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经典作品赏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9 07:15:44

点击下载

作者:刘若琳 编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服装设计经典作品赏析

服装设计经典作品赏析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服装设计经典作品赏析作者:刘若琳[编著]排版:昷一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10-01ISBN:9787122229434本书由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引言 如何解读经典

何为经典服装设计作品?所谓经典,是指传统而具有权威性的设计作品。服装自问世以来,受到时代审美与社会变迁的影响,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而经典服装设计作品就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具有服装设计里程碑意义的作品。纵观服装发展历程,经典服装设计作品虽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外观特征,但从服装设计本身而言,它们却具有某些审美和判断的共性,这类共性就是经典的衡量标准要素,只有了解这些要素才能架构起与设计师的对话平台,才能对服装设计作品进行深入解读,鉴赏出经典服装设计作品的精妙之处。图0-1为Dior、Chanel、Ysl、Pierre Cardin设计大师的作品。图0-1 Dior、Chanel、Ysl、Pierre Cardin设计大师作品●经典服装设计要素——以人为本(环境、人体、功效、人文)

回顾服装发展历程,服装设计作品一直在寻求人体、功能与美的和谐,所谓经典,是追求综合效果的权衡之作。作为服装的服务主体——人体,既是服装设计的先行条件,也是制约因素,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体是服装形式产生的重要依托。然而,古今中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由于历史、种族、文化、宗教等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人体的自然形态和审美构建起不同的衡量标准,这就使得服装对人体形体侧重表现不同,同时形成了各地区的服装特色。传统的服装样式派生出服装的基础格局,同时作为服装文化基因,影响后世服装发展的风格,它是经典服装发展的基因所在。

同时,以人的主观意识引导的人文思潮常常成为经典服装设计作品的主题。由于设计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所以人文常常与设计文化相关联,以研究设计的物化成果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为主要任务,服装作为镌刻历史的风向标无言地向世人传递着时代思潮的变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服装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服装的审美和需求也在发生着瞬息的变化。人们对服装的需求从生理的取暖避暑发展到内心的展现,服装成为时代思潮的风向标,甚至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人们思变求新的本性,为服装设计提供了无限的创造空间,它是经典服装设计作品的内在核心。●经典服装设计要素——技术语言(结构、工艺、材料、色彩)

服装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它的发展与技术的革新密不可分,从某种程度上看,服装的出现促进了历史发展的进程,但它同时受制于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服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服装设计是美学和工艺学的结晶。服装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一种艺术品。

所谓服装的艺术性是指设计精巧、美观、适用,体现艺术性和适用性的完美结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追求美、享受美的需求。服装美学遵循艺术设计的一般规律,它包含、凝练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审美规律和创造构成的综合性、特定性和情感性,是较为外化的一种创作形式,既符合服装美学规律的应用,又可以产生视觉的愉悦感,从某种程度上说,经典服装设计作品依照艺术设计形式美的规律来构建服装款式设计,各类服装通过结构、款式、色彩、面料等多方面的结合体现出具体的设计主题,在限定的具体条件和环境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服装美学创作活动。

经典服装设计作品常常具有鲜明的技术特点,其服装构成要素的结构、色彩、面料、工艺、装饰是体现其风格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品鉴服装作品的重要方面。●经典服装设计要素——名师服装设计作品综合赏析

服装审美随着时代的变迁会有所差异,它在带来流行时尚的同时也在岁月中留存经典。经典服装设计作品具有艺术审美的特质,去伪存真感受经典服装设计作品,是对艺术形式美的认定与回顾。名师服装设计作品,通常是以人体与功能的和谐为服装造型主题设计的重要命题,而在形式表现上,均带有鲜明的个人化风格。不同设计师,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与艺术理念,常常在设计作品中呈现出风格迥异的表现方式与视觉呈现。因而对名师设计作品的深度赏析,可以梳理服装设计语汇与形式美原理。

伴随着服装工业技术的日益成熟,服装发展变化迅速,作为标榜以适应人体体型的近代服装一统格局,被新型艺术流派波及的服装设计领域所取代。服装的构成部位以多样的形式进行分组、重建,再以不同的方式拼凑,变化与实验成为当代服装发展的主流。服装设计的主题通常是有意识地挑选某一因素加以发挥,作为其设计创作的主导原则,借助当代新锐设计师多样性设计作品赏析推动对人体空间呈现的多样性的感知,深入解析经典的内涵所在。

本书将以经典服装设计要素的构成为切入点,对经典服装设计作品从基础形态、技术语言到整体综合运用进行分析解读,引申出服装形式美与造型要素的规律所在,借此洞察出服装设计美学的普遍规律。同时,借助经典服装设计作品赏析,提高读者对服装设计品鉴的综合能力。第1章 经典服装设计要素——以人为本

服装的产生依托于人体。作为服装核心的人,具有形态、运动机构、生理、心理四种不同的特质,这四个方面成为服装设计的重要因素,它也是服装外观差异的重要原因,服装因气候、风土、习惯及生活方式的不同在世界各地形态各异。服装最初形式的产生与格局的奠定深深扎根于所处时代的文化形态中,各地服装的发展可以看作各地习俗与文化物化形式的派生与体现。1.1 人体与服装的基础形态

关于服装格局的分类,目前有多种学说,尽管很难有统一的定论,但总的来说,服装的形式服务于人与周围环境调试的自然属性这一点是确认无疑的。已故日本学者小川安朗先生经过60多年的研究,先后奔赴全世界近6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考察,把世界各民族的服饰分为以下五个类型,这囊括了服装基础格局的类别,也是服装发展的文化基因所在。1.1.1 贯头型

贯头型又称为贯头式、套头式、钻头式。这种类型的服装是在长方形或椭圆形的布中央挖个洞,作为领圈。贯头型是服装最原始的形式之一,因其结构简单,制作方便,且不影响人们的劳作,故被许多民族采纳,是服装结构最经典的形式之一。贯头型服装的经典代表作品是南美的乓乔(Poncho,图1-1)和墨西哥的维佩尔(Huipilli)等。贯头型服装常常采用连肩设计,如图1-2所示。图1-1 乓乔(Poncho)乓乔一语来自于居住在智利中部的先住民——阿拉乌卡诺族穿的一种毛织物,乓乔的衣料在智利多用羊毛织成,后来也有用美洲驼毛、羊驼毛和驼马毛等混纺制成。由于这种衣服是套头穿的,所以不管马如何飞奔,也不用担心衣服会掉下来。两只手可以自由地活动,而且还可以一只手握着缰绳,用另一只手脱下乓乔。另外,由于布料组织紧密,因此有一定重量,不会轻易地被风掀起,可以避风、防尘、防寒、防晒。图1-2 贯头型服装的连肩设计一般在袖下缝合,留出袖口,钻头的开口有的是两块布缝合时留出来的,开口处采用拉链作为闭合设计。1.1.2 挂布型

挂布型也称“披挂型”或“缠绕型”,即用布片或衣片缠裹在身上,再把多余部分挂在肩或臂上的着装形式,这种着装形式多用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其特点是几乎不用裁剪和缝制,只用长方形或半圆形的布在身上缠裹和披挂即可。

从衣物的成形程度上看,这是初级的形态。从形状上看,大体可分为只缠下半身的裙子型,从下半身缠到上半身的连衣裙型或大衣型,还有从两腿之间穿过左右分别缠绕的裤子型。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服装,现代印度的纱丽等都属于此类型。(1)下装

多蒂,是指印度教的男教徒穿用的长腰布,是一块白色棉布,也有边饰纹样,如图1-3所示。多蒂的着装方式因地区而异,但总的来看可分为从两腿间穿过去的兜裆式和像纱丽一样只在身上缠裹这两种形式。落裆裤可以看为是缠绕型裤装结构的优化设计,是近些年非常流行的裤装设计形式,如图1-4所示。图1-3 传统缠绕型裤子——多蒂用布在身上缠绕时,可以不管体型,只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放松量。若松松地缠,则易于通风,几乎可以自由地呼吸空气;若重叠数层紧紧地缠,则易于保温。当从身上脱下这衣服时,又可以简单地把布折叠起来进行保管,十分方便。这些未被加工过的布,经过各种缠绕方法,蕴藏着创造各种服装造型的可能性。由此可见,缠绕式穿衣是人类穿衣的原点。图1-4 优化缠绕型裤子——落裆裤落裆裤从结构上由于加入了前后片设计,更适合于人体的体态,而造型上则采用了褶裥垂荡的形式,通过面料与造型结构共同塑造了缠绕的效果。(2)连身装“纱丽”堪称是缠绕型服装的典型代表,其设计形式如图1-5和图1-6所示。纱丽是印度女性的传统服装,也是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常见的服装形式。图1-5 传统纱丽纱丽通常使用整块布幅,传统纱丽通常幅宽0.9~1.2米,长4.5~11米。穿着纱丽的方法是,先将其一部分裹住腰身、折出数个褶饰,再将上端塞入裙腰间固定(可与乔丽之间裸露一段腰身),余下的部分则经胸部披向左肩或头部,然后挂于左背或搭于左臂垂下。纱丽常与开襟短袖的紧身上衣乔丽、宽松的长衬裙卡格配套穿用。图1-6 礼服设计的纱丽当代的礼服设计常常选用纱丽这一传统形式,主要体现为缠绕和单肩设计。缠绕与褶裥是礼服设计不变的主体,女性礼服常使用丝绸雪纺类材质,缠绕的设计技法可以使服装造型更为合体,而褶裥则在行走的过程中产生出动感之美。斜肩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平衡节奏,突出了女性肩颈部的曲线造型。1.1.3 前开型

前开型指的是服装的闭合系统在前中的服装形式,它通常以直线裁剪为主。

波斯、土耳其、中亚、蒙古、中国、朝鲜、日本等东方国家的服饰,大多属于此类型,如中国深衣和日本和服(图1-7)。西方人也称这种穿法的服饰为卡夫坦(Kaftan)型,其特点为前开,左右襟相压(一般为左襟压右襟),把身躯及下肢的两腿同时包裹起来。前开型是当代服装设计作品的主要形式(图1-8)。图1-7 前开型——中国深衣和日本和服前开型通常以门幅的宽窄为依托作连肩袖设计,如果门幅过窄,通常以接袖的形式塑造长袖的效果;前门襟以斜襟或对襟的形式为主,由系结或绳带的形式固定服装造型。图1-8 前开型的设计作品前开襟常以纽扣和拉链为其基础的闭关形式。在纽扣设计的服装作品中常常需要门襟扣位的设计。传统前开型的服装常常使用在民族风的设计主题中,前开型作为复古设计的一个要点呈现在改良的设计作品中。1.1.4 腰布型

腰布型是指只在腰、臀部穿用衣物的着装形式,如图1-9和图1-10所示。热带的原始民族及现代某些特殊场合,如游泳、摔跤、相扑等体育运动时的着装均属此类。图1-9 腰布型——新喀里多尼亚腰衣和斐济腰衣腰布型衣物其所用材料有树叶、树皮等植物体,也有动物的毛皮和皮革,还有绳、带和织物等,衣物的形状和着装方式有带线状物捆绑在臀部的纽衣,有把叶子或纤维吊挂在腹前的,还有像比基尼泳装那样的兜裆式或三角裤头式等,其主要特色是不妨碍人体运动,发挥着装饰、遮羞和散热的功能。图1-10 埃及风腰衣此款腰布型服装设计作品来源于古埃及的腰衣,以典型的配色和结构形式呈现出了浓郁的埃及风。1.1.5 体形型

从衣物的成型状态上可分为形态依存型和形态固定型。刚刚介绍过的四种服装基础形态均属于形态依存型。它是非成型类或半成型类的衣物,都是通过人体着装二次成型,才依存于人体的形态,完成最终的造型。形态固定型指的是服装按照人体形态进行一一对应结构设计的着装类型。体形型正是按照体型分类包装的着装类型(图1-11)。图1-11 体形型服装这种类型服装的发展已成为服装近现代转折的重要标志点,因人体表面结构的复杂性,增加了服装与其对应工艺结构上的难度,代表着服装结构跨时代的进步。1.2 人文性表达的服装流派外化设计

服装作为单门的设计学科是20世纪才逐渐发展产生的。它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服装的发展一直与特定的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相联系,这使得它本身具有自然科学的特征。同时,它与特定社会的政治、文化、艺术之间也存在着显而易见的联系,因此也具有特殊的艺术形态色彩。由于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服装设计可以看为是一种物质文化行为。因此,服装设计学可视为既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有人文科学色彩的综合性专门学科。1.2.1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1400~1600),复兴(renaissance)为再生,它指的是对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古典文化的推崇与模仿,这一时期艺术最重要的创作核心就是对人文主义的诠释。人文主义者不接受研究神学和逻辑学的经院哲学,他们追求一种流畅而优美的风格,这种风格能更多地从人体中体验美感。古希腊和古罗马服装正是这种历史传承和美学观古典主义服装风格呈现的重要载体,它启迪着古典主义服装的艺术创作。

就古典主义的服装设计特征而言,它通常意味着对简洁、明朗、高雅形式的追求,规避繁琐与过度的装饰,强调理性与节制,追求服装风格的单纯与清晰性。(1)伏契尼裙装(图1-12)图1-12 伏契尼裙装褶裥的方法几乎是身为画家的伏契尼的一项专利,用此工艺技术制作的典型款式是1908年创作的特尔裴裙装。特尔裴是希腊古城,因城内的阿波罗神殿而出名,伏契尼的设计灵感来自古希腊特尔裴人的服饰,故采用这个名字。左图所示为其裙装。伏契尼作品,采用一如既往的褶皱面料和H形的圆柱廓型;古典主义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其简单、对称、单纯的形式,以及对服装掩盖下的优美人体形态和姿态的强调。(2)格蕾晚装(图1-13)图1-13 格蕾晚装单肩式晚礼服设计充满着古典主义的意味。它的具体款式是前后衣身在一侧肩部链接,多用一根或几根肩带。这种单肩式晚装自然联想到古希腊的希玛申,包缠形成的褶裥从肩峰一侧泻流下来,形成富有节奏感的“波浪”,充满了古代希腊服装的意味。

Madame Grès(格蕾夫人)在服装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是高级时装定制的先驱。她标志性的希腊褶皱设计美学以及她的同名服装屋是那个时代的潮流风向标。她可以随手拿过一大块布料,打上几个灵动的褶皱,然后直接在模特身上调整固定,成为一件美妙绝伦的礼服裙。(3)托加(图1-14)图1-14 古罗马托加式服装对于古典主义风格的托加主要诠释在于单纯与朴素的服装外观意象,单纯指的是服装设计技法褶裥的运用,朴素在面料色彩的选择与装饰呈现于肃穆的风格中。托加主要用于仪式性的场合,用以体现穿着者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标识。所以托加的服装设计技法常常用于当代的礼服设计。(4)新古典主义薄衣时代(图1-15)图1-15 新古典主义薄衣薄、棉、纱、罗的运用一改古希腊古典主义风格服装的雕塑感,贴体、柔软的面料将褶皱更为细化,蕾丝、花边与刺绣的运用与薄型织物相得益彰。新古典主义风格服装呈现出柔美、精致与纤细的女性特征。薄衣时代的另一个特征就是裙长非常长。行路的裙尾长达3米,社交场合的裙子长到8~9米。(5)帝政样式(图1-16)图1-16 帝政样式的服装其特点是腰节线提高至胸下,这条横向分割线在当代服装结构中称为帝政分割线,它将人体胸部的省量转化到这条横向分割线中。帝政样式的服装以无领为主,领口的边缘常常饰有两层或三层的细褶花边,使胸部更为突出。衣身与裙长分割线的上移,在视觉上产生拉长下身的修长比例效果,由于不再使用紧身胸衣,裙装随人体曲线自然下垂,形成了自然的垂褶。1.2.2 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

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是指从17世纪初期到18世纪中后期流行于欧洲的艺术风格。从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巴洛克风格与洛可可风格服装共同构建了近世纪服装的审美标准,即以倒三角为美的男性巴洛克风格,和以正三角为美的女性洛可可服装风格。服装不再以人体的自然体型为依托,而是强调性别的极端分化,性别差的夸张和强调,形成性别对立的格局。

从装饰技法上来看,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服装将浪漫主义推向顶峰,花卉、缎带、裙撑、褶皱等装饰元素堆砌叠加,雕琢装饰达到了奢华和人工造作的顶峰,繁缛程度甚至有碍于日常生活。这一度使得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服装成为奢华的代表词,引得无数的当代设计师将其作为服装设计的灵感来源。(1)巴洛克服装设计作品(图1-17、图1-18)图1-17 巴洛克服装设计作品巴洛克风格服装具有极强的装饰性,为了体现权贵与财富,大量地使用贵重的材料。人们对服装的视觉重心在于衣服表面的装饰,特别是男性服饰中到处滥用蕾丝、缎带、刺绣等进行非常女性化的过剩的华美装饰。巴洛克风格强调服装图案的变化和动感,追求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图1-18 后巴洛克服装设计作品20世纪80年代,巴洛克风格的服装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部分服装史学家和时装评论学家将西方服装史中的80年代称为“后巴洛克时代”,它是指代具有巴洛克艺术因素体现与借鉴的服装设计作品。曲线对称图案的运用、层层叠叠的拉夫领、羊腿袖的各种变异、与众不同的装饰方式都是后巴洛克风格提取设计的重要元素。(2)洛可可服装设计作品(图1-19、图1-20)图1-19 洛可可风格服装洛可可风格的服装又被称为“移动的花园”。为了博取男性的青睐和欢欣,女人们极力塑造正三角形的体态,将花卉运用到极致,从头到脚装扮,仿佛是一朵朵盛开的花朵。整体来说,洛可可风格服装凸显了女性如花的审美特质。图1-20 洛可可风格服装设计作品洛可可风格常常是高级定制的常用主题。洛可可风格除了拓展在女装中的花卉造型风格之外,在服装的面料、图案的选用与设计上也颇具特色,细腻的装饰、精雕细琢的工艺、镶金嵌银的豪华,恰恰吻合了高级定制一贯的追求。1.2.3 新艺术与装饰艺术(1)新艺术服装设计作品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初创于19世纪末的法国,是一次影响面相当大的艺术运动,其发展涉及到欧洲、美洲甚至亚洲。总体来看,新艺术以色彩、不对称的动态构图和流畅的线条为特征,强调装饰、结构和功能的一体性。

工业革命之后设计界出现了很多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的表现方式,使得当时从事创作设计的工作者们认为在新的时代必须创造新的式样,而这些式样很多取自大自然,如蔓草、花卉、鸟兽、藤枝等。“曲线”作为新艺术表达方法以区别于传统式样的设计语言,非对称自由流畅的连续曲线以及其他优美的波状形体,形成了一种注意线条和色彩、强调平面装饰的美学观。与此同时,日本浮世绘的木刻画曲线的图案外观、强烈对比的空间和平坦的画面,同样启发了新艺术风格的设计师们。

新艺术风格的服装推崇具有成熟、圆润、甜美的女性化的倾向,大量采用植物般的和自然的曲线主题,且较为繁杂。

S形女性体型的塑造:20世纪最初的10年是新样式艺术风格服装的鼎盛期,从侧面看呈优美的S形曲线的女装充分反映出新样式艺术的曲线装饰特征。这种侧S形外观的裙装尽管在外观上与19世纪70~80年代强调后臀部的巴斯尔式样有发展上的联系,但是已经放弃了裙撑以及用紧身胸衣收束腰部。(2)吉布森女郎(图1-21)图1-21 吉布森女郎的S形摒弃了巴斯尔裙装样式,用紧身胸衣和包臀的、呈喇叭形的长拖摆裙子将身体塑造成优美而流畅的S形曲线。肘部以下收紧的羊腿袖,极高的衣领,以及精心卷曲的发型、装饰过剩的帽子,整个女性群体就像一个装饰品。与传统作为男性附属品不同,吉布森女郎性格倔强独立,活泼好动又自信,是华丽高贵“新女性”的代言人。

所谓吉布森女郎是1902~1908年间在美国年轻女性中十分流行的女性形象,由美国画家吉布森在其绘画作品中创作出来,其造型更为强调纤细的腰肢和丰满的胸臀,线条成夸张的S形。(3)装饰艺术服装设计作品(图1-22)图1-22 装饰艺术风格服装1922年英国考古学家卡特在埃及发现一个完全没有被惊扰过的古代帝王墓——图坦卡蒙墓,那些3300年前的古物震惊了欧洲的装饰设计师们,特别是图坦卡蒙的金面具,具有简单的几何图形,使用金属色系列和黑白色系列,却达到了高度装饰的效果,给予装饰设计师们以启示。“Art Deco”也有人将其按发音直译为“迪考艺术”。装饰艺术起源于1925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现代工业装饰艺术国际博览会,这次博览会的展品主要集中在豪华和奢侈的产品与艺术品设计上,从这次设计产品展中可以看出20世纪20年代因工业文化的大力发展而广泛兴起了机械美学风格的流行。装饰艺术正是与其美学风格相呼应,它以机械式的、几何的、纯粹装饰的线条来表现对称简洁的几何构图,并以明亮且强对比的彩绘来装饰。(4)小野禽风貌(图1-23、图1-24)图1-23 20世纪20年代的“Flapper Look”造型这一潮流源于美国电影《小太妹(the Flapper)》。随着电影的风靡,影片中女孩们那种男孩般的装束也随之被大众所效仿。它强调的是一种“男童式女装”。短发、平胸、直腰是这一造型的三要素,小野禽风貌更为青春、花哨、轻松,衣着形象略有轻浮之感。其基本款式是:宽松的无袖直身裙,胳膊外露,腰线降低至臀围线,吊带袜,高跟鞋。此外,她们的化妆也十分另类,涂黑眼圈,用“防吻口红”塑造出像被蜜蜂蜇过般的丰盈嘴唇。为了打造这种直线造型,一种全新的长达臀部的塑形内衣出现,与之前曲线形紧身衣不同,这种塑形内衣的作用是尽量使胸部平整,使女人呈现男孩般的外形。图1-24 20世纪20年代布瓦列特装饰艺术风格服装布瓦列特装饰风格体现在直身廓型的探索设计中,更为值得称赞的是这位欧洲设计师将东方风格进行了成功的移植。布瓦列特另外一个重大的创造是他在服装设计中借鉴了日本、中国、印度和阿拉伯世界具有东方韵味的服装特点和风格,如采用带腰带的长袖衣衫(caftans)、日本式样的和服(ki monos)、东方宽大的女子长裤(pantaloon)、阿拉伯风格的女子束腰外衣(tunic)、面纱、穆斯林式样的头巾(turban)。1.2.4 波普艺术与欧普艺术

波普艺术与欧普艺术在服装的应用上存在许多共同点,与其他艺术形式在服装上的呈现形式不同,它们同属于视觉艺术,即通过图案的精心设计构建服装的风格与款式,而不是通过对人体体型的结构性塑造。服装面料的图案设计常常是它们艺术风格的主要诠释方式,与此同时,这种精心的视觉效果常常为廓型带来意想不到的塑形效果。(1)波普艺术服装设计作品(图1-25、图1-26)图1-25 波普艺术风格作品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波普艺术家沃霍尔的作品就是波普艺术服装风格的标示性体现。沃霍尔的作品一方面着重于创造商品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将注意力投向广告、连环画、电影宣传以及美国当代明星,他所创作的《玛丽莲·梦露》、《坎贝尔的罐头》、《可口可乐的瓶子》等都是波普风格周而复始重复的经典主题。这正如沃霍尔所提倡的关于波普风格的理念——重复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再现,这里存在着一定的精神价值和思想内容。图1-26 波普艺术风格服装设计作品波普艺术风格的服装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对待流行与信息时代的文化,它大胆尝试新的主题、材料和形式,打破了传统审美的格局。波普艺术的形式在大批量规格化成衣中也同样适用,它常常在简单的服装廓型上传递风格理念,因而降低了服装工业生产的成本消耗,拉近了波普艺术与公众的距离,成为触手可及的服装艺术形式。

波普艺术(Pop art)又称为“新写实主义”或“新达达主义”,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60年代成为风行于美国和英国的主要艺术流派之一。所谓Pop的解释更多人认为它是popular(流行的、时髦的)一词的缩写。从中可见,波普艺术同时具有流行和前卫的双重性。波普艺术颠覆传统艺术所崇尚的——伟大的艺术必须是高深的艺术。波普艺术认为艺术等同于生活。

波普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法则,它的表现手法是将社会上流行的形象,诸如从音乐、电影、绘画、街头艺术等各种风尚文化和社会热点中寻找灵感,提取设计要点应用到美术结构中去,将提取的图案进行变形和各类创意的表达,并以戏剧化的偶然事件作为表现内容。波普艺术风格的服装设计作品常常采用拼贴或者批量复制等看起来比较容易的手法,来增加产品的多样性和趣味性。(2)欧普艺术服装设计作品(图1-27、图1-28)图1-27 欧普艺术服装设计作品——单色几何形黑白棋格纹单色几何形黑白棋格纹是欧普图案中的经典。欧普图案最初以黑白单调形式出现,在纯粹色彩或几何形态中,以强烈的刺激来冲击人们的视觉,令视觉产生错视效果或空间变形,使其作品有波动和变化之感。它通过大小、位置和形态的变化,在二维空间中寻求一种渐强或渐弱的空间调度、倾斜的部位、偏离原始水平轴线的位置以及变化中深度的强弱,体现出内在的一种张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