用都不会磨损。这段记载不仅表明金刚石在古代为我国玉雕文化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而且还包含了关于古代人类是如何发现金刚石的科学思想。陆游(1125年~1210年),南宋时期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钻石作为首饰是唐玄奘取经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

宋代陆游《忆山南》诗之二:“打球骏马千金买,切玉名刀万里来。”■ 黑色钻石

金元好问《赠嵩山侍者学诗》诗:“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所著药学著作,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药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 钻石戒指

钻石还有一名字叫“金刚钻”,最早出现在唐玄宗李隆基撰《唐六典》中:

赤麇皮、瑟瑟、赤畦、琥珀、白玉、金刚钻……大鹏砂出波斯及凉州。

明代包括李时珍在内的一些学者在研究金刚石时发现,金刚石不但可切割玉石,还能在玉器或瓷器上钻眼。如据《本草纲目》记载:“金刚石砂可钻玉补瓷,故谓之钻。”

大约在清代末年,金刚石就逐渐称为钻石了,其词义显然来自上述的“金刚钻”,两者在内涵和外延方面是相等的,即“金刚石”与“钻石”在含义上是一样的。

清朝道光年间,湖南西部农民在沅水流域淘金时先后在桃源、常德、黔阳一带发现了钻石。

与钻石相关的,有一个流传很久的蛇谷的故事。传说在一个山谷中,满地都是钻石,但是凡人是不可能轻易取到钻石的,因为有很多的巨蟒在守护着,就连看到巨蟒的目光都会死掉,更别说是取钻了。

有一个很有智慧的国王成功地取得了钻石,他利用镜子反光的原理让巨蟒都死在了自己的目光里。又把一些带着血腥的羊肉丢向山谷的钻石上,那样利用秃鹰捕食的时候抓住钻石飞向山顶的机会将秃鹰杀死,取得钻石。■ 翡翠镶钻石珠链

与此类似的,在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流传着一个辛巴达以肉喂鸟,借鸟取钻的故事:

辛巴达一个人本来过着神仙生活,但是他突然想去凡间走走,想体会一下凡人的世界,乘船任随风浪把他漂到了一个美丽的岛上。

当他走向溪谷的时候,看见了满地都是钻石,但是要想安全路过甚至拿钻石没有那么容易,因为有很多巨蟒守候着。

这时候他学着曾经听过的“蛇谷”故事中的办法,把自己裹在肉块里面,在正午时分秃鹰就会抓起这块肉,也就等于带领辛巴达离开了安全的地带。

他就是借用了采钻者的方法,他们会把一些牲畜的肉撕烂从山顶撒在钻石上,那样秃鹰就会抓起沾满血腥的钻石飞回山顶,采钻者这时候就可以吓走秃鹰得到钻石。

在古代,金刚石的磨工只有极少数工匠才能掌握。不同地区的各个工匠磨出的钻石各式各样,差别很大。所以磨好的很多成品并不完全理想。

至清代,钻石多被应用于王宫贵族的首饰中。钻石首饰基本分为耳饰、颈饰、手饰、足饰和服饰5个大类。

耳饰包括耳钉、耳环、耳线、耳坠。项饰包括项链、吊坠、项圈。手饰包括戒指、手镯、手链。足饰包括:脚链、脚环。服饰专指服装上的饰物,包括领花、领带夹、胸饰、袖扣。■ 翡翠钻石耳坠

如翡翠钻石珠链及耳坠一对,白色金属镶嵌,配镶钻石,粒径0.13厘米,链长43.1厘米,钻石与翡翠、白金交相辉映,殊为华贵。

再如翡翠镶钻石珠链,共用钻石3.8克拉,翡翠珠径仅0.35厘米至0.58厘米,翠色浓艳,钻色星光闪烁,精美异常。

而比较流行的戒指款式有翡翠卜方钻石戒指、翡翠蛋面钻石戒指、翡翠蟾蜍钻石戒指、翡翠卜方钻石及彩色钻石戒指等。阅读链接我国利用金刚石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我国使用现代探矿手段和方法真正开始大规模寻找和开采金刚石的历史只有100年左右。我国的金刚石探明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第十名左右,年产量20万克拉。我国于1965年先后在贵州省和山东省找到了金伯利岩和钻石原生矿床。1971年在辽宁省瓦房店找到了钻石原生矿床。目前仍在开采的两个钻石原生矿床分布于辽宁省瓦房店和山东省蒙阴地区。钻石砂矿则见于湖南省沅江流域,西藏、广西以及跨苏皖两省的郯庐断裂等地。辽宁省瓦房店、山东省蒙阴、湖南省沅江流域钻石都是金伯利岩型,但湖南省尚未找到原生矿。其中辽宁省的质量好,山东省的个头较大。

玫瑰石王——红宝石

红宝石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红宝石,是指颜色呈红色、粉红色的刚玉,它是刚玉的一种,又被称为玫瑰紫宝石,可见这种宝石的红色和玫瑰的红色有很大关系。

红宝石质地坚硬,硬度仅在钻石之下。而且这种血红色的红宝石最受人们珍爱,俗称“鸽血红”,这种几乎可称为深红色的、鲜艳的强烈色彩,更把红宝石的真面目表露得一览无余。它象征着高尚、爱情和仁爱。

相传,古代的武士在作战之前,有时会在身上割开一个小口,将一粒红宝石嵌入口内,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达到刀枪不入的目的。■ 红宝石

同时,由于红宝石弥漫着一股强烈的生气和浓艳的色彩,以前的人们认为它是不死鸟的化身,对其产生了热烈的幻想。而且传说左手戴一枚红宝石戒指或左胸戴一枚红宝石胸针就有化敌为友的魔力。■ 红宝石金牛鲜卑族 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其族源属东胡部落,兴起于大兴安岭山脉。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剌木伦河流域,曾归附东汉。匈奴西迁后仅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均并入鲜卑,势力逐渐强盛。

我国《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对红宝石的记载:“永昌郡博南县有光珠穴,出光珠。珠有黄珠、白珠、青珠、碧珠。”当时称其为“光珠”,表明在东汉时期就已辨识红、蓝宝石了。

而《后汉书·东夷列传》中称红宝石为“赤玉”,据记载,东汉时期,“扶余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两千里,本濊地也……出名马、赤玉、貂豽,大珠如酸枣”。

扶余的起源地位于松花江流域中心,辽宁省昌图县、吉林省洮南县以北直至黑龙江省双城县以南,都是其国土,国运长达800年之久。《后汉书·东夷列传》还记载:“挹娄,古肃慎之国也。在夫馀东北千余里,东濒大海,南与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极。地多山险,人形似夫余,而言语各异。有五谷、麻布,出赤玉、好貂。”

这里的“挹娄”是肃慎族系继“肃慎”称号后使用的第二个族称,从西汉至晋前后延续600余年,至5世纪后,改号“勿吉”。

在秦汉时期,挹娄的活动区域在辽宁东北部和吉林、黑龙江两省东半部及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内。南北朝时,挹娄势力开始衰落。《汉武帝内传》中描述红宝石称“火玉”:“戴九云夜光之冠,曳六出火玉之佩。”

唐人苏鹗在《杜阳杂编》中对“火玉”有着详尽的描述,而且这段描述颇具文学性:

武宗皇帝会昌元年,夫余国贡火玉三斗及松风石。火玉色赤,长半寸,上尖下圆。光照数十步,积之可以燃鼎,置之室内则不复挟纩,才人常用煎澄明酒。■ 红宝石饰品石榴石 我国古时称为“紫鸦乌”或“子牙乌”,是一组在青铜时代已经使用为宝石及研磨料的矿物。常见的石榴石主要为红色,但其颜色的种类十分广阔,包括红、橙、黄、绿、蓝、紫、棕、黑、粉红及透明。其中最罕见的是蓝石榴石。■ 红宝石簪子“半寸”约是所贡火玉宝物的最大尺寸,这样的尺寸,带红皮的软玉、红玛瑙、红色石榴石或是黑曜石可以轻易超过。

形状为“上尖下圆”,表明具备良好的结晶形态,所以不可能是没有单晶形态的带红皮的软玉、红玛瑙或黑曜石,也不可能是圆珠或近似圆珠形状的红色石榴石,只能是红宝石。“火玉三斗”表示至少有好几百枚,说明当时该种宝石的开采量不小。“光照数十步”说明该宝物具备比较突出的反光能力,但也不排除有夸张的成分。“积之可以燃鼎,置之室内则不复挟纩,才人常用煎澄明酒”,就是说可以用它来煮饭、取暖、酿酒,这些都是对该种宝石赤红似火颜色的一种形象化的比喻和想象而已。《旧唐书》记载:“渤海本粟末靺鞨,东穷海西、契丹,万岁通天中,度辽水,后乃建国。地方五千里,尽得扶余、沃沮、卞韩、朝鲜、海北诸地。”

这里是说,古代的扶余在唐以后成为粟末靺鞨的一部。而粟末靺鞨就是粟末水靺鞨,居住于松花江流域。粟末靺鞨与居住在今黑龙江流域的黑水靺鞨,在我国史书上统一称作“靺鞨”。

而在靺鞨居住地域,就盛产一种红色宝石,而且就以靺鞨族名命名。《本草纲目》中说“宝石红者,宋人谓之靺鞨”; 《丹铅总录》中也说“大如巨栗,中国谓之‘靺鞨’”。■ 红宝石首饰

宋代高似孙《纬略》引唐代《唐宝记》记载:“红靺鞨大如巨栗,赤烂若朱樱,视之如不可触,触之甚坚不可破。”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奈曼旗的辽代陈国公主墓中,发现了大量镶嵌素面红宝石的饰品。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玫瑰峰也发现有辽代贵族墓葬的素面红宝石。

这些发现说明:至少从辽代起,东北地区的红宝石就已得到开发。■ 故宫金瓯永固杯

明清两代,红、蓝宝石大量用于宫廷首饰,民间佩戴者也逐渐增多。著名的明代定陵发掘中,得到了大量的优质红、蓝宝石饰品。

清代著名的国宝金嵌珠宝金瓯永固杯上,镶有9枚红宝石。“金瓯永固”杯是皇帝每年元旦子时举行开笔仪式时的专用酒杯。夔龙状鼎耳,象鼻状鼎足,杯体满錾宝相花,并以珍珠、红宝石为花心。杯体一面錾刻“金瓯永固”4字。

慈禧太后极喜爱红宝石,其皇冠上有石榴瓣大小的红宝石。她死后,殉葬品中有红宝石朝珠一对,红宝石佛27尊,红宝石杏60枚,红宝石枣40枚,其他各种形状的红、蓝宝石首饰与小雕件3790件。

清代亲王与大臣等官衔以顶戴宝石种类区分。其中亲王与一品官为红宝石,蓝宝石是三品官的顶戴标记。

一种传说认为戴红宝石首饰的人会健康长寿、爱情美满、家庭和谐、发财致富;另一种传说认为左胸佩戴一枚红宝石胸饰或左手戴一枚红宝石戒指可以逢凶化吉、变敌为友。

山东省昌乐县发现一颗红、蓝宝石连生体,重67.5克拉,被称为“鸳鸯宝石”,称得上是世界罕见的奇迹。

另外,在黑龙江省东部牡丹江流域的穆棱和宁安两地的残积坡积砂矿中发现有红宝石和蓝宝石,其中的红宝石呈现紫红、玫瑰红、粉红等颜色,质地明净,透明度良好,呈不规则块状,最大的超过1克拉。阅读链接2000年,红色石榴石矿在玫瑰峰附近的哈拉哈河上游地区被发现。2001年,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刘嘉麒院士与他带领的火山科考队来此开启了阿尔山火山科学宝库和相关红宝石矿床研究的大门。哈拉哈河发源于阿尔山市的摩天岭北坡,属于黑龙江上游的额尔古纳河水系,但在地理位置上与嫩江流域完全接壤,与古代扶余国、挹娄国出产火玉的地理位置基本一致。

宝石奇葩——祖母绿

祖母绿被称为“绿宝石之王”,是相当贵重的宝石,其颜色浓艳,纯正而美丽,是其他绿色宝石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因其特有的绿色和独特的魅力,以及神奇的传说,从它被发现之日即深受人们的喜爱。■ 祖母绿原矿

一般说,好翠是艳绿、鲜绿等色调。而祖母绿则稍许深暗点儿,色调不带“倾向”,透明深邃,以青翠悦目的色调备受世人喜爱,被誉为五月诞生石,象征仁慈、信心、善良和永恒。

祖母绿很难找得到无瑕的宝石。实际上,可以说祖母绿宝石中一定多少有裂缝及内含物,其裂缝内含物种类之多之复杂,甚至被爱称为“花园”。陶宗仪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据说为晋代陶渊明后人,著作除《辍耕录》外,有收集金石碑刻、研究书法理论与历史的《书史会要》9卷,汇集汉魏至宋元时期名家作品617篇,编纂《说郛》100卷,为私家编集大型丛书较重要的一种。■ 祖母绿翡翠项链

祖母绿的历史和其他许多珍贵宝石一样,久远而丰富多彩,传说耶稣最后晚餐时所用的圣杯就是用祖母绿雕制成的。《圣经》中也提到了祖母绿,其《所罗门歌》称:

耶路撒冷的妇儿们,这是我的所爱,这是我的朋友!他的双手如同绿宝石装饰的金环。

据历史记载,早在6000多年前,市场上就有祖母绿出售。当时古巴比伦的妇女们特别喜欢佩用祖母绿饰物,被称为“绿色的石头”和“发光的石头”,还有人把它献于神话中的女神像前。

我国古代的祖母绿是从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的,汉语的“祖母绿”一词也是由波斯语翻译过来的。

元代陶宗仪的《辍耕录》中的“助木刺”,即指祖母绿。“祖母绿”之译法,最早见于明永乐年间,与郑和同下西洋的巩珍《西洋番国志》记载:“忽鲁谟厮国”条:“其处诸番宝物皆有,如祖母碧、祖母绿……”■ 祖母绿原石

与巩珍、郑和同下西洋的马欢所著《瀛涯胜揽》中《忽鲁谟斯国》记载:“此处各番宝货皆有,更有祖母碧、祖母喇。”

后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开始被译为祖母绿,并由此固定下来,后世相延。

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其百宝箱中就有祖母绿这种珍贵宝石:

杜十娘又命李甲打开第三只抽屉,箱内皆是荧光玉润的珍珠、钻石,无法估价,杜十娘拿出一串夜明玉珠,孙富早已惊呼:“不要扔了,不要扔了,这是千两银子也买不到的呀!”

杜十娘拉过李甲仔细看过:“若将此珠献给你家母亲大人,她可会拉我到身边,叫我一声‘儿媳’! ”

李甲顿足痛哭,悔恨交加,杜十娘又将珍珠抛入江内。再开抽屉,又是满满的一屉猫儿眼、祖母绿等奇珍异宝,李甲抱住十娘双腿,痛哭流涕:“十娘有此宝物,事情即可挽回!”郑和 (1371年~1433年),原名马三保,明朝伟大的航海家。1381年冬,明军进攻云南,10岁的马三保受宫成为太监,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他在靖难之变中,为朱棣立下战功。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并改名为“和”。■ 祖母绿宝石

另外,《明史·食货志》中也有记载:“世宗时,猫儿眼,祖母绿,无所不购。”

明嘉靖期间,胡侍《墅谈》中《祖母绿》记载:“祖母绿,即元人所谓助木剌也,出回回地面,其色深绿,其价极贵。”

弘治间宋诩《宋氏家规部》称祖母绿为“锁目绿”。

明、清两代帝王尤喜祖母绿。明朝皇帝把它视为同金绿猫眼一样珍贵,有“礼冠需猫睛、祖母绿”之说。明万历帝的玉带上镶有一特大祖母绿,明代十三陵的定陵发现大量宝石中也有不少是祖母绿。■ 祖母绿宝石

清代王朝的遗物中不乏珍贵的祖母绿宝石,如清代中期制成的“穿珠梅花”盆景中就装饰有3颗祖母绿及其他宝石300多颗。

该盆景全称为“银镀金累丝长方盆穿珠梅花盆景”,清造办处造,通高42厘米,盆高19.3厘米,盆径24厘米至18.5厘米。■ 祖母绿戒指

银镀金累丝长方形盆,盆口沿垂嵌米珠如意头形边,每个小如意头中又嵌红宝石。盆壁累丝地上饰烧蓝花叶纹和各式开光,烧蓝花叶上又嵌以翡翠、碧玺、红宝石做的果实、花卉等图案,开光内则以极细小的米珠、珊瑚珠和祖母绿等宝石珠编串成各式花卉图案。

盆上以珊瑚、天竹、梅花组成“齐眉祝寿”景致,银累丝点翠的山子上满嵌红、蓝、黄等各色宝石。山子后植蓝梅树、珊瑚树和天竹,梅树上以大珍珠、红宝石、蓝宝石穿成梅花,天竹为缠金丝干,点翠叶,顶端结红珊瑚珠果,纤秀华丽。

此盆景镂金错玉,穿珠垒银,遍铺宝石,特别是一树梅花珠光宝气,共用大珍珠64颗,红蓝宝石216颗,精雕细作,鬼斧神工,令人目眩。

清代人还能通过识别祖母绿的瑕疵,并据此对真假祖母绿进行鉴定,如《清秘藏》就提出:“祖母绿,一名助木绿,以内有蜻蜓翅光者算。”这蜻蜓翅即为后来所说的祖母绿的包裹体。如意 系指一种器物,其柄端作手指形,用以搔痒,可如人意,因而得名。也有柄端呈心字形的。以骨、角、竹、木、玉、石、铜、铁等制成,长1米左右,古时持以指划。近代的如意,长不过一二尺,其端多作芝形、云形,不过因其名吉祥,以供玩赏而已。《博物要览》也明确提出祖母绿“中有兔毫纹”者始为真品。如清宫祖母绿宝石,高1.26厘米,长1.9厘米,宽1.4厘米,重26.48克拉。祖母绿宝石翠绿色,玻璃光泽,采用阶式变型切磨技术成型。■ 镶矿石中的祖母绿

清朝末期,慈禧太后死后所盖的金丝锦被上除镶有大量珍珠和其他宝石外,也有两颗各重约5钱的祖母绿,可谓祖母绿中的珍品。阅读链接祖母绿往往与传奇乃至迷信的色彩联系在一起,所构成的祖母绿文化同样既丰富又迷人。祖母绿被人类发现开始,便被视为具有特殊的功能,它能驱鬼避邪,还可用来治疗许多疾病,如解毒退热\解除眼睛疲劳等。而恋人们则认为它具有揭示被爱者忠诚与否的魔力。它是一种具有魔力的宝石,它能显示“立下誓约的恋人是否保持真诚。恋人忠诚如昨,它就像春天的绿叶。要是情人变心,树叶也就枯萎凋零”。更神奇的是,据说祖母绿可使修行者具有预见能力,持有者在受骗时,祖母绿会改变颜色,发出危险的信号。总之,在祖母绿身上,往往弥漫着神秘的色彩,令人心动神往。

宝石之祖——绿松石

我国早在旧石器时期,人们就开始利用石质装饰物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新石器中晚期,出现了大量的石质工具、玉器和宝玉石工艺品,如用岫玉、绿松石等制成珠、环、坠、镯等。

绿松石简称“松石”,因其形似松球而且色近松绿而得名,而且绿松石颜色有差异,多呈天蓝色、淡蓝色、绿蓝色、绿色。

绿松石质地不很均匀,颜色有深有浅,甚至含浅色条纹、斑点以及褐黑色的铁线。致密程度也有较大差别,孔隙多者疏松,少则致密坚硬。抛光后具柔和的玻璃光泽至蜡状光泽。■ 商代绿松石牌饰

绿松石犹如上釉的瓷器为最优。如有不规则的铁线,则其品质就较差了。白色绿松石的价值较之蓝、绿色的要低。在块体中有铁质“黑线”的称为“铁线绿松石”。■ 绿松石扣串

如在河南省郑州大河村距今6500年至4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就有两枚绿松石鱼形饰物。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齐家文化遗址发现有嵌绿松石兽面玉璜,长36.6厘米,高6.7厘米,厚0.8厘米。玉料呈黛绿色,由和田墨玉制成,单面琢孔,璜呈弯月形,以减地手法镶嵌绿松石,留底构成兽面之轮廓。

上镶两圆绿松石为目,眼眶为璜之留底。山字形留底为嘴之外形,内镶不规则方形绿松石。四边留底为边框,孔为单面开孔,因长期佩戴孔已磨损为斜孔。此玉璜上镶嵌之绿松石彼此间可谓严丝合缝,密不透风。这样的工艺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产自湖北省鄂西北的绿松石,古称“荆州石”或“襄阳甸子”。湖北绿松石产量大,质量优。

如云盖山上的绿松石以山顶的云盖寺命名为“云盖寺绿松石”,是世界著名的我国松石雕刻艺术品的原石产地。此外。江苏、云南等地也发现有绿松石。■ 嵌绿松石饕餮纹罍

河南省偃师二里头为我国夏代都城所在地,在这里发现有绿松石龙形器,由2000余片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厘米至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 嵌绿松石饕餮纹牌

另外还有嵌绿松石铜牌饰、青铜错金嵌绿松石獏尊等。也均为夏朝时期的绿松石重要器物。

如夏代嵌绿松石饕餮纹牌饰,通高16.5厘米,宽11厘米,盾牌形。它是先铸好牌形框架,然后有数百枚方圆或不规则的绿松石粘嵌成突目兽面。

这件牌饰位于死者胸前,很可能是一件佩戴饰品。是发现最早也是最精美的镶嵌铜器,可以说它的发现开创了镶嵌铜器的先河。

商代妇好墓中发现有嵌绿松石象牙杯,杯身用中空的象牙根段制成,因料造型,颇具匠心。侈口薄唇,中腰微束,切地处略小于口。

通体分段雕刻精细的饕餮纹及变形夔纹,并嵌以绿松石,做头上尾下的夔形,加饰兽面和兽头,也嵌以绿松石,有上下对称的小圆榫将其与杯身连接。

形制和体积略同的嵌绿松石象牙杯共有两件。高30.5厘米,用象牙根段制成,形似现侈口薄唇,中腰微束。杯身一侧有与杯身等高的夔龙形把手,雕刻精细的花纹而且具有相当的装饰性,上下边口为两条素地宽边,中间由绿松石的条带间隔。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地区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是我国先民所创造的重要文化之一,神农氏时代结束以后,黄帝、尧、舜相继起来,一些传说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大致有迹象可寻,因之推想仰韶文化当是黄帝族的文化。■ 商代嵌绿松石兽面纹戈

戈是商周兵器中最常见的一种,古称“钩兵”,是用于钩杀的兵器。其长度根据攻守的需要而不同,所谓“攻国之兵令人欲短,守国之兵欲长”。

如商代嵌绿松石兽面纹戈,长40厘米,戈的援宽大而刃长,锋较尖,末端正背两面皆以绿松石镶嵌兽面纹;胡垂直,而且短;内呈弧形,上有一圆穿,末端正背两面皆浅刻兽面纹。

陕西省宝鸡市南郊益门村有两座春秋早期古墓,其中一座墓发现了大批金器、玉器、铁器、铜器,还有一些玛瑙、绿松石串饰。

其中绿松石串饰一组,共40件,均为自然石块状,不见明显加工痕迹,大小形状不一,均有钻孔。颜色比较均匀,娇艳柔媚,质地细腻、柔和,有斑点以及褐黑色的铁线,以翠绿、青绿色为主,间有墨绿色斑。最大者长3.8厘米,宽2.9厘米;最小者长0.7厘米,宽0.6厘米。■ 嵌绿松石铜带钩

另外,河南省汲县山彪镇发现的战国早期嵌绿松石云纹方豆,盖上为捉手,面做四方形。足扁平。通体饰云纹,杂嵌绿松石。汲县山彪镇为魏国墓地。还有发现于长清岗辛战国墓的一件铜丝镶绿松石盖豆,通高27.5厘米,口径18.5厘米。为礼器。涡纹 近似水涡,故谓涡纹。其特征是圆形,内圈沿边饰有旋转状弧线,中间为一小圆圈,似代表水隆起状,圆形旁边有五条半圆形的曲线,似水涡激起状。商代早期的涡纹是单个连续排列的,商代中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一般与龙纹、目纹、鸟纹、虎纹、蝉纹等相间排列。多用罍、鼎、斝、瓿的肩、腹部,它盛行于商周时代。

半球形盘,柄上粗下细,下承扁圆形足。盘上有覆钵形盖,盖上有扁平捉手,却置即为盘足。通体饰红铜丝与绿松石镶嵌而成的几何勾连雷纹。

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带扣是和带钩相合使用的,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玉等制成的。工艺技术相当考究。

有的除雕镂花纹外,还镶嵌绿松石,有的在铜或银上鎏金,有的在铜、铁上错金嵌银,即金银工艺。带钩起源于西周,战国至秦汉广为流行。魏晋南北朝时逐渐消失。

如湖南省长沙发现的战国金嵌绿松石铜带钩,长17.5厘米,宽0.2厘米。为腰带配件。钩身扁长,钩颈窄瘦,鸭形首。背部饰云纹金,镶嵌绿松石。■ 铜丝镶绿松石盖豆

秦汉时的墓中,开始发现有各种镇墓兽随葬,而且其中有些就镶嵌着绿松石。这种怪兽是青铜雕塑的神话中动物形象,为龙首、虎颈、虎身、虎尾、龟足,造型生动。

如镶绿松石怪兽,高0.48米,身上镶嵌有绿松石,并有浮雕凤鸟纹、龙纹、涡纹等图案。怪兽头上长有多枝利角,口吐长舌,面目可怖。在主体怪兽脊背上有一方座,座上支撑又一小型怪兽,小型怪兽口衔一龙,龙昂首,做挣扎状。■ 嵌绿松石花形金簪镂雕 亦称镂空、透雕。指在木、石、象牙、玉、陶瓷体等可以用来雕刻的材料上透雕出各种图案、花纹的一种技法。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上已有透雕圆孔为饰。汉代到魏晋时各式陶瓷香熏都有透雕纹饰。

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最为繁盛的时期,上面也经常用绿松石加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