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要袖珍小儿方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30 23:55:44

点击下载

作者:(明)庄应祺编撰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补要袖珍小儿方论

补要袖珍小儿方论试读:

校注说明

明万历二年甲戌(1574),太医院吏目庄应祺督同孟继孔、祝大年在《袖珍小儿方》的基础上补充为十卷,校对出版,即为《补要袖珍小儿方论》。本次校注以明万历二年甲戌(1574)太医院补要校刻本《补要袖珍小儿方论》十卷为底本,以明嘉靖十一年壬辰(1532)赣州陈琦刻本《袖珍小儿方》六卷为参校本。

本次校注整理的体例和原则:

1.全书统一使用简化字横排。全书按内容分段,并加标点符号。为便于分辨,方药单独成段时,药后剂量、炮制等附注用小字置于药名后;方药夹在段落中,药名、用量、炮制及其他内容多用正文字体。书中表示文字方位的“右”统一改为“上”,不出校记。

2.凡底本中字形属一般笔画之误的径改,不出校记。底本中的异体字、古今字、俗写字,统一以规范简体字律齐,不出校记。底本中药名使用音同音近字,若不影响释名,不影响使用习惯,以规范药名律之,不出校。书中同一个字多次校改者,在首见处出校记,余者不出校记。

3.正文卷之一文前有“提督军务巡抚南赣闽广等处都御史古杭钱宏家传三衢徐用宣古本刊行,南京礼部札付太医院管惠民等局吏目庄应祺补要,督同医士祝大年、孟继孔校正”,今删去。

4.卷之九实全引《蔡氏痘疹方论》,并有序、目录及正文。今将“《小儿痘疹方》目录”及其内容、正文前的“《小儿痘疹方论》盱眙蔡维藩邦卫著”删去,其目录统一到全书目录中。

5.底本各卷名为“补要袖珍小儿方论卷之×”,统一简称为“卷之×”。

刻补要袖珍小儿方论序

赣州旧有《袖珍小儿方论》一书,先督抚处台江楼钱公重校刊者,公杭之世医钱氏小儿之裔,以太医院医士登科第,历任都宪致仕,最精于幼科。时南赣承阳明公平定之后,不事兵革,公于抚摩疮痍之余,访择明医教习诸业医者,慨幼科为难,乃以家传徐用宣《类纂方论》校刊。赣州徐氏出钱氏之门,源流一派,得其宗旨,方皆经验,论甚明切,书仿古本,经验小儿良方是也。予抵处访江右幼科之所宗尚,及有名之医,经游者皆以是对,始知赣有是书。徐用宣本刻于永乐乙酉,钱公刻于嘉靖壬辰,又至今四十余年矣。岁久字板磨损,不便览观,欲更刻之。值地方多事,未暇。未几,转南部,遂已矣。今年夏六月,甲己化土,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岁土太过,寒湿所化,人病腹满、飧泄、食不化,运气然也。入伏,暑湿盛行,炎蒸之候,予次三幼儿偶伤食中暑,微溏泻,无他证也,且气体素壮,实易治。医违时令,不审病源,方剂杂乱,实实虚虚,非本方合用之药,药与病反,辗转成他证,及仲冬不食而殒,予恸焉。阅诸幼科医书,竟无正方论,寻及是书,并与钱氏宋元诸名医方论符合,乃知予幼儿之为庸医所误也。幼儿以泄泻之小,不善用药,一误至此,病之大者,所误岂少哉?夫业医者,犹业儒也。儒之理,虽深而可求;医之理,尤深而难明。理有未明,知理未至也,其业弗精矣。儒弗精于业必不能治人,医弗精于业而能治病否?即国朝设医教十三科,小儿为一科。方书每言医莫难于小儿。黄帝亦曰吾不能察其幼小者。小儿之医,固难若此矣!业是者不能尽通其说,乃以粗率孟浪之见、滑诈嗜利之私行乎其间,宁无误乎?盖有字义不识方脉,药理不能悉通,假抄誊之方为世传之秘,欺以售人者,幸中则由以原复,不中则巧言他诿,且曰彼无心也,而为亲者不敢怨焉。用医者,可不慎哉!然则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为人父者独不念其子,可不知医乎?予因取是书而尽观之,字句不遗,默识其证治方论之大略。复取古方论,及我国初诸名医所著,兼近代之可采者,参宋元名医诸书与《千金方》等集考订之,而详究其义,竭心思,忘寝食,穷昼夜之力,底一月之劳,晓然有解于心。信夫!小儿之医之为难,非庸医之所易能,而江楼公之独刊是书,意在斯矣。于是札付太医院,选取吏目庄应祺,督同医士祝大年、孟继孔细加校正,以各书方论有资于各证治者,补要于各证治方论之后。又以痘疹一证,小儿最一大事,医所更难,独加详焉。以《蔡氏痘疹》特为一卷,而以《博爱心鉴》为别集,使业是者参互精研,察病证感受之轻重,审处方立论之同异,随运化时令之变迁,为证治用药之加减。分辨其毫厘,不谬于千里,究极其指归,不泥于成法,因论以明理,明理以识证,随证以施治,卓有一定之见,得其缓急之宜,不惑于群议,不乱于耳目,执其枢而应之,业斯精矣则无不可治之病。及人之幼即吾之幼,吾之幼为庸医所误,不使人之幼复误于庸医,是书之所以刻也,并为序之。万历甲戌闰十二月壬申长沙李棠书检阅吏目医官姚坎、梅守信写字人林应春、金全、严邦谟、刘应凤

卷之一

虎口三关指掌图

虎口,叉手处是也。三关,第二指三节。风关,第一节寅位;气关,第二节卯位;命关,第三节辰位。男以左手,女以右手,侧看之。

三关指纹要诀

命门死候,气关病深,风关易治。

末关命门,中关风候,初关气候。

婴儿生下一月至三岁,当看虎口内脉两边。

辨虎口手诀

夫三岁以前,若有患,须看虎口脉,次指表节为命关,次气关,次风关。古人所谓初得风关病犹可,传入气命定难陈是也。汤氏云:小儿初生至五岁,血气未定,呼吸至数太过,必辨虎口色脉,方可察其病之的要者,正谓此也。男以左手观之,女以右手观之。

阳为男,阴为女。三关虎口纹,男以左手,女以右手验之。盖取左手属阳,男以阳为主;右手属阴,女以阴为主。然男女一身,均具此阴阳,左右两手亦当参验。左手之纹病应心、肝,右手之纹病应肺、脾,于此消息,又得变通之意。惊风初得,纹出虎口,或在初关,多是红色。传至中关,色赤而紫。看病又传过,其色紫青,病势深重;其色青黑,青而纹乱者,病深重。若见纯黑,危恶不治。大抵红者,风热轻;赤者,风热盛;紫者,惊热;青者,惊积;青赤相半,惊积、风热俱有,主急惊风;青而淡紫,伸缩来去,主慢惊风;紫丝、青丝或黑丝隐隐相杂,似出不出,主慢脾风。脉纹从寅关起不至卯关者,病易治;若连于卯关者,有病难治;如寅关连卯侵过辰关者,十难救一;若脉纹小或短者,看病不妨;大抵纹势弯曲入里者,病虽重而证[1]顺,犹可用力;若纹势弓反出外骎骎 靠于指甲者,断不可回。其有三关,纹如流珠、流米,三五点相连,或形于面,或形于身,危恶尤甚。

入门候歌

五指梢头冷,惊来不可安。若逢中指热,必定是伤寒。

中指独自冷,麻痘证相传。女右男分左,分明仔细看。

初起寅关浅,纹侵过卯深。生枝终不治,辰位实难禁。

小儿初病先见面部与虎口之脉色吉凶相合图式

面部图形脑背图形

指脉纹验病证

小儿三岁以前,虎口第二指上寅卯关有脉纹见者,可验病状,男左女右。若至辰关,直透巳位,绝地不治。又其间有指纹,不见有病者,必于面部上见;有面部上不见有病者,必于脉息主之,更宜参问。定指上三关

辰关:指头上节;卯关:指中节;寅关:指下节连掌。

水镜诀

夫阴阳运合,男女成形,已分九窍四肢,乃生五脏六腑。部位各分,逆顺难明。若凭寸口之浮沉,必乃横亡于孩子。须明虎口,辨别三关,参详用药,必无差误。未至三岁,看男左女右虎口,从第二指第一节名风关,若脉见,初交病;第二指节名气关,脉见,则难治;第三节名命关,脉见,病深则死证。又当辨其色,若四足惊,三关必青;水惊,三关必赤;人惊,三关必黑。紫色泻痢,黄色雷惊。如三关脉通度,是急惊之证,必死,余病可治。或青或红,有纹如线一直者,是乳食伤脾及发热惊;左右一样者,是惊与积齐发;有三条或散,[2]是肺生风痰,或似 声;有青,是伤寒及嗽;如红火是泻;有黑相兼,主下痢,红多白痢,黑多赤痢;有紫相兼,加渴不虚。虎口脉纹乱,乃气不和也。盖脉纹见有五色者,曰黄、红、紫、青、黑,由其病盛,色能加变。如黄红之色,红盛作紫;红紫之色,紫盛作青;紫青之色,青盛作黑;青黑之色,至于纯黑之色者,不可得而治矣。又当辨其形,如流珠形,主膈热,三焦不和,饮食欲吐,泄泻肠鸣,自利,烦躁啼哭;环珠形,主气不和,脾胃虚弱,心腹膨满,虚烦作热;长珠形,主夹积伤滞,肚腹疼痛,寒热饮食不化;来蛇形,主中脘不和,积气攻刺,脏腑不宁,干呕;去蛇形,主脾虚冷积,泄泻,神困多睡;弓反里形,主感受寒热邪气,头目昏重,心神惊悸,倦怠,四肢梢冷,小便赤色;弓反外形,主痰热,心神恍惚,作热,夹惊夹食,风痫证候;枪形,主邪热,痰盛生风,发搐惊风;鱼骨形,主惊、痰热;水字形,主惊积,热积,烦躁,心神迷闷,夜啼,痰盛,口噤,搐搦;针形,主心肺受热,热极生风,惊悸烦闷,神困不食,痰盛搐[3]搦 ;透关射指,主惊、风、痰、热四证,皆聚在胸膈不散;透关射甲,主惊风恶候,受惊传入经络,风热发生,十死一生,难治。此十三位形脉,悉有轻重,察其病根,则详其证。[4]歌三首

左有红纹似线形,定知发热又兼惊。右有双纹如左状,脾伤惊积一齐生。

纹头有似三叉样,肺气生痰夜作声。青赤应是伤寒证,只是空红泻定生。

又[5]

虎口乱纹多,须知气不和。色青惊积聚,下乳泻如何。青即 慢惊发,入掌内多。三关忽通过,此候必沉疴。

指上辨青纹,认是四足惊。 虎口脉青色,是猪犬马等惊 。

黑色因水仆, 黑脉见,仆跌在水。 赤色火人惊。 赤脉是人惊,仆颠,火惊。

紫色多成泻, 紫主泻痢。 黄色是雷惊。 黄色是雷鼓鸣。

曲反风还盛, 曲是伤寒,并有干热。 弯弓食上蒸。曲外是伤寒。

但看叉手处,方可辨其形。辨虎口指脉纹诀

气纹黄盛作红,红盛作紫,紫盛作青,青盛变黑,纯黑则难治。

黄色无形者,即安乐脉也。红若无形,亦安宁脉。有前件形者,即病之脉。次第而变,初作一点子,气关多红,脉至风关,其色方传变紫,病已传过,青色已受之,极黑色,其病危急。纯黑分明,不可疗治。三岁以上,病重危急,指甲口鼻多作黑色,盖儿脉绝神困。证候恶极,虽有妙药良方,不保矣。虎口三关脉纹十三指形脉纹图式流珠形长珠形环珠形来蛇形去蛇形弓反外形弓反里形枪形针形鱼骨形水字形透关射甲形透关射指形

流珠只一点红色,环珠差大,长珠圆长,以上非谓圈子,总皆红脉贯气之如此。来蛇即是长珠散,一头大一头尖;去蛇亦如此,分上下朝,故曰来去。角弓反张,向里为顺,向外为逆。枪形直上,鱼骨分开,水字即三脉并行。针形即过关一二粒米许,射甲命脉向外透指,命脉曲里。虽然余常治之,亦有不专执其形脉而投剂者,盖但有是症即服是药,而亦多验。

流珠形,主饮食所伤,内热欲吐,或肠鸣自利,烦躁啼哭,用助胃膏消饮食,分阴阳。若食消而病仍作,用香砂助胃膏以补脾胃。环珠形,主脾虚停食,胸膈胀满,烦渴发热,用五味异功散加山楂、枳实健脾消食,后用六君子汤调养中气。长珠形,主脾伤饮食积滞,肚腹作痛,寒热不食,先用大安丸消其积滞,次以异功散健其脾气。来蛇形,主脾胃湿热,中脘不利,干呕不食,此疳邪内作,先用四味肥儿丸治疳,后用四君子汤补脾。去蛇形,主脾虚食积,吐泻烦渴,气短喘急,不食困睡,先用六君子汤加枳实健脾消积,次以七味白术散调补胃气。弓反里形,主感冒寒邪,哽气出气,惊悸倦怠,四肢梢冷,小便赤色,咳嗽吐涎,先用惺惺散助胃气祛外邪,后以五味异功散加茯神、当归养心血,助胃气。若外邪既解而惊悸指冷,脾气受伤也,宜用七味白术散补之;若闷乱、气粗、喘促、哽气者难治,脾虚甚故也。弓反外形,主痰热,心神恍惚,夹惊夹食,风痫痰盛,先以天麻防风丸祛外邪,又用五味异功散调中气。枪形,主风热,生痰发搐,先用抱龙丸;如未应,用牛黄清心丸。若传于脾肺,或过用风痰之药,而见一切诸证者,专调补脾胃。鱼骨形,主惊痰发热,先用抱龙丸治之;如未应,属肝火实热,少用抑青丸以清肝,随用六味丸以补肾;或发热少食,或痰盛发搐,乃肝木克脾土,用六君子汤加柴胡,补脾土以制肝木。水字形,主惊风食积,胸膈烦躁,顿闷少食,或夜啼痰盛,口噤搐搦,此脾胃虚弱,饮食积滞,而木克土也。先用大安丸消导饮食,次以六君钩藤钩补中清肝;若已服消食化痰等剂而病不愈者,用四君、升麻、柴胡、钩藤钩升补脾气,平制肝木。针形,主心肝热极生风,惊悸顿闷,困倦不食,痰盛搐搦,先用抱龙丸祛风化痰,次用六君子加钩藤钩平肝实脾。透关射指形,主惊风,痰热聚于胸膈,乃脾肺亏损,痰邪乘聚,先用牛黄清心丸清脾肺,化痰涎,次用六君子汤加桔梗、山药,补脾土益肺金。透关射甲形,主惊风,肝木克制脾土之败症,急用六君、木香、钩藤钩、官桂温补脾土;未应,即加附子以回阳气,多得生者。尝闻古人云:小儿为芽儿,如草之芽,水之沤。盖因脏腑脆嫩,口不能言,最难投剂,当首察面色而知其所属,次验虎口以辨其所因,实为治法之简要也。

凡三岁前,宜看形候,兼看虎口。三岁后,宜看两手脉。察形色之图额 印堂 山根

额红大热燥,青色有肝风,印堂青色见,人惊火则红,山根青隐隐,惊遭是两重,若还斯处赤,泻燥定相攻。年 寿

年上微黄为正色,若平更陷夭难禁,忽因痢疾黑危候,霍乱吐泻黄色深。鼻准 人中

鼻准微黄赤白平,深黄燥黑死难生,人中短缩吐因痢,唇反黑候蛔必倾。正 口

正口常红号曰平,燥干脾热积黄生,白主失血黑绕口,青黑惊风尽死形。承浆两眉

承浆青色食时惊,黄多吐逆痢红形,烦躁夜啼青色吉,久病眉红死证真。两 眼

白睛青色有肝风,若是黄时有积攻,或见黑睛黄色现,伤寒病证此其纵。风池气池两颐

风气二池黄吐逆,躁烦啼叫色鲜红,更有两颐胚样赤,肺家客热此非空。两太阳

太阳青色惊方始,红色赤淋萌芽起,要知死证是如何,青色从滋生入耳。两 脸

两脸黄为痰实咽,青色客忤红风热,伤寒赤色红主淋,二色请详分两颊。两颐 金匮 风门

吐虫青色滞颐黄,一色颐间两自详,风门黑疝青惊水,纹青金匮主惊狂。观形察色

凡看小儿疾病,先观形色,而切脉次之。盖面部气色总见而五位青色者,惊积不散,欲发风候;五位红色者,痰积壅盛,惊悸不宁;五位黄色者,食积癥伤,疳候痞癖;五位白色者,肺气不实,滑泄吐痢;五位黑色者,脏腑欲绝,为疾危恶。面青、眼青,肝之病;面赤,心之病;面白,肺之病;面黄,脾之病;面黑,肾之病。先别其五脏各有所主。次者禀受盈亏,胎气虚实,阴阳二证,补过泻多,当救其失。兼五脏六腑,表里各有相应。若能辨其标本,则神圣工巧矣。五位所属

心为额,南方火;脾为鼻,中央土;肺为右颊,西方金;肾为颏,北方水;肝为左颊,东方木也。命门部位之图命门部位歌

中庭与天庭,司空及印堂,额角方广处,有病定存亡。

青黑惊风恶,体和滑泽光,不可陷兼损,唇黑最难当。

青甚须忧急,昏黯亦堪伤,此是命门地,医师妙较量。小儿无疾病歌

小儿常体貌,情态自端然,鼻内干无涕,喉中绝没涎。

头如青黛染,唇似点朱鲜,脸芳花映竹,颐绽水中莲。

喜引方才笑,非时手不宣,纵哭无多哭,虽眠不久眠。

意同波浪静,情似月中天,此儿安又吉,何愁病患缠。小儿生死候歌

小儿乳后辄呕逆,更兼脉乱无忧虑。弦急之时被气缠,脉缓只是不消乳。

紧数细快亦少苦,虚濡惊风邪气助。痢下宣肠急痛时,浮大之脉归泉路。小儿外证一十五候歌

眼上赤脉,下贯瞳人,囟门肿起,兼及作坑,鼻干黑燥,肚大筋青,目多直视,睹不转睛,指甲黑色,忽作鸦声,虚舌出口,啮齿咬人,鱼口气急,啼不作声,蛔虫既出,必是死形。用药速救,十无一生。《难经》曰: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素问》云: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又云: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钱氏云:左颊为肝,右颊为肺,额上为心,鼻上为脾,下颏为肾,赤者热,随证治之。凡小儿有疾病,须宜速治,失治则变成大患。小儿面红色,乃为童颜,外实也,不宜服药。小儿大粪黄稠腻,内实也,不宜服药。脉法

钱仲阳云:小儿之脉,气不和则弦急,伤食则沉缓,虚惊则促急,风则浮,冷则沉细,脉乱者不治。《水镜诀》乃论三岁以上之法。若三岁以下,更用一指按高骨,乃分三关,定其息数,呼吸八至为平脉,九至不安,十至危困。浮主风。沉迟主虚冷。实主有热。紧主癫。洪主热盛。沉缓主虚泻。微紧有积有虫。迟涩主胃脘不和。沉主乳食难化。沉细主乳食停滞。紧弦主腹中热痛。牢实主大便秘。沉而数者,骨中有热。弦长是肝膈有风。紧数乃惊风为患,四肢掣颤。浮洪乃胃口有热。沉紧主腹痛有寒。虚濡者有气,又主慢惊。芤主大便利血。四岁以下用一指转寻三部,以关为准,七八岁移指少许,九岁次第,依三关部位寻取,十一、十二岁亦同,十四、十五岁依大方脉部位诊视。凡看脉先定浮沉迟数,阴阳冷热,沉迟为阴,浮数为阳。更兼看部位,青主虚泻,赤主痰热,黑色病甚,黄主脾疳。以此相参,察病治疗,庶无误矣。又《全幼心鉴》云:小儿半岁之际,有病当于额前、眉端、发际之间,以名、中、食三指曲按之。儿头在左举右手,在右举左手,食指为上,中指为中,名指为下。三指俱热,主感风邪,鼻塞气粗,发热咳嗽;若三指俱冷,主外感风寒,内伤饮食,发热吐泻;若食中二指热,主上热下冷;名中二指热,主夹惊之疾;食指热,主胸满食滞,又当参辨脉形主之。诊脉歌三首[6]

小儿有病须凭脉,一指三关定其 息,浮洪风盛数多惊,虚冷沉迟实有积。

小儿一岁至三岁,呼吸须将八至看,九至不安十至困,短长大小有邪干。小儿脉紧是风痫,沉脉须知乳化难,腹疼紧弦牢实秘,沉而数者骨中寒。

小儿脉大多风热,沉细原因乳食结,弦长多是膈肝风,紧数惊风四肢掣。浮洪胃口似火烧,沉紧腹中痛不歇,虚濡有气更兼惊,脉芤多痢大便血。前大后小童脉顺,前小后大必气咽,四至洪来若烦满,沉细腹中疼切切。滑主露湿冷所伤,弦长客忤分明说,五至夜甚浮大昼,六至夜细浮昼别,息数平和八至九,此是圣人传妙诀。

小儿脉三岁以上,五岁以下,然后可看候,与大人有异者,为呼吸至八是常也,九至病,十至困。

尝观《黄帝内经》谓小儿元气未全,无脉。中古有巫妨氏作《颅囟经》,以占婴孩疾病寿夭。晋王叔和谓小儿不能言,惟观形、察色、听声究病,世所相传。后明医辈出,以变蒸一十八次,未满五百七十六日之前,以三脉互相参验,定其吉凶。先观面部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克制化,休囚死绝,谓之一脉。以三指齐铺额上发际之下,定其寒热,谓之一脉。虎口食指风、气、命三关,指纹青、黄、白、赤、黑,合内肝、心、脾、肺、肾,谓之一脉。三脉之形,兼以十三总脉,辨婴孩疾病,生死而未明,风始何经,气属何脏,命关危殒,已乃绝地。予日夜精究诸家之书,或有方而缺脉诀,但有证而无治法,或知经络而不识标本,知虚实而不知补泻,至于寝食俱废,终无获其奥旨,临病诊视惟遵省翁八法,有按考推备,审查究详之妙,明生克制化,休囚死绝之理,及指纹青惊、赤热、黄积、白虚、黑危,合内肝心脾肺肾,按明标本、寒热、虚实,疗理投治,虽然侥幸瘳痊者,十有四五。奈何风气命三关脉纹茫然无知,而终是犹豫不决,似天明而日月不明,如瞑目而夜行无路矣。朱丹溪先生有云:大抵小儿得疾,肝与脾经受病尤多。虽则剖露脾肝之蕴,而俗医不能知此未发之旨,[7]昧于标本虚实,蒙于阴阳偏盛,辄投瞑眩 之药助邪伐正,安有不毙者哉?且人之肝、心、脾、肺、肾在身中藏而不见,若夫口、鼻、耳、目则露而共见者也。余发丹溪未发之旨。风者,肝受之,肝不和则风纵;痰者,脾受之,脾不壮则痰盛,痰与风,惊与热,四证互驰,则流行经络之间,传变他疾。盖由饮食冷热不散,遂成吐泻,或作,或作喘急,或硬牙关,或肿颐颊。临于肺则咳嗽,传乎心则恍惚,善医术者,疗以抑肝实脾为上,不致传散,若失主见惊即作痫热,即成风积,成痞癖,虚作疳痢,冷致吐泻,逆为哕呕,欲与下其痰,恐风猖狂,欲遂其风,又疑痰作梗,须是风痰并化如贼,方会极力一冲,尽使散败,用药须徐徐减瘥,不致伤害也。如肝、心、脾、肺、肾,子母相生;肺、肝、脾、肾、心,五脏相克。左腮属肝,所不胜者肺,所胜者脾,所喜者酸,所伤者辛辣。初变六蒸之脏和,则魂神壮,志意生。五位色青者,惊积不散,欲发风候,其神彩不定,病变生风,拳挛搐搦,眼目牵引。右腮属肺,所不胜者心,所胜者肝,所喜者辣,所伤者焦苦。二变七蒸之脏和,则欢喜气爽,神清和,颜色强,病则喘满咳嗽,伤风作热,虚痰壅盛。额属心,所不胜者肾,所胜者肺,所喜者苦,所伤者咸卤。三变八蒸之脏和,则情性悦,病主惊痫,恐悸虚躁,啼哭谵语,狂烦,口角流涎。颏属肾,所不胜者脾,所胜者心,所喜者咸,所伤者甘。五变十蒸之脏和,则行坐嬉戏笑语,病主崩砂黑齿,啮齿咬牙,聤耳脓汁。鼻属脾,所不胜者肝,所胜者肾,所喜者甜,所伤者酸酽。四变九蒸之脏和,则消谷气,美饮食,病主呕哕、疳疾、泻痢、痞癖、潮热、不思乳食。脾胃者,乃清纯冲和之气,位居中州,其属土也。经云: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入,无物不包。又云:胃为市,无物不有,荣卫出焉,生发诸阳上升之气,元气由此而充,滋养百骸则百病不生。一或不慎脾胃受伤,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不能生长万物,是春夏之令不行。脾脏之气不生,其他四脏皆虚,则诸疾生焉,病主疳伤泻痢,面黄潮热,酷嗜咸酸,不思乳哺,不美饮食,呕哕吐虫。又云:饮食不节,肠胃乃伤。或曰:人之手足乃胃土之末,脾胃有热,手足必热;脾胃有寒,手足必冷,如手冷过肘,足冷过膝,乃真寒也。此五脏受证,所以视其外而应乎内,以此观形察色,则小儿之脉洞然明矣。论颅囟要略[8]

凡医工看视婴孩百晬 之后、周岁以前视其囟而对。初涎论

婴儿在胎,禀阴阳五行之气以生,五脏六腑百骸之体悉具,必借胎液以滋养之,气受既足,自然分娩,初离母体,口有液毒,啼声未出,急用软绵裹指,拭去口中恶汁,此虽良法,然仓卒之际,或有不及如法者。古人有黄连法、朱蜜法、甘草法,用之殊佳,免使恶物咽下,伏之于心,遇天行时气,久热不除,乃乘于心,心主血脉,得热而散,流溢于胃,而胃主肌肉,发出于外,故成疮疹之候,世之长幼,无有可免者。若依初生拭口之法,得免痘疮之患,或有时气侵染,只出肤疮细疹,易为调理,亦孩童之幸也。甘草法

临月预以甘草细切少许,以绵裹,产卧时沸汤泡浸盏内候儿出来未作声,急以软绵裹指,蘸甘草汁拭其口,次用黄连朱蜜法。黄连法

临月用黄连五分,细切搥碎,绵裹沸汤同甘草一处泡浸如前法拭口。朱蜜法《葛氏肘后方》:先用黄连甘草汁法拭口,吐其恶汁,更与朱蜜定魄、安神、镇心。

上用朱砂大豆许,细研,以蜜一蚬壳许,和朱砂,旋抹口中,非独镇心安神,能解恶物之毒,一生免痘疮之患。刺泡法

小儿才生下即死,用此法可救活。急看儿口中悬雍、前腭上有泡,以手指摘破,用帛捏拭血令净。若血入喉,即不可治。回气法

初生,气欲绝,不能啼者,必是难产,或胃寒所致。急以棉絮包裹抱怀中,未可断脐带,且将脱衣置炭火炉中烧之。仍作大纸捻,蘸清油点着,于脐带上往来遍带燎之,盖脐带,儿得火气由脐入腹。更以热醋汤荡洗脐带,须臾气回,啼叫如常,方可浴洗,了却断脐带。通便法

初生,大小便不通,腹胀欲绝者,急令妇人以温水漱口了,吸咂儿前后心并脐、两手足心共七处,每一处凡三五次,漱口吸咂,取红赤为度,须臾自通。不尔,无生意。遇有此证,依此法可得再生。贴囟法

治出胎时被风吹,鼻塞,服药不退。

上用大南星为末,生姜自然汁调成膏,贴囟上自愈。奇 方

治初生下遍身无皮,但是红肉,宜速以白早米粉干扑,候生皮方止。又 方

治生下遍身如鱼泡,又如水晶,碎则成水流渗,用密陀僧研极细干掺,仍服苏合香丸。又 方

七日肾缩,乃初生受寒所致。

硫黄 茱萸 各五钱

上为细末,研大蒜调涂其腹,仍以蛇床子微炒,火烧熏。葱号散

治初生小儿,七日不小便。

葱白 三四寸  人乳

上同捣如泥敷儿口内,即与吮乳。安脐散

羚羊角 一钱,略炒  乱发 一团,烧令存性  蜈蚣 一寸,赤脚者,炙

上为末,断脐后即敷之,以绢帕紧束,恐犯风也。封脐散

红绵灰 半钱  黄牛粪灰 龙骨 干胭脂 各五分

上为极细末,湿干掺干,清油涂脐。又 方

治脐内出水汁不干。

当归头 去芦,一钱  绵缚脐带 烧灰,二钱,或旧绵

上为极细末,入麝香一小字,同研少许,干掺脐。

凡下胎毒,只宜用淡豆豉浓煎汁,与三五口,其毒自下,又能助养脾气,消化乳食。用淡豆豉是无盐的。

杨氏曰:小儿在胎受病非一,大抵里气郁结,壅闭不通,宜取下胎毒。

又有牛黄法

钱氏曰:用真牛黄一小豆大块,用好蜜搜和成膏,每服一小豆大,乳汁化服,时时滴口中,形色不实者,不宜多服,胎热或身体黄色宜服。《千金方》有云:牛黄益肝胆,除热,定精神,止惊痢,辟恶气,除百病也。《圣惠方》云:取猪乳须令猪儿饮母,次便提猪儿后脚起,口自离乳,急用手捋之,即得乳矣。非此法不可取。张焕论云:初生儿或未有奶子,产妇之乳未下,可用猪乳代之,可免惊痫痘疮等毒。

钱氏曰:初生小儿至满月内,可当取猪乳滴口中最佳。浴儿汤熟,添少许清浆水,一捻盐,浴儿讫,以腻粉摩儿,既不畏风,又引散诸气。夏中盛暑时,乳母浴后,或儿啼不可与奶吃,能令成胃毒,秋成赤白痢,浴后可令定息良久,熟揉乳之,故无患。

初生儿浴,用猪胆一枚投于汤中,周岁以前可免疮疥。浴时调和,汤看冷热,令儿惊而成疾也。第三日宜用五根汤除恶气不惊,疮毒之患,浴儿良,去不祥。《千金方》云:猪胆汁倾放水中,免生疮。三日后,桃李根煎汤浴,可辟不祥,不生疮。新生儿戒灸

愚尝戒之:有北人居于南方,新生儿多与灸囟,其害非浅。古云:河洛土地多寒,儿生三日灸囟以防惊。今者东南地土多温,新生芽儿无病不宜逆灸,大抵察地土寒温虚实,儿禀赋何如。断脐法《千金》论曰:凡断脐,切不可刀割,须隔单衣咬断后,将暖气[9]呵七遍,缠结所留脐带,令至儿足趺 上,当留六寸,长则伤肌,短则中寒,令儿肚中不调,或成内。若先断脐,然后浴者,水入脐中,则令腹痛。其脐断讫,连脐带中多有虫者,宜急剔拨去,不然则入腹成疾。大抵芽儿初生断脐之后,宜用熟艾厚裹爱护,白绵柔软,方方四寸,新绵厚半寸。若乳母不谨,或因洗浴水入脐中,或遇尿在裙袍之内,湿气伤于脐中,或因解脱为风冷邪气所侵,皆能令儿脐肿多啼,不能乳哺,即成脐风也。

钱氏曰:断脐后,绷袍讫,看儿形色,若面红润色赤,声响快者,宜用米粉半钱,令儿吮之,有脐粪下最佳。

王氏曰:或热在胸膛,伸引努气,亦令脐肿,宜服龙胆汤。《千金》论曰:小儿始生,其气尚盛,若有疾病,即须下之,若不时下则成别证。护养法论

巢氏曰:小儿始生,肌肤未实,不可暖衣,暖甚则令肌骨缓弱;宜频见风日,若不见风日,则肌肤脆软,易得损伤。当以故絮着衣,勿加新绵,天气和暖之时,抱出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坚硬,可耐风寒,不致疾病;若藏于帷帐之内,重衣温暖,譬如阴地草木,不见风日,软脆不任风寒。当以薄衣,但令背暖。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不可以春月卒减其衣,否则令中风寒,所以从秋习[10]之者以渐稍寒,如此则必耐寒,冬月但着两薄襦 一复裳耳。若不忍见其寒,适当略加耳。若爱而暖之,适所以害之也。又当消息,无令出汗,如汗出则表虚,风邪易入也。昼夜寤寐,常当慎之。其乳哺之法,亦当有节,不可过饱,饱则胃弱,易伤积滞难化。陈氏所谓忍三分寒,吃七分饱,频揉肚,少洗澡,及要背暖、肚暖、足暖,又要头凉、心胸凉,至论也。《千金》论曰:夏不去热乳乳儿,令儿呕逆;冬不去冷乳乳儿,令儿咳痢。葛氏曰:乳者,奶也;哺者,食也。乳后不可与食,食后不可与乳。缘小儿脾胃怯弱,乳食易伤,难以消化,初得成积,久得成癖、成疳。自我致寇,又何咎焉?养子日用

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

吃冷,吃硬,吃多,则生病。

小儿忽见非常之物,或见未识之人,或鸡鸣犬吠,或见牛马等兽,或嬉戏惊吓,或闻犬声,因而作搐者,缘心气乘惊而精神离散故也。当用补心温气药治之。如用镇心法水银、牛黄、朱砂、金银、麝脑等药,则成慢惊搐。如腹胀足冷者,难救也。

经云:脾为黄婆,胃为金翁,主养五脏六腑。若脾胃全固,则津液通行,气血流转,使表里冲和,一身康健。盖脾胃属土而恶湿冷。饮乳小儿多因变蒸,上唇肿而头热,或上气身热,父母不晓,妄作伤风伤食治之,或以解药出汗,或以食药宣泄,或以凉药镇心,或以帛[11][12]蘸汤水搌 缴 唇口,致令冷气入儿腹内,伤儿脾胃,搏于大肠,故粪便青色。久不已者,即吐,吐而不已者作搐。见儿作搐,又言热即生风,转用凉药治之,因此败伤真气而不救者多矣。经云:脾土虚弱,肝木乘冷,故筋挛而作搐。宜用补脾温胃下气药治之,其药性温则固养元阳,冷则败伤真气,不可不知此理也。勿服轻朱药

水银粉、轻粉,味辛性冷,下痰损心气。

辰砂、朱砂,味甘性寒,下涎损神。

二味相合,虽下痰涎,其性又寒又冷,损心损神,不可独用。

小儿胎受壮实,服之软弱;小儿胎受怯弱,服之易伤。新生襁褓婴孩,下胎毒,坠痰涎,多致损害,皆轻粉、朱砂二味之所误也。凡十岁以下,饮食切勿用黏硬难化,油腻生痰,甜酸成疳。

小儿一周之内,皮毛肌肉,筋骨髓脑,五脏六腑,荣卫气血,皆未坚固,譬如草木茸芽之状,未经寒暑,娇嫩软弱,今婴孩称为芽儿故也。一周之内,切不可频频洗浴,恐湿热之气,郁蒸不散,身生赤游丹毒,俗谓之流丹,片片如胭脂涂染,皆肿而壮热,若毒入腹者,则腹胀哽气,以致杀儿,此因洗浴而得也。若肌肉宽缓,腠理开泄,包裹失宜,复为风邪所乘,而身生白流,皆肿而壮热者,或憎寒壮热,鼻塞脑闷,或上气痰喘,咳嗽吐逆,种种之疾,因洗浴脱着而得也。消乳丸

又名消食丸,治宿食不消,脾胃虚冷,乳食不化。

砂仁 陈皮 三棱 煨  蓬术 煨  神曲 炒  麦芽 炒。各五钱  香附子 炒,一两

上为末,面糊丸如麻子大,食后紫苏汤送下。乳子歌

养小须调护,看承莫纵弛。乳多终损胃,食壅即伤脾。衾厚非为益,衣单正所宜。无风频见日,寒暑顺天时。要得小儿安,多受饥与寒。但能依此法,疾病永无干。

小儿不宜食肉太早,伤及脾胃,免致虫积疳积。小儿食鸡肉生蛔虫,未三岁勿食。

小儿食,忌甜成疳,饱伤成积,肥生痰,焦苦、辛辣、馊酸、热毒尤不可食。[13]

小儿匍匐 以后,逢物便吃,父母喜之,或饮食之间,必须以口物饲之,此非爱惜之法,乃害之一端。殊不知小儿脾胃嫩弱,肠胃脆软,不禁杂物,未能克化。今之患食癖疳积,肚疼面黄,肚大胫小,好覆冷地者,得患皆由此也。

小儿在胞胎,必须饮食有常,起居自若,使神全气和,胎受常安,生子必伟。怀娠之后,最忌食热毒等物,庶生儿孩免有脐突疮癣。

乳母常须养其血,和其气,乐以忘忧,使乳汁温平,纵儿疾作自安,平过半矣。[14]

初生儿必忌外客所触,庶免致客忤,古人因忌客一腊 。

小儿毋容入神庙中,恐神情闪烁,必生怖畏。

小儿患鼻孔黑如煤,耳轮郭焦黑,眼翻,指甲黑,作鸦声,或吼叫数声,及手寻父娘衣,皆无可治。

小儿受病在腑,有自愈者,故先贤惟理其脏,未言其腑,腑阳脏阴,如麻子一证,乃是腑病。

小儿生谷道无穿,多致不救,药无速验,必假物透以通之。

小儿常入夏令,缝囊盛杏仁七个,去皮、尖,婴孩小儿佩带之,闻雷震自然不惧。

小儿不可令就瓢及瓶中饮水,语言多讷。

拔剑倚门儿不惊。

小儿平常无病,不必服药饵,恐遇疾不即为效。

小儿难任非常之热,亦不堪非常之冷,稍有太过不及则病从而生,抑之冷药,以水济水,冰冷胃气为吐利,腹胀,重则成慢惊、慢脾。助之热药,以火益火,则热势太盛,荣卫壅遏,重则热,则生风。盖解表不致于冷,调养不致于热,治热当令热去而不冷,治冷当令冷去而不热。汤氏曰:不为热过,毋为冷误,补过泻多,当救其失,乃前贤调理小儿之良法也。

小儿易虚易实,易冷易热,用药切须谨慎。《圣惠》论曰:小儿一期之内,造衣服皆须用故帛为之,不可用新绵。若用新绵,则令儿壮热或惊痫。

小儿未期,勿衣新绵绢,为蒸郁太暖而伤于肉,春勿覆顶裹足,致阳气不出,故多发热。《保幼须知》云:小儿不令暖衣,但用故絮要洁净,仍勿露星月[15]下,恐惹邪祟生天吊 ,如失收,用醋炭熏过可也。小儿无辜疾者,古云天上有一鸟名无辜,因晒儿衣物,失收过夜,遇此鸟过尿之,令儿啼叫,诸病所生,日渐黄瘦者,非也。此盖是八邪所得之也,其八邪者,饥、饱、劳、役、风、惊、暑、积,谓之八邪。久则令人日渐黄瘦,吃食不长肌肉,夜间多哭,身上或发微微壮热,多渴,吃食不知饥饱,或生疮癣是也。

钱氏曰:小儿须着帽顶衣护风池。取干菊花为枕,清头目,令儿[16]枕。吕氏云:乳母每日三时 ,令摸儿项后风池,若壮热者即熨之,使微汗出即愈。风池在头项筋两辕之边。

小儿若能调和奶食,并看承爱护如法,则别无疾病,亦不须令儿常服汤药,此宜审之。

小儿又当消息,无令汗出,汗出则致虚损,便受风寒。昼夜寤寐,皆当慎之。

妇人乳汁者,血也。其血属阴,味甘性冷,饮乳小儿,因用汤水搌缴唇口,致令冷气入腹,伤动脾胃遂成大患。

小儿所以少病痫者,其母怀娠时,须时劳役,运动骨血则气强,胎养盛矣;若少运动,血气微,胎气弱,则儿软弱易伤,故多病痫。小儿春夏间有疾,不可乱有动下,使下焦虚,上焦热,变成大病矣。

初生儿韭根汁灌,即吐出恶水,令无病。

抱儿勿哭泣,泪入儿眼令眼枯。剃头法《集验方》云:小儿初剃头,俱不择日,皆于满月日剃之。盖风俗所尚,前产妇未得出房,于满月即与儿俱出,谓胎发秽恶有触神灶,令小儿不安,故于此日必剃头而出。凡剃头就温暖避风处,仍剃后须以杏仁三枚,去皮、尖,研碎,入薄荷三叶,再同研,却入生麻油三四滴,腻粉拌和,头上擦以避风邪,免生疮疥热毒。其后小儿亦用治法。悲喜莫乳

悲喜令儿乳,痰涎嗽不通,停留胸膈上,吐逆必生风。《保幼须知》云:小儿饱食后不可食乳,恐生走马疳。

丹溪云:十六岁以前,阴气未成,不宜过于温饱,下体主阴,得寒凉则阴易长。又肠胃尚脆而窄,凡鱼肉、果面、烧炙、稠黏等物,皆宜禁绝,苟务姑息所欲,即与积成痼疾,虽悔何及?

初生之儿,审其胎气少稳;断乳之子,究其饮食伤脾;离母之孩,[17][18]察其暑湿寒邪;丱角 髫童 ,觉其驰逐斗力。劳则伤气,动则伤神,役则伤形,饱即伤滞,毋有四意,医工次焉。若能顺事致敬,婴孩何疾加之?一曰调护,谓调适其寒温,护令不受邪触,春不怯冻,[19]秋不乘凉,夏知清冷,冬觉温燠 。二曰保摄,谓保娇情所欲,摄所经任之意,乳须及时,食无过剂,睡无令饫,戏勿令饥,坐卧起止,惟母当知。三曰抚育,谓幼则顺其娇痴,长则变其情志,抚之常存其[20]神而知其体,育之乃安其形而调其性。四曰鞠养 ,谓儿长成宜鞠问之,毋令纵恣,毋令忽暴,毋令悖逆,毋令顽慢,四者慈母之道也。大抵小儿得疾,所受无过惊积冷热,疗理不致散漫者,乃为上工。其候传散,斯为下客。传散者,惊即作痫,热即成风,积成痞癖,虚作疳痢,冷致吐泻,逆为呕哕,其证泛泛,其医慌慌。若不寻其源流,渐入江海,愈远愈深,弥开弥大。上士治之未萌,不待传变;中士治之已行,疾作它证;下士治之纵横,或有得失;盲者治之峥嵘,无规法也。用药规矩,行道精专,婴孩无隐疾之情,药饵有专功之羡,勿[21]致矜哀 乃招庆善矣。

[1]骎骎(qīn侵侵):马跑得很快的样子,喻纹势进行迅速。

[2](shà沙):并作”,哮喘病。

[3]搐搦(chùnuò触诺):痉挛,肌肉不自觉地抽动。

[4]歌三首:嘉靖本作“歌曰三首”。

[5]即:嘉靖本作“黑”,义胜。

[6]其:原作“真”,据嘉靖本改。

[7]瞑眩(míngxuàn明玄):服药后出现恶心、头眩、胸闷等反应。

[8]百晬(zuì醉):指婴儿满百日。

[9]足趺(fú敷):脚面,脚背。

[10]襦(rù入):短衣,短袄。

[11]搌(zhǎn展):轻轻擦抹。

[12]缴:搅动,扭动。

[13]匍匐:爬行。

[14]一腊:宋代民间风俗,生子七日为一腊,有一腊、二腊、三腊、满月等说法。

[15]天吊:小儿蕴热,痰塞经络,头目仰视,名为天吊。

[16]三时:早、中、晚。

[17]丱(guàn罐)角:头发束成两角形。旧时多为儿童或少年人的发式。

[18]髫(tiáo调)童:幼童。

[19]燠(yǜ玉):暖,热。

[20]鞠:抚养,养育。

[21]矜哀:哀怜。卷之二噤风撮口脐风方论

初生噤风、撮口、脐风,三者一种病也。夫噤风者,眼闭口噤,啼声渐少,舌上聚肉如粟米状,吮乳不得,口吐白沫,大小便皆通。盖由胎中感受热气,流毒于心脾,故形见于喉舌间也。抑亦生下复为风邪击搏所致,自满月至百二十日见此,名曰犯风噤,依法将护,防于未然则无此患。撮口者,面目黄赤,气息喘急,啼声不出。盖由胎气夹热,兼风邪入脐,流毒心脾之经,故令舌强唇青,聚口撮面,饮乳有妨。若口出白沫,而四肢冷者,不可救。其或肚胀,青筋吊肠卵疝,内气引痛,皆肠胃郁结不通致之,治法贵乎疏利。撮口最为恶候,一腊内见之尤急。脐风者,断脐之后,或为水湿风冷所乘,风湿之气,入于脐而流于心脾,遂令肚胀脐肿,身体重者,四肢柔直,日夜多啼,不能吮乳,甚则发为风搐。若脐边青黑,撮口,是为内搐不治,爪甲黑者即死。其或热在胸膛,伸引努气,亦令脐肿,可与千金龙胆汤。此三者受病之源,非一朝一夕,大抵里气郁结,壅闭不通,并用取下胎毒,天麻丸、定命丹、朱银丸之类,可量与之。《千金》云:小儿始生,其气尚盛,若有微患,即须下之,若不时下,即成大疾则难疗矣,紫霜丸可量服之;治风噤,用控痰散,吐风痰,不若用甘草汤极稳,然后和胃益脾散加减用之,又用辰砂膏利惊即愈;或手握拳,噤口不开者不治。撮口用僵蚕膏,敷唇中,或甘草汤、撮风散。脐风用瓜蒂散。汤氏治小儿因剪脐伤于外风,致脐疮不干,用白矾龙骨为末,少许敷之,又用旧绵烧灰为末,少许干掺之。断脐不盈尺,一腊之内,随其根蒂自腐,实者深之,弱者浅之,深浅之理,以其禀赋得之。盖初生之儿,有热在胸,则频频伸引,呃呃作声,努胀其气,抑入根本之中,所以脐突肿赤,虚大可畏,将谓断脐不利而使之然者,非也,此乃胎中母多惊悸,或因食热毒之物所作,宜大连翘饮子,其热自散。又有小儿脐风撮口,初生七日内,患此证者,百无一生,如坐视其毙者,良可悯焉。凡患此证者,看小儿齿龈上有小泡子如粟米大,以温水蘸热帛,裹指擦破,即开口便安,不须服药,亦良法也。安脐散

治脐中汗出,或赤肿,用白石脂一日三度敷之,或油发灰,或当归末敷亦佳。千金龙胆汤

治胎惊,月内气盛发热,脐风撮口壮热,血脉盛实,四肢惊掣,发热大吐,及变蒸不解,中恶客忤鬼气,并诸惊痫,悉皆治之,十岁[1]以下,皆可服之,及有魃 气者,加人参、当归、草龙胆,数十百日儿加三铢,一岁加五钱。

龙胆 草钩藤 柴胡 黄芩 桔梗 芍药 茯苓 甘草 各五钱  蜣螂 二枚,去足翅,炙  大黄 二钱半,煨

上剉散,每服二钱,水一酒盏,煎半盏服之,以渐加服,得下即止。《直指方》加防风、麦门冬以导心热,黄芩减半,北枣煎服。去蜣螂亦可。控痰散

治噤风,先用此吐风涎,次与益脾散和胃。

蝎尾 铜青 各五分  朱砂 一钱  腻粉 一字  麝 少许

上为细末,每服一字,茶清调下,或用甘草汤,吐痰亦可。甘草汤

治撮口,取吐风痰。

甘草 一钱

上剉散,煎服,令吐出痰涎,却以猪乳点入口中即瘥。益脾散

和胃进乳食。

白茯苓 人参 草果 煨  木香 湿纸裹,煨  甘草陈皮厚朴 制  苏子 炒。各等分

上剉散,每服一钱,姜、枣煎服滓,乳母服之。辰砂膏

治眼闭口噤,啼声不出,吮乳不得,口吐白沫,大小便皆通。

辰砂 三钱  硼砂牙硝 各一钱半  玄明粉 二钱  全蝎真珠 各一钱  麝 一字

上为末,和毕,用好油纸封裹,自然成膏,每服一豆粒许,薄荷金银汤下。潮热,甘草汤下。月内用乳汁调敷奶上,令儿吮下。天麻丸

治因断脐后为水湿风冷所乘,入于脐,流于心脾,遂令肚胀脐肿,[2]四肢柔直,日夜多啼,不能吮乳。此药利惊化痰。凡钓肠 、锁肚 [3] 、撮口,并宜服之。

南星 炮,二钱  白附子 炮  牙硝天麻全蝎 炙  五灵脂 各一钱  轻粉 五分  巴霜 一字

上为末,稀糊丸麻子大,每服三丸,薄荷、姜煎汤送下。若脐边青黑及爪甲黑者,不治。定命丹

治急惊天钓撮口,通利痰热。

全蝎 七个  天麻 南星 炮  白附子 炮,各一分  朱砂 青黛 [4]各一钱半  轻粉 麝香 各五分  脑子 一字

上为末,粟米糊丸,绿豆大,每服一丸,荆芥、薄荷汤磨下,先研半分,吹入鼻中。一方无脑子。僵蚕方

治撮口。

僵蚕 直者二枚,去嘴爪,略炒

上为末,用蜜调,敷唇口中立效。蝎梢散

治胎风及百日内撮口脐风。

蝎梢 四十九个  僵蚕 四十九个  生姜 汁炒干,去嘴爪、丝  脑子另 研  麝 各少许[5]

上先将蝎梢每一个用薄荷叶包定,以线扎,放砂铫 内炒,令薄荷干为度,同僵蚕研细,入脑子、麝香末研匀,用紫雄鸡肝二片煎汤调下。牛黄散

治初生七日口噤。

牛黄 一钱

上为末,以竹沥调一字灌之,更以猪乳点于口中。撮风散

治撮口。

蜈蚣 赤足者半条,炙  钩藤 朱砂 蝎梢 僵蚕 炒  。各一钱麝香 一字

上为末,每服一字,用竹沥调下,竹沥解热。立圣散

治口噤。

蝎梢 七个  干蜘蛛 一个,去嘴足,以竹沥浸一宿,炙令焦  腻粉 少许

上为末,入腻粉研匀,每一字乳汁调,时时滴入口中。蜈蚣散

治口噤不开,不能收乳。

赤脚蜈蚣 半条,去头足,炙令焦

上为末,入麝少许,以猪乳一合,分三服。猪乳治小儿口噤不开最良。蜘蛛散

治口噤不开。

蜘蛛 一枚,去足嘴,炙令焦

上为末,猪乳调灌,神效。牙疳亦用蜘蛛、麝香。朱银丸

治脐风壮热痰盛,翻眼口噤,取下胎中蕴受之毒。亦治惊积,但量用之。

全蝎 一钱  白附子 一钱半  南星 炮  朱砂 一字  牛黄芦荟 [6]各五分 天浆子 麝香 各五分  脑子 一字  僵蚕 十个,炒  水银一 钱,蒸,枣肉研如泥  铅霜 五分,和水银研

上为末,粟米糊丸如芥子大,每一丸,薄荷汤下。如未利,加至二三丸。麝香散

治脐风撮口。

赤脚蜈蚣 半条,酒炙  川乌头 尖三个  麝香 少许

上为末,每服半字,金银汤调下。立圣散

治脐风撮口。

赤蜈蚣 一条,酒炙  蝎梢 七个  瞿麦 五分  僵蚕 七个,炒

上为末,先用鹅毛管吹少许入鼻内,啼则可医,仍用薄荷汤调下。安脐散

小儿断脐后,便敷之。

赤蜈蚣 一寸,炙  羚羊角 一钱,烧存性  麝香 少许  雀瓮 三枚  乱发 一团,烧存性

上为末,敷于脐上,与前安脐散小异。瓜蒂散

治脐风撮口,吹入鼻内,啼则可治。又疗小儿三岁忽发心满坚硬,脚手心热则变为黄病,不急治杀人。

瓜蒂 七个  赤豆 七粒  秫米 七粒

上为末,用一豆许,吹两鼻内,令黄水汁出,残药未尽,水调服之,得吐黄水即瘥。

一方:瓜蒂一两,赤豆四两为末,每服一钱,温水调下,以吐为度,出黄水为妙。敷脐膏

瓜蒂南星白蔹赤小豆

上为末,每三钱用芭蕉自然汁调,敷脐四周边。大连翘汤 方见胎疾门不乳方论

婴儿初出胞胎而不吮乳者,盖由产妇取冷过度,胎中受寒则令儿腹痛,故不吮乳。又儿初出胎,其声未叫,急以手拭其口,令恶血净尽,不得下咽,则无他疾。若拭口不前,恶秽入腹则腹满气短,不能吮乳,宜茯苓丸服之。茯苓丸

赤茯苓 黄连 枳壳 炒。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一丸乳汁磨下。一方冷证者,去黄连,加芍药。木香散

治恶秽入腹,呕吐不止。

木香 干姜 茯苓 木瓜 甘草 炙  丁香 各等分

上剉散,每服一钱,姜煎,绵蘸灌之。奇 方

治初生不乳及不小便,即葱号散。

上用葱白一寸四界破之,以乳汁砂铫内煎灌之,立效。与前葱号散小异。

巢氏曰:小儿在胎受母热毒,生下遍身面目俱黄,身热,大便秘,小便黄色,多啼不乳。

小儿身皮目皆黄者,黄病也。身痛膊背强,大小便涩,一身皆黄,面目指爪皆黄,小便如屋尘色,看物皆黄,渴者,难治,此黄疸也。生下百日及半周,不因病后身微黄者,胃热也。又有面黄、腹大、食吐、渴者,脾疳也。有自生而身黄者,胎疸也。古书云:诸疸皆热,色深黄者是也。若淡黄兼白者,胃怯,胃不和也。胎疾,谓月数将满,母失爱护,或劳动气血相干,或坐卧饥饱相役,或饮酒食肉,冷热相制,或恐怖血脉相乱,胎气有伤,儿形无补,有胎热、胎寒、胎黄、胎肥、胎弱等证。胎热则儿在胎中,母多惊悸。或因食热毒之物,降生之后,儿多虚痰,气急喘满,眼目眵泪,神困呵欠,呃呃作声,大小便不利,或通利即有血水,盛则手常拳紧,脚常搐缩,眼常斜视,身常掣跳,皆由胎中受热,宜速与大连翘饮子,解散诸热,次服消风散数服。胎寒者则儿在胎中,母因感寒邪,或喜食生冷过度,寒盛则肠鸣泄利,血气以乱,当用和解治。脏寒则温脏,寒甚则有盘肠内吊,皆寒而得之,大便青者是也。胎黄者,则小儿生下,遍体面目皆黄,状如金色,身上壮热,大便不通,小便如栀汁,乳食不思,啼叫不止,亦因乳母受热而传于胎也,凡有此证,乳母服生地黄汤,仍忌热毒之物。胎肥者,则生下肌肉兼遍身血色红,满月以后,渐渐羸瘦,目白,五心烦热,大便难,时时生涎,宜浴体法治之。胎弱者,则生下面无精光,肌肉薄,大便白水,身无血色,目无精采,亦宜浴体法治之。凡胎气禀赋,有壮有弱,其母饮食嗜欲无节,起止无忌,故令儿得病,不寒即热,不虚即怯,热乃作壅,寒乃作泄,虚则作惊,怯则作结,寒则温之,热则凉之,虚则壮荣,怯则益卫,惊则安神,结则微利,详审用之,可保无虞。不若古人胎教之法,则自然无诸证矣。胎疾方论大连翘饮

治胎热,大小便不利,诸般疮疖、丹毒、脐风、疮疹,壮热,小便不通。

连翘 瞿麦 荆芥 木通 赤芍药 当归 防风 柴胡 滑石 蝉蜕 甘草 炙。各一钱  山栀 黄芩 各五分

上剉散,每服一钱,加紫草煎服,热甚加大黄。消风散

治胎热胎寒,兼治诸风上攻头目昏痛,项背拘急肢疼,目眩眩晕,鼻塞多嚏,皮肤顽麻,痒疮瘾疹,小儿虚风。

茯苓 川芎 羌活 荆芥 防风 去芦  藿香 僵蚕 炒  蝉蜕 去嘴、爪  甘草 厚朴 制  陈皮

上为末,每服五分,茶清调下,薄荷汤亦可。急慢风,乳香、荆芥汤调下。或加雄黄,名雄风散。生地黄汤

治小儿生下遍体皆黄色,壮热,大小便不通,不思乳食,啼哭不止。乳母服之,并略与儿服之。

生地黄 赤芍药 川芎 当归 去芦,洗  天花粉 各等分

上剉散,每服半两,水一盏煎至六分,温服。酿乳方

解胎中受热,生下面黑,眼闭不开,大小便不通,不进乳食。

泽泻 一两半  猪苓 五钱  茯苓 五钱  天花粉 五钱  茵陈 四钱  甘草 三钱  生地黄 五钱

上剉散,每服五钱,水一盏煎,食后令乳母捏去宿乳,却服此药。赤芍药散

治胎热发疮,小便不利。

生地黄 黄芩 川芎 当归 木通 甘草 芍药 各等分

上剉散,每服二钱,用淡竹叶同煎。川白姜散

治胎中受寒,腹痛不乳。

木香陈皮官桂槟榔甘草炙白姜炮。各等分

上剉散,每服一钱,水一合煎,以绵蘸灌之。呕加木瓜、丁香。当归散

治小儿胎中受寒,面色青白,四肢厥冷,大便青黑,心腹疼痛,[7]盘肠 内,并宜治之。

当归 官桂 去粗皮  川芎 白姜 炮  香附子 木香 甘草  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字,以乳汁调下,日三服,看大小加减服。浴体法

天麻 二钱  蝎梢 去毒  朱砂 五分  白矾 青黛 各三钱  麝香 一字  乌蛇肉 三钱,酒浸,焙为末

上同研匀,每用三钱,水三碗,桃枝一握,并叶五六叶同煎,至十沸,温热浴之,勿浴背。胎赤眼

吕氏曰:初生小儿,须洗令净,若洗不净,则秽汁浸渍于眼眦中,使睑赤烂,至长不瘥,毋食热物热药,名曰胎赤。真金散

黄连 去须  黄柏 当归 去芦  赤芍药 各一钱  杏仁 去皮、尖,半钱

上剉,乳汁浸一宿,晒干,为极细末,用生地黄汁调一字,频频点眼。新绵裹,荆芥煎汤浸,放温,时时洗浴母眼。洗心散

甘草 生  当归 去芦  麻黄 去节  芍药 白术 荆芥 穗大黄 煨。各半钱

上为极细末,用生姜、薄荷煎汤调化,食远服。变蒸方论

变蒸者,阴阳水火蒸于血气,而使形体成就,是五脏之变气,而七情之所由生也。盖儿生之日,至三十二日一变,每变蒸毕,即觉性情有异于前,何者?长生脏腑意志故也。何谓三十二日长骨添精神?人有三百六十五骨,以象天数,以应期岁,以分十二经络,故初生至三十二日一变生癸,属足少阴肾,藏精与志。六十四日二变生壬,属足太阳膀胱,其发耳与骩冷。至九十六日三变生丁,属手少阴心经,心藏神,其性为喜。至一百二十八日四变二蒸生丙,属手太阳小肠,其发汗出而微惊。至一百六十日五变生乙,属足厥阴肝,肝藏魂,喜哭。至一百九十二日六变三蒸生甲,属足少阳胆,其发目不闭而赤。至二百二十四日七变生辛,属手太阴肺,肺藏魄,生声。至二百五十六日八变四蒸生庚,属手阳明大肠,其发肤热而汗,或不汗。

至二百八十八日九变生己,属足太阴脾,脾藏意与志。至三百二十日十变五蒸生戊,属足阳明胃,其发不食,肠痛而吐乳。又手厥阴心包络、手少阳三焦,此二经俱无形状,故不变而不蒸也。前十变五蒸,乃天地之数以生成之,然后始生齿,能言,知喜怒,故云始全也。太仓云:气入四肢,长碎骨于十变。后六十四日为一大蒸,计三百八十四日,长其经脉手足,手受血故能持物,足受血故能行立。经云:变且蒸,谓蒸毕而足一岁之日有余也。师曰:不汗而热者,发其汗。大吐者,微止,不可别治。又六十四日为二大蒸,计四百四十八日,又六十四日三大蒸,计五百一十二日,五百七十六日,变蒸既毕,儿乃成人也。变者,变生五脏也,蒸者,蒸养六腑也,所以成人。变者上气,蒸者体热,每经一变一蒸,情态既异,轻则发热微汗,其状似惊,重则壮热脉乱而数,或吐或汗,或烦啼燥渴,轻者五日解,重者七八日解,其候,与伤寒相似。亦有变蒸之余,续感寒邪者,但变蒸则耳冷骩冷,上唇发泡,状如浊珠,若寒邪搏之,则寒热交争,腹中作痛,而啼叫之声,日夜不绝。变者,易也,蒸于肝则目眩微赤,蒸于肺则嚏嗽毛耸,凡五脏六腑筋脉骨节,循环一匝,各有证应。其治法,和平之剂微表,热实者微利之,或不治亦自愈,可服紫霜丸一丸或二丸,并黑散子、柴胡汤。若吐泻多啼者,当归散、调气散主之。变蒸之外,小儿自此平安。夫人得中道,以为纯粹,阴阳得所,刚柔相济,气血相和,百脉相顺,所以心智益通,精神俱备,脏腑形体壮固,自然无病也。紫阳黑散

解利热气,治变蒸。

麻黄 一两,不去节  大黄 五钱  杏仁 一两半,去皮、尖,炒

上剉散,烧存性为末,每服一字,水煎服。抱儿于温暖处连服之,有微汗,身凉即瘥。

一方为末,再以杏仁少许,研膏和,每用一豆许,乳汁调下。柴胡汤

治变蒸,骨热心烦,啼叫不已。

人参 甘草 炙麦 门冬 去心。各二钱  防风 一钱  柴胡 三钱  龙胆草 一钱

上剉散,每服三钱,煎服。紫霜丸

治变蒸发热不解,并夹伤寒温壮,汗后不歇,胸中有痰癖,哺乳不进,乳则吐呕,先寒后热者。又治食积,乳哺失节,宿滞不化,或因食而发痫,大便酸臭,并宜服之。

代赭石 醋煅七次  赤石脂 各一两  杏仁 五十枚,去皮、尖  巴豆 三十粒,去皮、膜、心,出油

上先将杏仁、巴豆入乳钵内,细研如膏,却入代赭石、赤石脂末研,和匀,以汤蒸饼丸,如粟米大。一岁儿服三丸,米饮吞下,一二百日儿三丸,亦要看儿肥瘦加减,微利为度。百日儿,乳汁下此药。兼治惊积诸疾,虽下不虚人。惺惺散

治变蒸发热,或咳嗽痰涎,鼻塞声重,疮疹发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