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夜看的哲学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30 18:10:21

点击下载

作者:(日)小川仁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失眠夜看的哲学书

失眠夜看的哲学书试读:

序 闭上眼睛,回想过去的一天

一直以来都很羡慕很快就能入睡的人。因为我到了晚上就会睡不着,明明已经精疲力竭了,脑子里却还是在翻江倒海。于是第二天就会睡眠不足,然后每天早上醒来都很懊恼,为什么前一天没有好好睡觉!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到了晚上我就会回顾当天所有发生过的事情。当然,回顾过去的事情并不是一件坏事,但如果只是为过去发生的事情而后悔,那就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了。

我以前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整晚都在懊恼中度过,天亮了头脑还特别清醒。几天以后,因疲劳过度才能睡着,如此恶性循环。而且,白天也会因为睡眠不足,一直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最后折腾得身心俱疲。

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正是因为我把当天发生的事定位成了我必须悔过的对象。其实,只要将当天的个别事情,略作反省就足矣。一般来说,反省指的是认认真真地回顾一件事。所以,不要想这件事是好还是不好,只要冷静地分析两个问题就够了——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到底为什么会后悔?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好帮手,那就是“哲学”。因为哲学就是一门探究事物本质的学问。我们一天中的行动、身边发生的事情,这些都有什么意义?哲学会帮我们找到答案的。

一提到哲学,不管是多么辗转反侧的夜晚都会让人昏昏欲睡吧。不过,既然大脑里一片混乱,总是为了同一件事而徘徊不前,倒不如彻底地思考一下,让自己完全想通。

这本书就是为了帮助这样的你而写的。我将列出几个不眠之夜降临的原因,再分别利用哲学观点帮你分析,为正在阅读这本书的你提供一个思考的契机。每一章中所提到的“哲译”(通过哲学观点来解释普通事物——是我自己创造的词),也能帮你进行深度思考,从而解决失眠的问题,希望你能派上用场。

如上所述,我尽可能地列出人们晚上可能会思考的问题,比如感情问题,今天自己身边发生过的事情,甚至更抽象、更不可思议的事,不要害怕,这一切都有解决的可能。

这本书不管从哪里开始读都没关系,所以请你从最感兴趣的部分开始阅读吧。祝愿你快些入睡……

23时15分 用哲学分析那些无奈的感情

NO.1 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Hegel(1770~1831)“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个人经历

黑格尔,1770年生于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37岁时出版了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后来,大器晚成的他成为柏林大学的校长,一直为了后进国普鲁士的自由主义改革而奔走。他主张绝对精神理论,完整地阐述了近代哲学体系。于1831年病逝。

著作《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法哲学原理》等。

思想成就

黑格尔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就是辩证法思想。所谓辩证法,就是不去忽略负面因素,而是将其包括在内,用发展的观点去思考问题。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国家、历史,都是建立在辩证法的基础上发展的。

其他

与谢林、费希特三人并称德国唯心主义的先锋。

1 快乐是什么?

最近,没什么值得快乐的事呢……老师,快乐是什么呢?学会接受苦闷“好期待明天的到来啊,我都兴奋得睡不着了。”不管是谁,小时候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随着一天天的成长,我们的快乐反而变得越来越微小,直到忽然发现,因烦恼而睡不着的夜晚越来越多。

过去,在我还是高中生的时候,有本叫《沙拉纪念日》的诗集成为了当时的焦点话题。这本书中的短诗,吟唱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快乐。书名也是由书中的短诗而来——“那天你说‘这个味道不错’,那么,七月六日就是我们的沙拉纪念日。”

用书中的视角来回顾你的一天,你会惊喜地发现快乐还是很多的。只是可能因为这些快乐太小,也可能因为生活太忙碌,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些快乐。人类真是贪婪,只希望得到理想中巨大的快乐,总是妄想着一定要中彩票,不然就要在工作上取得巨大成果。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不但没有中彩票,还因为撞到人而被训斥;不但没有在工作上取得成就,反而是屡战屡败。那么,我们更应该在这些苦闷中发现那些微小的快乐。

如何“巧妙”地接受苦闷

不愿意直面痛苦、总是逃避的人是无法在生活中找到快乐的。任何人都应该像享受快乐一样来接受苦闷。可为什么有的人这样做了之后可以释然,有的人却仍然不能快乐地生活呢?那是因为接受苦闷的方法有所不同。

答案也在尼采(德国哲学家,1844年~1900年)的作品《悲剧的诞生》中。书中描绘了阿波罗和狄奥尼索斯的两种对比鲜明的世界观——阿波罗是主宰美与光之神,而狄奥尼索斯是主宰疯狂与陶醉的酒神,是激情之神。在人们眼中,古希腊人就像阿波罗一样,从表面上看是非常开朗乐观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他们也会与人生的黑暗面进行激烈的斗争,努力征服黑暗,接受随之而来的所有痛苦和悲伤,没错,就像狄奥尼索斯一样。阿波罗的对立面是狄奥尼索斯,两者密不可分,喻示着只有从本质上接受苦闷,才能坚强、乐观地生活下去。

为了乐观地生活下去,我们需要找寻快乐,但是快乐总是那么的微小。为了让这些小小的快乐能够支撑自己快活地过完一整天,我们更要巧妙地接受那些比快乐还要多的苦闷。

创造只属于自己的“某某纪念日”

想要与苦闷融洽相处,快乐地度过每一天,可以试试这个方法。

把每天发生的不愉快和痛苦都当作“人生的一部分”,而将那些小小的快乐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今天的午餐很好吃”,就足以让今天成为你的“午餐纪念日”。昨天晚上睡得很香?那今天就是“熟睡纪念日”了。

这样做了还是想不开的话,就把不愉快的事当作快乐的储蓄吧。人生虽然并不是一直快乐的,但也并非充满了苦闷。那么,今天的苦闷岂不就是为了那必将到来的快乐而发生的呢?苦闷的事情越多,之后就一定会有更大的惊喜在等着你。

所以,世间有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和“祸之福所倚,福之祸所伏”这样告诫人们快乐和苦闷是交替发生的成语。那么,那些身边不断发生好事的人会怎么样呢?嗯……那就要好好警惕一下了吧?!尼采的“接受事物本来的样子”构想是很治愈人心的哲学理论,一直备受大众欢迎。

2 生气是什么?

好讨厌总是心烦气躁的自己……执着地坚持自己的意见

有时候觉得义愤填膺、心烦意乱,想睡都睡不着,怎样才能消除心中的怒气,好好睡一觉呢?

人一旦生气,就很难抑制住愤怒的心情。既然如此,倒不如索性彻底地发泄出来。可是,面对这样的提议,一定会有很多人犹豫起来。

虽说是气得火冒三丈,但在别人面前发火却让人有些顾虑。

总之,大家都很擅长生气。跟生气的人交涉,一定要跟对方一样生气才行,做不到的话,就只能委屈自己了。

对于哲学家来说,生气是“高贵的”?!

为什么会不愿意发泄出愤怒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三木清(日本哲学家,1897年~1945年)在《人生论笔记》中,对憎恨和愤怒做出了这样的区分。他从怀疑愤怒到底是不是应该避免的情绪,得出“如果有什么情绪需要在任何情况下都避免的话,那应该是憎恨,而不是愤怒”的结论。

他还认为生气是“高贵的”表现,对愤怒抱有肯定的态度。人们之所以觉得愤怒是不好的,是因为他们把愤怒和憎恨混为一谈了。既然“憎恨”所包含的感情全都是负面的,我们确实应该远离这种情绪,但是,就像三木清说的,愤怒是跟憎恨完全不同的、隐藏着正能量的情绪。

所以,认真地注视对方的眼睛,加重语气说出想要申明的事情,这才是愤怒。而憎恨这种情绪则正好相反,是以教训对方为首要目的的,而说明观点反而是次要的。换而言之,愤怒是认真地主张,憎恨只是单纯地攻击。

愤怒也可以通过更好的表达方式传达出来

如题,想要“更好”地生气,就要更好地表现出愤怒中的正面部分,为此,我们要好好研究生气的正确方法。我的建议是,要做到在生气的时候有“美好的德行”。

如果你并不憎恨对方,却让人从言行里感觉到了憎恨,事后再怎么解释都没有意义(同样的一句话可以包含正反两种完全不同的意思,通过不同的说法也会有不同表达)。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不管是在态度上,还是在说话的内容上,都要有条有理地表达愤怒。相反,表达憎恨的时候,不只是态度上火冒三丈,就连道理都会说得颠三倒四吧。

根据这个道理,生气的时候我们应该冷静下来,坚定地表述自己的逻辑,这样的话虽然同样是愤怒,却能给人一种正面的印象,这就是有“美好的德行”的生气方法。憎恨只能传递负面印象,从对方得到的回应也只有反抗,相比之下,给人正面印象的生气方法能更好地主张自己,对方也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

其实没必要把“更好地生气”这件事想得太复杂,因为“美好的德行”是我们最擅长的优点。来,明天开始就拿出自信,认真地生气吧。而今天晚上,就让愤怒的岩浆宁静地在心中安睡吧。《人生论笔记》主要内容是关于死亡和幸福的论述,是一部非常便于理解的哲学随笔集。

3 不安是什么?

晚上总是惴惴不安,睡不着……不安,到底是什么呢?支撑你活下去的力量

你有没有经历过因为心里充满不安而睡不着的夜晚呢?我经常会这样。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丢了工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失去身边的爱人;不知道什么时候世界末日就会到来,一想到这些事情,简直不安得闭不上眼睛。

但是,我从来不觉得这样是因为我的精神状态不好。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周围有很多跟我一样不安的人,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既然是普通人都会想的事情,那就不是什么需要特别治疗的疾病,简简单单就能解决了。

那么,人到底是因为什么而不安呢?自古以来,不安这种情绪一直是哲学的主题。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也有些关于不安的论述。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为了表明“不安”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就用人类身体感受打比方来描述不安。他们说,不安就是一种让人如鲠在喉的痛苦。确实,不安的时候会觉得胸口难受,喘不上气来呢。

不安就是这样一种让人身心疲惫的情绪。不只是在古代,在现代社会,不安也是导致人们产生忧郁症和自杀的重要原因。不安不只是一种心情,还是会毁灭身体的心病。

不安是种“病”?

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1813年~1855年)在著作《致死的痼疾》中,对不安这种情绪做出了详尽的分析,我非常同意他的观点。克尔凯郭尔所说的“致死的痼疾”是指“绝望”,而不安很有可能变成绝望。

为了不让不安演变成绝望,需要做些什么呢?我们能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原因、解决问题,来解除心中的不安。但是像我这种担心失去亲人、世界末日的不安,恐怕是没办法解决的吧。可是,我想到了一个类似反论的道理,不如我们用肯定的眼光去看待不安吧。就算不安是一种疾病,相应的,也会有乐观看待疾病的秘诀。

德国的海德格尔(1889年~1976年)是一位更加肯定地看待“不安”的哲学家。他把人类称为“在世存在”。在世存在,一般是指没有任何理由地出现在世界上,在所出现的时代里隐藏在日常之中的存在。也就是说,人们作为“普通人”过着并不普通的生活。

既然如此,我们可以把某些事情当作契机,唤醒本来就应该存在的那个不普通的自己,也就是“原来的自己”,来面对自己的心,跟自己交流。而这个契机,就是“不安”了。不安的情绪中最可怕的是关于死的不安,任何人都会死,这是逃避不了的问题。正因为人们意识到了死亡的存在,才会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生活。

不安,才能更真实地感觉到自己活着

我们能从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中学到的是,为了积极地生活需要利用好不安情绪。正因为感觉到不安,我们才能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自己还活着。如果没有不安,人们就只会无所事事、漫不经心地度过人生中的每一天了。正所谓“乱世出英雄”“盛世产庸吏”啊。

既然只要是活着,我们心里就总会感到不安,那不如就把不安当作是支撑我们生活的力量吧。怎么样?这么一想,是不是马上就感觉轻松了一些?

我们时常听说叶公好龙却怕龙的故事,那么,化不安为力量的人,会不会因为害怕不安而选择逃避呢?

不安的夜晚,让我们像这样喊出来吧:“不安什么的我才不怕呢,放马过来吧!”海德格尔的思想主张是人要自己开拓人生,因此属于存在主义理论。

4 放弃是什么?

失恋了,一想起以前的事就睡不着。把眼前的事情弄清楚

今天你放弃过什么吗?开会的时候放弃发表自己的意见;放弃和喜欢的人约会;放弃发誓很久的减肥……一想到这些,就会躺在床上,一边盯着天花板,一边长长地叹一口气呢。但是,人们每天都会放弃一些东西。很少有人会把想做的事、计划中的事全部百分之百地处理好,所以没必要因此感到失落。

放弃,本来就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但是人们总是对“放弃”

抱有否定的看法——遇到难事应该Never give up、不服输地往前冲;只要还有努力的余地,就不要放弃。可是,这样的号召真是有意义的吗?我们都知道“知难而退”这个成语,有时候,我们应该像这句成语一样,学会放弃。

如果身边有人因为某些原因而执着于一件事,但我们怎么想都觉得不可能成功,就会劝说这个人早点放弃。比如运动员在比赛中受了重伤,却还想参加比赛的时候,周围的人都会阻止他。

在日语中,“放弃(諦める)”的词源是“明确(明らむ)”

当然,运动选手豁出性命也要参加比赛,确实会是一段佳话,但我觉得就此放弃去选择其他事业继续拼搏,也会是段令人钦佩的故事。其实,如果追溯“放弃(諦める)”这个词的词源,就会发现是“明确(明らむ)”这个词,意思就是要弄清楚眼前的事情。具体来说,就是明确地知道已经是“事已至此,不会再有进展了”“已经够了”的状态。在佛教的理论中也有类似的解释。

这样一想,你会发现,“可以了,放弃吧”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在表扬你“做得很好”呢。这个表现是不是很肯定、很正面呢?因为我们明确地知道了所能达到的极限,明确地知道了以自己的能力来说,再继续下去也不会有进步,这就是放弃。

日本哲学家九鬼周造(1888年~1941年)在他的著作《“粹”的构造》中,也有关于“放弃”的论述。“粹”是在江户城的花街柳巷中诞生的审美观点,用九鬼的话来说,它的本质是用来形容艺妓和客人之间的男女关系的。他还指出“粹”的构成要素就是“媚态”“傲气”和“达观”。

媚态,是指把某位异性当作接近的目标时,所抱有的想要保持“有各种可能性的关系”的二元性的态度。也就是说,彼此之间非常亲近,但绝不是合二为一,而是保持了一定距离的关系。傲气,是比媚态更深一层的气概,因异性而生的坚强。跟软弱敏感的态度刚好相反,是一种毅然决然的态度。

放弃,是“粹”的活法

这个说法,是以佛教世界观中“轮回”和“无常”的概念为前提的。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包括恋爱关系在内,到最后都会消失不见。因此,没必要过于执着,应该去珍惜接下来会发生的新的人际关系。

九鬼用一句话概括了“粹”的三要素。“洗尽铅华(放弃)、富有张力(傲气)的性感(媚态)”,这种态度不只限于谈恋爱,于平时对某些事情着迷、不肯舍弃也是很适用的。这就是九鬼口中所说的媚态。但是,没必要为了自己留恋的事情而丢掉自尊。如果自己的坚持得不到回报,那么最后就选择放弃,向着另一个目标出发吧。这就是“粹”的活法。

这样说来,放弃断然不是消极的活法,而是一种积极且美好的生活方式。再回头想想,是不是没必要一个劲地哀叹今天的失败呢?现在重要的是好好地转换心情,努力过好明天。

怎么样?心情有没有稳定下来?祝你做个好梦。晚安……九鬼的母亲跟冈仓天心私奔了,这样的童年经历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5 嫉妒是什么?

我总是觉得别人比我好……把别人的生活当作自己生活的标杆

嫉妒是一种很强烈的感情。《源氏物语》中的六条妃子就因为嫉妒过了头,晚上灵魂出了窍,变成幽灵去害人……当然现实里不会有这种事。但是,我觉得像嫉妒这样消极的感情是不应该存在的,比如“那个人比我受欢迎”“她怎么会这么有钱”,再比如“他竟然比我职位高”。

以别人为标杆去看自己不足的地方,当然会觉得窝火,因为这样比较肯定会不如别人。一旦开始羡慕某个人,就再也忘不掉了,当然会睡不着了。

那么,为什么会有嫉妒这种心情呢?就如前面所说,原因就跟“以别人为标杆”有关,所谓“这山望着那山高”就是这个道理。不可思议的是,人们心里总是觉得别人比自己好,却不管到底事实是什么样的,这就是“以别人为标杆”的由来。人要判断什么事,自然会先找到一个相应的标准,但最后都只能找到“别人”这个标准,并用这个标准来判断自己的好坏。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想证明一个人个子高不高,你就会想到找个人来对比一下。说得再具体一点,在我们亚洲,一米七的个子算是普通的了,但一到美国,你会真切地感觉到这个身高简直太让人自卑了。这就是我的亲身经历。那时候,我特别嫉妒周围的高个子们。

以自己为标杆来思考事情

如果我用自己作标准,而不是别人,会怎么样呢?按照这个逻辑,我比小时候的自己长得高多了,那不就可以为自己的成长而高兴了吗?

那么,如果遇事就以自己为基准的话,我们就可以更积极地看待事物了。因为虽然不能改变他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啊。既然是自己的事,那就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愿望积极地思考了。

德国近代哲学家黑格尔(1770年~1831年)提出过著名的辩证法概念。这是一个可以将负面的事情变为正能量的构思,也就是“正——反——合(德语为These——Antithese——Synthese)”思想,又称扬弃。

面对某个事物(These),联想到与其矛盾的事态,也就是存在问题点(Antithese)的情况,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克服其中的矛盾、问题,酝酿出更完美的解决办法(Synthese)。而这种逻辑的重点,就是不要忽略发现矛盾和问题点的环节。

不要忽略你心中的矛盾,要接受它!

这是将负能量转变成正能量的重要一步。如果忽略眼前的矛盾,是不能得到我所说的积极效果的。如果只是尽力维持现状,搞不好的话会造成更不好的后果。想要更坚强地面对问题的话,就应该勇敢地接受它。

我曾在电视上看到很受欢迎的搞笑艺人——Nightynine的岗村隆史先生说过,他就是把自己的矮个子当作卖点才走红的。这正是将负能量转变成正能量的辩证法构思。没错!我们需要坦诚地接受那些和别人相比略显逊色的短处,将它转变成自己的“个性”。

请大家也务必将嫉妒的目光转向自己,这样缺点也一定会发生积极的变化。曾经嫉妒过的那些“可恨”的对手再也不会出现在你的梦里了,取而代之的是成长后完美的自己,想想就觉得很愉快!黑格尔在出版《精神现象学》以前也是怀才不遇的,说不定他就是靠辩证法撑过来的呢。

6 怜悯是什么?

实在是太难过了,却不能对别人说……遇到了值得称赞的事情

你有没有坦率地表达过自己的感情呢?人们很少把一天中发生的事情全都说出来,我觉得这样很奇怪。如果你也是这样,那么建议你今天回到家以后,在睡觉之前一个人大声地说出自己今天经历的事情,你猜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好难过”“太后悔了”“实在是生气啊”“好想哭”“我也在努力啊”……给自己讲故事的时候,你可能会一直重复这几句话。说着说着,恐怕你就会热泪盈眶了吧。

如果这样的情景被别人看到了,就会产生怜悯吧?所以大多数时间,我们才会选择默不作声,压抑着情感,每天都隐忍地战斗着。但是,这样忍耐真的有必要吗?被怜悯了又会怎样呢?不如向别人倾诉一次试试吧。

倾诉自己的感情,是件很让人心情舒畅的事,是对心灵的一次净化。就算不说出来,随便喊两声也好,你会爱上这种放松的方式。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在爬山的时候想要喊句“啊吼”,去海边的时候还会喊“你这混蛋”来表达不满的原因。“怜悯”是“被深深地、切实地吸引”的意思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都说感情是不能随意表露的。可我总觉得,“把自己的心情说出来,就会被别人怜悯”这种想法实在是有些说不通。不管是哭泣,还是示弱,都是人类最自然的状态。也就是说,压抑自己不哭泣、不示弱才是有悖自然的,这样的表现才需要怜悯吧。

其实,怜悯这个词本身并没有否定的意义。在日语中,“憐れ”的词源是“あはれ”,这个词在平安时代和现代社会中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源氏物语》中是指被深深地、切实地吸引,表达的是积极肯定的意思;现在却是让人同情的、让人觉得很悲惨的意思,也就是说,表达的是消极否定的意思。

坦率地表达感情才是人类的本能

江户时代的国学家本居宣长(1730年~1801年)曾经提出了“物哀”的观点,所谓物哀就是指人在接触事物时,直观地发现事物的本质,并且由衷地为之感动。所以“あはれ(aware)”的由来就是因为感动而发出的“啊(a)”“哎呀(ware)”的声音,是真实的感叹。看到了美的东西,就要坦诚地表达对它的赞美,这就是人类最自然的表现。

宣长的老师——贺茂真渊(江户时代的国学家,1697年~1769年)在研究和歌与人性的时候,如实地表示比起男性豁达的“大丈夫之勇”,更重视象征女性优美的“窈窕淑女之姿”。

在现代社会,有很多无法表达自己情感的人,但是比起道德方面的价值观,我觉得人类的本能更加重要。所以,为什么不认真地、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呢?从自己做起,对能够直接表达自己情感的人给予赞美,而不是产生怜悯。在别人向自己诉苦的时候,不要说“好可怜”,而是鼓励对方,说声“干得漂亮”吧。坦率表达情感的人都是勇敢的。

可以示弱、诉苦,也可以在别人面前哭泣,你不觉得这样的社会很美妙吗?如果是这样一个坦率的社会,就不会再有人心理不健康、抑郁得想自杀了吧……宣长很热衷研究《源氏物语》,可能他本来就是个感情细腻的人吧。

7 轻视是什么?

总是忍不住小瞧别人,真讨厌这样的自己……对平等的期许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一天呢?因为白天小看了别人,晚上心里总觉得过意不去,怎么也睡不着。如果可以的话,我们谁也不想轻视别人,但是,为什么总是控制不住呢?

大家都会在什么情况下轻视别人呢?是在看到一个人无法顺利完成某件事的时候,还是看到别人愁眉不展的时候呢?为什么我们会在这些时候轻视别人呢?首先,我们有必要明确一下,轻视到底是什么。

正因为对对方有所期待,所以才会轻视

轻视也可以称为轻蔑。所谓轻蔑,就是遇到刚才说的那两种情况时,觉得自己比较优越,也就是站在高一些的立场上俯视别人。如果现代存在奴隶制的话,恐怕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要奴役被我们轻视的人吧。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轻视处于劣势的人呢?也许会有人说,这样做可以从中找到优越感。如果得到自己比别人优秀的结论,人们就会更有自信。可是,真的有必要为了让自己洋洋得意,而去轻视别人吗?

也许,轻视别人的人,是为了从对方身上得到什么吧。“为什么不能做得更好些呢”“请你做得更好些”“拜托你好好做吧”……会不会是这样呢?

轻视,实际上是在认可对方

为了证明这件事,我们来做个假设性的试验吧。假如,让两个人以生命为代价来决斗,胜利的一方可以成为主人,而输掉的那一方就是奴隶,结果会怎样呢?我想,不畏生死、为荣誉而战的那一个会胜利,而畏首畏尾、全然接受了从属于对方这个事实的,就会成为战败的奴隶。

但是,这样的关系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因为总有一天主人会意识到,没有了奴隶的劳动他就无法生活;而奴隶也会发现,自己因为劳动而变得自立、坚强。于是,两者本来的立场就会发生逆转。

这就是著名的“主仆辩证法”,由黑格尔所提出的理论。

为了让别人承认自己,就有必要让自己“自立”。我觉得比起需要依靠别人的劳动才能生存的主人,自力更生的奴隶更容易创造这种可能性。

虽说这只是一个假设性的试验,但是放在现实社会里也是同样的道理。在对立关系中,如果无法承认别人的存在,就无法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只有当别人得到了认可,自己的存在才能同样被承认,这就是互相认可的意义。每个人都属于一起生活、一起生存的共同体,都希望能够与别人互相认可。只有互相认可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够成立。

所以我认为,轻视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对互相认可的欲求非常强烈。所以,轻视所代表的并不是冰冷的蔑视,而是我们对他人寄予的平等的期许。黑格尔的“相互认可论”常应用于现代社会中关于多元社会的讨论。

8 爱情是什么?

爱情到底是什么呢?一想到这个就兴奋得睡不着呢。为了自己去思考

得了单相思的人晚上都会睡不着吧?还有,如果恋爱进行得不太顺利的话,也会整夜整夜地烦恼吧。爱情为什么总是让人心乱如麻呢?

因为恋爱的本质就是对对方有所希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曾说过,恋爱的本质就是爱欲。所谓爱欲,就是追求理想对象的意思。因为追求理想对象,才会憧憬别人,这就是纯粹的爱。这种心灵上的纯爱就叫作柏拉图式爱情(Platonic love)。

不管是否存在肉体关系,只要是纯粹地追求对方的爱就是柏拉图式爱情。想不到吧?还有更出乎意料的事情哦。其实,我们常说的爱,是分三个种类的。

人是被各种爱守护的生物

除了爱欲,爱还包括友爱、博爱这两种感情。友爱是亚里士多德所倡导的同胞之情。与此相对,博爱则是基督教所倡导的无私的爱。

单纯地讲,三者的区别就在于,爱欲是单方面的憧憬,是满足自己的爱;友爱是像爱自己一样爱对方;而博爱是比起爱自己更爱对方的爱。

这三种爱虽然不相同,但一个人是可以同时拥有这三种感情的。比如我,可以把爱欲给我的妻子,把友爱给我的朋友,而把博爱献给我的孩子。当然,也有人只有爱欲、友爱或博爱中的一种或两种感情。

不管怎样,人是被各种爱守护着的生物。这一点绝对不会错。人生下爱的结晶,并因为爱而养育结晶,最后结晶也会变成爱着别人、并被别人爱的存在。在这个循环中,如果因爱养育的部分出现了偏差,爱的结晶也就学不会如何去爱、如何被爱了。

爱情会根据自己的感情而变化

如果你因为不擅长去爱别人而烦恼,不妨回头看看自己因爱被养育的那一段日子吧,说不定答案就在那。意识到自己的差距在哪里,才能改变现状。

如果你总是对恋人说些过分的话,说不定是因为你小时候也经常被父母这样训斥。知道了原因,就没必要再烦恼了。平静下来,把你的心情坦率地告诉对方吧。

如果你总是烦恼对方不爱自己,不能称心如意。那么,请你看看前面所说的,爱情会根据自己的感情而变化。既然你恋爱了,那么本质上你还是要把自己看得比对方重要,所以不要总是被牵着鼻子走了,自信些吧。

大家眼中的恋爱达人,不都是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感情的人吗……柏拉图是在《飨宴》中陈述爱的相关理论的。苏格拉底也在里面登场了哦。

23时30分 了解充满未知的自己

NO.2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思考是掌控环境的工具。”

传记

1859年出生在美国的杜威大学毕业后,在小学和高中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之后回到大学任教。为了研究实用主义,他开设了一所实验学校,在那里开展了实践教育,解决了不少学术问题。1952年,92岁的杜威于纽约去世。

著作《民主与教育》《经验和教育》和《哲学之改造》等。

思想成就

杜威是美国最有声望的实用主义哲学家。Pragmatism一词一般翻译成“实用主义”,在杜威所阐述的实用主义中,知识是帮助人类行动的道具,因此也称为工具主义(instrumentalism)。而工具主义就是让实用主义发挥作用的工具,因此,杜威将教育定位成“小型社会”,致力于教育改革。

其他

皮尔士创立了实用主义的方法,威廉·詹姆斯建立了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杜威则建造了实用主义的理论大厦。

9 意识是什么?

睡觉的时候会做梦,那时有意识吗?人类的存在以外的事物

人在熟睡时没有意识,只有醒着的时候才有意识,因此我们才会日日烦恼,夜夜烦闷。人类的本质就是思考,如果一个人认识不了事物、无法思考事情,那就不能称其为活着。

法国哲学家雷尼·笛卡儿(1596年~1650年),以此作为议题展开了思考。他觉得这世上存在的一切都是可疑的。任何事物都需要以怀疑的眼光来看待,包括眼前的桌子、人,就连自己的样子也是。

各位觉得如何?你要怎样证明自己的存在呢?掐一下自己的脸颊?虽然经常有人说在梦里掐脸颊不会痛,但其实不是这样的。在梦中,人也会有真实的感触。

笛卡儿经过思考得出的结论是,只有当自己抱有怀疑的意识时,才是毫无疑问存在着的。因为自己正在怀疑是不是在梦中,所以自己是存在着的。那句著名的“我思故我在”,说明的就是这件事,人类通过产生意识,才能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笛卡儿还强调了意识的特权性。他认为只有意识才是人类的本质,还把身体定位成了普通事物,也就是说,身体就跟机器一样。

也就是说,如果机器人有了意识,那就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如此一来,要怎么辨别机器人和普通人类呢?是的,再怎么找也没有任何证据去证实,只有机器人自己知道真相。这将永远是个谜。

意识也会“成长”

为什么意识会不断地变化呢?这也是一个谜题。如果意识就是认识事物、思考事物的能力,那么看到不同的事物之后,就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意识的内容就会随之改变。

黑格尔也阐述过关于意识的成长的理论。他的名著《精神现象学》虽然听起来像是一本很难懂的哲学书,但其实讲述的就是意识通过旅行、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从而得到成长的冒险故事。黑格尔也承认意识是会成长的。一开始,人知道的知识很有限,之后在生活中学会了其他知识,最后发展为能够认识到事物本质的“绝对知识”。

是不是很像人类的成长过程呢?一开始,人只知道考虑自己的事情,后来慢慢地开始理解别人的心情,并且开始掌握世界上的各种知识。不管是不是绝对知识,我们一直都在积极地学习很多知识。

意识就是你本身?!

这样看来,意识是人类存在的证据,而且只有拥有意识的人自己知道。大体上说,这就跟人经历各种事情才能成长,道理是一样的。之所以谨慎地说是“大体上”,是因为人类也有潜意识的状态。我们不是也经常有无意识地抬起手,或者无意识地说了话的经历吗?

就像精神分析师弗洛伊德所说的,人类的心理是存在潜意识的,而且潜意识也是会支配人的行动的。也就是说,意识并不是人类存在本身,准确地说是人类存在显现的外在的部分。

因此,如果看到路边有人倒下了,只问一句“你有意识吗”是不够的,而是应该问“你有意识吗,你有潜意识吗”。拉丁语的“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很有名。

10 自我开发是什么?

仔细想想,“自我开发”的目的是什么呢?训练自己从大局上看待事物

睡不着的晚上,一定有人会选择学习,我也是这样的。大家都在做什么样的“自我开发”呢?现在这个时代,终身雇佣早已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只有不断地努力、精进,才能不被淘汰,像这样自我开发反而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有的人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电脑、练习英语口语,还有的为了取得MBA学位而专门去大学进修。

但是,我觉得自我开发并不是这样功利的事。请注意“开发”这个词。如果仅仅是为了就职或者跳槽,那就不是开发,而应该叫培训或者学习。所以,之所以叫作自我开发,应该是有什么别的意思吧。

这里说的开发就是“启蒙”,就是“启蒙运动”的那个启蒙。启蒙的英文叫作enlightenment,也就是将黑暗的部分照亮的意思。顾名思义,黑暗的部分指的就是我们看不到或是不知道的部分。

认识到我们不知道的和没注意到的事情,对于人类来讲有着莫大的意义。世界上明明有很多事物就在我们眼前,我们怎么能视而不见、一无所知地生活下去呢?

不知道的话,会吃亏?

举个例子,在这个世界上,男女平等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很早之前就有这样的主张。但是,如果有位男士不知道这个思想,把女性当作仆人一样使唤的话会怎样呢?周围的人会很不愉快,而这位男士也会引起不少事端吧?说不定会对女性说些歧视性的话,更甚者可能会造成人身伤害呢。

所以如果想要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就有必要知道一些应该知道的事,这就是启蒙运动的思源。而发动这项运动的就是社会,还有意识到启蒙的重要性的先进人物——思想家。

福泽谕吉(1835年~1901年)是启蒙主义思想家中的代表性人物。幕府末期,福泽被三度派遣至欧美国家,在那个闭关锁国的年代,他得以用全局性眼光来审视日本。而且,福泽渝吉的好奇心非常旺盛,所以他并没有加入成群结队的使者团,而是积极地去收集情报。

由此,福泽渝吉写就了《劝学篇》《文明论概略》等多部启蒙著作。他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就,一定是因为他习惯站在外部的立场上来了解事物内部。

训练自己后退一步纵观全局

为了能够发现那些没有被光照到的、不容易被发现的地方,我们必须后退一步,纵观全局(当然不是要你去留学,这样想也太单纯了)。遇到想不通的事情时,应该暂时放空一下自己,以便于之后能够站在可以看到事物整体的位置上,重新观察事物。

真正的启蒙正是要学习这种态度——自我开发就是让自己能够纵览全局的训练。

福泽在《劝学篇》中说道,“怀疑可致真理”。想要从大局上观察事物的话,也许就应该从怀疑最接近真相的事物开始,这正是学习哲学的第一步。

所以,学习MBA的课程之前,不如通过学习哲学来自我开发一下。福泽谕吉年轻的时候是一边打工一边学习的,不愧是自我开发的代表人物!

11 生命是什么?

人的生命为什么有限呢?上天交给自己的使命

晚上睡不着的时候,你有没有担心过自己的寿命问题呢?一想到这个,就会害怕自己一旦闭上眼睛,就会再也醒不过来了吧,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还能活多久。在日本,男性的平均寿命是79岁,女性是86岁。这样看来,虽然个别人比较长寿,但是大多数人的寿命也就是八十几年呢。每年敬老日,电视里都会特别采访一个长寿的老人。一百岁以上的老人还能这么神采奕奕地出现在新闻里,确实是值得广而告之的喜事呢。

但是,每次看见这些,我都会感到人生的虚幻。因为这位长寿的老人不可能永远是长寿的,恐怕余下的人生也没有多少年了吧。人总会有个寿命。

为什么“寿命”一词有个“寿”字

不管你怎么努力、过着怎样的生活,最后总有一死。寿命一词,也有人生终点的意思。尽管有着让人悲伤的含义,人们还是非常积极地看待寿命,甚至去庆祝寿命的增长。

也许这就是生命吧。在整个地球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寿命简直是一眨眼的小事。但是,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由此前存在过的众多生命所传承下来的,之后也会由众多的生命继续传承下去。我的生命也是经过从未谋面的祖先们的传承而得来的。如果一直往前追溯的话,在平安时代,甚至是石器时代的某个人身上,也能找到与我相似的DNA吧。

在生命的接力中,每一个人都拼尽全力地跑完了自己应该跑完的区间。庆祝寿命的增长,就是完成使命后,别人对你真心的赞美。所以,生命的意义不在乎长短,而在于是否完成了使命。命理学中“天命”和“使命”的意义就来源于此吧。“今天”永远不会重来

这种关于人类生命的联想,跟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70年)所提出的“万物皆变”思想有着相通之处。所谓万物皆变,是指所有事物都在不断循环生成和消灭的过程。

反过来看,万物皆变也象征着“万物皆是一理”。也就是说,万物不断循环的同时,都在贯彻着同样的原理。赫拉克利特还做出了这样的比喻,“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也就是说,水是不断流动的,现在看到的河流,不可能是几分钟前看到的那条河。

人类也是一样。每个人都只能活那么几十年,从这点上看,地球上所有人看起来都会是一样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大家虽然都背负着人类的使命,但是每个人都是完全不同的存在,都在创造属于自己的、最特别的历史。

万物都是变化的,且都会向着完全不同的方向改变。这个道理,也适用于生命终结之前的每一个“今天”。虽然我们每天都好像过着同样的日子,但每个“今天”都是不可能重来的,当然明天也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应该更加认真地活着,就算人终有一死也要认真活着……“万物皆变”的思想只出现在柏拉图的引用中,在赫拉克利特的著作中并没有出现。

12 动力是什么?

最近总觉得没什么干劲,怎样才能获得动力呢……成就感的衍生品

如果在工作上或者别的事情上失去了动力,你一定不会期待明天的到来。星期天的晚上,脑子里全是第二天那些无聊的工作……一想到这里,烦得睡都睡不着。

所谓动力,就如同发动机一样,是一切事情的原动力。所以我们应该更重视动力,甚至应该有培训班能教我们怎样获得充足的动力。在这里,我会教你们怎样用哲学的方法获得更高的动力。

一般情况下,大家都是怎样获得动力的呢?是回想自己的初衷,还是为了得到奖励?无论哪一种回答都很好。但是,找回初衷并不是一件易事,所以才有了“勿忘初衷”这句格言。那么回答第二个答案的同学,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奖励呢?有人答钱,有人答物,而我则希望得到成就感。

想从奖励中得到动机的人,在看到结果之前都不会有动力。

反过来,如果看到了结果,就会充满动力。在小孩子里拥有这种想法的比较常见。

乔布斯也实践过的动力思想

有一种思想叫作实用主义思想,这种思想起源于美国,以“有用即是真理”为主要思路。实用主义不拘泥于以意识形态为主的大道理,而是希望找到一种方法能够得到所需要的结果。已故的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就是示范实用主义思想的典型人物。不断地发现错误,得到结果,然后才能总结出正确的结论。

乔布斯也曾经历过连续失败的挫折时期,但是他从不放弃自己的追求,不断地挑战。也许正是因为他忘不了偶尔成功时内心的喜悦吧。

实用主义有很多分支,比如美国哲学家杜威(1859年~1952年)的实用主义就被称为“工具主义”,因为他认为“知识不过是道具”。从这样的立场出发,杜威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逐步发展出了独特的教育体系。

在实用主义中,知识并不是为了学习知识本身,而是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而学习。解决问题之后的喜悦,就是动力。

因此,实用主义也可以说是一种从中能够获得动力的思想。

之前举办“哲学咖啡馆”的时候,我曾经问过参加研讨的孩子们怎样才能喜欢上学习。

孩子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道:“如果学得会,我就会喜欢学习。”

是的。只要得到了成就感,不用谁来催,孩子们自己就会主动开始学习。

这个道理在大人们身上也同样适用,可是我们大人总是忽视感受成就感的过程。与孩子们不同,大人们心目中的成就感总是很难获得。可是,正因为很难获得,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每天所获得的成就感,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只要欢呼一句“今天终于把这项工作做完啦”,也会让明天工作起来充满干劲。在这点上,大人和小孩的心理都是一样的。

与其说“明天还要做这个啊”这样的抱怨,倒不如说“明天我就能够把这项工作全部做完”。这样的睡前鼓励,会对自己更有益。实用主义的英文翻译是pragmatism,最近在技术革新方面的应用也备受瞩目。

13 家庭是什么?

人是怎样组成家庭的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