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概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8 23:54:44

点击下载

作者:王玲、吴娟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基础医学概论

基础医学概论试读:

编写说明

基础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与疾病及治疗原理的一组学科,高楼起于地基,医学源于基础。医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展示了没有基础医学的发展,临床医学是很难发展的,没有人体解剖学和病理学的发展,外科手术就无法发展到更高层次,没有药理学、病原生物学的发展,就无法控制手术后的感染。从100多年来医学和生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不难看出基础医学的重要性,75%的医学和生理学诺贝尔奖是颁发给基础医学研究者,充分说明了基础医学的重要性。只有大力发展基础医学,才能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提高大众的健康水平。

基础医学概论作为医学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部供医学院校非医疗专业学生学习、了解医学全貌,掌握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的必修教材。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直接为后续课程服务。因此,根据课程的定位,确定编写原则和编写思路。在教材的设计编排上,按照基础医学各学科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优化整合,重新构建教材体系。在编写内容的取舍上,坚持淡化学科意识,服务后续课程,满足未来工作岗位实际需要的原则,精选专业必备的知识。彻底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使多学科繁多的知识有机结合、密切联系、精简优化,减少重复内容和教学时数,真正体现为后续课程服务。

全书由五篇十四章组成,基础医学主干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部分。第一篇为解剖生理学,该篇将传统的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进行整合,彻底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使繁多的知识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减少学科知识的重复。第二篇为生物化学基础,重点介绍酶与维生素、物质代谢。第三篇为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病原生物主要介绍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感染与免疫、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措施等;免疫学主要介绍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免疫病理和免疫学的应用等。第四篇为病理学,该篇主要介绍疾病的基本病变、肿瘤病理、常见功能代谢紊乱、常见器官衰竭、常见疾病病理等。第五篇为药理学,重点阐述了基础药效药代动力学、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和合理用药原则。

本书以学生为中心,以巩固专业思想为导向,编写内容科学、规范,突出职业技术教育技能培养目标,注重实用,与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一致,是适合高等职业院校教育需求的职业教育教材。在内容上既突出各学科的系统性,纲目清楚、层次分明、通俗易懂,基本理论和新进展兼顾;同时也顾及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使全书形成一个结合紧密的有机体。在每章节前编有“学习目标”,章中适当穿插知识链接和案例导入,章节后附有复习思考题,以供学生在每学完一阶段后可自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本教材突出对学生的应用性、职业技能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结构上重视基础知识,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和整体性;在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在教学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等。

本教材的编写分工:绪论及第十二章第五节由王玲编写;第一、二章由陈亚奇编写;第三、四章由付抚东编写;第五、六章由张琳娟编写;第七、八、九章由李国利编写;第十章由左晓利编写;第十一章第一、二、三节由徐翠平编写;第十一章第四、五节,第十三章第一、二、三节由官文焕编写;第十二章第一、二节由吴繁编写;第十二章第三、四节由吴娟编写;第十三章第四、五、六、七节由宋军华编写;第十四章由高荧编写。

本教材适用于中医药院校、各医学院校的医学相关(非医)专业高职生,如康复治疗技术、药学、中药、药品经营与管理、医疗美容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专业的学生使用,也可供对医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教材在编写和审定过程中,汲取和借鉴了相关教材的成果,得到了出版社领导和各院校专家、广大同行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此一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参与本教材编写工作的所有组织者与编写者虽已尽心尽力,力求呈现一本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但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大家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修订和提高。《基础医学概论》编委会

2018年1月前 言

中医药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新时代中医药行业多样化人才、传承中医药技术技能、促进中医药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职责。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国办发〔2015〕32号)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发〔2016〕15号)(简称《纲要》)等文件精神,尤其是实现《纲要》中“到2030年,基本形成一支由百名国医大师、万名中医名师、百万中医师、千万职业技能人员组成的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发展目标,提升中医药职业教育对全民健康和地方经济的贡献度,提高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岗位胜任能力严密对接,突出新时代中医药职业教育的特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教材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在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总结“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的经验,组织完成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建设工作。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是全国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唯一出版基地,为国家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和细则、实践技能指导用书、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和细则唯一授权出版单位,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建立了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

本套教材规划过程中,教材办认真听取了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意见,结合职业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是全国唯一的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于2016年启动了教材建设工作。通过广泛调研、全国范围遴选主编,又先后经过主编会议、编写会议、定稿会议等环节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在千余位编者的共同努力下,历时1年多时间,完成了83种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

本套教材由50余所开展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专家及相关医院、医药企业等单位联合编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供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中药学、康复治疗技术、护理6个专业使用。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以教学指导意见为纲领,贴近新时代实际

注重体现新时代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教育部新的教学指导意见为纲领,注重针对性、适用性以及实用性,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社会,符合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际。

2.突出质量意识、精品意识,满足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求

注重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从教材内容结构设计、知识点、规范化、标准化、编写技巧、语言文字等方面加以改革,具备“精品教材”特质,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中医药人才的需求。

3.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原则,按照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编写,教材内容涵盖资格考试全部内容及所有考试要求的知识点,满足学生获得“双证书”及相关工作岗位需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

4.注重数字化融合创新,力求呈现形式多样化

努力按照融合教材编写的思路和要求,创新教材呈现形式,版式设计突出结构模块化,新颖、活泼,图文并茂,并注重配套多种数字化素材,以期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院校教育平台“医开讲-医教在线”数字化平台上获取多种数字化教学资源,符合职业院校学生认知规律及特点,以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套教材的建设,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指导与大力支持,凝聚了全国中医药行业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齐心协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代表了全国中医药行业为“十三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所做的共同努力,谨此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感谢!希望本套教材的出版,能够对全国中医药行业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所有组织者与编写者竭尽心智,精益求精,本套教材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敬请各教学单位、教学人员及广大学生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修订和提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2018年1月绪论【学习目标】

掌握人体学方位术语,轴和面;熟悉基础医学的定义和研究任务、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及特点;了解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新陈代谢、兴奋性、内环境等名词的概念,反馈的概念、正反馈与负反馈的调节作用。一、基础医学的地位及基本观点

基础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与疾病及治疗原理的一组学科,是其他医学的理论基础,基础医学的发展使医学进入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的阶段。医学科学的发展为我们展示了没有基础医学的发展,临床医学是很难发展的,没有人体解剖学和病理学的发展,外科手术就无法发展到更高层次,没有药理学、病原生物学的发展,就无法控制手术后的感染。20世纪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进展,使外科手术的范围扩展到身体各个部位,并提高了外科手术的安全性。

高楼起于地基,医学源于基础。有了基础医学的大发展,才有临床医学的日新月异。从医学和生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不难看出基础医学的重要性,自1901年开始颁发首届诺贝尔奖至今100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75%的医学和生理学诺贝尔奖颁发给基础医学研究者,充分说明了基础医学的重要性。

临床医学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在现代医学中首先是从基础医学研究着手,探究疾病的本质、发生机制、治疗和预防方法,再过渡到临床应用。只有大力发展基础医学,才能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提高大众的健康水平。

基础医学研究的内容:基础医学主干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部分组成。研究内容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研究人体的正常形态结构 基础医学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发生发展及其功能的关系,医学名词1/3以上来源于正常人体结构,与医学其他各学科关系极其密切。清代王清任说:“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可见祖国古代传统医学已将人体解剖学提高到何等重要的地位。正确认识人体各器官、系统,才能区分正常与异常,才能正确理解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2.研究正常人体的功能 研究人体各器官、组织、细胞功能活动及其原理,探讨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3.研究人体的病理学变化 研究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及其机制,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改变、生命活动和生殖规律,探究疾病的本质,为医学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4.研究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及其机制 研究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检查原则、防治原则,阐述微生物与人体和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免疫学系统的组织结构、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及其应用。二、人体结构的常用术语和名词(一)人体的组成

1.细胞 组成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构成。

2.组织 由形态相似、功能相近的细胞,借细胞间质结合在一起,称组织。人体有四大类,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3.器官 几种不同的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完成一定功能的称器官,如心、肝、肺、肾等。

4.系统 许多功能相关的器官完成连续性生理功能的称系统。如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

5.内脏 位于胸腹腔内并借一定管道与外界相通的称内脏。(二)人体的分部

按照人体的部位,可分为头、颈、躯干和四肢等四大部分。头又可分面部和颅部,颈的后部称为项。躯干分为胸、腹、盆、会阴、背和腰等。四肢分上肢和下肢。上肢分为肩、臂、前臂和手等;下肢分为臀、股、小腿和足等。(三)常用术语

1.解剖学姿势 身体直立,两眼平视正前方,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下肢并拢,足尖向前的姿势称标准解剖学姿势。描述人体各部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及相互关系时,都要与解剖学姿势为依据。

2.方位 有关方位术语,是以解剖学姿势为标准,用以描述人体结构位置相互关系,最常用的有:(1)上和下:近颅者为上,近足者为下。(2)前和后:近腹者为前,近背者为后;在胚胎时期描述胚胎有关结构的位置时,上为背、下为腹、前为头、后为尾。(3)内和外:是描述空腔器官,近腔者为内,远腔者为外。(4)浅和深:是描述与皮肤表面相对距离关系的术语。近皮肤者为浅,远离皮肤而距人体内部中心近者为深。(5)内侧和外侧:近正中矢状面者为内侧,远者为外侧。(6)近侧和远侧:多用于描述四肢。距肢体根部近者为近侧,而相对距离较远或肢体末端的部位为远侧。(四)轴

为了分析关节的运动,在解剖姿势下做出相互垂直的三个轴。

1.矢状轴 呈前后方向,是与人体的长轴和冠状轴互相垂直的轴。

2.冠状轴 呈左、右方向,是与人体的长轴和矢状轴互相垂直的轴。

3.垂直轴 为上下向垂直于水平面,与人体长垂平行的轴。图0-1 人体的轴与面(五)面

1.矢状面 沿前后方向将人体分成左、右两部的面称矢状面。通过人体正中线将人体分为左右对称的面,称正中矢状面。

2.冠状面 也称额状面,沿前、后方向将人体分成前、后两半的面,称冠状面。

3.水平面 又称横切面,是与矢状面和冠状面都互相垂直的面,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的面,称水平面。三、人体功能的调节(一)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

1.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新陈代谢的过程包括两方面:合成代谢(同化作用):摄取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结构,储存能量;分解代谢(异化作用):自身旧物质排出体外,释放能量。其目的是实现自我更新,新陈代谢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

2.兴奋性 兴奋性是机体或活组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兴奋性的生理意义在于任何组织、细胞或器官对刺激所发生的反应,都必须以兴奋性为前提;丧失了兴奋性的,机体与环境间的关系中断,生命也就结束。(1)刺激与反应:刺激是指被机体或组织感受到的各种环境变化,刺激的种类分为物理性刺激、化学性刺激、生物性刺激、社会心理性刺激。反应指机体或活组织受刺激后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反应的两种表现形式为兴奋和抑制。兴奋是某种功能活动出现或加强;抑制是某种功能活动减弱或停止。刺激与反应的关系表现为刺激是原因,反应是结果。(2)兴奋性与可兴奋组织:兴奋性是机体或活组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可兴奋组织是指受到有效刺激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或组织。要使机体发生任何有效刺激反应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足够的刺激强度;②足够的刺激持续时间;③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单位时间内强度变化的幅度)。(3)衡量细胞兴奋性的指标:阈强度又称阈值或刺激阈,是指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阈刺激是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阈上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阈下刺激是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兴奋性与阈强度的关系表现在两者呈反变关系,阈强度越小,兴奋性越高;阈强度越大,兴奋性越低。阈强度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客观指标。

3.生殖 生殖是指生物体发育成熟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的功能。生殖功能对种群的繁衍是必需的;因此,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二)生命活动与环境

1.生命活动与外环境(1)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性:外环境是机体整体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如:外界、大气环境。人体与外环境之间存在两方面的关系:人的活动对外环境的影响;外环境对人的作用。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影响按性质可以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例如:气温、气压、光照等。社会环境是影响人体功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2)适应性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适应性是指机体能够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其内部关系的生理特性。适应性的生理意义是使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经常保持动态平衡,有利于机体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2.生命活动与内环境(1)机体的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2)内环境的稳态:稳态(homeostasis),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

内环境的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三)生命活动的调节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神经调节是人体内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1.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调节的方式,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反应迅速、短暂、精准。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reflex)。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的基本类型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非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反射弧固定、数量有限、种族共有的、初级的神经活动。条件反射是产生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后天获得、反射灵活可变、数量无限、高级的神经活动。

2.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是指体液中某些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方式。作用方式包括远距离的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和神经分泌。发挥调节作用的物质为激素。体液调节的特点表现为缓慢、持久、弥散。

3.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组织器官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这种调节在部分组织器官内发现。自身调节的特点为局限、幅度有限、灵敏度低。(四)人体功能调节的控制系统

1.非自动控制系统 控制部分发出指令影响受控部分,受控部分不能返回信息,控制方式是单向的开环系统,其没有自动控制系统的特点,在人体功能调节中一般较少见。

2.自动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系统又称反馈控制系统,是指在控制部分发出指令控制受控部分活动的同时,而控制部分自身的活动又接受来自受控部分返回信息的影响。这种控制方式是双向的闭环系统。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过程,称为反馈(feedback)。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反过来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称为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机体内较为多见,如维持血压相对稳定、血糖浓度、体温调节等。负反馈调节是维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相对稳定的一种重要调节方式。

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加强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起到促使某种生理活动不断加强,并迅速完成的作用。人体内不如负反馈多见。例如:排便、排尿、分娩及血液凝固过程等。

3.前馈控制系统 前馈(feed forward)是指控制部分向受控部分发出信息的同时,通过监测装置对控制部分直接调控,进而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号,及时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使其更准确、实时和适度。前馈控制系统可使机体的反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预见性。一般反馈控制需时长,前馈控制更为迅速。如骨骼肌运动,大脑通过传出神经向骨骼肌(屈肌)发出收缩信号的同时,又通过前馈控制系统抑制伸肌的收缩,使它们的活动实时、适度,这样可使肢体活动更准确、协调。有些条件反射也属于人体的前馈控制,例如进食前的胃液分泌头期,在食物未进入胃前,胃液就由胃黏膜腺体分泌了。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 2.正反馈 3.负反馈

二、简答题

1.简述基础医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

2.描述人体的分布。

3.简述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第一篇解剖生理学第一章运动系统【学习目标】

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躯干骨和四肢骨的名称和形态,能触摸全身常用的骨性标志,掌握骨连结的概念、关节的构造,能触摸全身常用的肌性标志。熟悉骨的形态、分类,颅骨的构成;椎骨间的连结、肋的连结,脊柱和胸廓的整体观;躯干肌和四肢肌的名称、位置;熟悉头肌的名称、位置。了解骨的构造及理化特性,上、下肢骨的连结与运动,骨盆的组成、分部,女性骨盆的特点,肌的形态、构造及辅助结构。第一节 概 述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图1-1)。具有支持、保护和运动的功能。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骨连结是运动的枢纽,骨骼肌则为运动的动力器官。图1-1 全身骨骼第二节 骨一、骨的形态、分类

成人共有206块骨,按部位不同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按形态不同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4类。

1.长骨 呈长管状,分一体两端。体又称骨干,为中间较细的部分,其内部的空腔称髓腔,容纳骨髓。骨干表面常有1~2个血管出入的小孔,称滋养孔。两端的膨大部分称骺,具有光滑的关节面,关节面上被覆有关节软骨。长骨多分布于四肢,如肱骨、股骨等。

2.短骨 一般呈立方形,有多个关节面,多成群连结在一起,分布于手和足部,如腕骨、跗骨等。

3.扁骨 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胸腔和盆腔的壁,起保护作用,如顶骨、胸骨和肋骨等。

4.不规则骨 形状不规则,主要分布于躯干、颅底和面部,如椎骨、颞骨和上颌骨等。有的不规则骨内含有与外界相通的空腔,称含气骨,如上颌骨和筛骨等。

另外,在某些肌腱和韧带内,尚有一些形如豆状的小骨,称籽骨,在运动中有改变力的方向及减少对肌腱摩擦的作用。二、骨的构造及理化特性(一)骨的构造

骨由骨质、骨膜和骨髓3部分构成(图1-2)。

1.骨质 按结构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两种。骨密质致密坚实,耐压性强,由不同排列方式的骨板构成,分布于骨的表层。骨松质呈海绵状,由大量片状的骨小梁交错排列而成,分布于长骨两端和短骨、扁骨的内部。颅盖骨内、外表层的骨密质分别称内板和外板,内板薄而松脆,外板厚而坚韧,富有弹性,故颅盖骨骨折多发生于内板。两板之间的骨松质称板障,有板障静脉通过。

2.骨膜 为一层致密结缔组织膜,淡红色,覆盖于除关节面以外的骨表面,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对骨的营养、再生和感觉有重要作用。骨膜内还含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分别具有产生新骨质和破坏旧骨质的功能,对骨的生长和损伤后的修复起重要作用。

3.骨髓 充填于髓腔和骨松质的间隙内,分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种。红骨髓含有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其他幼稚的血细胞,有造血功能。(二)骨的理化特性

骨含有有机质和无机质两种化学成分。有机质主要是骨胶原纤维和黏多糖蛋白,使骨具有弹性和韧性;无机质主要是碱性磷酸钙为主的无机盐类,使骨坚硬而具有脆性。骨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幼儿的骨有机质和无机质各占一半,故弹性、韧性较大,在外力影响下,易发生变形而不易骨折。成人骨化学成分有机质占35%,无机质占65%,此比例使骨既有较大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能承受较大的压力而不变形。老年人的骨无机质所占比例更大,因而骨的脆性增大,易发生骨折。图1-2 骨的构造三、躯干骨和四肢骨的名称和形态

躯干骨共51块,由24块椎骨、12对肋、1块胸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组成。它们借骨连结构成脊柱和胸廓。(一)脊柱

幼年时椎骨有33块,即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和尾椎4块。成年后5块骶椎融合成1块骶骨,4块尾椎融合成1块尾骨。

1.椎骨的一般形态 椎骨由前方的椎体和后方的椎弓两部分构成,两者围成的孔称椎孔。所有椎孔相连构成椎管,容纳脊髓。椎弓呈半环形,与椎体相连缩细的部分称椎弓根。椎弓根上、下缘各有一切迹,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孔内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椎弓的后部较宽大称椎弓板。由椎弓板发出7个突起:向上发出的一对称上关节突,向下发出的一对称下关节突,向两侧发出的一对称横突,向后或后下方发出的一个称棘突(图1-3)。图1-3 胸椎

2.各部椎骨的形态特征(1)颈椎:椎体较小,椎孔较大,呈三角形。横突根部有横突孔,孔内有椎动脉和椎静脉通过。第2~6颈椎棘突短,末端分叉。第3~7颈椎体上面的两侧缘向上微突,称钩突,若过度增生,可使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图1-4)。

第1颈椎又称寰椎,呈环状,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由前弓、后弓和两个侧块构成。(图1-5)。

第2颈椎又称枢椎,由椎体向上发出的指状突起称齿突,与寰椎的齿突凹相关节(图1-6)。

第7颈椎又称隆椎,棘突较长,末端不分叉,活体易于触及,常作为计数椎骨的标志(图1-7)。(2)胸椎:在椎体侧面后份的上、下缘各有一浅凹,分别称上肋凹和下肋凹,与肋头相关节。在横突末端的前面,有圆形的横突肋凹,与肋结节相关节。胸椎棘突较长,伸向后下方。相邻棘突呈叠瓦状排列(图1-3)。(3)腰椎:椎体大,椎弓发达,棘突宽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图1-8)。图1-4 颈椎图1-5 寰椎图1-6 枢椎图1-7 第7颈椎图1-8 腰椎(4)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略呈倒置的等腰三角形。上缘中部向前突出称岬,女性骶骨岬是产科测量骨盆上口大小的重要标志。下端接尾骨。骶骨侧面各有一关节面,称耳状面,与髂骨的耳状面构成骶髂关节。骶骨前面光滑微凹,有4对骶前孔。后面粗糙隆凸,有4对骶后孔。骶骨内有纵行的骶管,与骶前孔、骶后孔相通。骶管上接椎管,下端的开口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各有一向下的突起,称骶角(图1-9)。(5)尾骨:由4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离(图1-9)。图1-9 骶骨和尾骨(二)胸廓

胸廓由12块胸椎、12对肋和1块胸骨连结而成。具有支持、保护胸、腹腔器官和参与呼吸运动等功能。

1.胸骨 位于胸前壁正中,为长方形扁骨。自上而下由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3部分组成。胸骨柄上缘中部凹陷,称颈静脉切迹,两侧有锁切迹,与锁骨相连结。胸骨柄与胸骨体相连处稍向前突,形成胸骨角,平对第2肋软骨,可在体表触及,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胸骨体呈长方形,外侧缘有与第2~7肋软骨相连的肋切迹。剑突扁而薄,下端游离(图1-10)。图1-10 胸骨

2.肋 共12对,第1~7对肋前端与胸骨相连,称真肋;第8~10对肋前端不直接与胸骨相连,称假肋;第11、12对肋前端游离,称浮肋。

肋由肋骨和肋软骨两部分组成。后端膨大称肋头,与胸椎的上、下肋凹相关节。肋头外侧稍细的部分称肋颈,肋颈外侧的隆起称肋结节,其关节面与胸椎的横突肋凹相关节(图1-11)。

第1肋骨扁宽,分上、下面和内、外缘,无肋角和肋沟。内缘前份有前斜角肌结节,为前斜角肌附着处。第2肋骨为过渡型。第11、12肋骨无肋结节、肋颈及肋角。图1-11 肋骨(三)上肢骨

上肢骨每侧32块,共64块,由锁骨、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和手骨组成。

1.锁骨 位于胸廓前上部,略呈“~”形,全长均可在体表摸到。锁骨内侧端粗大,称胸骨端,与胸骨柄相关节。外侧端扁平,称肩峰端,与肩胛骨的肩峰相关节。内侧2/3凸向前,外侧1/3凸向后。锁骨骨折易发生在中、外1/3交界处(图1-12)。

2.肩胛骨 位于胸廓后面的外上方,平对第2~7肋之间,为三角形扁骨。肩胛骨前面微凹称肩胛下窝。后面有一横嵴称肩胛冈。肩胛冈的外侧端突起,称肩峰,是肩部的最高点。肩胛冈上、下方的浅窝,分别称冈上窝和冈下窝。肩胛骨上缘较短,其外侧有一指状突起,称喙突。内侧缘较薄,邻近脊柱,又称脊柱缘。外侧缘较厚,邻近腋窝,又称腋缘。肩胛骨的上角平对第2肋,下角平对第7肋,是计数肋的标志。外侧角肥厚,有一朝向外侧的浅窝,称关节盂,与肱骨头相关节。关节盂的上、下方各有一小隆起,分别称盂上结节和盂下结节(图1-13)。图1-12 锁骨图1-13 肩胛骨

3.肱骨 位于臂部,可分为肱骨体和上、下两端。上端膨大,内上部为半球状,称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相关节。头周围的环行浅沟,称解剖颈。肱骨头的前、外侧各有一个隆起,分别称小结节和大结节,两结节向下延伸,分别形成小结节嵴和大结节嵴。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称外科颈,是易发生骨折的部位。肱骨体外侧面中部,有粗糙的三角肌粗隆。后面中部有一从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称桡神经沟,有桡神经通过,肱骨中段骨折,易损伤此神经。肱骨下端略扁,其内、外侧各有一突起,分别称内上髁和外上髁,均可在体表摸到。内上髁后方有一浅沟,称尺神经沟,有尺神经通过,肱骨内上髁骨折易伤及此神经。肱骨下端的远侧面,外侧部有半球状的肱骨小头,与桡骨相关节,内侧部有形如滑车的肱骨滑车,与尺骨相关节。滑车前面上方的窝,称冠突窝。滑车后面上方的窝,称鹰嘴窝(图1-14)。图1-14 肱骨

4.桡骨 位于前臂外侧,分一体两端。上端呈短圆柱状,称桡骨头,其上面有关节凹,与肱骨小头相关节;头周围有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相关节。头下方略细,称桡骨颈。颈的内下方有粗糙的隆起,称桡骨粗隆。桡骨体呈三棱柱形,内侧缘锐薄,称骨间缘。下端较宽,下面有腕关节面与腕骨相关节。下端外侧向下的突起,称桡骨茎突。下端内面的关节面称尺切迹,与尺骨头相关节(图1-15)。图1-15 尺骨和桡骨

5.尺骨 位于前臂内侧,分一体两端。上端前面有一半月形关节面,称滑车切迹,与肱骨滑车相关节。滑车切迹的上、下方各有一突起,分别称鹰嘴和冠突。冠突外侧面有一凹面,称桡切迹,与桡骨头相关节。尺骨体的外侧缘较薄,称骨间缘,与桡骨骨间缘相对。下端称尺骨头,头后内侧向下的突起,称尺骨茎突(图1-15)。

6.手骨 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图1-16)。(1)腕骨:共8块,均属短骨,排成两列。近侧列由外侧向内侧依次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由外侧向内侧依次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2)掌骨:共5块,属于长骨。由外侧向内侧依次为第1~5掌骨。掌骨的近侧端为底,与腕骨相接;远侧端为头,与指骨相接;中间部为体。(3)指骨:共14块,属于长骨。除拇指为2块外,其余各指均为3块,由近侧向远侧分别称近节指骨、中节指骨和远节指骨。图1-16 手骨(四)下肢骨

下肢骨每侧31块,共62块,由髋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和足骨组成。

1.髋骨 位于盆部,是不规则扁骨,由髂骨、耻骨和坐骨融合而成。髂骨位于髋骨的上部,耻骨和坐骨分别位于髋骨的前下部和后下部。三骨融合处的外面有一大窝,称髋臼,髋臼下缘缺损处,称髋臼切迹。髋臼前下方的大孔,称闭孔(图1-17)。图1-17 髋骨

2.股骨 位于大腿,为人体最长的长骨,约占身高的1/4,分一体和两端。上端伸向内上方的球状膨大,称股骨头,与髋臼相关节。股骨头关节面近中央处有一小凹,称股骨头凹,有股骨头韧带附着。股骨头外下方缩细的部分,称股骨颈。颈与体交界处有两个隆起,内下方的较小称小转子,外上方的较大称大转子,大、小转子之间,前面有转子间线,后面有转子间嵴。

股骨下端突向后的两个骨髁,分别称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之间的深窝,称髁间窝,两髁前面的关节面,称髌面,与髌骨相关节。两髁侧面的最突出部,分别称内上髁和外上髁,是重要的体表标志(图1-18)。图1-18 股骨

3.髌骨 位于膝关节前方的股四头肌肌腱内,是人体最大的籽骨(图1-19)。图1-19 髌骨

4.胫骨 位于小腿内侧,为粗大的长骨,分一体两端。上端粗大,有与股骨内、外侧髁相对应的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之间的隆起,称髁间隆起。外侧髁的后外侧有一小关节面,称腓关节面,与腓骨头相关节。上端与体移行处的前面有粗糙的隆起,称胫骨粗隆。外侧缘称骨间缘。胫骨下端内侧有向下的突起,称内踝,外侧有腓切迹,与腓骨相接,下面有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图1-20)。

5.腓骨 位于小腿外侧,细长,分一体两端。上端膨大称腓骨头,头下方缩细称腓骨颈。体内侧缘锐利,称骨间缘。下端膨大称外踝(图1-20)。图1-20 胫骨和腓骨

6.足骨 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图1-21)。图1-21 足骨(1)跗骨:共7块,属于短骨,排成3列。后列有上方的距骨和下方的跟骨;中列为位于距骨前方的足舟骨;前列由内侧向外侧依次为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和骰骨。距骨上面的关节面称距骨滑车。跟骨后端的隆凸称跟骨结节。(2)跖骨:共5块,属于长骨。由内侧向外侧依次称第1~5跖骨。跖骨近侧端为底,中间为体,远侧端为头。(3)趾骨:共14块,命名与指骨相同。图1-22 颅的侧面图1-23 颅的前面四、颅骨的构成

颅骨共23块(3对听小骨未包括在内),彼此借骨连结相连构成颅。颅借寰枕关节与脊柱相连。(一)颅的组成

颅由后上部的脑颅和前下部的面颅两部分组成(图1-22、1-23)。

1.脑颅 由8块颅骨构成,包括成对的颞骨和顶骨,不成对的额骨、筛骨、蝶骨和枕骨,它们共同围成颅腔,支持和保护脑。颅底由中部的蝶骨、前部的筛骨和额骨、两侧的颞骨和后部的枕骨构成。

2.面颅 由15块颅骨构成,成对的有上颌骨、腭骨、颧骨、鼻骨、泪骨和下鼻甲,不成对的有犁骨、下颌骨和舌骨,它们构成面部支架,并围成眶、骨性鼻腔和骨性口腔。(二)部分颅骨的形态

1.下颌骨 呈蹄铁形,分中部的下颌体及两侧的下颌支。下颌支内面的中央有一开口,称下颌孔,经下颌管通颏孔(图1-24)。图1-24 下颌骨

2.舌骨 呈蹄铁形,中间部称舌骨体,由体向后伸出的长突称大角,体与大角结合处向上伸出的短突称小角。舌骨体和大角均可在体表摸到(图1-25)。图1-25 舌骨(三)颅的整体观

1.颅的上面观 颅的上面呈卵圆形,光滑隆凸。颅盖各骨之间借缝相连,位于额骨与顶骨之间的称冠状缝;两侧顶骨之间的称矢状缝;位于顶骨与枕骨之间的称人字缝。

2.颅的侧面观 颅的侧面中部有外耳门,向内通向外耳道。外耳门前方的弓形骨桥称颧弓,后下方的突起为乳突。颧弓将颅侧面分为上方的颞窝和下方的颞下窝。在颞窝前下部,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会合形成H形的缝,称为翼点,此处骨质薄弱,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骨折时易损伤该血管引起颅内出血(图1-22)。

3.颅的前面观 颅的前面中央有一大孔,称梨状孔,向后通骨性鼻腔。梨状孔的外上方为眶,下方为骨性口腔(图1-23)。(1)眶:为一对四棱锥体形的腔,容纳眼球及眼副器。眶口朝向前,略呈方形,由4缘围成。眶上缘的内、中1/3交界处有眶上孔或眶上切迹,眶下缘的中点下方有眶下孔。眶尖朝向后内,尖端有视神经管,向后与颅中窝相通。(2)骨性鼻腔:位于面颅中央,由犁骨和筛骨垂直板构成的骨性鼻中隔将其分为左右两半。骨性鼻腔的上壁为筛板,下壁为骨腭,外侧壁由上颌骨和筛骨等构成,自上而下有3个向下弯曲的骨片,分别为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鼻甲的下方有相应的鼻道,分别称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上鼻甲的后上方与蝶骨体之间有一浅窝,称蝶筛隐窝。骨性鼻腔前方的开口为梨状孔,后方的开口成对,称鼻后孔,通鼻咽(图1-26、图1-27)。(3)鼻旁窦:是位于鼻腔周围颅骨内的含气空腔。包括上颌窦、额窦、蝶窦和筛窦,它们均开口于鼻腔。额窦开口于中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筛窦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4)骨性口腔:由上颌骨、腭骨和下颌骨围成,向后通口咽。图1-26 骨性鼻中隔图1-27 骨性鼻腔的外侧壁

4.颅底内面观 颅底内面凹凸不平,由前向后可分为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3部分(图1-28)。(1)颅前窝:较浅,中部凹陷处为筛板,板上有许多小孔称筛孔,向下与骨性鼻腔相通。筛板正中向上的突起为鸡冠。筛板的外侧为额骨,构成眶上壁。(2)颅中窝:中部隆起,由蝶骨体构成。蝶骨体上面呈马鞍状,称蝶鞍。蝶鞍中部的凹窝称垂体窝,容纳垂体。垂体窝的前外侧有视神经管,管的外侧有眶上裂,均与眶相通。垂体窝后界高耸的方形骨板称鞍背。蝶骨体两侧由前内向后外依次有圆孔、卵圆孔和棘孔。卵圆孔和棘孔后方的三棱锥形骨突为颞骨岩部。岩部外侧较平坦称鼓室盖,为中耳鼓室的上壁。(3)颅后窝:较深,中央有枕骨大孔,向下通椎管。枕骨大孔的前外侧缘上有舌下神经管内口,前上方的平坦斜面称斜坡,后上方的隆起称枕内隆凸,此凸向上延续为上矢状窦沟,向两侧延续为横窦沟,继转向前下内改称乙状窦沟,末端终于颈静脉孔。颞骨岩部后面的中央有一孔称内耳门,通入内耳道。图1-28 颅底内面观

5.颅底外面观 颅底外面可分前、后两部。前部较低,牙槽弓围绕的部分称骨腭,由上颌骨和腭骨水平板构成。骨腭后上方的一对孔为鼻后孔,孔两侧的垂直骨板为翼突,翼突根部的后外侧依次有卵圆孔和棘孔(图1-29)。(四)新生儿颅的特征

新生儿颅顶各骨尚未完全发育,骨与骨之间仍保留有一定面积的结缔组织膜,面积较大者称颅囟。其中位于两顶骨与额骨之间的称前囟,呈菱形,最大,约1~2岁时闭合。位于两顶骨与枕骨之间的称后囟,呈三角形,出生后2~3个月闭合(图1-30)。五、全身常用的骨性标志

躯干骨的重要骨性标志有:第7颈椎棘突、颈静脉切迹、胸骨角、肋弓和骶角等。

上肢骨重要的骨性标志有:锁骨、肩胛冈、肩峰、喙突、肩胛骨上角、肩胛骨下角、肱骨内上髁、肱骨外上髁、尺骨鹰嘴、尺骨茎突、桡骨茎突等。

下肢骨重要的骨性标志有: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髂结节、耻骨结节、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股骨内上髁、股骨外上髁、髌骨、腓骨头、胫骨粗隆、胫骨前缘、内踝、外踝、跟骨结节等。

颅骨重要的骨性标志有:枕外隆凸、乳突、下颌角、颧弓、眶上缘、眶下缘等。图1-29 颅底外面观图1-30 新生儿颅第三节 骨连结一、骨连结的概念、关节的构造

骨与骨之间的连结装置称骨连结。根据连结形式的不同,骨连结可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两种。

1.直接连结 是指骨与骨之间借致密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直接相连,因骨与骨之间无间隙,故运动范围极小或完全不能运动。根据连结组织的不同,可分为纤维连结、软骨连结和骨性结合3种类型(图1-31)。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