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孝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31 12:08:54

点击下载

作者:戚光英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仁爱孝悌

仁爱孝悌试读:

序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

立之以范 先贤表率

仁爱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华夏民族优秀品质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是道德精神的象征,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成为世俗道德生活中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其根本是孝梯。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先秦时期社会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由此形成一种浓烈的家族亲情,对家庭关系,从而也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

舜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东方人类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直至舜时才得以完善。以舜为主体形成的舜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源头,对华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虞舜

舜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以崇尚孝悌而闻名于时,以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家庭理念而恭行于世,以全新的道德文化开辟了东方人类社会的新纪元。

舜是黄帝的后裔,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舜出生以后,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舜4岁那年,母亲去世,父亲瞽叟就又娶了一个老婆,舜在家中的地位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他不再是家庭中的宝贝,而是成为家庭中的累赘,成为一个多余的人。

后母壬女是当地有名的泼妇,人人都怕她三分。她与瞽叟成家后,对舜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从来就没有一个好脸色,动不动就打骂、饿饭。凡是后母身上的那些毛病,在壬女身上都可以找到。

瞽叟则事事顺着壬女,任其所为。特别是壬女生下儿子象以后,更是把舜看成是家里多余的人,备加虐待,并千方百计地想把舜赶出家门。更为严重的是,壬女还多次与瞽叟合谋想要杀掉舜。■周舜题跋像

舜同父异母的兄弟象是一个非常傲慢的人,不讲道理时时处处欺负舜。在这样的逆境中,舜逆来顺受仍然恭敬地侍奉父亲和继母,爱护着兄弟象。每当瞽叟、壬女想要害他的时候,他就躲起来。而平时一般性的打骂、惩罚,他就默默地承受。瞽叟 上古时期人物,因双目失明故称“瞽叟”。他是舜与象的父亲、黄帝的第七世孙。他人性顽劣,对其子舜不满,经常与后妻和后妻所生的儿子象寻机杀死舜。但舜却仍然孝顺地侍奉瞽叟,不敢有半点不敬。后来,不再怀有陷害舜之心了。

对于舜的孝行,《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瞽叟由于爱续妻壬女与小儿子象,常常想杀害舜。在瞽叟动杀机的时候,舜就逃避,不让自己遭到杀害。但在一般情况下,要打要骂,就随他们的便。不管情况如何,舜都不违背父母的意愿,每天都谨慎地侍奉他们,从不懈怠。

那么,舜孝敬父母、友爱兄弟,都有哪些具体的事迹呢?

有一次,象独自去放牛。由于贪玩牛跑到氏族部落的地里践踏了庄稼。尧舜时代还是氏族公社所有制,任何人都不得乱拿氏族公社的东西,也不能毁坏公社的东西。否则,就要受到惩罚。象放牛践踏了公家的庄稼,部落酋长通知瞽叟去“请荆”。

所谓“请荆”,就是主动到部落酋长那里接受“鞭刑”。在接到“请荆”的通知后,瞽叟只得老老实实地按照规矩,把自己捆绑得结结实实,到酋长那里请求处罚,接受鞭笞。

舜从外面回来,听说父亲“请荆”,要受鞭笞之刑,就急急忙忙跑到酋长那里,请求代父亲受刑。舜的举动,使大家很受感动。酋长素来知道舜的为人,就将舜的刑罚草草了事。

壬女一直想把舜赶出家门,■舜《孝感动天》图但又没有找到适当的理由。一次,壬女终于想出了一个法子。春天到了,壬女要舜与象到两个地方去种豆子,谁的豆子出了苗就可以回家,没有出苗就不能回家。

为使舜的地里长不出豆苗,不能回家,壬女就事先把舜的豆子炒熟了。兄弟俩快要分手的时候,都已经走累了,象要求休息一下。

鬼使神差,临走时,由于两人的袋子一模一样,象拿走了舜的袋子,舜拿着象的袋子。结果,过了一段时间,舜的地里就长出了豆苗,平安回到家里。象的地里却怎么也长不出豆苗,久久不能回家。

壬女看到舜回来了,象却没有回来,已经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气得病了一场。舜回来后,看到象还没有回来,又返回到象种豆的地方,象已经饿得倒在地上。这时,舜就把饿昏了的象背了回来。

有一天,壬女要象到舜那里对他说:“家里的仓有点漏雨,父母要你回去修理一下。”

父母之命,舜当然要服从。舜到了姚墟,爬上了仓顶。正在进行仔细检查修补时,突然间浓烟滚滚。舜一看,原来是仓库下面已经着火了。于是,舜想找梯子下来,但梯子已经不翼而飞;叫壬女和象快来救火,壬女和象也已经跑得无影无踪。■舜《孝感动天》图

舜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急得满头大汗。情急之中,求生的本能发挥了作用,舜不顾一切地往下一跳。这时候,娥皇和女英为他准备的披风,在下降的过程中张开,从而增加了空气阻力,减缓了下降速度,使舜顺利地落到地上逃过一劫。■舜《孝感动天》

过了不久,瞽叟对舜说:“家里那口水井,自从你打成后还没有淘过,现在淤泥多了,你什么时候抽空回去淘一淘。”舜二话没说,立即就答应了。

舜立即开展淘井工作。正在这时,瞽叟、壬女与象就往井里填泥土和石头。他们心想,这一次舜必死无疑。但他们没想到的是,舜竟然活着出来了。

原来,舜当年打井时,在井下打了一条通向邻近水井的通道。当他下到井底准备淘井之际,突然看到上面往下掉泥土和石头,知道大事不妙,于是就躲进井下通道,从另外一个井口出来了,又一次躲过了一场灭顶之灾。天子 顾名思义,天之嫡长子。在我国古代时期,封建君主认为王权为神所授,其命源天,是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帝王为天子,也自称为朕。朕代表皇帝的说法,出自于秦国丞相李斯。

在瞽叟、壬女与象谋害舜的过程中,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他们邀请舜赴宴,想把舜灌醉后再杀掉。娥皇和女英觉察到了他们的阴谋。因为舜是孝子,她们不能阻止舜去赴宴,以免有损舜孝敬父母的声誉。于是,她们采集了不少草药,熬成药汤,让舜在药汤里浸泡,然后让舜赴宴。

由于舜泡了药汤,身体的解酒功能大大提高,终日饮酒不醉。瞽叟、壬女与象不断地给舜敬酒,舜则来者不拒毫无醉意。没想到象在不断敬酒中,倒是把自己先给灌醉了。最后,醉酒杀舜的阴谋就这样失败了。

在这以后,舜仍然像往常一样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舜的孝道对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有特别的意义。儒家的学说重视孝道,舜的传说也是以孝著称,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

孔子和孟子都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孟子甚至设想,舜做了天子后,瞽叟因杀人而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监狱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

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事迹传说在传统文化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也成了儒家“仁爱孝悌”思想的历史渊源。阅读链接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就以孝行而闻名天下。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两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显示出舜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才干。经过3年的多方考验,舜终于得到尧的认可。选择吉日,举行大典,尧禅位于舜。

周公以孝悌仁爱服天下

舜帝开创的道德文明,至西周时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西周时期,以周公为代表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注重仁爱天下,强调孝悌之行。周公是被公认的儒学奠基人,他所倡行的仁爱孝悌,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志,逐渐发展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周公,又称周公旦,是西周初期人,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对父亲周文王姬昌非常孝顺,仁爱之心胜过其他兄弟。周文王过世后,他又以仁爱之心辅佐周天子,天下人无人不钦佩。周武王姬发即位后,周公辅佐周武王,处理了许多政务。公■周公旦画像元前1066年,武王讨伐商纣王。周公辅佐周武王,最后打败商纣王,灭商建周。

周武王封纣王的儿子禄父为殷君,让自己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辅助他治理。同时大封功臣、同姓和亲戚。周公的封地在曲阜,封号是鲁公。但周公并没有去封地,而是留在朝廷辅佐周武王。

周武王战胜纣王后,天下还没有完全统一,周武王却患了病,病情十分严重。大臣们都感到恐惧,太公望和周召公想用占卜弄清楚吉凶。

周公道:“不能让我们的先王忧虑悲伤。”周公于是以身为质设立了3个先王的祭坛。■周公东征图祭坛 是古代用来祭祀神灵、祈求庇佑的特有建筑。先人们把他们对神的感悟融入其中,升华到特有的理念,如方位、阴阳、布局等,无不完美地体现于这些建之中。祭祀活动是人与神的对话,这种对话通过仪礼、乐舞、祭品,达到神与人的呼应。

周公向北站立,手捧玉璧玉圭,向周代3个先王的灵位祈祷说:“你们的长孙周王发积劳成疾,如果3位先王欠上天一个儿子,请让我代替周王发。现在我通过占卜的大龟听命于先王。”

周公命史官记下这些祝词,然后在3位先王灵前占卜,占卜的结果表明是大吉。又开锁查看秘密藏在柜中的占卜书也是吉象。■周公辅政图史官 我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各代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可以分为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史官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

周公命人将册文收进密柜,然后进宫祝贺周武王说:“您没有灾祸。我刚才接受了3位先王的命令,让您只需考虑周室天下的长远利益,不要担心别的。”也许是神灵保佑,第二天,周武王的病果然就好了。

后来,周武王去世,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周公担心有人乘机起兵背叛朝廷,引起天下大乱,就暂时代替周成王处理政务,主掌国家大权。

管叔和他的几个弟弟在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阴谋篡夺王位。”

周公告诉太公望、周召公说:“我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怕有人背叛周王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交代。3位先王为天下大事长期操劳,现在刚刚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幼,我只是为了稳定周王室的事业才这样做的。”

周公派儿子伯禽代替自己去鲁地受封,临行前语重心长地对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在天下人的心目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忙得洗一次头要3次提起头发,吃一顿饭要3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赶着去接待贤士。即使这样,我还生怕失掉了天下的贤士。你到鲁国以后,千万不要因为地位高贵而怠慢他人。”■周公吐哺图占卜 意指用龟壳,铜钱,竹签,纸牌或星象等手段和征兆来推断未来的吉凶祸福的迷信手法。原始民族对于事物的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借由自然界的征兆来指示行动。但自然征兆并不常见,必须以人为的方式加以考验,占卜的方法便随之应运而生。

不久,管叔、蔡叔、武庚等人率领淮地部落起来造反。周公奉周成王的命令,带兵东征。他顺利地平定了叛乱,安抚了商的遗民。周公在两年内完全平定了淮地和东部其他地区,各诸侯国都归了周王室。

周成王长大以后,周公就把政权交给周成王。周公站在臣子的位置上,谨慎恭敬地辅佐周成王,像踏着薄冰走路一样小心翼翼。

周成王执政后,对周公不满的人造他的谣言,说他有野心,想篡权。周公无法辩解,只好去了楚国。

一天,周成王命人打开藏着秘密文件的小柜子,发现里面有一册文书,原来是周公写着“王年龄幼小,冒犯神灵的是旦,希望神灵把灾难降到旦头上,饶恕王。”

原来,周成王小的时候,曾患过很重的病,看着快不行了。周公把自己的指甲剪下来,到黄河岸边祈祷,写下这份祝词,希望自己能代替周成王去死。■周公辅政蜡像郊祭 古代天子祭祀天、地、日、月的活动。祭天于南郊,时间为冬至,皇帝必须亲自去;祭地于北郊,时间为夏至,皇帝或亲去或派人去;祭日于东郊,祭月于西郊。统称为“郊祭”。祭祀之处分别为天坛、地坛、日坛和月坛。

这份文书藏在密柜中。周成王看了这份祝词后,感动得泪流满面,连忙派人去楚国迎回周公。周公回都城后,担心周成王年轻,忽视国家大事,就写了《多士》、《无逸》两篇文章。

周公在文章中讲述商、周的贤王勤勉治国和商纣王误国的历史,阐明了历代兴亡成败的道理,希望周成王能学习先代圣贤的榜样,做一个英明的君主。

当时天下虽已安定,但朝廷的官职制度还未安排得当。于是周公写了《周官》,划定百官的职责;又写了《立政》,规定执政者要为百姓做好事,百姓都欢欣鼓舞;并制定了一套完备的礼乐和典章制度。

周公辛勤操劳国事,积劳成疾,患了重病。临终时他说:“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以此来表示我不敢离开周成王。”

周公去世后,周成王把他埋葬在毕邑周文王的墓旁,表示自己不敢把周公当作臣子。毕邑位于现在的陕西省咸阳市北。

周成王下令,特准鲁国在举行郊祭和祭祖时,让周公享有和周天子一样的礼乐,以褒奖周公的德行。

周公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尤其是以孝悌之道辅佐周天子,对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周公思想对儒家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汉代时的儒家曾经将周公、孔子并称。阅读链接据说周公去世那年秋后,庄稼尚未收割,一场暴风雨袭来,庄稼倒伏,大树连根拔起。王都的人见了十分害怕。周成王痛哭着说:“今后不要再笃行占卜了!过去周公为王室辛苦,但我年幼不理解,现在上天发怒来彰明周公的功德,我要设祭欢迎神灵。”周成王于是举行祭天仪式。祭天之后,大风转向,倒伏的庄稼全部重新站立起来。当年天下大丰收。人们都说,周公对同胞的挚诚不但感动了周成王,更感动了上苍。

孔子践行仁爱之道

周公宣扬以仁爱治天下,强调孝悌之行,这一思想到了春秋时期的孔子这里,又有所发展。孔子创建的仁爱思想,是孔子认为的理想人格,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强调,为仁要身体力行,反对花言巧语的伪饰和卑躬屈膝的奉承。在孔子看来,仁者心地坦荡无私,无患得患失之念,所以“仁者不忧”。在鲁国,有一位非常节俭的人,做饭用的是瓦做的炊具。有一天,他做了一些食物,自己吃了以后觉得味道很美,便装到了一个盛羹的瓦器里,特意献给孔夫子尝尝。孔子接受以后,显得很高兴,就像接受了三牲的馈赠一样。孔子的弟子子路问道:“阔口的瓦盆,是一种简陋的器皿,■青年孔子像煮的食物也不过是很普通的东西,先生您为什么会高兴得这样啊?”

孔子说:“善于进谏的人,他心中常会想到君王;吃到美味的人,心中会想起父母。我并不是因为所馈赠的食物丰厚,是因为他吃到好东西就想到我啊!”

有一次,孔子到了楚国,有一位捕鱼的人,送来一条鱼,孔子不肯接受。■孔子杏坛讲学图儒家 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是以奉信以孔子为先师,以“儒”为共同认可符号,各种与此相关、或声称与此相关的思想道德准则,是中华文明最广泛的信仰构成。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鲁国讲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六经为经典,奠定了儒家的最早起源。

捕鱼的人说:“天这么热,市集又很远,没有地方去卖啊,想到如果把它丢在污秽的地方,还不如送给君子食用,因此我才敢冒昧地拿来送给您啊!”

孔子听后,很恭敬地拜了两拜,接受了这条鱼,并让弟子们把室内打扫干净,准备把它作为祭品供献给祖宗神灵。

孔子的弟子很是奇怪,问道:“那捕鱼的人,是打算把它丢弃的,先生您却用它来做祭品,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我听说,爱惜食物,不愿它腐坏,将食物施与别人,这与心存仁爱的人是同一类的。如此,哪有受到仁爱之人的馈赠,却不拿去祭祀祖宗神灵呢?”

在这个故事中,孔子看到的是送食人的心境,而非馈赠食物的厚薄,可见孔子的一颗仁者之心。

渔者将欲弃之鱼,拿来献给孔子,孔子却用来祭祀,他的做法令人不解。而且,孔子还以很恭敬的心来接受这条鱼。致使学生产生疑惑向孔子请问。孔子这才向学生解释道,一个珍爱食物,不愿随意浪费之人,与仁人君子是同一类的啊,他们所献来的食物,焉能不用来祭祀呢?

天地化育万物,何其不易。一粥一饭,半丝半缕,是多少人的血汗,若在艰难困苦的日子里,食物就更显得珍贵。一个懂得爱惜粮食物品之人,知道体恤他人的付出,也有一颗知恩感恩之心,不忍随意践踏、浪费。这样的人,心存仁爱,是与仁人君子同样的境界。孔子将这鱼用来祭祀,也是对仁爱之人的尊重。■孔子画像卫灵公 是春秋时期卫国第二十八代国君,也是著名的昏君之一,以其爱好男宠,多猜忌,而且脾气暴躁而留下不好的史学评价。但卫灵公的作为也有双面性,他擅长识人,知人善任,也正是依靠他提拔的3个大臣仲叔圉、祝鮀、王孙贾的合作,才使卫国的国家机器运行正常。

孔子的弟子高柴,字季羔,也叫子羔,憨直忠厚,在春秋时期,担任卫国的刑官,为官清廉,执法公平。有一次,有一个人犯了法,季羔按刑法,下令砍掉了他的脚。

不久,卫国里发生了卫灵公之子蒯聩兴兵作乱之事,季羔因此逃了出来。当季羔逃到了城门口时,竟发现守城门的人恰是那位被他砍掉脚的人。

这位守城人一看是季羔,不但没有借机抓他,反告诉季羔说:“那边有一个缺口,可以跳出城去。”

季羔答道:“君子是不会去踰越围墙的。”

守城人停了一下,想了想,又告诉季羔说:“在那边有一个小洞,也可以爬出城外。”

季羔又答道:“君子是不会从洞里钻着出去的。”

搜捕的人眼看着就要到了,危急之下,守城的人左右看看,马上告诉季羔说:“这有一间房子,先生您或许可以先藏一下!”

于是季羔就躲进了房子里。■孔子去鲁图祭祀 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礼仪中最重要的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3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祭祀的法则详细记载于儒教圣经《周礼》、《礼记》中,并有《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书进行解释。

过了不久,追捕的人停止了搜索,季羔也得以安全了。当季羔正准备从那里离开时,心中感谢守城的人,对他说道:“我不能违背法令,亲自下令砍了你的脚,如今我在危难之中,这正是你报仇的好时机,你反而3次让我找机会逃走,这是为什么呢?”

守城人说:“砍了我的脚,是因为我犯了罪,这是无可奈何之事。可那时,您按法令来治我的罪,叫行刑的人先砍别人的,再砍我的,是希望我能得到机会侥幸赦免啊!我知道案情已经查明,罪行也已判定了,可等到要宣判定刑的时候,您那忧愁的样子,都显现在了脸上,我是看在眼里的,难道您对我有什么偏爱吗?上天诞生了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本来就应该如此啊,这便是我敬重您的原因。”

孔子听说了此事,禁不住赞叹道:“季羔真是善于为吏啊,同样是执行法令,想着仁爱宽恕就可以树立恩德,若加以严酷暴虐就要结成仇怨。秉公办事,仁爱存心,这是季羔的做法啊!”

犯罪判刑,理应依法办理,有法可依,违法必究,自然不可徇私悖理。故被砍去脚的守城人在受到刑罚之后,自知是自己违背法令所受的惩罚,心中没有可怨,季羔也是秉公处理,并无私心私怨。■孔子齐馈女乐图

然而,季羔虽判人刑罚,却也不失他的仁爱存心,于心不忍,在最后时刻,仍尽己所能,希望能帮助犯者有所减轻。在将要宣判时,心中忧愁自然形之于色,受刑者见之,也能感受到季羔的不忍。虽执法以公,但居心以仁,由此也让受刑者敬重。

被砍去脚的守城人也是一明理之人,虽被处以刑罚,但自知是自己过错,没有半点埋怨之意。在季羔受难之时,本可以借此报怨,却仍帮助季羔躲过劫难,也确是知情达理。也正因为他深知季羔的仁德,敬重季羔的为人,故3次相助,让季羔得以脱难,此举同样为人敬佩。

孔子认为,具有仁的品德的人还无所畏惧,敢于坚持真理,“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当君子在国家危亡之际、人民困苦之时,他能凭借仁智勇挺身而出,不顾惜自身生死存亡。■孔子蒙难于匡图君子 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君子”一词出自《易经》,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君子”是孔子的人格理想。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论语》一书,所论最多的,均是关于君子的论述。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与齐景公要在夹谷举行盟会,孔子正任鲁国的代理国相。

孔子对鲁定公说:“臣听闻以和平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必定要有武力做后盾;以战争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纠纷,也要有和平解决的准备。古代诸侯同时离开国境,一定要配备应有的官员作为随从,请君上配备左右司马随行吧!”

鲁定公接受了孔子的建议,配备了掌管军事的左右司马。到了盟会的地方,除土为坛,上设席位,用土垒成三级的阶梯,以诸侯会遇的礼节与齐侯会了面。宾主互相揖让着登上坛,又互相敬完了酒。然而,齐方却暗地里让武士手执兵器,鼓噪喧呼,想要劫持鲁定公。

当此危急之际,孔子立即登上阶梯,走向前,扶着鲁定公退下坛来。■孔子出游图司马 殷商时代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也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时期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随后,孔子对着鲁国的卫士们说:“你们可以拿起兵器杀了他们。我们两国君主结盟,边远的东夷,战败的俘虏,竟敢称兵闹事,破坏两国友谊,这不是齐君对待别国诸侯的道理。边远的人不应参与中夏的政事,东夷之属不应干扰华夏的活动,俘虏不得干预盟约,兵士不得威逼友邦。以神道来说是不祥,从道德而言是违义,于人之交往是失礼。齐君必定不会这么做。”

齐侯听了很惭愧,于是挥了手让武士退避下去。不久,齐人又演奏起宫中的音乐,还使歌舞杂技的艺人嬉戏于前,以此想戏弄鲁定公。

孔子见了,立刻上前,登阶而上,还有一个阶梯来不及登便高声说:“匹夫荧惑乱侮慢诸侯,论罪当杀,请右司马赶快行刑吧!”

齐侯不料有此结果,紧张起来,脸上露出了羞愧的颜色。

在将要正式订盟的时候,齐人又故意在盟约上加了一条说:“如果不派出兵车300乘跟着我军去征战,就要像盟约中所约束的那样。”■《孔子夹谷会齐图》东夷 是古代中原人们对东方民族的泛称,非特定的一个民族,所指代的概念随着中原王朝疆域的变化而屡屡变化。夷又有“诸夷”、“四夷”、“西夷”、“南夷”、“九夷”等称。随着东夷与华夏的融合,汉朝之后,东夷后来变成对日本等东方国家的泛称。

孔子也不甘示弱,他回答道:“若不归还侵占我国汶阳之田,而要我军遵照出兵之命的,也同样受到盟约的制裁。”

之后,齐侯准备要宴会鲁定公,孔子对着齐国的大夫梁丘据说道:“齐鲁两国的传统制度,先生难道没有听说过吗?盟约已经订好,如果又要设宴来招待,不是太麻烦你们的官员么?而且牛形或象形的酒器是在宗庙与宫廷内用来祀神或宴宾的,不应当拿到野外来;飨宴的音乐,也是设于宗庙或宫廷,不应到野外来合奏。宴会上如果配齐了这些东西,那就是丢掉了先王之礼;如果不配备这些东西,那就丝毫价值也没有。没有丝毫价值,我会感到羞辱,丢弃先王的礼节,齐侯会因此背上恶名。您何不仔细考虑考虑?说到宴会,那是显示一种政治道德和政治风度的,如果显示不出来,那还不如作罢的好。”■孔子读书画像齐景公 (约前561年~前490年),春秋后期的齐国君主,他的大臣中有相国晏婴、司马穰苴以及梁丘据等人。他的身边有不同的两批大臣,一批是治国之臣,一批是乐身之臣。齐景公也和历史上许多君主一样,运用如此的治国用人之道。

于是,齐侯最终没有设宴来招待鲁定公。

齐侯回到国内,为当日的事颇感羞愧,便责怪他的群臣百官说:“鲁人拿君子的道义去辅佐他的君主,你们却使用夷狄的办法来教我,使我犯下不少过失。”于是,齐侯便归还了过去侵占的鲁国四邑以及汶阳的田地。

孔子身为大儒,万世师表,他文质彬彬,言行有礼,有着君子的和善风范。然而在陪同鲁定公与齐景公会晤时,面对齐人种种阴谋与无礼挑衅,在情势危急之下,他却能当机立断,勇气十足,并且据理力争。

以其不凡的机智与魄力,不仅没有让齐国有侮辱轻慢鲁定公的机会,也使齐侯归还了原来所侵占的鲁国土地,终不辱君命,圆满完成使命。真可谓是文武双全的人才!

知、仁、勇,三者缺一不可。倘若有所偏失,便难以达到圆满的效果。除了一颗仁爱之心外,待人处事也需有智慧。需用威严之时,便当以威严之势折服,这样才能制止恶行,不使其在罪恶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因此除了仁爱与义勇外,智慧也是不可或缺的。

孔子所宣扬的仁具有泛爱的特点,是对春秋时期人的价值发现的肯定。比如有一次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来只问伤到人没有,而不问马。养马者的社会地位很低,这个例子有力地说明孔子的仁适用于劳动人民。

总之,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他的仁爱思想经后儒的不断充实,已经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阅读链接有一天,子路身着戎装,全副武装地来拜见孔子,见到孔子后,拔起剑就舞了起来。舞毕后问道:“古时的君子,也是用剑来自卫的吧?”孔子答道:“古时的君子,以忠义为人生追求的目标,用仁爱作为自己的护卫,虽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却知道千里之外的大事。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来感化他;有暴乱侵扰的人,则用仁义来使他们安定。这样,又何需持剑使用武力呢?”子路听了非常敬佩,感慨道:“我愿从今以后,至诚恭敬地向您求教!”

孔门弟子的孝悌之行

孔子对周公思想的发展,不仅强调仁爱,将仁爱作为伦理思想的核心,并且同样注重孝道。在孔子的思想中,“孝”是人才成长的思想基础。

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孝敬父母,才能为国为民,尽忠好义。因此,他曾经多次与弟子谈论孝道,教育弟子要懂孝道,尽孝行。在孔子的教导下,孔门弟子们行孝尽孝成为风气。闵子骞在孔子的弟子中,是出了名的孝子。他上事父母,下顺兄弟,一举一动,尽善尽美,无人讲他闲话。闵子骞行孝深得孔子的赞许。闵子骞小时候,受后母虐待。后母疼自己生的两个儿子。有好吃的,就偷偷地给自己生的两个儿子吃,闵子骞不但吃不着好的,还常常吃不饱饭。可是,闵子骞怕父亲知道了难受,从未告诉他。冬天到了,后母所生的两个儿子穿的都是棉絮衣,身上暖烘■孔子画像烘的,而闵子骞穿的却是芦花做的棉衣。

有一天,闵子骞的父亲坐着他们兄弟三人拉着的车外出。那天非常寒冷,西北风“呼呼”地刮。闵子骞的棉衣不能御寒,一打就透,他冻得浑身颤抖,面色灰白,手都冻僵了。他的两个弟弟,因为拉车赶路,衣服保暖,脸上直冒热汗,面色红润。■闵子骞孝母图闵子骞 (前536年~前487年),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的主要是孝。在千年之后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

闵子骞的父亲一看,闵子骞瑟瑟发抖而两个弟弟直淌汗,以为闵子骞拉车不卖力气,一气之下,就用鞭子抽打他。

鞭子抽破了棉衣,芦花忽地飞了出来。父亲感到奇怪,抓着几个一看,才恍然大悟。啊!原来儿子身穿芦花,是冻得在发抖!“回家!哪儿也不去了!”父亲命令三兄弟往回走。

闵子骞的父亲真是气极了,他心疼起自己的儿子,一进家门,便把妻子叫出来,骂她没有人心,要休掉她。

闵子骞一见,跪在地上哀求父亲说:“母亲在这儿,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如果母亲离去,那么我们兄弟三人都将孤单!我的棉衣絮芦花,是我家贫困,没有那么多棉花!”

父亲见他的话说得婉转而近情理,便打消了休妻的念头。后母听了闵子骞的话,非常惭愧。从此以后,她痛改前非,待闵子骞比她的亲生儿子还好。

曾参出身贫寒,一生经历坎坷,但终生讲求修身养性,主张“日三省吾身”。■曾参 春秋末年生于鲁国东鲁。16岁拜孔子为师。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2000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著述《大学》、《孝经》等,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俸禄 我国古代朝廷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主要形式有土地、实物、钱币等。我国古代俸禄制度的发展可分为3个时期。商周时期因官职同爵位相一致,并且世代相袭,俸禄实际上是封地内的经济收入。即俸禄表现为土地形式。春秋末期至唐初主要以实物作为官吏的俸禄。唐初以后,主要以金银钱币作为官吏的俸禄。

曾子以孝出名,他不仅行为上恪守孝道,而且还有一套理论主张。他把孝分为3种:“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意思是说,第一等的是言语、行为和内心能尊敬父母;第二等是不打骂侮辱父母,对他们好;再下一等的是能给他们养老送终。

曾子在孔子门下受业学习多年,学有所成。那时,他家贫寒,为了养活父母,他在离家很近的莒国出仕做小吏。虽然俸禄只有几斗米,但是他仍然十分欢喜,因为能用自己所得供养双亲。

后来,他成了大名士,双亲也老了,他就不再外出谋官。当时,齐国聘请他做相国,楚国委任他为令尹,晋国请他做上卿,都被他拒绝了。

父母亡故之后,曾子游历到楚国做了大官,出门百乘相随,大队仪仗呼拥,高官厚禄十分显赫。可曾子并不高兴。他常常面北哭泣,因为在他看来,官再高,禄再丰,父母已经亡故,无法再奉养双亲了。父母没能过着荣华富贵日子,太可怜了。

父亲在世时,有一天,曾子到他父亲的瓜地里去锄草。一不小心,把瓜苗锄掉了好几棵。曾子好心疼,自责自己的粗心。这时,正赶上他父亲拄着棍子来薅草,一看见曾子把瓜苗锄掉好几棵,气不打一处来,没问青红皂白,举起大棍,照着曾子的脑袋打来。■曾子进孝图相国 古代官名,春秋时期齐景公设左、右相,相成为齐国卿大夫的世袭官职。以后其他诸侯国也有设置,或称“相国”,或称“相邦”,或称“丞相”。后来慢慢地变成只有“丞相”一职。后代对担任宰相的官员,也称“相国”。明清时期对于内阁大学士也称“相国”。

本来,曾子稍一侧身,棍子就不会落在曾子的头上的。但曾子想,自己错了,父亲打几下消消气,就没有躲闪,仍立在原地。

因用力过猛,曾子被打倒在地,不省人事了。这下子可吓坏了父亲,后悔自己出手太重。老人连呼带叫,揉了半天,曾子才苏醒过来。

为了不使父亲为自己担忧,曾子赶紧爬起,好像没挨过打似的向父亲赔不是。并走进瓜棚,拿过琴来弹给父亲听,让父亲消气。

曾子不仅对父亲如此,就是对后母也是十分孝敬,甚至休了妻子以敬后母。曾子的后母对他十分刻薄,一点恩义也没有,但曾子毫无怨言,像对父亲那样,孝顺备至。

有一次,曾子让妻子为母亲做藜羹,他的妻子一时粗心,没蒸熟就端了上去。曾子知道后,大为恼火,立刻写了休书,将妻子撵出门去。

知情人都认为太过分了,责问他说:“妇人犯了七出之条,才能休掉;藜羹不熟,这样区区小事,你为什么要因此休妻呢?”■曾子画像子路 (前542年~前480年),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敢于批评孔子。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并说他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

曾子说:“藜羹确实是件小事,但我叫她煮熟奉母,她竟然不听我话。这样的人,如何可以留下她呢?”

然而曾子毕竟深爱自己的妻子,为了珍惜夫妻感情,终身没有再娶。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他从不欺负弱者,且尊老爱幼,是乡里有名的大孝子。子路家里很穷,常常以糠菜充饥。他想,家有穷富,人有高低,但家庭越贫寒,就越应想方设法孝敬父母,尽心尽力地去侍奉父母,尽量让父母少受些苦。他自己常常吃野菜或灰菜做的面团子,却设法让父母吃上米饭。

后来,家境稍有好转,子路对父母仍照顾备至,想方设法让二位老人吃好,尽子之孝道。

一天,子路去25千米外的陬邑做买卖,见集市上卖一种米,白白的。子路问:“这是什么米?”

同行的人告诉他说:“这叫稻米,做饭香甜可口!”子路想,何不背回点让二老尝尝。于是他就买了一口袋,背回家中,给父母煮出香喷喷的白米饭。

二老边吃边赞不绝口:“白米饭真好吃啊!”子路见二老这样喜爱白米饭,他就经常去陬邑背米。

后来,子路得知孔子收徒讲学,就前往拜师学习,由于他勤奋刻苦,很快就成了孔子的得意门生,可就有一样叫先生非常不满意:子路过一段时间就请假回家。

一天,孔子问子路:“你为什么过一段时候就请假回家?”■子路为亲负米

子路见先生问起这事,忙向前行礼回答:“先生不知,学生的二老最喜陬邑的白米饭,学生过一段时间就得去陬邑背米,孝敬双亲。”

孔子听了,深为感动,并夸赞他说:“子路真是个大孝子啊!”

子路常对人说,背着沉重包袱走远路的人,休息时从不选择地点,因为太累呀!双亲年迈家里又很穷的人,找工作会不管挣钱多少,因为急需钱花啊!

二位老人去世以后,子路去南方到了楚国,受到楚国重用,曾高贵一时。跟随他的车子达到100多辆,积攒的谷子有几十万担,坐车铺的垫子,一层接一层,吃饭的时候,摆着多少个鼎看着吃。

穷贱之时子路孝顺双亲尽心尽力,富贵之日子路更时刻怀念双亲。他说道:我真愿意回到同父母一起享受欢乐的时刻,可是不能再得到了。二老寿数有限,孝子想要孝敬老人,可是二位老人不能等啊!就像草木想着不凋谢,可是霜露不允许啊!我没能及时孝敬老人,时机一过,后悔也没有用了。

贫亦孝,富亦孝。子路孝顺父母的深切情感,不知打动了多少孝子的心啊!阅读链接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世称“曾子”,以孝著称。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其“啮指痛心”的典故为后世所传颂。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接人待物井井有条。

季札以孝悌之道让国

周公的仁爱孝悌思想被孔子继承并加以阐扬后,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仁爱孝悌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当时涌现出了像季札这样讲求孝悌之道的人。

季札曾把王位让给哥哥,后来再度让国,其所体现的和谐、诚信、礼让、睿智等孝悌之道,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中。

季札是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受封于延陵一代,又称“延陵季子”。其祖先是周王朝的泰伯,曾经被孔子赞美为“至德”之人。

泰伯本是周室的王位继承人,但他的父亲有意传位给幼子季历以及孙子昌。于是,泰伯就主动把王位让了出来,自己则以采药为名,逃到荒芜的荆蛮之地,建立了吴国。

数代之后,吴国皇族寿梦继■季札画像承了吴国王位。在寿梦的4个儿子当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寿梦一直有意要传位给季札。

季札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在公元前485年冬,楚国名将子期进攻陈国,吴王派季札救援陈国。季札传言给子期,明确表达自己的反战态度。经季札调停后,平息了一场战乱。

公元前544年,季札奉命出使鲁、齐、郑、卫、晋五国,在这次外交活动中,他同齐国的晏婴,郑国的子产及鲁、卫、晋等国的重要政治家会晤,高谈政事,评论时势,使中原国家了解并通好吴国。

季札重信义。一次途经徐国时,徐国的国君非常羡慕他佩带的宝剑,难于启齿相求,季札因自己还要遍访列国,当时未便相赠。待出使归来,再经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松树上。侍从不解。他说:“我内心早已答应把宝剑送给徐君,难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违背我的心愿吗?”此事传为千古美谈。■季札挂剑画像正是因为季札多才多艺,他的哥哥诸樊特别疼爱他,认为自己的德能还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国的重任托付给他。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坚持把王位让给哥哥。荆蛮 不同历史时期的楚国势力范围差异甚巨。荆蛮是上古中原人对以楚越吴为主体的整个南方稻作民族的称呼。中原华夏族曾称周边民族为“东夷”、“西戎”、“北狄”、“南蛮”,南蛮即“荆蛮”,而荆蛮则是中原王朝史官们对南方“粳民”的歧视性称谓。

季札说:“曹国之人想拥立贤能的子臧为国君,来取代无德的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