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孩子的地理启蒙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31 23:02:54

点击下载

作者:达芬奇科学馆著,荆曼婷绘

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写给孩子的地理启蒙书

写给孩子的地理启蒙书试读:

前言

地球,这颗蔚蓝色的星球到处充满着迷人而神奇的故事。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生命、每一片海洋、每一种资源……都使这个世界缤纷多彩、生动有趣。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对这个大千世界充满着好奇,充满着疑问。正是这些好奇和疑问激发了人类的探索欲望,也唤醒了人类的智慧,使人类文明的篇章一页一页被揭开。

地理是一门古老的科学。而知识本就不是孤立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历史、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都相关。如果我们的孩子学习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常识,那其他学科的学习会变得容易一些。地理能让孩子从小养成很好的大局观,所以对孩子进行地理知识的启蒙非常重要。

孩子天生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年龄越小,对世界的好奇心就越强。这种好奇心非常宝贵,它是创新的源泉。在某种程度上,它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成长。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呵护孩子的这份好奇心。那应该怎么做呢?就是和他们一起探索身边的世界,让他们认识这个世界。在孩子最感兴趣时,让他看,给他讲,他就会非常用心地去看和倾听,这也是最有效的培养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地理科学的启蒙,不但能增长孩子的知识,还能激发孩子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心。

本书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每说明一个问题或切入一个话题,都以提问的形式导入,便于引起孩子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打开探索之门的钥匙。

本书内容丰富,包括:我们的地球、奇妙的气象和气候、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不可不知的岩石和矿物、搞怪的河流与湖泊、奇幻的蓝色海洋、珍稀宝贵的自然资源、揭秘无情的自然灾害。

本书分为“课前好奇千千问”“走进探索课堂”“课堂知识小链接”三个模块。各章节的内容都选择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来写,以便更好地带领孩子走进妙趣横生的地理世界,让孩子品尝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地理“大餐”。

播种下一个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形成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塑造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

只要我们用心去努力,从自身出发,和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发现、去寻找,培养孩子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力和好奇心,就能让他爱上学习,爱上地理,成为一个人人羡慕的小地理学家,这也是作者编写本书的初衷。

写给孩子的地理启蒙书

第一章 我们的地球地球的年龄有多大

课前好奇千千问

在浩瀚、神秘的宇宙中,我们生活的这颗蓝色的星球叫作地球。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隐藏着太多的奥秘,也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地球的年龄有多大?人们是如何推算出来它的年龄的?现在,就让我们带着种种疑问,走近神秘的地球吧!

走进探索课堂

在中国古老的神话故事中,有一个关于“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当宇宙还是一片混沌的时候,天地还没有分开,创世神盘古已经睡了18 000年。有一天,当盘古一觉醒来,看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拿起斧子向眼前漆黑的地方猛烈地劈去,混沌逐渐被分开,于是就有了天地之分。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踩地。天每天都在升高,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又过了很多年,天和地正式形成,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当然啦,上面的故事只是个传说。那么,地球究竟有多大年龄呢?对于地球的年龄,早期各国的科学家做过各种科学的尝试和推算。例如1745年,著名的法国科学家布丰通过一些模拟实验,计算了地球从最初的火球冷却到如今温度所需要的时间,推算地球的年龄大约为70 000年;而在1862年,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威廉·汤姆生提出,地球从早期的炽热状态冷却到现在的状态,需要2 000万~4 000万年。虽然这些数字远远小于地球的真实年龄,但是作为早期的尝试和推算却是非常有意义的。

目前最流行的有关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认为,太阳系的各个天体都是在差不多的时间内,因引力聚合而成。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根据取自月球表面的岩石样本,发现月球的年龄在44亿~46亿年之间。由此推算地球也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地球的天文年龄,也就是地球从开始形成到现在的时间。

地球除了拥有天文年龄,还有地质年龄。地球的地质年龄是指地球上地质作用开始之后到现在的时间。由于地球从开始形成到发生地质作用也需要几亿年的时间,因此,地球的地质年龄要小于天文年龄。那么,地球的地质年龄有多大呢?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家们在20世纪发明了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法。根据这种方法,他们找到了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并测试出这块岩石有40亿年的年龄。也就是说,在地球上地质作用开始时的时间大致是40亿年前。然而,最古老的岩石并不是地球诞生时留下的最早的证据,也不能代表地球从诞生到现在的整个历史,但这是测定地球年龄的最佳方法,是计算地球历史标准的时钟之一。

我们通常所说的地球的年龄,是指地球的天文年龄。关于地球的年龄,人类在探索的过程中,进行了大胆的推测和勇敢的尝试。如果现在有人问你地球的年龄有多大,你可以回答:“地球46亿岁啦!”

课堂知识小链接

我们知道关于地球的年龄有着不同的概念。地球有地质年龄和天文年龄。前者是人们根据地球上的天然计时器——岩石样本推算出来的;后者是基于“星云说”的观点,即太阳系各天体形成的时间大致统一,继而通过测定月球表面古老岩石的年龄推算出来的。然而,太阳系的行星起源时间仍然存在着小的差别。关于地球的年龄,如果我们要想得到更精确的答案,还要进行更深入的科学研究。地球诞生大揭秘

课前好奇千千问

我们从诞生开始就与地球密不可分了,我们在这里生存、繁衍。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我们知道地球的天文年龄约为46亿岁,在这46亿年的漫长岁月里,地球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可是你知道地球是如何诞生和形成的吗?这是一个非常深奥的问题,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探索,揭开地球的诞生之谜吧!

走进探索课堂

关于地球的起源,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着种种解释,我们也听过很多种关于地球诞生的假说和传说。然而,这些假说都是有待考证的,这些传说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我们只能把它们当成故事讲一讲、听一听。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到了人造卫星时代,我们人类的探测领域已经扩展到了太空,飞向太阳系的其他天体,我们对地球起源的探索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根据科学家们的推断,地球诞生在46亿年前。地球在形成之初是一个主要由岩浆组成的炽热火球。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表温度不断下降,地球逐渐冷却固化。在这期间,密度大的物质向地心移动,密度小的物质浮在地球的表面。慢慢地,地球内部就出现了分层。这就是地球的层圈构造。这个过程发生在地球演化的第一个阶段——冥古宙时期,距今46亿~38亿年。

在地球演变的第一阶段,地球不断向外释放能量,其中,高温岩浆不断喷发释放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它们构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气层,也就是原始大气。随着原始大气中水蒸气的不断增多,它们凝结成小水滴,再汇聚成雨水落入地表。随着雨水的逐渐增多,原始的海洋就形成了。

地球演化的第二个阶段,被称为太古宙时期,距今38亿~25亿年。该时期,大气中的氧气逐渐变得丰富起来,同时还出现了最原始的生命——原核生物。

地球演化的第三个阶段,被称为元古宙时期,距今25亿~5.4亿年。该时期,原始生物趋于繁盛,并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

地球经历了第三阶段的演变,就到了第四阶段——显生宙时期。相对前三个时期,显生宙时期的地球演化时间较为短暂,仅有5.4亿年,但是这个时期地质演化非常迅速,主要包括地壳表层的风化、剥蚀、搬运、沉积,以及作用于整个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岩浆运动以及变质作用等。这些地质变化遍布地球各处,并被广泛保存了下来。这个时期的生物也是极其繁盛的,这也为地质科学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

好了,以上四个阶段就是地球诞生和演化的过程。

课堂知识小链接

关于地球的起源,在早期分为两大派系:一种认为太阳系是由两个或三个恒星之间发生碰撞或近距离吸引而产生的,这种假说派系称为“灾变派”;另一种认为太阳系是由一团旋转的炽热高温气体逐渐变冷凝固而成的,这种假说称为“渐变派”。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哪里来的

课前好奇千千问

我们的地球神秘莫测、美丽迷人,不仅有壮丽的山河,还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地球上的生命不断地繁衍生息,组成了奇妙的生物世界。你知道地球上的这些生命都是从哪里来的吗?让我们怀着敬畏、好奇的心一起去探寻生命的起源,揭开其中的奥秘吧!

走进探索课堂

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哪里来的?1953年,美国科学家米勒和尤里等人在实验室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来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泵入一个密闭的装置内,模拟地球早期无氧的大气成分;通过火花放电来模拟闪电,然后,将这些气体冷却成液体,并分析其中的成分。科学家研究后发现,原始的无氧大气在闪电的能量刺激下,合成了氨基酸等有机物。这个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在地球早期的环境条件下,无机物是可以合成有机物的。该结论在当时轰动了科学界,也非常有说服力地证明早期地球完全有可能孕育生命体。

在地球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各种生命在这个地球上陆续诞生。自显生宙以来,地球的演化过程被分为三个代,先后为古生代、中生代以及新生代。这些“代”还被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纪”。这是对地球各历史时期阶段性的划分,也被称为地球的“地质年代”。不同的地质年代会有不同的地质特征,在不同的地质特征中会演变诞生不同的生命体。这些生命体包括动物和植物。

在这个生机勃勃、伟大又神秘莫测的宇宙中,地球还在不停地运动。我们人类也一直在经历出生、成长和死亡。我们与宇宙紧密相连,与自然息息相关。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地球,好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以感恩、尊重的心共同创建美丽的未来!

课堂知识小链接

地球的地质年代从显生宙以来,可分为三个代,而这些“代”中有的还分为若干个“纪”。比如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征,它们孕育出不同的生命体来到这个地球上。地球有件缥缈的外衣

课前好奇千千问

茫茫的宇宙、浩瀚的星空蕴藏着无数的秘密!关于地球,我们有着太多的疑问和不解。想一想,如果地球上没有了空气,地球会不会和其他星球一样,一片死寂,没有生命呢?地球上的空气不仅让我们呼吸,还有很多奇妙的作用。下面,就让我们带着种种疑问走进地球的“大气圈”,一起来了解这个保护地球生命的大护盾吧!

走进探索课堂

地球被一层空气包围着,这层空气就是“大气圈”,人们称它为“地球的外衣”。它看起来无色、无味,却为我们地球上的生命提供了可靠的保护。大气圈就像太阳的光筛、保护网,让我们不受紫外线的伤害。此外,大气圈还能为我们抵挡来自宇宙的大部分射线,还可以阻挡意外的空中来客——陨石。要知道,只有那些大型的陨石才能最终穿过大气层,其他的小陨石在大气层中就会被燃烧殆尽。

大气圈这层环抱地球的轻盈气体它是那么的重要。现在就让我们走近它,了解一下地球这件“外衣”的特点吧!

大气圈在不同的高度有不同的特点。最低处的大气层叫作对流层,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其中。因为这一层有空气的对流以及足够的水汽,所以我们可以见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在对流层上面的是平流层,即对流层顶从上到离地面约50千米的大气层。这层大气层含有臭氧,可以保护我们免受紫外线的伤害。平流层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增高而升高,也就是说,在平流层内,上热下冷,这与下方对流层的上冷下热正好相反。在平流层之上是中间层,即平流层顶以上到离地面约85千米的大气层。中间层是大气层中最冷的部分,温度最低能降到零下100摄氏度。中间层上面是热层,该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变热。散逸层是热层之上的大气层,也是大气层的最外层。以上就是地球上大气圈的分层特征。

课堂知识小链接

地球的外衣——大气圈,主要是由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组成。我们生活居住在它的最底部——对流层。这部分的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氧气,因为地球上的生命体都离不开氧气。此外,我们生活的大气成分中还含有各种粉尘以及飞机、火车、轮船、汽车、工厂和矿井等排放的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对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有着非常大的危害。怎么感受不到地球在转动呢

课前好奇千千问

地球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在不停地转动。我们知道,地球不仅绕地轴自转,也在一直围绕太阳公转。可是地球这样无时无刻地在转动,我们怎么感觉不到呢?接下来,我们就带着种种疑问去看看其中的缘由吧!

走进探索课堂

你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吗?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地球自身在不停地旋转着,这种地球本体的旋转运动就叫作“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一圈就是一天,大约是24小时。在太阳引力的作用下,地球在一个近似圆形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地球围绕太阳的这种运动就叫作“地球公转”。地球公转一圈是一年,大约是365天。已知地球公转轨道的总长度是9.4亿千米,也就是说,地球在365天内,围绕太阳要走9.4亿千米的路程。由此推算,地球平均每一天要走大约257万千米,每一秒钟要走大约30千米!

可见,地球运动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然而,这样高速的转动,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为何感受不到呢?那是因为我们人类和庞大的地球相比实在是太渺小了,地球上的一切也在随着地球悄无声息地转动,没有任何震动和颠簸。在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我们觉得自己是静止的。

想要明白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小朋友在坐汽车时,之所以能感觉到汽车在前进,是因为我们以窗外的树木和房屋作为参照物。假如我们坐在一个没有窗户、看不到外面风景的汽车里,且汽车是在一段平直、没有颠簸的路上行驶,那么我们可能就感觉不到汽车在运动。

现在知道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转动了吧!同样道理,地球好比一辆超级大的汽车,小小的我们坐在地球这辆大汽车上,汽车开得又快又稳,再加上地心的吸引力把我们紧紧地吸引在地球表面,跟随地球一起转动,所以我们感受不到地球在转动。

课堂知识小链接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不停地围绕太阳公转。地球在自转的时候,被太阳照射的一面就是白天,太阳照射不到的另一面就是夜晚。所以,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而地球同时也是倾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的,这使得同一地区产生了四季变换的现象。而四季的变换,南半球和北半球是相反的。地球会从宇宙中掉下来吗

课前好奇千千问

天黑了,当我们看到满天星辰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星星为什么一直挂在空中?看到月亮、太阳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同样的问题?生活在宇宙中的地球会从太空中掉下来吗?它靠什么支撑挂在宇宙中,是像地球仪一样有个巨大的支架吗?现在就让我们插上知识的翅膀去太空中遨游,一起揭开其中的奥秘吧!

走进探索课堂

在探秘之前,先给大家讲讲牛顿和一个苹果的故事。1666年的伦敦,有许多学校被迫关闭,原因是当时伦敦爆发了一场瘟疫。考虑到瘟疫会传染、扩散,许多学生不得不离开学校,牛顿也不得不离开剑桥大学,回到他母亲的庄园。那时他常常喜欢到花园小坐片刻。有一天,牛顿在花园里的一棵苹果树下休息,只听“咚”的一声,一个苹果砸在了他的头上。牛顿抬头一看,又有一个苹果掉了下来。看到这一现象,爱思考的牛顿就想:为什么苹果会砸在他的头上或掉在地上,而不往天上或其他方向飞呢?牛顿顺着自己的想法一直研究论证,发现是地球吸引了苹果,物体间存在引力,这就是著名的万有引力发现的过程。虽然这个故事在中外都广为流传,但并无资料考证,多是后人添油加醋的传言。然而,牛顿确实是万有引力的发现者,这个发现对人类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后,许多学者、科学家登门拜访。1684年,牛顿已经可以用数学论证万有引力这一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任意两个质点通过连心线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而引力的大小与这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埃德蒙多·哈雷前去拜访牛顿,牛顿向他证明了地球的引力是使月亮围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力,同时也证明了在太阳引力的作用下,各行星的运动也都具有一定的规律。

通过牛顿的发现,我们知道地球是不会从宇宙中掉下来的,因为宇宙中的物体之间都是有引力的。太阳这颗巨大质量的恒星的引力,使行星之间保持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转,引力就是地球掉不下来的秘密!

课堂知识小链接

1687年,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的伟大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出版了。这本书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因为牛顿在这部书中,从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出发,运用他发明的数学工具——微积分,解释了天体力学,从数学的角度再一次论证了万有引力。地球上的东、南、西、北

课前好奇千千问

地球是个圆滚滚的、不断运动的球体。我们居住在这个球体上,如何辨别方向呢?常常听到有人说:“我分不清东、南、西、北,不知道这是什么方向。”你知道如何辨别方向,告诉他人自己准确的位置吗?如果你不了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聊聊关于辨别方向的事吧!一起去探索和发现,让地球给出妙趣横生的答案吧!

走进探索课堂

说到方向,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东、南、西、北,可是它们具体在地球的什么方位呢?古代人习惯把太阳升起的地方称为东,把太阳落下的地方称为西。只要有太阳的位置,就能确定东、西方向。可是随着人们不断地研究、观察发现,一年之中,太阳在地平线上出没的方向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在南、北半球,在夏季和冬季,日出和日落的方向就会不同。在北半球的冬季,太阳是从东南方向升起,在西南方向落下;而在北半球的夏季,太阳会从东北方向升起,在西北方向落下。所以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东,落下的地方是西,只是一个粗略的说法,并不准确。而全球各地的太阳,也只有在春分和秋分这两天,才会从正东方升起,在正西方落下。

由于地球本身不断围绕着地轴自西向东地自转,同时还在一个椭圆形的轨道上不断围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地公转,因此,人们常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来确定东、西方向。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的是东,逆着地球自转方向的是西。地球绕着人们假设的地轴自转,而地轴的两端我们称为两极。在地轴一端的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如果为逆时针,就是北极;如果为顺时针,就是南极。北极就是地球的最北端,南极就是地球的最南端。

地球是个圆滚滚的球体,地球的方向也因此而妙趣横生。我们已经给地球确定了基本方向——东、西、南、北。有了这个基本方向,我们就可以推断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其他方向了。我们知道了方向,就不会迷路,就能告诉别人自己准确的位置。

课堂知识小链接

北斗七星是由天枢星、天璇星、天玑星、天权星、玉衡星、开阳星、瑶光星组成。古人把它们想象成舀酒的斗,玉衡星、开阳星、瑶光星组成斗柄,天枢星、天璇星、天玑星、天权星组成斗身。而在天璇星和天枢星连接的斗口方向向外延伸,延长到这两颗星距离的大约5倍的地方,就能找到天空北部一颗亮亮的星,它就是北极星。天空上的星星大多不会待在同一个地方,但是北极星永远高高地悬挂在天空的北边。第二章 奇妙的气象和气候行为古怪的风

课前好奇千千问

天空中好像躲着一位出神入化的魔法师,有时让天空晴朗无云,有时让天空哗哗地下起大雨,有时让天空飘起雪花,有时又让天空刮起大风……在地球上,我们每一天都会经历不同的天气。风,是我们身边最熟悉的自然现象。你知道风是如何形成的吗?风的大小、等级、类型又是如何划分的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风的世界,一起去了解地球上那些稀奇古怪的风吧!

走进探索课堂

我们见过各种各样的天气变化。有些天气变化突如其来,打断我们的出行计划,像惊心动魄的雷电、狂暴肆虐的台风、声势浩荡的龙卷风……在感叹天气变化的同时,我们不禁在想:这些天气现象都是如何形成的呢?

我们先来说说风。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时候,因太阳照射地球的角度不同,所以不同的地方受到太阳辐射的热能也就不同。就算在同一地方,一年中受到的太阳辐射能也是不断变化的。当太阳的光照射到地球表面时,地表的温度就会升高,地表的空气因受热而膨胀变轻,然后向上空运动。这些热空气上升后,有横向流入的低温冷空气进入时,就会导致上升的热空气因温度降低,变冷变重而下降。而降落后,又因地表温度较高而上升,以此循环。在这个过程中,冷暖空气会产生流动,就会形成风。

知道风形成的原因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风的类型和等级。我们常常听到气象台这样播报天气:今天白天,小到中雨,东南风4~5级,阵风6级;今天夜间,西风4~5级转微风,阴转晴,15~21摄氏度。天气预报里面播报的形形色色的风都是如何来判断的呢?根据风对地面上的物体的影响程度,气象学家把风分为0~17级,包括无风、轻风、微风、强风、大风、暴风、台风等。风的方向也基本按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八个基本的方位来表示。

其实,风这种自然现象是一种自然能源,对我们的生活有非常大的帮助。在古代,人们制作风车,借助风力进行农耕浇水、加工粮食。在现代,人们利用风车发电、供暖、制冷、进行航运活动。虽然风对人类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但是风也会给人类带来很多灾难。像台风、龙卷风这些破坏力极强的风,会使房屋倒塌、道路被毁、水电中断,也会使农作物受灾。看到这些行为古怪、无形无影的风,真的要感叹大自然的威力了!

课堂知识小链接

风速歌零级风,烟直上;一级风,烟稍偏;二级风,树叶响;三级风,旗翩翩;四级风,灰尘起;五级风,起波澜;六级风,大树摇;七级风,行路难;八级风,树枝断;九级风,烟囱坍;十级风,树根拔;十一级,陆罕见;十二级,更少有,风怒吼,浪滔天。听云讲述多姿多彩的故事

课前好奇千千问

抬头看天空你会发现:当天气晴朗时,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而当天气阴沉、灰蒙蒙一片时,天空乌云密布;在某个日出或日落时,天边会出现绚丽的火烧云,红彤彤一片。天空的这些云不仅颜色不同,形状也多种多样。想知道这些云是如何形成的吗?下面让我们插上好奇的小翅膀,乘着风飞到天空中去看一看吧!

走进探索课堂

在自然界中,没有什么比云更多姿多彩、神秘莫测了。云的多样性,让它光彩熠熠、神奇有趣。它转瞬即逝的美是那么雄伟壮观。可是你知道这样美丽的云是如何形成的吗?当太阳照射地球表面时,地表的水(如江、河、湖、海)会蒸发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当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水汽就会饱和,这时空气中的微尘附近就会聚集很多水分子,这些水分子聚集就会形成水滴或冰晶。当太阳光照射时,这些水滴和冰晶将阳光散射到各个不同的方向,这时云的外观就形成了。

我们知道了云的形成过程,那么不同颜色的云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看不到大气的运动,也看不到天空中的水汽,但却可以看见受水汽和大气运动影响而产生、消散并且演变转化的云。云可以分为卷云、卷积云、卷层云、高积云、高层云、积雨云、积云、层积云、层云和雨层云。这些不同类型的云,厚度相差很大,最厚的达到七八千米,而薄的只有几十米。而不同的厚度决定着云的颜色。

当天气晴好,天空中出现孤立的积状云时,被太阳照射的一面光线几乎全部透射出来,所以我们会看到白色的云;当天空中出现很厚的积雨云或层状云时,太阳的光线很难透射出来,所以会看到黑黑的乌云;而当天空中出现层状云或波状云时,有一些光线会透射出来,但是大多数的光线是透射不出来的,所以云看起来灰蒙蒙的;在日出或日落时,天空中出现火红的云,是因为太阳光线斜射穿透大气层时,空气中的水汽和杂质等使光线的短波部分大量散射,而光线中的长波部分,如红光因散射不多就照射到大气的下层,这时云层的底部和边缘就变成了红色,这就是红彤彤的火烧云形成的原因。

云的千变万化、多姿多彩对天气也有极大的影响,因为云的各种变化都是在一定的大气运动和水汽条件下进行的,这期间的任何演变和转化对雨、雪、冰雹这些天气现象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课堂知识小链接

看云识天气谚语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临。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云吃雾有雨,雾吃云好天。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黑黄云滚翻,冰雹在眼前。天空的“眼泪”

课前好奇千千问

下雨是最普遍的自然现象之一,按照雨量的大小,可分为毛毛细雨、阵雨、大暴雨。可是为什么会下雨呢?是天空流眼泪吗?这些雨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雨水可以喝吗?让我们穿上小雨衣,打着小雨伞,一起去探究探究吧!

走进探索课堂

当我们看到天空灰暗、乌云压顶的时候,就知道要下雨了,因为这些黑黑的、厚厚的乌云里藏的都是大大的水滴。当这些水滴从天空中降落到地表时,就是我们看到的雨。雨水的主要成分是水,并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自然界中的水有气态、液态和固态的,我们把气态的水叫作水蒸气,当水蒸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到冷空气时,就会冷却变成液态的小水滴,这些将阳光散射到各个方向的小水滴构成了最初的云。之后,这些小水滴会相互吸引、相互碰撞而不断聚集成大水滴。当大到空气再也托不住时,它们就会降落到地表,这个过程就是降雨。

现在知道天空为什么下雨了吧。在生活中,我们见过的雨滴都十分晶莹剔透。这些看起来非常干净的雨水可以喝吗?答案是——不能。我们知道雨水是由天空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这些水蒸气又都来自地球表面的海洋、湖泊、河流等。当这些水蒸气形成雨水经过大气层时,会和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粉尘、微小的污染物以及刮风时刮起的尘土一起降落,所以雨水并不干净,是不能直接喝的。

根据降雨形成原因的不同,可以将降雨分为锋面雨、对流雨、地形雨和台风雨。降雨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降雨是几乎所有远离河流的陆生植物补给淡水的唯一方式。雨水还可以发电,净化空气,减少灰尘,补给地下水等。然而,降雨量过大也会产生很多灾害,比如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使河流、湖泊水位上涨,引发洪涝灾害,导致水土流失。另外,持续的阴雨天还会使人心情郁闷、烦躁,使生活物品受潮霉变。

课堂知识小链接

毒蚀地貌的杀手——酸雨

天空下的雨看起来晶莹剔透,其实里面不仅含有污染物,有时候还含有大量的酸性物质。我们把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叫作酸雨。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主要来自人类大量燃烧含硫的煤和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酸雨大部分是硫酸雨,也有一小部分是硝酸雨。

酸雨的危害性很大,会导致土壤酸化。土壤酸化后,会造成植物中毒甚至死亡。酸雨还会导致病虫害增加,抑制土壤微生物的繁殖。此外,还会使非金属建筑材料上面的水泥溶解,出现裂缝和空洞,使建筑物变黑、变脏、损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黑壳效应”。雨后的彩虹是谁变的

课前好奇千千问

彩虹有很多美丽的故事和传说。你见过彩虹吗?知道它长成什么样子吗?彩虹什么时候会出现,又为什么会消失?彩虹有几种颜色?彩虹为什么是弯的?让我们带着种种疑问和好奇走进彩虹的世界吧!

走进探索课堂

想一想,我们一般在什么时候才能看见彩虹呢?是不是通常在下过雨后刚转晴的时候?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个时候,空气中不仅灰尘少,而且充满了小雨滴。天空的一边比较暗,而且仍然有雨云,而刚转晴的这边的天空由于没有云的遮挡,彩虹就容易被看见了。

彩虹其实是气象中的一种光学现象,人们又把它称为天虹,也可以简称为虹。彩虹像镶嵌在天空中的七彩丝带,又如弯弯的七彩银河桥。当太阳光照射到空气中的水滴时,光线会被折射及反射,这时就会在天空中形成拱桥形的七彩光谱。因为空气中的水滴近似球形,当太阳光照射在水滴上时,光线会从不同的角度射入,再在水滴内部以不同的角度反射。其中最强烈的反射角度在40~42度,这样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彩虹。它的形状为半圆形,从外圈到内圈颜色分别为红、橙、黄、绿、蓝、靛、紫。

有时候天空中还会出现“双彩虹”,就是大家平时看到的彩虹外部出现一个颜色较暗的彩虹,这种颜色较暗的同心彩虹叫作副虹。副虹颜色的排列顺序正好和主彩虹相反。副虹的颜色通常比较暗,是因为它的反射角度在50~53度,经历了两次折射和两次反射,每次折射和反射都会损失一些光能。然而,就算只有主虹出现,颜色的明暗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这取决于空气中水滴的大小:水滴大,颜色呈现得比较明显;水滴小,颜色呈现得就不明显。

美丽梦幻的彩虹为什么是弯弯的,而且有那么多绚丽的色彩呢?这是因为当太阳光照射进入水滴时,彩虹的弯曲程度是由阳光的颜色决定的,而且不同颜色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红色的弯曲程度是最大的,紫色的弯曲程度最小。当观察者站在地面看彩虹时,由于阳光在水滴里面的反射,所以观察者看到的光谱是倒过来的;由于其他颜色光的折射率小,这个时候就会看到其他颜色的光都在下面,红色的光折射率大,所以红色的光在最上面。

课堂知识小链接

晚上会有彩虹出现吗?

我们知道了彩虹长什么样子,有几种颜色,知道了彩虹为什么是弯弯的。可是你知道晚上的夜空会有彩虹出现吗?

晚上的夜空会有彩虹出现,但是这种现象非常罕见。晚上出现的彩虹人们把它叫作月虹,也称为晚虹,一般在雨后的晚上且强烈的月光下才有可能出现。由于夜晚光线比较暗,月虹的色彩没有那么明显,人类的视觉在夜晚很难分辨颜色,所以月虹一般在晚上只能分辨出一两种颜色,通常看起来好像是全白色的。下雪啦

课前好奇千千问

大自然中最常见的降水形式有两种:一是降雨,二是降雪。之前讲解了关于雨是从哪里来的,天空为什么会下雨等。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银装素裹的世界,了解一下关于雪的故事,看看雪是怎样形成和降落下来的,看看小雪花长什么样子吧!下雪啦!下雪啦!

走进探索课堂

冬天来了,天空中飞舞着雪花,美丽的“雪姑娘”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银纱。雪花把树枝压得弯弯的,屋顶上也被雪花盖上了“雪被”。下雪天,我们可以一起滑雪、堆雪人。这样美丽、好玩的雪究竟是如何降落到地面的呢?

我们都知道,在自然界中的水有气态、液态和固态,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不断蒸发到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时,会冷却成为小水滴,最终形成液态降水,也就是我们之前讲到的雨;如果遇到的空气足够冷,就会形成固态降水——雪。

根据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的不同,大气的固态降水分为雪片、星形雪花、柱形雪晶、多枝形雪晶、针形雪晶、轴形雪晶、不规则雪晶、冰粒、雹及霰十种形式。前七种是雪的常见形式,称为雪,后三种不能称为雪。原因在于气态水变成固态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气态水变成液态水凝固后变成冰晶;另一种是气态水直接凝固变成冰晶。这种气态水直接凝固成冰晶的过程就叫作水的凝华,而从天空飘落下来的各种形状的雪花,就是气态水直接凝华带来的固态降水。这种固态降水是因为空中的冰晶不断凝聚增大,上升的空气无法托举增大的小冰晶,而且这些小冰晶可以克服来自空气的阻力和浮力,因此降落到地表形成了降雪。

天空中飘落的小雪花,形状多种多样。常见的雪花形状为六角形。

洁白、美丽的雪不仅漂亮,还有很大的作用。冬天天气寒冷,下过大雪之后,土地被盖上一层厚厚的“雪被”。由于雪的导热性能极差,这样“雪被”一方面能阻止外面寒气的入侵,一方面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外流,因此就可以达到很好的保温效果,使庄稼不被冻伤。等到天气回暖、气温升高的时候,“雪被”融化,可以为农作物提供水源。根据科学测定,每升融化的雪水中大约含有7.5克的氮化物,氮化物可以起到肥田的作用。这样“雪被”融化,雪水渗入土壤中,就相当于给土壤施了一次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瑞雪兆丰年”的    原因。

然而,大量的降雪也会带来很多危害。首先,会对交通产生极大的影响,导致道路拥堵,交通事故频发,火车、飞机、航班延误等;其次,大雪封山、封路也会给生活在山区的人造成极大的不便;此外,大雪对草原的畜牧业也有很大的影响,如牛羊会因采食困难而饿死。

课堂知识小链接

有气象记录以来,24小时之内最大降雪量发生在1921年美国的科罗拉多州的银湖,降雪量达到1 930毫米。降雪飘落的最大雪花直径达到38厘米,发生在1887年美国的蒙大拿州基奥堡地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哪里更冷

课前好奇千千问

地球的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就是人们常常说的极地地区,极地地区极其寒冷。虽然极地地区是冰雪覆盖的世界,但依旧生活着一些植物和动物。我们在海洋馆里看到的企鹅和北极熊就分别居住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冰天雪地的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看看那里是什么样子,都有什么特点,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究竟哪里更冷一些呢?

走进探索课堂

北极熊是北极地区的主人,北极在地球的最北端,也是最顶端。企鹅是南极地区的居民,南极在地球的最南端,也是最低端。相对于地球上的其他地区,极地地区由于接收到的太阳光照射更少,所以比较寒冷。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每年都要经过长达六个月的极夜。极夜时期,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根本照不到太阳,所以接收到的热量也极少。

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在北极圈以内。北极地区的总面积大约为

2 100万平方千米,包括北冰洋绝大部分水域和亚、欧、北美三洲大陆北部沿岸和洋中岛屿,其中陆地部分占总面积的40%左右,大部分为海洋。

北极地区总体上还是比较平坦的,没有树木生长。在夏季,太阳会连续几个星期挂在天空中,这个时间北冰洋的一些边缘地带会融化,北极地区陆地的表层土也开始解冻,植物生长开花,为在这里生活的动物提供食物。北极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动物就是北极熊了,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除了陆生动物,北极地区还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比如鳕鱼、鲸鱼等。由于气候寒冷,北极地区的人口非常稀少。

了解了北极地区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南极地区。世界第七大陆南极洲,面积约1 405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 3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洲。这里是被海洋包围、被冰川覆盖的大陆,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人定居的大陆。然而,南极地区却生存着一种非常特别的动物——企鹅,它可以生活在零下60摄氏度的严寒中,被称为“海洋  之舟”。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地球上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那么,你知道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哪里更冷一些吗?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北极地区陆地面积小,海洋面积大,由于海水吸热的本领强,可以吸收更多的热量;而南极地区是一片广阔的大陆,由于陆地的储热能力小于海洋的储热能力,加之南极大陆海拔高,获得的热量很快被辐射掉。因此,相比北极地区,南极地区更加寒冷。此外,北极地区与中低纬度的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交换得比较频繁,这样来自中低纬度的热量就会向北极地区有效输送;而南极地区在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的交换上都是比较封闭的,所以从中低纬度上得不到什么热量,这也是南极地区之所以更冷的又一原因。

课堂知识小链接

北极地区变暖的速度是全世界变暖平均速度的2倍。相关科学家推测,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北极地区夏季的海冰将会消失。冰融化后变成海水,就意味着世界沿海城市将被海水淹没!除此之外,气候的变化也可能会加剧。

现如今,人类正面临着气候变化的严峻问题。我们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乱砍滥伐森林,平时低碳出行。赤道是最热的地方吗

课前好奇千千问

你知道地球上最热的地方在哪里吗?有人说赤道是最热的地方,也有人说不是。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赤道究竟是不是最热的地方,看看那里是一片什么样的景色吧!

走进探索课堂

赤道地区是太阳最喜欢的地方,这里的温度常年都很高。赤道地区树木常青,高高大大的棕榈树、各种奇花异草让这里繁花似锦、生机盎然。赤道把地球分成了南半球和北半球,赤道往北就是北半球,赤道往南就是南半球。赤道到南极和北极的距离是相等的,赤道是地球自转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它的半径约是6 378千米,周长约是4 0075千米。赤道的纬度为0度,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除此之外,赤道也是地球上重力加速度最小的地方。

地球接受太阳光照射的角度不同,温度也会有所不同。地球在太阳光垂直照射时,一定比斜射时接受的热量要大得多。根据太阳光线照射角度的不同和接受太阳光线热量的不同,地球被分为五个区,也称为“带”。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并在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称为“热带”。热带在赤道两侧,热带地区离太阳最近,热量充足。热带的赤道地区,常年都是白天和黑夜一样长。赤道地区一年四季都是夏天,潮湿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5~28摄氏度。这里气候异常闷热,但是最高温很少超过38摄氏度。

了解了赤道地区的温度情况,现在我们再去看看其他地区的气温记录:在赤道以北的沙漠地区,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以及我们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最高温度达到过50摄氏度。那么,问题就来了:在赤道地区,太阳一年四季都高高挂在天空,直射地面,但为什么却不是地球上最热的地方呢?

从地图或地球仪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赤道附近有各大洋的身影,如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面对太阳的热量,广阔的洋面和陆地有着不同的表现:赤道附近的海水吸收热量后蒸发消耗的多,升温慢。因此,在赤道附近的洋面储存热量少,温度相对较低;而在陆地沙漠里就完全不同了。沙漠中水分少,吸收热量后蒸发消耗的少,升温快。此外,沙漠中的热量很难向下传导,表面储存的热量多,因此温度高。另外,沙漠里很少下雨,几乎都是大晴天,而赤道附近常常降雨。所以最热的地方不是在赤道,而是在沙漠哦!

课堂知识小链接

热热的赤道地区有雪山

热带地区没有四季的变化,潮湿多雨,年平均气温大于16摄氏度。可是这样高温的地区,却有雪山的存在哦!就在距离赤道很近的地方——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的山顶上,就有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在陆地上,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是逐渐降低的。每升高100米降低0.6摄氏度。乞力马扎罗山素有“非洲屋脊”之称,其最高峰基博峰海拔为5 895米,它的山脚与山顶的温差可以达到35摄氏度,所以乞力马扎罗山会有终年不化的积雪。这就是赤道附近能够存在雪山的原因啦!第三章 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大自然的杰作——高原

课前好奇千千问

高原是大自然的杰作,美丽而神秘的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除了青藏高原,你还知道其他的高原吗?高原具有什么特点?它有多少种类型?我国有哪些著名的高原?让我们插上知识的翅膀,遨游在风格迥异的高原上,欣赏大自然带给我们的迷人景观吧!

走进探索课堂

地球从诞生到现在,由于地壳不停地运动,地表的地貌形态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海陆的变迁、洋陆的转化,使得高山变平地、海洋变高山。在变迁和转化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地表面积较大、地势较平坦、海拔超过500米的地形区,这样的地形区通常我们称之为高原。

山地的海拔高度同样是在500米以上,但地势起伏较大,而高原的地势相对平坦。高原海拔高、气压低,含氧量比较少。由于高原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多,日照时间很长,所以获得的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你知道吗,在高原地区,由于气压低,水的沸点也比较低。一般情况下,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而在高原地区,水的沸点要低于100摄氏度。因此,在高原地区煮饭不容易熟,用时比较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