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精英的思考习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30 10:08:42

点击下载

作者:(日)高杉尚孝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麦肯锡精英的思考习惯

麦肯锡精英的思考习惯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麦肯锡精英的思考习惯作者:(日)高杉尚孝排版:昷一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6-01ISBN:9787508660448本书由中信联合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为何现在提倡增强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是发挥实力的必要条件

职场人士现在最需要的业务技能就是“心理韧性”(Mental Toughness,MT)”,也就是在“压力条件”下提升抗击打能力、顺利完成业务所需的管理思维和情绪的技能。

伴随着经济持续不景气,许多企业都受到来自国内外竞争压力的冲击。在企业工作的人们不分年龄、性别,都身不由己地笼罩在裁员的不安与“成果主义”等工作压力下。从前一直被看作日本企业特色的“论资排辈”、“终身雇用制”等制度正在逐渐成为过去。公司期待员工在巨大压力下,能够在短时间内拿出立竿见影的成果。

但是,一个人就算拥有工作中所需的重要知识与技能,一旦被不断加大的心理压力击垮,就非但无法发挥出全部实力,还无法拿出成果。因此可以说,提高面对压力时的“韧性”,是发挥实力的必要条件。学习新技能同样需要心理韧性

随着经营和劳动环境的变化,职场人士同样需要学习和掌握新的胜任力(competency,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与行动特质)。

例如:

◆身经百战的营业人员被要求学习会计与财务知识。

◆一直从事研究领域工作的员工忽然有一天被指派去做市场营销工作。

◆迄今为止一直习惯于命令型管理的上司被要求向指导提问型/倾听型管理转变。

◆长期以来凭直觉思维开展业务的员工,忽然被要求在工作中运用逻辑思维。

上述每个情况的变化,都可能成为压力。如果此时大动肝火或情绪低落,那么新技能的学习就无从谈起。笔者认为,为了发挥自己的实力,同时为了掌握发挥实力所需的技能,首先就要增强用来战胜压力的精神免疫力——“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是可以学习和掌握的技能

或许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疑问:“顽强的抗打击能力、坚韧不拔等个人心理素质,真的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提高吗?”“吉田意志坚强,相比之下铃木就受不了打击”——在职场,这样的对话司空见惯。毋庸讳言,虽然存在这种个体差异,但笔者认为只要接受基于正确理论的指导,通过实践培养应用能力,那么心理的韧性也必定能得到提高。

回想一下,如今已是能力开发培训代表性项目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演示能力”等,从前曾一直被认为是“天生的禀性、个人悟性的问题”。可如今这些能力已经为人们所接受,被看作是只要知道其理论,任何人都能学习掌握并可以获得提高的技能。

同样,本书所介绍的“高杉派心理韧性理论”基本上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技术”。因此可以认为,这是一项通过系统化和有说服力的理论进行学习与持续性反复,就能够获得充分提高的技能。

本书是一本关于压力管理技术的指南书,并非单纯解说压力与精神紧张管理的书籍,当然也不是那种告诉人们要积极面对任何事情的“积极思维”或诉诸人的情绪的书籍。就概念而言,本书归根结底是一本“涵盖了有利于提高效率的理论和具体知识与经验的教科书”,笔者追求的是基于学术研究和个人经验的“用得上的理论”。

本书在学术上广泛参考了目前在心理咨询一线最受瞩目的“认知行为心理学”与“理性情绪行为心理学”,以及“普通语义学”和“东方哲学”等。此外,包括美国留学经历在内,笔者在日本和美国从事经营咨询与投行业务、企业危机管理顾问、经营个人事务所等时积累的高压工作经验也构成了本书的基础。

同时,笔者与迄今为止参加过高杉事务所“心理韧性强化培训”的众多学员互动的内容也在本书中有很大程度的体现。另外,虽然在此不具体涉及,但本书另一个很重要的素材就是笔者现在正在从事的4个孩子的养育工作。作为实践心理韧性的场所,每天我都从中备受启发。

本书由总论、理论篇与实践篇构成。

理论篇,将通俗易懂地讲解心理压力产生的过程和克服压力所需的知识与经验。

实践篇,将采取虚构的对话形式呈现真实职场可能出现的具体案例,以加深大家对理论篇的理解。笔者在对话中将以导师角色出现,负责为在压力面前气馁、大动肝火或情绪低落者提供指导。

笔者下了一番功夫,将本书分为理论篇与实践篇,以使本书内容既合乎逻辑,又富于实践性。不擅长理论的读者也可以从总论和实践篇开始看。看完以后再反过来看理论篇,相信理解会更为深刻。

此外,笔者曾于2001年10月—2002年3月,在NHK(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主讲英语节目《电视英语商务世界》,本书即以该节目的主题为基础。相信本书不仅对活跃在真实职场一线的人们有所帮助,也会对那些希望通过增强心理韧性,把每天过得更充实的朋友们有所裨益。高杉尚孝2004年2月总论心理韧性的本质“无论商务还是体育,一贯的高水平的行为是训练,特别是思维训练的结果。”——詹姆斯·罗尔(James Loehr),顶级运动员、心理培训师

·一旦有巨大压力袭来,任何人都会感到不安和愤怒,或是情绪低落,或是受到罪恶感等情绪的困扰。在这种情绪的作用下,人有时会在压力面前气馁,有时会放弃,有时甚至会被逼到无法振作起来的地步。

·原因究竟出在哪里?“面对困境的时候,这不是很自然的反应吗?”——大多数人可能都会这样认为。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在此,我将解释压力的本质与由此产生的情绪与行动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解释如何缓解与规避压力。何谓“向压力屈服”?

泷口今年38岁,在一家大型综合电器制造企业的信息机器事业部任课长职务,负责软件开发。他从前的工作业绩与平时对工作的热情受到肯定,半年前被擢升为事业部备受期待的新型主打产品开发项目负责人。据说事业部部长也鼓励他:“你肯定能干出一番成绩。好好干,别辜负大家的期待!”

项目组为混合小组,成员由选自营业、设计、技术等部门的7人构成。意见上的对立、技术上的难度、时间上的限制,可谓困难重重。不过泷口十分努力,一直提醒自己“无论如何必须完成上司交办的任务,不允许失败”。

可是,随着时间推移,他开始感到不安,“限期之内能拿出成果吗?”“能满足大家的期待吗?”泷口压抑着想要逃避的冲动,工作时间开始比原来还要长。另外,泷口还开始对固执己见的团队成员感到愤怒,平时为人温和的他,也动不动以强硬语气发火。

这样的日子一天天过去,泷口开始感觉身体不舒服,头晕、头痛、浑身乏力,后来逐渐晚上连觉也睡不着了。

在一个必须向公司高层进行中期汇报的早上,泷口完全失去了起床的力气,别说上班了,就连从被窝里爬出来都做不到。泷口最终输[1]给了压力。

所谓向压力屈服,具体指的是哪种情况呢?如果泷口的事例就是表现之一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向压力屈服”指的就是在“压力条件下”,由“‘坏的’负面情绪,导致了坏的行动”。

例如:

◆感到巨大“不安”,结果选择“逃避”。

◆由于感到强烈的“愤怒”,而向对方发起“攻击”。

◆由于情绪“极度低落”,导致将自己“封闭”在自己家中。

◆在强烈的“罪恶感”的作用下,“否定”自我。

上述情形无一不是“坏的负面情绪导致坏的行动”,每个都是屈服于压力的例子。逃避、攻击、自我封闭、自我否定等,每种行为都不仅不利于情况的改善,而且可以

称之为提高情况恶化概率的“坏的行动”。一旦选择了这种“坏的行动”,就算原本很有实力,也会因为无法充分发挥而必然产生不好的结果。图1 所谓“屈服于心理压力”何谓“战胜心理压力”

那么,与之相对,何谓战胜压力呢?那就是在“压力条件下”,“通过‘好的’负面情绪,选择好的行动”。

例如:

◆因为“担心”,所以精心“准备”。

◆因为“不快”,所以与对方进行“协商”。

◆因为“悲伤”,所以与大家“分享”。

◆因为感到“自责(良心上的苛责)”,所以“反省”自身行为。图2 所谓“战胜心理压力”

以上这些情况就是“在‘好的’负面情绪作用下,最后得以选择好的行动”的例子。每种情况都战胜了压力。提前准备、协商、分享、反省等,都是堪称可以很好地改善状况的好行动。如果能够采取此种好行动,那么就可以提高带来好结果的概率。也就是说,能够将自己拥有的实力充分发挥出来。

所以,担心、不快、悲伤、自责等有利于让人采取改善状况的行动,我们可以称之为“好的负面情绪”。那么所谓的“‘好的’负面情绪”“‘坏的’负面情绪”指的又是什么呢?“好的负面情绪”与“坏的负面情绪”

在此,让我们对“好的负面情绪”与“坏的负面情绪”的概念做一个归纳。

首先,正如众所周知的那样,人的情绪有“正面情绪”与“负面情绪”。例如“爱”是正面情绪,而“憎恶”则是负面情绪,“喜悦”是正面情绪,“情绪低落”则是负面情绪。

一般很少为人所知的是,负面情绪也有“良性”与“恶性”之分。一方面,“坏的负面情绪”的代表我们可以列举出不安、愤怒、情绪低落、罪恶感等。另一方面,“好的负面情绪”的代表可以列举出担心、不快、悲伤、自责等。

比如,我们可以回想一下电影的台词和流行歌曲的歌词。以“悲伤”为主题的电影和歌曲往往能够引起观众和听众的共鸣。反之,以“情绪低落”为主题则往往难以引起共鸣。当然,不排除例外情况。

关键在于,虽然二者同为不愉快的负面情绪,但“坏的负面情绪”容易让人采取使情况更加恶化的自我毁灭式的负面行动,相比之下,“好的负面情绪”则容易让人选择使情况得到改善的正面行动。

◆“不安”与“担心”

◆“愤怒”与“不快”

◆“情绪低落”与“悲伤”

◆“罪恶感”与“自责”

这些情绪每一对都很近似但又并不相同。请大家也回想一下自己迄今为止的经历。事先搞清楚其中的不同,对于缓解和回避压力十分重要。状况与情绪的诱发

我们经常听到诸如“思维能力最重要”、“行动力最重要”之类的观点,却很少听到“情绪力重要”的说法。为什么呢?我认为,这或许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确信“思维与行动可以驾驭,但情绪无法控制”。人们容易认为,情绪是在某种状况的直接诱发下产生的。

例如:

◆“我被上司当着其他同事的面训斥了一顿,所以我感到特别愤怒。”

◆“自己在会议上的发言前后矛盾,遭到嘲笑,我感到情绪低落。”

◆“承诺的目标没能实现,我有罪恶感。”

在我们试着在头脑中回想上述状况时,看上去情绪似乎是在压力条件下直接并且自动产生的。一旦有这种想法,只要我们无法控制状况本身,情绪的诱发就会变得无法控制。图3 情绪、行动的诱发

如果情绪是在压力条件下直接并且自动诱发的,那么在相同状况下,任何人的情绪都应该是一样的。这是因为,人只是在某一特定状况下,同样被动地做出反应而已。

不过我们非常清楚,从经验上来说这是错误的。因为我们知道,即便是在同样的条件下,产生的情绪有时也因人而异。也就是说,面对某一状况做出的反应有个体差异。

例如,在重要的贸易谈判出现挫折的情况下,有的人或许会情绪非常低落,而有的人则可能只是感到些许悲伤而已。另外,在发现工作失误时,有的人可能会对自己抱有愤怒甚至厌恶感,有的人则可能为了避免下次出现失误而振奋精神、努力工作,有的人可能还会乐观地认为失误没那么严重。

即使是同一个人,在相同条件下是否一定会有同一种情绪也并不确定。

从这些我们凭经验认知的事实能清楚得知,情绪未必是由某种状况直接诱发的。

同一种状况诱发的情绪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有“思维”介入其中。下面我将依据高杉派心理韧性的理论基础——“理性情绪行为心理学”对情绪的诱发有“思维方式”介入这一点进行说明。这被称作“ABC理论”,是有关心理过程的理论。ABC理论:情绪的诱发装置

广濑(37岁,男性)在一家IT(信息技术)领域知名的咨询公司的金融咨询部工作,担任大型银行信息类系统项目负责人。广濑连续几天时间拼命向客户说明修改系统战略的必要性。尽管他很努力,但还是没有获得客户的理解。广濑曾一直想无论如何都要取得客户对战略转换的理解,面对此种情况,他对项目前景深感不安。

就此案例而言:

◆“尽管正在努力,但仍未取得客户理解”,此种情况就是A(Activating Event,成为起因的事件)。

◆“我无论如何都要取得客户对于战略转换的理解”,广濑的这一想法就是B(Belief,思维方式)。

◆“深感不安”的部分被定位为C(Consequence,作为结果的情绪与行动)。

ABC理论认为,C并非由A直接诱发,而是以B为诱因引发的。因此,用广濑的例子来说,作为结果的C“深感不安”并非由A“尽管正在努力,但仍未取得客户理解”这一状况直接诱发,而是由广濑自身的思维方式B“我无论如何都要取得客户对于战略转换的理解”诱发的“坏的负面情绪”。

按时间序列整理的话,整个流程就是,首先发生了A“尽管正在努力,但仍未取得客户理解”的情况,但广濑有强烈的B“我无论如何都要取得客户对于战略转换的理解”这一思维方式,就造成了结果C“深感不安”。

让我们换个例子来考虑。广濑的团队成员中有一位叫竹田(26岁,男性)。由于竹田重复犯同样的错误,广濑大声批评了他。若用ABC理论对这一案例进行解释,前因后果是怎样的呢?图4 思维方式、情绪、行动的连锁

事情的起因A十分清楚,就是“竹田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作为其结果的行动C也一目了然,那就是“大声批评了他”。我们能够推测出,此处诱发的情绪应该是“愤怒”。因为大声批评是用言语进行的一种攻击,而诱发攻击这一负面行动的情绪通常是“愤怒”。

那么一般认为介于A和C之间的“思维方式”B是什么内容呢?诱发C的B尽管当事人并未清楚地意识到,但我们可以推测是认为“不能重复犯同样错误”的想法。

我们将事情的经过整理一下,首先发生了A情况,即“竹田重复犯同样的错误”,广濑抱有强烈的B想法,即“不能重复犯同样的错误”,结果就出现了C“伴随着愤怒大声批评了竹田”。

诱发情绪与行动的“思维方式”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在意识中出现。所以才会看上去好像是从某一情况直接产生了情绪与行动一样。不过我认为,相信大家通过上述事例就能明白,情绪与行动的发生有“思维方式”介入其中。ABC理论正是对我们凭经验理解的“情绪与行动的诱发有思维方式介入”进行解释的理论。错误的行动C伴随错误的思维方式B

本书开头部分将屈服于压力的情形解释成“坏的负面情绪导致错误的行动”。此外,我们将“错误的行动”定义为导致诸如攻击、逃避、自我封闭等使情况恶化的负面行动。还解释说,愤怒、不安、情绪低落等负面情绪容易引起“错误的行动”,因此是“坏的负面情绪”。

如果按ABC理论再做一遍梳理,所谓的“坏的负面情绪导致错误的行动”相当于C。所以此处与情况A一道,应该有诱发C的B介入其中。如果C是不太好的内容,那么通常认为B的内容也是不合适的。不合适的B是前面我们一直讲的“错误的思维方式”。

前面我们提到了由于屈服于心理压力,连公司都去不了的泷口的例子,现在让我们确认一下他的“错误的思维方式”。从结论来看,可以说,造成错误的行动C的泷口的错误的思维方式B是:

◆“我必须完成上司交办的任务。”

◆“我绝对不能失败。”

◆“限期之内我必须拿出成果。”

◆“我必须回应周围的期待。”

……

乍一看,这些想法个个听起来都很振奋人心和十分崇高。事实上,“完成上司交办的任务”、“不失败”、“限期之内拿出成果”、“回应周围期待”,每个都是重要的目标、价值和志向。然而,泷口将这些加上“必须”从而当成对自己的“绝对要求”,的确就有大问题了。关于这种“绝对要求”,暂且留到后面深入剖析。在此,大家只要认识到“坏的负面情绪与行动”的发生一定有“错误的思维方式”介入这一点就够了。

这些“错误的思维方式”毫无疑问是泷口自己做出的思考。当然,将受上司委派管理众望所归并有难度的项目这一状况作为诱因是确定的。但可以说,是泷口自身的思维方式给自己制造了无法承受的压力。因为压力并不作为客观实际状态“存在”,毫不夸张地说,归根结底还是由当事人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来的。这种认识对于强化心理韧性非常重要。试想一下,与被车碰到或是被坍塌的货物压住等物理上的原因不同,心理压力这种东西本身并没有实际状态。心理上的压力终究是由当事人的思维方式制造出来的。图5 错误的思维方式、情绪、行动的连锁正确的行动C伴随正确的思维方式B

反过来,前面说过,所谓战胜心理压力,指的是面对有压力的情况时“通过好的负面情绪,采取正确的行动”。并且将“正确的行动”定义为诸如提前准备、协商等有利于情况改善的正面行动。并且,前面已经讲过,由于担心、不快、悲伤等负面情绪容易导向正确的行动,因此可以说,虽然终归是负面情绪,却是“好的负面情绪”,即“良性负面情绪”。

那么,在前面讲到的最后甚至拒绝上班的泷口的案例中,为了诱发正确的行动,他应该有何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呢?

该案例中正确的思维方式就是:

◆“我最好能够完成交办的任务。”

◆“我最好不要失败。”

◆“我最好可以在限期内拿出成果。”

◆“我最好能够回应周围的期待。”

这些观念由于不把目标、价值、志向作为“绝对要求”,而是将其定位为“相对愿望”,因此堪称“正确的思维方式”。只要拥有了这种作为相对愿望的正确的思维方式B,那么在面对压力时,就算高兴不起来,规避掉“坏的负面情绪”和“消极行动”的概率也有望大幅上升。并且一般认为,这样能够让人选择担心、不快、悲伤等“好的负面情绪”。这样他就可以不被压力压垮,顽强地完成任务了。因为正确的行动C伴随着正确的思维方式B。关于“正确的思维方式”,我也将在后面深入展开剖析。图6 正确的思维方式、情绪、行动的连锁强化心理韧性的本质

结合前述分析,在此让我们确认一下高杉派心理韧性的本质。那就是“在面对压力时,通过将原有的错误的思维方式修正为正确的思维方式,将坏的负面情绪与消极行动转换为好的负面情绪与积极行动的思维方式的技术”。这种技术无非是以“最好能……”这种相对愿望为基础,通过符合逻辑的、现实且灵活的思考,选择“好的负面情绪”之后获得的思维技能。当然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反复练习,不过在较短时间内是可以学会的,并且日常就能加以实践和应用。

不用每天独自冥想几小时,也不用待在山里经受瀑布击打,更不用坐禅开悟。用来强化心理韧性的4个步骤

在此介绍一下高杉派强化心理韧性的4个基本步骤。

1.准确定位造成心理压力的原有的错误的思维方式。2.驳斥(悖论/否定)错误的思维方式。

3.发现正确的思维方式。

4.以正确的思维方式为基础,选择好的负面情绪与正面行动。

只要精通这一流程,就可提高面对心理压力的精神免疫力。也就是说,即使面对压力,也能顽强而持续地发挥自身实力。下面我们将仔细考察这4个步骤。图7 强化心理韧性的4个步骤

[1] 本书虽然参考了实际案例,但出场者均为虚构人物。在此特别声明:如有同名人物和部门真实存在纯属巧合,与本书出场人物和部门完全无关。专栏 心身耗竭综合征的预防即使达成目标也需注意

努力奋斗但目标还是未能达成的时候,产生巨大挫折感是常有的事。但也有另外一种情形是,即便某个目标顺利达成了,随后也会有疲惫与虚脱之感,失去挑战新目标的力气。一般将此称作“心身耗竭综合征”。

心身耗竭综合征专业上来说是“疲惫性抑郁症”,是抑郁症、抑郁状态的一种。当然也要看程度,一般认为这是一种需要找专业医师治疗的状态。可以说,在考试成功、找到工作、盖了新房子、还完房贷、如愿以偿获得晋升、退休等人生重要节点上尤其需要注意。“心身耗竭综合征”与错误的思维方式有关

好不容易如愿以偿实现目标,为什么会心身耗竭呢?本来应该得到巨大成就感与满足感才对啊。笔者认为,原因可能在于,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错误的观念。例如,如果有过诸如“无论如何必须通过就职考试”、“40岁之前无论如何必须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必须坚持工作到退休”等“必须……”的思维方式,那么实现目标的过程就将伴随巨大的精神负担。

一旦有绝对要求,“必须如何如何”,那么做不到或情况并非如此的现实,就会成为不该发生、令人难以忍受的悲剧。一旦失败,就容易认为自己是无能和无用之辈。所以伴随着“必须……”观念的目标实现过程,通常只会是失败的恐惧如影随形,使人精神高度紧张。有时连周围的鼓励和加油都会被认为是一种压力。一旦目标无法实现,当然会遭遇巨大挫折,就算目标实现了,那时剩下的也只会是筋疲力尽、心身耗竭的自己,根本没心思去享受成就感与满足感,更不会有力气去向新目标挑战。为了不使自己心身耗竭也要选择正确的思维方式

心身耗竭产生的理由,就在于觉得目标是“绝对必须实现的”对象,说到底在于认为“一旦实现不了就将面对无法忍受的悲惨局面”。

要预防心身耗竭征,就要想“最好可以实现目标,但是绝对必须实现的理由并不存在”。这样一来,就算不走运,努力了但目标没能实现,尽管情况并不理想,但还到不了不该发生的难以忍受的悲剧的地步,所以终归是可以承受的。还有,虽然高兴不起来,但也无须觉得遇到了“最糟糕的情况”。另外,如果顺利实现了目标,那么将有非常理想的局面出现,所以从中体会到满足感与成就感的可能性也将相应提高。正确的思维方式的另一个好处

若将实现目标从“必须……”的绝对要求转换为“最好能……”的相对愿望,还会出现什么不同呢?首先,由于悲壮感减轻,所以能够把事物看得更加清楚与现实。此外,灵活处理也将成为可能。因此,得出好结果的概率也将相应上升。还有,享受实现目标的过程的概率也会上升。这是因为,该过程将被看作是创造理想状况的过程,会更有干劲,周围的声援也会变成巨大的鼓励。当然了,均衡的饮食、充足的睡眠等,注意健康管理也十分重要。希望大家都能通过正确的思维方式与健康管理,对心身耗竭征防患于未然。理论篇用于强化心理韧性的4个基本步骤步骤1 定位错误的思维方式定位错误的思维方式

在总论部分,笔者对通过选择正确的思维方式与好的负面情绪强化心理韧性的方法进行了概括讲解。我们确认了两点,一是情绪与行动需通过思维方式诱发,二是强化心理韧性的本质在于通过选择正确的思维方式引导出好的负面情绪与正面行动。

步骤1首先对围绕压力产生的根本原因——将要求绝对化的“必须”型思维方式进行解说。在此基础上思考由此派生出来的另外3种错误的思维方式。将要求绝对化的“必须”型思维方式

为了有正确的思维方式,首先我们有必要知道什么是错误的思维方式。在造成心理压力的错误的思维方式当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将要求绝对化的“必须”型思维方式。具体例子如下:

◆“我必须时刻做到完美。”

◆“我绝不能在竞争中失败。”

◆“我绝不可以犯错误。”

◆“我绝不能被否定。”

◆“别人要按我想的去做。”

◆“情况必须经常对我有利。”

上述这些“必须”、“不能”、“不应该”等,对要求进行绝对化就是“必须”型思维方式。确实,这些想法看上去很振奋人心。可实际上这些都是让我们产生巨大心理纠葛的“进行不切实际要求”的错误的思维方式的典型代表。图8 错误的思维方式的原点图9 绝对要求思维方式“必须”型思维方式的悖论“必须”、“要”都是绝对化的要求。因为是绝对要求,所以如果进展不顺利或无法实现,就等于“不该发生的事情”事实上“发生了”,“不能做的事情”最终还是“做了”。“不该发生”、“不能做”的事情最后还是“发生了”、“做了”——这一巨大矛盾将成为一种难以妥善解决的巨大悖论,重重地压在我们心头。

请一定仔细回味一下“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不能做的事情做了”这一矛盾。出现“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或者“不该做的事情做了”的情况,当事人当然会觉得这是难以承受的糟糕透顶的悲剧。这是造成巨大心理纠葛的起因。如果将“必须”型思维方式比作汽车,它就是一种无异于同时用力踩下油门和刹车的自我毁灭式思维方式。

在某重型机械制造企业国际事业部工作的铃木(34岁,女性),陷入了“无论如何都要通过晋升考试”、“绝对不能落榜”的“必须”型思维方式。在对自己进行绝对要求的情况下,铃木尽管努力了,但很不走运,最后还是没通过晋升考试。结果发生了什么情况呢?“绝对应该发生的事情没有发生”的同时,“绝对不该发生的事情”却“发生了”。当然,此种情况对于铃木而言,就成了“难以承受的悲剧”,为此,她的意志变得非常消沉。

此外,对铃木而言,由于她对自己提出了绝对要求,所以不难想象,她在出结果之前,一直承受着巨大的不安。

因此,只要像铃木那样抱有“想尽一切办法绝对要通过晋升考试”、“绝对不能失败”的“必须”型思维方式,结果出来之前就承受巨大不安的可能性势必增加。追溯观念的先后顺序就会发现,人的情绪性纠葛产生的根源就在于有此种“必须”型思维方式。图10 “必须”型思维方式的悖论还会造成心身耗竭的“必须”型思维方式“必须”型思维方式更麻烦的问题在于,就算目标和志向实现了,如同我在前面专栏中写的那样,人感到身心俱疲的危险性也会变高。这是因为,只要提出“必须”型绝对要求,就要一边感到失败悲剧可能发生这一难以忍受的不安,一边努力。如前文所说,由于是抱着饱尝艰辛的心情去努力,所以会伴随巨大的精神痛苦,因而造成当事人无法享受实现目标的过程。

还有,假设运气不错,实现了“必须做到的事情”,只要受到“必须”型思维方式束缚,也很难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因为“必须”、“应该”之类的绝对要求,换句话说反映的就是“做到是应该的”、“理应如此”的心理。所以即使进展顺利,由于只是发生了理所应当的事情,所以自然难以感受到成就感与满足感。图11 “必须”型思维方式的弊端

不光实现目标的过程本身变成一种痛苦,就算实现了目标,到头来剩下的“只有筋疲力尽的自己”。这就是被称为“心身耗竭综合征”的状态。如此一来,就会失去再次挑战新目标的意愿,弄不好会有“啊?又来啦”,“我受够了”的想法,最终选择拒绝。

下面是在一家外资类经营咨询公司发生的案例。佐藤(32岁,男性)曾是一位非常优秀且工作认真的咨询师。在日本知名大学毕业后,进入综合商社工作,后来前往美国东部著名商务学校留学。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后,他认为“绝对要满足周围人的期待”,“无论如何都要把工作做到完美”,为此不分昼夜地拼命工作。可是,在他完成第三个项目的时候,就感觉已到极限,最终选择了辞职。

在身体累垮之前选择放弃,他想必经过了痛苦挣扎。不过事实上他已经心身耗竭了。不符合时代潮流的低效的“必须”型思维方式

进一步讲,佐藤通过鞭策鼓励自己,勉强完成了项目。但我们可以说,“必须”型思维方式事实上属于降低“胜算”的低效的错误思维方式。

如前所述,因为通常要怀着“失败了怎么办”、“进展不顺利怎么办”、“那样可就糟糕透了”等巨大的不安去努力奋斗。这样一来,就很难把力量集中用于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失败了怎么办”的不安会消耗掉很多能量。当然,由于思维也变得僵化,所以很难迸发出创意。焦虑情绪先行,效率低下,由此最终导致难以拿出成果。综上所述,“必须”型思维方式同时还是一种降低胜算的效率低下的错误思维方式。

在经济形势大好的时代,即使有“必须”型思维方式,结果也基本上可以一帆风顺。可是在当下这种前景不确定的时代,也就是难出成果的时代,主动降低胜算的思维方式无疑是一种浪费。低效的生产工序和业务流通只要存在,就会立即成为改进的对象。同样,低效的思维方式也亟须得到改善。否定价值与志向本身的“无所谓”思维方式

与“必须”型思维方式并行,在此介绍一下“无所谓”思维方式。具体来说就是:

◆“努力是毫无意义的事情。”

◆“计划了也白搭。”

◆“结果好也罢坏也罢,不值一提。”

◆“犯个错误就是小事一桩。”

◆“这个社会就那么回事儿。”

……

这些就是将错就错地把事情说成“无所谓”的错误的思维方式。一般认为,这种虚无主义思维方式,毫无疑问根源于一种“必须”型思维方式。

可以说,“无所谓”思维方式是一种由于无法忍受“必须”型思维方式造成的巨大矛盾,而连其目标、价值与志向都加以否定的将错就错的错误的思维方式。可以说这是完美主义者容易落入的陷阱。

在制药公司负责营销的竹田(27岁,男性)一直有一种“我在工作上绝不可以犯错”的“必须”型思维方式。在他提出这种绝对要求的瞬间,就已主动陷入了自己有可能做出“不该做”的事情这一巨大矛盾之中。竹田凭直觉觉察到,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完全消除犯错误的可能性。他在内心深处感觉到,自己希望能从“怎么努力都摆脱不了‘不该发生’的事‘可能发生’”这一巨大束缚中逃脱出来。竹田由于无法忍受这一重负,只好采取最后手段,即所谓的“错误嘛,犯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根本不值一提”。他否定了认为犯错误不好这一当初的理念与价值观本身。这就是“无所谓”思维方式产生的原理。

所以,虽然看上去是在逞强,但“无所谓”思维方式其实是为了从“必须如何”的束缚中保护自己,具有自我防御性质,本质上与“必须”型思维方式表里一体,二者都是错误的思维方式。

一旦将错就错地认为“无所谓”、“不值一提”,十有八九会造成积极性下降,因此懒得付出重要的努力。所以,难以拿出成果也是一定的。总之,可以说“无所谓”型思维方式与“必须”型思维方式都是降低胜算的、低效的自我毁灭式的思维方式。在社会上蔓延的“无所谓”思维方式

我强烈认为,“无所谓”思维方式当下正在日本全国蔓延。因为很多职场人士在各种压力下,由于对自己提出“必须拿出成果”的绝对要求,而陷入了“必须”型思维方式的矛盾。这样就产生了一种趋势,那就是很多人不久就因为承受不了这种重压,开始认为“成果反正都凭运气”,而最终放弃努力。

此外,在年轻人中间,我觉得有一种“找不找固定工作无所谓”的“无所谓”思维方式正在扩散。这可能是由于对自己提出“必须找到固定工作”这样的绝对要求,而现实中却越来越难以实现,于是因为无法面对这一矛盾而否定了为找固定工作所做的努力。“无所谓”思维方式在青春期也十分常见。例如,有的人认为受到一直信任的老师的欺骗,因而认定“信任他人没有意义”,就是这样的例子。由于“我不应该受到欺骗”这一“必须”型思维方式十分强烈,所以感觉背叛是“不该发生的悲剧”。因为难以忍受,为避免此种悲剧再次上演,所以连信任他人很重要这一点都一并否定了。我认为,为了防止落入“无所谓”思维方式的陷阱,同时也是为了生存下去,很有必要从其根源——“必须”型思维方式中挣脱出来。由绝对要求产生的3种派生的错误的思维方式“必须”型思维方式造成的悖论会引起巨大的心理纠葛。“不该发生的事情”现实当中“有可能发生”这一巨大悖论会诱发“糟糕透了”、“无法忍受”、“无法饶恕”这三种错误的思维方式。下面按顺序进行说明。1.认定事物“糟糕透了”的“绝望悲观”思维方式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对一切事物持悲观态度的“绝望悲观”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认为情况“糟糕透了”、“已经没救了”,“世界末日到了”,是一种单方面对一切事物持悲观、糟糕透顶态度的错误的思维方式。

在一家综合商社负责化学设备营销的高桥(39岁,男性)曾经抱有“必须”型思维方式,认为“我无论如何也要拿下订单”。可是,尽管努力了,但是很不走运,被竞争对手公司把订单抢走了。也就是现实地“发生了不该发生”的情况。这种心理负担对他来说太大了。为此高桥开始绝望地认为“糟糕透了”、“已经没救了”,于是陷入了巨大的情绪低落。

更糟糕的是,陷入强烈的“绝望悲观”思维方式经常会发生绝望悲观的恶性循环。因为坚持认为“肯定再也无法指望获得订单了”,认为自己注定失败,所以放弃了为取得成功应该做的努力。图12 由必须型思维方式派生出的错误的思维方式图13 绝望悲观思维方式2.断言自己“受不了了”的“耐性缺乏”思维方式

从“必须”型思维方式派生出的第二种错误的思维方式是“耐性缺乏”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单方面认定自己“无法忍受,受不了了”的情况。事实上,当事人嘴上说受不了,可还是在忍耐着,所以这也只是其本人“确信”而已。如果真的已经无法忍受,应该早就被压力击垮了。

那么,为什么会认为“无法忍受,受不了了”呢?这是因为已经把情况看成“难以承受的悲剧”。为什么情况会变成难以承受的悲剧呢?这是因为发生了“绝对不该发生”的事情。并非客观上发生了“无法承受的情况”,而是持有的“必须”型思维方式做出的绝对要求所致。图14 “耐性缺乏”思维方式

面对获取订单失败,高桥绝望地认为情况“糟糕透了”、“已经没救了”。一旦断定情况是最糟糕的,认为“已经无法忍受”的错误的思维方式就开始运作。错误的思维方式就是这样互相放大的。3.“我无法原谅有过错之人”、“是自己不行”的“指责/自卑”思维方式

从“必须”型思维方式诱发的第三种错误的思维方式就是“指责/自卑”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对引起不该发生状况的人和情况加以谴责的错误的思维方式,持有此种思维方式的人无法原谅自己的过错或者完全归咎于他人或单位等。

在持有“必须”型思维方式的情况下,如果很倒霉,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情,当事人就会认为情况糟糕透顶和无法忍受。这样一来,产生“究竟是谁造成了这么出乎意料的局面”、“是谁导致了如此难以忍受的结果”之类想找出责任人的念头或许也是很自然的结果。这就是“指责/自卑”思维方式。图15 错误的思维方式恶性循环的例子

高桥在重大项目订单上失败后,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朝着寻找造成抢单失败这一“糟糕透顶,难以忍受”结果的“罪人”的方向使劲儿。可能会单方面将其解释成“都怪对方提出了过分的条件”,“都怪高层根本不在订货价格上让步”,“作为营销人员自己真没本事”等。

这样一来,将很难准确把握情况,所以自然难以拿出改进之策。在将某个人单方面地看成坏事之人加以谴责的同时,也容易陷入“再也没法获取订单”的“绝望悲观”的思维方式,所以等于自己提高了“再也接不到订单”这一预言变成现实的概率。图16 “指责/自卑”思维方式坏的负面情绪的诱发

前述“必须”型思维方式以及由此派生出的3种错误的思维方式会产生巨大的心理纠葛。具体来说,都是容易引起愤怒、情绪低落、不安、罪恶感等“坏的”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错误的思维方式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容易诱发坏的负面情绪。

要求自己绝对“不能被……”“不能够……”一旦自己遭到否定,或是感到被人挡住去路的时候,就容易感受到“愤怒”这种坏的负面情绪。如果觉得失去了重要的东西,就容易从这种丧失感中感到“情绪低落”。另外,如果将其解释成自己受到了威胁,就容易导致“不安”情绪产生。并且,如果感到自己破坏了道德,就容易感到“罪恶感”。

星野(29岁,男性)在一家大型素材制造企业的技术开发中心负责专利管理。在经济不景气导致企业裁员造成员工数量减少的情况下,业务非但没有减少,反而不断增加。星野从上司那里感受到巨大压力。星野对自己提出绝对要求:“任何人都绝不可以阻挡我顺利完成业务。”结果是,上司让他去负责规定时间内无论如何完成不了的大量工作,他就把上司看成了阻碍自己前进的敌人。于是,对星野而言,上司就成了让他愤怒的对象。

另外,如果假设星野抱有“迄今为止,我一直都是顺应上司的期待,今后也必须保持这一状态”的“必须”型思维方式的话,结果会怎样呢?由于工作量增加得太多,所以一旦变得无法让上司满意,自己就不再是“一直让上司满意的出色的那个自己”。星野说不定会由于这种巨大的丧失感陷入严重的情绪低落。

还有,星野如果有“必须”型思维方式,在认为“一想到这种情况今后会一直持续下去就让人毛骨悚然,绝不能允许这种情况发生”的同时,如果再将这种情况解释成今后对自己的威胁,肯定会陷入巨大的不安。

不仅如此,假设他对自己提出带有道德约束的绝对要求,认为“别人拜托之事必须完成,否则就是不讲信用”,那么,他或许还会对自己无法在限期内拿出成果产生强烈的罪恶感,认为自己“没有遵守承诺”。

正因为如此,我们说,错误的思维方式是容易诱发愤怒、情绪低落、不安、罪恶感等坏的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错误的行动的诱发

错误的思维方式诱发的坏的负面情绪会引起“错误的行动”,使情况恶化。

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种情况:

◆愤怒导致攻击。

◆情绪低落导致自我封闭。

◆不安使人逃避。

◆罪恶感让人否定自我。

在此,我们请星野再度出场。由于他把上司看成阻碍自己发展的敌人,所以上司对星野而言就成了愤怒的对象。这样一来,说不定会发展成争执。如果星野感到失落,认为自己不再是“一直让上司满意的出色的那个自己”,那么他会变得情绪低落,或许要么无故缺勤,要么把自己关在家里。

另外,如果他把这种“压力状况”解释成对自己的威胁,由此感到巨大不安的话,他也有可能会选择诸如辞职之类的逃避行为。此外,对于在规定时间内拿不出成果的自己,如果他产生了“自己没有遵守诺言”的罪恶感,也可能会给自己贴上“破坏约定的无用之辈”的标签。

如上所述,坏的负面情绪将引起错误的行动。所以本书才将容易引起情况恶化的负面行动的负面情绪称为“坏的”负面情绪。步骤2 驳斥错误的思维方式仅仅意识到错误的思维方式并不够

下面我将讲解强化心理韧性的第2个步骤——驳斥错误的思维方式。驳斥指的是在彻底进行反驳的同时加以否定。要战胜压力,仅仅觉察到产生压力的错误的思维方式是不够的。要在对其进行定位的同时,驳斥错误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彻底将其击垮非常重要。接下来,笔者将讲解驳斥与否定错误的思维方式的方法。对错误的思维方式的不合理性进行彻底驳斥

错误的思维方式有缺乏论据且凭经验难以验证的特点,而且认定消极结论还“非常绝对”。也就是说,错误的思维方式具有以下4个不合理的特征。

1.不合逻辑。

2.无法实证。

3.不实用。

4.不灵活。

从这些观点对错误的思维方式进行彻彻底底的否定,对于战胜压力格外重要。图17 错误的思维方式的四个特征1.错误的思维方式缺乏论据

首先,错误的思维方式的不合理性在于找不到确切的论据,也就是在逻辑上存在巨大跳跃。

例如,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我必须是完美的”这一典型的“必须”型思维方式。究竟为什么非完美不可呢?“最好可以完美”的理由应该很多。可是无论如何罗列完美的好处,或者反过来罗列不完美的坏处,要求自己绝对“不完美不行”的理由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只要刨根问底地思考就会发现,其实这不过仅仅说明完美很理想和令人向往而已。

能不能做到姑且不论,追求完美本身并不是坏事。有时我们或许可以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找到满足感。通过追求完美,使任务完成的质量得到质的提高也是非常有可能的。这样一想的话,完美状态的确“令人向往”。

在个别事例当中,或许还有其他追求完美的好处。例如,有可能会受到上司与同事的高度赞赏,晋升有望提前,加薪也说不定。追求完美的好处越大,其令人向往的程度也就越高,这是事实。那么,这种令人向往的程度高涨到什么程度,才能成为要求自己绝对“必须”完美的理由呢?答案是“永远不能”。不过是令人向往的程度持续提高而已,只要本人不下决心,“令人向往”是不会自然而然转换为“必须”的。无论完美是多么令人向往,逻辑上都不会导出“因此必须完美”的结论。“必须”并不在“令人向往”的延长线上。二者之间缺乏逻辑上的归结关系(英语叫作non sequitur,不合逻辑的推论),完全是两码事。所以,认为“完美非常令人向往,所以‘必须’完美”的想法,存在巨大的逻辑跳跃。

远藤(52岁,男性)是某综合商社服装部门的负责人,他性格当中有强烈的洁癖。特别是他有强烈的“必须”型思维方式,认为“决定了的事情必须绝对遵守”。受这个错误的思维方式的影响,远藤给自己制造了巨大的压力。下面是虚构的远藤与我的对话。

高杉:“远藤先生,为什么决定了的事情就必须要遵守呢?”

远藤:“这还用说吗?对于职场人士而言,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高杉:“为什么是理所当然的呢?你能解释一下其中的理由吗?”

远藤:“理由说起来那可太多了。如果决定了的事项得不到遵守,那么组织的秩序就可能无法维持下去,业务流程也会出现堵塞,结果就会给其他部门添麻烦,估计对业绩也会有不良影响。只要大家都认真遵守规定事项,那么组织的秩序就能得到保证,业务效率也能提高,应该对业绩也有正面影响,所以一旦决定了的事情绝对要得到遵守。”

高杉:“原来如此,决定了的事情得不到遵守的话,也许确有坏处。不过,即便如此,为什么是‘必须’被遵守呢?我认为得到遵守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状态可能更为确切。”

远藤:“是的,所以决定了的事情必须得到遵守。”

高杉:“您认为得到遵守是非常理想的,所以人们必须遵守,对吧?可是,您不觉得这个逻辑存在很大的跳跃吗?无论怎么罗列论据,只不过是使决定事项得到遵守的好处有所增加,仅仅是其令人向往的程度增加而已,并不能导出要‘必须’遵守这一结论。”

远藤:“哦。原来我是把原本仅仅非常理想的状态当成了必须达到的状态。”

其他我们可以想到的错误的思维方式也只是自己断定“糟糕透了”、“无法受不”、“绝对不好”而已,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这些也堪称逻辑的跳跃。图18 从逻辑性进行的驳斥

情况变得更糟的可能性是充分存在的。不过,就算很多糟糕情况都赶在一起变得“非常糟糕”,“最糟”的状态在逻辑上也是不存在的。补充一句,就算可能有更糟的情况、更差的情况,“最糟糕”、“最差劲”的事情在逻辑上也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过是自己单方面如此认定而已。

同样,人们有时会陷入“难以忍受”的境地。然而,这也不过是按照自己的确信设定的“难以忍受”的标准,在逻辑上确定什么“无法忍受”是非常困难的。

寻找恶人的“指责/自卑”型思维方式也不符合逻辑。无论怎样罗列恶人的坏处,要证明其百分之百不对,在逻辑上也是办不到的。所以在逻辑上下结论,认为某人或某事“绝对不好”是不可能的。2.错误的思维方式凭经验无法证实

错误的思维方式的缺陷在于,这些想法无法凭经验加以证实,也就是不现实。“我很完美”这件事,无法凭经验得到证实。无论怎么考虑,只要是活生生的人,那就不可能是完美的。大家迄今为止遇到过完美的人吗?“这样准备得就完美了”,“我完成了完美的演示”,“刚才的击球很完美”,“他的击球姿势很完美”,等等,我们很容易脱口而出。然而,是否真的完美,无法通过经验加以证实,因为凡事通常都有改进的空间。

其次,思考一下“耐性缺乏”思维方式,有趣的是,说是“已无法忍受”,可当事人事实上还在忍耐,自己正在证明自己能够承受。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认为,说“已无法忍受”,只不过是自己如此确信而已。此外,不管自己还是别人,认定百分之百不好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某人采取了某一不好的行为,也无法通过经验证实他百分之百一无是处。

以某一特定行为为基础评价某个人的全部,堪称“过度的一般化”、“贴标签”。同样,百分之百绝望的情况在现实中也很难想象。假设你现在正感到绝望,那也不过是你自己这么认为而已。

在对这些个别事例与现象进行实证的同时,仔细品味事例与现象的联系,即因果关系能否通过经验加以验证,这一点也十分重要。

根本(33岁,女性)是一家金融机构法人事业部的营销人员。在面临与重要客户协商的时候,她在最开始的协商现场开启了如下错误的思维方式。“谈判对象自始至终眉头紧锁,看来谈判肯定破裂。这样一来我的职业生涯也就完了,无论如何务必要让谈判取得成功。”

让我们从实证性上验证一下她的思维方式。首先,谈判对象始终眉头紧锁,谈判就注定破裂吗?二者根本没有必然的关联,没准对方负责谈判的人天生就愁眉苦脸的呢。

再者,谈判破裂就会断送职业生涯吗?从概率上看也不得不说概率很小。究竟所谓的“职业生涯结束”指的是什么样的情况呢?例如,在公司里的名声下降,被降级调职,弄不好的话会被解雇,等等?我们当然无法否定糟糕情况发生的可能性,然而还是不至于职业生涯就此终结,可能还有挽回的机会,也可以换一份工作,从破裂的谈判中应该还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只要自己不宣布终结,职业生涯就不可能终结。图19 从实证性上进行的驳斥

最后的“无论如何必须让谈判取得成功”这一部分,属于前面已经说过的逻辑上的跳跃。从逻辑上思考,归根结底只是谈判成功非常“令人向往”,一定要促使其成功的理由并不存在。3.错误的思维方式不实用

错误的思维方式更大的缺陷在于,这些思考缺少实用性。因为,我们无论拿出哪一个错误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如果问当事人能否因此变得幸福,答案都只能是“不能”。

例如,假设我要求自己“无论如何都要储蓄100万日元”。此时,如果存款在100万日元以下,我就不幸福了吗?就算存到了那么多钱,也很可能会担心万一丢了怎么办、花完了怎么办,总之就是难以感到幸福。

另外,如果有了“耐性缺乏”思维方式,就很难去想“再稍微努力一下”,而是会有“忍耐不下去,不干了”、“受不了了,放弃吧”的想法,容易在成功之前放弃努力。结果目标反而变得难以达成。

在此假设,抱有“某某不对,饶不了他”的“指责/自卑”思维方式并因此单方面谴责别人,受到谴责的人很可能会采取缺乏理性的反击,而使情况进一步恶化。如此一来,状况就很难改善了。

如果绝望、悲观地认为“没戏了”,就懒得采取措施改善状况,导致不好的状况持续下去,无法得到解决。

总之,无论是持有哪种坏的思维方式,保持幸福的状态和变得幸福都将十分困难。因为坏的思维方式有不实用的缺陷,无法带来好结果。

而有的场合下,即使有些说辞不合逻辑,或者不具备实证性,只要有实用性就可以了。幼儿园的园长在运动会致辞中经常会这样说:“大家人品好,所以今天天气才会这么好。”

从逻辑性与实证性来说,我认为这种说法存在问题,但因为其内容积极向上,所以从让运动会参加者心情愉悦的角度来说,非常实用。我们还可以认为,只要有实用性结果就没问题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图题20 从实用性加以驳斥4.任何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都是绝对的确信

除了上述缺乏论据、难以实证、缺少实用性之外,错误的思维方式还有一个共通的缺陷,那就是当事人会在无意识当中对错误的思维方式抱有强烈的自信,认为“绝对如此”。

科学的思考包括一种“假说思考”。所谓“假说思考”,指的是不将自己的主义与主张绝对化,而是将其看作假定真理的态度。归根结底只是假定真理,所以持此种态度者在出现颠覆性事实的时候,会谦虚地对其加以承认。采取这种态度相当需要勇气。

反之,绝对的确信则是站在假说思考的对立面。就算与自己确信的内容不相容的事实一个接一个出现,也会出于不愿承认自身错误的自我防卫本能而顽固地持续对其加以否定。

不过,否定绝对的确信,并不是连强烈的信念也加以否定。风险资本(面向风险企业投资的企业)在决定投资对象的时候,必定会对投资对象一方的总裁进行采访,为的是判断总裁的素质。此时会试探对方在商品的优点、服务的领先性等方面是否存在“肯定可以一帆风顺”、“不可能失败”这样的自信。有这样的自信,才会为之积极地努力,因而进展顺利,这有些自我预言式的意味。因此,归根结底,就像前面提到的园长的例子一样,只要内容积极向上,“确信”有时也没什么不好。

不过,就算积极向上,过于确信也是值得商榷的。风险企业失败的理由之一就是总裁的“过度自信”。过于积极确信“本公司技术最棒”,因此在产品设计上不够用心,从而卖不出去,或者由于过分确信“此服务独一无二”而在营销方面消极懈怠的事例并不少见。图21 从灵活性加以驳斥分析驳斥的例子

为了磨炼驳斥错误的思维方式的技巧,下面我将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每个例子都将从上述逻辑性、实证性、实用性、灵活性4个角度对错误的思维方式的缺陷进行驳斥。

吉田(26岁,男性)在医疗器械制造商的消化器类市场营销企划部工作。经过分析我们得知,他有一种“同事绝对不可以批评我”的强烈的“必须”型思维方式。

从逻辑性进行驳斥:“不可以”遭到批评的想法只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究竟凭什么就容不得别人批评呢?确实,不被批评的好处多多,遭到批评的坏处也同样很多。即便如此,也没有“不可以”被人批评的理由,仅仅意味着不被批评非常“理想”而已。“不可以”遭到批评这种“必须”型思维方式存在巨大的逻辑跳跃。

从实证性进行驳斥:现实一点考虑,完全不被别人批评的情况真的可能存在吗?从经验上来说,可以说这是非常难以想象的。不允许别人批评的独裁者支配的社会自当别论,只要是允许自由表达的社会,对于任何人,都有人对其进行批评,这才自然。可以说,这种状态才是理所当然的。当然,笔者认为,不受批评总是令人向往,但“不可以被别人批评”这种绝对要求值得商榷。

从实用性进行驳斥:“同事绝对不可以批评自己”的想法对于人生真的有帮助吗?通过别人的批评,我们还可以对自己没注意到的地方进行学习。也就是说,被人批评自然也有好的地方。另外,不能接受同事批评自己的人,一旦真的遭到批评,可能就会因此怨恨对方。这样等于是在树敌,绝对称不上是明智之举。

从灵活性进行驳斥:以提出绝对要求的“必须”型思维方式为首,错误的思维方式几乎都是一厢情愿。通过从逻辑性、实证性、实用性等观点探究绝对要求的不合理性,将一厢情愿的想法作为相对性的假说来看待才是更为合理的。希望在出现与深信不疑的想法相反的事实时,人们可以虚心地接受。步骤3 发现正确的思维方式拥有凡事不绝对的“最好”型思维方式

找出正确的思维方式取代造成压力的错误的思维方式,是增强心理韧性的第3个步骤。在驳斥错误的思维方式的步骤中我们讨论过,“必须”型思维方式存在巨大的逻辑跳跃。也就是说,无论怎么列举好处与坏处,事物也只不过要么很“理想”,要么“不理想”,不可能变成诸如“必须”与“应该”等绝对要求。

处于“必须”型思维方式对立面的正确的思维方式是持有相对愿望的“最好”型思维方式。正确的思维方式的原点是如下表达方式所代表的相对愿望:

◆最好是……

◆最好……

◆最好能够实现图22 正确的思维方式的原点首先肯定重要价值

正确的思维方式的关键,首先在于肯定目标、价值和志向。同时不将其作为绝对要求,归根结底将其定位为相对愿望,这一点十分重要。一旦连价值本身都否定了,就会陷入前面提到过的“无所谓”思维方式。另外,一般来说,否定目标与价值对于当事人来说,很多情况下是难以接受的。例如,对抱有“必须”型思维方式、认为“自己必须完美”者说“凡事70分就行啦”,恐怕很多时候也是不会被接受的。

接下来,我们让本书开头部分介绍过的那位连班都上不了的泷口先生再次出场。他的“必须”型思维方式是下面这样的:

◆“我必须完成上司交办的任务。”

◆“我绝不能失败。”

◆“我在规定期限内必须拿出成果。”

◆“我必须满足周围人的期待。”

首先,我们要肯定这种“必须”型思维方式的观点如果作为相对愿望的价值,将其替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我最好能完成交办的任务。”

◆“我最好不失败。”

◆“我最好可以在规定期限内拿出成果。”

◆“我最好可以满足周围人的期待。”进一步否定绝对要求

在肯定相对愿望的同时,坚决否定绝对要求也很重要。也就是说,明确宣布“必须如何的理由不存在”。

竹中(52岁,男性)在一家大型精密机械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担任副部长。通过交谈我发现,他有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认为“我必须做一个关心部下的上司,如果部下对自己不理不睬,作为管理者就是失职的,那样的话我可受不了”。

那么首先让我们肯定竹中的“绝对愿望”作为相对愿望的价值,然后“否定绝对要求”的观点,将其替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可解答如下:

◆“作为上司,能够为部下着想十分重要,我最好可以做到。可是,我没有理由必须做到。”

竹中还有一个观点,那就是:“我作为部下,必须时刻满足上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