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无常与新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8 22:41:21

点击下载

作者:贤宗法师

出版社:上海市华文创意写作中心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洞见·无常与新生

洞见·无常与新生试读:

前言

洞见,从“点主”说起

汪曾祺曾在《礼俗大全》中叙述过一个丧仪情节——“点主”。葬礼“开吊”以后,就要进行“点主”,什么意思呢?原来枣木牌位上的“神主”之“主”字上面的一点是空着的,因此,经过“一点”,显考或显妣的灵魂就进入牌内,以后这个小木牌就成了先人的象征。“点主”要请一位官大功高的人,当礼生高唱:“凝神,想象,请加墨主!”点主的人就用一枝新笔舔了墨在“神王”上点了一个“瓜子点”,又唱道:“凝神,想象,请加朱主。”点主的人就用白芨调好的朱砂,盖在“墨主”上,于是礼成。

汪曾祺评价这一礼俗说:“‘凝神,想象’这是开吊所用的最叫人感动、最富人情味的最艺术的语言,其余的都只是照章办事,行礼如仪而已。”他为什么这样说呢?在这一民间礼俗中,“凝神、想象”这四个字中包含了子嗣对先人最为深切的追思与怀念。“凝神”是为了把散乱在外的心神全部召唤回来,召唤到慎终追远的情绪之中。一旦把内在的心神凝聚起来,过去亲人在世时对自己,对家人的种种温情与亲切就自然地浮现于目前。“想象”什么呢?“想象”先人进入了木牌之中,过去亲人的灵魂寄居在一个躯体当中,现在他的肉体虽已腐坏,但灵魂却完好地移入了灵位之中。这样一来,亲人的灵魂便还时刻盘桓在家宅之中,子嗣们会觉得他并没有离开,从前的恩情也没有离开,而是恒久地留存于家人们的心中。

从凝神到想象,这一思想过程把人们的注意力从冷漠的黄泉转移到温情的人世之中,把人们的感受从对死亡的畏惧与哀伤转移到对生命的护惜和珍爱之中。可以说,在想象中,冷漠而残酷的现实早就消失了,敬意与柔情从这一期生命中生长起来。

如同这一祭仪所宣告的一样,我们需要时刻敛聚心神,学会“凝神、想象”,这正像禅修中最为注重的“觉”。觉有觉受、觉察、觉醒等等,它是一种开显的过程。

禅修时,我们首先会请大家坐着不动,把眼睛闭起来,这是对于杂乱念头的调伏,教人把散逸浮躁的心念一个个攻克下来,沉潜下来,达到空无的状态,但如果执著于这样的寂灭状态,这种寂就成为了死寂,因此在静中,禅修又要求动。从静坐中起来,无论是行住坐卧,每一个动作,都要保持一种觉受力,只有把这种觉受的能力运用到动态生活的每一个时刻,这种“觉”才是鲜活的、长久的、究竟的。

在六祖惠能以前,禅宗在中国仅仅是一个一人传一人形同密法的教派。但为什么经过六祖,禅宗才在中国众多佛教流派中能够成为主流,以至于达到无禅不寺、无寺不禅的盛况呢?因为他要求人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每一个寻常的举动中去感受禅的妙谛。这样,禅就成为了一条通达的大道,这条道路无论与哪个向度对接,只要能够接续上去,心灵便能够达到调畅与清灵。

事实上,我们身体的健康、企业的发展、人际的交往等等都要找到这样一条道路,让自己和智慧对接,和慈悲对接,和天地万物运化的规律对接,惟其如此,才能自由畅快地生活,而不被无明所牵引,不被世俗言论所绑缚。

做任何一件事,总有可学和不可学的部分,一些涉及终极关怀的理念,比如真、善、美,这应当学习,但别人的具体运作方式,别人的外在形态,却没必要偷师学习,只有从表象的背后找到隐藏的理念,从理念背后找到通达天地的大道,才能够时刻拥有创新的灵感与行事的先机,这便是洞见的力量。

第一章 这个世界只是缺少发现

世界以何种面目呈现,取决于用何种心态去解读。世界需要用心与心去对话,需要用心与物去交流。如果一直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别人,则所有与己相左的看法都会被认为不正确。

这个世界只是缺少发现

美国的一部电影讲,有个画家在给一个少年画像的过程中,他在这幅画像中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钦慕,甚至是整颗心、整个生命。最终,这幅画美感效果不仅令人震惊,并且还发生了神奇的事情——自此画像诞生之日起,少年道林格雷曾向画像许下的痴愿居然得以实现,即将他自己的生命与画像置换,自己不再变老、变丑,而画像则根据意愿可以不断地变换成丑陋、阴险、冷漠或衰老的样子。这个以王尔德艺术家自身为原型的作品,展示了用心的力量,造就了唯美主义理想的成功。成功的秘诀也很简单,唯用心之故。

世界以何种面目呈现,取决于用何种心态去解读。世界需要用心与心去对话,需要用心与物去交流。如果一直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别人,则所有与己相左的看法都会被认为不正确。

有一个漫画家画过一张很有意味的漫画:自己看自己时,形象非常高大、庄严美丽;而别人眼中的自己,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普通人而已。原因何在?——因为我们爱自己总比爱别人多。如果看待别人能够像看待自己那样,生活就不会有多如牛毛的烦恼了。

千万不要认为物是没有生命的、机械的、无情的客体,它们各有自身的物质组成。在极其微观的层面,人与物是非常相似的。古语说“仁者与物无对”,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因此仁者不仅与物平等,而且不分物我。

前两年我们推荐过《水知道答案》这本书,书中就用水结晶的图案向我们展示了水的喜怒哀乐。由此推之,火、木、金、土等物质是否也同样有其自身蕴含的、不为人知的情感呢?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迫别人去做。同理,对于物而言,己所不欲者,是不是也不能被强加呢?有谁愿意自己被杀掉吗?肯定没有,那为什么要去杀掉动物呢?有谁愿意被强制迁移吗?不愿意,那为什么要无止境地填海造山呢?

人类之所以会为了一己之欲而去破坏自然,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只将自然视作异己,而没有将二者有机统一之故,因此也无法领悟到圣者所提出的“与物无对”的境界。轻安能助我们上升,负面的情绪却导致堕落。天堂在上,轻清者至;地狱在下,凝重者堕。

一个饱满鲜嫩的苹果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缺陷并不可怕,懂得对自己时时进行反思、修炼与升华才更为重要。

大家打坐时,可以静下心来,对自己性格上的短长进行反思:我是常常对人不耐烦呢,还是总是能够笑脸迎人呢?不耐烦是性格上的缺陷,而诚恳则是性格上的圆满。

我们遇到问题,开始抱怨“太困难、我受不了、我不行”时,之前所有通过修行打开的门又全部都会重新关上,相当于自己将出路堵死。鲁迅说,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些道路都是自己通过实践走出来的,来自于自我突破与自我超越。弱者屈服于困难,而强者战胜困难。

如果能够理解并运用包容、接纳的理则,全新的世界将在刹那间开启。相反,如果总是对人对物充满抱怨,终将一事无成。人在抱怨时,容貌就像一朵枯萎的花,一个干瘪的气球,一个烂掉的苹果,充斥着负面能量,令所有人见之生厌。为什么不能变成一朵绚丽的鲜花、一个饱满鲜嫩的苹果呢?如果愿意当下转变自己的心,生命就能够时时绽放。

何者往上升,何者向下降?——“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喜乐、安详、愉悦、慈悲、舒展……这些情绪能让人感到轻安;而纠结、嗔恨、恼怒、忧心、算计……这些情绪却总是让人充满凝重。

轻安能助我们上升,负面的情绪却导致堕落。天堂在上,轻清者至;地狱在下,凝重者堕。这就是为什么佛教总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之所在。

喜乐之人聚天堂,妖魔鬼怪集地狱,这些天堂地狱的故事并非迷信,而更似寓言,它向世人揭示出了一个道理——吸引力法则,即快乐者身边感召积极向上者,精进者身边感召努力不懈者,才德兼备者身边感召事业有成者;而赌棍身边感召赌棍,酒鬼身边无非酒鬼……譬之以天堂地狱,岂不是很形象吗?什么是不义之财?不劳而获,不法而获,不明而获,这就是不义。那些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非具有大福德者所不能承受。

取财有道,还要有德

做生意本身的确是一件功利化的事情,企业经营者学习佛学、静心禅修意义何在呢?其实,做生意最高的境界不是着眼于利益的实现,而是忘记利益,仅仅着眼于客户的需求。这个忘却功利的过程,无论对于自身的事业还是人生都十分重要。

观音菩萨受到那么多人的供养,她是否有贩卖任何产品呢?当存有一种买卖意识时,格局就不够高远。最高远的格局是什么呢?是“度”。做每一件事都为他人着想,都利益他人,这就是度。这种心态上的差别,其实也就是一念之间的转变。

生活中,金钱对于人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它能够使人安身立命。然而,它是最重要的吗?其实,金钱既非众善之门,也非万恶之源,只看如何加以利用,怎么合理支配而不成为其奴隶才为善用钱财。试看,多少人因一夜暴富而弄得妻离子散,又有多少人因急于炫耀新车而遭遇车祸!

20年以前,英国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中了六合彩,从此便一个人开始了独享豪宅的生活,可惜好景不长,不久猝死家中,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被发现。可想而知,若是当初没中六合彩这份大奖,岂不天天能依旧和家人一起快快乐乐地生活,怎么会有如此悲剧发生?

这也证明,没有德行的人,没有足够的能量去享受巨大的福报。

有一本书名为《智囊》,其中有一则故事:有一家三口非常贫穷,房子经常漏风透雨——每次下雨,外面大下,屋里小下,需所有锅碗瓢盆才能勉强接住雨水。有一次,狂风骤雨吹倒了屋墙。墙塌下来后,全家人发现墙里的东西时,都大吃一惊:原来里面藏了整整六大缸黄金。换做是你,见到这么多黄金会有什么反应,会怎么处理?可以想见,大多生处困厄之人,一定会为突发横财而感到惊喜无比,幻想从此会用这些金子过上富有的生活。但是,这家人并没有这样做,而是修好墙后,若无其事,继续过着似乎早已习惯了的清贫日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飞来横财即飞来横祸。来路不明的钱财,实际上是杀人的利器。也许,如果动用了这些金子,马上就会被官府抓起来,甚至砍头,后果不堪设想。

孔子反对一切“不义之财”。什么是不义?不劳而获,不法而获,不明而获,这就是不义。那些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非具有大福德者所不能承受。唯有提升自己的能力,积累自己的才德,凭借自己的劳动所获得的东西才能够长久。主动的人积极向上,永远能够找到事情做;被动的人内心没有渴望,总是被人所驱役。

积极主动的活法

做任何事情仅仅用蛮力不行,还要多用心,积极寻找最适合客户的那一种方法。比如,做美容行业,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注意客户之间的差异性,按照不同的肌肤状况、健康程度以及需求来进行服务,最好能为每一位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方案。设计美容产品时,不仅要考虑安全性、适用性,也要考虑不同客户群体之间的差异:一个长期户外工作和一个长期面对电脑的人,肌肤状况不同;一个习惯化妆保养和一个从来不接受保养的人,需求不同;不同年龄层美容养生的要点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切实站在客户的角度上,用心帮助他们达成自己的需求。

如果一个客户在使用某种产品时确实无效或收效甚微,不要等到客户投诉时再被动应对。若能及时修正加以优化,效果反而更好,何必要等到结果出现后再做出反应呢?

服务行业的学问之大,值得穷尽一生加以研究。只要愿意去想,永远都有更深层、更细微的问题在等待着被发现。

以前在一本书上看到中国与外国空姐的区别。中国空姐发完饮料和快餐后就坐回去休息了,旅客有什么需求,如果不是主动离座去寻找,基本上不会得到解决。而外国的空姐发完餐饮前后都会一直在走廊上走来走去,随时为乘客提供服务。这就是被动与主动的差别。

主动的人积极向上,永远能够找到事情做;被动的人内心没有渴望,总是被人所驱役。因此,被动的人觉得上班很痛苦,乘客很麻烦,各种消极的情绪聚集一起,哪里还能够保持灿烂的微笑呢?唯有主动的人才能够成为生活的强者与主宰者,自发地寻求自己的生活。《大唐西域记》记载,释尊诞生时,向四方行七步,举右手而唱咏之偈句:“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今兹而往生分已尽。”“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句话常常被误解为是妄自尊大的说辞。其实,这句话应该理解为“命运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的”,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敢不敢面对自己,想不想挑战自己的极限,能不能成为自己的主宰而不被驱役呢?佛陀的话引发思考。这句话中的“我”其实是指“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天真佛性,这种佛性是每个人都有的本来面目,期待着我们自己通过不懈精进去体现。

每个人每天都是二十四个小时,除了上班以外,都去干什么了呢?可能三五成群嗑瓜子聊天,内容无非是谁买了新车,谁换了一套大房子,谁购了奢侈品,谁有了外遇,谁去整容了……许多女孩子都想让青春永驻,但是如果青春都用在谈论这些无聊的琐事上,那么青春常驻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青春停留下来的结果,无非是多嗑些瓜子,多一些八卦而已。

光阴如流星赶月,指间落沙,在有限的时间里,何不用来仔细思考一下客户的需求,或者学习一点知识与技能,为自己充充电呢?

曾经听说,有些老演员真的什么技能都去学,炒菜、修马桶、电焊……之所以学习这些技能,就是能为将来出演各种角色而做好充分准备。有人会说,我又不是演员,学这些做什么?其实,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时刻的进行着角色的转换:作为父母,难道不应该去学怎么教育孩子吗?作为员工,难道不应该去学习业务技能吗?作为上司,难道不应该去学习新的管理知识吗?作为压力沉重的现代人,难道不应该去学习怎样获得积极健康的身心状态吗?

作为和尚,是不是真的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地生活呢?是不是只要好好念经就可以了呢?其实不然。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必须要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技能,了解各种先进的技术与理念。这样,才不会和时代脱节,才能够和大家处在同一个平台上沟通交流,以更好地实现寺庙的教育功能。

只要想学习,永远都会有学不完的东西。我经常对一些从事美容行业的女士说,其实你们日常所服务的对象,往往都是当地一些最为优秀的女性。从她们身上,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得到什么启发?有没有觉得此客户特别善良,彼客户特别敬业?如果从来不向自己的客户学习,而总是将她们当作案板上的肉一样进行无差别、无意识地对待,自己如何能成长呢?

只要有学习的心,学习机会就无处不在。我把“不耻下问”四个字贴在自己的床前,随时作为警醒。作为一个常常在讲台上讲课之人,放下自己的身份,走下讲台向同学请教,是一个重要的成长过程。也许我在佛学方面懂得稍多一些,但是在其它方面可能远远逊色于别人,因此互相学习非常重要。

朱熹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看上去像是描述自然美景,但题目却是《观书有感》。其实,朱子笔下的自然,象征的恰是学习的过程。池塘何以能清澈如许?原因很简单,池中之水为活水之故。

由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何以能够进步呢?原因很简单,与人交流、与书交流,自出机杼、自铸伟词,这就是“活法”。而如果只是一味埋首纸堆,不思、不问、不写、不做,这恰是“死法”。用死亡来面对生命,这是一种艺术化、哲学化的反向思维方式。它教我们跳脱出无限繁芜的世间,用凡人眼中的终极痛苦来面对人生中的一切苦难。

明天我不一定能够醒来

我们都读过朱自清的《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每次站在镜前看到自己日复一日渐渐老去,我深深明白《匆匆》所言非虚。荏苒的时光,无论如何都无法挽留。每一天临睡前,我都会对自己说:“今天结束了。它可能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明天我不一定能够醒来。”当时时观想死亡时,便不会感到逝去的可怕,每天都能够喜乐地生活。

有人说,逾七成的癌症患者之所以在被确诊以后很短的时间内去世,很大原因是被吓死的。如果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敢于面对死亡,存活的时间可能会长很多。精神的崩溃是导致身体病变的重要原因之一。换一种思维,换一种心态,生命可能会更加快乐和幸福。

有一只狗总是觉得尾巴长得离自己很远,怕自己控制不了它,有一天会跑掉,于是拼命想要咬住,可无论如何努力都咬不到,当它咬累了很疲惫地向前奔跑时,一回头才惊讶地发现:无论怎样跑,尾巴都不会失控,始终都在自己身上。

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强求也没有用。事业、家庭、人生都是一样,有时候随顺一点、看开一点、宽容一点、放下一点,就会幸福一点、开心一点、洒脱一点、成功一点。这就是生命的真谛,这就是宇宙的规律。潮汐涨涨落落,月亮圆圆缺缺,溪流走走停停,朋友聚聚散散,珍惜当下,一任自然,就自然能够天空海阔,自在无比。

用死亡来面对生命,这是一种艺术化、哲学化的反向思维方式。它教我们跳脱出无限繁芜的世间,用凡人眼中的终极痛苦来面对人生中的一切苦难。《功夫熊猫》里最高的武功秘笈就是一张白纸。这种境界是什么呢?就是心中没有可对待之物,这“无”中包含无限生机:什么想法都可以在这里升起,什么方式都能够得到运用。人出生时的状态就是这样——一张白纸,因此老子用婴儿的阶段来比喻“道”。为什么婴儿百兽不欺,百毒不侵呢?因为他最柔软,最没有分别和对待。大家都知道狼孩的故事,为什么狼会吃掉大人,却不会吃掉婴儿,反而会将他养大呢?这就是“柔”的力量,归根到底,就是“无”的力量。

日本武士道在对招的时候,首先要打坐,要观空。他静坐不动象征着武功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招胜有招。因为有招就一定有对治的方法,唯有无招,才是无敌。

佛教中最高的境界就是“空”。“空”是什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色”,无一不在流动生灭,并没有稳定的自性。因此说“色即是空”。

有一样东西是一成不变的吗?大家在公司里上班,客户在变,同事在变,老板在变,产品在变,市场在变,理念在变……能不能积极地面对这些变化?其实,即便是看似最稳固的家庭也一直都在变:一个家庭成立以后,丈夫在变化,孩子在变化,自己也不断在变化。这些变化,显现的就是“无常”的道理。

世事无常,所以得到了不要太高兴,失去了不要太悲伤。只有真正明白这一规律,才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才能惬意于“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面对问题,一般的人会用单向思维,稍好一点的人会用双向思维,聪明的人会用多向思维,而智慧的人则懂得“空性思维”。“空性思维”就是超越有无之上的“不二思维”。

作为一个领导者,思维需要超越于是非之上,超越于清净和染污之上,唯有如此,才能俯视问题,使问题不解而解。

第二章 洞见,

打开心量的过程

再忙也要让自己的心灵安静下来,也要知道自己的身体在哪里,也要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放下心防,感受生活,这种状态才是最美的。

洞见

幸福的人生给人的感觉像通过望远镜看到美景:眼前的仙境似乎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幸福感”在常人那里,有一个“远距离增强法则”——譬如站在一个同心圆的圆心,以我们眼光看去,自己是最不容易获得幸福的,因为每天琐碎的生活、家庭、工作等问题时时困扰我们。越是亲密的人,就越不容易看到他们身上的幸福,由于你深知他们生活状态的种种烦忧;相反,越是不熟悉的人,也就是离我们所在的圆心距离越远的人,会很轻易地感到他们的幸福。比如擦肩而过的三口之家,一个坐在咖啡厅里抱着咖啡沉醉的年轻女郎,或者素不相识的正在玩乐的孩子,都会觉得他们非常幸福。

为什么幸福会呈现这样的状态呢?为什么对生活了解越详细、具体就越会产生烦恼?佛教认为,不幸福来自于不正确的认识。“由爱故生怖,由爱故生忧”,对自己爱得最深,自己的烦恼就最多;爱自己的家人,所以家人的问题也很多;然而当我们以一种天然的、无欲求的眼光看待一个陌生人的时候,于是感觉他们是幸福的。

如果能够从佛教的思想中获得某些人生的智慧,就会由更开阔的境界来看待一期生命。佛教是从事物的成住坏空,人的生老病死,自然的四季嬗替等更为究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理解宇宙,洞见人生。当明白这一切时,会发现人生是何等的简单,何等的自然。才能以和悦之心来看待健康、家庭与工作。

倘若没有对人生进行反思,人生就会呈现出浑浑噩噩却自以为清醒的状态。与别人谈论的无非就是“财色名食睡”,还会因为一时的得失而手舞足蹈,或沉湎悲伤。今天看到一个美女,很开心,岂不知红颜白发只在刹那之间;明天升到什么位置,沾沾自喜,岂不知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面前的这杯水,只要投进一块小石头,就会掀起涟漪;但如果是大海呢?即使是一艘船沉没在其中也悄无声息。打开心量的过程“打开心量,放下自我,活在当下,奉献真爱”,这可以说是我行事的准则。

首先是打开心量。

心量包括包容别人的广度和看待事物的高度。为什么要强调高度,《庄子》里面有个寓言:一只小鸟和一只大鹏飞翔的高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见到的世界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小鸟认为水塘就是大海,因为它的飞行决定了一辈子不可能看到大海。这时,如果大鹏对小鸟说大海是如何广阔无垠,小鸟一定也会嗤笑大鹏痴人说梦。所以说,高度决定了不同的人生。

观音菩萨有一点也非常高妙:她见到什么人就说适合这个人听的话,以此来度化他们。她绝不会和一个农民谈工业,也不会和一个商人谈风月。这就是“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她深知每个人所在的高度不同,又不以分别心来对待这些高度,愿意倒驾慈航,一一度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果想要超越目前的生活状态,便要打开自己的心量,从更高一层去思考人生,否则就会被眼前的事物所困。

面前的这杯水,只要投进一块小石头,就会掀起涟漪;但如果是大海呢?即使是一艘船沉没在其中也悄无声息。一些小事为什么会在心中掀起巨大的波浪,因为心量还不够开阔。因此要超越自己,首先就要打开心量。

我很喜欢一句话: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量像太虚一样宽广,像恒河沙那样浩瀚的时候,今天升官或者降职还那么重要吗?今天健康还是疾病还那么在意吗?这样说并不是说冷漠地面对生命,而是专注于当下所做之事,专心在每一个瞬间。这就是成功的最高境界。

但是人往往心猿意马,万念纷驰。站在这里,想着那里;工作时想着玩,玩的时候又想工作,结果什么事情都没做好。西方著名的学府中流行着一句话“Work hard, play hard.”他们的图书馆整夜灯火通明,学生读书非常刻苦,但是一到周末,便疯狂地玩乐、放松,释放自己的压力。所以,专注更容易将事情做好。

相反,周围有些朋友常常一边听课一边发短信;一边和客户谈话一边想着家里的事。这种状态,不仅会给别人带来不尊重、不专业的印象,而且自己也感到非常疲惫。当身体和心灵分离,又怎能不疲惫呢?

心量的打开是一个过程,也许今天心量是一杯水,但他日也能够成为一片海洋,只要愿意不断去锻炼,它一定会开阔起来。比如今天因为某件事感到着急烦恼,就要及时察觉到自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会如此在意这件事情呢?为什么我会因为它而产生烦恼?为什么我不能好好体会饭菜的味道呢?”常常这样反思,把自己拉回到当下。

当然,佛教认为每一件事情的产生、发展都有因果。今天的果,是由前因造成的;今天所做的事,又是未来的因。但是,心量的开阔能使人洒脱自如,能生成无限智慧,能使人走向幸福的未来。

国家现在倡导“解放思想”,这非常重要。然而,一个人要将自己从无始以来所养成的固有思维中解脱出来,也非易事,需要不断地反思、觉醒、超越自己。在我看来,这就是修行。修行绝非是出家人远离尘世,全身避祸的行为,而是要融入时代,勇于实践,在尘世中利益有情。

改变一种习惯绝不容易。我的普通话就带有较重的福建口音,我曾多次想要改变这一点,专门询问了一位播音员朋友,她告诉我:“要改正发音,不仅要从声母、韵母开始练习,而且还要从最原始的拼音字母开始重新学起。”这种改变是多么困难!

一架飞机在空中直飞时耗油量最少;而在起飞或空中转弯时,耗油量最多。人也一样,在改变自己的固有轨迹时会很痛苦。比如去修读一个新的学位,或者学习一样新的技能时,原有的学习和生活会被打乱,这时就会感到痛苦、不适应、疲惫。所以此时需要坚持和自我超越的精神。

最近我也在修读上海交大的EMBA,每个月要抽几天去上课,每节课必须关机,每门学科都要写论文,很麻烦。但这不正是自我超越的绝佳机会吗?在课程中我感悟很多,也在磨砺的痛苦中快乐地成长。

看过《省委班子》这本小说,我悟到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在什么时候,一个人的正知正见、正念正行,都不能够有一时的空缺。一旦你树立起正确的观念,人生道路就会次第开阔起来。

纵观古往今来圣贤,还能被今天人记住的真是寥若晨星。在他们的事迹中,有什么东西影响到今人?是什么值得我们代代相传呢?你知道了答案时,便会明白自己的人生应当何去何从。

其实,在生活中无论是晋升为科长也好,行长也罢,都只是一种点缀。明白了这一点,生活才能够更洒脱,更具高度。否则,名缰利索会把灵性全部湮灭,人生也就很受局限。古人说“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并不是一种消极的做法,并不是说不要精进,而是不要执著于名闻利养,好好地做好当下每一件事情。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只求在名利上勇猛进益,在其他方面就肯定会顾此失彼。有时候事业、生活就像一杯水,仅仅只有一杯,你得到了,他便失去了;他得到了,你就只能失去。

打破思维的墙

当内心被一样东西、一件事所困扰的时候,正是修行的最佳时机。我从宁海到嘉兴来重建香海禅寺的大殿时,就意识到这是一个大工程。我们的大殿高四十多米,占地四千多平方米,是一个庞然大物,不仅要重建,更要有自己的特色。为了寻找大殿的定位,我特地到台湾去考察。因为台湾的佛教建设比目前大陆的要更加现代。到了台湾以后心里思考:我们的寺院如果在台湾要怎样做才能显出它的特色?或许今天来大陆参观或修行的海外同胞不是很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大陆和台湾的宗教事业之间的互动也会渐次增多。到时候来自台湾甚至世界各地的客人到我们香海禅寺,要以怎样的理念和姿态使他们感到我们的诚意和与众不同呢?如果缺少特色,就很难有自己的文化。当时我不仅了解各国佛教的建设,还参考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建设方式,思考了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的可能。只有当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时,才可能完成大愿景。

作为领导,也一定要有超越于自己目前岗位的视野来思考问题。我曾和濮院的服装设计师分享一点:做服装设计不仅要知道服装的流行趋势,更要去了解汽车、电影、妆发、园林、广告等多元的流行走向,因为这些都是与服装设计密切相关的。这世界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万物时时处在联系之中。《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鲁肃说,世上有可见之兵,有不可见之兵。所谓的不可见之兵就是草木山川、雾蒸云泽等一系列因素。诸葛亮之所以能够草船借箭就是用了自然界的雾气这种不可见之兵。这些东西在平常人看来与做将帅似乎没有关系,但是诸葛亮就知道一个将帅不仅要了解自己的本职工作,更要了解天地宇宙和社会人生。

万物都有其相通的一面。大家在银行系统工作,思维也要超越于银行系统之上。如果终日只想着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怎么做,有什么地方值得借鉴,那么最终还是没有办法超越同行。古话说“求其上,而得其中;求其中,斯为下矣”,就是此理。着眼点应该在如何提升自己的品质满足每一位顾客的潜在需求上。

在《企业的思想家》这本书中马云的说法也是这样。他说,做网络不可以跟着同行的思维走,否则只能邯郸学步,永远都不能有所超越。所以要打破思维的墙,这堵墙一旦打破,人生的高度就不可同日而语。

有时候事业、生活就像一杯水,仅仅只有一杯,你得到了,他便失去了;他得到了,你就只能失去。这时,主宰我们内心幸福的就是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我们失去了一杯水,除了失落,还能不能激发斗志,自己去造一杯水呢?思维方式被打开的人,才有可能创造奇迹。

从前,亚布力佛商论坛举行时,我邀请了奥康集团的总裁王振滔先生来参加。但是事不凑巧,他另有活动安排,于是没能在那一次结缘。我们寺院的十六个短信平台却在这次联系以后存下了他的号码,每天都通过短信平台给他发送一条香海短信。因为我们的短信都是一些人生的领悟,没有宗教色彩,因此到了年底,奥康集团举行总裁学习班的时候,他们的秘书邀请我去参加,还告诉我,王总将我们香海的短信编辑成册,并刻录了宣传光盘,作为学习案例,发给高层进行学习。他认为,一个寺院尚且能如此创新,一个企业更应该从中学习,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其实我们的光盘每年发出的有几万张,但是像王总这样能够认真思考、解读并反馈到我这里的,还是第一个。对于他卓越的自我学习和更新能力,我深感佩服。

成功,对每个人具有天然的诱惑力,每个人都在追求成功,但其实,这世上没有一个成功背后没有失败。事物总是辩证的,生活不可能是单方面的。比如夏日莺飞草长,万物杂生。喜欢夏天生命的繁盛,喜欢草木的葱茏,就不能不同时接受蛇鼠蚊蝇,正是因为有它们,才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夏天。所以生活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形形色色,千形万状,合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每个人都有多面性,每个团体也都有优劣。如果作为领导,善于将人的优势挖掘出来,使人各尽其才,物尽其用,就是一个好的领导。不能要求任何一个人、一件事是完美无缺的,这不符合自然的规则。即使是钻石和黄金,也不可能达到100%的纯粹。

比如我坐在这里,你们就只能见到我的正面,看不到我的背面;我伸出手,你们只见到我的手心,手背就在它的后面。自然造物皆是如此:一个外表软弱的人,可能内心强大;而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可能内心丰盈。事物是相反相成的。

有些朋友看到寺院的师父生病了去挂盐水,或者在打手机的时候就会质疑说:“和尚也会生病?和尚也要打手机哦?”这都是非常好玩的想法,和尚也是人,也一样要经历生老病死。这些想法就是由自己固有的知见产生的。世间最幸福的不是不断索取,而是能够不断地付出和帮助别人。付出是一种心量,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福泽。

要把金针度与人

元好问有一句诗:“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是说教绣活的老师在教学生时,将绣好的成品给学生看就够了,不要把自己的底稿和吃饭的家伙都教给学生。这是害怕学生超越自己,从而抢了自己的饭碗。此种想法当然是狭隘的。

当把所有的东西都奉献给需要的人,别人也才有可能以同样的心来对待我们。这就是布施思想,奉献思想,是佛教利益有情的思想,也是“为人民服务”思想。

上海徐家汇有些商场早年曾经将后门关闭,只开前门,意思是只进不出,不愿意让客人流失到其他商店去。但是有一天一个人突然开窍了,将后门全部打开,还做了指示牌,说明附近商场的位置。这样做以后,客流量果然大大增加。为什么?因为他们“与人方便”,所以“自己方便”。客人来商场逛本来就是想货比三家的,作为店家就应该满足客户的这种需求,而不是通过给客户制造行动上的阻碍企图截断客流。当为别人打开一扇门时,同时也为自己铺起了一条路。

思想应当是无私的、高远的,而行动应当是踏实的、利他的。就像一句诗歌所说:“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金融界的朋友应该有远大志向,应该有宏富的专业知识,但是我认为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一颗奉献的、利他的心。若心中只有金融没有客户,那金融就是一样无情的东西,而无情的东西是不会让人有过多眷顾的。

老百姓心中对于一家银行的判断并不是依据银行背后的资金支持或者什么专业的投资建议而确定。对于老百姓来说,银行首先提供的是服务。有的银行你一进去,就不想再去第二次了,卫生状况糟糕,或者服务人员很冷漠、很不耐烦。有些银行对VIP客户服务好得不得了,对于普通的存款者却敷衍了事,这样口碑就没法建立起来,这样的做法就显示出很重的分别心。但有些银行做得很好,每一个客户进去,都非常热情周到地为他们提供服务,而且效率也很高。

我听过一则关于银行的笑话,一个人去某家银行存款,他穿得非常朴素,甚至有点邋遢。进入银行后说要在柜台取五百块钱。柜台的小姐非常不耐烦,对他翻白眼,说:“这点钱,你去自动取款机上拿。”此人对小姐的傲慢态度非常不满,就对她说:“这点钱是不多,但我要你换成五千张一毛钱的纸币给我。”

客户在你这里存十块钱还是存十亿,作为服务人员,都不可以有丝毫的分别心。即使对方不了解贵行的取款方式,作为服务人员也应该耐心解释。上面的这个笑话其实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不用评判谁对谁错,但应该要知道,如果不与人方便,自己也就没有方便可言。

很明显,奉献与利他,对于任何一个服务机构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

我们寺院最近因为有新的居士楼和僧寮投入使用,一下子买了很多空调、热水器、床、冰箱等等,花费不菲。于是有客人和朋友开始担心,对我说:“师父啊,这样花会不会没钱吃饭,没钱付电费?寺院里那么多人,会不会过不下去了?”对于这个问题我从来不用担心。倒觉得应该好好考虑的是:我们寺院里那么多人能够给大家提供怎样的帮助,利益到更多的人,以达成我们修建道场的终极目标。

还有朋友忧心说:“每一个人来,你都送给他们那么多东西,这样东西都被送光啦。”我却觉得能把东西送出去是一种福分。世间最幸福的不是一直索取,而是能够不断地付出和帮助别人。付出是一种心量,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福泽。懂得

欣赏生命的过程

,满足于自己的状态,你的心才会打开,身体才会放松,身心才能同时安住当下。这时,你的智慧也最清明,能够从更开阔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欣赏生命的过程

欣赏生活,是阳光心态的由来。

每天都在开车,有哪一天赞叹过窗外的风景呢?每天都面对家人,有哪一天给过他们欣赏和肯定呢?如果有一天绝症降临到身边,是抱怨还是接纳呢?

人生的结局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不快乐地接受一切?

一个年轻人世代打渔为业。别人问他:“你的爷爷因出海打渔遇到风暴而死,你的父亲也在海上死去,你为什么现在还在海上打渔呢?”他说:“因为我喜欢大海啊。”他反问说:“你的爷爷死在哪里,父亲死在哪里呢?”那人答道:“都死在床上。”年轻的渔民笑了:“既然他们都死在床上,你为什么每天还要在床上睡觉呢?”

人总是去担心许多事情,殊不知恐惧、担忧、憎恨、贪婪、挂碍、傲慢、愤怒,无一不增加身上的毒素,从而加速灭亡,消耗生命。

健康是由各种因素促成的。一个病理学家曾经解释说,每个健康人身上每天都会产生几千个癌细胞。当生气、憎恨的时候,这些癌细胞就会成几何倍数地增加。因此,为了自己的健康,也必须喜乐地面对生活的每一个过程。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都市白领下班回家时,无意中在电梯镜子里见到自己的样子。她被镜中的自己吓坏了,那个镜中的女人疲惫、焦虑,面如土灰,眉关紧锁。她不敢相信:这就是我现在的样子吗?真是太可怕了!难怪她每次回家,家里人都用一种排斥、沉默的态度对待她。所以那一天她对自己说:“如果我还是以这样的状态出现在家里,面对家人,以后的生活一定会更加不幸福。”她当下决定放下目前的所有焦虑、萎顿,稍稍收拾自己的容颜以后,容光焕发地打开家门,热情地拥抱了她的孩子,还赞美先生做的饭菜可口。那一天,他们家里充满了喜乐。此后她在家门口挂上一块牌子提醒自己,也提醒每一位访客。牌子上写着:当你敲门的时候,请笑一笑。这块牌子就是幸福的秘方。

如果能够在生活中做这样一点小小的改变,幸福指数就会增加,心态也会得到质的改变。

我和朋友去福建,帮助他们照相时,对他们说:“当你的内心真正喜乐时,表情才会展现出最美的状态。这就是你生命中最灿烂的刹那。”有人为什么活得很痛苦?就是因为不断地否定自己,自寻烦恼。

每逢在寺院里散步,见到树木蓊郁蓬勃,闻到鲜花香气四溢,我都会忍不住走过去,看一看,闻一闻。在那样的时光里,我对自己说:“人活着,真幸福。”这便是欣赏生活。懂得欣赏生命的过程,满足于自己的状态,你的心才会打开,身体才会放松,身心才能同时安住当下。这时,你的智慧也最清明,能够从更开阔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佛陀说,这个世界是杂烩相生之地,并没有完全纯粹的事物。正像肥沃的土地能长参天大树,也能滋生细菌。这些事物相生相克,运转不息。对你来说不好,对别人来说可能就是好;此时是不好的事情,可能彼时就变成好的。麻雀吃虫子,对于农民来说是好的,同时它又吃庄稼,所以又不好。一碗白米饭在饿时吃起来很香,吃饱了再吃就很难受。因此,快乐不快乐是我们自身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

如果结婚十年后发现你的伴侣根本不是当初认识时候的样子,不应该责怪别人,而是要反观自照:我自己不是也在不断变化吗?如果买了一样东西,开始觉得非常好用,过了一个月它就破损了。应该要由此明白,万事万物本来就有这样一个生、住、异、灭的过程,不可能一成不变,好的反面就蕴藏在好中间,就像死隐藏在生的过程中一样。

由此,要做到心无挂碍、无烦恼,就必须学会正确地看待事物。

第三章 平衡的智慧

为什么会距离幸福、喜乐、光明那么遥远,而总是被身边的各种杂事所牵绊呢?道理很简单,就是对工作、家庭、人际交往等的不正确解读将自己囚禁了起来。这种解读也就是人的思维方式,或说思维习惯。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关于“什么是智慧的女性”这个主题,曾经在不同场合分享过两三次,但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

这一代的新女性,在教育、工作、家庭和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都与以前的女性有很大的差别。虽然,这一代的职场女性很多都拥有良好的家庭和教育背景,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仍然无法解决生活中所受到的各种压力和质疑。在处理工作和家庭的关系上,会遇到比前一辈女性或者同时代男性更大的挑战。因此,提升她们的心灵境界,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十分必要。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一种理想的生活,而生活实际距离理想却往往比较遥远。就像现在流行的那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大家是否想过,为什么会距离幸福、喜乐、光明那么遥远,而总是被身边的各种杂事所牵绊呢?道理很简单,就是对工作、家庭、人际交往等的不正确解读将自己囚禁了起来。这种解读也就是人的思维方式,或说思维习惯。

前段时间,我们刻录了一个光盘,其中的第一句就是:“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错误地认识事物。”错误的认识带来的就是错误的结果,也就必然带来痛苦。比如,与一个人来往,就希望一生一世都像第一次见面那样亲密,那样投缘,毫无嫌隙。现实当中可能吗?不可能。每当对完美、永恒、固定和不变有所期待时就会发现,现实与所期待的结果实在是南辕北辙。

前段时间播出的电视剧《幸福密码》中,当女主角发现,从小心目中所认定的白马王子其实与现实有很大差距时,心中爱的大厦瞬间就坍塌了。其实,她人生信念的支撑点本来就错误。因为一个凡人被她给神化了。她认为,所有的好处都集中在那个男人身上,所有的坏处都与他无关,这本身就是错误的认识。就像苏格拉底所说,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多数的人既不是那么好,也不是那么坏。把世界想象为无比完美和圆满,只能给自己的心灵装满遗憾。

对待生活应该建立起客观的认识。近于苛刻地要求别人,其实也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因为觉得别人不圆满时,自己也不在圆满的状态中。应该以对自己的心来对待别人,以别人的生活来对照自己。孔子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同样,自己都不圆满时,就不能以完美来要求别人。

作为一名女性,首先要做的就是以非常客观的心态来对待身边所发生的事情。能这样看待问题,就能够突破自己的局限,心胸更加宽阔、达观。

佛教要求每一个人都要用智慧来理解世间万事万物发生发展的规律。

我的一位朋友沈总告诉我说,她的理念就是当客人来到身边时,全心关注的就是怎样能够服务好。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关键的理念。这就是服务行业应有的定位。服务他人,使他人得到快乐时,自己所获得的快乐其实更多。懂得奉献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为不会执著、纠结于所得,而只着眼于能够为别人做什么。他没有时间来为自己设想,而所有受他帮助的人自然为他设想。这种人活在世界上就很幸福。这样,工作就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积极的修行。

佛教重视因果。过去的想法是因,今天在身上展现出来的就是果。这就是“过去因,现在果;现在果,未来因。”人们总是希望自己以后有所成就,飞黄腾达;但是有没有想过,自己现在所做的,和未来所期望的,究竟是对接的,还是相悖的呢?如果现在不学习,未来怎么会有渊博的知识呢?

现在有的人希望通过灵异的旁门左道来获得美好的未来,认为请个大师灌个顶,以后就会拥有一切,这是不可能的。

希望大家从原有的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但是有一点要注意,就是不能以害人之心来思考问题,而是要以更加慈和、喜乐的心来面对生活。

有时候别人问我,那个人那么坏,为什么还要好好对待他呢?别人内心污浊,难道也要像他一样污浊吗?如果心是喜乐的、纯净的,就没有人能够打破宁静。当别人伤害了你,你大可以一笑置之,为什么要去抱怨甚至报复呢?为什么要让别人的负面心态影响到自己呢?如果有一只毛驴踢了你一脚,也要踢回去吗?

如果被对方的话语一挑逗就发起火来,这时最需要反思的就是自己。禅修是静心非常好的宝贝,当把自己的心修炼得清净、自足之时,很多问题的答案就会自然呈现。

现在外界的空气、水源本来就越来越差了,如果还不断为自己制造憎恨、愤怒,那么距离绝症和死亡也就越来越近了。

人生本来应该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地球的生命有多长,宇宙的生命又有多长?和它们相比,人类的生命简直就是呼吸之间。但是这呼吸之间的生命还要弄得鹬蚌相争、尔虞我诈,想想是不是很可笑呢?如果一切事情都围绕着“我”转动,那便会很容易遇到瓶颈,好像一只掉进空瓶的苍蝇一样,怎么也钻不出去。

每一个人都会给自己织一张网

一世为人,很容易沦为欲望的奴隶。为了满足自己的身、口、意,而四处奔走,有的人甚至为了身体,出卖自己的灵魂。打坐时,身体会产生一种莫大的能量,这种能量所产生的喜悦能够超越世间其它一切的欲望。当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时,对于外界的物质欲望会空前降低。所以真正的禅者不会瞩目于房子、车子这些问题,他们的境界能够超越一般人。

物质看起来能够使人得到快乐,但事实上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一颗没有餍足的、疲劳的心。有五十平方米的房子,看到别人的是一百平方米,就会觉得不平衡;有了两百平方的房子,看到别人是别墅,还是不平衡。就算有了别墅,可是看到别人天南地北到处都有房产,一样会感到不舒坦。物质追求毫无止尽。关键在于要打开自己的心胸,用正确的思维方式解读世界。这样才不会被物质所羁绊,成为名闻利养的奴隶。

每一个人都是一只蜘蛛,都会给自己织一张网,将自己局限住。这个局限是什么?就是我见、我慢、我思、我看、我执等等。如果一切事情都围绕着“我”转动,那便会很容易遇到瓶颈,好像一只掉进空瓶的苍蝇一样,怎么也钻不出去。因为具有“唯我”思想的人,耳朵所听者不能清明,眼睛所见者并非客观。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困扰。“我”最关注什么,就越容易失去什么。过于注重保养身体的人,为了长生不老,游仙求道、服食丹药,结果却导致了身体的速朽;过于看重钱财的人,成为冷血的守财奴,因为忽视身边的人,结果往往使钱财付诸东流。因为自我过于狭隘,它总是以某种悭吝的方式来守护自己的利益与身体,结果适得其反。

因此,要获得大成就,一定要突破欲望,放下我执。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存在着平衡的概念。张弛有度非常重要,因为平衡能够带来一种幸福感。平衡是生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智慧。

平衡的智慧

既然自我无法找回幸福,那么就谈谈“平衡”与“中和”。“平衡”在人类社会中,无疑是一个关键词。历史告诉我们,如果社会的财富只集中在极少数人的手中,社会就会失去平衡。到达一定程度以后,就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家有没有读过《东门行》这首诗呢?“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这段夫妻对话表现的就是汉代末年,劳动人民穷困潦倒,无米为炊,无衣可穿,被逼无奈,落草成为强梁,揭竿而起的故事。这就是社会极度不平衡的表现。

我经常和老板们说,按时纳税、足额纳税不仅仅是尽一份社会责任,帮助别人,同时也是在保护自己的慧命。

当然,奉献不仅仅局限于金钱。当别人遇到困惑,伤心难过的时候,可以伸出手来,给对方一个热情的拥抱。等到自己以后心里纠结的时候,也会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向别人倾诉,重点并不在于别人能够给什么有用的建议,把心中的话说出来,心结就已经被解开了。所以一定需要几个这样可以倾诉的朋友,不要总是把自己的心关得死死的。这就是说,人生需要平衡。

身体也需要平衡。如果你喜欢吃某样东西,就拼命吃,结果会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