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感恩的心工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31 04:21:37

点击下载

作者:贾扶栋,赵士权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带着感恩的心工作

带着感恩的心工作试读:

序言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也许,生活中的一切确实不是那么尽善尽美,但作为一名公司员工,我们却始终要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工作,因为工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物质,还为我们提供了展现人生价值的舞台,让我们的人生阅历得以丰富,让我们的人格得以锤炼,让我们的聪明才智找到萌芽的乐土。

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

这些都是浅显的道理,没有人不懂。然而,当我们在生活中理所当然地享受着这一切的时候,却常常漠视着这一切,常常缺少了一颗感恩的心。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人们对自己的付出往往会记忆深刻,对自己的收获却常常会忘记感恩。我们常常陷入这样的怪圈:找到了一份展示自我的工作,却抱怨老板苛刻、薪水微薄;过上了平淡安稳的日子,却抱怨它不够富裕;拥有了关爱我们的亲人,却抱怨他们太过唠叨;交到了真心以待的朋友,却抱怨他们不够体贴……

爱因斯坦说过:“每天我都要无数次地提醒自己,我的内心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人的劳动的基础上。我必须竭尽全力,像我曾经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那样,作出同样的贡献。”虽然我们只是个普通的人,不像伟人那样对人类有卓越的贡献,但当我们赤裸裸地来到人世时,我们就被爱紧紧围绕着,许许多多人都在为我们的成长、我们的生活,奉献着、付出着。难道这一切不值得我们去永远铭记,不应该去感恩吗?

英国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霍金先生,患有ALS运动神经细胞病(卢伽雷氏症),全身只有几根手指可以动,并且因病无法说话。某天,就在霍金先生的一次学术演讲即将结束时,一位年轻的女记者带着悲悯的声调问:“霍金先生,卢伽雷氏病已经把你永远地固定在了轮椅上,你不觉得命运使你失去太多了吗?”

在面对这个突兀甚至有点尖锐的问题时,霍金面带微笑,表现得非常平静。他用还可以活动的手指,非常艰难地敲打着键盘。

随着合成器发出的声音,宽大的投影屏上缓慢但却醒目地显示出下面这样一段话:“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我爱的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可以说,感恩不只是一种感情,更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感恩既是一种回报,是对别人帮助的报答,更是一种存在的勇气,一种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它令我们跳出自己悲喜得失的圈子,踏上一个深层审视人生意义的平台,从而具有一种更积极的心态、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宽广的胸襟。

在职业生涯中,当我们用一种感恩图报的心态去工作时,在工作中就会体会到更多愉悦,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呈现出一种更完美的工作状态。“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怀着一颗从容、坦然与感恩的心去工作吧,你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功。贾扶栋赵士权2011年6月于太原

第一章 心怀感恩,让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人人都要有颗感恩的心

我们知道:“感恩”是个舶来词,牛津字典给“感恩”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并且回馈他人。”“感恩”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里的一切都对我们有恩情!“感恩”最初来自基督教。其本意是要信徒感谢主为了拯救世人而被钉十字架所做的牺牲,感谢主的慈爱与宽容,感谢兄弟姐妹的支持与帮助等。所以,不难理解,感恩必然能够促使人们扩充心灵空间的“内存”,让人们逐渐仁爱、宽容起来,并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感恩节是美国人定下的一个古老的节日,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感恩节。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到达了北美洲。寒冬腊月,他们遭遇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处在饥寒交迫之中。冬天过去了,活下来的移民已经为数不多了。这时,善良的印第安人给移民们送来了生活必需品,印第安人还特地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传统习俗,移民们确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在第一个感恩节的当天,印第安人和移民们欢聚一堂,他们在黎明时鸣放礼炮,列队走进一间被当作教堂的屋子,虔诚地向上帝表达谢意,然后点起篝火举行盛大宴会。第二天和第三天又举行了赛跑、摔跤、唱歌、跳舞等活动。第一个感恩节举办得非常成功,其中许多庆祝方式流传了300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

每年到了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非常热闹,人们按照习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祷,城乡市镇到处都有化装游行、戏剧表演或体育比赛等。辛苦奔波了一年的亲人们也会从天南海北归来,一家人团团圆圆,品尝美味的感恩节火鸡。在感恩节的夜晚,家家户户都大摆筵席,食物非常丰盛。在节日的餐桌上,上至总统,下至庶民,火鸡和南瓜饼都是必备的食物。这两种“珍品”体现了美国人民回忆先民艰难开拓的经历,追思第一个感恩节的情怀。

在今天的美国人心目中,感恩节比圣诞节还要重要。在感恩节期间,散居在他乡的家人,都会赶回家过节。此外,美国人一年中最重视的一餐,就是感恩节这一天的晚宴。这已经成为了全国性的习俗。在美国这个快节奏的国家里,根据我们所了解的流行于世界的“美国快餐文化”,就可以知道平日的饮食是极为简单的。

多少年来,感恩思想带给美国人的福祉是无以言表的。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无论是人伦教化,还是矫正人们的心态,净化人们的心灵,它都是一剂良方。它使人的内心更加深沉博大。

在我国,虽然没有专门来表达感恩之情的节日,但感恩思想却源远流长。“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诗句让我们知道:在很久以前,感恩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了。同时,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对“感恩”在许多方面也有所描述,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得人花果千年香,得人恩惠万年记”等。

感恩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生活态度。其实,对生活感恩,就是善待自己,学会生活。

事实上,我们也非常需要感恩,可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却抱怨生活不够富裕;面对关爱我们的父母亲人,却抱怨他们太过唠叨;拥有了平静安稳的婚姻,却抱怨生活太平淡,缺少激情;看到别人升迁,便会抱怨命运的不公平……

我们似乎已经忘却,曾几何时,当我们还在贫困中挣扎时,是那样渴盼能过上温饱的日子,哪怕只有一天,我们也会感恩;当我们在失意的痛苦中徘徊时,是那样渴盼真诚的问候和鼓励,哪怕只有一句,我们也会感恩;当我们跌倒了无力爬起时,是那样渴盼能有人过来搀扶,哪怕只有一下,我们也同样会感恩。

如果学会感恩,我们就会懂得宽容,不再抱怨,不再计较;学会感恩,我们便能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去回报我们身边的人;学会感恩,我们会抱着一颗感恩之心,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学会感恩,我们会摒弃那些阴暗自私的欲望,使心灵变得澄清明净……

知恩才会图报。工作中,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人人都怀感恩之情,那么我们的工作将会更有创造力,整个社会也会更加和谐。

感恩是一种崇高的精神

在人生的道路上,时常会遇到让人感动和铭记的事。

但是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对周围的一切不以为然,有些人把金钱和利益看得太重,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觉得父母的细心照顾,朋友的关心帮助都是理所当然的。忙忙碌碌的生活,让我们忘记了感恩,也无暇去感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所得到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都值得我们用心去铭记——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的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唯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激、去铭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予你恩惠的人们。

一位盲人曾经请人在自己乞讨用的牌子上这样写道:“春天来了,而我却看不到她。”我们与这位盲人相比,与那些失去了生命和自由的人相比,目前能健康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谁说不是一种命运的恩赐?想想这些,我们还会抱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平吗?在一个闹饥荒的城市,一个家庭殷实而且心地善良的面包师把城里最穷的几十个孩子聚集到一块儿,然后拿出一个盛有面包的篮子,对他们说:“这个篮子里的面包你们一人一个。在上帝带来好光景以前,你们每天都可以来拿一个面包。”瞬间,这些饥饿的孩子们一窝蜂似的涌了上来,他们围着篮子推来挤去大声叫嚷着,谁都想拿到最大的面包。当他们每人都拿到了面包后就走了,竟然没有一个人向这位好心的面包师说声谢谢。但是有一个叫依娃的小女孩却例外,她既没有同大家一起吵闹,也没有与其他人争抢。她只是谦让地站在一步以外,等别的孩子都拿到以后,才把剩在篮子里最小的一个面包拿起来。她并没有急于离去,她向面包师表示了感谢,并亲吻了面包师的手之后才向家走去。第二天,面包师又把盛满面包的篮子放到了孩子们的面前,其他孩子依旧如昨日一样疯抢着,羞怯、可怜的依娃只得到一个比头一天还小一半的面包。当她回家以后,妈妈切开面包,许多崭新、发亮的银币掉了出来。妈妈惊奇地叫道:“立即把钱送回去,一定是面包师揉面的时候不小心揉进去的。赶快去,依娃,赶快去!”当依娃拿着钱回到面包师那里,并把妈妈的话告诉面包师的时候,面包师慈爱地说:“不,我的孩子,这没有错。是我把银币放进小面包里的,我要奖励你。愿你永远保持现在这样一颗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诉你妈妈这些钱是你的了。”她激动地跑回了家,告诉了妈妈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这是她的感恩之心得到的回报。

其实,感恩并不要求回报。无力报答,或一时无机会报答,都不要紧,只要心中长存感恩、常念回报就行,因为感恩最重要的是一种精神。有一位单身女子刚搬了家,她发现隔壁住了一户穷人,一个寡妇与两个小孩。有天晚上,那一带忽然停了电,那位女子只好自己点起了蜡烛。没一会儿,忽然听到有人敲门。原来是隔壁邻居的小孩,他紧张地问:“阿姨,请问您家有蜡烛吗?”女子心想:“他们家竟穷到连蜡烛都没有吗?千万别借他们,免得被他们缠上了!”于是,对孩子吼了一声说:“没有!”正当她准备关上门时,那小孩微笑着轻声说:“我就知道您家一定没有!”然后,竟从怀里拿出两根蜡烛,说,“妈妈怕您一个人住又没有蜡烛,所以让我带两根来送您。”此刻,女子深深地自责,继而感动得热泪盈眶,将那小孩紧紧地拥在怀里。

常怀感恩之心,便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自己却不言回报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喜悦。常怀感恩之心,又足以稀释我们心中狭隘的积怨,感恩之心还可以帮助我们度过最大的灾难和痛苦。

感恩,就像阳光一样,带给我们温暖和美丽。

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只要你胸中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随之而来的,就必然会不断地涌动着诸如自信、坚定、善良等这些美好的处世品格。自然地,你的生活中便有了一处处动人的风景。

感恩是多赢的工作哲学

爱默生说:“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在真诚地帮助别人之后,也帮助了自己。”所以,应该伸出你的手去帮助别人,而不是伸出脚去试图绊倒他们。

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往往因陌生人的帮助而感动不已,但对身边许多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的恩德却视而不见,他们把这些视为自己应得的。即使有感恩的心,也常常只是记得感谢给我们关心、帮助、掌声的人,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也会助一臂之力,却很少有人去感激伤害、欺骗、打击过我们的人,我们常常对他们抱以怨恨。其实,对那些伤害过我们、带给我们疼痛的人,我们也应该感恩,正是他们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我们不仅要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体会真情,更要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驱逐伤害。刘洁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曾就职于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与她相处过的同事都对她的微笑、善良和勤劳留有深刻的印象,几乎每一个和她相处过的人都成了她的朋友。有人不解,问刘洁有什么与人相处的秘诀。刘洁微笑着说:一切应该归功于我的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他就教导我,对周围任何人的给予,都应该抱有感恩的心态,而且要永远铭记,要使自己尽快忘记那些不快。我幸运地获得了这份工作,有很多友善的同事,虽然上司对我的要求很严格,但在生活方面却对我很照顾。所有的这一切,我都铭记在心,对他们心存感激。我一直带着这种感激的态度去工作,很快我就发现,一切都美好起来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不快也能很快地过去。我总是工作得很开心,大家也都很乐意帮助我。

企业也是一样,所有的同事都更愿意帮助那些知恩图报的人,老板也更愿意提拔那些一直对公司抱有感恩心态的员工,因为这些员工更容易相处,对工作更富有热情,对公司更忠诚!

感恩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当你以一种知恩图报的心情去工作时,你会工作得更愉快,更有效率!张辉是美国奥美广告公司的一名设计师,有一次被公司总部安排前往德国工作。与美国轻松、自由的工作氛围相比,德国的工作环境显得紧张、严肃并有紧迫感,这让张辉很不适应。张辉向上司抱怨:“这边简直糟透了,我就像一条放在死海里的鱼,连呼吸都很困难!”上司是一位在德国工作多年的美国人,他完全能理解张辉的感受。“我教你一个简单的方法,每天至少说50遍‘我很感激’或者‘谢谢你’,记住,要面带微笑,要发自内心。”张辉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一开始觉得很别扭,要知道“刻意地发自内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可是几天下来,张辉觉得周围的同事似乎友善了许多,而且自己在说“谢谢你”的时候也越来越自然,因为感激已经像种子一样在他心里悄悄地生根发芽。渐渐地,张辉发现周围的环境并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样糟糕。到后来,张辉发现在德国工作是一件既能磨练人又让人感到愉快的事情,是感恩的态度改变了这一切!“谢谢你!”“我很感激!”当你微笑而真诚地说出这些话之后,感恩的种子已经在你自己和别人的心里种下了,这是比任何物质奖励都宝贵的礼物!

学会感恩,不仅仅意味着要拥有宽广的胸襟和高尚的品德,实际上,它更应是一种愉悦自我的智慧。感恩是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化作一种充满爱的行动,在生活中实践。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更是一种对工作的责任,一种追求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一个人会因感恩而感到工作顺利,会因感恩而感到心情愉悦,感恩的心,是一粒和谐的种子。我们只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就能发现生活的美好、世界的美丽,就能永远沐浴在温暖而充满真情的阳光下。

作为企业的一分子,无论你是才华出众的“领导人物”,还是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如果你始终抱着对工作、对企业、对老板感恩的心,就很容易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会更有亲和力和影响力。

要感恩,千万不要忘恩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记者到山里采风。他遇到一个穷苦的孩子,他的家四壁透风。记者立即慷慨解囊,帮助他家建了一座房子。房子盖好时,记者特地从城里打来电话询问那孩子搬进新房是否高兴。那孩子却说了一句让这位捐资者心寒的话,他说:“房子不错,就是还缺个电视。”

虽然这个捐资者多少有一点儿“施恩图报”之心,但那个孩子把施恩者当摇钱树,不停地对其索取,其冷漠与欲望结合的回馈,实在是对关爱之心的一种亵渎。《说文解字》把“恩”这个字解释为“惠也”。所谓恩惠,自然有施之一方和受之一方。恩是用惠将施受两个方面的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我们丰富的语言中有很多精辟的词语,如恩怨分明、知恩图报、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对施受两方面的情感变化分别给予赞美和鞭挞。深圳青年演员丛飞被称为“爱心大使”。从1995年起的10年间,他通过义演捐资300多万元,帮助178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后来,他生了重病。手术后,他曾向医生询问病情,但医生和家人都没有如实告知。后来丛飞也仅仅知道自己患了胃癌,但并不知道已经扩散,手术之后,他认为自己的病已经治好了,相信明天的一切都会好起来。那时,丛飞的妻子邢丹已经怀孕5个月了,她说,跟丛飞刚入院时相比,她现在已经好多了。那时她操心的不仅是丛飞的医药费问题,而且还要为丛飞的着急上火而担心。因为,一些山区受资助的学生家长常常打电话来询问学费的事情,这事很让丛飞烦心。有家长在电话中说:“你不是说好要将我的孩子供到大学毕业吗?他现在还在读初中,你就不肯出钱了,你这不是坑人吗?”“请原谅。我生病了,好几个月都没有演出,暂时没法寄钱了。”“什么时候病能治好?”对于这个问题,丛飞答不上来,因为自从住进医院,大夫就没有和他谈过出院的事。邢丹说,丛飞曾和她讲,他将自己送上了天梯,上去后却下不来了。现在他已无力再往上走,但也没有下梯之路。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一心助人的好人,在家财散尽、身患癌症、生命垂危的时候,那些曾受他资助读完大学并已经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的人,却没有一个人来看望过他。而且,那些正在接受他资助的学生家长,还在不停地抱怨。

对这些无情的人和事,丛飞说自己“有一点儿伤心”。但是,这不单纯是让人伤心的问题,更是道德缺失的一种表现。十年来,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丛飞肯定没想过将来要得到受助者的什么报答。但就受助者而言,得到帮助之后,最起码也应该常怀感恩之心,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心生抱怨,甚至厉声指责。

虽然对丛飞抱怨的只是少之又少的一些人,但这还是让我们不免感到有些心寒。施与虽不能作为回报的订单,但感恩之心却应该是人们给予施与者最起码的“回执”。

感恩之心的缺失,不仅使人对善举失去反应,对善良变得麻木,更使人很难体会到幸福与快乐。有这样一则谚语:幸福,是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称心的工作,一位深爱自己的爱人,一帮值得信赖的朋友。感恩为幸福之首。一个知道感恩的人,更容易得到幸福与满足。也正是因为如此,感恩成了道德良性互动的润滑剂。

人是离不开群体的。这是因为只有学会感恩,感谢生活,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平和与快乐。

让我们学会感恩吧!要知道,是感恩让我们心与心得以交流,是感恩让我们变得不再陌生。因此,我们要感恩,决不可做忘恩的人!

用感恩的心去看世界

一个安静的傍晚,他在乡村公路上独自一人驾着车回家。在美国中西部这个小镇上谋生,他的生活节奏就像他开的老爷车一样迟缓。自从所在的工厂倒闭后,他就没有找到过固定工作,但他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外面天气很寒冷,暮气开始升起,逐渐笼罩了四野。在这个地方,除了那些外迁的人,谁会在这样的路上驾驶?他所熟悉的朋友们几乎都已经离开了这个小镇。朋友们各有各的梦想要去实现,各有各的家庭要去照顾。面对这些,他还是选择了留在故乡。这是生他养他的地方,这里有着他的童年和梦想,还有他那已经入土为安的父母留给他的“家”。周围的一切都是熟悉而亲切的,他可以闭着眼睛告诉你什么是什么,哪里是哪里。他的老爷车的车灯坏了,但是他不担心,他能认清所有的路。天开始变黑,雪越下越大。他告诉自己得加快速度了。他几乎没有注意到那位困在路边的老太太。“外面的天已经很黑了,这么偏远的地方,一个老太太想要求得援助是很不容易的,我来帮她一把吧。”他一边想着,一边把老爷车开到老太太的奔驰轿车前停了下来。尽管他朝老太太报以微笑,可是他看得出老太太的情绪非常紧张。她在想:会不会遇上强盗了?这人看上去穷困潦倒,就像一只饿急了的狼一样。他看得懂这位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老太太的心思。他说:“别怕,我是来帮你的,老妈妈。你先坐到车子里去,里面暖和一点。不要担心,我叫拜伦。”老太太的轮胎爆了,换上备用胎就可以。但这对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太太来说,换备用胎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拜伦钻到车底下,仔细察看底盘哪个部位可以撑千斤顶把车顶起来。他爬进爬出的时候,一不小心把自己的膝盖擦破了。等将轮胎换好,他的衣服脏了,手也酸了。就在他将最后几颗螺丝上好的时候,老太太将车窗摇下,开始和他聊天。她告诉他,她是从大城市来的,从这里经过,非常感谢他能停下来帮忙。拜伦一边听着,一边将坏轮胎和修车工具放回老太太的后车厢,然后关上,脸上挂着微笑。老太太问他收多少钱,还说他要多少钱都可以。因为她能想象得出如果拜伦没有停下来帮她的话,在这种地方和这个时候,什么样的事情都是有可能发生的。难道帮这位老太太的忙是要向她要钱吗?拜伦想都没有想过。他从来没有把帮助人当作一份工作来做。别人有难自然应该去帮忙,过去他是这样做的,现在他也不打算改变这个做人的准则。他告诉老太太,如果她真的想报答他的话,那么下次她看见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就去帮助别人吧。他笑着补充道:“那时候你可要记得我啊,老妈妈。”他一直看着她的车子开远。他这一天其实并不顺心,但是现在他帮助了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当他一路开车回家时,心情变得很好。那位得到帮助的老太太在车子开出了将近一英里的地方,看到路边有一家很小的咖啡馆,就停下车,走了进去。她想,还得开一段路才能到家,不如先吃一点东西,暖暖身子再上路。这是一家有些年头的咖啡馆,门外有两台加油机,室内很暗,收银机就像老掉牙的电话机一样没有什么用场。女招待走过来给她送来了菜单,老太太觉得这位招待员的笑容让她感到很舒服。她挺着大肚子,看起来最起码有8个月的身孕了,可是一天的劳累并没有让她失去待客的热情。老太太心想,是什么让这位怀孕的女人必须工作,又是什么让她仍如此热情地招待客人呢?这时,她想起了拜伦。吃完东西,老太太给女招待100美元现钞结账。当女招待将零钱找还给老太太时,却发现她已经悄悄离开了。她注意到老太太用的餐巾纸上写着字,在餐巾纸下,她发现另外还压着300美元现金。餐巾纸上写着这样的字:“请把这钱当作我的礼物。你不欠我什么。我经历过你现在的处境,有人曾经像现在我帮助你一样帮助过我。如果你想报答我,就把这份情传下去吧!”女招待读着餐巾纸上的话,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眼泪夺眶而出。当天晚上,她回到家里,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久久难以入睡。她想着那位老太太留下的纸条和钱。那老太太怎么知道她和她丈夫正在为钱犯愁呢?下个月孩子就要来到这个世界了,费用却还完全没有着落,她和丈夫一直都在为此担心。现在好了,老太太的善举真是雪中送炭啊!看着身边熟睡的丈夫,她知道一整天他也在为赚钱而发愁。她侧过身去,在他脸上印上轻轻的一吻,温柔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拜伦,我爱你。”

好人终有好报,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试着做个好人吧,不要计较眼前的得失,要获得持续的成功,光有技术、手段、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一颗感恩的心。

对拥有的一切心怀感激

天使问诗人:“你不快乐吗?我能帮你吗?”诗人对天使说:“我什么都有,只欠一样东西,你能给我吗?”天使回答说:“可以。你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诗人直直地望着天使:“我要的是幸福。”这下把天使难倒了,天使想了想,说:“我明白了。”然后把诗人所拥有的都拿走。天使拿走诗人的才华,毁去他的容貌,夺去他的财产和他妻子的性命。天使做完这些事后,便离去了。一个月后,天使再回到诗人的身边,他那时已经饿得半死,衣衫褴褛地躺在地上挣扎。于是,天使把他的一切还给他。然后,又离去了。半个月后,天使再去看诗人。这次,诗人搂着妻子,不住地向天使道谢。因为,他得到了幸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珍惜已经拥有的东西,对自己得到的要心怀感激,知足惜福。

对你已经拥有的事物表达感激,你会发现,它会一直增加。我们应该相信:每件事情的发生一定有它的目的和原因,并且有助于我们;一切都是为达到最好所做的安排。珍惜才会拥有,感恩才能长久。

学会感激生命中的一切,包括人、事、物等,这样在顺境时我们会更上一层楼,锦上添花;在逆境时我们会得到更多的援助,更快地从“坏事”当中发现积极因素,在危难中发现机会,从而反败为胜。

从我们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开始,我们就不断地接受来自身边亲人、朋友、领导、同事乃至陌生人的无偿关爱、热心帮助、鼎力支持。这些关爱、这些帮助、这些支持,很多时候可能仅仅表现在一些细小的事情上,有如春风化雨,让人浑然不觉。

但这一切并非理所当然,或者说,在我们不断地接受所有这些来自生活的、看似理所当然的赠与和关爱的时候,我们不能无动于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蜜蜂采花而去,嗡嗡的一番表白,这是感恩;葵花向着太阳,注视着天空,这也是感恩。可以说,感恩的方式有很多种。在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上,有一个据说很灵验的泉,它的泉水可以医治百病,所以许多人慕名而来。有一天,一个少了一条腿,拄着拐杖的退伍军人很吃力地走过镇上的马路,旁边的居民看到他,不禁说道:“可怜的人啊,难道他想祈求上帝再给他一条腿吗?”恰巧这句话让退伍军人听到了,他对镇民说:“我并不是想祈求上帝再给我一条腿,而是请他帮助我,告诉我在没有了一条腿的情况下,怎么更好地生活。”

生活总是现实的。那个军人之所以没有绝望,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并没有失去一切,他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别以为自己是不幸的,我们身边总有更不幸的人。如果在你拥有时认为那是理所应当,那么在你失去之后也应该平静接受,就像那个少了一条腿的退伍军人,忘记过去,直面未来。

心怀感恩,生活里才会少一些怨恨和烦恼;心怀感恩,心灵上才会多一份宁静与安详;心怀感恩,工作中才会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心怀感恩,我们才会更加热爱自己和他人;心怀感恩,我们才会更加珍爱亲人和朋友;心怀感恩,我们才会更加珍惜现在和将来。

所以,无论你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培养心存感激的习惯,这是提升自我的力量源泉。你应该持之以恒地怀有这种感激的心态,无论你获得了多大的成就,你都要心存感激。

感恩,让我们以知足的心去体察和珍惜身边的人、事、物;感恩,让我们渐渐地在平淡的日子里,发现生活的丰富和多彩;感恩,让我们领悟和品味命运的馈赠与生命的挫折;感恩,让我们明白自己拥有的一切原来如此美好。

第二章 懂得珍惜,用感恩的心替代抱怨之音

工作是上天的恩典

任何的事物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有了这些礼物,我们由衷地感觉到:活着真是一种愉悦的生命体验。

在我们的生命里,还有着更美好、更宝贵的馈赠,那就是工作。一个60多岁的乞丐偶然遇到了上帝,于是他请求上帝满足他三个愿望。上帝是很仁慈的,马上就答应了乞丐的要求。乞丐对上帝说:“我的第一个愿望是要变成一个有钱人!”上帝马上让乞丐成了有钱人,乞丐又对上帝说:“我希望自己只有20岁!”上帝挥了挥手,老乞丐马上就变成了一个20岁的小伙子。乞丐高兴极了,接着说出了自己的第三个愿望:“我一辈子都不工作……”上帝自然是有求必应,马上就答应了,于是乞丐又变回了路旁那个又老又脏的乞丐。乞丐大惑不解,急忙问上帝:“这是为什么?我怎么又一无所有了?”上帝很诚恳地说:“工作是我所能给你的最大祝福了。你想想,如果你不工作,整天无所事事,那该多么可怕啊!一个人只有工作,生命才有活力。现在,你把我给你的最大恩赐都扔了,自然就一无所有了!”

从这一则寓言中,我们不难领悟到工作对于一个人的价值和意义。

工作为我们提供了稳定的薪水,解决了衣、食、住、行等生存所需,它使我们实现了经济上的保障,有了稳定的工作,让我们的心安定下来,驱除了我们在社会上的漂泊感。

我们从工作中获得的一切、享受到的一切,不是平白无故得到的,这是许多人创造、奉献的,其中就包括你的老板。老板给了你一个机会、一个平台,给你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各种福利待遇等,成就了你的事业,实现了你的价值,完善了你的人生。

在这个平台上,还有你可敬的同事们。有管理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试想一下,不论身处哪个部门,若没有其他部门同事的合作、本部门同事的配合,你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吗?要知道,老板、同事、合作伙伴、客户,他们对你都是有恩的。

因此,无论你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都应该培养自己的感恩之心、回报之心,感谢老板和同事给予你的支持和帮助,并更加努力地工作以回报他们!

当然,真正的感恩应该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而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迎合他人。时常怀有感恩之心,你就会变得更谦和、可敬且高尚。每天都用几分钟时间,为自己能有幸成为公司的一员而感恩,为自己能遇到这样一位老板而感恩吧,以特别的方式表达你的感谢之意,付出你的时间和精力,为公司更加勤奋地工作吧,这比物质的礼物更可贵。

对工作心怀感激,并不仅仅有利于公司和老板。“感激能带来更多值得感激的事情。”这是一条永恒的法则。请相信,努力工作一定会给你带来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成功机会。感恩是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能够增强个人的魅力,开启神奇的力量之门,发掘出无穷的智能。感恩也像其他受人欢迎的特质一样,是一种值得大力提倡的习惯和态度。

感恩是根治抱怨的良药

感恩之心,是我们每个人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一刻也不能少。1972年,新加坡旅游局给总理李光耀打了一份报告,大意是说,我们新加坡不像埃及有金字塔,不像中国有长城,不像日本有富士山,不像夏威夷有十几米高的海浪,我们除了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什么名胜古迹都没有,要发展旅游事业,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李光耀看过报告,非常气愤。据说,他在报告上批了这么一行字:你想让上帝给我们多少东西?阳光,有阳光就够了!后来,新加坡利用那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种花植草,在很短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花园城市”,连续多年,旅游收入名列亚洲第三位。

几乎在每一个企业里,都有“牢骚族”或“抱怨族”。他们每天轮流把“枪口”指向企业里的任何一个角落,埋怨这个、批评那个,而且,从上到下,很少有人能幸免。他们的眼中看到的处处是毛病,因而时时都能看到或听到他们的批评和怨气。“我到公司这么多年了,按理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为什么一直升不上去?一定是老板看我不顺眼!”“你别看某某外表老实,其实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最喜欢在别人背后放黑枪,打小报告,却偏得上司的喜欢。”

当抱怨成为一种可怕的习惯时,它的力量是“巨大”的,几乎可以摧毁一个人的前程!

没有人喜欢和一个满腹牢骚的人相处。太多的牢骚只能证明你缺乏能力,无法解决问题,所以才会将一切不顺利归咎于客观因素。

不少员工总是在想着“我应该得到什么”,抱怨企业或领导“没有给我什么”,或是“我那么卖命才给那么点工资”,却没有自问:“为了得到希望从事的岗位,我还缺乏什么?可能要付出什么?做得够不够?”抱怨别人者总是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看不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于是抱怨成了不负责任和不够忠诚的借口。这样下去,他们在抱怨中会丧失许许多多的机会,落在别人的后面。

这些人,应该明白这样一个质朴的道理:与其抱怨,不如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实干。如果你能每天怀抱着一颗感恩的心情去工作,在工作中始终牢记“拥有一份工作,就要懂得感恩”的道理,你一定会成为出类拔萃的员工。有位普通职员肖兰在谈到她被破例派往国外公司考察时说:“我和另一个同事虽然同样都是研究生毕业,但我们的待遇并不相同,他职高一级,薪金高出很多。庆幸的是,我没有因为待遇不如人就心生不满,而是认真做事。”“当许多人抱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心态时,我尽心尽力做好每一项工作。我甚至会积极主动地找事做,了解主管有什么需要协助的地方,事先帮主管做好准备。因为在我上班报到的前夕,父亲告诫我三句话:‘遇到一位好老板,要忠心为他工作;假设第一份工作就有很好的薪水,那你的运气很好,要感恩惜福;万一薪水不理想,就要懂得跟在老板的身边学功夫。’”“我将这三句话牢牢地记在心里,自己始终秉持这个做事原则。即使起初位居他人之下,我也没有计较。但一个人的努力,别人是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在后来挑选出国考察学习人员时,我是唯一一个资历浅、级别低的办事员,这在公司里是极为罕见的现象。”

永远怀着感恩的心是一种人生态度,它是决定着你能否成功的关键。

抱怨会把感恩越抛越远

生活中充满了不如意,所以我们习惯了抱怨:抱怨命运不公,抱怨生不逢时,抱怨造化弄人,抱怨人微言轻,抱怨薪水微薄……但在抱怨中,我们却对拥有的幸福熟视无睹、不懂珍惜,并且单纯地放大缺憾;在抱怨中,患得患失、斤斤计较,因此,把感恩的心态越抛越远。曾经有一位著名企业家这样说道:我在学生时代经常抱怨作业太多,老师太严,压力太大,特别每逢考试时,更是抱怨不断,当然,同学们也是抱怨连连。后来,我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才明白要懂得感恩,停止抱怨。海伦从小又盲、又聋、又哑,但是她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没有抱怨父母没让她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她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给了她生命,用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做斗争,学会了多种外语,最后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吉利夫学院。她用笔写了一部又一部的文学作品回报社会和父母。正因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海伦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是感恩,让她体会到了人生的快乐。与海伦比我们能够自由地看,能够痛快地听,能够放声地唱,谁说这不是一种命运的恩赐,谁说这不是人生的最大幸福?

感恩就是没有抱怨,心存感恩的人永远不会抱怨。

如果你把每一件不如意的事情都情绪化,坏运气就会渗透到你人生的每一个领域,因此,你离成功会越来越远。你看到的是一个半空的玻璃杯,而那些乐观主义者看到的却是一个半满的玻璃杯。一个悲观的抱怨者,当遇到飞机晚点45分钟,或当他已经下载了80%的免费软件时网络突然断线,或一场重要的球赛球票卖完了,或必须等半个小时才有座位就餐,他总会说:“我怎么这么倒霉啊!”

今天你的上司找你谈了话。

回到办公室非常不开心,于是拉了个同事开始抱怨领导对你有多么多么的不好;

回到家,你又把今天碰到的烦心事告诉你身边的每位亲人,而且是不停地说;

上班的第一天,你就洞察到办公室里人心叵测,各怀鬼胎,存心给你下马威;

回到家就跟家人诉说“无能”的同事又加薪了,而你却只能等下次了;

你在逛商店时看好一条连衣裙,可穿上后并不是那么理想,恋恋不舍地脱下,你抱怨自己腰太粗,腿太短,肤色也不好;

你最近每天都在跟别人说这个城市的空气越来越差,再这样下去,你会短命好几年的;

你最近在看一本畅销书,但是你觉得它写得很一般,封面也难看,价格还贵,买了真是上当;

你每天抱怨不停,牢骚不断,还用一些幽默来娱乐自己;

你觉得你的朋友吃得像货车一样多,却丝毫不发胖,而你呢,只要看一眼巧克力就会变胖。

当遇到问题或经受挫折的时候,你把你的注意力全都放在了抱怨上,你虽然能在短时期内有所发泄,但是你不知道它的恶劣后果。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抱怨是很好的发泄工具,可以在受到挫折或面临困难的时候放松自己的心情,然而往往忽略了这种情绪对自己的严重影响。

你有这么多可抱怨的东西,你眨着无辜的眼睛哭诉着自己的不幸,可是你这个抱怨者,难道就不知道很多抱怨都是你自己一手造成的吗?你的工作没做好,上司自然会找你麻烦;你不注意减肥,没有适合你的衣服这很正常;你不看天气预报,就有可能被雨淋湿。所以,你抱怨的时候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结果养成习惯之后,你就再也不愿意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你的人生就不会有什么快乐了。

于是你会变得非常软弱,会经常思考那些被你抱怨的事情,情绪也会变得低迷,别说做一番事业出来,就是连最基本的生活都会让你感到厌倦。

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委屈

有一个令人笑过后顿生很多感慨的比喻:

企业好像是一棵大树,树上攀满了猴子。站在树上,左看右看都是耳目,往下看都是猴子的笑脸,往上看都是猴屁股。要想少看屁股、多看笑脸,唯有努力往高处攀升。

但是,正如树杈的分布一样,在企业内,越到高处,可供盘踞的位置就越少。因此,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恐怕一辈子只能是仰起笑脸看上司的屁股;碰到待人苛刻或脾气暴戾的老板,更不免要经常挨训受气。正如马云所说,胸怀是委屈撑大的。

职场不比家里,常常有些年轻气盛的朋友,在单位受了一点点委屈,就想不开、闹情绪,最后发展到辞职不干。对于这类朋友,我们钦佩他的傲气,但并不认同他的做法。

有一句话讲得很有道理:“出门在外,哪有不受气的?许多当时以为是过不了的关、咽不下的气,事后想想,其实当时的情况也并不是那么糟。挺一下,不也就过去了吗?在外面工作,要有好心态、大气量,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委屈。”

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我们正确对待工作中的挫折和失败。

没有哪个人是喜欢批评而厌恶赞美的,除非你是“受虐狂”。所以,如因工作不顺或绩效不佳,成为上司发泄愤怒的“受气包”,对谁都是痛苦而可怕的体验。纵然如此,我们也不能将不满的情绪写在脸上。不卑不亢的表现令你看起来更有自信、更值得别人敬重,让人知道你并非一个刚愎自用、或是经不起挫折的人。

可以这样说,一个明智的下属,就应学做“变压器”、“听诊器”和“陀螺”。

试着做“变压器”而不要做“气球”。如你所知,“变压器”与“气球”的一个最大的区别是“变压器”能够对强大的电压进行舒缓、调节和分流,能够“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而后者在被充气时,只知积聚而不懂释放,最终会因承受不住内在的压力而膨胀、炸裂。

我们要清楚:由于每个领导的工作方法、修养水平、情感特征各不相同,对同一个问题的批评方式就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然而,作为下级,不可能去左右上级的态度和做法。所以应认识到,只要上司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工作、为了大局、为了避免不良影响及造成更大的损失,哪怕是态度生硬一些、言辞过激一些、方式欠妥一些,作为下属也要适当给予理解和体谅;反之,如果不去冷静反思、检讨自己的错误,而是一味纠缠于上司的批评方式是否合适,甚至出言当面顶撞,不仅会激化矛盾,还会更加有损自己的形象。

心理健康的人,面对委屈和挫折时,能像“变压器”那样善于自动调整自己的情绪,从而振作精神;但是一些敏感多疑、对挫折承受力低的人,则会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担心上司对自己心存成见,意志趋于消极。“气球”型员工更是极端,一受气脸上就绷不住了,马上爆发,与上司针锋相对,从而留下无穷的后患;或是长期积聚郁闷情绪而无计排遣,状若“怨妇”,给自己的身心带来莫大的伤害。“听诊器”的特点是,能探测并判断别人的内部健康信息。对待那些态度不友好的上司,我们要学做“听诊器”——设法了解其内心活动和真实意图,进行“换位思考”。一次,我去拜访在某大企业担任部门经理的客户,正逢他大声训斥下属,问其火气何以这么大,客户道出了他的苦衷:当自己的下属出现与组织的统一运作相背离,或不协调、有误差的行为时,如果不进行批评指正,那就是领导的失职。他说如果迁就下属非但无益于下属的进步,而且他本人也会因此受到上一级领导的批评、惩处。

的确,当受到上司批评时,如果我们只是从自我的角度考虑问题,可能就会认为是上司故意找自己的碴儿、跟自己过不去。有这种想法,从“情”这个角度谈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工作中,不但不利于改正错误,还会出现抵触情绪,影响跟上级的正常工作关系。所以我们不妨换个位置,设身处地地从上司的角度考虑一下:如果我是领导,会怎样对待犯了这种错误的下属,能够丧失原则、放任自流、姑息迁就吗?——答案显然是不能!这样一想,往往就会心平气和了。

最后,我们还提倡职场中人要学着做“陀螺”式的员工——打击越多却转得越欢快。试想:如果我们能认识到批评和责难是一次很好的接受教训、磨练意志的机会,能把挫折和苦难看作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那么,是不是就能很坦然地面对呢?以前有位朋友,老在我面前说他主管的坏话。原因是,他是单位里的“秀才”,在企划部门搞文案,可让他苦恼的是,不管他怎样努力,都不能使他的主管感到满意。为此,他曾一度灰心丧气,甚至想辞职。可最近,在主管调他去其他部门以后,他的看法却有了些转变。正是由于该主管对他近乎苛刻的高标准要求,才使他在其他人的赞美声中不至停步,而是负气式地拼命学习、不断提高工作绩效,最终获得了自己都没想到的好成绩。

在单位里,有时候我们是可怜的“受气包”和无奈的“变形金刚”,处于忍无可忍也须容忍、改变自己以求容身之处的地位。但我们过后就会发现,自己得到的其实更多——豁达的心境、融洽的人际关系、腾飞的事业……或许正如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所言: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却是甜蜜的。所以我们对待工作中的委屈应该持一种正确的观点,抱一种感恩的心态,感恩工作中的苦涩让我们获得心灵的超越。

让浮躁的心在感恩中沉淀

今天,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外界诱惑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浮躁,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淡定,不再沉稳,于是乎,整天忙碌着,张望着,跳跃着,失落着,沉沦着……“最近同学聚会比较频繁,不论高中同学还是大学同学,见了面我都会被问到:还在原来的单位干吗?有没有跳啊?当他们听我说从毕业后15年来一直在一家公司工作时,都像看怪物一样看着我,还有人主动提供信息,鼓励我跳槽。这让我感觉到,似乎不跳槽就是落伍了。”一位网友在博客中这样自述。

实际上,困惑这位网友的问题同样困惑着众多企业,甚至让这个社会都为之困惑。

人心浮躁已经越来越普遍,它使学生不再相信“书山有路勤为径”,而是一头钻进了各种各样的“速成”补习班;它使医生不再相信“救死扶伤”是行医者的天职,而是昧着良心为病人开出大把大把吃了不会死,但也不治病的药片。到了员工身上,这种浮躁更多地表现为工作不踏实与频繁跳槽。

中华英才网曾做过一个关于跳槽的社会调查,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全部受访者中有过跳槽经历的人占59.56%,39.89%跳了两次以上,68.79%的人还有跳槽的打算。企业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对新员工进行培训和培养,往往新员工在刚刚可以独立开展业务时,便挥手与原来的单位告别。而且,在很多大学毕业生的眼里,职业素养的分量慢慢地变轻了,出现了很多为了“多几百块钱”工资就贸然跳槽的事情。虽然几百块钱可能是一个普通员工半个月的生活费,但是这种现象实在让企业乐观不起来。

高频率跳槽,被一些管理理论家认为是感恩心缺失的一个表现。缺乏感恩和忠诚之心,频繁地跳槽,直接损害的是企业,但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讲,对员工自身的伤害更大。

一位人力资源部老总曾这样说:“当我看到申请人员的简历上写着一连串的工作经历,而且是在短短的时间内,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他的工作换得太频繁了。频繁地换工作并不能代表一个人工作经验丰富,更多的感觉是这个人的适应性有些差或者工作能力比较低。如果他能快速地很好地适应并出色地完成一份工作,就不会轻易离开,因为换一份工作的成本是很高的。”

很多人工作稍有一些不如意就跳槽,与同事关系不好会跳槽,看到可以多赚些钱的工作会跳槽,甚至有时候没有任何原因也会跳槽。在他们的眼里,下一个工作肯定比现在的好,好像一切问题都能以跳槽的方式解决。其实不然。他们这样反复无常地跳槽,慢慢地,就会失去自我,失去以前那种积极努力的进取精神,一有困难就退缩,遇到麻烦就绕开走。换工作的结果并不能彻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因为任何工作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如果以这种“换工作”的态度来对待工作,只会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

在实际工作中,许多盲目跳槽的员工,他们的工作目标往往不清晰,但期望值却很高,因而失望也更大。失望越大,对周围的环境或人的不满情绪就越强烈,从而恶化情绪,失去工作的激情和动力,最终在公司里找不到适当的位置,不得不加入到“失业族”的行列。

优秀的成绩离不开积累:知识需要积累,财富需要积累,工作经验也需要积累,而积累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的。对许多人来说,在企业待上3~4个月,应该说对企业才刚刚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岗位的技能也才刚刚上手,过早跳槽,对个人来说,不是明智的选择,而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也是对企业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所有的人都渴望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能够施展才华的工作,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过于频繁的跳槽,对企业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也会影响到个人的道德可信度。没有哪家企业的老板会任用对自己公司不感恩的人。频繁跳槽,对感恩和忠诚是一种亵渎,其结果往往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用感恩驱逐抱怨的“恶魔”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寺院里住着一位道行高深的住持,这位住持给寺院立下了一个特别的规矩:每到年底,寺里的和尚都要面对住持说两个字。第一年年底,住持问新和尚最想说什么,新和尚说“床硬”;第二年年底,住持又问新和尚心里最想说什么,新和尚说“食劣”;第三年年底,新和尚没等住持提问,就说:“告辞”。住持望着新和尚的背影自言自语地说:“心中有魔,难成正果,可惜!可惜!”

住持所说的“魔”,就是新和尚心里没完没了的抱怨。这个新和尚只考虑自己要什么,却从来没有想过别人给予了自己什么。像新和尚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些人这也看不惯,那也不如意,怨气冲天,牢骚满腹,总觉得别人欠自己的,社会欠自己的,从来感觉不到他人为自己的生活所做的一切,这种人心里只会产生抱怨,不会产生感恩。对生活怀有一颗感恩之心的人,即使遇上再大的灾难,也能熬过去。感恩者遇上祸,祸也能变成福,而那些常常抱怨生活的人,即使遇上了福,福也会变成祸。两个在沙漠中迷路的行者,已行走多日。在他们口渴难忍的时候,碰见了一个牵骆驼的老人,老人给了他们每人半碗水。两个人面对同样的半碗水,一个抱怨水太少,不足以消解身体的饥渴,抱怨之下顺手将半碗水泼掉了;另一个人也知道这半碗水不能完全解除身体的饥渴,但他却拥有一种发自心底的感恩,并且怀着这份感恩的心情,喝下了这半碗水。结果,前者因为拒绝了这半碗水而死在沙漠之中,后者因为喝了这半碗水,终于走出了沙漠。

在一次大陆和台湾两岸十大杰出青年座谈会上,一家大公司的经理发言后,会场响起了长时间的掌声。他发言的第一句话:“日本有个阿信,台湾有个阿进,阿进就是我。”接着,他给大家讲了他的故事。阿进的父亲是个盲人,母亲不但是个盲人而且弱智,除了姐姐和他,几个弟弟妹妹也都是盲人。失明的父亲和母亲只能当乞丐,住的是乱坟岗里的墓穴。他一生下来就和死人的白骨相伴,能走路了就和父母一起去乞讨。在10岁的时候,有人对他父亲说,你该让儿子去读书,要不他长大了还是要当乞丐。父亲就送他去读书,上学第一天,老师看他脏得不成样,给他洗了澡。这是他生命中第一次洗澡,感动得他泪流满面。为了供他读书,12岁的姐姐被迫到青楼去卖身。照顾失明父母和弟妹的重担落到了他小小的肩上,他从不缺一天课,每天一放学就去讨饭,讨饭回来就跪着喂父母。后来,他上了一年中专学校,竟然获得了一个女同学的爱情,但未来的丈母娘说:“天底下找不出他家那样的一窝穷人。”她把女儿锁在了家里,用扁担把阿进打出了门……讲到这里,他提高了声音:“但是,我对生活充满了感恩。我感谢我的父母,他们虽然双目失明,但他们给了我生命,至今我都是跪着给他们喂饭;我还感谢苦难的命运,是苦难给了我磨炼,给了我这样一份与众不同的人生;我感谢社会,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给了我衣、食、住、行及教育;我也感谢我的丈母娘,是她用扁担打我,让我知道要想得到爱情,就必须奋斗,就必须有出息……”

许多时候,我们总是抱怨,抱怨生活中的一切,抱怨不公平的待遇、不如意的爱情,甚至抱怨天气的阴晴。其实,学会用感恩的心看周围的一切,你会有另外一种心情。

我们很容易抱怨,以至于有时自己都没有察觉。抱怨与感恩背道而驰;抱怨与敬业水火不容。当你抱怨你的妻子把饭煮糊了,这便表示你没有以爱去接受你妻子的过失;当你抱怨工作太多太累的时候,这便表示你没有对公司给你提供的机会和薪水感恩。某公司有一位员工,在公司已经工作了12年,薪水从不见涨。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当面向老板诉苦。老板说:“你虽然在公司待了12年,但你的工作经验却不到1年,能力也只是新手的水平。”

这名可怜的员工在他最宝贵的12年青春中,除了得到12年的新员工工资外,其他的一无所获。

也许,这个老板对这名员工的判断有失准确和公正,但我相信,在当今这个日益开放的年代,这名员工既然能够忍受12年的低薪和持续的内心郁闷而没有跳槽到其他公司,就足以说明,他的能力的确没有得到其他公司的认可,或者换句话说,他的现任老板对他的评价基本上是客观的。“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看看我们周围那些只知道抱怨而不努力工作的人吧,他们从不懂得珍惜自己的工作机会,更没有对他们现有的工作心存感恩。他们不懂得,丰厚的物质报酬是建立在认真工作的基础上的;他们更不懂得,即使薪水微薄,也可以充分利用工作的机会提高自己的技能。他们在日复一日的抱怨中蹉跎岁月,而技能没有丝毫长进。最可悲的是,抱怨者始终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工作机会来之不易。不懂得感恩,不珍惜工作机会,不努力工作而只知抱怨的人,不管他们的学历有多高,总是排在被解雇者名单的最前面。

年轻人往往充满梦想,这是件好事。但年轻人还需要尽快懂得,梦想只有在脚踏实地的工作中才能得以实现。许多浮躁的人曾经也都有自己的美好梦想,但始终无法实现,最后剩下的只有满腹的牢骚和无边的抱怨。

所以,让我们用感恩的心去驱逐心中抱怨的“恶魔”,实现自己多年来的梦想吧!

第三章 勇于承担,履行职责是发自内心的感恩

感恩与责任是职业精神的源头

我们为什么要工作?

我们在为谁工作?

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这么辛苦地工作,究竟值不值得呢?

这些涉及哲学层面的追问和思索,不时会浮现在员工、管理人员和企业经营者的脑海里,它们也是所有职场人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工作,工作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曾经在美国费城的大楼上竖起第一根避雷针,有着“第二个普罗米修斯”之称的富兰克林,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读书多,骑马少,做别人的事多,做自己的事少。最终的时刻终将来临,到那时我但愿听到这样的话:‘他活着对大家有益。’”

活着对大家有益,这就是工作的意义——它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指引我们排除生活中的种种引诱和干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如果我们能够明确地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对于他人的价值,我们就会从中获取到无穷的乐趣。有一名叫阿楠的人,生下来就双目失明。长大以后,他子承父业,开始种花。他从未见过花是什么样子,只听别人说花是娇艳而芬芳的,他闲暇时就用手指尖触摸花朵、感受花朵,或者用鼻子去闻花香。他用心灵去感受花朵,用心灵绘出花的美丽。他比任何人都热爱花,每天都定时给花浇水、拔草、除虫。盛夏时,他宁可自己晒着,也要给花遮阳;刮风时,他宁可自己顶着狂风,也要用身体为花遮挡……“不就是花吗,值得这么呵护吗?不就是种花吗,值得那么投入吗?”很多人不理解他,甚至认为他是个疯子。“我是一个种花的人,我得全身心投入到种花中,这是种花人应尽的职责!”他对不解的人说。正因为如此,他的花比其他所有花农的花都开得好,深受人们的欢迎。

一个双目失明的人能够培植和呵护娇艳芬芳的鲜花,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公园和公共场所时却常会看到鲜花枯萎、小草被践踏的情景,反思一下:是不是因为我们爱心和责任心的“失明”才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呢?

工作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谋生和养家糊口的手段,或者仅仅是出于一种非做不可的理由:因为职责的需要,因为制度的约束,因为习惯成自然……但是,他们自己从来没想过,工作是“眼睛能看见的爱”,是对生命的一份感恩与责任。如果每个人都认识到了工作也是一种爱,是爱自己、爱他人,是对生命的爱,那么,还会有谁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呢?

爱是创造力和一切生命的源头,真正能够成就大事、留名青史的人无不是内心充盈着爱和责任,对生命满怀感恩与热爱。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无不感受到爱与责任的光辉。

工作是生命的馈赠,是天职,是使命。如果能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工作,去帮助他人,为他人创造价值,那么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工作带给我们的外在价值和成就,还能体会到工作带给我们的内在幸福与和谐。

大爱无声,责任无言。在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在效率至上和业绩为王的时代,在日趋功利和浮躁的社会风气中,让我们牢记,感恩与责任是职业精神的源头,让我们的智慧和汗水在爱的奉献和责任的付出中闪光吧!

履行责任是发自内心的感恩行为

企业是由每一个人组成的,大家有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利益。企业里的每一个人都负载着企业生死存亡、成败兴衰的责任,因此,无论职位高低都必须具有很强的责任感。然而进一步归结起来,责任感本质上来自于感恩之心。

在一些企业中,之所以有不少员工没有尽心尽力工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将工作当成一件养家糊口的、不得不从事的差事,谈不上什么荣誉感和使命感。甚至有很多员工认为,我出力,老板出钱,等价交换,谁也不欠谁的,谁也不用过分认真。对于能够参与这份工作,没有心存感恩,那么必然衍生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因为,他始终没有给自己找到一个认真负责的理由。

心存感恩的人则完全不同,他们把工作看成一种恩赐、一种馈赠。因为接受了恩惠而感恩,所以更加负责任,因为更加负责任,可以使身边的人感受因为他们负责而带来的成果,从而使更多的人投入到感恩——负责——感恩这样的循环中。如此良性循环,工作中就会充满爱,从而营造出和谐、美好的氛围。

这样的人,往往对于升职加薪不抱太多的奢望和苛求,但是又往往无求自得,成为职场中真正的胜利者。

事实证明,对于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来说,履行责任只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有一个学习计算机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四处求职,暑假过去了,他依然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眼看身上的钱就要用完了。有一天,报纸上登出一则招聘启事,一家新成立的电脑公司要招聘各种电脑技术人员20名,但需要经过考试。年轻人感觉到机会来了,他在报名后就潜心复习,后来终于在200多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年轻人才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欠缺太多。公司每晚要留值班人员,家住本市的同事都不愿意值班,他就索性搬到单位住,包揽了所有的值班任务。每晚9点关门后,他就在办公室拼命钻研电脑知识,比读大学的时候还勤奋,工作两个月后,他就已经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了。这时,年轻人的生活依然是艰难的,试用期3个月里每月只有几百元的工资,勉强够吃饭。可是这份工作来之不易,他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他努力工作,表现得相当优秀。两年后,他考取了国际和国内网络工程师资格证书,成为了一名网络工程师,得到公司领导的器重和同事们的好评。几年过去了,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不到30岁的他就凭借着出色的业绩在这家公司拥有了很高的职位,并拥有了一定的股份,前景良好。当人们问起他的成功经验时,年轻人谦虚地说:“其实也没什么,我知道这份工作来之不易,于是我每天都用几分钟时间,为自己能有幸拥有眼前的这份工作而心存感恩,为自己能进这样一家公司而感恩。这样,我便有了前进的动力,再苦再累的活也难不倒我了。”

工作就是责任,责任源于感恩。没有责任感的学生是不懂感恩的学生,没有责任感的老师是不懂感恩的老师,没有责任感的员工是不懂感恩的员工。学习就要承担学习的责任,工作就要尽心尽责。感恩让人的内心萌生责任意识,责任意识让每一个人的表现更加卓越。

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员工会把个人的得失看淡,而将精力放在应尽的责任上。责任就像一根绳子,拉着放任的心,归入正位。没有责任的人生是最危险的人生,也是最痛苦的人生。人生因责任而充实,因责任而幸福!

因为我们感恩,所以负责;因为他人负责,所以我们感恩!

漠视责任是对感恩的最大亵渎

责任是我们每个人必须承担和无法逃避的。

因为责任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有意义、有价值,没有责任的人生是苍白且乏味的。尽管在我们承担责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担起压力和面对各种困难,但一个真正能够承担起责任的人,终能成为真正的职场强者。那些漠视责任、推卸责任的人早已将感恩的情怀丢掉,他们,也最终会成为被企业,甚至社会抛弃的人。王强是某集团公司的员工,自从到公司后一直都非常努力,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老板非常赏识他,他成了老板跟前的“红人”。很快,他被提拔为销售部经理,工资一下子翻了两倍,还有了自己的专用汽车。刚当上经理那阵子,王强还是像未做经理之前那样努力,每一件事情都做得尽善尽美。“你犯什么傻啊?”不断有人这样对他说,“你现在已经是经理了,再说老板并不会检查你做的每一件事情,你做得再好,他也不知道啊!”在多次听到别人说他“犯傻”的话后,王强变得“聪明”了,他学会了投机取巧、学会了察言观色和想方设法迎合老板,不把心思放在工作上,而是放在揣摩老板的意图上。如果他认为某件事情老板要过问,他就会将它做得很好;如果他认为某件事情老板不会过问,他就开始敷衍了事,甚至根本就不做。终于,在公司的一次中高层领导会议中,老板发现王强隐瞒了工作中的很多问题,并且变得不认真工作了,一怒之下,就把王强解聘了。

诚然,老板不可能看到每一个员工的每一份成绩。可是,如果你养成了追求完美的习惯,把每一件事都做好,就可以保证老板所看到的全是完美的。到时,老板自然会把你该得到的职位和报酬给你。可惜,王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意识到责任不是短暂的,而是持之以恒的坚持。

王强被解雇,原因不在于其能力不济,而在于他责任心不强。对责任的漠视使王强逐渐对公司失去了感恩之心,结果自己最终成了被企业和社会所抛弃的人。

工作中,一个人要想赢得老板的信任和尊重,就应该怀有感恩之心,勇敢地承担起责任。一个人即使没有良好的出身、优越的地位,只要他能够勤奋地工作,认真、负责地处理日常工作中的事务,就会赢得别人的敬重和支持。反之,一个人即使高高在上,却不敢承担责任,不懂得感恩,丧失基本的职业道德,便会遭到他人的鄙视和唾弃。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责任构建的社会中,亲情缔造的责任让我们感动,友情链接的责任让我们幸福,爱情构筑的责任让我们忠诚。对这一切,我们都应当心存感恩,而不应当漠视和推卸自己的责任,推卸责任会伤害我们的至亲至爱,漠视和逃避责任是对感恩之情的最大亵渎。

员工和企业之间是一种基于责任的契约关系,而不单单是一种利益上的关系。因为一个人工作不仅仅为了钱,为了生存;工作还是人生的一种需要,是人寻找个体价值的一种选择。工作和事业满足了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这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同时,人们需要认同感和满足感,工作满足了人的这种需要。对此我们应怀着一颗感恩之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担当责任,当我们带着一颗感恩之心去履行自己的责任时,我们的内心和人生也会因此而显得丰盈和充实。

让内心的使命感无处不在

使命感,是一个人对待生活、对待事业、对待人生的态度,是一种促使人们积极采取行动,实现自我信仰和人生目标的心理状态。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将我们的工作当做是使命一样去对待,那么,我们不仅能更好地完成我们的工作,而且能获得更多工作以外的有价值的东西。上帝会把最珍贵的礼物放在最后,留给有使命感的人。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工作便是一种使命。在自然界,任何一个物种的生存都是建立在辛勤劳作的基础上的,人类也不例外。人类需要通过劳动来获得生存的物质保障。美国最大的化妆品直销公司玫琳凯的创始人玫琳凯·艾施便是一位自始至终都以丰富女性生活为使命的人。也正是她的使命感让她成就了一份美丽而伟大的事业。《福布斯》杂志就曾将她与美国石油大亨摩根、汽车大王福特、软件大王比尔·盖茨相提并论,称他们是200年来最具传奇色彩并获得巨大成功的人,她是其中唯一的女性。1999年,她又作为唯一的商界人士与科学家居里夫人及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修女一同被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妇女。几十年来,玫琳凯已成为女性热情、优雅、美丽和成功的代名词。玫琳凯的成功是与她内心深处那崇高的使命感分不开的。1918年5月12日,玫琳凯出生在得克萨斯州霍特韦尔斯一个贫困的家庭。不久,全家就搬到了休斯敦。从6岁起,玫琳凯就不得不一边与母亲在外打工挣钱养家糊口,一边照顾她得了肺结核的父亲和自己的弟妹。所以,玫琳凯小小年纪就担起了家庭的重任,而这些苦难的经历也让她从小就坚强而自立,并且对家庭充满了使命感。后来,玫琳凯在一家礼品公司一直干了30年,她在那里工作也一直非常努力,每件事都做得非常棒。但是在她42岁那年,她本该晋升为主管,却被一位男士捷足先登。她的老板给她的回答是:“玫琳凯,你是我们公司最优秀的员工,但是,你是一个女人!”老板的话深深地刺痛了玫琳凯,她为自己作为一个女人的不公平待遇而悲哀,然而,这样的遭遇又何止她一个人在遭受,还有成千上万的女性在遭受和她一样的悲惨命运。一种想要改变女性命运的强烈的使命感让玫琳凯拿出了她所有的积蓄35万美元开始了她的创业。在强烈的使命感的驱使下,她坚强地战胜了一切困难,她的事业蒸蒸日上,并且最终成就了自己的梦想,也让无数女性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事业,同时在经济上获得了独立,这也改变了无数女性的命运,而玫琳凯也最终完成了她的使命。在取得成功后,她仍旧每天坚持工作,并且一如既往地努力着,用她自己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社会需要的是有使命感的人,社会最终也会回报那些有使命感的人。只有使命感才能让一个人伟大!”玫琳凯自始至终都将工作本身看成是一种神圣的使命,并一直将其贯彻到公司的文化理念当中。正是这样一种使命感让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同时也造就了无数生命个体的人生辉煌。

引导一个人走向成功的磁石,就是由使命感而迸发出的真实、乐观和炽热的热情。具备了这三种品质,我们也就得到了全力以赴完成工作的无限力量。

因此,今天不管你在什么领域、什么岗位工作,你都应该重视自己的工作并视为神圣的使命,如同有使命感的牧师将他的工作当成一种使命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完成自己的使命。工作是人的天职,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抱着神圣的使命感去工作,你必将走上成功之路。

感他人之恩,责自身之过

感他人之恩,责自身之过是我们处理他人和自己过错的原则。

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强调弥补缺点,纠正不足,并以此来定义进步。而事实上,我们总是把别人的缺点放大,而把自己的缺点缩小甚至忽略。但是要做到感他人之恩,责自身之过,行动起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有这么一则小故事,或许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阿里一次与好友吉伯、马沙一起外出旅行。三个人经过一处陡峭的山路时,马沙突然失足滑倒,眼看就要摔下万丈山崖。就在这危急时刻,吉伯一下抓住马沙的衣襟,用力将马沙拉了上来。为了记住这一恩德,马沙在路边一块大石头上刻下了这样一行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三个人继续向前走。在海边,因为一件小事,吉伯和马沙吵了起来。吉伯一时冲动,打了马沙一记耳光。但是,马沙没有还手。他跑到沙滩上,在沙滩上写下了一行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个耳光。”旅游结束后的一天,阿里问马沙:“你把吉伯救你的事刻在石头上,而把他打你的事写在沙滩上,这是为什么呢?”马沙回答说:“我要永远感谢并永远记住吉伯的救命之恩。至于他打我的事,我会把它随着沙子的流动、海水的冲洗逐渐忘得一干二净的。”

马沙是一个非常智慧的人,因为他能够正确对待恩惠和怨恨,所以他收获了快乐和尊重,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做法相反:有的人总是对别人给予的帮助缺乏感激之心,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可以铭记的;甚至,有的人得到了别人的帮助之后不知道应该回报,或者只是一时感激,时过境迁便很快遗忘;有的人甚至不辨是非,恩将仇报。

民间有句俗语说得好:“你帮别人快忘记,别人帮你要牢记。”对于工作中的同事,更应该牢记这一点。因为记住同事对自己的好,以感恩的心态对待同事,以宽阔的胸襟回报社会,是一种利人利己、有益社会的行为。经济学家孙冶方和舞蹈家资华筠都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他们常在一起开会。一天,孙冶方得知资华筠是著名学者陈翰笙的学生,就主动告诉她:“你的恩师也是我的引路人啊。我是在他的影响下,参加革命并且对经济问题产生兴趣的,所以我很感谢他。”后来,资华筠把这件事告诉了陈翰笙,陈老却说不记得了。资华筠认为老人年事已高,记不清楚了,嗔怪着说:“人家大经济学家说您是引路人,您倒把人家忘记了?”不料,陈老十分认真地说:“我只努力记住自己做过的错事。至于做对的事情,那是自然的、应该的,记不得那么多了。孙冶方选择的道路和成就,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我是没什么功劳的。”

一个铭记着自己的引路人,念念不忘别人对自己的恩典;一个却不记得自己做过的好事,而只努力记住自己做过的错事。陈翰笙先生把自己施人之恩视为自然的、应该的,淡而忘之、不求回报。这种真诚、宽厚的胸怀,是一种更高更深的境界。

随时不忘责己之过,而时时忘记施人之恩,是一种难得的美德。记住自己做过的错事,是吃一堑长一智,避免重蹈覆辙的前提。一个人想要少犯错误,不断取得进步,就必须做到这一点。

人生在世,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多反思自己的不足,多感激别人的恩惠,少谈论别人的缺点,对矛盾不要总是耿耿于怀。如果能做到这些,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就会减少许多,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生活也会更加温馨。

感恩让你主动承担更多责任

“感动会变成激励我们承担责任的勇气和动力”。在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生徐本禹放弃了自己读研究生的机会,在贵州农村支教的义举给我们以感动,让我们热泪盈眶。当徐本禹走上银幕时,我们内心的善良被唤醒;当徐本禹走进我们的视线时,人性中的那份感动又一次被燃烧起来,这个原本该走入研究生行列的大学生,却义无反顾地从繁华的城市走到大山深处。就是这样平凡的壮举,湿润了每一个人的双眼,也点燃了每一个人内心未熄的火种。然而,让他做出这一抉择的理由却很简单: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让自己去主动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因为别人帮了我,给我以感动,是感动让我懂得‘感恩’,所以我要怀着感恩的心去帮别人,帮助那些需要我帮助的人,担当起我应该担起的那份责任。”就这么简单,却足以感动中国;就这么简单,却拨动了我们的心弦。感恩与责任,徐本禹用如此简单的话语和如此不简单的行动教会了我们都应懂得的道理。“因为别人帮了我,我肯定要帮别人。”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帮助我们理解了感恩与责任的关系。感恩,作为一种精神、一种品质已成为了徐本禹的精神动力。

在工作中,我们同样应该怀着感恩的心,因为老板信任并提供给我们一份薪水和一个工作平台,我们就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所有的工作职责。

一个不负责任的员工往往会找很多的借口为自己辩解,从借口上分析,很容易将没有责任心的员工分离出来。一个有责任感的员工应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责任面前没有任何借口。

很多人在出现问题之后常用的一个借口就是:“我并不十分清楚我的责任,所以才没有把工作做好。”因为不清楚所以才没有做好,听起来顺理成章。可是在这个借口的背后却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责任感匮乏。一个人一旦缺乏责任意识,那么缺乏的东西还会更多,比如工作的热情,工作的态度,工作的效率,以及对企业的忠诚度等。如果这样,给公司甚至给我们自己带来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所以,作为一个员工,有必要清楚自己的责任。

社会学家戴维斯说:“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机会。”

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每一个职位所规定的工作内容就是一份责任,你做了这份工作就应该担负起这份责任。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所担负的工作充满责任感。美国前总统杜鲁门上任后,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摆了个牌子,上面写着“Bucks stop here”,翻译成中文是:“问题到此为止。”意思就是说:“让自己负起责任来,不要把问题丢给别人。”从某种角度来说,是负责精神成就了美国前总统杜鲁门。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对那些容易解决的事情负责,而把那些有难度的事情推给别人,这种思维常常会让我们的工作面临失败的命运。

有一个著名的企业家说:“职员必须停止把问题推给别人,应该学会运用自己的意志力和责任感,着手行动,处理这些问题,让自己真正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

世上有许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但我们至少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不对自己的过失负责,我们就不可能对自己的未来负责。面对自己曾做过的事,我们应该做的是承担起自己的那份责任,而不是寻找借口逃避责任。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主动去担负起更多的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努力让未来之路充满光明。

第四章 忠诚为本,用感恩精神书写职业品德

工作不仅仅只是为了薪水

在很多人看来,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谋求生存,这没有错。可是,各位想过没有,如果工作仅仅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那么,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为什么还要工作?华人首富李嘉诚为什么还要工作?并且他们都一直在很努力地工作。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那些有着巨额“薪水”的人,他们到底在为什么而工作呢?

美国娱乐传媒巨子萨默·莱德斯通说:“实际上,钱从来都不是我的动力。我的动力是对我所做的事的热爱,我喜欢娱乐业,喜欢我的公司。我有一种愿望,要实现生活中最高的价值,尽可能地实现它。”

一个人如果总是为自己到底能拿多少薪水而大伤脑筋的话,他又怎么能看到薪水背后可能获得的成长机会呢?他又怎么能意识到从工作中获得的技能和经验,对自己的未来将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呢?这样的人只会无形中将自己困在装着薪水的信封里,永远也不懂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那些由于不满薪水低而对工作敷衍了事的人,对老板固然是一种损害,但是长此以往,无异于使自己的生命枯萎,将自己的人生断送,一生只能做一个庸庸碌碌、心胸狭隘的懦夫。他们埋没了自己的才能,湮灭了自己的创造力。

因此,面对雇主发放的薪水,你应当懂得,雇主支付给你的工作报酬固然是金钱,但你在工作中给予自己的报酬,乃是珍贵的经验、良好的训练、才能的表现和品格的建立。这些东西与金钱相比,其价值要高出千万倍。

人们都羡慕那些杰出人士所具有的创造能力、决策能力以及敏锐的洞察力,但是他们并非一开始就拥有这种卓越的能力,而是在长期工作中积累和学习到的。在工作中他们学会了了解自己,发现自己,使自己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不为薪水而工作,工作所给予你的要比你为它付出的更多。如果你一直努力工作,一直在进步,你就会有一个良好的、没有污点的人生记录,使你在公司甚至整个行业拥有一个好名声,良好的声誉将陪伴你一生。

工作占据了我们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工作是人生运转自如的转轴,影响着人的一生。假如我们在工作岗位上得不到尊严与快乐,那么我们的人生只能是黯淡无光、毫无生机。假如工作没有尊严与意义,我们的人生又怎能幸福快乐?

为金钱工作,工作是无味的,但如果带着一颗感恩的心为使命而工作,工作就能给你轻松愉快的心情,而且人们也会更加重视你,仰慕你。因为你的付出带给别人快乐,使别人从中获得利益,也实现了你自己的人生价值。小王取得博士学位的时候,便与他的同学小张一起来到某跨国公司工作,刚开始时小王的薪水是1万元,但小张的薪水却比小王多5000元。对此,小王觉得很不公平。工作的时候,小王总是漫不经心,小错误常常发生,工作效率低,公司经理很不满意小王的表现,最后辞退了他。现在看来小王是多么愚蠢,他不懂得感恩,只为薪水工作,认为少5000元就要少干5000元的事,却让学习机会与晋升空间远离自己而去,使得各种各样的坏习惯随之养成,成为以后成长的障碍。

工作有着比薪水远为丰富的内涵,工作是人生的一种需要。可以说,生命的价值寓于工作之中,工作是获得乐趣和享受成就感的需要,只有带着一颗感恩的心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才能获得成就感,才能体会到成就带给我们的快乐。

薪水是我们工作价值的一种体现,是对我们工作的一种回报。我们需要薪水,用以满足我们基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但如果你不懂得感恩,只为薪水而工作,那就意味着你把薪水看成是工作的目的,当成是工作的全部。只为薪水而工作,就像是活着只为吃饭一样,大大降低了工作的意义以及生命的意义。所以,如果你不懂得感恩,只为薪水而工作,那么不仅会让你在工作上失去很多,而且也会让你的生命失去很多,而一个有着积极工作态度的员工是不会只为薪水而工作的。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可能很多人都看过的故事,也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启示。齐瓦勃出生在美国乡村,只受过很短时间的学校教育。15岁那年,家中一贫如洗的他来到一个山村做了马夫。然而雄心勃勃的齐瓦勃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着发展的机遇。3年后,齐瓦勃来到钢铁大王卡内基所属的一个建筑工地打工。一踏进建筑工地,齐瓦勃就抱定了要做公司中最优秀的员工的决心。当其他人在抱怨工作苦、薪水低而怠工的时候,齐瓦勃却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勤奋地工作着,默默地积累着经验,并自学建筑知识。一天晚上,同伴们在闲聊,唯独齐瓦勃躲在角落里看书。那天恰巧公司经理到工地检查工作,经理看了看齐瓦勃手中的书,又翻了翻他的笔记本,什么也没说就走了。第二天,公司经理把齐瓦勃叫到办公室,问:“你学那些东西干什么?”齐瓦勃说:“我想我们公司并不缺少打工者,缺少的是既有工作经验又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或管理者,对吗?”经理点了点头。不久,齐瓦勃就被升任为技师。打工者中,有些人讽刺、挖苦齐瓦勃,他回答说:“我非常感恩能够拥有这份工作,我不只是单纯为了赚钱,我是在为自己的梦想打工,为自己的远大前途打工。我们只能在业绩中提升自己,我要使自己工作所产生的价值,远远超过所得的薪水,只有这样我才能报答老板,也才能得到重用,才能获得机遇!”抱着这样的信念,齐瓦勃一步步升到了总工程师的职位。25岁那年,齐瓦勃做了这家建筑公司的总经理。

工作是为了自己,不必在乎别人的说法,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工作,从工作中获取快乐与尊严,这就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也能实现你人生的价值。这样,你的人生会更辉煌,生命会更加灿烂。

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

对于一个懂得感恩的员工来说,我们不仅要把工作当成一种职业,更要把它当成一种事业。如果你只把工作当作一件差事,或者只把目光停留在工作本身,那么即使从事你最喜欢的工作,也无法持久地充满激情地工作。但如果你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一项事业,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为事业而工作,我们就不会成为工作的奴隶,而是一种兴趣,一种生命内在的需要,一个展示智慧和才华的舞台。这样,才能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和人生的幸福。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的:“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欢乐,也是人生幸福之所在。”所以,当你把工作看作是一种快乐的事业时,生活就会变得很美好;而把工作看成一种苦涩的任务时,生活就会变成一种劳役。

一位著名企业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的员工中既可悲又可怜的人,是那些只想获得薪水,而对其他一无所知的人。同样的一件事,对于‘工作等于事业’的人来说,意味着执著追求、力求完美;而对于‘工作等于任务’的人而言,意味着出于无奈、不得已而为之。”一个年轻人取得博士学位后,自愿进入一家制造燃油机的企业从基层做起担任质检员。刚开始薪水与普通工人相同,工作半个月后,细心的他发现该公司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差,于是他便不遗余力地说服公司老板推行改革来占领市场。身边的同事对他说:“老板给你的薪水也不高啊,你为什么要这么卖命啊?”他笑道:“因为公司给我提供了从基层开始事业的机会,我要感恩报答。”可是现实中,我们又有多少人是站在基层的岗位上工作呢?我们是否把基层看作我们事业的起点呢?一年后,这个年轻人得到了晋升,薪水翻了几倍。

职业就是事业!这应当是我们永远坚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我们的工作中,我们的事业中,工作才有激情,事业才能发展。有句话说得好:“今天的成就是由昨天的积累而来的,而明天的成功则有赖于今天的努力。”把工作和自己的职业生涯联系起来,对公司为自己提供的锻炼机会心存感恩,你就会感谢工作中的压力和单调,就会相信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份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并且从中感受到工作中的使命感和成就感。

成功人生的重要分水岭——为事业打拼而不是为工作奔波。是把工作当做生活的来源,还是把工作当做自己一生的事业,其结果有天壤之别。把工作当成自己事业的人,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充满了自信心,了解自己在做什么,熟悉行业的情况并且会把工作做到位。而只是为工作奔波的人则总是担忧失业,考虑“35岁以后怎么办”的问题,甚至会落入苦闷的深渊。美国布拉尼克博士曾对1500名男女做了长达20年的研究,这项研究从他们20多岁开始,直到40多岁为止。这1500人当中,有83位受访者成了百万富翁。研究发现,每个变成富翁的人,都很早就下定决心要专攻某件令他们痴迷的事——他们喜欢做的事。结果,努力工作15或20年后,他们猛然发现,自己的净资产值超过了100万美元。在这类人当中,有百分之七八十都不是企业家,也没有伟大的技艺和天赋,而只是靠他们在工作中的卓越表现和专长成为富翁的。

不可否认,我们工作都有目的,但如果把金钱置于第一位,你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