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第四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31 08:08:06

点击下载

作者:徐景泰,徐金霞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第四版)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第四版)试读:

编写说明

本书是财政部规划教材、全国财政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由财政部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织编写并审定,作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教材使用。

本书是根据财政部“2012-2015年学历教材建设规划”的要求修订的。教材适用于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也可以作为广大经济工作者的学习和参考用书。

按照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着力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教材以公共财政为框架,以现行财政、金融体制及业务为主线,系统而简要地阐述财政和金融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业务知识。

本教材自2002年(第一版)、2007年(第二版)、2010年(第三版)出版以来,满足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教学的需要。但是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发展变化及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金融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改革发展,财政金融领域的新政策、新技术、新业务大量涌现,为适应职业教学的需要,我们必须要与时俱进,按照职业教育的需求及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对教材及时进行修订,增加新知识、新技术,使教材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学生,满足社会需求,这样的教材才具有生命力。我们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的思路修订教材,本次修订的主要特点是:

一、浅显易懂,简单明了

在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上充分考虑当前中职学生的实际知识层次,修订教材要让学生学得会,掌握得住,用得上。按照理论够用的原则,在内容上以实用、够用为原则,选择岗位需求的,去除抽象的理论,理论问题的阐述尽可能简单明了。

二、实用

修订教材的内容实用、规范。为便于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结合理论增加了现实的实例及阅读资料。另外,为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教材配备了相应的训练、练习。

本教材配备了习题集,用书学校任课老师若需要习题集的答案,请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索取(请注明:学校、全书名、版次),E-mail: chenbing@cfeph.cn。本教材还为任课老师制作了电子教案及电子课件,如果需要,请登录如下网址下载:http://www.zgcjjy.com。

本教材由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徐景泰、杭州财税会计学校徐金霞任主编,徐景泰修订第2章;徐金霞修订第1、4、6章;福建省宁德财经学校钟华修订第3章;贵州省财政学校孟军修订第5、9章;四川财经职业学院杨滢修订第7章;四川财经职业学院王超修订第8章。

在教材的编写、修订过程中,得到了财政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各位专家的具体指导;教材中参考、借鉴和引用了有关著作、教材上的研究成果,在此我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理论水平和实践知识有限,教材难免出现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编 者2012年10月第1章财政概述

学习目标:□了解市场缺陷的表现及政府职能

□了解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的方式及财政政策的类型

□理解政府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明确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

□掌握财政的概念、特征及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第一节财政的概念一、社会生活中的财政现象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与财政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与财政“打交道”,从我们每个人的衣食住行到国家的政治活动和经济建设,时时处处都存在着财政现象。

从每个人的一生看,呱呱坠地的那一天,我们中的多数人是在政府经营的医院里度过的。伴随时光的流逝,我们渐渐成长,开始接受应有的教育,而我们就读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多半是由政府开办的。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如果经济方面出现困难,我们可以申请政府提供的助学贷款。当我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受伤生病,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医疗保障服务;万一失业,可以按规定领取失业保险金。而当我们年老退休之后,可以获得社会养老保险金。此外,政府还专门针对穷人、老人和老兵们提供了相应的扶贫、补贴或抚恤计划。

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的生活都时时刻刻受到政府经济活动的影响。开灯照明,用的电是政府兴建的供电厂提供的;刷牙洗脸,用的水是由政府投资的自来水公司供应的;烧菜做饭,用的煤气是由政府创办的煤气供应公司提供的;上班下班,走的是市政部门投资修筑的道路,乘的是市政部门提供的公共汽车;晚餐之后,既可以呆在家里看看政府创办的电视台的节目,也可以到政府兴建的公园散散心。可见,我们每天的起居住行都与政府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当然,我们在享受各种产品和服务的时候,也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我们在用水、用电、用气,或者在收看有线电视、乘坐公共汽车时,需要向相应的城市公用事业部门缴纳一定的使用费。同时,尽管像公园、广场、国防、治安等各种服务往往由政府向公众免费提供,但实际上,我们在享受政府所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也以纳税义务人的身份为政府的各方面开支缴纳各种税收和费用。

想一想:

你的生活中接触过的财政现象有哪些?什么是财政呢?二、财政的一般概念

财政是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分配的活动,它是一种政府经济活动或政府经济行为。具体地说就是经济行为中的分配行为。财政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国家的发展而发展,是国家政权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财政的含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一)财政分配的目的

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社会公共需要是指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共同的需要,它区别于私人个别需要。就整个社会而言,是为了维持一定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简言之,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公共需要中必须且只能由政府集中解决的事务,如社会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事务。(二)财政分配的主体

分配的主体是指分配的决定者。不同的分配形式表现出的分配主体是不相同的,其他分配形式更多地表现为分配主体的多样性和非绝对性。由于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活动,所以财政分配的主体只能是政府,而且是唯一的,其他任何以社会组织或团体为主的经济活动都不属于财政。

想一想:

社会产品分配形式,除了财政分配以外,还有哪些形式?它们的主体分别是什么?(三)财政分配的对象

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产品,主要是社会产品中的剩余产品。因为由财政分配所满足的公共需要,虽然也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客观需要,但不是企业物质再生产过程的直接需要。这就决定了可供财政分配的社会产品,主要是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一部分剩余产品。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来看,C+V+M构成社会产品价值,C是补偿价值,V是用于劳动力再生产的部分,M是剩余价值,财政分配的主要对象是M,但是国家在其财政分配活动中,并不是将所有的剩余产品(或其价值)加以集中,而只是将剩余产品(或其价值)的一部分,通过征税、收费、举债等方式集中起来。(四)财政是个分配范畴

分配范畴是指决定社会产品归谁占有,占有多少,以及如何分配,即解决社会产品在价值量上分割的份额、比例所形成的各种经济关系。财政是个分配范畴,是指财政决定了社会产品中归政府占有并支配的相应份额。这个基本属性表现为,政府以各种财政收入形式取得一部分社会产品,并通过各类支出项目将其再分配到政府各个部门去使用。财政的这种收支行为改变了整个社会产品在政府、法人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占有比例,实质是使政府对一部分社会产品拥有所有权。因此,财政属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分配范畴。(五)财政是政府的经济活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经济主体无论是企业、政府,还是家庭个人都面临着生存、发展两大问题,财政就是解决政府生存、发展的一种经济活动。因此,财政有两项基本任务:一是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提供政府主体生存所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料;二是为政府主体的发展筹措必要的资金和物资。三、财政的一般特征

财政分配与其他分配形式相比较,具有以下特征:(一)财政分配的政府主体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政府、企业和个人家庭三大经济主体,与之相适应,就存在着三种理财活动:以企业为主体的理财活动称为“企业财务”或“公司理财”;以个人家庭为主体的理财活动称为“个人理财”或“家庭理财”;以政府为主体的理财活动称为“财政”,又称为“公共理财”。财政分配的政府主体性特征包括两层意思:

1.财政分配必须依托政府的公共权力。财政是一种非市场行为,是一种对收入的再分配。首先,政府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关。政府通过法律、秩序和公共服务,为社会提供了劳务,因而它有权从社会总产品中获得自己的一份收入。其次,公共事务在本质上是全体居民共同利益的体现,但这种利益往往是抽象的,如国防、行政管理等,因此,政府无法像市场行为那样按向个人提供的服务来收费,因而只有凭借公共权力,通过税收和行政性收费方式来获得收入。

2.在财政分配中,政府处于主动的、支配的地位,亦即财政分配的目的、分配的方向、范围、数量等都体现着政府的意志,服从政府的利益,按照政府的需要来进行。(二)财政分配的公共性

财政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集中性分配,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由于政府是整个社会的代表,且又是财政分配的主体,所以,财政分配实现的利益集中代表了社会公众的利益。凡涉及到政府对全社会公共需要事务的处理安排,在经济上集中表现为政府对各种财政分配问题的决策与实施。财政的公共性集中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财政活动的公共性,二是财政资金的公共性。(三)财政分配手段的强制性

财政分配活动的强制性是指政府凭借公共权力通过颁布法令来进行财政收支活动,即政府通过强制方式来取得财政收入,即对公民征税。同样,财政支出也具有强制性特征,在财政支出规模和用途的安排中,不能按某一公民的意见作出决策,必须通过一定的政治程序作出决策并依法强制实施。(四)财政分配形式的无偿性

财政分配形式的无偿性是指政府取得财政收入是无偿的,国家征税以后,税款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由财政统一分配,而不直接向具体纳税人返还或支付报酬。财政支出也同样是无偿的,财政安排的支出一般不需要资金使用单位偿还。第二节市场与公共财政一、市场经济的优势与缺陷

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市场配置方式,另一种是政府配置方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社会资源的配置侧重于市场配置方式,而政府配置资源只是弥补市场配置资源的不足。(一)市场经济的优势

市场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市场机制由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等组成,在这三个机制的共同作用下,社会经济系统能够有效地运转,社会资源流入经济效益高的部门,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市场经济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和手段之一。(二)市场经济的缺陷

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它在许多方面存在缺陷,在一些领域或场合,市场机制本身并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从而无法得到有效配置资源的结果,而市场缺陷只有通过政府来弥补。市场缺陷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不能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1)公共产品的含义。公共产品是指可供社会成员共同消费的产品,即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这些产品在每一社会成员消费时不会导致其他社会成员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因此,这类产品可同时为众多社会成员享用,但产品的成本和效用却不因消费者人数的变化而改变。最典型的公共产品有国防、治安、气象预报等。公共产品是和私人产品对应的,私人产品是为满足个人需要,通过市场供给的;而公共产品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公共产品不能由市场来提供,只能通过政府财政支出来保障。(2)公共产品的特征。纯公共产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①非排他性。非排他性也称为消费上的非排斥性,是指这类产品在技术上不易排斥众多的受益者的消费。也就是说,当某人消费这类产品时,他无法排斥其他人也同时消费这类产品。在国家法律制度的许可范围内,人人可以享受公共产品带来的任何利益。例如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受益于国防所提供的安全保障,每个人都可以从天气预报中得到气象信息。当一个人享受城市优美环境时,并不排斥他人也享受优美的环境。

②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是指公共产品可以提供给任何人消费,每一消费者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利益,这种消费无需通过竞争来实现,因此,公共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即每增加一个公共产品的消费者,政府并不需要相应增加一定的成本投入。同时,由于公共产品的消费是共同消费,因此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会影响他人消费的数量与质量。如国家在国防、治安、环境保护、气象预报等方面提供的服务不会因为增加消费者而影响全体国民的利益。又如公共电视台的节目对任何人都是开放的,它不会因为电视机数量的增加而使那些原来可以收看到的人看不到,或者变得影像模糊。因此,这类产品的消费不具有竞争性;当某一灯塔建成投入使用后,无论是1艘船还是100艘船经过,其产生的效果都是相同的。

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公共产品的提供不可能像私人产品那样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同时,这种能为任何人享用的公共产品必然难以给提供者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因此,公共产品的提供是任何私人企业都不能接受的。然而从整个社会角度看,公共产品是社会稳定与发展及国民福利增长的需要,因此,公共产品主要通过政府的作用由公共部门来提供。(3)公共产品的分类。按照公共产品是否完全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两个基本特征为标准来划分,可将公共产品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①纯公共产品。是指完全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社会产品。如国防、社会治安、外交、行政管理、立法、司法、环保等。

②准公共产品。也称“混合产品”,是指只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两个特征中的一个,而另一个特征则表现不充分的社会产品,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公共产品,它既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又具有私人产品的特征,较为典型的准公共产品是具有拥挤性的公共产品,即指那些随消费者人数的增加而产生拥挤,进而会减少每个消费者可以享用的公共产品。例如,政府建设一条公路,人人都可以使用,在一定范围内,公路上增加一些车辆或行人不会增加公路的边际成本,但当车辆和行人增加到造成公路十分拥挤时,为保证公路的正常运行就必须追加投入,或政府不得不对这种拥挤的公共产品消费进行一定的限制,通过收费来限制或改善公路的拥挤状况。在这里,公路的使用有了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它不再是典型的公共产品,而是一种准公共产品。还有一些产品不具有明显的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但是具有明显的效益外溢性,如高等教育,由于大学容纳的学生人数有限,所以高等教育不完全具有非竞争性,但高等教育既可以提高受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增强其未来的收入能力,同时又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使整个社会受益,所以,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在通常情况下,准公共产品或由政府提供,或通过政府的必要补贴让私人部门提供。

小问题

你知道的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有哪些?职业教育是公共产品吗?

案例

街边的路灯和自己家里的台灯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可是台灯坏了,我们总是会自己买灯泡及时更换,但路灯坏了我们一般则只是埋怨。

思考分析:同样是为我们提供照明的灯,为什么台灯坏了我们会自己更换,而路灯坏了我们则无能为力呢?

2.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内部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不一致,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的影响。它分为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两种情况:(1)外部正效应。又称“外部收益”,它说明的是私人部门从事某项经济活动对其他人带来利益的现象,即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效益远远低于社会效益的现象。如长江上游植树造林,长江下游可以受益。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而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2)外部负效应。又称“外部成本”,它说明的是私人部门从事某项经济活动对其他人带来损失的现象,即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大大低于社会成本的现象。如造纸、化工等污染企业的“三废”不作任何处理直接对外排放,企业成本最低,但造成环境污染而带来的社会成本将是不可估量的;卷烟厂生产的香烟会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增加了个人或社会的医疗开支,但卷烟厂并不需要负担这笔费用。这都是负的外部效应,即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效率配置。

案例

从咸鸭蛋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从银耳里我们认识了硫磺,三鹿奶粉又让我们认识了三聚氰氨,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震惊国内外。

思考分析:食品质量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为什么生产厂家还会生产有毒食品呢?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应做哪些事?

3.垄断。垄断是指一个或少数企业独占生产和市场,即生产集中于一个或少数企业,市场价格及生产量也由一个或少数企业所控制。市场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而垄断的出现意味着产品的的价格和利润水平不是取决于市场供求、竞争关系,而是通过垄断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这样市场效率也就丧失了。为了对付垄断,政府可以向垄断企业征收超额税收,实行公共管制(如公共定价等),制定反垄断的法律法规等。

4.信息不对称。当事人的一方具有较多的信息,而另一方则信息较少,这种情形就称为信息不对称。信息多的一方可以利用对方的无知而导致效率的损失。典型的信息不对称是生产和销售假冒产品,假冒产品给人们提供的是虚假信息,因而引起了消费误导。由于信息不对称是一个社会问题,是市场经济本身无法克服的,但是,政府可以提供充分的信息,并通过一些公共管制(如信息、质量、资格管制)的办法,来弥补该市场缺陷。这是政府的一种社会性服务,属于公共服务的范围。

5.收入分配不公。在市场经济中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来完成,市场机制支付报酬是以“生产能力”和“贡献”为标准的,生产能力不同,贡献不同,其收入也不一样;私有财产制度使有产者收入多于无产者;垄断的存在和社会不均等各种因素,都必然造成贫富差距,造成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即市场经济是不可能兼顾社会公平的。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过大,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最终会影响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就需要政府干预,通过政府与市场的有效配合,保证公平分配。

6.宏观经济失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和消费主要是由市场机制来自发调节。由于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盲目性,自发的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造成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等,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之间就不一定能够达到最佳的平衡,国民经济就可能发生周期性的波动与失衡,从而出现失业、通货膨胀等问题。这种宏观经济的失衡会给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一定的损失,社会的经济发展也会受到不利的影响和干扰。为了实现经济的均衡增长,政府必须干预经济。

阅读资料愿更多公益设施免费开放

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司长于群表示,2012年年底之前,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将全部实现向公众免费开放,中央已将“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经费列入制度性预算。此外,推进科技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免费开放工作也在进行中。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对整个社会而言,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场馆不仅仅是公众获取知识的场所,同时还具有推动精神交流、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其发展水平、利用情况等直接体现着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三馆一站”类公共场馆的公益本质,决定了其最为根本的功能应该是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然而,曾几何时,作为公共服务机构的“三馆一站”俨然成了经营机构:一方面享有政府的财政补贴,另一方面却向公众收取各种费用。由此带来的种种障碍和不便,不但“剥夺”了部分公众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而且引发了人们的不满情绪。此次“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扫除了公众走进“三馆一站”的现实障碍,打通了人们与公共文化服务“亲密接触”的通道,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脚步,体现了政府的行政善意。

事实上,公众对公共场馆免费开放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止过。因此,文化部重申“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并表明主要费用由财政支付,既体现了对民意的尊重和公益理念的回归,又是更好地履行政府责任的具体体现。通过这一惠民举措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政府对民生的重视,已经从物质生活层面扩展到精神生活层面。

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国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确实也有待提高。以阅读为例,有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平均每46万人才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人均阅读量不足5本。数据或许不能代表一切,但相对于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文化建设和文化生活水平的相对滞后却是不争的事实。实践证明,提高文化建设水平,为公众提供便捷、免费的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是一个重要前提和保障。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才能激发人们对更高层次文明的追求和向往,从而为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程度和文化水平提供动力。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2012年7月3日。二、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固有的功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

1.政治职能。政治职能也称为“主权职能”,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外的政治职能,主要是维护国家主权和保护领土完整,这就要求建立国防和外交;二是对内的政治职能,主要是维护国内正常的生产与生活秩序,这就要求建立必要的立法、司法与行政管理机构。

2.经济职能。政府的经济职能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公共事务的发展,社会矛盾越来越多,出现了许多企业无法解决、需要政府来协调和解决的事务,从而促使政府从传统的不干预经济,转为经济的干预者和调节者。政府的经济职能是从弥补市场缺陷的角度提出来的,以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稳定经济为中心来展开的,包括经济行政事务管理的职能,如确立正常经济秩序、制定各种有利于公平竞争的经济法律或法规并组织实施、确立产权制度、限制垄断、制定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等;宏观调控职能,如从事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直接向公共工程投资、对经济周期实施调控等。

3.社会职能。政府的社会职能是指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功能。它包括城市规划、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卫生方面、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环境保护、支持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的发展等。(二)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由于市场固有的缺陷,因此市场运行的结果将会偏离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的理想状态,要弥补市场缺陷只能依靠政府的活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资源以市场配置为主,政府仅在市场机制有缺陷的领域才介入。政府虽然不创造社会产品,但却提供公共产品,获取和消费这种公共产品是人们的一种公共需要。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分配,现实中表现为政府的收支活动,财政通过收支形式为政府各公共部门供给公共产品,弥补市场缺陷,为实现政府职能提供财力,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并有效使用资金。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是政府活动的目的,而弥补市场缺陷是政府活动的基础。

阅读资料警察是否该为居民代买早点

某个冬日的早晨,某市110指挥中心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说,他是一个工人,因昨晚加班累了,不想起床,但肚子饿了,问指挥中心能否代买一份早点,并送到他家门口。考虑到公安部门曾经许诺:有事就打110,有困难找警察,最后该市指挥中心还是替这位工人买了早点。此事经媒体披露,大家议论纷纷。

思考:警察这样做是不务正业吗?政府职能是否错位?政府应该做什么?三、公共财政(一)公共财政的含义

公共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弥补市场缺陷,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是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财政体制和财政制度。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有内在联系的一种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是为市场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公共财政的主体是政府,是政府所从事的经济行为;其行为目标是弥补市场缺陷,满足公共需要;其行为依据主要是政府的权力,即政治权力与经济权力;其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市场缺陷的领域,即市场不能或不愿进入的领域。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公共财政的框架。公共财政框架初步形成,明确了很多问题:如对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供应。同时,也明确了凡是市场能够办到的事情,政府就不要限制,也就是不要代替它,应该把一些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问题留给市场。

想一想:

为什么把市场经济下的财政称为公共财政?(二)公共财政的特征

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公共财政除了具有政府主体性、公共性、强制性与无偿性财政的一般特征之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具有以下特征:

1.法制性。法制性是指财政活动必须有法可依,依法理财。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而市场经济的法制性也要求财政收支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客观上要求一切与政府权力相关的公共收入都必须纳入政府预算。依法理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保证市场主体平等竞争和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必要条件。

2.非营利性。财政活动的非营利性缘于政府的非营利性。所谓营利,也就是赚钱。非营利性是指政府的活动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财政活动的非营利性主要表现在:(1)财政资金的非资本性,即财政资金不追求资金的增值,财政资金主要是满足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的需要;(2)财政活动的非经营性,这就是说,财政收支活动不能考虑利润,而是完全以社会利益为出发点,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去安排各项收支。

3.民主性。民主性要求政府的财政分配活动公开、透明,受到公众的制约和监督。一切财政资金都必须纳入政府预算,所有开支都必须有详细的说明;政府预算必须经过最高权力机构审议通过,充分反映公众的利益;财政必须严格执行通过的预算方案,未经授权,不得改变。

想一想:

财政和公共财政有区别吗?第三节财政的职能

财政职能是指财政本身固有的职责和功能,这是财政这一经济范畴本质的反映,具有客观必然性。它回答财政能干什么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具有四个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调控经济职能和监督管理职能。一、资源配置职能(一)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

资源配置职能是指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从而优化全社会的资源配置。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高效地配置资源,这始终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而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主要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作用。作为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手段之一,财政不仅是一部分社会资源的直接分配者,也是全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者。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既包括对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资源的直接分配,又包括对全社会资源的间接调节。(二)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

财政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任务是:利用税收政策、预算支出政策等,对全国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组合,通过对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形成部门、产业、行业间的资源结构,以合理的资源配置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内容主要表现在:

1.调节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确保社会资源的一部分配置到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共事业部门,以满足人们对公共产品和政府服务的需求,实现资源在社会需要与企业需要之间的最优配置。这主要是通过政府的税收手段来完成的。

提示:社会资源集中到政府部门手中的规模主要取决于社会对公共产品和政府服务的需求量,而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则是反映政府集中社会资源规模的一个重要指标。

2.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财政通过预算支出或通过税收、财政补贴等手段影响私人部门的支出方向来直接或间接调节社会资源在产业行业之间的配置,实现社会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最优配置,使国民经济各部门能够得到协调的发展。二、收入分配职能(一)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

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财政收支活动对各个社会成员收入在社会财富中所占份额施加影响,以公平收入分配。在政府对收入分配不加干预的情况下,一般会根据个人财产多少和对生产所做贡献大小等因素,将社会财富在社会各成员之间进行初次分配。这种市场化分配有利于提高效率,但容易造成社会成员间收入差距过大,从而需要政府对市场初次分配结果实施再分配调节,促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财政之所以具有收入分配职能,在于市场机制缺陷造成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公平。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经济主体或个人所提供的生产要素不同,资源的稀缺程度不同以及各种非竞争因素的干扰,各经济主体或个人获得的收入会出现较大的差距,而过分的收入悬殊将导致社会不安定,这又直接影响一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市场体制下,各国政府通过财政分配来调节与要素投入不相符的比较悬殊的收入差距,使之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居民能够接受的合理范围之内,即实现社会公平。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主要通过税收调节、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手段来实现。(二)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

财政在收入分配方面的重要任务是通过税收和支出等手段对市场分配机制进行干预或对市场分配机制造成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结果进行调节,使社会财富的分配基本符合社会公平。

1.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主要是通过征税剔除或减少客观因素对企业利润水平的影响,使企业的利润水平能够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主观努力状况,使企业在大致相同的条件下获得大致相同的利润,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例如,通过开征资源税,可以把一些开采自然资源的企业因资源条件好而取得的超额利润征收上来;通过征收消费税剔除或减少价格的影响;企业(公司)所得税可调节不同行业的赢利水平等,从而实现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

2.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既要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主要有两种手段:一是通过税收进行调节,如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二是通过转移支出来调节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如财政补贴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社会救济支出等,以维护居民最低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3.创造就业机会,使中低收入者得到获取收入的机会。政府可以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创造就业机会并扩大就业培训,使中低收入者得到获取较高收入的机会。政府的再就业工程正是财政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体现。

阅读资料2010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至2.41倍

日前,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了《辩证看务实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2》一书。书中数据显示,2005-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高低收入差距由2.33倍扩大到2.41倍,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在书中提到,当前收入差距的关键问题在于社会不公。

资料来源:新京报(北京)2012年7月10日。三、调控经济职能(一)调控经济职能的含义

调控经济职能是指通过实施特定的财政政策,促进较高的就业水平、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等目标的实现。政府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的不同状况,相机抉择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措施。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政府税收,扩大总需求,防止经济衰退;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和增加政府税收,抑制总需求,防止通货膨胀;在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但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时,实行趋于中性的财政政策。(二)调控经济职能的主要内容

财政调控经济职能的主要任务是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1.通过财政预算政策进行调节。在经济滑坡时,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财政可以实行适度放松政策,通过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或二者同时并举来扩大总需求,增加投资和就业;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财政可以实行紧缩政策,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或二者同时并举,由此减少总需求,紧缩投资,抑制通货膨胀。总之,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松紧搭配,相机抉择,决定或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使整个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并有适度的增长。

2.通过较为稳定的制度性安排来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的作用。财政的内在稳定器主要包括累进所得税和失业保险制度两个内容。例如,当经济过热,出现通货膨胀时,一般来说,企业和个人的名义收入水平相应提高,这时,适用的税率也会相应提高,这样与通货膨胀前的情况相比企业和个人就要缴纳更多的税收,他们的税后实际收入就会下降,这有利于抑制总需求。另外,在经济过热时期,失业率会下降,政府的失业救济支出会减少,这也有利于抑制总需求。反之,当经济衰退,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企业和个人的收入水平就会下降,这时适用的税率也会相应降低,这样会增加企业和个人的税后实际收入,有利于扩大需求。同时,在失业保险方面,由于经济衰退导致失业工人增多,政府的失业救济金支出也会增加,这有利于扩大总需求,有利于刺激经济复苏。

3.通过财政投资、补贴和税收政策等手段,加快农业、资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解决经济增长中的“瓶颈”问题,促进传统工业向现代知识经济转化,以信息产业为纽带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财政还应该承担文教科卫、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制度的重任,使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四、监督管理职能(一)监督管理职能的含义

财政监督管理是指财政部门依法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或者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及其他有关财政、财务、会计管理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检查、评价和处理等活动。财政监督是对财政分配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具有政府监督的性质。在财政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调控经济各项职能中,都隐含了监督管理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经济决策的分散性、市场竞争的自发性和排他性,都需要财政的监督和管理,以规范财经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保证政令统一,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更需要强化财政的监督管理职能。(二)财政监督的具体内容

财政部门对被监督对象执行财政、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情况进行监督。具体内容包括:(1)部门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和决算情况;(2)财政收入的征收管理情况,财政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退付和资金的拨付情况;(3)财政支出的管理、使用和效益情况;(4)政府采购活动;(5)社会保障基金(费)、住房公积金等资金征收、使用和管理情况;(6)国有资产收益收支情况;(7)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情况;(8)政府债务的举借、担保、使用、偿还和效益情况;(9)预算部门和单位银行账户设立、变更、撤销和使用、管理情况;(10)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执行和会计信息质量情况;(11)地方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财务管理情况。第四节财政政策一、财政政策的含义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形势和任务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处理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和措施的总和。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观存在的财政分配关系在国家意志上的反映。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又是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工具。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政府控制与管理经济的最重要的两个宏观经济调控工具:财政政策借助政府财政开支、税收、债务融资方面的变化来刺激或减缓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则侧重对经济体中货币发行量的调节。二、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

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政策目标、财政政策主体和财政政策工具三大要素:(一)财政政策目标

财政政策目标是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实施财政政策所要努力达到的预期目的,或要实现的期望值,它是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及财政的基本特点,我国财政政策的目标,可以归结为下面几个方面:

1.物价稳定。这是世界各国财政政策追求的重要目标。物价稳定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没有显著的或急剧的波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是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如果个别商品的价格上下波动较大,有可能是由这些商品的供求因素所致,并不能反映整个宏观经济出了什么问题。但如果整个物价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动,则表明宏观经济的运行出现了问题。通常,物价水平上升过快,通货膨胀率较高,意味着经济过热,即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而物价水平大幅度回落,出现通货紧缩,意味着经济衰退,即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因此,可以形象地说,物价水平的变动状况是宏观经济运行的“晴雨表”。政府将物价相对稳定作为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并不是要简单地干预市场上的物价,而是要运用适当的财政政策来调节宏观经济运行,抑制经济过热或刺激经济走出低谷。

2.充分就业。是指现行总人口中,有工作能力、愿意工作又正在寻找工作的人,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找到按现行工资率付酬的职业。一般以失业率指标来衡量劳动者的就业程度。所谓失业率,就是社会上具有工作能力且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的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者的比率,失业率的大小代表了社会的充分就业程度,失业率高,表明生产资源的浪费大,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并对社会经济增长极为不利。因此,世界各国都运用财政政策尽可能地降低失业率。

3.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商品与劳务总量的增长,及与其相适应的供给能力的增长,这是各国政府共同追求的重要目标。只有实现经济增长目标,才能增加就业,提高国民的收入与生活水平,也只有实现经济增长,社会才会安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经济增长应当是持续的、稳定的。我国常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反映经济增长情况,并以此作为调整财政政策的依据。

4.收入公平分配。收入合理分配并不等于收入的均等化。由于社会成员的劳动贡献不同,他们所获得的收入报酬也不应当是均等的。要想达到既能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又能避免分配上过分的贫富悬殊,就要求国家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对各经济主体的利益进行调节。财政政策的收入公平分配的目标,就是要调节社会财富的分配,使之达到社会认为公平或公正的分配状态。税收负担的合理分配,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收入合理分配目标的关键。(二)财政政策主体

财政政策主体,是指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财政政策的主体只能是各级政府,而且主要是中央政府。各级政策主体的行为是否规范,对于政策功能的发挥和政策效应的大小都具有关键作用。(三)财政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工具,是指财政政策主体所选择的用以达到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手段。构成财政政策工具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为实现财政政策目标所需要的;二是国家能够直接控制的。根据这两个条件,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税收、国债、财政支出、政府投资、财政补贴等。三、财政政策工具(一)税收

税收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它具有分配形式上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特征,这些特征使税收调节具有权威性。税收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宏观税率确定、税负分配(包括税种选择与税负转嫁)以及税收优惠和税收惩罚体现出来。税收对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经济稳定增长的作用。经济稳定增长是以社会总供求大体均衡为基本前提的。在社会需求膨胀、供给相对不足、经济发展速度过快时,增加税收可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相应降低纳税人收入的增长幅度,从而起到收缩社会需求,抑制经济过快增长的调控效应;反之,在经济衰退时期,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供给相对过剩的情况下,降低税负以降低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可以相对增加纳税人的收入比重,从而起到刺激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发展的调控效应。

2.税收对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税收是一种对物质利益有广泛调节作用的财政政策工具,通过税率变化、增减税种、税收优惠等政策,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资源配置比例协调有着重要的影响。

3.税收对收入公平分配的作用。税收是政府公平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政府征收的各种所得税是对企业和居民收入直接的最终调节。通过开征适当的税种、制定适当的税率,如个人所得税、遗产税等,既可以起到保护合理收入,拉开收入档次,促进和提高效率的作用,又可以起到调节收入分配不公、防止贫富悬殊,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的作用。(二)国债

作为一种财政信用形式,它最初是用来弥补财政赤字的,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国债已成为调节货币供求、协调财政与金融关系的重要政策手段。国债的作用主要通过国债规模、持有人结构、期限结构、国债利率综合体现出来。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国债规模,选择购买对象,区分国债偿还期限,制定不同国债利率来实现财政政策的目标。(三)公共财政支出

公共财政支出是增加社会总需求的重要渠道,其增减变化不但可以直接调节社会需求总量,而且可以改善社会产品的供给结构,因而成为宏观调控中重要的财政政策手段。

1.购买性财政支出对经济稳定增长的作用。购买性财政支出的增减变动会引起社会总需求的扩张或收缩,进而对经济稳定增长产生影响。当社会需求过旺,经济发展过热时,减少财政支出,可以抑制社会需求,促使经济适度增长;而在经济萧条、社会需求相对不足时,增加财政支出,可以刺激需求,促使经济回升。

2.转移性财政支出对收入公平分配的作用。转移性财政支出对收入公平分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转移性支付来实施社会保障,提高低收入者的个人消费水平;二是通过政府投资增加低收入者的公共福利,相应提高其生活质量。(四)政府投资

政府投资,是指财政用于资本项目的建设支出,它最终将形成各种类型的固定资产,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

1.政府投资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承担着市场不宜或不能的资源配置任务。政府投资的项目主要是那些具有自然垄断特征、外部效应大、具有示范和诱导作用的基础性产业、公共设施以及新兴的高科技主导产业等。私人不愿投资这些产业,但这些产业关系着国计民生,必须由政府进行投资。政府投资在资源配置上与市场形成互补,从而发挥着促进资源在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之间、基础产业与一般产业之间合理配置的作用。政府投资的能力与投资方向对经济结构的调整起关键性作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非政府部门的投资在增长,但非政府部门投资基础性产业受财力有限、预期收益不稳定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在一个时期内,保持政府投资的适当比例,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2.政府投资是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由于政府投资数量大,作用力强,它的投入能大大地提高全社会的积累水平、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当经济衰退时,总需求不足,增加政府投资,由于政府投资的示范、诱导作用可以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如我国从1998年开始每年用发行国债所筹资金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资,这不仅直接增加了社会需求,而且还刺激了个人消费与企业投资,保证了从1998年到2011年连续13年每年经济增长率保持在7%以上;在经济繁荣时,总需求过旺,减少政府投资,由于政府投资的示范、引导作用,可以抑制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五)财政补贴

财政补贴是政府转移性支付的重要形式,增减财政补贴不但影响社会需求,而且调节社会供给,因此成为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在我国,财政补贴占有重要位置,这不仅因为补贴支出数额大,而且还因为,财政补贴是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运转不可或缺的润滑剂。我国经济正在向市场经济转轨,新旧体制的摩擦很大,许多利益矛盾冲突剧烈,而财政补贴的运用则对实现体制的平稳过渡发挥了重要作用。

1.财政补贴对经济稳定增长的作用。当经济衰退、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增加消费性补贴可以刺激消费需求,增加生产性补贴可以扩大投资需求,从而产生反经济衰退的作用;当经济过热,社会需求膨胀时,减少补贴则有抑制需求、稳定经济增长的调控效果。

2.财政补贴对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财政补贴是政府间接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当一些因客观原因不具备市场竞争条件,又为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所必须的产业难以通过市场获取平均利润时,通过财政补贴给予这些行业、企业适当的补助,如我国目前对“三农”的大量补贴,可以促使资源在这些部门中保持适当的配置比例,从而产生优化资源配置的调控效果。

3.财政补贴对收入公平分配的作用。财政补贴是政府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低收入者和无收入者进行适当的救济性补助,可以提高其实际收入水平,从而达到收入公平分配的调控效果。四、财政政策的类型(一)根据财政政策具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可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1.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某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它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控效果。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的、自动产生的稳定效果,可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行发挥调节作用,不需要政府采取任何干预行动。

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意味着某些财政政策本身没有自动稳定的作用,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对经济产生调节作用。一般来说,这种政策是政府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采用不同的财政措施,以消除通货膨胀缺口或通货紧缩缺口,是政府利用国家财力有意识干预经济运行的行为。(二)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1.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在国民经济存在总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至平衡;如果总需求与总供给原来就是平衡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就会使总需求超过总供给。

实现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减税(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一般来说,减税可以增加民间的可支配收入,在财政支出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也可以扩大社会总需求。同时,减税的种类和方式不同,其扩张效应也不同。财政支出是社会总需求的直接构成因素,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会直接增加总需求。在减税与增加支出并举的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一般会导致财政赤字,从这个意义上说,扩张性财政政策等同于赤字财政政策。

2.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在国民经济已出现总需求过旺的情况下,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消除通货膨胀缺口,达到供求平衡;如果总供求原来就是平衡的,紧缩性财政政策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

实现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增税(提高税率)和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可以减少民间的可支配收入,降低人们的消费需求;减少财政支出可以降低政府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所以,无论是增税还是减支,都具有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的效应。如果在一定经济状态下,增税与减支同时并举,财政盈余就有可能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说,紧缩性财政政策等同于盈余财政政策。

3.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财政的收支活动既不会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会产生紧缩效应。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政策要求财政收支要保持平衡。但是,使预算收支平衡的政策并不等于中性财政政策。

阅读资料

1.从2011年9月1日起,我国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免征额由2000元提高到3500元,工薪收入者的纳税面由28%下降为7.7%,纳税人数由8400万人减至约2400万人,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全年减收1600亿元左右。

2.预计2012年财政预算赤字为8000亿元左右,实际执行规模可能达到1.2万亿元。实际赤字规模的扩大使得财政政策有了更多的发挥余地,概括而言,可归结为“一延续”、“一恢复”、“一新增”。

一延续,即对今年民生工程项目将延续支持。以保障房项目为例,今年开工的1000万套保障房中,约60%需要在明年接续投入资金。一恢复,即政府基建项目逐步恢复,电力、城市铁路投资成为重点。一新增,即新增对经济转型相关行业加大扶持力度。

思考:从以上资料分析,我国实行的是什么财政政策?

资料来源:人民网 2012年1月2日。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财政?如何理解财政概念?

2.什么是公共产品?如何分类?公共产品都应该由财政提供吗?

3.社会生活中为什么需要财政?

4.举例说明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现象。第2章财政支出

学习目标:□了解财政支出的分类及政府采购制度

□掌握财政支出的主要内容

□掌握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理解财政补贴的特征与主要内容

阅读资料2012政府预算报告 民生支出进一步加大

2012年,全国财政将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集中财力办几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事:

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确保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2012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安排3781.32亿元,增长16.4%。

二是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2012年中央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安排5750.73亿元,增长21.9%。

三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人均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补助标准从2011年的200元提高到240元。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在政府预算报告中,2012年中央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安排2035.05亿元,增长16.4%。

四是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做好未完工项目建设的同时,新开工建设保障房700万套以上,缓解城镇低收入群众、新就业职工、农民工住房困难问题。2012年中央财政住房保障支出安排2117.55亿元,增长23.1%。

五是大力促进文化发展繁荣,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公共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继续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等。2012年中央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安排493.84亿元,增长18.7%。

六是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大力支持农田水利等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2012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安排合计12286.6亿元,增长17.9%。

资料来源:根据财政部网站资料整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