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博览丛书(套装共4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31 19:18:34

点击下载

作者:陈晓丹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文化博览丛书(套装共4册)

世界文化博览丛书(套装共4册)试读:

前言

为青少年朋友铺展世界文化的长卷,从地理天文到历史宗教,从政治经济到文化艺术,从民俗礼仪到生活服饰,以全景而广泛的视野扫描悠久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俯拾传承文明灿烂史册的文化之贝。人类文化的精华不是史料片段,而是从单一到丰满的思想光芒。

什么是“摩西十诫”?古代印度为什么会出现种姓制度?潘多拉的魔盒里到底装有什么?吸血鬼真的存在吗?蒙娜丽莎的微笑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古老的地球文明孕育了无数自然造化的奇观和饱含着人类智慧与劳动结晶的历史奇迹。今天,这些自然与文化的瑰宝仍闪耀着夺人心魄的璀璨光芒,已成为全世界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

本书从精选了大量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以精炼的文字从多方面加以说明与介绍,使读者能够了解到更多人类文化艺术成就和自然景观。可以说,本书全面反映了世界文化的历史与现实的概貌。第一章 原始社会人类的起源

各民族的古老文化中都有解释自身起源的故事,并且无一例外地将人类的起源归功于神的创造。在欧洲和中东,人们对《圣经》里关于上帝“创世”,并创造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的神话深信不疑。17世纪时厄谢尔大主教甚至耗费大量精力求证了上帝创世的精确时间——公元前4004年10月23日中午。这一论点现在无疑成了笑柄。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著名的《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的观点,为人类的起源问题做出了一个科学的解释。人类的家园——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行星之一,按距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列为第三。它是太阳系类地行星中最大的一颗,也是目前现代科学确证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在世界各民族的古老神话中,地球经常被描绘为神或上帝的创造物。而实际上,地球自身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科学证明,地球上已知的最古老的地壳年龄大约为46亿年。也就是说,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至少已经有46亿岁了。约35亿年前,地球上便已出现生命。人类的出现,则是几百万年前的事情。“攀树的猿群”

人类和现代的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即古代类人猿。古代类人猿成群地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的森林中,恩格斯把它们叫做“攀树的猿群”。生存年代最早的古猿可能是发现于埃及法雍的原上猿(3500万年前)和埃及猿(2800万~2600万年前),较晚的则有森林古猿(2300万~1000万年前)。森林古猿的化石在欧、亚、非三大洲都有发现。一般认为人类是由森林古猿进化来的。“正在形成中的人”

森林古猿后来分化出巨猿、西瓦古猿和腊玛古猿。其中腊玛古猿的体质形态和人类比较接近,可能是最早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在地质学上的第三纪中期,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变化,森林减少,出现了林间空地和稀树草原。一部分古猿为了寻找食物,经常从树上下到地面活动,逐渐学会了两脚直立行走,这就完成了从猿到人的第一步。根据目前的化石材料,“正在形成中的人”的早期代表是腊玛古猿,晚期代表是南方古猿。人类的形成

人类是怎样形成的?对于这一问题,古人类学家一直在努力寻找答案。1876年,恩格斯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科学理论,并且指出,劳动是人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劳动创造了人

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特征是劳动,人的一切特征都是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以外的动物没有劳动,它们都只是消极地从自然界摄取现成的生活资料来维持生命。人类不满足于自然界提供的现成的东西,他们通过劳动,把自然物制成工具,把外部自然力变成人类征服自然的新手段,并利用它来改造自然物,使自然物变形或变质,服务于人类。洞穴里的人类

1856年,考古人员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城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的一个洞穴中发现了古人类化石,经考古学研究,这些古人类生活于距今约25万至4万年前的更新世中期至晚期。这就是早期智人的代表——著名的“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的体质形态已和现代人接近,脑容量达1300至1750毫升,但仍保留了一些较原始的特点,如眉脊发达、前额低斜、鼻部扁宽、颔部前突,颏部不明显等。一股认为,早期智人是由直立人进化来的。这个时期的人类与现代人更接近,他们不仅会保存天然火种,还学会了人工取火。现代人类之祖

晚期智人被公认为现代人类的祖先,因此也称“现代智人”。从解剖结构上看,现代智人应包括现代人类。但从古人类学的角度说,晚期智人是指距今四五万年前至一万年前的化石人类。晚期智人的眉脊减弱,颅高增大,颔部退缩,下颏明显,其体质特征与现代人类已没有多大差别。他们的化石不仅分布于欧、亚、非三大洲,向且在大洋洲也有发现。晚期智人除了具有某些原始特性之外,基本上和现代人相似。狩猎和采集时代

在原始社会,早期人类主要生活在自然资源丰富的草原和森林的边缘地带。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单纯地依靠自然界的赐予,采集植物的根、茎、叶、果实,并猎取动物作为食物。他们之间有着简单的分工,男性狩猎,女性的任务则是采集。旧石器的兴起

旧石器时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在地质上属更新世,距今约250万至1万年左右,一般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早期大致相当于人类体质进化的能人和直立人的阶段,主要使用砾石打制的砍砸器,也有一些形状不规整的石片,制作方法十分简单;中期相当于早期智人阶段,使用的石器形状较以前规整,并开始使用骨器;晚期相当于晚期智人阶段,制作的石器更加精致,开始使用压削的方法来制造石器,许多石器呈柳叶形或桂叶形,出现了刮削器和雕刻器。采集和狩猎

采集和狩猎是人类最早的一种经济生活方式,盛行于旧石器时代。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能满足人类对食物的需求,早期人类处在饥饿困苦的境地,不能够大量繁殖,许多人十几岁就夭折了。采集和狩猎的生活方式在后来逐渐发展成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血缘家族

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的社会组织是血缘家族。在家族中,婚姻按班辈划分,所有的兄弟姊妹都可互为夫妻,而不同班辈之间的婚姻关系则被排斥。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公社,家族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们集体生产、共同消费,没有剥削现象。氏族制度的形成

氏族是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自然形成的人类共同体,是继原始群之后的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氏族制度先后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氏族内部管理实行原始民主制,对婚姻有严格的规定。成员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定居和农业时代

距今约1.1万年前,人类由狩猎和采集时代过渡到了定居和农业时代,历史上称为“农业革命”。这个时期也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期,磨光石器为以后的农耕准备了劳动工具;陶器既可用来盛物,也可用来浇水,也是发展农业的重要条件。一股认为农业文明的首发之地可能是在西亚。新石器的革命

考古学家把陶器和农业出现作为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新石器时代是母系氏族公社的全盛时期,人类开始定居,从事原始农业生产,并把一些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人类还改进渔猎手段,从事制陶、纺织、木作等手工生产。新石器时代前期,氏族集团日益扩大,并营建了规模很大的聚落。人们的宗教信仰日益发展。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社会经济开始繁荣起来,农业聚落逐渐发展并走向分化,人口快速增长。同时,犁耕技术出现,手工业分工和技术均有发展,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贫富分化加剧,宗教和政治结合在一起,掌握宗教权力和军事权力的首领开始发动掠夺战争。这个时期,有些氏族部落开始向文明时代迈进。最早的农业

早期人类在长期的采集劳动实践中熟悉了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摸索到栽培的方法,从而产生了原始农业。西南亚的人最早开始种植小麦和大麦,中国人最早开始种植谷子和稻子,中美洲及秘鲁则是玉米、马铃薯和倭瓜的故乡。原始农业的出现,使人类开始能够过上比较安定的生活。最早的畜牧业

原始畜牧业是从狩猎中发展起来的。早期人类在长期狩猎的劳动实践中,逐渐把一些动物驯化成家畜,并且让其在驯养条件下生殖繁衍,从而出现了原始畜牧业。原始畜牧业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人类的肉食,而且提供了大量的乳类、油脂、皮毛、骨等产品。此外,畜牧业为农业创造了利用畜力的可能,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母系氏族公社

大约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社会进入了繁荣时期。其标志有:(1)世系按母系血统划分,新出生的氏族成员不管其性别,都属于母亲所在的氏族,而不属于父亲所在的氏族;(2)在原始的生产分工中,男子从事渔猎活动,妇女从事采集活动,而采集活动比渔猎活动的收获稳定,能较可靠地供氏族成员糊口度日,故妇女在生产中起重要作用;(3)实行从母居住;(4)妇女是氏族的管理者。

各个母系氏族公社皆有自己的名称、墓地。在社会生活中,公社内成员信仰共同的神灵或图腾。在婚姻关系上,严禁族内通婚,实行族外通婚。在氏族公社里,除了氏族公社成员个人日常使用的工具外,土地、房屋、牲畜等都归氏族公社集体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生活资料,没有贵贱贫富之分,过着平等的生活。父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制的产生是和农业及饲养业的发展分不开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日渐加速,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社会财富日渐增多,农业和饲养业已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男子不再以狩猎、捕鱼为主业,而是代替妇女从事农业和饲养业。随着男子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生产部门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妇女在经济上退居次要地位,她们的职能已转向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生儿育女。于是,母系氏族制瓦解,父系氏族制产生。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为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铜石并用时代,是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是:男子居于支配地位,妻子从夫而居,辈份从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这时的婚姻形态也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父系氏族公社内部以男子为中心分裂成若干个大家庭,各大家庭内部又分裂成若干个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至此,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瓦解,以地缘为纽带的农村公社形成,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私有制产生。随着贫富的不断分化,阶级也逐渐形成。文明社会的诞生

文明的出现,一般以城市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国家制度的建立为标志。其中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城市的出现,因此可以说城市是文明的发源地。氏族公社在生产进步、社会分工发展的过程中走向瓦解,人类开始进入用文字记载历史、用国家机器统治和管理社会的文明时代。金属工具的出现

新石器时代末期,人类已经懂得使用金属。最早使用的金属是金、铜等以纯粹形式存在于自然界的物质。人类在冶炼铜的实践中逐渐学会了冶炼铜和锡的合金——青铜。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青铜成为制造各种工具、器皿和武器的重要材料。所以,真正的金属时代是从冶炼和使用青铜器开始的。在人类社会由蒙昧跨入文明的过程中,金属工具的出现起了决定性作用。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引发了社会分工,从而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龙山文化陶鬶社会大分工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畜牧业开始由专门的游牧部落来从事。这部分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有力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也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原始社会末期,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各种手工技艺越来越复杂,促使手工业也脱离了农业,这就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这次大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的出现,并使商品交换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而加速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瓦解。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随着商品生产的不断扩大,原始货币开始出现。随之出现了专门从事经营活动的商人阶层。恩格斯将商人的出现称为“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人阶层的出现,缩短了商品买卖的时间,扩大了商品的销路,又一次推动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财产的私有化

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个人生产的劳动产品,除维持自身最低生活需要之外,开始有了一定的剩余,这是产生私有制的物质基础,也是占有他人劳动产品、进行经济剥削的前提。一些氏族部落首领和少数家长,为了占有更多的产品,开始利用担任公职的方便条件,在对内分配产品、对外进行交换的过程中,把一些集体的财产据为己有。私有制的确立

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单位,“同族共产制”逐渐遭到破坏,财产私有制逐渐产生。一开始是工具、牲畜、产品的私有,后来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也转为私有,这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私有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对于原始公有制来讲,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步,不仅促进了生产发展,还促进了父权制的确立。氏族制度的瓦解,为文明的到来开拓了道路,但加速了阶级的形成,也为后来的剥削制度奠定了最早的基础。军事民主制

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生产有了剩余,劫夺财富与掳掠人口使其成为自己的奴隶已成为部落间经常性的行为。恩格斯说:“出于经常性的掠夺的需要,战争以及进行战争的组织现在已成为氏族生活的正常职能。”该制度为经常性掠夺的军事战争服务,但还保留了氏族部落的原始民主性质,在氏族内部实行全体男性公民表决,称为“军事民主制”。军事民主制是从氏族部落的管理机构走向国家阶级压迫机构的过渡形式,在国家的产生过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奴隶主和奴隶

随着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也产生了。为了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产品,同时减轻自己的劳动,人们要求吸收新的劳动力,因而不再杀掉战争中擒获的战俘,而是驱使他们投入到生产劳动中去,将其变为供自己役使的私有奴隶。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人的劳动力价值的提高,奴隶劳动在生产中的地位有所上升,主人对奴隶的剥削和奴役也日益加重,奴隶逐渐没有了人身自由和社会地位。奴隶主和奴隶构成了人类社会最早的阶级对立。奴隶主握有对奴隶生杀予夺的权力,可以随意奴役、买卖和杀害奴隶。奴隶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和权利。国家的诞生

父系氏族公社末期,由于部落战争的频繁,氏族内部贫富分化日益加剧。氏族贵族的剥削和奴役,使一些破产的氏族成员脱离氏族到别处谋生,同时,氏族也不断吸收其他部落的奴隶和依附民。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公社逐渐为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农村公社所取代。

随着奴隶与奴隶主之间、氏族内部贵族与平民之间矛盾和斗争的升级以及部落战争的日趋激烈,作为阶级统治和扩大战争的工具——国家应运而生。历史上最早的国家,是奴隶主统治奴隶的国家。氏族制度被奴隶制国家所取代,原始民主制被原始君主制所取代。原始社会的文化

早期文化都是在农业民族中产生的。文字的发明,促成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人类第二次分工。在这一时期,人们对自然充满敬畏之情,崇拜自然神、图腾、灵魂以及祖先,因而产生了原始宗教,并衍生出原始艺术。原始艺术可能萌芽于旧石器时代中期,但大量作品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人在岩壁等地方绘画,在石头、兽骨上雕刻图像,并借助制陶、编织等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造型艺术以及音乐和舞蹈。史前文化为古代文明奠定了基础。原始宗教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无论对自身还是对自然界的认识都很有限,人类相信存在着超自然、超人力、支配着自然界和人类的命运的神秘境界和力量,并对其充满敬畏和崇拜,这可能是最早的宗教。现有的考古材料显示,宗教的萌芽大约出现于旧石器时代中期,表现为植物崇拜、动物崇拜、天体崇拜等自然崇拜,以及与原始氏族社会存在结构密切相关的生殖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这一时期也因此被称为“原始崇拜”时期。“原始崇拜”的发展一般都经历了从具体崇拜活动到形成抽象神灵观念的演变过程。这种史前宗教的存在,通过发掘、研究石器时代以来各种原始文化遗址,如原始村落、洞穴岩画、墓葬遗物、祭坛雕像等仍依稀可考。语言的产生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那么语言是在什么时期产生的,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恩格斯认为,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人类语言。首先,原始人类的发音器官和抽象思维在劳动过程中逐步发达起来,从而为开口说话创造了必需的生理条件。其次,原始人的劳动大多是群体协作,这就需要某种信息,如手势或声音,把一群人的动作统一协调起来。其中的声音信息,哪怕很简单、很粗糙,也都是人类最初的语言。文字的雏形

文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大约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早期。结绳记事、贝壳珠串、实物书信、“大事年表”以及诸如此类的方法,虽然只能记录最简单的事情、表达最简单的概念,并且往往不能准确地表达,却是文字的雏形。真正的文字是从记事图画演变而来的。记事图画中的图形逐渐定型,继而从整幅图画中分离出来,并且按照一定的顺序书写,真正的文字就产生了。原始绘画

原始绘画多发现于洞穴的岩壁上,题材以动物为主,所画动物神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受伤的野牛》态栩栩如生,反映出原始人对动物的形态和习性十分熟悉。原始绘画的风格也经历了由简到繁的过程,从较早的单色画发展为具有明暗色调的单色画和彩画。撒哈拉沙漠中部的岩画,是非洲最古老的绘画,所绘题材多为象和水牛。中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已显示出高度的造型和绘画艺术水平。原始雕刻

雕刻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雕刻作品常常出现在岩壁、石头、骨头和兽角上,有线雕、浮雕和圆雕等不同类型,题材也以动物为主。法国拉·费拉西遗址和勒斯·厄伊泽埃地区的一些遗址内刻在石板上的图案和符号,属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奥瑞纳文化时期,时代约为距今3万年前,是已知最早的此类艺术作品。有些洞穴发现石雕人像,大部分是孕妇像,这反映出女子在当时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原始音乐和舞蹈

音乐、舞蹈同原始人的集体生产活动密切相关。最初的歌唱只是同一呼声或言辞的重复,后来才有了旋律。器乐比声乐出现得晚。舞蹈在原始人的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往往以艺术的形式再现那个时代的生活和生产场景。他们狩猎、出征前常常用跳舞来鼓舞士气。原始舞蹈常具有浓厚的巫术意味。科学的萌芽

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原始人积累起一定的经验,发展了推理能力,产生了抽象概念,对自然界的某些因果联系有了初步了解。文明时代的科学正是从这里萌发的。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原始人类掌握了一定的地理、气象、天文历法知识及一些医疗知识。三四万年前,克罗马农人已能用燧石工具进行外科手术,甚至能施行环锯术,即在头骨上穿孔。

虽然原始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很低,但他们仍然在建筑、造船、医术、计算以及其他方面进行了初次探索。古埃及文明

古埃及是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占国之一,素有“世界名胜古迹博物馆”之称。在尼罗河谷、地中海畔以及西部沙漠等地都发现了大量的埃及古代文明遗迹。神秘莫测的金字塔和大司芬克斯像,巨大的壁画和扑朔迷离的象形文字等等,都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位于开罗近郊吉萨高地上的胡夫、哈夫拉和门卡乌拉三座金字塔距今约有4700年历史,堪称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卢克索位于开罗以南700多千米处的尼罗河畔,是埃及文化古迹的集中地。埃及历史名城亚历山大位于尼罗河三角洲西北部,享有“地中海明珠”的美誉。埃及这片土地

埃及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埃及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包括象形文字、天文、历算、医学、建筑、雕刻、文艺等领域都有巨大的成就。其古王国第四王朝时期的大金字塔,被誉为“古代世界奇观”之一。孤立的沙漠之国

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下游,东临阿拉伯沙漠和红海,西界利比亚沙漠,南邻努比亚(今苏丹),北濒地中海。自远古时代起,埃及的文化中心在地理上就分为狭窄的河谷地区和较为开阔平坦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区两部分。从地理条件上看,埃及文明区域的东西两面均为沙漠,南边有几个大险滩,同外界交往甚难,只能通过东北端的西奈半岛与西亚往来。所以,古代埃及具有较强的孤立性。

埃及的尼罗河谷地区几乎长年不下雨,气候十分炎热干燥,生产和生活用水全靠尼罗河供给,只有北部三角洲地区受地中海季候风影响降雨较为丰沛。埃及的“生命之河”

尼罗河发源于非洲赤道一带的维多利亚湖西部的群山间,全长约6670千米,被称为埃及的“生命之河”。上游的白尼罗河同发源于埃塞俄比亚境内的青尼罗河在苏丹的喀土穆汇合,然后向北蜿蜒流经埃及注入地中海。纵贯埃及全境的尼罗河把河谷地区变成了沙漠中的绿洲,与古埃及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均有着密切的关系。尼罗河两岸的狭长河谷和入海处的三角洲,是埃及最富饶的地区。虽然这一地区仅占国土面积的4%,但却聚居着全国99%的人口。“尼罗河的赠礼”

尼罗河每年7月至11月定期泛滥,往往给两岸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但也带来了很大的好处。河水浸灌了两岸干旱的土地,含有大量矿物质和腐殖质的泥沙随流而下,在两岸逐渐沉积下来,变成肥沃的黑色土壤,为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正因为如此,尽管古埃及农业工具粗陋,技术相当落后,勤劳的埃及农民仍然能够获得良好的收成。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尼罗河就没有埃及文明。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说,埃及人获得的膏腴之地乃是“尼罗河的赠礼”。文明的萌芽

古埃及人来自何方,属何种族?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引起人们激美尼斯塑像烈的争论。一般认为,古代埃及的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来自西亚的塞姆人融汇而成的,在融汇后便世代居住在尼罗河流域。从公元前4500年开始,尼罗河流域诞生了许多小城邦,它们在长期的战争中相互兼并,最终在公元前3100年前后形成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城邦争霸

埃及最早形成的国家叫“斯帕特”(古希腊人称之为“诺姆”),其象形文字符号是一个被灌溉渠道分成若干块的土地。这种小国家在当时的埃及有数十个之多,面积小且人口不多,大多由部落联盟转化而来。这些国家经常为了争夺土地、财富、奴隶和对尼罗河水的控制权而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统一的奴隶制国家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来,逐渐形成了上埃及和下埃及两个国家。上埃及与下埃及

盂斐斯以南的尼罗河谷地叫做“上埃及”,孟斐斯至地中海沿岸的三角洲地带叫做“下埃及”。上埃及是一条狭长谷地,宽度一般在15千米至25千米之间,东西两侧山峦起伏。下埃及河川密布,扩展成扇形,多沼泽,古时不易通行,只有三角洲东面穿过苏伊士地峡,经由西奈半岛可达西亚的巴勒斯坦、叙利亚等地,是古代亚、非两洲的一条重要的通道。上埃及以神鹰为保护神,下埃及以神蛇为保护神。美尼斯统一埃及

美尼斯是上埃及国王,他在位期间不断对外发动战争。大约在公元前3100年,他征服了下埃及,使整个埃及初步统一成一个国家,开创了古埃及的第一王朝。他运用灵活的手腕统治整个埃及,并在尼罗河三角洲南端(今开罗附近)修建了新都白城(即后来的孟斐斯城)作为埃及的首都。至此,以蛇为保护神、以蜜蜂为国徽的下埃及和以鹰为保护神、以白色百合花为国徽的上埃及,终于在美尼斯的领导下统一了。古王国时期

古王国时期的埃及,多元素文化经过漫长时间的融合达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巅蜂。古王国时期跨越了四个王朝(第三至第六王朝),到第七王朝时王国开始分裂,文化也呈现衰败状态,很快就进入了被历史学家们称为“第一中间期”的时代。富裕的王国

埃及的统一,有助于灌溉农业的经营和管理。在古王国时期的铭文中,常有法老兴修水利的记载。畜牧业在古王国时也有相应的发展。另外,古王国的手工业,如石材、木材、金属(主要是铜)、皮革、纸草等的加工工艺,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日益发展起来。除了利用尼罗河的航运沟通上下埃及的国内贸易,古王国时期的埃及与邻近各地区的贸易也比较活跃。国家机器的完善

埃及在古王国时期实行的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掌握一切大权。国王之下设有“维西尔”(即宰相),掌管行政、司法、经济、神庙等事务,如第五王朝的维斯普塔赫,他是维西尔,又是最高法官和王室建筑师。维西尔之下有各种大臣,管理各方面的事务。这一时期的埃及已有常备军驻守边界,战时还临时征召军队,权贵们也保留着私人武装。当时的法庭有两类:世俗法庭在中央由维西尔担任最高法官,审理一些重要案件;神庙法庭多半审理民事纠纷案件。在地方上,原来的斯帕特变成了地方行政单位。在中央政权和地方斯帕特之间,设有上埃及官邸和下埃及官邸,分别管理上、下埃及事务,督促斯帕特长官征税,并履行各种应尽的义务。法老的权威

埃及的君主专制形成于早王朝末期,古王国时得到巩固和强化。埃及土地的最高所有权在名义上属于专制君主,即所谓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法老集军、政、财、神诸权于一身,他视全国的土地为私产,可以随意地把土地赏赐给官吏、神庙及他所宠信的人。一年一度或两年一度对全国土地、人口、牲畜、财产的清查,是这种专制统治的重要表现,也是法老实现统治的一种重要措施。一切高级官员,包括维西尔均由法老任命,各州州长由法老随意调动——这些官吏完全听命于法老。上、下埃及官邸的设立,目的是加强对日益强大的地方势力的控制。古王国时期,王权神化的现象更加明显,法老自命为太阳神之子,宣扬君权神授,以稳固王位。金字塔的诞生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因其外观似汉字的“金”字而得名。金字塔是从早王朝时期的一种贵族所建的,“马斯塔巴(意为凳子)式”的坟墓演化而来的。第三王朝时,法老左塞尔命著名建筑设计师伊蒙霍特普为他设计坟墓。于是,一座在马斯塔巴上面逐级缩小的梯形金字塔出现了。第四王朝时,金字塔的修建日益兴盛。第四王朝后,金字塔的修建渐趋逊色。金字塔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古王国的瓦解

法老的专制统治和奢靡生活,使社会矛盾激化。到第四王朝末期,古王国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权力开始削弱。各州的州长和大寺庙的僧侣利用人民的不满扩大自己的势力,脱离中央政府的控制。法老权力的衰微,具体表现为再也无力从事大规模金字塔的营建。古王国的统一局面逐渐趋于分裂。约公元前2181年,埃及历史进入“第一中间期”。群雄争霸的时代

在第一中间期里,各地贵族拥兵自重,战争频繁,政治局面极为混乱。此时位于埃及中部的赫拉克列奥波里逐渐兴起,建立了第九、第十两个王朝,统一了北部三角洲和中部埃及。为巩固王朝的实力与地位,赫拉克列奥波里王朝积极进行内部建设,发展农业生产。第十王朝国王阿赫托伊在给儿子美利卡拉的教训中,阐述了对贵族、平民、军队等各方面的政策,及对入侵埃及的贝都因人、对正在南方兴起的底比斯的国际政策。阿赫托伊企图实现全埃及的统一,但底比斯的兴起打破了他的美梦。最后,由底比斯建立的第十一王朝完成了重新统一埃及的重任。起义的烽火“第一中间期”延续了约一个半世纪。这期间苛酷的政策、频繁的战争、混乱的经济,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最终引发了平民和奴隶大起义。整个埃及,从乡村到城市都燃起暴动的熊熊火焰。衣衫褴褛的奴隶、贫苦的农民和手工业者,闯入权贵们和富人的住宅,没收了他们从穷人身上榨取的财富。这些武装起义者一度占据首都并夺取政权,后来被统治者镇压下去。中王国时期

中王国时期,社会经济方面的显著特征是私有奴隶制经济的发展。这在阶级关系上的反映就是涅杰斯(下层自由民)的兴起和在政治舞台上的活跃。“涅杰斯”,即与氏族贵族对立的平民阶层,多为私有者。在政治上,王权依靠涅杰斯战胜了地方贵族的势力;在对外关系上,埃及开始越过尼罗河谷,去寻找新的土地,进行扩张;在文化上,这一时期被称为“埃及文明的古典时期”,诞生了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埃及的再度统一

在第十一王朝时,底比斯国王蒙图霍特普二世重新统一了埃及,并拉开了中王朝统治的序幕。这段时期的国王们逐渐培养起了人民对中央集权的忠诚,极大地削弱了地方官僚的权力。成千上万公顷的土地得到灌溉,贸易得到鼓励,文化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在诸神当中,冥界之神奥西利斯受到富人和穷人的崇拜。对太阳神拉的信仰,当时依然流行。消灭饥荒

中王国时期,水利灌溉系统得到恢复和发展,尤其是从赫拉克列奥波里王朝时就已开始治理的法雍地区,在中王国时期修建了大规模的排灌渠道,使大片沼泽变成了良田,耕地面积得以扩大。农具,主要是犁的改良,也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王国时朗,饥荒明显减少,这是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也是古埃及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精湛的手工技艺

在手工业方面,青铜器的使用更为广泛。在纺织业中,已经出现了卧式织布机,这在中王国时期的墓中壁画上有所反映。当时还出现了一个新兴的手工业部门,即玻璃制造业,有些玻璃制品存留至今。对西奈铜矿的开采也进一步加强,甚至在以往停止开采的酷暑季节也督促矿工前往开采,这反映出对铜的需求的增长。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国内贸易的发展。繁荣的商业

中王国时期的埃及是当时地中海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埃及同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的交往十分活跃,并同巴比伦尼亚和东南方的蓬特(今索马里)建立了商业联系。而在努比亚,埃及人在第二瀑布附近建立了要塞,阻止尼格罗人及其牲畜越过边境。为统治和开发努比亚地区,发展商业贸易,第十二王朝的国王在这一地区开凿了不止一条运河——它们战时用于运兵,平时用于通商。拯救王权的斗争

古王国末期,以诺马尔赫州长为代表的地方贵族的实力大增。在第一中间期里,地方贵族势力更加膨胀,不但职务自行世袭,更建立私人军队,为扩大地盘而与邻邦争战不休,形若小国国君。中王国法老们为加强王权,与地方势力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第十一王朝法老开始在底比斯为阿蒙神(太阳神)建造宏大的庙宇。阿蒙本为地方神,现在被提高到国神的地位——这是国王借助宗教来压制各地割据势力的一种尝试。到阿明尼赫特三世时(约公元前1842~前1797年),地方割据势力大大削弱,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第十二王朝共有八个法老,统治历时两百余年,被称为“中王国的鼎盛时期”。胡夫金字塔贫富分化

中王国时期,尽管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但其成果基本上都为统治阶级的各个阶层占有。在新兴的卡呼恩城,西部是贫民区,房屋矮小拥挤;东部是富人居住区,人数很少,但房屋面积超过贫民区的50倍,有的富人一个人占有70间房屋和长长的走廊。在富人区和贫民区之间有一道坚固的围墙,形象地反映了贫富之间的严重分化与对立。强有力的涅杰斯

中王国时期,阶级关系有两点明显的变化:一是统治阶级成分的变化。该时期以地方为代表的奴隶主仍占统治地位,是对抗王权的重要力量,但涅杰斯(下层自由民)开始兴起并走上政治舞台,形成一股强有力的政治力量。二是奴隶人数大量增加。奴隶的主要来源之一仍是战俘,另外还有债务奴隶以及由平民罚为奴隶的人。希克索斯人入侵

希克索斯人是分布在叙利亚、巴勒斯坦一带的游牧部落。约在公元前18世纪后半叶,他们乘第十二王朝瓦解、埃及陷于分裂混乱的时机,越过西奈半岛占领了富饶的三角洲地区。随后他们又将势力扩展到上埃及,并控制下埃及,在三角洲东部建立了统治中心阿瓦里斯。他们焚烧埃及人的城市,毁坏神庙,虐杀居民,向上下埃及敛取贡赋,对埃及人采取奴役统治政策。希克索斯人统治埃及一百多年,大概相当于第十五王朝和第十六王朝,这是埃及历史上第一次被外族长期统治。新王国时期

新王国始于公元前16世纪。这一时期埃及对外扩张,但国力却为战事所消耗,文化的进步也因此迟滞。此时,埃及的国都已由孟斐斯移至尼罗河上游的底比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国王是图特摩斯三世。他组编了一支强有力的军队,自己做大将,把埃及的版图向东扩张到亚洲的幼发拉底河,向南扩张到红海的南部沿岸。驱逐希克索斯人

希克索斯人在埃及的统治激起埃及各阶层的反抗。底比斯第十七王朝法老卡莫苏当政时期,依靠广大人民的支持,展开了反希克索斯人的斗争。雅赫摩斯一世继承卡莫苏的事业,据说还联合了爱琴海上的克里特人,南北夹攻,收复了阿瓦里斯,彻底打败了希克索斯人,并将侵略者赶出了埃及国土。雅赫摩斯一世创立第十八王朝,以底比斯为都城。从此埃及历史进入了新王国时期。强大的征服者

埃及人将希克索斯人驱逐出去后,统治者立即发动对外侵略和掠夺的战争,历时约一百年。第十八王朝最伟大的征服者图特摩斯三世在军事扩张政策的指导下把埃及从一个囿于尼罗河谷及其三角洲的地域王国变成了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奴隶制帝国。图特摩斯三世创立的这一强大帝国大约持续了两个世纪,它也是古代世界第一个地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盛世的辉煌

新王国初期,长期大规模的征服战争给埃及带回了大批劳力和无穷的财富,极大地促进了埃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冶炼金属采用脚踏风箱以提高炉温,使铜器的制作工艺得以发展,开始使用铸造法。重要手工业部门建筑业从业人口数量庞大,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以亚麻和羊毛为原料的纺织业也很发达,立式织布机取代了卧式织布机。玻璃制造业达到很高的水平,玻璃制品品种不再单一。农业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提水装置——“沙杜夫”,为高地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商品与货币关系也有所发展,银的重量被用作价格尺度,借贷关系得到发展,真正的商人出现了。但总地说来,农业技术改进不大;马和车辆都还未在交通运输中起到作用;铸币尚未出现,商品与货币关系的发展还很有限;商人虽已出现,但人数很少。王权与神权之争

第十八王朝初年的法老们把战场上取得的胜利归功于神,特别是当时国家的主神阿蒙神的保佑。

随着在精神领域实力的增长,神庙祭司集团政治野心膨胀,不再甘心做王权的附庸。神庙祭司集团势力对王权的威胁,使法老不仅对阿蒙神庙的祭司产生了疑虑,甚至对信仰阿蒙神的动机也产生了疑虑。早在图特摩斯四世时期,一个古老的太阳神阿吞神塑像便被抬出来并受到崇拜。阿蒙神庙祭司集团也不甘示弱,他们企图插手王位继承,不让阿蒙霍特普四世继承王位,而要扶植自己的傀儡上台。这使阿蒙霍特普四世对阿蒙祭司忍无可忍,断然采取措施,同阿蒙神庙祭司势力进行斗争,这就是著名的“埃赫那吞改革”。埃赫那吞改革

埃赫那吞改革是埃及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国王阿蒙霍特普四世(约公元前1379~前1362年在位)所进行的一次社会改革。他禁止崇拜传统的阿蒙神和其他地方神,立阿吞神为全国崇拜的唯一太阳神,在全国各地以及所征服的叙利亚、努比亚大建阿吞神庙。为了消除阿蒙在人们思想上的影响,他下令从一切纪念物上抹掉阿蒙的名字,自己改名为“埃赫那吞”,赐予王后以“涅菲尔涅菲拉吞”之名。后来,埃赫那吞废弃旧都底比斯,迁都尼罗河东岸的阿马纳,取名为“埃赫那吞(意为阿吞光辉照耀之地)”。他提拔新人,改革政府吏制,并在新都大力兴建阿吞神庙宇,塑造阿吞神像以及他与王后的塑像。埃赫那吞以新的一神教代替传统的旧宗教,削弱了旧的僧侣集团的势力,加强了君主专制。帝国的落幕

在麦尔涅普塔赫统治时期,埃及开始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利比亚人部落由西方侵入,“海上民族”从爱琴海和小亚细亚席卷而来,埃及不断受到侵扰。国内矛盾日益激化,于第十九王朝末期爆发了由叙利亚人伊尔苏领导的奴隶起义,从而结束了第十九王朝的统治。公元前1085年,阿蒙神庙祭司赫利霍尔篡夺了王位,标志着第二十王朝的终结,也标志着新王国时期的结束。埃及进入后王朝时期。后期埃及

后王朝时期,铁器被广泛使用,手工业相当发达,商品货币关系获得很大发展。法老尼科曾开凿尼罗河至红海间的运河,并雇用腓尼基水手绕航非洲。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促进了阶级的分化,土地兼并和债务奴役日趋严重。亚述入侵

为了征服埃及,约公元前671年,亚述王阿萨哈东率军越过西奈半岛侵入埃及,攻克下埃及旧都孟斐斯,上埃及各地王公亦表示臣服。约公元前663年,阿萨哈东又挥师南下,一度攻陷底比斯。埃及人为摆脱亚述人的统治而不断进行斗争。约公元前651年,埃及法老普萨美提克一世终于打败了亚述统治者。埃及复兴时代

亚述帝国崩溃之时,埃及重获独立,法老普萨美提克一世将埃及的首都迁到塞易斯,建立了塞易斯王朝,即埃及第二十六王朝。当时的塞易斯是埃及与希腊之间的贸易中心,古老的埃及在这里重新强大起来。公元前609年,第二十六王朝法老尼科二世即位。他雄心勃勃,力图恢复埃及帝国以往的辉煌,这一时期被称为“埃及的复兴时代”。塞易斯王朝延续到公元前525年,被波斯灭亡。波斯的统治

第二十六王朝的末期,波斯王居鲁士之子冈比西斯出兵埃及,于公元前525年在埃及建立起第二十七王朝,或称“波斯王朝”。冈比西斯在埃及实行高压政策,破坏田园,苛征重赋,虐待僧倡,诋毁埃及的民族信仰,使埃及人民蒙受种种苦难。埃及人民反抗波斯统治的斗争从未间断。公元前522年,冈比西斯暴卒,大流士一世上台。他在埃及采取较温和的政策,尊重埃及人民的宗教信仰,重建神庙,鼓励发展经济,并依靠埃及原有的法律来治理埃及。同时,大流士一世下令完成了由尼科时期开始开凿的连接尼罗河与红海的运河工程。但不容置疑的是,埃及仍是波斯帝国残酷掠夺的对象。亚述浮雕反波斯斗争

波斯侵略者的野蛮统治和残醋掠夺,激起埃及人民一次又一次的反抗。在希波战争马拉松之役,波斯打了败仗。埃及人民乘此机会,于公元前486年在三角洲一带掀起暴动。公元前465年,波斯国王薛西斯被刺,国内动荡不安。埃及人民在利比亚人伊那洛斯和埃及人阿米尔泰乌斯的领导下,于公元前460年举行大规模起义,杀死波斯总督。虽然这次起义后来遭到镇压,但是,埃及人民反抗波斯侵略的烈火一直没有停息。公元前404年,埃及从波斯的奴役下解放出来,获得独立。亚历山大进军埃及

被后人尊为“战神”的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34年的春天开始了他声势浩大的远征。波斯是当时最庞大的帝国,成为亚历山大的第一个征服目标。亚历山大的军队一举击败了波斯军,并占领了腓尼基和叙利亚。远征的第三年,即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的大军向埃及进发。埃及人民自公元前343年再一次被波斯帝国奴役后,深为其残暴统治所苦,视亚历山大为他们的救星。亚历山大几乎不费一兵一卒,便占领了埃及,而且在地中海沿岸建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亚历山大城。该城市日后成为了中东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托勒密王朝

亚历山大死后,公元前323年,其部将托勒密在埃及称王,即“托勒密一世”,开启了埃及历史上的托勒密王朝统治时代。他继承了埃及和波斯帝国君主专制的统治形式,垄断一切主要经济部门,规定粮油盐等产品的专卖权,全部土地收归国有并重新分配。当时希腊奴隶主贵族对埃及实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最终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抗。托勒密王朝受到人民起义的打击,再加上统治集团内部频繁的争权夺利,很快便衰落了下去。后期埃及的经济

后期埃及的手工业、商业仍然繁荣。自公元前1000年左右,铁器在埃及普遍使用,青铜锻造工艺和技巧也有明显进步,商业活动进一步扩大。埃及的纺织品、陶瓷以及金银装饰品等,大量输往西亚各地和爱琴海一带。希腊和腓尼基商人争着到埃及做生意。为了发展海外贸易,公元前600年左右,法老尼科曾下令在尼罗河与红海之间开凿一条运河(未竣工),据说还建造了大船,环绕非洲航行。由于商品交换的需要,埃及从第二十二王朝开始用银条充作一般等价物,并加以“铸造”、“精炼”之类的印记,是为铸币的萌芽。国内外商业的兴盛,促进了高利贷的发展。同时,农民失去土地、穷人沦为债务奴隶的数量也大大增加。古埃及的终结

公元前30年,罗马统治者屋大维打败了托勒密王朝的统治者克利奥帕特拉,结束了托勒密王朝的统治。从此埃及处于罗马的统治之下。深受罗马统治者压迫的埃及人民不断抗争。抗争的方式从最初的弃地潜逃发展到后来的公开武装起义。公元前2世纪后半叶,尼罗河三角洲一带爆发了布科里人起义,由此开始,起义断断续续地持续到了5世纪末的拜占庭帝国统治时期。7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阿拉伯人不断向外扩张,在占领拜占庭帝国东部备行省之后,于640年征服了埃及。此后,埃及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古埃及文化

古埃及王国是世界上奴隶制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在当时处于世界最高水平。占埃及人民创造了璀璨的古代艺术,为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杰出的珍品。埃及象形文字

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字——象形文字。象形文字起源于约公元前5000年,是从图画文字发展而来的,有30个单音字、80个双音字和50个三音字,还有直接表示意义的图形字符。真正的表形文字不多,多数是借数个表形文字的读音来表示其概念。这些字符一般都由三部分组成:即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部首符号(或叫限定符号)。古代埃及象形文字在几千年的使用过程中也几经变化:在第一中间期里演化出一种祭司体;后期埃及时义演化出一种世俗体;到希腊、罗马人统治时期发展为科普特文字等。丰富多彩的文学

古代埃及人虽然没有创作出大部头的文学著作,但他们留下的诗歌、小说、神话、格言、祈祷文、诫训、传记、战记等作品充分地反映出了古埃及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关于奥西里斯、奥西里斯同其弟塞特的斗争、奥西里斯之子荷鲁斯同塞特之间斗争的神话,《大臣乌尼传》等传记铭文,《占领尤巴城》等战记,《两兄弟的故事》等小说,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发达的数学与历法

古埃及人使用十进制计数法,能计算矩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的面积,以及正圆柱体、平截头正方锥体的体积。他们所用的圆周率为3.1605。在代数方面,古埃及人能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些较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这些知识后来成为古希腊人研究数学的基础。公元前2787年,古埃及人创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太阳历。这个历法每年只有1/4天的误差,是今天世界通用公历的原始基础。医学的成就

古代埃及的若干医学文献被现代人发现,其中最古老的是《史密特医学纸草》,其内容主要涉及关于外科方面的医术。占埃及人注意探索病因。在中王国时期,埃及人便提出,各种疾病的主要诱因是心脏和血管发生变化。古代埃及人的外科医术比较发达,这可能与他们解剖尸体、制作木乃伊有关。辉煌的建筑

古埃及在人类历史上最为显著的建筑成就是用石头建造了至今犹存的巨大金字塔和神庙。占埃及的建筑以其雄伟浑厚为世人瞩目。除大金字塔外,底比斯的卡尔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也是古代埃及人的杰作。这两座神庙都以其众多巨大的圆柱著称于世,其中卡尔纳克神庙有12根大圆柱,每根高21米,柱子上有70吨重的横粱,作开花状的柱顶可站立100人。此外还有122根高13.7米、圆周长8.5米的圆柱。这两大神庙的圆柱和墙壁上满是雕刻的象形文字铭文,著名的《图特摩斯三世年代记》、关于卡迭什战役的情景和铭文就刻在这些柱子和墙壁上。除神庙和金字塔外,要塞建筑也非常著名,如中王国时期在尼罗河第二瀑布修建的要塞。艺术的宝库

古埃及留下了丰富的艺术作品,包括雕像和绘画。雕像有浮雕和圆雕等。浮雕多在坟墓和神庙的墙上,其他物品如权标头、调色板等上也常见,它们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生产、生活、宗教信仰、战争等),为研究古埃及历史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资料。圆雕作品也很多,大者如哈夫拉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阿布·辛贝勒神庙前的巨大雕像、门隆巨像等。小者如著名的埃赫那吞的王后涅菲尔涅菲拉吞像等。这些雕像最早雕刻于前王朝时期,历时几千年。现代欧美各国的各大博物馆中都收藏有古埃及的雕刻作品。古埃及的绘画作品,如中王国时期的《纸草丛中的猫》、新王国时期的《三个女音乐家》等都是杰作。古埃及的艺术作品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独特的宗教

宗教是古埃及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贯穿了整个古埃及历史。古埃及的宗教中心有四个:赫利奥波利斯、孟斐斯、赫尔摩波利斯和底比斯。

古埃及人相信,世界原是一片混沌,经创世神的创造和整顿,才开始成形。古埃及人坚信,万事万物都循环往复,世界永恒不变。古埃及人的时间观偏重未来,因为无尽的世界正等着他们去享受。

古埃及人和神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诸神告诫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世上出现罪恶,是因为人们违背了神祇的意愿;造孽的人终将遭到报应,行善的人必会获得奖赏。古埃及人认为,神祇的引导是经由舌和心实现的。因为,心是做出决定、制定计划的器官,舌是将决定和计划公之于众的器官。这两个器官对人的行为起决定性的作用。神祇是这两个器官的向导,因而是人生的舵手。

古埃及人认为,人生在世,主要依靠两大要素:一是人体,二是灵魂。灵魂“巴”是长着人头、人手的鸟。人死后,“巴”可以自由飞离尸体,但尸体仍是“巴”依存的基础。为此,人们要为亡者举行一系列复杂的仪式,使他的各个器官重新发挥作用,使亡者复活。古王国时的金字塔和中王国、新王国时期在山坡挖掘的墓室,都是亡灵永久生活的地方。古埃及人认为,现世是短暂的,来世才是永恒的。古代西亚文明

西亚是人类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地区之一。古代西亚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文化成就之一是楔形文字的发明。早在苏美尔时代,便有神话传说、史诗、寓言等作品产生,并被用楔形文字记录下来,对后来整个西亚地区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是苏美尔史诗《吉尔伽美什》,它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另外,两河流域的人们在观察月亮运行规律的基础上编制了太阴历,在数学、建筑和雕刻等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两河流域“两河”是指亚洲西南部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干流主要流经今伊拉克共和国。两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是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流缓慢,土壤肥沃,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古代西亚

西亚包括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被里海、黑海、地中海、阿拉伯海和波斯湾所包围,这些海构成了西亚与其他地区的天然界限。西方人习惯把这一地区称乌尔城出土的军旗为“古代东方”或“古代近东”。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这里一直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干燥炎热之地

西亚地区多属热带和亚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燥,降水很少,蒸发强烈。年降水量多在250毫米以下,降水较多地区一般也不超过500毫米,仅北部山地和地中海沿岸地带降水较丰富。阿拉伯半岛等地更是世界著名的干燥气候区。受降水和地形条件的制约,该区内流区域及无流区域面积广大,河网稀疏。除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外,多为短小的河流,大部分发源于高原边缘的山地,靠冰川融水补给,水量较小,季节变化显著。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指亚洲西南部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条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地理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又常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在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部分,大体以今天的希特—萨马腊一线为界,北部称“亚述”,南部称“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哑又分为南、北两部分,尼普尔(今努法尔)以北称“阿卡德”,以南称“苏美尔”。两河流域南北自然条件不同,北部为丘陵地带,盛产矿砂、石料和木材;南部平原多低洼沼泽,天然资源有黏土、芦苇和椰枣等。两河流域是古代人类文明的摇篮,孕育了举世闻名的两河流域文明。文明的起源

约公元前4300年,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开始向文明社会过渡。苏美尔人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如楔形文字、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乌尔——纳姆法典》等等。苏美尔人国家

从苏美尔城邦的出现到公元前2340年统一的阿卡德王国的兴起之间,在巴比伦尼亚地区先后出现了许多城市国家(城邦),其中主要有埃利都、拉尔萨、拉格什、乌尔、苏路巴克、乌鲁克、温玛、尼普尔和基什等。苏美尔城邦都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结合周围的村镇形成的,规模不大,人口也不多。每一城市都有若干神庙,其中城邦主神神庙地位最高。城邦首脑平时为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祭司,战时则是军事统帅。国家管理机构带有军事民主制的残余,保留有长老会和民众会这两个民主机构。城邦争霸

为了夺取奴隶、土地和水源,苏美尔城邦之间不断发生战争。早王朝后期,战争愈演愈烈。基什、乌鲁克等城邦先后称霸。基什王麦西里姆为霸主时(约公元前27世纪末),曾调停拉格什与温玛之间的边界冲突。后来,拉格什强大起来,控制了波斯湾以外的地区及乌尔。至早王朝末期,南部两河流域形成了两大军事同盟。南方同盟(拉格什除外)以乌尔和乌鲁克为霸主,北方同盟以基什为霸主。两大军事同盟的形成标志着独立的小邦开始向地域性的统一王国过渡,反映出了南部两河流域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阿卡德王国

阿卡德王国是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南部塞姆语系的阿卡德人统治的奴隶制国家,统治区域位于北美索不达米亚、亚述西南和苏美尔以南,存在于巴比伦的前期。约公元前2371年,由阿卡德人首领萨尔贡建立,定都阿卡德(即后来的巴比伦城)。阿卡德王国的历史是苏美尔历史的一部分,这一时期被称作“苏美尔——阿卡德”时代。古巴比伦王国

古巴比伦王国位于古代两河流域,由阿摩利人建立,公元前16世纪初为赫梯人所灭。在这一时期,大奴隶制经济形式瓦解,青铜工具普遍使用,生产力有较大发展。在此基础上,各城邦均制定法典。神庙地位下降。古巴比伦的兴起

公元前21世纪下半叶,埃兰人灭掉乌尔第三王朝后,阿摩利人由西北乘虚而入,在苏美尔建立了伊新和拉尔沙两个国家,其创立者均为阿摩利人的氏族酋长。伊新和拉尔沙对峙长达200余年。公元前19世纪初,阿摩利人的阿姆纳努姆部落在巴比伦摆脱伊新的控制,其首领苏木阿布建立了巴比伦王国,又称“古巴比伦第一王朝”。汉谟拉比的统治

古巴比伦王汉谟拉比在统一两河流域过程中建立起了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奴隶主专政围家,总揽全国的立法、司法、行政、军事和宗教大权,设置了庞大的官僚机构,极力宣扬王权神授。汉漠拉比的专制统治还表现在对经济的控制上:国家对地方征收各种赋税,并将水利系统置于统一的管理之下。繁荣的经济

汉谟拉比时代,南部两河流域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青铜工具已得到广泛使用,附有播种漏斗的改良犁已出现在田野上,灌溉系统也有了扩大和完善,并出现了用以灌溉地势高的田地的,较完善的扬水装置。手工业和商业也有所发展,手工业门类已有二三十种之多。商业贸易上,对外输出谷物、油类、枣子、织物、皮革以及陶罐等,交换回来奴隶、金、银、铜、石头、盐、木料、香料、染料以及供国王和贵族享用的各种奢侈品,有时也经营金属、染料等转口贸易。由于国内外商业的发展,银和铜成为一股交换的媒介物,但铸币尚未出现。《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在位时,根据国内新的社会经济关系,在原有奴隶制法典的基础上,结合阿摩利人的氏族部落习惯法,制定了一部新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这是目前所知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分序文、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序文和结语部分竭力宣扬王权神授,以及“发扬正义于世”的立法宗旨等。正文包括诉讼手续、盗窃处理、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买卖和处罚等内容。《法典》旨在保护奴隶主贵族、僧倡、大商人和高利贷者的私有财产,调整自由民内部的关系,并加强对广大奴隶及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和统治。会说话的财产

古巴比伦时期,买卖奴隶的现象很普遍。王室拥有大量奴隶,一般富裕的阿维鲁(全权自由民)和穆什钦努(非全权自由民)也都有奴隶。奴隶的来源除战俘外,也有从外地买来的奴隶。奴隶同牲畜一样被视为主人的财产,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通过婚姻、收养、交纳赎金等方式获得解放。《法典》规定:拐带、帮助奴隶逃跑或窝藏奴隶者,都要处以死刑;奴隶打自由民的嘴巴或不承认自己的主人,要处以割耳之刑。这种严刑峻法,目的在于遏制奴隶的反抗,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土地的分配

古巴比伦时期土地私有制已相当发达,王室将大部分土地以份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