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心灵的民间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7 22:03:54

点击下载

作者:竭宝峰主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快乐心灵的民间故事

快乐心灵的民间故事试读:

前 言

快乐阅读,陶冶心灵,这对于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语文素养,促进终身学习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能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的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古今中外丰富多彩的故事是世界各国社会和生活的结晶,是高度艺术化的精神产品,具有永久的闪光魅力,非常集中、非常形象,是中小学生了解世界和社会的窗口,是走向世界、观摩社会的最佳捷径。这些著名故事,伴随着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茁壮成长,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们青少年只要带着有趣的欣赏的心态阅读这些美丽的故事,便非常有利于培养积极的和健康向上的心理、性格、思维和修养,便有利于了解世界各国的社会和生活,并能不断提高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的才能。

由于古今中外的故事灿若繁星,而广大中小学生的时间又十分有限,我们便对众多故事进行了精挑细选和高度浓缩,既保持了故事的梗概和精华,又便于我们全面而轻松地阅读。

为了全面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阅读的兴趣和爱好,这套课外读物主要包括有关成长、生命、神童、亲情、爱心、感恩、母爱、父爱、心态、美德、人格、幽默、思维、习惯、励志、真情、名人、英雄、语文、数学、名著、唐诗、地理、历史、美术、音乐、文学、电影、谜语、哲学、哲理、信仰、智慧、文明、发现、科幻、推理、侦探、战争、探险、惊险、财富、时尚、神话、民间、公主、医学、天文、寓言、建筑、名胜、海洋、奥秘、奇趣、植物、动物的故事,既有一般的故事,也有知识故事,这样,把阅读故事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就能扩大阅读的深度和范围,这正是设计本套新课标课外读物的最大特色。因此,本套课外读物有着极强的广泛性、知识性、阅读性和趣味性,是广大中小学生快乐阅读的首选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的最佳版本。

泼水节的由来

在缅甸、泰国等国都有过泼水节的习俗,而我国每年的4月中(傣历六月),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也要欢度泼水节,这是他们辞旧迎新的传统节日。

传说,傣族家乡美丽富饶,人民丰衣足食。后来,来了一个火魔,整日横行霸道,为非作歹,把傣族家乡变成酷热干旱、五谷不生的地方。人民对火魔恨之入骨,千方百计想消灭它。

火魔接连抢了7名年轻美貌的傣族姑娘。其中最小的姑娘叫依香(也有说叫南粽布的),她骗取了火魔的宠爱,在傣历六月的一天陪火魔饮酒。

当火魔喝醉了的时候,侬香故意吹捧火魔的本领说:“你什么都不怕,真了不起。祝大王千秋万岁!”火魔喝醉了酒,得意忘形,脱口而出:“我什么都不怕,就怕一样:怕我自己的头发丝勒住我的脖子。”

浓香趁火魔醉得酣然大睡时,乘机从火魔头发上拔下一根头发,把火魔的头勒下来了。正当侬香惊喜交集的时候,那魔头却似一团火球,滚到那里烧到那里。

侬香大声呼叫,六姐妹急忙赶来,七手八脚把魔头提起来。说也怪,魔头一离地,火就灭;一着地,火又起。

于是七姐妹只得轮流抱住魔头,不让它落地。魔头滚烫,大家只能不停地泼水降温。她们一人抱一年,直到7年以后,魔头才死去。

七姐妹为民除了害。从此,傣族人民为纪念她们的功劳,每年傣历六月都要举行泼水节,庆贺打败妖魔的胜利。年轻人放鞭炮、赛龙船、载歌载舞,持续三四天。

这个民间传说,反映了人类战胜旱灾、祈求丰收的愿望。

“七月七”的由来

“七月七”,又被人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年年七月七,牛郎会织女。

相传,很早的时候,一个村里有一个放牛娃,与老黄牛相伴为生。人们称他为牛郎。牛郎待老黄牛很亲,白天去放牧,夜里睡在它身边。老黄牛待牛郎也很亲。

一天夜里,牛郎站在院里向天上望,只见一群仙女在玉池里洗澡,临走时,一个仙女向下偷看他一眼,第二天夜里,只见那个仙女独个来到玉池边,大着胆子看牛郎。第三天夜里,望着牛郎微微笑。第四天夜里,向牛郎点点头。第五天夜里,端着一篮蚕。第六天夜里,偷出一架织布机。第七天夜里,拿着织布梭向牛郎招手。牛郎织女,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眉来眼去七个夜晚。牛郎盼着织女下凡来,织女盼着牛郎快去娶。七月七那天,从天上飞下来一喜鹊,落在了老黄牛的头上,喳喳喳地叫着:“织女差我来,叫您快去娶。快去娶,快去娶。”老黄牛向牛郎点点头,牛郎套上车,坐上去。老黄牛四蹄腾空,一会儿来到玉池,牛郎下去,和织女双双抬起织布机放在车上,织女挎着蚕篮上了车,牛郎也跳上车和织女坐在一起。老黄牛腾云踩雾,四蹄翻飞,不一会到了家。

原来,织女就是七仙女,是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

乡亲们知道牛郎成了家,都来贺喜。织女把她带来的天蚕分给姐妹们,教大家养蚕、抽丝、织绸缎。

第三年的七月七,织女一胎生了一男一女,男的取名叫金哥,女的取名叫玉妹。牛郎耕田,织女织布,小日子过得康乐和睦。姑娘小伙都很羡慕,问他们是怎样到一起的。牛郎指着茶豆架,说出了根根底底。茶豆熟了的时候,姑娘们、小伙们争着采摘,种到自家的院里,也偷偷地钻到茶豆架下。向天上了望。小伙们盼着能见到一个偷看他的仙女;姑娘们盼望着瞅见一个偷看她的仙童。年轻人一钻到茶豆架下,心里都是甜蜜蜜的。

又过了几年,那天,牛郎正在犁地,晴空响了一阵雷。金哥、玉妹哭着跑来了,对他说,王母娘娘来了,把妈妈从织布机上拉跑了。牛郎忙把锄扔下,一手拉金哥,一手拉玉妹,腾空就追。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照脚下一画,滚滚滔滔的一条大河(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银河)出现了。牛郎拉着金哥玉妹站在河这边哭,织女在河那边哭。哭声惊动了玉帝,玉帝看一双孩子怪可怜的,就叫他们一家人每年七月七相会一次。

牛郎织女虽然登天了,可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天蚕、织布机,世世代代养蚕、抽丝、织绸缎。每到七月七的晚上,人们就想起了牛郎织女,传说着他们的故事。还有些好奇的男女,藏在茶豆架下望着天,偷看牛郎会织女。

牛郎织女的传说,反映了青年男女企盼婚姻自由、勤劳致富的美好愿望。

母亲节的由来

母亲节创立人是安娜·贾维新。据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以后,安娜·贾维斯的母亲,当时是美国格拉夫顿城教会学校的总监,并兼职在教堂讲述美国国殇纪念日的课程。当讲述到在战役中英雄捐躯的故事时,她不禁感慨万分,认为应该给予失去儿子的母亲们一种慰藉、一个纪念日。同时也衷心希望有人会创立一个母亲节来赞扬全世界的母亲,她的想法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

安娜·贾维斯的母亲死后,她继承了母亲所遗给她的一笔庞大的财产,不过地为失母感到格外悲痛,立志要实现母亲的愿望,创立母亲节,借以纪念世上所有的母亲们,同时提倡孝道等。为此她向社会发出呼吁,结果她获得各方面热烈的支持和良好的反应,并纷纷邀请她前往演讲。至1914年,美国参众两议院终于通过决议案,将每年5月第二个星期日定为母亲节。在她的努力推动下,一共有43个国家公认这一伟大的母亲节。现在它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节日了,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想起辛勤操劳、哺育儿女的母亲。

父亲节的来历

父亲节是由美国人约翰·布鲁斯·多德夫人倡议建立的。多德夫人早年丧母,她有5个弟弟,姐弟6人的生活负担全落到了父亲身上。父亲每天起早贪黑,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孩子们的成长,既当父亲又当母亲。自己则过着节衣缩食的节俭日子。多德切身体会到父亲的关爱,感受到父亲的善良与伟大。她长大后,深感父亲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应该得到表彰,做父亲的也应该像母亲们那样,有一个让全社会向他们表示敬意的节日。于是,她给华盛顿州政府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建议以她父亲的生日,每年的6 月5日作为父亲节。州政府被她的真情打动,便采纳了这一建议,只是把日期改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1972年,在各方的强烈呼吁下,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了建立父亲节的议会决议,使其成为全国性的节目。目前,这个节日受到东西方世界许多国家百姓的认同。每到这一天,子女们总是向辛劳的父亲致以敬意。

教师节的由来

中国是个尊师重教的国家。在我国,从事教育的老师多达上千万人,但一直没有自己的节日。

1984年12月9日,《北京晚报》总编室一版编辑接到一条记者编写的倡议书,文字不长,是当时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的王梓坤院士倡议在全社会推动尊师重教之风,设计一个教师的节日。一版编辑很激动,便在总编室大声读给所有的编辑听。大家都认为这是篇好文章,于是第二天,《北京晚报》就刊出文章《王梓坤校长建议开展尊师重教月活动》。12月15日,北师大钟敬文、启功、王梓坤、陶大镛、朱智贤、黄济、赵擎寰等著名学者积极响应,联合提议设立单独的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从此,教师节在我国正式实施。

植树节的由来

植树造林,能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防风吸尘,防暑降温,降低城市噪声。树木是人类的好朋友和保护者。

我国最早在1915年规定每年的清明节为植树节。后于1929年把植树节改为每年的3月12日。这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生前一贯提倡植树造林,定3月12日为植树节,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敬仰与怀念。

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植树造林十分重视,于1979年五届人大常委会六次会议决定,仍以3月12日为全国植树节,规定每人每年植树3—5棵。

国外也有植树节:古代犹太人把每年1月份后半月的一天作为植树节;美国规定每年4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为全国性的植树节;日本则把每年4月份的1至7日称为“绿化周”;有些国家和地区还规定凡婚嫁或生了小孩,都要植树,称为“新婚称”、“添口林”等等。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四五十个国家规定了植树节。

目前,我国北方春季风沙肆虐,种树防风沙已成为一项急迫的任务。

啤酒节的由来

啤酒节起源于德国。

素有“啤酒城”之林的德国慕尼黑,每年都要欢庆别具一格的节日——啤酒节。

1810年10月之初,巴伐利亚国王的王子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婚礼,王子举杯请大家痛饮啤酒来助兴。就这样,人们痛饮啤酒互相干杯,载歌载舞,一直到婚礼结束。从此,传统的民间节——啤酒节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啤酒节,是从每年的9月最后一周起到下个月最初一周止。在整个节日期间,人们要喝掉100万公升的啤酒。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啤酒产量的增加,庆祝啤酒节的活动在我国越来越普及。

“爱鸟周”的由来

鸟类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宝贵资源。因此,保护鸟类对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对科研、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而我国政府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一直很重视,1962年国务院发出了“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其中就包括鸟类,同时摘去了麻雀的“四害之一”的“帽子”。1982年2月,国务院又发出了关于保护鸟类的通知,并同意林业部等八单位提出的关于每年各省市都要开展“爱鸟周”宣传活动的建议。由此,各市、自治区都纷纷确定了本地区的“爱鸟周”或“爱鸟月”时间,广泛开展爱鸟宣传活动。现在,由于大量的捕杀和农药危害,我国鸟类的数量大量减少,就连“文革”时期“害鸟”麻雀也被列为鸟类保护对象,成了珍稀物种。

贴“囍”字的由来

其实,把“喜”字写成“囍”,是人们希望好事成双的心理体现。

人们举行婚礼时,都要贴出红双喜字,以示庆贺。表示成双成对的意思。与其相应的是,结婚的良辰吉日也选双日子。

据说,这种习俗源于宋代。宋代的宰相王安石自幼才华显露,年方23时进京赶考,路过马家镇他舅舅家住下。次日,他上街去逛,见镇上马员外家门外悬挂的走马灯上写着一副上联:“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却没有下联,王安石一时也没有对上下联,便暗自记在心中,寻思下联怎么个对法。

王安石到京城应考,主考官指着一杆飞虎旗念道:“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王安石顿时想起马员外家那副上联,便以此为对,主考官惊赞不已。

在回程路过马员外家宅时,马员外恰在门首恭听几名书生应对联。王安石便挤进前随口说出主考官出的对子。不想走马灯上的对子是专为择婿而出的。马员外觉得石安石的下联对得最出色,问明王安石尚未婚配后,执意要将女儿许配给他。王安石一打听,得知马员外的女儿才貌双全,经与舅舅商议,便同意了这门婚事。

不久,王安石择吉日良辰完婚,恰逢官差来报“恭喜王大人高中了”。王安石喜上加喜,提笔在大红纸上写下一个金色大“囍”字,贴在门上。并吟诗一首:“巧对联成双喜,马灯飞虎结丝罗,洞房花烛题金榜,小登科遇大登科。”从那以后,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北京故宫的坤宁宫中还有好几个红纸金色的大“囍”字,据说那还是光绪皇帝大婚时用的呢!

“压岁钱”的由来

按照我国习俗,过年时长辈总要给孩子们发一点“压岁钱”,以示祝福。“压岁”原意是“压惊”,来源于古代传说。

相传太古时,有一种凶恶的怪兽叫“年”,每隔365天后的夜晚,“年”就出来伤害人畜,践踏庄稼,常常使儿童受惊吓。大人们在燃烧“啪啪”作响的竹子赶走“年”后,便用食物来安慰小孩,谓之“压惊”。年复一年,“压惊”逐渐演变为以货币来代替食物。据《宋史》记载:宋神宗时,王韶的幼子南陔在元宵观灯,被坏人背走,途中恰巧有皇家车子经过,南陔呼救,得以随车入宫,神宗赐给他“压惊”金犀钱。

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压岁钱”的意义由压惊又转化为节日祝福。古代的“压岁钱”是以彩绳穿钱,置于床脚,待年过后方可花掉。明清时,压岁钱大多用红绳串着。民国以后,流行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寓“长命百岁”之意。纸币广泛使用后,大人们则喜爱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赠给孩子们以作春节的礼品。

守岁的由来

每逢新春佳节,我国人民不仅喜欢买年货、吃饺子、贴年画、挂春联,而且还有除夕“守岁”的习俗。

据记载,在公元纪元前两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就有了庆贺新年的风俗,“守岁”也就应运而生。人们把每年农历最后一天的夜晚叫除夕,并把它作为长一岁的界日(指虚岁),而这个晚上又是旧岁已过,新年到来的一夜。人们举家欢庆,彻夜不眠,围坐守岁,辞旧迎新,以求新的一年里大吉大顺,这一习俗即谓除夕“守岁”。

在除夕之夜,还有不少文人墨客以“守岁”为题材即兴赋诗,抒发感慨。唐代诗人的七绝《除夜》就是很有名的一首诗:“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时转凄然,故乡今夜恩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贴门神的由来

每逢过年,人们总要去街上买两张门神画回来,贴在自己家的门上。这门神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国家富强,人民安乐,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心里挺高兴。可是在打江山的时候杀人太多,他心里又有点不对劲;尤其是玄武门事变中杀了他的亲哥亲弟后,总是疑神疑鬼的,不太安生。

一天夜里,李世民正在梦中,忽然听见门外响起一阵奇怪的哭叫声,一会儿,又听见房顶上有重重的脚步声,撞击房门声,敲打窗户声。李世民赶紧叫护卫,护卫进来,却什么也没发现。可李世民一睡下,那些奇怪的声音又响起来,吓得李世民紧紧地抓住被角,连口大气也不敢出。就这样,一直闹到鸡叫,声音才止住了。

天一亮,李世民又叫太监宫女前来询问,可是这些人都说什么也没听见。李世民感到很奇怪,总以为是有什么鬼魂在作怪。

第二天夜里,还是和头天晚上一样,闹个不休,第三天,第四天……一直闹了7个晚上、第八天早朝的时候,李世民再也忍不住了,不由自主地把每天晚上受惊的事告诉了文武百官。当下,秦叔宝出班奏道:“臣一生杀人不计其数,如果把尸体堆积起来,就有一座山那么大,可是,也从来没见有什么鬼魂作怪。所以臣从来不信鬼神。今夜臣愿与敬德将军一起,伺候万岁,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李世民一听,十分高兴,点头答应了。

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二人披盔带甲,当夜就站在宫门外守护。李世民心里踏实了,不疑鬼疑神了,也就没再听到什么声音了,能够安睡了。

李世民为了酬谢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守夜辛苦,赏赐他们很多金银珠宝,亦称赞他们说:“两位将军真是门神啊!”随后,又找来许多画师,给他们画像,还把画像悬挂在宫门左右,李世民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驱邪。

后代人不知道李世民由于精神紧张曾一度有过幻视幻听的毛病,还真的以为贴门神就可以使一家平安不受鬼魂侵扰呢。这样,就把李世民的做法沿袭下来了,把秦叔宝、尉迟敬德尊为门神,过年时,也要把他们的画像贴在家门上。

送花圈的由来

送花圈是从欧美传过来的习俗。在我国古代,丧葬仪式以搭灵堂为主,四周饰以白布,并扎纸人、纸马来烧,另外还要打幡、撒纸钱等。

按照北欧的传说,一个人临死时带上花圈,安琪儿(即天使)就会把他的灵魂带到天堂。原来,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法律——《十二铜表法》中《神圣法》第七条说:“假如有人或者亲身,或者由于自己的马或奴隶在竞赛中获胜而得到花圈,那么在他死时,无论在他家里或在战场,都不禁止把花圈置于死者身上。同样,也允许他的亲属带花圈参加葬礼。”

显然,花圈原来是一种奖赏物!好人升天堂,坏人下地狱,这是古今中外皆同的看法。

既然花圈是胜利者和勇敢者才能得到的奖赏,难怪安琪儿就只愿把有花圈的灵魂带上天了。

现在人们为死者送花圈,仍然属于给死者赠送的“葬礼”之类。

中秋吃月饼的由来

中国很早就有在农历8月15日中秋节那天吃月饼的习俗,这种习俗的来源说法不一,大致有四种:

一说始于唐朝。唐高祖年间,北方匈奴连年侵犯边疆,大将李靖率兵出征胜利后,于中秋节凯旋。为庆祝胜利,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狂欢通宵。当时有个来中国经商的吐蕃人给皇上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装饰华丽的饼盒取出圆饼,分与文武群臣共食。于是,中秋吃月饼就从此流传开来了。

一说始于宋朝。每逢中秋之夜,人们均登高楼、爬高山,待月亮升起时开始进行祭月活动,所用供品有月饼、瓜果、鸡冠花之类,但以月饼为主。宋代诗人苏东坡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那时的月饼与现在的月饼已很相似了。

一说始于元朝。元世祖忽必烈灭了南宋,统治了全国,仍对劳动人民进行压迫和剥削。人民为了反抗他,利用互赠月饼的形式在饼中夹藏字条传递信息,约定在八月十五日晚上共同起义。明朝成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为纪念这一壮举,便下令在每年中秋这天吃月饼。

一说始于清朝。有一年,清朝皇帝乾隆下江南,游到杭州正值中秋,有人献上甜饼,得到乾隆的称赞。从此,甜饼成了月饼,每到中秋节,便形成了现在的吃月饼习俗。

今天,我们在中秋节吃月饼,不仅为了庆祝丰收,而且也是对亲人团圆的一种期盼。

乌鸦叫是“不祥之兆”的由来

人们讨厌乌鸦叫而喜欢喜鹊叫,完全是一种心理因素。乌鸦长得一身黑,叫声难听,喜食腐肉,又总是在寒冷的冬天和旷野里出现,形成幅寒鸦枯木的凄凉景象,故人们就把乌鸦与悲惨气氛联系起来。其实乌鸦是一种非常孝顺的鸟。

人们为了贬斥乌鸦,还给它编了一个故事:

传说春秋战国时候,有个文人叫公冶长,他能懂鸟的话。有一天,公冶长正在树林里听鸟唱歌,忽然飞来一只乌鸦站在树枝上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一狼拖羊,快点去,莫慌张!你吃肉,我吃肠,肠子挂在树枝上!”公冶长听了,赶到南山一看,果然有一恶狼拖着一只羊。他赶走了狼,把羊拿回去吃了。可就是忘了把羊肠子给乌鸦挂在树枝上。乌鸦大为不满,心想:“总有一天要出这口怨气。”

又一次,公冶长正在听鸟唱歌,乌鸦又飞来站在树枝上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又一狼拖羊,快点去,莫慌张!你吃肉,我吃肠,肠子挂在树枝上。”公冶长听了赶去一看,原来是强盗杀了一个人在那里。他吓得不得了,正要走开,公差来了,说他是杀人凶手,把他捉进公堂。

这件事传出去以后,人们都知道公冶长坐牢是被乌鸦叫的。从此,大家都认为乌鸦叫是不祥之兆。

禁忌“13”的由来

欧美一些国家,非常忌讳“13”这个数字。宴会不能13人同坐一桌,也不能有13道菜;门牌号码、楼层以及各种编号,也不用13这个数字,甚至对每个月13日这一天,也感到惴惴不安。在西方人眼里,“13”是个十分不吉利的数字,它由来于基督教的一个传说:在“最后的晚餐”上,耶稣和他的弟子们一起吃饭,其中的第13个门徒就叫犹大。他为了贪图30块银币,将耶稣出卖给当权者,并为捉拿耶稣的人带路。结果,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圣经》上的故事广为流传,使西方人禁忌“13”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禁忌一根火柴点三支烟

西方人不仅忌讳数字“13”,而且很忌讳用一根火柴点三根烟,这是为什么呢?

西方人点烟禁忌“3”是源于英国和荷兰的一次战争。1899年,英国和荷兰两国爆发了争夺南非殖民地的战争。那时的战争武器已经是杀伤力和准确度非常高的步枪。枪手们在战争中大显神威,随时可以发现目标,击毙敌人。晚上,士兵们因为点烟往往暴露目标而被对方击毙,死者多为点三根烟的人。因此,他们认为给朋友或给自己点三根烟是不吉利的事情,这在西方渐渐成了一种忌讳的习俗。

握手的由来

握手最早发生在人类“刀耕火种”的年代。那时,在狩猎和战争时,人们手上经常拿着石块或棍棒等武器。他们遇见陌生人时,如果大家都无恶意,就要放下手中的东西,并伸开手掌,让对方抚摸手掌心,表示手中没有藏武器。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握手”礼节。

叩桌谢礼的由来

叩手礼是从古代的叩头礼演变简化而来的。方法是将一只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略微弯曲,指尖捏合在一起,轻轻叩打桌面几下,即代表古代最隆重的“三跪九叩首”之礼。

这种习俗是怎么来的呢?不免要说到一个典故。

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有一天,路经松江,他带了几个太监微服来到“醉白池”游玩。见那里有一家茶馆,就坐下来歇脚。茶房端上几只碗来,随后站在数步远的地方,拎起大铜壶朝碗里倒茶。只见一条白练从天而降,茶水不偏不倚,滴水不洒,均匀地冲进碗里。乾隆皇帝看得惊奇,禁不住上前要过铜壶,学着茶房的样子,朝其余几只碗里倒去。太监们见皇帝给自己倒茶,吓得魂都没了,想跪下叩头,山呼“万岁”,又恐暴露了皇帝的身份,遭杀身之祸,一急之下,灵机一动纷纷屈起手指,“笃笃笃……”不停地在桌上叩击。事后,乾隆皇帝不解地问太监:“汝等何故以指叩桌?”太监们齐声答道:“万岁给奴才倒茶,万不敢当,以手叩桌,乃代叩头致谢也。”

以“手”代“首”,二者同音,这样,“叩首”为“叩手”所代,三个指头弯曲即表示“三跪”,指头轻叩九下,表示“九叩首”,这种做法被皇帝采纳,而且逐渐在民间推广,至今还有不少地方和港澳地区行此礼,每当主人倒茶之际,客人即以叩手礼表示感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