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三江: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诞生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30 13:29:30

点击下载

作者:陶宝祥 主编 陶宝祥 董锁成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天水三江: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诞生记

天水三江: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诞生记试读:

前言

人的一生有很多往事终生难以忘怀,对于我来说,在三江源进行考察的这段时光便是其中之一。1990~2000年,我们在黄河、长江、澜沧江这三条大江的源头——海拔4500~6000米的雪域高原上,探索一个个科学上的未知。我们就像青藏高原上的牦牛,默默无闻地在三江源地区穿梭着……

这些往事,有些是平淡的,有些却是刻骨铭心的……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十年弹指一挥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短暂的。1990~2000年的十年是中国历史上光辉灿烂的十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生重大进步的十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十年,是充满机遇、挑战、诱惑的十年。很多人在这十年里通过拼搏奋斗取得了事业的成功,也有一些人在这十年里碌碌无为,还有一些人因经不住各种各样的诱惑而被时代所抛弃。在这十年里,我们和三江源的山山水水结下了不解的情缘。为了认识这片未知的世界,我们忍受高寒缺氧,我们风餐露宿,我们与狼共舞,我们与死神同行。我们苦苦地追寻着,探索着……

十年我们做了两件让自己永生铭记的事:一,探寻到了澜沧江-湄公河的发源地——果宗木查雪山;二,根据这十年科学探险考察所积累的资料,第一个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议。

从1990年第一次到三江源地区考察,到2000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成立,再到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使我深刻认识到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所走过的艰难道路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我也深刻感悟到科学探险考察除了要有科学上的新发现,还应该对国家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提供技术支撑。这也是科学探险考察的目的和意义。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三江源地区发生了巨变,“山青水绿生态好,野生动物满地跑”是今天三江源的真实写照。特别是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得到了全面贯彻和落实。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经过多年的建设,于2016年被中央有关部门批准为中国第一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这既是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工作的肯定,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新起点。

我们深信,美丽富饶的三江源的明天会更美好。1 丰碑永驻三江源三江之水天上来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这里有高耸入云的冰峰雪山,美丽如画的辽阔草原,无尽的荒滩湿地,熠熠发光的湖泊,茂密的原始森林,神出鬼没的野生动物以及奔腾不息的浩瀚江河。长江、黄河、澜沧江这三条大江就发源于这片海拔最高、离太阳最近的雪域高原上。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全长6380千米,自古就是我国东西航运及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同时也是世界上最伟大、最壮丽的河流之一。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冰川。各拉丹冬,藏语的意思是“高高尖尖的山峰”。各拉丹冬雪山海拔6620米,由50多条巨大的冰川组成,姜根迪如冰川是其中最大的一条冰川。这里是一片美丽的冰塔林构成的世界,从远处望去,它们有的像直刺蓝天的宝剑,有的像千姿百态的宝塔。走近后会发现它们有的是高高耸立的冰柱,有的是上尖下粗的冰笋,有的则是形如彩虹的冰桥。这些洁白的冰川就是孕育长江的伟大源泉,是用之不竭的固体水源。三江之水天上来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世界第七大河,全长5500千米。黄河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源泉。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侧海拔4982米的各姿各雅山。各姿各雅山下有各姿各雅贡玛、各姿各雅巴玛、各姿各雅尕玛三条小山沟。清澈的泉水从山沟里涌出,这点点清泉就是我国万里大河——黄河之源。清澈的泉水涌出山谷汇集成宽约3米,深30~50厘米的卡日曲——它就是黄河源头的正源。三江源落日

澜沧江-湄公河是著名的国际河,东南亚地区的第一巨川,全长4880千米,是连接我国与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等东南亚5国的水上大通道,也是沿线各国人民的生命线。

澜沧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北麓杂纳荣草原上海拔5224米的果宗木查雪山。一眼望去,杂纳荣草原绿茵茵、平展展、洁净如洗。夏季的草原上奇花异草亭亭玉立,随风飘舞,争芳斗艳。四周的群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有的陡峭嶙峋如怪石林立,有的似大海中的波浪此起彼伏。草原西面有一座巨大的冰川仿若从天而降,冰川下的许多小溪像倒挂在天际的珍珠项链一般,顺着冲刷面形成的冰槽顺流而下,向着草原中部流去。这座巨大的冰川就是澜沧江的源头。

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它形象地描绘了黄河雄伟的风姿、磅礴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精神。千百年来,这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激起了多少人对黄河的敬仰和眷恋。我们在对长江、黄河、澜沧江的科学探险考察结束之后,站在三江源头不由得更加钦佩大诗人李白。同时,我们也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涌出了一句肺腑之言“三江之水天上来,一泻千里惠人间”。丰碑永驻三江源

2000年8月19日,全国十几亿双眼睛凝视着位于青海省玉树州的通天河畔。那天,一座由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提名,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布赫亲自撰写碑文的巨型石碑树立在了通天河畔。这座在中华民族环境保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纪念碑,标志着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保护类型最多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从此进入实质性保护建设阶段。

当天上午10时,在国家林业局、青海省人民政府工作人员的共同主持下,在中央电视台、青海电视台的大型现场直播下,揭碑仪式正式开始。随着大红绸布飘然而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这一碑铭跃入人们的眼帘。八个大字苍劲有力,迎着东方升起的太阳显得格外醒目。碑的正面形似一个巨大的牛头,牛角上飘着一条洁白的哈达。藏族同胞有每年拿牛头来敬河神的习俗,碑的设计构思即来源于此。再仔细看就会发现,两只“牛角”被雕刻成人的两只巨手,寓意中华民族的“儿”“女”。洁白的哈达被雕成流动的河水,寓意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江水从两只手掌的几个方向涌下,汇成源远流长的大河,滋润着中华大地,养育着中华民族的世代子孙。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

纪念碑的基座呈圆形,距地面的高度是4.5米,代表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平均海拔高度4500米,基座的面积316平方米,代表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316000平方千米。整座纪念碑高6.62米,代表着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最高海拔6621米,纪念碑由56块花岗岩雕刻而成,代表着56个民族的中华儿女团结在一起,共同建设和保护祖国美好的锦绣河山。十里八乡的藏族同胞齐聚三江源美丽的三江源少女能歌善舞的藏族同胞

三江源的各族儿女们为了庆祝这一时刻的到来,纷纷骑着骏马,赶着牦牛,穿着盛装,摇着经筒,打着经幡,吹着法号,提前赶到通天河畔、金沙江边。他们在草原上支起了帐篷,跳起了锅庄舞。此时的通天河畔,巨碑两旁到处都是人的海洋,舞的世界……人们尽情地跳啊唱啊,用甜美的歌声表达对党对祖国的热爱,用愉快的舞蹈表现对大自然的珍惜与爱护。

从长江源头来的小姑娘才人卓尕,从黄河源头来的小男孩更松络周,从澜沧江源头来的小姑娘康卓吉,按照当地的风俗,带着他们在太阳即将升起时从家乡打的第一桶水(当地称为吉祥水)和从三江源头取的肥沃泥土,在巨碑的旁边亲手种下了象征三江源绿水青山的三棵松树。这三棵松树代表了三江源地区十几万各族同胞的美好祝愿。

一位精神矍铄、鹤发童颜的藏族老阿爸,穿着传统藏族服装,兴致勃勃地站在纪念碑的后面,用他特有的吟唱方式,高声吟唱着碑文。这位民间老艺人长期从事藏族民间歌舞的研究和藏族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的传唱活动。像他今天这样,在这么多人面前吟唱长篇碑文,在茫茫草原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人们尽情地唱着、跳着,三江源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巍巍昆仑无言,浩浩三江有声。三江之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水,是中华儿女及东南亚各国人民生生不息的源泉。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巨大石碑向世人宣告:中国人将重建生命的绿地,让三江之水永世纯洁,万古流芳。

我和我的同事们在完成了为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而进行的大型科学考察之后,也来到了庆祝会的现场。在欢乐的人群中,我们与当地的各族干部群众紧紧握手,热烈拥抱,共同分享着保护区成功落成的喜悦。住在黄河源头麻多乡的一位藏族老阿妈,手拿一条洁白的哈达从人群中缓缓向我走来。“妮玛老阿妈!”我高喊着与老阿妈抱在了一起。老阿妈把洁白的哈达系在了我的胸前,我双手合十,发自肺腑地说了一句:“妮玛阿妈,扎西德勒!”十载三江铸深情

从1990年长江源头的漂流探险考察,到2000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立,我们先后多次深入人类生命的禁区,考察长江的水资源,发表了多篇关于长江源头地区水环境演化的论文;探寻澜沧江的源头,使奔流了千万年的澜沧江真正成了有源之水;研究黄河的生态环境,提出了黄河综合治理的建议。根据三江源地区十多年来生态环境的变化,我们还提出了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方案。

十年,我们从风华正茂的青壮年变成了两鬓斑白之人。我们之中的很多人为了三江源的科学探险考察失去了多次出国深造及职务、职称晋升的机会,但我们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没有虚度年华。

十年,我们和三江源的山山水水结下了不解的情缘。为了认识这片未知的世界,我们忍受高寒缺氧,我们风餐露宿,我们与狼共舞,我们与死神同行。我们苦苦地追寻着、探索着。为了这片多情的土地有更美好的明天,我们愿变成一棵棵小草,永远扎根在三江源的沃土上。我们愿变成一滴滴水珠,永远在三江源地区流淌。洁白的哈达寄深情喝一碗壮行的青稞酒

十年,我们和生活在三江源地区的各族同胞结下了深深的友谊。我们在三江源考察的每一天都得到了他们无私的关怀和巨大的帮助。我永远忘不了,在海拔5000多米的黄河源头,一辆考察车深深陷进了河中,我们想了很多办法都没能把车拖出来。眼看天快黑了,队员们一天滴水未进,又冷、又饿、又累,茫茫原野没有人烟,只偶尔传来一声声不知是狼,还是什么其他野兽的悲惨的叫声。就在我们几乎绝望的时候,从远方黑压压地跑过来一群牦牛,大家也不知它们是不是野牦牛。就在我们惊慌失措的刹那,几个骑着骏马、背着猎枪的藏族小伙子向我们赶来。一个藏族小伙子用生疏的汉语问我们:“需要帮助吗?”我们就像即将被淹死的人,猛地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说实在的,我们太需要帮助了。只见几个小伙子商量了一会儿,就分头从马背上找来了随身带来的绳子,领头的小伙子脱了藏皮袍,拿着绳子跳进了刺骨的河水之中。一分钟又一分钟,我们焦急地等待着。同行的其他藏族小伙子们也纷纷跳进冰冷的河水中。很快他们就在车前方不同的位置上拴好了绳子,并艰难地爬了上来。我们的队员赶紧把身上的羽绒服脱下来,跑过去披在藏族小伙子们身上。他们已冻得说不出话来,比画着让我们赶紧拖车。我们迅速把绳子拴在了马和牦牛的身上。刚才跳进水里的小伙子们把我们的羽绒服脱了,喝了几口自己带来的青稞酒,再次跳进水中,喊着口号,吆喝着马和牦牛。马和牦牛似乎也不忍心看着自己的主人在水中受罪,纷纷使出了全身的力气。不到两分钟汽车就从水里被拉了出来,藏族小伙子们也推着汽车从泥水里爬了出来。考察队员和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每个人都想用自己的体温给他们增加些热量。我作为考察队的负责人,当时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也不知道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我只能用双手紧紧握住领头的藏族小伙子的双手,用满脸的热泪来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藏族小伙子告诉我们,他们是放牧转场路过这里才看到我们的。为了我们的安全,他们带领我们来到了黄河源头的麻多乡。在一座昏暗、潮湿、破旧的毡房里,藏族老阿爸摇着经筒热情地欢迎我们这些远方的来客。慈祥的妮玛老阿妈为我们点旺了牛粪火,并端上一碗碗热腾腾的酥油茶。我几碗酥油茶下肚后,冷、饿、渴、累顿时全消。酥油茶是青藏高原上一种特有的饮品,是藏族同胞用特别的原料、特殊的方法煮制的,它既解渴,又解饿,是青藏高原的生命茶。一碗碗热腾腾的酥油茶的背后是一颗颗赤诚的心。藏汉一家亲

对酥油茶的思念,对妮玛老阿妈和老阿爸的思念,对藏族小伙子们的思念,对三江源的思念,对青藏高原的思念,都是我久久难以忘怀的眷恋。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是谁日夜遥望着蓝天?是谁渴望永久的梦幻?难道说还有赞美的歌,还是那仿佛不能改变的庄严。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那就是青藏高原。

每当我们听到这首歌时都会泪流满面。它都会将我们带回到青藏高原巍峨的雪山之巅。每当三江源的冰雪融化之时,都会让我们心潮澎湃。

十年三江铸深情,无怨无悔到永远。2 初识三江源高原上的仙境

1990年8月,我们第一次到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考察,历时一个多月。三江源秀美的山川、清澈的河水、无垠的草原、淳朴的民风,都使我们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

三江源地区,北有茫茫的昆仑山,南有巍巍的唐古拉山,南北对峙;东有蜿蜒陡峭的巴颜喀拉山,西有缓坡漫岭的可可西里山,东西呼应。在群山环抱之中,三江源地区的地势高高隆起,高出海平面约5000多米。在这茫茫沼泽密布的草原上长江、黄河、澜沧江各成水系,横卧其间,形成独特且世界罕见的地理奇观。花毯铺满三江源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世界屋脊上的“中华水塔”,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水库”。

在三江源地区,长江的主要支流有楚玛尔河、布曲、多曲、热曲、沱沱河、当曲、聂恰曲等,黄河的主要支流有热曲、泽曲、切木曲、曲什安河、隆务河等,澜沧江的主要支流有子曲、吉曲等。长江在三江源地区的年均径流量为177亿立方米,占其总流量的25%;黄河在三江源地区的年均径流量为232亿立方米,占其总流量的31%;澜沧江在三江源地区的年均径流量为107亿立方米,占其总流量的18%。该地区湿地与湖泊的面积也很大,其中湖泊、湿地面积最大的是黄河干流上的扎陵湖、鄂陵湖。这两个淡水湖面积均在500多平方千米以上,具有强大的调节水量的功能。三江源地区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源源不断的河水像甘甜的乳汁奔向下游,养育着中华儿女及东南亚各国的人们。珍稀野生动物——藏野驴

天然草原是三江源地区植被的主体。在澜沧江源的杂多县,在长江源的治多县,在黄河源的曲麻莱县都有多处上万平方千米的大草原。夏季的草原,百花盛开,鸟语花香,大地就好像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绿色花毯。雪白的羊群,乌黑的牦牛,奔腾的骏马,在一望无际的绿色原野上,悠闲地追逐着、戏耍着……美丽的牧羊少女

湛蓝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白云,朴实的藏族小伙和美丽的藏族姑娘唱着古老的牧歌,那歌声委婉且嘹亮。蓝蓝的天空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银,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呀,那时的三江源真是世外桃源、人间天堂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三江源的沃土养育了三江源地区勤劳质朴的藏族同胞。他们世世代代以三江为邻,以大山为居。对山的崇拜、对大江大河的热爱已成为藏族同胞们精神寄托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0年在曲麻莱县的长江边上,一位藏族干部对我说了一段感人肺腑、震撼心灵的话。水利局干部达瓦对我说:“我家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贫苦牧民,是共产党把我们从原始的农奴制度里解放出来,是共产党分给了我们牛羊和牧场,是共产党培养我上了中央民族学院,毕业后又让我当了干部。我们广大藏族同胞之所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与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你们汉族有一句话叫‘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拿不出什么更好的东西来报答全国人民,我们只有保护好这里的每一滴河水,让河水代表我们的心,来回报全国人民。”

美丽的三江源,淳朴的藏族同胞,深深地教育了我们,使我们进一步感悟到:对大自然的热爱是人类的本能,对大自然的索取,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手段,对大自然的探索,是人类的追求,对大自然的保护,更应该是人类自觉的行动。神山圣水

青海的玉树、西藏的昌都、云南的迪庆与四川的康定统称为康巴藏区。千百年来康巴藏族在这高寒广袤的高原上繁衍生息,在同自然环境的严酷斗争中形成了豪放、粗犷、爽朗的民族性格,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藏族同胞最崇拜的神山是阿里地区的冈仁波齐峰雪山,最崇拜的圣湖是冈仁波齐峰下的玛旁雍措。同时,各个地区的藏族同胞又有他们本地区所崇拜的神山和圣湖。三江源地区的藏族同胞把阿尼玛卿山尊为神山,把扎陵湖、鄂陵湖尊为圣湖,他们把一生的生老病死、祸福丰歉与神山圣水紧密相连,真正实践了自然造福人类、人类珍爱自然这一伟大真理。阿尼玛卿山

阿尼玛卿峰,又称玛积雪山或玛卿岗日,海拔6282米,是昆仑山系支脉阿尼玛卿山的主峰。“阿尼”藏语意思是先祖老翁,含有美丽、幸福及博大的意思。“玛卿”藏语意思是黄河源头最大的山,也有雄伟壮观之意。当地藏族同胞认为阿尼玛卿峰是“博卡瓦间贡”的21座神圣雪山中的一座,象征9位开天辟地造化神中排行第4位的斯巴侨贝拉格——主宰山河大地威力无比且神通广大的山神。这些美丽的传说给它笼罩了一层层神秘的面纱。

阿尼玛卿峰自然风光绮丽,山势巍峨磅礴,山体由砂岩、石灰岩及花岗岩构成,其上还有51条面积约125.7平方千米的冰川。其中位于东北坡的哈龙冰川长7.7千米,面积23.5平方千米,垂直高差达1800米,是黄河流域最长最大的冰川。这里是奇异的冰川世界,它们千姿百态、晶莹夺目。扎陵湖、鄂陵湖畔的丰碑

从玛多县城逆黄河向上30千米,碧波荡漾的鄂陵湖映入眼帘。远处望去,青蓝色的湖水和蔚蓝色的天空浑然一体,水天相连。天空中的朵朵白云,周围的崇山峻岭倒影在湖水中,让人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根据湖的颜色和形状,当地藏族同胞称之为鄂陵湖,意为“蓝色的长湖”。湖面南北宽32.3千米,东西长31.6千米,蓄水量107亿立方米,湖水面积618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7.6米,最深可达30.7米。从鄂陵湖西南溯源而上,黄河切穿海拔4600多米的巴颜朗玛山,形成长约20千米、宽约300米的黄河峡谷,这里便是鄂陵湖的“妹妹”扎陵湖。扎陵湖,又称“查灵海”,东西长35千米,南北宽21.6千米,湖水面积526平方千米,平均水深8.9米,蓄水量46.7亿立方米,整个湖的形状如和尚的木鱼。黄河从湖的西南隅流入,因携带泥沙入湖,同静静的湖水相比,远远望去恰似在湖面上飘落着一条彩带,当风浪泛起时湖面呈灰白色,故扎陵湖又称“白色的长湖”。扎陵湖湖面海拔4294米,比鄂陵湖湖面海拔高22米,两湖相距20多千米。蜿蜒的黄河像一条长长的金链将两湖泊贯穿在一起。

两湖的对岸是措哇尕什则山的峰顶,海拔4610米,山顶建有黄河源头纪念碑一座。碑身高3米,碑座高2米,上面提写有“黄河源头”四个大字,且均用铜板铸模镶嵌,碑式别致,字体雄浑,象征着中华民族历经沧桑的悠久历史和勤劳朴实的品格。从措哇尕什则山眺望四周,在群山环抱之中,鄂陵湖、扎陵湖尽收眼底,犹如镶嵌在高原上的两颗灿烂明珠。

鄂陵湖、扎陵湖自然风光绮丽,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藏族同胞赋予了它们很多美丽的传说。更重要的是它们还是藏汉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见证者。当年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松赞干布率领吐蕃文武百官来到扎陵湖水出口处西岸的一个小山包,设帐扎营,亲迎文成公主。在这里,李道宗以皇叔身份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主持了婚庆大典。当夜的草原灯火通明、歌声飞扬,扎陵湖目睹了藏汉这对古代的连理在黄河源头度过的美好时光。格萨尔王我森姜珠牡岭王妃,是东方白度圣母转世身,和南瞻部洲雄师王,曾海誓山盟把佛奉,要把释迦正教建立起,要叫黑发众生享太平。我和雄师大王格萨尔,好似皎月太阳相匹配,从天界降生到人间,不为自己而是为众生。……

这是在青藏高原传唱了几千年,据称有1500多万字的恢宏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一段。一位终身传唱、收集整理、研究出版《格萨尔王传》的藏族专家对我们说:“从《格萨尔王传》里,你能读懂三江源,读懂青藏高原的历史”。

史诗告诉我们,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同胞,对上天和神灵无限敬仰。他们参神山,拜圣水。他们最初崇拜植物、动物,崇拜自然中的一切。之后从自然崇拜又转向神灵崇拜、偶像崇拜、英雄崇拜,从对物的崇拜逐渐转向了对神的崇拜。

远古时期的藏族先民与动物的关系十分密切,他们喝羊奶、吃牛肉、穿羊皮。他们的生存与动物息息相关,这些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于是牛羊的图像出现在了藏族同胞的图腾中,除此之外,还有犬、马、狼、孔雀等动物的图形也都出现在了图腾中。当动物身上的神圣性被剥离后,他们就转向了人自身,为自己建立了新的英雄崇拜,格萨尔王就是在这种世代的崇拜中,涌现出的英雄图腾。格萨尔王的后裔现代的王妃《格萨尔王传》整部史诗围绕着格萨尔王的英雄业绩展开。据传说,格萨尔王本是天上白梵天王的小儿子。吐蕃王朝崩溃之后,西藏陷入持续三四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妖魔横行,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观世音菩萨看到人间妖魔横行,战火不断,老百姓灾难深重,便和白梵天王商议对策。商议的结果是将白梵天王心爱的小儿子派往凡间,令他降伏一切妖魔,让天下重归太平。

下凡后的白梵天王之子成了格萨尔王,做了一个部落的首领。为了使老百姓过上太平日子,格萨尔王平定暴乱,保卫家园。部落强大起来后,他接着又东伐西讨,南征北战,经历了无数残酷而恢宏的战役。整部史诗大多是对这种战争场面的描述。所有征战结束后,人间太平了,格萨尔王的事迹留在了凡间,被人们广为传唱,后来便成为一部英雄的史诗。

史诗的价值还在于它涉及了广泛的内容,留下了那个时代的珍贵史料,让我们从中不难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等社会状况。从史诗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经济以游牧为主,农业次之,一个部落在头领的带领下又游牧,又生产,又战斗。这类似于原始的军事氏族制度。史诗还活脱脱是一幅风俗大观,其中记载了当时大量的宗教场景、婚嫁场景及其他社会风俗和当时人们的衣着服饰习惯,是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生活内容的极佳途径。史诗本身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藏族文学影响深远,它夹叙夹议,且使用大量生活中的比兴句式,另外还夹杂着大量的民间谚语,读起来通俗直白,朗朗上口。

三江源地区的不少青壮年自称是格萨尔王的后代,据传三江源地区的囊谦是格萨尔王妃珠牡的诞生地。格萨尔王当年和珠牡王妃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很多年。位于囊谦县吉尼赛乡的达那寺是青海仅有的一座叶巴噶举派寺院,有800多年的历史,由于同古代藏族英雄格萨尔王的传说有密切关联,故又称“岭国寺”。寺内建有格萨尔王经堂,塑有格萨尔王及其主要部将的身像,还陈列着格萨尔王与其战将们的武器、盔甲、衣被等物品。寺院西面的龙保山上,群石林立,传说是格萨尔王及其部将的墓葬塔,上面镌刻有各色藏文字,因长时间的风雨磨砺,字迹已难辨识。该寺与印度达那寺齐名,人们认为朝拜了达那寺,犹如亲临印度佛教圣地,加上该寺风光秀丽,历史悠久,在我国藏区又久负盛名,故而朝拜者络绎不绝。此外,还有一些寺院供奉着格萨尔王的宝剑、帽子等“遗物”。一些史诗中描述格萨尔王居住过的地方,剑矢所留下的痕迹都是三江源藏族人民日夜朝圣的地方。对神灵的崇拜,对格萨尔王的敬仰,是三江源藏族人民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生就是好骑手

三江源的藏族同胞有两项天赋:骑马和唱歌。没有人将他们绑在马背上,但他们就像是生在马背上一样,天生就是好骑手;不少藏族同胞并不识字,却能吟唱《格萨尔王传》。辽阔的高原,寂寥的天空,藏族同胞骑着骏马自由地奔驰,形如飞鹰。他们放声高唱着《格萨尔王传》,胸怀也同英雄一样,开阔得如同蓝天般辽阔。几百年来,在史诗的传唱声中,格萨尔王已经成了一种精神寄托,对他的传唱,如同散不尽的炊烟,从家家的毡房里冉冉升起,在三江源的座座神山上缭绕,在宁静辽阔、几乎可以触摸到天的青藏高原上,与天同息。文成公主

在三江源地区,广大藏族同胞除崇拜和敬仰格萨尔王之外,还崇拜1300多年前不远万里来到玉树草原的女英雄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的足迹踏遍了三江源的山山水水,她先后在三江源地区生活3年,向广大的藏族同胞宣传大唐文化,传播先进的农牧业生产方法,建设汉藏风格的寺庙、民居。在三江源地区,文成公主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

日月山为昆仑山支脉,处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分界线上。当年文成公主西嫁吐蕃,途经日月山,她立马山脊,徘徊许久。回看东方,烟袅袅,柳依依,心中恋恋难舍。举目西望,山荒荒,野茫茫,心生悲凉,文成公主想到自己一生将永远生活在西部的荒野中,不免落下了伤心的泪水。泪水汇入倒淌河向西流去,她触景生情,吟了两句诗:天下河水皆东去,唯有此水向西流。文成公主摔了宝镜,断了恋情,这才下了决心,随水西去……从此,人们便把倒淌河与文成公主挥洒的泪联系起来,编出许多美丽的故事。

日月山也因文成公主摔碎的宝镜而得名。此镜一面是日镜,一面是月镜,为唐太宗所赐。据说镜中储尽家乡的景致,可让文成公主在思念家乡时照一照,以解离愁。她在山脊上照此镜时,离愁不但没解反而加深了对家乡的思念,无奈之下才摔了宝镜。摔在东边的一面是日镜,摔在西边的一面是月镜。摔碎的镜片被风沙埋了起来,才有了日月二山。日行于昼,月行于夜,日夜相辅而相成,自古难分难舍。这个传说也是藏汉民族自古至今大团结的真实写照。日月山与文成公主同辉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他们的妈妈叫光明。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他们的妈妈叫中国。

藏族诗人阿金的这首诗,歌颂了藏汉民族骨肉同胞的儿女深情。同时,也颂扬了文成公主、金成公主及无数藏族与汉族的兄弟姐妹为加强藏汉之间的团结所做出的丰功伟绩。

三江源地区至今保留着一座名垂千古的寺庙——文成公主庙。

传说当年文成公主西行到玉树结古镇巴唐曲时,被当地美丽如画的自然景色迷住了——东有滔滔通天河,西邻滚滚巴唐曲,南北两侧峭壁高悬,山谷间温泉奔流,雾气弥漫,青松古柏,黄花绿草,交相辉映。文成公主留恋不舍,不愿离开,竟在这里住了下来。文成公主庙

在此期间,文成公主萌生了在这里凿刻大日如来佛佛像的想法,而后亲自选定了佛像的尺寸、格局和图案,并令随从工匠在坐北朝南的峭壁上凿刻了9尊浮雕佛像,又亲笔题字摩柯·毗卢遮那(梵语,藏名为昂巴昂泽,汉名为大日如来)。高7.3米的主佛大日如来栩栩如生,神态端庄稳重,娴静慈祥,两手腹前交叉,双腿盘坐在刻有双狮拱抬的莲花宝座上。佛像顶端刻有六字真言,头顶后部则是象征光明普照、佛慧无量的五彩光环。佛像雕工精致细腻,独具匠心,充分体现了我国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是藏汉文化互相交融的结晶,也是唐蕃古道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公元710年,唐中宗景龙四年,唐蕃第二次联姻,金城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赤德祖赞。金城公主途经此地时,看到文成公主精心雕刻的佛像受到风雨剥蚀,十分难过。于是她令从大唐带来的侍从、工匠和当地匠人一起修盖庙宇,并对佛像进行修缮,并赐名为“文成公主庙”。大殿内三间经堂,高敞幽深,堂前两根一尺见方的木柱直撑庙顶。另有两根木柱撑着正面主佛像下的莲花宝座,剩余的几根主柱均镶嵌在庙墙之内。这些建筑既有藏传佛教寺院的神韵,又有唐朝宫廷的风格,实为古代藏汉建筑艺术之精华。勒巴沟岩画

多少年来,藏族人民为敬仰这两位公主的无量公德,怀念她们在三江源地区传播农耕、编织等技艺的情谊,每年都从各地徒步至此,顶礼膜拜。就连西藏、四川、甘肃等地的藏族群众也不远万里,到此朝拜,使这座镶嵌于山峦峭壁间的古老庙宇,香火不断,昼夜灯火通明。

在通天河边、昆仑山口、玉树草原、扎陵湖畔、鄂陵湖沿,你随处都能见到文成公主的遗迹,到处都能听到有关文成公主的美丽传说,文成公主与三江源日月同辉。

十年来,我们进进出出日月山,多次站在文成公主庙前。在风雪中,我们抚摸着古老的日月亭,在骄阳下,我们凝望着大日如来佛,心潮澎湃,感慨万千。1300多年前,一个十几岁的弱女子,抛下盛唐皇宫中奢华的生活,不远万里来到环境恶劣、贫困落后的异邦他乡,将唐朝的文明与科技、和平与友谊带入高原民族的生活之中,这在当时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决心啊!今天,我们飞越万水千山后也踏上了这片圣土,为了认识三江源,研究三江源,保护三江源而贡献着我们的青春年华。虽然时代不同,但保护青藏高原,关爱藏族同胞的心愿是相同的。爬行在朝圣路上

在三江源,在青藏高原这片热土上,藏族同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沿袭着他们民族特有的对神灵、对自然的虔诚朝拜——五体投地,跋山涉水,一步一屈,行走在千山万水之间。在无垠的草原上,在茫茫的荒野中,在风雪交加的雪域高原上随处可见虔诚的朝圣者。他们双手高高举过头顶,从顶至额,再至胸,拱揖三次,然后双手双脚平伸,全身俯卧在地上,前额重重地亲吻大地,口中反复吟唱六字真言。他们三步一拜,五步一磕,重复一遍又一遍。爬行几千里,爬上几年,去朝拜心中至高无上的神灵居住的佛寺,神灵铸就的神山圣湖。有的人苦苦修行终成正果;有的人伴着神的召唤,在中途就进入了天堂。

我曾经向一位寺院的活佛请教,为什么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这种顶礼膜拜的朝拜方式能延续至今。他认为:虔诚在藏族同胞的性格中无处不在,对神灵的崇拜,对自然的崇拜已经深深地融化在藏族同胞的血液中。他们把生存的力量寄托给了格萨尔王,把生命的灵魂奉给了自然之神,英雄永远活在他们的血脉中。

在杂多县城我们遇到了两个朝圣的僧人。

我问他们:“你们是从哪里来的,到哪里去?”

他们说:“我们从扎青乡的寺庙中来,到西藏的大昭寺去。”

我说:“我们也刚从扎青乡回来,我们是在扎青乡的尕那松多考察的。”

他们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地说:“尕那松多离我们寺院很近,愿佛永远保佑你们。”

我说:“你们走了几天了?”

他们说:“快两个月了。”

我说:“你们这样拜到西藏大昭寺要多少天,不觉得苦和累吗?”朝圣的僧人一步一屈五体投地互帮互助金石为开

他们说:“大概一年多,在神灵面前没有苦和累,神灵一直在帮助我们。”

我说:“路上如果你们病了,到不了大昭寺怎么办?”

他们说:“神灵保佑,我们不会有病,如果到不了,说明心不诚,前生罪孽深重,今生只能苦心修炼。”

我说:“我们曾经看到一些朝圣的人带着很多吃的和用的,还有人陪同。而你们俩人什么都不带,路上你们吃什么,住在哪儿?”

他们说:“你们看到带很多东西的一般都不是我们出家人。我们僧人四海为家,藏区的寺院和老乡的毡房都是我们住的地方,天气好时,我们就睡在草地上。吃的东西路上的行人会施舍给我们,有时也给我们一些钱。”

我说:“你们忍受着这样大的苦和累,为了什么啊?”

他们说:“为了来生过得更好啊!”

为了来生过得更好。多么朴素的语言,多么诚挚的祈盼。嗡嘛呢叭咪吽……我站在遥远的天际,找寻心中的梦想,心中的泪水,泪水。但愿是那孤独的幸福,心灵的呼唤,心灵声声的呼唤,但愿是留给,留给人间的真情。……

远处的山谷中回荡着这首藏族古老苍凉的《祈祷》歌,愿歌声永远伴随着善良的人们去追求,去奋斗;愿幸福与真情永远赐给虔诚善良的人们。终生篆刻玛尼石

在通天河畔,在当年文成公主路过玉树勒巴沟留下的千米岩画旁,我们认识了一位白发苍苍叫旺多的藏族老阿爸。他从童年到暮年,一生都以篆刻玛尼石为生。

旺多老人一生篆刻的玛尼石只有两种,一种刻有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他把刻好的这种玛尼石放在了结古镇上的新寨玛尼石城。另一种刻有文成公主进藏时留下的大日如来佛像,他把这种玛尼石全部放在了勒巴沟的岩画旁。

在老人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新寨的玛尼石城。这是一座由无数玛尼石垒成的比几个足球场还大的石头城,五颜六色的石头,垒得高高的,上面的经幡迎风飘舞,洋溢着浓浓的宗教气息。石头城长280多米,宽约78米,据说这里的玛尼石有25亿块之多。我们跟随老人沿着高两米多的玛尼石墙逶迤前进,石头城墙只留几处门巷容人进出。其实这里更像是一座石头城堡,墙上、门巷上挂满了印着佛像经文的彩布,地上时常可见藏族同胞供奉的香火,石块垒得非常整齐,经文、佛像一律朝向人行道,行人如同参观文物展览一样,可以尽情地欣赏上面的文字和色彩。“城中”的红色神塔高耸百丈,神圣、庄严、蔚为壮观,我们仿佛走进了一座独特的雕刻艺术的殿堂。用五花八门的字体雕刻出来的玛尼石,出自千千万万不同信徒之手。在一座玛尼石垒起的小山旁,旺多老人指着一堆玛尼石说:“这就是我刻的玛尼石。”望着这一堆玛尼石,我们心中涌起的只有钦佩和赞叹。老人告诉我们,他刻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这里的25亿多块玛尼石,累积成如此规模的石城,用了200多年的时间,至于添石垒城的人数,只有无所不知的佛陀才知道。终生篆刻玛尼石的藏族老阿爸新寨玛尼石城

旺多老人告诉我们,每天清晨或黄昏一些男女老幼都会三三两两地围绕着玛尼石堆,左手摇动转经轮,口念六字真言,右手拇指和中指捻着菩提子念珠,边摇、边走、边捻、边念。不管刮风下雨,为了祈祷人间的幸福与真情,他们一圈一圈转下去,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

旺多老人又领我们来到了勒巴沟岩画前。岩画位于玉树州的通天河畔,来到这里,通天河的喧嚣、壮阔和勒巴沟岩画的静谧、神圣会使你同时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勒巴沟岩画面江而凿,处于勒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