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知道答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8 14:34:20

点击下载

作者:王文华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故事知道答案

故事知道答案试读:

前言 信任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上来,从他呱呱落地,开始学走路、去上学,看着一个小生命日渐长大,那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快乐。

因为快乐,所以我们与人分享。

迫不及待,日日在社群网站分享孩子的点点滴滴。

每次与其他父母见面,聊来聊去总不外乎孩子的生活与成长。

然后,我们看很多亲子教养书,当然,包括你手上拿的这一本。我们也会去参加各种读书会,听很多有名或有经验的人分享他们的育儿经。

我们盼望孩子越来越好,不希望他们受到一丁点儿伤害,所以会保护他们,给他们最理想的成长环境:用最好的无毒家具,四处查找哪里的保姆最细心,哪一家幼儿园最棒。

这样,就够了吗?

如果你细心回想自己的成长背景,在我们这一代的父母成长环境,你会有很多惊人的发现——在当年,父母并没有这样对待我们。

过去我们的父母都生养比我们现在多的孩子,他们也不怎么管我们,然而,我们也这么一路走了过来。该读书的读书,让工作的工作,结了婚,生了子,现在过得也都还不错。甚至在他们那个年代,也很少听闻什么宅男宅女的新闻,好像一切就是这么理所当然,人人都是这样的成长过程。

是的,我们的父母不懂太多教育理念,以我为例,父母甚至没有读到初中,更别提参加什么读书会,什么座谈听讲与分享,然而,我也长大了。

我并没有要你放弃做父母,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而是在我们现代这个社会里,除了给孩子无穷的呵护与富裕的物质生活,能不能多给他们一点信任,信任他们很多事情都能自己来。“孩子上大班了,还不会自己穿脱鞋子。在家有家长协助,到了幼儿园有老师帮忙。家长不放心,担心孩子穿不好、穿太慢,那以后还要上小学、上初中,到时孩子怎么办啊?”

担心孩子做不好自己的事,甚至怕他们制造更多麻烦,所以很多家长就把事情全打包自己来做,说穿了,这不就是根本不相信孩子有处理自己问题的能力吗?

所以,我在学校常看到很多孩子,即使上了小学一二年级,他们连系鞋带这种事情还要依赖大人。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即使是双胞胎,住在同一个家庭,他们长大后依然会发展出自己的个性、特长与人际关系。因此,在教养孩子时,最重要的是充分了解和信任自己的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和方法。

但现在孩子少,个个都是宝,所以大家把孩子捧在手心,走在路上怕碰着,出去外头怕撞着。食衣住行,教育娱乐,玩什么、怎么学,处处可见家长呵护备至的痕迹。

一旦孩子习惯这样被人保护,你怎么怪他长大变成温室里的花朵呢?即使生理上长大了,心理上却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莫怪长大后去读书去工作,每逢周末还是把大包小包的脏衣服寄回家。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并不在于孩子,恰好相反是父母过度不信任孩子,因为我们吝于给他们成长学习的机会,不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看待。

想让孩子独立,我们应该要让孩子能独立思考。多给孩子一些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蹲下来平等地跟孩子对话,那么,孩子自己的想法就会越来越多,独立思维自然而然就会逐渐形成。

还有,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父母当然要爱孩子,但爱孩子的目的不是帮他做出每一个决定,替他决定交朋友,替他决定读书的顺序……孩子的人生要能自己做主,那是大人无法代替的。

最后,家长要能鼓励孩子的独立行为。很多家长因为不相信孩子能够自己做好,往往承担了孩子的一切,顺带也剥夺掉孩子成长的机会。这种做法,让孩子误以为自己可以永远依赖家长,又怎么学会自立,成为独立的个体?

美国心理学博士约翰·格雷认为,孩子需要经历三个九年期才能成为健康、独立的成年人:第一个九年,孩子对于父母是完全的信任和依赖,父母要对孩子完全承担起责任;第二个九年,孩子学会信任自己并且渐渐学会独立,父母的责任是能适当控制,但也要给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最后的第三个九年,孩子独立自主了,父母退到幕后,只需适时提供支持即可。

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信任。

信任是一种相互尊重、彼此了解的关系,它是比终日溺爱更紧密的。

溺爱孩子的家长,打心里是不相信孩子有能力自理的。

而信任孩子的父母,他们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问题,孩子会因此更有自信、更爱父母,因为父母相信他们。

小时候牵着孩子的手,长大了则要学着放手。只有信任孩子能成长、能学习,才是给他最好的礼物。

第一章 欣赏孩子,他会更有自信

珍惜每一次

户外教学参观完印刷厂,班上的孩子都在志工的引导下做了一张版画。版画刚印好,油墨仍未干,如果沾上衣服就洗不掉了。我们班大部分的孩子嫌麻烦,作品一扔,不要了。

祥祥和别人不一样,他从头到尾都小心拎着画,上车看着,下车顾着,他说:“我要带回去给妈妈看。”

瞧祥祥那认真的模样,你会以为那幅作品是世界第一。

其实也没什么啊,就只是一张很简单的纸版画,他在上头画了几棵树,一个看起来像小孩又像青蛙的东西,画面上还有太阳和月亮。如果他没解说,我实在看不出来这张图讲的是小红帽遇见大野狼。

几天后,去祥祥家做家访,我又见到那张版画了。在他们家的客厅,最显眼的墙上挂了一块三尺见方的软木塞板,上面分隔成两部分,一半展示祥祥的作品,一半是妹妹的成果栏。

祥妈说,孩子带回来的作品,她都会定期地帮孩子们更换,妈妈介绍妹妹的作品时,口气好骄傲:“我最喜欢妹妹画树了,她画的树有一种生命力,老师你看出来了吗?”她说话的样子,仿佛在介绍毕加索的大作,她的介绍词热情洋溢,我可以感受到她有多么认真看待孩子的作品。

祥妈手机里,还录了不少孩子们吹直笛、陶笛的音乐,我和妈妈聊天,祥祥和妹妹播放自己的音乐给我们评鉴。我想起来,学校每回的才艺表演,祥妈都是最早到场的家长,她总是抢着坐在第一排,认真帮孩子记录。从孩子读一年级,到现在祥祥五年级,她都没变过。

祥妈来自东南亚岛国,自谦不会教小孩,可是她珍视孩子作品的程度,我相信其实比很多人强。我们班的孩子每次上完美劳课,作品不是放在抽屉就是丢进垃圾桶,勉强要他们带回家,他们也是胡乱塞在书包里,最后变成一坨一坨皱巴巴像抹布又像垃圾的东西。

我想,很久以前,班上的孩子应该也常带作品回家去,或许家里长期以来,都没人重视他们那种“看起来像乱画”的作品。既然爸妈都不怎么在乎,久而久之,他们对每一次的作业,也就越来越像“乱画”。因为父母的漠视,等于在告诉孩子你不必认真做作业,不管做得好或不好,都没人在意呀!

因为没人在意,他们又怎么会去要求自己呢?

可见,肯定孩子的第一步,就是认真看待他们的作品——是作品,而不是作业哦。教养也能这样做在家里帮小朋友布置一个作品区吧!地方不用太大,冰箱外头就很适合,把孩子的作品贴上去,帮他们不定期更换。只有家长重视孩子的表现,他们才会为每一次的作业全力以赴。父母慎重地看待孩子的作品,他们就会把作业当成挑战,愿意把作业变成作品,那是最棒的学习动机。当然,孩子的运动比赛、小朋友的活动晚会,记得带上照相机去抢第一排,别忘了,孩子童年稍纵即逝呀。

全乡跑得最快的男孩

阿志对自己信心不足,他上台会畏缩,与人交谈会胆怯,遇到没见过的事物就会说:“哦,看起来好可怕哦,我一定不会。”

这样的孩子需要舞台,幸好,机会很快就来了。

那次,他参加乡里的田径赛,连夺三面跑步的金牌,这下子,我有机会夸他了:“你是全乡跑得最快的男人,你太强了!”

他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才读小学,还不算是男人啦。”

我又找到一个夸他的点了:“你真是个谦虚的孩子,那你是全乡小学五年级跑得最快的男孩,没错吧?”

阿志笑了,好像终于把一件事给厘清般地笑了,他笑得好灿烂,好有自信。

自此后,阿志学什么做什么,只要有一点点犹豫,我就会跟他提一提:“你是全乡跑得最快的男孩,你一定可以的。”

事后证明,他真的可以,例如算数学、上台唱歌、背唐诗。

后来,我发现他另一项长才了。

我们在做偶戏的道具,需要把钓鱼线穿过道具天灯,然后连接成长长的一串,绳子一拉,天灯就会冉冉上升。

只是,钓鱼线很软,天灯上的洞很小,两边距离至少五厘米。我有老花眼,班上的小光头手会抖,布查有严重的近视眼,请其他小女生来接手,她们嘴里说很简单呀,可是十分钟后,却只穿了一个天灯。

阿志在一旁,他把线和天灯拿过去,一下子就穿好一个——大家都说,太幸运了。

他不慌不忙,轻松写意地又把第二个天灯搞定,不必我喊,礼堂自动响起一阵欢呼。奇迹还没完,当他穿好第三个天灯鱼线时,已经为自己赢得一个新外号:“全校最会穿线的男孩。”

阿志笑得很开心,他偷偷告诉我:在家里,奶奶有老花眼,缝衣服的针线都是他穿的。我可以想象那个画面,一个平时对自己没什么信心的孩子,依偎在奶奶身旁,帮着奶奶把针呀线呀一一弄妥搞定。奶奶接过孩子穿的针线,揉揉他的头,一针一线缝着孩子的衣服、帽子。孩子虽然还没有要远行,但温暖的相处时光,将会根植在阿志心里,信心满满地直到永久。“难怪你这么厉害。”我说,他笑得好开心。我想,现在有两个外号撑场,该开始盯阿志的英文了。

因为我深信:“全乡跑得最快外加最会穿线的男孩——绝不会败给英文的。”教养也能这样做让孩子有自信的妙招,就是找到一个亮点当突破点。没什么自信的孩子,只要聊到他擅长的事都会呼吸急促,找到他厉害的事情就能建立自信心,然后由此一项一项地突破。功课不好的孩子也是如此。学校里的科目虽然很多,学习总会遇到很多很多困难,但怕什么呢?总会有一科比较好,那就是突破点哦。

踮脚尖的女孩

曾经遇过一个女孩,她叫作蓉蓉,她家就在我们小区的巷子口。

少子化的年代,小区每个孩子诞生都是大事,她一出生,大家都去看过她。她长得很可爱,两个小酒窝,让人不由自主想要抱一抱,她是小区年纪最小的女孩,大家对她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后来,她开始学走路了,这一走,她的奶奶就摇头,蓉蓉走路是踮起脚尖来走的,奶奶说:“这囝仔有问题,哪有人走路走这款的呢,这样不行啦!”

奶奶的话是圣旨,蓉蓉的妈妈听了也只能拼命点头,回头劝女儿:“蓉蓉,把脚放下,像这样子走!”

为了让女儿符合奶奶口中的正常人,妈妈带着她躲在房间里练走路。妈妈在前头走,蓉蓉在后头跟,但是妈妈一不注意,蓉蓉就会踮起脚尖走,看她走得那么快乐,连妈妈都忍不住揉揉她的头,替她拍拍手。

奶奶生气呀,认为妈妈没把孩子教好:“你这款媳妇,是要把我气死呀?”

从此之后,奶奶对妈妈总是疾言厉色;从此之后,无数个夜晚,奶奶的话,让蓉妈抱着女儿痛哭:“蓉蓉,把脚放下嘛,为什么你不把脚放下?”

蓉蓉摇摇头,她也不知道呀。不过,她很快就学会一个本事:奶奶在的场合,她得提醒自己不要踮脚尖,不能害妈妈被奶奶唠叨。奶奶不在家时,她才能踮着脚尖走,踮着脚尖跑。

我们曾在小区看过她踮脚尖走路的样子(当然,奶奶不在身旁),那时的她好快活,好开心,仿佛,这么踮一下,离天更近了,离自由更近了。

时间飞逝,一晃数年,后来蓉蓉开始学长笛了。吹长笛要有肺活量,蓉蓉的肺活量不够大,一首曲子总是吹得“零零落落”,明显中气不足。老师鼓励她长跑,可是蓉蓉跑不动;要她学游泳,蓉蓉怕下水。“那就先踮着脚尖吹吹看。”长笛老师说。别人练长笛,最怕踮脚尖,踮一下就受不了;蓉蓉一踮半小时,吹出来的音色好极了,声音高亢嘹亮,别人吹不上的音,她吹得轻轻松松。

长笛老师拍拍她的肩:“好了,好了,累了吧,赶快把脚放下。”

蓉蓉摇摇头:“我不累。”

一旁的妈妈跟着点点头:“老师,没错,要她踮多久都可以。”“太奇怪了,太奇怪了。”长笛老师不可置信地说。

更想不到的是,蓉蓉后来在学校学芭蕾。芭蕾老师忍不住打电话给蓉妈,说她旋转时,那姿态之优美,舞动时的平衡感,没有一个同学比得上,好像练了好久好久,“尤其是踮起脚跳舞的时候,踮再久她都不怕似的”。

蓉妈轻轻挂上电话,忍不住拭了拭眼角。她知道,这些她都知道,蓉蓉从学走路那天开始就在不断地练习,仿佛就在等着这一天。教养也能这样做天生我才必有用,只是我们太平庸,猜不透天机。最好的方法,就是持续鼓励孩子,然后耐心等待。因为,不到机缘来的那天,谁也不知道上帝在孩子们身上,藏了一颗什么样的种子。

割成两截的生字簿

上书法课的时候,三年级的妹妹来找姊姊安妮借书法用具。

妹妹是学校风云人物,朗读、演讲和画画常常得奖,安妈妈只要提起妹妹就是一脸得意,如果是安妮呢?安妈妈摇摇头:“她要是能有妹妹一半好,我就阿弥陀佛了,唉,一样都是我生的,怎么会差这么多?”

这会儿,妹妹来借书法用具,这原本是件小事,但是,安妮不肯借给她。

说不借就不借,任凭妹妹说了又说,求了又求,姊姊就是摇头不答应。

姊妹俩吵吵闹闹是常有的事,我先请另一位同学把书法用具借给妹妹,再找安妮来问问。安妮看看我,说妹妹常常这样子,自己东西老是忘了带,“所以,我今天要‘大义灭亲’,我不借给她,希望以后她会细心一点。”

我夸她懂得利用机会教育妹妹,但是仅此一次,下不为例。

奇怪的是,过了几天改作业时,咦,我怎么改到了妹妹的联络簿?

妹妹那本联络簿,封面残破,里头还沾了不少墨汁,看起来是个粗心的孩子,和她平常的表现有落差。

我把安妮找过来,请她把联络簿送去给妹妹。

安妮说是前一天晚上妈妈签了名,结果放错书包了。

我笑说:“那赶快送去,顺便把你的联络簿……”

我话还没有说完,妹妹已经趴在窗口喊:“姊姊,你把我的簿子藏到哪里了?”“在这里,是你自己乱放的。”安妮把联络簿拿给她。

妹妹不走:“我的生字簿呢?”“我不知道。”安妮想走。

妹妹拉着她:“你把生字簿还给我啦。”“我说没有就没有啊!”安妮很坚持,我在旁边看不过去了,要她找找书包,说不定不小心放错了。

众目睽睽之下,安妮只好打开书包,随便找了两下:“没有,没有,没有你的簿子。”

妹妹眼尖:“你还说没有,那明明就是人家的簿子……”

然后,她只看了簿子一眼,立刻发出一声尖叫,抓着簿子拿出来时,我们都看到了,她的簿子,被人用美工刀狠狠划过,整本簿子几乎快断成两截……

看了那簿子,我倒吸一口冷气,那绝对是安妮做的事,只是两姊妹能有什么深仇大恨,让一个五年级小女生,瞒着大人做出这么可怕的事。

安妈妈被我请了来,她看看那簿子,听我说了情形,又气又心疼:“还是我们家的小妹妹乖,不管是功课还是比赛,从来不让我操心;老师呀,只有这个老大,整天说我偏心,我哪有偏心呀!唉,只要一想起她,我就烦死了!”教养也能这样做虽然手心手背都是肉,然而,总是有些孩子的表现比较好,有的孩子表现比较差,怎么办?父母有没有偏心,孩子最清楚。我们最好的方法是,找到每个孩子的长处,学习如何去欣赏孩子。越被欣赏的孩子越有自信,越有自信的孩子,就越勇敢逐梦,而不是终日把眼光放在与人计较上。

孩子好懒这样办

我们学校的大雄就像“熊”,走路懒洋洋,拉不动,推不动,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回家作业随便写,上课总爱趴在桌子上。一般孩子喜欢体育课,大雄却连这个也不爱。要他跑步,他能用走的绝不跑,你没看住他时,他连走都嫌累。等到开始上课了,不管是躲避球、跳绳或是飞盘,他能躲就躲,你拿他没辙。

有一天,我们校长也看不下去了,他说天下没有扶不起的阿斗,也没有不点头的石头,他决定亲自教大雄。

校长真该去拿师铎奖的。

那几天,校长喜滋滋跟我们说:“大雄看书了,这么厚一本哦。”“大雄写功课了,我只盯他半天,他就写完了。”

偶尔,我们还看到校长陪他打篮球,一老一少在球场“钉孤枝”,那场景让人感动。

只是,校长很忙,这边要开会,那边要找家长,这种紧迫盯人的方式只维持了一周;隔周,校长绝口不提大雄,仿佛他从没遇过大雄,大雄也没跟他说过话。

小四升上小五,大雄换了新老师。老师讲话轻轻柔柔,还怀了五个月的身孕。大家都替她担心,她怎么可能镇得住大雄呢?

这轻轻柔柔的老师,对大雄却很有一套,从没听她骂大雄。大雄不想去上体育课,老师说:“没问题,那下一节来行吗?”

直笛吹不好,老师耳朵灵,听出他吹的Re很有音乐家的味道,这个鼓励下得好,大雄下课口不离笛了;数学考了“满江红”,新老师陪他在办公室里算:“这一题对了三行,还剩一行,你要不要试试看?”

我心想,没用的啦,“雄”带到办公室还是“雄”。没想到,我才刚落座,就听到老师在笑:“对对对,那这一题呢?你也是对了三行,要不要试试看?”大雄没说好也没说不好,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全办公室的老师都听到他呼吸里的转变。

最近,大雄作业都有交了,数学成绩进步了,体育课虽然偶尔上、偶尔不上,但是上的时间变多了。

老师下个月要去生产,我们都在办公室里,听到她用那轻轻柔柔的声音在说:“大雄这孩子欠的就是肯定,你只要告诉他哪里做对了,他就会一直做下去。”

另外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关于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家喻户晓,作者大仲马在成名前,一度穷困潦倒。

有一次,他跑到巴黎拜访他父亲的一位朋友,请他帮忙找个工作。“你有什么本事呢?”这个长辈问。

大仲马不好意思地说:“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本事呢,伯父。”“数学精通吗?”“不行。”“你懂得物理吗?或者历史?”“什么都不知道,伯父。”“会计或是法律……”

大仲马越听越尴尬,他觉得自己实在太无能了:“伯父,我真惭愧,现在起我一定要努力补救我的缺点。相信不久之后,我一定会变得完全不一样。”

这长辈听了后说:“可是你要生活啊,把你的地址留在这张纸上吧。”

大仲马无可奈何地写下了他的住址,这长辈见了他写的字后,高兴地叫道:“哎呀,瞧瞧你这字写得多好啊,这就是你的长处呀。”

大仲马备受鼓舞,后来他坚定地踏上文学之旅,最终成为一代文豪,轰动法国,震动世界。教养也能这样做别吝于夸奖孩子,不管是自己的孩子还是别人的孩子。具体指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他就会记住那种感觉,然后一再地表现,进而成为专长。夸自己的孩子,孩子有了亮点,有了自信;夸别人的孩子,他们会变成你孩子的好朋友,相互影响,那是善的循环,正向的加持。

给校长爸爸一个赞

有一次到北横一间小学参访。那真是一间迷你小校,学校建在高坡上,没有宏伟校门,外观老旧凌乱,感觉校舍规划全无章法,第一印象就先打了个叉。

没想到进了校园,校长桌上满布孩子们的作品,全校五十个孩子,全是泰雅的孩子,竟然拿到全县演讲第一名(是全县哦,打败多少平地大校),马拉松、舞蹈、语文,成绩斐然,让人惊艳。

走出校长室,小女孩穿着泰雅的传统服饰带我们参观,校地狭窄,但在孩子们的嘴里,却处处藏着故事。原来校园以植物分出区块,有孩子宿舍(五十个人,四十一个人住宿),所以全校都像一家人;校舍墙面彩绘自己家乡的故事,看得出来是不同年代装饰改建(由此可知经费之拮据与规划杂乱之由来)。

让人感动的是感谢桃。孩子们二十四小时在校,一天三餐,得要多少经费,得向社会募来多少资源?校长有远见,规划桃园,六月采收,每颗桃子代表孩子一份心意,寄送到岛上每一双关爱的手。

学校也养猪,名叫王小美。那是校长的干女儿,他希望孩子能在大自然里学会与万物和平相处,所以王小美在校园任意穿梭;王小美也养一条小白狗,一猪一狗,狗不近人只近猪,孩子们还替白狗黑猪画了绘本,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来到凉亭,小女孩解说完毕,和小男生合唱三首歌,蓝天青山,清风白云,嘹亮歌声,我竟然有幸坐在亭里,难忘。

走笔至此,初来乍到的印象完全打破,这学校,哪需要大校门来烘托自己呢?那些树是山樱,山樱已结果,三个小男生教我们自制山樱桃汁;午餐有鳟鱼,和鸿禧山庄同级的鱼;一个教育役男天平,是杨懿如教授的高才生,开车听鸟语,能瞬间判断什么鸟什么事。

校长是高雄人,在复兴服务三十年,其中十三年在这里,把这儿建成世外桃源般,爱说笑话,很照顾孩子,听他说话,令人重燃教学热忱。他推销自己学校的孩子,不断给他们提供舞台,鼓励他们勇敢挑战自己,带他们扩大视野,厦门、韩国都有孩子们的足迹。一个年资比老师们久的校长,一个热情跟初任教时同样强大的校长,难怪小朋友们都喊他校长爸爸。

不相信?请到桃园高义小学走一遭。教养也能这样做高义的孩子很有自信,原因就出在有一位懂得欣赏他们的校长爸爸。会唱歌的,他替孩子找老师加强指导;会演戏的,他鼓励老师带孩子组团去参赛。如果遇到孩子什么都不会呢?去高义那天,校长爸爸请他们打山上野果的果汁请我喝。“这是我们学校果汁王子打的果汁,特别好喝。”校长爸爸这么介绍,那个小男生笑得好开心,果然很有果汁王子的气势哦。家长们都能学习校长爸爸的方法,因为不管你有多少个理由说做不到,人家可有五十个孩子作证明。既然他带五十个孩子都做得到,我们一般家长当然也行。

不务正业

在我们住的小城里有家园艺店,老板有个非常特别的名字——别业,很有诗意。

我以为他这个名字来自王维的《终南别业》,别业的太太说不是,是她老公不务正业,想当年一定是名字取坏了。

别业先生的园艺店,外观杂草丛生,一走进去,里头却别有洞天。别人弃之如敝屣的野花杂草,他都能种成一园灿烂,更重要的是讲出一番道理。“溪边就有的野姜花,治头痛最好了,煮吴郭鱼的话……”“这种百合食补药用都行,拿它煮粥,要记得先熬……”

每一种花草在别业先生的眼里都有故事,从前庭讲到后院,我手里的花花草草就从一袋变成十几袋。还好,他看我都快提不动了,好心地说:“明天我用小货车帮你载去学校,顺便帮你规划一下植物园。”“我没有植物园,我是小学老师。”其实我只是来买几株教学用的植物。“老师更要懂呀,你们校园的水生池水路如果装得好,不但省功省时还能分出沼泽、平地与沙漠区。”

别业的太太告诉我一则传奇:别业先生的家原是小城有名的餐厅,只是他不想拿锅铲。高工读水电,又不想一辈子帮人配电线,读两年就休业,去中药行当学徒。学了三年六个月,到大陆读中医,回来考了执照。“哎呀,我本来以为要做先生娘了。”别业太太不无怀念地说,“这几年,他又移情别恋,爱上这些杂草,帮人看完病就去种草,种着种着,从一盆拓展到一整片田。”“就是不务正业,好好中医师不做……”她的口气其实很骄傲,以前是先生娘,现在搬花草,却颇有一种深以为傲的快乐。

其实想想,所有的不务正业都已交融成了一种正业。听别业先生讲花草,能谈养生,那是中医素养;谈到食材应用,那是餐厅背景;而水路、管线安排,和高工时的养成更脱不了关系。因缘际会,最后成了这样一位出凡入圣的植物达人。

历史上,班超也算是不务正业的代表性人物,家学渊源,父兄都是写史的专家,想靠文学出头容易,他却毅然从军。从军是一条路,他竟又跳脱跑道去当西域大使,还是常派无邦交国的使官。以一身文胆,在漫漫历史里,留下自己辉煌的一页。

学以致用很好,如若孩子学非所用,要走一条“用所非学”的路,那其实是要很大热情与决心的。欣赏孩子有七个小绝招①自信的父母知道生命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懂得欣赏孩子。②欣赏孩子的玩耍,鼓励他们发明新奇玩法。③父母如果能发现孩子的长处,孩子就懂得学习别人的优点。④带孩子参观展览时,和他讨论,鼓励孩子往更深刻的地方去想。⑤学习各种才艺时,鼓励孩子持之以恒地练习。⑥孩子的成长需要等待,只要父母有好心态,孩子就会笑到最后。⑦谢谢孩子陪我们在这世界走一遭,只要他健康、快乐成长,你会更欣赏他。

第二章 让孩子学会打理生活

点瓦斯炉补习班

那一年,我在山上服务,来了一位纪老师。

学校在深山,交通不便,纪老师由父母陪同,一部小巴士,载满她大大小小的行李。因为行李特别多,有空的老师、到校园闲晃的小朋友全被请来帮忙。

印象最深的是床,没错,真的是床,纪老师的爸爸解释:“她认床,没这张床睡不着觉;睡不好觉,整天情绪都不好。”

那张床不好组,不用钉子,接合全靠榫孔,我们谁也没那功夫,最后是拜托工友先生来协助。装好床,搬进一尺厚的床垫,还有纪老师的棉被和枕头……这才大功告成。

不过,事情还没完,父母领着纪老师参观校园,检查宿舍,然后开始一连串的疑问:热水供应到几点?山上的超商有多远?女孩子家去时若不方便,哪位男老师会帮忙?如果生病了要去哪家医院?山上的气温这么低,她的暖炉够不够……

因为问题实在太多,热心服务的老师们被问到答不出来了,渐渐退回房间,最后只剩下避无可避的工友先生随侍在侧,回答那一堆连山上小朋友都能做到的“担心”。

开学了,当时还没有手机,纪老师班上的孩子常接到师公打来的电话,提醒老师要吃药,交代老师晚上出门要拿手电筒,还寄了一包什么来……

当时,我们老师晚上要轮流煮菜,两人一组,和纪老师同组的伙伴出差,她得独立作业,大家去帮忙时才发现,她会洗菜,但不太会使用菜刀;会煮开水,但瓦斯炉火点不着,问了她,说是在家都由妈妈包办。

就那么有幸,吃过一次纪老师煮的饭菜后,再轮到她煮饭,她离职了。

还是校工帮忙拆的床,还是白发父母来帮忙,来时一巴士,去时一巴士,她的小巴士倒成了我们学校的传奇。

山上的孩子,三四年级就懂生火做饭,用的还不是瓦斯炉,是货真价实的柴火,还要帮父母照顾弟弟妹妹,有的孩子还会开怪手(挖土机)、种水蜜桃,相较之下,我们老师反而要向他们学习。只是有的人能学到,有的人就待不了。教养也能这样做数学、英文补习班满街是,学钢琴学芭蕾舞的地方也很多,然而,瓦斯炉点火这类的补习班不晓得上哪儿找,如果有,说不定很多家长有兴趣。教孩子如何把瓦斯炉点着,教他怎么煮一锅好吃的饭,这本来就是父母的责任,我们别老是要求孩子有什么国际化,居家电气化也是重要的课题!

榜首上山

也是那一年,同来一位年轻的男老师,也是刚毕业,听说还是教师甄试的榜首。往年的榜首,想去哪里教就能去哪里教,他的时运不济,那年就只剩山上几个缺,只得进山来教书了。

榜首上山,我们都觉得很荣幸;见了面,发现榜首好客气,晚餐席间一聊才发现:乖乖不得了,除了是全县的榜首,他还曾读第一志愿的高中,第一志愿的大学。“榜首上山,真是了不起。”我们说。

他摇摇手,笑着说不不不,真的没什么好夸口。

榜首说他小时候,每次月考都是班上第一。考上第一志愿时,本来也觉得自己很厉害,等开了学,赫然发现,同学全是各校的第一。

和那么多第一名在一起,当然觉得很荣耀,那是他第一次住在外头,虽然是第一名的学生,可是他不会洗衣服;住宿舍,想吃个火锅,他也没上过菜市场。同学里有人会煮菜,有人会缝衣服,有人会修水龙头,他呢?他只会读书。“一个什么都不会的人,有什么好骄傲的?”

我们都很好心,问他现在洗衣服有没有问题,衣服破了会不会缝?他说会会会,大学四年期间,跟着同学,学会好多生活技能。虽然不是第一名,但做这些事情都没问题,这才敢上山。

一听到这里,我们这些不是榜首的老师都抬头挺胸了,想上山来生活哪有那么容易?他应该还没用过木柴生火,洗澡可能会有问题;他也不会巡水路,山泉水时常被堵塞住,那时就得上山去找水。“没关系,大家都会教你。”我们说,想到能教榜首生火和砍柴,瞬间又觉得原来自己也很厉害。

在学校,我们最佩服工友先生,他会开怪手,会拉电线,还自学怎样盖房子,榜首整日跟着他,把读书那股劲儿也放在这里呢;教书时,榜首也很认真,认真备课,认真批作业,他说教书是本分,立志要把孩子们都教好。每回经过他们教室,听他在课堂里朗朗的笑声,都觉得这个年轻人不简单。

后来,只要遇到太臭屁的孩子,我们会叫他去找榜首老师聊聊天,听听从小第一名的人是怎样地谦虚。教养也能这样做我们帮孩子把大事小事全做完,孩子就失去练习的机会。父母为什么不敢放手?归根究底,还是在于我们不信任他们。既然不信任,当然少练习;因为少练习,于是什么也不会。在包办大小事的同时,其实等同于否决掉孩子的学习能力。

小乔的炒蛋

有一年,我们学校举办母亲节晚会,帮妈妈庆祝母亲节。

我们这种小学校没经费,只能拜托各家带一道菜肴来。妈妈们难得有机会大展身手,无不在料理上费尽心思,什么三杯鸡、牛肉汤、碗粿和炒米粉……不怕菜色费功夫,就怕拿出来输别人。于是,几十道菜肴,摆满四张大大的长桌。

小乔的妈妈没空来,吩咐小乔带菜来共襄盛举。跟别人的相比,她们家的菜色明显逊色。那是一盘炒蛋,蛋是普普通通的蛋,放在一个海碗里,有个妈妈试吃了一口,皱皱眉头:“盐巴放太多了。”

她的声音虽然压低了,却让很多人自动放弃那碗炒蛋。

我想,一定是妈妈忙,随手炒一下,也没时间试滋味,就让孩子提了来。吃饭的时候,其他的料理几乎都被人抢光了,只有那些炒蛋备受冷落,依然像山一样耸立着。

吃完了,该轮到小朋友表演了。我们安排了一项节目,请小朋友上台说出爱妈妈的理由。小朋友年纪小,童言童语很可爱,每个妈妈莫不拿着手机拼命地拍呀拍。

多数孩子讲的都差不多:谢谢妈妈载他上学,让他不会迟到;感谢妈妈每天辛苦煮三餐洗衣服,他现在长这么壮,都是妈妈的功劳;还有个孩子记得肠病毒住院时,妈妈陪在他身边,带他看病,喂他吃药,妈妈又要上班又要照顾他,还在病床边睡着了。不把妈妈当成机器人,能体会父母的辛劳,台下的妈妈听得频频拭泪。

轮到小乔,她个子小小的,声音小小的,透过麦克风,声音还是小小的。她说她要感谢妈妈,妈妈每天要上班,帮忙赚钱贴补家用,她长大了,会自己煮饭炒菜,会自己晒衣服和照顾阿嬷。她对着没空来,要上晚班的妈妈说:“妈妈别担心,我比你想象的厉害,今天那碗炒蛋,是我自己炒的哦。”

空气一时凝结,很多人都不由自主回头看看那一海碗的炒蛋,我不知道别人有没有浮现我脑海里的画面:一个瘦瘦小小的女孩,在厨房里翻炒着她最拿手的炒蛋,然后提着那么重的炒蛋,从家里走到学校……教养也能这样做被环境所逼,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得提早面对生活的考验,但是,谁知道呢,古往今来,无数英雄豪杰都是这么从底层干起的。刘邦是这样,朱元璋是这样。狠心让孩子吃点苦,他们会更有出息。

小心雷公劈

新开学,阿嬷骑着欧都拜(摩托车)载小如来。大眼睛、黑皮肤的小如,进了教室不怕生,因为阿嬷在窗外指挥:“小如啊,你先找椅子坐。老苏啊,我囝仔若不乖,你就尽量给她电甲金系系!(老师啊,我家孩子若是不乖,就尽管骂!)”

其实小如很乖,我从来都不必担心她。她的衣服总是洗得干干净净,但一看就知道,那些是捡自哥哥姊姊的制服,因为上头绣着别人的学号和姓名。

她扫教室时,会主动替其他小朋友捡铅笔、橡皮。班上孩子家境太好了吗?用一半的文具没人认领,小如把它们装在奶粉罐里,上课有人缺文具时,她就说:“东西要爱惜,小心雷公劈。”语气老练,九成九学自她阿嬷。

办同乐会时,别人带了一堆零食,她只带一瓶铝箔包饮料,我想那是她的家境不好,正要拿一点饼干给她,没想到,她拿起剪刀,先在铝箔包上斜剪一角,还倒了一小杯请我。同学想学她,她利落地帮同学剪,替同学分。再有人请她剪,她摇摇头:“你们要喝完再剪,不要浪费了,东西不爱惜,小心雷公劈!”

我想,这都是阿嬷教得好,又想,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小如家境不太好,我特别拜托厨房阿姨,如果午餐有剩余的菜肴,请留一份给小如带回家。

选了一个周三下午家访,请小如带路去她家。我的车子在山间小路飞驰,越走越远,直到大山深处,小如指着前方说“到了”。“到了?”

在我面前的是一栋欧式别墅,前有喷水池,四周有草皮,巴洛克石柱,屋顶还有石造的烟囱。“这是你家?”我吓得下巴都快掉下来了。“阿嬷在等你,老师快一点!”小如一溜烟就冲进去了,真的是她家耶。我跟在后头,怯怯拉开锻造雕花的大门,走上橡木的地板,抬头看见挑高的客厅里,有盏水晶吊灯。

我开始不安,想说今天怎么穿布鞋,衣服也太随便。还愣着呢,阿嬷出来了:“老苏啊,庄脚所在,没什么好招待的,喝茶啦。”

原木桌上放的是铝箔包,阿嬷利落地剪一刀,倒成三杯,还把自家冰箱的冰块拿出来,每个杯子给几块,一杯自制的冰果汁就好了。

那天晚上,阿嬷还留我吃饭,自己家种的青菜,自己家养的土鸡,对了,在擦得一尘不染的餐桌上,还有两盘学校中午的剩菜——炒三鲜和红烧鱼。

我开始了解,她们家为什么会有钱,而我又为什么常常觉得钱不够用的原因了。教养也能这样做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孩子会打洞。有节俭的父母,自然有不会乱花钱的孩子;来自勤劳的家庭,孩子长大了,当然不会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了。

妈咪,你要放手啦

一声洪亮的哭声,划破春日营队。声音凄厉可怖,难道小队长在虐待小孩?我们急忙赶过去,发现哭的是小杰,全队二十个孩子,他的鼻涕与泪水却可以淹没同学的脚踝。原来他不想跟妈妈分开,即使妈妈站在门外等待,小杰依然以哭威胁,紧抓着母亲的手放不开。“别担心,妈妈在这里看着你,不走。”小杰妈妈安抚他。然而第二天,小杰依然含着泪水来营队,母子相望,泪眼汪汪;第三天……

新来的孩子,进入陌生环境,遇见不熟悉的人,一时不适应是正常的。带领营队的小队长有经验,安排许多有趣的活动,让大部分的孩子在安心的环境下玩游戏、学知识,渐渐忘了对父母的依赖,开始融入团队生活。

于是,他们学着自己分工合作,架帐篷、玩炊事、帮忙提水、准备营火游戏,有的孩子还能帮忙整理营地。不必大人吩咐,他们已经学会照顾自己。

这就是参加营队的目的,脱离家庭的舒适圈,暂时离开对父母的依赖,多数孩子都能很快地成长,毕竟那是每一个人的本能。

然而小杰一直无法融入大家,他总担心妈妈会不在。别人玩球,他看着妈妈;别人跳舞,他找妈妈;别人休息了手牵手,他钻进妈妈的怀抱。

小队长跟妈妈说:“其实妈咪要学着放手,小孩太腻你了。”

小杰妈妈摇摇头:“不行呀,这孩子没见到我,他会哭的。”

为了证明她的说法,第三节课,小杰妈妈故意躲了一下,小杰的哭声再度惊天动地地响起来:“妈咪,我要妈咪,我要妈咪啦。”

小杰妈妈立刻出现,拍拍小杰:“妈妈在这里,不哭,不哭。”妈妈一边安抚,一边用眼神向我们示意:“没错吧,他需要我,我得立刻出现在他面前。”

那怎么办呢?活动时,妈妈站在门外守护;休息时,母子俩手牵手嬉戏;吃饭时,妈妈进来帮他准备餐具,喂他吃饭;回家时,妈妈拿起他的背包,一起逃离这可怕的禁锢学园。

到底是孩子黏妈妈,还是妈妈黏小孩?父母不是超人,无法24小时stand by,即使今天能成功应许他,明天呢?明年呢?教养也能这样做家长放手爱更多———这并不是完全放任,而是爱需要适当的距离。犹太人告诫父母:这世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如果父母不逐渐撤离,终日把孩子当超龄婴儿养育,那么,即使您播下的是龙种,最后长大的,将只是一只吸附在您身上的跳蚤。

咖啡厅里的才艺班

一般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点,七早八早就把孩子们往各式各样的才艺班里送。

我们小区新开了一家咖啡厅,很多妈妈就在这里接等孩子。这家餐厅很大,孩子们坐一边写功课、看故事书,妈妈们坐另一边聊天、开心讲八卦。

不知怎么回事,就有人提到了孩子的才艺课。

第一个妈妈说她觉得烦,幼儿园上的是全英语,现在进了小学,英语不能停,将来孩子要出去念书,她啜口咖啡说:“好想把他转去读私小,这样就把问题解决了。”

旁边的妈妈附和她,说她们家的孩子,最近也做了某某补习班的英语鉴定,才小二,鉴定结果说是孩子已经有小五的程度,她说这话时眉头轻皱,仿佛遇上天大的难题:“哎呀,虽然说那家补习班功课出得多,费用也很贵,但是能怎么办呢?为了孩子好,还是要咬牙送过去,对不对?”

对面的贵妇级太太安抚她:“哎呀,才英语而已嘛,我们家小威除了英语,还有大提琴要上呢。”“小二就拉得动大提琴?”

贵妇级妈妈说话时,耳环叮当响:“当然可以,有给儿童用的大提琴嘛,教小威的老师留学奥地利,”她眉飞色舞的,耳环响得更大声了,“老师说我们家小威有天分,可以上大师班了,是他有兴趣,一直吵着说要学,不然,我们哪舍得孩子这么累呀……”

说到这儿,第一个妈妈突然发出尖叫:“糟啦,小英,快收书包,你的英语课快来不及了,走走走!”

其他妈妈也都站起来,这边的要送孩子去钢琴班,那边的赶着要去学资优数学,来去匆匆,有如旋风,热闹的咖啡厅,瞬间安静了下来。

真安静呀,除了刚刚那些孩子满桌没吃完的蛋糕和饮料,地上还散落几支彩色笔……

来帮我倒水的是老板的孩子,也读小二。

他的声音细细的:“叔叔,还想喝水再跟我说哦。”孩子的眼睛很大,笑起来像弯弯的月亮。

我谢谢他,他帮妈妈收拾桌上的杯具,拿着抹布擦擦桌子;擦完了,坐回咖啡厅最角落的位子,窗外有棵鸡蛋花,光影优雅,伴着他写功课、看故事书。老板忙完了,坐在孩子身边,看他一笔一笔写功课,听他讲今天发生的事。

不知道有没有一种才艺班,学的是家事和生活?

有一回参加婚宴,因为大家都有带孩子,话题自然全是孩子经。

从孩子最近一场考试谈起,话题不断在教改与焦虑中打转。学才艺比成绩,明着客客气气,暗中带有一点面子问题。你家孩子如果有学钢琴,我家孩子的小提琴无论如何总要提上一句。珍妈话不多,多半和她两个孩子玩,小珍读小三,妹妹才五岁,很可爱,像洋娃娃般。

结果,谈天谈成了资优鉴定,这边要珍妈带孩子去补头脑开发,那边要珍妈注重英文:“挑幼儿园最好全美语的,不能输在起跑点哪。”

珍妈笑笑,要大家多喝茶:“瓜子也不错。”

小珍在一旁,顺手折了两个放瓜子壳的纸盒:“放这里才不会跑出来。”

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上菜了。珍妈没吩咐,小珍站起来替大家分碗筷。冷盘来了,我们身边的孩子抢着夹给自己,小珍没有,她低声问妹妹要吃什么,细心地替妹妹夹好菜,自己才动筷;鱼来的时候,除了自己妹妹,另一边的小男生也成了她服务的对象,先剔鱼刺,叮咛他们要小心吃;泛着油光的鸡汤上桌时,她找服务人员要了两个汤碗,帮他们舀好热汤,要他们等凉了再喝。

她的动作很熟练,在家应该常常做这些事,问珍妈,她说在她们家就是这样的:照顾妹妹是姊姊的责任。如果在家里吃饭,大家都要等煮饭的人坐好了(就是珍妈)才能开动,那也是一种责任。“我小时候,我妈就这样要求我呀。”珍妈说得理所当然,没看到我们都瞪大了眼睛。想想我家女儿,好像只要顾好功课,好像除了读书很少想到旁人……“妹妹呢?永远让姊姊服务?”有人问。

珍妈说:“妹妹要尊敬姊姊呀。小时候有哥哥姊姊照顾,长大了弟弟妹妹就要尊敬哥哥姊姊呀。”

好棒的家庭教育!说起来,这只是很传统的伦理道德,不知道为什么,那天听起来,格外地受用。

给孩子一点儿责任,让他们学习照顾身旁的人,学习敬重照顾他们的人,他们长大,自然就会照顾更多人,这大概没有才艺班教得出来吧?如何让孩子学会打理生活常事①第一份家事,指派要简单具体,帮忙收书桌,帮忙摆鞋子。②大声地谢谢孩子,因为有他的帮忙,家事才能这么快做完。③暂时忘掉你的超完美,试着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工作,效果加倍。④给孩子专属的VIP工具,小扫把、小抹布,因为独特,他会更喜欢。⑤让孩子有选择家务的机会,他就会少了被逼迫的感觉。⑥别在孩子面前抱怨家事烦琐无聊,这会让孩子感到家事很可怕。⑦随孩子成长,调整家事的难度,别忘了恭喜他长大了,能帮更多忙了。

第三章 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出去玩,让孩子自己来

每年开学,我们都会请小朋友上台发言,讲讲暑假出门游玩的经验。

阿德很难得出游,那年暑假去了一趟北京,大家都很期待听他报告旅行的见闻,而且,听说北京是个大城市,景点多,美食多,内容应该很丰富。

这孩子上了台,讷讷地说北京有很多古迹,像是长长的长城,还有很多人去逛的一座城市,还有很好吃的白白的那个和一只鸭子。

长长的长城是哪一段他不知道,很多人逛的城市可能是故宫,好吃的白白的那个他也形容不出来,但是他终于记得一样:“鸭子很好吃。”

我提示:“那是烤鸭对不对?”

阿德搔搔头:“对,好像是。”

我猜他跟旅行团前进时,每到一个景点,一定都躲在后头,不听解说,不看四周,只想着怎么还没到下一站。至于到了下一站做什么,我想他也不知道。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像阿德这种一路无感的行万里路,那还真不如老老实实去读万卷书。

曾在溪头森林里遇见一对母女。妈妈像个孩子般,兴奋地喊着,她要去神木,要去竹林,要去大学池:“可是怎么走哇?”

小女孩大概只有三四年级,沿路找指标,自己比对溪头的地图,偶尔还会指点妈妈:“不是那一条,妈妈怎么都不认真看地图嘛,真是的!”

做妈妈的眼里全是笑意,百分百的让女儿带路,有时还要女儿查查图鉴:“这么漂亮的树,是哪一种?”

树下其实有解说牌,妈妈都没有说破,尽量让孩子去找、去发现,她只在孩子真的找不到答案时,才轻轻提示一下。一小段山路,她们耗去大半个上午,而且神情愉快,越走越快乐。

进了游客中心,有解说员出来带队了,还没逛半圈,小女孩已经和解说员姐姐手牵手,姐姐解说时,她都是站在第一排,享受VIP级的导览服务。

很多孩子跟家人出门玩,坐在车后座,最常问的是:“现在在哪里了?”“还有多远才到?”

如果家长真的老老实实跟他们说,他们就会继续窝在后座玩手机、打电动,根本不会花精神研究四周,出门玩,也好像失去了意义。教养也能这样做小朋友爱发问,那是天性;大人好为人师,抢着给答案,那也是人性。久而久之,孩子们那灵敏的好问机制就会渐渐迟钝。找到答案的快乐,别被家的答案给破坏了,如果不必动脑就有答案跑出来,那么,孩子又何必费神去找答案呢?所以,聪明父母要学笨,要能克制自己好为人师的人性,小朋友才能更聪明哦。

用钓竿搭帐篷

露营那天,小虎队那六个小男生分配到的是新买的帐篷。“哇,好帅哦!”小虎队的孩子好开心。“你们最好了啦。”兔子小队的女生很羡慕。

然而,不管帐篷有多新,只有把它搭好,晚上才有地方睡觉呀。花豹队很快把帐篷弄好了,分派人去提水、找石头和架厨具;兔子小队都是女孩,默契最佳,六个人分工合作,也抢在小虎队之前搭好了。

小虎队呢?他们看着说明书正在大声地讨论。“应该是这样。”队长坚持。“不对,图上是说这里要这样做。”副队长也坚持。“那如果都照你的,怎么会错呢?”队长说刚才已经搭过了,搭不起来。

他们“讨论”的声音很大,不过,这是学习机会,我静静等他们讨论出结果来。

我当然知道正确的搭法,但是,如果他们能自己按图索骥,当他们完成时,其实会学到更多。

一筹莫展之际,细心的副队长把材料全部再核对一遍,终于发现……“老师,少了一根骨架,难怪帐篷搭不起来。”

六个小男生,像是泄了气的皮球,拿到新帐篷的快乐,全被少一根骨架的失落给带走了。

我给他们两个选择:

把六个队员平均分配到其他男生帐篷里。

或是想办法把帐篷搭起来,下山后再去找厂商要骨架。

六个男生不服气,他们不想去其他组,支持第二种方法,他们跃跃欲试,决定:“我们一定会想出办法的,不然,就睡在搭不起来的帐篷里。”

他们先试着不用骨架,把一角用绳子绑在旁边的大树上。

后来他们也想要把帐篷跟其他组合并,小朋友说,那就是野外三合院。

然而,真正厉害的是副队长找出来的钓竿。钓竿的粗细和骨架差不多,而且韧性也够,当他们真的用钓鱼竿把帐篷撑起来时,欢声雷动的感觉,旁人会以为来到嘉年华会现场。

旁边一个也来露营的叔叔听到声音,大步走过来,带着他们多出来的骨架,动手拆掉孩子们的鱼竿:“你们那样不行啦,晚上睡一半会塌掉,来,叔叔帮你们换下来,明天你们收帐篷时再还我。”

这叔叔的动作很快,看得出来是露营老手,一下子就把帐篷的支柱换好了。

我们谢谢他的好意,他摇摇手说没什么,出外本来就要互相帮助,他回头,对着他们家的孩子说:“看看你们,只会越帮越忙,去那边玩,我自己搭比较快。”

奇怪的是,虽然换好了骨架,但我们孩子原来那种一起合作的气氛,好像一下子就不见了……教养也能这样做让孩子试着去解决问题,从困难里找到方法,他们会更有成就感,还能激发他们面对挫折的勇气。直到现在,我还是觉得用钓鱼竿搭出来的帐篷,真的比借来的骨架有意义。而且,就算钓竿帐篷真的垮下来,你不觉得那又是另一种乐趣的开始吗?

十盒布丁,该分给谁

有一回参加喜宴,大人很自然地坐在一桌,而十几个小朋友就坐到了另一桌,这在喜宴现场很常见,那些孩子叽叽喳喳,玩开了。只是这融洽的气氛,却在布丁上桌时发生了争执。

上桌的只有十盒布丁,桌边却有十二个孩子,年纪比较大的小杰站起来分配,他把十盒布丁发给其他孩子,自己没拿,也要求另一位年龄相仿的孩子别拿:“我们让弟弟妹妹吃。”

嗯,真不错,颇有牺牲自己、照顾弱小的风范呢。

不过,问题又来了,其中有一个小小孩坚决地说:“我不要吃布丁,布丁好恶心。”

那,这盒布丁该给谁呢?

原先被小杰指定牺牲的孩子伸手就把布丁拿走了,小杰认为不公平,双方因此吵起来:一个认为对方自私,一个骂他假惺惺,明明自己想吃……

我们那张桌子的几个妈妈想过去劝架,都被杰妈劝阻了:“别急,别急,先让他们自己解决看看。”“这是人家结婚典礼,太失礼了。”一位妈妈说。“要是打起来了……”另一位妈妈说,“怎么办呀?”

小杰妈好整以暇:“就在隔壁桌,场面真的控制不住,你们这些大人还怕来不及出手吗?吃布丁吧,今天的布丁听说是手工做的哦。”

她的话逗得大家都笑了,气氛也没刚才那么紧绷,几位妈妈虽然不放心,也只好边吃菜,边注意隔壁动静。

孩子很自然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布丁应该公平分配,把十盒布丁平分成十一份(扣除一个人不吃);另一派的孩子认为要自由竞争,先拿的先吃,后拿的没得吃,他们还举例,每道菜上桌不都是这样吗?

他们辩论时,声音都很克制地压低(比起划酒拳的,硬要灌人家喝酒的,真的不算大),他们也没动手打架,一切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原来担心的妈妈这会儿安心了。看看桌上的布丁,她突然想到:“哎呀,我这盒布丁给他们不就……”

没想到,整桌大人很有默契地摇头:“不行,让他们自己解决。”

那些孩子最后采取什么方法分配布丁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获得大人的信任,相信他们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教养也能这样做别以为孩子年龄小,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即使是幼小的孩童,也会运用一些策略来解决困境。如果父母急着出手,在孩子不需要的时候就帮他们想方法,让孩子失去锻炼的机会,往后真遇到问题就会束手无策。那时,你保证,你真的会在他们身边吗?

菜鸟训导被学生笑

训导工作繁重,整天要对学生扮黑脸,出手稍重的话,家长一状告上……于是,这年头,大家都把训导视为畏途,校长每年都要拜托好久才能找到老师来接训导。

今年我们校长倒是很轻松,一位新来的菜鸟男老师,自告奋勇要接这烫手山芋。

几个资深老师摇摇头:“真是初生之犊……”他们的意思很明显,“不知死活。”

果然,开学第一天,状况就来了。经过两个月暑假,礼堂好脏,眼看就要始业式了,地没扫没拖,椅子没排没擦,以前的训导,早就把该负责的学生叫来训话了。

菜鸟训导没有,自己拿着扫把默默地扫,扫得汗流浃背,几个孩子经过时还笑他:“老师,你一个人这样扫,太慢了。”“啊,不然怎么办?”菜鸟训导搔着头问。“快点扫一扫,拖一拖,然后排椅子呀。”那些小朋友看起来个个都比他专业。“可是时间剩不多了,来得及吗?”他问。

那些学生摇摇头:“好啦,我们去帮你找人来扫比较快啦。”这些孩子真的把全班同学都找来,还自己分配区域,在始业式之前,一切就定位。“这样可不行哪,那里明明是他们负责的区域。”有经验的老师劝,“训他们一顿,下回就不敢了。”

菜鸟训导笑一笑,没骂人。那天下午,又有事情了。高年级的孩子在厕所大打出手,训导问:“发生什么事情啦?”

孩子们叽叽喳喳抢着讲,讲着讲着,真理越讲越明了:有人被嘲笑了,于是就打起来了。

训导揉揉孩子的头问:“啊,现在怎么办?”

孩子们讨论了一下说:“他要跟他道歉,然后他也要跟他道歉,因为他也有动手打人。”前一个他是骂人的他,后一个他是动手的他。“啊,道歉就好了吗?”训导又问。

对呀,刚才打那么激烈,道歉就好了吗?

小朋友想一想,说:“道歉就好了呀,啊不然咧?”

对呀,难道还要老师再打他们一顿?孩子都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也用道歉去反省自己的行为了,不然咧,难道还要以暴制暴?

一件又一件的难题不断地找上他,他总是那么不徐不急地问:“啊,现在怎么办?”

问题抛回去给小孩,小孩集体讨论,最终都能找到好的方法,如果有什么不妥,他们也会自己发现,然后寻求更好的方法。

想一想,他虽然是个菜鸟老师,却有很聪明的做法呢。教养也能这样做训导的做法看似示弱,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让孩子反省自己,也练习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在家里也是一样,与其一直指挥东指挥西,自己累个半死,孩子还是无动于衷,不如把问题抛回给孩子,通常会有不错的答案。

泡面打翻怎么办

黄昏去校园跑步,几个小孩在草地上叽叽喳喳。原来他们刚才泡了两碗特大号的泡面,有人贪心,汤加太多水却太烫,拿到操场时,一个不小心,泡面洒在地上,面全请草地吃了。

当然,草地不爱吃泡面,所以面条全留在地上。那碗泡面的油葱味很浓,洒在地上的面条也很明显。天色渐黑,校园里,人越来越少了,孩子们讨论的声音,越来越大:“反正没人知道我们是谁。”“卖泡面的阿伯会知道!”“赶快走就没事了啦。”“可是,明天这里会很臭。”有个小女生说。

小女孩说的我懂:那是良心问题,良心会让他们不安好多天的,而且这是他们读书的地方耶,把学校弄脏弄臭,即使现在装作不知道,明天上学还是会看见,每看见一次,良心就不安一次。

我边做暖身操,边听他们讨论。多数的人都想赶快溜,却又因为道德良心问题,让他们留在那里发愣,这是标准的两难困境,如何解决?

暖身操做完,我开始跑步,跑了两圈后,突然看到一个球队小女生练完球了,走过来,二话不说,伸手就把那些面捞进碗里,带去校园的厨余桶。

不怕手脏,立刻动手把问题处理掉。不怕麻烦,去办公室找留校老师借扫把,也能把事办妥。最怕什么都不做,跑掉了,却躲不掉内心的不安,往后走过那里,就会见到自己留下的祸事。真佩服那小女生,不知道这种临危不乱与干净利落的办事能力,是怎么教出来的。

隔天上课,问我们班的孩子:“如果你们把泡面打翻在操场,你会怎么办?”

有一位说他会用手捡起来丢掉。

有几个孩子跟我说,他们会找扫把或树叶把面捡起来。

大多数的孩子都说:“把它捡起来吃掉呀。”

我说:“那很恶心耶,有细菌。”

小朋友告诉我:“吃上面的呀,上面没有沾到细菌,干什么浪费。”另一个小朋友有比较文明的方式:“我会拿去水龙头洗一洗再来吃。”“那不就变成凉面了。”我说。

他很正经地告诉我:“老师,把面再拿去用热水泡一次,就消毒了嘛!”

大部分的小孩听了都点点头:“泡面很贵!”教养也能这样做我用大人的角度看问题,只想到孩子的教养问题,却忘了,他们只是孩子,看事情的角度跟大人是不同的。听听他们的回答,提醒自己,童年其实不远,就在心境转换与一念之间罢了。他们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你有没有相信他。

有学问的香蕉

阿宏从小就不爱读书。

他长得壮,小五时,一张标准课桌椅已经塞不下他了,校工特别找来最粗勇的老课桌,他才勉强坐得下。

阿宏家里四个兄弟,他是老幺,父母工作忙,平时也不怎么管他的功课。好了,他既然不爱读书,爸妈又不管,我是老师,我得管。

我找到机会就跟父母说,回家要盯孩子看点书。父母说,三个哥哥都是品学兼优,就出这一个不爱看书的。

阿宏妈妈还安慰我:“没关系啦,至少有百分之七十五是有读书基因,这一个,就留下来替家里种香蕉。”阿宏妈妈以一种完全接受孩子特质的妈妈口吻说。

他们家,有偌大一片香蕉园,那是阿宏从小的乐园,不必爸妈催,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