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故事大本营第三季心理故事总动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8 05:36:15

点击下载

作者:华业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青少年科普故事大本营第三季心理故事总动员

青少年科普故事大本营第三季心理故事总动员试读:

前言

波涛汹涌的历史长河,神秘璀璨的异方国度,伸手触摸时代发展与岁月变迁的痕迹,人类生活在一个铭刻着无穷智慧与人文科学的世界。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探索与科学发现推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这些科学知识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是人类发展的科学命脉,更是青少年应该了解掌握的知识。《青少年科普故事大本营(第三季)》系列丛书就是专门为青少年编写的一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图书,内容涵盖了现代科学的众多热点以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包括心理、哲学、生命、海洋、艺术、电子等6个方面,以故事的形式对各学科知识进行详尽介绍,为青少年展现一个丰富奇妙的科学世界。丛书不仅在内容上力求丰富生动、形象细致;更在形式上以个性、创新、别致的标题引发青少年的阅读兴趣。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从“走进心理学大师”、“探寻心理轨迹”、“追踪未来心理动态”三个篇章入手,使读者更容易、更深刻地了解心理领域内的知识。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它可追溯到公元前,古希腊时期就已有关于心理学科的记载,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先贤都是心理学最早的开拓者。尤其是亚里士多德,他所著的心理学书籍数量最多,流传最为广泛,至今无人能超越。进入19世纪后,心理学也随之步入其发展的黄金时代:弗洛伊德对梦的痴迷、弗洛姆对爱的贡献、韦伯奠定了心理物理学基础、艾宾浩斯发现了记忆曲线……

同时,心理学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因为心理学从来都是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任何一种社会体制的变迁,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建立,都会影响心理学的内涵。从这个角度上说,心理学是充满年轻活力的学科。

大概今天的心理学家们都不会否认,对于这门学科的研究,可分为两个方面:纵向与横向。纵向研究大抵是从古代到现代不同历史时期的研究,不同的社会时代背景,人们的心理状况也不尽相同,比如,古代心理学大多离不开宗教、神话,现代心理学更注重于科技的结合。而横向研究,内容之广,范围之深,超过了其他任何学科。细分的话,其研究类型可以达到百余种。最常见的像社会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

心理学理论博大精深,内容包罗万千,而本书只是介绍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希望青少年通过阅读本书,能对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第一章走近心理学大师心理学开拓者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他的著作主要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弗洛伊德从小就是个聪明的孩子,他早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4岁时全家迁居到维也纳,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那里度过的。在上中学前,弗洛伊德是在家里接受父亲的教育的,尽管父亲的文化程度有限。当弗洛伊德9岁的时候,由于具备了过人的智力,加上平时的努力自修,他以优异的成绩比入学年龄提前1年通过了中学入学考试。17岁时以全优的成绩毕业于吉姆那森学校。而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弗洛伊德对成为政治家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均感兴趣,但作为犹太人,行医是可供选择的几种职业之一,他在自传中曾说:“毕业之前,在卡尔·布鲁尔教授的课上,听他朗诵歌德那美妙的论自然的散文,遂决定成为一名医科学生。”

1873 年,弗洛伊德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在大学期间,他曾做过布伦塔诺和布吕克的学生,在学习生物学、医学、病理学、外科手术等课程上花了大量的时间。1881年3月,他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他本打算从事神经医学的深入研究,但因犹太人背景而未能如愿,便在布吕克教授的生理研究室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后在布吕克的建议下离开生理研究室。1882年7月,他进入维也纳全科医院工作,先任外科医生,后任内科实习医生。1883年5月,转到精神病治疗所任副医师。1885年春,他被任命为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神经病理学讲师。1885年8月,在布吕克教授的推荐下,他获得一笔为数可观的留学奖学金,前往巴黎在沙可门下学习催眠,并在沙尔彼得里哀尔医院实习,1886年2月返回维也纳。

在巴黎跟随沙可学习期间,弗洛伊德被沙可的思想所鼓舞。在这一时期,他从一个神经学家转变为一名精神病理学家,从对躯体的研究转向对心理的研究。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 1884 年与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开始产生的。布洛伊尔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医生,不但帮助弗洛伊德排忧解难,而且还使弗洛伊德学会用新方法治疗癔症。

1882年11月,弗洛伊德已经从布洛伊尔的病人安娜·欧的病例中了解到催眠及宣泄疗法(布洛伊尔称为“谈话治疗法”)的效果,从巴黎回到维也纳以后,他进一步同布洛伊尔一起研究安娜·欧这个病例。这时候,弗洛伊德已从沙可那里学到有关治疗歇斯底里病症的方法。他在布洛伊尔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探索其中隐含的问题,终于发现了催眠疗法的奥秘,揭示出催眠疗法的使用范围及其与人的内在精神状态的关系。为了使催眠术更臻完善,1889 年夏,弗洛伊德亲自到法国南锡,试图向多年应用催眠术的法国医生们求教,他还说服一个病人跟他一块到南锡去接受催眠治疗。就在这次治疗这位病人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同法国医生本汉的讨论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果,即认为催眠疗法的作用是有限的。另外,他发现并非所有的患者都能接受催眠,最后弗洛伊德放弃了催眠术而转向自由联想。

1895年,弗洛伊德将自己与布洛伊尔共同研究歇斯底里病症的成果写成《歇斯底里研究》一书。这本书的出版,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研究歇斯底里病症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在医学史和心理学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学”这个概念。1897 年,弗洛伊德开始了他的自我分析,进行自我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对自己的梦进行解析。他认为心理障碍是由于性紧张累积而引起的,这种分析结果导致 1900 年《梦的解析》一书的出版,该书现在被许多人推崇为弗洛伊德最伟大的著作。自从《梦的解析》问世一个世纪以来,人类在认识大脑的生理机能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已经可以治愈诸如抑郁症之类的疾病。这些进步的意义或许更在于:它们超越了旧的神经系统学的重点研究范畴,从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器官,到思考新的问题:我们是否对自己的意识知之甚少。

然而,这本书也遭到大量批评,出版后的8年间只售出600册。而弗洛伊德从中只获得209美元的稿费。在其一生余下的时间里,弗洛伊德一直坚持自我分析,每天工作的最后半小时被用于自我分析。

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弗洛伊德尝试了多种治疗技术。先是沙可所使用的催眠暗示;然后试用了聚精会神的技术,就是他把手按在病人的额头上,并促使其回忆;使用布洛伊尔的宣泄技术,即发掘个人问题,并以语言表达出来而获得不良情绪的摆脱和释放。这个时候,弗洛伊德已经年过四十,但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却几乎没有多少发展。随着《梦的解析》一书的出版,精神分析运动逐渐发展起来。这时在弗洛伊德周围聚集着一批年轻的学者,他们成立了星期三心理研究小组,或称维也纳精神分析小组。1902年,发展成立心理分析学会,当时参加的人后来都成为了杰出的心理分析学家,包括阿德勒、兰克、费登和荣格。

弗洛伊德将荣格视为自己的继承者,然而,此时精神分析小组内部出现了裂痕,主要原因是阿德勒、兰克和荣格等人均因与弗洛伊德的理念不合,他们逐渐发展了自己的理论和风格,而这一事实又不为弗洛伊德所理解。于是,原先的精神分析小组因冲突而瓦解。兰克被开除出弗洛伊德的圈子,阿德勒于1911年离开这一小组并建立了个体心理学,荣格于1914年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并建立了分析心理学。

1904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可能是弗洛伊德流传最广的一本著作。这本书探讨了种种有缺陷的心理作用,比如遗忘、失言、笔误、错放东西,等等。弗洛伊德在书中作出的结论,如今已被人们广泛接受。这本书对于决定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贡献,因为书中所揭示的许多看似偶然、毫无意义的行为,以及许多简单地归结为“自由意志”的举动,实际上是人们没有意识到的隐秘而矛盾的愿望所驱使的。

1905年,弗洛伊德发表了三本重要的著作。一本篇幅较长,一般称之为《多拉的分析》,弗洛伊德在书中详尽地阐述了如何用梦的解释去揭示并治疗精神神经症的症状。另一本是《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他在这本书中透彻的研究了无意识动机能够间接表现出来的许多方式。最后一本就是最有争议的《性学三论》,书中表达了关于婴儿期性欲以及其与性倒错和神经症之间关系的观点。这招致了对弗洛伊德的嘲讽,他被看做是一个满脑子淫秽念头且邪恶下流的人。医学机构联合起来抵制他的观点,他本人也成了当时德国科学界最不受欢迎的人。

弗洛伊德当然不是心理学的鼻祖。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人们也许会认为他作为心理学家所提出的学说并非十分正确,但是他显然是在现代心理学发展中最有影响、最重要的人物。梦的沿袭者荣格

荣格,瑞士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早年曾与弗洛伊德合作,曾被弗洛伊德任命为第一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主席,后来由于两人观点不同而分裂。与弗洛伊德相比,荣格更强调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倾向。荣格认为精神病患者的幻想或妄想是建立在自古以来的神话、传说、故事等共通的基本模式上的,因此提倡所谓原型的观点。

以此观点为基础,荣格广泛着眼于全世界的宗教,他反对欧洲中心主义,不断努力促使支撑欧美文化的基督教与自然科学两者相对化。荣格1875年生于瑞士的康斯维尔,他的家族与宗教有很深的渊源——他的8个叔叔及外祖母都是神职人员,所以说,家庭中这种浓厚的宗教气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荣格的性格特色——神秘主义。

荣格12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改变他命运的事情。一天中午,他在路边等同学时,突然一个男孩猛地推倒了他,他的大脑受到了重击。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荣格总是感觉到有种莫名的意念徘徊在脑海中,而且每当返回学校或者写作业时,他便陷入了昏厥的状态。荣格的父母非常担心这种状况,为他四处求医,可医生也无计可施,想不出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甚至有人认为荣格得了一种叫做癫痫的病。

荣格明白,他只能用意志力来面对和解决这个问题:一开始,当眩晕的感觉来临的时候,他仍然持续地强迫自己继续阅读父亲的拉丁文书。经过几周的持续努力,荣格克服了这种状况,于是一切又恢复了原状,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而且,它还让荣格变得异常地勤奋:每天六点准时起床,为了自己他开始努力勤奋,而这一切并非只是做做样子。

年纪越大,荣格越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中徘徊,虽然将真理建立在事实上的自然科学颇受他的喜欢,但是他更钟爱人文科学,比如像希腊、罗马、埃及史学,考古也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就在难以选择时,他突然想起了曾祖父曾经是个医生,而医学和科学有一定的缘分,医学的范围又相当地广,如果从医的话,以后也有机会专攻某项领域。

于是1900年12月,荣格在苏黎世的伯戈尔茨利精神病院考取了助理医师的执照,继而开启了他的精神疾病研究之路。1905年,荣格成为了苏黎世大学的一名优秀的精神医学讲师,并在当年荣升为精神科医院的资深医师。在大学中,他主要给学生们讲授精神心理学这门学科,同时也讲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及原始人心理学。第二年,他将自己关于弗洛伊德有关于字词联想的研究结果写了一封信,寄给弗洛伊德本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为他的生命带来了重大的转折。

很快地,弗洛伊德给他回了一封信,于是俩人开始了长时间的书信往来。有一天,荣格决定去见一见这位大师。1907年3月,在维也纳两人第一次见到了对方,彼此都有相见如故的感觉,这次见面他们谈了很长时间。

对荣格来说,弗洛伊德是他生命中的贵人,他的地位无人超越;对弗洛伊德来说,荣格不是犹太人,这种身份恰巧能够打破偏见——只有犹太民族才会关心心理分析,而且,荣格之前在伯戈尔茨利医院的心理治疗经验和成果,以及他的智慧和社会地位,更有可能成为自己心理研究领域的好帮手。

俩人合作不久后,慢慢地,思想有了较大的差异。除了对心理学有不同的看法外,在私人交往中,弗洛伊德的那种家长式的姿态也让荣格无法接受。1909年3月的一个晚上,荣格拜访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把荣格视为心理分析运动的执行者,并向他演讲自己的思路。但每当荣格问及对灵学的看法时,弗洛伊德却常常以物质主义者的偏见来反驳荣格,并把他批判的体无完肤。针对弗洛伊德那一套实证主义理论,荣格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结果很明显,两人的关系不再像从前,一道巨大的裂痕产生了。

与弗洛伊德的关系彻底决裂之后,荣格开始了他的独立研究历程。

荣格先将集体无意识做了一个概括,他认为:集体无意识体现了以往历史进化过程中的人类集体经验。每一个人出生以后,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为他的行为准备好了一整套习惯模式,这决定了知觉和行为的选择性。我们为什么能够很容易地靠某种方式感知到某些东西,并对它作出反应呢?是因为这些东西早已存在于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之中。他曾对下面四种最初的模式作过详尽的论述。

第一,人格面具。通常,人格面具是说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好的印象,以得到社会的承认,保证能够与人,甚至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实现个人的目的。

第二,阿妮玛。这是男性心理中柔性的一面。每个人都天生具有异性的某些性质,要想使人和谐平衡,就得允许男性人格中的女性性质在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得到全面展现。如果一个男人展现的全部是男性的性质,那么他的女性性质就会一直潜伏在无意识中。有些男人与此相反,过分突出阿妮玛,为了显得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有的男人甚至患上易装癖、恋物癖,或者成为富于女性气的同性恋者。

第三,阿妮姆斯。阿妮姆斯是女性心理中拥有男性的一面,它为女性提供了一个男性形象。身材高大、勇敢果断、智慧幽默都属于这种形象。荣格认为对一个女性来讲,忽略她的男性倾向,就是忽略她精神生活里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不幸的;但另一方面,一个过分强调男性特征的女性也同样是不幸的。

第四,暗影。这是精神中最隐蔽、最奥秘的部分。由于它的存在,人类就形成不道德感、攻击性和易冲动的趋向。暗影代表一个人的性别,同时影响着这个人与其他同性别的人的关系。人们往往把自己受压抑的暗影冲动强加到其他同性的人身上,因而与同性的人之间总处不好。唯有当自我与暗影相互协调和谐时,人才会感到自己充满生命的活力。

除集体无意识理论外,荣格还提出了人类心理类型说。他总结了八种不同类型的人。

第一,外倾思维型。这种人按固定的规则生活,客观、冷静,善于思考但固执己见。他们通常压抑天性中性感的一面,因而显得缺乏鲜明的个性,甚至冷漠无情。如果压抑过分,则会变得专制、自负、迷信,拒绝接受任何批评。

第二,内倾思维型。这种人喜欢自己独处,因为自我判断能力不足,所以不太愿意与人过多交往。他们特别聪明,却又不考虑实际,发展过度就会变得顽固执拗、刚愎自用、不体谅别人、骄傲自大,拒人于千里之外。

第三,外倾情感型。这种类型的人以女性较多,她们理智屈从于情感,往往表现为反复无常、朝秦暮楚、多愁善感、浮夸卖弄、过分殷勤,强烈地依恋他人,但情感并不执著。

第四,内倾情感型。这种人文静多思、敏感忧郁、沉默寡言、难以捉摸,然而有时又表现得恬淡宁静、怡然自得,给人以莫测高深之感。

第五,外倾感觉型。这种人追求欢乐、善于社交、不断寻求新的刺激。他们头脑清醒,但对事物浅尝辄止。他们情感浅薄,经常沉溺于各种嗜好,具有变态行为和强迫行为。

第六,内倾感觉型。这种人爱好艺术,沉浸在自我主观感觉中,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相比,他们觉得外部世界索然乏味。这种类型的大多数人表现得较为沉静、随和,有一定的自制力,但思维和情感大都不够深沉。

第七,外倾直觉型。这种人异想天开、喜怒无常、见异思迁、好高骛远,一个问题没解决又忙于解决另一个问题,不能持之以恒,由于情感转移快,难得知己。

第八,内倾直觉型。这种人往往是能产生一些新奇观念的梦想家,别人看他们不可思议,但他们自己却自视甚高,自以为是不被理解的天才。

这些研究成果奠定了荣格在心理学界的地位,尤其是他的集体无意识论,更是开创了时代的先河。

历史上,唯有极少数的灵魂拥有宁静的心灵,以洞悉自己的黑暗。而开创分析心理学的大师荣格,便是这少数之一。他是弗洛伊德最具争议性的弟子,他将神话、宗教、哲学与灵魂等弗洛伊德忽略的问题,引入了分析心理学中。他还是现代思潮中重要的变革者和推动者之一。实验心理学之父冯特

威廉·冯特(1832—1920),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创立者,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他的《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著作。1836年,冯特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875年,任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1879年,他在该校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实验室。

一天,在莱比锡大学一座旧实验楼三楼的一间小屋子里,一位中年教授和他的两个学生正准备做实验。他们在一张桌子上装了一台微时测定器、发声器和报务员的发报键、电池及一台变阻器。这三个人分别是冯特教授——一位47岁的男人,脸型很长,长着茂密的胡须,穿着简单的衣服;还有他的学生,马克斯·弗里德里奇和斯坦利·黑尔。他们正在做一个精神反应的实验,而这个实验的结果,将开启现代心理学的新时代。

早在冯特做精神反应实验前,弗希纳和东德斯都曾利用实验方法来测量某些精神反应。可是,冯特的实验方法更加全面系统,并使它们为后世两代心理学家所利用,他也是用实验方法研究精神过程最著名的倡导者。

虽然冯特长期致力于心理学的研究,但是他的名字除了少数一些心理学家和学者知道外,很少有人知道。大部分人可以轻易地认出弗洛伊德、巴甫洛夫和皮亚杰,却不知道冯特是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19世纪德国学者的缩影:无所不通、顽固、专横。这就令人难以理解了,冯特怎么会成长为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其实在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他看上去完全不像个会有半点出息的人,没有动力,也缺乏才气,更不用说会成为科学界和高等教育界一位杰出的巨人。事实上,他整个人看上去傻乎乎的。

冯特1832年出生于曼海姆附近的内卡劳,位于德国西南部。他小时候唯一的好朋友是一个弱智男孩,而在学校里,他总是出神,呆若木鸡。冯特读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他父亲来学校看他,发现他心不在焉,一气之下竟当着同学的面打了他几耳光。13岁的时候,他在布鲁西萨尔上天主教专业学校,但经常被老师打耳光,另一位教师也当着其他同学的面嘲笑他——而这些学生多半都是些农家子弟,他们本身也不是读书的料,教师的惩罚丝毫不起作用。

之后,冯特被父母送到了海德堡的学会。在那里,在一些他觉得趣味相投的同学中间,他慢慢控制住了自己出神的毛病,并顺利地通过了中学时代,虽然他的成绩一直很普通。毕业时,他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但是因为父亲的去世,母亲也只有很少的养老金,他必须得找一份工作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了。他选择了医学,并报考了图宾根大学,他带着全部热情一头扎入学业中,竟在3年时间内完成了学业,并在1855年的医学全国会考中获得第一名的成绩。

可是,在学习过程中,他对临床实践没有任何兴趣,反而对课程表中的理科课程极有兴趣。1855年拿到硕士学位后,他在柏林大学花了一年时间跟随乔安·穆勒和雷蒙学习,随后在1857年被指定为海德堡大学的生理学讲师。第二年,当著名的赫尔曼·亥姆霍兹来到学校建立生理学研究院的时候,冯特申请当他的实验室助手,并得到了这份工作。冯特为亥姆霍兹所做的工作进一步激发了他对生理心理学的兴趣。

这时,冯特刚刚20岁,已经彻底变成了一个工作狂,除了实验室的工作外,他还讲课、编教科书挣钱,进行他自己对感官知觉理论的研究,并开始起草这个课题的大部分,即《感官知觉理论论文集》,这本书出版于1862年。通过这本著作,30岁的冯特向那些声誉极高的哲学家和机械论生理学家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认为:心理学只有在它以实验结果为基础时才能成为一门科学,还认为意识的确是可以通过实验手段进行探索的。

1864年,冯特被提拔到助教的位置,他辞去了当亥姆霍兹助手的工作,专心进行自己的研究。他在家里建了一座实验室,收集并自己动手制作必需的仪器,以便顺利开展心理学实验。其实,他自己花了较少的时间在实验室,而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讲课、管理研究院和写作上面,他还修改了心理学方面的著作,后来又写作了很多有关逻辑、伦理学和哲学的著作。他的每一天都严格规定好了:早晨花大部分时间写作,然后进行一个小时的咨询,下午访问实验室,散一会儿步,然后再去一下实验室。除了音乐会以外,他尽量避开公众生活,几乎从不和人旅行,可是,他和妻子经常招待高级班的学生,而且在周末让助手们来家里进餐。

生活中的冯特亲切和蔼,但在大学里给学生讲课时他却很严肃,而且很书呆子气。他讲课的方式最受学生欢迎——他会一直等到大家都坐好了,助手们也都到齐,而且都在前排落座,然后门会突然打开,他一步跨进来,一袭黑袍很是学术气,根本不看左右,径直奔向讲台,在讲台上摆弄一下粉笔和纸张,然后面对学生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课。

就是这样一个性格古怪的人,为现代心理学的开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冯特将宗教还原为心理活动的产物,将宗教和其他世俗文化放在一个统一的整体去考察宗教的本质,并从情绪、观念和行为的关系中,探索宗教观念演变的内在动力。他的这些思想无疑剥去了宗教的神圣性,具有启蒙思想价值。爱的使者弗洛姆

弗洛姆,20世纪初杰出的精神分析学家。他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先后在海德堡大学、法兰克福大学和慕尼黑大学研究社会学。1932年,他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这之后专攻心理分析学,并以心理分析学说来研究文化与社会等问题。他的代表作有《逃避自由》、《自为的人》、《精神分析与宗教》、《健全的社会》、《爱的艺术》等。弗洛姆十分重视对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他承认人的生物性,但更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本质是由文化或社会因素决定的。他的思想融合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和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学说。

对中国读者来说,弗洛姆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西方人文及社会科学理论思潮热中,弗洛姆作为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主要追随者,屡屡被人提及。只是他的著作没有像弗洛伊德那样被大量地译成中文,因此,人们对他的了解也往往停留在精神分析学派的概念上。

弗洛姆与弗洛伊德一样,出生在德国一个有着犹太血统的家族中,但是他比弗洛伊德小了44岁。就是说,在弗洛姆出生的时候,弗洛伊德已经基本完成了他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创立工作,并出版了著名的《梦的解释》一书。当22岁的弗洛姆大学毕业,并且拿到哲学博士学位时,弗洛伊德正好出版了《自我与本我》一书。

虽然弗洛伊德身上发生的事情看上去与弗洛姆无关,但无形中却影响了弗洛姆的一生。事实上,1928年弗洛姆就进入了德国著名的法兰克福大学精神分析社会学院,在学习深造后担任了一名讲师。1934年,他为躲避纳粹迫害逃到美国,并先后在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担任精神分析学教授或研究员,一直到1980年逝世。

在学术背景方面,弗洛伊德毕业于维也纳大学,是一名医学博士,后来当了医生。因他的研究更多地带有自然和生物的属性,其精神分析理论最初是作为一种精神疾患的治疗方法提出来的,即使晚年弗洛伊德将其扩展到社会研究领域,其学术的基本兴奋点也还是针对作为社会个体的人。而弗洛姆读的是哲学专业,其学术背景是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关系,其学术兴趣在于社会批判和拯救。也就是说,他所关注的是群体的命运、宏观的社会趋势,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只是弗洛姆研究和借鉴的对象。

弗洛姆认为,弗洛伊德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潜意识的概念,进而揭示了人类理性的弱点和局限性,并向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提出了挑战。潜意识因为受到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法律以及宗教信仰的压抑而深深地埋在人们的心理深处,但潜意识又是决定人类行为的原动力。因此,通过对潜意识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分析人,并最终使人获得自由和幸福。

但是,由于弗洛伊德所受的专业训练是医学和生物学,因而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研究也只是建立在生物学基础之上的,这一点最终导致了弗洛伊德的偏颇。因为人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性动物,既有生物性的一面,也有社会性的一面,抛开哪一面都不能完整全面地认识人。而在对人的社会属性的研究和认识上,西方世界尚无人能够超过马克思。

如果说在对人性及人的本质的认识上,弗洛姆是融合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思想的话,那么,在社会批判方面,弗洛姆则更多地吸收了马克思的思想。与马克思将劳动、资本等经济学概念引入人类学范畴一样,弗洛姆也将交易、生产、消费等经济学概念引入人格研究和社会批判,并将人的性格分为生产型、消费型和交易型。

总之,弗洛姆是一位继往开来的心理学大师,他无疑对推动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弗洛姆1980年在瑞士的洛迦逝世。他用毕生的精力,承前启后,为精神分析的社会心理学建立了基本的体系框架,尽管它的结构与功能还有待完善,他以社会潜意识为基础对整个社会所做的“精神分析”是深刻的、富有意义的。他的精神分析的社会心理学意义和价值已载入人类思想史的史册。游戏心理学家维果茨基

维果茨基(1896—1934),前苏联时期卓越的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和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由于他在心理学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而被誉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他所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不仅对前苏联,而且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维果茨基的著述甚丰,多达186种,主要的著述有《心理学危机的含义》、《儿童期高级注意形式的发展》、《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心理学讲义》等。1956年和1960年,他先后出版了两本选集《心理研究选集》和《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维果茨基主张心理学应该坚持科学的、决定论的、因果性的解释原则研究高级心理机能,他反对将复杂的形式分解成简单的成分,认为这样就失去了整体的属性。他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实质由社会关系构成”之论断的正确性,拒绝从大脑深处解释高级心理过程。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既丰富又深刻,后人对他的解读歧义丛生。一方面,他的许多作品没有出版;另一方面,他本人不断修正、拓展自己的观点。工作的开展与著作的撰写都是在与时间赛跑,因而,粗糙与欠成熟在所难免,不过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其思想的发展过程把握文化历史理论的精髓。

维果茨基的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5个原理:人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社会实体,是社会历史产物;人满足各种需要的手段是在后天通过不断学习掌握的;教育与教学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形式;人的心理发展是在掌握人类满足需要的手段、方式的过程中进行的;人与人的交往最初表现为外部形式,以后内化为内部心理形式。

维果茨基特别重视象征性游戏,对感觉运动游戏相对冷淡,这与他把幼儿能使用符号作为幼儿步入高级认知发展阶段的标志是一致的。维果茨基对游戏这个主题的研究传于后世的不多,但的确给后来的游戏理论提供了很重要的支持作用。

19世纪中期以后,“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人们开始了对游戏本质的理性探索。

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幼儿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幼儿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现幼儿的本源。

在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看来,游戏是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幼儿游戏的动力是剩余精力的发泄和运用,幼儿可以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从游戏复演论的观点出发,认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德国心理学家格鲁斯认为,游戏是对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准备,是本能的练习或训练。20世纪初,荷兰心理学家敦代克提出游戏成熟说,认为游戏是幼儿操作某些物品得以进行的活动,不是单纯的机能,而是幼儿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

维果茨基在分析、批判前人对游戏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游戏本质观。他认为要把幼儿游戏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来考察,否则就不可能认识游戏的本质属性和主体性价值。坚持游戏的社会性本质,是维果茨基游戏理论的典型特征。他认为:游戏是在真实的实践以外,在行动上再造某种生活现象,在这种活动中,幼儿依靠语言,以角色为中介,了解、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他在对游戏进行概念式的阐述中,以象征性游戏或角色游戏为重点分析对象,突出强调了游戏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反映,概括了这类游戏的结构组成、活动特征及价值等。

游戏是幼儿智力发展的源泉,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让智力得到发展。另外,游戏本身也随幼儿的智力发展而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在游戏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观点认为,游戏从属于发展,有什么样的发展水平就有什么样的游戏水平。幼儿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游戏的发展水平,幼儿玩什么、怎么玩,都取决于他们的发展水平,游戏就是幼儿发展水平的一面镜子。而维果茨基则认为,游戏领先于发展,游戏活动孕育了新的发展可能性,游戏在幼儿的发展中具有建构和生成的作用。

维果茨基认为,游戏可以使思维摆脱束缚,使孩子学会不仅按照自己的直接知觉和当时影响去行动,而且根据情景的意义去行动。

比如说,当幼儿用一个枕头来代替一个熟睡的孩子的时候,就改变了思维与环境的联系,这时这个枕头就成了区分“孩子”与真正的孩子的关键。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意义上的分割,是因为当幼儿以一种假装的方式去对待替代物时,幼儿就把替代物的通常含义改变了。但是维果茨基不同意幼儿在游戏中以物代物是任意的,任何东西都可以代替其他东西的说法。他认为,幼儿在游戏中以物代物不是任意的,而是取决于代替物本身的某些特点,以物代物的关键是幼儿能否用一物体的名称取代另一物体的名称,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的话,那就不可能使词与物体分开,也就不可能以物代物。

维果茨基还认为,幼儿在游戏中虽然能够根据物体的意义去行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不能这样做,他们用真实的物体做出真实的动作,这是学前阶段出现的一个很有趣的矛盾现象。学前幼儿的游戏看起来是自由的,然而游戏需要幼儿不断地阻止自己的直接冲动,因为他们必须使自己服从想象性游戏场景或游戏的规则。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自由游戏并不总是自由的,因为放弃冲动行为并不是幼儿在那一刻想做的,而只是为了使自己玩假扮游戏玩得更高兴。正是这种矛盾的存在,游戏就成为了幼儿早期完全受情景束缚的知觉和完全摆脱现实情景束缚的思维之间的中介。

和皮亚杰恰恰相反,维果茨基把游戏当成与幼儿同化的绝好方法。通过游戏,幼儿去实践刚形成的象征性图式,游戏对于一系列不同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都有作用。有证据证明,象征性游戏对学前幼儿的记忆、语言、意志、行动有深远的影响,并且能促进这些能力的发展。比如,有研究表明,在社会性假定游戏中,学前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会持续更长时间,能够吸引更多的孩子到活动中来,并且更加注重合作。仔细研究维果茨基的理论就会发现,他说的游戏促进发展是很复杂的,不是直接的,某些能力的发展或许要在很多年以后才能显现。当我们站在维果茨基强调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性根源的立场上来考虑幼儿发展的时候,我们自然会看到,那些更多地玩象征性游戏的幼儿在一般智力发展上有所提高,且更能理解别人的感受,也被老师认为是更社会化的、更能胜任工作的幼儿。

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尤其强调有主题的角色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以及成人在幼儿游戏发展中的作用,这种理论有其特色和长处,但是,维果茨基只注重研究幼儿的游戏,没有涉及动物的游戏。在幼儿游戏的研究中,只注重研究主题角色游戏,而且把这种游戏理论运用于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和指导时,很容易强调成人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和干预。

毫无疑问,维果茨基在游戏研究领域充分发掘出了心理的作用,可以说,他是对心理学有特殊贡献的人。

维果茨基是前苏联一位才华横溢的心理学家。他的理论主要包括对游戏的社会性本质的认识、游戏与幼儿发展的关系、游戏的关键特征、游戏的作用等。他的游戏理论为人们理解游戏提供了新的视角,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

皮亚杰是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皮亚杰早年接受生物学的训练,但他在大学读书时就已经开始对心理学有兴趣,曾涉猎心理学早期发展的各个学派,如病理心理学、精神分析学说等。从1929年到1975年,皮亚杰在日内瓦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他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学上有长足的发展。

1896年8月9日,皮亚杰出生在瑞士的那沙特尔市。他的父亲亚瑟·皮亚杰在一所大学里教授世纪文学,母亲丽贝卡·杰克逊由于心理极不健康,所有一直没有工作。可能这就是他对心理学产生兴趣的原因,而这种兴趣是在他对软体动物进行科学研究取得初步成绩后才逐渐显示出来的。

皮亚杰从小聪明过人,他六七岁时,就非常喜欢生物学。8岁时曾写了一篇《论鸟》的文章。11岁时,他无意中观察到一个得了特殊白化病的麻雀,然后写了一篇仅有一张纸的论文,接着充满希望地寄给了《自然史杂志》,这也算是他的第一篇“学术性”文章。15岁时,他开始对生物学的知识解释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并写了大量有关软体动物的文章,他还因此得到了外界同行的热情邀请和一个博物馆馆长助理的职位。在读中学时,皮亚杰经常随他的教父一起外出游玩,他的教父是一位饱学之士,特殊熟悉哲学和认识论。因此皮亚杰在教父的启发下,产生了对认识论的兴趣。

皮亚杰在纳沙特尔大学读书期间,对生物学心理学、哲学和逻辑学都很有兴趣。他认为,生物学和哲学的融合是通向认识论的捷径。1915年他获得学士学位,1918年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阿尔卑斯山的软体动物”。这篇论文,确立了他在软体动物研究界的动物。

之后的一年里,皮亚杰开始周游欧洲各国,以便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苏黎世时,他在列勃斯雷舒纳的心理实验室工作,并在布鲁勒的实验室学习和从事精神分析的工作。

1919年他去了巴黎大学,听了皮耶隆的讲课之后,开始研究病理心理学,并钻研科学史、逻辑学与哲学。1921年,他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随后他在巴黎任西蒙的助手,在一所实验室研究儿童心理,同时受西蒙的委托,应用勃德的推理测验测量儿童的智力,并将测验标准化。

在这段时间中,皮亚杰产生了研究儿童智力的兴趣,同时他也意识到测验法中的某些不足。他发现儿童的错误回答比正确回答更能显示儿童的智力水平,因此,皮亚杰逐渐发展了一种他自己的研究儿童智力的方法——临床法。

1921年,皮亚杰由巴黎回到日内瓦,担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的研究主任。该研究所前任主任是欧洲的有名学者——克拉巴柔德,他的机能主义思想给皮亚杰以深刻影响,皮亚杰“智慧的本质是适应”的思想就是这一影响的明确反映。从在日内瓦大学任职起,皮亚杰就开始应用自己的研究方法探索儿童智力或儿童的认识和思维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在妻子的帮助下,皮亚杰开始用大量时间观察儿童动作,并进行各种实验。他对自己三个孩子的研究,为他创立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按照研究结果,他写了《儿童智力的起源》等三本专著,主要论述儿童智慧行为的发生、儿童因果概念和儿童象征行为(模仿和游戏)的开始等问题。

1939—1945年间,皮亚杰主要从事两方面研究:第一方面,研究儿童到成年期的知觉发展,企图探索知觉与智慧的关系,借以验证格式塔心理学派的论点。第二方面,利用具体的实验技术和分析方法,研究儿童的时间、运动和速度概念的发展。1947年出版了《智力心理学》一书,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

瑞士成立心理学学会后,皮亚杰连任学会主席三年。在此期间,他集合各国著名教育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数学家、语言学家和控制论学者研究发生认识论,对于儿童各类概念以及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进行多学科的研究。

皮亚杰晚年并没有因为退休而放弃研究工作,他终其一生都致力于发展“发生认知论”,将哲学基础的认知论建立在科学之上。

皮亚杰的著作是人类思想史上一座丰富的宝库,他一生中共发表了五十多本著作,撰写的文章更是数不胜数。皮亚杰一生的贡献并不止于心理学,他的理论对于现今的哲学、教育学、人工智能的发展……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博采众长的马斯洛

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 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

马斯洛对人的动机持整体的看法,他的动机理论被称为“需要层次论”。1968年,他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3年后转至威斯康星大学攻读心理学,在著名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3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1951年被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1969年离任,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斯洛转到布兰戴斯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并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他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两个杂志的首任编辑。主要著作有《动机和人格》 、《存在心理学探索》 、《科学心理学》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如果要举例说明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是绝对不能遗漏的。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欧洲东部,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社会迁移浪潮正在兴起。无数穷苦的犹太人为了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自由,离开世居的地方,移居到美国。留着犹太民族血液的马斯洛就是这些移民中的一位。

马斯洛最早的儿时记忆是关于他母亲的,他们之间相处得很不愉快。虽然家里没有什么要遵守的宗教礼节,但母亲是一个迷信的女人,经常为一些小小的过失就冲着他们说:“上帝将严厉惩罚你!”正是这种从小幼年的心灵受到折磨,年轻的马斯洛逐渐对宗教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怀疑和对无神论的尊重。

马斯洛从5岁起就开始读书,他经常到街上的图书馆浏览书籍,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以此来躲避家中的紧张气氛。他后来回忆道:“那时,我经常比家里其他人起得更早,一出门就到图书馆去,站在门口等待开门。”

1922年1月,马斯洛进入了布鲁克林最好的男子高中。在高中的这几年里,马斯洛喜欢科学,尤其是物理学。在进入这所学校之初,他就经历了一次真正的思想上的启蒙。他的老师利特尔向全班同学介绍,如果他们真正想读点有用的书籍,辛克莱的书是必不可少的。通过阅读辛克莱揭露社会阴暗面的小说,触发了马斯洛潜在的对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的兴趣。

1928年9月,马斯洛来到威斯康星州的麦迪逊,继续他的大学学业。在20世纪初,这个学校因杰出的教育水平和自由的学术气氛而出名。在威斯康星最初的心理学训练中,马斯洛发现了不少令人激动的东西,但直至获得硕士学位,他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研究领域。然而,1931年冬天,当他选修哈里·哈洛的研究实习课后,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长久以来,哈洛的名字就与灵长目动物的高级机能、社会行为和学习过程等研究联系在一起,并且他在这方面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四十多年里,他一直是猿猴群中伙伴关系发展和母婴纽带研究方面的先驱。

马斯洛幸运地成了哈洛的研究助手,后来又成了他的第一个博士生。哈洛的年纪仅比他大3岁,他俩的关系更像是同事而非上司。

马斯洛很愿意和哈洛一起工作。猿猴也开始吸引他了,他发现它们很有趣,可爱得使人动感情。他像哈洛一样,喜欢上了猿猴,也一头扎进猿猴的研究当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际局势日渐紧张,马斯洛却看到了一条实现他和平幻想的途径,那就是发展一个完整的人类动机理论。他觉得,关于人性的关键问题实际上并不多:人们在生活中到底想要什么?满足什么才能感到幸福?什么原因使人们要追求某种目标?

在这之前,为了确认和衡量人类与猿猴对应的支配和服从行为,他已和近百名妇女和15名男子进行了面谈,并发表了一篇论文:《支配情绪、支配行为和支配地位》。他首次提出和强调了人类社会行为中的这三个方面。最有趣的是,他也探讨了支配情绪的强弱程度怎样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例如工作和婚姻。马斯洛暗示,人性中具有某种生物学上的内核,它受文化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和调节,但不会被完全清除。从那以后,马斯洛开始强调人类固有的情感和精神能力,并开始了对人类动机理论的探讨。

1940年,马斯洛首次把这些思考具体化。在与贝拉·米特曼共同撰写《变态心理学原理》时,马斯洛认为有必要用整整一章来概括论述正常人的人格。在合作者中,谁也没有料到他会有这种脱离常规的想法,但他仍然执意而为。为确定他称之为“正常状态”的表现,他界定了12个一般的品质以及几十个特殊的品质。马斯洛用“正常”这个词来描写理想的或健康的品性,它们包括适当的自尊和自我认识,表达爱和被爱的能力,对社会习俗和伦理提出质疑的能力,等等。

1945年,马斯洛准备对研究自我实现投入更多的精力。自从三年前这一概念初步形成以来,他对此做了很多思考,并记了大量笔记。在他的笔记本的第一个条目上,他写道:“在杂事烦扰多年以后,现在,我决定对于优秀人物进行深入研究,要做到尽可能的严肃和正规,尽管一切都相当困难,并且存在相当多的问题。我要对难以克服的困难保持清醒的认识,然后毫不畏惧地勇往直前。”

1946年初,马斯洛揭示了自我实现者共同的特征:他们是对于隐私的强烈需要和易于产生的神秘体验。他对第三种特征也有预感:感情健康的人比心怀焦虑的人更能够用准确的目光看待世界。最后,他还是准备做几个完全创新的实验。他试图证明,自我实现者确实有更精确的对于现实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不仅体现在对他人的人格作出判断,也体现在分辨光和声的物理世界方面。

这时,马斯洛的健康状况不太好,他不得不到普里山顿乡村去休养一段时间。在这里,他读了大量重要人物的传记,对他来说,这是新的、关键性的一步,因为正是从这些具体的人物身上,他发现了人格的健康与人格的力量。

此时,马斯洛依据他的正在形成的动机理论,强调说:

生活的真正成就来自于我们自己的高级需要的满足,特别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满足。

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加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

那些生活在自我实现水平上的人,事实上也是最博爱并在个人特质上发展最充分的人。

人们怎样才能具有良好的趣味、性格以及创造力?

人们怎样才能学会使自己适应新情况?

人们怎样才能学会发现善、识别美、寻求真?

……

1966年7月8日,马斯洛赢得了空前的赞誉。他被美国人道主义协会评选为这一年的“人道主义者”,每天都有来自国内外的邀请信,请他参加各种学术和政府会议,接受荣誉学位,或者与各种团体、教育机构在研究项目上进行合作。

1970年6月6日至6月7日这个周末,马斯洛和贝莎在门罗帕克的家里享受着宁静。星期日早晨,贝莎打电话给莫蕾尔夫妇,邀请他们到家中做客。莫蕾尔夫妇同意和贝莎一道参加一个关于雕塑展览的活动,这时,马斯洛正忙于写作,他向他们表示歉意,不能和他们在一起,他说自己正在思考有关人的邪恶问题的思想。

6月8日,马斯洛像往常一样从房间出来,到游泳池边缓慢散步,贝莎跟随在离他几米远的地方。后来,他小心翼翼地按照大夫对他的嘱咐,看着秒表开始跑步。突然,他无声地倒下去了。

刚满62岁的马斯洛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的学术魅力却深深地吸引着大家。他的一位学生说:“我还没有遇过像他这样早逝但却永生的人。”

在今天,马斯洛的一些基本的理论概念不少人已耳熟能详,如需要层次、自我实现、高峰体验、潜能发挥,等等。他的有些思想已经成了当今世界公众意识的一部分。马斯洛的心理学不仅与科研或管理有关,而且它也有助于每个普通人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和定位。记忆之父艾宾浩斯

赫尔曼·艾宾浩斯(1850-1909)德国实验心理学家,实验学习心理学的创始人,也是最早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人类高级心理过程的心理学家。

艾宾浩斯1850年生于波恩。17岁进入波恩大学主修历史和语言学,普法战争爆发后他应征加入普鲁士军队。战争结束后他转入哈雷大学及柏林大学钻研哲学。之后在柏林、英国、法国致力于独立研究,兴趣也逐渐转向了科学领域。1876年,他在巴黎一家书摊上买了一本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读后深受影响,决心以心理物理学的方法研究记忆。在此之前,冯特曾宣传过学习和记忆等高级心理过程不能搞实验研究,加之当时艾宾浩斯既没有大学教学职位,又没有老师,也没有进行研究的专门设备和实验室。但是,即便如此,他还是花了5年时间,用自己做试验品,独自进行实验。

1880年,艾宾浩斯受聘于柏林大学,在那里继续研究记忆,并重复和验证了他的早期研究。1885年,他出版了《记忆》一书,此书内容不多,但都是设计很好的实验,是在学习、保持和回忆的整个领域中开创性的实验研究。这本书是实验心理学史上最为卓越的研究成果之一,标志着实验心理学突破了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障碍,开创了全新的研究领域。

1885年后,艾宾浩斯没有继续研究记忆,发表的著述也相当少。1886年,他被柏林大学提升为副教授,同年,他在该校创建了一个心理实验室,和柯尼希合创了《感觉器官的心理学和生理学》杂志。然而,由于艾宾浩斯缺少著述,他在柏林大学再也没有得到提升。1894年,他于布雷斯劳大学担任较为低级的职务,同年建成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并在那里一直工作到1905年。在布雷斯劳大学他发展了句子填充测验,这也是第一个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成功测验,为现代心理学上智力测验之始。1905年,艾宾浩斯离开布雷斯劳大学去哈雷大学,在这里他将原有的实验室加以扩充。

艾宾浩斯的研究方法是客观的、实验的,而且通过细致观察和记录可以量化的。他的程序是把数据基础置于经过时间考验的联想和学习的研究之上。他推想出,对于学习材料的难度,可以用学习材料时所需要重复的次数来测量它,而计算起来的这个重复的次数也可以作为完全再现的标准。为使实验有条理性,他连个人习惯都改变了,尽量使个人习惯保持常态,按照同样严格的日常做法去工作,学习材料时也总是在每天的同一时间。

艾宾浩斯为记忆材料发明了无意义音节。他发觉,用散文或诗词作为记忆材料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为每个人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经验不同,且理解语言的人容易把意义或联想跟词形成联系,这些已形成的联想可以有助材料的学习,这样便不能在意义方面加以控制。为此,艾宾浩斯寻找一些没有形成联想的、完全同类的、对被试来说同样不熟悉的材料,用这些材料做实验就不可能有任何过去的联想。这种材料便是无意义音节。无意义音节是由两个辅音加一个元音构成,如lef,bok或gat。他把辅音和元音一切可能的组合写在不同的卡片上,使他得到了2300个音节,从中随机地抽出用来学习那些音节。

艾宾浩斯在记忆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主要涉及下述几个方面。

第一,查明识记无意义音节的速度与识记有意义材料的速度之间的差异。为了确定这种差异,他识记拜伦的《唐·璜》一诗中的节段,每一段有80个音节。他发现大约需要读9次能记住一段。然后他识记80个无意义音节,发现完成这个任务几乎需要重复80次。于是他得出结论,无意义材料的学习比有意义材料的学习在难度上几乎达到9倍。

第二,材料的长度和数量对完全再现所必需的重复次数的影响。他发现,较长的材料需要次数较多的重复,即需要较多的学习时间。而增加了所学音节的数量,使学习每一音节的平均时间显著增加。结论就是我们学习的材料越多,所用的时间就会越长。

第三,学习和回忆之间的时间历程。材料在学习后头几小时遗忘最快,随着时间的推延,材料遗忘越来越少,即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发生是先快后慢的曲线。

除了这几个主要方面外,艾宾浩斯还研究过一些能影响学习和保持的其他变量,例如过度学习的影响、重复学习或复习的影响、音节表内的近距联想与远距联想的影响等。

艾宾浩斯在实验心理学起步阶段所作出的贡献,可以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他发现并证明了实验法在整个心理学研究中都是有效的工具。艾宾浩斯的工作证明了实验法的普适性,具体说来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第一,证明了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

第二,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

第三,为实验心理学提供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

第四,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除了记忆的研究以外,艾宾浩斯还研究过光的觉,发表过色觉理论。他虽然没有建立学派,也没有形成正式的理论体系。但是,他对学习和记忆的许多发现在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对心理学的相关领域产生影响。他开辟了用实证方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过程的先河,从而铸造出了实验心理学的雏形。

记忆是种高级复杂的心理过程,受许多因素影响。旧联想主义者只从结果推论原因,没有给予科学的解释;艾宾浩斯则从严格控制原因来观察结果,对记忆过程进行定量分析测试。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是他在实验室中经过了大量数据测试后,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