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办你的农机合作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7 08:58:20

点击下载

作者:涂同明,胡继红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如何创办你的农机合作社

如何创办你的农机合作社试读:

编写说明

我国农村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以后,农机服务工作逐步走向市场化、社会化。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已由过去单一的村级农机队发展到现在的以农机大户为主体,包括农机作业服务队、农机作业(租赁)服务公司、农机作业协会、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在内的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已逐步认识到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而其最佳组织形式是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因此,开展创办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培训,对提高创办农机专业合作社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增强他们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能力,强化他们的科技示范作用,带动和服务广大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的内容,结合农机专业特点和农民的实际要求,首先帮助广大农机专业合作社创办者了解农机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然后详细解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有关法律条文,系统阐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设立、登记、组织机构、财务管理、扶持政策、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重点剖析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和防范风险,简要介绍农机合作社的质量与安全要点,并就当前农机化的关键技术进行全面介绍,本书还从不同角度选录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典型案例,便于农机合作社创办者学习借鉴。

本书文字简洁,内容丰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实用性强。作为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教材,同时可供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广大农机大户使用,也可作为农机管理人员、农机校师生的培训教材和参考用书。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整理、参考或引用了相关文献和技术资料的内容,也得到了著名农学专家高广金先生的指导,农机专家周立明先生审校了全书,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受水平所限,加上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11年10月第一章了解农机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一节农机产业特点一、农机业基础知识(一)农机产业的概念

农业机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及其初加工等相关农事活动的机械、设备。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农机产业是在种植业、渔业、畜牧业、林业、农村副业生产中应用各种产前、产中和产后动力机械和作业机械,开展服务的总称。农业机械的主导行业和主导产品有以下几种。(1)拖拉机行业。主导产品有轮式拖拉机、履带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多功能拖拉机。(2)内燃机行业。主导产品有各种型号的柴油机和汽油机。(3)耕作机械行业。主导产品有机引犁、耙、施耕机、膜压器,机引播种机、机动插秧机、中耕施肥机械、地膜覆盖机,农田基本建设机具,各种铲运机、翻斗运土机、开沟机等。(4)植保机械行业。主导产品有喷雾机、喷粉机、清洗机、隔膜泵和农用飞机等。(5)收获及场上作业机械行业。主导产品有联合收割机、机动脱粒机,割晒机、扬场机、种子精选机、谷物烘干机等。(6)排灌机械行业。主导产品有喷灌微灌滴灌机械、农用泵、农用水井钻机等。(7)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行业。主导产品有面粉机、榨油机、棉花加工机械、薯类加工机械、茶叶加工机械、碾米机、油料加工机械和电子色选机等。(8)畜牧及饲料加工行业。主导产品有各种饲料加工机械单机、饲料加工成套设备、草粉、草颗粒、草块加工设备、牧草收割机械、养鸡成套设备、剪毛机和刀片等。(9)农用运输行业。主导产品有三轮农用运输车、四轮农用运输车、农用拖车、农用挂浆机等等。(10)渔业机械行业。主导产品有增氧机、颗粒饲料机、织网机和水下清淤机。(11)林业机械行业。主导产品有营林机械、采运机械、人造板机械、木材加工机械、林业工具刃具和内燃机等。(12)拖拉机内燃机配附件行业。主导产品有各种拖拉机和内燃机的配附件,如机油泵、气缸垫、高压油泵、曲轴等。(13)农机修造行业。主导产品有汽车、内燃机、拖拉机、作业机具配件生产及修理业务。(二)农机名词解释(1)燃油耗油率。指内燃机在单位时间内发出单位功率所消耗的燃油量,以克/(马力·小时)为单位。是衡量内燃机燃料经济性的主要指标。农用内燃机的燃油消耗率,一般为:柴油机170~220克/(马力·小时),汽油机200~400克/(马力·小时)。(2)燃油消耗量(耗油量)。指内燃机在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燃油量,单位为升/小时。(3)标准亩。指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所完成工作量的基本计算单2位。一个标准亩就是在土壤比阻为0.5千克/厘米左右,耕深为12~22厘米的条件下,耕1亩熟地的工作量。其他各种不同的作业可用相应的换算系数折合成标准亩。折合系数是由各种作业生产率对标准条件下耕熟地生产率的比值来确定的。如钉齿耙地一遍,折合系数为0.1;圆盘耙耙地一遍,折合系数为0.3。复式作业时,折合系数应相加。如在标准条件下,犁带钉齿耙作业,折合系数为1+0.1=1.1。(4)标准亩耗油。指拖拉机完成一个标准亩作业均匀所耗用的主燃油(不包括起动汽油机耗用的汽油)数目,以千克计算。(5)标准亩成本。指拖拉机完成一个标准亩作业所支出的各种费用的总和,一般包括生产职员劳动报酬、油料费、维修费、大修提存、基本折旧及经营管理费等。(6)农业机械原值。原值是指购买和安装农业机械(设备)时所实际支付的金额,以及以后进行各项改造时所增加的价值的合计。具体按以下规定计算:一是购进的机械,按照实际支付的买价、包装费、运杂费和安装本钱等确定原值;二是自行制造的机械,按照制造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全部费用确定原值;三是其他单位投资转进的机械,按评估确认和合同、协议约定的价格确定原值;四是对原机构进行改造,按原有机械账面原价,加改造工程中所发生的净支出;五是接受馈赠的机械,按照同类机械的市场价格,或根据所提供的有关原始凭证计价,接受设备时发生的有关用度应计进原值。净值是原值扣除累计折旧后的余额。(7)农机总动力。指主要用于农、林、牧、渔业的各种动力机械的动力总和。包括耕作机械、排灌机械、收获机械、农用运输机械、植物保护机械、牧业机械、林业机械、渔业机械和其他农业机械(内燃机按引擎马力折成千瓦计算、电动机按功率折成千瓦计算)。不包括科学试验和教学等非农业生产的动力机械与作业机械。(8)农业机械化水平。指农业生产中使用机器设备作业的数目占总作业量的百分数,一般按作业项目分别计算。目前,常用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衡量农田机械化作业水平,也叫综合机械化水平。二、农业生产的特点

一是自然条件复杂,地区间差异很大;二是耕作制度和栽培方式复杂多样;三是水资源和降雨量的年际和季节间变化大,旱涝灾害多;四是地区间人文经济条件的差异;五是农户经营规模小,特别是在人口密集地区;六是农机化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少;七是人均农业资源量少,水土流失、沙漠化和农业污染严重;八是农、林、牧、副、渔业的服务领域广,技术种类多。三、农机作业的对象(1)农机的作业对象涉及无生命生产要素,如土壤、水、农药、肥料、塑料薄膜;涉及有机生命对象,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家畜家禽的饲养及其肉、皮、毛、蛋、奶、血等。(2)农机的作业场合不同,有田间、野外、道路、室内、场上、水上、航空等;作业的方式不同,有固定式、行走式、移动式,以及连续作业式、间歇作业式等。(3)农业动力使用不同,有人力牵引并驱动型,人力牵引、动力驱动型、水力或风力驱动、拖拉机配套(牵引、悬挂、半悬挂等)式、手扶自走式、乘坐自走式、固定动力机配套式,人力携带式(手提、背负、两人抬等)等。四、农机产业的特征(1)农机种类和品种多样化。据统计,我国农机工业产品有14大类、95小类,3 000多个产品。有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全过程生产需要的各种动力及配套机具;有适应南方水田生产的拖拉机、机耕船、耕耘机、收割机;有适应北方旱地生产的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有适应山区农业生产的小动力及配套农具;有适应一年一熟制和一年多熟制的农机具等。(2)农机的技术难度和大小反差很大。农机技术当属收获机械最复杂。收获机械有谷物、玉米、油菜、棉花、薯类、甜菜、花生、甘蔗、麻类、蔬菜、果类、采茶和芦苇收获机械等。不同作物的收获机械分别采用切割、碾轧、挖掘、采摘、摇振、激振以及抽吸等方式来收取各种作物的种子、果实、茎叶、根茎等不同部位,然后用打击、揉搓、梳刷、碾压等原理来脱粒加工;用尺寸、形状、比重、表面光滑度等特征差异和气流飘浮特性的差异进行分离、清选和分级;用碾轧、切削等原理清理收取物。当今最大的机械莫过于大型喷灌机,半径长达415米,如同巨龙,由动力机、水泵、管道、喷头、行走机构、控制系统等组合起来的喷灌机具。与微型喷灌机射程半径1.5~2.0米相比,反差270多倍。我国生产的大型轴流泵口径为1.6~4.5米,单机流量8~60米/秒,配套动力800~6 000千瓦。主要参数反差2.8~7.5倍。(3)农业使用要求可靠性高,适应性强。农机的作业场合、工况环境、技术精准要求等都直接关系到作业适时性,它是农机化生产一个重要的经济评价参数。同一作业,完成日期不同,效果差异甚大,“春争日,夏争时”,播种及收获作业对适时性要求最为敏感。如播种小麦在最佳时期,小麦分蘖多,可安全过冬,反之则影响次年产量;谷物收获最佳时期是成熟度合适,籽粒泡满,若提前或延迟收获,则产量与质量均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适时播种期和收获期北方为10~20天,南方则要求更严,不超过15天。在作业适时期,机械不适应作业的工况环境或机械本身质量不可靠出故障延期,就意味着收益的降低。目前我国农机产品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只及国外同类产品的1/3~1/2。(4)农机科研周期长,投入大。农业生产中,种植业、林业、渔业的开垦、种植、营林都受季节性影响,农机研制经过设计、试制、性能试验、生产试验、推广示范等步骤才能用到生产中去;生产试验和推广示范都受农业季节性制约,错过生产的季节性,只能等下一个年度再进行,所以,一种新机型的诞生,一般需要经过3~5年,有的甚至更长。因此农机科研周期长,消耗的物力和人力多。(5)农机产品要与农业新技术同步发展。当今,集约化可持续农业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技术路线。新世纪新一代农机产品必须从节约农业资源、减少或避免农业污染、生产绿色食品和创建科学的生态农业入手,研制一套适应可持续农业技术发展的成套机具。这套农业装备重点包括:一是提高土壤可耕性和减少土壤污染的新型耕作植保机具;二是开发节约与合理施用淡水、化肥、农药和种苗等农业资源的新型农业装备;三是提高复种指数有效利用热资源的间作套种机具;四是开发设施农业技术与设备;五是开发自然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技术与装备;六是发展精准农业技术与设备。第二节农机化发展的现状一、发展农机化的意义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关键阶段,迫切要求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由依赖人畜力和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现代农业装备转变。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最根本的是要实现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农机化生产是运用农机装备进行农业生产的具体过程,是农机化的实现形式,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和重要标志。发展农机化生产是农机化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落脚点,对实现劳动过程机械化起着决定性作用。加快农机化生产,提高农机化水平,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已成为农民的迫切愿望、时代的强烈要求、历史的客观必然。(1)发展农机化生产是促进先进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的主要载体。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为前提。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农机化最终体现在农机化生产的水平上,农机化生产通过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组织和个人,运用现代农业装备,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等全过程作业服务,实现现代装备、人员、技术的集成运用。农机化生产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限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技术要求,是先进农业技术运用的重要载体。深耕深松、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精量播种、高效收获等现代技术的推广应用,只有通过开展农机作业服务,借助机械的动力、精准度和速度才能实现。农业生产中的抗旱排涝、大规模的病虫害防治等都需要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的实施。目前,我国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生产手段依然落后,农业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迫切需要发展机械化生产,促进生物、工程、信息、环境等技术的集成化,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步伐。(2)发展农机化生产是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有力支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我国农村劳动力已由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由绝对过剩向相对过剩乃至结构性短缺转变。一些地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趋势明显,一些新生代农民更是不想种地,不会种地,留在农村务农的也需要体面劳动。农民对农机作业服务的旺盛需求从粮食作物全面拓展到经济作物、林果业、畜牧业、渔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生产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影响农民生产意愿进而影响到大宗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因素。近年农民种植冬闲油菜的积极性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强度大、效益低。河南省在2 000多万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粮食生产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湖南的一些地方将单季稻恢复为双季稻种植,机械化生产水平快速提高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据专家测算,目前农机化对增加粮食产量的贡献率达到20%。农机化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措施之一,仅实施深耕深松作业一项就可增产粮食25亿千克。水稻、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可实现每亩增产减损53千克、37千克、72千克。因此,发展农机化是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发展的现实选择。(3)发展农机化生产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农机化生产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业富裕劳动力多形式、多层次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在北方主要小麦产区,由于联合收获机替代了劳动力,近些年在“三夏”农忙季节,已经看不到农民工“返乡潮”,做到了“人不回,田不荒,粮食安全进粮仓”。推进农机化生产,可以解决特色农业发展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开展只有机械才能进行的分级、贮藏、加工等作业,能够进一步提高作业质量和产品质量,实现产业增值增效,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发展农机化生产,可以有效提高机具利用率,增加农民经营农机的收入,成为农民致富的一条金路子。“轮子动起来,钞票赚进来”。2009年全国农机经营总收入3 800亿元,参加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53.2万台,每台平均作业820亩,每台平均纯收入9 500元。(4)发展农机化生产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农机化生产的发展,对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干旱地区进行少耕、免耕、秸秆覆盖、直接播种等机械化作业,在不降低产量前提下,可以增加土壤蓄水量16%~19%,增加土壤有机质0.03%~0.06%,每公顷节约用水600立方米,减少风蚀(农田间扬沙)60%,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相同的施肥量,用机械深施基肥作业可增产5%~10%,而在保持产量相同的情况下,可节约肥料20%。再如通过开展高效施药机械化作业,减少无效雾滴的数量,提高雾滴的附着率,减少雾滴的漂移,农药的有效利用率可比传统施药方法提高20%~30%。精量播种、化肥深施、节水灌溉、高效植保等农机化生产作业,可有效达到节种、节肥、节药、节水、节能的目的。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和农村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也需要机械作业作支撑。(5)发展农机化生产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必由之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必然要求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农机化生产的发展过程很大程度上也是造就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根据调查,活跃在农村的4 000多万农机手,大多是有相对较高文化素质和较好身体素质的中青年农民,其中的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负责人懂农艺技术,会操作机械,善于经营,是新型农民的代表。可以说,将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以农机手为代表的、以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导的新型职业农民。随着农机化生产的不断推进,将涌现更多的农机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能手,催生更多种植大户、养殖大户,造就更多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二、农机化发展的作用

农机化生产不断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农机化加快发展的过程,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1)支持了农业丰产丰收。农机作业可以提高耕作质量,完成人畜力无法完成的作业,争抢农时,进而延长生长期,确保适时有效播种、收获,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农机化生产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加快了农业生产进度,改变了过去丰产而不丰收的难题。现在,一个农户从收到种一般只需二三个小时,小麦主产区县域内的收割时间由半个月缩短为一周左右,赢得了宝贵的农时,奠定了丰产的基础。与人工相比,联合收割机作业可降低粮食损失5%~8%,一年可节约小麦遗撒12.5亿千克左右。2009年小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9%,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4.9%,玉米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5.8%,机械化生产在稳粮增收中的作用凸显。(2)推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机化生产的不断推进,带动了农机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维修及零配件供应以及农机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农机中介组织、经纪人队伍迅速壮大,逐步形成了一条以农机作业为支柱的产业链,推动了农机化服务业的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形式上不断进行创新,涌现出了农机大户、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作业公司等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呈现多样化发展格局。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开展订单服务、租赁服务、承包服务和跨区作业,采取集团承包、“一条龙服务”、代耕代种和“场县共建”等服务方式,为农户提供全过程、系列化服务,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3)促进了农民增收。目前进入非农产业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已达2.1亿人,农机化生产把劳动力从繁忙季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为劳动力稳定转移创造了条件,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门路。农机化生产有效地发挥了农村人才作用,吸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通过从事农机服务增加了收入,依靠农机作业服务致富。2009年,农机作业服务总收入3 425亿元,是2000年的2.06倍,人均所得达0.71万元,农机作业服务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2000~2009年的10年间,跨区作业共为农民增收节支近1 500亿元。三、农机化发展的经验

近年来,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紧紧围绕粮食主产区、主要农作物、重要农时季节和关键生产环节,以农机跨区作业、社会化服务为抓手,探索出了一条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益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稳定农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开辟了我国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机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的现实途径,大幅度地扩大了农机应用范围,提高了农机投资回报率,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1)坚持政策扶持,调动农民积极性。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由2004年的7 000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55亿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热情。出台了对从事田间作业的拖拉机免征养路费、对农机作业服务和农机维修免征所得税,对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和运送联合收割机(包括插秧机)的车辆免收道路通行费等政策,大大降低了农机生产的成本。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示范、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秸秆还田、优粮工程现代农机装备推进等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全国农机化生产发展。2010年,国务院决定开展“土壤有机质和农机深松作业补贴”,进一步调动农民使用农机的积极性,加速农机化生产的发展。(2)坚持市场引导,推动产业化经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提高机具利用率为手段,积极组织、引导农机大户和服务组织开展以跨区作业为主要形式的服务,满足农民和农业生产的需求。农机化生产的范围、作业领域不断扩展,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作业环节由机收向机耕、机播、机插、植保、秸秆还田等发展,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拓展;服务范围由产中的作业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延伸,承包经营、订单作业、“一条龙”服务等作业模式不断创新,带动了农机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维修及配件供应等产业的发展,大大推进了农机化生产的市场化、标准化、系列化、专业化、产业化,逐渐形成了以农机化生产为中心的产业链条。(3)坚持行政推动,强化组织指导。各地始终把农机化生产组织推动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提早筹划,精心准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着力抓指导推动,农业部制定了《全国农业机械化生产月历》和《农业机械化生产信息报送制度》,免费印发《跨区作业证》,及时组织“三夏”小麦跨区机收启动仪式等一系列重大标志性活动,加强全国农机化生产的组织和管理。各地通过发布公告、作业指南、致机手的一封信等形式,宣传政策,指导农民和机手有效地开展农机化生产。着力强化部门协调,与公安、交通、发展改革、石油、石化、物价等部门一道共同解决作业中油料供应、机具维修、市场管理等工作,营造良好的生产环境。着力加强信息引导,作业高峰期农业部和河南、安徽、江苏、陕西等省积极利用网络、电话、手机短信、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介及时发布天气、道路通行、作业供需和维修服务等相关信息,引导机具合理、有序、有效流动。着力强化服务,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专门开通了“跨区作业服务直通车”,搭建供需对接平台;部分省农机信息网站开辟了专门的技术服务和信息交流专栏。各地通过设立接待站、出动流动加油车、派出维修服务分队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作业服务保障工作,为农机化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坚持典型带动,培植市场主体。各地结合实际,以扶持、指导和服务典型为抓手,抓重点、重点抓,积极培育各种形式的农机大户、专业合作社、农机协会、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认真总结推广成功做法及经验,由点带面,推动农机化生产主体的发展壮大,提高了农机化生产组织化、规模化、社会化水平。河南等省以省政府名义召开农机服务组织建设现场会,表彰农机专业合作社典型。山西、陕西、山东、江苏、湖北、贵州、宁波等省市出台了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湖北、江西、江苏等省先后组织了“十佳农机合作社”的评比表彰活动,激励并带动了一大批农机户和农机服务组织向农机合作社发展。湖北省对农机大户、合作组织的概念、性质、形式、分类、标准、作用和促进措施进行了梳理规范,根据农机大户的规模及效益分省、地、县三级授牌,树立典型,并总结推广,有效地促进了全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5)坚持重点突破,带动全面发展。各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着力突破薄弱环节,解决主要作物的机械化生产问题;通过平原地区率先发展,辐射带动、示范引领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狠抓关键农时的机械化作业服务,带动全年的机械化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各地在坚持巩固提高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水平的同时,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因地制宜逐步推动经济作物、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化,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服务农业生产,农机化生产得到了全面发展。(6)坚持依法管理,规范生产秩序。《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为农机化生产的发展和管理奠定了法制基础,明确了有关措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建立健全了农机生产、销售、维修、使用操作、事故处理、监督管理等有关制度,构建了统一完整的农机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为农机化生产管理提供了法制保障。农业部先后制定了《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管理办法》、《农机维修管理规定》等8个部门规章,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制定了农机化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涉及农机管理、鉴定、推广、监理、维修、培训等方面内容,基本构建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农机化法规体系。农业部还制定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农机社会化服务作业合同(范本)》和《农机维修合同(范本)》等规范性文件,促进供需有效衔接,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四、农机化发展的成绩

当前,我国农机化发展已跨入中级发展阶段,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依赖人畜力为主,向依赖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机械化生产方式将占据主导地位,农民对农机作业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生产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农机作业市场潜力巨大,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持续优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1)农机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0年底,全国农机总动力达9.2亿千瓦,比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前的2003年增长52.3%。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及薄弱环节农机增长迅速,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384万台,是2003年的3.95倍,年均增长21.7%;水稻插秧机、玉米收获机分别达33万台、13万台,分别是2003年的5.6倍、31.7倍,年均增长分别达27.7%和63.8%。水稻机械种植水平由2003年的6%提高到2010年的20%以上,水稻机收水平从23%提高到60%以上。“十一五”期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年均增幅超过3%,而2003年以前只有0.5%。据农业部统计,2010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52%,比上年提高3%。(2)农机补贴政策连年增加。农机购置补贴是强农惠农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补贴投入不断加大。中央安排的资金,从2004年的7 000万元起步,到2008年的40亿元,再到2009年的130亿元,大约占农机工业总产值2 000亿元的6.5%。实施范围扩大到全国所有的农牧业县(场),补贴机具种类范围由上年的9大类18小类50个品目扩展到12大类38小类的128个品目,覆盖所有农牧渔业生产急需的关键环节的农机,对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09年农机工业总量指标继续增长,主要产品产量保持20%左右的增幅。(3)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效益稳步增长。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一家一户发展农机化非常不经济。广大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出了以农机跨区收获小麦为代表的社会化服务模式,把农机与分散的农户联系起来,把机械化生产和家庭承包经营结合起来,促进了农机的共同利用,提高了农机经营效益。2006年夏季,全国共投入小麦联合收割机39.2万台,完成小麦机收超过3.2亿亩,每天最高收获面积达到1 600万亩。目前,农机跨区作业领域正由机械收获小麦向机械收获水稻、油菜、玉米和机械耕地、机械播种、机械插秧等项目拓展。与此同时,农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也逐渐提高,农机合作社、农机协会和股份制公司等新型服务组织不断涌现,以跨区作业为品牌和关键农时季节为主战场的农机服务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4)农机化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力度加大。近年来,国家对农机化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制开发的扶持力度很大,“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直接投入的农机化科技攻关资金超过1.4亿元。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装备和关键技术日趋成熟,油菜、牧草、甘蔗收获机械技术的创新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2006年,水稻机插秧技术在水稻主产区推广面积达3 000万亩,比2005年增加1 000万亩。此外,玉米、大豆、棉花、马铃薯、油菜、甘蔗、牧草生产等机械化技术、机械化旱作节水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农机化技术已被农业部确定为重点推广的先进适用技术。(5)农民和农机户对发展农机化的需求旺盛。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人员迅速向非农产业转移,2004年以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年均减少1 200多万人,劳动力成本逐年上涨,农民和农业生产对机械化作业的依赖性显著增强。另一方面,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劳动观念的转变,农民要求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愿望强烈,可以预见,我国农机作业的市场需求将呈现刚性增长态势,“农机热”将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持续下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已经成为农机投资的主体,2006年,我国农村农机户近3 360万户,乡村农机人员达4 100多万人,农机销售、作业和维修市场等三类服务的经营收入达到2 829亿元,经营农机已经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6)农机化技术支撑和装备制造体系日渐强大。近年来,农机行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主动顺应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和现代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研究和开发,重点加强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装备攻关,支持优势经济作物、畜牧产品和设施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使农机化技术的部分“瓶颈”环节和系统组装集成问题得到解决。中国农机工业体系基本形成,已经跻身世界农机生产大国行列,能够提供适应我国农业生产要求、质量较为可靠的农机产品。民营企业发展成为农机制造业的主导力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产品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企业效益得到明显改善。2006年,规模以上农机工业企业总产值1 316.7亿元,同比增长25%。农机制造企业的壮大,为农机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装备支持。第三节农机化发展的问题一、农机化发展中的制约因素(1)农机经营规模小。没有一定的规模经营,就谈不上效益,这是一条众所周知的经济法则。农机化也不可能例外,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将始终是制约农机化发展的重要障碍。比如说,你一亩地,我三分田,你要种这,我要种那,你要收割,我要播种,你要灌溉,我要放水,连路都没有,你说农机怎样下田作业?若能将适当规模的土地统一起来,同时进行一种农机作业,那就会大大降低成本了。研究规模经营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土地流转问题,承包者承包权长久不变,但是经营权可进行科学合理流转,这样才能规模经营推进农机化。再就是品种统一问题,一个品种成熟早,一个品种成熟晚,要搞农机化也很难。如果一大片田地都是同一个品种,那么这个问题就简单多了。就拿畜牧业来说,只有成规模养猪、养鸡,才能真正实现机械化,经营效益才会显著。(2)农机作业成本提高。马克思早就说过:“只有在机器的价值和它所代替的劳动力的价值之间存在差额的情况下,才会使用机器。”按照这一经济原理,一旦农机作业价格低于人畜力作业价格,农机比人工在经济上、时效上、质量上综合考虑更划算的时候,农业生产就具备了普遍采用农机作业的经济前提。农机化的发展,受到自然、经济、社会、技术装备和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但是核心的问题还是一个经济的问题,没有好的效益,再先进的农机也推广不开。(3)农机适应性的难题。一是农机对地形块的适应性要求。二是农机对作物的适应性要求。三是农机对区域性的适应性要求,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技术条件不同,全国农机化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四是农机对品种和栽培制度的适应性要求。(4)农机利用率不高。购买农业机械,有个利用率的问题。如果购买农机是用来商品化服务的,那么这个问题就好解决。如果不是用来搞商品化服务赚钱的,只是自己一家用,尽管政府补贴了10%,或者30%,甚至60%,那么自己还要掏90%, 70%, 40%。如果利用率不高,在当前农村经济状况下,农民购置农机要算到买农机比养牛种田更合算,才会有更高的搞机械化的积极性。二、农机化发展面临的困难(1)发展不平衡,平原和丘陵地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机耕与机播、机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2)配套基础设施不适应,机耕道、场库棚、维修网点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机具的使用效率。(3)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安全监管、技术推广、信息服务、教育培训、质量监督服务能力亟待增强。(4)作业市场不规范,拦机截机、作业质量纠纷、地方保护、中介乱收费时有发生。这些问题是农机化生产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需要通过不懈努力认真加以解决。三、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1)农机化整体水平较低。农机化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主要农作物播种环节的机械化水平较低,导致农机化的整体水平不高。在农业机械等方面,小型拖拉机多、高性能动力机械少,主机多、配套机具少。农机功能单一,利用效率很低,作业效率也不高。我国1台拖拉机所能承担的作业项目平均不到1.5种,而发达国家多采用复式作业,1台拖拉机能同时高质量完成几项作业。我国机械化生产主要集中在粮食生产方面,在三大粮食作物中,除小麦的机播和机收水平相对较高外,水稻栽植和收获及玉米机收水平还很低。(2)农机产品质量不高。我国农机工业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品种不全,除少数机种外,普遍存在可靠性较差的问题,与国外产品有很大差距,农民对国产农机产品的评价是“能用,爱坏,常修”。我国农机企业多而散,规模小,缺乏技术创新动力和科研开发能力,农机产品处于低水平恶性竞争状态,制约了农机工业的发展。目前,国内使用的牧草种植收获机械、饲草饲料青贮机械、设施农业机械、特色农产品采摘和加工包装机械等新型适用的高性能、多功能、高价值农机,大多需要从国外进口。(3)农机使用成本效益比不高。目前我国农机的使用成本普遍偏高,直接影响了农机化发展。一是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相比,农机价格相对较高。二是农用柴油价格较高,农机作业服务成本增加。三是农机户税费负担增加。四是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缓慢,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乡镇农机公益性服务能力薄弱,技术服务和管理服务跟不上,直接影响购机户农机利用率和作业效益。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仍是今后农机化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4)农机化投入不足。尽管中央财政对农机购置补贴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与农民实际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实施购机补贴政策的地区,享受补贴的农民只占申请补贴农民的几十分之一。同时,农村机耕道路和标准化农田建设滞后,农机化推广示范专项经费投入不足,许多农机化新技术难以大面积示范推广。农机科研、开发、制造能力弱,政府投入少,大部分科研生产部门已转产,新技术、新机具发展缓慢,满足不了当代农业生产的需要。(5)农机农艺融合有待加强。其核心问题是要研究解决作物品种适合农机作业要求,农机农技技术要相互适应。农机农艺融合在理念上、技术上和机制上都存在诸多问题,成为影响农机化向更高层次迈进的主要问题。第四节农机化发展的举措一、农机化发展的目标(1)总体目标。到2015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0%;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5%,粮食作物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棉油糖等作物田间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养殖业、林果业、渔业、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协调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广泛开展,对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2)到2020年,主要作物机械化发展目标。小麦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并保持在90%以上,收获机械实现升级换代,跨区作业水平进一步提升;水稻育插秧机械化作业广泛应用,种植环节机械化水平由目前的16%提高到50%,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由目前的56%提高到80%,水稻生产机械化基本实现;玉米收获机械化问题得到解决,机收水平由目前的17.6%提高到50%左右,主产区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马铃薯生产机械化体系基本成熟,机种、机收水平均由目前的10%提高到30%以上;棉花收获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新疆棉花收获基本实现机械化,全国棉花机收水平由目前的2%提高到20%以上;油菜播种、收获机械化取得突破,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新品种广泛应用,机播水平由目前的11%提高到15%,机收水平由目前的8%提高到20%以上;茶园耕整、种植、管理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机械采摘水平由目前的不到10%达到40%,基本实现由人工生产方式向机械化生产方式的转变;牧草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60%,人工草场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牧草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二、农机化发展的关系(1)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农机化生产发展速度体现为作业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即是“快”;发展质量、效益体现的是作业质量、能力提高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增加,即是“好”。发展农机化生产速度是基础,质量是保证,效益是目的。农机化生产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满足农民对农机化的迫切需要,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才能进一步调动各方面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但是,单纯追求发展速度,忽视作业质量,势必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益下降,将影响农机化生产持续发展。农机化生产只有做到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相协调相统一,才能又快又好地发展。(2)农机与农艺的关系。农机、农艺是农业生产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农机化生产不是简单地进行机械作业,要以配套的栽培技术为基础,进行规模化、标准化和精准化作业,才能达到高产高效;先进的农艺措施也需要农机化生产得以实现,才能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过程涉及品种选育、栽培模式确定、机具选择、植保和大田管理等诸多环节,只有农机和农艺配套,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集成应用,提高作业质量和水平,才能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3)发展生产与保障安全的关系。“十年致富奔小康,一场事故全泡汤。”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促进生产,安全与生产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推进农机化生产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农机的监督管理,保障农机化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农机化主管部门应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切实履行安全监管职责,保护农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创建平安农机。(4)行政推动与市场引导的关系。发展农机化生产必须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并重。要发挥市场主导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提高机具利用率为手段,按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使机械化生产保持强大持久的动力和活力。但农机化生产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证农民用好农机、用出效益,必须有政府的指导、扶持和服务,特别是完善公共服务作为保障。政府及农机化管理部门要主动承担农机安全监管、质量监督、技术推广和培训、市场秩序维护、应急服务等市场做不好和做不了的事,不断创新农机化财政、金融、保险、作业补贴、燃油保障等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在机耕道路、场库棚、维修站建设等方面的投资扶持,改善农机作业通行和保养维修条件,引导和推动农机化生产发展。要把安全监管、推广培训、试验鉴定、质量监督、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培育规模作业市场,规范市场秩序,建立促进农机化生产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三、农机化发展的对策(1)建立财政补贴和信贷扶持为主要内容的资金保障体系。对农机化采取必要的扶持措施,是农业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符合公共财政的发展方向,也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则。我国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不高,资金不足,需要国家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一是财政补贴措施,实施购机补贴是促进农机化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进一步完善补贴办法和补贴机制,扩大农机补贴的范围和规模,改进补贴方式,加大补贴力度。二是信贷扶持措施,针对目前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企业资金短缺、银行贷款困难的问题,充分利用金融政策扶持农机化发展的机制,通过银行信贷为农机制造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或技术改造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为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种粮大户更新旧农具,购置更为先进、引领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的新型农机提供低息、贴息贷款和保险担保政策。(2)建立政府农机部门为引导、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组织保障体系。积极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机服务信息网络。农机合作是适应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有效形式,它不仅可以提高农机的有效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还可以解决家家买农机、重复购置、资源浪费等问题。一是扶持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农机作业大户、公司和专业协会等组织,培育壮大机械化生产服务主体,利用机械装备和技术优势扩大经营规模。二是完善跨区作业,创新服务模式,减免跨区作业交通和有偿服务的各种税费,提供一定的燃油补贴和开辟跨区服务的绿色通道,多方面降低作业成本;增加人员培训的补贴资金,强化培养,全方位提高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和经纪人经营管理能力。三是各地农机主管部门要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打击随意“拦机,截机”行为,提高服务质量,维护好市场秩序,建立农机化的信息搜集、整理、发布制度,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免费提供信息服务。(3)建立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保障体系。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建立行政驱动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新型运行机制。农机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和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代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必须通过农业推广、通过教育和培训农民,为农民所用,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在农机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民素质的高低构成了发展农机化的内在因素,它直接影响农机的功能是否能够得以充分展现。农机的技术经济指标构成了发展农机化的外在因素,它的质量、性能、维修等又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效益,决定投资的兴趣。农机化技术培训与推广部门应将推广和培训的内容拓宽,有意识地将提高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贯穿于推广的过程之中,帮助农民较为全面地了解现代农业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开阔视野,加强农机化标准和质量体系建设,促进农机产品性能、作业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四、农机化发展的措施(1)强化政府部门引导服务和调控职能。目前农机购置补贴是推进农机化快速健康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产业促进政策。政府通过购机补贴政策进行产业宏观调控,用补贴增量调整农机存量结构,用集中招标方式调控产品价格,用选择补贴对象的方式推进农机服务专业化,用选择补贴机具种类方式促进新技术应用与推广,用调整补贴实施范围方式支持农业结构调整,用实施补贴目录方式扶优扶强企业。政府要加强配套法规及地方法规建设,逐步完善购机补贴、燃油补贴、作业补贴、信贷税收、机耕道建设和科技攻关等扶持发展政策。(2)积极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要通过组织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方式创新,推进以跨区作业为代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坚持走共同利用和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中国特色农机化发展道路。建立以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经营户为基础,基层农机推广、培训、维修、信息服务和投诉监督等服务组织为支撑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购机补贴资金也将优先用于扶持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科技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加快推进农机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切实解决机械化作业与小田作业矛盾。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刺激机具更新,解决机车老龄化严重、功率下降、油耗增大的问题。鼓励发展农机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化服务组织,注重培养农机化服务企业。(3)促进农机化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重点加强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装备攻关,支持优势经济作物、畜牧产品和设施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大型农机企业和农机化技术推广单位的优势,凝聚和整合行业科研力量,做到产、学、研、推相结合,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和科研单位的联合,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增强农机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大力发展新型农用工业,实现由农机生产大国向农机生产强国转变。重视农机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建立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机科技示范户为主体,农机科研、教育等单位和生产、流通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推动农机化技术普及应用。加强农机技术队伍建设,利用农机技术人才优势,建立农机具展示、销售、培训、维修保养中心,增强为农服务意识。(4)规范农机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管理规章、技术标准,完善农机试验鉴定和认证制度,搞好重大技术推广机具的鉴定选型工作,积极推进农机信息化建设。依法加强对生产、流通领域和在用农机的质量监督和调查,加强农机维修管理,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维护农机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和装备建设,严格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其驾驶人的安全监督管理,使农机化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协调,安全生产和效益提高并重。第二章知晓农机合作社的基本知识与申办程序第一节农机合作社的性质一、农机合作社的概念与性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达国家已经存在较长时间,它增强了分散的农民家庭的市场经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实践中,各地已经创办了十万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发展产业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农民参加合作的积极性非常高。实践证明,发展这一组织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一个好途径,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农机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机人员自发组织起来的合作组织。我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广大农机手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自觉产生了联合起来的要求,用组织起来的力量,共同进入市场,以提高农机作业服务的竞争力,增加自己的收入。农机合作社是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而产生的,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没有来自政府的行政干预,是农机人员自己的组织。(2)农机合作社实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农机人员可以自愿加入农机合作社,根据自己意愿可以加入一个或者多个合作社。社员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退出合作社,并依法办理相关的财产交割。同时,农机合作社成员资格是开放的,不仅仅局限于同一地区的农机手,规模大一点的合作社,其成员往往分布在不同的村庄、乡镇,甚至更大的范围。(3)农机合作社是专业的经济组织。农机合作社以同类农机作业服务或者同类农机经营服务为纽带,来实现成员共同的经济目的,其经营服务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4)农机合作社是新的独立的市场主体。联合起来的农机人员通过专业合作社参与市场活动,提高了农机服务和农机人员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也是一个新的市场主体,依法登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具有法人资格。二、发展农机合作社的意义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优先发展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以农机合作社为主体。有了农机合作社,就可以为无机农户和外出务工农户提供“保姆式”农业生产服务,就可以促进土地集中流转,实现板块种养。国务院《意见》第六条明确:“推进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和社会化服务。创新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社,培育发展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示范农机合作社,带动大型、复式、高性能农机和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各级政府应将组建、扶持农机合作社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加强领导,制订规划,拿出具体扶持政策,一抓几年就能大见成效。

农机合作社将农机经营者有效地组织起来,开展农机的社会化服务,加强农机拥有者和使用者的紧密联结,扩大农机作业服务规模,提高机械利用率和农机经营效益,有效解决农业机械大规模作业与亿万农户小规模生产的矛盾。(1)通过农机合作社,可以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有机统一,促进土地、劳动力、资金、装备、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推动农机农艺结合,加快农业科技应用,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2)发展农机合作社,有利于促使维修、信息服务与机械使用有机结合,推动大型、复式、高性能机械和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