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创新思维与表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8 22:15:25

点击下载

作者:任文东,杨静

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室内设计创新思维与表达

室内设计创新思维与表达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室内设计创新思维与表达作者:任文东,杨静排版:KingStar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9-01ISBN:9787531467236本书由辽宁无限穿越新媒体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当我们把美术院校所进行的美术教育当作当代文化景观的一部分时,就不难发现,美术教育如果也能呈现或继续保持良性发展的话,则非要“约束”和“开放”并行不可。所谓约束,指的是从经典出发再造经典,而不是一味地兼收并蓄;开放,则意味着学习研究所必须具备的眼界和姿态。这看似矛盾的两面,其实一起推动着我们的美术教育向着良性和深入演化发展。这里,我们所说的美术教育其实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技能的承袭和创造,这可以说是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的主要部分;其二,则是建立在美学意义上对所谓艺术人生的把握和度量,在学习艺术的规律性技能的同时获得思维的解放,在思维解放的同时求得空前的创造力。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的教育往往以前者为主,这并没有错,只是我们更需要做的一方面是将技能性课程进行系统化、当代化的转换;另一方面需要将艺术思维、设计理念等这些由“虚”而“实”体现艺术教育精髓的东西,融入我们的日常教学和艺术体验之中。

在本套丛书付梓之前,出于对美术教育和对学生负责的考虑,我们做了一些调查,从中发现,那些内容简单、资料匮乏的图书与少量新颖但专业却难成系统的图书共同占据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有意思的是,同一个教师在同一个专业所上的同一门课中,所选用的教材也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教师的教学意图难以通过书面教材得以彻底贯彻,因而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学生的审美和艺术观还没有成熟,再加上缺少统一的专业教材的引导,上述情况就很难避免。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在坚持遵循中国传统基础教育内涵和训练好扎实绘画(当然也包括设计、摄影)基本功的同时,向国外先进国家学习借鉴科学并且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以及对专业学科深入而精微的研究态度,辽宁美术出版社会同全国各院校组织专家学者和富有教学经验的精英教师联合编撰出版了《21世纪中国普通高等院校美术·艺术设计专业规划教材》。教材是无度当中的“度”,也是各位专家长年艺术实践和教学经验所凝聚而成的“闪光点”,从这个“点”出发,相信受益者可以到达他们想要抵达的地方。规范性、专业性、前瞻性的教材能起到指路的作用,能使使用者不浪费精力,直取所需要的艺术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套教材在国内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21世纪中国普通高等院校美术·艺术设计专业规划教材系列丛书编委会第一章设计思维的概念与定位论述第一节设计是什么“设计”被认为是有关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以下是世界上一些著名设计师对“设计是什么”的看法。1.设计就是创新。

如果缺少发明,设计就失去价值;如果缺少创造,产品就失去生命。

设计是追求新的可能。——武藏野(日本)2.设计就是文化。

纷乱与混沌掩盖着秩序,彷徨与矛盾孕育着机会,忧虑与理想蕴藏着哲学,思想与探索需要观念的更新和方法机制的科学。伊甸的宁静被破坏了,南天门中闯入了孙悟空,然而追求实现理想的工业设计师们应投身到这个大潮中,在这个不可回避的“存在”之中既要思考,也要实践,这样才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柳冠中(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3.设计就是经济效益。

面临世界贸易全球化发展,如果缺少设计在产品领域中的必要作用,中国的经济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林衍堂(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副主任)4.设计就是协同。

作为设计师本身,更重要的是具备自身的素质和知识结构及群体设计意识,也就是用立体知识结构与相邻科学协同设计研究的意识。——俞军海(蜻蜓设计公司总经理)

设计是满足人类物质需求和心理欲望的富于想象力的开发活动。设计不是个人的表现,设计师的任务不是保持现状,而是设法改变它。——亚瑟·普洛斯(ICSID前主席)

在本书的学习及训练中,我们更多的是把“设计”当作一个过程来理解。

设计不只是“功能+形式”,或是已有知识、经验的重复再现,设计更是思考能力、思考技能的体现,从而切实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我们主要研究设计过程和使用者行为等领域,关注设计过程、设计问题、解决方法和设计思考等内容。

虽然很难给设计下一个精确定义,但却可以在理论推导、实验室实验、实例分析的理性基础上,找到它的一些基本特征及运作规律。在这里,我们强调设计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形式是该过程的结果之一,它并不外在于该过程独立存在。

我们所有人都能够进行设计,通过学习我们能更好地进行设计。

设计是形式和内容的冲突,都必须包含精确与模糊两种不同思路,都需要把富于想象力的思考与准确的计算融为一体。

设计需要发现和解决问题。

经常有人提出,设计不仅需要解决问题,同样也要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总是纠缠在一起。在设计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两者必须相辅相成。显然,不关注如何发现问题,而只是一味地学习解决办法是没有用处的,反之亦然,一个人越是想把设计中的问题孤立地拿出来研究,就越会觉察到离不开解决方法的帮助。在设计中,发现问题本身往往会提出某些解决方法的特征,而解决一些问题则又会引出另一些新的问题。

例:

英国设计师汤姆·迪克森(Tom Dixon)为标准的咖啡桌又增加了一个小轮,使员工很容易按需求推动它在户内和户外间走动。设计师发现在晴好的天气人们更喜欢在咖啡店的户外享受阳光,可对于咖啡店的员工来说,白天搬运咖啡桌到户外,晚上收回咖啡桌是件费力的事情。于是,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设计师创造性地审视问题,用我们熟知的滚轮力学原理解决问题,一个创新的设计就诞生了。设计师将它呈现在米兰设计展上。汤姆·迪克森说自己的设计灵感来源很简单,生活周围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他创作的灵感,这需要在生活中细心地发现问题。

设计教育是为了培养另一种能力和智慧—从观念、思维方法、知识和评价体系等各个方面来整合科学和艺术。当设计的目标系统确立时,就该从科学和艺术的角度出发,实事求是地选择、组织、整合各种可能的方法和手段。设计是人类的第三种智慧系统,它的子系统包含科学和艺术这两个要素。设计是人类为主动适应生存环境等外部系统而进化形成的一个“新知识结构系统”,是人类在重组生存结构过程中智慧性的“创造”。

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最重要的特点是人类能够改造自然,创造“人为事物”。然而,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每一次发展和进步无不寓于人类社会这个大背景之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同时代的人类物质文明依然遵循“适者生存”“各得其所”的规律,在生产、流通、使用、销毁的全过程中新陈代谢。人类的发明、创造不可能违背这个规律,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师法造化”。第二节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一、设计师需要怎样的知识体系

设计师面对复杂、庞大的制造业系统以及多元化的市场,其知识体系要同时具备广度和深度。艺术基础、创造力、理论基础、技术知识、设计表现技能、职业素质、实践经验、艺术修养、研究技能、沟通技能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设计师需要的知识体系树图

如何在内心构建出强大的知识体系以使之用于设计实施?以下为Dieter Rams的设计十原则,简短而具有概括性的语言折射出设计的多元面向:

1.Good Design is innovative;

良好的设计是创新;

2.Good Design makes a product useful;

良好的设计使产品有用;

3.Good Design is aesthetic;

良好的设计是美学;

4.Good Design helps a product be understood;

良好的设计可以帮助理解产品;

5.Good Design is unobtrusive;

良好的设计是谦虚的;

6.Good Design is honest;

良好的设计是诚实的;

7.Good Design is durable;

良好的设计是持久的;

8.Good Design is thorough to the last detail;

良好的设计贯彻到最后一个细节;

9.Good Design is concerned with environment;

良好的设计是与环境共生的;

10.Good Design is as little design as possible.

良好的设计是尽可能少的设计。

Dieter Rams,一个影响了几代设计师的设计巨匠,将优良的设计提炼为最精髓的语言。我们将这十个原则进行分解,将相关面向的合并,可以得出如图的五个面向:功能、形态、理念、态度和责任。

基本上在这十点中分布给各个面向是均匀的,也是Dieter Rams对设计要求的均等性体现。我们进而将与之相关联的知识学科联系起来,来观察设计知识体系的实体节点。由Dieter Rams设计十原则分解出五个面向五大面向的学科节点

从上图可以发现,由优良设计十条递推,设计师的知识体系包含工学和商学两部分。工学很好理解,包括以理化为核心的工程学科、交互学等,这些与产品的功能属性直接相关联,也是设计师力图传达的核心部分;而商学包含市场学、营销学,是帮助设计师洞察市场需求,以及开发新产品功能或者进行修正所需要的。

另外,形态包含的美学以及造型学知识,我们有时会混淆。可以这样理解,美学是充分条件,也就是作为设计师要具备美学知识,有良好的美感。而造型是必要能力,设计的其中一个环节的主要活动就是造型,因此需要设计师在认识美的同时创造美。理念所包含的范围是最为广阔的,除了一些可以用语言予以概括的思维方式之外,理念很大程度上和自身的背景知识有关联,例如设计师所处的社会环境、工作氛围、思维方式等。态度同样是个社会学的面向,从横向看,我们可以认为态度是形成一种风格的源头,也可以从设计作品中看到设计师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还有设计师责任,这点越来越被现今社会所重视。经历商业项目后,设计行为直接作用于社会,引发与社会间的联络。设计师的工作是与物紧密关联,与人互利共赢,与社会一脉相承,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工作,因此设计师本身要为设计负责,避免过度设计带来的资源浪费,在设计中探求新方式以获得更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产品使用方式。因此,设计师不仅要关注设计知识体系本身,还需要了解其所要承担的责任。二、设计师应该具备哪些能力

1.理解能力(1)什么是理解能力

具有出色的理解力是一个优秀设计师的基本能力。

两个层面:一是“理”,规则、道理;二是“解”,指能力。

包括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能力,对知识的敏感度和领悟力,智力学习和推理的能力,抽象或深刻思维的能力。(2)为什么要训练理解能力

现代设计已经由“物的设计”拓展到服务、程序、系统的设计。设计师无时无刻不被庞杂的信息、关系和事件包围,理解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创造力的触发。(3)理解能力的解析

①信息处理

在设计之前,我们必须对设计项目建立一个总体认识,从各方面获取大量信息,构思前要将这些信息熟悉透彻。

赖特在设计日本帝国饭店前,考虑日本是多地震国家,为确保不受地震的侵害,曾用了数月时间去研究地震和震害的特点及规律,使得帝国饭店成为1923年东京有史以来最大地震后留存建筑之一。

②生活体验

要做好室内空间设计,就要理解空间,体验空间,就要靠生活中不断观察、分析、学习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来指导设计。

当年贝聿铭在受到密特朗总统的邀请,设计罗浮宫的扩建工程时,他答复要四个月去准备。这期间,贝聿铭不定期去巴黎,每次逗留七到十天,通过对罗浮宫的亲身体验来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最终设计出举世瞩目的玻璃金字塔。东京帝国饭店(Imperial Hotel,Tokyo)由法兰克·洛伊·赖特设计(东京帝国饭店于1922年建成,1967年拆除)。

③多元视角

当代设计不再是单一方向,而是成为与其他学科领域进行交叉和跨界的整合设计,具有开放性和融通性。因此,设计师所从事的设计不只是设计实践,更是一项研究性的思维活动,即来自多学科、多视角的思考和研究。

终极木屋(Final Wooden House)由Sou Fujimoto事务所设计2

木屋只有15.13m,对于设计师而言,最大的挑战便是如何在如此小的空间中实现所有的生活功能,设计师藤本壮介仅仅通过一种方式:木方的累叠,就成功地完成了这一挑战。在构想这样一个新型的空间的时候,藤本壮介充分研究了木材无所不能的特性。木材能够有效而区别化地满足一般木建筑中的诸多功能化要求。它可以是柱子、横梁、基座、外墙、内墙、天花板、地板、隔断、家具、楼梯、窗框……它可以是建筑的一切。既然木材拥有如此多的用途,藤本壮介就希望能够创造一个可以实现所有这些功能的设计规则。值得一提的是,终极木屋不仅要通过木材容纳不同居住化的功能和角色,还试图在功能之前保持建筑和谐整体的原始性。终极木屋为使用者制造出的是一种无定形的风景,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空间感的新体验。住在里面的人会发现,这些垒叠的木方不是要让你去适应设计师为你设定好的功能,而是去对空间进行发现以及开发。设计师在这个空间中创造出了12个不同的层面,不过,这样的层面显然可以更多,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进行探索。这样的类似洞穴的空间,没有那么刻意,甚至能够表达自然和人工之间的一些东西,就好像一种没有形式的形式,随意地将建筑融汇出自然之美。在终极木屋中,建筑师通过木材这种最为接近自然的元素进行建筑构造,固然是因为木材的无所不能,另一大原因便是其营造的自然之感。而这个建筑又是处于一片广阔的密林中间,更是要表达与自然对话的意思了。从功能上说,或许它只是一个度假型的第二居所,但其带给我们的意义却远远超越了本身,不仅在于其对木材功能、空间的开发,还在于对人类未来居住方式的思考。

④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是科学进步的推动力,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没有批判就没有进步,而批判就是一种否定,否定现实才能有新的创作。就文化与艺术的关系而言,艺术也是否定了文化本身的元素组合方式,进行重构而形成的。室内设计强调艺术性,就不能只是重复前人的工作,不能只是按照规定来做设计。但是艺术和文化也是有一定联系的,一种文化是由多种文化元素构成的,当我们把文化元素化,并且拆开,用一种新的方式组合,就可能构成艺术。比如我们说生活是文化,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就是因为组合方式不一样。设计应当在行动中创造,在创造中批判反思,在反思中创新。

2.分析和综合能力(1)什么是分析和综合能力

分析:就是将事物、现象、概念分门别类,离析出本质及其内在联系。分析是一种发散性思维,一是逻辑性,二是分解过程。如资源管理器。

综合:就是把对象或现象的各部分、各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2)为什么要训练分析和综合能力

设计师可以借此实现对信息的深度处理。可以把设计师的个人设计观纳入逻辑化的系统中。将事物整理、分类、归纳并创建其间的联系,可以激发出更多创意的可能。

哈根达斯的甜蜜邀请—躺在床上听音乐会

知名冰激凌品牌哈根达斯在东京邀请了抽奖活动中胜出的100对夫妇来到他们的私人音乐厅,现场聆听由三位顶级古典艺术家表演的甜蜜天堂演唱会(Dolce Heavenly Concert),同时还提供价值2万人民币的豪华床位,以及无限量冰激凌。这是一种全新的组合方式,没有人说不可以躺着听音乐会,这是对传统音乐会形式的一种否定,通过这样的批判反思,观众得到了全身心的享受。分析和综合能力(3)能力的理解

①逻辑性“逻辑”被认为是研究思维的科学,在现代逻辑中,它又被普遍定义为研究推理的科学。室内设计不但需要感性的非逻辑思维,如形象思维、直觉与灵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同时也需要理性的逻辑思维。努力寻求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以感性的非逻辑思维开道,以理性的逻辑思维证实,这样才能呈现出室内设计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紧密结合的特色。

②发散和收敛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环节,是探索最佳方案的必由之路。思维发散方向对创造性思维起着支配作用,不同思维发散方向可归纳为同向发散、多向发散、逆向发散三种。

发散性思维是对求解途径的一种探索,而收敛性思维则是对求解答案做出的决策,属于逻辑推理范畴。它对发散性思维的若干思路以及所产生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评价、鉴别、综合,使思维相对收敛,有利于做出选择。

当然,这两种创造性思维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往往要经过发散—收敛—再发散—再收敛,循环往复,直到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这是设计创作思维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

③系统性和关联性

一群由相互关联的个体组成的集合称为系统。任何一个系统都存在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基本性质。研究室内设计的系统性,关键在于研究系统内外的各种关联性。发散和收敛

3.解决问题的能力(1)什么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简单地说就是现有的和希望的之间的差距。希望有所改变的愿望就是认识问题以及寻找答案的主要动机。

找不到问题:没有问题往往是最大的问题。因为不能发现问题也就失去了改进的动力。

信息问题:首先是信息的缺失或是不充分;其次是信息不清晰,不清晰可能是信号过于微弱或庞杂。

方法问题:设计师选择何种工具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设计师应有高明的方法论和强有力的执行力。(2)为什么要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究其本源是以解决问题的欲望为驱动的。因此,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设计能力的集中体现。所谓大师,就是因为他们往往能够提供比常人更富创造力或是更为成熟、全面的解决策略。(3)能力的解析

①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说明了发现与提出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同样,发现与提出问题在技术活动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技术活动中,为什么发现问题那么重要呢?

这是因为,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寻找解决某个问题的途径的过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进行设计的前提,如果没有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设计便无从谈起。另外,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是极具创造性的过程,要想从平常的、已经习惯的事件中发现不平常的因素,这是很不容易的事,它比在现成的问题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需要创造性思维。

②先例学习

注重学习成功先例的方法与步骤。

③策略比较

对设计作品分析和设计过程中的分析进行比较,从对象、目标、过程和方法几个角度找到待解决问题,从而明确在设计中所起的作用。

4.应变能力(1)什么是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就是指按情况调整、改变或是寻求新的观点和途径,去解决问题、实现创意的能力。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除了要研究现状,还要考虑发展趋势,有多种可能性。(2)为什么要具备应变能力

设计是一个旅程,而不是一个目的地;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

设计是设计师与生活世界交流的一种方式,因此,可变或适应能力是每一个设计师都必须面对的挑战。

具有应变能力的设计师,往往能够将限制、威胁和变化看作支撑其设计的机遇。(3)能力的解析

①常规做法

常规是指日常生产生活中通行的规矩和规定,这部分知识是可以通过经验和教学来流传的。

②类型研究

每当我们谈到变化或是进步的时候,一定会有一个参照物。没有比较是无所谓好或者不好的。“类型是长期传统之下所形成的结果”,而现在,类型也被用来解析和研究一些著名设计师招牌式设计背后的规律。

③可变性和适应性

对于一个成熟设计师而言,经常碰到的问题是如何在不损其个性的同时很好地适应每个具体项目的情境。

贝聿铭两个建筑使用的语言比较

通过对贝聿铭先生这两个建筑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可以感受到东方建筑所体现的东方人所特有的空间观念。而这种空间观念又是基于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背景之下的,与东方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其建筑有着其自身鲜明的特点和语言,形成其特有的空间感受。空间中的每一个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都可能成为建筑师考虑的重点和中心,通过一系列的空间设计手法和语言形成一种虚实结合的空间秩序,强调“融为一体”,最终达到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统一。

5.个性表达的能力(1)什么是个性表达的能力

个性就是指作为个体的人与其他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设计师通过设计作品或设计行为来认识这个世界并表达自身存在,因此,设计师的个性表达包括其设计作品及与之相关的生活方式、观点、言论和技术表达等。(2)为什么需要个性表达的能力

对于个性的强调,首先是创造力的强调。

对于大多数设计师而言,创作环境并不是太宽松,而是有太多的约定俗成限制了设计师创造力的发挥。因此,每一次设计可以说都是创造力的一次挑战。

设计师作为社会角色,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行为和观点对社会多元性是有积极意义的,他们的个性表达也越来越被时代和社会所认可。(3)能力的解析

①个人与社会。

②张扬与低调。

③叙事能力。

④个性表达系统。

6.沟通和协作能力(1)什么是沟通和协作能力

沟通和协作是设计师和他人交往的能力。设计师既要与设计团队成员、合作伙伴等技术人员沟通,又要与业主、政府官员等决策者沟通。协作能力不仅体现在专业技术能力范围内,还体现在项目的组织管理、项目的推进等多方面。(2)为什么需要沟通和协作能力

这个时代,设计师对个性的追求可谓不遗余力。但过度的个性诉求,往往易于忽视他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存在,而沟通和协作是把设计师嵌入社会关系中的重要能力。(3)能力的解析

①积极融入。

②合理策略。

③适度妥协。

7.设计工作者必须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今天的室内设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相对自由的境界,只要材料能够解决,几乎能够想到的都可以做到。于是原创性的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人们似乎可以在设计的世界里为所欲为。问题是原创的基点是什么,走向生态文明的艺术设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其设计的核心理念是否需要实现彻底的转变。原创的理念是否需要实现从以产品设计为中心向以环境设计为中心转型,已成为时代摆在每一位设计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作为一个正在高速发展国家中的设计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承担起这样的重任。第三节创造的基础

创造即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只有通过人脑的思维,确定针对某种事物创造的发展概念和具体工作方法,通过艰苦的脑力劳动和所有必需的实践,才能完成特定的创造。可见创造的基础在于人本身心智与体能发挥的潜在素质。一、原创的动力

1.人的天赋

既然创造的基础在于人本身心智与体能发挥的潜在素质。那么如何发掘自身所具有的这种创造潜质,就成为每一个立志以创造为业的艺术设计师最关心的问题。

创造的源泉是什么?原始性的创新动力到底来自何方?天才、生理、兴趣、意志、信仰……或还可以举出更多。总之,这是一个有诸多争议尚未明确的命题。

所谓动力,无非有两种解释:可使机械运转做功的力量,如水力、风力、电力、热力等;比喻推动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力量。显然前者是客观存在,后者是主观意识。在认识原创动力这样一个敏感问题上,持唯物辩证的态度应该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诸多的动力因素中,人的天赋应该是最具争议的。天赋——自然所赋予,生来所具有。天赋与天才在词义上有所不同:天才是“特殊的智慧和才能。元稹《酬孝甫见赠》诗:‘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在人们一般的概念中,天赋与天才都是不经过艰苦的专门学习或专业训练即可具备某种特殊能力的基本素质。我们不否认人的天赋,不否认天才的产生,因为人本身就存在着生理的差异,比如视知觉中的色盲或色弱。不可想象有色盲的人会成为用色彩表现自然的画家。人的身体素质各不相同,同样会表现出各方面的生理差异。就认知系统的司令部—大脑而言,自然也会有记忆与反应的差异。通常我们总是用智商来确定一个人智力的高低,用俗语来讲就是一个人聪明与否的问题。“智商即‘智力商数’。表示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其计算公式为:智力商数-智力年龄÷实足年龄×100。如某儿童智龄和实龄相等,依公式计算,智商等于100,即表示其智力相当于中等儿童的水平。智商在120以上的称作‘聪明’,在80以下的称为‘愚笨’。聪明即视听灵敏,实际上也就是指特定个人接受外界的能力超常,所以从人的本质来讲,天才无非还是建立在感觉器官功能优异的基础上。智商基本上是相当稳定的,如两个六岁儿童的智商分别为80和120,在小学毕业后,他们的智商基本上仍分别为80和120。”可见智商的高低既与大脑的生理发育有关,也与一个人婴幼儿期的教育关系重大。当然这个时期的教育更多地表现为耳濡目染,但一个人的个性与智力基本形成于婴幼年龄。狼孩是这个问题最具实证的例子。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后天的努力,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如果失去婴幼儿期的教育基础,后天的努力将会是极其艰巨的,只有非凡的自信心与意志力,同时还要有合适的外部环境才有可能成功。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命运。由于艺术设计创造直接涉及复杂的空间概念,所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就需要空间感知力超常的才能。

2.激励机制

在原创动力的诸种要素中,建立自身的激励机制是极为重要的,激励即激动鼓励使振作,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有各种形式的激励手段。有效的激励手段必须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客观规律。认知心理学认为,激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充分考虑人的内在因素,如思想意识、需要、兴趣、价值等。

思想意识是一个主观的心理认知概念,在激励机制中居于主导地位。

需要在人的生活中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概念,在激励的机制中居于直接动力的位置。

兴趣在人的一生中会因为生活境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有的人兴趣相对比较专一,尤其是孩提时代的专一兴趣会成为日后某种行业的原创动力。可见兴趣是行业技能天赋的直接动因,在激励的机制中居于助推动力的位置。

价值是衡量人类劳动的唯一标准,且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不同的人类劳动取向。但就艺术设计原创动力的激励机制而言,价值最终的恒定作用则是毋庸置疑的。

3.意志与自信

建立自身的激励机制在客观上依赖于人的心理与行为要素,但在主观上则要靠意志与自信。

意志的这种主观能动作用在激励机制中非常明显,在很多情况下甚至是决定性的。坚强的意志培养,虽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更多的来自后天境遇的磨炼。

自信,自信心的建立依靠人自身主观意志与客观技能的确立。但对于一个艺术设计的工作者来讲,更应该强调其主观性。就设计的原创动力而言丧失自信意味着丧失一切。二、积累的环境

人的创造能力的取得是个渐进的积累过程。这个积累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全部后天经历。在所有的后天经历因素中,积累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家庭、学校、社会是外部环境组成的两个主要方面。

家庭作为社会组成的细胞,无疑是创造力培养积累环境中最为重要的方面。在先天因素中,人通过遗传基因密码的代代相传,在身体素质的各个方面承传了上代优与劣的基础因子,从而造就了各人不同的生理与性格特征。这些特征在个人的后天发展中必然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今天的科学还不能够准确揭示人的智力发展和家庭遗传之间的关系。但就后天因素而言,个人婴幼儿期的智力发育对一生的影响则是决定性的,婴幼儿期是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而语言又直接影响到健全思维能力的养成。同时在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中,语言的作用也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在艺术设计创作中,语言表达、空间感、形体知觉和色觉是创造力培养最主要的能力特征,所有这一切能力的获得都与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关联。“家庭作为内心感知范畴的直接实体,其突出特征便是爱,即内心寻求自身和谐的情感。”家庭环境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所营造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言行举动无不对年幼时代造成影响。宽松和谐、启发诱导而非说教式、灌输式的家庭气氛,对创造力培养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学校作为教育的直接机构理所当然地成为创造力积累的环境中最主要的场所。然而学校已经不可能对人的先天素质造成任何影响。后天素质的培养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的强制性。因为学习本身是开发人类智力的艰苦劳动过程,它与人的动物性的生理需求本质是相抵触的。所以学校必须依靠严格的管理,用定时的授课、作业、考试、升留级等阶段达到预定的教育目的。

学生严密逻辑的专业素质能够在这里得到很好的训练,而艺术设计所必需的创造素质培养则很可能在这种环境中受到负面影响。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在学校建立良好积累环境的重要研究课题。艺术教育是全部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是因为艺术教育对人的创造能力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学校教育的本质来讲,无非是最大限度地启发人的创造力。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是艺术教育最大的长项。对中小学甚至未来的大学来讲,艺术教育并不是专门的职业培训,而是不可或缺的基础素质教育。

可以说什么时候我们建立了完整的学校艺术素质教育体系,什么时候我们的学校才会有良好的创造力培养环境。

社会是个大熔炉,家庭与学校的所学必须经过社会的检验。“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上。”创造的成果也只有得到社会实践的认可,才能最终成为物化的具有价值的产品。产生于头脑中的创造灵感通过某种语言的传达最终转化为实物的过程,成为创造的概念不断受到检验、不断得到修正的实践过程。人的创造力也只有经过这样的实践,才能不断得到更新从而成为更高层次的创造。“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可以说正是社会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创造力积累的环境。同时,社会需求也成为人的创造力得以延续发展的直接动因。

在家庭、学校、社会的环境中艺术设计创造力的培养,必须经过客观外在的空间语言表达训练,并积累到一定的量,才能达到质的变化。这种空间语言表达的训练通常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模拟空间的训练方式,另一种是物化空间的训练方式。

模拟空间的训练是种用平面图形模拟立体空间的纸面二维训练方式,一般来讲,受训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能够将视觉感应的空间实体形象转化为二维的平面图像。传统的模拟空间训练采用绘画的素描、工程的制图以及画法几何的透视原理作图来进行。在今天,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模拟空间的训练在很多方面已被其取代。当然,由于人的眼、手、脑配合速度在目前还是快于人与机的配合,所以模拟空间的训练使用传统的方法还是具有一定的长处。

物化空间的训练是种在实际的空间氛围中直接感受的实体四维训练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受训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摄影、测绘知识。在这个受训的环节中,实际的空间感受要成为表象的内在储存,也就是说要将空间感受到的形体、色质、尺度完整地转化为大脑的记忆。这种训练能够迅速缩短纸面操作与实体感觉之间的距离,从而确立起设计者完整的空间概念,为创造力的外延提供最大的发展余地。在学校教育中,物化空间的训练也可以通过空间构成的基础作业和设计类作业中的模型制作来实现,但这类作业缺乏实际尺寸的真实印象,并不能完全替代实际空间氛围感受所带来的训练效果。

1.意念的转化

艺术设计的创意和最终确立的设计主导概念,只有最后转化为产品才具有存在的社会价值。艺术的产品与艺术设计的产品有着本质的不同,艺术设计的创造力体现于最终形成的实用产品,既具有物质功能又具有精神功能,仅存在于头脑中或表现于纸面的创造对于艺术设计来讲是毫无意义的。这就是艺术家与设计家创造力体现的不同点。

设计是个从客观到主观再从主观到客观的必然过程。在生活中,我们接触到一件产品,由于产品本身存在的问题,使我们受到使用上的种种制约,于是改进它的功能就成为最初的设计动机。产品满足了理想中的基本功能,作为商品,推向市场后还必须有漂亮的外观,最初打动消费者的并不是功能,功能只有在一段时间的使用后才能发现它的好坏,所以设计者的创造必须能够满足两方面的需求。可见这种创造力的基础是建立在全面的艺术素质和充实的生活经验之上的。艺术设计的创造力就是在认识产品的过程中步步积累与深化的。“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判断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只有经过这样的认识过程,设计者的创造力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才能够最终完成设计意念的转化。

在设计概念向实际产品转化的过程中,作为设计者的创作理论来讲,确立文化、社会、经济、艺术、科学的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表现出无比深厚的内涵,不同地域的文化又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文化积淀所反映出的传统理念,以及物化的风格样式,成为设计者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人类是以群居的形式而生活的。这种生活体现在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联系上,就会产生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社会活动的各种物质需求,带来了艺术设计者的创作机会。深入了解社会就成为设计者创造力完善的基础。

经济作为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在它发展的不同阶段总是形成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作为社会生产关系总和的经济基础,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作为艺术设计者,不了解经济运行的基本状态,就把握不住设计定位的方向。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赖以发展最基本的文化保证,在哲学的理念上,艺术与科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艺术的感性加上科学的理性就成为设计者无限的创造动力。

设计意念的转化有个从头脑中的虚拟形象朝着物化实体转变的过程,这个转变不仅表现于设计从概念方案到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同时更多地表现于设计者自身思维的外向化过程。这是个设计概念从形成、发展到变成设计方案的图形化与实物化推敲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抽象到表象、从平面到空间、从纸面图形到材料构造成为设计意念转化的三个中心环节。

从抽象到表象是设计意念从概念向方案转换的创意物化环节。抽象的设计概念在设计者的头脑中只是一个不定型的发展意向,它可能是一种理念、一种风格、一种时尚,就好像许多设计任务书中描绘的:某某设计要体现一种时代精神,在现代中蕴含传统的韵味……一句话好说,但要把它转化为具体的空间实物,则需要设计者艰苦的脑力劳动。在这里,关键点在于设计概念表象特征的选取,也就是说要选择一个能够正确表达概念的物化形象,用一句专业的术语叫作——设定位。设计者往往需要经过多方面的尝试才能最终确立,既要经过十月怀胎的艰辛,还要经受分娩的阵痛。一旦孩子生下来,剩下的事就好办多了。

从平面到空间到设计意念、从概念向方案转换的技术表达环节。创意物化的工作完成之后,摆在设计者面前的可能是一堆文案草稿,也可能是一件卡纸模型,要把它转换成可实施的方案还必须使用科学的空间表达技术手段。正投影制图、空间模拟透视图、实物模型成为传统的表达方式。计算机虚拟空间表现与实景动态空间模拟成为新型的表达工具。不论是何种方式,技术表达环节的最终目的除了让观者理解空间设计的意图之外,同时也是为了设计者自身实现从平面绘图概念向空间实施概念的转换。

从纸面图形到材料构造是设计意念从概念向方案转换的实施环节。当技术表达完成对实施空间的模拟之后。选择合适的材料与构造就成为最终完成设计意念的关键。纸面的图形与实际的材料构造之间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差别。纸上谈兵与实际带兵毕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图画得好并不意味着能够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理想的构造设计,材料选择和构造设计同样要经过实践的考验。

2.生活经验的积累是原创外在条件的基础

原创条件、物质基础是原创的重要保证,人类的社会生活是艺术设计原创活动的源泉。人的创造能力的取得是一个通过社会生活渐进的积累过程。这个积累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全部后天经历。具体到某个人,这种经历也就是他全部的生活经验。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的取得既有被动的也有主动的,生活经验积累的深度完全取决于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即他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既然生活是艺术设计原创活动的唯一源泉。所以,主动地深入生活,不断取得生活经验,是原创外在条件的基础,创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设计技能。

艺术设计毕竟是一种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创作方式。作为这种创作方式的原创条件之一,就是创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凡是经过基础教育并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人,一般来讲,或多或少都具有自身相应的审美眼光,只是水平高低而已。也就是说,具有一定的欣赏水平,可以是眼高手低。而这里所说的是全面的艺术素养,要求眼高手亦高,既具备较高的审美水平,也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创作。换句话说,就是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设计技能。

3.原创力需要经过设计实践的持续锤炼

原创即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只有通过人脑的思维,确定针对某种事物创造的发展概念和具体工作方法,通过艰苦的脑力劳动和所有必需的实践,才能完成特定的创造。可见原创的基础在于人本身心智与体能发挥的潜在素质。这种素质不可能通过设计实践之外的渠道来获得。也就是说,体现于人的心智与体能的素质,只有具备特定的专业技能,并在具体的设计实践过程中不断锤炼,才能逐渐转换为相应的原创力。

设计的本质在于创造,创造的能力来源于人的思维。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来自主观世界的知觉,成为设计思维的原动力。这种原动力能否转换为原创力,取决于理论总结的升华。只有生活经验的积累,艺术素养的积淀和设计实践的锤炼,不善于将积累的经验梳理为指导全局的理论概念,不能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则可能永远是一个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匠人,而绝难成为一个设计上的原创者。不能进行理论思辨的艺术设计者,往往会落入因循守旧的窠臼。第四节创意工具一、头脑地图法

是一种经常被设计师用来刺激思维、帮助整合思想与信息的观念图像化的思考方法。意念和信息通过线条、图形、符号、色彩的方式被快速地记录下来。具备开放性及系统性的结构特点,可以使设计师能够自由地激发扩散性思维,发挥联想力。二、5W2H法

5W2H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陆军兵器修理部首创。简单、方便,易于理解、使用,富有启发意义,广泛用于企业管理和技术活动,对于决策和执行性的活动措施也非常有帮助,也有助于弥补考虑问题的疏漏。(1)WHY——为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理由何在?原因是什么?(2)WHAT——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做什么工作?(3)WHO——谁?由谁来承担?谁来完成?谁负责?(4)WHEN——何时?什么时间完成?什么时机最适宜?(5)WHERE——何处?在哪里做?从哪里入手?(6)HOW——怎么做?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实施?方法怎样?(7)HOW MUCH——多少?做到什么程度?数量如何?质量水平如何?费用产出如何?

发明者用五个以W开头的英语单词和两个以H开头的英语单词进行设问,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寻找发明思路,进行设计构思,从而创造出新的发明项目,这就叫作5W2H法。

提出疑问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极其重要的。创造力高的人,都具有善于提问题的能力,众所周知,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就意味着问题解决了一半。提问题的技巧高,可以发挥人的想象力。相反,有些问题提出来,反而挫伤我们的想象力。发明者在设计新产品时,常常提出:为什么(Why)、做什么(What)、何人做(Who)、何时(When)、何地(Where)、如何(How)、多少(How much)。这就构成了5W2H法的总框架。如果提问题中常有“假如……”“如果……”“是否……”这样的虚构,就是一种设问,设问需要更高的想象力。

在发明设计中,对问题不敏感,看不出毛病是与平时不善于提问有密切关系的。对一个问题追根刨底,有可能发现新的知识和新的疑问。所以从根本上说,学会发明首先要学会提问、善于提问。阻碍提问的因素,一是怕提问多,被别人看成什么也不懂的傻瓜;二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提问欲望渐渐淡薄。如果提问得不到答复和鼓励,反而遭人讥讽,结果在人的潜意识中就形成这种看法:好提问、好挑毛病的人是扰乱别人的讨厌鬼,最好紧闭嘴唇,不看、不闻、不问,但是这恰恰阻碍了人的创造性的发挥。三、SWOT法

SWOT法是竞争情报分析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因素Strengths、弱点因素Weaknesses,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和威胁因素Threats,通过调查罗列出来,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第二章设计思维的方法训练室内设计是由思维过程和表达手段完成的,两者共同构成设计方法的内涵。对于初学设计者来说,认识并掌握设计思维的普遍规律,有助于加强设计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设计能力。第一节积累——相关资料的收集“灵感从不青睐没有准备的大脑。”资料收集对于设计师来说,是设计创意的准备与重要积累,是灵魂发挥的前奏曲,足够的相关资料的收集为设计的开始及质量提供了必要的可能与保证。一、文字

一段优美的文字可以激发出精彩的创意与设计,因为艺术是彼此相通的,文字上的精彩描述为艺术家的创新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与余地,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反映出来的可能是比文字更形象、生动、鲜活的具体可视的艺术形态。

晋人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记》文字优美,就激发贝聿铭先生创作了“滋贺县M i h o美术馆”。

现代建筑有着多元的倾向,其中一个分支是朝着一个可游、可观、可居、可以使精神高昂的场所移行。其实,所谓建筑的真实一定是向你展现易于记忆的空间,或是从未有过的体验。

美秀美术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除了它远离都市之外,最特别的是建筑80%的部分都埋藏在地下,但它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而是由于地上是自然保护区,在日本的自然保护法上有很多限制而采取为要保护自然环境及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的建造方式。这一设计清楚体现设计者贝聿铭的概念:创造一个地上的天堂。他第一次到这个地方时,就很感动地表白:“这就是桃花源。”收集室内装饰所用的各种器件用粘贴画的方式进行场景过程的研究(某餐饮空间的调查分析过程)。

它建在一座山头上,如果从远处眺望的话,露在地面部分屋顶与群峰的曲线相接,好像群山律动中的一波。它隐蔽在万绿丛中,和自然之间保持应有的和谐。

贝聿铭向我们展现的是这样一个理想的画面:一座山,一个谷,还有躲在云雾中的建筑。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学和绘画作品,都围绕着一个主题:走过一个长长的、弯弯的小路,到达一个山间的草堂,它隐在幽静中,只有瀑布声与之相伴……那便是远离人间的仙境。

到达此地山高路险,这正是那些寻道者的旅途。在美术馆建设中,还专门建造了隧道和直通馆址的公路。沿坡路行不到百米,44根银线放射状地向天空展开,经过一个大半的椭圆形架再紧闭。原来这些钢丝是在山谷之间吊起一座长120米非对称的吊桥。桥的另一端便是美术馆的正门。

现在我们看到完成的这个超过我们想象的建筑,可以说是被约束下的杰作,在制约中,我们看到了贝聿铭的天才手笔。从外观上只能看到许多三角、棱形等玻璃的屋顶,其实那都是天窗,一旦进入内部,明亮舒展的空间超过人们的预想。

整个建筑由地上一层和地下两层构成,入口在一层,进正门之后仰首看去,天窗错综复杂的多面多角度的组合,成为你对这个美术馆的重要记忆。用淡黄色木制材料做成遮光格子,而室内的壁面与地面的材料特别采用了法国产的淡土黄色的石灰岩,这与贝聿铭为设计罗浮宫美术馆前庭使用的材料一样。应该说,这方面也满足了小山美秀子本人追求一流水平的希望。

1997年1月21日,贝聿铭在纽约曾接受过一次记者的采访,他认为:“构造的形态当然被地形所左右,根据当地的规定,总面积为一万七千平方米的部分,大约只允许两千平方米左右的建筑部分露出地面,所以美术馆80%的部分必须在地下才行。”二、图片

不同类别的图片,如摄影作品、商业广告等都可以成为设计的创作源泉,通过对它们的观察与研读可以获得大量的、直接的、有价值的信息,并直接反映到具体的设计中去。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胞、藻类、寄生虫的肌理三、速写

速写是快速记录设计形象、收集第一手素材的有利工具,它所记录的形象具有快速、真实、生动的特点,以速写手法收集的素材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带有丰富鲜明的感情色彩。速写 任文东速写 任文东四、影像

影像是以动态的形式记录的资料形式,它不仅简单快捷,更具有强烈的连贯性、真实性与客观性,它所记录的较比其他的资料收集方式更大,更具感染力。五、观察

观察要有目的性,一个人在进行感知时,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那只能算是一般感知,不能称作观察。只有当那种感知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时,它才能算是观察。

观察是一种复杂而细致的艺术,不是随随便便、漫无条理地进行所能奏效的。观察必须全面系统,有条不紊地进行。长期的观察需要如此,短期的观察也需要如此。

观察力包含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一是感知因素(通常是视觉),二是思维因素。

观察力的敏锐性指迅速而善于发现易被忽略的信息。观察力的敏锐性与一个人的兴趣往往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人在观察同一现象时,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而注意到不同的事物。兴趣可以提高人们观察力的敏锐性。

观察力的敏锐性是与一个人的知识经验密切相关的。一个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人,他在错综复杂的大千世界中,自然容易观察到许多有意义的东西。

观察力是一种视觉修养,视觉修养对于设计师如同文字修养对于作家一样重要。在这里,我们说,照相机替代不了观察力。照相机不能记录思想、内在结构和图示的组织关系,也不能记录人的肉眼不能一下子就全部看清的其他东西。照相机是相对中性的仪器,它对事物既不需要做高度的选择,也不会由于需要就对事物做深刻的了解。柯布西耶认为——照相机阻挡了观察。

观察要有准确性。

正确地获得与观察对象有关的信息。在观察过程中,不只是注意搜寻那些预期的事物,而且还要注意那些意外的情况。

其次,是对事物进行精确的观察:既能注意到事物比较明显的特征,又能觉察出事物比隐蔽的特征;既能观察事物的全过程,又能掌握事物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既能综合地把握事物的整体,又能分别地考察事物的各个部分;既能发现事物相似之处,又能辨别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再次,搜寻每一细节。一个具有精确观察力品质的人,他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就会避免那种简单的、传统的、老一套的方式,选择那种不寻常的、不符合正规的、复杂多变的创新方式,这往往是富有创造力的表现。六、体验

1.人的体验(1)感官

视觉、声音、嗅觉、触觉是人类物理感知的主要器官。这些感知是人类接触和感知世界的最基本形式,这种接触和感知也是形成更为综合、复杂的体验的前提。视觉感知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一种感知方式。营造一种感官体验,除了双眼对周边环境的感知,其他感官也一样重要。很多时候这些感官是综合起来起作用的。(2)情绪

利用环境对人情绪的影响,通过对物质环境的设计,来控制人们的情绪变化。观察体验日常生活中人们情绪紧张时的下意识动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