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后女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9 01:43:30

点击下载

作者:子夜

出版社:中国民航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80年代后女孩

80年代后女孩试读:

序言

人们称80年后出生的一代为“幸福的一代”。由于他们出生在这特定的时期,使80年后出生的女孩思维敏捷,敢于创新,更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她们时尚、新潮,虽然没有足够的钱。凡事无所谓;她们活的轻松,从不勉强自己,做事果敢;她们会享受生活,从不记帐,喊出“重在参与”的消费口号。

特定的年代又给了80年后女孩另一些特点:孤僻、抑郁、放纵、没有责任感、凡事过于自我、我行我素,爱情嘛,“只爱一点点”“只爱不言婚”,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情愿做“未婚妈妈”在“爱”的旗帜下纵情声色,享受性欲带给感官的刺激。

80年后女孩,她们的生活有点小资倾向,更有BOBO的风格,她们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有点叛逆、野性、豪爽、率真、顽劣、任性、动感……有那么一点丑,有那么一点怪,还有那么一点坏。新时代造就了“坏女孩”,在她们身上散发着世纪末的燥动,杂乱以及放纵。她们已不习惯用大脑去思考,取而代之的是感觉,还以“愈堕落愈快乐”自嘲。她们是世纪末的“恶之花”,她们是快乐的、幸福的,有什么能比幸福、快乐更重要呢?她们是这样“酷”,酷到让人们有点惋惜;她们又是如此的“新潮”,新潮到如同杰克逊那装典完美的鼻子一样,而里面不过是一个没有感知的肉团。“新新人类”在我国倍受欢迎及效仿,代表人物以80年后女孩为主。然而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没有多少文化上的延续,缺少内涵;同时,她们也不是纯粹的坏,她们没有劣根性,只是惯于放纵自己。

80年后女孩,她们也有忧郁,不能天马行空;她们遭遇诱惑却欣然接受,然后说一句:这不是我的错;她们与周围的人冲突——父母和老师,但她们仍旧坚持说:“我是自己的。”

本书不同于一般较枯燥的说教式读物,它文采飞扬,同时很讲求时尚,配有精美图片,并对事项进行点评,达到画龙点睛、突出重点、纲举目张的最佳阅读效果。

最后,提醒:如果你是女孩,不读此书是你的遗憾;如果你是男孩,不对此书了解,是你一生的遗憾!编者

第一章 扫描80年代后女孩

女孩们像美丽的花儿一样,开在新世纪、新时代,她们身上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她们时尚、潮流、美丽、善良;她们是新新的、优秀的。可世上完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美丽的女孩也一样。

1.我是“坏女孩”我怕谁

她们是新时代的女孩,本应温柔、端庄,可她们却称自己为“坏女孩”,她们个性张扬、追求自我解放、她们喜欢“妹力四射”、喜欢说只有她们才敢说的话……(1)“拉尼娜”现象

2002年5月中旬到6月中旬,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在一个月内下降了7—8℃,使海表温度的正常气候值降低2—3℃,出现了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的异常气候——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在西班牙语里为“圣女”之意,她们本来是一群可爱的小天使,可是到达地球表层就变坏了,变成了“堕落天使”,令气候反复无常。拉尼娜现象是产生“坏女孩”的一种有趣的物理气候,所以,美国人便把叛逆一点的、“坏一点”的女孩子形象地称之为“拉尼娜”。

香港有一个深受“坏女孩”喜欢的时装品牌,名字就叫“堕落天使”。

当然,在拉尼娜现象的背后,应当还有更深刻的社会背景。

美国多所大学联合开展一项《女孩报道》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美国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子行为规范及道德观念离女孩的传统定义越来越远。主持该项调查的莱恩·菲利普指出:“她们变得像男孩子一样,更加大胆、开放和勇敢。”

而与此同时,我们还不难发现:现在的男孩子却变得像女孩子一样“恰似你的温柔”,他们抹着雅诗兰黛防晒霜、涂着露华浓润唇膏、穿着富有弹性的紧身T恤,眨着郭富城那种妖里妖气的双眼皮、操着林志颖那种PH值绝对在1以下的娘娘腔、哼着雌性荷尔蒙分泌过剩的《在你面前我好想流泪》,以所谓“中性风格”演绎着都市男人的新时尚。与强悍的“女强人”、深沉的“酷姐”、豪爽的“坏女孩”相对应的是:温柔的“奶油小生”、清纯的“靓仔”,娇滴滴的“新好男孩”……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导致气候该热的时候不热、该冷的时候不冷。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男孩像女孩、女孩像男孩?谁能破解这种世纪末的异常现象?“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这是莎士比亚对女人的文学定义。“去找女人吗?请带上你的鞭子!”——这是尼采对女人的哲学思考。

回眸历史,自从母系氏族解体以来,女人就一直匍匐在男权社会的权杖下,束缚在各种版本的“女贞”、“女戒”的桎梏里。作为人类的“第二性”,社会赋予她们的角色是贤妻良母,她们应该默默地躲在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温顺、体贴、忍耐、牺牲……

直到今天,我们在那些时髦的时尚杂志里,仍然可以看到男权文化的阴影在徘徊。这些杂志整天向女人灌输着取悦男人、伺候老公的流行资讯,比如:减肥、隆胸、烹饪、插花、卧房布置、全职太太、后女红时代、什么样的内衣最迷人、怎样使男人对你有“性”趣、如何让他说出“I Love You”……即使报道一位事业成功的“女强人”,也必然要捎带几笔她如何会煲汤、如何会为老公熨衬衣、如何会给女儿扎小辫。

进入90年代以来,一个名叫乌特·艾尔哈特的女人实在忍耐不下去了,她奋笔疾书,写出一部《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她向传统文化提出尖锐的质问:“为什么温顺使我们一事无成?”醒目地印在封面上。那么,现代女性成功的法则是什么?乌特大胆地提出:学坏!此书一出,很快风靡全球,被誉为“现代女性的圣经”。中文译本自1998年4月出版以来,迄今已再版3次。紧接着,乌特又推出一部“坏女孩”续篇——《每天变坏一点点》。

在广州的大街上,哪个“坏女孩”的背包里没装着一本《每天变坏一点点》呢?事实上,早在80年代,一个名叫麦当娜的女人已经对伪善的传统文化给予一次毁灭性的巅覆。这位“闯入贵族客厅的洪水猛兽”以叛逆、不羁甚至放荡的姿态,迅速成为光芒万丈的超级明星。而成长于80年代后的“坏女孩”,正好是吃着麦当劳、看着麦当娜长大的。我们似乎可以说:“坏女孩”是被麦当娜教“坏”的一代。

麦当娜是“坏女孩”的精神教母。但是,麦当娜是孤独的,在她的心灵深处,挥之不去的是忧伤、矛盾以及空虚。她仍然渴望被社会认同、被主流接受。而“坏女孩”就无所谓了,她们无所谓叛逆什么,也无所谓表现什么,更无所谓别人怎么看。她们我行我素、自由自在,只在乎自己的感觉——“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

这就是“坏女孩”,20世纪的最后一代女孩、21世纪的第一代母亲。80年代流行“女强人”,90年代流行“坏女孩”。如果说“女强人”的出现是女人在参与社会方面追求男女平等的一次自我解放,那么,“坏女孩”的出现是女人在张扬个性方面追求男女平等的一次自我解放。(2)“妹力四射”的新偶像

甜甜的玉女不流行了,冷冷的酷姐不流行了,辣辣的“坏女孩”来了!她们涂着“白色恐怖”唇彩,晃着“动感骚骚头”,穿着“堕落天使”装,正“妹力四射”地热辣出街。她们的偶像不再是靓丽的周慧敏,不再是清纯的孟庭苇,甚至也不再是很酷的王菲。属于她们的超级偶像是——张牙舞爪的英国“辣妹”组合、长得像外星人一样恐怖的张惠妹以及那位调皮捣蛋的“还珠格格”。当然,或许还可以加上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那位小辣椒似的主持人李湘小姐。“辣妹”组合是英国自“甲壳虫”以后,在全球最有影响的乐队,她们的口号是:“女孩子的威力!”她们以闹哄哄的说唱、服了摇头丸般的舞蹈动作以及即兴做爱式的尖叫,爆发出一个“火辣辣的世界”,就连经典绅士查尔斯王子父子也被她们迷得一塌糊涂。

张惠妹来自台湾东部山林地区,据说她的肺活量特别大,所以在歌里弥漫着来自深山老林里的野性、奔放以及生猛。张惠妹是当今“亚洲地区最受欢迎歌手”,她在“雪碧”广告里喊道:“我就是我,晶晶亮!”

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古装版的“坏女孩”,那位叽叽喳喳的小燕子极尽“坏女孩”之能事:讨厌读书、不服管教、爬墙上树、哥儿们义气。曾几何时,满大街都是《还珠格格》的剧照、画片、小说、CD以及VCD,而且台湾那边也出现了“还珠格格热”。“坏女孩”没有妖媚的笑脸,没有含情脉脉的眼睛,没有小鸟依人式的温柔,没在睡莲不胜春风般的娇羞,甚至也没有比较讲究的女性曲线。她们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叛逆、野性、豪爽、率真、顽劣、任性、动感、生猛……有那么一点丑,有那么一点怪,还有那么一点坏。

在这些“姜汁辣妹”、“芥末辣妹”、“山椒辣妹”身上,散发着一派世纪末的躁动、杂乱以及放纵。“坏女孩”是世纪末的“恶之花”,在她们身后,紧跟着的下一代又是“脖子扭扭屁股扭扭”的“小魔女”。(3)“坏女孩”流行语

在“坏女孩”部落里,有许多流行的辣言辣语,呛得人们目瞪口呆。比如——“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这是她们的基本人生态度。广州小鱼儿酒吧有一款鸡尾酒,名字就叫“有什么不可以”,颇讨“坏女孩”喜欢。“我高兴才会做!”——这句话常常用来对抗父母、老师以及上司。“你算哪根葱?”——还珠格格语录,意思接近“你算什么东西?”表示挑战。“我穿迷你裙,是因为我的腿迷人!”——同样的道理,“我穿露脐恤,是因为我的肚脐眼是双眼皮!”……“我无所谓!”——出自张惠妹的一首主打歌曲,是“坏女孩”的经典口头禅。“NoreasonNowhy。”——当父母质问她:“你怎么会这样?”“坏女孩”便满不在乎地端出这句“蝇格厉屎”,其中文意思是:“没有原因,没有为什么。”“愈堕落愈快乐!”——源自香港电影《愈快乐愈堕落》,但“坏女孩”更喜欢倒过来说。不过,她们这里所说的“堕落”,有时候仅仅是指“懒惰”的意思,比如懒得起床、懒得化妆、懒得结婚,便自我解嘲说:“愈堕落愈快乐!”八哥评论:

虽然新时代造就了女孩们“愈坠落愈快乐”的思想,但她们依然拥有一颗善良和天真的心。当阳光照在她们脸上的时候,相信她们会用那颗真心来重新塑造一个完美、率直的自我。

2.新新女孩的生活令女记者痛惜

面对着寻她而来的上百个新新女孩,她们有的耳朵上打了七八个孔、有的抹着蓝嘴唇,女记者××有一种惋惜,甚至退缩和痛悔。她曾经被当做反传统的美女作家,她也很高兴自己“女性新潮生活方式的展示者”的身份。但她渐渐发现其中的极大弊病,这种社会时尚在迷惑着一些人,像坐着有着迷人装饰的花车一样驶向山涧。

××在4年前出版《××隐私》以后又出了七八本书,在这些书里,她力求做到冷静、学术严谨,她的工作被哈佛大学社会学系的学者赏识,要求她做成“当代中国人的心理标本”,成为哈佛大学研究工作的一部分。但她良善的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底蕴和几十年中国传统的熏染,使她对这种“当代的醉生梦死”,表现出本能的反感。她体察到与这种几乎无人能规劝的风气与新潮,开放和潇洒等被冠以美好意象的词汇和概念作对的下场是不妙的,但她宁愿放弃中立的学者风范,甘当卫士。于是,她写了新书《绝无禁忌》。她说,这本书跟她以前所有书不同,她在里面埋藏了警告,“本书之所以取名《绝无禁忌》,除了要反映这些受访者的精神特质外,还有一层意思:她们中的一些人,要为‘绝无禁忌’的人生付出较高的成本”。

××迄今已经采访了4000个中国女孩。她“绝对隐私”的旗帜亮出后,那些“新新女孩”像潮水一样涌向她。××的办公室成了她们倾泻的一个地方。她们哭过、骂过、笑过,她们反传统、鄙视道德,但还有一些廉耻心,于是对朋友、家人、同事保密,但总要有一个倾泻的地方,她们选中了××的工作室、××的版面和××的书。她们认为在这里把自己赤裸起来,也是都市时尚的一部分。

她们并不尊重记录者××,管她叫“老老人类”,因为××没有通过她们的考试,××说:“许多我采访的女孩子都要考我:你看过哪部日剧?喜欢哪些韩国明星?有没有婚外恋?一夜性?暗恋过谁……”她们当面戏谑地称呼她“老老人类”时,总使××想起第一次接触“新新人类”这个词的情景。那是1998年她采访一个19岁女孩时听到的称呼。她没想到当代女青年有这么残酷的经历。那个女孩来自北京的一个单亲家庭,跟着母亲生活。母亲没有再婚,跟一个男人同居。这个女孩16岁开始有性经历,来找××的原因是怀孕了,而她不知道是两个月之内与之发生关系的6个伙伴中的哪一个。她向××借300元钱,她做堕胎手术时满不在乎……但××那时还为这个女孩的勇气,为这个社会进一步开放和对个性的宽容而高声喝彩。

××一度是“反叛传统和禁忌的旗帜”。但伴随着4年来采访对象的增加和每一次采访的深入,××开始思考和醒悟:“这难道就是我们所期待的社会变革和进步吗?”“她们没有敬畏,没有恐惧。比如做人工流产的女孩子,她们不认为那是个生命,而认为是身体里的一个垃圾。好多人像爬虫,要知道,一个女人流过产跟没有流过产的不一样,正常的流产跟不正常的流产也不一样……”

××经常被采访对象“骚扰”。写《绝无禁忌》的时间离现在最近,因而被“骚扰”的程度最重,“这些女孩子太没禁忌,她们认为什么都可以用钱买。她们很直接、很‘酷’,有的上来就问,我的经历很丰富,采访一次给多少钱?有的上来就抓我手机,要我送给她……她们与男人分手了或是生气的时候就让我请吃饭,她们认为人生就是吃饭、玩、与男人在一起……”

××写《绝无禁忌》表达了她的担忧,在书中她写了一个上海非常漂亮妩媚的女孩,成了香港的女富人,她没有一点感情,她的目的就是捕获男人,利用其向上爬,然后一脚踹开寻找新的……这个女人也有倾诉欲,多次找××采访她。在实际采访时,××曾忍无可忍,对这个上海女人拍桌大骂:“你是个狡猾的魔鬼……”

她们必然后悔!××对女孩断然判定。她最近采访了一个得艾滋病的19岁女孩,她15岁开始跟不同的男人睡觉。××采访时请她吃饭,她自己带一个杯子用,不想传染别人。女孩说:“我付出这么多代价,才懂得了自律。”

××特别想告诉“新新人类”:“美国的一些女孩在得艾滋病后开始把手放到《圣经》上,发誓忠于婚姻家庭。美国人已经替全世界写完了这样一页,我们为什么还要重写它?许多代价可以不必重新付出,你可以颠覆,可以反叛,但要知道,人太渺小,一些举动无碍大局,只能给自己带来伤痕。”八哥评论:

人的幸福最终还是来自心灵的宁静,一切出格的越轨行为都将付出惨痛的代价。酷,当然好,爱谁就谁;哭,可不好了,80年后的女孩们。

3.新新女孩还有几多新

“新新女孩”是不可以解释的。至今我们还没有找到她们的语言体系、行为准则、生活信念。所谓的“新新女孩”不应该只是时间纬度上的一种标识,更重要的是直接指向某种不确定的意识形态。在中国,这群人的“传统”色彩正在减少,她们的思想观念、生活观念正在飞速地与国际“接轨”。这群80年代后出生的“新新女孩”,对于“传统”有一种天然的隔膜,她们获得关于过去的知识大多间接来源于电影、小说、电视,她们的文学修养更多的得于日本卡通漫画,她们是名副其实由“快餐文化”喂大的一代。相对而言,她们比其前辈们更独立、任性、自我;对外界东西的吸收往往采取DIY的方式,即自助式,而排斥别人的灌输和说教。“新新女孩”的称呼最早来自于日本,后被台湾媒体广为炒作。

现在让我们看看专家是如何评论“新新女孩”的吧。我:今天请两位来是想谈谈新新女孩的话题。她们从诞生的那天起可能就注定是短命的。我知道,任何一代的划分、命名常常在获得某种意义的同时又在割裂和削弱另一层意义。但命名毕竟已经成为商业时代特殊的文化现象。“新新女孩”之后似乎有了诸多变种,例如“新人类”、“飘一代”、“SOHO族”等。你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王平:那种叫法是从日本过来的。我并没有觉得她们多新新,只是扮相比较出位点、自我点罢了。现在新人辈出,新称呼迭起,说明社会的标准变得宽容了。李明:尽管我多次对这个群体进行了分析和解释,但我又怀疑来自我这个年龄层次的理论很可能是奢侈的。她们在总体上非常自我,尽管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但她们的行为替代了世界观,新的命名多是舆论密谋的结果。我们对“代”的划分太过矫情。我:在美国,“新新女孩”目前的状况如何?王平:很少有人去谈这个话题,正如李明说的,最关心的还是媒体。中国对这个群体的热情令我吃惊。在美国这个群体比较庞杂,她们多在从事音乐、绘画、电视。在经济上处于两个极端。我:“新新女孩”以外的人群总是认为这批人在文化上是无根的并据此藐视她们。李明:从身处的时代背景看,她们的确是没有文化上的延续性,当然也没有劣根性。她们显得比较“纯”。王平:文化是个大而无当的东西。“新新女孩”喜欢功利,也因此容易自行。我:但她们在内心也好像有着强烈的价值认同欲望,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如何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协调性?李明:从纯粹的心理诉求看,代沟是不存在的。“新新人类”也需要被认同。只是她们期待认同的程度不太明显罢了。她们可以在其他方面获得补偿。比如饮食的快乐、夜生活的放纵中的快乐、胡思乱想的快乐等等。王平:美国有很多影片都在探讨人的欲望。因为只有这个是没有国界和年龄差异的,可以永远进行下去的。我:你们认为“新新女孩”会作为一个时代的标识而迅速结束吗?王平:我想在两年之内不会。它肯定还会被偶然拾起,作为谈话或者议论的前提。李明:概念一律是短命的,如果它没有形成独特而强烈的文化本身优势的话。比如“伤痕文学”就浓缩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政治、命运还有思考。而“新新女孩”的出笼在更大程度上却是商业时代的一个小小的阴谋,没有必要太过当真。也因此,它必须将被更多的看起来好玩的名词或者现象所覆盖。

专家们讲了自己的认识,解释了新新女孩,他们的见解是精辟的、深刻的、发人深思的。八哥评论:

看看现代女孩的“新潮”,我们不仅想到了“无知”这个词。但在我们感怀的同时,我们应看到,这些本不属于她们的东西,终会被勇敢、奋斗等精神所取代。

4.目睹当今社会女权之怪现状

走在繁华的大街上,冲击着你不堪重荷的视觉神经的永远是美女;坐在家里随手拿起遥控器,款款而来用夜莺般的歌喉对你宣传某产品的绝对是美女;上网浏览时诱人的字眼吸引着你前去点击的大半是美女们的写真集;坐在破旧的像老祖母般的公车上,也会与窗沿上一排悬挂着美女图像的小旗不期而遇。这样无数次的“亲密接触”已让这个宠爱女人,尤其是宠爱美女的世界渐渐地“爱你有商量”起来。但是,女人们还陶醉在这个在她们看来已经“平等”了的世界里,而男人们早已把赚钱的猎枪对准了这群林子里的鸟儿们……(1)丰乳肥臀,南京路“大意失荆州”

上海的繁荣气象,似乎离不开那些路边散发着温柔白光的路牌广告,尤其是在“中国第一街”的南京路上。但是越来越让人惊奇地发现的是,这些标志着上海经济勃兴的路牌广告的内容大多都是内衣广告,而且这个数字正以更惊人的速度剧增。既然是为了展示内衣的风姿绰约,那么当然要选美女了。似乎女孩们生来就有着比男孩们“赏心悦目”的优势吧!但是,这个圈子也不好进,中国美女们几乎只能望洋兴叹,取而代之的是那种具有混血优势的天资女孩,她们有着东方人喜欢的黑眼睛,同时又有着中国美女没有的“丰乳肥臀”,于是,南京路上可以上演一部美女们主演的“内衣风云录”。那些喜欢挑刺的老上海们不知有何感想,是否会叹息“大意失荆州”呢?(2)泡泡中的世界,港姐们进军市场的法宝“力士”广告一出,立刻令女孩们屏息凝气,男孩们垂涎欲滴。从关之琳到李嘉欣,再到朱茵,“力士”的品牌效应在这群漂亮港姐的洗浴泡沫中得到不断的升华。“温泉水滑洗凝脂”,“从此君王不早朝”,在女孩因为姿色而被斥为“红颜祸水”的昨天,有谁能想到今天的美丽女孩们却可以凭借姿色为商家打造下坚实的堡垒。美女们在泡泡中尽情享受着肌肤的光洁、享受着男人们友好的目光、享受着男人们为她们订做的“免费晚餐”……美女们闭上眼睛憧憬时,她们一定会为现在的“女权”而欢呼雀跃了!(3)名牌与美女,谁与争锋

柳传志先生带着“联想”艰难起步时,大概没想到那个乳臭未干的章子仪竟会使她的品牌机掀起更高的狂潮,以至于有人不禁感叹,不知道是联想捧红了章子仪,还是章子仪捧红了联想。

柳先生的反映不知道如何,但章美女肯定是笑得合不拢嘴了,她紫裙飘飘的回眸一笑,竟然让那么多大男人的几十年奋斗成就一下子“樯栌灰飞烟灭”,生为女人,生为现代的美丽女人,真是“福兮,福兮”呀!

同样的,佳能找到了赵薇,爱普生找到了朱茵。当两位美女代言人分执中关村两岸,各施解数顾盼流连时,背后的男人们正在紧张地筹划着他们没有硝烟的战争。美女们捧红了名牌,名牌也捧红了美女们,这是双益的事,大概可以赢得皆大欢喜吧!(4)争取女权,新长征路上的呐喊

女孩们不是花瓶,过去不是,现在更不应该是!从古希腊名妓弗里妮美丽的胸脯让法官们痴迷到以海伦的私奔引起的特洛伊战争、从潘多拉的魔盒带给人类的灾难到雅典女子的平息战争……女子的魅力似乎是上天特赐的一件工艺品。不过,希腊男人能为女子拿起武器,也能为女人放下武器;我们的老祖宗把女子说成是“祸水”,区别在于:女子使希腊人亢奋、大动干戈,也使我们的殷纣王、唐明皇们萎靡、国家破亡。其中的缘由,想来不该是女人素质不同吧?

既然女子不是一群寿命短暂、微不足道的人,为什么要使她们保持无知的状态而美其名曰“天真”呢?男人们不是尖刻地挖苦女子任性、放纵的情欲和卑躬屈膝的恶习,就是满有理由地埋怨女人的愚蠢和善变。偏见的思潮在没有遇到阻碍时,必将到处流行、遗害非浅。女人从小就受到教导,并且由于母亲做示范而领悟,导致要懂得一些人类的弱点,恰当地说就是做事狡猾、性情温和、表面服从和谨守凡庸礼节,她们就可以得到男人的保护,假如她们长得漂亮,其余的一切就无所谓了,至少她们在一生的二十年里可以得到男人的保护。

这些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准则”,到今天依然存在于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里。可以说,社会发展到今天,妇女解放的口号呐喊了几个世纪,但世界的根子里还是男人的。现在社会上的商店,几乎全是为女人开设,出售着大量的女性衣服和化妆品,百分之八十的杂志封面刊登的是女人的头像,好像这个世界是女人的,其实这正是男人世界观的反映。在男人们的观念里,女人到世界上来就是贡献美的,这个观念女人常常不说,女人却是这么做的。

美女们为美貌沾沾自喜,丑女们也在想尽办法让外表漂亮一些,用每一个女人的观念来看,男人才是她们最后的归宿。就像杂志上那些把自己毫无保留地展示给男人们的女人一样,女人们的骨子里充斥着的主心至今依然还是男人。(5)正视女权,别再悄悄蒙上你的眼睛

明白了这个世界仍是男人的,女孩们也应该寻找自己怎样去活的道路。男女既为人类的两半,从来没有男为多半,女为少半,两半同中有异,异而相吸,谁也离不开谁。于是,聪明的女孩要追求的不是让男人占有,也不占有男人,转换这种关系的是一种平等,一种自我的独立,为自我而活,活得有个性,活得有热情。

随着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从女孩身上发现了一种疗救弊病的力量。对于这种力量,艺术家早有觉悟,所以歌德诗曰:“永恒之女性,领导我们走。”哲学家们也纷纷觉悟了,马尔库塞指出“一个自由的社会将是一个女性的社会”,法国后结构主义者断言,如果没有人类历史的“女性化”,世界就不可能得救。当然,在这样的潮流中,我们说女性拯救人类,并不意味着要让女性独担这救世重任,而是要求男性更多地接受女性的熏陶,世界更多地倾听女性的声音,人类更多地具有女性的品格。(本文由中央民族大学新闻系周萍提供)八哥评论:

新新时代的女孩,是时势造就了她们的个性,而女孩们也在不断改变着这个时代,她们是美丽的。也正是如此,她们把这个时代点缀得丰富多彩,女孩们如此重要,时代赋予她们神圣的女权也就是应该的了。

5.她们注定要在新时代捣乱

文字是划越时空的一种表达方式,作家们用笔写着时代所带给他们的一切。

近代的文字是痛苦中激进的呻吟;现代的文字是穿越大街小巷的平凡恬静;当文字被加上了“80年代后”这个时间定语的时候,它带给人们的也许不仅仅是这个时代的一些特征,而包容了这个时代的所有个性。

生逢80年代后的她们现在是不是孩子?她们在想什么?她们为什么写字?她们是什么样的一代?是传说里的多半一脸迷茫、颓废、垮掉、或者恰恰相反?是明亮开朗的好孩子?

她们,20岁左右的年纪,就已经随处可见她们的集子与作品了。这是不是时代不和谐的音符?她们是不是在捣乱呢?

新潮的女孩赵雨:

1981年4月生,网名是pulp,翻成中文叫“纸浆”的古怪名字。那时她在“榕树下”全球中文原创作品网站(www.rongshu.com)发表了一篇她15岁的时候写的诗歌,叫《二十一世纪》,后来《文学报》和“榕树下”第一次合作的时候就用了她的诗歌。在她的作品里,我们能够不断地找到60年代嬉皮士的痕迹,而那个时代她的父亲还没有爱上她的母亲。我们第一次见面是人民广场的“真锅”咖啡馆门口,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99级戏剧文学系的她,一张圆圆的孩子脸,眼镜落到鼻翼上,目光总不安分地从玻璃上方穿越而过,常常在你的脸上逗留不过3秒钟,然后就是一个狡黠的微笑。她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是:“我是不是还不够beautiful?”我说:“我喜欢就可以。”她于是露出大白牙,开心地笑了。“我平时做的最多的事情是看影碟、听摇滚乐、上网、写无聊和愉快的文字,也爱看football,7号左边锋McManaman是我的耶稣。”“嘿嘿,还有喜欢半夜吃寿司,你还欠我一顿呢。”

年轻的女孩陈幻:最早看见陈幻的文字是在原创广场文学城网站,她给自己取了个挺粉红的名字叫“水晶珠链”。最早看见陈幻年轻的孩子脸是在首届榕树下网络文学颁奖典礼上。她扎着两根辫子,脸有点红,和北京《网络报》编辑一起走进编辑部的时候,我看着她,我在想她的文字,如同每一个普通的网友,看见一个人从她的文字后面走出来,心里有一点点的惊讶——水晶珠链,你竟如此年轻!我不知道该用女孩还是女人来描述她,她的文字总让我想起女人味,而她的表情却是时髦的、不经世事的。一个19岁女生。学校难说,理论上应该是英国PADWORTHCOLLEGE的准学生。1984年10月13日生。爱好:各种音乐、电影电视、逛街扮靓,还有说话和写字;不喜欢吃肯德基和麦当劳。

或许从表达的欲望蠢蠢欲动的那一刻起,创作已经开始了。“那是先于一切意识到的事情。”赵雨说:“所以我不能告诉你,我是什么时候开始文学创作的。”陈幻说:“我不太懂为什么很多人喜欢问我什么时候开始创作。非要找个时间那要从8岁算起,那是我第一次写诗骗稿费被惊为天人。后来也没正经创作文学,大多时候是觉得好玩,为获取表扬。”八哥评论:

时代的步伐踏出一个又一个爱捣乱的小女孩,她们活泼、可爱、有着酷一族的“新潮”与“前卫”。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这个时代如此不平静的原因吧!

6.谁说我颓废我就跟谁急

虽然我再三解释“颓废”并不可耻,它只是一种时髦的感情,可是女孩们却不这样理解,还在不停地吵,好像非辩出个“子、午、卯、酉”不可。21岁的女孩子芹说:“什么年纪玩什么游戏。80年代出生的女孩注定要在二十一世纪疯狂。她们很难收藏纯粹的自我,矫饰也不会被过量批发。赵格格在canon的广告里跳来跳去:哪个才是真的我?哼……看我们的东西,问这样的问题,他们会找不到自己的舌头。”陈幻说:“我的文字不颓废吧?习惯把所有灯关上之后再攥一根火柴。我的生活没有特别令我颓废不满的地方,所以写不出来。就算装也会装得很弱智。文字在我是生活状态,只喜欢写第一时间的真实感受。不会为文而文,没话找话,在网络出现之前我就有这个特点了。至于年龄,我总是说:Some one was born an old soul.(天生有一颗苍老灵魂的人),那是别人评价我的,我觉得很经典。”

2000年年底,子芹出了第一本书,叫《太多问题》,是和我用“烨子”署名写的那本《情感热带》同时全部告罄的一本。“上次QQ上一个陌生人告诉我,那天他从书店里偷了我的书。我衷心希望这样的人多一点,最好一万个。那时,我就会去告诉总编,这书定价太贵了,我们再版吧。如果你想乱笑和瞎郁闷,这本书或许会有点帮助,此外,我的作品没有大量的性描写。亲爱的家长们请放心购买我的书。我接触的人中,已婚的比较多。据说我们寝室里(因为我不去的)晚上只有一张床上有人,大家都刻苦学习去了吗?”

子芹说的时候开心地大笑,特孩子气的。

陈幻很喜欢自己刚写完的那几个色彩系列。《黄色爱恋》、《BLUE》、《个人行为》、《红色雷区》什么的。出过的那本书她说她没脸提,后来我自己去找了看。她说:至于所谓大量性描写的问题,估计不是我们这批“同龄人”才有的问题。无论什么年龄,在文字里加入过多不合时宜的描述,都是因为写作的人本身不够自信、才气贫乏或者心理不够健康。真正吸引人的东西有好多,当然也有可以把性事写得美伦美奂的,这是另一个问题了。任何力不从心的创作都不会令人愉快。我活得有多真实,写得就有多真实。

王小波和阿兰·罗伯·格里叶对子芹写作的影响比较大,她认为王小波是把有趣和诗意拿捏得最好的人。后者的冷漠和超级客观时常是一种解毒剂。还有孙甘露和村上春树,不过他们所影响的,更多的是生活方式和细节。她以为真正的新概念几乎还没有出现。时下的新概念作者,就像解开裹脚布的妇女,脚的空间变大了,自由了。子芹诙谐地说:“我的期望是大脑和脚一样好命就好了。”

不过她认为文学会变成有趣的诗意。或者是一场又一场蹦极。前者是她喜欢的,后者是我愿意下注的。她最喜欢的著名作家是博尔赫斯。人们头脑清醒,意志坚定,却在走向模糊的未来……反正是没有出口的迷宫,不如跟住瞎了眼的博尔赫斯,享受彻底迷失的乐趣。不过,只要想做,这份乐趣永远都不会太迟。这一秒她在给我们探究未来文学的走势,下一秒说不定就得去探究谁家的猫咪今天究竟把屎拉在了哪里……

而陈幻认为,不管别人怎么看,她的文字反正没有特别受时代或某人影响深重的地方。哪个时代的东西都看过些,因为历史感很弱,颠三倒四的,所以很少把时代背景与该人联系起来看问题。而且一阵儿阵儿的,有段时间翻了几页红楼梦,说话就开始啧啧的了,一套一套的,连眉眼手势都跟着妩媚红楼起来。那时好像烧软的泥巴,放在哪个容器里都会迅速定型。现在干脆不看书了,谁的风格也想不起来,于是只好越来越靠近自己。前几天刚听说的新概念作文,到目前为止只看过“榕树下”登的那篇一等奖的《不自己的日子》,算是那部分造句造得比较通顺流利的同学写的作文。新概念作文和任何一样新概念的东西需要具备的品质基本上就是“自由”。自由地为文、为人,她喜欢自己的方式,每一分钟都活得很“自己”,新概念这种叫法本身就错误多多,新的概念就是没有概念,谁又稀罕你这草率、粗糙、自以为是的定义呢?说到对文学的看法,她又想跑题。好几个问题都在问关于纯文学及纯作家的事儿。就说她自己,她认真看的书实在少得可怜,每次都怵别人问她书名、作家什么的。她的所谓天赋灵感大多来自与文学无关的东西,她认为音乐色彩、各种触摸和体验就行。文学要做的就是表达这件事。若到文字里去让文字与文字交配产卵,一准儿生下来的不是怪胎,就是痴呆低能。很多作家文才飞扬可就是太过贫乏,一双手可以被他描述的优美绝伦,可他要一直说这双手怎么个美却不让它抓住点东西那也没劲。文学的丰富是生活的丰富,很多时候她对文字没什么感觉,但会很深地喜欢上文字背后的那个人。文学发展到最后还要是关于人的发展。所以只要有人存在,文学就会万世万代地繁荣昌盛下去……八哥评论:

特殊的年代造就了捣乱的女孩们,她们逆流而上,追寻着她们想得到的东西,可东西到底是什么?在哪里?恐怕连她们自己也不清楚。于是在这个本该属于她们的时代,她们迷茫了。

7.批判“哈”族新战线

清末统治者认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于是闭关锁国,致清灭亡。而今新新女孩们深深吸取了这一教训,“努力”学习别人,“哈日”、“哈韩”。可她们好像又少了点什么。丢了点了什么。(1)“哈”日族:我“哈”故我在

东瀛之国,在海之洲,国土虽然狭小,资源虽然匮乏,但自古盛产帅哥。屈指算来,具有杀伤力的大有人在,木村拓哉、反町隆史、博原崇……

日本偶像剧进军中国市场,凭借纯情、不食人间烟火的那么一群偶像来赚取了女孩们大量的眼泪和同情,而“哈”日一族则对日本表现出了极大的崇拜和爱戴。

于是乎,日本偶像剧成了市面上的抢手货,“哈”日一族勒紧裤带拼命攒钱为了凑足“日剧全接触”的所有片子。最具诱惑力的那几部当然是不可能错过的了,《东京爱情故事》可说是日剧爱情片之经典,完治和莉香、三上和里美,本来可以很好的爱情,日本就是懂得赚人们的眼泪,偏偏让完治和莉香不能成却又相逢在街头,演者煽情,观者有恍如隔世之感,再配上韵律优美、动听的日文歌,无怪乎“哈”日一族会就此陷入迷恋中而不能自拔。《一吻定情》堪称日剧的一大里程碑,博原崇帅哥就此翻身,凭借一吻不仅镇住了琴子,更是征服了中国的数以万计的女孩们。《麻辣教师》中,无论是滕原静香,还是反町隆史,两位“麻辣教师”都非中国的“园丁”们可以企及。《将太寿司》则更为高明了,把日本国的文化在隐含中灌输给中国女孩,“杀人于无形之中”,这乃是高手过招的开端了……

美国总统杜勒斯在几十年前就曾满有把握地宣称:我们的希望在中国的第三、四代的女孩们身上。初听可能觉得是狂妄之言,但时至今日,却也不得不令一些有识之士担忧。我们的女孩们,小的时候是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小公主”,长大了却摇身一变成为了日本文化的忠实追随者,美国人,不知作何感想?

中国也开始宣称,我们也有自己的偶像剧,我们有陆毅、绍兵、李亚鹏、胡兵……这也都是够得上帅哥级的人物了吧,但是,《将爱情进行到底》也不过是《爱情白皮书》的并不高明的翻版,比起日剧来,“哈”族们才不会正眼去瞧国产货呢!

中国影视,悲哀呀!网上有帖子——“写给骂日本人的中国人”,甘棠成为了挑起论争的始作恿者,大学学子们沸腾了,日航事件余波未息,教科书风波难平,小日本有些欺人太甚了。虽然文化圈子里忌谈政治,但日本一直都是善于经营“文化侵略术”的民族,他们可以歧视中国、可以折磨中国民工、可以歪曲历史事实、可以厚着脸皮无耻地说对中国的战争是正义之战……而中国的“哈”日族们却痴心不改地跟着他们,这不是中国最大的悲哀和恐惧吗?

这就是一种文化的潜移默化的渗透,这些陶醉在纯正的“真善美”的日剧中的女孩们,当你们面对这仇视、诋毁你们母亲的日本时,你们却当作神一样顶礼膜拜,这也难怪,中国为什么拍不出好的影片,无怪“肥水”流往外人田了。(2)“哈”韩族:无知者无畏

在中国的大道上走路,总会遇到那么一些时尚女孩令你侧目而视,金黄的头发如丝般柔顺在风中飘舞,缤纷眩目的松糕鞋,宽大的能容下两三个人的A形裤……这些明显的特征可以告诉你,她们就是“哈”韩一族。“哈”韩族似乎都比较“酷”,眼光里透露出冷漠和无所谓的光芒,穿着打扮上奇形怪状,脸上一定要刻上四个字——我爱韩流!

无论是HOT、PINK,还是NRG、SES,韩国一律采取的都是美女攻势、酷男进逼。“哈”韩族较之“哈”日族更能称其为时代的先锋。因为她们有更富挑战性的装扮。

先且不谈韩国歌曲怎样,看看掀起潮流的韩剧,我实在不认为它会比日剧更高明。韩剧永远都像一根透明的玻璃管,从外面往里看,一切都是那么简单幼稚。大致的故事情节,只要是看过两部韩剧的人,大致都能给总结出来。故事的女主人公善良、坚强,在她身边有一个好朋友在默默支持着他,在她努力工作、学习的过程中,总有那么一些坏人在阻挠着他,而这帮子坏人,则是脸上都像刺了字般的明显,女主人公在奋斗中,有一个富家子弟非常喜欢他,但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两个人都要承受无比的压力,但最终结果一定是事业爱情兼得。

这么简单的模式,按理说不应该吸引很多人的,但恰恰相反,“哈”韩族们对简单也是情有独钟,金喜善、安在旭、崔真实……照样能把她们迷得头昏脑胀。

于是,唱着自己也听不懂得韩歌,看着一开始就知道就知道结局的韩剧,“哈”韩族们对韩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这些女孩们每天在西单、王府井的韩国城里转悠,寻找着更能突出她们与众不同的“个性”的韩国商品。她们大手大脚地用着父母的钱,把该学的东西摒弃在大脑之外;她们用的是最现代的手机,能把各种手机的型号、价格如数家珍,但可能连一点基本的电路原理都不懂得;她们在网吧一泡就是一整天,但屏幕上显示的永远是:韩流,韩流,韩流……

且不谈韩国对中国怎样吧,比起日本来说肯定是不在话下,但杜勒斯的话永远都不会过时:“中国人啊!应该提醒一把自己了,一味地‘哈’,你能怎样呢?”

本文结束时,我遇到了一群匆匆忙忙赶往大学课堂的女大学生,她们说要赶去上业余的日语、韩语班。能够学习别人的长处来为己用,当然是好的。而当我问她们为什么要学日、韩语时,女大学生们的回答让我吃惊了:“当然是为了看好日本偶像剧,听懂韩国歌呗!”

我无言了。原来,这一个“哈”字,分量还真是不小啊……八哥评论:

新时代的女孩们,赶快从“哈韩”、“哈日”的迷梦中醒来,让你纯洁的心灵,向希望的明天起程,相信你会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8.我的积蓄为零

走在大街上,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出生于80年代后的中国家庭中的独生女孩们,她们的消费观念与其父辈们发生了迥然不同的变化。郑州市17岁的女中学生赵洋因为花了20块钱在理发店整了发型,回家后遭到了父母的埋怨,赵洋很不高兴地说:“让我理那种花5块钱就成的发型,那是没门的事儿。”而赵洋的父亲对记者说:“像我这样忙了一辈子,靠积蓄精打细算的‘过来人’来说,她们这一代孩子的消费观念简直是空中楼阁。”这位父亲还说:“我们上一代的父母当年的工资每月只有40块钱,除了孝敬父母、贴补家用外就所剩无几,我觉得这些孩子好像越来越不管这些了。”

北京的服装市场,以前几近于空白的少女服装现在成了商场里最热销的商品之一。琳琅满目的柜台里摆满了各种针对14岁到17岁女孩的名牌服装,价格从100元到几千元不等。

在最近的一项社会调查中发现,新时代女孩往往还是新产品使用的“领头者”。无论经济窘迫与否,面临真正喜欢的东西时,她们往往显现出惊人的爽快,绝不计算、毫不犹豫地掏钱包。

调查还发现,现代女孩虽然不愿储蓄,但并非等于不愿投资。尽管实际生活与预期目标会有差距,但一部分人已勇敢地打破了“积谷防饥”的传统消费观念,将收入再次投入流通领域,以期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她们当中的一部分人说:“我们也没有储蓄,不是不想存,确实是没钱可存。”而赵洋的父亲就对记者抱怨:“我这个女儿,身上有10元钱,就敢打的,好像有十万八万似的。”女儿却不以为然:“有十万八万的干嘛还要去打的,有5万够付首期,我就买小汽车了,有了小汽车,我就可以挣更多的钱。”

社会学家们称,越来越开放的经济社会使新时代女孩没有资讯封闭的苦闷,没有太多传统文化的记忆,没有刻骨铭心的历史负累。中国的消费文化和她们同步成长,独生女孩的特殊背景又令她们享受了家庭的宠爱。“很少挫折”的成长背景,造就了“自我”的风格。这些年轻女孩对前辈的很多观念很不以为然,她们大多思维独立,不愿被改造,敢于接受挑战,在信息时代如鱼得水;在消费观念上更是“自我”:虽然薪水不算低,但积蓄几乎为零,大多数收入花在服饰、信息、交友及旅游上。八哥评论:

消费是必要的,但没有节制的消费却是一种浪费。女孩们,看看自己空空的口袋,是否觉得明天美好的生活是一种奢望呢?

9.新新女孩的消费形式和价值观

我总结了一下,新新女孩的消费形式是多样的,大致有以下4点:(1)兴趣消费。一年之中,塑料手表可能要买上五六只,但绝不是为了收藏。(2)对新产品情有独钟。她们是都市流行信息的最执着的捕捉者。(3)在专卖店和特色店之间奔走。百货店一般不去,因为那里没有她们需要的特别“感觉”。(4)从不记帐。花多少是多少,喜欢刷卡消费;她们的皮夹里往往备有信用卡、俱乐部卡、打折卡等等。“新新女孩”之语言特征:习惯使用语言代码,如“美眉”之类;以及最新流行的口语、英文日常用语、卡通人物的语言。“新新女孩”之价值观。通常表现为一种消费激情,却几乎看不到明确的价值取向。她们的触角往往点到即止,懒得追问更多的细节和意义。这一点与90年代的消费特征甚为吻合,即:占有它、消耗它,而不是解释它、保存它。在一切兜售激情的场所,她们不停地兑取着自己的精神营养液,过程中的兴奋与喜悦覆盖了兴奋或者喜悦本身的内涵。“重在参与”这句奥运口号似乎也是她们精神状态的写照。

只爱不言婚。也许“新新女孩”都过于年轻,正是嬉戏的好年龄,所以她们可以爱了又爱,把爱情只当作一次又一次的享受过程,连失恋都有一种使人生不单调的价值。

只爱一点点。“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爱情在她们看来也是如此。她们不惧怕朝令夕改,因为她们早就在心里打下了预防针:爱情,是易碎品,一次使用就足够了。“新新女孩”在爱情上的随遇而安,离理想主义越来越远了。八哥评论:

观念铸就性格,思想创造潮流。新新女孩的观点恐怕是“前无古人”,不过会不会“后有来者”呢?这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第二章 有点小资,有点BOBO

小资阶层、BOBO一族,都是时尚前沿一族,他们快乐、前卫、时尚、潮流;他们同样也反叛。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可以看到80年代后女孩的影子,新新女孩有点小资也有点BOBO。

1.有点小资

小资是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生活相对稳定,又爱玩点情调的人。情调这东西,只能意会,比如一个人经常莫名其妙就忧郁起来,然后要来点情调,听的时候发点感悟,这样的人多半就属于小资了。而80年代后女孩,现在是或将来一定会是这样的人。

下面听听一个名为“我是小资”的自述:一天晚上在咖啡馆里和一个女孩聊天,她装得有点玩世的样子,和我大谈最新的电影音乐还有畅销书,然后在话语里时不时加一两个英文单词。最神的是她有点自嘲地说道:我就是一个“雅皮”。我对“雅皮”这个词还不是太适应,因为,我习惯听“熔皮”这种说法,就是那种特别随便和反抗一切世俗规范的人。她看我有点迟钝,就忙说,就是那种特别随便和反抗一切世俗的人。我明白了,我开始感慨这世界变化快。我记得以前高中学课文讲某某是个小资产阶级,就是讲他的思想觉悟不高,没有达到无产阶级的高度。因此,分析课文的时候,我一听到哪个作者是小资产阶级作家,我就对他心存芥蒂,觉得他不够先进。后来我就经常听到自我标榜有品味的青年男女对我说:我是个特别有小资情调的人。满脸的洋洋得意,那自豪感就如60年代说自己是贫农,80年代人说个体户。他们说的小资情调就是追求生活品质并要关注文化,一定要显得有文化。比如,他们可以经常谈一谈最新话剧或者画展,偶尔还可以冒出一句特别后现代的诗,说这些话时一定还要在语调里搀杂一点嘲弄的意味,弄得自己特有文化鉴赏能力的样子。还有浪漫,小资的人最喜欢标榜自己的浪漫,是那种都市化和形式化的浪漫。比如说:“一起慢慢变老啊”,“隐居山林啊”,“出海漂浮啊”,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永远不会这样,所以就可以特别随便地说出来,说的时候满脸陶醉状……这时候最好还配有一点音乐,比如小资们最喜欢的肯·尼迪的萨克斯风,然后他就可以说,这是他(或她)最喜欢的音乐了,因为特别有味道。我发现面对小资的生活,我已经产生了无法抑制的亲和力,我想我肯定是马上就抛弃了高中课文的观念,我觉得小资的生活方式真的很不错,但是小资的名字多少有点和我的传统习惯不同,所以一直也就没标榜自己活得小资。有一天,我把高中的语文课本翻出来,猛地发现我喜欢的作家几乎都被定义为小资产阶级作家,而且我最敬仰的卢梭竟然也是这号人物。我一下子就心理平衡了,小资原来是有文化有思想的表示,而且罗曼·罗兰说卢梭是个多情、好色、敏感、脆弱之类的角色,好像特别符合小资的要求,似乎和我性格有诸多相同之处。我终于心安理得地称自已是小资了。

在这篇自述中,值得注意的是这样几点:第一,小资情调就是追求生活品质并要关注文化;第二,小资的人最喜欢标榜自己的浪漫,是那种都市化和形式化的浪漫;第三,述者由于在小资的队伍中发现了卢梭这样的人物,因而自居为小资而心安理得。

综合各种非小资的人和以小资自居的人的看法,也许可以给中国当代小资下一个并不严格的定义:小资是人所处的一种状态或境界。这种状态和境界具有生存论的意义。此状态与境界必须具有浪漫的素质,诸如感伤、幽雅、个性化、温馨、想像、爱等等。

中国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成就了中国的小资阶层,也成就了中国的“小资”。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没有相对繁荣的都市生活,没有人的思想和情感上的一定自由,小资阶层是不可能孕育和长成的。

在中国当代社会各个阶层中,小资阶层的经济地位是比较不稳固的。在城市生活中,小资产者的地位往往比较脆弱,各种经济政治上的社会波动,都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作为小资情调频发的阶层,他们的不稳定的、敏感的情绪,常能酿成最具有先锋性的“小资”生存形式,但是,那些经典的小资生存方式,也许只有在中产阶层中的“小资”分子身上才能够找到。

在当代中国的城市生活中,小资情调作为一种浪漫化的、审美化的人生方式,有它存在的理由与权利。小资情调之中,诚然有着某种固有的颓废、做作与虚荣,但是,其中也确然存有某种美好的、绝妙的东西。审美的、浪漫的精神是小资情调的灵魂。八哥评论:

80年代后女孩在其一生中,不能拒绝浪漫与审美。拒绝浪漫与审美,就像拒绝了阳光和水一样。在人的一生中拥有一点“小资”,也不算是一种过错。

2.洒吧,小资女孩的爱好

80年代后女孩们,你们喜欢泡洒吧,为吧疯、为吧狂,小资女孩也是,那是她们展现自我魅力的舞台,是享受闲暇时光的快乐之所。新新女孩们细细品味,也许会在其中找出自己的影子;你会发现:传奇、浪漫、品味……

这是两个迷人的女孩,她们有着不同的个性,但是有着共同的趣味:酒吧。从她们的生存姿态,我们也许会对中国当代都市中的浪漫情调有进一步的领会。第一例:深圳,根据地摇滚吧;人物:雨,19岁,模特;时间:22点05分。“根据地”是刚开张的,也是深圳惟一一间摇滚吧。聚集在这里的人,多是一些奇形怪状的摇滚青年,谁都有个性,谁都另类。但是雨在人群中还是非常地扎眼。她个子高、年轻、漂亮,而且妆化得一点都不淡。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她梳着一个王菲和高原都梳过的朝天辫,一身黑色的上衣和长裤把身体包裹得玲珑精致。她很自然地接受了我的采访。雨来自石家庄,来深圳的时间不长,除了在学英语以外,并没有工作,所以有很多的空闲来酒吧。最近她总是一周会有6天时间呆在酒吧里。她喜欢摇滚乐,觉得大家都很年轻,很好玩。有时候也会去春风路的“1897”,那是一家通宵营业的美式酒吧,可以玩得很尽兴。15岁就加人模特队的她,还是在家乡的时候就喜欢和队友一起出去泡吧,有时也会喝醉,不过要很安全时才会。雨爱喝酒,而且酒量很好,能喝11支喜力,这么豪气的女孩并不多见。但是在深圳,她不敢喝醉,这个城市对于她来说,还是很陌生的。她还觉得深圳酒吧里的人和气,石家庄不一样的地方是感觉比较无聊,大家都在消磨时间。虽然她爱泡吧,但是来得这么勤,很大的因素也是无聊。抱着梦想来到深圳,但是深圳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好,她一直没有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心里也有点着急了、没有底了,问她再找不到工作;会不会离开深圳?不会,来了就不准备走了,她回答得挺坚决。我:你是个漂亮的女孩,在酒吧里有没有遇到过麻烦?雨:搭讪的有,大麻烦还没有,一般都和朋友一起来。他们会照顾我的。我:你也是因为无聊而来吗?雨:是的。我:你有没有想通过在酒吧认识可以进一步发展的朋友?雨:暂时没有。我:刚来深圳,工作其实挺难找的。而这里又是一个有钱男人聚集的地方,有没有想过要找一个有钱男人悠悠闲闲地过下半生。雨:有啊!我:有前提吗?雨:爱情。我要找一个不爱的有钱男人太容易了。我:你觉得你找得到这样一个男人吗?雨:找得到。我:为什么?雨:我漂亮啊!(笑)我:如果你找到了这样的一个人,他不喜欢你经常出人酒吧,你会为他而改变吗?雨:不会。我不会为谁而改变,我喜欢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我想雨所喜欢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呢?这是一个等待邂逅爱情的故事,但是故事还没有发生。雨年轻、漂亮、“青春无敌”,这是她的宝贝资本。她像一只高贵的黑天鹅,栖息在都市弥漫着危险、机会与刺激的夜色里,她引颈顾盼,期待着那属于她的惟一。第二例:地点:芝加哥酒吧;时间:1点09分;人物:云,亿唐酒吧频道主持人,22岁。云泡吧在圈内是有名气的。她本来是在电视台做制片的,因为酷爱泡吧,连工作都转了。……说到个人,她喜欢的酒吧愈热闹愈疯狂,愈疯狂愈彻底,年轻的心态需要自己去体会和保持,这就是她的方式。她不喜欢清吧。那种吧容易让人掏心掏肺,非得说一些有深度的话题,而这个城市找一个谈话的对手真难啊!一冷场她就急,连忙找话题,人都累死了……云的身后经常会有一大帮很年轻的小靓仔跟随,她说你以为我喜欢和小男孩玩?一来是这些新新人类越来越多地充斥夜场,找比他们大的女人玩是想证明他们长大了;而所谓成熟的男人都喜欢清纯女生,一看我很江湖的样子,就知道没戏。我其实很想在酒吧碰到有品味有分量说话有对手感的男人,但确实这种男人太少,起码在酒吧不多见。或者在“吧”里,大家都不以真面目示人吧!和云拍档的L小姐也是泡吧高手,而且是男人杀手,她和男人玩骰子总会赢,不仅赢酒喝,也会赢kiss。不过她说,酒吧就像网络一样,是一个虚拟社区,玩归玩,但不会把感情放进去。云就不一样,拼命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找真实感觉。像条青蛇,500年的道行还没修到家。云有时自己也弄不清,为什么要带着真实的感情来酒吧?如果纯粹为了欲望,她早就不泡吧了。她觉得酒吧只是一种形式,最终还是要看你遇到了谁。每次深夜回到家里,透过卧室的落地窗,看窗外这个城市最样板的繁华街景,云会想:寂寞和热闹只隔了一扇玻璃。或者说只隔了一种心情。酒吧是她寂寞时的一个出口。我:你会玩一夜情吗?云:纯粹的一夜情就不会。我:有过类似的经历吗?云:有过一次,美好的。我:能说说吗?云:因为觉得美好,说说也无妨。2001年大年初一晚上,也是在这里,就在这张台前,我碰到他,亦正亦邪的样子很吸引我,L小姐玩骰盅把他赢了过来。而我也根本没有想到随即他给了我自初恋以来最激烈、天旋地转的感觉。我是说有那么一刹那,他完全掌握了我,而我,你知道的,从来都不是被掌握者。也许他是新世纪上帝给我最棒的新年礼物。我:这是你的总结?云:我的总结是,最美的东西都是火柴,千万别奢望它会燃烧很久。我:现在还有联系吗?云:没有。一切都是即兴,谁敢在酒吧里寻求恒久。这里是他的大本营,有心的话,想见他也很容易。我:现在心中是否期待可以碰到他?云:你这么问了就有一点点了,刚来的时候并没有。我:你觉得两个人感情最好的体现方式是性吗?云:不,我是山羊座的,我更渴望热烈的拥吻。采访云非常地爽,她很直接很坦荡。她很怀念一家叫House的迪吧,那里经常出没一些为泡吧而来的香港人以及你白天根本见不到的时尚人物,走到门口,就能闻到空气里漫溢的奢靡气味,让人感觉离梦想很近……

毫无疑问,云与雨都不同,是另两种类型。如果说雨是迷惘中带着一点天真,漂泊中带着一点稚嫩的自信,那么,云则是热烈中隐约着一种沧桑,狂放中透出一点孤寂。八哥评论:

女孩们虽光彩照人,魅力四射,却也有被文明“枪弹”(激情、欲望、金钱和青春)击中的危险。那时,她们会心碎,但她们仍旧乐此不疲,也许正是这种心碎的感觉,让女孩们有一种别样滋味。

3.小资情调的服饰打扮

有新新女孩问:“什么是小资情调的服饰打扮?有定规吗?有标准吗?”这也是想成为小资阶层或已是小资阶层的人常问的问题,找了许久,一无所获,多的则是迷茫,我想告诉她们,告诉80年代后女孩们,我不能提供一套标准,让人对号入座,也不存在这套标准。小资情调本身是变动的、内涵丰富的,它的外在表现是五花八门的。

不过,我们虽然不能做到这一点,倒可以根据我们前面得到的领悟,提出某种参照,这种参照对于捕捉和领悟小资的生存姿态也许不无帮助。

第1例:校园“吊带装”在很多大学校园里,女大学生的“吊带装”分外惹人注目,这种时装现身校园究竟好不好,由此引出了一片众说纷纭。许多大学女生表示,吊带装最吸引人的地方是穿着凉快,而且设计简单、款式新颖,能充分展示窈窕身材,使人显得更为青春靓丽。不过,另一方面,吊带装“露”肩太多,所以着者也要有很强的自信心。某大学的一位女生说,她下了好大的决心才敢把吊带装穿出宿舍的门口,因为穿吊带装对女生的身材、皮肤的要求都很高。如果身材不好、皮肤太差,穿起来简直就是“自曝家丑”。据了解,吊带装是今年才在各大校园里突然热起来的。某大学三年级女生中,至少1/5都喜欢穿吊带装,而不少女生的衣箱里也最少有一件,至于敢不敢穿就另说了。许多大学男生称,看到吊带装,不一定就会觉得对方有什么异样的感觉,但的确会更显得女生青春可人。某大学一位四年级男生说:“女孩子穿吊带装挺正常的。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凉快’。其实无论穿什么,只要得体就好。”但同时,男生们也说,希望女生们在穿这种衣服时,行为要注意点,不要老是做一些过大的动作,尤其是在课堂上。女生们穿着“简单”的吊带装,有位老教授认为“不雅”,但大学男生们却一致认为不必大惊小怪。“吊带装算暴露吗?”来自美国的一位女留学生反问道。她说在美国,大部分女孩从中学就开始穿吊带装,而在大学校园里,从来也没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至于课堂里合不合适这样的穿着,她更觉得没什么:“课堂是上课的地方,又不是宴会,只要好好听老师讲课,不影响学习就行了。”同样来自美国的另一位留学生也觉得没有什么不妥:“中国女孩子的身材并不特别夸张,所以穿上吊带装只会显得清纯可爱。”

在今日的中国大学校园里,吊带装的出现其实一点都不值得大惊小怪,在21世纪的今天,在中国的都市里,赋予它印证中国“在开放、在进步”的意义是没有必要的。反叛的做出“最酷”姿态的小女孩,在吊带装女孩眼里,算不了什么,恐怕只能被看做“小屁孩”而已,当然,这些愿意长大的孩子不会同意这样的称呼。

第2例:“反穿衣衫的智慧”22岁的白领丽人庄湄,仲春时节去一个小城市出差,入乡未能随俗,她仍依照在上海生活时独特的穿衣法来装扮自己,结果庄小姐下了公交车后即有一相貌忠朴的当地姑娘欲言又止地跟了她很久。庄湄以为她是想推销什么东西便主动停下来解释说:“我不是来游玩的,我是来工作的……”当地姑娘更惊异了:“你是来谈生意的?可你的衣裳也穿反了……你看看,纽扣和门襟跑到背脊上,前面的领子这样高……”庄湄简直哭笑不得,通过这一穿着理念的冲突,她很快意识到沿海都市与内陆小城市间的观念落差。“反穿衣衫”的举动如果在京沪穗等城市出现,自始至终,不会有好心人冒着被误会的危险跟踪你,一意要指出你的“错误”。沿海城市中人的思维会在形形色色的时装讯息的蛊惑下拐一个弯,“这个女孩穿反了衣裳?不,也许这是一种更别致的穿法,一种更个性的叙述方式。”公众的宽容就是这么培养起来的……

我没有亲眼目睹反穿衣裳的智慧,倒是亲眼看到过一双脚穿两只不同颜色的鞋的小女孩。反穿衣裳的白领丽人为何要反穿衣裳?这是一种上海穿衣法,但是我们不由想知道这样一位白领,在她的公司里是否也如此反穿衣裳?当她这样做的时候是否会在意她的上司的看法。反穿的智慧属于上海的智慧,属于都市的智慧。在都市之中,这样做当然也新奇,但是都市人见多识广、心思灵敏,不会傻傻的跟着你,不经意的一瞥也就足矣。

上面的两个具体事例的分析,仅仅涉及到小资情调在服饰打扮方面的有限表现,事实上,在中国当今的都市生活中,小资们的服饰打扮方面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多种多样构成了都市生活的缤纷色彩,造就了世纪末与世纪初的一种独具的光怪陆离。

小资情调的服饰与打扮的中间状态是一种妥贴。穿着主体的心境、格调、情趣、风度、气质应当是浪漫的、精细的、敏感的,相应地她的服饰打扮也应当体现这一点。这样的服饰打扮穿在她们身上就会显得艳而不妖、奇而不诡。当然,这种效果不能离开它的具体文化环境,否则,它的这种中间状态的味道就失去了。八哥评论:

在新世纪中,小资的服饰是新潮的,另类但不浅薄、不做作。这是值得女孩们去借鉴、学习的。

4.小资,喜欢“孤独”

小资最喜欢的词是“孤独”;小资最倾情的心境同样是“孤独”。

在人们的言谈话语中,似乎没有哪个词像“孤独”一样令人着迷。如果把人们的言谈举止看作一个大家族,那么,“孤独”一词,在这个大家族中,却一点也不孤独,不仅不孤独,实际上还十分的受宠,十分的热闹。但是,尽管十分热闹和受宠,“孤独”却依然令人难以靠近,关于它的种种谈论,不但没有揭开它的谜一样的面纱,反而令它越发神秘、越发难解。这真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在20世纪的终结处,在中国的都市社会里,一种具有小资浪漫情调的孤独意味着什么呢?当然,既然是一种孤独,就必得享有一种神秘,具有一种秘密。这种神秘或秘密应当不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和接受,越是不被理解与接受,这种孤独就越有味道,就越成其为孤独。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孤独,往往有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它们往往由其所生存的现实社会中的尖锐矛盾和冲突所酿造,通过伟大人物来领会与体验。伟大的人物往往生存于漩涡之中,有非凡的奋斗与非凡的体验,故能有大矛盾、大痛苦,故能够造就一种大孤独。这种孤独享有的神秘是一种深度感、历史感和真理感,人们虽然知道它,但却是学不来的。

在中国当代都市社会,产生伟大孤独的矛盾机制已经渐趋消失。而个性化的体验却日渐成熟。在此意义上,我认为,小资情调的孤独体验是中国当代社会日益现代化西方化的体现。既然当代生活的凡庸性日益磨蚀着人的个性,既然这种磨蚀让人喘不过气来,既然这个时代注定产生不了伟大,为什么不以一种孤独来与之相抗衡呢?但是,对于小资们的孤独来说,现实生活只足以酿造平庸,而不足以酿造孤独所需的一种超绝的精神,历史则已经被解构,更无从获得酿造孤独所需的精神资源。因此,小资们欲获得一种对抗现实的距离感,就只能取之于西方的或准西方的体验。世纪末与世纪初的中国当代都市文化是一种杂色文化,后现代拼贴术就成了都市中的先锋小资对抗传统与现实的主要方式。

换言之,一种具有小资情调的孤独具有这样的意义:它是一块自恋的领地,惟有在这里,小资们才能无所顾忌地自我欣赏、与心灵对语。这个领地拥有高度的自由与自治,任何权力都无权打扰,它的门上写着:“非同调者免进!”当然,在这一自恋的大地里面,最适宜的方式是独赏,“独赏”几可成为“孤独”的代名词,它彻底改变了“孤独”的被虐性和令人痛苦的感觉。时下最热门的“小资”读物——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便提供了这种独赏的经典小资感觉——人,人生,在本质上是孤独的,无奈的。所以需要与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然而相互理解果真是可能的吗?不,不可能,宿命式的不可能,寻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劳的。那么,何苦非努力不可呢?为什么就不能转变一下态度呢?既然怎么争取理解都枉费心机,那么不再努力就是了,这样也可以活得蛮好嘛!换言之,与其勉强通过与人交往来消灭孤独、化解无奈、不如退回来把玩孤独、把玩无奈。

这种“把玩孤独,把玩无奈”,道出了小资们在自造的孤独天地里面的自恋游戏、“把玩”即是一种品味,即是一种咀嚼。也可以称之为“抉心自食”,但并不痛苦。这就是世纪末世纪初中国当代都市具有小资情调的孤独情态。八哥评论:

80年代后女孩们,那些被我们所反复申说的奇异姿态不是真正的孤独,那只是种“戏拟”,而真正的孤独可能还在蛰伏,它所意味的深种,可能世人无人能承受。

5.快乐、自由、孤独,小资的独身一族

中国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铸就了五彩斑斓的都市生活以及与这种生活相适应的生存姿态。在探讨都市中的小资情调的时候,一个群体在我们的视野中若隐若现,这就是都市社会中日益壮大的一群:独身一族。

90年代,中国的都市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长驱直入,整个的风气似乎都为之一变,尽管这“一变”早就在暗中开始蠢动了。“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太快。”这就是人们的普遍感觉。不可小觑了这种感觉,这里面表露着一种无奈,一种认可,同时亦暗含着一种欣慰快感。这种被分化得零碎而普遍的社会意识,为那新的独身者姿态的出现,准备了社会心理基础。除此之外,也许更为重要的是一种经济方面的变化。“市场经济”进程在中国都市社会的开展,造就了愈来愈多的经济成分,外国资本、私人资本、公私或中外混合资本在城市之中寻寻觅觅,寻找着发财的机遇,它们是中国都市生活表层下面涌动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暗流,按照它的本性,它必得寻找某种体现、凝聚力实体的力量,于是人们就可以看到,北京的中关村、上海的浦东新区那些崛起的公司和它们的巍峨大厦。

这些相对自由而灵活的经济实体和分配方式,为中国当代都市的小资生活提供了可能的前提。也正是在小资生活之中孕育了新一代的单身者族。换言之,我的看法是,90年代以来的都市经济发展,为都市中的具有小资情调的单身生活提供了物质前提,而与之相适应的观念上的改变,使得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为人们所默许或认可。须进一步指出的是,作为一种自觉的生存形态,近年来,它已经不再满足于人们的认可了,而是竭力张扬其价值与快乐,显现着这样的方式特别值得一提。“一个人的世界要多精彩就有多精彩,真的会‘爽’死你呀!”小资们当会如是说。

应当予以明确的是,这里所说的单身者一族或独居者一族,是中国当代都市中的这样一些人:她(他)们是超过了结婚年龄的青年男女,大致的年龄分布是在22岁到35岁之间,以都市女性居多。她(他)们一般地说都有比较稳定的收人来源,大部分人是外资或私营公司的白领,或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员工。她(他)们大都是中国改革开放年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有较高的学历,懂得最新的科技和经营管理之道;有较纯熟的外语;有自己的娱乐圈子和娱乐方式;那是与都市中的芸芸众生迥然有别的。这里,有一个现成的例子,可以将其命名为“一个刚刚进人单身者行列的年轻女孩的快乐”。这个女孩刚刚走上社会,也许是大学刚毕业。她走进单身者一族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对于那些大学刚毕业的女孩来说,这是她独立人生的第一步。单身生活无疑是一个新鲜的体验,那意味着一切都要自己打理,一切都要靠自己,自己也享受这一切。租房子、买电器,为自己买来所需的一切东西,将它们陈列在自己的周围,想怎样就怎样,全凭自己主张,这是何等的快意。她将自己的独身体验概括为:“独立使自己变得能干”;“享受自由”;“洒脱地花钱”;“很容易交朋友”;“生活在希望中”;“自由的代价是孤独”;“生病时最可怜”。由这些体验,我们知道,她确实是一个“快乐的单身女孩”,我们还知道,她的快乐其实并不简单。具体来说,她的这样一些感受是富有意味的:“任何时候我都可以和男友约会,我感到我享受到了自由的价值。有许多时间干我喜欢干的事情:我可以临时安排任何活动,和朋友去酒吧玩到凌晨,随意决定什么时候去听音乐会,用不着打电话通知什么人我不回去了;没有人指责我,我的内心充实而满足。”“有钱的时候我可以很奢侈,没钱的时候我也可以一文不花,捉襟见肘也没有人嘲笑。我常常半个月就把一个月的工资花光了,有时候我会花很多钱进高档餐厅;有时候我会在低级的小餐馆,要一份廉价的饭菜。”“比起婚姻的生活,独身生活有更多的机会尝试新的体验。对我来说,我的感情生活每一天都是不确定的,比如不断去新结识一个个我喜欢的朋友。这种可能性使我的生活充满了趣味和新鲜感。”“……我觉得自己掉进了一个巨大的深渊,孤独得发疯,我频频地邀请朋友来共进晚餐。屋里有人,我感到心是往上跃的;没人,我感到心是往下沉的。……周末常常是寂寞的,这个时候,我既不想回到小屋,又不想去见任何一个朋友。我也许会在街上漫无目的地游荡着,看着一扇扇窗户,听着从那里面传出来的电视声、餐具撞击声、说笑声,甚至连夫妻的吵架声也值得羡慕……。我忽然发现,原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并没有什么人在等待我,既没有什么人牵挂我,我也没有什么人好牵挂。有时候,真想牵挂什么人。”“如果有一天,我的生活中出现了那么一个人,我爱他,他也爱我,我会毫不犹豫地跟他结婚。”

这个“快乐的单身女孩”的感受,道出了中国当代都市社会的一种单身滋味:职业上的才能,经济上的独立,任性与享乐的欲望,再加上那么一点孤独。在交友与享乐这两点上,这个叙述强调了一种比较随意的、自由的西化方式:听音乐会、泡酒吧、出入高级餐馆、有多个异性朋友等等。在这里,所谓快乐,就是一种个性化和自由的感觉。不过,这个快乐的女孩,当她孤单无助的时候,还是有一个希望,那就是逃避自由带来的痛感,“希望有一双强有力的手臂紧紧抱住我”。读了这个故事一我们暂且假定其为真。上了年纪的人也许会为她叹息:“这个女孩,真是怪可怜的。”其实,这个女孩虽然快乐,但十分明显,她给人的感觉是一种飘泊的不定状态,就像一条小小的船儿在水面飘荡;富有诗意,但经不起风浪;她在等待着那个理想的他来终结她的这种状态。不过,她年轻、有钱、有才能等,这是中国当代都市社会的发展对女性的一大贡献,这可是实实在在的自由啊!想想那苏姐儿,那样一个精明果敢的女子,也被经济的、生活的、舆论的压力压迫得失去尊严,如果她在今日之北京或上海,是个白领,想必会是独身一族的中坚呢,所谓范柳原,那是个什么东西!八哥评论:

80年代女孩们,一个人的世界有点孤独,既然女孩们要做、想做小资,那就得用心去体会小资们的孤独。别一味地被自由快乐冲昏了头脑。

6.做BOBO一族,读《WALLPAPER》

BOBO一族,是走在时尚前沿的一族,而80年代后女孩也时尚、潮流。在BOBO一族的身上可以看到新新女孩们的影子,有时她们是新新女孩,也是BOBO一族。

BOBO一族,他们对于引领时尚的书不可不读,号称全球生活典范的《WALLPAPER》就是其中经典之一。《WALLPAPER》是英国出的月刊,内容涵盖:时尚、生活、潮流,时尚最棒的是排版与摄影处理风格。《WALLPAPER》可以说是当代杂志的佼佼者,它的一举一动都是无数潮流追逐者的学习对象。对,就像要追看每一期才能与世界同步一样。干设计的、办杂志的、写稿的,都实在需要《WALLPAPER》的启发。

究竞谁有这样的远见,去创造《WALLPAPER》这本影响全球的生活杂志呢?他就是泰勒·布鲁尔(Tyler Brule)。泰勒·布鲁尔出生于加拿大,儿时在5个城市就读了11所学校,伴随当设计师的母亲四处游历生活,期间看母亲设计,当中他开始学会了欣赏设计与建筑,当然还有旅行。他于1994年在阿富汗服兵役期间,因为受伤而进了医院,就在此时,他开始构思他的新类型杂志,一本关于设计、旅游和享受的潮流杂志,而一切都以生活为大前提。

随着替多家时装及室内家居杂志、报刊写稿的经历,两年后泰勒·布鲁尔向出版人提出他的全新意念:一本讲求摩登品味的杂志。1996年,《WALLPAPER》诞生了。

由最初的小众到现在的大众,《WALLPAPER》其实没有什么大变化,惊喜还是有,口味还是一样,变的可能是我们,是我们的个人喜好被《WALLPAPER》带走了。

一切由泰勒·布鲁尔的个人喜好开始,他的世界可以就是你我的理想世界,其力量带动英国的设计艺术,令全球的设计文化再次注视英国这一个永远都有新意的地方。

终于,CONRAN FOUNDATION COLLECTION选了这位国际潮流领航人泰勒·布鲁尔作为主角,给他30000英镑,自由发挥他的购物主义,买他喜爱的东西,并把他的精选展览出来。

展览会中泰勒的口味还是那么的出众、那么的温馨,而当中他也做足了功课,每一个产品都做足资料搜集。他选择的家具系列,简洁得令人温暖,价钱却颇大众化。

从他的精选来看,他的喜好会是一些高水准的产品,而从不是高级品牌主义者,所以大家应该明白,高素质的设计才能提升我们的生活层次,懂得欣赏传统的事物就是《WALLPAPER》教我们的品味,品牌永远不是主题。《WALLPAPER》日前在欧美几乎是所有最前卫时尚人上的生活准则,主要的内容包含建筑、室内装璜、高级厨房厨具、美食等等的介绍,视觉设计的极简主义几乎已经让大部分的欧美杂志的部分栏目跟从。

它是走在时尚的尖端、全世界的BOBO族每个月必读的刊物,所以几乎当今世界所有的名牌服饰、运动产品一定都会在这一本杂志上刊登广告。《WALLPAPER》选择不同的题材,例如旅游、时尚、建筑、室内设计等,将其渗入我们的生活中。《WALLPAPER》会带大家往高处去,去山上一样的建筑,去高处生活,改变目前所处的高度,也改变我们的态度,当然在精彩的文字内容之余,也别忘了《WALLPAPER》拿手的版面编排及影像处理,当中的精密构图,常是很多潮流人们的重要参考原典。

当电视上充斥着新闻广告时,别忘了世界其实是那么的大,《WALLPAPER》为你选取了各地值得注目的事物,介绍各都市的真实面,别企图以为他会带给你一本旅游手册,如果这样,倒建议你去买《LONELYPLA-NET》,以没有框架的方式生活,才是《WALLPAPER》真正想传达的生活态度。八哥评论:

女孩们读《WALLPAPER》,了解不同的生活态度,对她们会有帮助,也是她们成为BOBO一族的前提。

7.BOBO族的时尚运动

新新女孩们,读了《WALLPAPER》后,你是否找到了真正的生活品味?想成为BOBO族一员,可又不知如何是好呢?那我们现在就从BOBO族时尚运动说起吧。(1)时尚街舞,一起来HOP

要问此时健身房里最热的健身项目是什么?恐怕大多数人都会问答:街舞。作为健身圈新的流行单元的街舞正在浮出水面,热衷体验新奇感受的健身男女们渐渐从街舞中品出另类味道,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种蹦迪似的健身操的运动中来。街舞也许要成为健身俱乐部流行项目榜上的首位上榜节目,BOBO族们早已是迫不及待,蠢蠢欲动。

街舞凭其轻松随意、个性自由和反叛精神而理所当然地受到年轻人的喜欢,在过滤掉原有街头舞蹈的痞味和夸张之后,街舞名正言顺地登上了大雅之堂——健身房。

在中国各地的健身俱乐部里,街舞也大模大样地闯了进来,成为颇受瞩目的新卖点。大量的健身操教练兴致勃勃地跃身于街舞教练的行列,惟恐被这股潮流所遗弃。广大健身爱好者对街舞的狂热更出人意料,其反响的强烈程度几乎不亚于欧美。

进入健身房的街舞作为一种变化了的健身形式,自然肩负着促进身心健康的重任。原汁原味的街头舞蹈中,颓废的风格和情绪经常会被表现出来,如果也被搬进健身房,将与健身房里特有的生机活力难以兼容。

这样一个小问题摆在眼前,解决办法非常简单,即有取有舍:取精华、去颓废;多点儿帅气、少些病态;不求发泄哪种情绪,只要拥有健康就好!当然,愉悦的感觉和心境也是万万不能少的,因为健身街舞同时也是一种娱乐。如果谁见到哪个教练把街舞当成一节“严肃的课程”来教授的话,那就赶紧换一间教室,去寻找真正的健身街舞吧。

有人说,街舞流行是必然的,因为时代规范将被个性代替,口号会被节奏冲垮,BOBO族的崛起就可以说明。个性热潮不可阻挡地席卷了所有年轻人,而街舞则是应运而“热”。它以特有的轻松、随意和个性化的特点,很快成为年轻健身者的新宠。“随意”是崇尚朝气的街舞给人的第一印象。在这里看不到紧身的健身衣,取而代之的是大家日常生活中随意穿着的休闲服饰。相对于一般的有氧健身操,街舞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自由的风格和步伐的迅速多变。没有条条框框约束,街舞让工作生活紧张的上班族们随心所欲地发挥,沉浸于毫无拘束的运动中。

练习中采用节奏感较强的说唱音乐让人听来也有几分随意性,最主要的是在那种氛围下,你的脚趾头也会发痒痒,有种跃跃欲试的冲动。

对于在压力中挣扎的都市人来说,轻松心情和强健身体同等重要,而街舞无疑解决了他们的双重需要。这是街舞很快能够形成时尚的重要原因。(2)极限,我为卿狂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极限运动是BOBO族最积极参与的一项运动,他们在极限运动中挑战自己,证明自己。

BOBO族的成年仪式是独自征服一项挑战,可以是蹦极,也可以是攀岩。BOBO男女和你我一样,都是血肉之躯,他们一样会害怕,但是他们能够克服。

等到大功告成,可能没有人会对他们喝彩。他们不会沮丧,因为成功就是最大的喜悦。

极限运动(Extreme-sport s)又被世界各国誉为“未来体育运动”。极限运动最初是上世纪60、70年代美国儿童的滑板小轮车等街头游戏,目前风靡欧美各国。随着成人的加入,运动项目大大地扩展,现在已有攀岩、高山滑翔、激流皮划艇、冲浪、蹦极跳、滑板(轮滑、小轮车)的U台跳跃赛和街区障碍赛等陆上和水上运动项目。

极限运动似乎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它可能是挑战身体极限的运动,比如命悬一线的徒手攀岩、无装备深潜;也可能是挑战机械的极限,比如时速超过300公里的直线竞速赛车;还可能指把一项疯狂的运动的技术发展到极限,比如让人眼花缭乱的花样自行车。总的说来,所有堪称极限的运动都应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疯狂。

对于普通人来说,真正的极限运动都是不容易参与的,因为它需要异常的执着、专门的技术和似乎不可理喻的胆量。然而,现在的人们虽然过着安逸的日子,却又不太甘于平静乏味的生活,总希望找点“过把瘾就死”的冲动,给太过一般化的日子添上点冒险色彩。

极限运动的感觉正好迎合了人们这种心态,但真正的极限运动不是太过复杂、就是过于危险,人们不会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真的过完瘾就死。于是,又出现了一类“极限”运动,这种极限运动能带给人无比的刺激感受,但其实不但安全的和坐在家里看电视差不多,而且连一点汗都不用流。蹦极是典型的这类运动的先驱,非常刺激,也非常安全。类似的运动还有空中滑索、太空球、飞天蹦极、空中自行车、火箭蹦极、空中飞人、极限塔等。

从一方面来说,这种刺激而无害的东西既不是真正的极限,也不是真正的运动,充其量算是一种刺激好玩的娱乐节目罢了,冠以“极限”似乎有名无实。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鼓足勇气挑战一下自己心理承受能力的极限,倒也是一种挑战的方式。所以,把这种娱乐项目称作极限运动,也有一定道理。

姑且不去管它极限不极限,反正图个高兴刺激、增加一些肾上腺激素分泌,对于生活在劣质空气之下,因为常感到绝望而失去乐趣的现代城市人来说,总比边吃垃圾食品边靠肥皂剧消磨时光强得多了。

极限运动还有一个备受BOBO族喜爱的原因是:它可以减缓身心压力。

每天早晨起来,面对第一抹阳光,你可能想到的是办公室的人事纷争、营业业绩、老板莫名其妙的态度……一股焦躁感油然而生,久而久之,所有这些便成为你的一块心病,成为各种心理疾病的温床。如果你能适时让这些压力得以释放,便可以得到一个全新的自我。阿月是个业务经理,每天人们只看到她身着职业装出门,潇潇洒洒地应对客户,从无任何抱怨。其实,她每日如坐针毡,毕竞商场如战场。好在有她的减压方式,她和几个业务经理每天夜里11点,准时驱车去工人文化宫院内一个网球场。一到那儿,也不多话,2人或4人一组,只是一味挥拍,尽力奔跑,让身体痛快地流汗,不问胜负。半小时后,大家离场,去洗桑拿,然后各自畅快地回家。曾云,丈夫出国攻读博士学位已经4年了,当初她为了支持丈夫,主动辞去单位的铁饭碗,干起了医药代表。现如今,年纪一天天大了,压力自然接踵而来,早该回来的丈夫已杳无音讯,可她坚信丈夫还会回来。闲暇时,她不跟同事一起玩,经常自己一个人上电视塔去。原来她每周都要去跳降落伞,只有从高空中跳下时,她才感到一种梦幻般的眩晕,那种自由落体般的失重感受令世间一切挫折都黯然失色。叶子和阿科是人形保龄球的爱好者。这种运动是把人装在一个圆圆的壳子里,被同伴推出去,撞击另一些装人的瓶子。在头一次被推出去时,叶子在翻滚的壳子里,只觉得天眩地晕,胃里有一种翻江倒海般的难受。当她从壳子里出来时,面如死灰,嘴里吐着白沫,但是眼睛雪亮,有如获得新生一般。生活中鸡毛蒜皮的烦恼,此时一股脑地忘了。

攀岩、蹦极、潜水、夜泳……这些极限运动都受到渴望排解压力、获得全新自我的BOBO族们追捧。(3)BOBO中意的流行运动

从拉丁、有氧到踢踏舞,从武术、拳击到气功、瑜伽,流行于BOBO族中的运动,不仅让你拥有健康,更让你动起来有乐趣。瑞奇·马丁的拉丁舞够带劲吧?李玟的舞姿也蛮有味吧?Let’s go,一起动起来,你也不赖!

身体听你的,世界就听你的。少女木然立于阳台上,缓慢移动双脚,啪……哒……,一声两声,速度逐渐加快,咯……哒……,清脆的铁片声划破沉静的夜上海。

爱尔兰踢踏舞团的“大河之舞”,在毫无背景音乐之下,整齐划一、撼动人心的铁片声,让人就想跟着跳它几下。

火红的洋装、宽大的裙摆,女郎浓眉大眼,嘴中咬着玫瑰,一个个扭腰摆臀后全身定格,纤细手臂舞出娇媚魔力。拉丁歌王瑞奇·马丁身着传统的“排翅装”,边唱边扭,让全球歌迷如痴如醉,毫无招架之力。

运动找回传统,流行融入运动,运动将会更有趣、更多元是可预见的新风潮。八哥评论:

女孩们向往多样的、精彩的、健康的运动;向往在运动中展示自我的魅力。BOBO与女孩有共同的爱好,于是女孩也想有点BOBO了。

8.BOBO的着装风格

80年代后女孩们的着装是时尚、新潮、有点另类的,在BOBO族身上也能找到相似的风格,只不过BOBO族的比80年代后女孩们更“风格”罢了。

衣着方面,BOBO族时下正被时尚界炒得热火朝天,不论是纽约、巴黎,还是东京、伦敦,满目皆是BOBO族的最爱。

首先,人造纤维再度回到衣服的主流,因为BOBO族更是热爱强调机能性的新时代人造纤维。

其次,嬉皮士的衣着装扮,伴着波西米亚狂想曲,演绎着BOBO族的着装风格。在BOBO一族的拥护下,悬垂感、飘逸感都特别出色的棉、麻、羊毛加上莱卡的弹性天然面料正在流行。(1)BOBO女郎演绎波西米亚风情

没有人不爱自由、不爱自我,所以,没有人不爱波西米亚。这股风潮正愈演愈烈,连专卖店里的导购小姐都会脱口而出。流苏、喇叭形的袖口、荷叶边衣襟领口、热闹的印花针织面料、蕾丝……它们重新成为时尚的要素,手舞足蹈地招呼着BOBO女郎们:一起来波西米亚吧!

BOBO女郎的时尚新潮流带着浓浓的波西米亚风情,其内里是一种混合着波西米亚精神与异国风情所产生的新浪漫主义,以柔和色调搭配轻柔丝质的雪纺纱,装典着丰富的印花、镂空、蕾丝等图案,采取局部透明的性感设计以重视纤腰的贴身线条,强调女性优美曲线。结合日式风格的装饰花案;服袖与腰封;中国风印花与立领,非洲野性图腾与印第安式条纹都为女性浪漫增添更深的韵昧。

类似于挎包、腰带、丝巾、鞋,还有手镯、项链等服饰的配件,在体现波西米亚的精神上起了非同小可的作用。你可以繁琐,可以重复,可以在手上、脚上戴一大堆半新不旧的饰物,在走路时叮当作响……

波西米亚落实在BOBO女郎身上,成就了一种奢华的另类、个性的高贵。波西米亚风格的装扮,在总体感觉上也许接近毕加索风格的抽象画,印度的丛林纹样、波斯的火腿纹样,纷纷被运用于此。一条长裙或者长裤,可以是纯棉的,也可以是麻质的,可以加上层层叠叠的荷叶边,也更应该缀满流苏。总之它是繁复的、奢华的,同时又是质朴的、天真的、显示着独特的、超凡脱俗并蔑视一切的BOBO女郎态度。

BOBO女郎不会放过唯美浪漫的印花长裙,因为它同样也是波西米亚风情的流行主角,有它相伴,你可以轻松呼吸大洋彼岸的波西米亚风。细巧的项链衬托优雅的锁骨,淡粉色的印花吊带裙,有着略过膝盖的活泼。裙体上流畅的线条,清新的花朵,似乎诉说娇艳欲滴的风华。特别是镶嵌于领口和裙摆的白色蕾丝花边,蕴涵了着衣者对于甜美精致的追求。可贵的是,她不忘为这袭长裙搭配上一双同色系的“人字拖”,手挽着亚麻花草帽,袅袅婷婷行于绿树长廊下,如诗如画。

蕾丝、花边、折皱、流苏……这些鞋子的小细节颇能打动BOBO族的心。比如一款米色的尖头皮质鞋,前面看似很普通,后面包住脚后跟的地方却是长长的流苏,一泻而下,恰到好处地遮住了长脚钉子似的鞋跟。还有一双鞋不仅前面打着折,营造出公主裙泡泡袖的感觉,鞋跟处还折皱层层,薄透轻飘的蕾丝影子也随处可见。

在这股风潮里,很多皮质鞋、帆布鞋的设计都考虑到脚脖子以上的部位。爱穿七分裤的BOBO女郎千万不可错过这些鞋。一款帆布鞋,鞋头上顶着一朵花,鞋跟处生出两条红白条的枝蔓,一圈一圈向上缠绕,给人感觉好像一根长长的牵牛花藤,在上面也会开出一两朵花来。还有一款人造革尖头鞋,鞋面就是由一缕缕细带层层复层层而成,一直蔓延到小腿根部,有点像吴山酥油饼。快看,前面走来了一位BOBO女郎,头发烫成柔和的大波浪,仿佛有力勒比海的声音;相边的白色无袖衫隐藏了年龄;缀流苏的编织蓝腰带束紧一条低腰的印花牛仔裤;“咯咯”作响的是水晶底的拖鞋;斜挂一个仿象牙骨的背包,加上一副太阳镜,活脱一个都市fashion秀。人过留香,深深地吸上一口,那是BOBO女郎们酷爱的新味道。她们偏爱自然清新又带神秘元素的香气。新鲜草药的味道、潮湿苔藓的味道,都能触动体内最纤弱的细胞,譬如Kenzo(高田贤三)的Flower系列香水。

作为BOBO风格核心的邋遢感发式,对于在办公室里的人群来说显然是招致批判的根源。这对作为时尚潮流中坚力量的白领阶层而言,的确是个令人沮丧的消息。然而从国际最新发布的办公室发型中,我们还是能体会到她们小心翼翼地在寻找着和BOBO主义契合的痕迹,只是色彩上更拘谨,减少了夸张的成分。复古主义以及卷发带来的经典波西米亚气氛仍然是白领女性晚装发式的首选。

同时,应该注意到国内的发型设计正逐步与国际潮流接轨。只是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显得更为谨慎,使它更加适合东方女性的脸型及发质。

BOBO女郎有自己的时装品味。BOBO女郎从不一味追求名牌,也不轻信时尚杂志的权威点评,她们深信最高的权威就是自己。可以揣一张信用卡横扫巴黎第五大街,也乐于漫步伦敦的跳蚤市场,花一下午时光挑出几件称绝的玩意儿。当然,家里的法国FTV还是天天看,但她们只想从中获取一点灵感,仅此而已。

追求高档和简洁的BOBO女郎,她们该怎样解释女性化呢?看似性感的低领线,可是却感觉不到性感或挑战性……用两种颜色重叠的紧身半袖衫和暗红色的宽边裙,显得很浪漫、很女性化。

BOBO女郎钟情的时装其最重要的要素除了舒适、简洁的款式和高档材质以外,还有其色彩。BOBO女郎已不再是黑色、白色信奉主义者。虽华丽却不感觉轻浮的、显得高档的色彩才能被BOBO女郎接受。显高贵的紫色条纹坎肩衫和宽松的麻材质的白色裤子显得无限休闲。

BOBO女郎们追求简洁、随意,可是却有着细致的一面。那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款式往往是她们的首选。就算是去海外旅游购物,买一件衬衫也要那种具有当地特色的款式。参差不齐的花结带为特征的粉红色衬衫、米色短外套,用深色牛仔裤与之搭配,纯朴中透出一种新贵风格。

BOBO女郎就算买一件短衫也会选择材质高档的,这好像不只是现代新贵们的择衣标准,很多时装领潮人早就开始在挑选时装时考虑它的材质。高档的毛质短衫和尽显女性线条的银紫色褶裙,感觉高贵又舒适。(2)牛仔情结

20世纪70年代,牛仔裤进入最辉煌的时代——出身男族的牛仔裤走进了女性衣装的大地,并在缤纷的女装世界里悄然酿造出一种中性化的青春派势:牛仔裤与各种衣衫的搭配中,创造着一种色彩沉稳优雅。款式单纯简练、布料质地精良、做工精致完美的风格。尽管这种“流派”的牛仔裤崇尚形的简洁、色的温雅,但款型的本身并无出格的变化,反而更加体现出了牛仔裤款型的稳定和对优美感的专心追求。

说起牛仔裤,BOBO女郎们总有讲不完的话题:今年流行什么款式,某天在某购物中心发现了一条心仪的牛仔裤,最喜欢牛仔裤搭配白衬衫……不一而足。说起对牛仔裤的喜爱更是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

——牛仔总是给我浪漫的感觉。想想,如果你和他相约骑自行车到郊外,有什么比穿牛仔裤更浪漫呢?

——牛仔是越旧越好的衣服。还有什么衣服像牛仔服一样越旧越好,破几个洞更好?

——牛仔裤最不怕脏。当你穿着一条普通的而且很脏的裤子,别人看你是什么样的眼光?但牛仔裤就不一样了一除了年纪大的老妈会趁你没在家的时候把它扔进洗衣机。

——牛仔既超越流行又融入流行。人们非常善于改造牛仔,在流行荷叶边的春夏,可以在牛仔裤两侧加上一条秋冬流行的刺绣,人们又可以在上面绣花……

——牛仔可以让你DIY。你有没有过在自己的牛仔裤上剪几个洞,或者把仔裤改成短裤,或者别上几个别针做装饰?即使你的活儿再差,也没人觉得难看。

——牛仔也给男人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让他们可以和女人一样突出臀部的曲线。时装终于在牛仔上实现了男女平等。

每一条牛仔都是挚爱,但最让人期待的还是下一条。Karl Lagerfeld(日装品牌——卡尔·拉格菲尔德)制作了有史以来最贴身、性感的丹宁装,再配上带有刺绣锥孔的彩色皮靴,令这古老面料顿时熠熠生辉。对接缝和袖口等细节的个性处理,更是令牛仔焕发出新的生机。

牛仔裤的流行,实际上是牛仔裤美的流行。牛仔裤在其实用功能突出的同时,将人体臀部和大腿紧裹起来,使人们的注意力和想象力集中在人体的这一部位,产生着一种性感的联想,而追求性感这一反映人本性的心态,又是超越着阶级、民族、时代的局限,具有世界范围的消费者普遍认同的共同美。因此,从牛仔裤与历史、与民族群体的密切关联中我们发现,服饰,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认同,更是一种能引发丰富无限的心理、意识、幻觉的文化。八哥评论:

BOBO族的着装风格是流行、时尚、有特色的,能给人以美的感觉,新新女孩们不妨也试试,或许自己会变得更美丽。

9.我也想做奥黛丽

新时代的女孩,你想做奥黛丽吗?先不要回答,看看下面的内容,了解什么是奥黛丽,然后再回答,你爱她吗?愿成为她那样的人吗?

奥黛丽·赫本给我们一个世界,一个唯美、优雅、仙境般的世界,男人在这个世界里,女人也在这个世界里,他们各自编织着美丽的梦,或梦中情人,或梦想成为的人。

她是姬姬、是翁蒂娜、是安妮公主、是玛莉安夫人,她还是位天使。我们相信她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不仅如此,奥黛丽·赫本更是20世纪最受到崇拜与争相模仿的女性之一,相信在新世纪她仍会有夺目的光芒。

作为BOBO女人,《奥黛丽·赫本——好莱坞的时尚传奇》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它并不是一本通常意义上的明星传记,正如书的副题所示,是关于一个时代的时尚传奇。这本时尚名人的传记,巨细无遗地透露了奥黛丽魅力十足的原因,充分展现了她优雅、幽默、聪明、仁慈的一面和他无可比拟的时尚风格。

这是一本现代女性的时尚读本,奥黛丽·赫本的银幕形象有着绝世的惊人之美,男人迷恋她是因为她的美丽,而女人迷恋她,则是因为她改变并且创造了她们那个年代的时尚:一个强调纤细、高挑与流线的形象。

谈论奥黛丽·赫本很少会提及性感,作为曾经盛极一时的女明星,她与“性感”一词的距离实在太过遥远,也许那时我们尚未意识到的是,我们爱上的不是一个女人,而是一种久违了的优雅。正如大导演比利·怀尔德所说:“奥黛丽·赫本表现的是一些消逝已久的特质,例如:高贵、优雅与礼仪……上帝都愿意轻吻她的脸颊。”

奥黛丽的名字成了五六十年代的一个形容词,是有教养、成熟。美国风貌的同义词,然而,这些仅仅只是表象,更本质的东西是人的特质,“奥黛丽有着大使般的特质”、“真正让她发光发热的东西,并不是她的时髦或俏皮,而是她的纯真不矫饰”、“奥黛丽的力量来自于忠于自己,而非模仿流行”、“她最不会做的事情是模仿。她要女性发掘自己的风格,而她正好就是风格的创造者。”在这里,有必要抽出几条奥黛丽的基本规则加以列举:是你穿衣服,不是衣服穿你。别理会流行,你要超越流行。先自我研究,做最有效益的投资。每个人都有值得强调的优点。将优点发扬光大,其余的就不必理会;没有必要花太多的时间去学习接受自己,每个人都要接受自己的优缺点。不要照单全收经典装扮,否则人还未进门,衣服就先声夺人。抬头挺胸,仔细听别人讲话,面带笑容。

实际上,这些着装规则只是表象,其中所透射出的一个人的方言行道德才是更重要的东西。自我、独立、自重与尊重他人,这些也许才是关于女性现代美感的核心定义。与其说奥黛丽·赫本改变并创造了时尚,不如说她以巨星的号召力把女性现代美感的核心定义推向了时尚的前沿,并将其与时尚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并不是时尚的力量,而是一种人格力量。奥黛丽·赫本完成的不仅是一个电影巨星的一生,也不仅是一个成功的时尚先锋的一生,而是一个完美的现代女性的一生。

奥黛丽·赫本给予大众的是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是值得全世界的女性尊敬、模仿与梦想的东西。温婉、宽厚、慈悲、真实不自欺。她不仅是一个貌美如花的演员,同时也是一个人道主义者,知道如何运用她自己的形象来帮助别人。《奥黛丽·赫本一好莱坞的时尚传奇》提供的其实是这样一种参考: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了解明星,尤其是奥黛丽这样的明星;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了解时尚,尤其是经由一个伟大的心灵所带动的时尚;于是我们的追逐取成为盲目的追逐,甚至舍本取末。

譬如,“人人都是奥黛丽·赫本迷。”但是,迷什么呢?这本书里有90多幅图片,可以让我们目睹逝去的奥黛丽美丽的风采,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时代的时尚风格,甚至奥黛丽的化妆方法和着衣规则,当然,还有一个美丽女性的生活传奇。但是,如果我们领会的仅此而已的话,那么,实际上就会浅薄地错过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正是这些东西需要我们去深掘并被我们记住,那就是奥黛丽的品位、个性和内涵。

这位不仅是美丽而且堪称伟大的女性,她的儿子已经先于读者记住了她的启示:“当你长大后,你一定要记住,自己还有第二只手,第一只手是自助,而第二只手则是用来帮助别人的。”

作者笔下的奥黛丽·赫本,是一位时尚的创造者而非追随者,她有勇气标榜自我,不与流俗妥协。“在杰奎琳·奥纳西斯……黛安娜王妃或是奥普拉·温弗里之前,奥黛丽·赫本便已经树立了永垂不朽的典范,不仅为她的时代订出定义,更是超越了她的时代,”作者说,“奥黛丽·赫本之所以是绝佳的角色典范,不仅是她的宽阔胸襟与优雅,也是因为她质朴不做作的风格使然。”

这样的评价已经很高,但作者仍然意犹未尽,她再度高唱赞歌,仿佛一定要我们知道,她本人也是奥黛丽·赫本千千万万个崇拜者中的一员:“只有奥黛丽·赫本是真实不虚的……奥秘而永恒崇高的人格,更与现今的时尚名人构成强烈的对比。她是一位有格调、举止优雅的伟大女性,这样的完美典范已不多见。”

就是这么一个奥黛丽,一个纯真、善良,一个具有独特魅力与品位的奥黛丽,深深地吸引着世界上各个角落中所有爱她的人。《奥黛丽·赫本——好莱坞的时尚传奇》这本书揭开了我们内心深处之所以对奥黛丽·赫本挥之不去的眷恋所含的秘密。倘若我们也像她那样经历贫弱与时代的浩劫,倘若这社会的恶俗仍然横行于世,倘若我们仍然对那种发自内心的高贵之美深怀渴望,我们便不可避免地要一次次与奥黛丽·赫本重逢,与她对话,并从中得到勇气、慰藉与启迪。八哥评论:

新新女孩,她们喜欢时尚、喜欢高贵之美,不妨多看看奥黛丽、学学奥黛丽,而后成为真正的BOBO一族,又一个奥黛丽。

10.村上春树书中“另类”的我

村上春树对年轻一代影响是很大的,读村上的书、做村上书中的人、说村上书中的话,一切的的一切,都难以想象。80年代后女孩也不例外,在村上的作品里有“我”的另类人生;在他波澜不惊的语调里,被感染、被感动;在无声无息中喜欢的那个“我”,被那个“我”一点一点的影响。(1)村上春树存在的理由

生长在这个年代的人,常常会被一种不安的情绪所侵扰,不是担心世界大战将临,也不是对饥荒的惧怕,而是忧心于心灵的枯萎。

以前,他们相信自己所看到、所听到的,但现今的世界,令他们不敢相信,他们不知道该相信谁?茫然中,他们发现村上春树,发现了他编织的让自己将信将疑,却又欲罢不能的故事,和故事中的“我”坐在午后的阳台上,在消防车的吱呀乱叫声中,在浓浓的烟雾下,听绿子唱起那自己填词作曲的莫名其妙的歌:本想给你做顿菜可惜我没有锅、本想给你织围巾可惜我没有线,本想给你写首诗可惜我没有笔。

他们将自己投入村上春树所创造出来的异世界,用着村上式的语言沟通,过着村上式的生活,他们将灵魂存放在村上的异样世界里,只担心是否能遇见属于他们的100%的人,只担心该用什么来对付海龟,只担心会不会被黑鬼抓走,只担心Yumiyoshi小姐会不会消失……

这样的世界比起现实世界要来得轻松,村上的异世界和现实世界是混合存在的,相互包含着、相互联结着、相互影响着,他们不顾一切地逃入村上异样世界中,为的是期望能在异样世界中找到现实世界中已不存在的爱和希望,因为这里没有金钱的诱惑、没有利益的纷争,完全可以在村上的引导下触摸让人感伤的爱与青春。

春树小说中的主角,均为第一人称的“我”,这在口本文学史上也是十分特殊的,也是春树作品的特征,这个“我”让日本产生直接的共鸣,女性读者爱上像“我”的男人,男性读者则是想成为“我”一样的男人,村上春树的“我”,一直是不积极进行社会参与,很酷地活着,不必去感受毫无理由的罪恶感,自己绝无需去代表自己以外的事物,是彻头彻尾的“少数者的立场”,这种模式及价值观风靡日本人乃至亚洲人至今。读春树的作品,让人觉得自己还能继续活下去,好像是找到可以轻松呼吸的一种异元的空间,如果有什么痛苦,只要扑向此空间便可解脱一番,村上春树在他的故事里,用一种不痛不痒、调侃、淡漠的语气讲述“我”的另类故事。说起来话长,我现已21岁。年轻固然十分年轻,但毕竟今非昔比。倘若对此不满,势必只能在星期日早晨从纽约摩天大楼的天台上跳将下去。以前从一部惊险题材的电影里听到这样一句笑话:“喂,我从纽约摩天大楼下面路过时经常撑一把伞,因为上面总是噼里啪啦地往下掉人。”我21岁,至少眼下还没有去死的念头。在此之前我同三个女孩困过觉。第一个女孩是高中同学。我们都17岁,都深信相互爱着对方。在暮色苍茫的草丛中,她脱下无带鞋,脱下白色棉织袜,脱下浅绿色泡泡纱连衣裙,脱下显然尺寸不合适的式样奇特的三角裤,略一迟疑后把手表也摘了。随即我们在《朝日新闻》的日报版上面抱在一起。高中毕业没过几个月我们便一下子分道扬镳了。缘由已经忘了。而忘了也不以为然的缘由。那以后一次也没见过。睡不着觉的夜晚倒时而想起她,仅此而已。第二个是在地铁车站里碰见的嬉皮士女孩。年方16,身无分文,连个栖身之处也没有,而且几乎没有乳房可言,但一对眼睛蛮漂亮,头脑也似乎很聪明。那是新宿发生最为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的夜晚,无论电车还是汽车,一律彻底瘫痪。“在这种地方游来逛去,小心给人拉走哟!”我对她说。她蹲在已经关门的验票口里,翻看从垃圾箱拾来的报纸。“可警察会给我饭吃。”“要挨收拾的!”“习惯了。”我点燃香烟,也给她一支。由于催泪弹的关系,眼睛一跳一跳地作痛。“没吃吧?”“从早上开始。”“喂,给你吃点东西。然后出去吧!”“为什么给我东西吃。”“这?”我也不知为什么,但还是把她拖出验票口,沿着已无人影的街道走到宿舍。这个绝对寡言少语的少女在我的宿舍住了大约一个星期。她每天睡过中午才醒,吃完饭便吸烟,呆呆地看书,看电视,时而同我进行索然无味的性交。她惟一的持有物是那个白帆布包,里边装有质地厚些的风衣、两件T恤、一条牛仔裤、三条脏乎乎的内裤和一包卫生带。“从哪儿来的?”有一次我问她。“你不知道的地方。”如此言毕,便再不肯开口。一天我从自选商场抱着食品袋回来时,她已不见了,那个白帆布包也没有了。此外还少了几样东西:桌上扔着的一点零钞、一条香烟以及我的刚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